(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教育发达,举业兴盛,人才辈出,对区域社会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本文以明清福建沿海的教育为研究对象,考察当时教育发展下出现的科 举、士绅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思想文化进步的作用,对民 俗风气的引领。论文追述了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教育发达的历史条件: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明清统治者为贯彻统治思想,重视基层社会的 教化,提倡地方办学并以此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之一,福建沿海的府县地方官、学 官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教育;在官方的倡导下,沿海地区民间社会对教 育投入出现了空前的热情。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教育对吏治、 举业,乃至学术思想、社会意识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育渗入官吏对政绩的 追求,左右着举业的功效,丰富了文化的积淀,塑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 在经济、思想文化、当地的民风等领域。经济上,教育提高了当地民众文化水平,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 最突出的表现是福建沿海教育推动了福建朱子学的发展和繁荣;民风上,福建沿海 地区科举教育的成绩对地方重视科举的民风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因此,审视 和明晰这段教育史,对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福建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 价值的取向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探讨昨天的历史,深刻反思,从中得到有益的启 示,为今天教育改革,明天的人才培养,寻求历史借鉴。 关键词:明清:福建沿海;教育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教育发达,举业兴盛,人才辈出,对区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本文以明清福建沿海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时间界定为明清时期,范围界定为福建沿海 地区。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共设有四府- - , k l ,l :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兴化府以及 福宁州、永春州,即现在的福州、泉卅i 、漳州、莆田、宁德五大地区的沿海市县。考察当 时教育发展状况及其与科举制度、士绅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促进, 对思想文化、民俗风气的引领。 绪论部分:包括解析研究对象,阐明研究的意义,进行学术回顾,并说明研究方法, 分析论文框架。本章系统回顾了中国古代教育、书院、科举方面的研究概况,福建教育方 面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的背景:主要从经济、地方官府,以及民间社会等方 面。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区域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教育发 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明清统治者为贯彻统治思想,重视基层社会的教化,提倡地方办 学并以此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之一,福建沿海的府县地方官、学官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并 积极扶持教育;在官方的倡导下,沿海地区民间社会对教育投入出现了空前的热情。 第二章,概述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情况:分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兴化府、 福宁州,从府县儒学( 官学) 、书院、社学等方面简述。明代,由于统治者大力倡导教育, 促进了福建沿海地区府县各地儒学的兴起,普遍得到延续和不同程度的发展,规模不断扩 大。除府县儒学外,福建沿海地区官府也重视书院的建设。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的书院,不 仅数量多,而且影响也在扩大,为教育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明代 福建沿海地区府县还设有社学、义学、医学、阴阳学、私塾等教育机构。 第三章,概述清代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情况:清代的文教政策基本沿袭明制,清政府 依旧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虽然清初的 “迁界”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教育,使沿海地区的教育一度出现较为低迷的状态,但从总体 看,清代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在明代的基础上仍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府县儒学得到了修 复和扩展,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大超过明代,社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义学、医学、阴阳 学、私塾,还有八旗官学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第四章,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与科举、士绅的互动关系: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 举业发达,促进了沿海地区官方教育和私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沿海书院的发展。明清时 i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沿海地区的书院数量多,是沿海教育的主体,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思想 的发展,又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有利于沿海地区社会的稳定。明清时期沿海地区通过科举 获得社会地位的士绅阶层,凭借在地方上的声望,充分发挥自己家族在教育上的人才优势, 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从事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对当地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俗风气的引领作用:教育渗入官吏对政 绩的追求,左右着举业的功效,丰富了文化的积淀,塑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经济、思想文化、当地的民风等领域。经济上,教育提高了当地民众文化水平,为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最突出的表现 是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推动了福建朱子学的发展和繁荣;民风上,明清时期,福建沿海 地区科举教育的显赫成绩对当地形成重视科举的民风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纵观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发展的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经济上:教育前进的基础是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从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的 发展轨迹看,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始终是导致教育 兴衰的最基本的因素; 2 政治上: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既 是封建朝廷高度重视教育的体现,也是地方官员积极推动,整个社会都积极参与的结果; 3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人才辈出,官员绅士阶层对地 方教育事业的促进,对公共、公益事业的管理,对地方社会稳定和谐运作起了积极作用。 4 教育是引领民风转变和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学校, 以朱熹理学思想为指导,重视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力求所培育出的学生,能以自身的高尚 行为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对当地民风民俗转变起促进作用。 因此,审视和明晰这段教育史,对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福建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积 淀,社会价值的取向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探讨昨天的历史,深刻反思,从中得到有益的 启示,为今天教育改革,明天的人才培养,寻求历史借鉴。 v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i n ga n do i n gd y n a s t i e s ,f u j i a nc o a s t a le d u c a t i o nw a sh i g h l yd e v e l o p e d ,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p r e v a i l e d ,a n dt h et a l e n t e dp e o p l ew e r em a n y ,w h i c hh a da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u p o nt h er e g i o n a ls o c i e t y t h i sp a p e ri sm a i l yb a s e do nt h ef u ji a nc o a s t a l e d u c a t i o nd u r i n g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w h i c hi sr e g a r d e da s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 , t h e n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s o c i a le f f e c to f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t h eg e n t r yu n d e r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t t h a tt i m e m e a n w h i l e ,i ts t u d i e s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e d u c a t i o nu p o n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sw e l la st h e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o fi d e o l o g ya n dl e a d i n ge f f e c to nt h ef o l ke t h o s t h ep a p e rt r a c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a st ot h ew e l ld e v e l o p e de d u c a t i o no ff u j i a nc o a s t a l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c a nb el i s t e da sf o l l o w s :t h er e g i o n a ls o c i o -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v i d e dm a t e r i a lb a s e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d u c a t i o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r u l e r si n 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e m p h a s i z e dt h ee d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g r a s s r o o t ss o c i e t yi n o r d e rt oc a r r yo u tt h e i rr u l i n gt h o u g h t ,a n da d v o c a t e dt h el o c a l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w a s c o n s i d e r e da saw a yo fs u r v e y i n gt h el o c a lo f f i c i a l s p o l i t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 ot h a tf u j i a n c o a s t a ll o c a lo f f i c i a l sm a d ea na c t i v er e s p o n s ea n d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e n e r g e t i c s u p p o r t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u n d e rt h es u p p o r to ft h eo f f i c i a l s ,e d u c a t i o nw a sd e v e l o p e d w i t h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e n t h u s i a s mb yf o l ks o c i e t yo ft h ec o a s t a la r e a s h e n c e ,a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p r o c e s s ,i nt h ep e r i o do f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f u j i a nc o a s t a le d u c a t i o nh a dt h e w i d e s p r e a d a n d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o f f i c i a l s ,a c a d e m i c t h o u g h t ,a sw e l la ss o c i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e d u c a t i o ni n f i l t r a t e dt h eo f f i c i a l sp u r s u i to f p o l i t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i n f l u e n c e d 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i n d u s t r y ,e n r i c h e dt h ec u l t u r a l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m o l d e ds o c i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w h i c hw a sm a i n l y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 f i e l do ft h ee c o n o m y ,i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 ,l o c a lf o l kc u s t o m sa n do t h e r s f r o ma n e c o n o m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i m p r o v e dt h el o c a lp e o p l e sc u l t u r a ll e v e la n dc r e a t e d f a v o r a b l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t h ee c o n o m i c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a s p e c to f i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 ,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w a sf u j i a nc o a s t a le d u c a t i o ni n 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p r o m o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o s p e r i t yo fz h ux i ;o n l o c a lf o l kc u s t o m s ,t h ee x c e l l e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w a st h e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p e r i o dp l a y e da l e a d i n ga n dp r o m o t i n gr o l ei nf o r m i n g 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i n k i n gm u c ho ft h el o c a l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 o l k w a y t h e r e f o r e ,t os u r v e ya n dc l a r i f yt h i sh i s t o r yo fe d u c a t i o nw i l l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 m e a n i n gf o r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a w a r e n e s so ff u ji a nc o a s t a la r e a s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s o c i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s oo n t h u s ,w ee x p l o r ey e s t e r d a y sh i s t o r ya n dt a k e d e e pr e f l e c t i o nt og a i ns o m eb e n e f i c i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a sw e l la sh i s t o r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 ,w h i c hw i l l b eo fg r e a tb e n e f i tt ot o d a y s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a n dt o m o r r o w st a l e n tt r a i n i n g k e y w o r d s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f u j i a nc o a s t ;e d u c a t i o n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丢笙趁赵学号多哩与堕! ! 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嗣端暖麴署磊劲嘲甜司匹诫i 硷誓卜净是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 个人或集体,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敝作者虢 岔娣缸指导教师签考: 解魄1 引月7 日解醐。r 夥日 互 卜尸 绪论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本文以明清福建沿海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时间界定为明清,范围界定为福建沿 海地区。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共设有四府二州: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兴 化府以及福宁州、永春州,即现在的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宁德五大地区的沿 海市县。考察当时教育发展状况及其与科举制度、士绅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 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促进,对思想文化、民俗风气的引领。 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区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 时,明清统治者为贯彻统治思想,重视基层社会的教化,提倡地方办学并以此作为 考察地方官政绩之一,福建沿海的府县地方官、学官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扶 持教育;在官方的倡导下,沿海地区民间社会对教育投入出现了空前的热情。正是 在这种大背景下,福建沿海地区教育发展,举业发达,促进了沿海地区官方教育, 特别是书院的发展。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书院数量多,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 的人才,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又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有利于沿海地区社会 的稳定。明清时期沿海地区通过科举获得社会地位的士绅阶层,凭借着特权与地方 上的声望,充分发挥自己家族在教育上的人才优势,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从事教育, 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教育对读书人、对家庭、对宗族、对社会产生影响,成为福建沿海 人民社会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吏治、举业,乃至学术思想、社会意识等产 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育渗入官吏对政绩的追求,左右着举业的功效,丰富了文 化的积淀,塑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经济、思想文化、当地的民风等领 域:经济上,教育提高了当地民众文化水平,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迸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最突出的表现是福建沿海教育推动了 福建朱子学的发展和繁荣;民风上,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科举教育的显赫成绩 对当地重视科举的民风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因此,审视和明晰这段教育史,对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福建沿海地区的历史文 化的积淀,社会价值的取向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探讨昨天的历史,深刻反思,从 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为今天教育改革,明天的人才培养,寻求历史借鉴,这是撰写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意义所在。 二、学术史回顾 明清教育史的研究有:尹选波著中国明代教育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 , 刘秀生,杨雨青著中国清代教育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 ,分别论述了 明清两代的教育情况。 李桂林主编的中国教育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9 ) ,在第七章“明 至清中期的教育 中,详细分析了明清时期教育所特有的一些问题,论述了在处理 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时,要注意两者各自的位置及其内在联系。 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 9 9 2 ) ,在第八、九两 章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明清时期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 变的过程,总结其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王炳照等编著的简明中国教育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 ,在 第七、八两章中简要论述了明清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杨荣春编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5 ) ,在第六、 七两章中,把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家,教育家的生平经历,个人 遭遇及他的政治、哲学观点,把学校、私学、书院、科举、学风、士风及一个思想 家,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等,进行了透彻的说明和分析。 陶愚川著的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古代部分)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5 ) , 在第八章“明清时期教育的比较”中,从比较的角度论述了明清时期的教育。孟宪 承等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6 1 3 ) ,在第三章中 的后两节,论述了明清教育的发展轨迹;在第四章的后几节则以明清的教育家为个 案,对其教育进行研究。 高时良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纲( 第三版)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 , 在第十二、十三两章中,具体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教育发展概况,从中分析了明清时 期教育同社会生产力,同社会经济基础,同政治体制的关系。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方面的研究有: 钱茂伟著的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 0 0 4 ) ,以宏观的视角研究明代的科举制度。 王凯旋著的明代科举制度考论( 沈阳:沈阳出版社,2 0 0 5 ) ,引入考试学理 论并从考试学的角度对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学术研究和 绪论 论证。 商衍鎏先生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5 8 5 ) ,通瞻 详明地叙述了清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李世愉著的清代科举制度考辩( 沈阳:沈阳出版社,2 0 0 5 ) ,重点对清代一 些具体制度、事件及科举词汇进行考证与辨析。 王德昭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2 ) ,按专题对清代科 举制度进行了研究。 对古代书院方面的研究有: 白新良的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 9 9 5 5 ) ,系统介 绍了唐宋元明清各代书院建置沿革,并对历代书院盛衰原因、过程、内部结构、书 院与科举关系、学风演变及明清时期书院取代官学的过程等重要问题分别进行了探 讨。 李兵著的博士论文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5 8 ) ,深入地论述了从唐代至清代书院与科举的密切关系,澄清了过去一些似是 而非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李才栋著的中国书院研究(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 0 0 5 4 ) 通过若干篇论 文的形式来论述书院中的许多问题。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史资料( 上中下三册) ( 杭卅i :浙江教育出 版社,1 9 9 8 5 ) ,为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陈复著的书院精神与中华文化:心灵的学校(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 0 0 5 4 ) ,以书院精神为视角,详细论述了书院的历史过程和制度沿革。 丁钢,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1 0 ) ,着眼于书院 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对古代教育、书院、科举方面的研究的论文有:谭清宣的试论明代地方学校 的类型及功能( 重庆社会科学,2 0 0 7 1 1 ) 、王德亮的中国古代的大学:国子监 ( 青年博览,2 0 0 7 1 4 ) 、丁海斌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 自然辩证法通讯, 2 0 0 7 0 5 ) 、牛翠萍的论明清教育政策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 0 0 7 0 4 ) 、丁建军的宋代教育发达原因探析( 河北大学学报,2 0 0 7 0 4 ) 、朱 成全的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江苏社会科学,1 9 9 5 0 1 ) 、邢冬梅 科举制度与古代科技( 华夏文化,1 9 9 7 0 1 ) 、林世芳科举制度中国封建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发展迟缓的一大原因(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 9 9 6 0 1 ) 、张显运简论北 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办学特色( 开封大学学报,2 0 0 5 0 4 ) 、张传燧的古代书院 传统及其现代大学借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 0 0 6 0 1 ) 、程吉林古代 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甘肃高师学报,2 0 0 5 0 6 ) 、李兵的“科举 学”:“书院学 研究的重要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0 6 ) 等。 立足于福建,对福建教育进行过研究的论著有: 汪征鲁教授主编的福建史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3 ) 第四章“文化” 中第二节“福建教育涉及明清时期福建教育的发展,篇幅不多,但对福建教育的 发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刘海峰、庄明水合著的福建教育史( 北京: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6 ) ,王豫 生主编的福建教育史(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 0 0 4 ) ,从整体上详尽阐述了福 建古今二千多年的教育历史,又注重反映福建教育的地方特色。 福建泉州师院的陈笃彬,、苏黎明两教授合著的泉州古代书院( 济南:齐鲁 书社,2 0 0 3 ) 、泉州古代科举( 济南:齐鲁书社,2 0 0 4 ) 、泉州古代教育( 济南: 齐鲁书社,2 0 0 5 0 9 ) ,以泉州为地域视角,从书院、科举、教育三方面进行的研究 成果 黄新宪的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3 ) ,从闽台 地域的角度出发,论述闽台教育的发展状况。 徐晓望主编的福建思想文化史纲( 福少1 1 - 福州教育出版社,1 9 9 6 ) ,和林国 平、彭文字合著的福建民间信仰(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3 ) ,对福建的文 化教育都有所论及。 以福建教育科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陈名的郑成功、陈永华与台湾的儒学 教育(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0 1 ) 、黄洁琼的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0 1 ) 、庄明水闽台教育的历史渊源( 东南学术1 9 9 2 0 4 ) 、 刘海峰的唐代福建的教育与科举活动( 福建论坛,1 9 9 i 0 5 ) 、黄新宪的欧阳 詹与科举(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0 6 ) 等。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福建沿海地区 府县的地方志文献,以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为考察中心,反映福建沿海地区教育 的真实面貌。 绪论 本文分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绪论;第一章,介绍福建沿海教育的背景,主要从 经济、地方官府,以及民间社会等方面:第二章,概述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情 况,分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兴化府、福宁州,从府县儒学( 官学) 、书院、社 学等方面简述;第三章,概述清代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情况,和上一章模式一样: 第四章,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与科举、士绅的互动关系:第五章,教育对当地社 会经济、思想文化、民俗风气的影响;第六章,结论部分。 由于笔者学力及时间紧迫,文中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文化教育的背景 第一章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文化教育的背景 第一节福建沿海的经济发展概况 明清两代,福建沿海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 萌芽,为沿海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 明代恢复了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对福建多数居民而言,阶级剥削依旧,但民 族压迫已经解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经济上,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招集 流亡,减轻赋税,惩治贪污,迁徙富豪等措施恢复生产;同时,蒙古贵族的封邑与 官吏职田等已经不存在,耕地扩大,租佃关系继续发展,土地关系相对缓和,促进 农业经济的恢复。【1 】同时,明统治者为了巩固海防,加强沿海的军事力量,扩建府 城,建立卫所制度,使沿海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福建沿海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表现在农业方 面: 首先是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福建沿海的漳州、福 州、莆仙及泉州平原分别位于九龙江、闽江、木兰溪及晋江的入海口,这些地区都 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福州的西湖、连江的东湖、长乐的滨闾湖、福清的元符陂、 莆田的木兰陂和延寿陂、晋江的六里陂和清洋陂、南安的万石陂、海澄的广济陂、 龙溪的新渠和官港、漳浦的双溪坂、霞浦的欧公河、宁德的东湖等。这些水利工程 的受益面积都达数万亩乃至十万亩,其兴废足以影响当地全局。【2 】如“诏安之溪东 陂,大者灌田可千余亩,至小者,亦不下数百亩 。1 3 j 同时,水利技术得到了提高, 出现了水碓等新技术,如明代长乐知县夏允彝在小有天记中有云:“泉自小有天 来自高注下,势愈奔激。居民以运轮舂,碓声若桔槔,数十连注,原田幽谷为 震。1 4 j 此处就是水碓的具体运用。 其次是多元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沿海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麦、黍、 【t l 参考卡黄政福建元明清教育史话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第f 集福州:福建教育科学研究所史志研究 室编,1 9 9 2 :第3 页 【2 】参考十膺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i i 版社,1 9 9 5 年:第4 0 3 页 【3 1 f f i | 降炯纂修【康熙l 诏安县志卷四,“建置志陂塘”中园地方志集成,祸建府县忠辑,第3 l 册上海: i :海书店:i ;版社,2 0 0 0 年:第4 5 2 页 1 4 】李盂昭涵修,驹纂 民固1 k 乐县志卷二十,“艺文忐”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2 1 册上海: i :海书店f f :版社编,2 0 0 0 年:第3 5 9 页 福建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稷、地瓜等。如惠安县志记载:“吾邑论五谷重稻,论岁丰歉亦唯视稻。往岁稻 常弗登矣,民食且急;已而麦大熟,黍稷粱豆之属皆熟。一岁之蓄,沛乎亦有余计 也,特其本在稻耳。”t a 】番薯等外来物种传入福建,高产作物番薯在沿海地区的引进 和推广,“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2 j 对于解决沿 海地区缺粮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除种植粮食作物外,沿海地区还种植经济作物,尤 其是果树的栽培。沿海的果类繁多,主要有龙眼、荔枝、柑桔、柚子、橄榄、枇杷 等,而荔枝、龙眼、柑桔闻名于全国。据闽书记载:泉州“园有荔枝、龙眼之 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3 】 明代沿海的手工业有纺织、冶铁、制瓷、制糖、制茶、造船、渔业、盐业等部 门。这些手工业部门,有的凭借技术、原料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而且已经取代了自然经济范畴的农村家庭手工业。【4 j 如明代福州府的丝织业,据乾 隆福州府志记载:“蚕桑差薄,所产者多额。 1 5 j ;又据泉州府志记载,万 历时同安有陈以廉,“织绢为业,而悖诚慷慨,不类市井中人”。k j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商业经济的日益繁荣。明代官营海外贸 易衰落,但私商海外贸易却空前繁盛。即使因倭寇之害,多次厉行海禁,但事关沿 海人民的生计,违禁出海贸易的走私活动从未中断,并始终保持相当规模。沿海地 区的很多港湾,尤其是漳州的月港,许多无地或少地的沿海人民,利用紧靠大海的 地理条件,泛海做私商,作为重要的谋生手段。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迫使明 政府开放海禁。海禁开放后,私人贸易异常活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对外 贸易日益扩大,销售到各地的商品也大量增加。海澄县志记载了月港的盛况:“寸 光尺土埒比金钱,水犀火烷之珍,琥珀龙涎之异,香尘载道,玉屑盈衢,画鹚迷江, 灸星不夜,风流转至晋宝,俗尚轹乎吴门,月港一时成为“风回帆转,实贿填舟, 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持”的繁华之地1 7 。沿海海商长袖善舞, u 1 【清】吴裕仁纂修f 嘉庆】惠安县志卷十三,“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2 6 册上海:上 海书店f l ;版社,2 0 0 0 年:第4 7 页 拉l 清】周亮工撰,来新夏校点闽小记卷三,“番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第5 1 页 p 1 【i j 】何乔远编撰闽书卷三十八,“风俗志”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闽书 校点组校点福州:福建人民d j 版社,1 9 9 5 :第9 4 2 页 h 参考于店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第4 1 8 页 p l f 济】徐景熹修,鲁曾煜施延枢等纂f 乾隆】福州府志卷二十六,“物产布帛之属中周地方恚集成,福 建府县志辑,第1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0 年:第5 3 5 页 1i 清l 怀蟪布修,郭赓武、黄任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一,“明乐善二”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笫2 3 册1 :海:i :海书店i 版社,2 0 0 0 年:第3 8 6 页 【清l 陈镁、:e 作霖修,叶廷推、邓来祚纂【牵l = 降l 海澄县志卷十五,“风土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 志辑,第3 0 册上海:上海书店j j :版社,2 0 0 0 年:第5 8 1 页 第一章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文化教育的背景 积累了丰富的商业资本,出现了私商集团。所有这些都为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 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初,福建沿海地区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主要原因是“迁界”的影响。为了 围剿郑成功的反清军队,厉行海禁,不准进出口。但海禁不能阻止沿海人民的走私, 清廷于是又于顺治十八年颁布迁界令,严令晋江、惠安等沿海地区的十几个县的人 民,迁入内地,企图以此断绝百姓对郑成功军队的粮草支援。迁界对沿海地区的经 济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界外的村庄田舍,悉皆毁弃,学校化为废墟。历 经二十二年后虽然“复界”了,但教育事业仍未完全恢复。所以在清朝开国的几十 年里,沿海教育的处境艰难,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不少书院学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 坏,这在后两章会加以叙述。台湾回归后,政策渐趋正常,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从 “复界”后开始逐浙恢复和发展,清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产的措施,福建 沿海经济保持了较好的态势。l l j 农业方面,鼓励垦荒,耕地面积扩大;各种水利工程不断兴修,农业生产条件 得以改善;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各府县的人口普遍 有所增加,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经济作物落花生传入闽南,乾隆 泉州府志中记载,把落花生列入蔬类1 2 j ;乾隆福清县志记载:果类中有落 花生,“昔年无之味甚香美。康熙初年,僧隐元往扶桑,觅种寄回,亦可以压油。” 【3 】乾隆仙游县志记载:“东乡间种烟草、花生,获利较多,亦可以渥土膏。 【4 j 手工业方面,传统具有优势的部门在明代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取得进步,如陶 瓷、冶铁、纺织、造船、制茶、制盐等等。如漳州的纺织业,据漳州府志记载: “漳纱漳绒,漳之物产也,而丝则取之浙西。棉芋等布,本机所织,不让它郡。,1 5 j 商业方面,各府城和县城进一步扩大,商业也更为繁荣。据民国霞浦县志记载: 霞浦“西区平原之农,常种靛青,乾嘉间最盛,其货能通过浙温,乡民有以贩靛而 致富者。【6 】又据乾隆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五十年前,邑城之列肆而居者寥寥 珍考于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教育济南:齐鲁书社,2 0 0 5 年:第1 8 1 1 8 2 页 【 1 【清】怀荫布修,郭赓武、黄任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 2 2 册e 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0 年:第4 6 9 页 p 1 【清】饶安鼎、邵应龙修,林昂、李修卿纂 乾隆】福清县志卷二,“舆地志土产果之属”福清县地方 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福建省福州市康山中学印刷,1 9 8 9 年:第4 8 页 p 1 i 清l 胡启横,王椿修,叶和侃等纂【乾隆】仙游县志卷八,“风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 1 8 册卜海:上海书店f i 版社,2 0 0 0 年:第1 3 9 页 p 1 【清l 李维钰、沈定均续修,吴联煎增纂f 光绪j 漳州府志卷四十八,“纪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 辑,第2 9 册上海:i :海书店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1 4 8 页 蜍友梧总纂【民国1 霞浦县志卷十八,“实业”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1 3 册上海:上海书 店;i :版让,2 0 0 0 年:第1 6 8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今则自城至乡,致民聚货,屋相比,趾相错,逐末者多,而趋利者巧。”【l j 同时,清代在厦门开海设关,“不仅允许外国诸国商船进口与厦门商民贸易,也准许 本国商民驾贩洋船从厦门出口n # i - 国贸易。2 j 经济的繁荣,为沿海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教育的继续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福建沿海的经济发展超越了内地,为沿海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提供 了坚实的后盾。 第二节朝廷教育政策与地方官对教育的重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虽说出身低微,不知诗书,但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对人才 的选拔,采取了一些鼓励教育的有力的措施。明初对教育的重视,突出地表现为对 发展官学的重视。除国子监外,对地方的府县学同样重视。洪武二年,太祖初建国 学,谕中书省臣日:“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 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惟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 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 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l 3 j 此后,全国各地立即恢复、兴 建府县学。与此同时,朝廷开始对府、州、县学的生员名额、录取方式、生员的廪 给、管理方式等事宜作出规定。明朝还把郡县学宫修建的程度、规模的大小,作为 衡量官员德政、教育重视程度的基本标志。洪武八年正月丁亥,命天下立社学,太 祖谓中书省臣日:“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 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 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1 4 j 清王朝的文教政策基本承袭明制,重视教育,把其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途 径。满洲贵族入关前,对教育并不怎么重视。皇太极即位后,为发展和壮大自己的 力量,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开始有所重视。清王朝建立后,实行汉化政策,积极发展 各类学校。一方面,继续重视儒学的作用,继承明代的做法,把学官的任命与考核 与府县儒学的教学质量联系起来,即同科举挂钩,以此促进这些地方教育长官对教 川【渍1 序成修,沈钟、李畴纂【乾隆】安溪县志卷四,“风土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2 7 艘j :海:j :海书店j j :版社,2 0 0 0 年:第4 8 5 页 】顾海厦门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7 0 页 u 1i f ; 】张廷玉等撰j 史卷六九。“选举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6 8 7 页 h 1 李固 # ,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文教科技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2 :第3 8 页 第一章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又化教育的背景 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对社学、义学等民问所办的基础教育也比较重视。总体看来, 清王朝是重视教育,正如雍j 下四年的“上谕”所言:“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才 为念。但期实有益于学校,不肯虚张课士美名。盖欲使士习端芳,文风振起,必赖 大臣督率所司,躬行实践,倡导于先,劝学兴文孜孜不倦,俾士子观感奋励,立品 勤学,争自濯模。此乃为政之本。 【1 】因为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为政之本”,对维 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意义,因而高度关心教育质量。 在明清两朝统治者重视教育的政策导向下,福建沿海府县的地方官员关注本地 教育,积极扶持教育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育的发展。明清两朝,福建沿海地区的府 县官员,以及中央派往福建省的地方教育行政长官,即提督学道或称提学,普遍重 视教育,无不把它作为任上的重要职责。一方面,积极创建、扩建、修建各类学校, 甚至带头捐俸,作为表率;另一方面,亲自到学校讲课、考课,鼓励读书人尽心向 学。地方志中关于这类的记载很多,笔者摭取部分,列表如下。 地人物行政职务教育业绩 出处 点 福 蒋稳 洪武+ = 年知怀安 尤留意学校,崇奖士汇。 正德福州府志, 州 王遵道永乐中,知长乐尤重学校。声誉籍甚。 卷十七,“官政志” 府 王矩洪熙元年,迁永福知兴文教,不避豪势。 县 唐殉成化问福州知府在任首建学校,规制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