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基础训练.doc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基础训练.doc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基础训练.doc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基础训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基础训练第六单元基础训练一、默写1在下列横线上填句。(1)故渔者歌曰:“_,_。”(2)庭下如_,_,盖竹柏影也。(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4)_,归雁入胡天。(5)月下飞天镜,_。2根据提示,默写出相关句子。(1)三峡中写秋景的句子是“_,_,_,_,_,_。”(2)湖心亭看雪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3)王维的使至塞上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为:“_。”(4)陆游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的两句应为:“_。”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文后各题(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素湍绿潭( )(2)绝 多生怪柏( )(3)飞漱其间( )(4)猿鸣三声泪沾裳( )2解释加粗的词语。(1)属引凄异( )(2)清荣峻茂(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4文章写春冬之景、秋季景色讲究用词,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请找出。(1)“春冬之景”用_、_、_、_等词。(2)“秋季景色”用_、_、_、_等词。(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苏轼,字_,号_,眉山(今四川眉山)人,_(朝代)文学家。其父_,其弟_,均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_”成员。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盖竹柏影也( )3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_(2)庭下如积水空明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4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_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_6作者记叙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三)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1给下面的加粗字注音。京尹( ) 倏尔( ) 一舸( )善泅( ) 溯( ) 赁(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 )(3)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4)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6)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7)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3填空。(1)文章第一段总写、总评钱塘江潮的一句是_。具体写潮水时采用了_表达方式,大量运用了_这种修辞方法,状_摹_。“吞天沃日”这句使用了_的修辞,极写潮水的_。(2)第一段写“观潮”的自然美,二、三、四段则写_美,主要写了_和_。前后互为声势,彼此呼应,给我们全面地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3)第二、三段与四段写法有区别:都用了_的表达方式,二、三段_,四段_,但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1)_(2)_(3)_(4)_5第一段引用了杨万里浙江观潮中的诗句,试翻译并说说它的作用。_6试译文中画线的段落。_7本文在布局谋篇、构思技巧方面很有特点,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1)_(2)_(3)_(四)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作者明末清初的_。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 )(2)上下一白。(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4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_5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_三、写作题目 家乡的_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写景文章,要抓住特点,作具体描绘。如:花圃 月夜 秋晨 河流 雪山【例文】家乡的泉河小时候,爸爸就经常向我提起家乡的泉河。爸爸口头描绘的泉河景色令我心驰神往,我曾几次恳求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她。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人一起回了老家。爸爸终于领我去看了泉河,总算是圆了我这个美梦。泉河,从名字上来看就知道它是一条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河流。它发源于新泰市宫里镇泉里村,自东向西,在春秋时期著名贤士柳下惠墓所在地汶西村附近注入柴河。泉河像一条美丽的翡翠色飘带系在家乡的原野上。河水不太深,清澈透底。一到夏天,青青的水草便铺满了河底,绿得可爱。长长的“绿草地”潜在水中,一群群的小草鱼在水草之间嬉戏着,追逐着。瞧!从那边的一块水草下面升起两串大水泡。原来是一只大螃蟹在睡大觉呢!这家伙又懒又笨,只要把一根拴着石头的绳子放进水里,这“呆子”便赶紧把石头抱住,然后迷迷糊糊就做了瓮中蟹。河边还常有飞鸟来饮水,给泉河增添了生机。河边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的野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黄的像缎一阵风吹来,花朵朝我们点头微笑,一股凉丝丝的风伴着淡淡的花香,一起向脸上扑过来,真快要把人醉倒了。突然“啪”的一声,不知哪个顽皮的孩子往河中扔了块石子,顿时水珠四溅,花儿的头上添了几颗亮晶晶的“珍珠”,显得更加美丽动人了。再向河中一望,石子掀起的波纹还没有散去。人、树、花、白云的倒影晃动着,掺杂在一处,没有了形状。一会儿拉长一会儿拉扁,只觉得河中花花绿绿的一片。不一会儿,波纹消失了,人、树、花、白云的倒影又都清晰起来泉河的源头有十几个泉眼,不论春夏秋冬它们都不停地冒水。几个泉眼距离相差不大。有一个主泉眼隐藏在水下比较深的地方,另几个泉眼则露出水面,从几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洞里冒出水来。泉河底部都是比较平坦的,至于怎么在这里长出几块大石头,还真不太清楚。泉眼夏天冒水最多,能发出“咚”“咚”清脆的声响。冬天出水较少,但也不至于使泉河断流。泉河的水是地下水,很干净。河边村子里的人们都饮用这条河中的水,他们一大早便挑了水桶到泉眼处汲水,家家乐此不疲。河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不但人喝了身体好,就连鸭子和鹅喝了泉河水,下的蛋都“与众不同”,蛋黄鲜红十分好吃。怪不得当地的村民称泉河为“宝河”!家乡的泉河呀!你美丽、纯洁、朴实,你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勤劳的家乡人。我热爱你,泉河家乡的河。【简评】本文小作者凭借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描写了泉河在四季里不同的风貌,语言自然流畅又很生动。结尾紧扣主题,写出了对养育自己成长的泉河的深厚感情,真挚朴素。全文写得丝丝入扣,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参考答案一、1(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征蓬出汉塞(5)云生结海楼2(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一)1(1)tun(2)yn(3)sh(4)shng 2(1)连续、延长(2)山高、草盛3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4(1)素 绿清 影(2)寒 肃 凄 哀(二) 1子瞻 东坡居士 宋代(北宋)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2(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在(3)只是(4)用在句首,表“原来是”3(1)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有两层含义:(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只因有我们的欣赏而显出美的光彩。(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政治上的远大抱负难酬,遭贬而以“闲人”自慰。6抒发了作者对待人生的超脱和博大胸怀。(三)1yn sh g qi s ln 2(1)农历十六日(2)发、起(3)用水淋洗(4)战船(5)一点点(6)高(7)租用(8)舞动 树立、举3(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描写比喻 态声 夸张 声势(2)人情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3)描写 具体 概括4 (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众多5补述江水的形态,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6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