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通才的智慧——苏轼思维特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以思维特征研究为切口,对于苏轼来。番整体性的考察与宏观性的 把握,以求为苏轼的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做点努力。 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 一) 哲学思维研究。苏轼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他没有刻意地 营构什么体系,对于以一贯之的“一”,他有意留下了悬念与虚位,从而充分体 现了气象通脱的个性。苏轼认为,只有在具体实践中,人们才可能做到与道合一, 达到高妙的境界。在苏轼看来,现象界与本体界是双向沟通的,通过实践主体的 往复贯穿,二者才可以合二为一,上下打通。 ( 二) 政治思维研究。苏轼的政治思想,富有灵活性,通融性。他反对搞标 准化,一刀切,主张对于个体差异性给以尊重和生存空间。他主张对于小人不要 苛求太甚,而要适当地宽容。他反对极端矫激的政治策略,而主张扬长避短,刚 柔相济。 ( 三) 人生思维研究。本部分着重于考察苏轼的心路历程,特别突出苏轼的 超越苦难获得解脱的逻辑线索。苏轼由对于终极的关怀,从而质疑人生的世俗追 求,从苦难的现实中寻求人生的答案,最终养成了“随缘放旷,任意逍遥”的达 观态度。但是,苏轼的达观,是勇于担当苦难的达观,是清醒的、认真的、负责 任的达观。 ( 四) 文学思维研究。苏轼在文学方面,努力追求的是表达的通畅性。苏轼 的文学思维是水性的,是自觉地效法于水的。他的文章诗词有意识地追求水的样 态、水的气势,其作品也确实达到了行云流水之妙。 ( 五) 治学思维研究。苏轼的治学思维体现了通透的特点。通,通贯,苏轼 追求理解的整体贯通;透,透彻,苏轼强调对于对象的透彻了解。在治学气魄上, 苏轼善于整体把握;在读书研究上,苏轼注重逐面贯通;在治学精神上,苏轼强 调大胆创新。 总之,通过以上五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苏轼作为一个通才,其思维的最 大特点恰恰体现为一个“通”字。这就是思维不偏执,不拘泥,富有灵活性,包 容性,开放性。 关键词:苏轼;思维特征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u s h i st h o u g i n o nt h eb a s i s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e r v e yo fs u s h i sw o r k s ,t i n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p r o m o t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s e a r c ho ns u s h i t h i s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5s e c t i o n sa sf o l l o w s : s e c t i o no n ec o n c e r n sr e s e a r c ho ns u s h i s t h o u g h to n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m o s t 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u s h i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i st h ea b s e n c eo ft h e u l t i m a t eo fh i sl o g i c a ls y s t e mw h i c hg e t sr i do ft h er i g i d i t yo ft h o u g h t st h a t u s u a l l y a c c o m p o n i e so t h e rp h i l o s o p h e r s st h o u g h t s i ns u s h i sv i e w , o n l yt h r o u g hc o n s t a n t p r a c t i c eb e t w e e np h e n o m e n o na n dn o n m e n o r tc a l lp e o p l ec o m b i n et w oi n t oo n e s e c t i o nt w oc o n c e r n sr e s e a r c ho ns u s h i st h o u g h to i lp o l i t i c s s u s h i st h o u g h to n p o l i t i c s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i t sf l e x i b i l i t y h ei sr a t h e rs k e p t i c a la b o u tt h ep o l i t i c a l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h es h o w sr e s p e c tt o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d i s t i n c t i o n s ;h ei st o l e r a n tt o v i l l a i n sm o r a l i t y ;h ed e v e l o p sac r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p o l i t i c a lr a d i c a l i s m s e c t i o nt h r e eq o n c q ;1 x i sr e s e a r c ho ns u s h i st h o u g h to nl i f e s u s h ii sc o n c e r n e d a b o u tt h eu l t i m a t es e n s eo fl i f ea n dd o u b t f u la b o u tt h ec o m m o ns e e k i n go fl i f e h e c o n t r i v e st of i n dt h ea n s w e ro fl i f ei nt i m eo fa d v e r s i t y h ee v e n t u a l l yd e v e l o p sa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l i f e ,t h u sh ei sb r a v e ,e a r n e s ta n dr c s o n a b l et ob e a rt h e r e s p o n s i b l i l t yf o rt h ea d v e r s i t y s e c t i o nf o u rc o n c e r n sr e s e a r c h0 ns u s h i st h o u g h to nl i t e r a t u r e s u s h ia t t e m p t s t ol a ye m p h a s i so nt h es m o o t h n e s so fh i se x p r e s s i o ni nt e r m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l i t e r a r y t h o u g h ts h a r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a t e ra n dh ec o n s c i o u s l yi m i t a t e st h a t i nh i s a r t i c l e sa n dp o e t r y , h ep u r s u e ss h a p e sa n di m p o s i n gm a n n e ro fw a t e r t h e r e f o r e ,h e v i r t u a l l ya c h i e v e dt h ee f f e c to fr e s e m b l i n gf l o a t i n gc l o u d sa n df l o w i n gw a t e ri nh i s w o r k s s e c t i o nf i v ec o n c e r n sr e s e a r c ho ns u s h i st h o u g h to ns t u d y s u s h i st h o u g h to n s t u d y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t st h o r o u g h h e s s h ep u r s u e st h eo v e r a la n d p e n e t r a t i n g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l a y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t h o r o u g ha p p r e h e n s i o no ft h e o b j e c t s a sf a ra st h eb o l ds p i d ti np u r s u i to fl e a r n i n gi sc o n c e r n e d h ei ss k i l l f u la ti t w i t ha no v e r a l i d e a s ;h ep a y s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g r a d u a l l yc o n d u c t i n gr e a d i n g r e s e a r c h e si ne v e r yr e s p e c t i v e ;h es t r e s s e sb o l di n n o v a t i o no nt h es p i r i to f l e a r n i n g t os u mu p ,w ec a ni n f e rf r o m5s e c t i o n s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t h a ta sau n i v e r s a l g e n i o u s ( t o n gc a i ) ,s u s h i st h o u g h t sa r ee x a c t l y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t o n g t h i sm e a n st h a ts u s h i st h o u l g h t sa r er i c hi nf l e x i b i l i t ya n dt o l e r a n c e a n do p e n m i n d e d n e s s k e yw o r d s :s u s h i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o u g h t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f 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 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四义勇 动,f 年7 - 月m 7f _ i 绪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其文学成就辉煌壮观,其文入围唐 宋八大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艺术建树卓尔不 儿,其书法挺立于黄庭坚、米芾、禁襄之间,而独创性极强;其绘画入室操戈, 不让大家文与可。每一样他都造诣精深,每一样他都自成一家,傲视群侪,经久 不磨,流传至今。苏轼不仅是创作的巨人,而且是理论的大师,在上述各领域均 有真知灼见,吉光片羽,至今奉为圭臬。还不仅如此,其学术成就也非同小可, 东坡易传论语说书传三著是苏轼智慧的结晶,被苏轼视傲一生的得意 之作。其他诸如烹饪、养生之类,苏轼亦是行家里手。 对于苏轼这一公认的通才,后人曾给予热切的关注与研究。 回顾苏轼研究,前人奠基厚实,论述堪称丰富。但是,苏轼的研究,仍然存 在着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研究者视野大多不够宽广,往往在个别的狭小领 域里精耕细作;而宏观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显得欠缺。正如朱靖华先生在苏轼的 综合论及综合研究苏轼一文m 中所说: 大家都公认,券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全能作家”,一位“通才”,他的诗、词、文、 赋、绘画、书法皆称一流,但我们的研究却往往偏执一隅,拘泥于局部,甚至采取了封 闭式的方法,未能从“全能”和“通才”的视角来审视和探索苏轼。其论述方法多沉溺 于以文论文、以诗论诗,以词论词、以赋论赋,或者就绘画谈绘画、就书法谈书法的泥 潭之中,缺乏综合交叉研究的认识和“整体辩证”的论述。其结果是面对着一位极其丰 富复杂的“全能作家”,却成为。单能作家”的微观探求。我不是说单项研究不重要, 而是说由于知识和学识的局限,使某些人的学术视野十分狭窄,导致了诸多研究的停滞 不前,甚至是在进行着无效的重复劳动,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 基于此,本人试图以思维特征研究为切口,对于苏轼来一番综合性的考察与 宏观性的把握,以求为苏轼的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做点努力,尽管未必尽如人 意。 本人的论文旨趣显然偏重于义理方面的梳理,但同时也不忽视研究对象的文 学性。 本人以为:思维是一切作品的灵魂,贯穿于一切作品的始终。抓住思维,就 抓住了主脑,从而可以宏观驾驭研究对象。思维,与思想相近,但有区别。思维, 是活动的;思想,是静止的。思想是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思维与思想又是分不开 的。陶研究思维必要研究思想。通过研究思想,梳理出苏轼的独特的思维过程, 进而把握其思维活动的特征。这就是本文的着眼点。研究苏轼的思维特征,就是 研究苏轼的思维活动之区别于他人的本质属性。苏轼的思维活动贯穿于他的一切 作品当中,他的思维特征体现于他的一切思想成果中。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把握 苏轼思想的方方面面。 本文显然并不定位于哲学意义的研究。本文肯定涉及哲学的东西,但是,本 文的研究的主体对象,仍然是文学作品。本文所用的哲学、政治、人生、文学、 治学等概念,只是现代术语而已。就苏轼本人而言,他显然无如此明确的界限划 分。他当然也没有当今所谓的纯粹的文学意识。因此,面对苏轼的作品,笼统模 糊一些,反而可以避免机械与僵化。但是,这也不影响我们采用今天的术语,因 为,我们毕竟是处于当代的视野。思想研究,本来就是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当 今的依然流行的所谓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机械僵化的二分法,也充分说明了这 一点。但是,本人坚持认为:本人的研究,只是主要从思想研究入手而已。因为, 一般的思想研究,固然也不排除思维过程的梳理,但是,主要的还是思想的横断 面的分析与罗列。可以说,一般的研究,重在思想内容的平面的铺排。而本人的 旨趣,则在不排除平面罗列的同时( 如将苏轼思想分解为五方面) ,重在苏轼的 思维过程的贯通,以及由此而把握到的苏轼思维的特征。 简要地说,本人的研究是从研究苏轼思想入手,重在研究苏轼是如何思维的, 怎么样思维的,由此总结出苏轼的思维特征来。入手在思想,落脚在思维,归纳 为特征。【3 】3 本人通过研读苏轼,发现苏轼思维的奥妙就在“通”之一字。何谓“通”? 就是思维不偏执,不拘泥,富有灵活性,包容性,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哲学思 维,气象通脱,焕发灵性;政治思维,品格通融,富有弹性:人生思维,个性通 达,袒露诗性;文学思维,风貌通畅,效法水性;治学思维,境界通透,展示智 性。 这就是笔者的研究心得,电许是片面的,也许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是 得是失,恭候方家明鉴1 2 注释: 【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 0 0 2 年第1 2 划 【2 】金岳霖先生对于“思想”一词,辨析八微,很有启发性,本人深受其益。只是各自表述 不同,有些看法也不全然相同。具体内容参看金岳霖著:知识论第六章思想。北 京:商务印忙馆,1 9 8 3 年1 1 月第1 版。 【3 】本文完工之厉,欣喜地读到了字文所安的几部著作。尤其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 自选集的译者田晓菲的译者跋的话,与我的研究初衷不谋而台:“归根到底,鼹重 要的还是如何思想;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尚居次位。作为动词的思想( 也即如何思 想) 与作为名词的思想不同:前者无所谓进步与落后,无所谓过时。”宇文所安著,田 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第3 5 2 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一版。 3 一、通脱气象:灵。眭的哲学思维 苏轼并不是专业哲学家,一般的哲学著作提及苏轼的并不多,似乎只有侯外 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对包括苏轼在内的蜀学思想进行过几乎全部否定性的 论述 1 。就笔者所知,能够以较为客观公币的态度,注意到苏轼的哲学价值, 并给以整理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比如龙吟点评的东坡易传 2 ,卢国龙 的宋儒微言 3 ,冷成金的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4 ,就是近年来的新 成果。令人惊讶的是国外学者对于苏轼哲学思想也给以了关注,且论述相当精辟, 比如包弼德( p e t e rb 0 1 ) 的苏轼与文 5 就非常深入。以上诸位先生的研究 成果对于笔者有着引路、启发之功,这里特表谢忱。 逻辑顶点的虚位 苏轼虽不是专业哲学家( 古代中国就没有纯粹的专业哲学家,比如朱熹就不 仅精通哲学,所谓专业,是今天的学术标准) ,但是他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确实 相当集中与深入,这体现于东坡易传以及其他的一些论述文字里。苏轼通常 被视为文人,其长期不被哲学界关注与此有关。但恰恰是其文人身份的定位,显 示了其哲学思想的鲜明特色,苏轼是以文人的眼光看待哲学问题,其哲学思想是 文人的哲学思想。所以,苏轼的哲学思考就没有哲学大师( 比如二程、朱熹) 的 思考那么凌空蹈虚,那么追问不休,以致陷入一个极端,而是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与圆融性。也就是说,苏轼的哲学思想可能不如二程他们深刻,那么定型化、体 系化,但是,在显得似乎杂乱、不够系统的同时,却避开了二程等人的因体系化 而显得近乎僵化的缺陷。在本体论问题上,这一点显得尤其突出。 朱熹曾经批评过苏氏兄弟的思想: 二苏所以主张个“一”与“中”者,只是要恁含糊不分别,所以横说竖说,善作恶 作,都不会道理也。然当时人又未有如它之说者,所以都被他说动了。故蒹尝说,令人 容易为异说引去者,只是见识低,只要鹘突包藏,不敢说破。才说破,便露脚手。所以 都将“一”与呻”盖了,别无面目,无方所,人不得而非之。 6 j 这段话虽是批评,但可以看到苏轼思想的特点:( 1 ) 对于所谓的“一”与“中”, “含糊不分别”, “鹘突包藏”,“都将一与中盖了”;( 2 ) “当时人又未 4 有如它之说者,所以都被他说动了”;( 3 ) “无面目,无方所,人不得而非之”。 其中,( 1 ) 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指苏轼对于哲学本体问题,逻辑起点与归结点即笔 者标题所说的逻辑顶点问题的有意地“盖”、“包藏”、“鹘突”、“含糊”、“不说破”。 ( 2 ) 揭示了苏轼理论表述上的优势,“所以都被他说动了”。( 3 ) 揭示了苏轼因 为对于逻辑顶点的有意地“盖”,使得其思想体系呈现出“无面目,无方所,人 不得而非之”的整体面貌。朱熹不愧为朱熹,其目光如炬的批评,恰恰帮我们认 识到苏轼思想的鲜明特点。可以这样说,( 1 ) 的问题,苏轼是有意为之,但不是 出于怕“露脚手”,而是出于对于此一问题的独特见解。( 2 ) 的揭示,表明了苏 轼文人身份所具有的表达优势,但也表明了苏轼思想的新颖独特性对于当时人i l 所产生的吸引效果是十分强大的。( 3 ) 的河题,实质上不足以作为缺点,反而是 其优点,这就是苏轼有意忽略逻辑顶点而使得其哲学思想十分灵活,富有弹性, 别人不容易抓到把柄,窥出破绽。我们这里主要讨论( 1 ) 的问题。 有意追求逻辑一贯性的哲学家,无论中西,对于逻辑顶点问题都十分着重, 中国孔予时就已经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所以“仁”就成了其学说的逻辑纽结。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于“哲学的开端”问题的重视更是引人注目 7 。到了德国 哲学家胡塞尔那里,为了寻求哲学的绝对奠基性,他更是刻意地设定其理论体系 的逻辑支点,强调“决定性的开端之点”的“绝对可靠性”。 8 况且,中国哲学 表述一向缺乏西方哲学著作特有的明晰性、确定性、体系性,所以,朱熹的要求 并不过分,而有着毋庸置疑的合理性。但是,历史教训是,凡是刻意追求体系, 致力于将其理论概括为一个或几个逻辑纽结的哲学家,无论中西,往往难于避免 理论的僵化,甚至走入死胡同,陷入难堪的困窘。中国儒家思想在宋代真正地体 系化、定型化了,这一点在朱熹身上尤其明显,但是,“宋学自朱予而组织大各, 亦自朱子而分裂遂显,盛裳之征,即同时见于一人之身。” 9 这种现象又不只是 盛极必衰的规律所自够说明的。实质是种哲学一旦形成了较严密完备的体系, 必然呈现出封闭的特点,为了保持其理论纯粹性,必然抗拒异质的因素,这就日 益枯竭其理论源泉;同时,刻意构造体系,必然在些方面为了体系而作出牺牲, 显得难免僵化不灵。 这样的教训,就足以证明苏轼的哲学思维的明智之处。应该说对此种弊端, 苏轼是十分警惕的。苏轼对于精微深妙的道的探究,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其 中庸论说: 甚矣,道之难明也。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论其微者,汗漫而不可考。其弊始于 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务为不可知之文,庶几乎后世之以我为深知之 也。后之儒者,见其难知,而不知其空虚无有,以为将有所深造乎道者,而自耻其不能, 则从而和之日然。相欺以为高,相习以为深,而圣人之道,日以远矣。【10 】 可见,苏轼认为“道”是不容易把握的,正由于其不可捉摸的高度抽象性,所以 论“道”难免“汗漫而不可考”,自以为领悟大“道”的人,往往“相欺以为高, 相习以为深”。打个比方,“道”就好比人人都没有目睹的神鬼,于是可以任意涂 画,却谁都无法验证其真实性。所以苏轼认为:“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 言而不可议。” 1 1 比如“性”这一问题,夫子对此“盖亦尝言之矣,丽未有必 然之论也”。 1 2 “圣人之论性也,将以尽万物之天理,与众人之所共知者,以 折天下之疑。” 1 3 苏轼批评“欲以一人之才,定天下之性”的做法 1 4 ,因为: “昔之为性论者多矣,而不能定于一。” 1 5 这样,苏轼在本体论的问题上采取 怀疑的态度,怀疑“定于一”的理论可靠性。 苏轼虽也主张“通万物之理” 1 6 ,但是,苏轼并没有像朱熹一样,抽离出 一个“理”本体,组织成“理”“气”“物”“理” 1 7 这样的以 “理”为逻辑出发点与归宿的相对完善却也最得封闭的逻辑圆圈。苏轼有意避开 这样的逻辑顶点的设定,这与他上述对本体论的怀疑与不信任态度有关。在东 坡易传中,苏轼明确提出:“天下之理,未尝不,而一不可执。” 1 8 一方面 指出“1 - ”的可能性,表明了苏轼并非典型意义的不可知论与怀疑论:一方面指 出“一不可执”,表明了苏轼对哲学构造定于“一”的逻辑顶点的警惕与告诫。 朱熹对此是持批评态度的,比如其批评苏辙的话,也可以用在苏轼身上:“他只 是守那,说万事都在一。然而又不把去贯。” 1 9 这话揭示了朱熹与苏氏兄 弟截然不同的理论旨趣。朱熹是踢确地设定一个逻辑顶点,去“羹”万事,苏轼 对于逻辑顶点是不大感兴趣,其虽然也肯定有“一”,但只是姑且地假定与预设, 更不会刻意地去“把一去贯”。苏轼是主张“无心而一”的,他说: 夫无心而一,一而信,则物莫不得尽其天理,以生以死。故生者不德,死者不怨, 无德无怨,则圣人者岂不备位于其中哉? 吾一有。于其问,则物侥幸、天枉,不尽其理 者矣。侥幸者德之,夭枉者怨之,德怨交至,则吾任重矣,虽欲备位可得乎? 【2 0 】 6 这段话当然不专谈哲学问题,但是,这段话的观点适用于哲学本体的讨论。可以 说,苏轼是反对“有心”地“一”的做法的,所谓的“一”,应该如圣人一一样, 只是在万物中“各位”而已。可见,对于哲学的本体,苏轼仅仅承认一个“虚位” 而已,并不打算去找到一个“一”予以落实。苏轼主张顺其自然地去贯通万物之 理,“君子之顺,岂有他哉! 循理无私而已”,“君子非有意为之也”。 2 1 苏轼提出,一般谈论的“道”与“性”都只是“道之似”、“性之似” 2 2 而已,而不是“道”与“性”的本身。苏轼认为本体与现象不是一个东西,本体 本身从认识上无法直接抵达,必须采用由现象到本体的迂回策略,即从“可见者” 入手,但是“凡可见者皆物也” 2 3 ,并不就是本体,所以从现象逆推本体,只 能把握到本体的近似物,无法获得完整的本体。所以,在苏轼的眼中,设定哲学 的本体,只能获得一种近似的把握,而非绝对地准确,苏轼没有朱熹那样的果于 自信,更没有西方哲学家那样将哲学变成科学、追求绝对确定性的雄心勃勃,他 反而要告诫这些哲学家:你们所苦心孤诣追求的本体,设定的逻辑顶点,顶多只 是真正的本体的近似物,你们自以为可以完全把握圣人、天地之道,未免太狂妄 自大,而成为一种不自量力的僭越! 真正的逻辑顶点,是不可绝对设定的,明智 之举,是姑且预备下逻辑顶点的虚位丽已,而不必坐实它,否则,勉强扶持上去 一个“一”,也只是人为制造的傀儡! 亲身实践中体道 苏轼认为道的本体从认识上是不容易把握的,并且认为只能间接地接近,而 不能直接地绝对捕捉。这些观点集中在其对“性、命”问题的讨论上。如: 世之静j 生命者多矣,因是,请试言其粗日:古之言性者,如告瞽者以其所不识也, 瞽者未尝有见也,欲告之以是物,患其不识也,则又以一物状乏。夫以一物状之,则 又一物也,非是物矣。彼惟无见,故告之;以一物而不识,又可以多物眩之乎? 古之 君子,患性之难见也,故以可见者言性。夫以可见者言性,皆性之似也。君子e l 修其 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e l 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小人e l 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e l 消,亦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尧舜不能加焉,桀纣不能亡焉,是岂非 性也哉! 君子之至于是,用是为遭,则去圣不远矣;虽然有至是者,有用是者,则其 为道常二,犹器之用于手不如手之自用,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性至于是,则谓之命; 命,令也。君之令曰命,天之令日命,性之至者亦日命。性之至者非命也,无以名之 7 而寄之命也。死生祸福,莫非命者,虽有圣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君子之于道至 于一而不二,如手之自用,则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此所以寄之命也。情者,性之 动也,、诉而上,至于命;沿而下,至于情,无非性者。性之与情,非有善恶之别也, 方其散而有为,则谓之情耳。命之与性,非有天人之辨也,至其一而无我,则谓之命 耳。 2 4 】 这段文字可以大致分析为四层意思:( 1 ) 重点讨论“性”,认为“性”是抽象的, 不可见的,所以,讨论“性”如同向盲人介绍一件不认识的东西,无论如何摹状, 都是类似物,而非其本身,所以讨论“性”只能是采用“以可见者言性”的问接 手段,结局只能是“以可见者言性,皆性之似也”。这就否定了直接绝对地把握 “眭”的可能性。( 2 ) 指出“性”的获得另一种途径,即通过主体实践层层剥离 法,通过个人的“修”与“消”,剥离得直到“不可得而消”的剩余物,这一剩 余物,是圣人与暴君共有的,这才是“性”。( 3 ) 指出从“尽性”到“至命”之 间的距离,二者的差距是“尽性”好比手使用工具,“至命”好比手的自用。“尽 性”还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是主体与道分离的状态;“至命”则主体与道合一, 是“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的自由状态。( 4 ) 讨论了“情“命”“性”三者的关系, 提示出“诉而上”、“沿而下”的双向环游的理论思路。这一点,我们下文中再讨 论。 通过上述引文,可以看出,苏轼对于通过认识把握道体是有保留的,而对于 通过实践去体悟道体则充满信心。这一点,在日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檠。”扣檠而得其声。他日 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彤。他日揣篱,以为日也。日 之与钟、篱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霓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 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檠与烛也。自檠而之 钟,自烛而之衡,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 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苏子日:“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 孙 武日:“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 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 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 8 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2 5 】 这段话,先是以教盲人识日的故事,指出“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 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批判从现象出发臆测道体的荒谬性。接着,正 面提出“道可致而不可求”的主张,所谓“可致”,是指通过主体的积极主动地 实践,使道自然而然地到来,而不是勉强地获得。最后,苏轼又以游泳为例,来 说明这一道理。可见,苏轼并非否定道体获得的可能性,而是强调自然而然地实 践来获得,达到与道合一的自由境界。他否定的是通过单纯的认识来获得道体的 途径。又比如其解释易传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精又”者,穷理也;“入神”者,尽性以至于命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岂徒 然哉? 将以致用也。譬之于水,知其所以浮,知其所以沉,尽水之变而皆有以应之, 精义者也。知其所以浮沉而与之为一,不知其为水,八神者也与水为一,不知其为 水,未有不善游者也,而况以操舟乎? 此之谓致用也。故善游者之操舟也,其。闲, 其体舒,是何故? 则用利而身安也。事至于身安,刘物莫吾测而德崇也。 2 6 】 此段分折鞭辟入里。明显地苏轼划分了两种把握方式、两种把握层次:( 1 ) 理论 深究,即“穷理”而得“精义”;( 2 ) 实践精通,即“入神”而能“致用”。并认 为后者是与道合一,可以进入“用利面身安”、“德崇”而“莫测”的化境。 所以,苏轼强调由技而道的实践途径。在众妙堂记中,苏轼提示“技与 道相半” 2 7 的道理,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指出:“有道有艺,有道而 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2 8 在跋秦少游书中,强调“技道两进”。 2 9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苏轼并非反对认识,相反他主张学习。只是在道本体 问题上,苏轼强调认识与道本体的一间之隔,指出认识的局限性,警告它不要侵 入道本体的领域。要进入道体的领域,只能靠实践,从而自然而然地习得,进而 达到与道合一。 形而上下间环游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有一个需要指出的地方,即他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上下 沟通。这一点似乎与他在认识方面强调现象与本体的隔阂构成矛盾。但是,f 如 9 我们上文指出的,其用意在于避免逻辑顶点的固执,在于克服理性认识的僭妄, 在于反对将天下之道归结为一己之见,从而以一家之言来规定天下大道。这种识 见是深刻的。而且,苏轼并没有否定本体的存在,他主张从形而下可以窥见形而 上,但马上就应该再回到形而下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形而上的凌空与形而下的 胶着,避免了单方面的以形一f 物去规定形上物,或形上物来驾驭形下物的做法。 而是上下的彼此沟通,互相推动,形成上下间的环形游动。这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所以富有灵活性与开放性。无论是形上与形下,其道理的把握都不是一次就完成 的,而是多次反复的。比如其解释易传“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 德之胜也”:“恐天下沿其末流而不知反其宗,故寄之不知以为无穷;恐天下 相追于无穷而不已,故指其盛德7 以为艺极。”c 3 0 前者是担心沉溺形下,后 者是担心相追形上。其担忧并非多余。所以,苏轼提示:“达者行其道,无出无 入,无内无外,周流六位,无所不适,虽为圣人可也。” 3 1 这就是环游于上下 之间的极致状态。 又比如其针对“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 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的传文发挥说:“道者,器之上达者也: 器者,道之下见者也。其本一也,化之者道也;裁之者器也; 推而行之者,一之也。” 3 2 认为上下是“本一”的,这就弥合了“道”“器” 间的隔膜,并主张通过实践来整合二者于一体。即“一之”。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其阐发说卦传的一段话; 何为“顺”,何为“逆”? 日:道德之变,如江河之日趋于下也,沿其柬流,至于 生蓍倚敷,立卦生爻,而万物之情备矣。圣人以为立于英末,则不能识其全而尽其变, 是以溯而上之,反从其初。“道”者,其所行也;“德”者,其行而有成者也;“理”者, 道、德之所以然;而“叉”者,所以然之说也。君子欲行道、德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说, 则役于其名而为之尔。夫苟役于其名而不安其实,则大小相害,前后相凌,而道、德 不和顺矣。譬如以机发木偶,手举而足发,口动而鼻随也,此岂若人之自用其身,动 者自动,止者自止,曷尝调之而后和、理之而后顺哉! 是以君子贵“性”与n 命n 也, 欲至于“性”、“命”,必自其所以然溯而上之。夫所以食者,为饥也;所以饮者,为渴 也,岂自外入哉? 人之于饮食,不待学而能者,其所以然者明也,盍徐而察之? 饥渴 之所从出,岂不有未尝饥渴者存乎? 于是“性”可得而见也。有性者,有见者,孰能 一是二者,则至于“命”矣,此之谓“逆”。【3 3 】 至此,这是讲“逆”,所谓“逆”就是“溯而上之”的路线,以形下逆求形上。 苏轼以饮食为例来说明,其思路如下: 饮食饥渴饥渴之所以出( 未尝饥渴者存) l 、一l y j 见者卜性 、厂j 命 可见苏轼的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划分,可见者是现象界,不可见者,如“性”是本 体界,但是苏轼又要统一二者,提出“命”来“一是二者”。接着,苏轼就又阐 发“顺”的路线: 圣人既得性命之理,则顺而下之,以极其变:率一物而两之,以开生生之门,所 谓“因贰以济民行”者也。故兼三才,设六位,以行于八卦之中。天、地,山、泽, 雷风、水,火,纷然相错,尽八物之变;而邪、正、吉、凶,悔、吝、忧、虞,进、 退得、失之情,不可胜穷也,此之谓“顺”。( 3 4 】 这就是从形上开出形下的路线。接着,重点阐发“反而求之”,“据其末而反求其 本”的“逆”的要义,也就是“顺”与“逆”兼顾而以“逆”为本。这表明苏轼 还有点迁就原传文的“是故易,逆数也”的理论落脚点。当然,也不排除此 时的苏轼因担心人们迷途不返,于是强调“逆”的可能。其实,“顺”“逆”两条 路线,完全可以不分彼此的,这一点苏轼是意识到的,所以他站在“性命”的制 高点,说:“是以自性命而言之,则以顺为往,以逆为来。故日:数往者顺,知 来者逆。” 3 5 这就表明,“顺”与“逆”是“来”与“往”的关系,来来往往, 有来有往,往而复来,从而周流不止,滔滔不息。所以,苏轼的思路,完整地说, 应该如下表示: 见者即现象界 | 匝自动自i r 自由境界( 命) i 不见者即本体界( 性) 这样的圆周环游活动,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通脱不拘的哲学思维个性。而这一一刻 不停的运动过程必然要实现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实践的主体就这样上下打通, 与道合一了。这使我想起了诗经蒹葭的句子: 蒹葭苍苍,白露微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所谓的“伊人”就是哲人心中求索的大道啊! 为了求索她,所以沿流上下,来回 顺逆地从河流的下游追溯到源头,又从源头顺流而下,反反复复,来来往往,究 竟在哪里呢? 不在上游,不在下游,而是“宛在水中央”! 其实,“伊人”就在滔 滔奔腾的河流之中1 只不过,这是条人生实践的河流,人生大道、天地至理就存 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所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回顾全文,苏轼的逻辑顶点的虚位,不是由个或几个抽象的范畴来填充, 而只能是实践,永远向前的实践活动! 注释: 1 3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4 卷上珊第1 2 章第2 节蜀学学风和苏氏唯心主义思 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9 年1 2 月第1 版。 2 龙吟点评:东坡易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1 版。 3 卢国龙蔫:柬儒微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1 年4 月第1 版。 4 冷成金著: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3 年5 月第l 版。 5 美 田浩( 1 t o y tc l e v e l a n dt i l l l i a n ) 编,杨立华、吴艳红等译:宋代思想史论。北 京:丰十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1 2 月第1 版。 6 龙文玲等编著:朱子语类选注f 册第7 1 1 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1 1 月第l 版。 7 德 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导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7 月鳃2 版。 1 2 遵 ,j、lll,1 ) 命者畴二范一级统高 8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著,e 施特洛克编,张廷国译:笛卡儿式的沉思第2 0 页。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第1 版。 9 钱穆著:国学概论第2 2 3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7 月第1 版。 1 0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 册第6 0 页。北京:中华f 5 局,1 q 8 6 年3 月第1 版。 1 1 苏轼文集第1 册第9 4 页。 1 2 苏轼文集第1 册第9 4 页。 1 3 苏轼文集第1 册第1 儿夏。 1 4 苏轼文集第1 册第1 1 1 页。 1 5 苏轼文集第1 册第1 1 0 页。 1 6 苏轼文集第4 册第1 3 7 9 页。 1 7 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第3 6 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第1 版。 1 8 龙吟点评:东坡易传第2 0 1 页。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1 版。 1 9 朱子语类选注下册第7 2 2 页。 e 2 0 东坡易传第2 9 0 2 9 1 页。 2 1 东坡易传第1 3 页。 2 2 东坡易传第2 9 6 页。 2 3 东坡易传第2 9 6 页。 2 4 东坡易传第5 页。 2 5 苏轼文集第5 册第1 9 8 0 1 9 8 1 页。 2 6 东坡易传第3 1 8 页。 2 7 苏轼文集第2 册第3 6 2 页。 2 8 苏轼文集第5 册第2 2 1 1 页。 e 2 9 苏轼文集第5 册第2 1 9 4 页。 3 0 东坡易传第3 1 8 页。 3 1 东坡易传第3 2 6 页。 3 2 东坡易传第3 1 1 页。 3 3 j 东坡易传第3 3 3 页。 3 4 东坡易传第3 3 3 - 3 3 4 页。 3 5 东坡易传第3 3 4 页。 二、通融品格:弹性的政治思维 苏轼的政治思维特征,f 如标题所揭示的,是通融的,是弹性的。这既要就 苏轼本人而论,又要置于当时的时代环境而论。对于苏轼的政治思想,朱熹曾有 评论: 东坡初年若得用,未必其患不甚于荆公。但东坡后来见得荆公狼狈,所以都自改了。 初年论甚生财,后来见青苗之法行得狼狈,便不言生财。初年论甚用兵,如日“用臣之 言,虽北取契丹可也”。后来见荆公用兵用得狼狈,曼不复言兵。他分明有两截底议论。 1 】 熙宁更法,亦是势当如此。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及见荆公做得纷 扰狼狈,遂不复言,却去攻他,【2 】 东坡议论大率前后不同,如介甫未当国时是一样议论,及后来又是一样议论。【3 】 似乎苏轼的政治思想前后矛盾,本来他也是要变更政治,主张革除弊政,何以反 对王安石变法? 既然反对王安石变法,何以后来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果然如 朱熹所说,苏轼“有两截底议论”,“议论大率前后不同”吗? 笔者以为,乍看 起来,似乎如此,但如果仔细寻求,则会发现苏轼的前后一贯之处,这种一致性 就表现为苏轼的通融的弹性的政治思维方式。 对政治标准的怀疑 苏轼在政治领域对于政治标准问题的怀疑,与他在哲学领域对于本体问题的 存疑与悬置是一脉相承的,有时又是纠缠在一起的。这表现在其对“道”与一一” 的论述上。如东坡易传系辞传( 上) 的疏解: 夫“刚柔相推而变化生”,变化生而吉凶之理无定。不知变化而一之,以为无定而 两之,此二者皆过也。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知其未尝不一而莫之执,则 残矣。( 4 】 1 4 一方面,指出“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若推及到政治,就是指治理天下有一定 规律可循,因此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案措旌;另一方面,“一不可执”,是说这个规 律不可绝对化,导致过分拘执,因此一定的政治措施也只有相对的适用性,刁i 可 绝对化,作为唯一正确的决策选择。这就既强调了政治决策的原则性,又强调了 其灵活性。认为“不知变化丽之,以为无定而两之,此二者皆过也”。所以二 者兼顾,“知其未尝不一而莫之执”,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样,就体现了施政思想 的辩证性,一方面,是整体战略的稳定性与一致性,一方面是其变化与变通性。 具体说来,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所以从时间上说,要注意与时俱进,因时制宜; 因为不可拘执一定方案全面绝对化,所以从空间上说,要顾及具体情况,因地制 宜。 苏轼还认为,虽然天下之理、之道,可以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相对的,只 能近似地接近,不可能绝对地把握。这是因为至精至微的道、理本身是抽象的, 不能直接为人把握到,只能通过现象闻接地掌握,即:“必其所见而后知,则圣 人之所知者寡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尊能者师传统文化课件
- 股权转让合同解除与撤销条件说明
- 文化产业采购保密协议及知识产权保护与许可合同
- 车辆抵押贷款担保协议范本
- 办公家具采购与绿色采购认证合同
- 教学课件幼小衔接
- 中国石化加油站业务知识及操作规范测试试卷
- 体育和休闲预浸料市场分析:碳纤维预浸料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90%份额
- 辅音音素教学课件
- 服务质量监控工具应用考核试卷
- 劳动仲裁内部培训
- 工厂注塑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怀化麻阳苗族自治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一中学2025届七下英语期末统考试题含答案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缅甸语教学与学习作业指导书
- 水表制造企业生产条件要求征求意见稿
- T/CACEM 25-2023高速公路限速标志设置规范
-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及处置预案
- 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广州专用)(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