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游居杮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游居杮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游居杮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游居杮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游居杮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游居杮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期:沙7 f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星k 勾咖:沙7 3 一, 游居柿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 ( 中文摘要) 袁中道是晚明公安派的最后的旗手。小修在中年前后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生 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中年后,小修的生活变成了优雅名士的休闲生活方式,心理 的狂躁不安变成为平静闲适,坐禅礼佛,名山胜水成了他肉体和精神的长栖之所。 具有明代士大夫休闲旅游的代表性。袁中道的游居柿录是小修这个时期的休 闲旅游的综合写照。 笔者对游居柿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研究的思路是:辨析清楚游居柿录 的题意,摸清游居柿录写作期闻的年表和小修的大事记,作为研究背景。并 从小修的休闲旅游的方式,休闲旅游的朋友圈子,休闲旅游的内容,休闲旅游的 思想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总结游居柿录与袁中道休闲旅游的历史地位 和贡献。 袁中道的游居柿录提出的休闲旅游思想是现代休闲旅游思想的雏形。小 修的休闲旅游,是在经济和精神两方面都比较富足的人群的休闲旅游,它会越来 越代表现代大多数人的休闲旅游的愿望。因此,袁中道的 游居柿录的研究是 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游居柿录袁中道休闲旅游 t h er e s e a r c hf o r y b uj uf e il u ) a n dy u a nz h o n gd a n sr e c r e a t i o n t o u r i s m ( a b s t r a c t ) y u a n7 _ _ h o n gd a nw a st h el a t e s tv e x i l l a r yo ft h es c h o o lo fg o n ga ni nt h el a t e rm i n g d y n a s t y x i a ox i uh a dh a dt h ee x t r e m e l yh u g ec h a n g ea r o u n dt h em i d d l e - a g e dl i f e c o u r s ea n dt h et h o u g h tw h i c ht u r n e dh i sl i r ej n t oag r a c e f u lf a m o u sl i t t e r a t e u r sl e i s u r e w a v a n dt h ej r r i t a t i o n si uh i sm i n dh a db e e nt r a n s f e r r e dt ob et r a n q u i l i t y m e d i t a t i o n f o rz e n ,p a y i n gr e s p e c tt ob u d d h a ,a n dt h ef a m o u sm o u n t a i n sa n db e a u t i f u lw a t e r s b e c a m eh i sc o r p o r e a la n ds p i r i t u a ll a s t i n gi n h a b i t a t i o n h i sm a n n e ro fr e c r e a t i o na n d t o u r i s mw a s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w a yo f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n c r a ti nt h a tp e r i o d ( y o uj uf e i h w a s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o r t r a i t u r eo f h i sr e c r e a t i o na n dt o u r i s m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w a yo fm yr e s e a r c hf o r “( y o uj uf e jl u a n dy u a nz h o n gd n o sr e c r e a t i o n & t o u r i s m ”i s :c l e a r l yd i s c r i m i n a t e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s u b j e c t f i n do u t y o uj uf e j l u sc h r o n i c l ea n dt i m e l i n e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f r o mt h ew a yo ft h er e c r e a t i o na n d t o u r i s mo fx i a ox i u ,t h ef r i e n dc i r c l e ,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i d e o l o g yt h i sf o u ra s p e c t s c o n d u c tt h er e s e a r c h f i n a l l y , s u m m a r i z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a n d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y o uj uf e il u ) a n dy u a nz h o n gd a o sr e c r e a t i o na n dt o u r i s m t h e i d e o l o g yo fr e c r e a t i o na n dt o u r i s mf r o my u a nz h o n gd a n s y o uj uf c il u ) i s t h em d i m e n to ft h em o d e mi d e o l o g yo fr e c r e a t i o na n dt o u r i s m x i a ox i u sr e c r e a t i o n a n dt o u r i s mw a sf o rt h ep e o p l ew h ow e r ee c o n o m i c a l l ya n ds p i r i t u a l l ya b u n d a n t , w h i c hc a nm o r ea n dm o r er e p r e s e n tt h em o d e mm a j o r i t yp e o p l e sr e c r e a t i o na n d t o u r i s md e s i r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 y o uj uf e ih i se x t r e m e l ys i g n i f i c a n t k e y w o r d s :y o uj uf e il uy u a nz h o n gd a or e c r e a t i o nt o u r i s m 引言 从洪武至正德( 1 3 6 8 1 5 0 6 ) 的明朝初年,政府对人口流动严格控制,在文 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四民各有定业,各安其分,禁止游惰。中期以后,因朝廷宦 官擅权,政治上不得意使得士大夫渐渐疏于政事,开始徜徉于山水问:同时,明 代残酷的科举制度造成了一大批闲散在野失意文人,山水之乐让他们忘却了一时 的科举不得志。休闲旅游渐成一时风气。涌现出很多休闲旅游的小品文章,其中 袁中道的游居柿录因为记载的完整,文笔的优美,实是明末休闲旅游研究的 上好材料。目前国内对明代士大夫休闲旅游方面的研究和对袁中道旅游的研究还 是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首先是对于明代旅游方面的研究处于成果空白状态,仅 有的一篇是社会科学家杂志2 0 0 3 年0 6 期赤雅:明末“奇士”眼中的桂 林与广西一桂林古代旅游文献述评之五( 苏洪济,邓祝仁2 0 0 3 ) 。其二是对袁中 道本人的研究不足。目前国内对和小修有关的研究的所有论文只有四篇,它们是: 山东师范大学孙虎2 0 0 4 年的硕士论文论袁中道的散文创作;华中师范大学陈 星星2 0 0 6 年硕士论文公安派世俗美学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宋俊玲2 0 0 4 年博士论文公安派研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刘尊举的2 0 0 3 年硕士论文袁中 道晚年文学思想转变及成因探微,其中只有论袁中道的散文创作有较小的 篇幅提到游居柿录。 其他期刊中有关袁中道的小篇幅的文章有:中国文学研究1 9 9 2 年第0 4 期论袁中道( 沈金浩1 9 9 2 ) ;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 1 期袁中道:性命忧惧与生死决心一公安派心态研究之三( 易闻晓2 0 0 5 ) ;江 汉论坛2 0 0 1 年第5 期燕雀相逢堪自得懒随黄鹄薄天飞袁中道生活方式的 个案研究( 张德建2 0 0 1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虽好之,不学 之”试论公安三袁对李贽的矛盾态度( 王承丹2 0 0 0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公安派孕育期探析( 王承丹2 0 0 3 ) :天府新论2 0 0 0 年第5 期试 论晚明作家对张岱的影响( 王承丹2 0 0 0 ) : 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2 0 0 6 年第 8 期袁中道诗学思想及其时代特征( 邓新跃2 0 0 6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5 期袁中道和竟陵派:性灵论与格调论唐诗观的调和 ( 查清华2 0 0 6 )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1 期袁中道:公 安派最后的”掌门人”一兼论其生命态度和价值立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 0 0 4 年第2 期袁中道一性灵中的疏狂、隐逸( 谢忆梅2 0 0 4 ) ;首都师范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6 期袁中道晚年审美旨趣与文学态度转变及成 因探微等( 刘尊举2 0 0 5 ) 。 为此,笔者将游居柿录与袁中道体闲旅游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希 望能从中整理出一些为今天的休闲旅游所用的理念和思想,由于该学科的研究还 处于起步阶段,下文的论述方法等还存在很多不足,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第一章袁中道生平与游居柿录题义辨析 一、作为旅游家的袁中道 公安三袁是明代杰出的散文作家。三袁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物质享乐之风 盛行的时代。当时的文坛,摹拟复古的风气已经到了矫揉造作、毫无真实个性的 地步,三袁的出现,便宛如一阵春风,在荡涤衰朽的同时给文坛带来了真实、清 新的气息。三十年代,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刘大杰在重印袁中郎全集时, 称三袁的文章在明代造成了一场“新文学运动”。这场“运动”在晚明的影响的 确非同小可,人们只要知道那时有人拿三袁比三苏,说中郎是坡翁转世,小修是 子由后身,就不难想见当时的情形。 袁中道( 1 5 7 0 一- 1 6 2 6 ) ,字小修,是“公安三袁”中的小弟弟,“三袁”的 天才有相当处,晚明著名思想家李贽称赞他们:“伯也稳实,仲也英特,皆天下 名士也。”与二位兄长一样,小修从小就才华横溢,仅十余岁时,即作黄山, 雪二赋,达五千余言,长益豪迈,中郎叙小修诗真实活画出了小修天生 的文人性格。“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 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 爱念光景,不爱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常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撙节, 故常病;贫复不任病,故多愁。”可是,和两位兄长在科举考试上几乎一蹴而就 相比,小修的科举道路异常的坎坷,在二十七年的漫长岁月里,小修先后十次参 加科举考试,其中包括为夺得举人的六次乡试和为考得进士的四次赴京会试。到 四十六岁那年,才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叨得一第,聊了 世法;”( 珂雪斋集卷二十五与愚庵页1 0 6 6 ) 或:“举业是人生一厄,过 了此关,正好理会性命。”( 珂雪斋集卷二十五答陶不退页1 0 7 0 ) 。 正是因为科举考试的频频失利,人到中年的小修因为没有功名,无法为国家 效力,只能将一腔热血寄情于山水之间,回归自然,发性抒情,追步张恚和、陶 岘,做泛家浮舟、烟波钓徒的生活。万历十七年,袁中道二十岁,随长兄遍游楚 中名胜,万历十八年,李贽游公安三袁兄弟前去拜访,在柞林潭附近与卓吾先 生畅谈,称叹其为一代之“大奇人”万历二十一年,袁中道二十四岁,三袁兄 弟同赴龙湖访李贽。李贽称赞他们:“伯也稳实,仲也英特,皆天下名士也”,随 后,和挚友丘长孺一起买舟东下,经历了第一次吴越之游“过浔阳,登采石,息 金陵,醉桃叶渡,走西湖,卧醉湖上”万历二十三年,袁中道二十六岁。四月, 赴山西大同梅中丞幕府做客。漫游塞上,作塞游记。八月,回京城,由京杭 大运河往吴县,遍游吴越名胜万历二十五年,袁中道二十八岁,小修又一次游 历镇江,金陵等吴越之地。万历三十一年,袁中道三十四岁,乡试中举十月, 回公安,与舅父龚散木同游湖南德山。万历三十六年,小修开始为东游作准备, 6 期间,小修还抵常德,龙君御、君超兄弟尽地主之谊,陪同游桃花源。尽兴而归。 直到万历三十七年三月,乘舟沿长江东游。此番吴越之行,小修一路上走走停停, 登名山古寺,探名胜古迹,欣赏观书画,访问老友,拜会高僧。到达金陵后,拜 访了著名学者焦若侯,大会文士三十人于秦淮水阁,大会文士四十余人于罗近溪 先生祠。途中,小修闻得好友,公安派作家陶石篑去世的消息。为此,小修改变 了行程,北上备考。万历三十八年,小修再度落榜。祸不单行,该年小修的二兄 袁宏道因病去世,小修也几乎为此一病不起。后来,小修在当阳玉泉山静养身体, 并流连在当阳远安的青山秀水中。万历四十一年年初,小修发新造舟取道常德, 欲游衡山。抵德山。晤君超兄弟。同文弱、长叔再游桃花源。途中遇行脚僧劝阻, 不宜春天游玩衡山,小修因此泛舟归贸笃谷。三月初八日,往游太和。为时两个 月。万历四十四年,小修终于取得了功名。小修得了个徽州府学教授的闲差,也 随了他的山水心愿。“万山攒簇,一水界连,真烟云国也。”(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 卷十三页1 4 0 2 ) 小修后来官至南京吏部郎中,5 7 岁时卒于任上。是大江两岸久 传不衰的“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中得寿最长的的进士和天官,更是“公安 派”后期的旗手和战将,曾以他的冷静和智慧完善和修正了“公安派”的理论与 实践,并给后人留下了近1 4 0 0 首诗、5 0 0 余篇各式散文作品和这部不朽的日记 体名著游居柿录。 二、游居柿录题义辨析 游居柿录共十三卷,时间从万历三十六年到万历四十六年,是小修十年 间的日记,有丰富的关于旅游和休闲活动的记载。这十年来,小修经历了身为兄 长、知己、同学于一身的袁宏道的病逝和父亲的去世的双重打击,经历了两次赴 京科举考试,最后考取进士的悲喜。可以说是袁中道人生机遇中的最重要的篇章。 游居柿录的名称理解上由于没有作者本人和后人的注疏,时人会有一定 的困难。 1 、“柿( r e i ) 和柿( s h i ) ”考辩: 台湾学者t o n yh u a n g 在他的博客中写到:游居柿( s h i ) 录为日记体裁的 山水小品文,是袁中道在万历三十六年( 1 6 0 8 年) 秋冬的日记,当时他参试落第, 大哥宗道去世,二哥宏道又赴京任职,因此心情十分低落。柿子耐寒,其味苦涩, 书名为游居柿( s h i ) 录,正反映他当畴的落寞心情,而又有自勉之意。 泰安中学老师魏伯河在他的魏老师的博客中介绍道:游居柿录是袁中道 写的一部日记。“游居”的意思是“游宴之顷,端居之暇”;“柿( ,费) 录”即笔记 的意思。所记起于万历三十六年( 1 6 0 8 ) ,止于万历四十六年( 1 6 1 8 ) ,共记十年 间事1 5 7 1 则,都是作者自己起居、交游、思想、嗜好等日常生活的记述。 山东师范大学的孙虎在他的研究生论文论袁中道中认为:“柿”有小木 片的意思,理由是游居柿录是小修在游居过程中的随意记录,没有刻意的安 排。 关于不同的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柿( f e d 和柿( s h i ) ”在字型上的细微 差别。查阅小修的 珂雪斋集,会发现,该字实为柿( f c j )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 小木片的意思。笔者认为:小修用柿录作题目的原因是其一、该日记并无刻意的 记录规律,小修有时每天记,有时几天记一次,有所思、有所得才会落笔。其二、 该日记并无刻意的记录内容,小修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事件,有旅行游记,有奇人 异事,有平凡琐事。 2 、“游居”辨析: 从袁中道为这篇日记命名中用“游”和“居”来描述他的休闲旅游的内容, 我们可以望文而生义,但“游”和“居”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笔者以为小 修在文中暗含了“以游为居”和“以居为游”的巧妙涵义。 先看“以游为居”。 游居柿录中小修有很多篇幅谈到了自己热爱舟居和 山居。爱好舟居的理由是“人见我好居舟中,不知舟中可以养生,饮食由己,应 酬绝少,无冰炭攻心之事。予赋命奇穷,然晚岁清福,延年益算之道,或出于此。 不然,常居城市,终日醺醺,既醉之后,淫念随作,水竭火炎,岂能久于世哉! 故人知我之为逍遥游,不知其为养生主也。”(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三页1 1 4 6 ) 爱好山居的理由是:“吾性赋坦直,不便忍嘿,与世人久处,必招愆尤。不若寂 居山中,友麇鹿而侣梅鹤,此其宜居山一也。又复操心不定,朱紫随染,近繁华 即易入繁华,迩清净即易归清净。今繁华之习渐消,清净之乐方新,而清山在目, 缘与心会,此其宜居山者二也。兄弟俱阐无生大法,而为世缘迫逼,不得究竟。 今居山中,一意理会一大事因缘,必令微细流注,荡然不存,此其宜居山者三也。 骨肉受命悭薄,唯尽捐嗜欲,可望延年。业缘在前,未能尽却,必居山中,乃能 扫除,此其宜居山者四也。生平爱读书,但读书之趣,须成一片。俗客熟友,数 来扰,则入之不深,得趣不固。深山闭门,可遂此乐,此其宜居山者五也。” ( 珂雪斋集卷二十四寄邡年页1 0 1 6 ) 舟是用来旅游的,山也是用来旅游 的,可是小修以他们为居,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以居为游”。小修造园:游居柿录中小修除了谈及朋友家的园林 外,还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两处住宅,一处是“贫答谷”一处是“金栗园”小 修在自己的家中植树种草,垒石筑台,建亭搭台。将山水之胜搬入了自己的家中, 从而实现了不出家门而尽拥山水的“以居为游”的闲适雅致的生活。 三、 袁中道与休闲旅游 陇山有佳木,斫之以为船。隆隆若浮屠,轩窗开两偏。 粉壁团扇洁,绣柱水龙蟠。中设架木几,书史列其间。 茶绪与酒臼,一一皆精妍。歌童四五人,鼓吹一部全。 囊中何所有,丝串十万钱。已饶清美酒,更辨四时鲜。 8 携我同心友,发自沙市边。遇山蹑芳屐,逢花开绮筵。 广陵玩琼华,中泠吸清泉。洞庭七十二,处处尽追攀。 兴尽方移去,否则复留连。无日不欢宴,如此卒余年。 (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二咪怀其二页6 4 ) 小修理想中的游居生活,就像诗歌中所描述的。这和唐代的陶岘有异曲同 工之妙。据记载,陶岘自制三舟,备极坚巧:一舟自载,一舟致宾,一舟贮馔饮。 逢奇遇兴,则穷其景物,兴尽而行。 首先,从旅游工具的选择来看,小修的梦想是舟行。那是一艘用上好木头 制造的坚固的小楼船,要有几层楼高,两边开着轩窗。船的装饰讲究,粉壁、团 扇,绣柱、水龙蟠一样不能少。船上要有书房,用来读书。要有精美的茶具和酒 具,要有歌童戏班演戏。 其次,要满足休闲需要,金钱、食物和好友都不可以少。小修以为,只要 囊中有了十万钱,就能满足休闲旅游的需要了。当然,也要贮备充足的食物,有 好酒和四季的鲜美食物。要带上知心的好友,结伴同行。 其三、关于旅游路线的选择,小修也是随兴的。遇到好山、好水、景色就 留恋数日,一直到兴尽才归。根本不用理会时间的长短。 对现代体闲旅游要义的全面理解,我们会发现和袁中道的游居思想有惊人的 一致性: 1 、“休闲”要义 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概念“嗣”原本是“间隙” 的意思,许慎的说文,“同,隙也。从门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 出版社( 影印经韵楼清刻本) ,1 9 8 1 1 。关于“休闲”的“休”字,许多人都说了,是 人靠在树上,是休息。显然这是从说文来的- 休:息止也,从人依木【段 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影印经韵楼清刻本) ,1 9 8 1 1 。 休闲涉及到许多领域。至少与时间、活动方式、生存状态和当时的心态四个 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把休闲定义为近距离、短时间的游憩行为。出于统计的需 要,我们往往从时间上和距离上对旅游进行界定。但是这种界定永远不可能是精 确的。一日游的提法有利于弥补旅游必须过夜之规定的不足,但是还有一些游憩 活动达不到一日游的标准,比如不足6 小时。有时将这种近距离、短时间的游憩 行为称作休闲。在有关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中常常也必须考虑这种休闲行为,因为 这种休闲行为和旅游行为之问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空间和设施方面,二 者存在重合。实际上,这种休闲行为经常也被看作旅游的一部分 2 、“旅游”要义: 9 “旅游”两字是由旅和游组成的。旅是旅行,既从一地到另一地。游是游玩, 是人们对于自然或者人文美景的欣赏。旅游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统计 国际大会”( 1 9 9 1 6 2 5 - - 2 8 ,渥太华) 在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建议书中,将 旅游的定义表述为“人们由于闲暇、事务和其他目的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 地方旅行,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并按旅游目的将旅游分为了“闲 暇( l e i s u r e ) ”、“事务( b u s i n e s s ) ”,“其他( o t h e r ) ”3 类。在这个世界共识的 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休闲与旅游是有着共同的内容的( 即旅游活动中的休闲 旅游就是休闲中的异地休闲) ,因此休闲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 3 、“休闲旅游”整合意义 “休闲”和“旅游”,“都是人类的重要活动。虽然常常需要相同相似的基础, 或者也还需要相同相似的心境,但是,“休闲”主要是从时间的范畴来认识的,而 “旅游”考虑的却是地理范畴的位移。 s u e w a r n 在( r e c r e a t i o n & t o u r i s m ) 中为我们描述了旅游和休闲的关系。在 图的左侧绘制了两个同心圆,外圈标注l e i s u r e ( 闲暇) 内圈标注r e 口e m i o n ( 休 闲) ;在右侧绘制了另一个圆,标注t o u r i s m ( 旅游) ;左右两圆相交,r e c r e a t i o n ( 休闲) 与t o u r i s m ( 旅游) 共有部分称n o n 1 0 c a lr e c r e a t i o n ( 非本地休闲) , r e c r e a t i o n ( 休闲) 未与t o u r i s m ( 旅游) 相交部分称l o c a lr e c r e a t i o n ( 本地休闲) 。 由此不难理解s u ew a r n 在研究中表达的主要观点:1 、从大小同心圆可知,书中 的观点认为,闲暇( 1 e i s u r e ) 的范围比休闲( r e c r e a t i o n ) 更宽泛,而休闲( r e c r e a t i o n ) 虽然只是闲暇( 1 e i s u r e ) 的一部分,但是它是闲暇的主体,是闲暇的核心。2 、 左右两圆的存在,表明休闲( r e c r e a t i o n ) 或者闲暇( 1 e i s u r e ) ,与旅游( t o u r i s m ) 并不是同一或者互相包容的关系。3 、左右两圆的相交时,r e c r e a t i o n ( 休闲) 与 t o u r i s m ( 旅游) 共有部分,即离开常住地的休闲,即是图中所标的 n o n 1 0 c a lr e c r e a t i o n ( 非本地休闲) ,自然也就是休闲旅游了。4 、那么没有离开 常住地的休闲呢,那就是图中休闲( r e c r e a t i o n ) 未与旅游( t o u r i s m ) 相交部分, 既然没有离开常住地,所以自然是图中所称的本地休闲( l o c a lr e c r e a t i o n ) 了 n o n - i c e a tf e c f e e t i o n l o c 1r e c r e a t i o n 非本地休闲( 休雨旅游) b 晡m a n d r e c r e m i o n t r a v e l 【s u ew a r n r e c r e a t i o n t o u r i s m 【m 】u k :n e l s o nt h o r e sl i d ,2 0 0 2 。 小修提到的游即是旅游,居即是休闲,而以游为居,以居为游的思想就是现 代人的休闲旅游的雏形。 第二章 游居柿录中的年表和大事记 为了理顺研究游居柿录的经脉,更直观地把握小修的休闲旅游的整体框 架,笔者将 ) 卷四页1 1 9 2 ) 当时的客店不仅规模大,历史也很悠久: 1 ) 据陶庵梦忆卷四中记载,山东泰安州因有泰山东岳庙,每年香客不 断,导致旅店业的兴旺发达,客店达五六所。在客店附近,有驴马槽房二三十间, 供栓歇客商、香客驴马之用;又有戏子寓所,达二十多处,供戏子寓歇;另有密 户曲房,一些妖冶妓女寓宿其中。投店的人,先到客厅,上簿挂号,每人交纳店 例银三钱八分。客店的店房分为三等下等夜素,早亦素,午在山上用素酒果核, 称为“接顶”夜至店,设席祝贺。贺席也分为三等:上席一人专席,有糖饼、 五果、十肴、果核,并演戏;次等二人一席,也有糖饼、肴核、也演戏;下等三 四人一席,有糖饼、肴核,不演戏,而用弹唱。一所客店中,演戏的地方达2 0 余处,弹唱之人更是不胜其数。厨房有2 0 余所,奔走服役的人达一二百人 2 ) 游居柿录中记载的一些客店有悠久的历史。如:定州北三十里为清 风店,有李献吉亲笔题的诗:“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又云:“清 风店南逢父老,告我乙巳年间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珂雪 斋集游居柿录卷十一页13 7 1 ) 李献吉就是李梦阳( 1 4 7 3 1 5 3 0 ) ,字天赐,又 字献吉,是明初文学家。距离小修时代有近两百年历史了。两百年前的李梦阳为 清风店题诗,可见清风店的历史的悠久。 2 、友人家 明代士大夫出门在外,要好的朋友往往会邀请他们寄宿。有钱的人家一般会 有不止一处的物业,或者称别业,好友来访或者招待朋友时可以用到。游居柿 录中就记载了这样的情况。万历四十一年,小修购堤上雷宅空地一区,为筹集 费用,将金栗园卖给好友苏云浦。苏云浦在信中说,买下来后也是作为休栖之地, 朋友来就可以住住。原文是:“以此地付怡山为体栖之地,予辈至沙市,便住其 中。怡山作主,我辈为客。”(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八一页13 0 0 ) 后来小修到 沙市后也去居住过几次。万历三十七年,小修从扬州去京城赴试,就暂时住过朋 友潘季友的空宅。而戊戌年,小修的兄长中郎以病改吴令,入补官,也寄家此地。 当时小修也来住过。万历四十四年,小修再次去京城赴试,住过东城杨都尉的空 宅,都尉好文藻,还派人送来酒菜款待,后来杨都尉病逝,小修还专门提及此事: “予计偕时,住其别舍,且尽馆谷之礼,恒语人日:“袁公名士,不可不晤。”其 相知如此。”万历四十五年三月,小修到长安村拜祖坟的时候,寓马驿街刘起凡 别舍。由此可见一斑。 3 、寺庙、道观: 明人外出,虽然在途中可以住驿站、客店,偶尔可以居住在要好朋友的别业 中,有时还可以住在船中或者民宅。但最主要的还是居住寺庙或者道观。游居 柿录中记载的关于住宿的不下二三十处,而且基本上每处名山胜水都有寺庙或 道观可以居住。城市里面也有很多寺庙和道观供居住。下面将袁中道所寓居过的 寺庙道观列表以供参阅: 寺庙道观的名称所在地访问寓居时问出游目的 十方庵湖北南湖中郎与苏云浦造,给行路人栖 息 大士阁湖南常德万历三十七年访友龙君超、君御,并游桃花 碧峰寺石头庵江苏金陵万历三十七年东游 甘露寺虚上人房江苏镇江万历三十七年东游 天宁寺西玄上人江苏仪真万历三十七年东游 房 极乐寺京师万历三十七年赴京赶考 玉泉寺 湖北玉泉山万历三十八年赴玉泉建柴紫庵、堆蓝阁 龙泉寺 湖北龙泉 万历三十八年居玉泉,闲游 庆寿寺湖北远安万历三十八年居玉泉,闲游 观音阁湖北鸣凤山万历三十八年居玉泉,闲游 洁灵庙湖北荆洲万历四十年谢孝 弥勒庵湖北当阳万历四十年往玉泉静养 观音阁僧舍湖北武昌万历四十年往游武昌 张羽士楼上湖北武当山万历四十一年往游太和 北城关庙湖北樊城万历四十一年从太和回 普济寺京师城外柳万历四十三年赴京赶考 巷 三元庵 京师万历四十三年赴京赶考 慈因寺京师万历四十三年赴京赶考 中峰庵 京师西山万历四十三年居京师,闲游 安福寺湖北当阳万历四十五年往玉泉途中 天宁寺僧舍江苏仪真万历四十六年往徽州赴任 碧霄庵安徽休宁万历四十六年居徽州,闲游 崇明寺安徽句容万历四十六年居徽州,闲游 第四章袁中道休闲旅游交友检索 休闲旅游除了好山好水,当然也少不了好友知己。小修在鄂中丘长孺宴客 有述( 珂雪斋集卷一页4 2 ) 中描述了和友人欢聚时的快乐场面:今日天大 雨,取醉莫踟蹰。飞盖集众宾,投车恣奇娱。来者无新故,但坐不相呼。盈盈三 五少,的的散芙蕖。目成动娇艳,颜色一何偷。仰视栉巾髻,俯看乱衣襦。引满 递代酬,蝉联次第徂。杯中无遗沥,几上少停壶。九光散自火,微喧动坐隅。雨 声若飞涛,欢笑与之俱。悄然若衔枚,侧耳听吴歙。豪哉佳公子,歌喉似飞珠。 上场演新曲,国工良不如。形容本妙丽,白面微髭须。盘龙金仆姑,进退好规模。 四坐俱击节,诸妓暗嗟吁。纵乐放情义,取适焉知余。时光难再得,惜费亦何愚。 千秋万岁后,青苔润头颅。在游居柿录中,小修提到的朋友不下几十人。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僧人,一类是山人,还有一类是士大夫。 一、和僧人为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对僧侣门风曾一度进行过大力整顿。颁布 了一系列严厉的法规,僧侣大致能保持清净门风。明初,尽管一些著名的僧侣偶 尔也有与士大夫交往的例子,但他们自持甚谨,所行不过是向士大夫求学问道, 或练习做诗之法。于是,在明初不但出现了一大批既能恪守佛道祖风又在佛道教 义上有较高造诣的名僧,他们甚至擅长做诗,在士大夫中留下较好的口碑。 明中期以后,僧人开始不守祖风,不在寺庙修持,羡慕城市繁华的生活,到 处游荡。和尚到了城市后,参与民间事务,与士大夫交游,引起僧俗混淆,使得 宗教世俗化。僧人如此,道士也不甘落后。盛时泰牛首山志记载,南京牛首 山道士唐景虞,在山房中种竹艺花,以待游人,一时清雅之士,多与之游。当然, 僧人和士大夫交游,不仅是为了附庸风雅,也是为了籍此获得名利。 同时,士大夫受狂禅风气影响,与僧人交游也成一时风俗。“相随一童子, 作伴两山僧”即为当时交游盛况的真实写照。明人张风翼在 谭辂中言:“近 来士大夫谢病。多挈一僧出游,以表见其高。人见之,便谓是苏长公,佛印作用。” 礼佛饭僧,谈禅说佛,与僧人交际接纳,成为当时士大夫的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小修身为一代名士,同样如此。 游居柿录中记载: 宝方、显宗二衲,往玉泉讲席。时玉泉寺修成,请北藏已久至,度门法师如 晦,集沙门翻经,众请讲楞严。宝方,度门高足也。中郎与予共具大众伊 蒲之具,四金附二衲往,并有字达度门。且欲以初秋,从玉泉至青溪、紫盖, 不知果此愿否也。( (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四页1 2 0 0 ) 有僧法幢,年二十余,不知何许人,眉目娟好,亦知学诗,为恶友所引,饮 酒食肉。逾年,遂抱重恙。来见予,予为处居诸之费,并约其下公安,至宝 延寿堂将息。1 3 7 8 ( ( ( s - t 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十一页1 3 7 8 ) 袁中道和僧人交往方式很多,记载的有四种: 一是通过游方僧人传递消息,物品。如: 蜀中僧真权至,得黄平倩消息,近日健无恙,甚喜(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 二页1 1 3 3 ) 武昌僧知幻来,讯衲子世高何在,则云化去矣(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八页 1 3 0 1 ) 。 庐山僧至,得石门集(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八页13 0 1 ) 川僧云浮以请藏回,来视予,问其京华旧事。云浮见知于雷太史,语其亡, 各为凄然。(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九页13 1 2 ) 二是外出游玩时礼佛并拜访寺庙的高僧,小修有诗云:恰好潇清意,僧贫岂 是贫。竹声醒客梦,松火照人亲。村芋犹堪煮,园茶尚未陈。各谈山水胜,无计 可分身。【珂雪斋集卷六与世高,郭虚上人夜话页2 8 3 ) 游居柿录中提到的有: 至兴德寺,般若庵僧如贤卓锡处,颇清寂。出石刻四十二章经,予亦书一 段,已勒石矣。寺后看水,浩然一湖晴雪,宛似江南。(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 卷三页1 1 7 6 ) 除夕,度门来玉泉同守岁,携所作青溪诗五首来。夜间予得二绝,伤逝者之 捐弃,肠痛不可喻。予谓度门日:“今年受生人之苦,骨肉见背,受别离苦, 一也。功名失意,求不得苦,二也。自归家来,耳根正不清静,怨僧会苦, 三也。秋后一病,几至不救,病苦,四也。生人之趣尽矣! ”度门曰:“不如 是,居士肯发此勇猛精进心耶? ”( ( u - - i 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五页1 2 2 3 ) 三是宴请聚会时邀请高僧,如: 中郎约同学者,讲于慈因寺。来着为江右谢孝廉青莲化,名于教;滇中陶孝 廉不退,名瑷;徽友妄鼎甫,名本钶:苏云浦、梅长公,并僧宝方、云浮; 丘长孺后至。斋罢,同饮于中郎宅。(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三页1 1 7 6 ) 四是和一些僧人结为知己。小修在佛门的好友有: 1 ) 玉泉僧人无迹。小修和无迹可以说是莫逆之交。无迹是湖北当阳玉泉寺 的长老。小修山居玉泉时和无迹往来甚多关于无迹的诗有: 尽谢红尘事,来寻自社盟。区中潜宝契,人外有交情。水月非凡色,松风岂 俗声。法门最小弟,不用过溪迎。( 珂雪斋集卷八初至玉泉晤无迹页 3 7 1 ) 空门犹辛有知音,握手松关去住心。愿尔长年如宝掌,迟予廿载卸华簪。六 时礼佛身常健。于十笏依岩住渐深。投老别离非细事,忘情亦自泪沾襟。( 珂 雪斋集卷八别迹公页3 7 2 ) 2 ) 二圣寺僧人宝方。宝方是无迹法师的高徒,原本一直跟随中郎。珂雪 斋集详细记载如下:万历庚子,中郎以仪曹南归,觅一道侣于无迹法师无迹 以商足圆象对。中郎日;“禅伯乎? ”日“非也。”“义虎乎? ”日“非也。”日: “安所取焉? ”日:“是本色道人修遍吉行者也。”中郎日:“足矣。”遂偕之而 南。未几于邑二圣寺创一接待室,以为僧邮。而请圆公主之。圆公待诸方,恺悌 乐易,至则如归;而又有控御才,以故丛林大振。且于三藏,瓶泻也而囊束之, 隐其慧而惟木叉是宝。盖久之,中郎益服迹公为知人自中郎逝,而圆公不忍逝 中郎也,凡西归时所嘱者,数年间一一了之。独请藏一事,犹蹉跎未之举。会中 郎逝,而圆公亦病。病良己,谓予日:“吾终不忍逝吾友也。设吾友在,吾若以 贝叶者三四年矣,而竞寂然乎? 今之寂然者,逝吾友故也,园之罪也。”遂择日 走西陵请藏,而且日:“檀者吾不辞也,不檀者吾不强也。吾知为逝友请藏而已 矣。”遂行。凡半年,藏成遂归,不数月而卒。( 珂雪斋集卷十送圆公请藏 序页4 9 1 ) 3 ) 菩提寺僧人死心。死心原来是个小官,名字叫袁中夫,后来弃青衿出家 成了僧人。游居柿录中记载和僧死心交往的有: 俄死心至舟,出无念书,并刻予心律一册见寄。舟中忽见死心至。时传死心 示寂久矣,见之大骇。死心亦云:“数年间传兄已死,予于庵中立一牌位,夜 入梦,大有验。”复相与大笑。(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四页1 2 0 0 ) 死心来,欲h 一终老之所,且欲与云浦及予相近者予日:无如远安之鹿苑 山,倚山为墙,倚水为渠。陆法和之所赏鉴也。寺废而僧少,且依为修复。 (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十二页1 3 9 3 ) 二、 和山人交往 明代从成化到弘治、正德年间,山人群体开始出现,到了嘉靖、万历之际, 山人群体的活动在社会上更为活跃。那什么才是山人呢? 没有功名和官位,以诗 文书画为工具,游走四方,干谒权贵,以获得“幕修”或赠与的下层知识分子( 明 代山人文学研究) 袁中道作为一代名士,是山人干谒的对象,所以八方山人或与之交游,以获 得较高的声望,或遇到困难,直接伸手寻求物资资助小修对山人是以朋友诚心 相待的。 1 、对于贫穷的山人,他会尽力帮助,山人彭长卿非常贫穷,有一次在洞庭 湖遭到强盗强劫,小修作了 彭山人洞庭遇盗,赋此谑之( 珂雪斋集卷六页 2 4 6 ) 戏说彭山人穷人偏遇盗,强盗也抢错了人。但是当彭长卿在南都去世时, 小修遣人致数擐其家接济他的妻儿;山人张无美,鄂人,少为僧,名秋水。后冠 箸称游客,病卧承天寺,予为处居诸之费。(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十一页1 3 7 6 ) 2 、对于有本领的山人,小修是尊重的,如:时吴山人周中石名恭先者,客 水部署中,偶来园相晤。记癸卯曾晤于襄阳,故人也。山人善医,为予切脉,日 无大病,肝脾动火也。( ( u - 。i 雪斋集游居柿录* 卷九页13 0 8 ) 3 、对于前来依附的老朋友,小修是予以接纳的,如;故人金一甫依予,初 住王将军园,至是移铺于学舍内小室。一甫谈长生之学,善印章,年七十六矣。 (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十三页1 4 0 7 ) 4 、对于山人的奇怪行为,小修也用诗歌进行了嘲讽,如:闲当更为图枯木, 付之荷叶待添丁。( 珂雪斋集卷二短歌戏赠沈飞霞山人,山人年七十新买妾 页8 2 ) 三、和士大夫交往 1 、会友: 作为一代名士,小修的交友广泛。当时的士大夫都是以能和小修见面一谈或 者同游为荣。游居柿录卷三中提到:小修赴吴伯鳞席于水阁,归至文德桥, 见有游船荡漾水上,则范五郎及何氏兄弟也,大呼予入舟,过一画阁下,听歌声 宛转玲珑。时灯火隐隐可见,视之,乃安远侯柳君夜饮,闻予等笑声,阁中人亦 笑相应。柳安远日:“舟中有袁先生否? 有兴幸登阁一笑为乐”。盖有人语之故也。 遂攀水槛而上。是夜极欢,雨,不能出城,宿于游舟中。这一年,小修在金陵大 会文士三十人于秦淮水阁,大会文士四十余人于罗近溪先生祠。真是体现了小修 交友的盛况啊。 2 、官员的访问: 明代官员的流动也频繁,游居柿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一些官员经过湖 北公安会专程来看望小修。如: 通政司参议李公道宇白公安至。初请李公题主,李公以初二为孤侄娶妇,故 先期来完题主事,从权也。吊后,行题主礼,设席于法华寺。晚别去。雨稍 止,往谢谒大参蔡公赐吊,相见悲喜交集。言及慎轩先生,不觉泪下。盖蔡 公为慎轩门下士,极相知爱。且云近日黄先生令郎有书来,云“去时甚自在。” 又为之喜,别后,止于紫极宫。(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八页1 2 7 8 ) 蜀中大参曹能始见访,此处有章台寺,稍可步,即约明日同往。江右刘香城 名伯瀚,以辰州三府上任,便道过此,叙通家之谊,以帖来,必欲一晤。( 珂 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九页1 3 2 0 ) 黄州官给事呖谷,以册封荣藩,便道过公安来晤。徘徊花下竹问,语及予进 取事,砀谷云:“若论世法,似不可无。以道眼观之,此中缺少何物? ”( 珂 雪斋集游居柿录卷十页13 4 4 ) 3 、携友同游: 士大夫的旅游一般有单独行动的特点,但是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的旅游开 始形成一种群体的行动。一人旅游,固然山水足以陶冶情性,但难免也使人有孤 寂之感。后来,就有了相约出游的团体旅游。一般是一人作主人,准备小船、坐 毡、茶点、盏箸、香炉、薪米等物。另外,参加者也须每人带些酒、菜。小修游 桃花源,一次是龙君超、龙君御兄弟作的主人。一次是杨文弱作的主人。每次都 是同游者甚众。 过以明舍,值以明在门,曰:“安往? ”日:“游石洲。”以明亦欢然,各携一 壶数肴,登予泛凫舟,顺流而下,倾刻抵洲。( 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九页 13 0 5 ) 第五章 游居柿录休闲旅游内容探索 文人士大夫休闲旅游,追求的是“闲适雅致”高濂的四时幽赏录中向我 们描绘了士大夫的四季休闲的闲适和雅趣: 春时幽赏:虎跑泉试新茶,西溪楼啖煨笋,八卦田看茶花; 夏时幽赏:空亭坐月鸣琴,飞来洞避暑; 秋时幽赏:西泠桥畔醉红树,六合塔夜玩风潮; 冬时幽赏:雪夜煨芋谈禅,扫雪烹茶玩画。 小修的休闲旅游也同样如此: 一、 游览山水 小修一生到过很多地方,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游居柿录中记载的 专程游览的名胜古迹就有;湖南的桃花源、沅水,同庭岳阳楼、君山;湖北的玉 泉山一带,武当山,武汉的黄鹤楼;还有金陵淮扬等。同时,小修在两次赴京赶 考途中,还顺道拜访了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名胜古迹,在赴任徽州时游览了 徽州的山水。这些好山好水,小修用他独特的心灵感受和空灵的笔法,写成了游 记,成为后世人们游玩时值得玩味的佳作。 二、 参禅、礼佛、饭僧 参禅、礼佛、饭僧在明代士大夫看来,是追求“闲适雅致”的一种方式。顾 起元在懒真草堂集,诗部卷1 7 中有诗云:参禅晏坐团蒲上,瞒旰白昼长。 西来意何似,蓓葡逆风香。礼佛长日空斋里,和南绣佛前。仍惭滥巾客,未 了世因缘饭僧为饭莲花僧,伊蒲馔还具。若遇赵州来,且教啜茶去。 小修出游时,访名寺,会高僧。游居柿录中就有很多小修参禅,礼佛、 饭僧的记载。如:左心源侍御邀中郎、云浦、谢青莲、陶不退与予,聚于慈惠寺。 僧愚罨,蜀人,与黄慎轩为法契。出慎轩札二册,有意无意之间,笔迹甚工。予 谓愚巷当摹上石,以垂永远耳。心源云:“人生随其所居之位,皆当有成章处。 若进退无据,与世俯仰,碌碌奔波,则为庸人。”予深服其言。( 珂雪斋集游居 柿录卷四页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