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庄子郭象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入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琶趣! :日期:趁! 墨磊垒丛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忍选1 51 导师签名:左苤麴日期:之! ! 蕴皇! 砂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提要 欲明中国文化,必读庄子;读庄子,必涉郭象;今之所见庄子,定于 郭象者也。若甚言之,鲻世之庄子非先秦之庄子,郭象之庄子也。 庄子之学,历经先秦两汉,绵绵缗缗,逮魏晋乃大盛,谈者云起,注家星 布。至郭象之作出,庄学之峰立矣。及陆德明音义以郭为主”,成玄英疏解依郭 所注。郭注本更为世所通行,其地位无可比肩。至南宋司马彪注本亡,郭本遂成诸 家传本之硕果仅存。 郭象之为此注,有学术和社会之必然原因,非出于一时之兴会也。有鉴于此, 本文设立第一章( 庄子 郭象注学术背景之研究,考察先秦至魏晋庄子传播 情况,以明郭著缘起之背景。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至郭氏取三十三篇,其间版本杂然 纷纭。有鉴于此,本文设立第二章( 庄子) 郭象注编定之研究,考索两汉时期庄 子的编定、魏晋时期庄子的编定及( 庄子 郭象注的编定。 郭象注作为注释之学,其注释方法和特点直接影响到庄郭义理之异同,有 鉴于此,本文设立第三章( 庄子) 郭象注训释方法之研究,对郭氏的注释方法和 特点予以归纳和总结。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的主题,它与庄子文本内容密切关联。 道家明自然而儒家贵名教,自其异者视之,二者是对立的,前者代表了外在于人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而后者代表j 内在于人的受人意志支配的主观应 然;自其同者观之,二者又是统一的,因为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既 有自然性又具社会性,会同时受到客观必然之理和主观应然之理的支配。魏晋玄学 致力于二者的统一和结合,当时的士人无不希望会遁馁道,生活在自然与名教价值 的交集之中。郭象,作为一位极具历史使命感的哲学家自觉肩负起这一时代的课题。 会通自然与名教是郭象注释庄子之“曲终奏雅”,而“自然”、“性分”、“独化”、 “内圣外王”诸命题是庄子与这一时代主题的最佳契合点。有鉴于此,本文设 立了五个专章对郭注之义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郎第四章 庄子) 郭象注自 然论之研究,第五章( 庄子) 郭象注性分论之研究,第六章庄子) 郭象注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 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化论之研究,第七章( 庄子) 郭象注内圣外王之道之研究,第八章( 庄子 郭象注自然与名教关系理论之研究。其中,自然论是郭象融通自然与名教的理论 基础,论述“自然”就是万事万物与生俱来的不受人为干涉的自然而然的样子,贯 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理则;性分论是依据,即以“安分适 性”的理论来肯定万物差别的必然性,从而为论证社会的尊卑贵贱和当时门阀制度 的合理性奠定基础,同时也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超越等级的可能性,继而将名教纳 入到自然论的体系中,会通自然与名教;独化论是从本体论的高度融通自然论和性 分论,对自然与名教关系予以形而上的哲学探讨:“内圣外王之道”是庄子重要 内容之一,是庄学思想中与名教最为神会的一点,同时它也成为郭象会通自然与名 教思想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表述。这五个方面,有机统一,是( 庄子) 郭象注思想 内容的集中体现。 本文的写作,将有助于正确分析庄子,有助于全面把握庄学源流,有助 于深化对玄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道家文化。然而本文在写作中所涉及的纵横 范围之广、学术和理论内涵之深,时时使笔者有汲短之忧,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 正。 关键词:庄子郭象注编定方法自然与名教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oc o m p r e h e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z h u a n gz is h o u l dn o tb ei g n o r e d ,w h i c hi sc l o s e l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g u ox i a n g ap h i l o s o p h e ri nj i nd y n a s t y z h u a n gz fw er e a dt o d a yi s s o r t e do u ta n da n n o t a t e db yg u ox i a n g n o tt h eo r i g i n a lo n ei nx i a nq i np e r i o dg u o x i a n g sa n n o t a t i o ni st h eo n l ya n n o t a t i o nt h a tc a nb es e e nn o wa m o n gm a n ye x p l a n a t i o n s i nt h ea n c i e n t t h em a i nr e a s o n g u ox i a n ga n n o t a t e d z h u a n gz ii st h a th ew a n t e d t os e t t l e t h ek e y p r o b l e mi nw e ij i np e r i o do ff u s i n gz ir a n a n dm i n gj i a o t h i s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n z h u a n g z io fg u o x i a n gc a r e f u l l ya n dc o n s i s t so fe i g h t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 o n ep o i n t so u tt h ea c a d e m i ca n d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fg u ox i a n g s a n n o t a t i o no nz h u a n gz f c h a p t e rt w o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e d i t i o no fz h u a n gz ii nx i a nq i n p e r i o d a n dh a nd y n a s t y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o r d e rt ok n o wt h es o u r c eo fg u ox i a n g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 i s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em e t h o d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g u ox i a n g s a n n o t a t i o n ,c h a p t e r f o u ri sa b o u tt h ez ir a nt h e o r yo fg u ox i a n g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i a na n dz ir a n ;d a oa n dz ir a n ;l ia n dz ir a n ;w u w e ia n dz ir a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p o i n t i n go u t t h ee x a c tm e a n i n go fz ir a nz ir a n t h e o r y 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f u s i n gz ir a na n dm i n gj i a o c h a p t e rf i v ei sa b o u tt h ex i n gf e n t h e o r y w h i c hi st h eb a s i so fm i x i n gz ir a na n dm i n gj i a o c h a p t e rs i xd e a l sw i 血t h ed u h u at h e o r y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z ir a na n d m i n g j i a oo n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l e v e l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r a t i o n a l i t yo fm e r g i n gz ir a na n dm i n gj i a o c h a p t e rs e v e ni sa b o u tt h en e is h e n gw a lw a n gt h e o r yo ft h eg u ox i a n g sa n n o t a t i o n , c o n c e r n i n gt h es o c i a lm e a n i n g o f f u s i n gz ir a n a n dl l i n gj i a o c h a p t e re i g h tt e l l st h a tz i r a na n dm i n gj i a oa r ee s s e n t i a l l yi nc o r n n l o n t h ef u s i o no fz i , r a na n dm i n gj i a oc a n s o l v e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l i f ea n ds o c i e t ya tt h a tt i m e g u ox i a n g sa n n o t a t i o nh a s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z h u a n gz i ,t h r o u g hw h i c hp e o p l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z h u a n gz i b e t t e ra n d d e v e l o pi t ss o c i a lv a l u ep r o f o u n d l y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g i v ea no v e r a l le x p l a n a t i o nt og u n x i a n g sa n n o t a t i o no nz h u a n g z i i t h e l p s t o a n a l y z ez h u a n gz ic o r r e c t l y ,t om a s t e r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z h u a n g s c h o o la n dt oc o m p r e h e n dt h ed a r kl e a n i n ga n dt h et a o i s ts c h o o lb e t t e r k e y w o r d s : z h u a n g z ig u ox i a n g a n n o t a t i o ne d i tm e t h o d z i r a n a n d m i n g j i a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庄子) 郭象注学术背景之研究 郭象是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哲学家,这种使命感贯穿于他注释庄子的全 过程中。魏晋是一个钟情和研读庄子的时代,士人在庄子中寻求心灵的共 鸣和慰籍。在晋书4 6 0 位文人的传记中,明确表明与庄子有关的就有5 6 人, 占1 2 1 。不仅如此,注庄之风也蔚为大观,世说新语文学篇说“初,注 庄者数十家”:晋书郭象传也记载“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郭象以注 庄子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体现。然而最为可贵的是 郭象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既克服了王弼的理论弊端。又不像竹林名 士以舍生取义的激昂方式对待专制政权。郭象以哲学家的敏感和睿智认识到,统治 阶级最高利益或长远利益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相一致的,像竹林名士那样抽象地 谈论礼法制度是否必要是无济于事的,而在当时封建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下完全超 越名教更是不可能的;但是像裴颁那样以论证抽象礼法制度的合理而代替现实制度 的不合理,可以说是掩耳盗铃,那只能扩大自然与名教的鸿沟,进一步加深社会矛 盾。所以致力于建立一种符合人自然本性的社会秩序是当务之急,也是保障和推动 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哲学家的可贵不仅在于对国计民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改变 现状的热情,更在于其理智的思考和切实有效的努力,著作庄子注,便是郭象历 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心最佳的契合点,是郭象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显现。 ( 庄子) 郭象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庄子学史的产物。对于前者,人 们论述已多,此不赘言。下文将根据文献的考论,从庄子传播和接受史的角度 着重探讨一下郭象注产生的必然,这是本文没有理由回避的课题。 ( 一) 先秦时期庄子的传播与接受 总的说,先秦时期,庄子一直在寂寞中前行。这一方面与庄子本人“无辩” 的主张和对政治的疏离态度有关,另一方面,庄子思想内容的特异性确与时代潮 流不符。当时,社会的变革犹如火山喷发,诸子百家都尽可能地释放能量,以期在 新的格局重塑之前,于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子 及其后学游世无为、崇尚自然的观点就与其他诸子积极入世、行有为之政的主张形 成鲜明的对比,好比一股清泉遇上了滚滚炙热的岩浆,必然会被淹没。因此,在庄 周生活的时代以及稍后的一段时间里,庄子未被世人广泛接受和重视,这是不足 怪的。时至战国末期,适应天下统一的时代要求,学术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向,庄学 作为学术的一个分支,开始见诸学者的笔端,这可以看作为庄学研究的滥觞,其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苟子、吕氏春秋和t 韩非子可以说是几个夺目的亮点。 我们先来看一下苟子。苟子解蔽在评论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 子的同时,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是庄子学派见于他入文献之始。这段史 料,文字虽少,但至为珍贵,因为它有力地说明至晚在苟子之时庄子已被作为 接受和研究的对象,其影响已经不可忽视。从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当中可以看 出,庄周等“猾稽乱俗”,其冲击力之强甚至成为苟子“著数万言”的因素之一。由 此可以说,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文献当中,庄子传播史是以反面接受的形式开 始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先秦庄学传播的重镇,全书共引 用 庄子二十七次,内容涉及今本庄子三十三篇当中的十二篇,具体情况胪 列于下表: 吕,篇名引文段落吕主旨庄) 篇名庄) 原旨内、外、杂 全性之道失性害生 本生)全性全德以养生天地外 全簋之人全德养神 清虚无为 贵公管仲病荐隰朋行公无私 绦无鬼 杂 韬光晦迹 责生)尧以天下让子州支父重生轻物让王)不以外物伤生杂 贵生越人求王子搜为君重生轻物让王,不以外物伤生杂 贵生)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为目家重生轻物让王不以外物伤生杂 精通)庖丁解牛神出于密养生主)养生处世内 安死人上寿百岁生之短暂盗跖)养生杂 绝圣弃茹 当务盗亦有道辨而不当,不如无辨脑葚外 大盗乃止 以利惑其真而 当务)尧不慈,舜不孝辨而不当,不如无辨盗跖杂 强反其情性 高节亢行 诚廉昔罔之将兴石可破而不可夺坚让王)杂 独乐其志 去尤以瓦注者巧以黄金注者殆外重者内拙达生)外重者内拙井 单豹养内而虎食外,张教养外而 必己外物不可必达生)养生外 痛攻内 外物不可必忠未必信,孝未必 必己)外物不可必外物外物无定则杂 爱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必己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与时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末)物物而不物于物外 以持遒为乐 慎人)孔子穷于陈蔡之间言穷选之道 慎于人事:道于穷达一也让王)杂 不在意穷通 先见其化而己动通晓性 理世子列子穷,却粟让王 重生轻利杂 命之情 精谕仲尼见温伯雪于而不言 圣人相谕不待言田子方)道存于身无需言外 遁生于无而赴 精谕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至糟之谕不与言知北游外 于虚 适威东野稷以御见庄公君主旅戚应适度达生养生井 方外之人重节 离俗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高洁之士外天下,轻富贵让王杂 操慕道义 方外之人重节 离俗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 高洁之士升天下,轻富贵让王杂 操摹道义 方井之人重节 离俗)汤将伐集,困卞随务光而谋 高洁之士外天下。轻富责让壬)杂 操摹道义 天下之士虐天下之长利 长靳尧治天下,伯成子高辞为诸侯 天地,行无为之豉抖 处之以身若禁后世之乱 尊生轻物,不以富贵伤身、 审为)大王直父居邡 让王)重生轻物杂 贫贱景形 韩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讵昭僖 审为) 知晓轻重让王重生轻物杂 候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詹子日重生 审为) 重生轻利让王)重生轻利杂 轻利 求人,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 贤主隶贤遣遥游,不塔外物景己 内 由上表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引用庄子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所引多为外杂篇, 其中外篇九次,杂篇十六次,而内篇只引用了两次。这种引用特点表明,作为庄周 亲传和庄子学派思想中心的内七篇在先秦时期还未被人们普遍接纳,庄子的传播 是以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方式展开钓。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一现象出于吕氏 春秋的作者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做出取舍的可能性。 吕氏春秋的这一引用特点同样表现于韩非子,具体情况胪列于下表: 韩 篇名引文段落引书主旨 庄) 篇名庄) 原旨内、外、杂 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阐述道 大宗师阐述道内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翟人献丰狐玄豹之皮虚己忘我辩于 喻老)无欲山木 外 于晋文公道德之乡 杨子之束于逆旅见美 说林上,行贤而自去贤山木)不彰显自我外 丑二妾 以天下为之笼。则雀不藏身深秽 难三击知庚桑楚杂 失矣全身葆真 将吕氏春秋、韩非子引用庄子的情况和庄子的思想体系加以对 比,可以发现,吕、韩接受庄子,从内容上说主要集中于养生和处世思想。 养生思想是庄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重生轻物、形神兼备、全身全性以葆 真,不以外物累己,追求一种无患、无累、无待的精神状态。处世思想是庄子 生存智慧的显现,它主张不与物撄、陆沉世寰以遁世;不随物迁,游乎尘外以超世: 虚而待物、与世沉浮以顺世;虚怀无物、逍遥旷放以游世。这种养生和处世思想在 战乱逐鹿的社会中对于避祸全生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作用,吕氏春秋、韩非子 将其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可以表明庄子的独特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庄 子思想目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挖掘,庄子传播的性质已由反面接受转向正面接 受。 庄子在先秦的传播形式仅局限于他人的援引。这时的援引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化引,即在引用庄子时不咀确指出“庄子日”,而直接将庄子中的寓言、 言语化入自己的文章;二是引用者援引庄子是出于学术需求,即站在学术纷争 或学术融合的立场上接受庄子,从性质上说这应属于一种学术性和客观性接受。 总的看,庄子在先秦的传播表现为一种声势不彰、“曲高和寡”的状态。 ( 二) 两汉时期庄子的传播与接受 降及汉代,庄子的传播和接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形式、内容上都有了发展和突 破。 我们先看一下贾谊。贾谊可视为汉代最早明确显示出接受了庄子的人。史 称贾谊“年十八,已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o 这里的百家之 书应包括庄子,由此可以推断贾谊读庄子时不过十几岁。他在贬赴长沙途中 所作的吊屈原赋中己流露出丝缕的“庄子情怀”,而其后所作的胰鸟赋中, 庄子思想已漫入文理,所用庄子之典。乃至于对庄子词语的套用,触目即 是。例如吊届原赋当中说: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磺为廉。”( 本庄子骈拇“奚必伯夷之是而盗 史记届最贾生列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跖之非乎”。下文引庄子中的文字时只注篇名) “袭九渊之神龙兮,沏深潜以自珍。”( 本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 重之渊而骊龙颌下”)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本则阳“是圣人仆也。是自埋 于民,自藏于畔”) “彼寻常之汗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鳢鲸兮,固将制于蝼 蚁。”( 本庚桑楚“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吞舟之鱼,砀而失水。 则蚁能苦之”) 再如腾鸟赋当中说: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本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 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本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本大宗师“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 也”) “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 本秋水“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本齐物论“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本大宗师“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又齐 物论“今世吾丧我”)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体”( 本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澹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本列御寇“饱食而敖游,泛若 不系之舟”)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本骈拇“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 即使在贾谊的政论文中,也依稀略过庄子的影子:例如过秦论中云:“天下 云集而响应,赢桓而景从。”肤箧曾云:“今使民日:某所有贤者赢桓而趣之。” 等等。这些材料一方面说明了贾谊对庄子的谙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庄子 在汉初已经走入并浸润了士大夫文人的精神家园。 贾谊是汉代的大儒,他读庄子,目的并不在于对庄子其人其书的张扬, 而完全是借助庄子精神以豁情。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既已谪居长 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贾 谊不仅仅是庄子在汉代流传的一个环节,更是一个转折和一种文化现象。贾谊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身处困境而自觉走向庄子的人,他接受庄子的原因 在于寻求自我解脱,应该说是一种主观情感需求,是一种个人的自觉行为,这与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往的庄学接受已有所不同。 我们再看一下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贾谊之后,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对庄子 也尤为重视。这是汉初一个较大的学术集团,他们对道家思想的传播贡献颇多。胡 适先生曾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面淮南王书又集道家之大成。”当然, 胡适先生所说的“道家”主要是黄老学者及其学术。然而,黄老之学具有极强的学 术综合性,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庄子之学。具体说来,刘安学术集团对庄子 的贡献大致有三: 首先是淮南子多篇内容引用庄子,例如淮南子齐俗训云:“五帝 三王,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大圣之心,以镜万物之情,上与神明 为友,下与造化为人。”这可以看作是对庄子思想的一种概括。其后又引用“庖 丁解牛”的典故和“惠子从车百乘以过盂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的故事。再如 道应训,“啮缺问道于被衣”、“桓公读书于堂上,轮人斫轮于堂下”的故事都被 引于文中,甚至直接指出:“故庄子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 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o 又如修务训云:“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 莫可为语者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据统计,淮南子引庄子三十三篇达 二十四篇之多,共六十四处。另外,若依王叔岷淮南子与庄子,可补入缮性、 至乐、盗跖、列御寇四篇。;依周富骏淮南子与庄子的关系,可补入寓 言、天下甄篇”;依刘文典淮南鸿列集解,可补入养生主一篇;这样一 来,庄子三十三篇未被淮南子采用的仅说剑、渔父两篇。 其次,淮南子开“老庄”联称之先。淮南子要略云:“考验乎老庄之术。” “老庄”联称,这是庄学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庄学传播的重要转折,实质上是对庄 子进行了新的学术定位。我们知道,在淮南子之前,庄子天下和苟子解 蔽都曾谈及庄子在学术分野中的位置。天下篇将天下学术分为六派:墨翟、禽 滑整一派,宋妍、尹文一派,彭蒙、慎到派,关尹、老聃一派,庄周一派,惠施、 桓团、公孙龙一派;荀子解蔽论述了七个学派: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 子、庄子、孔子:两者论述的共同点在于都将庄子列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而淮南 子将“老庄”联称,则意味着庄子的学术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表明 在汉初人们接受和研究庄子的学术视角已有所转变。 复次,刘安学术集团作了庄子要略( “要略”一作“略要”) 和庄子后解。 这两种文献早已亡佚,文选李善注中有所保存。顾名思义,它们应为解说庄子 淮南王书商务印书馆 见逍遥游 中央日报) 1 9 4 7 年1 0 月2 7 日 大陆杂志,1 4 2 1 9 5 4 年6 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作。对此,前人论述己颇详赡,日人亦有研究者,例如今人于大成淮南王书考 说:“日人南山春树有( 庄子略要) ( 庄子后解) 考。”兹不赘述。李善在注释文 选的过程中曾三次援引庄子略要,一次征引庄子后解,说明淮南王刘安及 其门客确曾注解和整理过庄子。 下面我们看一下司马迁。与淮南王刘安同时代而稍后的史学家司马迁亦甚有功于 庄子。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庄子作传的人。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中,他对庄子的思想、学术渊源和庄子一书的概貌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还特 意叙述了庄周却楚王聘的故事。另外,在史记游侠列传的篇首直接援引庄子 之言以批判社会现实:“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说明 司马迁对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已有所认同,并有意识地以之去参照社会。但是。司马 迁在接受庄子思想的同时也有对其进行否定的一面,这对于一个汉儒来说是不足怪 的。 司马迁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介绍,有几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并加以分析。其文日: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 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 盗跖、胜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 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倩,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 免也。其言汪洋肆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第一,司马迁认为“老庄”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明确指出,庄出于老。这不仅 是对淮南子“老庄”联称的认同,也是对庄子思想渊源,对老子、庄子关系的明 确论断。第! ,“其著书十万余言”说明司马迁所见到的庄子当不是今天六万余 字的三十三篇郭注本庄子,概为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五十二篇古本( 庄子。 第三,司马迁所列举的庄子篇目,除畏累虚今本无存外,皆在外、杂篇。 而被后人推崇并认为是庄子所作的内七篇却只字未提,这与先秦时期 庄子外杂 篇较内篇流传广泛是相一致的。第四,在司马迁歹i 榉篇目名称的过程中混淆了今本 庄子外、杂篇的界限,也未顾及其顺序,另外司马迁在讲述庄子却楚王聘的故 事中合并了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和列御寇篇“或聘于庄子”的内容, 这两篇在今本庄子中亦分属外、杂篇。据此可以推测,司马迁所见到的庄子 概无外、杂之分。第五,所谓:“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汪洋肆恣以适己” 等语言可以看作是司马迁对庄子一书的简洁提要。值经学盛极之时,庄子思 见胜筐)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想与学风和世风格格不入,而司马迁却独具慧眼,对庄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这不能不看做是司马迁才学识过人的一种表现。须要顺便指明的是,“自王公大人不 能器之”一句,并非司马迁对庄子的否定。“器之”谓使之作官而使用之,非“器重” 之意也,今人理解多误。论语子路:“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日:“度才而官之。”晋皇甫谧高士传庄周:“庄周者,宋 之蒙人也。少学老子,为蒙县漆园吏,遂遗世自放不仕。王公大入皆不得而器之。” 此司马迁“器之”之义也,乃于“器之”之后云:“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 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一文意甚明。惜乎误者之误也。 在庄学的这一流传时期,除了贾谊、刘安、司马迁等重要人物和环节之外,还 有其他士人在其作品中隐然流露出庄学影响的痕迹。兹举其要者于下: 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 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 本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 举足愈数而迹愈多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又“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 本庄子:“橡 樟初生,可抓而绝。”) 王褒圣主得贤臣赞:“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 本刻意:“夫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又其洞箫赋:“可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或混沌而潺援兮, 獭若枚折”,其所谓“天性自然”“混沌”无不来源于庄子。 上述现象表明,在西汉,关注过庄子的人已不在少数。 司马迁之后,汉王朝的专制文化政策使庄子的传播再次步入“静驮”状态。 同日弧大一统王朝的盛世景象给欲以建功立业的文人士子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 与功名利禄紧密相联的经学吸引了他们的全副精力,他们无暇也没有必要顾及庄 子,这也是庄子在此后长达二百多年间不受学者重视的直接原因。直到西汉末 东汉初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扬雄、严遵和班嗣是这一时期庄子接受的代表人 物。 我们先看一下扬雄。扬雄“博极群书”,他不仅信奉儒家义理,也熟读道家之言。 其代表作法言当中四次提及庄子: 问道:“庄周、申、韩,不乖寡圣人而渐诸篇,则颜氏之子,闵氏之孙。 其如台! ” 又“庄周有取乎? ”日:“少欲。” c 文选枚乘( 上书谏吴王 ) 李善注引庄子 ,今本庄子 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神:“或问:邹、庄有取乎? 日:德则取,愆则否。” 五百:“庄、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申、韩险而无化,邹衍迁而 不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扬雄对庄子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他一方面认为庄子思想有可取之 处,另一方面又从儒家纲常伦理出发批判庄子。其实,扬雄并不仅仅批判庄子,他 的思想体系本身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标崇儒学,一是贬抑诸子,所以他对庄子 的批判与其对其他诸子的态度是相一致的。扬雄其他作品中语出庄子之处也所 在多有,例如,其解嘲:“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惟寂惟漠,守德之宅”( 刻 意:“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道德之质也。”) 又如甘泉赋:“漂龙渊而还九垠 兮,窥地底而上回。”( 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 再如, 其羽猎赋:“丽哉神圣,处于玄宫。富既与地乎侔訾,贵正与天乎比崇。”( 大 宗师:“夫道颉项得之,以处玄宫”又“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故日帝王之德配天地。”) 我们再来看一下严遵。严遵字君平。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说;严遵“博览 处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扬( 中华书局标点本“扬”作“杨”) 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者称君平德。”晋常璩华阳国志卷 十上先贤士女总赞也有类似的记载:严遵“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 耽于老、庄。授老、庄。著指归,为道书之宗。扬雄少师之,称 其德。”严遵老子指归说目中云:“庄子日:昔者老子之作也,变化所由,道 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 故七十有二首。一其所谓“庄子”盖即严遵,而非指庄周,“庄子日”云云不必解释 为古本庄子的内容,然即使如此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严遵喜好庄子这一历史 事实的认识。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说:“君平h 筮于成都市裁日四数人,得 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这段记载表明严遵从本性上亲和道家,同时 表明在汉成帝时即有士人抱有以儒学为生,以道术为情的生活态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班嗣及其家族。班嗣,是班彪之从兄,汉书- 叙传记载: 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桓生欲借其书,觏报日“若夫严子者,决圣 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 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好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缝圣人之罔, 不麒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今吾子己贯仁谊之羁 绊,系名声之缰锁,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阂之极挚,既系挛于世教矣, 何用大道为自眩曜?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迸。”嗣之行己持论如此。 这是秦汉以来对庄子思想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论述,从班嗣的用辞可以体会到他对庄 子思想学术的服膺和对庄子清逸风格的钦慕,表明汉代的士人对于庄子所倡扬 的归隐生活已有所认可,预示着他们在从政之外新的人生取向。与此同时,班嗣还 特别强调了庄子与周、孔之间的差别,这在独尊儒术的时代,对于保持庄子思想的 独立性以及庄学的传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竹林名士嵇康曾将班嗣与庄子一起列入 圣贤高士传中,予以褒扬。另外,桓谭向班嗣借书,说明庄子在当时还不 易得到,其流传极为有限,连桓谭这样的学者都难以得见,何况普通士人。 不仅班嗣,班氏家族对庄子的流传多是有贡献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班彪。班彪字叔皮,“性沉重好古”,“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 史籍之见”。汉书叙传记载:“其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 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后汉书儒林传说:“尹敏与班彪 亲善,每相遇,辄日忘食,夜分不寝,自以为钟期伯牙、庄周惠施之相得也。”后 汉书王充传“王充字仲任师事扶风班彪”,王充博通众流百家,不能说与其 师无关。所以从与班彪交游的人及自诩“庄周惠施”、“家有赐书”等信息推断,班 嗣应关注过庄子。 其次,我们看一下班固。班固对庄子的接受可以分为正、反两个方面。作 为东汉的大儒,他批判庄学,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二十五中残存着班固的一篇难 庄论,虽不能观其文之全貌,但顾名思义,概诋訾非难庄子之文。这与苟子一 样,可视为对庄子反接受的成果。然而逆向推之,班固批判庄子,必然要对 其有所了解甚至非常熟悉,我们可以在他早年所作的幽通赋中证实这一想法, 其赋中有多处内容涉及庄子。例如:“单治里而外凋兮,张修褥而内逼。”“单” 指单豹;“张”指张毅,皆为达生篇中的人物,其文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 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 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班固以此二人的遭遇以明 养生之难。又如:“恐魍魉之责景兮,庆未得其云己”、“周、贾荡而贡愤兮,齐生死 与祸福;抗爽言以矫情兮,信畏牺而忌鹏”。这里“魍魉”、“齐生死”是明显援引庄 语而“抗爽言”、“信畏牺”则是列御寇之典,化用了庄子坚辞却聘,不欲为 牺牛的故事。“操未技犹必然兮,矧湛躬于道真”、“朝贞观而夕化兮,犹趋己而遗 形”、“保身遗名,民之表兮”,这里所谓“道真”、“遗形”、“保身”都是庄子用 语。再如:“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语本则阳“圣人其于人也,乐物 之通而保己焉”。“惟天地之无穷兮,鲜生民之腾在”,语本盗跖“天与地无穷,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死有时晦”,等等。班固对于庄子的谙熟由此可窥一斑。 与此同时,班固还对庄子的流传起了直接的正面推动,他著汉书,在汉 书艺文志中著录了庄子五十二篇,为后人了解古本庄子留下了较为原 始的材料。其次,今本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句下经典释文引崔镤云:“齐 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圃说在外篇。”表示出班固极有可能对庄子的篇章结 构进行过整理,但由于崔撰语焉未详,而且汉志中又没有提到庄子内、外 篇之分所以还难以证实,姑且作为一种推测。 最后,我们看一下班昭。班氏家族的女学者班昭,也曾评论过庄子。班昭字 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续汉书八表及天文志,东汉鸿儒马融曾从昭受读, 号日曹大家。文选李善注在班固幽通赋“周贾荡而贡愤兮”句下引曹大家语, 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巾帼学者对庄子的态度。引文日:“曹大家日:庄周、贾谊有 好智之才,而不以圣人为法,溃乱于善恶,遂为放荡之辞。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尽管班氏家族成员对庄子褒贬态度不一,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庄子的 流传有所影响。除班氏家族成员之外,与班圊同时代的另一些士人的著作中也时常 闪烁着庄子的身影。例如傅毅,他与班固同朝为兰台令史,其舞赋日“游 心无垠,远思长想”、“绰约闲靡,机迅体轻”,语本庄子之“乘物以游心”、“绰 约若处子”。再如王充,他在论衡自然中说:“天道无为,听恣其性,故放鱼 于川,纵兽于山,从其性命之欲也故日:政之适也,君臣相忘于治,鱼相忘于 水,兽相忘于林,故日天也。”这是王充在讲述黄老之道时的一段话,虽未言及庄子, 但其思想主旨已与庄子思想非常接近。 到了东汉中晚期,社会政治愈发腐败,朝中奸臣当道,治经繁琐空疏,士人怀 才不遇,外在的种种弊端与内在的重重怨愤交加在一起,使一些有识之士逐渐从事 功、经学中退脱出来,转而关注一己之生命和精神需求,故而社会上又出现了崇尚 自然、任性贵生的新趋向。庄子不仅又重新出现在士人的案头,还慰藉了他们的 心灵,闪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张衡、马融、赵壹、仲长统都成为这一时期庄子 接受的代表人物。 我们先看一下张衡。张衡,字平子,他的赋中多处言及庄子。例如其思玄 赋,“游尘外而瞥天兮,据冥翳而哀鸣”,语本达生“彷徨乎尘垢之外”。“前长 离开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4 死生错而不齐兮,虽司命其不晰”,这里的“玄冥”、 “齐死生”都出于庄子。再如其东京赋,“然后凌天池,绝飞梁”、“藏金于山, 抵壁于谷”,前句“天池”出于逍遥游,后旬语本天地“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又如其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 所如”,出达生“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之辙。张衡归田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被誉为山水田园题材的开山之作,这对于庄子在文学领域的传播和拓展影响深 远。此外,还有人们常提的髑髅赋,它直接节取了至乐篇髑髅与庄子对话 的寓言,又旁取了列御寇等篇的语言,通过描述自己与鼹髅的对话,表达了 想要“和体自然,无情无欲与道逍遥”的愿望,影射出张衡于现实中借庄子 寻求解脱的心境。张衡的弱髅赋影响深远,就像教乘开“七体”一般,后代 的曹植、李康、吕安均相继作髑髅说、髑髅赋以仿效,这一方面是受了张 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思想已深入入心。 我们再来看一下马融。马融,字季长,是东汉的鸿儒,然而他在其作品中却取 用了庄子的语言和语义,这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例如其长笛赋, “溉盥汗减,澡雪垢滓矣”,语本知北游“澡雪而精神”。“取予时适,去就有方”。 语本庚桑楚“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语出让 王有“汤将伐桀,因卞随务光而谋”的故事。而其所谓“故论记其义,协比其象, 彷徨纵肆。旷,羹敞罔,老、庄之概也”,则直接称述起“老、庄”来了。至于后 汉书马融传所记载的马融“谓其友人日: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 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 非老、庄所谓也”,更径以老、庄之旨作为自己立论处事之据了。由上述现象可见, 马融对老庄贵生保真的思想心领神会,其以老庄并举。说明时至东汉。因受黄老思 想影响而产生的重老轻庄的学术倾向已有所改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赵壹和仲长统。赵壹是个“恃才倨傲”,愤世嫉俗的人,其刺 世疾邪赋便是“舒其怨愤”之作,在文中他大胆批判现实之龌龊,指陈时弊,以 庄子式的嘲讽语气笑镦王侯、敝屣富贵。其中用庄子之典或文意处所在多 有,例如“舔痔结驷”即出于列御寇秦王召医,舔痔者接踵丽至的寓言等等。 汉末思想家仲长统是与赵壹i i 群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后汉书本传说他“敢直言, 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他敢于提出“判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 杂碎。请用从火”的主张,即强烈表现了其“狂生”之“狂”。其激烈程度和精神 主旨都近于庄子中的一些内容,而他乐志论中所描绘的“逍遥一世之上, 睥睨天地之间”的景象以及“抗志山栖,游心海左”、“寄愁天上,。埋忧地下”的 愿望更为深刻地体现了他的庄子情怀。 综观汉代的庄子流传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子的流 传日益广泛和深化犹如潺潺的溪流,尽管受到官方文化政策的掩埋和阻碍,但它 仍以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而默默地前行,滋润着无数学人的心 田。与此同时,士人对庄子思想内容的接受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且,庄 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控制计划及合规方案
- 幼儿园寒假家长通知书
- 广东工业园复工通知书
- 广宗餐饮封店通知书
- 广州封路放行通知书
- 广州美林宜家停电通知书
- 广汇工地停工通知书
- 广西桂林学校寒假放假通知书
- 应急处理征用通知书
- 廉江疫情学校开学通知书
- 能源中国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隔油池安装合同模板
- 认知负荷管理在技术支持学习中的未来趋势
- 出口订单合同模板中文
- JT-T-1199.1-2018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要求第1部分:绿色公路
- DZ∕T 0389-2021 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规程(正式版)
- 四川省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赛题二民事案例样本
- 怎样做好工作汇报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 (二)
- 无人机的使用安全课件
- 气动打钉枪安全操作规程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