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loss model and the suggestio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wang tingwang ting supervisor:prof. zheng weizheng wei school of account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开密级:公开 学科分类号:学科分类号: 论 文 编 号论 文 编 号 : kj10456200902123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的影响 及对策 作 者 姓 名: 王婷 申请学位级别:管理学硕士 指导教师姓名:郑伟 职 称:副 教 授 学 科 专 业: 会计学 研 究 方 向:财务会计 学 习 时 间: 自 2009 年 9 月 1 日 起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 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2012 年 6 月 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财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同意山东财经大学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 (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 版) ,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借阅和复 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摘要 i 摘 要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展开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工作以来, 我国一直积极参与相 关准则的制定,国内专家学者也展开了广泛讨论,并认为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必 须客观的反映经济实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是会计的目标和最基本的 职能。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旨在平滑各期损益,以保证企业稳健运行,这在很大程度 上体现了金融监管的要求,严重损害了会计的独立性,因此应对预期损失模型采取充 分谨慎的态度。 本文通过详细介绍了各种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及其优缺点, 结合我国现状探讨预期 损失模型对金融业的影响和会计减值准则的影响,并得出结论:预期损失模型并不适 合现阶段采用,而已发生损失模型由于其顺周期性和损失确认滞后性,已不能有效应 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现阶段需要对已发生损失模型进行改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并建议在上市公司使用。对于中小 企业,则继续使用“已发生损失模型”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一个国际难题,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文的努力至多有助于 读者加深对金融工具减值模型, 尤其是预期损失模型的深入了解,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对我国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 预期损失模型 金融工具减值准则 应对策略 abstract ii abstract after the revising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ruments, china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and domestic experts engaged in extensive discussion. they thought that accounting should reflect the objective substance an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as a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reat it as the goal and basic functions. the expected loss model aimed to smooth all of the profit and los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business, which largely damag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ccounting. so, we should take full cautious in this stage.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main impairments models in details; introduced the impact of excepted loss model on the financial company and accounting impairment criteria, then suggest that: the excepted loss model is not suitable for this stage. but incurred loss model cant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s. therefore, we should do some improvement to it. i propose the improved loss model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suggest it should be used in listed companie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y should continue to use the incurred loss model. financial instru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so the effects of this thesis just help readers to deepen the impairment models for financial instruments, especially for the excepted loss model. i hope i can start the discussion, and also hope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guidelines on the impairment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expected loss model impairment of financial instrument standards suggestion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7 1.4 研究方法 . 7 1.5 创新点 . 8 第 2 章 金融工具主要减值模型对比分析 . 9 2.1 一般准备法 . 9 2.2 基于已发生损失观的减值模型 . 9 2.2.1ias39:已发生损失模型 . 9 2.2.2 西班牙银行系统动态拨备法 . 12 2.3 预期损失模型的整体评价 . 13 2.3.1 动态减值准备法 . 14 2.3.2 寿命周期法 . 15 2.3.3 经济周期准备法 . 16 2.3.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模型 . 17 第 3 章 国际金融工具减值准则最新进展及合理性分析 . 19 3.1 补充意见稿及“二分类”法 . 19 3.1.1 补充意见稿的内容 . 19 3.1.2 补充意见稿存在问题 . 20 3.2 联合会议及“三分类”法的提出 . 21 3.2.1“三分类”法相关内容 . 21 3.2.2“三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 22 3.3 预期损失模型后续研究的相关问题 . 22 第 4 章 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 24 4.1 我国银行业金融资产质量及经营质量现状 . 24 4.2 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处理减值业务的影响 . 27 4.3 我国银行拨备方法现状及与会计减值方法的联系 . 26 目录 iv 4.4 我国银行新拨备制度的分析及对现有准则的挑战 . 29 第 5 章 金融工具减值准则改革的应对策略 . 32 5.1 我国会计准则现状及预期损失模型对会计的影响 . 32 5.2 对我国减值方法改进的建议 . 33 5.3 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建议 . 35 结论与展望 . 37 参考文献 . 38 致 谢 . 41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ias39“已发生损失模型” (incurred loss model)被认为不能将资产减值信息及时 的反映在账面上,并且其顺周期效应在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国集团领 导人峰会要求iasb考虑采用“预计损失法”计量金融资产减值。2009年,iasb发布 ifrs征求意见稿,建议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征求意见稿发 布后, 各界普遍认为预期损失模型理论上具有前瞻性, 但实际操作方法异常复杂。 2011 年1月31日, iasb与fasb联合发布了 金融工具: 减值 补充意见稿, 作为对iasb2009 征求意见稿和fasb2010年金融工具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但是,整部意见稿中仍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比如贷款分类账户具有模糊性,计 算较为复杂等。iasb和fasb合作成立内部工作组来对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模型进行完 善,力求建立一种新的减值模型来反映信贷质量的恶化状况。内部工作组在2011年6 月份联合会议发布的官方公告中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的“三分类法”,并在后续议题 中继续讨论该方法的具体操作问题。 我国自2005年开始实现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 并于2006年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制 定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会计准 则进行了一系列修订。2009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iasb公开征询以预期损失模型计量 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意见,各界对预期损失模型也进行了密切的关注。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对金融工具减值模型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国际会 计准则关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完善修订进行跟踪介绍,并探讨其合理性和适用性;及在 当前形势下,引入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并对我国如何应对金融工 具减值模型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1.1.2研究意义 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相对滞后。 国际会计准则ias39发布后, 2006年我国出台的 企 业会计准则相应的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对金融资 产减值计提减值准备,会计理论及实务操作日趋成熟。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陆续发布了一些新的会计准则,修订了第 1 号和第 19 号准则,并做了一系列重大修改。这些修改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要客观、 第 1 章 绪论 2 公允反映经济实质的目标。我国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并对公允价值的应范围 做了严格的限定。而我国的上述立场、原则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伴随着我国会 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趋势,关注和研究iasb关于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最新发展是非常 必要的。 在我国企业的金融资产中, 贷款、 应收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有相当的比例。 而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总额能够占到其总资产的一半以上, 一旦采用预期损失模型 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对预期损失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概况 在国际会计准则被许多国家采用之前,一般准备法(general provisions)的应用 非常普遍。在该方法下,贷款减值准备是根据管理者对特定贷款或贷款组合损失率的 判断来计算的。在实际操作中,减值准备的计提量是由决定贷款损失的相关人员,尤 其是董事会来确定的。 它在报表上是一种大多数情况下基于管理判断的非特定信用损 失。该方法对人为判断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此会导致一般准备在银行之间或一年的 不同期间有所不同,因此降低了不同银行之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期间信息的可比性。 2001 年颁布的 ias39 规定,资产减值是指已发生损失(incurred losses),即由过去 发生的损失事件等客观证据显示该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将出现损失, 并且这种损 失可以有效估计。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无论可能性多大,都不能计入减值1。 自此确认金融资产减值“已发生损失”处理法。 在2000年6月,西班牙央行首先提出了动态拨备法。西班牙银行系统动态拨备法 在现实中唯一得到应用的例子,是西班牙银行业所使用的西班牙动态拨备法。是在此 次金融危机中经常被提到的模型。 它是通过分析西班牙银行业六类资产在十五年中的 信贷损失数据来确定未来的信贷损失,主要应用于西班牙国内银行贷款。 2002 英格兰银行提出动态减值(dynamic provisioning)的概念,但直至目前尚未有 非常严格的定义。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加强金融调控,fsb 提出了以经济周期动态减 值法计量金融资产的要求。在调控和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目标指引下,动态减值法也 采用了预期损失观,但要求按照较长时期(如宏观经济周期)来确定金融资产减值和计 提相应的准备,并随时做出动态调整,其预计损失的周期经常会长于贷款寿命周期。 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终定稿。新资本协议强调了金融监管当局的风 险监管思想, 并通过对信用风险计算和风险资产操作的规范促使商业银行建立全面的 风险管理体系,以保证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出于这一目的提出的减值模型称为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信用风险模型, 同样基于预期损失观念。 但与iasb征求意见稿和fsb动态减值模型不 同的是,这一模型主要出于保证银行资本充足的监管需要,实质上是一种资本监管模 型而非会计模型, 目前也主要应用于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要求提供的以满足审慎监管为 目的的监管报告。 2009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可以用预期损失模型来取代现行 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这一模型试图消除延迟确认损失的弊端和会计信息的“顺周期” 效应(pro - cyclicality),因此采用了预期未来的观念。该方法以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为基础,在初始确认时即预计金融资产整个寿命周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未来损失。 2011年1月31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 (fasb)联合发布了2009年11月的征求意见稿ed/2009/12金融工具:减值(下 称“补充意见稿”)。有关建议以iasb和fasb对各自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所收到的反 馈意见的考虑为基础。补充意见稿进一步发展了以预期损失减值模型取代ias39和美 国公认会计原则中的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的现有建议。 有关建议仅涉及资产的开放式 投资组合。 补充意见稿发布之后,针对意见反馈者提出的相关质疑,iasb和fasb组成内部 工作组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进一步讨论修订和完善,并于2011年6月联合会议提出预 期损失模型“三分类法”。 1.2.2国内研究综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一直关注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进展,并对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关于金融工具确认、计 量和披露的会计规范进行引进和讨论, 这些工作为日后我国金融工具准则的制定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但这些早期的研究仅停留在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会计理论的冲击和挑战。 该期间比 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葛家澎与陈箭深的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 响、刘峰的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和陆德民的衍生金融工早的发展 及其带来的会计问题等。其中,葛家澍在文章中指出,我国应对传统的会计确认和 实现原则进行修订。这些文章的发表开创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九十年代末期以后,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等问题受到更 广泛的关注。会计界学者开始深入系统地探讨金融工具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务体系, 涉及了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减值计提等诸方面的内容,并对金融工具的具体 第 1 章 绪论 4 核算进行了阐述。这些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我国会计界对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 为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投资及跨国公司经营、兼并呈现良好的态势, 国际资本化市场逐渐形成。此时,制定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并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 会计准则接轨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自 1973 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在 2001 年 4 月成功改组(iasb)使美国 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可能,各国也先后表态支持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这种 形势下,我国也确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战略,并于 2006 年颁布的企业 会计准则,在对金融工具处理上参照了 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实现实 质趋同。 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的相关规定为: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 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入当 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包括在具有类似 信用风险特征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 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 ,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 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 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 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操作中,贷款单笔减值测试法通过未来现 金流量折现模型逐笔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并依据测算结果计提减值准备。未来现金 流量折现法是将贷款未来预期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作为 贷款的当期价值。 组合贷款的减值测试是银行通过运用迁徙矩阵模型将具有相似特征 的贷款作为整体,在对贷款评级的变动及损失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贷款 组合计提减值准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迫于各方的压力,仓促修改会计 准则。自2009年11月5日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提出“预 期损失模型”2之后,引起国内大量专家学者的讨论。对于是否应该采用预期损失模 型,更是出现明显的意见分歧。 从理论角度, 一些学者对预期损失模型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 其中, 郑伟 (2010) 在会计研究第5期发表的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基 于对iasb征求意见稿的分析,从金融监管和会计独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立性的关系出发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详细分析。文中明确指出,预期损失模型与通用 的会计概念框架在逻辑上明显不一致,且该模型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性,实际操作方 法也过于复杂,可能导致会计主体的盈余操纵。此外,该模型的提出是会计对金融监 管的让步,是对会计监管的破坏,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对预期损失模 型保持足够慎重,不易仓促采用。王红军(2011)在财会学习第五期发文金融 资产预期损失模型探讨中指出,本次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资本贪婪性、金融监管不 力引发的,“公允价值”与金融资产“已发生损失模型”只是如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 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作者承认两者的顺周期性在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但是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并非长久之计。因 此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并逐步改建完善会计基础 理论和财务概念框架。胡燕(2011)也提出,预期损失模型虽然可以弥补已确认损失 法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不足,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和和重大的操作性困难, 如果贸然引进会给现行的会计准则应用及发展带来冲击并引发混乱, 因此应持充分谨 慎的态度,并加强国际参与以构建有利于会计监管独立性的外部环境。这些文章都表 示目前不宜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并认为从长期看应该完善会计理论基础及框架,但这 是否表示短期内是否依然采用已发生模型,或是对已发生模型进行改进,文中均没有 涉及。 另外一些学者表示,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趋势。邢丽滢(2010) 在浅议预期损失摸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一文中指出,预期损失模型虽然更为复杂, 实施成本较高,但其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已成为会计减值方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该 积极应对这种改变,着力研究解决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对预期损失模 型采取拒绝的态度。同时指出以预计损失模型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做 相应系统支持与准备工作。此外,应该对预期模型进行简化以适应初期应用,并在实 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达到全面实施的目的3。该文对预期损失模型优势、缺陷 及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并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方案, 且如何将预期模型的初期操作程序进行简化?是否具有可行性?在文章中均没有做 出相关论述。李晓丹(2011)在贷款减值新计提方式预期损失模型探讨中指出, 预期损失模型作为一种新的贷款减值计提模式尚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 但并不是无 法克服的。意见稿的实施将有利于避免下一次巨大的金融瘫痪。文章通过对“已发生 损失模型”与“预期损失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的有优越性和弊 第 1 章 绪论 6 端,但对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并没有做论述,且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是否真的能避免 下一次巨大瘫痪尚不得而知。 此外,一些学者站在银行业贷款损失业务处理的角度,通过解析预期损失模型对 我国银行金融资产、 贷款损失准备计量的影响来分析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业产生 的影响。其中,马广奇、龚玉娇的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资产计量的影响分析 认为,预期损失模型使银行各期利润比较均衡,不至于形成“悬崖效应”。但其将减 值准备分类至利息收入,将对银行报告的净息产生影响,并对商业银行披露的其他主 要指标产生影响。作者认为,预期损失模型在实务应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应该 谨慎对待,不易仓促采用。并且应向iasb表明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面临的问题 和困难,以在未来趋同及实施中掌握主动权4。刘星、杜勇在预期损失模型分析及 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中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阐述了在预期损失模型下银行贷款 摊余成本、利息收入和减值损失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预期损失模型的优缺点来分析预 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王涛、李猛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贷 款损失准备业务的影响分析 通过分析减值准则修订背景及内容和对我国商业银行相 关业务的影响,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中国财政部企业司司长刘玉廷2011年10月在中国证券报的发文5,表现了中国官 方对国际会计准则修订所持有的谨慎态度。文中指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要求中国 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将会对中国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必须坚 持国际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更不能照搬照抄。并指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预期损失 模型是迫于金融监管的压力提出的,其在计算上异常复杂,且严重违背了会计客观反 映经济实质的目标,有可能导致金融企业减值计提的混乱。 由此可见,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不易立 刻修改相关准则,但必须尽快对现有的减值准则进行修订完善。上述文献对“已发生 损失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的分析比较详细,本文除了介绍“已发生损失模型” 和“预期损失模型”外,还添加了其他几种主要的减值模型并分类进行分析。此外, 现有的文献对“预期损失模型”对银行贷款损失处理影响的论述较多,本文在此基础 上添加了对银行拨备制度及其最新发展的介绍及评价, 并对我国会计准则修订和国际 会计准则修订的相关意见。但由于水平有限,所提的建议比较浅显,其合理性尚待考 证。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共有五章 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 1 章,绪论。主要是从现实和理论两个角度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论文的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本文所参阅的文献资料,并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 础上,提出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研究方法、难点和创新点。 第2章,金融工具主要的减值模型对比分析。本章通过对现有主要的减值模型进 行分类,并对其概念、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的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3章,国际金融工具减值准则最新进展及合理性评析。本章主要对国际金融工 具减值准则的最新进展进行跟踪介绍和评价。详细介绍了“二分类”法及“三分类” 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指出预期损失模型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4章,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本章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现 状、银行的拨备方法及新的拨备制度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将对我国 银行业产生的影响。 并从金融监管角度和会计角度对新的拨备制度和会计准则做了对 比区分。 第 5 章,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应对策略。本章主要根据我国金融工具准则发展现 状进行分析,研究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此外,还对国际 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一些建议。 结论。通过以上几个章节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即中国目前应该如何尽快修订完 善会计基础理论,改善外部监管环境。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 做出展望。 研究局限: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再加之准则一直处于不断讨论和改进的过 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对于金融工具会计方法改变所造成的影响,难以进行 具体的定量分析, 主要从逻辑上对金融工具减值准则修订对我国会计的影响进行了分 析;对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带来的实际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现阶段如何对已 发生损失模型进行改进,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1.4 研究方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以预期损失模型为研究对象,在以文字叙 述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数据辅助分析,通过图表详细展示银行业资产质量状况,结合我 第 1 章 绪论 8 国现状,提出相关意见,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具体有以下方法: 逻辑的研究方法。通过逻辑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发生损失模型”及“预期损失 模型”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献研究法。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 充分研读有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文献资料, 了解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及不足,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形成基本思路,并作为理论 分析的基础。 图表法。通过图表详细展示我国银行业相关金融资产及贷款减值情况,使读者有 更直观的感受。 历史研究法。通过介绍和对比国际上和国内对金融工具研究的背景及现状的分 析,来探讨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可行性。 1.5 创新点 1.对各种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详细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最新提出的“预期损失 模型”和之前“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简单比较层面,使读者对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有更 多的认识,有利于探寻更加合理的解决途径。 2.从金融监管角度和会计角度对银行拨备制度与会计减值方法做了对比区分。 3.提出“改进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并建议在上市公司采用。对中小企业,仍建 议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9 第2章 金融工具主要减值模型对比分析 当今金融市场金融创新迅速,大量新衍生性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何对这些金融 工具进行计量和报告成为一个对各方利益攸关而又异常复杂的国际性难题。 在金融工 具的计量问题中,金融资产的减值方法又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处理金融资产 的减值,不仅影响到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损益状况,也直接关系到相关准备的计提,由 此可能进一步影响到金融市场风险水平与投资者信心。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是指计算金融资产减值的方法,现有模型包括一般准备法、已 发生损失模型、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法、寿命周期法、经济周期减值法、动态减值法 及信用风险减值模型等。 2.1 一般准备法(general provisions)2 在该方法下, 贷款减值准备是根据管理者对特定贷款或贷款组合损失率的判断来 计算的。该方法倾向于在经济状况良好时多计提减值准备,以弥补经济状况恶化时减 值准备的不足;当条件改善时,该方法倾向于不转回减值准备。在2005年国际会计准 则被许多国家采用之前,这种方法非常普遍。 特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需要明显减值的证据。然而经验表明,一些已发生减值 的贷款,资产负债表日并不能识别。在减值事件发生和银行获取相关信息之间显然有 一个时间滞后。 在实际操作中,减值准备的计提量是由决定贷款损失的相关人员,尤其是董事会 来确定的。因此,该方法对人为判断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会导致一般准备在银行之间 或一年内不同期间有所不同,降低了不同银行之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期间信息的可比 性。如此高的判断依赖性使得信息使用者很难客观验证,在缺乏计算方法的框架下, 该方法可能导致管理者以此来平滑各期收益。 2.2 基于已发生损失观的减值模型 2.2.1ias39: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 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对资产负债表日贷款的可回收金额进行评估, 当且仅当有客观 的证据表明资产发生减值的才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具体方法:在初始确认时按金融资 产的公允价值确认账面价值, 根据预期可收回现金流的折现值等于账面价值计算初始 折现率;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进行估值,对存在客观减值证据的金融资产,按 初始利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折现值低于账面价值差额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第 2 章 金融工具主要减值模型对比分析 10 (1)具体处理方法 按照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方法的不同,分为单项特定资产测试法、组合测试法。 单项特定资产测试法 单项特定资产测试法,是当有客观减值的证据时,对单项特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 备。在这种方法下,要对每项贷款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以检测是否发生减值事件以及 可回收的金额量。与负债人沟通情况不同,或对估值判断的不同,估值的结果将会有 很大的不同。该方法的特点是:对每项资产单独检测评估;必须有减值的客观证据作 为减值测试的触发事件;受管理者判断的影响较大。 组合测试法 组合测试法, 是对一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或减值的性质相同的资产组合计提 减值准备.资产组合的减值事件随着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失业率会影响资产 组合正在发生的减值。 该方法要求报告主体掌握具有类似特征贷款组合的平均贷款损 失数据,这些数据原则上要根据当前环境进行调整。该方法的特点是:对资产组进行 总体估值;需要使用相关历史经验数据;管理者的判断较少,相对客观。 此外,在实际的会计处理中有一个特例,即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报告主体并不能 立即得知并确认,而往往是在损失发生一段时间后,报告主体才得知。这实际上是损 失确认的滞后。 在进行减值测试时,要求银行对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要逐笔测试计提减值准备, 对所有其他贷款要进行组合测试,以弥补单项金额重大贷款特定准备的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 要求银行要建立能识辨预期会带来损失的当前和已经发生事件的 系统。当存在此类事件时,银行要评估预计现金流及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折现以确定可 回收金额,资产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以作为对单独计提准 备和组合准备的补充。 (2)已发生损失模型优点 “已发生损失模型”体现了现行的会计理论: 首先,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要求。只有在实际发生的减值迹象时才计提减 值损失,对未来预期发生的减值损失不予以确认,这是基于实际发生的原则。符合会 计应该客观反映经济实质的目标,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其次,基于“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原则。企业会计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进行相关收益和费用在期间内的匹配。 已发生损失模型将本期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计入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11 当期损益,与当期的收益进行合理配比,对预期信用损失则不做考虑。 再次,体现了受托责任观这一财务报告目标的要求。受托责任观是以公司制和现 代产权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财务报告目标。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 方式对委托受托关系进行有效地协调,真实、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受托责任;在 会计处理上,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可靠性和资产的收益情况。已发生 损失模型以对实际发生的经济实质的可靠计量为基础,不考虑预期事项的影响,剔除 了大量的预期方法的应用,使得所反映的财务报告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更准确的反 映受托方对资产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有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 况并做出相关决策。 最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应用较为方便。由于以客观证据为基础,使企业对金融 工具减值情况容易辨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相关资料、数据也相对容易获得, 因此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适用性。 (3)“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缺陷 理论上,相对于以往的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随着金 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这一模型的不足也逐渐显现: 可靠性与及时性不能兼顾。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发生了减值才计提减值准备, 而对于预期未来事项可能导致的损失,无论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均不能作为减值 损失予以确认。虽然这反映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要求,但是对预期未来事项可能导 致的损失却不能及时反映在账面上, 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甚至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对 预期损失做出反应,因此可靠性有余而及时性不足。 对金融工具减值的相关规定在逻辑上存在冲突7。已发生损失模型要求将单独 测试未发现减值的金融资产, 放入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资产组合中再次进行减值 测试。 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迹象, 说明贷款并没有发生损失, 因而无须计提减值准备。 但规定必须再进行组合减值测试, 则组合测试发生减值的结果未必就表明该资产发生 减值,且隐含该资产未来期间很可能发生资产减值这一概念。那么对该组资产进行减 值计提是否承认当一项资产在很可能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这与已发生模型 对预期将会发生的损失, 无论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均不能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在逻辑 上相冲突。 在实际应用层面,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下列问题: 已发生损失法在对减值损失确认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8。已发生损失法要求必 第 2 章 金融工具主要减值模型对比分析 12 须有客观减值证据,即减值损失的条件都得以满足时才能对其损失予以确认。对未来 很可能发生的损失,无论可能性有多大,均不能确认为减值损失。而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损失发生时其迹象并不明显或企业无法立即得知并确认。因此,在企业有充足的 证据确认减值损失时,往往距减值实际发生已有一段时间,减值损失的确认存在滞后 现象。 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9。在实务中,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经验和专 业素质存在差异,其做出判断也相应的有所不同。比如对是否已满足计提减值准备所 要求的条件,应该计提多少准备等,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判断这导致在会计实务 处理中,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存在很大差异,在很大程度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 可比性。 已发生损失模型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在 于获取预期收益。因此,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决策时,需要考虑预期可能发生的损失, 并收取风险溢价,以弥补信用风险损失。已发生损失模型只对实际发生的损失计提减 值准备,对预期信用风险损失不做考虑,这会使得金融机构对预期的信用损失缺乏危 机意识,并可能会导致宽松的信贷政策。由此可见,已发生损失模型不利于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 已发生损失模型具有明显的“悬崖效应”。已发生损失模型基于权责发生制原 则,在实际发生损失时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考虑预期很可能发生的损 失。在实务处理中,一旦经济环境急剧恶化,该模型需要计提大量的减值损失。反映 在账面上,与之前的账面价值将产生巨大的差异,形成“悬崖效应”,从而引起财务 报表上的巨大波动,容易导致投资者恐慌。 2.2.2西班牙银行系统动态拨备法 西班牙银行系统模型是西班牙银行在2000年采用的一种动态减值模型, 也是目前 实际应用的一种动态减值方法。 广义的动态拨备法是对贷款在整个存续期间的预期损 失进行估计,并计提减值准备。计提拨备的考察期间随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向前推进。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该模型被普遍提及。该方法由西班牙监管机构在西班牙银行市场 收集的贷款组合已发生的损失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提供给银行来计提减值损失。 (1)具体方法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的提取仅针对按照客户风险划分为标准类的贷款, 而对非标 准类的贷款提取专项拨备。标准类贷款进一步划分成六个风险等级子类,即无风险、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13 低风险、中低风险、中度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分别对应为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 西班牙动态拨备法的公式: g = max0( l + ls)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