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氛围下的女性书写——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氛围下的女性书写——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氛围下的女性书写——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氛围下的女性书写——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氛围下的女性书写——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 要 摘 要 凌叔华以描绘“高门巨族”的独特女性视角、温婉细腻的创作风格奠定了 她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在女性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 时代,出身名门的她,用敏锐的眼光洞察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变化,同时也用委 婉的笔触描写了那个时代的“高门巨族的精魂” 。纵观她的所有作品,女性世界 是她关注的中心。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 或固守传统,或徘徊犹豫,或自我觉醒。凌叔华用温和的女性批判来关注这个 时代女性的成长和命运,用独特的审美眼光来反思女性的生存困境。深受传统 文化影响的她非常善于把富有古典主义的意象运用于创作中,暗示着女性的命 运;作为画家的她,也善于用绘画的技巧和色彩营造出凄美的诗意氛围。 本文上篇: “高门巨族”的女性书写,试图从女性形象、女性意识和女性情 怀三个方面来阐述凌叔华的整个小说创作的概观和作家女性意识的呈现;下篇: 女性写作的诗意显现,试图从与女性关系密切的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来展示人物 悲剧命运,以及论述在这种氛围下的清新、淡雅的语言和行云流水的结构;结 语主要综述“五四”时期凌叔华女性写作的意义,包括继承创新和局限性。 关键词:关键词:凌叔华;小说;女性书写;诗意 abstract ii abstract ling shuhua with a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and delicate writing style laid the statu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urface in the female had just stand of historical era, well-born, she, with a specific eye for insight into the real life changes in women, but also with the euphemism that era depict a “noble women”.throughout all her works, women in the world is her center of attention. her novel,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inter-face social transition shown: or stick to tradition, or a lingering hesitation, or self-awakening. ling shuhua with a mild interest in this era of womens critical to the growth and fate of women, with a unique aesthetic vision to reflect on the plight of womens survival. deeply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e is very good at integrating the rich classical imagery used in creation, implying that womens fate; as a painter, she is also good at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color to create a poignant and poetic atmosphere. the first part: “noble women” attempting from the image of women and consciousness and feelings of three aspects of women throughout the novels which ling shuhua described an overview of the 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writers; the second prat : female writing poetry appear, trying to close with female imagery and the mood created to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 of the tragic fate, as well as discussed in this atmosphere of fresh, elegant language and structure; conclusion state womens writing of ling shuhua, including inheritance innovations and limitations. keywords: ling shuhua; novel; female writing; poetr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 导师签名(手写)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引言 凌叔华的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坛上是有目共睹的。综观她五四以来的创作实 绩,说她是时代的幸运儿也不为过,出身名门使她在物质生活上优裕于别人, 在文坛上却也因得到周作人的帮助使她能够顺利转入文学系,开始了她的文学 生涯。凌叔华以女儿身世太凄凉的发表踏上文坛,一篇花之寺又让她 声名鹊起。沈从文曾经这样高度地评价过她: “女作家中,有一个使人不易忘记 的名字,有四本使人无从忘记的书,是叔华女士的花之寺和女人 ,她以 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及的一个世界里,发现一切,温柔的也是诚恳地写到 那各种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作家中走出一条新路 1” 。这样的概括无疑是 准确的,无论是指凌叔华小说的作品内容,还是其叙述风格,都是对她的肯定。 凌叔华的创作数量并不是很多, 她的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其小说选材的独特上。 自 1924 年由晨报副刊发表了她的女儿身世太凄凉之后,她以后的小说 题材大都是女性题材, 一度引起文坛关注的焦点。 鲁迅甚至将她的作品选入 中 国新文学大系中,并在序中评价她的小说是描写“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 精魂” 。 凌叔华的作品不仅涉及婚恋题材,同时也涉及儿童题材、政治爱国题 材、生活题材等等,在此期间还有散文集爱山庐梦影的问世。虽然在数量 上,她的创作不多,但在质量上却是精益求精。在人生的转折中凌叔华又得到 了英国著名作家吉弗尼亚 伍尔夫的帮助,在创作上有了很大提高,并在 1952 年用英文创作了自叙传小说古韵 。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一直都是在关注女性。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始终能感受 到一个隐含作者的叙述与思考状态。无论是讲述别人的事,还是自叙传小说的 叙述,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女性觉醒意识。因此,她的小说大多是女 性意识的抒写,如酒后 花之寺等篇章中的女性就是追求自主意识的典型 代表;同时,凌叔华的小说对女性的描写也注入了传统的文化意蕴。本文试图 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形象置于历史的真实中,阐述“五四”特定历史转型时期 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在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影响下的凌叔华, 正是带着这种悲悯情怀一路走来,用诗意的语言和散文化的结构写出了女性在 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以及用特定的意象暗示了人物性格命运。 1 沈从文: 沈从文文集第 11 卷,花城出版社,1984 年,第 176-177 页。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2 上篇: “高门巨族”的女性书写 上篇: “高门巨族”的女性书写 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 “五四”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此时的文 坛上出现了大批女性作家, 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 凌叔华的独特性在于对 “高 门巨族”女性形象的抒写,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写作技巧构建了女性 的小说世界,成为“五四”时期不可忽视的作家。孟悦在浮出历史的地表 中认为凌叔华: “更注重也更擅长描写那些扮演着社会性别角色的女性,那些妻 子们、太太们、母亲、小姐、以及儿媳们。 ”那些女性“更像是社会造就的女性 而不是作家造就的女性” 2。在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二三十年代中 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凌叔华的小说描写了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各种 姿态,真实的描写了那个充满动荡和彷徨的年代里大多数旧中国女性的生存状 态。她们并没有热烈的去爱,也没有大胆地反抗,有的只是在高墙下寂寞痛苦 里耗尽了生命,而再朝前多走一步的,最后也在无奈的社会中回归“故道” 。几 千年封建势力和陋习毒害的影响,在贵族大家庭中的妇女身上有着更集中和明 显的体现,因为众多妻妾的家庭中,父权的压制也更强烈,正如评论者刘颖认 为 “凌叔华笔下高门巨族的女性生活,烙印着中国长期以来家族制度历史给予 的特殊印迹:妻妾成群、妇德女红、金莲罗衫、看戏打牌、幻想沉寂、隐忍自 杀,其中的喜怒哀乐、繁华凄凉自有高墙内的逻辑。凌叔华作为一个对大家族 女性生活有着深厚的积累,又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作家,在经验与思 考相结合中产生出结构女性故事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历史发展的环节上凝聚家 族、时代、女性三种因素,并从中关注那些女性的生存,思考她们当如何生存, 描摹她们的春困、秋愁、懦弱、痴愚、虚荣、偏狭,生命的畸形、病态和消蚀。 这一与众不同的创作途径,为她赢得了相当的声誉” 3。 凌叔华的小说中描写了固守传统状态的女性、 触碰西方新文化思想状态下徘 徊尴尬的中间女性、 新女性屈服于旧思想的无奈女性以及完全自我觉醒状态的新 女性。 2 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的地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4 页。 3 刘颖: 北京广播电视报 , 2002 年第 2 期, 第 25 页。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3 第一节 守旧与屈从固守传统的女性 在古代,女性必须遵循“三从四德” ,是为了适应父权制家庭的稳定、维护 家庭利益的需要,根据“内外有别” 、 “男尊女卑”等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 一生在道德、行为和修养上进行的规范要求。盲从、顺从和屈从是传统女性典 型的性格特点。 “男主外,女主内” ,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之类的观念是中国古 籍中一直宣扬的行为规范。胡适先生曾经说“中国的男子要他们的妻子替他们 守贞节,他们自己却公然嫖妓,公然纳妾,公然吊棒子 。再嫁的妇人在社会 几乎没有社交的资格;再婚的男子,多妻的男子,却一毫不损失他们的身份。 这不是最不平等的事吗?” 4可见在封建道德统治下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只是男 性的附属品,充当生育的工具。她们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她们必须服从于封建 礼教的统治,一生都遭受着迫害,或由于家庭干预,或由于社会压力过于强大, 使得她们始终无法摆脱被压抑和被摧残的悲剧命运。同时,凌叔华并不回避女 性自身讲求排场、虚伪和不思进取的弱点,甚至还突显传统女性的愚昧无知, 传达了在传统父权下的包办婚姻中女性没有自我只是他人工具的不幸命运。 在凌叔华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古韵中有一篇一件喜事 ,文中在叙述 全家在迎接新妈的过程中, “我”由于有新衣服穿感到格外高兴,于是问张妈是 什么日子,新妈是谁,有没有照片可以看?张妈说: “傻孩子,你妈怎么会有她 的相片,她也是昨天才知道的” 5作者巧妙地通过张妈的口道出了旧式妻妾的悲 哀,即使很不愿意,也必须接受丈夫再娶的事实。因此,妈和三妈即使不高兴, 偷偷地流眼泪,还是要笑脸相迎地张罗迎接新妈的喜事,这就是旧式家庭必须 拥有对丈夫的宽容和顺从。 两个婚礼其中之一是写大哥(三妈的儿子)结婚 的时候,新娘子受到新郎的尊敬。 “新郎出去迎接,新郎冲花轿鞠三个躬,掀开 轿帘,恭敬地站在一旁” ,新娘受到众人的称赞,然而紧接着作者穿插了自己的 评论: 只有在这种特殊的场合,新娘才是尊贵的,新郎只是她恭顺的仆人。但这 顿饭一过,她就得伺候丈夫一生,当然得柔顺贤淑。 6 作者一针见血的点出了男权制度下女人的悲剧。 可见结婚只是女人的过渡, 是“三从”里面由“从父”到“从夫”的过渡,没有任何地位上的变化。另一 4 胡适: 贞操问题 ,黄山书社, 1996 年, 第 63 页。 5 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丛书 ,凌叔华卷,第 361 页。 6 凌叔华: 凌叔华经典作品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年,第 138 页。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4 个婚礼时写五姐的新式婚礼,但婚礼中的新娘却是伤心难过。这个婚礼只是套 在西式婚礼外表下的中式包办婚姻,没有任何现代的意义。尽管五姐和新郎从 未见过面,但还是接受了母亲的安排。 绣枕中庭院深深下的大小姐,可谓是旧式女性的典型,她整天闷在闺房 中刺绣,耗尽半年时间和心血只为那拿去白总长家当作信物的绣枕。就连仆人 张妈都说: 哼,这一封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提亲呢。 门也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有找着合适的亲事。唔, 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 7 此时的大小姐听了张妈的话“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可见,在大小姐的心中 也认同了这种传统的门当户对、父母做主的婚姻,结果这对“光是那翠鸟就用 了三四十种线”的绣枕在送去白总长家的当晚就被酒客给糟蹋,而白家对此毫 不可惜,少爷竟然叫下人王二嫂拿走。光阴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依然还在闺 中刺绣,幻想着各种美丽的梦,殊不知这种“闺阁”式的爱情早已过时了,她 的梦就像绣枕一样被践踏。当她得知事实真相时,并没有表现出愤怒之情,她 先是“默默无言,直着眼,只管看那枕片儿” ,后是摇了摇头算是答复了丫环小 妞儿。这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封建情感表达方式深深地束缚了大小姐, 她甚至连痛恨和委屈都不能有, 在被抛弃之后还要保持大家闺秀的矜持和顺从。 不过作者的深刻之处在于, 作品在描绘传统的小姐时写出了主人公被时代抛弃, 但是有似乎有点感悟“那种是幻境,不久她也懂得。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提起它 来缭乱心思。 ”作者越是写出大小姐刺绣的那种辛苦和绣枕的精致,就越能显出 父权文化传统下女性命运的悲剧和不确定性。 在小说中秋晚中,凌叔华用简短的篇幅勾勒出了四个中秋月夜中一对 夫妻由新婚的甜蜜到裂变的过程,给那些愚昧无知、迷信的旧式太太描绘了一 幅幅可叹又可悲的图画。那些旧式的太太们,她们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 生儿育女的任务,但她们又期盼着丈夫的爱,渴望她们理想的家庭。她们沿袭 着传统的重负,盲目的蹒跚前进,在婚姻的旅途中伤痕累累、身心俱疲, “夫唱 妇随” 、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观念已深入骨髓。包办的婚姻,夫妻感 情淡薄,同时又频繁的生育儿女,太太即使牢骚满腹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认为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文中的敬仁太太也是一个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旧 7 凌叔华: 凌叔华经典作品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年,第 112-113 页。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5 式女性,新婚后不久还是很甜蜜幸福。谁知在婚后第一个中秋晚就出了状况, 当他们正准备吃象征夫妻团圆的“团鸭”时,突然接到电话说敬仁的干姐姐病 危,要立刻赶过去见最后一面。太太缠着他,坚持让他吃一口团圆鸭,因为在 太太看来“吃过了团圆宴,一年就不会分离” ,否则以后家庭就会不团圆。在太 太的百般劝解之下,敬仁无奈的吃了口团圆鸭,最后因为太油腻又吐了出来, 等赶到干姐姐那里,因迟到几分钟而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回家后,敬仁一直怪 太太无情,没能让她见到干姐姐;太太又怪丈夫不仅没有吃团圆鸭,而且还在 节日里看望死人,很不吉利。他们开始吵架,丈夫甚至还不小心把供过神的花 瓶打破,愤怒的太太则把这些都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从此,他们之间争吵不断, 夫妻关系渐渐疏远。敬仁也开始厌倦家中的妻子,终日沉迷于外面的风流世界, 导致太太怀孕流产,医生在检查胎儿时发现染有梅毒。最后,本来殷实的家庭 破败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令人可悲的是,可怜的敬仁太太还视这一切是命中注 定,直到最后她还执迷不悟,甚至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老天的安排。与其说这 是命中注定,还不如说是太太的迷信思想和自私的行为断送了家庭,也断送了 她一生的幸福,当然我们也不否定丈夫的不当行为同样也是加剧悲剧的因素。 我哪件事对不起他中的胡少奶奶,既是孝顺的女儿又是贤惠的儿媳妇,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常年出国留洋的丈夫忽然回来了,胡少奶奶的地位在顷 刻间被改变了。留学回来的丈夫向往真正的爱情婚姻,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 已经不再适合他的要求,于是想要和胡少奶奶离婚。但只知道伺候公婆、恪守 妇道的胡少奶奶,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谋求改变自己,最后成为时代殉道 者。 还有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讲究排场的太太们,如送车中那些太太群 们,她们相互攀比自己的衣饰打扮、攀比家里佣人的多少,以及暗中较劲自己 在家中的地位来满足自私的虚荣心,却对所谓的“自由恋爱”一窍不通,甚至 持鄙视态度。她们斤斤计较,爱慕虚荣,勾心斗角,其实这也是她们寄生虫生 活的必要性格,否则就无法突显自己优越的主人地位。还有太太中的太太, 家里甚至已经没钱吃饭,孩子没钱买衣服了,还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这类深受传统迫害的女性是凌叔华最熟悉、也是描写的最深刻的女性。凌叔华 是父亲第四位夫人生的三女儿和大家庭姐妹中的“十姑娘” ,她过早的从母亲的 眼泪中领略了女人难言的辛酸和生存的艰难,熟悉了大家庭中不同地位的女人 们,以及这些女人们为了生存互相争斗和攀比的丑态。凌叔华把自己的小说创 作取材于她所熟知的大家族的生存环境之中,发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冷落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6 的世态一角和被时代思潮、流行观念所掩盖了的那些传统的女性生存状态。 第二节 苦闷与彷徨徘徊于新旧之间的女性 凌叔华在作品中展示的女性形象中, 还有一批是处于现实与传统夹缝之中。 在封建礼教背景下长大起来的大家闺秀们, “只是徒然睁着一双困惑、迷惘又带 希冀的眼睛,体验着未曾变化的旧的生活方式与变换之中的时代风气相互脱节 而带来的心理波澜,在黑沉冷潇潇的庭院中耐受着落寞空虚,却又不知道改如 何安顿自己”8。 “五四”之后,女性的生存空间开始多元化了,她们也可以探出头来呼吸新 鲜空气, 但是她们只是在空间上更开放了, 对于新思想还是一头雾水, 甚至 “没 有听说过这是外国规矩” 。她们或在空间上接触了西方新东西,或是在某些观念 上触碰到了新思想,或是由于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接受了新思想,总之,她们最 终只是在表层接受了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 面对这些变化只有感到苦闷和彷徨。 因此,她们是典型的一群游离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女性,她们想勇敢的冲 破旧思想,却又被西方文化拒之门外,于是有了像芳影、阿英那样游离于各个 交际场所,不断闹出笑话的女性。 吃茶中的芳影,她能诗会画,具有典型的 传统东方闺秀的优点。她生活空间也开放多了,经常参加舞会、看电影、吃茶, 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她外表看似时髦女子,骨子里却是旧式女子的思想,她的 对镜自怜只是自己的自作多情, 她觉到淑贞的哥哥处处都对她用心,上车又扶她上去,下车又搀她下来, 走山石或过桥的时候,他都要上前搀扶她,唯恐她遇到了不测的危险:且提了 她的手袋及大衣紧紧相随,丫头都没有他那样谨慎小心 她不知不觉的与许多素日亲近的人疏远,只有那妆台上一方镜子,她不但 不想疏远,还时时刻刻想去看看她。她本来就好修饰,但每回妆罢对镜时,每 念到如此年华如此貌,为谁修饰为谁容?她就觉得惘然寡兴,现在她对镜 时想到这两句话,每每抿嘴微笑,翻过身不迭的照身后及左右。 9 她一厢情愿的以为男人的绅士态度是超越友谊的爱情,是男士向女士表达 爱情的方式。面对西方的新思想,她是一无所知的,甚至以为最基本的礼节男 士照顾女士也是在向她传达爱意,以为芳影的哥哥留心听她说话、帮她提手袋、 8 乔以钢: 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 ,2004 年,南开大学出版社,第 278 页。 9 凌叔华: 凌叔华经典作品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年,第 112-113 页。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7 搀扶她等之类是在暗示爱情。在收到淑贞哥哥婚礼的请帖时,芳影只有泪洒衣 襟,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无奈的发出“外国规矩”的感叹!透过这幕 悲喜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些被时代抛在身后的大家闺秀 们,她们的困惑、尴尬和无奈。 茶会以后中的阿英也是一样在参加茶会上碰了一鼻子灰,因为“他们都 是一男一女隔着排坐,我坐在方小姐旁边,所以他们笑我” 。在茶会以后阿英阿 珠姐妹私底下讽刺的谈论着茶会上那些开放主动的文明男女和穿着奢华的马二 太太,这正好表明两姐妹在旧的熟悉的生活方式即将过去的形势下,对新的生 活方式是想融入其中又充满敌意的尴尬表现。她们对他人进行语言上的轻视和 鄙夷, 正是说明了自己的尴尬境遇。 女儿身世太凄凉 中的婉兰, 生长在深闺, 其内心受传统意识抑制严重,甚至还帮着姑姑来劝表姐顺从包办婚姻,但是在 表姐不断告诉她关于自由平等和婚姻自由等现代观念时,她也曾悸动过,也想 反抗。可是面对强大的封建制度时,加上她的内心本身还是接受传统伦理道德, 她还是顺从了现实嫁给了华家三公子,最后抑郁寡欢。 还有一类徘徊于新旧之间的女性,她们原本是向往新式生活,提倡新式婚 姻,讲求恋爱自由与男女平等,但是在现实面前不得不谋求改变。 “五四”春风 的吹拂并没有彻底的摒弃人们固有的伦理,人们根深蒂固的女性从属意识实际 上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转变中的徐婉珍十年前在别人眼中是个顶天立地、有学问又有志气的坚 持独身主义者。她是人人拥戴的女性,常常骂女人是“寄生虫” ,呼吁女性要有 独立自主的意识。十几年后,在现实困境导致生活无法维持时,她不得不嫁给 一个比母亲还大两岁的老头。 说有这么一回事中云罗和影曼由于演罗密欧与 朱丽叶的戏,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当时的社会正常的恋爱都要受到人们的 谴责,更何况是两个女人的同性恋,但她们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勇敢的追求 自己的幸福,令旁人羡煞她们的感情。当云罗的哥哥来信要求她回家相亲时, 云罗虽然面露难色,可最终还是不堪一击,顺从了母亲和哥哥,故事以云罗在 父母安排下结婚,影曼听到云罗结婚消息发疯而结局。还有小刘中的小刘 在学生时代是个纯真活泼的女孩,也嘲讽旧式女子。她曾经带领班上同学大闹 课堂,当面戏弄已婚的媳妇。殊不知她十七岁结婚,婚后七年竟然生了六胎, 变成了五个孩子的母亲。她是由新式女子回归旧式女子的典型,只知道生育和 伺候丈夫,变得庸俗、邋遢,对儿子只知一味娇生惯养,曾经的理想早已没有 了。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8 这类女性的尴尬遭遇是转型时期的必然结果,因为人类在改造思想时是循 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她们没有像丁玲笔下的女子那样具有战斗性,能够彻底改 变,她们是一群容易被作家忽略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凌叔华更多的看到了传 统旧家庭的生活给女性带来的心灵毒害,深刻的阐述了“五四”时期走出家庭 的知识女性在新的环境中呈现出来的那种半新半旧的双重心态。 “高门巨族”的 女性们虽然受着新思潮的影响,甚至也曾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但仍然在种种 压力之下遁入旧的轨道,变得异常苦闷;她们向往自由的权利在强大的封建压 力下又被无情的扼杀。 第三节 觉醒与孤独敢于挑战旧思想的新式女性 凌叔华笔下的新式女性是敢于向传统伦理道德挑战的女性:温婉中带着坚 强,柔弱中有着傲气。在传统的思想中,女性们是必须把家庭和男人放在首位, 但她们是一群有独立意识、向往自由的开放的女性。由于“五四”提倡个性解 放毕竟只是觉醒了部分知识女性,大部分的女性依然还是固守传统,处处维护 着封建的“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正因为如此,这些觉醒了的女性虽然适应 社会大潮流,可也因势单力薄而感到孤独。 小说李先生中的女主人公李志清是一个摆脱了对男性依附的独立女性, 孤身一人以教书为业,她赡养父母,扶助兄长,然而却付出了独身的惨重代价。 她在学校做学监,经常能在周末看到女学生打扮漂漂亮亮出去约会,心里总会 产生一种女性的失落。可以说,她是觉醒较彻底的一个,但也是很无奈的一个, 因为女性意识觉醒的她总与周围产生隔膜,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在别人眼 中是“怪” ,就连学生也嘲讽她是老姑娘。 通过凌叔华对这些觉醒了的、敢于向旧思想挑战的女性的书写,我们看到 了她对妇女前途命运的思索, 酒后中的采苕、 春天中霄音、 女人中的 太太,以及他俩的一日中的筱和等新式女性都表现了相同的思想特点:面 对社会的感到矛盾和无奈。她们虽然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女性,可她们也是孤独 的一群。她们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但是她们的个性解放只限于狭小的个人 天地;她们婚后沉迷于自己的小家庭、悠闲地过着太太的生活,但内心却有着 比旁人更多的孤独和寂寞。她们的孤独来自于和周围环境的冲突以及旁人的不 理解, 疯了的诗人中的双成,她经常一个人半夜出来院子,走来走去,有时 还念着书,疯疯傻傻。老太太还以为她有病,叫人请来医生也没用,和尚或道 上篇:第一章 绘“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9 士念经也没有用。她依然向小孩子一样穿着睡袍、光着脚在夜里玩耍,白天睡 觉躲避别人诧异的眼神,晚上孤独的做着自己的梦,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 他 俩的一日 中的筱和为了能让爱情在婚后继续, 选择了和丈夫分开。 她认为 “天 地间的事惟其有了缺陷才觉得有意思” , “缺月淡淡的光辉比十五六的满月有意 思” ,但同时又觉得“明天这时候我又是一个人孤伶伶的上道了” , “我实在不能 再过那枯燥的生活:什么事也不愿做,做也做不出好的来,心里没有平静过一 刻,饮食没味儿,逛地方提不起兴儿,夜里不想睡觉,早上不想起来,这真是 行尸走肉的生活” 。10无聊中的如璧是一个新式女性,但婚后一直在家,不 需要为经济担忧。在佣人张妈看来,女人家整天在家守着书房看书是不成体统 的。为了躲避张妈的唠叨,她想到自己的无聊,又觉得可怜,只得打开书来读 那本要译的书。当邻居来串门时,她看到白太太那神气样又觉得很沉闷和反感。 传统的白太太生了五个 “小猴子” , 白先生也瘦的像猴子, 他们还能那样的得意, 这又增加了她的孤独和无聊。最后走到大街上帮丈夫选礼物,坐在车上也觉得 自己的无聊。 绮霞 中的绮霞为了心爱的琴, 为了事业, 最终离开丈夫和家庭, 选择了出国深造,最后孤独一人。 女儿身世太凄凉中的表小姐,她一心向往 自由的爱情,甚至还劝表妹起来反抗旧式腐败的婚姻,具有新式女性的个性。 她的周围却是一群传统的封建卫道士,父母整天帮忙介绍男人给她,希望她早 点结婚,就连表妹婉兰也跟着劝她答应父母包办的婚姻。她还是我行我素的跟 着那些少爷到处玩,这在当时仍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她的开放无疑违背了 “社会道德” ,必然要遭到社会的谴责。三个男人为了争夺表小姐,在尔虞我诈 地争斗中毁掉了她的名誉。表小姐由于受不了侮辱,最后在封建舆论压力之下 抑郁而死。她因为社会的不容,甚至连父母都埋怨她,她一个人孤独地战斗终 于因为力量微薄而倒下,但她却是一个真正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勇 士。 因此,新女性很多虽然在思想上接受了个性解放,但她们更多的是追求恋 爱至上的观念,并没有说完全树立自主的女性意识。觉醒了的她们选择了自由 恋爱而不谈事业,就注定了要孤独自我;而当她们选择了事业放弃了家庭,也 注定了孤独一生。只有当这个社会完全的转型成功,女性独立意识在每个人心 中生根发芽之后,她们也许才不会因为觉醒而孤独。 10 凌叔华: 凌叔华经典作品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年,第 109 页。 上篇: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 10 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 王喜绒在其编著的 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 中认为, 在二十世纪以前, 中国女性文学都是集体失声的,直到 20 世纪才开始兴起。文中讲到了“英国牛 津的两位人类学家阿登那夫妇认为,在人类文化史上女人曾经构成了一个失声 集团,历史把女性驱赶到一个有别于男性的生活空间,从而导致女性集体的沉 默” 11。几千年来,女性一直作为历史的盲点,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根据文献资 料显示,人类的文明经历了由最初的母系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演变。随 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男性逐渐取代女性成为社会的主体,家庭的核心,而 女性却逐渐被社会排斥,成为男性的附庸。失去话语权的女性,在历史上呈现 出一种无言又无名的状态。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主要体现在“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创 作中。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而女性的压抑首先是人性的压 抑。新文学营造了一个个性解放的话语语境,注重表现人的情欲和人性革命, 如郁达夫的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银灰色的死和郭沫若的女神等 等,都是在宣扬人性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这些都说明了“五四”是一个个性 张扬的年代,女作家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外国文学的大量翻译引进,这也 进一步的促进了中国人性解放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冰心、庐隐、冯沅君、丁玲、 凌叔华、萧红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角的,大胆的反封建氛围和个性 解放的宣扬,使她们能够有机会站在时代的前列,有力地拓展女性创作的空间, 为女性挣脱男性压制和家庭束缚而战斗。 凌叔华对“高门巨族”中闺秀和太太们的描摹,把历史背后困惑、焦虑的 女性挖掘出来,展示了大家庭下的女性生活。凌叔华的小说概括起来可以看出 女性在历史中的成长过程:从前的女子为男人而活、为家庭而活,她们甚至可 以当作商品买卖;当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微风慢慢吹拂着东方古老的中国,女 性意识也慢慢觉醒,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女性开始寻求人的尊严、人格的独立 和人性的解放。 所谓女性意识“就其在女性身上的表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 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11 王喜绒: 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 ,中国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4 页。 上篇: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 11 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它加以富于女性化”12,也就是说女 性意识指的是女性对生命、身体、经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缺失女性作为“女人” 女性意识的缺失在封建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在历史中女性“往往处于历史 遮蔽之下,所以只是作为男权的边缘中的消逝者和缺席者,甚至只能作为一个 亚文化群漂移在父权制的边缘,长期以来成为夫权制度的陪衬品,因此,在历 史上,女性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和基本品格”13。 著名评论家罗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在这种文化 里,男女两性被规范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体系:男文化生活的参与者, 家庭的主人,生活的主宰者;女被摒弃于社会生活之外,家庭的奴仆,生 活的依附者”14。因此,女性在结婚之前没有选择丈夫的权利,只能任凭父母 安排,充当父权制下的牺牲品,而当女性终于出嫁为人妻的之后,又成为夫权 制下旧式无自主意识的太太们,遵守着“三纲五常” 。她们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风 光无限,阔绰无比,并且拥有完整的家庭。如送车中那些太太们,她们可 以对下人们锱铢必较、任意差遣和责骂,但是她们却没有自己完整的名字。 “白 太太” “周太太” “徐太太”等等,都是在丈夫姓氏后面加上太太的称呼而已, 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们的真实姓名。她们整天局限在那些琐碎的油盐柴米的家务 中,哪怕有闲暇的时间也只是整天的说三道四,议论别人。当被“熬成老母狗 似的,光是看家看孩子” ,15也没有站起来伸张属于自己的权利意识,也不会主 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 20 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西蒙娜 德 波 伏娃所说“他缺她照样能过得下去,而她没有他,日子则不那么容易过;如是 她离开他,她的生活会毁掉。主要差别在于女人的依附性是内在:即使她的行 动有表面上的自由,她还是个奴隶;而男人从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它受到的束 缚来自外部”16。 凌叔华真实地呈现了她们狭小的生存空间和苍白的生存处境。她们没有女 性意识, 一辈子为他人做嫁衣裳, 根本没有想过争取自己的权利。 绣枕 中 “深 闺的主人并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她的行为和去留取决于闺房外的男性世界。 12 乔以钢: 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 ,2004 年,南开大学出版社,第 278 页。 13 王岳川: 女性生活话语与身份书写在中国 , 东方文化 ,2003 年第 9 期。 14 罗婷: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 9 页。 15 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凌叔华卷 ,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年, 第 126 页。 16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第二卷 ,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年。 上篇: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 12 这里只有待他人估的价值,而没有自身价值,无论是盛年未嫁的大小姐的价值 还是她的劳动刺绣, 以及她的劳动产品绣枕的价值, 都得他人来定” 17。 大小姐的人生被深锁在大家庭的深闺中,是可悲可叹而又无意义的人生。 有福 气的人中的章老太太自从嫁到章家,全部工作就是侍奉公婆、生儿育女。她 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子孝顺、媳妇能干、子孙满堂,又不缺吃少 穿。当她知道媳妇儿子们对她好是为了得到她的财产时,她在别人面前还必须 假装不知道,深怕有人看出她的不幸福,使她失去体面。她是典型的老中国婉 顺女性,以家为全部的生活世界的传统女性。 “女人”在男权社会下是生育的工 具,是男性的附属品。 女儿身世太凄凉 、 旅途两篇,前者中的婉兰只为取 悦丈夫、伺候公婆,还是得不到丈夫和公婆的喜欢;后者中的妻子在生过七胎 之后又怀上了孩子,而且还要照顾在外面寻花问柳得了性病的丈夫。封建社会 的妇女总是扮演着从属于男性的角色,所以凌叔华借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口说出 女人只是“嫁出去的女儿卖出的货”18,道出女人的无奈!她们根本没有办法 接触外面的世界,只是围绕着家和男人在转,即使委屈也只能忍气吞声。 凌叔华不仅看到了父权制对女人的戕害,也看到了女人的自戕,如中秋 晚中的太太是典型的愚昧无知、懦弱保守,她的悲剧几乎是由于自己导致的。 因此,女人要获得解放,争取平等就必须树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要先从自 身改造自己。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萌芽在“茧”中构筑理想世界 在社会转型中,当女性争取到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其实女性仍面临着艰难 的生存困境,男人们不会自动也不愿退出以他们为中心的历史舞台。因此,女 性只有依靠自己来寻找生存的空间。 女儿身世太凄凉这篇在周作人推荐下发表的处女作,虽然在文字技术上 感觉不太精炼,但在内容上还是比较有思想的,其中隐含了作者写作的内在因 素。这篇小说虽然只是截取了前后两年“高门巨族”内小姐阁楼的两个情景和 两组对话,却写出了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她们前后变化的思想。前一年的对 话是待嫁闺中的小姐婉兰, 受姑姑之托来劝表姐 “别总死心眼的讲求平等自由” , 还是顺从母亲的意思嫁人为好;而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熏陶的表姐则劝小姐要 17 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的地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4 页。 18 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凌叔华卷 ,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年, 第 126 页。 上篇: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 13 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需要把自己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选择离婚。 时隔一年,顺从柔弱的小姐接受了家庭包办的婚姻,因为经受不了婆婆和丈夫 的虐待和屈辱,只能回家养病,在家中的阁楼上与父亲的三姨娘对话,她们相 互诉说女人的不幸,最后得知讲求平等的表姐因为接受不了社会的流言蜚语含 冤而死。小说最后以两人女人的对话结局: 三姨话未完,已经呜呜咽咽的哭的像泪人儿似得,她还说, “咳,做女人的真苦啊!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苦海世界呢! ” 婉兰呆了好久,面上冷冷的,徐徐嘘口气道, “三姨呀,已经的事,别提它了,伤心也没有用。总而言之,女子没有法律 实地保护,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我和你,都是见识太晚, 早知这家庭是永远的黑暗,我们从少学了本事,从少立志不嫁这样局促的男人, 也不至于有今天。 ” 三姨娘拭泪立起来,说, “可是,现在已经晚了,老天爷呀,您可怜可怜女人罢。 ” “三姨!古人说,自求多福,我和你勉力去做吧。 ” 婉兰也立起来,手拿窗帘往外看,好久好久,她似悟不悟地说, “似这般飘花坠絮,九十春光已老,女儿身世原如此, ”又说, “呸,人为万物之灵,女子不是人吗?为什么自甘比落花飞絮呢?” 19 从这段文字上看,这是集作者人生经验最深切的那一部分而作。文章最后 点出了题目“女儿身世太凄凉”的心声,描写封建大家庭中女性不幸的婚姻一 代接一代,但同时也表现出时代之风已经吹入高墙内对她们产生细微的影响。 她们开始向外面的世界看去,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开始有了想要追求自由和 幸福的意识,是女性意识的初步萌芽。 凌叔华试图通过女主角的想象和梦幻行为来反抗现实,寻求心中那块向往 人性解放的圣土,构筑女性心中的理想家园。 疯了的诗人中双成生活在自己 编织的梦幻世界里,传统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现代女性追求自由的行为。但是这 种只是在观念里产生,没有付诸实践的女性解放,毕竟要以失败告终。 19 凌叔华: 凌叔华经典作品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年,第 143 页。 上篇: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 14 第三节 浮出历史地表女性作为“人”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长河里,女性长期生活在父权、族权中,不但丧失 了做人的尊严和权利,成为男性的奴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丧失了女性主体 意识。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凌叔华以惊世骇俗的创作表明了女人和男人应 该具有一样的地位,应该作为“人”而存在。女人其实除了家庭之外,还必须 有自己的情感和事业,而这些同样需要得到肯定。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是中 国二十世纪初女性文学创作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凌叔华的小说再见是一 篇非常能体现女性坚强独立的作品。文中讲述男女主人公起初是恋人,后来分 开了,四年后他们在西湖再次相遇。原本他们已经没有瓜葛了,可当女主人公 筱秋知道男主人公俊仁还没有结婚时,他们又好像回到了从前,开始回忆过去 的点点滴滴。从言谈举止中,筱秋发现社会已经把俊仁磨练成了一个老练的、 曲意逢迎的“老爷” “大人”时,她断然选择了离开,她没有半点留恋。哪怕生 活再艰苦也要一个人坚持,不会去依靠眼前这个男人,宁愿自己保持一颗纯真 的心过着独立的生活。这是凌叔华在描写一个女人面对诱惑没有半点心动的例 子,体现女人自强、自立的一面。而花之寺 酒后是女性在结婚之后意识 觉醒、追求人格独立很好的典型。 酒后描写一次家庭宴会之后,男主人公永璋沉醉在香醇的美酒中,享受 着家里温馨甜美的氛围。他不断在妻子的耳边说着醉人的甜言蜜语,但此时的 妻子采苕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采苕一直望着睡在大椅上 的朋友子仪。子仪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已婚男人,但婚后的他一点都不幸福, 妻子是个只会伸手要钱的女人,没有半点感情。这些遭遇让采苕对他产生深深 地怜惜和爱慕之情。当丈夫问她想要得到什么新年礼物时,她红着脸说希望能 够得到丈夫的允许去吻子仪。虽然丈夫百般的不情愿,但是最终还是拗不过妻 子的坚持,不得不答应了。这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也是追求灵魂自由的体 现,女性尽管已经结婚了,但还是能够希望有去爱和追求爱的权利,同时也积 极地去争取这种权利。在当时很多评论家看来这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具有腐 朽性,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社会的进步,是女性意识和个性解 放的体现。 还有一篇最能体现女主人公独立自主意识的便是花之寺 ,主人公燕倩为 了追求爱情,在发现丈夫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厌倦情绪之后,主动采取了挽救的 上篇:第二章 呈“破茧成蝶”状态的女性意识 15 办法:她假装自己是丈夫幽泉的一个爱慕者,给他写信,并在信中称他是园丁, 给了小草生命和灵魂,还约他在花之寺见面,要亲自感谢这个给她灵魂的人。 结果丈夫在花之寺的碧桃树下苦苦等待时,却发现妻子燕倩出现了,打破了男 主人公心中那种美好的期待。主人公燕倩巧妙地安排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