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曹勋乐府诗研究曹勋乐府诗研究 姓 名: 杨娟 年 级: 2004 级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导 师: 沈家庄 教授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曹组善作滑稽谐謔词,声名显赫。但其儿子曹勋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却与父亲分道扬 镳,追求雅正鄙弃艳俗。曹勋的诗文很多,但仅仅靠其儿子收集以家藏的形式得以保存 至今,鲜为外人知,因而其诗文几乎在文学史上被淹没。钱钟书先生认为曹勋的诗作整 体水平并不高,个性特色也不够突出,但他却又敏锐地发现曹勋诗歌的价值所在,即几 首他在绍兴十一年至十二年出使金国的诗。 “金人给整个宋朝的奇耻大辱以及给各个宋 人的深创钜痛,这些使者都记得牢牢的,伤痕还没有收口,这些使者一路上分明认得是 老家里,现在自己倒变成外客,分明认得是一家人,眼睁睁看他们到异族手里讨生活。 这种惭愤哀痛交挽在一起的情绪产生了一种新的诗境,而曹勋是第一个把它写出来的 人,比他出使早十年的洪皓的鄱阳集里就还没有这一类的诗。” 1 曹勋本着忧国忧民的意识,关心民生疾苦,并成为将南渡遗民的血泪写入诗中的第 一人,而他的讽谏教化意识在其古乐府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论文将对曹勋的乐府诗 结合其思想与文学观念进行纵深探讨,分四章论述之。 第一章介绍曹勋的生平及其政治生涯与思想。曹勋在政治上极力主张推行仁政,恪 守忠孝,在不同形势下他对“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态度有所转变。他在靖康之变时 是主战的;南宋以弱势偏安并迎来中兴时,曹勋的政治态度则变为主和。后者体现了他 以民为本的原则,表现了他对人民的仁义。 第二章剖析了曹勋的文学思想。他在文学创作上倾向于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注重诗 歌的教化与讽谏的政治功能。他为文为诗讲究有所讽谏,作词追求雅正。他大力创作乐 府诗歌,目的性很明确,就是履践他的雅正的诗学观。这一章着重分析了曹勋创作乐府 诗歌的动机。曹勋大力创作乐府诗歌,不仅是受北宋中后期创作乐府诗热潮的影响,还 因为南宋偏安一隅,刚刚结束靖康纷乱的局面,迎来中兴的曙光,而动乱之后的时代需 要乐府诗歌对社会有所讽谏,传达民生的疾苦,歌颂清明的政治。同时曹勋还看中了乐 府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样更能明 确地表达他仁政爱民的政治主张,体现其崇儒复古、教化讽谏的诗学观。 1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230 ii 第三章是紧承第二章而来的,对曹勋创作的乐府诗歌作具体的文本内容的解读。曹 勋的乐府诗题材较为丰富,笔者根据其具体的创作内容,分为颂德、征戍、游侠、怨思、 人生、抒怀、咏物、风情八类,并对其作了内容上的概述。本文从中选择了征戍类加以 详细分析。这类诗歌充分体现了曹勋仁政爱民的思想,同时还能契合时代背景折射出北 宋遗民的心理,从而反映出其乐府诗较强的现实性与批判性功能。 第四章则是对曹勋的乐府诗之艺术特点的赏析。他的乐府诗主要有三个艺术特点: 采用诗序; 语言古朴质实; 比兴用典浅显直接。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出整个宋代追求复古、 平淡的文风特点,还更有助于准确直接地表达曹勋创作乐府诗的主旨所在强调忠 孝,有所讽谏有补于世。这些艺术特点直承汉乐府的特质,是对汉乐府的追摹与回归。 在结论中,笔者提出了有关曹勋乐府诗歌的两点价值。一是较之宋代拟作乐府诗歌 的其他诗人而言,曹勋强调了社会人生问题,较实在地继承了汉乐府的精神;二是较之 明代杨维桢以复古为旗帜创作乐府诗歌而言,曹勋更早具有乐府诗复古的先觉意识。 【关键词关键词】曹勋 乐府诗 崇儒复古 讽谏现实 质实古朴曹勋 乐府诗 崇儒复古 讽谏现实 质实古朴 iii research on cao xuns folk songs and ballads name: yang juan grade: 2004 major: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orientation: literatur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tutor: pro. shen jiazhuang abstract cao zu was good on comical ci and got a big famous at that time. but his son cao xun opposited to him. becaus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trend, cao xun had the conscious that worried about humans sufferings and countrys destine. cao xuns poetry was cherished by his relatives, so nearly no body knew .qian zhongshu judged the cao xuns poetry had no characterist .that was why his value had been buried in literature history. but mr. qian even realized caos poems value, that was the poems written when he served as an envoy abroad to jin country. “jin people gave the whole song dynasty with galling shame and humiliation and heavy injury. these emissaries deeply remembered this when this injury had not been cured. these emissaries saw clearly their old home, but couldnt acquaintant these relatives who governed by enemies. it was so angry and distressed that occurred a new boundary in the poems. ” 2any more, cao xun was the first poet to write it. but these phenomenon didnt reflect in po yang poetry written by hong hao who served as an envoy abroad earlier ten years than cao xun. cao xun was the first poet that wrote in his classical folk songs and ballads about the tears and blood of the people trending to the south when jingkang event occurred.this thesis has four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i draw on cao xuns life and his political idea, especially introducing his political life and idea. considering different situation, cao xun first agreed war, and then disposed. during the jingkang event, he approved to war that expressed his loyal; when south song was safe in small territory, he favored the peace expressing his kindheartedness to the people. 2 qian zhongshu. song poems selection and explanationm.beijing: people literature publisher,1989:230 iv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discuss cao xuns literature idea. cao xuns poems and essays for satirize. his style of ci was refined. that was why he was differ from his father. especially he was fond of creating the folk songs and ballads, because his literature idea in them. in this chapter, i mainly analyse the reasons why cao xun wrote so many folk songs and ballads. the first reason was that there was climax about writing folk songs and ballads during the mid and late north song; another reason was the times. south song dynasty was safe in short period,just ending the jingkang disturbance and welcoming the transient peace. this time need folk songs and ballads to satirize, to pass on the sufferings of people and sing the justice of the politic. the third reason was that as a type of writing, folk songs and ballads was of strong realistic and criticize and long history. so cao xun could explicitly express his stand for his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by the aid of folk songs and ballads. the third chapter is followed the second one tensely. in this chapeter,i choose the whole of cao xuns folk songs and ballads as a text, and then summarize their main contains. cao xuns folk songs and ballads were rich in subjects, including eight kinds: morality, war, hero, miss, life, emotion, things and customs. in this thesis i concretely analyse the kind of war, not only it can reflect cao xuns mercy and kind to people, but also can reflect the mentality of people at that times. besides it can reflect the feature of folk songs and ballads, thats to say, its realistic and criticize functions. in the forth chapter, i comment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cao xuns folk songs and ballads. there were three artistic styles: having preface, simple language, succinct allusion. all of them inherited and returned to folk songs and ballads of han dynasty. at last, in the conclution, i draw two points about cao xuns folk songs and ballads value. firstly, cao xun was the one to thoroughly inherit the spirit of the han folk songs and ballads among the poet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secondly, cao xun had the aware of confucianism in writing, it was earlier than yang weizhen who lived in ming dynasty. 【key words】 cao xun folk songs and ballads confucianism satirize simple 【key words】 cao xun folk songs and ballads confucianism satirize simple 46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 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 律责任。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 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 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 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 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 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 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 学学位办办理。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 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 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 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 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 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6 前前 言言 汉乐府的精华是民间歌诗,奠定了乐府诗歌较强的现实性与批判性的特质。后来的乐府 发展为文人拟乐府,到盛唐时古题乐府达到极盛,中唐新乐府运动将乐府诗歌的创作和理论 都臻于高峰。但是从晚唐以后,因时代、诗人主体审美等因素,乐府诗歌渐趋衰微,只有在 社会危机时期才有一些佳作出现,形成小高潮。有学者将乐府诗的衰弱期拟在五代以后,并 阐明乐府诗歌在元末明初、清初、近代形成了三次创作小高潮。 1其实在北宋中后期开始也形 成过创作乐府诗歌的一次小高潮,并出现了如郭茂倩乐府诗集这部有关乐府诗歌总集的 巨著。随着北宋中后期复古运动的推进,儒学得到复兴;又北宋末发生了靖康之变,南宋偏 安一隅,这时的乐府诗是对两汉乐府诗歌的现实性与讽谏性的一次回应与回归。但是历来学 术界却很少关注宋代的乐府诗歌的发展情况。 北宋末年的曹勋在其作品集松隐集中另立“古乐府”一目,刻意创作了两百多首乐 府诗歌。受复古思潮的影响,又身经靖康丧乱,并有着跟随宋徽宗北迁以及多次出使金国的 特殊经历,曹勋创作了较多的乐府诗歌,以追慕汉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曹勋是北宋末 南宋初最用力创作乐府诗歌的诗人。他较深的复古思想使其词学观迥异于其父亲曹组。曹组 善作滑稽谐謔词,在当时影响很大,引得时人争相效仿,人称其为滑稽谐謔词之祖。曹勋对 此深恶之,作词鄙弃俚俗艳情,多写应制词、寿词、节令咏物词,追求雅正的词风。以往的 家族文学如三苏,他们彼此的文风多是相承的或是相近的,而曹组曹勋父子间却存在着巨大 的反差。 曹组的诗文今不传,词也多散佚,但今对曹组的研究却不少,诸葛忆兵对其创作谐謔词 便作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直到如今对曹勋的研究几乎没有,目前只有一篇研究曹勋的七言 古诗的学术论文。鉴于此,本论文采用最为基本的知人论世的传统方法,力图廓清曹勋的生 平、政治主张及文学思想,并对其乐府诗歌进行文本解读,以探究曹勋文学创作迥异于其父 的主观原因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客观因素。本文借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关于宋代乐府诗 歌的研究出现。 7 第一章第一章 曹勋的生平与政治思想曹勋的生平与政治思想 一 曹勋的生平与宦历 一 曹勋的生平与宦历 曹勋(1098-1174) ,字公显,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其父曹组,在宣和年间曾“以阖 门宣赞舍人为睿思殿应制,以占对开敏得幸。 (曹)勋用恩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2。 宣和五年,曹勋被赐同进士出身,为武吏,除武义大夫。绍兴中,仕宦连蹇,多侨居天台。 正如他在诗中所言: “某也多奇蹇,艰难已十年” ( 投连泉显学五十韵卷十) 。 3曹勋一直沉 沦下僚,几次出使金国都只作为副使。虽是抑郁不得志,但忠赤之心却始终都没有改变: “潦 倒固久矣,犹涉世网深。中经谤嫉人,屡欲魑魅寻。赫然天日照,敢改藜藿心”(和王倅见 惠十篇卷八), “惟安天命兮行吾忠赤之心” ( 闲居卷一) 。绍兴十年因迎接韦太后及宋徽 宗梓宫回銮有功,官至少信军节度使。到孝宗朝时因得宋孝宗赏识: “曹勋宅心裕和,禀志粹 温,中正以通动悉。由于防范忧游而法居,自守于宫廷,始终历事于四朝夷险,备更于百致, 还观操履,靡见瑕疵,嘉乃谦虚” , 4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由昭信军节度使提举万寿宫, 特授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 5。后于绍兴二十七年(1158)辞官,6归隐天台山。7在这之后 曹勋在仕宦上仍有几起几落。 8于淳熙元年(1174)卒,赠少保,谥忠靖。 曹勋虽经历四朝(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宋孝宗),但他主要的也较为突出的社会政 治活动集中在靖康与绍兴年间。在这四十多年里,曹勋曾追随宋徽宗北迁至燕,又曾为营救 宋徽宗、宋钦宗及宋金和议之事而多次出使金国。下面就其重要经历详叙如次: 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七,因金人使诈骗得宋徽宗出郊,既而扣为人质欲意北迁。恰巧 曹勋、姜尧臣、徐中立、丁孚四人此时正在宋徽宗左右。曹勋即由勾当龙德宫除武义大夫, 扈从宋徽宗北迁至燕。曹勋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到此次北迁的经历,对此有所集中反映的是他 撰写的北狩闻见录 。 北狩闻见录是记载宋徽宗被俘北上情况的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据北狩闻见录记载,曹勋于靖康二年四月三日从河北路出发,途经洺州,渡黄河,过睿 州城、燕山、尧山县,至真定府,沿途坎坷颠簸,缺粮少水,困乏不堪。在过黄河之后不多 日宋徽宗就曾宣谕曹勋: “我左右惟尔后生健步,又匍知我行事,与我持信寻康王,庶知父母 系念于彼,及此行难艰。 ”9当时曹勋身为武吏,时值29岁,是随宋徽宗北迁近侍中最年轻的 一个,故而得到宋徽宗的信任,担当去南京传送密旨的重任,这也注定了曹勋今后出使金国 8 的使臣身份。 曹勋自河北窜归于建炎元年七月至南京,持金环信物向宋高宗进宋徽宗御劄, 宋高宗向群臣商议营救之事, “ (曹)勋建议募死士航海入金国东京,奉徽宗由海道归,执政 难之,出勋于外,凡九年不得迁秩。 ”10 从建炎元年(1127)七月曹勋被外放后至绍兴五年(1135)正好是曹勋九年不得迁秩时期。 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曹勋一直是闲居福建泉州。在绍兴五年,朝廷欲任命曹勋为江西兵马副 督监,而曹勋自己却请求去浙东路。为此曹勋遭人讦难,言论者说他“总以远次为请” , “不闲 武艺专事请求”11,因而曹勋被夺去新职。但是他虽身居南疆遭受着奇蹇艰难,心却紧系塞 北边陲担忧北狩二圣,其忠赤之心始终没有改变,仍昭然可见: “平世功名不可期,羝羊自恨 触藩维。劳生漫揖众人谤,虽死肯辜天下知。劝尽偶能回漠北,输忠犹忆佐边陲。秋风一夜 翻庭绿,晓看髭髯半作丝。 ” ( 闲居泉州卷六) 绍兴十一年(1141)六月,金主兀术遣乌珠求和,宋朝廷授曹勋为刘光远的副使,以成州 团练使的身份出使金国。当曹勋行至淮河时,遇见金主兀术,被兀术“遣还,言当遣尊官右 职持节而来,盖欲亟和也。勋还,迁忠州防御使,为接伴使” 。 12但就在同年的十月,金使萧 毅等来议和,开出更为苛刻的议和条件,要求以淮河为界,割唐、邓二州并向金称臣。宋朝 廷接受议和条件,遣何铸报聘许之。此次曹勋作为副使出使,却由先前的接官落为容州观察 使,充金国谢报使。此次议和的目的是用割地称臣来换取太后及宋徽宗梓宫回銮,求得南宋 的偏安。临行前宋高宗还特意宣曹勋至内殿,强调面对金主要委曲致词,迎銮之事一定要成 功。曹勋一行人于绍兴十二年(1142)才行至金国。曹勋向金国进誓表,并许岁币银绢五十五 万两匹,以淮河为界,世世子孙永守誓言。在金国春水殿引陈时,面对金主的连连发问,何 铸伏地不能言,而曹勋却表现得极其激愤,近言宋高宗的圣孝之情,远斥金国有违盟约。正 因为曹勋开殿具陈,言辞激切,志在忠孝,甚为金主与国相称赏,所以金主才首肯太后及梓 宫归宋。是岁曹勋以将制先朝御笔及编修接送馆伴册有劳,迁保信军承宣使。 曹勋的仕途颇具坎坷,多为人所谤。在绍兴二十九年曹勋与王伦出使金国时,金国待之 以隆礼。面对金人连发数问,王伦条对却并不能使金主屈从。当王伦归宋后却还朝奏说金国 恭顺,愿意和好,但不知此时金主已打算谋犯江南了。以至后来蔡松年责难曹勋没有及早看 穿金人的诡计,致使金人侵犯而宋人全然不知。乾道八年二月皇帝准备起用曹勋为枢密,时 年曹勋已74岁了,却遭虞允文讥议“人品卑凡,不可用” 。 13 楼钥在曹忠靖公松隐集序中以简略的三句话概括了曹勋的一生: “先生(曹勋) 9 早年入太学负时名,中更艰险,晚遂安逸。 ” 14他的人生段式看似是宋人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历 程的写照:饱读诗书,跻身士阶,历经宦海沉浮,杂糅儒释道思想,归于旷达淡泊,终于归 隐。但曹勋生于南北宋易代之际,较其他南渡之人,他有着出使金国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这使得曹勋在宋代历史上的声名比他在文学史上的要大得多。曹勋亲身体验到北迁途中的辛 苦,亲眼目睹了北宋遗民的血泪,深切体会到北宋皇帝的仁厚与慈爱,北宋遗民对二帝的北 迁无不痛惜及爱戴。这些仁义忠孝情结及社会动荡的血泪经历又成为曹勋诗歌中所关注的对 象。近人钱钟书先生独具慧眼地肯定了曹勋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闪光点:第一个把北宋遗 民的血泪写入诗歌中的诗人, 15其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二 曹勋的政治态度 二 曹勋的政治态度 靖康之变后,南宋虽偏安一隅,但仍处在内忧外患并存、政权岌岌可危的境地, “主战” 和“主和”一直是朝堂上斗争的旋涡。曹勋在政治上主张要应时而变,审时度势的对待战与 和的问题,认为主战与主和不是绝对的,所以曹勋在思想上存在着先是主战后为主和的变化。 在靖康之变发生时,曹勋是积极主张以抗战来营救宋徽宗及收复失地的。在签定“绍兴议和” 后,曹勋的政治主张由主战转而为主和,那是因为曹勋已经看到议和已成大局,惟有面对现 实不讳言弱,利用偏安的形势再图自强。无论是主战或是主和,曹勋都是以君为臣纲、君权 天授、民为本、仁义忠孝的儒家传统观念为其政治指导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人生历程中。 外侮在宋朝是一直存在的。宋初几次伐辽都失败了,于是开始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与 辽国签定了“澶渊之盟” 。此时宋对辽的示弱仅限于宋辽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各守州 界互不侵犯,宋给辽纳“岁币”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但到了北宋后期,宋的示弱变本加厉了, 宋对金的和解条件是割地称臣,这是奇耻大辱,引发了许多军民的不满与反抗。所以北宋末 到南宋初的政局上一直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阵营的对垒,尤其是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 作为人质被虏金营之后,主和派便占据了上风,但此时曹勋是积极主张抗战北伐的。曹勋身 为武吏,有着北狩的特殊经历,又目睹了北宋遗民的不堪痛苦,见证了义军的激愤与抗金的 英勇坚决,从河北遁归面见宋高宗时便积极谏言抗战北伐,主张不应仅靠投降议和来营救宋 徽宗和宋钦宗,应该鼓足士气迎头反击: 臣见金人语,云今二圣在远,虽曰三遣使,勤请金人决,未听从。盖以纳 请命,割 地称臣,在渊圣皇帝已行之矣,后来何事可副?今惟有设坛,誓将戮力死战。若胜一阵, 10 则金人便当知畏。 一面遣将掩杀, 一面遣使迎请。 臣得之金人恐有采择若不迎头奋击, 恐又生凌暴, 愈难制御窃知河北之民忠义赤心贯于白日, 虽协附五城, 其民强颜偷生, 怨入骨髓窃谓陛下宜外身殉国下痛彻之诏号召四方智勇豪杰举国北征以图 大举。 ( 子进前十事卷二六) 但他的此番言论却激怒了执政,为此曹勋遭朝廷降恩而落得中途被辍免的命运。即使曹勋后 来充当副使,出使金国求和也不忘与金作抗争,面对金主的发问依然是慷慨陈辞,不卑不亢, 毫不畏惧,不失儒将的风范。 签定“绍兴和议”之后,曹勋在政治上变为了“主和” 。他认为议和偏安已成大局,再兴 战事是徒劳无益。他在劄子论和战中表明了自己对“和”与“战”的态度与看法: 臣窃惟天下大器、宗庙社稷大计、四海生齿大本,皆系于国之安危。在今日之厉害不 出于和战之间。议国事者当先审所尚而定国是。国是者天之所与时也。时之所行事也。当 战则战,当和则和,先后缓急不容,无一定之论。必措国于至安,然后天下大器定于不倾, 宗庙社稷隆于巩固,四海生齿保于辑宁不审所尚而逐纷纭之论,侥幸于万一,名曰尝 试之说,天下大祸莫大于以国殉。尝试之说可谓寒心者也。 (卷二五) 曹勋认为要审时度势,主战与主和不是绝对的,凡事都得审视当前国情,不能因循守旧一成 不变,无论做出何种政治决策,都应该首先考虑到国家,而不是个人的进退得失以及他人对 自己的毁誉好恶。但当时仍有许多人“惟以己之进退为心,以人之毁誉好恶为心,此今日风 俗纷纭之论所自起也” 。他批评“主战者阳为尊主强国之言,以收小人之虚誉,其中未必真有 善善之策也” 。同时他又批评主和派是怕在一片主战声中“言和则人皆睥睨,而不敢随者,以 和难保也。今日言和固不妨己之进,一旦有异焉,则必大得罪而去。不若言战之两无害于己 之进也。 ”在这种明哲保身的“跟风”浪潮中,曹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所谓的主和派和主战 派都是“于国之安危不问”的人。 ( 论和战卷二五) 。 南宋中兴时期曹勋主和的思想依据是儒学中的天定论。他认为是和还是战应由天所定, 而南宋的中兴全由宋高宗以仁义之德顺应天时换来的: “上天崇正统于中国,保固祖宗积累之 基,基佑阶下之圣德,眷命讚承将以光大,久长于其后。 ” ( 论畏天卷二五)曹勋认为要正 视现实就不要讳疾忌医: “强弱之势不可欺也。人身不能无病,能不讳病则可以全身。国不能 无弱,能不讳弱则可以图强。 ” ( 论和战卷二五)在“绍兴和议”签定之后南宋中兴到来时 期,曹勋认为此时的“主战”是给宋朝带来实祸的言论。他拥护赞成议和决策,认为此是顺 11 天意之举,天意决定主意,主意决定臣意,而君臣意见统一上下一心天下自然就安定了。曹 勋所指的顺天意就是君主要秉承祖宗之法,施行仁政“勉勉愈励,畏天之实以副天意” ( 论 畏天卷二五) ,群臣要听命于君主之意。总而言之,曹勋恪守的仍是君为臣纲、君权天授的 儒家准则。 曹勋如此强调儒家的仁义忠孝,不仅与他所处的社会政治风气及家庭熏陶有莫大的关联, 还与他从政后受到宋徽宗和宋高宗的言行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 第一,家庭的熏陶。家学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按曹勋 自己的话来说,他从小就禀承“严君之训” ( 受命卷一) ,接受的是“诗礼是传,约己惟孝 谨兮忠恪是肩” ( 受命卷一)这种儒家仁义礼仪的教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成长,儒 家忠孝理念深深地扎根于曹勋的心中, 内化为他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冠岁以此道际遇徽考兮, 自九重而返,幸北边,不以艰棘易操兮,在难益虔。 ” ( 受命卷一)曹勋这种为人臣以忠的 理念一直贯穿他的一生,即使当他挂冠归隐闲居在天台,感觉到岁月任侵老之将至时,仍以 自己“惟安天命兮,行吾忠赤之心” ( 受命卷一)一生了无憾事而感到欣慰。 第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北宋儒学得到复兴,无论是文化上还是文学上都兴起了复古 思潮。儒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儒学的传统观念在知识分子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宋 代大力倡导儒学,儒学遂成了士风的主要部分而越来越浓厚,这无疑对知识分子的成长产生 了影响。北宋一开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就有一个觉悟,即急切地要复兴儒学。宋代儒学的复 兴“完全是道德的觉醒” , “是对着残唐五代的人无廉耻而来的一个道德意识的觉醒。 ”16由于 宋代建国之初上承五代黑暗衰颓的气象,内忧外患的存在,使宋朝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所 以宋代的儒家不会像汉唐诸儒那样,因社会升平而只单纯地追求专经讲习纂辑训诂,而是在 激切的心情下向多方面发展,学习门径更为开阔,呈现出政事治平之学、经史之学及文章子 集之学,已具有了回复到先秦儒学的风气与魄力。宋儒多议政,能从大处着眼,亦能阐发儒 义,如范仲淹之十事书、王安石之万言书引起了庆历、熙宁两番大变法及王安石政治变法。 胡瑗在苏湖开设讲坛,分主经义与治事两斋,讲究通经治用,对儒家经义的理解,比起汉儒 来更显得意义明确,气魄宏大。当宋神宗向胡瑗的弟子刘彝问起胡瑗与王安石孰优时,刘彝 认为,屏弃因浮靡之词所带来的偷薄的世风,使当世学者能明圣人之体用、达政教之本,因 归功于其老师胡瑗二十多年始终不遗余力地宣讲儒家的道德仁义、圣人的明体达用。 “此虽刘 彝一人称崇其师之辞,然即谓此种精神,乃是北宋诸儒间之共同精神。 ”17既然为文讲究政治 12 功用已成为宋代儒者共同的精神风尚,那么曹勋在政治上努力恪守忠孝节义观,文学上大力 创作政教和人生意味较浓厚的诗歌,都是这种精神风尚影响下的必然产物。 第三,宋徽宗、宋钦宗作为曹勋政治生涯中的关键人物,他们的言论对曹勋奉行忠孝仁 义起到了强化作用。在靖康之变发生时,曹勋是宋徽宗的近侍并随其北迁,在危难之时受宋 徽宗耳提面命: 徽庙圣训曰: “如见上(指宋高宗)奏,有可清中原之谋悉举行之,无以予为念,且保 守宗庙,洗雪积愤。 ”又宣谕曰: “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故 七圣相袭,未尝辄易。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出此,要知而戒焉。 ”徽庙又 令奏上云: “恐吾宋之德未泯,士众推戴时,宜速应天顺民保守,取自家宗庙。 ” 18 宋徽宗已有所悔悟,认识到为君应以宽厚仁德为治。作为宋徽宗的儿子宋高宗也每以忠孝为 念: 初萧毅至临安,帝曰: “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信誓明言归我太后, 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 ”及何铸曹勋往,帝召至内殿,谕之曰: “朕北望庭闱,无 泪可可挥。卿见金主当曰:慈亲之在上国一老人耳,在本国则所系甚重。以至诚说之,庶 彼有感。 ” 19 在封建社会奉行君为臣纲,因而宋徽宗和宋高宗的言行在臣子曹勋那里被奉为圭臬,对他产 生了较深的影响。两代君主的仁义孝慈让曹勋无比感动,更加坚定了他恪守儒家伦理纲常的 信念,甚至想到了以儒家仁义忠孝恻隐羞恶之心,来达到游说感化金主的目的: 臣窃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可谓金人为国仇,而忽之为君长者能无慈仁也。过为 之礼,正在今日。且二圣在远,陛下所深痛。乞每遇遣使谓如春行,则令附 之服各数 百件。物虽微,而可以表见陛下孝思之心,次可使金人执持衣物,有以感动( 子后 十事卷二五) 某窃以国所患独苦金人(对金人)独可旁资所亲,假其才谈。万一受交,得通信 使, 然后务屈藏疵, 稍以德致, 则社稷之计成矣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 ( 上吕丞相书 卷二四) 曹勋的政治思想,在其乐府诗中也有所反映。曹勋的松隐集中有许多歌功颂德的乐 府诗篇。在这些乐府诗中,曹勋歌的是远古帝王之功德,如神农氏、陶唐氏、有虞氏等,他 们都是在蛮荒时代就以仁德施惠万民,成为后世圣人贤臣的政治思想的导源。曹勋认同圣人 13 贤臣对君王的辅助可以达到安邦定国的作用。正如曹勋在圣人出里所指出的,君王之所 以能廓氛侵而建灵旗,混车书之文轨,纳民物于雍熙,乃是因为君臣同心,惟仁惟义。因而 他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明君贤相谨守君臣之分、同心同德治理天下的政治蓝图。 在乐府诗岐山操 、 越裳操的序文里点明了作此操的目的,乃是有感于周公思周文 王之德,伤时君穷兵黩武,其德不能远招越裳之臣,颂扬了周文王为政“其勤其施” ( 越裳 操 ) ,面对夷狄入侵不忍让百姓因战争而流血,于是选择“我将全汝兮,之岐之阳” ( 岐山 操 )的仁义美德。这两操充分揭示了为人君要止于仁义,讲求仁政、以民为本的德治; 为人臣要止于敬,尤其是当怀才不遇的时候,仍要独善其身怨而不怒,做到志节操守不改变。 周文王备修道德却遭崇侯虎谗言而被昏君纣王囚在羑里,即将被杀,却没有愤激之举, “言 不敢癸兮声不敢悲,惟皇考有训兮余罪之归,余心耿耿兮” ( 拘幽操卷一) ,曹勋在这里大 力颂扬了周文王能谨守君臣礼仪之分的贤德。 履霜操则是反映逐儿的伤与孝。其古题本事是伯奇仁孝,却因继母的挑唆陷害而被 父亲逐出家门。曹勋对逐儿内心的伤痛的描述不弱于韩愈对此的描摹,并在该诗的序言中说 是“感帝舜之事” 。舜二十岁便以孝闻,其父母兄弟嚣张跋扈都想杀他,而舜却能始终保持孝 慈,对他们是有求必应。可见曹勋对逐儿的遭遇不仅是伤痛与同情,更强调的是父为子纲, 不管父亲对儿子怎样不好,儿子是不能对父亲不孝的。正如曹勋在诗歌结尾处写到: “父兮母 兮,儿知儿非” ,本无错却承认自己有错,将孝悌推向了极至。其实这种极至是对儒家伦理纲 常的盲从,是对儒家忠孝观的一种僵化的理解,可以说是愚忠愚孝的表现。 从曹勋所创作的琴操可以看出,他所要强调突显的“义” ,乃是指封建伦理道德纲常 下的行为准则,也是宋人在历经靖康丧乱后渴望明君贤臣的心理折射。曹勋颂德一类的乐府 诗虽强调教化,但更多的是宋代特有的人文关怀及对平淡生活的追求。如乐府诗阳春谣 , 虽感古事: “临乐皇,万物昌。君陶唐,宣重光。臣皋夔,熙元良。协三辰,抚万方,物无夭 扎人无伤。人无伤,翳元良。锡以锦福滋穰穰,吾君欣欣兮臻乐康” ,却反映了作者时下的心 情:宋高宗赵构在临危之际继承帝位,偏安一隅,建立新的朝廷,曹勋有感于可以百废待举 百业待兴而欣慰不已。又如登山曲即事抒怀,在序中点明登山“非叙离别,夸逸豫,盖 欲见天下之广,思积累之勤而致功烈之盛也” 。其诗曰: “礼崇丘,陟重献。省风俗,绵寓县。 集纷埃,欎葱倩。顾秦雍,省伊洛。惟前人,肇经度。保鸿名兮隆德声,陋崇高于群岳。 ”表 现了作者身处中兴之期的喜悦与激动,包举宇内关心国家社稷的宏志。 14 第二章第二章 曹勋的文学思想与乐府诗之创作动机曹勋的文学思想与乐府诗之创作动机 一 文学思想 一 文学思想 有一类诗人没有反映其文学思想的专著,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没有文学主张,他们的文学 主张往往体现在他们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曹勋就属于这类诗人。曹勋传于世的松隐集共 四十卷。他的作品集现有五个版本:有松隐集三十九卷(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有 松隐文集四十卷(嘉业堂丛书版) ;有宋元人词版的松隐词三卷(原缺卷二卷三) ; 有宋百家诗版的松隐集一卷(保存的是第七卷) ;还有彊村丛书版的松隐乐府 三卷,补遗一卷。曹勋“诗文至多,略备众体” , “计六册,通四十卷” ( 四库提要 ) 。就四 库全书与全宋诗对曹勋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发现全宋诗中的松隐集之卷五比 四库本的多了四首古乐府诗,即天阴望钟山 、 胡姬年十五 、 长信宫中草 、 前有一樽 酒 。以四库全书为本笔者统计,曹勋一共有赋一卷(11篇) 、古乐府五卷(235首) 、古 诗三卷(110首) 、律诗七卷(269首) 、绝句四卷(401首) 、诗二卷(172首) ,词三卷(183首) , 文包括书、劄子、颂、序、偈、铭、赞、记、题跋、祭文、墓铭、杂著共计160余篇。 20 对于曹勋的诗文评价虽然不多,但大都是赞誉肯定之辞。宋代的楼钥认为“公(曹勋) 之诗文其来有原,其发不苟,慷慨论事有古烈士之气,雍容适意有隐君子之风,又未易以一 端尽也。 ”21明代的洪益中评“其文藻华丽,炳炳琅琅,昭如日星,岂珠玉锦绣之可比伦?引 其忠贞懿行,表表于青史间,又乌可企而及哉?” 22清朝所编的四库提要也盛赞曹勋的 “诗文多可籍以考见时事,词笔亦清雅可诵” 。我们从前人对曹勋诗文评价中可以看出曹勋的 诗文有“其来有原” “考见时事”的纪实和雅正的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其实导源于曹勋因崇 儒复古而崇尚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曹勋作文写诗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观风俗,知厚薄” 23的现实性。曹勋的这种儒家传统的诗学观不仅是北宋以来儒学复兴思 潮的产物,也是他正统的政治观的延伸,还有他对家学的继承。 在宋代诗学中的教化讽谏意识有所抬头,这是宋朝政治昌明文化复兴的结果。宋朝建立 之时,社会存在着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藩镇割据,兵将跋扈,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另一个 是胡文化冲击汉文化,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标准改变,价值标准颠倒,忠孝节义荡然无存。 前一个问题通过宋初君主宋太祖、宋太宗推行重文抑武等政策基本得到解决,使统一加强, 15 社会稳定,民得安居;而后一个问题却因历时久远破坏程度大已成了一时的风气而难以扭转。 于是宋代许多有识之士均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因此宋诗学中的教化讽谏意识成了这一时代的 产物,在诗歌中表现为对政治的一种关怀。 24北宋诗歌复古运动中的政治关怀使得宋代诗学 观讲究三个层面:教化讽谏的政治功能、明道见性的道德功能和旷达自适的情感功能。 25黄 庭坚(10451105)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文中明确提出对诗的功能的新认识,诗是人 之情性,诗之美在于使作者胸次释然,使闻者有所劝勉,所以诗歌要化愤世嫉俗之情为忠厚 笃教之性,化讽谏刺美之道为温柔敦厚之旨。 26二程的弟子杨时(1053-1135)也主张为文要 有敦厚之气: “作诗不知风雅之意,不可以作。诗尚谲谏,唯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乃 为有补。 ” 27 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下,曹勋“心亲诗礼学” , “平生仰东坡,苏程契犹熟” ( 和程右史见 贻卷八) ,读杜甫的诗,思学韩退之,也是一个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正如他在诗 中写道: 仆以义制心,自谓颇忠赤。保国不保身,用忠岂用力。所以四将命,悉能全赵璧。未 当引年归,痛定思政刺。 ( 山居杂诗卷二二) 忠孝传家开大府,苍生久以待盐梅。 ( 钱大參有和,用韵谢之卷七) 东冈老道友,招我阅子孙。大儿教以孝,小儿抚以温。 ( 山居杂诗卷二一) 这些诗句反映出,不论是对己还是他人,曹勋都能恪守忠孝仁义的儒家道德观,并要求从小 就开始培养。这种对人格的陶养在诗歌中则外化为对政治的讽谏和教化,要求诗歌有补于世, 即“益知仁者心,新诗得频讽” ( 和李次仲韵卷八) 。黄庭坚曾劝勉其外甥驹父要经常温习 诗酒,加意于忠信孝友,熟读古人之书,陶冶万物,推知绳墨,取古人陈言化灵丹而点铁成 金。 28如黄庭坚一样,曹勋也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诗法的锻炼,养成了“六艺百家无一日 辍吟而停披” 29的读书习惯, “志于古” “读古史” ( 补乐府十篇并序卷二) ,喜好模拟古 人,常常是“湖海不除豪举想,尚容访古问槐锄” ( 用前韵赠张正仲朝散卷一三) , “婉此 建安格,当从古人求” ( 和王倅见惠十篇卷八) ,最终达到“平生文字饮,真积力已久” ( 山 居杂诗卷二一)之境地,亦能做到“鹤举秋声远,诗成句法新” ( 和茅山张达道卷十) 。 曹勋的这种诗学观是宋代典型诗学观的体现。他这种诗学观也渗透到他对俗文学词的创 作中,更显示出其词温柔敦厚典雅的特点。 词在宋代成熟、繁荣,成为宋朝的一代之文学,由于受正统的诗教文学观的影响,又因 16 为词起源于民间,因而词在当时仍被认为是俚俗的粗鄙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是人的私下感 情的一种宣泄与补偿。因而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正如张炎说词是善于赋情的,是“颠弄风 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若邻乎郑卫,与缠令何异也。 ” 30“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 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 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 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 ” 31 曹勋的父亲曹组在当时词坛声名很大,主要是因为曹组“嫚戏旴贱,古所未有” 32,有 悖正统而专事俗词艳曲,创制了大量的滑稽词, 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今少年)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染色机操作工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磨料制造工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手工等离子切割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真空电子器件装配工上岗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镀膜工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放射性矿产勘查制样工实操任务书
- 转化膜工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钨、钼、钴粉还原工应急处置分析及对策
- 炼钢原料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橡胶炼胶工实操任务书
- 2024年吉林省预防接种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及2025届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 JBT 14714-2024 锂离子电池X射线检测设备(正式版)
- 棋牌室入股合伙人协议书
- 关于诊疗科目、床位(牙椅)等执业登记项目以及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科室和大型医用设备变更情况说明
- 交通事故赔偿起诉状范例合集
- 热敏灸疗法课件
- FZT 74005-2016 针织瑜伽服行业标准
- JJG 4-2015钢卷尺行业标准
- 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解读
- 益生菌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