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坛经》无相戒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坛经》无相戒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坛经》无相戒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坛经》无相戒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坛经》无相戒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坛经》无相戒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文摘要 惠能( 6 3 8 - 7 1 3 ) ,俗姓卢,原籍范阳( 今北京涿县) 人,从神会为惠能请名诗 人王维撰六祖能禅师碑铭时,惠能正式被称为中国禅宗六祖,是中国南宗禅的 创始人,亦是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惠能著由法海整理而成的坛经是 第一部被称为“经的中国僧人语录,书中体现惠能所开创禅宗的南宗渊源于印度 佛教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亦是钱穆所极力推出的了解 中国必读之书。 在戒法传授上,惠能承袭道信、弘忍以来的禅法,以菩萨戒授受的基本程序为 框架,融合般若思想和如来藏思想,再吸收隋唐佛教界比较成型的思想,从而构建 出自己具有独创性的无相戒。该戒的特点在于“化他律为自律,从归依佛到归依自 性,完全破坏了外在的形式和对外的崇拜,将戒相与戒体融于一身 ;故契嵩云“无 相戒,戒之最也”。确实“无相戒 助成了中国佛教戒律“纳戒于心”的大乘戒法 特色,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深远,实具研究之价值。 、 学界研究坛经的成果不少,但是研究有关“无相戒”的则较少:笔者在前 辈先贤的基础上,从佛教戒律入华至唐代的基本思想、无相戒的涵意与渊源等方面 对坛经无相戒进行分析与探讨;其影响层面之广,本须专书论述,但本文末章 仅分析无相戒的实践作用与其对后世的影响。在许多研究坛经的成果中,后人 想再突破实非易事;所以,笔者希望透过本文之撰述使后人认识坛经既深且广、 疏解无相戒思想之误、让后世之狂禅者有小小的改变。 关键词:中国禅宗、坛经、版本、佛教思想、无相戒。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i a b s t r a c t - i i _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l _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 _ _ - - _ - _ -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 - - _ - _ - - - _ _ - _ - _ _ _ _ - _ _ i a b s t r a c t h u in e n g ( 6 38 - 713 ) ,w h o s ef a m i l yn a m ew a sl u ,w a sb o r ni nf a n g y a n go r g i n ( n o wb e i j i n gz h u o x i a n ) a f t e rs h e n h u ii n v i t e dt h ef a m o u sp o e tw a n g w - e it ow r i t e t h et o m b s t o n e ,n a m e l y , “t h et o m b s t o n eo fc h a nm a s t e rn e n g ,t h es i x t h p a t r i a r c h ”,h u i n e n go f f i c i a l l yb e c o m e dt h es i x t hp a t r i a r c ho f c h i n e s ec h a n , w h o w a sa l s ot h ef o u n d e ro ft h es o u t hc h a l ls c h o o lo fc h i n a ,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a f f e c t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o u g h ti nc h i n a h i si d e a sw e r ew r i t t e ni nt h e b o o kn a m e d “t h ep l a t f o r ms u t r a b yf ah a i “t h ep l a t f o r ms u t r a w a sa l s ot h e f i r s tc o l l e c t i o no fc h i n e s em o n k , w h i c hi sc a l l e da s “s u t r a o fc h i n a t h ec o n t e n t i nt h ec o l l e c t i o ni n d i c a t e dt h es o u t hc h a ns c h o o lf o u n d e db yh u in e n g 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i n d i a nb u d d h i s ma n di n t e g r a t e di n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i ti st h es y m b o lo fc h i n ai nb u d d h i s t , a n di tw a sa l s os t r o n g l yr e c o m m e n d e db y q i a nm u a so n eo ft h eb o o k sm u s t - r e a di no r d e rt ol e a mc h i n a r e g a r d i n gt h et e a c h i n go ft h ep r e c e p t s ,h u i n e n gi n h e r i t e df r o mc h a l lo f d a o x i na n dh o n g r e n , u s i n gb a s i c p r o c e d u r e sa c c e p t e db y b o d his a ttv a p r e c e p t sa saf r a m e w o r k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h ep r a j n at h o u g h t s a n dt a t h a g a t a g a r b h a ,a b s o r b i n gt h et h o u g h t so fr e m a r k a b l ei d e a so fb u d d h i s t i n 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f o r m i n g “t h e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w i t hh i ss e l f - c r e a t i o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i n c l u d e d “c h a n g et h eg e n e r a lr u l e i n t ot h eo w nr u l e ”,f r o mt h ec o n v e r s i o nt ob u d d h i s mt ot h ec o n v e r s i o nt os e l f , c o m p l e t e l yd e s t r o y e dt h ee x t e r n a lf o r m sa n de x t e r n a lw o r s h i p ,a n dm e l tr i n gp h a s e a n dc o m m a n d m e n ti n t oo n e t h e r e f o r e ,q is o n gs a i dt h a t “t h ef o r m l e s s p r e c e p t si s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o fc o m m a n d m e n t i n d e e d , “t h e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 r e a l l yh e l p e dt h ef o r m i n go f a c c e p t e dt h ep r e c e p t sa tt h eh e a r t ,t h ec o d eo f m a h a y a n i s tr u l e si nt h ec o m m a n d m e n to ft h ep r e c e p t so fc h i n ab u d d h i s t t h e q u i c k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x t e n s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m a d ei t b e c o m e sav a l u a b l er e s e a r c hs u b je c t , t h er e s e a r c ho n “t h ep l a t f o r ms u t r a ”i sal o t ,b u tr e s e a r c ho n “t h ef o r m l e s s p r e c e p t s i sr e l a t i v e l yf e w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s t u d yo ff o r m e r r e s e a r c h e r s ,t h ea u t h o rm a k e sa na n a l y s i sa n d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h ef o r m l e s s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p r e c e p t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b a s i ct h o u g h t so fb u d d h i s tp r e c e p t sf r o mt h et i m e b u d d h i s mi n t oc h i n at o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m e a n i n ga n do r i g i no f “1 1 1 e 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t h el e v e lo fi n f l u e n c ei ss ob r e a d t h , i ts h o u l da l s ow r i t eb o o k t od i s c u s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i m p a c to f “t 1 1 e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o n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d u r i n gt h o s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p l a t f o r ms 劬r a ”,i ti sv e r yd i f f i c u l tf o rp o s t e r i t y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u t h o rh o p e st h a tt h r o u g ht h ew r i t t e no ft h i sp a p e r , i tc o u l dm a k et h e 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u n d e r s t a n dt h ed e 印a n dw i d em e a n i n go f ep l a t f o r ms u t r a , e a s et h e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a n dh a v eal i t t l eb i tc h a n g e o ft h ei d e af o rc h a n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h a nb u d d h i s m ,“t h ep l a t f o r ms u t r a ,v e r s i o n , b u d d h i s tt h o u g h t ,t h ef o r m l e s sp r e c e p t s i v _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本论文研究之主题,在于探讨坛经“无相戒”思想。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 发,本文追寻佛教戒律从入华至唐代之前的思想,探讨佛教戒律于唐代道宣律师分 戒律成戒法、戒体、戒行和戒相四科,并更重视戒体的成因;佛教律宗因对戒体的 涵义而产生争论,因而分为南山、相部和东塔诸家。惠能继承东山门下轻戒的传统, 将戒体统一于“修体 ,而提倡无相戒。为了展开戒律向无相戒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本文先探讨佛教戒律从入华到唐代之前的背景与思想,接着探讨无相戒的渊源和无 相戒的内容;最后提出无相戒的实践作用与影响,本论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与顺序如 下: 第一章是绪论。笔者在该章第一节中,对国内外学者在坛经研究上已取得 的主要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在第二节,笔者探讨本文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 及基本思路。其中,在本文研究的范围中,说明为何要以李申合校本坛经为 本论文研究的底本。 第二章重在探讨六祖惠能之前的戒律思想。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本章考察佛教 戒律从传入至隋唐时代间每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同时对当时的翻译经典数量、译者 情况与一些跟戒律翻译有关的作品,都作了探讨。在每个朝代都挑出菩萨戒思想的经 典,力图说明菩萨戒向着无相戒的发展与变化轨迹。 第三章之主题在于探讨坛经无相戒的内容。从文献词汇的角度出发,作一 梗概描述佛教界中“戒”字的观念;同时,对“无 、“相”的词义进行解释,意在 显示“无相戒 在坛经中的意义。 除了对无相戒的解析外,本章第二节在历史的角度上,追寻从达摩到弘忍各位 禅宗祖师的思想,主要挑出他们对授戒仪的观念,从而描述惠能的授无相戒仪应该 是继承东山以来的传统。接着,通过对唐代菩萨戒流行情况的考察,探讨惠能的无 相戒是“梵网菩萨戒系统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从梵网经系统出发,考察从 菩萨戒到惠能无相戒的发展过程,找出无相戒是以般若思想和如来藏思想为基础。 从而揭示惠能以无相戒授受的基本程序,他是将般若思想和如来藏思想融摄进来, 从而构建出自己具有独创性的无相戒。 v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最后,通过解读各敦煌校勘本坛经以及有关研究坛经思想的文献等, 对“归依三身佛 、“四弘誓愿”、“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的思想,进行解析, 同时对其源流与发展进行探讨。 第四章旨在说明惠能的无相戒思想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它在社会各方面都发 生了深刻的影响,故“无相戒的影响”就是本文末章的题目。本章一方面探讨惠能 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对惠能禅所分化出来的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 思想,逐一作分析,探讨五家思想是否深受惠能影响? 力图指出荷泽宗神会、百丈 清规和临济义玄的思想是否有部分与惠能无相戒的传承有关。接着通过对惠能南宗 禅在越南传播与影响的考察,重点看一下惠能的无相戒思想对越南竹林禅派的影响。 v i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中文文摘v 目录v i i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国内外坛经研究的成果分析1 一、宋明清坛经的校勘略说1 二、敦煌写本坛经发现后的校勘略说2 三、讲释、翻译和有关研究坛经论文的情况1 2 第二节本文的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1 5 一、研究范围1 5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1 7 第二章惠能之前的戒律思想1 9 第一节东汉三国时的佛教戒律1 9 一、东汉时的戒律学译述1 9 二、三国时期的戒律和律学状况2 1 第二节两晋时期的律学背景2 3 一、西晋时期的律学背景2 3 二、东晋时期的律学背景2 4 第三节南北朝时的律学状况2 7 一、南朝时的律学翻译和钞撰2 7 二、北朝时的律学状况3 1 第四节隋唐时期的律学背景3 3 一、隋朝的律学背景3 3 二、唐代的律学背景3 4 第三章无相戒的内容3 9 第一节无相戒之释词3 9 v i i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一、略说佛教的戒3 9 二、无相的释词4 0 三、坛经中之“无相 释词4 2 第二节无相戒的渊源4 5 一、无相戒渊源的理论背景4 6 二、从授受戒仪中看无相戒的渊源4 8 三、从本体论中看无相戒的渊源5 0 四、从方法论中看无相戒的渊源5 1 第三节坛经之无相戒内容5 3 一、归依自性三身佛5 3 二、四弘誓愿5 7 三、无相忏悔5 9 四、无相三归依戒6 2 第四节无相戒的作用6 4 一、无相戒的价值 6 4 二、无相忏悔的作用6 6 第四章无相戒的影响6 9 第一节无相戒对后代的影响6 9 一、无相戒对百丈清规的影响7 0 二、无相戒对临济宗的影响7 2 三、无相戒词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7 3 第二节无相戒对越南竹林禅派的影响7 4 一、各禅派传入越南略说7 4 二、“无相戒”对竹林禅派的影响7 7 结论8 1 参考文献8 3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9 1 致谢9 3 个人简历9 5 v i i i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内外坛经研究的成果分析 坛经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唐代的禅宗六祖惠 能大师( 6 3 8 - 7 1 3 ) 。惠能俗姓卢,岭南人,唐贞观十二年( 6 3 8 ) 生,开元元年( 7 1 3 年) 圆寂。他少贫鬻薪奉养寡母,年二十四往黄梅参礼五祖,受衣法后遂南遁十余年, 曾住持曹溪宝林寺,后应韶州刺史韦璩等人的邀请,到韶州大梵寺说法,大阐东山 法门,座下弟子悟道者四十余人,坛经即是其门人将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经汇 集整理而编成。现存各本坛经大致都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惠能自述生 平,二是惠能开法授戒说般若禅。这两部分基本上反应了惠能出身贫苦、黄梅得法、 南归传禅的生平事迹、以及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特色; 第三部分,即是惠能平时与弟子的问答及临终付嘱等,后出的本子在此内容上增加 了不少。 、 一、宋明清 坛经的校勘略说 惠能去世后,他的弟子神会北上为南宗争法统,使惠能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坛经也随之而流布到中国广大地区。因惠能弟子众多,而古时的印刷业不发达, 经书的流传往往靠心记手抄;所以,坛经形成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不断传 抄、修订和补充,渐渐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宋初( 一说晚唐) 僧人惠听,在六祖坛经序中说:“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 忻后厌 n 1 ,所以他对古本坛经进行了删削。据胡适统计,该本约1 4 万字。 据学者们研究,从2 0 世纪前半期开始,陆续发现的有日本兴圣寺本、日本真福寺本、 日本金山天宁寺本、日本大乘寺本,都是惠听本的刊本或抄本。 宋仁宗至和三年( 公元1 0 5 6 年) ,僧人契嵩得到了称为“曹溪古本”的坛经, 他对此加以校勘,由吏部侍郎郎简出资刊印( 参见:郎简六祖坛经序) 。杨曾文 认为:“契嵩据以写坛经赞,并且是惠昕曾据以改编的古本州瞄1 。不过,契嵩 1 杨曾文校写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0 1 页。 2 杨曾文校写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0 7 页。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所校的古本,原貌究竟如何? 甚至契嵩是否真的见到了古本? 学者们曾有不少的争论。 到了元至元二十七( 公元1 2 9 0 ) 年,僧人德异说自己发现了坛经古本,并 立即将此古本干0 印。明代开始,许多坛经版本前面都载有德异为刊印古本坛 经所写的序。朝鲜流行的坛经几乎全是德异本。从明代开始,被称为“曹溪 古本”的,也就是德异本。而德异本,“很可能就是契嵩本n 1 :这个本子,有二万 余字。 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即德异刊印古本坛经的第二年,僧人宗宝将 三种坛经版本合校,编定了一个新的版本,现在通称为宗宝本。从明代起,佛 藏所刊载的坛经,以及各种坛经单行本,大多都是宗宝编定的坛经。宗 宝本坛经,从明代开始,就成了最流行的坛经版本。 清朝初年,王起隆据万历初年所刻曹溪原本,激烈批评宗宝改编坛经是犯 了“四谤罪”嗍,因为宗宝:1 将古本第一章分为两章,第九、第十两章合为一 章。在有些章节之内,也有分割段落,前后移动的;2 将古本皆为四个字的章节名 称都改为两个字;3 对正文有增、有删、有改,还将有些正文变为小字,好象是后 人所加的注释。王起隆认为坛经是六祖心髓,一字不容增减,也不容窜易和颠 倒,所以他要将曹溪古本重新刊行,以消除宗宝本的影响。但从永乐年间佛藏干l j 载 宗宝本坛经算起,在此后5 0 0 年左右的时间里宗宝本坛经,几乎就是坛经 的定本。所以曹溪古本都无法取代宗宝本的正宗地位。 二、敦煌写本坛经发现后的校勘略说 ( 一) 六种敦煌写本 坛经的发现过程 坛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不断传抄、修订和补充,便逐渐出现了许多不 同的版本。据日本学者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现今存世的坛经本 子有十四种口1 ;宇井伯寿在他的禅宗史研究一书中则列出了坛经近二十种; 而中国学者杨曾文在其介绍敦博本坛经的文章后面表列的坛经本子更是多 达近三十种h 3 ;日本学者柳田圣山主编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一书,收集了传于 1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2 0 0 1 年,第3 1 0 页 2 四谤罪即增益谤、减损谤、戏论谤与相违谤。 3 见伊藤隆寿氏发现之真福寺文库所藏之 之介绍一书,第8 0 页。 4 见杨曾文校写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1 4 页 2 第一章绪论 中日两国的十一个不同的坛经本n 3 ,在目前来说,是较为完备的一种。 虽然现存的坛经本子很多,但内容上并无太大的差异。郭朋先生曾指出:“真 正独立的坛经本子,仍不外乎敦煌本( 法海本) 、惠听本、契嵩本和宗宝本这四 种本子;其余的,都不过是这四种本子中的一些不同的翻刻本或传抄本而已”碍1 。 就敦煌本而言,则有: 旅本 1 9 0 0 年6 月2 2 日( 农历5 月2 6 日) 王圆篆开启了今编号为莫高第1 7 窟的藏经 洞,也正式开启了跨越千年时空历史封存的敦煌写本等文献,随后十余年间遭遇外 人以各种诈骗手法,致使中国国宝散落他国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其中,最早被发现 的敦煌本坛经是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写本残片( 或称旅本) 。该本由日本大谷探 险队成员吉川小一郎在敦煌得到,编号为3 3 6 号,从照片看,应该是缝缋装。 该写本后归旅顺博物馆收藏,在大谷光瑞氏寄托经卷目录( 稿本,年代不详, 约1 9 1 4 年至1 9 1 6 年) 、叶恭绰 :旅顺关东厅博物馆所存敦煌出土之佛教经典( 载 图书馆学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 9 2 6 年) 、关东厅博物馆大谷家出品目录( 载 新西域记下,1 9 3 7 年) 中均有著录。该写本现下落不明,但日本龙谷大学图书 馆藏有该写本首尾叶的照片。 1 9 8 9 年,井之口泰淳、臼淳三、中田笃郎等在旧关东厅博物馆所藏大谷探险 队将来文书目录中公布了这两张照片。 斯本 其次是敦煌斯坦因本( 或称斯本) ,藏于大英博物馆,日本学者矢吹庆辉 ( 1 8 7 9 - 1 9 3 9 ) 在1 9 1 6 、1 9 2 2 年两次去伦敦大英博物馆查阅及拍摄大英博物馆收藏 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时发现。这本原编号“斯3 7 7 ”,现编号为“斯5 4 7 5 ”( s 5 4 7 5 ) , 学界将其定名为敦煌本 六祖坛经或称斯本坛经。从照片看,似为粘装,全一 卷,不分品目,厚纸四十六叶,每叶折中,取折本,首尾完整,一万二千字左右, 书体当为唐末宋初,正文语言质朴、脱误假借颇多,从其内容可认为是现存坛经 完整的最古本。这个本子的发现,使人们对坛经有了新的认识。后来在1 9 2 8 年, 矢吹庆辉将敦煌本坛经校写收编到出版的大正藏第4 8 卷。矢吹庆辉又于 1 9 3 0 年,将图版发表于呜沙余韵;1 9 3 3 年,又附上了他自己的解说,五十年代 1 柳田圣山主编 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 9 7 6 年。 2 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序言”,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3 页。 3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英国公布了缩微胶卷。国际佛教界从此展开一连串对敦煌本坛经的相关研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矢吹庆辉发现此本之后处理的方式,他首先选择了“校写” 的形式,这是第二手的处理,并不能够满足佛教学者与佛教界的理想需求,隔了两 年才将图版发表在鸣沙余韵中,这则是十分具备关键性的创意与贡献,这也代 表着敦煌本坛经正式问世。 后来铃木大拙和田连太郎又参照兴圣藏惠听本对此作了校订,在1 9 3 4 年,刊行 校订本的敦煌出土六祖坛经( 森江书店版) ,并将其分五十七节,皆加标点与撰 文加以解说,后被收入了普慧大藏经。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敦煌本 坛经的研究大抵依据这个抄本。 北本 第三个被发现的是藏于北图的冈4 8 号,该号卷轴装,只抄写了坛经的末尾 部分,有尾题。1 9 3 0 年,陈垣曾用附注的形式在敦煌劫余录中作了著录,但没 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初,北图两度公开该号的缩微胶卷,仍 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1 9 8 6 年,黄永武敦煌最新目录再次著录,敦煌宝藏 也发表了图版。1 9 9 1 年,日本田中良昭首次发表录校、研究。 敦博本 第四个被发现的是现藏于敦煌县博物馆的敦博0 7 7 号。学界将其定名为敦煌博 物馆本或博本,由敦煌名士任子宜于民国二十四年( 1 9 3 5 ) 四月八日得之于千佛山 之上寺。该本首尾完整,后来保存于莫高窟上寺中。这部禅籍包含了五种文献,即 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见性坛语、 南宗定邪正五更转、敦博本坛经与净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向达( 1 9 0 0 - 1 9 6 6 ) 在1 9 4 3 年2 月与1 9 4 4 年,到敦煌考察时,曾经先后两次手 抄敦博本坛经,并在所撰西征小记( 载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 1 9 5 7 年) 中作了著录:l 、向达先生的这两个过录本,一个后来赠送给吕潋先生,吕 潋先生曾经将其中的净觉撰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整理发表在现代佛学1 9 6 1 年第四期上,其余文献则未整理发表。该过录本现由周绍良先生收藏。2 、另一个过 录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后很长时间,该写本的原本下落不明。 。 据魏锦萍任字宜与敦煌文物一文中提及曾经在1 9 5 1 年3 月,群众由县城( 敦 煌县今改为敦煌市) 东街小学院内挖出该写本,然后县政府逐将此书交于文化馆收 4 第一章绪论 藏。【1 1 在1 9 8 8 年1 2 月,由邓文宽、荣新江两位先生编撰的敦博本禅籍录校一书 中,曾指出“敦博本坛经于1 9 8 5 年,即已被邓文宽与摄影师杨衍森将其摄影”; 乜3 同时“在1 9 8 6 年,由荣恩奇整理而出版的敦煌县博物馆藏坛经遗书目录,收 入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中,其中对敦博本坛经有详细的规格 记载”。啪1 9 9 3 年,杨曾文首次发表校录研究;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禅 宗编还收入图版,这是现知敦煌本坛经中抄写质量最高,校刊、研究价值最 大者。 方本 第五个是方广铝发现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残片( 称为方本) ,由方广铝于1 9 9 7 年4 月,在整理北图藏敦煌遗书时,从尚未定名的残片中鉴定出一件坛经。该残 片原编号为“有7 9 号 ,新编号为“北敦8 9 5 8 号一。有乌丝栏,共1 0 行。但仅前5 行抄写经文,后5 行空白。 另外,还有西夏本 第六个是西夏文写本残片( 西夏本) ,在1 9 3 0 年 北平图书馆刊4 1 3 期的西夏 文专号上,发表了罗福成的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残本释文,其中残本五叶译为汉文。 此后,日本学者川上天山在其论文西夏语译六祖坛经( 支那佛教史学第二卷, 第三号) ,发现了西夏惠宗即位四年( 1 0 7 1 ) 的西夏语译坛经的断片五叶,在加 以汉译后进行对照,证明此即来自敦煌本。 上述六种敦煌本坛经,除斯本和博本之外,其他四写本残缺严重,有的只有 数十或百余字。 ( - - ) 国内外学者对坛经的录校 敦煌本 坛经的发现,使人们对宗宝本坛经的正宗地位产生了怀疑,为 了弄清坛经的原貌,学者们开始广泛地搜集各种坛经版本,并进行比较和 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共发表有关坛经的录校本近二十余 种。按照其出版的先后出版次序,罗列如下: 1 日本学者矢吹庆辉( 1 8 7 9 - 1 9 3 9 ) 在1 9 1 6 年和1 9 2 3 年,两次至伦敦大英博 1 魏锦萍任字宜与敦煌文物,丝绸之路,2 0 0 1 年0 3 期,第5 6 页。 2 邓文宽、荣新江敦博本禅籍录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1 0 月第二次印刷,前言页1 8 。 3 杨曾文校写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2 年6 月第二次印刷;周绍良序,页3 ( 周绍 良此序写于1 9 9 1 年7 月2 2 日) 5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物馆找到了敦煌本坛经( s 5 4 7 5 ) ;他校写后,1 9 2 8 年,编入了大正新修大藏 经第4 8 卷出版;1 9 3 0 年,又把照片收入鸣沙余韵( 岩波书店版) 发表。所用 为斯坦因本。 2 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于1 9 3 2 年,写了:六祖坛经的书志学研究,后改题为 六祖坛经的研究,收入1 9 4 4 年,创元社出版的佛教史杂考。他据兴圣寺本对 敦煌本进行较勘。 3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和公田连太郎合著的敦煌出土六祖坛经( 森江书店, 1 9 3 4 年) ,参照兴圣寺本对敦煌本坛经进行了校订,把全书分为5 7 节,皆加标 题,辨字形,改错字,补疏漏,删衍文,并加以解说。在1 9 3 5 年,他在石川县大乘 寺发现惠昕本系统的另一种坛经,称之为大乘寺本坛经。这一发现又为坛 经研究增添了新资料。1 9 4 2 年,他出版了由他校订的韶州曹溪山六祖坛经( 大 乘寺本,岩波书店版) 。 4 另一位佛教学者宇井伯寿根据斯坦因本而重新系统地研究了禅宗,发表了禅 宗史研究、第二禅宗史研究,( 岩波书店,1 9 4 1 年) 和第三禅宗史研究。在第 二禅宗史研究中,他发表了坛经考,对 坛经的宗宝本、德异本( 包括曹溪 原本) 、契嵩本、惠昕本、敦煌本,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在坛经考后面还附有 他校订的敦煌本坛经。他把全文分为三十七段,凡认为是后人伪造添加的部分一 律加上括弧用小字印出,把其余部分还译为日文。这样他实际把原文砍掉五分之二。 这种做法受到日本一些学者的批评。 5 向达的西征小记( 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一期,1 9 5 0 年7 月) 记载了作 者从1 9 4 5 年以来,几度访问敦煌现地,他见过任子宜先生及四种禅宗之摘要史料, 即南宗定是非论,( 英法藏本残缺之处可以此本补之) ;南阳和上语录首 尾完成,北平图书馆藏一残卷;六祖坛经可与英法藏本互校;净觉注心经, 首有荆州长史李知非序。从此可知注作于开元十五年,向达亲身接触过大蕃沙州的 写经。他把在当地看到珍贵善本的消息写出来,这个记录本身就是一个资料。他此 后对此文加以修改,收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 9 5 7 年4 月,三联书店) 之中, 往后消息无闻。直到1 9 8 6 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在编修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 任 继愈主编) 时得到中国佛教院周绍良先生提供的敦博本坛经等的照片时,才看 到任子宜藏本的原貌;杨曾文利用这种文献进行校订和比较研究。 6 1 9 7 1 年,印顺发表了中国禅宗史一书( 台湾广益书局版) ;同年又发表 6 - l 第一章绪论 了神会与坛经论文( 海潮音5 2 卷二、三) ;其中,都论证了坛经的形成 与演变,拟评了胡适的意见。 7 柳田圣山禅语表( 中央公论社,1 9 7 4 年) 所用为斯坦因本;和 :六祖坛 经诸本集成( 中文出版社,1 9 7 6 年) 所用相同。 8 日本近年来在坛经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是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 会编著的慧能研究( 1 9 7 8 年大修馆书店版) 。该本的“研究篇 利用曹溪大师 传、法才瘗爱塔记、王维六祖禅师碑铭、神会语录、历代法宝记、敦煌 本坛经及其它本坛经等十八种资料,对惠能传记作比较研究。 ,是目 前唯一全面使用敦煌资料来校定坛经的第一书。尤其是该书收集、发表了上述 五种敦煌本的全部照片,且甚为清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 1 李申六祖坛经,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 9 9 7 年4 月,所用为宗宝本。 此外,李申还与方广铝合校、简注敦煌坛经合校简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9 月) 。目的在于保持与恢复敦煌本之原貌,以敦博本为底本,以其它五种敦煌写 本参校,其本分段分章依铃、郭、杨本,故称“李本刀。 2 2 1 9 9 7 年0 1 月,在澳门召开的“慧能与岭南文化 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关 于坛经的文本研究,仍然是会议讨论的三大内容之一。大家还认为,对 :坛经 的文本研究发展到今天,引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很有必要,有些学者还对从语言 学、修辞学、佛典文本学的角度来研究坛经作了初步的尝试。 ( 三) 学界对 坛经研究之争论 1 、胡适的 坛经研究 如果说日本学者矢吹庆辉对敦煌本坛经的整理出版引发了日本学者对坛 经及禅宗研究的兴趣;那么,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者胡适通过对敦煌文献的 搜集和研究则启发了中国学者对禅宗研究中一些传统的、似成定论的东西重新加以 审视。 胡适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实证方法,借助于新发现的敦煌祥宗史料, 发表了荷泽大师神会传亚东图书馆刊,1 9 3 5 年,神会和尚遗集载) 、坛 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 1 9 5 3 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刊,胡适文存第 四集载) 、坛经考之二跋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藏北宋惠昕本坛经影印( 原载 1 9 3 4 年四月,日本森江书店刊兴圣寺六祖坛经附录,修补本载胡适文存第 四集,卷二) 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禅宗史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