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pdf_第1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pdf_第2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pdf_第3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pdf_第4页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学前教育学专业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儿童观即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基本看法。它是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理论共同 的研究主题。该研究试图通过“教育学”和“文学”的对话,为儿童观研究寻找 一条新的途径。论文以“质的研究”为取向,采用文学作品分析和访谈的方法, 从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选出1 7 篇作品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者本人分析和访 谈等途径,对文学童话主题和形象中表现出的儿童观加以提炼,并从儿童的生存 状况和权利、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的 价值、儿童性别等六个方面进行归纳。 研究发现,1 7 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章观,既具有跨越时代的不变性, 义随时代而不断演化。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母子关系的特征、强烈的社 会角色意识以及性别观念等可以解释些j l 童观中的不变因素;而社会结构的时 代变迁则是部分儿章观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研究还发现,1 7 篇中国现代文学奄话中儿奄观的演变历程和近百年来教育 学中儿章观演变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教育、文学( 以及哲学、宗教、艺术等其 他学术领域) 中儿章观的发展都无法超越特定的时代和文化特征。不同学科之问 的对话与交流,在定程度上u t 以丰富人们对儿章观的认识。 关键词:儿章观文学章话中国现代 o u t l o o ko i lc h i l d r e nh i d d e ni nf a i r yt a l e s i n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g e i n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t h e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 ,w h i c hm e a n s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a n dv i e wo f p e o p l eo nc h i l d r e n i s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ip r o p o s i t i o ni nr e s e a r c hb o t ho nc h i l de d u c a t i o na n dc h i l d m n sl i t e r a t u r e 1 nt h i s t h e s i s ,t h er e s e o a c h e ft r i e st of i n dan e wa p p r o a c ht ot h em s e ”c ho nt h eo u t l o o k0 1 3c h i l d r e n ,b ya d i a l o g u eb e t w e e n “c h i l de d u c a t i o n a n d “c h i l d r e n sl i t e r a t u r e ”,q u a l i t a t i v e - o r i e n t e d t h e a u t h o rs e l e c t e di7p i e c e so ff a i r yt a l e sf r o mt h o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r e a t e do n e sa st h ea n a l y z i n g t e x t s t h e ne m p l o y st h em e t h o d so fd e t a i l e dp e r s o n a la n a l y z i n ga n di n t e r v i e w i n gt oe x t r a c tt h e 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h i d d e nj nt h ef a i r yt a l e s t h e m e sa n dl i t e r a r yi m a g e s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v e a l st h a t t h e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i s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i ns i xa s p e c t s w h i c h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r ec h i l d r e n s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a n d r i g h t s c h i l d r e n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h i l d h o o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l d r e na n da d u l t s t h ev a l u eo fc h i l d r e n ,a n dt h es e x u a i d i r r e r e n c eo f c h i l d r e n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f i n d i n g t h e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d i s p l a y e di nt h e 17p i e c e sf a i r y t a l e s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g ei nc h i n ah a si t so v v ns t a b i l i t yd e s p i t et h ec h a n g i n gl i m e s ,w h i l e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e v o l v e dc o n s t a n t l yw i t ht h el a p s eo ft i m e t h ea u t h o ra r g u e st h a tt h es t a b i l i t yc a nb e e x p l a i n e db yt h ef e a t u r e so f t h em o t h e r - a n d ,s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s t r o n gs o c i a lr o l es e n s ea n ds e x u a ls e n s ea sw e l lw h i l et h ec h a n g e so fs o e i a ls t r u c t u r e s t h e a u t h o rb e i i e v e s a r e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o u t l o o k t h ea u t h o r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e st h a tt h ee v o l v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j nt h e17 p i e c e sf a i r yt a l e si nc h i n ai si n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a ti nt h ep e d a g o g y n om a t t e ri nw h i c hf i e l dt h e 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i s ,e d u c a t i o n ,l i t e r a t u r e ,o rp h i l o s o p h y , r e l i g i o n ,s c i e n c e ,o ra r t ,i tc a l ln o t t r a n s c e n dt h es p e c i f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a g ea n dc u l t u r e t h ed i a l o g u e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d i s c i p l i n e sm a ye n r i c hp e o p l e sc o g n i t i o no f t h e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i nac e r t a i n d e g r e e k e y w o r d s :o u t l o o ko nc h i l d r e n f a i r yt a l e s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g e c h i n a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6 4 2 4 2 5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整、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敝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第一章前言 人类从诞生之f j 起,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追问和l 探索。这种好奇而充满艰辛的探寻既通向 自然的外部1 : = 界,同时又指向人类的内心世界。对人类来说,我们白己就是个最大的谜! 在对人类精神_ = 界的探究过程中,儿童曾长期遭到忽视。对儿童的认识,其实就是对人类 j 身的认识。人们是怎样理解儿童的呢? 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究竟达到了什么样度? 这是我们不 能州避的问题。 儿童观即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摹本看法,它是儿童教育和儿章文学理论共同的研究主 题,目前,在教育学领域,主要是对儿童观的历史承】玛! 论进行研究。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i 】 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儿童文学中儿童观演变发展的历史研究;第二类主要是分析文学作品中 的儿重观。人类只有从历史、今天与未来的时空链接中,才能更好地认识f 1 己。所以我们可 以通过研究儿章观的历史,更清晰地认识儿童。那么为什么可以把儿童文学作为研究儿童 舭的选释呢? 文学以- 7 十虚拗的,j 式拓展了“人”的概念并诗意地传递着对人类本质的认识,前 苏联符号家洛特曼( l o t m a n ) 认为任f u 1 3 头和1 r 【j 头的文本部是个具有意义的符号集, 文学文本也是如此。文学作品虽然由作家个人创作,但它“既不是。个被动的容器,也4 ;是 个知l 搬运者,而是个发生器。”扶这个角度来看,“文本是扑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咖不仅仪是个人思想的唯一j “品。”u i 美国文学评论家芟里克基梅尔曾指“一个朴会、 一。个时代为它的儿童所产生的那种类艰的文学,虽好地指示出那个社会所理解的儿童是什么 样f 。”2 0 世纪7 0 年代末兴起丁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家们也认为,人类历史j i 仅仅 肌史学家们的史i5 单独承担,文学、美术、法律文件、报纸、杂忠等文本也是1s 写历尘的 一种方式。他们还指出,文学文本的创作、阅读和传播的幕个过程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 的丈化活动形式,所以研究文学作品,无疑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角度, 探寻人类精神活动的历史遗迹。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类别,它是“专为儿童创作艿适台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 性平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口j 童话无疑是儿童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童话 充满想像和幺j 想的特征也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十分相似。人类往儿童时期需要经历一个想像羽i 幻想的阶段。美国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贝特尔海姆曾指出,没有- 经历个相 信魔力的阶段,儿童k 人后难以经受成年生活的疑难和困苦,而童话能够丰富儿童的想像平 幺j 想。出丁对儿童的种种关注我们把童话作为儿童观研究的对象。f 面首先需要对“童话” 的概念作一个界定。 童话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使川是比较模糊的。东北师范大学朱白强教授认为,童话属丁 幺j 怨性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的最初形态是k 间重活:第二阶段是文学童话。也称为创作童衍: 第二阶段是幺j 想小说。p 1 目前对幺j 想小说的概念尚无定论,所以我们不把它作为儿童观研究 的对象。k 问童话足指流传于民间的、人们集体刨作的文学体裁。它具有民间文学集体性、 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k 间童话的人物、语言、结构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并 农现山鲜明的地方色彩羽i k 族色彩。民间童话的这种文化特性使它更能反应人类久远不变的 儿誊观念,但是对某一具体历史时期儿童观的变化发展则体现得不够。文学童话是指i b 作家 1 i 藁斯利p 斯特弗等士编,教育中的建构生义,1 蚌东帅范凡学版f 1 :2 ( x 1 2 年9 门版,第l2 9 1 3 0 皿, 1 2 1 鼓二i 生土编儿蠼史学概l 仑1 海芷艺版礼,2 ( 1 0 1 年6 月版,辩3 虹。 i 脚r 汹肆兽中田儿嘬之学五人渎新蔷m 版扎,2 0 ( 1 2 年1 i 门版,第7 0 叽。 个人创作的童话作品,其中有的作品也从民间童话中取材,但却融汇了时代和作家本人的审 美理想。更多的作家则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品星现了较强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作品的抽样研究,从一个侧面了解 近一百年来人们的某些儿童观并探寻其演变发展的原因。这里的文学童话特指从1 9 1 9 年 “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直到展近两年中国大陆作家创作的,适合3 1 2 岁左右儿童阅读的 童话作品。 在研究方法上,该研究以“质的研究”为取向,采用文学作品分析和访谈的方法。从 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选出1 7 篇作品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者本人和访谈对象的共同解读, 把作品主题和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然后由研究者进一步提炼山其中的儿童观;接着对这些 儿童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演变发展的原因及主要特征。 在研究t _ 1 ,我们把中国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从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儿童的心理特 点、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的价值、儿童性别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我们发现,1 7 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既具有跨越时代的不变性,义随时代而演 化。那么,这些儿童观延续小变或变化发展的原冈足什么呢? 我们分别对此进行了分析。我 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母子关系的特征、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以及性别观念等可以一些解 释儿童观中的不变冈素:而 会结构的时代变迁则是儿童观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冈。 我们在研究1 7 篇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儿童观变化发展的原冈时,还发现了在中国近白 年的不同历止时期,这些儿童观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1 9 1 9 一1 9 4 9 年旧中国政局动荡时期,由丁文化系统内部并要素的激烈冲突以及由此造 成的 会结构的混乱局面,使儿童本位删和成人本位观朝两个方向平行发展。两方科学思想 的传播、丰十会斗争的需要、现实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共同影u 向了 这一时驯人们 的儿童观。 1 9 4 9 1 9 7 7 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和j 平建设时期,社会政治主导的文化环境步伐一致的局 面使 t 会本他的儿叠观成为时代的主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儿童 观。 1 9 7 8 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环境的接触、碰撞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 更加开放和宽容。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重新得到发展,对儿童的认识和探索正在渐渐深入。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对人们的儿童观发生潜在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这是一项教育学和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者将教育学中 的实证研究方法雨1 文学中的文学批评方法相结合,通过学科间的对话,在一定程度e 丰富了 彼此对儿童观的认识。 本研究的局限是:第一,由丁文学作品语言意义的模糊性羽l 暗示性,使文学作品的儿 童观不能精确、直接地反映山来,所以对儿童观的分析可能会有分歧和尊异。虽然研究者通 过访谈法术弥补,但可能还会有偏差。第二作为一项对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的抽 样研究,研究者不能完全 宁定样本的典型性,研究结果可能会有片面之处。 一、已有研究者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为了解已有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我们首先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文献检索。其中中文信息 的检索平台为中国期刊网c n k i 数字图二伸馆( w w w c n k i n e t ) ,它收录了1 9 9 3 年以来的权威 核心期刊论文。英文信息的检索平台为e r i c 数据库( e r i e e d g o v ) ,它是美国国家教育部教 育科学研究中心建立的教育资源信息中心。我们削中国、儿童文学、儿童观、文学童话等芙 键浏进行搜索,没有找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进行研究的文章。我们义以数十篇 儿童文学研究论文 勺作者和论文中经常引用的儿童文学理论批籍的名称为线索奇找,也没有 发现直接以此为题的论述。可见本研究在学术界仍是一项空向。目前我们可以查阅到的相关 研究士要集中儿童文学和1 教育学两个领域。其中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两类:i 儿童文 学q j 儿童观演变发展的历史研究;2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而教育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主 要是儿童观的历史平| 1 理论研究。 ( 一) 儿童文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i 儿童文学中儿童观演变发展的历史研究 在儿童文学领域,一些学者对儿童观演变的历史进行了研究。这其中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类是采埘史献法对儿童文学理论羿的儿童观演变历史进行梳理。如冯乐堂l1 9 9 7 ) 提_ ! ;中 国儿童文学理论界的儿童观人致经历了儿童本何论一教育i 。具沦一儿童反儿童化这儿个阶 段。他认为“儿童本位论”是五四时代儿童观的理论标志和儿蕈文学创作的标尺,而“教育 i 具论”是当代中国“阶级斗争 具”的衔生物。2 0 世纪9 0 年代醣来“儿童反儿童化”的 观点强洞r 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状态,把“未米实践”作为儿童文学审美追求的最高目标。 另外类是通过对文学史的文献研究和作品的简要分析,探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儿 童观的演变历程。如王泉根( 2 0 0 3 ) 认为,2 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是从五四“以 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 0 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 到八几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他具体采用了以f 方法得山结论,即先介绍当时儿童文学理论界倡导的儿童观,随后以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 此类儿童观进行验证于是认为这是当时儿童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儿童观。文章还把2 0 世纪 中国儿童文学分为三个历史时稍。作者对每个时期分析出的儿童观扶社会政治及文化环境 分析了其存在的原话l 。 李利芳( 2 0 0 0 ) 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进行了研究。她以不同历史时期儿 童文学理论界所倡导的儿童观为依据,探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演变发展的历程。她认 为c ,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之初的儿童观呈现为“儿童本位”的特点。从2 0 世纪3 0 年代开 始,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观”成为主流井一直持续到新时期。在处丁:文化轼型期的 2 0 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教育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元价值观逐渐消解,儿童作为个 体生命现象其主体地位开始刚归。她进而认为,中国现肖代儿童文学演变特征是:儿童观 总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两个箴然对立的领域交错更替,互为补充地平行发展。印“重群体” “儿童教育”与“重个体”“儿童本位”交替发展。前者着重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 以时代、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为理论基点来生发自己的儿童观;后者主要从美学哲学批评立场 米关注儿童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本体生命价值。 2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归纳出儿童观的研究 一些儿童文学研究青通过对文学形象的研究,归纳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儿童观。如尔 北师范大学朱自强教授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 2 0 0 0 ) 一书中,通过对中国古代 文学( 不含民间文学) 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归纳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他楚 这样对文学形象进行研究的:从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收集有儿童形象的作品,然 后把有关描写儿童形象附部分原文摘录下来依次解释、分析。最后总结出其中的儿童观。在 对儿童形象进行分析时,研究者会参照其他学者或文献的一些看法。朱自强指出,在中国占 代文学作品中儿童往往作为点缀和道具而存在,他们是依赖于成人社会的附属品。儿童没 有作为主体性存在而被观照,反映出成人本位的儿童观。 王永洪( 1 9 9 9 ) 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并概括出儿童文学中儿童观 的演变发展历程。他的做法是,先人量阅读2 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把其中的儿童 形象和成人形象分别归类。此时他发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的成人形象都具有类型化的特 征,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角度作了简要分析,然后指出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 儿童观的演变特征。他认为,近一百年来成人社会的儿童观念经历了“前儿童观念”( 粱宕 超为代表) 、“儿童中心观念”( 周作人为代表) 、“人生( 阶级) 中心观念”( 左联为代表) 以 及“文化中心观念”( 8 0 年代后至今) 等儿个阶段。王永洪进而指出,这些儿童观的共同点 是都以成人为本位。 我们还注意到,国外也有一些针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儿 童观的概念或从儿室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大多是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实证研究,概括其 所f i 有的特点。其方法和i 结论对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如l o u i e ,b e l i n d a y u n y i n g ( 1 9 9 6 ) 的研究描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特点:传达文化价值观念、促进道德和个性发展、训练思维、 扩展氟m 、丰富语言等。b i l i j u n ( 2 0 0 3 ) 的研究分析了2 0 世纪后2 5 年间( 后毛泽东时代) ,扣国儿童阅读的儿重文学作 + 发现大多数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都包含了强烈的政治、道德年| i 意i = f l 形态的信息。但是,这种将儿童文学用于政瀹目的的情形已经变得越来越灵活、小心和 委婉。 ( 二) 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教育学领域,我们也找到一些儿童观的相关研究。其中主要是对儿童观的历史进行研 究。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对学术文献的解读,阐述学者文人的儿童观。比如朱晶( 2 0 0 0 ) 、黄 希尧( 2 0 0 0 ) 、霍力岩( 2 0 0 0 ) 分别对鲁迅、卢梭、蒙台梭利的儿童观进行了深入剖析。另 外种是通过对不同学科学术文献的大量阕读,结合个人的理解,梳理人类儿童观演变发展 的历史,并提升出自己的儿童观。如王志明( 1 9 9 4 ) ,姚伟、万磊俊( 1 9 9 7 ) ,刘晓东( 1 9 9 8 ) 等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文献中寻找儿童观的演 变历r 史。 第三种方法是在梳理人类儿童观历史的同时,探寻其演变发展的原因。如南京师范大学 刘晓东教授在儿童教育新论( 1 9 9 8 ) 一书中,采用文献法态阅了哲学、教育学、文化学、 心理学、文学等学术领域的学者关下儿童的火量言论,以及部分文学作晶中有关儿童的描述, 再加上人类历史中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和政府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的事实。集中细致地描绘 了尔西方文化 s l 童观演变发展的历史。他认为西方文化中的儿童观是按下面的顺序演变 的,即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一一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一文艺复兴时 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儿童现一一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儿童的发现”一近代 的儿童观:科学的儿童观逐渐成为可能一- - 2 0 f f = 纪的儿童观:全社会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对儿童权益的发现、承认和尊重。 在研究中国文化中的儿童观时,刘晓东教授分别描绘了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的儿 童观。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雨l 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子子”。 即儿童应该像儿童的样子:2 l 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3 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具; 4 把子女当作光耀n 庭的f :具:5 l 养子防老:6 男尊交卑:7 “慈幼”传统:8 “童心”崇拜。 4 他进而指出,前面6 种是中国古代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儿童观。在接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儿 童观进行分析时,刘晓东通过鲁迅、周作人、陶行知、陈鹤琴、丰子恺等人的言论,介绍了 2 0 世纪早期中国思想界一些先进的儿童观念,以及他们对封建落后的儿童观的批判。在探 讨中国当代( 书中指1 9 4 9 年至1 9 9 8 年这段时期) 的儿童观时,刘晓东指出在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前,中国社会典型的儿童观是把儿童看做政治生活中的“小大人”。他认为这是传统文 化中“小大人”的儿童观在特殊政治气候下的蔓延。最近一些年来,人的个性得到解放。尊 重儿童、爱护儿童的观念成为时代发展的象征,但同时,一些封建、落后的儿童观依然存在。 在详细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中儿童观的发展历史之后,刘晓东探寻了其演变发展的深层原 因。他指出,人类主体的发育水平对儿童观的演变起着制约作用。例如在古代,由于人类主 体自身的发育水平还处于主客体尚未分化的阶段,即还未获得纯粹的形式运算能力,所以仍 然属于现代个体的儿童期。古人会把儿童当作小大人,止是由于他看不到儿童和成人的本质 差异。另外时代精神会对儿童观的演进产生影响。哲学、科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学、 教育等学科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会影响这个时代儿童观的发展。 此外,还有学者对儿童观的形态、结构作了探讨。如虞永平( 1 9 9 5 ) 用哲学思辨法指山 不同社会成员表现山三种形态的儿童观,并从自然、社会、精神构面组成了儿童观的结构。 他认为不同的社会成员的儿童观分别表现为以f 三种形态,即社会主导形态、学术理论形态 币人众意识形态。其中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往往以法律、政令、规章等形式山现;学术理 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学者所持有的儿童观;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儿童 观,它晟具有平民性和现实性+ 而且直接地作用于儿童。 除对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及其形态、结构进行研究外,少数学者还直接调查了部分社会成 员的儿童观。如卢乐珍、刘晓东( 1 9 9 5 ) 曾使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六省市9 6 4 名幼 儿教师的儿章观和德育观作了调查分析,并发现了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 二、研究问题的确立 在国内已有的儿童观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文学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人类 儿熏观演变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历史、现在、未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三种存在方 式,这三种方式共生共存的状态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因此,历史学的方法对儿童 观研究是一种可行也是必要的途径。它能从纵向的维度丰富我们对儿童的认识。 在上面引述的文献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研究( 尤其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 都是通过文 学作品来研究儿童观及其演变。我们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是记录人类历史的一种 方式。在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符号中,隐含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我们可咀通过研究 文学( 自然也可以是儿童文学) 作品来了解中国人的一些儿童观。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得以确立本研究的问题:通过近一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 儿童文学作品,研究中国人的某些儿童双及其演变。为了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我们有必要对前人已有的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上述有关儿童观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概括地阐述了某个历史时期人们儿 童观的主要特征,但人们对儿童究竟有哪些方面的认识却描述得很不够。从逻辑上来说,只 有先充分地获知人们对儿童有哪些认识,然后才能归纳、概括这一时期人们儿童观的主要特 征。我们也注意到。刘晓东教授归纳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儿童在8 个方面的认识, 这一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 从研究思路来看,研究者对儿童文学中儿童观演变的分析和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取 向。一种是以不同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理论界所倡导的儿童观为依据,商接概括出儿童文学中 儿童观演变发展的历程,另一种则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提炼其中的儿童观。我们认为, 儿童文学评论家倡导的儿童观并不能等同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因此也就不能以儿童 文学评论家倡导的儿童观来代替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只有先对大量儿童文学作鼎进行 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客观地获得其中的儿童观。我们从朱自强( 2 0 0 0 ) _ 葶l j 王永洪( 1 9 9 9 ) 的研究中,发现了先分析作品,然后提炼出儿童观的方法。这启发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如朱 自强是把文学作品有关儿童形象描写的部分原文呈现出来,然后通过个人分析并结合前人的 观点归纳出儿童观。这种做法提醒我们,对文学作品中儿童观的研究不能只依靠研究者个人 的看法作主观的判断而要依靠事实( 也就是作品文本) 和合乎逻辑的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研究的题目定为“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即通 过对部分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作品的深入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现近一百年来中国人对儿童的某 些认识和看法,并探寻其演变发展的原因。 第三章方法和过程 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介绍这项研究使用的方法、研究的工具以及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研究方法 ( 一) 作品分析法 要对文学童话进行分析首先要选择具体的作品。我们选择作品前考虑的几个因素是: i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有一定地位的文学童话作品( 其中有的是国内著名童话作家的作 品,有的是其他知名作家的作品) :2 能比较明显、集中地反映出儿童观的文学童话作品: 3 ,近几年创作比较活跃的童话作家的作品;4 适合3 1 2 岁儿童阅读的童话作品。 在确定了文学童话作品后,就要文本进行初步分析。和别的文学类别相比童话一般有 比较完整f 勺故事情箝。因为童话要适合孩子阅读,所以它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流畅、浅显易懂 的。童话内容和语言的自身特点,能帮助读者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文学 作品的主题较能简明、直接地反映文本的思想倾向。所以在研究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时,我 们将以此为切入点。文学童话的主题可以是开放、多元的,也可以是单纯的。从文掌接受的 角度看,能引起读者多层次体验的作品,其主题较为多元化;而往往引发单方面体验的作品, t 题也相对单一。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描述由童话文本本身凸显出来的,较能反映出儿童 观方面的主题。但是,作品主题的高度概括性使我们不能具体、详细地了解人们对儿童的认 识神i 看法。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读者可以从文学童话塑造的儿童和成人形象中,发 现作品中的儿童观。例如儿童形象的心理特点,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对儿童的期望等等。我 们知道,童话的主人公既有人类,也有动物、植物,乃至桌椅板凳、云朵、灰尘之类的形象。 在此研究中,我们主要探讨童话中的儿童形象和成人形象( 包括拟人化的动物形象) 的特点 及其隐含的几童观。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把文学童话的主题和形象结合起来分析,以研究 其中的儿童观。 通过研究者本人和访谈对象的共同解读,我们把作品主题和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然后 由研究者进一步提炼出其中的儿童观;接着对这些儿童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 童话中儿童观演变发展的原因及主要特征。 ( 二) 访谈法 由于文学作品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文本的观念性本体虽然是作家创作活动的直接产 物,但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活动才得以完成。我们知道不同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感受是 不一样的。对f 同一篇作品的主题和形象读者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所班我们要通过不同 读者的共同阅读,对文学童话主题和形象的分析达成一致的看法。该研究使用的访谈法就是 事先把作品提供给一些读者阅读,然后通过访谈来讨论其中的主题和形象。 在选择访谈对象时,他们的阅读能力、童年生活的时代以及职业背景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d j 于阅读能力一时无法测量,我们以学历为标准代替。在此研究中我们假设高中以上学历的 人阅读艟力较强,所以将选择他们作为访谈对象。阅读者童年生活的时代分别选取4 0 年代 出生的人、5 0 6 0 年代出生的人、7 0 年代出生的人、8 0 年代出生的人这几种。与之对应的 分别是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读者:解放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中期。访 谈还尽鼙在不同歇业背景的人士中迸行。 访谈法采用个人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两种方式。个人访谈的步骤是,先向预约的访谈对 象提供若干篇文学童话作品,然后约定时间进行访谈。个人访谈可以是面对面的交谈,也可 7 以用网络聊天的方式进行。网上访谈的对象由于不受空问的限制可以扩大访谈对象的地域 范围,同时也便于访谈资料的保存和整理。在该研究中,两上访谈的对象都是和研究者相识 的,其年龄和职业均已事先了解。 焦点团体访谈法是一种对“事实”和“知识”进行集体建构的方法。研究者事先挑选若 干篇文学童话作品给参与访谈的成员阅读,然后约定时间集中就作品进行讨论。讨论的地点 选择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注意避免过于严肃的学术氛围。研究者在访谈中扮演协调 人和辅助者的角色,不提供任何带有倾向性的引导,帮助访谈的顺利进行。 访谈以半开放性的问题切入,避免出现专业性强的词语。研究者在访谈时不透露自己的 观点,也不传递暗示性的语言。 二、研究工具 在对作品进行详细解读时,研究1 :具是研究者本人,访谈时的研究j 具有计算机、网络 设备、录音用的m p 3 、q q 聊天软件、m p 3 转录软件等。 三、研究过程 ( 一) 收集选定作品 根据选择作品前制订的标准,首先要寻找在当代比较权威的儿童文学作品集,这样才 能保证作品育一定舟勺历史地位。我们最后确定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或评论家浦漫汀,冰心、 樊发稼分别主编的两套作品集,即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童话l 一4 册和中国当代文学 作品选儿童文学卷( 1 9 4 9 1 9 9 9 ) 。在对这两套书的阅读、选择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其中 收录的“童话丈王”郑渊洁的作品尚没有明显、集中地反映儿童观,所以另外从郑渊沽本人 的作品集皮皮鲁和鲁西西全传中选择了篇童话。 在寻找近几年的童话作品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哪些人在这几年的童话创作是比 较活跃并被儿童文学界认可的。结果在由中国当代著名| ; g5 位几童文学理论家共同编写的 中国儿童文学5 人谈中,找到了被他们一致肯定的当代童话作家。这5 位儿童文学理论 家( 有的也是儿童文学作家) 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彭懿,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自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卫平,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教授梅子涵。他们经常谈到并旨定的当代童话家有冰波、周锐、汤素兰、葛冰、郑春华等。 r 是研究者以这几名作家为线索寻找他们的童话作品。我们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4 卷幼儿故事大乇以及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丛书中,找到了以上面 5 位作家为主创作的作品。考虑到“能较明显、集中地反映儿童观”的要求,我们没有完全 选择这5 位作家的作品,也同时选择了在创作水平上眈较接近的其他作家的作品。 我们培终选定1 7 篇文学童话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创作年代先后排序如f : 量| 置圈1 i l l ii 甚量曼岛 序号刨作年代作晶及出处 i1 9 2 2稻草人作者叶圣陶。 21 9 2 3 纸花作者赵景深。原载小朋友童话北新书局,1 9 3 0 年版。 ,1 9 2 7不可不听作者陈伯吹,原载几童世界第2 0 卷第2 l 期。 41 9 3 1 大林和小林作者张天翼。 51 9 3 2给孩子们作者丁玲。 61 9 5 8 “没头脑”和“不高兴”作者任溶溶,原为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5 8 年1 1 月出版。 7 1 9 5 9在鹳子姨姨家里作毳邬朝祝。原载湖南文学。1 9 5 9 年6 月号。 8 81 9 6 1 a 91 9 6 1 b 1 01 9 7 9 “1 9 8 0 1 21 9 8 5 1 31 9 8 7 1 41 9 8 9 1 52 0 0 2 小布头奇遇记作者孙幼军,原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6 1 年1 2 月 出版。 美丽的花朵作者张有德,原载小队长传经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6 1 年版。 小贝流浪记作者孙幼军,原载儿童文学,1 9 7 9 年第1 2 期。 雨燕风筝作者刘厚明,原载人民日报,1 9 8 0 年6 月1 日。 约克先生的小房子作者朱奎,原载童话人家。1 9 8 5 年试刊号。 皮皮鲁遇险记作者郑渊沽,选自皮皮鲁和鲁两西全传,四川少年 儿童出版社1 9 8 9 年7 月版。 梨子提琴作者冰波,原载( 3 6 5 夜新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8 9 年 版。 我让爸爸变头熊作者陆弘,选自幼儿故事大王毛毛熊卷,浙江 少年儿童出版社2 0 0 2 年6 月版。 1 62 0 0 3 a小鼹鼠的土豆作者熊磊,明天i 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第1 版。 1 72 0 0 3 b红鞋子作者汤素兰,明天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第l 版。 注:薷l 、2 、3 、4 、5 、6 、7 、8 、9 、1 0 、l l 、1 2 篇选臼中国儿童文学人系- 重话 1 4 册,第1 4 篇选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儿童文学卷( 1 9 4 9 1 9 9 9 ) 。 ( = ) 研究者本人对文学童话主题和形象作初步分析 通过对所选的1 7 篇文学童话的初步阅读。研究者首先归纳出各篇童话的主题,然后确 定每篇作品需要详细分析的童话形象。对童话形象的分析,主要描述由年龄、身份、性别、 性格特点、言行间的态度、童话形象之间的关系等等( 该研究不深入探讨童话形象的隐喻及 象征含义) 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在初步分析结束之后,研究者将准备下一步的访谈。 ( 三) 请其他读者阅读文学童话作品并进行访谈 在寻找访谈对象时我们发现,读者不愿意看长篇童话,所以研究者一般提供的是中、 短篇童话。对此研究中所选择的2 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小布头奇遇记,就寻找以 前看过的读者直接进行访谈。该研究接受访谈的人数有1 6 位。其中个人访谈9 次,集体访 谈2 次。两次集体访谈分别提供的文学童话是;纸花、小鼹鼠的土豆、红鞋子;在 鸭子姨姨家里、美丽的花朵、雨燕风筝、皮皮鲁遇险记、小鼹鼠的土豆、红鞋子。 访谈对象含2 0 多岁、3 0 多岁、4 0 多岁、6 0 多岁这几个年龄段。身份有大学生、研究生、 记者、商人、邮局职员、软件:f 程师、退休人员等。当通过访谈已经对1 7 篇文学童话的主 题和形象达成比较一致的理解时,访谈工作即可停止。 f 面提供4 个访谈的实例: 例l 20 0 4 0 1 - 0 810 :53 :5 4 研究者 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啊? 2 0 0 4 - 0 1 - 0 81o :5 4 :l5 研究者 比如这篇童话要表迭什么? 2 0 0 4 一0 1 0 810 :5 4 :2 8jo 孤独,印象很深。 20 0 4 - 0 1 - 0 81 0 :5 4 :4 6 研究者 谁孤独? 9 20 0 4 0 1 0 810 :5 5 :5 0j 我觉得只是想说明小孩的孤独,和大人交流的困难。 2 0 0 4 - 0 卜0 810 :5 6 :33 研究者 为什幺套有交流的困难呢? 2 0 0 4 一叭一0 810 :5 8 :0 2j + 因为想法不一样。我开玩笑说过,因为身高不一样,所以看到的风景不一样。 2 0 0 4 一o 卜0 81o :5 8 :3 0 研究者 那么夫人d 里想的会是什么? 2 0 0 4 一0 1 一0 810 :5 9 :3 5 j 自我为中。 2 0 0 4 0 1 - 0 8l0 :5 9 :59 研冗者 呵呵,可以具体一点吗? 2 0 0 4 0 卜i ) 81 1 :0 0 :0 7 研究者 大人关o 的是什么? 2 0 0 4 0 1 0 811 :0 2 :0 3 研究者 人呢? 20 0 4 0 1 0 81 1 :1 1 2 :2 8j 十” 以自e _ j g j 中心啊,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即使对自己的子女,虽然很爱,但是习惯 以自己的思维来代替他们的思维,其实也是以自我为中q 。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教 训,条件反射? n 2 0 0 4 0 1 0 81 1 :0 2 :55 研宄者 呵呵,不要检讨自己啊。 20 0 4 一o l 0 8l1 :0 3 :3 3 j 一 是这样的。 2 0 0 4 一0 1 0 81l :0 3 :43 研究者 皮皮鲁很苦恼吗? 2 0 0 4 0 l 一0 8l l :0 4 :14j + + 当然了。 20 0 4 0 1 一0 81 1 :0 4 :3 5 研究者 你觉得皮皮鲁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2 0 0 4 0 1 0 81 l :0 5 :13j + 对未知很好奇。 2 0 0 4 0 1 0 81 1 :0 5 :2 1 研究者 还有吗? 20 0 4 0 1 0 81 1 :0 6 :3 4j 川 说不上了。 20 0 4 一叭一0 81 j :0 6 :4 0 研究者 没有关系。 2 0 0 4 一。卜0 8ll :0 8 :17 研究者 呵呵,你觉得老师这个人怎么样? 20 0 4 0 1 0 81 1 :0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