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1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2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3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4页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以技术创新学、统计学、系统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 了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及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方面,总结 了国内外国家创新系统相关研究,阐述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结构及其绩效评价 和发展对策相关理论。在实证方面,在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 基础上,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并 在总结了国内外创新系统发展的经验教训之后,针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现存的问 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对策。全文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研究的意义。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国 家的强弱。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健全国家创新系统是目前 我国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科学地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并据此 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目前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制定相应 的发展对策。 2 、相关基本理论。此研究涉及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创新发展对策三 方面的基本理论。本文对上述理论均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 开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有关讨论及提出合理国家创新系统发展对策建议。 3 、国外创新系统概况。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四国分析了其 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概况。这四国基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即 全面发展、优势领域发展和重点领域发展。 4 、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这是国家创新系统实证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 本文提出发展对策的基本依据。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绩效评价基 本理论,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模型,给出 了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5 、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议。这一部分以国家创新系统结构理论为基 础,分别阐示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持四个子系统的 发展对策,按照本文的绩效评价结果,提出实践指导意见。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发展对策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i sb a s e do nt h e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c i e n c e ,t h es t a t i s t i c s ,t h e s y s t e m sa n dt h ep u b l i cm a n a g e m e n ts c i e n c e i t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p p l i e ss t a n d a r d r e s e a r c h ,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s y s t e ma n a l y s i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 i ts u m su pt h e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o n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o f i n n o v a t i o n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 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r e l a t e dt h e o r i e so n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sd e f i n i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 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p r a c t i c a l l y , i t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ya n a l y s e sc h i n aa n d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 n i s ,s u m su p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np u tf o r w a r d s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i n gn a t i v en i s , a i m e da tt h ep r o b l e m so fc h i n e s en i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u t s p r e a d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 w a y s : 1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t h er e s e a r c h h u m a nh a v ec o m et ot h ea g eo f k n o w l e d g e - b a s e de c o n o m y t h ec r e a t i v i t yc a p a c i t yf r e q u e n t l yd e t e r m i n e sn a t i o n s p o w e r o u rc o u n t r yi sn o wi nt h ec r i t i c a lp e r i o do fb u i l d i n gaw e l l - o f fs o c i e t yi na n a l l r o u n dw a y i m p r o v i n gn i si sal o g i c a lc h o i c eo fa d v a n c i n gt h ec r e a t i v i t yc a p a c i t y b u i l d i n ga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o f n i s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a n da n a l y z i n go u rn i s d e v e l o p m e n to b je c t i v e l y , c o n t r i b u t et oam o r ep r e c i s ef o r m u l a t i o n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2 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r e l a t e dt ot h i sp a p e r t h es t u d yi n v o l v e s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t h e o r i e sa r ei n t r o d u c e dn e c e s s a r i l y , a n du s e dt ob e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l a u n c h i n ga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i o na n dm a k i n gr e a s o n a b l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n dp r o p o s a l so f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m e n t 3 f o r e i g nn i s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 s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 so f n i so fa m e r i c a ,j a p a n ,g e r m a n ,a n dk o r e a c h o o s i n gt h e s ef o u rc o u n t r i e si sb a s e d o nt h e c o n s i d e r i n g o fe m b r a c i n ge v e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a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e v e l o p i n g ,a d v a n t a g e f i e l dd e v e l o p i n g ,a n dk e yf i e l dd e v e l o p i n g 4 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o fa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i si sa n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o f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i n n o v a t i o n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a sw e l la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b a s i s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i nt h i sp a p e r w i t hr e f e r e n c et or e l e v a n t r e s e a r c h ,b a s e do n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o f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p u tf o r w a r d a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 ,e s t a b l i s h e da i i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 e a s o n a b l ee v a l u a t i o nm o d e l ,g a v e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e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r e s u l t s 5 t h es u g g e s t so fd e v e l o p i n gn a t i v en i s t h i sp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o ff o u rs u b s y s t e m sa ss c i e n t i f i ci n n o v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 e d u c a t i o na n dp e r s o n n e lt r a i n i n ga n di n n o v a t i o ns u p p o r t i n g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 n i s i tm a k e st h ep r a c t i c eg u i d a n c e s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 r e s u l t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 k e y w o r d s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 l i l 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c 签名,翠日期j ! 牡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武汉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经武汉理工大 学认可的国家有关机构或论文数据库使用或收录本学位论文,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 息服务。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 签名) :查! 堑 导师( 签名) : 注:此表经研究生及导师签名后,请装订在学位论文摘要前页。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1 章导论 新时期,随着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 用同益增强。推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已经成为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前进方向, 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这是因为: ( i ) 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发震的必然趋势。进入二十一 世纪,人类已悄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系 列新兴知识领域己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已取代 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的经济投入要素,丽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 靠人类不断的创新才能实现。因此,创新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 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 2 ) 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应对网趋激烈的囡际竞争的现实需要。当前,世 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科技的强弱和剖薪能力的大小是国家的强弱的重要决定因 素。世界备国都为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展开了新一轮的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竞 赛。然而,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挑战。发达国家在 资金、入才和技术等方菰占有绝对优势,其剑新制度更加健全,政策和法律体系 更加完善,可以为本困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制 定合理的发展策略,迅速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防止自身被逐渐边缘化。 ( 3 ) 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我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任务。我国正处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雷家创新能力其寄+ 分 迫切的需要。目前,我国人均g d p 融达到1 0 0 0 美元,正向人均g d p3 0 0 0 美元的 目标奋进。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经济结构转型的敏感时期,在这一时期主要会 出现两大变化:第一,势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感现 递减的趋势,而技术创新要素投入的边际贡献率将显著上升;第二,经济增长方 式逐步由数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从根本上适应这种变化,只能依靠建 设国家创新系统,提商我国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本文从实证分析出发,试蓬在构建国家刨新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上,客观地分析我国国家创新系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结合国外国家创新系 统发展的相关经验,合理地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以便网答 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等阑题,使我国科技在 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加密切地服务予经济发展,让我国始终立于国际竞争的不败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地。 1 2 国内外研究概况评述 1 2 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英国学者弗里曼( c f r e e m a n ) 在1 9 8 7 年出版的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 本的经验一书中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 这个概念,指出,国家创新系统是 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问的相互作用。他主要是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角度 剖析创新的系统性和国家干预的重要性。 1 9 9 1 年,美国学者波特( p o r t e r ) 发表国家竞争优势,将国家创新系统 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运行绩效联系起来,同时也研究国家间的相互作用对国家创新 系统的运转状况的影响。但他的研究及建立的钻石模型主要侧重于产业层面,对 于国家创新系统其它要素的分析较少。 丹麦学者郎德威尔( l u n d v a l l ) 通过对丹麦创新历史中地方决定因素的研究, 提出了创新系统的国家观点。其于1 9 9 2 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走向一种创新和 交互学习的理论,论述了用户与厂商的相互作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技术 创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郎德威尔主要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国家创新系 统的框架。 美国学者纳尔逊1 9 9 3 主编出版国家创新系统书,分析和比较了美国 和日本等国的促进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纳尔逊认为,一个经济体的主要任 务就是保持技术的多元结构,他还认为一个整体的制度的丰富性,分享技术知识 的机制,以及各机构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相互依赖的。 1 9 9 4 年,o e c d 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 n sp r o j e c t ) ,对多个国家的 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该项目历时7 年,分三阶段分别对国家创新系统的配置力、 创新政策、创新集群、创新公司和网络以及人员流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编写 了报告管理国家创新系统( 1 9 9 9 年) 、促进创新:集群的方法( 1 9 9 9 年) 、 创新集群:国家创新系统的推动力( 2 0 0 1 ) 、创新网络:国家创新系统中的 合作( 2 0 0 1 ) 和创新公司:国家创新系统中技术人员的流动性( 2 0 0 1 ) 。l 其它研究还有,萨克瑟尼安( a r m a l e es a x e n i a n ) 在对波士顿1 2 8 号公路和加 州硅谷的创新机制比较研究2 中,强调了创新系统的地域特征。美国科技政策研 究所于2 0 0 2 年1 月提交了名为增长的新基础:美国创新系统的今天和明天 1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动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国际科技动态翻 译材料2 0 0 2 ) ) 之五,2 0 0 2 1 4 2 a r m a l e es a x e n i a n r e g i o n a la d v a n t a g e c a m b r i d g e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9 6 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报告3 ,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运作情况和影响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公共政策 进行了研究等等。 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重点分析国家创新系统的 整体结构,并探究制度对国家创新系统作用的影响,例如弗里曼、纳尔逊等人; 第二类是偏重分析创新系统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和知识流动,如伦德瓦尔、 o e c d 等;第三类是着重对国家创新系统内某一特定范围的对象进行研究,如波 特,萨克瑟尼安等。 1 2 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9 0 年代初期,国内学者就开始研究、介绍国际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成果,并对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 出版g 多西等主编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4 一书首次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引 入中国5 。最初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有没有一个国家创新系统,如何认识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 c n i s ) 现状,其构成如何,对中国有何意义。 1 9 9 6 年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与当时的国家科委共同开展了对中国十年 科技改革进程的评价研究,并提交了十年改革:中国科技政策的报告,首次 运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对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分析研究。但,该报告并没有 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等提出具体的建议6 。 1 9 9 7 年,国家科委工业司启动了名为“市场经济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课 题研究,其研究成果有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 石定寰,经济管理出版社, 1 9 9 9 ) 和2 l 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 柳卸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 。 前者沿用了以纳尔逊和弗里曼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国家创 新系统进行了综述;后者对我国创新系统的体制与政策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并 用一个指标体系,对我国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效率进行了初步的评估。 1 9 9 8 年8 月,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启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 的课题研究,对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改革与重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份 题为完善和发展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报告7 和名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 论与政策的专著8 。 上述两项研究主要以宏观政策为主,而对于如何提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政 3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yi n s t i t e ( u s a ) n e wf o u n d a t i o n sf o rg r o w t h :t h eu s 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t o d a ya n dt o m o r r o w h t t p :w w w r a n d o r g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m r m r l 3 3 8 0 一 一2 0 0 4 一l 一1 3 4 g 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2 5 于春法关丁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 0 0 3 ( 5 ) 6 张荣耀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2 0 0 8 ( 2 ) 7 冯之浚完善和发展中固国家创新系统中国软科学,1 9 9 9 ( 1 ) 8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 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策措施没有相应论述6 。 1 9 9 5 ,齐建国教授完成的技术剖薪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研究擐告 9 ,中国学者第一次运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体制问题。 1 9 9 7 年3 月,西安交大刘洪涛完成了题为图家创新系统( n i s ) 理论与中 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的博士论文,沿用朗德威尔的研究方法对构成国家 创新系统的生产一学校系统、搜寻系统、探索系统与选择系统等进行了分析。5 1 9 9 7 年,吴贵生和i 9 伟也在第二届中韩产业技术政策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 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作用与影响的论文,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既 包括硬件,也包括软徉。 1 9 9 8 年,柳卸林完成了题为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的研究报告,认为政府、企业、科研与高校以及支撑服务等四个要素以及它们彼 此之间的楣互作用构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 胡志堡主编的豳家创新系统瓣和王春法发表的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 础与工具选择美囡和日本的比较研究则对各国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 分析和介绍。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眩:一是对匿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弓| 进和探讨,如国家创新系统( n i s ) 理论与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刘 洪涛) 、因家创新系统的要素、作用与影响( 吴贵生和谢伟) 、中国国家创新 系统的现状、闯题与发展趋势( 柳卸林) 等;二是结合我霞经济发展需要和科 技体制改革实际,提如有关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如十年改革:中国 科技政策(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科委) 、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 来( 石定寰) 1 3 2 l 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 柳卸林) 、国家创新体系的 理论与实践等。此外,何簧启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也都围绕国 家创新系统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m 。 但是,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多是从我国改革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研究的,并 且从一开始就是同政策设计联系在一起的,因露英重点并不是放在国家创新系统 的微观机制、特别是理论基础的研究上。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学者在国家创新 系统各要素内部的相互作用、技术专业化的国家差异等问题的研究上,尚有一定 9 齐建国傣技术截薪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j 乏察:社会科学文献崮舨社,1 9 9 5 蹭鹾志坚编。国家刨耨系统:理论分析与因际比较j | :窳:社科文献出版社,2 0 0 0 千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t 具选择美圆和日本的比较研究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1 9 9 8 圮邓广杰从专利角度分析我国高校在豳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北 京:北京纯上大学,2 0 0 7 珏石定寰,柳卸林。国家刽新系统:现状与未来北寐:经济管理出舨社,1 9 9 9 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9 9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差距”。 1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 通过借鉴技术创新学、统计学、系统学和公共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设 计了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合理化建议。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和 研究方法如下: ( 1 ) 研究意义与研究成果综述。在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 展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意义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 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 ( 2 ) 相关理论。对研究所需的国家创新系统基本理论、绩效评价理论和发 展对策理论分别进行了归纳阐述。 ( 3 ) 国外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经验介绍。选取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 韩国、欧盟四个国家( 地区) ,对其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和绩效评价上取得的 经验,作出了详细阐述。 ( 4 ) 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实证分析。本文首先建立了一套国家创新系统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三大类共3 4 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地 比较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分析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现存的 问题,及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 5 )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对策。按照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将国家创新 系统发展对策分为科学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教育与人才培养系统和创新支 持系统四部分进行阐述。 1 5 王春法关丁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 0 0 3 ( 5 ) 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和发展对策的基本理论 2 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 1 1 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创新系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 6 : 弗里曼( f r e e m a n ) 1 7 :国家创新系统是公共、私有部门机构之间的网络,其 各种活动和相互作用对新技术有启动、引入、改进和扩散等作用。 郎德威尔( l u n d v a l l ) 1 8 :国家创新系统是以一国国界为范围之内,在新型、 经济实用型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中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关系。 纳尔逊( n e l s o n ) 1 。: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系的科研机构,其相互作用决定一 国企业的创新绩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0 e c d ) 2 0 :国家创新系统可以定义为公共和私人部门 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 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 冯之浚2 1 :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 2 0 0 8 ) 2 2 f 国家创新体系泛指一个国家整合创 新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网络。 上述定义虽表述各异,但它们的共性是突出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创新的各要 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网络。本文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0 e c d ) 的定义,即将国家创新系统视为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 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 李沾促进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政策分析:【硕十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 院研究生院,2 0 0 4 f r e e m a n c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ya n de c o n o m i cp e r f o r m a n c e :l e s s o n sf r o mj a p a n ( m ) l o n d o n : p i n t e r , 19 8 7 1 8 l u n d v a l l ,b a 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so f i n n o v a t i o n :t o w a r d sat h e o r yo fi n n o v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a c t i v e l e a m i n g m 】l o n d o n :p i n t e r , 19 9 2 “n e l s o n ,r r s y s t e mo fi n n o v a t i o n :a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m 】 o x f o r d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 9 9 3 2 0 o e c d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p a r i s :o e c d ,1 9 9 7 2 1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 2 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2 0 0 8 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北 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0 8 7 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绩。 2 。 。2 国家剖毅体系的结构 在国家创新系统要素组成及相互作用的认识上,国内学者存在多种认识,主 要有: ( 1 ) 弗墨曼认为圈家创新系统应包含政府政策、企业研发、教育培训和产 业结构四要素2 3 ,各要素之间均相互影响,如图2 1 所示。其认为上述四要素的 有效结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 图2 一l弗翠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结构 ( 2 ) o e c d 从帮助各国政府制定和完善政策的角度出发,将知识在国家创新 系统各要素问的流动作为研究的主线,认为“这些流动发生在企业、院校和研究 机构之闻拶烈。其认为政府逶过建立知识库和技术研究开发相对密集的区域网络, 或制定创新计划和项目等手段,可以促进知识在各创新要素之间的流动;而政府 资助的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自主地和企业进行协作开发,促进知识的流动;其它 促进知识流动的方法还有各国人员交流等。 ( 3 ) 吴贵生、谢伟在国家系统的要素:作用与影响一文中指出,国家 创新系统应由以下要素构成2 5 : 创耨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等。企业是研 究开发、投入和收益的主体,高校主要承担基础研究,政府的研究机构主要负责 耗资大风险大的国家利益相关的项目研究,而政府多通过目标设定、组织与保障 实施等手段推动创新的发展。 各行业主体憋内部运行机制。 行为主体的之间的联系。 创新政策。 2 3 罗兰国家剖薪体系建没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固+ 学位论文】郑州;郑州人学,2 0 0 3 2 4 o e c d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p a r i s :o e c d 1 9 9 7 2 5 石定寰土编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术米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9 9 9 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场环境。其往往涉及国家宏观经济、产业、财税政策,及有关法规和竞 争规则等因素。 国际联系。 ( 4 ) 傅利平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包含三种类型的要素2 6 : 首先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 构和政麝服务部门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主体。 其次是创新体系的功能要素。主要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 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 产品和产业剖薪是动力,制度创薪是保证。 第三是创新体系的环境要素。包括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和保障条件等。环 境要素是囡家创新体系能否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调控和制约因素,它由一个国 家的科技体制、经济体制和政府的职能定位共同构成。 ( 5 ) 国家创薪体系发展报告( 2 0 0 8 ) 中,将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置于三 个不同的维度上进行考察,如图2 2 所示。 图2 2 国家创新体系结构 从土图中可以看出: 在x y 平面上,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存在多种调控方式和具 体措施,而这些方式和措施在实际运用中,会根据创新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倒如,对于承担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大学,国家既可以提供优惠政策也 2 6 傅利平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演化及其功能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2 ( 6 )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以直接投资支持其发展;而对于企业,国家则应主要为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资助。 在y z 平面上,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应根据现实国情和国家发展战略,有 选择的给予重点扶持。例如,将科学创新作为重点还是将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就是 选择所涉及的问题之一。 在x z 平面上,是由各类创新及其创新主体构成的知识创新体系。在市场环 境中,各创新主体依靠市场机制在各类创新涉及的范畴中从事知识生产、扩散和 创新要素流动等活动。 从以上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论述上来看,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行为的主 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和中介服务机构。科研单位受政府 资助,主要承担公益性和基础性的创新活动,为科学创新;企业主要承担与产品 相关的应用创新和工艺创新等,为技术创新;同时科研单位和企业往往可通过合 作开发等形式,共同从事创新活动,实现基础性研究成果向产业的迅速转化;而 政府则主要承担国家创新系统中制度创新的责任,从宏观层面保障国家创新系统 健康运行。大学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科研功能,但更多应承担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 的任务,为国家创新系统输出人才供给,这一任务其他行为主体无法替代,这也 是大学与一般科研单位的主要区别。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于降低技术扩散和人 才流动的成本,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活力。 从系统学的角度分析,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国家把各类创新及其创新主 体、要素整合成的一个复杂巨系统2 7 。这个系统在微观层次上有科研院所、大学、 企业、跨国公司等,在中观层次上有科技、教育、经济等部门,宏观层次上是整 个国家。系统中的各类创新主体既按照创新之间的关系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又 要受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共同驱动。 国家创新系统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其内部时刻与世界各国的创新系 统进行着物质交换,这种物质包括科技知识与信息、人才、资会和创新文化等要 素。国内国际环境始终地在变化中动态地发展,国家创新系统也因此不断的进行 着自组织、自调整和自适应。正是由于国家创新系统的这一特性,才保证了其在 动态的变化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2 7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2 0 0 8 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北 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0 8 7 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绩效评价理论 2 2 。 续效的科学内涵 绩效是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与一定的耗费有对比关系、可以度量的、有益 酶结果。葜科学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嚣: 第一,绩效是客观存在的,是入翻实践活动豹结果。巍来安现的东西不是绩 效,正在安现中的东谶也不是绩效。只有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即通过实践活动 达到了的酲标,才算实践活动的绩效。 第二,绩效是产生了实际 乍熙的实鼗活动结果,甓毒实际效果。无效劳动不 是绩效,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酱劳”,这句话不适用于绩效的科学内涵。不 过有些实践活动有“潜在的绩效,不能将其与当前绩效同等对待,应视具体情 况和要求,作基不同选择。 第三,绩效体现了一定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性质有正负之分。凡主体作 用于客体产生的绩效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则为芷绩效;反之则为负绩效。狸许多 情况下,妪负绩效是圃时存在的,人佛希望尽量扩大正效益,缩小负效益。 第霸,续效应当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对毙关系。实践中,有益结票的获雩导是以 一定代价换取的。投入少、产出多,则绩效好。这种多与少,无法用绝对量说明, 只有用包含合理比例关系的相对量力能说明。 第五,续效应当有一定熬可度量性,完全没有度量意义或完全无法度量的东 西,不是绩效。当然对绩效进行度量往往不会裉寓观、易行,常常需要经过必要 的转换才能度量,这给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 2 。2 。2 建立综合绩效评徐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刚 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 性的原则。 ( 薹 科学性原燹| j 2 9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以便对客观实际进 行合理的抽象描述,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其科学 性越强。另外,评价内容也要有科学的规定,各个评价指标概念要科学,蠹涵耱 外延要确切。 ( 2 )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综合评价的生命,离开了客观性,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实现客观性 2 8 吴俊舞,郑幕琦,张恚兴等绩效评谕麴疆论与方法。l 器京:科学技术文献出叛社,1 9 9 2 ,l 4 2 9 杨青投盗评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0 9 2 1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难点是对那些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指标的处理,应避免主观随意性。影响客观性 的另一个难点是对系统逻辑结构、层次及因果关系的正确分析,逻辑关系搞错了, 就失去了真实性。 ( 3 ) 系统性原则3 0 综合绩效评价往往涉及众多指标,这些指标可能存在相爱联系、相互制约的 关系,焉构成互有内在联系的若干组、若于层次的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因此,综合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要尽可能区分指标之间的边界,避免互相包含, 同时要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不同侧面的不同特点。系统性原则还要求评价指标体 系需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如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效益与 社会效益的关系等等。 ( 4 ) 可比性原则 评价常需要对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绩效进行比较,因此评价指 标必须具有可眈性。各个评价对象的特点往往是千差万别的,科学、合理地把不 同评价对象的共同点加以抽象、归纳和量化,是使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具有可比性 的首要任务。同时,评价指标应尽可能与已采用的国内外有关评价指标相一致, 以利于数据的获取和比较。 ( 5 ) 可行性原则 即综合绩效评价的一整套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要简繁适中, 计算方法简便易行,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醵提下,指标体 系尽可能简化。同时,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适应目前的科技管理水 平。 2 。2 。3 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 1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3 1 由于各指标数据在性质( 正指标或逆指标) 、量纲、量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 别,不便于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有必要进行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方法 主要有以下两种: 非线性评分函数法 有各种形式的非线性评分函数,如假设第i 个评价对象第j 项指标为我,其 评分函数值为欺,则可以评价对象集中同一指标的最优僮( 秭g ) 为1 0 0 分,最 劣值( x :) 为0 分,建立非线性评分函数,即: 玛= 籀j 1 0 。 3 0 吴俊卿,郑幕琦,张志兴等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 9 9 2 3 2 3 1 杨青投资评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0 9 8 1 0 5 l l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线性评分函数法 线性评分函数多种多样,一般可以评价对象集中同一指标的最优值( ) 为1 0 0 分,最劣筐( b ) 为0 分,建立线性评分函数,即: 虼= 弋i 一虿b 卜 上述评分标准称为相对评分标准。另外,也可以把实践中同类指标可能取得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代替评价对象集中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建立评分函数, 称为绝对评分标准。 ( 2 ) 指标权重的确定 目前,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两者相结合 的方法三大类。主观赋权法就是根据人们的主观判断来评定各指标的权重,主要 有模糍标度法、层次分析法( a h p ) 、对比求和评分法( 强制确定法) 、环院倍乘 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