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谢煜慧 指导教师:何宗美教授 摘要 明末清初,地域诗派主导着诗坛格局,浙东的甬上诗派在明代复苏兴盛。清初甬上遗民李杲堂 与甬上诗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李呆堂编纂甬上耆旧诗,提出“甬上诗派”,展现地域 文学风貌,追溯明代甬上诗派的文学渊源,展示明代甬上诗派发展的盛况,肯定甬上诗派在明代文 学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清初甬上诗派的领袖李杲堂与甬上遗民文人结成同乡之谊,相近的性情 和相同的人生选择将他们联系起来,以诗相和。李杲堂的诗学思想是清初甬上诗派的核心思想,有 益于肃清浅浮虚假的文风,开创清新健实的诗风,引导甬上文学回1 月传统诗学。李杲堂为代表的甬 上诗派的创作为清初诗坛劈开一条新路,代表了清初诗歌的一种发展方向。本文试图从“李呆堂与 甬上诗派的关系”切入,窥探李杲堂在甬上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甬上诗派的理论与创作,争 现明代与清初甬上文学的面貌,最终探讨李杲堂与甬上诗派在明清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分为六部分: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 绪论部分对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的研究现状作大致的梳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意 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旱现明代甬上诗派的概貌。甬上诗文兴于唐开元年间,在明代进入全盛时期。本章通过 追溯明代甬上诗派的文学渊源,考察甬上诗文的流传情况,厘清明代甬上诗派崛起的基本进程,从 而早现明代甬上诗派的概貌。 第_ 二章分析李呆堂与甬上文人的关系。明末清初,甬上诗文创作繁盛,这是李杲堂与甬上文人 共为文章之事的必然结果。本章分析明末清初甬上文人及文学的人致情况,以及李杲堂与甬上文人 的交游,说明李果堂引领甬上文人共同致力于健实、通达、清新的诗风的开创,为清初诗坛注入一 股新的活力。 第三章论述李果堂的诗学观及其在甬上诗派中的影响。明末清初,李果堂力主文柄,与黄宗羲 交往其密,其诗学观深受黄宗羲诗论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遗比特质。本章论述李果堂的诗学观,凸 显其诗学观在甬上诗派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崩。 第四章探讨甬上耆j r 诗的编纂及其与甬上诗派的关系。本章探讨甬上青旧诗的家学影 响、编纂动机、体制特征及审美标准,肯定甬上膏旧诗对甬上诗派的传承意义,从而对李朵堂 与甬上诗派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结语部分总结明清甬上诗派的地域特质,简要说明李朵堂与甬上诗派在明清文学史中的地位与 影响。 关键词:李杲堂;甬上诗派;甬上耆旧诗;地位;影晌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o nl ig a o t a n ga n d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h ez o n g m e i a u t h o r :x i ey u h u i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g i o n a lp o e t i cs c h o o lp a l ys i g i n i f i c a n tr o l ei nl i t e r a t u r ep a t t e r n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o nt h ee a s to fz h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h a dr e c o v e r e da n dt h r i v e di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l ig a o t a n gw h ow a st h ea d h e r e n t si nq i n gd y n a s t yh a dc o m p l i c a t e d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t h e 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0 0 1 t h ef i r s t ,l ig a o t a n gc o m p i l et h ep r e v i o u sp o e t i e so fy o n g s h a n g , i no r d e rt o e m e r g e dt h er e g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s h ep o s e d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 ,t h e nf o u n d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r i g i n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0 0 1 h er e v e a l e dt h e g r a n do c c a s i o n o fl i t e r a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n f i r m e dt h a t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w a sap a r to f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h a ds t a n d e di ng r e a tp o e t i cs c h o o l s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s e c o n d ,l ig a o t a n g ,w h ow a st h el e a d e r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i nt h ee a r l yd a y so f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h a di n t i m a t ef r i e n d s h i pw i t ht h ea d h e r e n t si ny o n g s h a n gb e a u s eo ft h e i rs i m i l a rt e m p e r a m e n t a n ds a m el i f ec h o i c e t h e yo f t e nw r o t ep o e t i e sf o re a c ho t h e r l ig a o t a n g sp o e t i cv i e ww a st h en u c l e u s 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 s t h ev i e wt h a to p p o s e du n r e a l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a d v o c a t e dt ob u i l dp u r e a n df r e s hl i t e r a t u r ew i n d l ig a o t a n g sp o e t i cv i e wh a dt h ep o e t i cw r i t i n g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t os t e po n an e wr o a di no r d e rt ol e a dt h ep o e t i cw r i t i n go fy o n g s h a n gt or e t u r et h ep o e t i ct r a d i t i o n s ot h ew r i t i n g o ft h e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w h i c hl ig a o t a n gl e a d e dd e l e g a t e d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p o e t i cw r i t i n g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e x ta t t e m p t st ot a l ka b o u tw h a tp o l el ig a o t a n gh a dp l a y e d 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t h er e l a t i o nb e w e e nl ig a o t a n ga n d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0 0 1 t h et e x ta t t e m p t st os u mu pt h et h e o r ya n dw r i t i n gs ot h a ti tc a na p p e a rl i t e r a t u r ef e a t u r e so fy o n g s h a n g 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f i n a l l y , t h et e x t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v a l u eo fl ig a o t a n g a n d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f o r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b o d ya n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o r yp a r a g r a p h s ,t h ea u t h o rt a l k sa b o u t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 e so nl ig a o t a n g a n d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a n dc o m eu pw i t ht h ev a l u eo ft h i st h e s i sa n dt h ec l u e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 i nc h a p t e ro n e ,t h ea u t h o rp r e s e n t st h er o u g hf e a t u r e s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i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y o n g s h a n gw h i c hh a dr e c o v e r e d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h a dt h r i v e di nt h em i n g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d y n a s t y t h ec h a p t e rw h i c ht r a c e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r i g i n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i n 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a t t m p tt oi n s p e c tt h es p r e s do ft h ep o e t r i e s 1 1 1 ea u t h o rw r i t ea b o u tt h ep r o c e s si nw h i c ht h e 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r o s es h a r p l y s ot h ec h a p t e rc o u l dp r e s e n t st h er o u g h f e a t u r e s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t w ob r i e f l ya n a l y s i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l ig a o t a n ga n dp o e t si ny o n g s h a n g 1 1 1 ep o e t i c t h r i v i n gw a so na c c o u n to fc o m m o ng r e a te f f o r t so fp o e t si ny o n g s h a n gi n c l u d i n gl ig a o t a n g 1 1 ea u t h o r a n a l y s i st h em a i ns i t u a t i o no fp o e t si ny o n g s h a n gi nt h ee a r l yd a y s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m a i n s i t u a t i o no fl ig a o t a n g sm a k i n gf r i e n d sw i t hp o e t si ny o n g s h a n g t h ea u t h o ra t t e m p t st os h o wt h a tl i g a o t a n gl e a d e dt h ep o e t si ny o n g s h a n gw o r kf o rb u i l d i n gt h eh e a l t h ya n df r e a s hw r i t i n gw i n d s o1 n h e y p o u r e di n t on e wv i g o rf o rl i t e r a t u r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i nt h ee a r l yd a y s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t h ea u t h o ri sg o i n gt or e v e a ll ig a o t a n g sp o e t i cv i e wa n dt h ev i e w sa f f e c tf o rt h e 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0 0 1 l ig a o t a n gw h ow a st h el e a d e r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h a da s s o c i a t e d 诵t hh u a n gz o n g x iw h o s ep o e t i cv i e wi n f l u e n c e dl ig a o t a n g t h ec h a p t e rc o u l dd i s c u s sl ig a o t a n g s p o e t i cv i e ww h i c hh a da d h e r e n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o e r d e rt os h o wt h a tl ig a o t a n g sp o e t i cv i e ww a st h e c o r eo ft h e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 sp o e t i cv i e w t h ev i e wh a dl e a dt h e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 s c h o o l sp o e t i cv i e wa n dw r i t i n g c h a p t e rf o u rd i s c o v e r st h ew r i t i n go ft h ep r e v i o u sp o e t i e so fy o n g s h a n g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p r e v i o u sp o e ,f e so fy o n g s h a n ga n d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0 0 1 t h ea u t h o rc o u l dd i a c u s st h e w r i t o r si n f l u e n c eo ff a m i l yt r a d i t i o n ,t h ew r i t i n gm o t i v e ,t h es y s t e mo ft h eb o o ka n dt h ew r i t o r ss t a n d a r d o f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y t h ec h a p t e ra i m sa tc o m f i r m i n gt h et r a n s m i t t i n gm e a n i n gf o rt h e 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0 0 1 t h e n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l ig a o t a n ga n d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i s i n i t i a l l yr e v e a l e d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t h ea u t h o rb r i e f l y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s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 s c h 0 0 1 t h ea u t h o rb r i e f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l i t e r a r yi n f l u e n c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o ft h e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 s c h 0 0 1 k e y w o r d s :l ig a o t a n g ;y o n g s h a n gp o e t i cs c h o o l ;p r e v i o u sp o e f i e so f y o n g s h a n g ; 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 ;l i t e r a r yi n f l u e n c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哼黔屿甚 签字日期:弦,。年彩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敝储张锦旗锄张伊体夏 签字日期:州口年朔o 日 签字日期:1 夕,口年争月移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i 绪论 李果堂是明末清初浙东甬上文坛的领军人物,明清甬上诗派是甬上文学重要的存在方式,李杲 堂与明清甬上诗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仅引领清初甬上文学的走向,而且确认了明代甬上诗 派的历史地位。关于李果堂的诗文创作,有儿篇专门的论文,但对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的关系的关注 远远不够。本文从李果堂这一视角,通过点与面的研究,去探讨李杲堂在甬上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呈现明清甬上诗派的历史面貌,确认甬上诗派在明清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研究现状 作为明末清初甬上文学领袖李杲堂,少负才名,曾主持甬上文入团体鉴湖社,一时胜流云集。 李杲堂自称创作诗歌有两三千首,主张真性情,为诗重韵外之致,早年为文轻华,结交黄宗羲后, 诗风为之一变,气象浑厚。黄宗羲、林时对、梁公狄对其诗歌极其爱重,他是浙东甬上诗派的代表 人物,影响一代风气。李杲堂与甬上诗派的研究现状如下: 首先,金林祥在论文甬上证人书院与清代浙东学派中,议论黄宗羲在证人书院的讲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时,提到李果堂,偏重利用李杲堂的杲堂诗文集的文献价值。7 。同类的文章还有吴 海兰的甬上讲经会与黄宗羲重经思想的传播,偏重于明末清初甬上的j f 5 院文化与经学思想的讨 论,而真正关于“李果堂与甬上文学”的研究,尊师何宗美教授的清初甬上文人结社略考成 为打开其研究之门的一把新钥匙 。 其次,对李杲堂的个案研究只有几篇关于其诗歌创作的主题研究的论文,如下: 张仲谋论李果堂及其诗歌苏州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张道勤埋山沉井终须出 简介浙江学刊1 9 8 9 年第2 期 周军清初遗民诗人李杲堂诗歌创作初探浙江师范人学学报2 0 0 7 年第6 期 以上研究多集中于生平的考证以及诗歌主题内容的论析,朱深入到李果堂的诗学观及其在甬上 文学中的作用与影响,未分析李杲堂诗歌创作的内外动冈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甬上诗派的地域特质, 未涉及甬上者旧诗的选编与评价,未展现出甬上诗文创作状貌和甬上诗派的发展演变。对甬上 的文化研究最多的是学术与书院的研究,不仅尚未厘清甬上文学的发展史,而且明代甬上文学的整 体研究是个空白。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很薄弱,究其原冈人略有二:其一,清初浙东学术之首当推 黄宗羲,梨洲先生越中开讲,创办甬上证人j f s 院,甬上文人从他读j f 5 的很多,成了一时风气。黄宗 羲及其弟子白然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而李朵堂代表的甬上诗派一向被忽视,即便引州李杲堂编纂 的甬上耆旧诗,也只是被看作研究他人的参考l ;。李果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向来被忽视,即 使在他的家乡,其诗文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一二,明末清初浙江是文化强省,浙尔学派与浙东 诗派为学术界所肯定之时,不免忽视了对浙尔甬上诗派的独特性的研究,而李果堂的个案研究也相 对显得薄弱。 。1 甬i :面f 人书院1 j 清代浙东学派,清史研究1 9 9 4 年2 期。 2 甬卜讲绛会j 黄宗羲重绛思想的传播,中困义化研究2 0 0 6 年秋之卷。 “清初甬f :遗民结 i :略考,i ”j 末清初文人结 ! i = 研究续编,第3 4 2 贝。 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李呆堂是甬上诗派的典型代表,他是全面把握清初甬上文人文学活动、文学思想的重要环节, 他更是清楚了解明代甬上诗派及甬上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环节。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展现明代甬上诗派的概貌,追溯明代甬上诗派的文学渊源,考察甬上诗文的流传情况, 厘清明代甬上诗派崛起的基本进程。第二章概括明清之际甬上文人的共性,考证李杲堂在甬上的文 学活动,凸显李杲堂在这个阵营中的核心地位,说明清初甬上诗派的火致情况。第三章论证李杲堂 在黄宗羲影响下所形成的诗学观,论述李杲堂诗学观在甬上诗派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四章考察甬 上耆旧诗与甬上诗派的关系,把握甬上文学变及明代甬上诗派的发展脉络,体现李果堂与明代甬 上诗派的内在关系。结语总结甬上诗派的文学地域特质,确认甬上诗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与地位。 以上研究内容从地域文学研究的角度,还原明代及清初甬上文学的历史面貌,其研究意义如下。 首先,在清初遗民文人中,李杲堂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和鲜明创作特征的诗人,他的诗文真实 地展现了明清之际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现身当易代之际坚守自己人生信念的一代士人的心灵悸 动和人生体验,让人感受到明末清初甬上文人的生活气息,因此具有突出的诗史价值。 其次,李杲堂的性格品质、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均在明末清初的政治思想洪流中形成,尤其 是他的诗学观代表了明遗民的文化理想。由此确定李杲堂在文学史上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思想价值。 再次,作为浙东文坛领袖,李杲堂与甬上诗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甬上诗人的交游、结社, 对甬上诗集的编选与评价,体现了以他为代表的甬上诗派的遗民特质,不仅对于甬上文学史、明代 甬上诗派活动和创作的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有一定意义,而且有益于理解从晚明的沈嘉则、屠隆到清 初的黄宗羲对甬上文人群体的主导意义,进而可以窥见甬上地域文学独特的风貌。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厘清李杲堂文学活动,准确把握甬上文学发展进程与明代甬上 诗派的发展脉络。在此两个基础之上,考察李呆堂与甬上文学、甬上诗派的密切联系,展现出以他 为代表甬上诗派的历史面貌。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李杲堂与甬上诗派,总体研究思路为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关注李杲堂 的家世生平、性情品。1 1 5 f 、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以及交游、结社情况,把握其性格特征以及文学思想 的形成,并通过明清之际士人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比较,揭示其在人变革时代的心灵轨迹。具体行文 时,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采川纵横比较、诗史互让的方法,知人论t h = ,结合时代背景,从其 生平家学、师承、交游出发,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图对其诗歌创作利诗集编辑进行探索, 论析其诗学观的建构。在此基础上,进而考察诗人与甬上诗派的密切关系,由此窥见甬上文学的地 域风貌。 在上述之平台上,将李朵堂放在浙尔学派运动与甬上文学史中,特别是明代甬上诗派发展过程 中来观照,以达剑在宏观中观照微观,在微观中透视宏观的目的。在揭示山明末清初甬上文学的创 作及其演变的基础上达剑点与面的结合。 本文的研究立足丁甬上诗派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考察,把李果堂放在明末清初的浙尔的时空中讨 论其对甬上诗派的认识和师承,展现甬上文人的创作特质。该研究的重点在丁通过李杲堂的个案研 究与甬上诗派的互相作川,给清初甬上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的探讨提供一个能够代表清初遗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民文学发展特质的文人典型。此外,李果堂交游广泛,与活跃于当时文坛的浙东学派领袖黄宗羲及 其学生万斯同、万斯人等都有深入的交往,形成以甬上证人书院( 讲经会) 为中心的交友圈。李杲 堂的文学活动以文学社团为载体,他的诗文创作为这样成一个偌大的文人诗文创作圈提供了生动史 料。李果堂为甬上文学做了很多贡献,包括保存甬上诗派的史料,确认甬上诗派的群体特征,并承 袭了甬上诗派的发展特征进行创作,故李果堂不失为浙东学派在甬上的文学代表。基于以上各层面 的展开,这个对象的考察能给明清文学史研究以参照与启发。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明代甬上诗派概貌 第一章明代甬上诗派概貌 明代的地域诗派是明代文学存在的重要形式,甬上诗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甬上诗派的创作 源于春秋,盛于唐开元,衰于宋代,至明代一度“甲于天下”,进入全盛时代。本章拟追溯明代 甬上诗派的文学渊源,考察甬上诗文的流传情况,厘清明代甬上诗派崛起的基本进程。 第一节文学渊源 甬上即鄞县,自秦以来,甬上即为浙东的中心文化胜地。秦时浙江“隔岸为乌伤诸县,迄逦 至于山阴,又东自馀姚、旬章至于鄞而止”。汉初,“东部都尉治鄞”,鄞县成为浙东行政中心,“其 分辖者当为馀暨、诸暨、山阴、馀姚、上虞、剡、句章、郧,皆秦之旧也”。此后由于鄞县“迁 置不常”,与余姚、句章接壤,故“一时人物与句章、余姚各相引” ,于是鄞县诗人作品各自分散 不集,时至清初,重新整理甬上诗人诗集者,乃李呆堂编纂的甬上音旧诗。按李杲堂继承前人 宋恢、张时彻的说法,认为甬上诗派“萌丁二周末,兆于汉,盛丁二唐开元”固。 明代之前,周末的文种、汉代的黄人里、盛唐开元的贺知章、北宋庆历朝的鄞江桃源五先生以 及南宋淳熙朝的袁止献代表甬上诗文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唐以后的几个阶段最为关键, 可以追溯明代甬上诗派的文学渊源。 关于明代之前的甬上文学演变进程,李杲堂与其先辈戴南江和沈风峰的观点一致,认为甬上乃 至四明的诗歌创作繁盛始于贺知章。贺知章“以吴越之十名扬上京,李杜二公益相推重,奉先 生为宿老” ,当时贺知章己与李杜并驰,影响及于京师,使甬上的地域诗文沐浴于春风。 明代甬上诗派以氏族与诗社的方式发展壮大,源于宋代。宋代,甬上诗人名噪一时,尤以南宋 淳熙朝的袁燮、干致、王说、楼郁为代表的四明九先生为最,他们高举文章理学的旗帜,使甬上以 著述风。符行于天下。宋代,甬上诗派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和壮大。南宋甬上诗派就警现出一个突出特 点:诗派以氏族为单位,氏族的兴旺推进了甬上诗派的形成与发展。当时甬上推四人家族:楼鳊、 丰清敏、史弥巩、薛朋龟之四家,其中楼鳊之文集,李杲堂得见之,丰清敏之诗集少传。值得一提 的是仅薛氏一家可列之诗人达二十六家,以氏族为中心的诗派形成与传播之盛可见一斑。此外,甬 上诗派以师生关系发散开去。南宋建炎年间,诗人高元之在乡间授学,从学者达数百人,俱以其为 师,可谓一时的盛事,由此甬上诗派逐渐壮大。而诗社的力量亦不可小觑。白北宋始( 其可考者可 追溯剑北宋元祜、绍圣之间) 甬上诗人通过诗社壮人力量。南宋建炎年间,四人家族之一的薛朋龟 在甬上与汀汝直、干止珩等人结社,唱酬丁日出日落,林下后辈多从杖履相造请,时称为“四明五 老”。时至南宋乾道、淳熙之间,甬上诗人在林。卜平原中的唱和,“篇什极盛”一。南宋庆元嘉定, 甬上诗派进一步发展,以土张相异而各为诗丰十,如楼鳊不屑以道学为诗,故不与诸公为一诗社,同 “侍御陈苇葩先生诗序,某常诗丈集,第5 7 0 页。 2 甬i :耆诗卷一义渊阁p u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2 页。 。浙东分地录,伞丰h 掣集i l 校集 手中册,第1 8 2 2 页。 。甬i :耆诗卷一,义渊阁u q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2 页。 “侍御陈节苞先生诗序,某堂诗义集,第5 7 0 页。 ”甬i :耆诗卷一,义渊阁p q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4 贝。 。 i j 余十舀序伞祖掣集汜校集沣下册,第2 3 1 3 贞。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明代甬上诗派概貌 时的高疏寮、史友林以苦吟为诗,另为一诗社。 明之前的甬上诗派的诗歌创作亦受主流文学思想的影响。南宋隆兴年间,王安石掀起学江西诗 派之诗潮,甬上诗歌创作受到影响,导致所为之诗过奇而无蕴藉,李杲堂认为当时“风雅道衰”, 这是随即而米的甬上诗派宗唐的诗风背景。引领宗唐诗潮的是诗人张良臣,他倡导复古,复推唐雅, 他“长于唐人绝句,语尽而意益远,论者谓诗至盛唐极”,故其诗影响很广,甚至方外僧侣亦竟相 风尚其诗体,其影响越过江南,他引领一时的诗风之变,其影响不止一县,故被称为“过江诗祖” 。此外,宋人凝骚之大潮流亦影响宋代甬上诗文创作;据李杲堂甬上耆旧诗记载南宋建炎年 间,甬上诗人高元之作变离骚九篇:愍畸志、臣薄才、惜来日、感同波、力陈、危 衷、悲婵娟、古诵、绎思,李呆堂给予其高度评价:“宋人撮骚俱莫能及也”管。 另外,甬上诗派的遗民文学源于元代。元代,甬上诗派以宋遗民诗人为主体,其中包括甬上本 土遗民和外来遗民。甬上名族先有“史郑楼丰”,后有“杨陆张屠”,明成、弘朝的杨守陈便是其中 的世称“镜川之杨”的杨氏后人。杨守陈的祖先自宋德祜后,从杨再始,世代自为宋臣,至元代“执 义不仕”锄,至明代,其子孙杨浩卿生于元末,亦不仕。元火德大间朝,有袁桷冈从学,自同纥来 甬上,时称“江南一奇”。另有诗人徐本原,举家从奉化迁徙至甬上,隐居不仕。宋亡后甬上遗 老相互倡酬,如徐本原与陈子晕、郑奕夫、章莹继承前辈手应麟、陈允为主盟之诗社,将甬上遗民 诗派发展起来。 由此看来,明代甬上诗派的“以诗显其家”的家族传承和遗民传统由来已久,同时从唐开元的 贺知章剑宋之复古、凝骚、宗唐的甬上诗人,甬上文学与主流文学紧密相关亦渊源有自。 第二节诗集流传 宋元而下的甬上诗文大多不传。李果堂欲录宋及宋之前甬上进士所作之诗之时,仅见到约百分 之四的诗人之作:“甬上文献至宋而始盛,凡中进士者六百九人今所录二十四家。”而其中得 以选编的只有北宋的薛朋龟和南宋的楼鳊两家,余者全集苦觅不见,只能“从诸j 辂乘陈言腐什中节 取一二而已” 。郑真所录四明文献录中记宋元诗家仅四人,而甬上诗人仅蒋敬之一人,李杲 堂读宋元志乘记载亦极少。诗集的不传给李杲堂的编纂带来了很火的凼难,他再二呼吁,并不 惜重金求购,以补漏亡佚,抢救甬上文献,希望流传子孙,世代延绵。 南宋的甬上诗文的流传情况令人堪忧。李杲堂在甬上耆旧诗中说: 宋南渡后,吾乡位至执政者十八人,其诗存者绝少。今得列此卷仅二人,楼简诗 以未见全集,所录十七首。郑忠定诗为旧乘所载所录五首。 这类情况绝不仅此两家,如南宋隆兴年间,随父亲迁至甬上的诗人张良辰著有文集十卷。咸泞年间, 页蜒页妪0 0 页 2 3 2 3 口矽7 2 2 3 3 8 8 2 第第第第第第第册册册册册册册 5 似似似似似m似 4 4 4 4 4 4 4l 第第第第第第第 部部部部部部部集集集集集集集书书书书书书书伞伞伞伞伞令伞库库库库库库库叫州叫叫州川叫圈硐羽习翟萄硐 渊渊渊渊渊渊渊 义义义义丈义史 一一一二一一一 卷卷卷卷卷卷卷 寺寺寺寺寺寺 :,l i i i i i j i 耆耆耆誊耆耆耆甬甬甬甬甬甬甬、 i 蔷 3 钆 h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明代甬上诗派概貌 其外甥徐直谅在广信郡刊刻其文集,但在甬上流传绝少,黄宗羲告知西湖志存有一绝句,李杲 堂乘烛翻阅得之,百感交集,感叹其诗之妙的同时,为不能尽读前人的遗文而悲恨不已。 综观宋代甬上诗文的流传,时至南宋以后,诗人篇什散佚的情况越演越烈,至明代洪、建年间 才有所好转。李杲堂怀着欣喜的心情写n - “至洪建以来,此乡于是翳雾渐开,蓼棘斯辟”,甚 至对先贤们不无感激的说道:“天作斯文,诸公荒于俎豆,安可忘也。” 明代甬上诗文的流传较之前大为改观,此有赖于四家甬上诗歌选集的选编与传播:四明雅集、 四明风雅、甬东诗括及甬上耆旧诗。高士宋恢辑四明雅集,选明代天顺、成化朝以来 各名十之诗合为此集。之后的戴南江“慨想乡贤篇什,思搜访”罾而不得,后在杨茂清处喜得一编 四明雅集,才得以在此基础上补备诗家六十人,集成四卷。杨见之与宋恢同慨,甬上文献失徵, 冈而钞四明雅集一本传予儿子杨茂清。故甬上诗文的传播是文人雅客们有意识的主观传播。从 成化年间宋恢的四明雅集,之后戴南江的增备,到嘉靖年间张时彻的四明风雅,再到崇祯年 间陈苇蓬的甬尔诗括,最后传到李果堂手中,编纂甬上耆旧诗,历时漫长,李杲堂对此感慨 万千:“此邦文献之传者数百年间,得世有所征。” 他认为宋恢深感宋元诗文失传绝多,而有意识 的收编甬上诗文,其祖构之功不可没。 上述四家选集,给甬上诗歌展现了一个大致的风貌,而明代甬上诗集的流传纷层复杂的情况, 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甬上诗人薛司税、敬服坛之诗集为薛氏所刻,陈本深之诗集为李朵堂的朋 友陈同亮之所抄,而后家传。张奂存诗张氏家族之中,钱炳之诗传于李果堂朋友钱稚廉之传家集, 董琳、董鳊父子之诗集由董德镛刊刻。李朵堂寻得一二二册。以上七人之诗集俱在二百年后,重现天 日,体现出甬上诗文流传的一种典型的方式:家族传承。上述诗人均以其名位显赫于世家,这是其 诗集得以流传的契机。甬上诗集以家族传承来传播,是甬上各大家族“以诗学世其家”的表现。 如杨浩卿冈避居而作的移居诗,杨范的诗集,其子杨梅读之梅读先生遗集,俱四世而后显于世; 张t 甚之诗集三世而后显于世;李杲堂的先祖李迪、李栎轩先生之诗文四世而后显,家族传承使三百 年诗业不衰。钱公安之曾孙钱奂传其家学,以著诗文白娱,叙里中各世家之传。最典型的是李呆堂 的挚友万泰之家世,乃世代擅文章之世家,追溯剑其曾宅r 【父万表,历代皆为朝廷人将,到万泰之长 孙万言更继文章勋| 、j ,丁乡名扬诗名。李果堂认为此等家学渊源止是甬上诗学之源,也是甬上这种 家族传承的优良传统。如嘉靖年间的诗人冯应奎,李果堂只见其诗集另i j 驾集与松坡集,认 为其诗未有独特之风格,直到其后人冯鼎峰拿出冯廊奎之和陆放翁诗- 二卷及和刘松坡诗二 卷,李杲堂才为其“老笔萧竦,摆落宿气”矗之诗风而惊叹,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子孙藏其先祖遗集 而有幸,使后人能较全面客观的给予评价。 1 f 名家名族的布农诗人的诗集的流传则更令人担忧,流火更严重。明成、弘年间,倪光有味 易诗集二十卷,被删后仅存- 二卷,甬上耆旧诗录其诗二十酋。又如严端之诗传者其少,周祜 之柴轩集亦火传。再有张琦的遗集诗版俱坏,李杲堂遍寻里中,得到张琦的诗集白斋集四 本、竹里馆集两本,冈其是李杲堂最为推重的诗人之一,故他在惋叹之余,得其诗集欣喜之极, ”甬i :耆诗卷p q ,文渊阁p u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4 9 页。 4 甬l :耆诗卷五,义渊阁p u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8 4 灭。 。甬i :耆诗卷五,文渊阁p q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8 5 页。 “甬1 耆诗卷p q ,义渊阁p q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7 0 页。 4 甫i :耆诗卷一p q ,义渊阁p q 库伞书集部第1 4 7 4 册,第2 9 6 页。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明代甬上诗派概貌 爱不释手。明嘉靖年间,薛治有屈泉集十二卷,李杲堂只在家寻得诗歌一卷,其余均苦索不可 得。另外,白云先生金华平生咏诗甚多,而其诗皆失传。李杲堂见黄隆之南谷集,而知耆旧会 常常忘约,其约期亦不多,其中的诗亦失传,令人惋叹。 然而,庆幸的是,明代甬上诗文在甬上文人的悉心保护和主动传承下,保存下来的亦不少,尤 以明嘉靖年间的诗集为例。诗人华爱在与朋友吟啸唱和间,学习王维、杜甫二家,所著石窗集, 其传世甚多,李果堂选其诗二十首。同时代的又如杨言,为名谏臣,乡人称其居所为“忠谏里”, 其诗溢满了忠愤之气,风格“宛秀明丽”,其著集传世,李杲堂选其诗十三首。再有包梧之白 压集被李果堂觅得,并补录小部分,使其趋予完备。 明代甬上诗文得以保存还有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明代甬上诗人在唱和交往中相互记载诗歌,诗文或互现于友人的诗集中,或被友人所刻, 此为寻找前人诗集提供了新的线索。如嘉靖年间的丰人翁之诗收入石仓历代诗选,亦载于张时 彻的考功集,并附有其传,评其人及诗。另有舒缨之诗与沈嘉则之诗载于石仓历代诗选。明 万历朝汪文长著诗很多,但俱未行世,后其遗文散失于其居所大雷山房的火灾之中,李果堂从故有 的诗歌选集中觅得其遗诗一卷和四明游籍一卷。最典型的是明嘉靖年间,快七王子杨不惜代价, 刊刻张时彻之鹤山集。无独有偶,丰人翁为刻其考功集而落魄不堪。另有陈后冈英年早逝, 却已刻成其诗文集。 其二,明末清初,政局动荡,民族危亡,甬上遗民的诗集辗转反复,零落不堪,但这样艰难的 世道并没有冲淡甬上遗民诗人的创作热情,诗家们在诗集之外编有内集。以期自己的得意之作流布 于世。但异族统治下,“埋之之志而弗敢泄”留,李杲堂收编此时的诗歌的巨大困难可想而知。李杲 堂认为董次、王无界、林荔堂、毛象来、高隐学、钱正罨、徐霜皋、范香谷、陆披云及董晓山俱有 秘钞内集,他苦苦搜觅,只见董次、林荔堂、陆披云三家诗集毁于劫灰中,而高隐学之诗只留下断 章残1 了,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毛象来、钱正巷、徐霜皋三家诗终不得见。 总之,明代之前,尤以宋元为例,甬上诗文流传至明清的极少,李果堂只能寻到只字片语而不 见全集。究其原冈,第一,明代之前,诗文选集或其他文集记载的甬上诗文极少,上面提到的四 明文献录与宋元志乘虽为李果堂所见,却只能觅得诗作一二。第二,明代之前,有意识刊刻 诗文,编辑文集的诗人不多,即便刊刻,文本经历久远年代、纷琶战火,至明代能重见天日的当 然不多。 而明代甬上诗文的流传情况大为改观,首先当得益于四明雅集、四明风雅、甬东诗括 及甬上耆旧诗四家诗文选集的选录与保存。其次,甬上诗文得以流传是甬上各人家族以诗学传 其家,以诗学显其家的必然结果,这亦是明代文人保护诗文,主动传承的客观表现。诗家们主动传 承还表现为编写的诗集包含外编和内集,其目的是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