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意象自然+神性自然+人性自然——沈从文作品中自然的显现方式及蕴意解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w o r k so fs h e n d e p t hs t u d yo fc o n t i n u o u sa n dr i c h ,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 n o t e d ,g o o da tg r a s p i n gt h eo u t s i d ew o r l da n dt h ei n n e re m o t i o n a lf e e l i n g sf o rs h e n c o n g w e n ,f r o mt i m et ot i m ei nt h ew o r k sm e n t i o n e di nt h e ”n a t u r a l ”t oh i si n f l u e n c e t h r o u g ht e x ts t u d y , c a nb ef o u n di ns h e nc o n g w e n sl i t e r a r yw o r l d , t h e ”n a t u r a l ”c o n c e p t i sam u l t i - p o i n tt om e a n i n g so f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1w i l ld i gs h e l lw o r k si nt h et e x to f ”n a t u r a l ”d i f f e r e n ts h o wa p p r o a c h e s ,s u c ha si m a g e sn a t u r e ,d i v i n en a t u r e ,h u m a nn a t u r e , a n dt h r o u g ht h e s ea p p a r e n tw a yo fl o o k i n ga tt h en a t u r eo fa n a l y s i se m b e d d e di nt h e s e ”n a t u r a l ”d e s c r i b e di nt h ea u t h o r sl i f e ,e m o t i o n ,a n dt h ei m p a c to ft h ew e s t e r no fh u n a n p r o v i n c e sc u l t u r ea n dr e g i o n ,a n dt oe x p l o r et h ep r o d u c t i o n o ft h e s e ”n a t u r a lv i e w ” o r i g i n k e y w o r d s :s h e nc o n g w e n ,i m a g e s ,d i v i n e , h u m a n ,n a t u r e i l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v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关于沈从文的研究在2 0 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掀起了一股热潮,产生了丰硕的研究 成果。众多的研究者从沈从文的家世、生平经历、宗教影响、文学倾向及深入的文 本解读等方面,全面剖析了沈从文的文学观、历史观、自然观、生命观等观念的形 成、文本表现及影响,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至深、悲天悯人的感性作 家形象。 不少研究者都发现,在沈从文的文本里,不时提到“自然 对他的影响,甚至 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景色景致来表现对他的文学倾向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即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沈从文作品文本中的“自 然”的不同显现方式,并透过这些显现方式或现象看本质,分析蕴藏在这些“自然 描绘中,作者的人生观、情感诉求及湘西的文化地域影响等。 绪论部分,总结归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思 路,导入正文。 论文第一章从“意象的自然”入手,通过对沈从文文本中部分自然景物的描写 分析,如水、野花、山洞和橘树等,分四个小节,解析其在沈从文作品中呈现出的 强烈的意象寓意,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宗旨的强烈指向,及承当解读沈从文的人生 态度和人生理想的重担。第一节为“水 ,在沈从文用一生的心血讴歌故乡的美丽景 致,用他的妙笔描画楚地、追寻楚地的自然之美中,“水”成为了他在作品中最好的 寄托之物。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沈从文的生命意识。第二节为“野花”,在沈 从文笔下,“野花 浓缩为种美的形式,代表了一种质朴奔放,热情单纯的乡野之 美,自然之美,生命的神性之美,成为他笔下自然之子们欣赏追求的对象。第三节 为“山洞”,“山洞既是沈从文笔下理想世界的代表,又是落后家乡的象征,既是 力与美的化身,又是蛮与俗的体现。在山洞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沈从文的文化困 境。第四节为“橘树 ,沈从文以“橘树”的特质来比喻作品中人物的品质,喻他们 的毫不移志的信念,也用以对湘西社会纯朴的人性的歌颂。 论文第二章从“神性的自然 入手,通过沈从文提出的“神即自然 的自然观, 剖析这观念既来源于沈从文对于自然、对于宇宙寰宇的犀利见解,也是他思想独异 性的卓越体现。同时追源溯本,探讨湘西大地自古以来的神秘巫风,对从青少年时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起就生活其间的沈从文的影响,颇具原始拜物教性质的巫楚文化中的神秘特质, 深深影响了他对人事的理解,成为了他“神即自然 思想的源头。 论文第三章从“人性的自然”入手,分四个小节,探讨“人性的自然 是沈从 文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终极追求,他期望在自然、人性与文化的观照中重建人 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乌托邦,以及对民族道德重 建的独特思考。第一节以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分析为引子,指出“自然 在其作品中有着“精神休憩的家园、冥思人生的乐土 的蕴意,融入沈从文个人情 感的自然成为其表现人的生命形式的另一种方式。第二节探讨沈从文的“人与自然 契合”的思想,这是其认为的人类生存的完美境界和最理想的生命形式,在这种思 想引领之下,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超越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模式,构筑起了一个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的湘西文学世界。在这个理想的文学世界中,“自然”的地位是与人平 等的,是一种“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平等亲和关系。第三节阐述边 城中描绘的自然的山水之美、人事的调和之美、人们心态上的“成人之美,共同 构成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对边城人民“美”的 描写,沈从文从他们的身上挖掘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人格之美、品德之美与灵魂 之美。第四节通过对湘西边民的人性美与人情美的礼赞,表现了沈从文期待借助这 种自然的人性去救治都市文明给人带来的精神污垢与人性病变,去重建民族道德文 化,实现民族道德和自然人性的复归。 论文第四章探讨沈从文自然意识的渊源。湘西社会原始、和谐、牧歌式的自然 环境和人文环境,沈从文自身独特而充满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沈从文 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悉,沈从文个人独特的生命美学观,都共同孕育催生了他 的自然意识。 结论部分是对正文中各章的主要观点的再综合,对全篇论文的理论提升,结束 全文。 v i 目录 中文摘要。 目录 a b s t r a c t 中文文摘 目录。 1 v 绪论1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3 一 第一节水。4 1 1 水的“生命之源 寓意。4 1 2 水的“死亡长河 隐喻。 7 第二节野花8 2 1 野花之生命绽放象征。9 2 2 野花之浪漫爱情元素1 0 第三节山洞1 1 3 1 山洞:归宿之地1 1 3 2 山洞:桃源之地1 2 3 3 山洞:爱情之地1 3 第四节橘树1 4 第二章神性的自然1 7 第一节 “神即自然 的自然观1 7 第二节“神即自然”思想的渊源及表现1 9 第三章人性的自然2 3 第一节自然:精神休憩的家园、冥思人生的乐土2 3 第二节“人与自然契合 :高度和谐的共生境界2 5 第三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化的人性美 第四节自然人性:重建民族道德的药引。 第四章沈从文的自然意识的渊源 2 7 2 9 - 3 3 第一节文化渊源- 3 3 - 一一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二= 二二一 第二节 第三节 生命体验。3 5 生命美学。3 7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4 1 致谢。4 9 个人简历。 v m 、 0 绪论 绪论 沈从文是中国2 0 世纪的名作家,关于他的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掀起了一 股热潮,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术界人士对沈从文的定位是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跳过的一位重要作家 。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对 此也有同感,认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如著名的沈从 文研究专家金介甫,就认为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他的个人性情、思想主张,他的一 生命运,都和中国2 0 世纪迭宕起伏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思想变革,紧紧地纠缠在 一起。 目前,沈从文研究的现状是,由零散的、局部的个案评论转向整体的、系统的 宏观把握,大致在如下几个方面己经有了较完备的论述:一是对沈从文极富传奇色 彩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独特的文学思想与政治观念的研究,如凌宇的沈从文 传、美国学者金介甫的沈从文传、吴立昌的沈从文建筑人性的神庙、韩 立群的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等一系列专著和单篇论文;二是对沈 从文的作品研究,主要包括作品分类及单篇研究、文体研究、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 以及对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的评价等方面,主要的论著有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 赵学勇的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王继志的沈从文论、吴东胜的生命即美一 试论沈从文的生命学说、刘洪涛的沈从文与现代小说的文体变革等:其他如 从心理学、叙事学以及对沈从文的精神历程的探寻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步成为 研究热点。尽管这些研究所选取的视角不同,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证明:沈从文 努力探求“人 的本质,他所建构的文学大厦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人性”、“生命 的理解。 这些研究给本研究课题的启示是:沈从文的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性,但到底哪 一种研究视角更能接近作者的本意、作品的本真呢? 从他作品一贯的“使人事凸浮 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自然背景中,一切都带有原料意味 的思路可以知道, 沈从文思考最多、最为执着的,就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对人性、生命、死亡 等等的系列思考都是建筑在其基础上的。“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同他对人的生命力的 充分肯定分不开,他以泛神论观点认识自然,认为大自然无不具有神性,亦即人性。 沈从文一首诗的讨论新废邮存底续编沈从文全集 c 第1 7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4 6 2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是他将大自然人格化的结果。大自然中凡生命的欢跃,在他看来,无不具有人性 的美。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凡有生命的生物,在自然的雨露阳光下萌发、生 长、跳跃,这一切均使沈从文十分醉心和神往 “时空交织,物人契合,动静相 依,是这自然美境构成的外在形态。”回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然是沈从文向往的 生命形态。 关于沈从文作品中“自然 的描写分析,已有不少研究者涉入了此项研究视角。 如吉首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副教授覃新菊的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 研究研究专著,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把沈从文放在湘西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考 察作家与生态环境的复合突融,审视文学文本与生态环境的辩证互动。其他作家的 研究中,也都普及提及,善于感性把握外部世界和内在情绪的沈从文,在作品中不 时地提到“自然对他的影响。 通过文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自然 这一概念是 具有多重指向蕴义的,既可指向我们所有人处身其间的天然物质环境,又可指向人 类自身的未加虚饰的本真生命状态,其深层哲学意蕴也指向一种与生命相通的自由 精神品格和自然品性。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沈从文想要表 达一种个人理念,即生命与自然相通,生命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生命。 在本文中,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沈从文 作品文本中的“自然 的不同显现方式,并透过这些显现方式或现象看本质,分析 蕴藏在这些“自然”描绘中,作者的人生观、情感诉求及湘西的文化地域影响等。 “惟将生命贴近土地,与自然相邻,亦如自然一部分的,生命单纯庄严处 , 且让我们静心畅游沈从文的“自然”境界中,感受他为生命塑造的清静、平和之世 界。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1 :1 3 0 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4 :9 9 - 1 0 0 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 c 】第1 2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1 5 0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 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曾言说道:“一个民族的生长环境对那个民族的性格 形成具有绝大的作用,同样,这样的自然环境对那个民族的文学也产生着绝大的影 响。”湖南,自古称为荆楚之地,这里的奇山秀水、花草树木等自然之景、自然之 物对生活其间的作家的创作风格、文化个性形成,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小觑。大者, 如蓝天、绿地、青山、碧水,小者,如香花、秀木、芳草,都很自然会被为生活其 问的作家们信手拈来,成为情感宣泄之物、表情达意之托。 作家的作品创作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来源有两 方面,一是身外之境,即大自然,二是内部的,即作家自身及其所处的人类社会环 境。前者,大自然,或许更是作品创作的最初源泉。由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生存 方式影响,湖南,楚地,这块神奇的地域使得居住其间的“楚人”对其有着更浓厚 强烈的情感。沈从文,生活于楚地的水乡泽国之中,奇丽秀美的水乡风光必然成为 他作品的基本色,同时也成为他情感的寄托之所。在离开了故乡将近4 年之后,他 曾经回忆说:“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 我的印象里。 楚地,尤其是他所生活的湘西,优美的自然山水、淳朴的风土人情、 独特的地域文化、瑰丽的楚人遗韵,都留在了他一生的记忆之中了。尤其是在沈从 文远离故土,独自挣扎于城市社会人世沉浮时,那可亲可爱的故乡更是在他的想象 中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湘西丰富的人文现象、文化资源,在精雕细琢的加工和整理 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个人隐密的精神归属。湘西的山山水水,发生于其间的或浪 漫或粗蛮的传奇故事都成为足以与他认为的虚伪腐败的现代文明相抗衡的精神武 器。在沈从文的笔下,一条河,一朵花,都附着他的情感联想,使他感觉温暖亲切。 于是在沈从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俯拾皆是。但最 主要,也是他最钟情的,无非就是水、野花、山洞和橘树这几类自然景物。通 过对这几类自然景物描写的细窥,可以看出其在沈从文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意象寓 意,不仅对作品所要表达的宗旨有着强烈的指向,而且还承当解读沈从文的人生态 度和人生理想的重担。 法 丹纳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1 :3 1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水 水多山秀一湖南大地显著的地理特征,在湘西此地理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水文化,自古便是湘西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楚人们 。 对湘西土地有着狂热挚爱的沈从文亦即如此。他在从文自传中,曾深情地写到: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在他用一生的心血讴 歌故乡的美丽景致,用他的妙笔描画楚地、追寻楚地的自然之美中,水,成为了他 在作品中最好的寄托之物。 与水的渊源,沈从文从孩童时代起,就有之了。他自述自幼聪明好动,逃学成 癖,想“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自然相亲近”,最喜欢的就是去河边游泳嬉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边的生活,对章年的沈从文意味 着自由、自然、美和由衷的快乐。这段洒脱而奔放的岁月,他称之为“一生性格与 感情的基础”。成年后,沈从文的个人经历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他参军入伍,随 部队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亲历和耳闻了许多触卧嚎 心的残酷杀戮与腐朽堕落。他说:“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 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 到了三十年代,他溯江顺水回家乡,湘行散记即成文 于水上。即使是后来到了青岛,他也时常到海边沉思,“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 多了些 。可以说,沈从文一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流动的水息息相关。 水在沈从文作品中的意象有很多方面,但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带来个人新生 和生命活力的“生命之源 ,二是腐蚀个人理想社会的“死亡长河”。 1 1 水的“生命之源”寓意 水是沈从文很多作品中的“生命之源 ,作品中的人、事、物,因水而生,因水 而溯。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e c 第1 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2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e c 第1 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1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 c 第1 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2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 c 】第1 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1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 c 】第1 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1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 c 第1 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3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 沈从文自身的文学创作,就是自“水 而始的。在从文自传等作品中,他 就屡次写到儿时的玩伴们在河中洗澡嬉戏的快乐时光。为了不弄花私塾教书先生画 在手心的大字,他们在河里时是一手高举,然后把身体泡在河水里玩。若这时有顽 皮孩子想搞恶作剧,说声“先生来了! 这时,“一个两个都忙把身子浸进水里去, 只剩下八九个面孔翻天的如象几个瓜浮在水面上”。这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快乐的 情景在河水中凸显出来,与沉闷枯燥的私塾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流动的河 水,象征着孩子们的自由,与他们秘密的快感、叛逆的胜利联系起来。对孩子来说, 河水意味着一个快乐天堂,可以无拘无束,拒绝一切无聊和沉闷,是体验生命意识 的自由领地。这或许是沈从文生命中第一个自由的领地,也可能是他第一次感受到 自由的无拘无束。这种童年记忆促使他对故乡的河水以及河水孕育的自然生命形态 热爱终生,追慕不已。 “我生长于凤凰县,1 4 岁后在沉水流域上下千里各地方大约住过六、七年,我 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好在这条水上毕的业。圆“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 分,作品倾向不可分。 “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 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成年后,“毕业于水上 的沈从文,将自己在沅湘流 域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记录下来,仿佛一条连绵不绝的长河缓缓静谥地流过 他的内心世界,而透过笔端那浓浓的水意,可以感受到岁月变迁的痕迹,体会到水 边人事的哀乐,分享到作家忧郁的情怀,或许还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与苍凉感。 生活在水边的沈从文,对水边的风土人情是熟悉而亲近的。水的颜色、声音、 特性,无不烙上了他的主观感情,形成他作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例如小说边 城、长河、柏子、丈夫、三三等作品,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中 的部分随笔,从文家书中的部分信札,都涉及到沅水及其支流,这其中,多少水 意象渗透其中。水手、妓女、船老大,摆渡、行船、赛龙舟,这些依着水的情态和 风貌建筑自己人生和个性的人和事,给了沈从文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故乡的田园里流淌着的“水 ,或带有自然的灵性,或是 纯净无暇的化身,最本质的原生态皆展现于这汩汩流淌的沅、湘之流水中。自然之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 c 第1 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2 沈从文湘西题记沈从文全集 c 第l l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3 2 9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全集 c 第1 2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1 5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全集 c 第1 7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0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映人眼帘,人格之美,摄人心魂,“水”之两种品质经过沈从文的尽情交融,就 创造出他追求的至善至真至美的人性之美。 例如,边城开篇,即对文中最主要的背景之物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 述:这条河水“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 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 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o 。生 长于这条河水之上的翠翠“在风口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圆。在沈从文看来,非有此等秀美清润的水环境难以养育出翠翠 的美,非有此等秀美清润的水环境难以熏陶出翠翠、老船家等湘西人淳朴纯良的本 性。不受污染、如诗如歌的生命,就在这如梦如画的天地里自由绽放。沈从文也就 在这其中,寻找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 边城故事的发生、发展,与这洁净清澈的河水密不可分,河水不仅是小说 的背景,而且还是一个隐性的主角,操纵着看不见的手,左右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文中,众人的过渡口、端午节的赛龙舟,青年男女溪边的欢唱情歌,大老天保的落 水身亡,雨夜老船夫的离世,二老傩送顺水而下不知归期,故事的发生发展都与水 有着直接的关联。其他作品,如柏子中,落笔直接着眼于水的段落虽然不多, 但故事的发展须臾离不开水的陪衬。水手柏子终日以水为生,奋斗于水上,享乐于 水上,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所光顾的“吊脚楼 里的妓女,她的“生意”也离 不开水上来去匆匆的商人们,他和她,皆将人生中的痛苦忧愁、些微快乐撒于这奔 腾流水中。三三中,生活于水边的三三如水一般具有灵性,欢乐与忧愁皆来自于 水。长河中,那条大河流淌不息,主人公藤长顺、天天的性格与灵魂孕育其中。 丈夫中,妻子的“生意 是泊在水上的,而前来探望的丈夫,其深夜时内心的 孤独、苦闷与挣扎,也随着他思绪和动作,悉数浮于水面之上。在散文集湘西、 湘行散记中,沅水流域的两岸人家与水边之事更是被言无不尽。对“水 的钟 爱之情,在沈从文作品中之所以如此强烈,就在于作家的目的是要通过“水 的洁 净而无瑕的特质,来表现他自身对人性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掌控。 正是对水的迷恋,使得沈从文在很多作品不惜笔墨来描绘它,甚至让它成为故 事最重要的背景,把人生理想都建筑在水上,希望着用水的光芒去感化大地,普度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 c 】第8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6 7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 c 第8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6 4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 人生百姓。 1 2 水的“死亡长河刀隐喻 “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 ,人们“对 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而在灾难中救人救物时,“也爱利,也仗义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 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囝 有时,在沈从文的笔下,水就不再是孕育生灵、姿态优美的保护神,而是成为 降临灾难和不幸的破坏之神。 沈从文儿时的伙伴水性极好,最后却在水中溺死。他参军时所属的部队一夜之 间在沅水边全军覆没,唯有他一人侥幸逃脱。现实中“水 边的恶运反映到了作品 中,就是沈从文让“水”也具有悲剧的制造者身份。边城里的大老天保,水性极 好,却最后淹死在水里,这极大地改变了二老傩送对翠翠这份爱情的态度。老船夫 是在暴雨交加中去世的,从此留下翠翠一个人在水边面对生命的寂寞和未知。三三 里,城里白脸少爷的死终结了生长在溪边的三三的城市梦。水手及其他有关乎此 的文章里,终日奔波于水上的水手们的生命,也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河水吞噬的命运。 长河中,沈从文更是明白无误、毫不遮掩地指出,一切对他理想中的乡村文明 进行侵蚀的现代文明,正是沿着那长河溯流而来! 但是,沈从文塑造水的死亡意象的根本目的,在于要表现湘西儿女们的坚韧不 拨的性格,展现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没有消沉悲观,而是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 的生命力,并且面对自然的翻脸无情,锻炼出坚忍、强悍、勇敢以及苦中作乐的个 性。也许在沈从文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承受自然的无情、命运的无常所带来的苦 难与恐惧,把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 那些终年奔波于水上的水手们,他们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迸发出的强悍、敏捷、 冷静和机智,那酣畅淋漓的生命力,是沈从文衷心赞美的。例如,他在描写船上责 任重大、事务繁杂的栏头工人时,绘声绘色地写道:“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 c 第8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6 6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 c 第8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6 6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i t 第8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6 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船只措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皆得敏捷而勇敢的脱光衣祷,向急流中跳去,在 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 在这段充满原始活力的描写中,沈从文展示的, 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栏头工作的强健之力,他更想诉说的是,正是这湍急的水流、 艰险的地形,造就了湘西儿女们不屈的生命力,造就了湘西雄健昂扬、精神铿锵的 民风。 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沈从文的生命意识。无论它是在沈从文创作中起到 的“生命之源作用,彰显自然的“淳良之美 ,又或是“死亡长河 的隐喻,显现 自然之风云变幻。通过这些反衬,他在湘西人民勇敢、执着、近乎痴愚的人生中, 体会到了生命的神圣与庄严。那种或原始,或粗犷,或自由奔放,或与自然和谐相 处同时又英勇抗争的生命力,在湘西大地完好地留存了数千年。这种优美、健康、 自由的生命形态,是沈从文最为激赞的,蕴含着他最为珍视的人性的力与美。 在他看来,与受到现代文明侵扰而变得身体虚弱、精神寂落的城市人相比,保留在 湘西乡下人身上的生命力和人性美是弥足珍贵的。但同时,他也看到了湘西文化自 身固有的原始性和野蛮性以及不容乐观的现状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下,古老的湘 西正在无可挽回地日益堕落和衰败。水不易断,却易污。水在创造美好生命、塑造 洁净心灵的同时,有时无可避免地也威胁着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之美的永恒与脆 弱也象征着湘西的自然生命形态,随时徘徊于生命的“无常 之中。 第二节野花 “仿佛某时、某地、某人,微风拂面,山花照眼,河水浑浊而有生气,河边有 紫花、红花、白花、蓝花,每一种花每一种颜色都包含一种动人的回忆和美丽联想。 试摘蓝花一束,抛向河中,让它与菜叶一同逐流而去,再追索这花色香的历史,则 长发、粉脸、素足,都一一于印象中显现。 圆花,特别是野花,是沈从文作品中又 一处处留影的自然之物,在他的笔下,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理想的诗意化身。在沈 从文的动情书写下,野花,宛如广阔又脆弱的大自然,充满原始朴素的生命力;或 又如湘西柔媚刚烈的女子,热情如血,青春如歌;又有时,它们仿佛象征着乡村执 着破败的传统,面临城市文明用心险恶的挑衅不知何去何从。当然,更多的时候, 沈从文湘行散记桃源与沉州沈从文全集 c 第l l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3 7 沈从文烛虚沈从文伞集 c 第1 2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5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 野花是与女人、爱情联系在一起的。 在雨后、阿黑小史等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在野外幽会时,总有野花作背 景陪衬。雨后中的采蕨人在山上采蕨,心中却在思念情人四狗,结果蕨菜没采多 少,“花倒得了不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作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花在自然 中释放它的生命力,而她在等待四狗来释放她的原始生命力。阿黑则“把花环作好, 当成大手镯套到腕上 圆,她“坐在干稻草作就的垫子上,这柔软床上,还撒得 有各样的野花,装饰得比许多洞房还适用” 。这种浪漫的装饰是湘西的一种美丽诗 意的古老风俗习惯。“各处山峒里,都有情人在用干草铺就并撒有野花的临时床上并 排坐或并头睡。” 2 1 野花之生命绽放象征 在沈从文的优美笔下,野花是一种生命怒放的标志,而且是与女人联系在一起 的美的象征。要么在自己最好的年纪里,展现自己最动人的模样,要么展现妩媚动 人、摇曳多姿的女性美,要么焕发着芬芳而娇嫩、质朴而热烈的热情,他笔下众多 美丽的乡村少女都富有这种野花的迷人气质。 月下小景中,滩佑的情人的美丽被如此描绘:“那个修长丰满柔软温香的身 体,仿佛是用白玉、奶酥、果子同香花调和削筑成就的东西 ;三个男人和 一个女人中,在“我”和瘸子号兵眼中,绅士家的女儿是一朵美丽的花:“我总觉 得这是一朵好花,一个仙人。 ;阿黑小史中,在阿黑生病时,她也是“脸庞儿 红得象山茶花”。 在这种惯性思维作用下,人们一看到沈从文作品中花的描写,就会自然而然地 联想到美丽的女性。在渔中,弟弟把“已经半憔悴了掷到石桌上的山桂野菊拾 起只全不负责的想象这是一个女子所遗的花朵 ;龙朱中,龙朱心仪的女 沈从文雨后及其它雨后沈从文全集 c 第3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7 4 沈从文阿黑小史雨沈从文全集 c 第7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8 1 沈从文阿黑小史雨沈从文全集 c 第7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8 2 沈从文龙朱沈从文全集 c 第5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3 2 9 沈从文月下小景沈从文全集 c 第9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2 0 沈从文游目集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沈从文全集 c 第8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1 8 沈从文阿黑小史病沈从文全集 c 第7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4 3 沈从文石子船渔沈从文全集 c 第5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7 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也与野花有着密切关系,“人走去不久,只遗了无数野花( d o 神巫之爱中,神 巫仆人用一朵野菊花来作为找到主人心上人的证据。 花的生命是短暂的,绽放过后必然凋谢。在享用到生命赋予的所有美好,展现 了自身的美丽之后,女人们的命运就如花一般,不得不面i 临凋落衰败的结局和残酷。 月下小景中的女孩,为了和自己的爱人永不分离,不惜服毒自尽来达成愿望;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的女孩,为拒绝不满意的婚姻,宁可选择吞金而亡。美 丽女性与美丽花儿共同宿命的悲哀,目的不仅是让人去怜惜美丽时光的短暂,更主 要的是,在生命最青春灿烂的那一刻,将人生最精彩的所有统统绽放。为反抗人生 的荒谬,追求幸福的极致,在风华正茂之时选择香消玉陨,这就是湘西女人们的抉 择。那些散落于少女尸体周围的野花,正是见证者,见证了湘西的女性是如何的勇 敢,如何积极地争取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哪怕面对的是生命的终点。 2 2 野花之浪漫爱情元素 既然与美丽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野花也就必然与缠绵悱恻的爱情脱不开干系。 在渔中,弟弟由一束野花,展开了关于爱情的浪漫联想。“如今是又用这花为依 据,将女人的偶像安置在心上了。”圆弟弟还情不自禁唱起山歌:“你脸白心好的女人, 在梦中也莫忘记带一把花,因为这世界,也有做梦的男子。无端梦在一处时你可以 把花给他。 在这里,花成为一种诗意的浪漫元素,成为弟弟爱情想象的源泉。在 医生中,豆腐店的年青伙计为了爱情,把死去的女孩背出来,想让她起死回生。 “他一个人走出去折了许多山花拿到峒里来,自己很细心的在那罩把花分开放到死 尸身边各处去。 这野花体现了年青伙计对女孩的无限爱意,是一种爱情契约的象 征。在神巫之爱中,年青的巫师爱上了白衣女子,仆人把她曾戴过的一朵蓝色 野菊花交给了他。神巫“把那一朵小蓝菊花拿在手上他望到这花感到无涯的幸 福”固。神巫更是从这朵花中生出了丰富的爱情联想,而当“花在夜风中开放,神巫 在一种陶醉中更象温柔熨贴的情人了” 。野花,在沈从文关于爱情篇章的描写中, 沈从文龙朱沈从文全集 c 第5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杜,2 0 0 2 :3 3 7 沈从文石子船渔沈从文全集 c 第5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7 6 沈从文石子船渔。沈从文全集 c 】第5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7 6 沈从文虎雏医生沈从文全集 c 第7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6 3 沈从文神巫之爱第二天的事沈从文全集 c 第9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3 9 5 沈从文神巫之爱第二天晚上的事沈从文全集 c 第9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4 0 6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 似乎成为一种爱情麻醉剂,不仅能刺激人们的幻想,还能酿造种氛围,培养适宜谈 情说爱的情绪。 野花,在沈从文笔下,不仅象征着自然孕育出的美丽女性和她们稍纵即逝的青 春,还象征着充满田园气息的诗意爱情。它浓缩为一种美的形式,代表了一种质朴 奔放,热情单纯的乡野之美,自然之美,生命的神性之美,成为他笔下自然之子们 欣赏追求的对象。然而这种美在外力的作用下,又是那么单薄而柔弱,枯萎凋零是 她们通常的命运。 第三节山洞 在湘西一带,崎山峻岭的地理特点造就了遍布其中的山洞,这些在平常人看来 平淡无奇的山洞经过沈从文的笔墨渲染,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神秘的意象之地,且体 现为三个方面。 3 1 山洞:归宿之地 山洞体现出来的归宿之地的意象,在沈从文作品中关予“落洞”风俗的描写中, 显得尤为突出。“落洞”风俗,在沈从文看来,可以说是与湘西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 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有着紧密联系,她们在现实中受到生活或礼俗的严酷压迫,精 神上又受到湘西楚地的鬼巫文化神秘主义的影响,“宗教情绪( 好鬼信巫的情绪) ,因 社会环境特殊,热烈专诚到不可想象。两厢作用之下,内心的极度需求与外在的 极端压制使一部分湘西女性的心理发生异变。落洞的女子,即是如此,她们大多是 年轻女子,受到爱情故事的启发,本人又有美貌才情,但婚姻却不和谐,感觉现实 环境对她们压迫过甚,精神状态由内心压抑转为精神错乱,在精神恍惚中以为被洞 神所爱,遂“落洞 而死。 沈从文笔下的这些可悲女子,名义上是被洞神所爱,实际上是陷入了自恋,无 法自拔。这种病态人格恰是现实造成的:“女子在性行为所受的压制既如此严酷, 一个末出嫁的女子,尤其是一个爱美好洁,知书识字,富于情感的聪明女子,或因 沈从文湘西风凰沈从文全集 c 第1 1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3 9 3 - 3 9 4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早熟,或因晚婚,这方面情绪上所受的压抑自然更大,容易转成病态。 这样“爱 美好洁的女子对自身美好的珍视尤甚,在现实中却无人怜取,她们越是顾影自怜, 就越容易导致自身理想的破灭与自我价值的失落。于是,这些不甘平庸一生的年轻 女子宁愿选择与神相恋,走进山洞,完成一个“甜蜜的爱情 ,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 满足的愿望在想象的世界中被满足。 而且,当时湘西地域流行的泛神论思想,也使这些女孩们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之 间的距离,导致悲剧的发生。“洞神所欲,一切人力都近于白费。” 也就是说,少女 “落洞后,就可以自己掌握主动权,超然于世俗的一切,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无 限的自由与尊严。山洞对于这些女孩来说,不仅是她们所追求的爱情的归宿,还是 梦想中的自由的王国、尊严的领地。她们情愿在人神恋与自我恋中消耗自身的如花 生命,在这人生中唯一也是最后的自由中,凄美地燃烧了一瞬。 山洞在落洞少女付出生命的膜拜下,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意象,这是沈从文的 见解。在这个见解中,在风凰地域风俗中的“山洞 ,作为洞神的居所是一个神圣、 不可侵犯的理想之地。它代表着自由、爱情、光明和幸福,是世人们摆脱庸俗和苦 恼的伊甸园,寄托了青春少女的对美好世界的殷切希望。其次,“山洞 并非高高在 上、不可接近,当少女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意时,便把全部希望投入到超然于人世 的洞神身上,在她们心中,与洞神相恋并非荒诞不经,于是带着天真的坚定,含笑 走向死亡。第三,少女进入山洞的结局大都是死去,山洞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尖锐 对立的焦点,进入山洞就意味着与现世生活的绝裂,进入山洞就象征着步入了不可 回头的死亡归宿之地。 3 2 山洞:桃源之地 桃源之地的意象,在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文中, 当不怀好意的城市文明强行侵入作品里的桃花源地时,与世无争的“超人”们无论 怎样都无法阻挠所谓“文明 的脚步到来,一切的抗争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沈从文 理想中,原本的强悍、野蛮的“乡下人力量,在他认为是没落腐朽的城市文明面 沈从文湘西凤凰沈从文全集 c 】第l l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4 0 0 沈从文湘西凤凰沈从文全集 c 】第1 1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4 0 1 第一章意象的自然 前显得苍茫无力。于是“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 。 在不受城市文明污染的山洞里,七个野人的生活被塑造为一种完美的善良与力 量的体现与召唤。“( 徒弟六人) 把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 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作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的生活, 全无一切苦楚。 七个野人的山洞生活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 的和谐世界。在这里,山洞便成了一处妥协中的保留处所,最后一片不受城市文明 威胁与控制的净土。在这里,山洞是一个避难所,也是一个理想国、桃源之地。沈 从文在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对七个野人的山洞生活作了牧歌式的描述,仿佛他们会永 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但快乐的生活到最后,只不过是毁灭前的灿烂燃烧而已。创造了最后辉煌的这 七个野人,终究还是被城市文明“杀害 了,他们的头颅“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 门前大树上了”固。 3 3 山洞:爱情之地 山洞,更是一块爱情之地,是湘西的多情男女们谈情说爱、私订终身的理想场 所。沈从文经常描述了湘西年轻而欢快的生命在山洞中,在撒满野花的石床上完成 一份甜蜜而忠贞的爱情,虽然这份炽热爱情的结局通常是痛苦的,但湘西男女执着 于爱,对“爱隋毒酒 一饮而尽,无怨无悔。 在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医生中,故事发生于山洞之中,豆腐店小伙把 抗婚死去的绅士女儿尸体背到山洞里,找来医生,希望能够让她起死回生。小伙子 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文中却体现了强烈的感情诉求和对美的如痴如醉的追求, 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沈从文的渴望,即真正的乡村爱情对现代文明不遗余力的反 抗。因为“也许这( 指吞金自杀) 是她与青年老板的一个死亡约会 固,如果她真能 复活,“他们就可以偷偷私奔 。山洞是他们未来幸福的契机,是他的希望之地, 虽然最后不可避免成为他刻骨铭心的绝望之地。但超越生死的爱情契约必竟只能在 沈从文旅店及其他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沈从文全集 c 第4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1 8 8 沈从文旅店及其他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沈从文全集 c 第4 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1 8 5 沈从文旅店及其他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沈从文全集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聘用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智能家电翻新二手交易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绿色环保型农膜批发销售合同
- 2025年度电器产品认证与检测服务合同
- 2025版水泥井盖购销合同知识产权保护条款
- 2025版商业综合体消防设施改造项目所需资料清单合同
- 基于大数据的2025年农业温室生产效益优化研究报告
- 2025版汽车托管租赁服务合同范本解读
- 再生资源与废弃物的绿色转化-洞察及研究
- 增强现实教育出版-洞察及研究
- 培训钉钉课件
- 新建洞室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及成本分析
- 艺康servsafe培训课件
- 砖厂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
- 2025年粮油仓储管理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课件】新高三启动主题班会:启航高三逐梦未来
- 历史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问答式复习提纲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学校物业服务应急事件处理预案
- 单位车辆管理委托协议书示例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