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特点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特点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特点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特点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特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同情心是儿童社会性品质中最为核心的成分之一,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领域,对同情的研究也成为道德情感发展研究的一条主 线,影响了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本研究构建了儿童同情心的结构,运用故事情境法对一、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同 情心发展实验,并编制了3 叫年级小学生同情心发展调查问卷,对儿童同情 心的发展做了较为客观的评定。 研究结果表明: 1 、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包含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同情行为3 个维度。 2 、在一、二年级儿童同情心发展的三个维度上,男女生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3 、一、二年级小学生同情体验的发展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同情理解和同情行 为两个纬度上二年级得分要显著高于一年级。 4 、三六年级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同情理解、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 三个维度的得分以及同情心总得分均有降低的趋势。 5 、三六年级男生和女生在同情理解维度上得分均最高,三个维度相比, 同情体验得分最低。三六年级女生在同情理解、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三个维度 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男生,即男女生在同情心各维度得分有显著差异。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三点教育建议: 1 、提高儿童同情理解能力 2 、促进儿童同情体验的发展 3 、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同情行为 关键词: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特点 a b s t r a c t s ) i i n p a :t h yi st h ec o r ec o m p o n e n to fs o c i 批yc h a r a c t e r ,a i l di tp l a y sav e 巧i m p o r t 锄t r o l ei ni n m 、,i d u a l ss o c i a l i t ) ,d e v e l o p 啦e n t k 也e 触d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娃l es t i l d yo f s 卿a 妇崎h 弱b e c o m eam 匈o r l 】e a do fr c s e 删n g0 nm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r a l s 妇阻t s ,w t l i c hi m p a c t st l l em o m l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巧a n dp 瑚l c t i c e t m ss m d yc o i l c e i v e sam e 雏u r e ds 价l c t l l r eo f p r i n l a r ys c h 0 0 1p u p i l s s 卿a m yw e u s es i t i l a t i o n a lm e m o d st od oe x p 耐m e n t so nt l l e 丘r s ta n ds e c o n d 伊a d ep u p i l s ,觚dw e m a k eu paq u e s t i o 姐a n0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倒mt 0s i x 也黟a d ep u p i l s ts y n l p 胡w b m a k eam o r eo b j e c t i v ea s s e s s m e n to nm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i m a 巧s c h o o lp u p i l s 。 。s ) 砸l p 撕 t h es t u d yf o u l l dm a tm e a s u r e ds 饥l c t u r eo fp m a r ys c h o o lp u p i l s s 卿a v t l l y i n c l u d e st l 鹏ed i m e l l s i o n so fs y i i l p a c h ye x 砸e n c i i l g ,l l i l d e r s t a i l d i n ga l l db e h 撕o r s a n o t h e r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ag e n d e rd i 缳习期1 c ei n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l l so fs 弘n p a t h yo f 也e 觚ta n ds e c o n d 伊a d ep u p i l si sn o tr e i n a r k a b l e ,1 1 l ed i 船r e n c ei nm es ) ,i 】叩a 吐l y e ) 【p 甜e n c i n go fm ef i r s ta n ds e c o n dg r a d ep u p i l si sn o tr c m 破a :b l e ,b u tt l l es e c o n dg r a d e s m d e n t sm a l ( ear 锄a r k a b l el l i 曲e rs c o r e0 nt h es 卿a a = l y 岫d e r s 蛐g 锄db e h a :、r i o 璐 t h a i lm ef i r l s t 伊a d es t i l d e n t s t h em i r dt os i x t h 黟a d e 皿a r ) rs c h ) 0 lp u p i l s s c o r e so nt l l e s y i n p a 也ye x p e r i e i l c i l l 吕l l l l d e r s t a i 】m n g a n db e h a :v i o r s 锄dt h ew h o l es c o r eo ft h e s 弘叩a t l l yh 雒al o w e r 缸e n da l o n gw i t l lm ei i l c r e 弱eo f 黟a d e t h et h i r dt os i x t l l 铲a d e 凼a r yb o y sa n d 西d sm a k et h eh i g h e s ts c o r eo nm es y l n p a :c l l y 1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m e s o r e0 n 也es ) r 1 1 叩a :c 1 1 ye x p 耐e n c i n gi sm el o w e s ti i l 也et h i 。e ed i m e n s i o n so f 咖p a l y t h ea v c r a g es c o r eo fg i r l so nm em r e ed i m e n s i o l l so f s y t n p a t h y a r eh i 曲e rm a nm o s eo f b o y s ,t l l a ti s ,萄r l s 觚db o y s s c o r e si na l ld i m e i l s i o 璐o fs ) ,i 】叩a t h ya r es i 鲥f i c 觚t l y d i f r e r e i l t b 弱e d0 nt h e 缸d i n g s ,t h ef 0 1 1 0 w i n g 玳ee d u c a t i o np r o p o s a l sa r eb r o u g h tf 0 刑莉: l 、r a i s i n gp u p i l s s y m p a c h yu i l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i l i t y 2 、p r o m o t e 也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u p i l s 跚唧a t h ye x p 舐e n c i l l g 3 、d e v e l o pp u p i l s s m p a t l l yb e h a 、,i o 璐i i lp r a c t i c a la c t i 、r i t i e s k e yw o r d s :埘m a 叮s c h o o lp u p i l s ;s y h l p a t l l y ;d e v e l o p m e n tf e a 饥鹏s 顼士学位论文 a s ,t e 夥8 z 豳医& i 氖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崔及贝 日期:细9 8 年乡月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肇疲边 日期:如p g 年多月5 日嚣名:凰 导师签名: 苎鲨日书; 日期:牟- 万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作者签名:摩及 日期:劫p8 年多月箩日日期:年5 舅 日 引言 同情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体验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成为了哲学、心理学、伦 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共同关注的课题。 我国的儒家学说主张把道德建立在人伦关系的自然情感之上,注重人际沟通。 同情是孔子仁学的情感基础之一。孔子的同情观到了孟子得以比较充分地展开,孟 子更是视“侧隐之心为人性的根本;西方伦理学者对同情心也有深入研究:1 8 世 纪英国的道德情感伦理学的代表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指出:“人性中最为引入注 目的就是我们具有同情别人的那种倾向,这种倾向是我们经过传达而接受他们的心 理倾向和情绪,不论这种心理倾向和情绪同我们的是怎样的不同,或者甚至相反 ;亚当斯密( a d a ms 戚t l l ,1 7 2 3 一1 7 9 0 ) 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把同情作为 开篇之首,直接就认为人的本性中就存在着同情。斯密以“同情”为主线和基石, 建构了其伦理学思想体系。叔本华以其著名的同情心理论与以理性哲学为基本特点 的欧洲古典哲学分道扬镳,在哲学史上开创了非理性哲学的崭新时代。叔本华指出, 人类极其有限的道德基于同情感,他认为道德的真实基础是源自正义和博爱的天生 的同情心。“同情是一切自发的公正和一切真诚的仁爱的真正基础,只有发自于同 情的行为才有其道德价值镭。 在心理学上同情心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品质中最为核心的成分之一,是其他一 些重要社会性品质及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在道德教育领域,对同情的研究也成为道 德情感研究发展的一条主线,影响了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同情心能提高儿童的利他行为,抑制或降低其攻击行为,会使儿童人格更为健 全,成为心地善良又亲切的人,它要求儿童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随时准备从道义 上支持他人,从行动上帮助他人。教育儿童同情他人所得到的回报是无限的,具有 同情心的儿童不仅能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爱,在学校和 日后的工作中成功的机会增加,长大后更有利于发展与配偶、孩子、朋友的亲密无 间的关系。 小学阶段既是儿童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可塑性最强,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 模仿周围事物,自控能力较弱,感性世界丰富,但理性思维缺乏,行为不计后果, 。休谟人性论 m 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 9 8 2 口转引自:张春丽叔本华伦理思想探析 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年5 月 既是容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 蚀和扭曲的时期。 正如许多人感受到的,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素养不容乐观。这其中有一个值 得关注的问题就是道德情感的淡漠、麻木甚至是冷酷。据对南京市某重点中学和某 普通中学的调查,发现有2 0 的人对待同学缺少帮助、关心和信任的积极情感,并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由陈会昌主持的“九五 重点项目社会经济转 型期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教育调查表明,“学生在道德面貌方面的消极变化较 突出的是道德感淡漠,同情心、怜悯心都比较冷漠 。 翻开未成年人走上极端的各种案例,令人痛心疾首,触目惊心:为了一点点小 事残暴地手刃同伴,毒弑亲人;为了些许委屈而不负责任的轻生自杀,离家出走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心肠越来越硬,心态越来越世故,有时甚至可以用“残忍来 形容。生命在他们眼里缘何如此淡漠? 难怪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在首届中 国道德建设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了? 基于人类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对道德需求的满足、对道德自我的提升,我们有 足够的理由和勇气来关注同情心这一人类道德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形式。因此,本 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法、故事情境等方法,期望能通过对小学生同情心现状的调查 研究,探讨小学生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找出当前我国小学生同情心发展存在 的问题,探索培养小学生同情心的方法和措施。 d 转引自;杨丽珠、辛晓莲、胡金生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 j 调查与研究,2 0 0 5 年第5 期 2 ( 一) 同情心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朱小蔓提出了“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她认为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 个体道德形成以及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并强调“以情动体验为基础、以情感 态度为核心、以情感和认识相互影响、促进而发展为过程,从情感素质层面保 证人的德性过程的教育理念、取向及其操作样式。鲁洁先生在德育新论一 书中,分析了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以及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特殊地位之 后,提出要把情感本身作为德育目标来构建。鲁洁先生提出了“理解道德教育模式, 她借鉴现代移情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出理解是个体道德发生的基础,也是个体道德 提升的基础,理解他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普遍走向。 同情心是道德情感中的一个重要条目。下面就从同情心的内涵、结构、发展阶 段、研究方法、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等方面对国内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1 ) 同情心的内涵 杨丽珠、辛晓莲、胡金生等在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一 文中指出,同情心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个 体心理发展中,同情心不仅可以抑制攻击行为,而且被看成是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一 动机源。 朱智贤( 1 9 8 9 ) 认为同情( s y 玎:l p a m y ) 和同情心或同情感( f e e l i n go f s y n l p a m y ) 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同情是道德感之一,是个人对他人的态度,表现为理解他人 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其实是和移情( 锄p a m y ) 的概念相似。而“同情心是一 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它不仅是对 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对强者、正义者的支持;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也包括助 人为乐、声张正义的动机和行动:这是种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觉悟制约的, 由认识、感情、动机、行动交织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圆。后来国内的研究者 把“s y i i l p a m y 翻译为同情、同情心。但是张春兴( 1 9 9 2 ) 对同情心的解释很简单, 。转引自: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 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4 月第2 期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1 9 8 9 年1 0 月第l 版,第6 7 5 页 。张眷兴张氏心理学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2 3 只认为是主观体验到他人的内心感受,没有认知成分的参与。 ( 2 ) 同情心的分类、结构 在同情心的分类上,张耀翔( 1 9 8 5 ) 将同情分为生理同情、心理同情和理智 同情。 一 在同情心的结构上,戴艳( 2 0 0 4 ) 认为,同情心包含理解、关心、真诚和精 神享受。胡金生( 2 0 0 4 ) 在其博士论文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中, 结合对以往研究资料分析、依据对同情心内涵的界定,提出一个儿童同情心的理论 构想,认为儿童同情心的结构是包含3 维度多特质的理论体系:同情体验,指能激 发利他动机的,对他人境遇的情绪反应。根据其指向性的不同,分为平行苦痛和应 答担心2 个特质;同情理解,指站在他人立场上认知他人情绪或角色的能力,是 对他人困境的认知反应。按照认知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分为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2 个特质;同情行为,是以他人的利益为目的对他人困境的行为反应。按照援助方式 的不同分为物质援助、心理援助和体力援助3 个特质。 ( 3 ) 同情心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方法 李幼穗( 1 9 9 5 ) 和杨丽珠( 2 0 0 5 ) 认为中班孩子是同情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林澍峻、王立国( 2 0 0 0 ) 在浅论儿童同情心发育的阶段与培养一文中指出,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同情现象出现得比较早。一岁左右的婴儿在与周围人交往时, 就开始能对他人的情绪表露出直接的反应。两岁时,幼儿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 的痛苦,并且具备了试图减轻他人痛苦的本能,他们能简单地理解、尊重,承认他 人的需要和利益。六岁时,儿童开始了同情心发育的认知反应阶段,具备了根据他 人的想法和行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十岁左右时,儿童的同情心从认识的或直接看到 的人身上扩展到陌生人身上。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抽象同情心阶段。这一年 龄段的儿童对处于劣势的人,无论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区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 从实际生活经历中获知,绝大多数的儿童,都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同情心,这是所有 社会技能的基础。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无论男孩或女孩,同情心的表现方式并没 有明显区别,一般来讲,男孩愿做些体力或营救的事,而女孩则更能起到精神支持 或安慰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同情心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情境实验法。李幼穗 。转引自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戴艳、刘海燕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2 0 0 4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林澍峻、王立国浅论儿童同情心发育的阶段与培养 j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 0 0 0 4 ( 1 9 9 5 ) 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和“假试情境,采用观察的方法测查幼儿同情心 认识和行为的发展情况。李江雪等( 2 0 0 0 ) 圆用故事法和问卷法揭示出幼儿园3 一 6 岁的幼儿同情心发展状况。周念丽( 2 0 0 1 ) 编制出中学生移情评定量表。胡金生 ( 2 0 0 4 ) 回用幼儿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结合故事图片的情境实验和自然观察法探 讨了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李江雪( 2 0 0 0 ) 对我国幼儿同情心的发展状况 做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同情观念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幼儿的同情观念 和同情行为呈现出不一致的趋势,但研究并未涉及同情行为的发展特点。近年来5 为了增加研究的生态效度,有不少研究者主张采用追踪和自然观察的方法。 ( 4 ) 同情心的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 杨健在幼儿不可少的6 大性格品质一文中指出,6 大性格品质是快乐活泼、 安静专注、好奇求知、勇敢自信、独立创新和善良、有同情心,而善良有同情心是 在调查中得分最低的一项。袁雅莎、李立、邓西勤、罗桂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教育研究 笔谈一文中指出,一些少年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易伤害他人的 行为习惯,比如虐待动物、缺乏同情心,不尊重他人,自私冷漠,缺乏承担责任的 意识和勇气,公共意识和环保观念淡薄等。任爱晓在关于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 为 培养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青少年“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 的调查指出,“亲 社会行为 丧失的人群有年龄提早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少同情心,表现出 冷漠、嫉妒、不满;还有一些青少年故意捉弄他人、诋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 在教育对策方面,薛志勇在你的孩子缺乏移情能力吗? 一文中提出培养孩 子的移情能力的方法有:向孩子倾诉情感;训练孩子从别人的语言、声音、仪表和 行为来辨别情感的能力;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注意引导孩子去体验别人 的情感;训练孩子换位思考等。李庆明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会转 型时期道德学习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指出,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同情心的具体措施 有:让孩子接触宣扬真善美的卡通片及书籍;以身作则,当孩子受到外界污染时及 时引导;留心孩子的成长环境及伙伴间的互相影响;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 会,赏识孩子的善良举动。任爱晓在关于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为 培养的研究 提出要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要做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减轻学生的心 理压力;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使学生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为学生提供相互理解 。李幼穗儿童同情心发展研究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 9 9 5 o 李江雪等学前儿童同情心发展状况研究 刀社会心理学,2 0 0 0 o 周念丽中小学生移情量表的编制研究 j 心理科学,2 0 0 1 母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5 和宽容的机会,促进集体成员的心理相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视角转换技能,增强学 生对他人的认同感。 2 、国外研究现状 ( 1 ) 同情心的内涵 同情心( 跚m p a 血y ) 来自希腊文s ) 7 n l p a n l e i a ,本意是心向、内部心境。不同的 研究者对同情心的解释也不同。一类将同情心( 嗍拙y ) 等同于移情( 锄叩a 日哆) 。 s i i l i m ( 1 8 3 3 ) 认为,同情是指对他人的包括幸福、痛苦、仇恨等在内的一切情感 的共鸣。a b 彼得罗夫斯基和m t 雅罗舍夫斯基( 1 9 9 7 ) 固认为,同情是人对其他 人、他们的群体或社会现象的稳定的、赞同的情绪态度,这种情绪态度表现在和蔼 可亲、善意、赞美中,并激励人们去交往,予以关心、帮助等。i c k e s ( 1 9 9 7 ) 固认 为,同情是对另一人的内在状态的认知察觉,内在状态包括他的思想、感受、知觉 和意图。一类认为同情只是移情的一个范围。同情是对别人的不幸所产生的情感 ( d a v i s ,1 9 9 6 ) 。 ( 2 ) 同情心的分类、结构 在同情心的分类上,首藤敏元( 1 9 9 5 ) 把同情分为与个体能力和行为倾向有 关的特质同情和由特定情境诱发的状态同情。d a v i s ( 1 9 9 6 ) 则把同情分为先天性 同情、特质性同情、情境性同情。 在同情心的结构上,d a v i s ( 1 9 9 6 )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出成人同情心的 结构:角色取替能力( r o l e t a 妇ga b i l i 够) 、担心他人、个人悲伤和想象力。随后, h o 妇融a i l ( 2 0 0 0 ) 认为同情应包含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这两种成分都是从他们在 认知上把他人作为与自己不同的人来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的,从“自我中心走向了 回甄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 蝴,商务印书馆1 9 9 8 oa b 彼得罗夫斯基和m t 雅罗舍夫斯基主编赵壁如等译心理学词典 m 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9 7 o 转引自马丁l 霍夫曼著杨韶刚万明译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 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2 0 0 2 一 娜d a v i s m h ,e 唧a t h y :as o c i a ip 响o l o g i c a la p p r o 础m w e s t i v i e wp r e s sa 晰s i o f h a r p l e rc 0 1 l i l l s p u b l i s h 既h l c ,19 9 6 o 转引自: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z 0 0 4 啊d 删s m h ,e m p a l h y :a s o s i a l p s ) r c h o l 晒c a l a p p r o a c h 【j 】w c s t i v i 州p 北鹳a d i 、r i s i 帆o f h 唧盯c o l l j l l s p u l i i s h e r i n c ,1 9 9 6 d 州s m h ,e m p a m y :as o s i a lp s y c h 0 1 吲c a la p p m a c h 叨w c s t i 、,i e wp 麟ad i “s i o f h 叩钉c o l l i n s h i b i i s h h l c ,1 9 9 6 o 转引自马丁l 霍夫曼著杨韶刚、万明译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 0 0 2 6 “准自我中心力,出现真正的同情,让孩子更有效地帮助别人。 ( 3 ) 同情心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方法 在同情心的发展阶段方面,h o 扫眈a i l ( 2 0 0 0 ) 提出同情心的发展可能经历四个 阶段:普遍的同情,卜l 岁的婴儿处于此阶段,他们混杂了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 感情,婴儿会感到“全身性 的焦虑;自我中心的同情,1 叫岁的婴儿处于此阶 段,客体永久性地出现使婴儿意识到他人和自己的身体是不同的,并开始关心处于 痛苦中的他人;对他人情感的同情,2 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角色采择能力,这种 能力使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区分开来,对他人的情感进行反应;对他人生活状 况的同情,5 _ 8 岁儿童处于此阶段,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有着较安定的生活史的 存在,对他人的同情能结合他人的整个人生历程。 同情心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法,成人用的问卷居多。例如:f e s h b a c h r o e ( 1 9 8 6 ) 编制的移情感反应量表( f a s t e ) ;h o g 狃( 1 9 6 9 ) 采用q 分类技术,从明 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加利福尼亚人格测验等量表中,筛选出6 4 个项目作为同情 心高低的评定指标;m e h r 曲i 狃e n s t e i i l ( 1 9 7 2 ) 开发的对他人体验的情绪反应量表 ( o m e e ) ;d a v i s ( 1 9 8 0 ) 开发的对人反应评定量表( 戚) 。儿童同情心评定量 表较少,1 9 8 2 年b n r 锄户以m e l l r a b i a n e n s t e i n ( 1 9 7 2 ) 开发的成人量表为基础,从 中选出适合儿童的2 2 个项目,经过语言的加工,编制了儿童青少年移情量表 ( 匝c a ) 。近年来,为了增加研究的生态效度,在对同情心的研究中,研究者主张 采用追踪和自然观察的方法。例如:e i s 饥b e r g ( 1 9 9 9 ) 田对3 0 名被试从4 2 4 对 进行了追踪研究;q i i l gz h o u & e i s e n b e r g ( 2 0 0 2 ) 对1 8 0 名小学生进行了2 年的追 踪研究,考察了同情心的发展特点,并构建了同情心的发展模型: ( 4 ) 同情心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 当前美国道德教育的突出表现是品格教育( c h a r a c t e re d u c a t i o n ) 运动的兴起, 这一运动不仅得到了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大力支持和倡导,而且也得到了广大公司、 宗教团体和市民的拥护和响应。2 0 0 2 年6 月1 9 日,布什在白宫专门召开了题为“品 格与社会的研讨会。布什在会议发言中强调,智育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 。转引自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口转引自: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口b r y a n t b k ,a n1 n d e xo f e 田p a 出y 蠡”c h i i d r 柚d a d o 】e s c t s 阴c 如i l dd c v e l o p m t ,1 9 8 2 回e i s b e r g n ,踟塔i s t 饥c y 锄dd 钾e l 叩m to f p r o s o c i a ld i s p o s i t i o n s :al o n g i t u d i i i a ls t i l d y 【j 】c h i l d d c v e l o p r n e n t ,1 9 势 田q i n g 疝伽、e i 贸曲略n ,t h er c i 砸彻o f p a 咖t a i 钿n c h 锄dp o s i t i v ee x p r e s s i 啪髑t oc i i i l d se 唧a t h y r e l a 斓 脚n d 缸g a n ds o c 词f 哪c t i o n i l i g :al g i m d i i l gs t i l d y 明例l dd e v c l o p 撇t ,2 0 0 2 7 是全部,我们要培养的是儿童的友爱、正派、同情心、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等品质。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践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服 务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知,这已成为美国社会各界的共识。 美国学校社会服务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包括帮助移民子女补习英语、帮助孤寡 老人和病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活动。社会实践可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在培养青 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同情心,形成自尊、 自强和平等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教育甚为重视对下一代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其具体教育内容包括:爱护 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唾弃暴力等。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 教育的第一课。同情、帮助弱小者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 的另一重要 内容。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为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表现。“善良教育 的 实施方法是强调自然法则和惩罚。德国教育强调通过参加活动和亲身体验来培养学 生的内在善良品质。在教育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上,教育方式往往不是强迫式的说 教和制止,而是让孩子自己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感受事物的对与错。此外,“善良 教育 也讲究对孩子的约束与奖惩。一个善待小动物、爱惜它们生命的小孩子是会 受到嘉奖的。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受到批评或训导,重则受到大人的惩罚; 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被看作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 严重的“品德问题。 在英国,善良教育有其独特的方式。自从1 9 8 8 年以来,英国每两年有一个红 鼻子日( 1 h er c dn o s ed a y ) 。正是出自以欢乐温暖人间这样一个意念,全国上下在 这一天通过娱乐逗趣的方式,筹募善款,扶贫助弱。这个动员民众大规模捐款的日 子,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团结全国、共襄善举的节日。虽然红鼻子日意味着慈善筹款, 但其实也是一个全国性的公民教育日。它的特点还在于,提倡以赞助善款的方式换 取任何快乐,而不是毫无回报地施舍。从轻松闹笑中感受人间欢乐,让欢乐带来人 间温暖。这便是英国的红鼻子日的实质意义。 综上所述,在同情心的内涵方面,本研究认为,同情心是一种认知到他人的不 幸,并产生情感共鸣以及由此诱发关心、帮助的动机和行为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 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包含认知、体验和行为三个维度的复杂系统。 在儿童同情心结构方面,本文赞同胡金生在其博士论文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 发展特点研究中,提出的理论构想,认为儿童同情心的结构是包含三个维度的理 论体系: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同情行为。其中,同情体验,指能激发利他动机的, 对他人境遇的情绪反应;同情理解,指站在他人立场上认知他人情绪或角色的能力, 是对他人困境的认知反应;同情行为,是以他人的利益为目的对他人困境的行为反 应。 ( 二) 已有研究的不足 一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同情心的研究较为广泛,对同情心的概念、同情心的结构、 分类、发展阶段、教育对策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对成人或幼 f 儿同情心发展的研究,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同情心发展的系统研究也比较少。因此, 以一些研究者对幼儿同情心发展的研究为参照,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阶段儿童同情 心的结构、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具有必要性。这也是本研究选题的一个重要缘由。 ( 三) 本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同情心是所有仁义之举、善良之行的开始。现代道德发展心理学也一再强调, 同情心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基础,是个体道德情感的核心要素。同情心有利于基于人 性基础上道德规范的构建,是人格和道德的粘合剂,它制约着道德人格的形成。人 的自我意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心理自我的层次,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是同情还是冷漠 都关系到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体验,一般的心理自我的层次必须由道德情感的激 发、道德行为的践行才能过渡到道德自我,也只有把道德变成了人的情感需求,才 是真正的道德内化。 本研究通过对小学生同情心发展的调查,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 同情理解、同情体验、同情行为三个维度的不同表现,以期对小学生同情心的结构 及发展理论有所贡献。 2 、实践意义 同情作为崇高的德性能激起他人的倾慕和向往之情,能直接参与到对方的存在 之中,它有力量、有尊严、宽宏地存在着,使人人深受其赐。我们认为同情心是人 类永恒的生命之谜,因为它战胜了邪恶,弘扬了美德,融化了顽固的心灵,助长了 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也会 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富有同情心会使一个人感到精神上充实和快 乐,并用自己的行为为家庭、集体、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也正因为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针对目前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来愈 9 矮每攀征豫丈 醢a 甜e 锺g 硼融毽壤 丰富,而人们之间的关系却愈来愈淡漠这一社会现象,将2 l 世纪人类的主题从“学 会生存转为“学会关心。同情心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不会去关心帮助别人的。 正是在同情心这一基础上、人们才会产生尊重、理解、安慰、帮助等高级情感 及由其支配的活动,人与人之间才可能变得亲切,家庭之间才会变得温馨,社会才 会变得更加美好。本研究期望能通过对小学生同情心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儿童同 情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培养儿童同情心的方法和措施这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文献资料中,同情心的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许多研究者都对同情心的 研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研究采用学生访谈、结合故事图片的情境实验的 方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对一、二年 级小学生采用故事情境法,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将同情心分为 同情理解、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三个维度,以此为理论前提编制故事情境及调查问 卷。通过分析实验调查结果来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以期弥 补在儿童同情心方面研究的某些不足。 l o 二、小学生同情心发展调查研究 研究一:一至二年级小学生同情心发展调查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同情心是幼儿社会性品质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 中,同情心作为个体社会性情感的重要方面,以情感动机的方式影响其他品质和行 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情感基础和动力系统”。在国外研究中,h o 曲盯 和d m m ( 1 9 8 8 ) 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会更多的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词 语,他们认为,儿童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的发展表现为:心理状态术语的增多、 从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过渡到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从单纯的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话 过渡到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有关心理活动的交流。 研究表明,借助于对儿童语言的分析是探索儿童社会认知技能发展的重要途 径。考虑到一、二年级小学生对于填写书面问卷存在困难,本研究尝试通过情境故 事法,借助于对儿童回答问题的语言进行分析,来考察一、二年级小学生同情体验、 同情理解、同情行为的发展情况。 ( 二) 研究方法 1 、被试 从武汉市某小学一、二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并在两个年级随机抽取 被试共3 5 人,其中一年级共1 6 人,8 名男生8 名女生,平均年龄6 5 岁。二年级 共1 9 人,8 名男生,1 1 名女生,平均年龄7 3 岁。 2 、实验材料 自编故事画册共3 组,每组两副图画( 见附录2 ) ,主人公分别为为动物、同伴、 成人。故事内容分别为小白兔的萝卜被冲走了、玲玲的彩笔不见了、老师多辛苦。 o 庞丽娟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 0 0 4 。m a 出a ,s a b b a 曲m 戳胎吼a ,c a l l 强龃m e l a r e p 辑s 即t a t i i n a c 6 :3 ,4 - ,a n d5 y c 小c l l i l d c v 啪鲥o n s 【j 】d e v e l o 印蚰t a lp s y c h o l o g ) r ,1 9 9 8 记录纸、笔若干。 3 、实验程序 主试及记录员均为教育学院一、二年级研究生,实验由主试和记录员各1 名对 被试个别施测。实验前主试和记录员要到现场熟悉场地,主试要熟悉被试,严格统 一指导语。实验时记录员装作看书、学习,做记录。地点在儿童熟悉的教室。 ,首先由主试结合画册给被试讲故事,3 个故事随机呈现给被试。例如主人公为 成人:这是你的老师,她每天给你们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她非常辛苦。有一天, 老师生病了,她住进了医院。 控制问题:“老师怎么了? ,同情体验问题:“听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觉或者体会呢? ( 正确回答控制问题 后,能简单答出不高兴、担心等体验者记1 分,在此基础上有自己再加工的情绪体 验者记2 分,没有作答或作与问题无关回答者记0 分。) 同情理解问题:“你说老师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 产生与故事主人公一致的情 绪体验,对故事主人公做共感的理解者,记1 分,在对故事主人公的情绪体验进行 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再加工的理解者记2 分,回答与故事内容无关或与问题无关 者记o 分。) 同情行为问题:“你的老师病了,你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 回答愿意安 慰、帮助故事主人公者记1 分,对故事主人公的现状做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说明自己 如何帮助者记2 分,不作回答或回答与问题无关者记0 分。) ( 三) 结果分析 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由教育学院德育原理专业的3 名二年级研究生和 心理学院发展心理学专业的1 名二年级研究生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1 名二年级研究 生根据儿童的回答记录,独立对一、二年级小学生同情体验和同情理解、同情行为 三方面九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评分。 1 、评分者信度 故事情境实验的评分方式是5 名评分者使用同一评分标准对3 5 名被试的回答 记录进行打分,尽管每个维度问题答案的评分标准有一定的说明,评分者也是经过 严格挑选和培训的,但打分是评分者根据个人的判断独立做出评价,主观性较大, 因此评分者之间的误差是影响评价信度的主要随机因素。本实验的评分者一致性使 1 2 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 表示,我们用统计软件s p s s 来做评分者信度分析,通过对 五个评分者在九个题目上对3 5 个学生评分的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每 一题上的肯德尔w 系数( 琢;n ( 1 a l l sw ( a ) ) 均非常显著,分别为0 6 8 l 、0 6 9 9 、o 5 2 3 、 0 6 4 4 、o 7 0 3 、0 6 3 2 、0 6 3 2 、0 7 3 7 、o 3 8 3 ,也就是说本实验具有比较高的评分 者一致性。 2 、不同性别儿童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同_ f 青行为的发展情况 表1 儿童同情心各维度的性别差异比较( n = 3 5 ) 维度性别人数平均值标准差 r蹲 同情体验 畜;暑;:碧 :主言 一1 78 6 9 同情理解 畜 :暑:耋三:笼 一1 9 8 5 2 同情行为 畜 ;昙;:嚣:耋詈 一1 78 6 3 表1 为故事情境实验男女生在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三个方面得分的 基本情况,独立性样本t 检验数据显示,同情心三个维度的得分男女生之间差异均 不显著。 3 、不i 司年级儿重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同情i 丁为的发展情况 耋兰二:三生丝些重旦堕堡墼:旦笪垄堡:垦笪堑垫盟垄垦笪塑! 堡兰曼! 堡壅丝型塑:王塑笪堡壅薹三丝 同情体验 三莘曩 罢 :主竺:耋暑 一8 9,3 8 3 同情理解 三荤豢 :甚:三霉:竺 一2 - 6 木0 3 8 同情行为 三摹曩 芸 ;:主主:薹 一1 9 2 0 6 3 表2 呈现的是一、二年级小学生在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同情行为三个方面得 分的差异比较情况。结果表明,一年级小学生在同情体验维度上平均得分最高,在 同情理解维度上得分最底。二年级小学生在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两个维度上的平均 得分相同,均高于在同情理解维度上的得分。在同情体验维度上,年级差异不显著; 在同情理解维度上,二年级生要显著高于一年级生( p 0 5 ) ;在同情行为维度上, 二年级生也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