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代湖北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pdf_第1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代湖北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pdf_第2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代湖北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pdf_第3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代湖北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pdf_第4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代湖北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代湖北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清代湖北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彭恩 指导教师蓝勇教授 摘要 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地区,是清代最重要的粮食产区,明清以来两湖俗有。湖广熟,天 下足”之谚在清代2 6 0 多年的统治时间里,湖北经济的全面开发导致了从江汉平原到西部 山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但对于清代湖北生态环境变迁的过程及其与经济开发之间的关系 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试图以生态环境的“变”为线索,从经济开发与环 境变迁的角度,探讨在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经济影响因素,反映当时湖北地区的经济开发状况, 分析经济开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全文分前言、正文和结语等三个部分 笔者在绪论中进行了学术回顾,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方面提出了本文所要实现的目标 正文分为四部分,阐述了如下问题: 第一部分阐述了明末清初战乱之后湖北的经济背景与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部分论述清代湖北江汉平原地区的垸田围垦与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三部分论述清代鄂西山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与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四部分就湖北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衰减过程与各区域经济开发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认为清代湖北地区从平原湖区到西部山区的全面开发导致了平原湖区水文地貌的巨 大变化,山区森林资源的破坏,野生物种的减少,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清代中后期 江汉平原地区极其深重的洪涝灾害。 最后笔者建议: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流域全面规划,妥善处理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和环境整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清代湖北经济开发环境变迁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c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i n g o fh u b e i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m a j o r :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 s p e c i a l t y :d i s t r i c t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r e s e a r c h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a ny o n g a u t h o r :p e n g e n a b s t r a c t h u b e l ,w h i c hl i v e si nt h em i d d l e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 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r e ao f f o o ds u p p l i e si nq i i l gd y n a s t i e s a f t e r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h u n a na n dh u b e i a r er e m e m b e r e db yt h ea d a g et h a t w h e nt h ef o o di sc o m p l e t e l ys u p p l i e d , e v e r y w h e r e i no u rc o u n t r yw i l ln o tb el a c ko ff o o d ”b e t w e 锄a b o u t2 6 0y e a r so f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h u b e il e a d st oag r e a tc h a n g e si ne c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i n gf r o mp l a i na r e a so fh u b e it ow e s tm o u n t a i n sa r e a s b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t o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i n g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b e ii n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m a yb en o tt h i n gm u c ho fi n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a n dr e s e a r c h i na n g l eo f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i n g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u s i n gt h ee e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i n ga sa c l u e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i n f e c t i o n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f l e c tt h e s t a t u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h u b e ia r e , a s ,a n d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o f t h ee c o l c i g i c a lc h a n g i n g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p a p e ri sf o r m e db y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m a i n t e x t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r e v i e w s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u so f t h i sf i e l do f s t u d ya n d r e v e a l st h ea i mo f t h i sa r t i c l ef r o mt h ev a l u eo f s c i e n c ea n dp r a c t i c ei nr e a ll i f e t h em a i nb o d yo f t h i sa r t i c l ei sm a d el l po f f o u rs e c t i o n s i n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 , t h ea u t h o rc o v e l f st h es t a t u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e c o l c i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nh u b e l i nt h es e c o n d s e c t i o n ,t h e 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h a i i g e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p l a n t i n gi nt h ep l a i na r e a so f h u b c i i n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1 r t 忙t h i r ds e c t i o ne x p l o r e s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c h a n g e so f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h o n m e n ta b o u tf o r e s t si nw e s tm o u n t a i n so f h u b c i i n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硼1 ef o r t hs e c t i o nm a k e sac o m p a r eb e t w e e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w i l da n i m a l sa n d t h e i rd e c r e a s i n ga n d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 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i nh u b c i t h ea r t i c l ee x p l o r e st h a tt h ea l l - a r o u n de x p l o i t a t i o nf r o mt h ep l a i na n dl a k ea r e a s t ow e s tm o u n t a i n si nh l l b e ia r e a sl e a d st og r e a tc h a n g e so ft h ep l a i na n dl a k e a r e a $ ,s u c ha st h ed e s t r o yo ft h ef o r e s t sr e s o 蝴i nm o u n t a i na r e a 8 ,t h ed e c r e a s eo f w i l da n i m a l s ,t h eg r e a tl o s to f w a t e ra n ds o i l ,a n dl e a d st oav e r ys e r i o u sf l o o dd i s a s t e r i np l a i na r e a so f h u b c ii nt h el a s tt i m e s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l a s tw o r d so nt h ep a p e r , 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s u g g e s t i o n sw h i c hc o n t a i n c o n t r o l l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p u l a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n g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i n d u s t r y , c a r r y i n gi n t oa l l - a r o u n dp r o g r a m m i n gi ny a n g t z er i v e r , d e a l i n gw e l lw i t he c o n o m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q l o gd y n a s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n b e ie c o n o m i e e c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e s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笪渲岱塑i 竖些匡垒斑五蕴生生查巫垣变适整 本人卢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t j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热,粤签字日期:上印7 年仁月沙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两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奄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日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彭娶 签字日期:沙7 年乒月。2 i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j 业后去向: 戮麴删日签字日期:历衫年够月彤日 通讯地址: 责刿鲞遵墓立土瀣整! ! s 量一邮编:堑;! ! ! 绪言 一、研究现状与本文目标 绪言 在对长江流域的研究中。以下游的研究最为突出,著述也最为丰富。与之相 比,长江中游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2 0 世纪的8 0 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对长江 中游的研究,1 9 8 g 年,由中国唐史学会,武汉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召开过。三至九 世纪长江中游社会经济讨论会”,会后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在1 9 8 8 年出版了论文集 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1 9 8 9 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牟发松的专著唐 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这些研究偏重于魏晋隋唐时期。 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许多对两湖地区经济开发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出现, 其中部分涉及到森林植被减少和水土流失加剧、水文地貌变化等生态环境内容。 陈钧、张元俊、方辉亚合作主编的 湖北农业开发史1 一书对湖北全省从先 秦到近代的农业开发进行了阐述,是对湖北省区进行农业史专题性研究的较早的 成果。 梅莉、张国雄、晏昌贵合著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2 对历史时期两湖平原的 大开发的条件:人口与移民、围湖造田运动、河湖的淤积等以及垸田开发的历史 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经济开发的效应和经验教训中对于生态环境变化,也有 所涉及。 鲁西奇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3 从人 口分布及其变动、土地利用方式、居住方式及其方言、风俗等方面展开,并结合 气候、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变化,对汉水流域进行了集中的研究,探讨其区域 入地关系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彭雨新、张建民的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对长江流域的农业水利史、 水土资源开发、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经验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涉及到湖北江汉平 原地区的堤垸水利与农业发展,汉水中上游和鄂西山区的水利与经济开发。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5 ,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移民运动, 包括移民的过程、地理特征、动因、类型、迁徙路线和信息传递,以及移民与人 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2 年版 2 江西教育出版牡1 9 9 5 年版 广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武汉大学出版牡1 9 9 3 年版 陕西人民出版杜1 9 9 5 年版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口、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龚胜生的两湖农业地理在有关清代两湖人口发展与农业发展过程、土地 垦殖特点、两湖粮食生产地位的演变等方面得出了新的详实的结论。书中清代 两湖的人口压力与生态环境部分探讨了人口、农业发展和环境的相关问题。 在对本区域明清以来的相关研究中,主要的主要论著还有苏云峰 中国现代 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2 、罗威廉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 7 9 6 1 8 8 9 及汉口:一个中国的城市冲突和社区,1 7 9 6 - - 1 8 9 5 3 、陈钧、任放合 著的世纪末的兴衰一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吴量恺主编的清代湖北农业 经济研究5 ,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任放的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以及陈锋主编的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 论7 。 相关的论文数量较多,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一批中青年学者进行了卓有见地 的研究,其研究分类概述如下: l 、移民与人口增长。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经历了两次移民高潮,导致当时当地 入口数量的巨大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不断的移民迁入 及移民土著杂居相处后共同的自然增长使得人地比例趋向失调,乾隆以后表现出 人口压力,其化解方式主要是土地开发( 围垸造田和山地垦殖) 。相关的论文主要 有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龚胜生的清代两湖人口发 展的时空差异研究9 、宋传银历史时期湖北人口发展空间过程”、张家炎:明 清江汉平原的移民与阶段佳人口增长”,宋传银:历史时期湖北人口与环境” 等。 , 2 、农业垦殖及其环境影响。张国雄、梅莉等等对江汉平原地区的围垸造田运 动的研究认为:人口增长是围垸造田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力,两者之间几成正比 例的关系。清中期垸田开发达到高峰,清后期更加盲目扩大,结果屡垦屡溃,生 态环境严重恶化,相关成果主要有张国雄的江汉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 期的发展演变“、张国雄;清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与垸田生产的关系1 、 华中师大出版社1 9 9 5 年版。 2 台湾近代史研究所1 9 8 1 年版。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1 9 8 9 年版。 4 中国史史出版社1 9 9 1 年版。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入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7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1 1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9 9 4 年l 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9 9 3 年4 期。 i o 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 9 9 8 年第2 期。 ”中国杜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2 年l 期。 1 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0 年第9 期。 ”农业考古) t 9 8 9 年l 、2 期 2 绪言 张国雄明清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2 、谭作刚清代湖广垸田的滥行围垦及 清政府的对策、梅莉江汉平原葑田考、张家炎清代江汉平原垸田农业 经济特性分析5 、林承坤古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筑堤围垸与塘浦圩田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贺素娣、郑远昌的试论汉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7 、吴敌 的清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环保问题8 等。 3 、洪涝灾害及其影响。堤垸本为挡水,堤垸农业的发展为人口的生存和增殖 提供了粮食保证。但堤垸过多阻塞水流,引发水灾,清代水灾之频罕有其匹。清 中后期频繁的水患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清代湖北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对采 取了许多治理水患的措施。相关论文有汤鑫华的荆湖关系的历史评鉴、唐才雄 的湖北平原湖区排水涵闸的起源与发展、周魁一和程鹏举的荆江大堤的历史 发展和长江防洪初探9 、周风琴:荆江近5 0 0 0 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分析”、 李可可明清时期荆江洪水出路与舍南救北“、张修桂和左鹏的荆江洪涝的历 史成因及对策”、张家炎的江汉平原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 ”等。 4 、“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湖北米粮输出的研究,相关论文 主要有张国雄的明清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和r 湖广熟, 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以及 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张建民 的湖广熟,天下足”论述”、等文章。 5 、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包括品种、分布、产量等分析,张家炎、龚胜生先 生和梅莉女士在这个方面有较多成果:主要有龚胜生的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 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清晚期两湖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发展”以及清 中国农史) 1 9 9 0 年3 期。 2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4 年2 期 中国农史 1 9 8 5 年4 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9 9 3 年1 期 中国史研究) 2 0 0 1 年第1 期 6 环境科学学报 1 9 8 4 年6 第2 期 7 山地研究 1 9 9 7 年2 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6 年第6 期。 9 长江水利史论文集 河海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 ”历史地理1 9 8 6 年第4 辑。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9 年第3 期。 “探索与争鸣 1 9 9 6 年第6 期 ”中国农史 1 9 9 3 年3 期。 中国农史1 9 9 3 年3 期。 ”湖北大学学报) 1 9 9 3 年2 期 ”古今农业 1 9 9 5 年2 期 “中国农史 1 9 9 4 年3 期。 幅中国农史) 1 9 9 4 年2 期。 1 9 古今农业) 1 9 9 5 年2 期 3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1 、张家炎的清代湖北的杂粮作物2 、清代江汉平 原水稻生产详析3 、明清江汉平原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特征4 和粮棉兼重, 各业发展清代中期江汉平原作物结构研究5 等多篇论文,还有曹树基的清 代玉米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6 、梅莉明清湖北茶叶及其生产分布7 、清代湖 北纺织业的地理分布8 以及谭天星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产量问题探讨9 和徐凯 希近代湖北植棉业初探”等文章。 6 、商人、市镇和贸易,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流通依赖与商人和贸易,谭天星、 张国辉、徐凯希等人在这部分有不少研究,但对于商人和商业贸易的研究仍相对 薄弱。 7 、其他还有吴琦、李华、谭天星等学者对屯田、皇庄、租佃关系、农村采 矿业、区域经济特征等也有研究。 从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看,目前学术界对清代湖北地区的经济与环境方面的 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 1 ) 对于经济开发问题,大多为局部的研究,或以经济开发的某一方面作 为切入点进行论述,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史,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移民与人 口增长、垸田开发、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方面。在商人、贸易、城镇、手工业等 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或以某一地理单元如在长江流域、汉水流域、两湖平原、 湘鄂赣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研究中涉及湖北相关地区,以湖北全省作为地域 单元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虽然有但不是很多见。 ( 2 ) 对环境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是农业垦殖对地貌的影响,洪涝灾 害及其影响等等,对于气候状况、动植物资源分布变迁等生态环境问题缺乏研究。 ( 3 ) 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具体过程缺乏清晰和深入的探讨,对生态环境变迁 与经济开发的关系的探讨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本文欲对湖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作系统的论述。以生态环境之 “变”为线索,力求阐明在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经济影响因素,反映当时湖北的经 济开发状况及其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主要还是农业经济开 发与生态环境变迁,在对森林植被变迁产生影响的经济开发因素中涉及到手工业 中国农史1 9 9 3 年3 期。 2 古今农业1 9 9 6 年1 期。 中国农史1 9 9 1 年2 期。 中国农史1 9 9 z 年2 期。 古今农业1 9 9 1 年3 期。 历史地理研究第2 辑。复巨大学出版杜1 9 9 0 年 7 湖北大学学报1 9 9 4 年2 期。 。湖北大学学报1 9 9 3 年2 期。 9 中国农史1 9 8 7 年3 期 m 中国农史1 9 9 1 年2 期。 4 绪言 和工矿业开采,并以湖北全省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变迁过程与湖北各区域经济 开发的程度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 当今时代,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对清代湖北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有助于对该地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谋求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等一些严重问题提供一 些思路和借鉴。 二、本文体例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清代初期、清中期、晚清三个时阃阶段生态环境 的逐步变化过程,以生态环境之“变”为线索,探讨在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经济影 响因素,反映当时湖北的经济开发状况及其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 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湖北进行区域划分,并复原清代湖北地 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背景。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论述湖北江汉平原、鄂西 山区在清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开发过程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化。第四部分就湖北野生 动物资源的分布、衰减过程与各区域经济开发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是对清代湖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简单的 分析和讨论,提出笔者的建议。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清代湖北经济开发的背景概况 第一节清代湖北区域划分 一、行政与自然分区 今湖北、湖南在明代统属于湖广布政司,在明末崇祯年间和清初顺治年间即 已按湖北、湖南分别造册征收和呈报钱粮赋税,其。湖北”包括汉阳、黄州、安 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7 府。康熙三年( 1 6 6 4 年) ,湖广正式分为湖北、 湖南两省,基本上与上述区域一致,唯一的区别就是将原属“湖南”的武昌府改 属湖北,因而湖北最初共辖8 府。雍正十三年( 1 7 3 5 年) 在鄂西南地区实施“改 土归流”,增设施南、宜昌2 府。乾隆时期又增加1 个府级政区荆门直隶州。 笔者根据地形、气候和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结合陈钧、 张元俊、方辉亚等人的研究,将湖北省内区域大致划分为五个区域,各区下属府、 州、县名列表如下; 表1 - 1 清代湖北分区表 地区府名县名 汉阳府汉阳县、夏口厅、汉川县、黄陂县、 沔阳州、孝感县 江 武昌府 江夏县 汉 德安府应城县、云梦县 噩 荆州府江陵县、监利县、石首县、松滋县、 原 宜都县、公安县、枝江县 荆门直隶州荆门县 安陆府潜江县 鄂武昌府武昌县、兴国州、通山县、崇阳县、 东蒲圻县、成宁县、嘉鱼县、大冶县 低黄州府 黄冈县、蕲水县、广济县、薪州, 山 黄梅县、罗田县,麻城县、黄安县 丘 安陆府钟样县、京山县、天f 县 陵 德安府随州、应山县 1 陈钧,张元俊、方辉亚:湖北农业开发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第1 7 1 页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清代湖北经济开发的背景概况 地捌门直隶州远安县、当阳县 区 鄂宜昌府 东湖县、归州、长乐县、巴东县、 西长阳县、长乐县、兴山县、鹤峰州 南 施南府恩施县、建始县、咸丰县、宣恩县 山 来风县、利川县 地 鄂郧阳府 郧县、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 西房县、保康县 北襄阳府南漳县、谷城县 山 地 鄂襄阳府襄阳县、枣阳县、宜城县光化县、 北均州 岗 地 注;蕾安府荆门直束州、安陆府、武昌府分属于低山丘陵区和扛汉平原区两个区域;裹阳府分属于并西:l t t b 地和郫北岗地区 二、湖北各区域基本特征 江汉平原区。即当阳、荆门、云梦一线以南,城陵矶至觯州段长江以北的广 大平原湖区,主要包括江陵、公安、沙市、石首、潜江、监利、天门、沔阳、洪 湖、汉川等县市以及枝江、松滋、钟祥、荆门和武汉市的大部分地区。江汉平原 区土质沙性较重,耕性良好,排水条件较好,以稻麦种植为主。江河之间的低洼 地带,土质粘重,地下水位较高,以种植水稻为主。 鄂东低山丘陵区。地貌大致呈现山谷平行相间,低山丘陵交错,水系纵横的 特征。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其中鄂东北平原丘陵区复种指数大多超过百分 之二百。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则分属陆水、富水和淦水三大水系,水田比重较大, 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近八成。 鄂西南山地区。为清代改士归流地区,包括巴东兴山南漳一线以南 的恩施、宜昌等地区,是农业最为落后的地区,本区少数民族杂居,垦殖率极低, 但森林茂密,山中生存着珍禽异兽。该区地势最高,山民刀耕火种,水稻种植甚 少。改土归流之前,粮食作物以粟谷、麦子、荞麦为主;改土归流之后与鄂西北 地区一样,玉米很快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和甘薯也占相当比重。 7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鄂西北山地区。包括神农架、南秦岭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均县、郧县、 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南漳、谷城、保康、十堰等县市。本区地形地貌复杂, 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区内山岭广布,盆谷狭小,呈现山大谷小坡陡的地貌特征。 冬春少雨,春干夏旱十年七遇,为省内最严重的春旱区。旱地占绝对优势,传统 粮食作物主要有麦子、粟谷、荞麦和稻谷。 鄂北岗地区。包括光化、襄阳、枣阳北部和随县的唐县镇。该地区平坝岗地 坦荡,农业开发较早。水田占三分之一,余为旱田,耕层浅薄,肥力较差。 总体说来,湖北地形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 的不完整盆地状。鄂西山峦重迭,多群山深谷;鄂东北地形破碎,多丘陵岗地, 鄂东南低山丘陵多盆地,鄂中平原、岗地坦荡,江汉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 罗棋布。在全省总面积中,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分别占1 9 8 7 、1 3 1 6 、2 2 5 9 和4 4 3 8 。 第二节清代湖北经济开发前的背景 一、明清鼎革之际的战乱造成经济凋敝 自明末崇祯年间开始,直到清康熙初年,两湖地区战乱不断。先是与大顺军 激战,直到康熙三年( 1 6 6 4 年) 秋才结束。康熙十三年( 1 6 7 4 年) 又发生三藩之 乱,吴三桂拥兵进据两湖,直到康熙二十年( 1 6 8 1 年) 才最后平定。明清之际连 绵不断的战争和天灾人祸导致湖北地区人口逃亡,土地抛荒,社会残破,整个两 湖地区人口损失约百万人,耕地抛荒2 0 0 0 余万亩。顺治十四年( 1 6 5 7 年) 御史 魏裔介说两湖地区“地旷人稀,可耕之地犹多”。顺治十八年两湖人口仅有3 2 0 余万,耕地5 8 万余顷。1 据江汉旧闻记载:“明季流寇乱楚郧( 阳) 襄( 阳) 安( 陆) 德( 安) 武( 昌) 黄( 州) 一带,任贼更番出没,尸横遍野钟( 祥) 京( 山) 北岸堤溃未筑,景陵以下蒿莱丛生”。2 顺治九年( 1 6 5 2 年) 湖川总督祖泽 远奏报:“入境以来,亲见荒村野火,寥落堪悲,鹄面鸠行,死亡待踵。”“即以武 昌一郡言之:省会素称饶富,天府雄藩;今则兵火余生,徒存瓦砾,编蒲暂息, 昭暮苟延,父母妻子潜遁梁子湖之中,一惊风鹤,辄负担而逃,城成空谷今 则兵火未息,又值奇荒。即近如省会,民既迫于饥寒,复又惫于征敛,逃亡死徙, 在在不堪楚省额赋止八十万两,已不过江南一邑之多”,江汉平原地区“勿论 城市乡村,皆一望丘墟”。3 乡村“处处岸崩,在在堤决,水天一色,川原莫辨,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1 9 9 6 年7 月,第8 2 ,8 3 页。 2 同治汉川县占 卷2 2 艺文 。 3 明清史料丙编第9 本8 2 2 页 8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清代湖北经济开发的背景概况 鱼游畎舍,田地悉归河泊,城镇“相依皆废屋,莫辨是官衙”,一派“残邑无 生聚”地旷惟生苇”的凋敝景象,有的地区甚至“洪波泛滥,一望田地悉游鱼鳖”。 2 而战争结束最晚的鄂西、鄂西北山区尤其如此,战乱使山区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田园大片荒芜,次生的草地和灌木丛代替了栽培作物,“田畴俱为蓬蒿者,数百里 如一连绵不绝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二、平原丘陵地区林木复茂,虎患酷烈 江汉平原、鄂东、鄂北低山丘陵地区地处湖北腹地,一直为经济发达地区。 也因战乱造成大量田亩荒芜,显现为林木复茂,虎患酷烈,出现了一次生态环境 原始回归状态。清初全省大多数地区所在蒿莱满目,存在着大量大型的野生动物, 连开发程度较深的江汉地区也成为“芦狄百里,虎狼窝穴,行舟皆有戒心”之地4 。 各地虎豹时现,豺狼成群,常有虎狼食人的事例: 表1 - 2 清初湖北地区虎患记载( 顺治、康熙初年) 地区府名内容出处 顺治二年,江夏有豹如犬,近人吮其血康熙武昌府志) 卷3 灾 异, 康熙七年六月。虎入金沙洲伤数人康熙武昌府志) 卷3 灾 武昌府异 康熙十一年,有虎自江北南渡突入民居光绪武昌县志 卷1 0 样 江 异 汉 技江县。国朝顺治五年大风拔木,虎暴甚”同治枝江县志) 卷2 0 杂 平 志灾祥 原 顺治十五年,枝江白水璁民家有虎叩门入其室,光绪荆州府志 卷7 6 灾 食数人异 荆州府 康熙九年,柱江大水。民就高埠处凿穴而居,复多 虎荒蛇害。 康熙九年,庚戊松滋大水,民多溺死。余就高阜处同治松滋县志卷1 2 杂 凿穴而居,复多虎荒蛇害。志灾样 乾隆汉阳府志 卷1 5 艺文 2 同治石首县志 卷7 艺文志 3 同泊竹溪县志 卷6 ( i l l 赋 同治益阳县志 卷6 水利堤垸 9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阳府顺治七年,孝感多虎患乾隆汉阳府志 卷3 五 行) 顺治十八年,汉阳旱有虎乾隆汉阳府志 卷3 五 行 鄂 德安府随州“顺治二年犀见于大洪山北” 同泊随州志 卷1 7 ( 样异 东 康熙四年乙巳。德安府四野多虎患光绪德安府志 卷2 0 杂 低 山 志样异 荆门直隶当阳县“顾治四年丁亥虎狼遍山谷。噬人甚众,有同治当阳县志 卷2 祥 丘 槲村落无彳遗者”异) 陵 汉阳府顺治十年大冶虎至儒学十五年,大冶虎入市乾隆汉阳府志 卷3 五 区 行 顺治十年癸巳,黄州府黄梅县上沿港虎夜入居民谭光绪黄梅县志 卷3 7 样 氏宅 异 黄州府康熙二年七月,薪州永福乡有虎光绪蕲, f 志) 卷3 0 杂 志祥异 顺治三年丙戍春,襄阳虎入南郊,教城虎入西郊光绪襄阳府志余 样异) 鄂 北 康熙七年戊申,宜城虎入西南郊,行旅非聚族不敢 同治宜城县志) 卷1 0 祥 岗襄阳府行知县捕之一日得三虎异l 地 康熙八年乙酉光化西山虎渡河食牲畜无算。九年十 光绪光化县志 卷8 祥 年先后伤居民过客二十余人异) 从对顺治到康熙初年湖北虎患出现的地区来看,有德安府及所辖随州、应山 县,汉阳府所辖孝感县、汉阳县,武昌府所辖江夏县、大冶县,荆州府所辖枝江 县、松滋县,荆门直隶州所辖的当阳县,黄州府所辖的黄梅县、蕲州,襄阳府所 辖的光化县、宜城县。遍布整个湖北的鄂东低山丘陵区、鄂北岗地区、江汉平原 地区,涵盖了德安府、黄州府、荆门直隶州、襄阳府、荆州府、汉阳府、武昌府 等湖北地区所有开发早程度深的主要经济区域。在这些地区全部出现如此严重的 虎患表明清初湖北地区遭受战乱的程度深重。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老虎是 一种比较典型的森林动物,其栖息地要求至少5 0 9 6 的森林覆盖率,以华南虎生存 的基本生态条件来和清初湖北虎患的范围和酷烈程度来看,清初湖北江汉平原和 中部、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的灌木林和次生林覆盖率可能一度恢复到5 0 以上。 1 0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第一章清代湖北经济开发的背景概况 三、鄂西山区森林茂密 鄂西山区主要包括鄂西南、鄂西北地区,这里山峦起伏,地势崎岖,沟谷交 错。鄂西北与川、陕交界,山大人稀,森林资源富饶。据 清史稿卷3 6 5 载, 由陕西洛阳迄至到郧西,谓之南山老林。由陕西宁羌迄南而东,经四川境至湖北 保康,谓之巴山老林,“周遭千余里,老树阴森,为太古时物。春夏常有积雪,山 幽谷暗,入其中者蒙蔽不见天日”1 。郧阳府地界雍、豫问,“山箐茂密,僻边郡 治”2 。康熙十八年( 1 6 7 9 年) ,镇安将军噶尔汗,出镇郧阳,他亲眼看到郧阳府 与河南、湖广、陕西、四川交界之处,“山谷扼塞,林箐丛密”,“郧西数百里,山 径狭隘,草木充塞,易于藏奸”。3 高山上植被覆盖,环境良好。如东泰山,“上 有泰山庙,松柏参差”;青峰,“一峰耸峙,青翠欲滴”;二郎冈,“山势岿然耸房”; 明月山,“拥翠拖蓝,清光回澈”;五室山,“古木苍翠”;石门山,“怪石崔峨,古 木青苍”;香耳山,。山深树老,菌蠢丛生”。4 鄂西南地区为土司地,一直相对封闭,地旷人稀,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咸丰县的积翠山,“峰恋秀丽、林木苍翠”5 。宣恩县叠翠山,“层峦叠翠”。石髓 山,“茂林修竹”。杨柳溪,“沿溪杨柳夹岸”。6 该县直到清末还出产瘿木、楠木等 名贵木种。7 来风县翔风山。高冈平远,嘉木蕞生”,其绝顶上有观音寺“掩映于 万竿竹中”。三尖山,“三峰笔立,苍翠欲滴”。松云山,“三峰屏列苍翠欲滴,上 有松桃万株”。翠云山,。一峰苍翠入云”。秦古寺山,“林木成美”。东湖县伏牛 山,“峰高林密蔚然深秀”。9 长乐县的纱帽山“山色秀嫩,草木葱可爱”。木笼山, “蕞竹蔽天”。屏山,“夏月草木葱茏望苔翠屏”。姚家山,“松木阴翳”。姐妹山, “比肩相接,苍翠浓郁”。争艳山。春月杜鹃争艳,冬时红叶争艳”。马坡,“林木 森蔚”。承福岭,。形势秀嫩树木青葱”。百丈岩,“其上树木阴翳”。” 四、全省气候严寒多灾 在历史气候变化过程中,明清时期为寒冷期,即学术界所称的“明清宇宙期” 三省山内风土杂识 ,第2 页 2 天下郡国利病书) 卷7 0 3 清史稿 卷2 4 5 同治房县志 卷2 山川 5 同泊咸丰县志 卷2 山川 同治宣恩县志 卷2 疆域志山川 同治宣恩县志) 卷1 0 风土志物产 。同治来凤县志 卷5 地舆志山川 乾隆东湖县志 卷6 山川 伸光绪长乐县志 卷3 山川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或“明清寒冷期”,冬季气温普遍低于现在。在这5 0 0 年的时间里,秦岭淮河以南 在1 5 世纪中叶至1 6 世纪7 0 年代,1 7 世纪中叶至1 8 世纪初,1 8 世纪中叶至1 9 世纪末为三个特寒期。复旦大学韩昭庆的研究表明,明清时期( 1 4 4 0 年到1 8 9 9 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异常气候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暖时段,即1 4 4 0 一1 4 8 9 年,1 5 2 0 一1 6 1 9 年和1 7 2 0 一1 7 8 9 年:三个冷时段即1 4 9 0 一1 5 1 9 年,1 6 2 0 一1 7 1 9 年和1 7 9 0 一1 8 9 9 年。在清代整个2 6 0 年统治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寒冷期, 尤其以明清鼎革之时的顺治年问、康熙二十九年( 1 6 9 0 年) 前后,道光二十年( 1 8 4 0 年) 前后,咸丰十一年( 1 8 6 1 年) ,同治四年( 1 8 6 5 年) 寒冷最甚,分布范围最 广。 表i - 3 清代几个寒冷时段的记载 年份府县名内容资料来源 顺治天门县顺治元年邑冬多而孳冻馁载遭。乾隆天门县志 卷7 五行) 年问 汉阳县顺治十年汉阳大寒,冰冻诸湖上走焉。乾隆汉阳府志 卷3 大冶县 康熙五年,大冶县夏旱冬大雪四十余日,同治大冶县志 卷8 竹为之枯。 蒲圻县 康熙九年冬,冰雪积五旬始解,民冻馁 同治蒲圻县志) 祥异) 潜江县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冬。潜江县冰雪奇寒,康熙潜江县志 卷8 风土志物产 冻杀无存者。 康长阳县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长阳县大雪树木冻同治长阳县志) 卷7 样异 熙 绝,飞鸟随地死。 蕾 竹骼县康熙二十九年,竹鞲冬雪深五六尺。河水同治竹髂县志 卷1 6 杂记样异 问 冻冰成粱。 房县康熙三十年冬,房县酷寒河冰人畜冻死。同治1 1 1 1 阳志 卷8 样异 天门县乾隆八年春大雪深数尺,经没旬余乾隆天门县志 卷7 五行) 崇阳县乾隆十年乙丑十一月,大雪冰厚尺余文同治崇阳县志 卷1 2 杂记灾祥 庙真署古柏俱冻死。 汉川县乾隆三十一年丙戊冬十一月,河水冻,鱼同治汉川县志 卷1 4 祥异) 多死,拾者满船。 乾 通山县 嘉庆二十一年辛丑冬十一月初一日,大雪 同治通山县志 祥异 蹙 三日深五尺经冬不消。 起 钟祥县 嘉庆十年庚寅十二月二十三日大雪大风同治钟样县志) 卷1 7 祥异) 间 酷寒冰坚可渡十四年甲午四月初 三,大风拔树六月大寒。 1 2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清代湖北经济开发的背景概况 成宁县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冬大雪平地数尽冰坚光绪续修威宁县志 杂志卷8 灾祥 嘉 如石,二十九年已酉大水北城上水深 庆 六尺舟身行入城 缸 薪水县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大水饥十一月。大雪平光绪薪水县志 卷末样异 问 地深数尺,四十余日未消。人畜树木冻死。 道武昌县咸丰十一年冬。大雪湖冰坚光绪武昌县志) 卷1 0 样异) 光 大冶县成丰十一年辛酉,冬大雪深五尺湖冰同治大冶县志 卷8 龟 坚厚可通行人。亦有踏陷者樟樽尽冻死。 问 通山县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二十七日,大雪五同治通山县志 样异) 日夜,平地深五尺许麂多困毙柏柏冻 死 戚 蒲圻县 威丰十一年十二月,大雪平地深五六同治蒲圻县志 祥异 生 尺野兽冻死无数湖河皆冰 缸 威宁县成丰十一年辛酉冬十二月下旬,大雪平地光绪续修威宁县志 杂志 卷8 灾祥 问 深四五尺,行人多冻毙湖西冰结厚尺许 车夫担脚竟有履冰而行者 * 山县同治元年冬,大雪深一丈三尺光绪兴山县志卷7 样异 郧阳同治四年春正月大雪汉水冰,树木胎畜同治郧阳志卷8 祥异) 多冻死。 同大冶县同治四年乙丑芷月大雪极寒。同治大冶县志卷8 治襄阳府同治四年正月,城中雨雪连旬,树多冻死。光绪襄阳府志 志余 矩 襄阳光绪三年冬。襄阳河冻,遍地皆冰。光绪襄阳府志 志余 问 宜城县光绪三年冬。河冰厚教寸。渡者行冰上同治宜城县志卷1 0 样异 光绪二年十二月大雪冰结数尺十年辛巳 春二月,德安雷电雹降平地尺许,人行如 德安府履砂碛中。十三年丙戊十二月二十四日至光绪德安府志 卷2 0 杂志样异 光 三十日,丈雪积深六尺许,四乡行人陷毙 绪 雪中者无数,府河冰凝数尺许,大小船只 芷 胶不能行。凡车马往来络绎不绝,如行大 问 路然十三年正月十三日后,舟人开冰二 三尺许,仅容一舟挨次徐行,十七日一夜 冰融侵晓全无冰迹。 1 3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从明末直到清初的顺治康熙年间都处于其中的第二个冷时段中,当时的强冷 空气十分活跃,常常连续积雪,明末1 6 1 5 年湖北阳新县冬大雪四十日,1 6 2 0 年 湖北省大冶冬十二月大雪至次年二月,鸟兽冻死。1 在清代鼎革之初,湖北地区仍 然常常显现大雪奇寒、河水冻冰、人畜冻死的气候状况。 气候学界研究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