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梦类小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梦类小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梦类小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梦类小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五代梦类小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在唐五代时期涌现了大 量梦幻题材的小说,这些梦类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体貌、审美价值及思想价值,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学术界目前对唐五代梦类小说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几篇写梦 名作上,对其它散见于小说集中的梦类小说少有涉及,缺乏对唐五代梦类小说的 完整、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贤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对唐五代梦类 小说作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立足小说文本,分析归纳其主题内容;其次,深入 挖掘唐五代梦类小说的文化意蕴;再次,从历史纵线上观照唐五代梦类小说在叙 梦艺术上对前代写梦作品的继承和超越。 基于此种认识,本文拟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对梦类小说的两个重要源 头史传文学中的梦叙事和诸子散文中的梦观念作一梳理。第二章,根据唐五代 梦类小说的内容、叙事情节的不同,将其归纳为四大主题模式生命主题、功名 主题、伦常主题、风雅主题。第三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风气,探讨唐 五代梦类小说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三个方面:天意命定与个人意志的探讨;进退 两难的仕宦危机与亦佛亦道的人生哲学;淡泊的贞节观念,自由的婚恋观。第四 章,通过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梦小说比较,研究唐五代梦类小说的叙梦艺术, 认为其超越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叙事由简趋繁,主体创作意识加强;构思 新颖奇特,多有新创;梦的诗意体验。 通过以上努力,冀对唐五代梦类小说有更全面、深入而系统的把握。 关键词:唐五代;梦类小说;主题;叙梦艺术;文化意蕴 ii abstract tang dynasty is the first peak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developing history. a large amount of dream novels sprung up during this period. these dream novels have unique style, aesthetic value and thought value, worthing of deeply discussing. howeve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ostly emphasizes particularly on several famous pieces, seldom refers to other scrappy dream novels in the story collections about bugaboo.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thesis aims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dream novels of tang and five-dynasty.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heme of these dream novels, then makes in-depth explora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se dream novels. finally, finds out the inheritance and surpassing of tang and five-dynastys dream novels upon those of the former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ese views, this these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is paper codifies the two important sources of dream novelsthe narrative about dream of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 concept about dream of philosophers prose. in the second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ream novels content and plot, the paper divides these dream novels into four thematic modesthe theme of life, the theme of career, the theme of morality, and the theme of wisdom. in the third chapter,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background of times and the social more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se dream novels. it mainly has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i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fate being determined by gods will and the fate being determined by peoples will. the second aspect is about the crisis of career and the lif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or taoism. the third aspect is the concept of insensible chastity and the chainess marriage. in the fourth chapter, it explores the art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about tang and five-dynastys dream novels by comparing with dream novels of wei and jin perio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surpassing points embody in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is that the simplicity of narrative has been changed to multiplicity, and the creating consciousness is strengthened. the second aspect is that the concept is very novels, and there are many innovations in the concept. the third aspect is there are many poets in these dream novels, and these novels sounds like poetry. to put together, the author tries to penetrate into holding the dream novels of tang and five-dynasty overall,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key words: tang and five-dynasty; dream novels; theme; the art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about drea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唐代是我国小说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中说: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 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 1 小说发展到唐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浅直、稚拙走向成熟、丰满,思想性、艺 术性、创作意识及审美价值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六朝小说。其中存在大量涉及梦 幻的作品,除了枕中记 、 南柯太守传 、 秦梦记 、 三梦记等著名传奇外, 在宣室志 、 广异记 、 酉阳杂俎等小说集中亦有很多梦幻小说。五代时期 (唐亡宋建立)诸如稽神录 、 北梦琐言 、 玉堂闲话中也存在大量梦幻 作品。这些数量众多的梦幻小说,无论在艺术构思还是审美价值、思想价值上, 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深入探讨。 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先做一个界定。目前对唐五代小说概念的理解主 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理解指的是唐五代的传奇作品,而广义的理解则认 为唐五代小说不仅包括传奇小说,而且还应包括志怪小说、笔记小说在内。侯忠 义在唐代小说简史中甚至认为话本小说也应属于唐五代小说的范畴。李剑国 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认为唐五代小说绝非传奇一种,还应包括“丛残小 语”式的志怪小说和作为志人小说后裔的其余笔记小说。本文对唐五代小说的理 解采用李剑国先生的观点。对于标志唐代小说开端的作品,学术界普遍认为产生 于隋末唐初的古镜记当是现存最早的初步具备传奇特征的唐代小说之一,此 外还有梁四公记 、 补江总白猿传都是唐代早期的小说。因此本文所研究的 唐五代小说的范围是从唐初王度古镜记始至五代王仁裕之玉堂闲话这一 时间段,所研究的对象是这个时间段中包括传奇、志怪、笔记在内的广义小说。 对于梦类小说,本文所指的主要是以梦为主体情节的小说。此外,有些小说中梦 所占比例不大,但在情节结构上却对整篇小说有决定意义或关键作用,这类作品 也归于梦类小说,本文将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有些小说虽涉及梦幻, 但梦在小说故事情节上所起作用不大,对于这部分小说,不做重点分析和论述。 1.1 研究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研究着力点研究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研究着力点 为说明本课题已具备的研究基础,并指明本文之着力点所在,兹试对有关唐 五代梦类小说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学界并无系 统论述唐五代梦类小说的专著,仅有数篇研究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对唐代几篇有代表性的梦类小说如枕中记 、 南柯太守传 、 三梦 2 记的考证研究。路工与 2一文认为南柯太守传是以 祖庭事苑所载六朝志怪小说灵怪集南柯为底本敷衍而成,其主题思想 是“警告那些得意骄傲,窃位得势,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李宗为在的题材来源及主题思想与路工同志商榷 3一文中认为祖庭事苑所 载的六朝志怪小说灵怪集南柯乃是南柯太守传的删改本,而不是底本, 并认为其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一切全凭变幻莫测的命运安排,宣泄了知识分子的人 生幻灭感。另外,卞孝萱唐传奇新探中有一文新探 4对枕中记 的主角原型进行了考证,指出目前学术界以张说、郭子仪、元载为卢生原型三说 不能成立,认为小说中的卢生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杨炎。同书中 新探 5一文对南柯太守传的写作年代以及小说中影射的历史事实进行了一番 考证。 第二,将唐代梦幻小说与前代或后代题材相近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唐传奇枕 中记与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邯郸记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续黄粱因 题材的相近,每每成为比较对象。卢今在旧的躯壳 新的灵魂与的比较赏析 6中认为,二者虽外壳基本相同,然而在思想内容 方面却迥然异趣: 枕中记题旨在使人悟及世间富贵功名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 续黄粱所要表现的是封建吏治的腐败黑暗,尤其是科举制度下士子利欲熏心 的丑恶。吴海燕 “枕中一梦”的嬗变从、到 7一 文则通过对杨林 、 枕中记和邯郸记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 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 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另外,还有康清莲的规诲与惩罚与 之比较 、高红梅传承中的变异系列故事的演变 。 第三,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对唐五代梦类小说进行观照,目前学界已有涉及。 如杨金国唐代写梦小说叙事时间的个性研究 8以枕中记 、 南柯太守传 、 樱桃青衣为例证认为“唐写梦小说的叙事时间更有着自己突出的个性特征: 善于通过将梦事时间与现实时间进行对照、融合,从而在一种差距效果中透露出 小说蕴涵的创作观念和主旨。 ”张桂勤在试论唐传奇梦幻小说的叙事视角 9中 将唐传奇梦幻小说的叙事视角分为中立式全知视角、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第三人 称限知视角和越界式视角展开论述。 第四,对唐代梦类小说的情节结构、思想价值及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 有意义的探讨、研究。党芳莉托笔梦幻 旨在人生试沦唐人小说中的梦幻描 写 10一文分析了梦在枕中记 、 南柯太守传 、 樱桃青衣中的艺术虚构作 用,认为梦是小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是为凸现升华主题。陈辽唐人小 说中的梦 11一文认为“唐代写梦小说展示了知识分子不同的精神世界及风尚。 文人对梦现象的关心和记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失落感以后找到的一种 3 弥补方式” 。甘建民的一个特殊视角兼谈的深层心 理描写 12一文对三梦记所体现的深层心理进行了分析。但这些论文尚显简 略,论述不够深入,其研究空间仍待开拓。且研究集中于几篇名作,对其他散见 于志怪集中的梦幻小说未有涉及,缺乏对唐五代梦类小说宏观、整体的研究。 由此得出,唐五代梦类小说研究仍有广阔空间。虽然目前对唐代梦类小说的 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为了对唐五代梦类小说 有一个总体宏观的把握,还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搜集整理。笔者拟从小说文本内部 及文化阐释外部两个层面对唐五代梦类小说作整体观照及系统研究,试图更加全 面地分析唐五代梦类小说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1.2 梦类小说的两个重要源头史传文学与诸子散文梦类小说的两个重要源头史传文学与诸子散文 梦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精神及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命题范畴, 可以说自从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就有了梦体验。从殷墟甲骨卜辞及历代残留的梦书 中可以看到,在上古以及一直存在于民间的占梦迷信中,人们对梦进行着十分简 朴的记载和解释,而梦作为居于神秘世界的鬼神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也曾长期 左右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与此同时,梦也是一种重要的题材和表现手段。在中 国古代各类语言艺术形式中,梦被长期地、反复地加以运用,梦象、梦境和梦体 验成为了一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先秦时期, 诗经以上古的民风、礼俗为主要内容,其中关雎的“梦寐 求之”首次记载了男女之间的相思梦,而斯干 、 无羊则以占梦为题材。 楚 辞以楚国历史、民俗为内容,其中屈原惜诵有“昔余梦登天兮”的诗句, 而宋玉高唐赋 、 神女赋则描写了楚王梦遇神女的故事,梦第一次成为叙事 和描写的重心。 庄子三十三篇中有十篇涉及梦的内容。 左传中记载梦例达 29 处,除了“哀公十六年,卫侯占梦”没有提及梦象外,其他 28 例梦象丰富,这 些梦既被作为史实材料处理,又是史传文学的重要题材。两汉时期,梦也经常出 现在赋这种具有时代性的文学形式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延寿所撰梦赋 ,自 述其非常之梦,梦中看到了鬼物之变怪,对他击伤梦中妖邪之怪物的活动作了生 动的描述,可视为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流行,在 干宝搜神记和刘义庆幽明录以及冥祥记 、 神异记 、 拾遗记中, 都收集了不少梦兆故事、占梦故事。从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梦的题材始终贯穿 其中,连绵不断。对于梦类小说来说,史传文学及诸子散文中关于梦的种种观念 和各类叙梦手法对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视为梦类小说产生的两个 重要源头。本节拟对这两个重要源头中的梦叙事及梦观念作一简单梳理,为更深 入地了解唐五代梦类小说提供一个参照面。 4 1.2.1 史传文学中的梦叙事史传文学中的梦叙事 在左传 、 国语等早期历史典籍中都有关于梦的记载,其中记载梦例最 多最详尽、影响最大的是左传 。 左传叙梦或详或略,反映出春秋时期政治 军事斗争的各个方面以及诸侯士大夫丰富的内心世界。梦境描写想象丰富、变幻 迷离,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美学价值,对后世梦幻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记梦想象奇特,对梦进行能动地创造,而不是一味机械地复述那些 真实的梦。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个梦例:当宋景公死后,大尹通 过诡诈手段扶立“启”为国君, “启”的兄弟“得”与之争夺王位,这时: “得梦 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己为乌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曰: 余 梦美,必立。 ” 13左氏虽只粗略地记载了“得”化为乌,而无对化乌细节的描述, 但是这一人化为异类的梦中变形手法,为后世写梦小说如张纵 、 续玄怪录薛 伟等描述梦中变形之作提供了构思。 成公十年生动地记载了晋侯之梦:晋侯 得病,梦中见“疾为二竖子”进行对话。其叙梦可谓奇矣:疾病本来只是一种人 体不适的感觉,而在晋侯梦中则化为“二竖子” ,彼此谈论对于医者将临的畏惧。 这一极为形象化的手法也是一种“变形”运用。 梦在古代被认为是人与鬼神接遇的场所,因此弄清梦象、获得鬼神谕示的正 确含义,记载梦验以宣扬鬼神力量的存在是春秋时期鬼神崇拜的重要内容,于是 记梦就有了“梦占解验”这样一个过程。在左传中,绝大多数的梦都 跟占梦及梦验联系在一起。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之梦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晋 侯梦大厉破门而入,桑田巫为之占梦断言晋侯将吃不到新麦,不久晋侯患病,求 医于秦,医未至而其梦见病情加重,医者至则所言如梦,这时桑田巫的预言正一 步步获得确证,但恰在此时,左氏极为高明地加进了“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 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 14一曲笔,让人陡觉巫者的预言可能落空,直 到“将食”的最后关头,晋侯死去。桑田巫之占卜应验。而篇末补叙“小臣有晨 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14,亦是从另一层面作为梦 验的佐证。这则故事曲折生动地描述了“梦占解验”的结构,这一结构在 唐五代小说中得到了继承。 左传叙梦也并非每一次都是孤立的,毫不相干的,有时往往梦梦相合、 梦中占梦,造成奇特瑰丽的艺术效果。梦梦相合者如:昭公七年, “卫孔成子梦康 叔谓己: 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 史朝亦梦康叔谓己: 余将命子苟与 孔烝鉏之曾孙圉相元。 史朝见孔成子,告之梦,梦协。 ” 15孔成子与史朝同为大 臣,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且史朝“告之梦”实是二人以梦协为借口达成政治联 盟以掌国政。梦梦相合引发了后面的“双簧”表演,把处于顾命大臣地位的孔成 子的矜持虚伪、故作姿态与其助手史朝狗仗人势、肆无忌惮的嚣张情态淋漓尽致 地表现出来。梦中占梦出现在昭公七年 : 5 公将往,梦襄公祖,梓慎曰: “君不果行。襄公之适楚也,梦周公祖而行。 今襄公实祖,君其不行。 ”子服惠伯曰: “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 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 16 由昭公梦襄公到襄公梦周公,使得描绘的梦境更加奇特绚烂。而左传中“梦 梦相合” , “梦中占梦”等奇巧构思都为后代史传与小说的梦叙事提供了写作经验。 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从若干不同侧面继承和发展了左传的叙梦技 巧。 史记中所记载的著名梦事绝大部分来源于先秦典籍,但对这些梦事进行润 色,对细节进行增饰,叙述更为精密,文字更为生动,充分显示了司马迁的文学 才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骊姬借梦陷害太子申生之事。在左传僖公四年中 记载骊姬欲立己子为太子,与中大夫谋,以晋献公梦齐姜为由,命太子速往曲沃 祭祀,然后将祭祀的酒肉放置毒药奉与晋献公,使献公怒杀太子的保傅,并逼太 子自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左传中文字简略,有些重要情节未 予交代,使人心生疑窦。如写骊姬把有毒的“胙”给晋献公吃时,写道“公田, 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 亦毙。 ” 17仿佛晋献公能未卜先知,故祭地不吃且将“胙”予犬与小臣。至司马迁 描述这一梦事时,则于此增补了一个重要情节。他写道: “献公时出猎,置胙于宫 中。骊姬使人置毒于胙中。居二日,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献公欲飨之。 骊姬从旁止之曰: 胙从所来远,宜试之。 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 小臣死。 ” 18由骊姬在晋献公欲飨时从旁加以制止,并提醒晋献公祭肉是太子从远 方送来。这不仅使情节符合情理,而且充分揭示了骊姬蓄谋嫁祸于人的阴险、狠 毒性格。 在史记中还有诸多描写梦事之篇。如赵世家一章精心安排叙述赵尚子 之梦; 龟册列传宋元王神龟之梦; 秦始皇本纪的秦始皇梦与海神战等等。 史 记中的梦事叙写对后世的意义主要在于细节描写丰富,因果结构联系紧密,人 物形象鲜明生动,在完善情节和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皆非先秦典籍可比,从 而为后代唐五代小说在叙梦手法上提供可兹借鉴之处。 1.2.2 诸子散文中的梦观念诸子散文中的梦观念 先秦诸子散文与左传 、 史记等史传文学一样,是中国梦文学的重要源 头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概括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最主要的 方面在于从思想理论上特别是从哲学观、政治观上为梦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其 中有的乃至成为整个梦文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次是就文学本身方面的影响。诸 子散文虽然是理论著作,但在说理时却经常运用文学的手法和语言,编造一些生 动形象的寓言故事,其中也包括梦寓言故事,从而使理论形象化,以增强理论的 6 说服力,由此使不少著作具有文学性,其中有的更是具有散文诗美的名作,这些 都不能不给中国梦文学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庄子 、 列子中,梦 已经主要成为一种论理的手段,同时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叙梦视角与手法,为后代 唐五代梦类小说提供了日趋复杂的叙事思路和叙事框架。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 中指出: “小说之名, 昔者见于庄周之云 饰小说以干县令 ( 庄子 外物 ) , 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然庄 子云尧问孔子, 淮南子云共工争帝地维绝,当时亦多以为短书不可用 , 则此小说者,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 ” 19的确,庄子以其异于 史学传统的创作理念和极富艺术精神的文学实践,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 庄子三十三篇中,有十篇涉及梦的内容,对后世写梦小说的影响 十分深刻。笔者将在下文主要论述诸子散文中的梦观念及其对后代小说的影响。 庄子依其对人的生理与精神现象的深刻观察与体验,对有关梦的许多重要问 题,从理论上作了深刻的探讨与独特的阐发。 齐物论中,梦被视为人的一种生 存状态、视为一个与“觉”相对应的概念而运用于他的哲学体系中。 “昔者庄周梦 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 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20这 则著名的“庄周梦蝶”寓言所揭示的是:梦境与觉境似乎有分别,但两者却没有 绝对的差异,我的梦境中我成了它物的觉境状态,我的觉境中我又可能是它物的 梦境状态。这种转化表明,执着于物与物的差异性是没有必要的,将其等量齐观 方是智慧的。 齐物论中另一段话也很明显地使用象征手法来谈论梦与觉。瞿鹊 子庄子笔下那位象征有知而内心世界又波动不安的角色, 在与另一位象征无知 而长寿的长梧子讨论人生哲学时,庄子通过长梧子(名丘)的嘴道出了自己的思 想: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 中又占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 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 21此生此世的 梦境与觉境本无根本差别,因而这一切都可以当作一场大梦来看待,当你对现实 人生作如是观,则你才真的觉醒了。这不是从一般的梦中觉醒,而是从人生这场 大梦中觉醒过来,因此这种觉醒又可称作大觉。达到大觉境界,是要以认识人生 为大梦做前提条件的。 庄子的这一思想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当人类或个 人在发展历程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层次渐高的觉悟境界时,当人们回首 前尘、觉得今是而昨非之时,往往会感觉自己是刚从梦中走出;而当人对现实和 自身的存在丧失明确的意识、觉得难以把握其本质时,便也会产生庄周梦蝶般的 虚幻之感。正因为庄子运用梦所进行的哲学思辨建立在这种深刻的人生体验的基 础上,其对后世梦幻文学才会产生深远影响。 “人生如梦”一语就是从庄子中 7 精练而得的,在唐人的哲理性梦幻小说中,作者通过“梦如人生”的构思来说明 “人生如梦”的理念, 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即是显例。此外,庄子在此段 论述中将本然之梦与象喻之梦纠结于一体的表现方式、他的“梦中占梦” 、 “梦中 说梦”的奇特构思以及在论证梦觉相对性时所体现的相对观念都为后代梦幻小说 在结构与主题方面提供了直接的启示。 庄子试图弥合觉梦、生死之间的对立的思路直接影响到魏晋时期列子一 书中对觉、梦关系的一种更为形象化的探讨。 列子周穆王篇里讲了主佣二人 的故事:周朝时候的尹大官人大置产业,手下的佣人从早到晚忙碌不停。其中有 个老佣人累得精疲力竭而工作量还在不断增加,白天哼哼着勉强干活,夜里则因 疲劳而睡得很熟, “精神涣散” ,于是每夜都梦见自己成为国君,居人民之上,管 理国家,恣意享乐,其乐无比。有人同情这位劳累的老佣人,老人却说: “人生百 年,昼夜各分,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 ”很想 得开。与此相反,尹大官人因为白天操心家业,到夜里恶梦不断,每夜都梦见自 己成为别人的佣人,不但工作繁重,而且还受打骂。尹氏很讨厌这些梦,便去咨 询他朋友的意见,朋友告诉他: “你现在有权有财,高人一等,那么到夜里变成奴 仆,低人一等,也是很自然的,哪能白天晚上的好处都让你占全呢! ”尹大官人恍 然大悟,于是减少了佣人们的工作量,置产业之心也淡薄下来,梦境才渐渐地好 起来。这个故事也是告诉人们,人生百年,虽有觉和梦两个世界,但对于人的感 受而言,觉境和梦境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梦中作乐是真乐,梦中受苦是真苦,而 且梦境和觉境还常常是互补的,觉时受苦,梦中可以得乐,觉时得乐,梦中就该 受苦,于是引出一条教训:不要太执着于现实的事业,这种现实的事业同时也是 虚幻的事业,你想在这事业中得到好处,便同时也会为之受苦。从觉梦的同一讲 到真幻的同一,这条思路仍旧沿袭了庄子的轨道。 通过以上长篇梳理、分析可以得知:从先秦到汉魏六朝时期,由左传 、 史 记等史传发展出梦的叙事功能(如结构与制造悬念等) ; 庄子引梦以阐扬哲 理,由此衍生“人生如梦” 。此外,从庄子中的梦觉思辨与梦寓言发展到列 子中的梦觉叙事,叙梦文学与观念交织纠结的传统亦由此肇始。而魏晋至唐五 代的梦幻小说(包括志怪和传奇)则在左传 、 史记 、 庄子 、 列子发端 出的种种奇特的梦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及观念上继续发掘,并多有新创。 8 第二章第二章 唐五代梦类小说的四大主题模式唐五代梦类小说的四大主题模式 唐五代梦类小说内容涉及唐五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阶层 的梦体验和故事。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士子文人,下至商贾僧道、歌妓乐 人、奴仆侍婢,各色纷呈,构成鲜活动人的小说文本。这些写梦小说内容涉及人 生世事的诸多方面:生命健康、功名富贵、爱情婚姻等等。根据其主题内容、叙 事情节的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类型,笔者名之为唐五代梦类小说的四大 主题模式。 2.1 生命主题生命主题 在唐五代梦类小说中有很多涉及个人生命健康的篇目,通过整理笔者将其具 体分类如下: 2.1.1 疗疫之梦疗疫之梦 在此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情节模式为:主人公身体有恙,病情笃重。梦中 本人或其亲人得到神异之士(往往为佛教、道教中人)指点,醒后梦中事件在现 实中发生或按梦中昭示之法行事,病即痊愈。 广异记楚寔 22一文描述楚寔梦黄衣女道士呼范政将药来。及明,许书 冀令人送药。寔见送药之小儿乃梦中所见,因呼小儿为范政,果然,其病遂愈。 在广异记薛义 23篇中,薛义与叔母韦氏作客其妹夫家,义遇痁疾,病重几 死。而韦氏夜梦神人授二符兼呪。是时韦氏之女亦患痁疾,旁见一物状如黑犬而 蚝毛,神人谓韦氏云“此正病汝者,可急擒杀之,汝病必愈。 ”韦氏于梦中杀犬。 及觉,传呪于义,义至心持之,则疾愈,韦氏之女亦愈,皆如梦中神人所言。 2.1.2 死亡之梦死亡之梦 有些小说记录梦中见到一些特殊场景、梦象,实则人死之征兆。这些小说大 体采用“梦占解”的模式,揭示梦实不诬,梦必有验。 大业拾遗记萧吉 24记载萧吉乃善占之人。有人常梦凤鸟集手上,以为 善征,而萧吉则认为此乃不祥之梦,曰“凤鸟非梧桐不栖,非竹實不食。所以正 君手上者,手中有桐竹之象。礼云:苴杖竹也,削杖桐也。是以知必有重忧耳。 ” 后梦者母死。 酉阳杂俎张瞻 25 记载贾客张瞻梦炊于臼中,问汪淮之善解梦者 王生。王生言, “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因无釜也。 ”贾客至家,妻果卒数月矣。 类似篇目还有宣室志王坤 26、 朝野佥载崔湜27等,不一而足。 9 2.2 功名主题功名主题 唐代社会,随着科举制的出现,门阀制度被打破,科举作为国家以统一文化 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一时大兴。这个新的选官制度原则上以文化考试成绩为唯 一标准,既有别于两汉察举之重德超过重才,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之 重门第超过重人才,改变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旧世局,使社会关系 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士人的生存状态、世情世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唐代,士 庶都经由科举入仕,士庶在举场和官场走到了一起。科举制下,做官凭文章不凭 出处,不仅一般士人可以应举,农工商之子弟亦可经由读书而做官。因而,它在 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在皇帝专制下社会公平的迷梦。正是由于科举制为平民百姓提 供了改换门户的可能性,科举入仕既是士人之常情,也是世俗之常情。 “一举成名 天下知”遂成为社会上的普遍心理。在这种时代心理的驱使下,人们由重门第转 而重科举、重官品,强化了士人的为官意识。对科举的热衷、对功名的向往成为 唐人心理的底色。渴望一举及第,出将入相,光耀门楣,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理 想,这是唐代士人的普遍思想。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称“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28; 封氏闻见记卷三贡 举称“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岸进士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 29,可见参加科 举考试人数之多。然而,虽在理论上人人都有平等入仕的机会,但在科举制与官 僚制结合的封建社会里,士人的入仕,官吏在仕途上的命运,都具有极大的偶然 性和多变性。士人的命运,因科场成败而有鱼龙之别,然而及第与否,与才学并 无绝对联系,科举考场上的请托、贿赂,以及请人代考、抄袭等现象比比皆是, 士人在根本上亦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唐代的许多俊才之士,诸如大诗人杜 甫、李白、孟浩然科场中都颇不得意,以他们之才学尚苦于与科举无缘,其他不 得志之人更是为数众多。强大的功名之心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巨大落差,造成士人 的心理压力,他们进而寻求某种冥示或征兆,社会上开始流行一种说辞“举子将 策名,必有异梦” ,以梦的预示征兆来判定中与否。科举是如此,选官时士子的心 理状态和应举亦颇为相似,往往以梦事来预知前程臧否。或许,面对理想与现实 之间的鸿沟,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无奈结局,无论一夜成名抑或终生默默,以梦兆、 命定来解释荣辱浮沉更能给人一种或张扬或苦涩的心理满足和慰藉。由此,梦与 唐代士子科举应试和铨选为官相结合,形成写梦小说中的功名主题。 唐五代梦类小说中反映这一主题的篇目众多,具体分类如下: 2.2.1 科举之梦科举之梦 传载豆卢署 30记载了一则因梦改名而得第的故事: 豆卢署,本名辅定。少年旅于衢州,刺史郑氏瞻厚待之。谓曰:子复姓, 10 不宜二名,吾为之易之,乃书署、著、助三字授之。曰:吾恐子群中有同者, 子自择焉。其夕,梦老父告之:闻使君与君易名,君当四举成名,四者甚佳。 又曰:君后二十年牧兹郡。又指一方地曰:此处可建亭台。既寤,因改名署。 后已再下第,又二举。后复不第,又二举,乃成名。盖自改名后四举也。后二 十年,果为衢州刺史,于所梦之地立征亭台。 感定录李言 31、 云溪友议宋言32内容与上篇相似,也是叙述应举前作 一梦,梦中神人示以改名才可望及第,于是改名并应验。李嶽连举不第,梦人告 之“头上有山,何以得上第” ,遂改嶽为言;宋言原名嶽,亦是因梦中人谓头上戴 山无因成名,因此改嶽为言。 玉堂闲话高辇 33篇,则分列了三个应举之梦,都是“举子将策名,必有 异梦”的反映。篇首作者云“礼部贡院,凡有榜出,书以谈墨,或曰:名第者, 阴注阳受,谈墨书者,若鬼神之迹耳。此名鬼书也。 ”体现了强烈的天命阴定之意。 另外, 朝野佥载裴元質 34、 定名录樊系35、 朝野佥载张鷟36的梦 故事也大体与之类似。 2.2.2 仕宦之梦仕宦之梦 梦中昭示选官中否,梦中迹象表明将得何官、前往何地的写梦小说在唐五代 梦类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 定名录潘玠 37中潘玠自云“出身得官,必先有梦” , 宣室志杨炎 38梦抱日登高,解梦者认为“夫日者,人君像也。今梦登山以 捧日,将非登相位而辅人君乎?”后果登相位。小说中或梦皇帝赐锦半臂为委以 股肱之位,如宣室志窦参 39;或梦棺为得官,如因话录李逢吉40; 或梦友人阴魂相告将得何官,如冥报记戴胄 41。在五代的小说集稽神录 中记载了许多作官之梦, 王玙 42、 毛贞辅43等篇目皆是。 2.2.3 人生如梦人生如梦 表现“人生如梦”的小说是唐五代梦类小说中最为世人称道,对后世影响最 大的一类。一般认为此类梦幻主题小说早有先河,即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焦 湖庙祝 。此后如著名的枕中记 、 南柯太守传 、 樱桃青衣等皆传承其主题 而演变其情节。这类小说一方面受诸子散文庄子 、 列子等对梦觉关系探讨 的影响,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来自佛教义理的传播。魏晋时期的思想界,佛理广泛 传播,玄风兴盛。梦因其本身所具备的虚幻性质而在佛教中成为“空”的代名词。 南朝宋代宗炳的又答何衡阳书中有一段话“夫色不自色,虽色而空;缘合而 有,本自无有;皆如幻之所作,梦之所见,虽有非有,将来未至,过去已灭,现 在不住,又无定有。 ”则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法宣扬一切事物乃因缘和合而生, 一切有形皆空,如梦如幻,鸠摩罗什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曰: “一切有 11 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44将梦作为六如之首,故 “人生”这种有形亦如梦。在魏晋时期则不断有人在文中申明此义,如梁代阙名 七召云: “清歌雅舞,暂同于梦寐;广厦高堂,俄成于幻化。 ”释慧皎忘身 论云“体三届为长夜之宅,误四生为梦幻之境。 ”又后齐刑劭所撰景名寺碑文 云: “身世其犹梦想,荣名譬诸幻化。 ”如此种种皆申论人生如梦之佛学要旨。台 湾逢甲大学王昭仁所著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代传奇与譬喻类佛典之关系中指出: 枕中记应受到杂宝藏经 (卷二)和大庄严论经 (卷十二)中同类故事 的影响。 杂宝藏经中之娑罗那比丘为恶生王所苦恼缘一则讲述娑罗那在迦 旃帮助下,在睡梦中成为国王,不久即遭恶生攻击,在性命将丧之际突然惊醒, 于是始悟人生如梦。至唐代,文人始以小说形式表达上述诸般义理,并同时将他 们对世事与人生的想象和体验熔铸其中。在这类小说中,主人公往往在梦幻中享 尽荣华富贵,经历宦海沉浮。梦醒后方知是一场春梦,一切都如虚幻的梦一样, 于是从梦幻中得到启悟,改变原来热衷红尘、追逐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2.3 伦常主题伦常主题 表现伦常主题的写梦小说指的是唐五代梦类小说中那些体现善恶道德、婚姻、 亲情等人生伦常的小说。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注重伦常道德,在唐五代写梦小说中 表现这一主题的篇目不胜枚举。 2.3.1 因果报应梦因果报应梦 因果报应是佛教教义的重要部分。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在逐步走上中国 化道路的过程中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种种影响。在 先秦,简单的报应思想已露端倪,随着佛教思想的大力宣传,因果报应思想不仅 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已积淀为一种道德文化心理。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因果 记十卷,唐代王毂著报应录 ,后代还有明代的蔡善继著前定录 ,清代陆 邤著冥报录等等。在太平广记中“报应类”作品占 33 卷,共有 514 则, 许多都出于唐代,而其中不少作品是通过梦的结构形式来叙述的。 细分这类题材类型,又可归纳为如下: 2.3.1.1 善恶果报善恶果报 善恶果报指人的一生不过是前世(包括此生已过之岁月)行为的一个结果, 亦不过是来世(包括此生未过之岁月)生活的一个原因。前世所作的善恶之“业” 在来世得到果报,不断循环。按照报应实施的时间早晚,又分为三类:现报、生 报、后报。所谓现报即现世的善恶行为在这一世就会有报应;生报就是这一辈子 的善恶行为在下一辈子才会有报应;而后报则是指这一辈子的善恶行为,要在第 三生或第三生之后的“百生” 、 “千生”中才会有报应。即东晋时期的名僧慧远依 12 据佛教经典阿毗昙心论所提出的“三报论” : “经说业报有三:一曰现报,二 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 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 45在唐五代梦类小说中,表现 现报的即有宣室志娄师德 46篇:娄师德布衣时,尝梦入地狱,视其禄命之 籍,则“周历清贯,出入台辅,寿至八十有五” ,后入仕至官,咸如所载者。忽一 日见冥途小吏奉命请之,娄师德曰: “吾尝见司命之籍,纪吾之位,当至上台。寿 凡八十有五,何为遽见命耶。 ”小吏曰: “公任某官时,尝误杀无辜人,位与寿为 主吏所降,今则穷矣。 ”娄师德本寿至八十五,因误杀无辜,即降当世之寿命。 报 应录李质 47载李质得疾将死,忽梦入冥,主吏言其尝出七人性命,可延寿十 四年,觉后疾渐平愈,后果十四年而终。 宣室志侯生 48则是说明生报的例子,上谷侯生之妻韩氏梦一女子自称 卢氏,言其前身为职官时,韩氏曾诬告其罪而代之, “今我诉于上帝,且欲雪前身 冤,帝从吾请,汝之死不朝夕矣。 ”后韩氏果亡,侯生另娶一女萧氏,其妆容打扮 皆与韩氏梦中所见卢氏相同。侯生以前妻之梦告之,萧氏云“妾外族卢氏,妾自 孩提时,为伯舅见念,命为己女,故以卢为小字。 ”这篇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记述, 生动地说明了生前作孽、 后世得报的佛教教义。 广异记 扶沟令 49、 报应录 王 简易 50等皆是宣扬因果报应,劝善惩戒之作。 2.3.1.2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在业报轮回中,个体的一生存在于三世之中,周而复始,无有穷 期。在这生死轮回中,由于“业” (即各自生前为善为恶)的不同,分别进入天、 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六道,一切众生永远在六道中轮回。行善之人可 转生为人,行恶之人便会转生投胎为畜生,以此劝导人们积善积德。生死轮回是 生死两世的事情,生人要知轮回之事,往往是通过死去之人托梦的形式,宣扬这 种劝善惩恶的佛教教义。 玉堂闲话上公 51即是宣扬生前借钱不还,死后变牛以偿其值的故事: 宜春郡东安仁镇有齐觉寺,寺内有一老僧,世人皆称其为上公。一日上公梦见一 老姥告之曰: “只欠寺内钱八百” 。上公醒后觉得此事奇异,便取笔书于寝壁, “同 住僧徒亦无有知之者” 。几日后,常住老牛无故而死,主事僧于街市鬻之,屠者数 辈,皆酧价八百。上公此时才明白梦中所示,原来梦中老姥因前世欠寺内钱八百 未还,故今生变为牛还债。 广异记韦有柔 52同样是宣扬生前借钱未还,死后 变马以偿其值的故事。 法林珠苑宜城民 53讲述宜州城东南里有黄甫迁者生前 游手好闲,不事生活,偷了母亲的钱而不承认,以至连累他人,死后被判做猪, 因托梦以求勿杀戮。 13 2.3.1.3 好生戒杀好生戒杀 佛教教义中有不杀生、慈悲为怀的教义,在这样一种观念笼罩下,小说家借 以记奇述异的同时渗透了对这种善行的道德评价,往往通过异类化身为人、托梦 复仇或托梦求助的情节来体现。 广古今五行记章安人 54讲述章安县人尝屠虎,至海口,见一蟹,杀食 之。 其夜梦一少妪语云: “汝噉我肉, 我食汝心。 ” 明日, 其人为虎所食。 宣室志 王 瑶 55一篇中,记述王瑶出任恒州都押衙,在赴任途中,梦一人自云冯夷之宗, 将之海岸,忽罹網罟,为漳州渔父所得,将充膳于宰君,请求王瑶救其性命。瑶 曰“此必县吏相迎,捕鱼为馔。 ”遂急遣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