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唐间的弘农杨氏个案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唐间的弘农杨氏个案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唐间的弘农杨氏个案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唐间的弘农杨氏个案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唐间的弘农杨氏个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门阀士族是中古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 贯穿其始终 甚至在东晋还形成了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为特征的门阀政治 可以说 门阀士族史就是一部部豪门望族史而家族作为一个社会的特定群体其家族的变 迁史都折射着一定的社会内涵是特定时期社会历史的反映但家族本身作为一个 特殊的社会单位又具有其个性特征故近来从门阀的角度对家族进行个案研究颇 多 弘农杨氏是汉唐之间的一个显赫大族 但至今关于弘农杨氏家族的研究却很少 故本文试图对该家族进行个案研究以弘农杨氏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仕宦文化 修养和婚姻这三个方面对其起落沉浮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及其盛衰的原因进行了系 统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并对每一阶段弘农杨氏家族的特点进行概括从而从该家 族的发展史中探讨社会政治的变迁对家族的影响以及家族品牌对社会的影响 由此也可知在门阀士族社会中家族的发展不能脱离门阀的轨道特别是在仕宦 婚姻文化这几个主要衡量士族标准方面深深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同时在其发展 过程中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本文致力于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来看弘农杨氏家族品牌的历史又以弘农 杨氏的发展历史来反映社会历史的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充分搜集和利用传统的 历史文献以及大量的墓志碑刻资料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学术界对家族史的研究 a b s t r a c t great bureaucratic house wa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a. especially in three kingdom,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cholarofficial families existed all along. in eastern jin dynasty, great bureaucratic house system even came into being characterized as the cocontrol between scholaroffcial family and emperors power. we may say that the history of great bureaucratic house is the history of eminent families. the history of family evolution reflects certain social meaning as a specific group and is the reflection of history. recently, there are many works and papers on case study of fa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larofficial families. but hongnong yangs family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yet. i would like to try to make a case study of this family.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study the changing of socialpolitica affect on the families development and the families also have effects on socialpolitica from family history. this paper recounts hongnong yangs familys history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amilys prosperity and decline from respective of official career learning, belief, economy statue, marriage, and generalizes the familys characters in each phase. in a society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scholarofficial families,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could not break away from the track of the great bureaucratic house, it could be seen clearly from official career, learning, belief, economy statue, and marriage.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its own strong charac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the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y of hongnong yangs family by putting the fami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while reflecting the social history from the history of hongnong yangs family. in this paper, a large quantity of traditional history documents, materials of funerary inscription, stone inscription are to be used, the case study supplement and perfect the study of family history. 1 汉唐间的弘农杨氏个案研究 前言 家族研究是重要的学术领域之一 学术界对家族的界定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家族即为家庭 有的认为家族是小家庭的扩大或组合是家庭与宗族之间的组织有的还把家族作为包括低层 次家庭和高层次宗族的综合体不过无论其如何界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家族作为社会的特 殊单位特定的群体层次其成员的价值观念人文活动社会意识等既受外部社会诸因素的 影响又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世家大 族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以家族为切入点描述社会现象阐释社会内涵总结历史规律成为 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史学界对宗族家族研究起步较早在不同层面取得了成果吕思勉先生对中国宗族 制度进行通贯研究他撰写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收入吕著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是第一部中国宗族简史另外他撰写的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以及隋唐五 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在论述社会组织的部分里专门设有族制一节陶希圣 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论述了宗法及宗法下的婚姻妇女父子大家族的 形成 分解 没落 提出了家族制度的分期说 高达观 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 1944 年从社会学视野研究了周宋清三个时期的家族并对古今家族制度进行了比较八十年 代以来宗族研究进一步深化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对中国的 家族史进行了分期该著紧密联系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尤 其是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宏观地把握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体形态钱杭中国宗族制度新 探香港中华书局 1994 年版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重大改变作者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 法指出从宗族派生出来的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这四种心理需求是汉族宗族存在 的根本原因 魏晋南北朝隋唐与家族研究密切相关的就是关于门阀士族的研究唐长孺先生是这一领 域的重要奠基者其九品中正制试释收于魏晋南北朝论丛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 士族的形成和升降士人荫族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上述四篇 收于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论文等对门阀士族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另陈寅恪先生对这一领 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撰写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明 馆丛稿初编二编都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另外著作方面王伊同撰写的五朝门第中文 大学出版社 1978 年版一书分总论士族高门在政治上之优遇私门政治之盛衰高门在经 济上之垄断附属高门之奴客高门之风范高门之习俗八章附论五朝谱学并制有高门 权门世系婚姻表全面探讨了门阀士族杨筠如的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一书探讨了九品中正制与六朝门阀的关系陈爽的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研究从 北魏皇权的发展和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力量消长这一历史背景着眼通过对范阳卢氏太原王 氏颍阳郑氏等大族的兴衰以及关东风俗传所见地方豪族的情况等一系列实证性个案研究 2 对北朝世家大族的家族背景家族形态政治取向文化风貌等问题进行多方面探讨进而揭 示北朝世家大族的演进历程及其对北朝隋唐政治的影响 个案研究本是一种社会学方法由于家族的特殊性故在家族研究中往往运用个案研究这 种社会学的方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时就经常运用这种 方法一九七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艾柏莱教授的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副题为博陵崔氏个案研究研究自汉代到唐末一千多年间博陵崔氏的历史随后日本也有大 量学者对魏晋南北朝的某些世家大族进行了个案研究如矢野主税氏有张氏研究郑氏 研究丹羽兑子氏有关于魏晋时代之大族荀氏等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援用这 种研究方法特别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研究如刘静夫京兆杜氏研究颍川 荀氏研究王大良南阳顺阳范氏研究卜宪群的琅琊王氏政治地位研究叶妙娜的东 晋南朝侨姓士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宋晓梅麴氏高昌张氏之婚姻刘弛从崔 卢两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方士族地位的变化程裕祯河东裴氏论略等论文关于家族个案研 究的专著有周征松魏晋南北朝隋唐间的河东裴氏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大族述论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1 年版 在这些家族的个案研究中有些注重的是家族源流的梳理有些仅关注其婚宦特征及其原 因的探讨或文化特征的研究或家族兴衰原因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评析但这些大部分是 集中在某一朝代或者魏晋时期或者南北朝时期或者北朝几乎很少有贯穿汉唐之间的研 究这也是本文选择汉唐间的弘农杨氏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因为弘农杨氏从西汉中叶以来就 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强宗大族而门阀士族的出现同两汉以来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和家族历史的 延续和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因此研究汉唐间的弘农杨氏可以更全面清晰地反映门阀士族的兴 衰史弘农杨氏的发展道路几经兴衰呈波浪式发展这是弘农杨氏不同于其他世家大族的一 个显著特点象历史上所记载的一些大族如汝南袁氏琅琊王氏江东顾氏太原王氏博 陵崔氏清河崔氏京兆杜氏河东裴氏陇西李氏河东柳氏等这些大族要么为两汉时期 一显赫世家而在后世却从此消沉象汝南袁氏要么在魏晋门阀兴起时显赫一时要么到 南北朝时期才步入士族大家行列如河东柳氏甚至还有的是到隋唐才上升为一流高门的如 兰陵萧氏而弘农杨氏从汉到唐这一千多年间其起伏沉浮之变化之大其他世家大族是无法 与之相比的汉代为四世三公当时与之相当的只有汝南袁氏魏晋时却又迅速下降甚至到 东晋中后期杨氏濒于灭门之灾北朝时弘农杨氏又迅速崛起如杨播家族杨素家族杨素 家族在杨玄感之乱后其家族有所衰落但到唐朝时各房支又一次振兴成为一流高门正是 由于弘农杨氏这种起伏变化才使得该家族能够延续下来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近来关于中古时期家族个案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弘农杨氏作为东汉至隋唐的一个显赫的家 族由于其在汉至唐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杂以及在家族的每一分支的真假问题上存 在着争议无法界定其真伪从而也就妨碍了学者们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故至今还未有对 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不自量力拟以汉唐间的弘农杨氏个案研究为题试图对 弘农杨氏与当时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在此关于弘农杨氏的真假问题必须作一 3 点说明我认为弘农杨氏是否为真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人的看法况且本文也主要是从 整体上宏观上探讨弘农杨氏与当时政治社会的关系讨论家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婚 姻的关系并不是对弘农杨氏成员作考证研究因此个别成员的真假甚至某一支系的真假并不 会妨碍我对该家族的研究因为我们探讨的是当时人的历史家族与当时的社会政治之间的关 系因此只要当时人认为该家族是真的那在本案的研究中我们就可以认为其为真我们写 当时人的历史就要写当时人认可的历史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谓的伪冒家族大多数是以我们 今天的眼光今天的研究方法考证出来的是我们今人的看法而当时人却未必这样认为总 的说来家族的社会政治影响主要来自当时被指认的事实 另外本文关于弘农杨氏的族谱血缘真假关系仅介绍一些别人的考证和个别自己的观 点之所以不注重家族真伪考证的另一理由是在弘农杨氏的整个历史发展长河中其所产生 的社会影响就相当于一个品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郡望犹如当时的品牌郡望与社会的 关系犹如品牌与社会的关系一种货物不管其真伪一旦使用了这个品牌就影响了此品牌下 所有货物和社会的关系如南京冠生园以陈馅做月饼被曝光后从而影响了各地冠生园生意 各地冠生园虽然与南京冠生园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社会还是把他当作同一冠生园因此 品牌一旦形成就会有可能被冒用一旦冒用那么就会与此品牌产生同样的社会效应家族 郡望也如此家族品牌一旦形成在重视家族品牌的门阀社会中那么也就会有借用家族品牌 的可能而且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家族来冒用依附这一品牌那么相应地只要他们利用了这 一品牌无论其真伪所产生的历史效应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把其当作同一家族进行 研究弘农杨氏之所以在汉至唐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能够持续发展与其利用家族品牌所产生 的历史效应有密切的关系弘农杨氏的历史影响故可归结为家族品牌效应以家族品牌为立 足点对弘农杨氏进行研究探讨研究这个品牌如何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得到不断发展从 家族品牌这一全新的视角对家族进行个案研究这也是本文与其他家族个案研究的一个不 同之处 本篇以朝代划分为阶段以家族的沉浮起伏为线索用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来看弘农杨氏 家族品牌的历史又以弘农杨氏的发展历史来反映社会历史的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仕宦 文化修养和宗教信仰以及婚姻这三个方面试图探讨社会政治的变迁对家族的影响以及家族品 牌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4 弘农杨氏的仕宦 一 弘农杨氏的崛起 一杨姓溯源弘农杨氏的形成及其生活环境 太平寰宇记载虢州恒农郡五姓杨刘强晋奚大约为唐德宗时代作品1的斯坦 因敦煌文书第 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士族谱载虢州弘农郡出七姓杨谭强晋虢裘 杨姓居于首位贞观年间修士族志 2云 氏族者古史官所记故官又世胄谱有世官过 江则有侨姓王谢袁萧为大 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大由此 可知从汉到唐弘农杨氏一直都是大姓郡姓考杨姓之来由其所据之材料主要有汉 王符所著潜夫论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宋欧阳修所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 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根据以上这些材料杨姓作为姓氏其得名主要有以下几 种说法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就有两种说法的记载 杨氏出自姬姓 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 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 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 子容肸子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羆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 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 并灭杨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 守修武子孙因居河内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 从沛公征伐为太史八子奮儵熊喜魋喜字幼罗汉赤泉严侯生 敷字伯宗赤泉定侯 又宋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辨证也有类似的记载周宣王少子封为杨侯其地平阳杨 氏县即汉之河东县也幽王犬戎之难杨侯失国及平王东迁实依晋郑以杨赐晋武公晋 于是并有杨国 晋武公生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食邑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 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 容肸字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号曰杨石又曰杨食我食我 党于祁盈盈有罪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上述各书所记内容大同小异不必一一考辨根据这些记载大致可以为杨姓源流勾画 出一个粗略的轮廓杨姓出自西周公族姬姓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受封于晋至晋武公时由 于勤王有功被周厘王赐以杨国故地即前述周宣王少子尚父所封的杨国武公生伯侨伯侨 生文文生突封羊舌大夫食邑铜鞮杨平阳三县突生职职生叔向仕晋任太傅 又受命将羊舌大夫食邑三县中的杨县杨氏县作为食邑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食邑名为 姓氏取名为杨石又叫杨食我他所得姓的地方即尚父受封的杨地亦即汉代的平阳杨氏县 1 王仲荦 新集天下姓望士族谱考释载山昔 华山馆丛稿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2 唐会要 卷 36 第 77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5 其确切地址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址一带1总之这些传说事迹遥远都无 法得到明证不过从这些遥远的事迹中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杨姓来源于姬姓第二 杨姓得姓之由源于封地第三第一个取名为杨姓的人是杨石食我关于杨姓之起源之 所以众说纷纭其分歧也主要是在时间上无论其尊奉那一位其实都是同一支系的人 由上文弘农杨氏的姓氏溯源中可知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然后就在华阴定居下来华 阴也就成为弘农杨氏的祖居地华阴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本魏之阴晋邑 汉高 帝八年更名为华阴属弘农郡 2 弘农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弘农郡置于汉武帝元 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郡治弘农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时有户十一万八千 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六百五十四辖十一县弘农县卢氏陕宜阳渑池丹水新 安商析陆浑上洛3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 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至北周时由于皇帝避讳的缘故郡名曾一再改为恒 农郡辖境也一再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 二弘农杨氏郡望的形成 弘农杨氏比较可信的记载大概可以追溯到楚汉战争时代在乌江边追击项羽并将他分尸 的五员汉将中有一位叫杨喜他因功被封为赤泉侯成为弘农杨氏的祖先杨喜成为弘农杨 氏正史中第一个有传记的人物根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 起杜 后从灌婴共斩项籍侯千九百户 高后元年有罪免 十八年 薨孝文十二年公元前 167 年子定侯敷嗣十五年薨孝景四年公元前 152 年喜 孙侯毋害嗣 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有罪免曾孙未有记载元康四年公元前 62 年喜玄孙茂陵不更孟尝诏赐黄金十斤复家六世子恢代复七世子谭代八世 子并代永始元年公元前 16 年赐帛百4据此表其世系为杨喜杨敷杨毋害杨 孟尝杨恢杨谭杨并但此表与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有异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的 记载为安平敬侯杨敞以丞相侯 元平元年公元前 7 4年顷侯忠嗣十一年薨 元康三年公元前 6 3年侯谭嗣九年坐为典属国季父恽有罪谭言诽免 5 敞曾孙缺玄 孙封为汝南侯不知其名讳据此表其世系为杨敞杨忠杨谭汝南侯对比这两个 世系表发现表一认为杨谭的父亲为杨忠而表二则认为杨谭的父亲是杨恢汉书杨敞传 言及杨谭身份时也未言明杨谭之父是谁只是说又恽兄子平安侯谭为典属国 6 那么杨谭 之父有可能是杨忠也有可能是杨恢也有可能杨恢即杨忠之误但是后来一般都认为杨谭之 父为杨忠由于史料所缺无从详考但是根据此两表可知并非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 所言杨敞即为杨毋害之子杨敞应为杨毋害之孙又据后汉书杨震传震八世祖 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如果杨敞为杨毋害之子则杨喜应为杨震之七世祖 1 清 王先谦汉书补注卷 8地理志引一统志说杨县故城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15 里 2 元和郡县图志卷 2李吉甫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汉书卷 28地理志 4 汉书卷 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5 汉书卷 18外戚恩泽侯表 6 汉书卷 66杨敞传 6 所谓郡望根据辞海的解释即指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又 新唐书柳冲传所载柳芳的氏族论也有他关于郡姓的定义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 阀阅为之制凡四时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 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朗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郡古 代行政区划名郡望一词是历史上特定时期出现的文化称谓某某郡望亦即某某地大姓大族 用以标榜门第特殊以示与其它姓族有别当然任何郡望或郡姓的形成都有一个或政治的经 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积累过程弘农杨氏也即如此由上文可知秦汉初期杨姓子孙主要 散居在陕西华阴扶风和河南弘农以及河北冯翊等地其中以弘农较为集中人口最多影响 最大试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之首先从官宦上看自西汉初杨喜从刘邦与灌英等共斩项羽 而被封赤泉侯之后几乎整个西汉一朝从高祖刘邦到汉成帝其子孙后代一直延续到第八 世杨并都承嗣封侯特别是到第五世杨敞时官至丞相其子杨忠继承爵位增封至三千五 百户另一子杨恽以才能称 名显朝廷 擢为诸吏光禄勋亲近用事 1杨敞 之孙杨谭也官至典属国杨并被封为男爵杨恽失爵之后给其友人安定太守孙會宗书言及其 家世云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 2 从以上这几条史料中足见弘农杨氏在当时政治地位之高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具有一定的 经济基础杨恽因事免官回到故乡后,躬治田业大兴宅第灌园治产戮力耕桑一心一意 经营自己的庄园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奴婢歌者数人 3 杨恽 的家财固然一部分是来自其父和他自己的俸禄但主要应当来自杨氏几代经营庄园的收入 同时也证实了汉代庄园经济的存在第三从家族组织来看存在族党相助的宗族组织关系 这种相助关系主要指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救济贫穷如杨恽曾受父财 500 万缗受后母财数 百万还有其他资财 1000 余万都分施赈济了宗族昆弟恽受父财五百万 皆以分 宗族 再受訾千余万皆以分施但自杨恽以后这个家族大约衰落了 100 余年这种族 党相助的现象到杨震时已中断后汉书杨震传引续汉书曰 杨震少孤贫 独与母居假地种植以给供养 说明当时弘农杨氏自杨恽后直至杨震时还没有形成大 族属于单家第四从文化上看据所掌握的史料只有杨恽因其外祖为司马迁故始读 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 4 其余无有言及弘农杨氏之文化成就故可知秦汉初期弘农 杨氏在文化上或学术上其成就并不高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弘农杨氏在秦汉初已粗具规模 已在华阴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但是如果就辞海或柳芳氏族论关于郡望或郡姓的概念 来看弘农杨在此阶段还不是一个显赫的大族其显赫地位的形成在东汉时期的四世三公 三弘农杨氏发展的第一盛期四世三公 杨氏经杨恽之祸后其家族政治地位颇受影响兄子杨谭被免为庶人自此直至东汉杨震 时弘农杨氏在政治舞台上一直默默无闻无有建树但自此之后族中有识之士开始转向 1 汉书卷 66杨敞传 2 汉书卷 66杨敞传 3 汉书卷 66杨敞传 4 汉书卷 66杨敞传 7 文化领域发展杨谭之子杨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 光武高其节建 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1 杨宝有二子杨震杨衡杨震继承父祖遗风自此 弘农杨氏不仅成为著名的经学世家 而且也由此步入政坛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 四世三公 正 如清代赵翼所概括的那样杨震官太尉其子秉代刘矩为太尉秉子赐代刘郃为司徒又代张 温为司空赐子彪代董卓为司空又代黄琬为司徒代淳于嘉为司空代朱儁为太尉录尚书 事自震至彪凡四世皆为三公 袁氏四世五公古来世族之盛未有如二家者 2 东汉 时太尉司徒司空称为三公弘农杨氏从杨震开始经杨秉杨赐至杨彪四世显赫位极 人臣由于四人曾都位列三公因而被誉为四世三公依照柳芳的关于姓望的标准来衡量 东汉杨震一系无疑是世族并且是一等世族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汉只有世族而无士族关于世 族与士族的区别学术界已有详细分析但本篇作为个案研究且为行文之方便故不对此概念 作严格区别 下文将简述杨震家族的具体情况 杨震124 年字伯起八世祖喜3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杨震约生于汉光武帝年 间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被誉为关西孔子隐居 教授二十余年州郡召辟多次以病谢绝至 50 岁时才步入仕途仕州郡四迁荆州刺使 东莱太守后官至太尉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他曾举荐的昌邑令王密怀金拜见他并以 夜幕无人知晓劝他收下 被他严词拒绝并且告之说天知 神知 我知 子知 何谓无知 这就是有名的四知金后世有些杨姓家族取其堂号为四知堂也就是源于此后又因弹劾 安帝乳母王圣纠刘环黜耿宝救刘腾而遭贬黜永宁二年121 年中常侍樊丰大将军 耿宝侍中周广谢恽共同谗陷杨震杨震遂饮鸩自杀一时朝野震动杨震被海内儒士尊为 表率以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仗义执言不畏权臣而被称誉于世从此以后天下杨氏多附 会杨震为宗祖杨震有五子杨牧杨里杨秉杨讓杨奉其中杨里杨讓史书无详细记 载杨秉杨牧杨奉三系分别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活跃于历史舞台 杨秉92 年165 年字叔节杨震第三子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 隐居教授 4 年四十余才应征入仕桓帝时以明尚书征入为侍讲拜为太中大夫左中郎 将后迁侍中尚书延熹五年代刘矩为太尉整顿时蔽为国家节省财政开支严整贪官污 吏成为东汉桓帝的得力助手为太尉时当时宦官专权其弟子都官居要职贪淫无道朝 野嗟怨杨秉对地方官进行严肃清查结果 50 多人被查处或被罢免朝野为之肃然杨秉不仅 在仕途上和文化上能传父业而且在为人处世上也颇具其父遗风白马令李云因为上疏而被判 罪杨秉为之抱不平也因此被免官退归乡里也以廉洁称誉于时所住之地清白如洗自 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斋千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 5 秉 1 后汉书卷 54杨震传 2 赵翼 廿二史劄记卷 5 四世三公条 3 关于杨震世系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其出自杨喜之子杨敷一系但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67 页根据蔡邕太尉杨秉碑认为杨喜嗣子业盖为敷之弟杨震一支应为杨业之后代 4 后汉书卷 54杨震附杨秉传 5 后汉书卷 54杨震附杨秉传 8 免归雅素清俭家至贫穷 1 杨秉生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但不再娶因此他曾说我 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杨赐185 年字伯献杨秉之子灵帝桓帝质帝三朝宰相少传家学笃志博 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荅州郡礼命 2建宁初 为汉灵帝的老师后也官至太尉灵 帝在位时杨赐经常上疏进谏后被封为临晋侯去世后灵帝素服并且三日不上朝以节哀 并为之写悼文曰故司空临晋侯赐华岳所挺九德纯备三世宰相辅国以忠 师 范之功昭于内外 3 追赠谥号为 文烈侯足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杨彪142 年225 年字文先杨赐之子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 皆不应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义郎迁侍中京兆尹 4 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 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 惬心中平六年189 年代董卓为司空兴平元年194 年代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这时 曹操也位居重位于建安元年196 年挟天子至许与袁术对抗由于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 系且又是朝中之重臣因而忌恨杨彪以叛逆罪诬陷他几乎丧命幸有孔融为其理论得 免牢狱之灾 但于建安元年九月被罢免 曹操自为司空 总揽百官 史书对此事件有详细记载 故太尉杨彪历典二司元纲极位操因睚眦被以非罪篣楚并兼五毒俱至触情放慝 不顧宪章 5 后汉书杨彪附传曰彪代董卓为司空又代黄琬为司徒时袁术僭乱操 託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奉收下狱劾以大逆 6 三国志注引续汉书也持这种观 点太尉杨彪与袁术婚姻术僭号太祖与彪有隙因是执彪将杀焉 7 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在当时乃至以后都得到很高的评价后汉书作者范晔对其评价为 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明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遂累世载德 继踵宰相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 渝我淳则 8 当杨彪被曹操诬陷时孔融为其辩护时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9 后 汉书杨彪附传注引华峤后汉书曰东京杨氏袁氏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 马衣服极为奢谮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及杨氏也 后世杨姓也以此为自豪往往将其祖宗追踪到东汉时期的四世三公如唐代杨姓墓志1中就 几乎无有不提及这一辉煌历史如 大唐故冀州堂阳县尉杨公墓志铭并序 言震赐连杰 誉动西秦 彪循世荣 声华东汉 唐故杨秀士墓志铭并序言吾家东汉太尉震之后 大周故检校左金吾郎将杨府君墓志铭并序其先汉太尉伯起之后 1 后汉书卷 54杨震传注引谢承汉书 2 后汉书卷 54杨震附杨赐传 3 后汉书卷 54杨震附杨赐传 4 后汉书卷 54杨震附杨彪传 5 三国志卷 6袁绍传 6 又见 后汉书卷 74袁绍传注引续汉书 7 三国志卷 12崔琰传注引后汉书 8 后汉书卷 54杨震传 9 后汉书卷 54杨震附杨彪传 9 杨夫人墓志铭并序盛叶隆于汉朝叔节四世知名伯起五侯受称 笔者已详细阅读了周绍良先生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编以及其他碑刻资料在记 载杨姓的墓志及碑刻中除少数几方墓志外几乎无不提及其出自弘农有的甚至追认其先祖 为杨震家族 以上仅摘几方墓志加以说明东汉杨震家族在后世的影响弘农 自杨震家族之后 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更多的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这种品牌 效应的推动下使得更多的真假杨姓来依附该家族推动该家族的发展这种品牌效应在以后 该家族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虽然弘农杨氏在当朝以至后世都受到很高的评价可谓德高望重但当时他们的实际政 治影响却有限其所握之实权无法与西晋初的三杨北朝时的弘农杨氏相比更无法与隋唐 时期的弘农杨氏相比前面我们介绍杨震家族时虽然都官至三公但当他们运用三公的权力 引经议政来解释或者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时几乎屡屡碰壁安帝宠幸宦官和乳母王圣王圣 女儿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杨震几次上疏劝谏并要求出阿母王圣外戚耿宝阎显等把 他们亲近的人以及大宦官的亲属推荐给杨震遭杨震拒绝并因此而得罪外戚和宦官这两股势 力最后也因此饮鸩而死杨秉上疏桓帝不应在郊庙时出游但皇帝并未接纳其建议后又因 不满大将军梁冀专权称病离京又如延熹三年公元 161 年白马令李云因谏受罪杨秉为 之抱不平最后不仅无益于事还因此而免官归田里当然这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东汉时外戚和宦官两大强势集团交替把持政权压制着其他势力的形成不象魏晋尤其是东晋 时期皇权削弱世家大族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中央相抗衡另一方面弘农杨氏家族受经学 思想的影响当然也不可能去积聚地方势力与中央相抗衡正如田余庆先生对东汉家族所进行 的概括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他们在地方有实 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 定有很大的实权 2 弘农杨氏正体现了这一家族特点 其次当时的杨氏是个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官僚世族杨敞父子虽然高居相位所得赏赐 和俸禄较多但毕竟有限, 且据史籍记载, 他们都是轻财好义之辈如恽受父财五百万及身 封皆以分宗族后母无子财亦数百万死皆予恽恽尽复分后母昆弟再受訾千余万皆 亦分施杨恽失爵后虽然家居治产业起家室以财自娱但后因罪被腰斩其妻也被 迁徙至酒泉郡兄子杨谭也被免为庶人其家族受到沉重打击无疑其财产也受到很大的损失 因此到东汉杨震时已是少孤贫靠假地种植以维持生计自步入仕途后公廉不受私谒 四知金的故事闻名于后世其子孙常蔬食步行有人劝其开产业他不肯说使后世称 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 杨秉也是以廉洁称余禄不入私门延熹三年1 6 1 年杨秉免归田里雅素清俭家至贫穷并日而食故吏斋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 4 咸 宁四年武帝下诏曰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并素清贫身末之后居无 1 以下墓志都摘自周绍良先生主编的 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2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29 页 3 后汉书卷 54杨震传 4 后汉书卷 54杨震传 10 私积顷者饥谨闻其家大匮其各赐谷三百斛 1 从以上所引材料来看弘农杨氏虽然在东 汉一朝为四世三公但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其家族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禄赐即靠做 官获得其中包括俸禄国租及生前和死后的赏赐等因此在汉末弘农杨氏并没有象汝南袁氏 等大族一样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割据一方同时经济基础的不雄厚也是导致其家族在政局发生 转变时而很快沉寂下去的一个原因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弘农杨氏之沉浮 一魏晋时期之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发展到曹魏时虽然杨彪在文化上还能少传家学笃志博文其子杨修也好 学有俊才 2 但弘农杨氏之政治地位已呈衰退的趋势曹操专汉宗室以弘农杨氏与袁术婚姻 而猜忌杨彪以与谋反之罪将其打入大牢经孔融荀彧等劝救得免杨彪却从此不复出 仕于黄初四年223 年去世其子杨修也因曹操之猜忌而被杀曹操忌修且以袁术之甥 虑为后患遂因杀之 3 此后杨秉一系再也找不到仕曹魏者直到西晋初杨修之子杨嚣于泰 始初为典军将军官至四品杨嚣之子杨凖晋惠帝末为冀州刺史但杨凖见王纲不振无 意于官场仅是纵酒逍遥而已不过时人还是承认其为名士如成都王知凖不治犹以其为 名士惜而不责4 西晋时期弘农杨氏因外戚关系又得到了短暂的复兴显耀于政坛的是所谓的三杨即 杨骏杨济和杨珧杨文宗杨震家族后代其女杨艳聪慧美丽被曹魏大将军晋王司 马昭聘为世子司马炎之妻不久司马炎代魏称帝即晋武帝杨艳被封为皇后晋惠帝即为 杨艳所生杨艳临死时害怕晋武帝立胡夫人为皇后对太子不利因此恳求司马炎娶自己 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杨芷入宫不久就被立为皇后杨骏在成为外戚身份之前其地位并不 是很高只是一个县令骁骑镇军二府司马直至其女杨芷被武帝立为皇后之后才以后父 超居重位自镇军将军迁车骑将军封临晋侯 5 官至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 中禄尚书事其弟杨济位至镇南征北将军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杨珧官至尚书令卫将 军这样杨氏三兄弟总揽了西晋的军政大权且晋武帝临终时又以杨骏辅政该家族更是权 倾一时但好景不长惠帝即位次年也就是元康元年291 年贾后忌恨杨骏专权诬杨骏为 乱指使楚王司马玮与东安王司马繇称诏诛杀杨骏杨珧杨济等其家族受到沉重的打击 杨骏兄弟以外戚身份而荣居高位终又因外戚而被诛三族死者数千人受此打击之后弘农 杨氏在整个西晋乃至东晋南朝都无有多大的影响 在较短的时间内杨骏家族两人为皇后三人为重臣在政治上占住一席之位其盛似可 以与东汉时的杨震家族相比但其政治权利不等同于其在政治上的作为和社会上的影响时人 对杨氏的评价都已无法与东汉时相比如杨骏以后父被封临晋侯时尚书禇郭奕认为杨骏 1 晋书卷 4 4 卢钦传 2 后汉书卷 54杨震传 3 三国志卷 19任城陈萧王传注引荀绰冀州记 4 三国志卷 19任城陈萧王传注引荀绰冀州记 5 晋书卷 40杨骏传 11 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从婚姻上也可反映出杨骏家族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杨骏欲与世家 大族结为姻亲大都不愿意关于婚姻关系后文将详述而在文化上整个西晋时期他们都无 多大造诣虽然杨珧杨济被称为俊才但也没有记载于史之范例儒学礼法世家的传统在 该家族中已淡化因此三杨虽然在西晋初官居重位权揽内外但是这并不表示杨氏家族 在凭门第阀阅上有所提高而是依靠外戚的身份因此可以说杨骏一家应该是属于外戚势力 而不应划为士族这也是弘农杨氏在东晋很难再一次振兴的原因之一 史书并未言明杨骏他们属于何系但根据其所袭爵位杨文宗武元杨皇后父曾袭祖爵 蓩亭侯而蓩亭侯曾为杨震少子杨奉之孙杨众所封之爵位据晋书杨骏传记载杨 骏杨珧杨济皆为杨文宗之弟因可推断其属于杨奉一系又据后汉书杨震传和晋 书卷 93 记载杨珧应为杨奉玄孙关于杨骏一系的世系关系还需结合墓志作一考证魏故 平东将军济州刺史长宁穆公之墓志铭 1曰 公讳胤 恒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人 公十 二世祖汉太尉公震六世祖晋仪同三司尚书令瑶曾祖治书仕御侍史中山相继祖平南将军洛 州刺史晖父宁远将军长宁男佑 另又有墓志魏故华州别驾杨府军墓志铭 2记载其世 系为君讳颖弘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人也汉太尉震十二世孙晋尚书令瑶之七世孙上谷府 军珍之曾孙清河府军仲真之孙洛州史书懿之第三子 而根据北史杨播传以及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杨珍和杨继是中山相结之子据墓志杨胤杨颖分别为杨继杨 珍之曾孙故杨胤与杨颖应是族兄但据墓志所记之世系杨胤则为杨颖之族父故此两方墓 志中关于世系的记载有一方是错误的此两方墓志的矛盾之处在于杨瑶据墓志所记杨瑶所任 官职情况推其应是西晋三杨之一的杨珧因古汉语中珧与瑶音同字通故杨瑶与杨 珧应为同一人 东晋初弘农杨氏出仕的只有杨凖之子杨朗他先随王敦反晋失败后差点被晋明帝处死 后因明帝去世而免于难后来官至三公尚书但其地位不高正史无其传记3杨凖幼子杨林 少时有才望五胡之乱时流离北方杨林之子杨亮十六国时依附于羌人首领姚襄后于永和 十二年356 年投奔东晋桓温终于梁州刺史其子杨佺期杨广杨思平等也相继南仕 杨广任淮南太守参加过著名的淝水之战杨佺期为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是东晋后期名将之一杨思平为梁州刺史该家族因为晚过江婚宦失类 4 而被门阀士 族所排挤所以也只能在疆场上效力成为以武干取职的伧荒武将杨佺期参加了东汉后期 由门阀士族发起的对抗皇权复兴运动的斗争后于隆安三年401 年被桓玄所杀杨思平与 从弟杨尚保杨孜敬逃往蛮方刘裕建立刘宋王朝时杨氏兄弟又回到朝廷历位州郡后因 罪而被刘裕所杀于是杨氏在南方一脉遂灭从杨秉一系的官宦历程来看从杨彪之后其家 族逐渐从政治舞台退出这一时期见于史书的杨氏家族其他人物官职并不显要与四世三公的 历史光环相比当然是黯然失色但在东晋这个重视门阀的的历史时期他们常以旧族门户自 1 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载考古与文物1984 年第 5 期 2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3 其事迹见于 世说新语识鉴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4 晋书卷 84杨佺期传 12 矜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又以其门第比王者犹恚恨 1 这种自夸门第的现 象在东晋已成普遍 如陈留阮氏 家族地位在东晋时实际上日趋衰落 但阮裕嘲笑陈郡谢万 新 出门户笃而无礼 2 不承认当时炙手可热的谢氏家族的社会地位这种现象正如田余庆先生 所言东晋旧族骄矜作态并不是由于他们强大而是由于此时新出门户已扶摇直上以致于 本已就衰的旧族门户对自身的地位产生了一种危迫之感的缘故旧族门户为了稳定自己的地 位自设沟垒以戒备新出门户 3 二在魏晋时沉寂下去的原因探讨 弘农杨氏应该可以在九品中正制这把保护伞下更加茁壮成长相反却在这一阶段却慢慢地 萎缩了甚至到东晋末宋初已完全消亡二百余年间弘农杨氏没有成功的由东汉的世家大族转 化为公认的魏晋高门或者说没有维持东汉以来一等世族的地位而逐步沦为次等士族最后几 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通过考察弘农杨氏的发展轨迹以及当时之政治变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原因 首先曹操的抑制强宗大族的政策政策对弘农杨氏的打击东汉末年大姓名士处于左右 政局的重要地位东汉皇朝瓦解后他们是各个割据政权的骨干三国政权的上层统治者主要 也是从老一代到新一代的大姓名士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是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曹操仍然只能 从大姓名士中选他所需要的人才但并非所有的世家大族大姓名士都能入彀其中支持和拥护 他的世族能够得到充分任用而对于反对或不利于其统治的世族则予以打击或消灭弘农杨氏 一家受经学思想的影响当然是忠于汉室的而作为东汉的一流世族却又不愿服膺曹操之统治 首当其冲是要受到打击的因反对曹操取代汉室而被忌杀的还有荀彧与孔融等大姓名士时裴 松之也认为杨彪亦会为魏武所困几至于死孔融竟不免于诛灭 4 弘农杨氏不与曹魏政权合作如上文所述曹操当权时就非常忌恨杨彪也就不可能会被 重用其子杨修也遭曹操之忌而被杀自杨震以来累世为三公的局面被中断杨氏家族受到 很大的打击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于黄初二年221 年授杨彪光禄大夫杨彪见汉祚将终 自以为累世三公耻为魏臣以足有病而不应征曹丕称帝时欲以杨彪为太尉杨彪推辞说 尝以汉朝为三公 值世衰乱 不能立尺寸之益 若复为魏臣 于国之选 亦不为荣也 5 魏 文帝黄初三年诏赐汉太尉杨彪几杖待以客礼延请之日使挟杖入朝又令著鹿皮冠彪 辞让不听乃使服布单衣皮弁以见 6 黄初四年223 年又诏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 朝见未次三公如孔光故事彪上章固让 其次从形式上看九品中正制这种以阀阅家世为选官标准的选举制度应该是有利于 弘农杨氏的发展因为弘农杨氏在东汉时期就已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那么其子弟或其族人 理所当然就是第一批拿到进入魏晋世家大族的入场券但实际上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言中正 1 晋书卷 84杨佺期传 2 世说新语简傲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3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后论部分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29 页 4 三国志卷 1武帝纪 5 三国志卷 2文帝纪注引续汉书 6 宋书卷 18志第八又见三国志卷 2文帝纪注引魏书 13 品第人才根据德才家世三项家世亦即所谓簿阀簿世在品第中所占分量愈来愈重 终于成为唯一的标准 但是所据的门第是旧门还是新贵显 魏晋所重者是父祖 官爵 时代悬隔的远祖对于定品高低至少在魏晋时并无多大的关系 中正考虑的是 当代轩冕 而不是冢中枯骨 魏晋时期其实并不轻视新贵相反定品的标准主要是新贵九品 中正制保证世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的显贵 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1 而弘农杨氏正是在魏晋这一关键阶段失去了这一美好机会因此这 也是导致弘农杨氏魏晋特时期衰退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此也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汉末大姓 名士都能在魏晋时期成为世族 再后在西晋初年杨修后代少传家学学风的转变也是促使其地位下降的原因东汉末年 经学已僵化魏晋时期作为与经学抗衡的玄学兴起玄学在这一阶段发展到了顶峰但其作为 社会的主流意识主要在东晋南朝但弘农杨氏在这一社会思潮的变更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适应 过来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曹操主簿杨修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 2 同时 以文学著称由此可知杨修仍是属于儒学之辈其次通经博易之儒学传统在杨修之子时就 已开始向玄学转变如杨修之子杨凖见王纲不振遂纵酒不以官事为意逍遥卒岁而已 3 且与玄学名士裴頠乐广有很深的交情裴頠乐广对杨凖之子杨峤杨髦以玄学的视角对其 进行了评价裴頠欣赏杨峤之有韻乐广则欣赏杨髦之有神检另荀绰冀州记认为乔爽 朗有远意髦清平有贵识 4 这种学风的转变也不合时宜而不利于其发展因为司马氏政权取 代曹魏政权则是由儒家的世家大族取代非儒家的寒族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政治社会 道德思想与曹魏时期不一样了与曹操以前的东汉有相通之处西晋统治者标榜儒家名教中 正以品取人品也就是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秩序的道德标准5凡是遵行名教就有可能被 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