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昆体再认识.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昆体再认识.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昆体再认识.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昆体再认识.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昆体再认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西昆体再认识.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西昆体是宋初三大诗体之一,是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 唱集而得名的。西昆体自问起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 士人。但它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受争议的诗体之一。本文梳理 了历代对它的评价认识,从具体文本出发对这种诗体的内容 和风格特点作出了分析。西昆体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文 学内部发展规律的必然。西昆体作为诗坛的绚丽奇葩,历代 对它的认识有偏颇。本文着重从“学问”和“丽”出发,对 它的价值作出了重新认识。西昆体诗歌由于典故的运用体现 出浓厚的学问之气,它是宋诗三大特点之一以学问为诗 的发端。西昆体是唯美的诗歌,具有与宫体诗和花间词不同 的美,开创了以典雅为美的诗歌范式。 关键词:西昆体学问宋诗特点典雅 a b s t r a c t x ik u ns t y l ei so n eo ft h r e em a i np o e t i c a ls t y l e si n e a r l ys o n g d y n a s t y , w h i c hg o ti t sn a m ef r o m c o l l e c t i o no fx ik u np o e m s ) ) e d i t e d b yy a n gy i w h e ni tc a m ei n t ob e i n g ,i th a sa t t r a c t e dl o t so fp e o p l e ,b u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i sa l s oo n ef u l lo fc o n t r o v e r s y ih a v ec o l l e c t e di t s a s s e s s m e n t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a n da n a l y z ei tf r o mt h es p e c i f i cb o o k s x ik u n s t y l e r e s u l t s f r o mt h es o c i a lc u l t u r ea n di n n e r l i t e r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l a 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s t y l e ,i td i dg e tt h ed u ep l a c e m y t h e s i si st o r e a n a l y z ei tm a i n l yf r o ma l l u s i o n sa n db e a u t yt h ep o e m s w r i t t e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x ik u ns t 3 r l ea r ea l l u s i o n o r i e n t e d ,w h i c hi so n e o ft h r e er e m a r k a b l ef e a t u r e s t h ep o e m sw r i t t e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x ik u n s t y l ea r ea e s t h e t i c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p o e m sw r i t t e na c c o r d i n gt og o n g s t y l ea n dh u aj i a n1 3 ,r i c s ,c r e a t i n gap o e t i cp a t t e r nf o c u s i n go ng l o r ya n d d i g n i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l i a n gy o n g q i n g ( c l a s s i c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w u c h a n g g e n g k e yw o r d s :x ik u ns t y l e ;a l l u s i o n ;f e a t u r e so fs o n gl y r i c s ; g l o r ya n dd i g n i t y 附件二 独创性声明 y9 2 8 5 5 3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e 掘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壹墨圭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舅书氡签字隰加6 年r 月咖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艾作者完全了解南昌文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壹墨盎鲎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岩玉袈 签字日期:如年3 - 月,f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睃匆役 一 签字日期:彦期莎年,月劢日 电话 邮编 引言 宋真塞量堡三生! ! q q i ! 至丕史鲎笪丞生( 1 q 鲣i 包:垄垫阎编纂大型类书 _ 、一- - 册府元龟的一群文学家,利用空闲时间,写了不少酬唱诗歌,这些诗后由杨 亿编纂成集。因为写作于皇帝藏书的秘阁,就利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所 一一一 载天子藏书之处玉山,在昆仑之西的传说,命名为西昆酬唱集。集分上、下 、一一 二卷,共收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丁谓、刁衍任随、刘 骘、张咏、舒雅、钱惟济、晁迥、崔遵度、刘秉、薛映等十七人相互酬唱的五七 言律诗二百五十首。其中杨亿七十五首,刘筠七十一首,钱惟演五十五首,三人 所作占全集五分之四多。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自述他主要是同刘筠、钱惟 演“更迭唱和,互相切蒯”,并将其“析为二卷”,编纂成书笪! 虽然西昆苎作 家的创作并不仅仅局堕! 亘垦副唱篡! 但量! 豇昆签奎所以形成一个诗派, 一 一 却全然是由王鱼西昆酬唱集的红世逝造成旦因此,整个西昆体的主要代表实际 上就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西昆酬唱集刊布后,激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白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 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2 又说:“先朝杨、刘,风采 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西昆诸子不仅倾动一时,而且其影响直到欧阳修 的时代仍未泯灭。西昆体以其富丽精工、宏博典雅的特殊魅力征服了士人,作为 自己研摹的典范,影响诗坛几乎达六七十年。任何事物存在都以其特有的“这一 个”对世人产生影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或喜之或爱之。当西昆体盛行时, 道学家石介就从儒家道统出发作怪说,对西昆体大加鞭挞,把它与佛、老并 称三怪。以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历代对西昆体毁誉不一。建国后由于受 政治至上,内容决定形式的文学标准的影响,对西昆体这种偏重形式之美的诗体 极力贬斥,甚至一棒子打死,认为它是一种缺乏思想内容、毫无现实意义的诗体。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生机,对西昆体的 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倾向,对它的评价慢慢转换角度。笔 者也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这种典丽的诗体放入整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进 行客观的、公允的评析,还它历史的应有地位。 第一章学术回顾 一、宋代至清代对西昆体的评价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三体之一,在当时影响很大。蔡启蔡宽夫诗话谈及宋 初文风云: 国初沿袭五代,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1 唐末五代,流俗以诗自名者大抵皆宗贾岛辈,谓之贾岛格。 欧阳修论及西昆体云: “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酬唱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 “ “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 “杨文公以文章擅天下,真一代文豪也”。阳 葛立方韵语阳秋云: “成平、景德中,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阳 方回瀛奎律髓云: “杨文公亿,字大年。首与刘筠变国初诗格,诗学李义山。”。” 从这些记载中可见西昆体的巨大社会影响,竟然能轰动天下,成为时人学诗 的典范。宋人认为杨亿等人改变了诗格,具有与白体、晚唐体不同的风貌和魅力, 同时对西昆体的中坚杨亿极为仰慕欣赏。如欧阳修就肯定杨、刘之“雄文博学, 笔力有余,无施而不可”。1 】与石介同时的张方平则称颂杨亿及其诗篇是:“天上 灵仙谪,人间秀气涵。朱弦清庙瑟,美蜍豫章楼。敷衍三千牍,从容八十寒。典 纯追古昔,雅正合周南。文粹琼瑶润,滋醴稼穑甘。微中缄海蚌,巧处吐春蚕。 璀璨龙宫出,精深虎穴探。”2 这里推崇杨亿将他比为灵仙、秀气,又称其涛 是典纯、雅正,并且文思飞扬,词采华丽。李觏称其文“迅急湍悍,浩荡汪洋”, 3 】对他的文章的气势和博大深广给予高度评价。黄庭坚将其与王禹倩并称,谓 “元之如砥柱,大年如霜鹄,王杨立本朝,与世作郛郭。观公有胆气,自可继前 作。丈夫存高远,胸次要落落”。把西昆体的翘楚杨亿与开一代文学风气的王 禹俑放在同等的地位,认为二人同为规范宋初诗坛的“郛郭”( 典范) 。可见西昆 体的代表杨亿深得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黄庭坚等的敬仰,对以他为代表的西昆 2 体也是褒扬有加。 然而这种诗体在当时贬之者也大有人在,石介是重道轻文的人,他的批评主 要针对形式主义的泛滥的文风。他直斥“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 叫知一4 巧侈丽,浮华纂组,刷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蠢伤圣人之 道”,n 5 1“唱淫辞哇声,变天下正音四十年,眩迷盲惑,天下赜赜晦晦,不闻 有雅声”。6 1 他的怪说可以说是对西昆体诗人和西昆体诗作了从思想渊源到 文本表达的全方位批判,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都成为人们鄙薄昆体风气的主 要依据。似乎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诗人成了一群不折不扣的文化霸权主义。他们 离经叛道,欲尽掩天下文士的耳目,催生了文坛上专事吟风弄月,唯作淫文破典 的风气。经过石介的大肆渲染,西昆体成了文人心目心目中的“异端”。即使苏 轼为杨亿等辩护,将杨亿与孙复、石介作对比,高度褒扬了杨氏的人格力量,并 对孙、石两人显示出强烈的不满,但对“文章华靡”的定评也难置一反对之词。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指斥杨亿、刘筠等作家“务积故实,而语意轻浅”。n : 惠洪谓是“文章一厄”。n8 】中山诗话记载:“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 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尚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 赐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日:“我为诸馆职捋扯至此。”n 9 这其 实是对西昆体的善意的讥讽。探究这些贬意之实,无不是从个人爱恶出发,偏执 一端,而不顾其余。如陈从易其诗多类白乐天,其时西昆体盛行。偶得一杜甫集, “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2 引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中说“后人元不知 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在何处,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西昆酬唱集中诗何曾 有一字无出处者,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 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不自知。” 汜他们以杜诗为标尺,以为西昆诗虽字字有出处,但不能追配少陵。刘克庄论 诗主意语浑成,而批评杨、刘诸人“对偶字面虽工,而佳句可录者殊少”。2 二 张表臣以含蓄天成为标准,而指摘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 汜3 】在众多的批评言论中,由于各人的文学观念的差异,喜好的不同,对西昆体 较多注意到它的缺点。其中对西昆体“上纲上线”到极致的是石介,他站在儒学 复古的立场,对杨亿及西昆体肆意咒骂, 金代时元遗山在论诗绝句中说: 全面否定的偏执武断非常明显。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r 在此诗中“西昆”实为“义山诗”之 谬,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昆体研究的状况,西昆体诗歌得到了相当的重 视。 明张挺嘉靖玩珠堂刊西昆体序中说:“杨、刘诸公倡和西昆集,盖学义山 而过也,六一翁恐其流靡不返,故以优游坦夷之辞矫而变之,其功不可少,然亦 未尝不有取于昆体也。徂徕、冷斋著为怪说诗厄,和者又从而张之,昆体遂废, 其实何可废也。”汜5 对西昆体的衰亡做出自己的解释,有一定道理。认为西昆 体不可废,它有它应有的价值。 明人王世贞说:“义山浪子,薄有才藻,遂工俪对。宋人慕之,号为西昆。 杨刘辈竭力赤诚,仅尔窥藩。”他则又尖刻地讽刺西昆诗人取法乎下且尚未融 通。 清代初年钱谦益的弟子吴乔及冯班、冯舒等以西昆体的“细润清丽”纠正江 西体的的“粗豪”,开启虞山诗派,二冯评点诠释玉台新咏和才调集,提 倡“以温李为范式”( 同人拟西昆酬唱集序) ,又再度张扬西昆体诗。冯武重 刻西昆酬唱集序中说:“元和、太和之代,李义山杰起中原,与太原温庭筠、 南郡段成式,皆以格韵清拔,才藻优裕,为西昆三十六,以三人俱行十六也。西 昆者,取玉山策府之意云尔。赵宋之钱、杨、刘诸君子竟效其体,互相酬唱,悉 反江西之旧制,为文锦之章,名日西昆酬唱。”眈引虞山派作家认为西昆体具 有词藻和声韵之美,着意抬高西昆体的地位,甚至认为西昆体以其浓郁的学术气 息超越了宋代包括江西派在内汜8 ( 见清冯舒、冯班才调集凡例) ,这些都 显示出西昆体的深远影响。清代虞山派向长期在冷落中的西昆体投去认同的这一 瞥,使得这个沉寂已久的宋初诗学流派映现出新的生命力。清人吴乔、王夫之、 叶燮、王士稹、沈德潜、贺裳、袁枚等人较多地注意到西昆体的长处,不满于石 介的偏妄,有的还矫妄过正地进而批评欧、梅,以为“宋诗坏于景祜、宝元”= = 9 。 而与二冯针锋相对的吴之振、吕留良等人,提倡以瀛奎律髓为代表的江西诗 派,他们搜刻了1 0 6 卷宋诗钞,却不录一首西昆酬唱集中之诗,提倡江 西派与效法西昆体、瀛奎律髓与才调集的对立,系清前期诗坛之一大公 案,引起诸多时贤和后人评说纷纭,这些实质就是从元代起诗歌尊唐或尊宋这个 大问题的激聚之一。四库全书总目( 西昆酬唱集) 提要说:“其诗宗法李商 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效者渐失本真,惟工组织,于是有优伶捋扯之戏。” 3 0 较公允地指明了西昆的得失。 总之,统观宋至清对西昆体的认识评价,由于文学评判标准的不同,西昆体 的丽思华采和沉潜深永被推崇欣赏的同时,也遭到了“华靡”、“离经叛道”、“剽 窃模拟”等鄙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纪昀等馆阁词臣对它的得失之评可以 说有的放矢,深中肯綮。 二、近现代对西昆体的研究 对于西昆体这样一个在宋初“耸动天下,至今令人倾想”( 欧阳修与蔡君 谟书) 的文学流派,延续着前代对西昆体的批评,近现代对它的认识和评价有 波澜有起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学研究环境的变化,对西昆 体的认识和评价有所反复。总之一开始多否定的批评意见。后来对它的看法逐渐 平和,对它的地位和作用较多肯定。 作为北宋初期一个影响一世诗风的诗派,历来的文学史对西昆体都多有涉 及,评价则普遍不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等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都对西昆体做出了评价。谢无量 在中国大文学史指出:“据田况之说,则西昆体实倡于杨亿,而钱、刘诸人 和之。谓日西昆者,亿序以为取玉山册府之名也。清四库全书提要日:西昆 酬唱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效之者渐失本真,惟工组织, 于是有优伶捋扯之戏。石介至作怪说以刺之,而祥符中遂下诏禁文体浮艳。” 但又引陆游西昆诗跋云:“初不缘文体发也,其后欧、梅继作,坡谷迭起, 而杨、刘之派遂不绝如线。要其取材博赡,练词精整,非学有根底,亦不能熔铸 变化,自名一家。固亦未可轻诋。”这里指出博赡、精整的特点是由于西昆诗人 学养深厚,能够变化自如,自成一家。西昆体和西昆诗人有其不同寻常之处。汪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西昆体有另一番看法。评其诗风说:“他们 惯于以靡艳之意,著为靡艳之辞,老是追逐在浓妆淡抹的藻饰之后。他们是叹离 惜别,伤春悲秋,无事而忙的王孙公子,除了作诗之外不知有别的事。有时会产 生很俊逸的句子,有时也颇为繁词缛意所累。”门3 】认为“杨、刘诸人的提倡昆 体,其来源是很深远的。至唐末温、李以来,此体便颇为流行于世,尤给极大 的影响于新体的词。杨、刘诸人不过扩大这种趋势而己。杨、刘诸人, 天分都不甚高,徒知以粉泽华饰号召于人,自然会特别引起许多人的反感。”3 ; 5 对西昆体及其领袖都未能给予较高评价,说西昆诗人天分不高,做诗是粉泽华饰, 这真有点言过其辞,不是客观之言。 柯敦伯宋文学史对杨亿和西昆体的评价比较中肯。评杨亿云:“盖其诗 体,实钱惟演刘筠诸人互相切剖而成。而田况儒林公仪,则称亿在两禁,变 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皆从而效之,时称杨刘。按杨亿幼擅文名,既入馆阁, 遂主盟诗坛,陶铸士林。而时际升平;为文从容典赡,一以李义山为宗,颇能一 扫晚唐五代衰飒之气。又论西昆体谓:“大抵西昆派诸人之诗,皆尚纤巧,重 对偶,学李义山而失之过,无复空灵之趣。后来欧阳修以优游坦夷之词,矫而变 之虽大变其体,然于昆体亦未一概抹杀,尝日: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 今使人倾想。盖工力精切,亦诗之一体,未可偏废。”似6 对西昆体这种诗体和 领袖人物的认识可谓准确到位。 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对西昆体的诗学渊源进行了精辟透彻的探本溯 源,与郑振铎观点明显不同的是对杨亿及西昆体振起晚唐五代衰飒文风的历史地 位作了充分估计,对西昆派的文学理论、文学宗旨的阐发也卓有特见。他认为“杨 亿原是改革文体的人,起五代之衰,开天水之胜,杨刘也是开道的健将,本来自 晚唐五代以来,文学界的风花雪月,柔而无骨又到了极点。西昆酬唱集 决不是这一路”。7 又说:“我最爱欧阳修六一诗话里,对于这一件事的批评, 六一诗话说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 体一变;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非如前世号诗人者,区 区于风云草木之类,为许洞所困者也。足见得杨刘诸人和韦庄、韩僵,还有不 同的地方。”门8 1 他称赏欧阳修对西昆诗人的评价,认为杨亿等是雄文博学,博 学在此即“才学为诗”。关于西昆诗人的学李商隐,方孝岳指出:“我们要注意, 他所叹羡的,是义山措词寓意之妙,并不是专在丽巧上讲求。所以欧阳修的话, 是深知其意。至于学西昆的人,学得僻涩,原不能归罪于杨、刘的本人。杨、刘 也喜欢唐彦谦,人家都说他因为彦谦的诗,用事精巧,对偶亲切( 石林诗话) , 但我们看杨亿自己所说的,是因为彦谦慕玉溪而得其深峭感怆。西昆家的精 神,原来是注意这一点的,可惜后人很少注意。西昆家学李义山,而义山又 原是学杜的,所以老杜的诗,实在是西昆体和江西派的共同祖师。知道西昆家以 寓意神妙,清峭感怆为欣赏之点”。旧引这部书对西昆体的探本清源之论实对 后来的研究者有启示作用。 五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了严重的重内容轻形式的趋向。对西 昆体的评价降至最低水平,代表性的言论来自几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他们大多 把批评集中于西昆体的弊端。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认定:“他们创作的 目的仅是为了唱和,他们的创作方法就是摭拾前人作品中的芳润,重新加以 编组,这样就产生了他们这本毫无内容、仅只是玩弄词章典故的酬唱集。”“o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他们自认是学习李商隐,实际只是片面发 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们写历史故事,既非怀古伤今;写男女相 思,亦无真情实意。但形式上却词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正好为那 些生活空虚的官僚士大夫提供一种以文字为消遣的玩意。”于西昆体从内容 到形式作了全面否定。刘大杰编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指出西昆体“雕章丽句, 只注意对偶工切音调和谐和字句美丽而已,都是属于作品的形式,一点没有顾到 文学的内容。”h 2 1 这三部著作对西昆体可以说完全持否定态度,判定它是”毫无 内容”搬弄典故的作品是那个时代对西昆体的权威看法,西昆体被涂上了暗淡 的阴影 对西昆体真正进行较细致、深入的研究,事实上是从8 0 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这时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研究思路开阔了。王仲荦先生的西昆酬唱集和郑 再时先生的西昆酬唱集笺注的先后出版,使西昆体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口 肖瑞峰重评( 西昆酬唱集) 中的杨亿诗( 文学遗产1 9 8 4 第l 期) 通 过对杨亿诗的认真分析,针对建国以后几部文学史对杨亿诗贬抑特甚的批评,作 了“再评价”的工作。针对所谓西昆诗人的作品“毫无现实意义“的指责,认为 杨亿的一些作品“还是纳入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有其现实意义的。作者在这些作 品中流露出的对宋王朝命运的关切和系念,与后来的王安石、苏轼等毫无二致。 因而应当予以肯定。”而且,那种以为“凡唱和诗便都内容单薄,感情虚假” 的批评,似也过于武断。 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是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的重要的 标志。陈植锷的西昆酬唱诗人生卒年考( 文史1 9 8 4 2 1 ) ,对杨亿、崔遵度 之外的十五人的生卒年、活动年代,及某些诗人参与西昆酬唱的时间,都细心钩 稽,一一作出考辨。曾枣庄论( 西昆酬唱集) 的作家群一文,在对西昆酬 唱集所列诸诗人作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力图对西昆集中诸诗人作区别对待, 并由此对所谓“西昆体”有所界定。对于重评西昆体来说,也是一件很有必要、 很有意义的工作。 王镇远的西昆体与江西派(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 9 8 4 年第3 期) 对西 昆体与江西诗派这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从论诗宗旨、作品风格、艺术技巧,到 诗学渊源进行分析,指出“通观文学史上西昆、江西两派的理论和作品,我们以 为这两派虽然各有其特点,单并不互相抵牾,更谈不上针锋相对,判若水火。文 学批评史上所以会造成这种以西昆与江西为对立的局面,乃是因为清代前期诗论 发展的结果,它实际上反映了清初各派诗论的主张。 进入九十年代,对西昆体的研究逐渐升温如曾枣庄、袁行霈、王水照的专 著、文学史、断代史及诸多研究者的专篇论文,学术界开始拨乱反正。对西昆 酬唱集研究、西昆体作家研究、西昆体诗风研究、西昆体研究的新领域都有了 新的收获。 本时期对西昆酬唱集研究作出建树的有曾枣庄( 西昆) 十题( 国学 研究第四卷,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曾枣庄在怎样读( 西 昆酬唱集) ( 古典文学知识1 9 9 6 年第2 期) 、四川大学中文系祝尚书在( 西 昆酬唱集) 二考( 文献季刊2 0 0 1 年4 月第2 期) 等文中,对西昆酬唱集 的版本和编者、编纂体例、唱和人数和收诗总数作了细致地考证,基本解决了长 期以来颇有争议的两大问题,即有关参加西昆酬唱的人数和西昆集收诗总数 的争论。 近十年来关于西昆体作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昆集中的作家和后期西昆 体重点作家两个群体。这一时期,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西昆酬唱集中的作 家并非都属西昆派。这一点学术界已普遍达成共识。这方面的论文有曾枣庄的 ( 西昆) 十题、日本学者池泽滋子在其论文丁谓不应归入西昆派( 四川大 学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 等。王小丽在论( 西昆酬唱集) 诗人与西昆体( 上海 大学学报2 0 0 3 年9 月) 一文中认为,丁谓在真宗景德、大中祥符年间诗作基本 是昆体诗,而论断丁谓可称为昆体诗人。集中除杨、刘、钱外,其他诗人对西昆 体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此外这段时期对晁迥的诗风也多有考察,这些论文 又大多数认定晁迥是典型的白体诗人。如曾枣庄( 西昆) 十题、漆侠晁迥与 宋学( 河北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等。因西昆体领袖杨亿是西昆体诗风的 代表人物,所以历来在西昆体作家的研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倍受研究者关注, 大多认为杨亿风骨清亮,具有独立于皇权的人格意识,在他身上显示了宋代士人 典型的气质人品。这方面的文章具有代表性的如:方智范杨亿及西昆体再认识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6 期) 。除此之外,杨亿的武夷新集也成为本 时期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论文有曾枣庄西昆派的文论主张:读杨亿武夷新 集( 四川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 、张明华从( 武夷集) 到( 西昆集) 西昆体形成期与成熟期作品比较( 文学遗产2 0 0 2 年第4 期) 。曾文从武夷 新集中所反映的杨亿诗歌风格的变化,论证并阐明了西昆体文论主张的形成过 程。张文更是通过对武夷集与西昆集二者的比较,指出武夷集、西 昆集分别代表了西昆体诗歌的形成与成熟。二者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的地方。 从前者到后者,表明西昆体发展中的两种趋势:一是从内容形式并重到偏重艺术 形式;一是从多样化风格到美丽感伤为主的单一风格。 后期西昆派作家研究这是近年来西昆体研究的一个较新领域。但相对于前期 西昆派的研究来看,该领域还似乎缺乏较深入的宏观的考察。近十年来对该领域 作整体研究的论文仅一篇,即祝尚书论后期“西昆派”( 社会科学研究2 0 0 2 年第5 期) 。此外涉及到后期“西昆派 的论文共4 篇,集中在对晏殊、宋祁二 人的研究,即何剑叶沉寂中的酝酿一论晏殊诗及其在宋初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 抚州师专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王德明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文学遗 产2 0 0 2 年第1 期) 、单长江“西昆余绪”宋子京:浅谈宋祁的文学思想( 成 宁师专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何颂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 简论( 自贡师专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四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关于西昆体诗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大量论文从文化生活和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西昆体产生 的时代和文学原因,论证了西昆体诗风形成的过程及其所具备的特质。此期的研 究者不再就西昆体论西昆体,而是把西昆体放在整个宋初文学中审视,通过对宋 初诗坛唱和之风和“三体”的研究,论述西昆体诗风在当时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 性。并且通过西昆体与欧梅苏黄的比较,从而论证了西昆体诗风对宋代诗风的开 创意义。有影响的论文有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 四川i 教育学院学报1 9 9 4 9 年第1 期) 、杨旭辉西昆体的形成及其对宋代诗风的开创意义( 吴中学刊1 9 9 5 年第1 期) 、张鸣从“白体 到“西昆体”兼考杨亿倡导西昆体诗风的动 机( 国学研究第三卷,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傅蓉蓉论 杨亿与王禹俑诗学思想及西昆体之诞生( 中国韵文学刊2 0 0 1 年第2 期) 、张 明华、王启才宋初诗歌对杨亿和西昆体的影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 5 期) 、王小丽在论( 西昆酬唱集) 诗人与西昆体等。对西昆体诗风特征的 研究,李贵、苏玉君甜美而有用:西昆体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运城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 0 0 2 年2 月) 一文认为:大体上,西昆体诗人对诗歌功能的探讨主要在两 个向度上展开:一是要有用,即讽谏教化、明道见性、吟咏情性;二是要甜美 即“雕章丽句,脍炙人口”。而这两个方面杨亿和宋祁的论述尤其重要。西昆体 艺术功用和传播效果并重,既追求诗歌的华丽典雅、脍炙人口,又注重斯文教化、 理道贯通,这与贺拉斯颇为相似。这时期关于西昆体诗风影响的研究是西昆体研 究的一个较新领域,成果也较丰硕。主要有西昆体诗风对欧梅苏黄的影响,特别 是对江西诗派的影响。这方面的论文有马东瑶庆历诗风的形成( 文学遗产 2 0 0 2 年第2 期) 、黎小瑶欧阳修成长于钱惟演手下的思考( 湛江师范学院学 报1 9 9 4 年第3 期) 、刘志毅“以学问为诗”初探江西诗派一个理论问题的 溯源(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 9 9 8 年1 0 月) 等。其中马东瑶庆历诗风的形成、 黎小瑶欧阳修成长于钱惟演手下的思考两篇文章是有关欧阳修与西昆体之问 的继承关系的研究。“以学问为诗”初探一江西诗派一个理论问题的溯源一文 通过论证认为江西诗派的理论源自“西昆体”,而欧阳修则在“西昆体”与江西 诗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研究的新领域从曾枣庄的论宋代的四六文( 文学遗产1 9 9 5 年 第3 期) 以来,对西昆体作家骈文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可开垦的领域。几年来, 虽偶有人涉及,可研究力度仍然不够。 当然,经过学界长期的研究,西昆体这一文学流派有很多问题已得到了解决。 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这就为下一阶段西昆体研究提供 了条件。一代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已为我们解决了西昆体的许多疑点和问题,在此, 让我们在感激的同时将西昆体研究,以及整个古典文学研究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 下去。 1 0 三、西昆体研究的误区及论文选题意义和构想 从以上来看,对西昆体的评价自宋代开始褒贬不一。爱之者有之,贬之者也 是大有人在。西昆体这种典雅的诗体在文学史上多遭贬斥,认为它是毫无创新 ,。一 一 精神的剽窃模拟李义山体的诗体,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缺乏思想意蕴,与传统的 “文以载道”的观念相违。特别是我们早几十年的文学历来只引石介怪说的 一家之言,认为西昆体诗缺乏政治思想内容尤其是人民性而横加批评。然而任何 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因为某些人的喜好就就片面诋毁,诚然西昆体在某 些人看来是难以担负起文以载道的重任,它只是文人诗酒唱和的产物,是晚唐淫 靡之风的延续。这些人承继了石介的偏执,要知道石介是个道学家,他从维护道 统来看待文学,如果真以石介的批评之词作为唯一的文学评判标准,那文学可能 早就失去了它的鲜活生命,沦为政治教化的奴仆,早就失去了作为独特文体存在 的意义。可以说学术界在这一时期对西昆体的研究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政治,思 想等内容,忽视对西昆体外在的形式美的认同,反而将它的形式上的特点作为批 判的靶子。对西昆体的研究过于死板,以至于这种诗体被抹上了形式主义的浓重 色彩。殊不知形式是与内容一起紧密结合在一起。孔子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 ;。i : 远”,毛诗序认为要“主文而谲谏”,认识到诗歌语言具有“文”的特征。曹丕提 出“诗赋欲丽”,“丽”成为诗畎的基本要求。自沈约创立四声八病说,对声律等 形式因素得以加强,诗人们逐步将音韵的和谐纳入诗歌文体的要求。特别是唐代 近体诗的最后定型,对诗歌文体的形式做出了客观要求。文学的评价历来就有功 利和审美的两种标准,可以说是功利的文学观左右着西昆体的研究。可喜的是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昆体研究开始热起来,。对西昆体开始了较为全面、多视角的 研究。因为以往的研究多为社会政治批评,是尚用。如果从艺术批评出发,从审 美的角度出发,西昆体诗所构成的审美世界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种文学思 潮之所以能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产生并发挥其独有的影响,并对后世的文学走向 起着某种引导与规范作用,是不应单纯地以它是否与传统相符,是否完全是政治 的传声筒,现实的镜子。文学毕竟是文学,它的独特性是它的审美特质,是在于 能否给人以美感。那些质木无文的作品只是木偶泥胎,而能够给人色彩的冲击, 文词的审美享受的往往被看成是形式主义的作品。近些年来,随着思想观念的改 变,文学批评的视野大大拓宽。连宫体诗这样被定性为“亡国之音”的柔媚绮靡 的诗体也开始重新被认识。因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抛弃成见,进 行更深入、系统地研究,给西昆体一个全面、清晰、公允的界定。本文拟从宋诗 的大的背景重新对西昆体的价值给以定位,力图从宋诗的三大特点之一以学 问为诗与艺术上的唯美来重新认识评价西昆体,肯定西昆体是时代与文学发展的 必然,是以学问为诗特点的主要代表。 第二章西昆体形成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土壤,既有社会文化的外部原因,也 有其文学发展本身的深层引导规范作用。 第一节西昆体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 宋初整理学术文化典籍,成就了一批学者。西昆体诗歌的产生与宋初大规模 的文化建设有直接关系。北宋结束了残唐五代的战乱局面,然而战乱后的文化园 圃一片荒芜,战争不仅破坏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也使文化领域凋敝破败。不仅 书籍散失,而且文人学子的文化底蕴浅薄。有史为证。宋史路振传记载日: “淳化中举进士,太宗以此词场之弊,多事轻浅,不能该贯古道。因试卮言日 出赋,观其学术。时就试者凡数百人,咸吁眙忘其所出,虽当时驰声场屋者亦 有难色。”h 3 有鉴于此,太祖与太宗下令搜访遗书并重建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三馆,将大量典籍藏于三馆。这一举措方便了官僚、词臣及帝王本人阅读查阅, 无形中提高了整个知识阶层的文化修养,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向学风气。太宗真 宗等又展开了对大型类书的编纂,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 苑英华在太宗时已编纂完成,真宗朝又开始了对历代君臣事迹,即册府 元龟的编纂,编纂类书的主观目的当然是对外宣扬王朝的恢宏业绩,以满足帝 王的虚荣心理。客观上却使大批诗人对前代的文学遗产能广泛地研究接受。当杨 亿等受到真宗的重用,既参与编纂类书又修史时,( 如杨亿与修太平实录,钱 惟演与杜镐、戚纶成平三年共校三国志) 他们自身深厚的学养和编书这j i 、难 得的机会成全了这批人成为学者型的诗人,杨亿等作为文坛盟主,他的诗风当然 不同于平易浅切的白体,而走上了以显示学问为旨的典雅博赡的诗风之路。 除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原因,国家的政策对文学思潮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宋代 不同于前代与后代的显著特点是“重文轻武”的国策,这项国策被视为“祖宗家 法”被一代代君主奉行着。宋史文苑传日i “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 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文人地位的尊崇。 田况儒林公议:“状元及第,虽将兵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藩于穷漠,凯歌劳 还,献捷太庙,其荣不可及也。”引读书为文是当时颇为清雅之事,对学问的 重视也就不难理解。 宋初科举以声律取士,带来了宋诗的繁荣。进士科考试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 非同一般。宋朝几乎所有的重要官职都由科举出身的文臣所垄断。“作宰相须是 读书人”是宋太祖对选举官员的看法。进士科考成为宋代文人进入官僚机构 的唯一重要途径。那些出身寒门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可通过进士科考展露才华, 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宏图伟志及光宗耀祖和封妻荫子的世俗欲望。 唐代科举盛行行卷,进士的录取很多是由显贵和主考官决定的。宋代实行别 头、锁院、弥封、誊录等保证考试公平的措施,从而使世家大族或主考官的科场 营私舞弊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宋代的科考激起了士人的极大热情。宋初科举 考试还采用唐代的重诗赋,以诗赋取士的政策。宋初进士科考试尤重诗赋,这与 唐代重视诗赋取士相类似。清代康熙皇帝御制的全唐诗序谓“盖唐当开国之 初,即以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 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i 此说虽然未必准确,然则有唐一代是中国诗歌上的 顶峰,全唐诗收录唐诗近五万首,较之有诗经以来到隋代的一千六七百 年间的诗歌总量还多几倍,唐诗在内容上的广泛、丰富,风格、流派的多姿多 彩,社会历史影响之深远均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文学现象的产生是统治者的提倡, 科举制度的导向所促成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是无庸置疑的。宋 初省试分诗赋、贴经、对策三场,与唐代明显不同的是宋初进士科录取人数大增, 如真宗景德二年( 1 0 0 5 ) ,取进士四百九十二人,比唐代录取的人数的总和还多。 进士科一经录取即可授官,从而使很多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 们通过读书住上了黄金屋、得到了颜如玉,世俗的功名利禄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将 士人的心紧紧地吸引到科举考试。科举重诗赋,前场考试不及格不能参加下场考 试,三场都及格者总成绩只决定录取的名次,所以诗赋这一场对考试的取舍起着 # 五 关键性的作用,远远比贴经、对策重要的多。既然有以诗赋取士的风向标,士人 - - _ 学子当然为此功名穷经皓首,钻研诗艺而不遗余力。 进士科考在太宗朝对诗赋用韵做出了要求。文献通考载:“太平兴国二年, 上初即位,思振淹滞,顾谓侍臣日:朕欲讲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 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于是礼部上所试合格人姓名,上御讲武殿覆试, 内出诗赋题,赋韵平仄相间,以次用。”8 1 皇帝对诗歌艺术形式的重视,对进 士科考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试者通过了以诗赋为主的礼部考试,还要参加殿试, 而殿试对用韵也是相当严格的。真宗时翰林学士晁迥上言:“准诏详定礼部贡院 条例。请进士就试日,不得张烛,亦不得将入茶担、火燎汤、茶官备试。诗赋日 止许将入切韵、押韵、韵略,余书悉禁。”9 1 准许携带韵书入试自然可 见当时对诗歌程式的高度重视。这些都造成应试者对诗艺的钻研探索。杨亿在时 代风气的影响下,将晚唐李商隐长于用典、格律精严的诗歌作为典范从而形成了 一种新的诗体。这种诗体正如武夷新集提要所说:“大致宗法李商隐,而时 际升平,春容典赡,无唐末五代衰飒之气。”0 】作为文坛巨子的诗风走向就成 为士子学习研摩的风向标,何况这种新诗体对普通士子所向往的科举功名的取得 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正因为西昆体代表了太宗、真宗这两位皇帝对进士科诗歌的 追求目标,故可成为士人猎取功名富贵的手段,以致杨亿等人的西昆集一出, 天下为之风靡,连唐贤诸人的诗集几乎被废弃于世。普通的士人以此作为自己的 进身之道,三馆储才之地馆阁词臣的博学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几乎后世对他们的 评语与此分不开,杨亿、刘筠自不必说,就连钱惟演这样人品有缺陷的人,在学 识上却也是不逊于人。宋史说他“博学能文词”,1 1 “于书无所不读”一: 西昆体诗歌就在进士科考试的适宜的土壤上发芽、生长并结出绚丽的花朵,盛行 于诗坛四十余年。 宋初酬唱之风对西昆体的产生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唱和诗风早已有 之,诗之唱和是诗歌作为情感交流工具和社会交际工具功能高度发达的必然结 果。元白唱和之风对宋初的昆体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 充分论述了唱和之作对于情感交流的重要作用:“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 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思,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 率以诗也”。3 1 通过诗歌的互相酬唱所表达的劝勉、慰藉之情对于诗人相当重要, 迭吟第唱之下,可以使双方的感情升华到极高的境地。在诗歌的不断唱和中也包 含着诗艺的不断切磋提高的过程。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说:“更迭唱和, 互相切磋”,就指出唱和是提高诗艺的重要手段。宋初唱和诗风的广泛流行,首 先是宋初社会风尚所造成的。宋代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战乱,虽国力远不及唐,但 多年割据复归于大一统,王朝呈现出一片升平气象。太宗、真宗等喜欢吟诗作赋, 并常在节日宴会时宣示御诗,命文臣唱和,“风动于上,波震于下”,朝臣们为了 迎合君主的喜好,致力于此道。因此酬唱之风愈演愈烈。除白体诗人酬唱外, 连在野的“晚唐体”诗人,也经常与官场中人唱和。以西昆酬唱集得名的“西 昆体 诗人自不必言,可以说酬唱己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时髦走向。从另一方面 看“宋初唱和诗风的兴盛也可以说是在唐诗的强大的影响力之下,诗歌语言的纯 熟化在诗歌创作中拼缀语言的工艺化倾向的结果”。4 西昆体之所以会被人讥为 “捋扯义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和意象和李义山相似,是对前代作品的重新 拼接与组合。西昆酬唱集是承元、白以来“唱和诗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产 物 5 5 ) 0 可以说唱和之风催生了西昆体,西昆体诗歌顺应着时代潮流超越了白体 和晚唐体得以不断流布传扬。 伴随着整个社会学风与文化氛围的改变,适应着封建王朝的堂皇气象,整个 社会的审美心理发生了鲜明的改变,人们在精神上向往一种华丽之美。反映到文 学领域,诗歌作为雅文化的典型样式,这种审美心理的改变必然要对前时期流行 的白体、晚唐体不满。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对西昆体之所以能取代白体和晚 唐体从审美规范方面做出了解释。“文章虽出于心术,而实有两等,有山林草野 之文,有朝廷台阁之文。山林草野之文,则其气枯槁憔悴,乃道不得行、著书立 言之所尚也。朝廷台阁之文,则其气温润丰缛,乃得位于时、演纶视草者之所尚 也。故本朝杨大年、宋宣献、宋莒公、胡武平所撰制诏,皆婉美醇厚,过于前世 燕、许、常、杨远甚。”6 1 白体的直白与晚唐体的清苦难以符合人们的人们的 阅读品位,需要新的诗学审美代表。西昆体诗歌的雅丽、富赡就如同琼浆玉液, 浇洒在跋涉沙漠荒原之人的心坎上。它受到整个社会的喜爱,作为研摩学习的范 本是毫不奇怪的。 第二节西昆体诗歌是诗歌内部发展规律的必然 宋初诗坛有三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西昆体诗人处于宋初六十年的 末期,稍晚于另两个主要诗派白体和晚唐体。白体的主要代表是徐铉、徐锴、李 畴等,学习自居易平易自然的风格。宋朝事实类苑称李畴“为诗慕自居易之 浅切”。幅7 如李畴的出门和所适:“且喜身无事,因行过宫墙。闲题僧舍壁, 静燕佛家香。竹户蜘蛛挂,莎阶蟋蟀藏。唱酬聊取乐,不觉又盈箱。”佰8 瀛奎 律髓卷十六云:“鼎臣( 徐铉) 诗有白乐天之风。”引如徐铉寒食成判官重 访:“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天涯。远巷踏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 鸳鸯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们。 后来王禹俑主盟文坛,更是发扬此风,诗作趋于简淡清新。如他的寄鱼台主簿 傅翱:“听说鱼台景最奇,鲍参军到语多时。天晴绿野悬渔网,木脱空城露酒旗。 锦掷鲜鳞红拨刺,雪翻寒鹭白稀袱。仍夸县尹风骚客,应有秋来唱和诗。”佰1 】 通篇语率意浅,结句表示要与傅翱约期作“唱和诗”,浅显意明。这派诗人做诗 不事雕琢,造语自然,常常率尔成章,追求抒情的率真,因而诗意显豁,缺点也 是显而易见的。白体末流发展到极致,诗歌缺少了含蓄美,过于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