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自居易的研究集中在讽谕诗、长恨歌、现实主义诗论 三大块,而对其闲适诗及闲适思想则很少关注。实际上,闲适诗约占自居易全部诗 歌的7 0 左右,闲适诗中所体现的闲适思想亦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在古代士子中具 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为研究对象,分两章加以 论述:第一章,明确自居易本人对闲适诗的界定,结合社会背景理清其闲适思想 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内容。同时,概述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与其在诗歌中 的表现。第二章,论述了自居易闲适诗的总体特征,主要分析了自居易闲适诗的 题材内容、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力图对闲适诗 的产生原因、内容及其发展过程作全面真实的展现,并对这种诗歌类型在创作心 态和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作比较深入的探讨,进而全面客观的了解其在自居易诗 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居易;闲适思想;闲适诗 a b s t r a c t 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b a ij u y ic e n t r e sr o u n dt h r e ea s p e c t si n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s u c ha sa l l e g e r yp o e t r y , a n d r e a l i s t i cp o e t i c s s c h o l a r sp a y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t oh i si d e a lo f e a s yl i f ea n d p o e m sa b o u t h i se a s yl i f e b u ta c t u a l l y , t h e s ep o e t r ya c c o u n tf o r7 0p e r c e n to fa l lh i sp o e m s ,a n dy o u w i l lf i n dt h et h o u g h tw h i c hi n f o r m sh i se a s yl i f ep o e m sa r ew e a t h yi nc o n n o t a t i o n ,a s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l i t e r a r yi d e a l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s o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s t u d i e sb a ij u y i s e a s yl i f ei d e a la n dp o e m si nt w oc h a p t e r s :f i r s t l y , t h ea r t i c l ed e f i n e st h ec o n c e p to f e a s yl i f ep o e m sa n dr e v e a l st h er e a s o n so fb a ij u y i se a s yl i f ep o e m sa sw e l la st h e i r c o n t e n t , t a k i n g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i n t oa c c c o u n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i sc h a p t e rw i l l s u m m a r i z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o fb a ij u y i se a s yl i f ei d e a li n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a n dt h e i r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i n p o e m s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g e n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a s yl i f ep o e m s t h e ya r et h e m e s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i n aw o r d , t h es t u d ya b o u tt h et w oi s s u e sa b o v ei st os h o wt h ep r o c e s so fe a s yl i f e p o e m s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u l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a n dt om a k e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a b o u ti t sa r t i s t i cf o r ma n dt h ec o m p o s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 s oa st og e ta n o b j e c t i v e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i t si m p o r t a n c ei nb a ij u y i sl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o na n de v e ni nt h ep h y l o g e n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b a ij u y i ;e a s yl i f ei d e a l ;e a s yl i f ep o e m s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 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 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 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狱颍 加。6 年7 月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厦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 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 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 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张 羧 日期:跏6 年7 月,日 导师签名:吴左日期:护易年夕月日 第一章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f j l 适诗 第一章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自居易曾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其闲适诗,历来 都被人看作是和讽谕精神完全不相同的作品,认为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和积极意 义。然而,诗人自己的价值评价却并非如此。在与元九书中,他写道:“仆 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 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 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卒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他时有为我编集 斯文者,略之可也。”o 又有:“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 己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闲适者,思澹而词迁”。这都表明他对闲适诗 的自我珍视。 所谓“讽谕诗,兼济之志也。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为自居易“奉而始 终之”的“道”的另一面,闲适诗可说从另一个角度全面反映着白居易的人生思 想和审美情趣。如果说讽谕诗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拯物济民的一面,那么闲适诗 所强调的,就正如自居易所言,是在“退公独处”、“移病闲居”的背景下诞生的 “独善”、“保和”之作,融入了作者从容进退的人生哲学和“忘情任诗酒,寄傲 偏林泉”的情性感喟。它所蕴涵的思想不仅是自居易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也隐 现着许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探索,具有典型的文化研究意义。 第一节自居易闲适思想的产生原因及内容 元和十年,自居易作与元九书,在提到闲适诗的命名时,解释云:“或退 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谓之闲适 诗,独善之义也。”白居易拈出“闲适”一词作为一类诗歌的专名,并揭示其刨 作背景为“独”与“闲”主导下的生活状态,这在他之前是绝无仅有的。它反映 出在中唐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下,士人对传统人生理想与生活道路的 一种个人化新见。同时,也意味着要分析闲适诗的产生和思想内涵,也就不可避 免要从自居易对闲适的价值认识和人生选择开始。 中唐社会,是一个由“士族地主文化”向近古“庶族地主文化”的转变时期。 谢思炜在白居易的兼济独善理想一文中分析其主要特征为:“庶族寒士为了 。白居易白居易全集( 丁如j 、聂世美校) m 上海:上海古籍版牡,1 9 9 9 第6 5 l 负。 。同l i 论自居易的斛适思想与 l j 适诗 取得与统治集团内部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相对抗的力量,而强化了对中央集权的拥 护。其成员依附于王权的自觉性大为提高,在政治上把自己定位于王权属下的一 个忠诚官员,从根本上放弃了盛唐某些士人还在幻想的士贵王卑,待价而沽的态 度。”这一概括无疑深入道出了自居易早期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作为封建 僚属的忠诚一员竭力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言献策,乃至输忠灭私。如他曾以效忠 王权,鹜勇敢为的鹰来称誉挚友元稹:“密勿奏封章,清明操宪牍。鹰鞲中病下, 豹角当邪触。”(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实际上也是描述自己所期待的一种政治角 色。他甚至还写过一篇放鹰,向皇帝建言驭臣之术:“十月鹰出笼,草枯稚兔 肥。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取其向背性,制 在饥饱时。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他在前 期所写的大量讽谕诗,激烈敢言,锋芒毕露,力图受到直接的政治效果,以致“权 贵豪近者相目而变色”( 与元九书) ,可谓是这种尽忠本色的最高体现。此后自 居易虽远离近臣,政治批评无法继续,但可以看到,尽忠职守仍然是他为官的基 本原则。这些迹象都表明:在责任感上,中唐士人与皇权的结合无疑更加紧密, 而如何认识自身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与个人自由之间找到合理定位,也就成为 摆在庶族知识分子面前一道非常现实的问题。 自居易的人生选择如何? 他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有表述。晚年的自拟墓志铭写 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 醉吟先生墓志铭) ,又说“讽谕诗, 兼济之志也。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 可知是将儒家的人生态度和 文化心理,作为终身奉行的处世原则。 早年,自居易有明确的社会政治目标和文化设想,在这种基于道德激情的信 仰感召下,他积极臧否政治,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可以说是在完成儒家思想赋予知识分子的启示真理、改造社会 的人文重任。但在另一方面,儒家亦有在盛世和圣人未遇、时之不来时退身社会, 存身于精神生活,保持个人修养的主张。这种以体道为主,从容进退的思想,即 是孟子所称道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9 它淡化出处等外在形迹,强调以“存道”为中心的意旨,为儒者个 “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山版社,1 9 9 3 第9 7 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 岫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第8 0 页 。杨伯峻盂子译沣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第3 0 4 页 第一章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阑适诗 人协调外在事功与内在精神生活、解决穷通矛盾提供了出路,也使独善和兼济能 够在并行不悖的层面上统一起来。 综观自居易的一生,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是身居高位还是退居闲职,对兼 济独善问题的思考都是贯穿始终的。文学史每以元和十年,白居易江州之贬为界, 将白居易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期,认为他退隐、独善之类思想的萌生是在遭受这次 打击以后的事情,但从事实看来,却并非如此。 如他在贞元十六年所作的及第后忆旧山诗中即说:“偶献子虚登上第, 却吟招隐忆中林。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而在登第后的第二年, 又说自己早就向往隐逸之致了:“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微吟诗引步,浅 酌酒开颜。门迥暮j 临水,窗深朝对山。云衢同相待,莫误许身闲。”( 和郑方及 第后秋归洛下闲居) 由此可见,白居易实际上早在入仕之前,就已经对出处进 退问题作了全面思考,而这种思考,更因佛道思想的注入,而明显表现出以出世 之心作入世之事,仕宦与修心并行的通达底蕴。 如刚入仕途,白居易与元宗简同游曲江,即有“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 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的想法。永崇里华阳观,闹中取静,轩车 不到,满地槐花,蝉声悠然。也使他深悟到:“真隐岂长远? 至道在冥搜。身虽 世界住,心与虚无游。”( 永崇里观居) 此后翰林学士禁中独值,虽身在宫中, 诗人却胸怀虚静,面对松竹,与在山中无异:“好是修心处,何必在深山? ”( 禁 中) 他还非常羡慕同期的僚友吴丹,不执着于仕宦,居闲散的官职,过着悠然 自得的适性生活:“冬负南荣日,肢体甚温恭。夏卧北窗风,枕席如凉秋。南山 在舍下,酒饔在床头。”( 赠吴丹) ,觉得“人间有闲地,何必在林丘? ”这些 都说明在自居易的内心,很早就为自己保留了一片淡泊平和、回归天性的清静之 地。而在经历了一番宦海风波之后,出于对仕途险恶,及自身天性( 刚狷) 、年 命等问题的思考,自居易也就愈发倾向于在谋得生计,清闲少事的官居而外,过 独善其身,优游适性的个人生活了。 白居易的独善、闲适思想,据其诗文描述,可具体分为人生观与心理机制两 个方面。在人生观上,自居易从当时严酷的政治形势出发,主张按照自己的本性 生活,如此才能避免现实争斗中妄求导致的祸患,同时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摒除外 累,享受生活的愉悦。这种思想便是他从万物生理中获得,同时也融和了个人无 论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常体验的“遂性自适”观。 白居易写有山雉一诗:“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适性遂其生,时哉 山梁雉。梁上无罾缴,梁下无鹰隼。雌雄与群雏,皆得终天年。嗟嗟笼下鸡,及 彼池中雁。既有稻粱恩,必有牺牲患。”此诗以“适性遂其生”来概括出雉之自 由生活,实则正是“遂性自适”的具体内涵。所谓“适性遂其生”,包含“遂其 生”及“适性”两层含义。 “遂其生”,指能保全生命,得终天年。于白居易而言,其具体体现便是全 身远祸。山雉诗言鸡雁因稻粱之恩遭致杀身之祸,事理中即隐含着诗人对时 局动荡、利益之争所带来的身外之祸的警戒。中唐以后,宦官专权,有南衙北司 之争,朝臣之中又有牛李朋党之争,彼此倾轧,互不留情。大和九年,甘露之变, 朝臣为宦党屠戮迨尽,白居易写有咏史一诗借古论今:“秦磨利刀斩李斯, 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 凤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题后注日:“九年十一月作”, 实乃有感于甘露之变而作。此外,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中亦直接写 道:“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麒麟作脯龙为酿,何似泥中曳尾 龟? ”诗人认识到只有远离政治倾轧的中心,才能避祸全身,所以晚年甘于退居 而不愿贪进致榍。 至于“适性遂其生”的“适性”,则指万物按其本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适性”的观念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庚桑楚 中有言:“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这就将“性” 提升到了生命本原与真我的意义上来讲;与此同时,庄子还反对“适人之适”, 提倡“自适其适”。前者是对政治体制的适应,后者则是指一种个性的自由与超 越。 在自居易的晚年思想中,“适”不仅包括人的个体生命的自适,还以万物遂 性为基础,也就是说万物都应按其本性、顺乎自然规律地存在。其春池闲泛 诗描写自然界动、植物皆适时自得地存在着,引出“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恰情” 的点睛之笔。春日闲居三首诗中亦有:“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 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萧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还有 。陆永品庄子通释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 0 0 4 第3 7 7 贝 4 第一章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自咏诗中的:“老遣宽裁袜,寒教厚絮衣。马从衔草展,鸡任啄笼飞。只要 天和在,无令物性违”,表达的都是万物遂性的思想。 同时,白诗中常用的另一个词:“逍遥”,在意义上也等同于遂性。“逍遥” 一词本出自庄子逍遥游,指万物各适其性、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是生命 的一种理想境界,似比“适性”更强调各适其性与悠然自得的方面。喜与杨六 侍御同宿诗云:“浊水清尘难会合,高鹏低鹦各逍遥”,此正用庄子逍遥游 本意,言鹏高晏鸟低虽自有别,但各适其性,同归于逍遥。郭象注日:“夫小大虽 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夫大 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 于适性一也”。;“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 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庄子特别看重这重个体的特殊性,主 张万物依其各自的本性来生活,这一点对自居易影响甚大。自居易多次言自己性 拙:“况多刚狷性”( 自题写真) :“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我性拙且蠢” “徒兹知性拙”( 咏拙) ;“性拙身多暇”( 北院) ;“拙退是其分”( 何处堪 避暑) ,因此能“识分知足”( 序洛诗) ,安心于“吏隐情兼遂”( 酬乐天醉 后狂吟十韵) 的闲官道路,并于晚年退居洛下,以泉石竹木养心,以诗酒琴书 恰性,过着“闲适有余,酣乐不暇”( 序洛诗) 的自得生活。 尽管自居易在人生的指导方向上是以“适性逍遥”为主,但仅仅如此,并不 足以消解生命中的种种情绪波澜与困惑,尤其是当面对老病穷愁等无法改观的逆 境时,诗人又当如何自处呢? 这就需要一套更为具体有效的心理调节机制和理论 支持。自居易经常提到的相关思想有二:一为知足保和,一为委顺任化。 前一类知足思想源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陈寅恪 先生在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一文中论到:“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 之日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 而始可也。”便是此意。知足得以实现的心理机制有三:一是与自居易的自我认 定有关,他总是以曳尾龟、鹊自比,而不再把自己看成高飞的大鹏、莺皇。如喜 与杨六侍御同宿中有“浊水清尘难会合,高鹏低端各逍遥”之句,诗中甚至有 。f 清谆5 庆藩庄子集释( 王孝渔点校) m 北京:中牛书局1 9 6 1 ,第1 0 贞 o l 司上,第5 页 。同上,第5 页 ”陈鼓应昔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第2 3 9 页 5 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鹏与龟、云与泥、莺阜与燕雀之比,如“鹏背负天龟曳尾,云泥不可得同游”( 奉 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楔洛见示之作) ;“莺皇上寥廓,燕雀 任蓬蒿”( 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麒麟作脯龙为酿,何似泥中曳尾龟? ” (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这种以凡人自居的心态使其特别自谦,容易认为所得到的一切都超过了自己 的期望,因而在内心产生由衷的满足感。无论官职大小,俸禄高低,居处丰狭, 自居易都很满足,他自陈是因为“才小分易足”( 松斋自题) “知分心自足”( 咏 怀) ,而实际上他不仅有文才、吏能,还有旷达委顺的人生观。出于本性谦退, 对名利,白居易也看得很淡,知道:“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 初除户曹喜 而言志) 为了养拙,他“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养拙) 并未有丝毫的 怨意挂怀。贬谪江州,老朋友都为之叹息,他却回答友人说:“我本蓬蒿人,鄙 贱剧泥沙。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自从筮仕来,六命三登科,顾惭虚劣姿, 所得亦已多。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省分辄自愧,岂为不遇耶? ”( 答故人) 他反省的结果,是所得已多,不为不遇。抱有此种心境,自然易达平和。 二是总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来看问题,任何事他都能往满足的 一面想。如四十岁时官位仍低,他却想:“穷饿与夭卒,不如我者多。以此反自 慰,常得心平和。”又如大和八年( 8 3 4 ) 所作吟四虽,将自己与同官的四人相 比:“酒酣后,歌歇时。请君添一酌,听我吟四虽。年虽老,犹少于韦长史。命 虽薄,犹胜于郑长水。眼虽病,犹明于徐郎中。家虽贫,犹富于郭庶子。省躬审 分何侥幸,值酒逢歌且欢喜。忘荣知足委天和,亦应得尽生生理。”比较之后, 发觉自己的处境虽忧,但也不至太差,所谓知足常乐,真是一点不假。故陈寅恪 云:“乐天皆取不如己者以为比较,可谓深得知足之妙谛矣。”再如开成二年( 8 3 7 ) 所作狂言示诸侄:“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 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 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诗人从识字、居官、无 疾无忧到衣食饱暖,样样都怀着感恩之心从容道来,表现出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 度。 除知足保和外,诗人逢解白适的另一思想手段为委顺任化。作为一种困境哲 第一章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刚适博 学,道家哲学的委命随时、知命无忧的思想在白居易的后期诗文中亦随处可见。 所谓“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故虽穷退日,而无戚戚颜”( 咏怀) ,便是这 种心理的流露。在自居易的思想世界里,基本上有这样一种认识:即生死穷通取 决于命,而天命又无常难测,所以不如无欲无求,委任顺命。而其与知足保和的 思想相结合,无疑就更促使自居易重身心而轻人事,知止早退,淡忘得失,从内 在欲望的脱卸入手达到心理的平衡与调适。他在赠杓直中写:“早年以身代, 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迪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寂 静夜深坐,安稳日高眠。秋不苦长夜,春不惜流年。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 “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命即无奈何,心可使泰然。”( 咏怀) ,认为 穷通生死虽不由己,内心欢戚却不由天,只要委运顺化,就能达然超然。颇有陶 渊明“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忧”的玄远之意。 以委顺任化的思想为指导,白居易渐能从容面对生命中的诸般起落。元和六 年,自居易丁母忧退居渭村,次年写有归m - - 首。其- - e h “三十为近臣,硬间 佩鸣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 此理固是常,穷 通相倚伏。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形骸为异 物,委顺心犹足。”此后贬谪江州时的答户部崔侍郎书亦云:“苟有志于道者, 若不幸于外,是幸于内。猥蒙叹赏,犹忆之乎? 今之身心,或近是矣。日有 粝食,岁有粗衣。饥寒获同,骨肉相保。此亦默默委顺之外,益自安也。况庐山 在前,九江在左,出门是沧浪水,举头见香炉峰。东西二林,时时一往。至如瀑 布怪石、桂风杉月,平生所爱者,尽在其中,此又兀兀任化而外,益自适也。” 无论身处何境,诗人都以委顺之态默默化解,如此便能心安身泰,形神闲逸。 第二节自居易闲适思想的分期与诗歌表现 总体来说,白居易闲适思想的特征是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闲有三层意思: 静、闲、无累,其核心在于与物无累,清静自由。适也有三层意思:宜、安、自 足,其真谛则是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方式来生存。使自己在喧闹的尘世中保持宁静 的内心,并以此来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意蕴之美。这使得闲适诗在整体风格上是以 平常笔调来抒写闲情与自足,表现出悠闲静逸的情调。但从各个时期的境遇和心 态来看,白居易的闲适思想又呈现出细微的情绪变化和不同的侧重点,下面就结 m 白居易白居易争集( 丁如明、聂世美校) m 上海:l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第6 5 2 顶 7 论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合其生活轨迹和思想表现作一简要分析。 ( 一) 贞元十九年元和七年:初入仕途 贞元十六年,2 9 岁的自居易以第四名进士及第,贞元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 郎,开始步入仕途。经过早年的生计奔波和刻苦攻读,此时的自居易,对校书郎 一职上的清闲少事,家资有余感到颇为适意。其记画文末云:“时余在长安, 居甚闲。”。作于次年的泛渭赋序云:“十九年,朝野无事,人物甚安,明年 春,余为校书郎,始徙秦中,卜居渭上。”。便是这一时期生活心态的写照。 因官闲,自居易往来于长安与下郏之间,多游于山川清美之地:“各一官而 无事,又不维而不絷,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 兮可赏。目自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门去渭兮百步,常一目而三往。”( 泛 渭赋) 日常生活亦散漫而遂性,屡见于歌咏,如列于闲适诗第一篇的常乐里 闲居偶题十六韵写道:“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e l 高头未梳。 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两旬三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z , i l 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窗外有竹玩,f 3 ; i - 有 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由此看来,诗人对早期衣食丰裕,懒散无羁绊的闲职生活无疑是表示了极大 的满足,可谓是身心平和,自得其乐。此后从元和元年应制举开始,到历任周至 县尉、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自居易一方面从强烈的正义感和进取意识出发, 在政治上力求有为,创作了包括秦中吟、新乐府在内的大量讽谕诗,另一 方面,也仍然不忘在闲适诗中抒写着公务闲暇的逸乐。如写于周至县尉任上的宫 舍小亭闲望记自己当时的心境道:“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亭上独吟罢, 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素衣蔬食的简朴和白雪覆盖下山峰的 情态、陶诗的淡远,都恰到好处的烘托出了诗人安详惬意、独享其间的情态。松 斋自题则写于任翰林学士时,诗中写自己省时知命、知足保和的情趣道:“非 老亦非少,年过三纪余。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除。才小分易足,心宽体长舒。 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 在这段积极入仕的经历中,白居易以安恬为闲暇追求的同时,也深深领会到 。白居易白居易争集( 丁如明、聂世美校) m 七海:上海古籍i i 版社,1 9 9 9 第6 3 2 页 。同 :,第5 8 7 页 8 第一章自居易的斛适思想与f 适诗 官场的艰难多忧,不可久居。如看到官场上那些争名逐利,不惶起居的“早朝者”, 诗人不禁感到可怜、可叹:“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日出尘埃动飞,群动互 营营。营营何所求,无非名与利。”( 早送举人入试) 此后在周至县尉一职,对 所任鞭挞黎民、风尘奔走的基层吏事,自居易亦甚怀不满:“低腰复敛手,心体 不遑安。一落风尘下,始知为吏难。公事与日长,宦情随岁阑。”又,论和粜状 云:“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粜之司,亲自鞭挞,所不忍睹。”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如果说这些表白还是作者基于闲适体验对仕途奔劳、无暇自乐所进行的本 能否定的话,那么,在其寄隐者一诗中,这种否定就更伴随着对反复无常的 政治规律的清醒认识使诗人心生优惧:“由来君臣问,宠辱在朝暮。青青东郊草, 中有归山路。归去卧云人,谋身计非误。” 此时,白居易的讽谕诗已深深刺痛了上层的达官权要,甚至引起宪宗皇帝的 不满,他对此也不是没有察觉,如其在时为翰林学士的自题写真中写道:“我 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蒲柳质易朽,麇鹿心难驯。 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唯非贵相,但恐生祸因。 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于中既可以看出白居易身处名利地不染尘杂的高尚 情操,又可看出他在初步领略了朝堂斗争后的严酷险恶之后,开始破灭了对封建 官场的诸多幻想,在激流勇进的同时,也产生了游移与怯懦。而这种想法与年 命的思考相结合,无疑就更加强了诗人对“终当乞闲官,退与夫子游”的期待: “虽有七十期,十中人无二。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胡为方寸间,不存浩然 气。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唯当饮美酒,终r 陶陶醉。斯言胜金玉,佩 胜无失坠。”( 感时) 显然歌咏的是领悟了“光阴似箭”,应取“适意”的生活 方式的人生感受。它说明作者还身在朝中,力求有为之时,就已感到光阴似箭而 吏道缚人,而暗中抱有追求饮酒般适意生活的企望。 此外,白居易此期的闲适诗还多写寺观游赏,如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 日见赠、永崇里观居、仙游寺独宿等。首夏同诸校正游开元观因宿玩月 诗日:“我与二三予,策名在京师。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官时。沉沉道观中,心 赏期在此。”他明言游寺的宗旨为“心赏”,其诗便不在写参禅礼佛之事,而多写 寺庙山水之清幽,力- 虑如洗之心适:“清和四月初,树木j 下华滋。风清新叶影, 。参见张金亮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心态刍议庸代文学研究 j ,1 9 9 6 ,( 6 ) 9 论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刚适诗 鸟恋残花枝。向夕天又晴,东南余霞披。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同上) “沙 鹤上阶立,潭月当户开。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 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仙游寺独宿) ,这些情境常常隐现在他为官闲暇 所创作的闲适诗中,使描写的方寸景物、刹那之情,都带上了一种疏散朗畅、清 明简淡的风调。 总之,在初入仕途的这段时期,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追名逐利的 淡漠和对清静之景的好尚。从诗歌内容来讲,多写政务闲暇的陶然心境、物质生 活的安适和对仕途风险的忧虑。在很多诗歌中,自居易都流露了及早退居林下, 作“谋生之计”的思想。 ( 二) 元和七年元和九年:隐居下邦 自居易4 0 岁的时候,母亲陈氏病逝,为尊礼丁忧,全家迁回下邦故里。据重 到渭上旧居诗云:“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当一还,几欲迷归路。追 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可知初到渭下。诗人的心境是颇为凄迷的,加之生计 窘迫,忧思成疾,所写诗歌大多带有一种朴拙散淡,无心世事之气。如答h 者 诗:“病眼昏似夜,衰鬓飒如秋。除却须衣食,平生百事休。不h 非他故,人间 无所求。”自吟拙什因有所怀云:“懒病每多暇,暇来何所为,未能抛笔砚, 时作一篇诗。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辞。”便反映出 诗人这一方面的情绪。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经历过官场的矛盾苦闷之后,诗人回到曾经养育过 自己的故乡,也顿觉失去拘系、陶醉于故园田亩的闲适宁静。他在适意二首 的第一首中写道:“十年为旅客,常为饥寒愁。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 岂无平生志? 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i l l 一梳头。”诗人回忆了参加书判拔 萃科考试( 3 l 岁) 以前客寓生活的痛苦和任左拾遗( 3 7 岁) 以后责任的重大,朝官生 活的不自由,这些都是远离“适”的生活。第二段则引庄子列御寇中的“不 系之舟”为喻,描述了退居渭村后极度恣意的生活状况,将其作为“适”的实现而 与上文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也表明从故乡田园的宁静来对比官场,诗人感到田园 更适合自己:“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作客诚已 难,为臣尤不易。况予方且介,举动多忤累。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胸中十 第一章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年内,消尽浩然气。自从返用亩,顿觉无惭愧。”( 同上) 诗人在家园的田亩中获得了心灵的平静,也一再从新的生活中吟味着闲适的 真义,这时他写道:“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隐 几) 他又写道:“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 首夏病间) 还有“新浴肢体畅,独寝神魄安。忘却人间事,似得枕上仙。 至适无梦想,大和难明言”。( 春眠) 都充分展示了于沐浴、独寝等日常起居 中发现的、忘却世俗烦难事务的“至适”体验。由于出自真情实感,这类诗歌往 往并不给人以桔燥乏味之感,倒是频频闪烁着对新的生活作出解说的热情。 这一时期的他,对与“适”相关的实感和理念进行深入阐发的例子是很多的。 比如他曾以“适意”为题连作两首,又有咏拙、咏慵等侧重描述闲适某一 方面的篇章,都反映出诗人在历经宦途疲惫后对闲适更深切的体悟。同时,由于 身处乡村,诗人也得以以当下心情为滤镜,冷静地透视昔日官场:“人生大块间, 如鸿毛在风;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无令恹恹 气,留滞在心胸。”(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华簪及高位操之多惴栗,失 之又悲悔,乃知名与器,得丧俱为害。”( 遣怀) ,流露出在人生选择上,对闲 适生活的认同和赞叹。 在归隐渭村的四年中,闲适的情感还与安谧的乡间气氛融和,使诗人体会到 了陶渊明般宁静真朴的美感。这种特别的感受外化为诗歌题材和内蕴,让此期的 某些诗歌带上了类似陶诗的淡远风韵。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归田三首、秋游原 上、观稼、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等。这些闲适诗,有的抒发了委顺任化、听 任自然的情怀,有的流露了对官场的憎恶和对田园的热爱,有的则描写了农人耕 作的种种艰辛和自己寓居乡村的孤独。 归田三首其三日:“三十为近臣,腰间佩鸣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 谷。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 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化吾足为马,吾 因以行陆。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表达的是外 在境遇既然不能改变,那就不如委顺任命,逍遥自适的思想。秋游原上叙述 自己来到原上村时,“老幼皆有情”,农人们用新枣瓜果热情地招待他,字里行间 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观稼则更是写得情真意切。田翁见诗人到来,喜不 自禁,悄悄摆起酒食,殷勤而恭敬地劝饮。一边畅饮,一边谈论收获和生活情况。 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f f j 适诗 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如见其人。不仅如此,作者还从 食农民的酒食联想到自己的不劳而获,并为此感到羞愧难容:“自渐禄仕者,曾 不事农作。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 观稼) ,对自己“不种一株桑,不锄 一垄谷,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 秋居书怀) 内疚而不安。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是写闲居生活的组诗,其序云:“余退居渭上,杜门 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酿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 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之于此而有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遂效 其体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则自哂,然知我者,亦无隐也。”颞能反映出自居 易当时的思想感情和志趣。他写“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寒负檐下日,热濯 涧底泉。日出犹未起,日出已复眠。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描摹季节景物 的清新可喜犹如陶诗。又说“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蓬璜生庭院,泥涂失场 圃。”“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出门无所住,入室还独处。”阴雨连绵、房屋 鄙陋还能安然独处,不改其潜心体验、发为歌诗的激情,亦复令人感叹! 在这段深深体验“在野闲适”的时期,诗人对自我感受的深入体察,淡而实 迂,颇多思致。他还对仕途归隐展开了新的思索:既认同乡村闲居的乐趣,又为 务农期间,力衰心疲,颇多感叹。( 季冬,诏授左赞善大夫,其渭村酬李二十 见寄有云:“莫叹学官贫冷落,犹胜村客病支离。) 大概正是此时环境的幽寂使 得诗人的创作心态得到了适时的调整与沉淀,此后,无论是再入官场,还是贬谪 他乡,诗人都能用以随缘自适的胸襟从容应对,而这样的心理修养也开启了以后 闲适诗平和旷达的基本趋向。 ( 三) 元和十年元和十四年:贬谪江州 自居易因宰相武元衡一事诏贬江州司马,时在元和十年夏。自居易对这次遭 贬的原因有很清醒的认识,所谓越职言事不过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以前所作 的大量讽谕诗,得罪了一些权要:“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关于被贬的 心情,自居易在与杨虞卿书中写道:“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 即同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亦。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 言 下之意充满了悲愤感伤。加之初离京师,一路凄风苦雨、舟车疲劳,旅途之中, 便自然少不了忧伤苦闷之作,这在杂律诗中较多,感伤诗中亦有,然而在闲适中 “参见杜纯粹闲适诗新探 4 口居易自居易争集( 丁如明、聂世荚梭) m 卜海:上海古籍 f j 版社,1 9 9 9 第6 3 8 页 1 2 第一章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却是另一番景象。 查阅闲适诗中的江州之作,大多表现出旷达适意的情怀。如舟行写赴江 州时水路上的逍遥自在:“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樘人,已行三十里。 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饮食起婆娑,盟漱秋江水。平生沧浪意,一一旦来游此。 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唐宋诗醇卷二一评此诗日:“迁谪远行,绝不作 牢骚语,非实有见地者不能。” 放言五首也说:“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 待局终头”。这些诗歌,都表现出对某种人生信念的自信和执着。 此后的闲适诗,有的写江州特有的气候风物,如初到江州:“树木凋疏山 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菰蒋喂马行无力,芦荻编房卧有风。”;南湖早春:“风 回云断雨初晴,反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菝生。”;大林 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 来”;有的写游赏山水,造访园林古迹,如泛湓水:“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 头。湓水从东来,一派入江流。可怜似萦带,中有随风舟。”;访陶公旧宅:“每 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游宝称寺:“竹寺初晴日,花塘欲晓春。野猿疑募客,山乌似呼人。”;题元 十八溪亭( 亭庐山东南五老峰下) :“怪君不喜仕,又不游州里。今日到幽居, 了然知所以。宿君石溪亭,潺谖声满耳。”有的记在江州饮食起居等生活琐事, 如与子侄相戏的弄龟罗:“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有女生三年,其名日罗 儿。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写日常慵闲生活的 官舍闲题:“职散悠闲地,身慵老大时。送春唯有酒,销日不过棋。禄米靡芽 稻,园蔬鸭脚葵。饱餐仍晏起,闲暇弄龟儿”等,大都淡静放旷,几无尘世之虑。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闲适诗中,自居易都表现出把平凡生活转化为安详惬 意、情趣盎然的闲适人生的倾向。比如他不仅从春寝、睡起晏坐、食笋、 烹葵等凡常小事中发掘出新鲜滋味,还特意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 ( 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营建山居草堂。这里白石凿凿、 清流潺潺、青松翠竹、张盖其间,堂前还辟有水池,养鱼种荷,同有幽趣。诗人 作了大量诗文称咏此间生活:“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 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依枕 。陈友琴编自居易研究资料汇编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第2 8 3 页 1 3 论白居易的闭适思想与刚适诗 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香炉峰下新h 山 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首) 让人不由感叹,这样的山野别墅和居处方式, 真是诗意盎然! 当然,除了如心享受生活中的种种琐细情趣外,在江州的岁月里,自居易还 常常回顾过去,得出一些远祸自适的人生经验:“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 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四十到五十,正是退闲时。年长识命分,心慵少营为。 见酒兴犹在,登山力未衰。吾年幸当此,且与白云期。”( 白云期) 诗人还在 咏怀诗中明言:“自从委顺任浮沉,渐学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 中消尽是非心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在自居易看来,屈原不 能委顺从命,忘怀得失,其结果只能是流落江畔,悲吟自怨,终究于事无补。他 并非轻视屈原的人格,却极不赞成屈原那种过于执着而损性伤身的做法,认为与 其如此,倒不如沉溺酒乡、得乐且乐,反倒自由洒脱。这种生活心态就是他在江 州司马厅记中提到的:“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养志忘名, 安于独善者处之,虽终身无闷。”。白居易在江州期间的诗文颇能反映出思想上的 这种特点,多为“触景怡情,及时行乐,迁谪之感毫不挂怀之作。”此外他还利 用为官闲暇读书写作,整编诗文。所谓“道屈才方振,身闲业始专”( 江楼夜吟 元九律诗成三十韵) ,就创作生命而言,不能不说是白诗之幸事。 ( 四) 长庆二年一宝历二年:任职苏杭 长庆二年七月,五十岁的自居易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直到长庆四年 五月除太子右庶子返洛阳。仅十一个月后,即宝历元年五月初又回到江南任苏州 刺史,至宝历二年十月因病罢职,这一段江南之行历经四年。 在江南山温水软的地理环境和繁华的市民生活中,自居易的情绪和心理都发 生了明显变化。最直接的例子便是自居易这次到江南任职,本出于“时天子荒纵 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居易累上书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9 ,而寻绎白诗全集,却发现正是自长庆二年起,诗作中“闲适有余,酣乐不暇, 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 序洛诗) ,真正实现了诗人旷达自娱的夙愿。这与 江南一地风土民俗的陶冶,闲逸欢快的生活经历无疑是大有关系。 。白居易白居易今集( 丁如明、聂世荚校) m e 海:上海古籍f | 版 _ :,1 9 9 9 第6 2 9 _ i f 。陈友琴编白居易研究资料汇编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第2 9 2 页 8 刘哟等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第4 3 5 3 页 】4 第一章自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 首先,既不同于江州的低迷潮湿,也有别于渭下的乡野恬适,宜人的气候, 秀丽的景观以及繁华的街衢乐舞,在江南,共同构织出了一道富丽明悦的都市生 活画卷。如自居易诗集中所云:“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胜春华。霜轻未杀 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早冬) ;“江 南九月末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姑苏台榭依苍蔼,太湖山水含清光。”( 九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