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的高僧,后人把他与中唐的皎然、唐末五代的齐己并举。 提要云:“唐释能诗者众,其最著者莫过于皎然、齐 己、贯休”,可见对其评价之高。贯休有自编诗集西岳集,编于荆州,吴融于 光化二年( 8 9 9 年) 为之作序。贯休卒后,昙域增补内容,重为整编,更名为禅 月集,并雕刻成部,付梓刊行。全唐诗存其诗十二卷,共计7 3 5 首,数量之 多仅次于齐己。可见贯休在唐代诗僧中的地位。 本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贯休的思想,包括社会历 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两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探讨。其中社会历史观包括诗人的忧忠意 识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人生价值观包括贯休的人生观、伦理观、审美意识以及 宗教观等方面的论述。 文章的第二部分探讨贯休诗歌的创作特色,这一部分主要探讨贯休诗歌主题 中包括咏物、咏怀、禅悦、怀古、边塞、酬赠、行旅及隐逸在内的八大主题趋向 和自然通俗、偈颂味、奇崛怪诞及清幽冷峭四大风格特征。 关键词:贯休思想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主题趋向艺术特色 e a r l ys t u d yo ng u a nx i u si d e a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s g u a nx i ui st h ef a m o u sb u d d h i s tm o n ki nf i v ed y n a s t y h i sd e s c e n d a n t sv a l u e d h i mt h es a m ea sj i a or a ni nm i d d i et a n ga n dq ij ii nf i v ed y n a s t y s k uq u a n s h u 勋增d y n a s t ym o n kh o n gx i u sp e o t r ya n t h o l o g ya b s t r a c ts a i d :“t h o u g ht h e r e a r eal a r g en u m b e ro fm o n k sw h oc a nm a k ep o e m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m o s tf a m o u s t h r e ea r ej i a or a ng u a nx i ua n dq ij i ,”f r o mt h i sw o r dw ec a ns e eh o w h i g he s t i m a t e p e o p l eh a v eg i v e nt og u a nx i u g u a nx i uh a v er e d a c t e dh i sp e o t r ya n t h o l o g yb y h i m s e l fn a m e dmy u ea n t h o l o g yi nj i n gz h o u w ur o n gm a d ei t ss i g n if i c a n ti nt h e s e c o n dy e a ro fg u a n gh u a a f t e rg u a nx i ud e a d ,t a ny ua d d e ds o m ec o n t e n t sa n d r e o r g a n i z e dt h ea n t h o l o g y h ea l s oc h a n g e di t sn a n l et ot h ec h a ny u ea n t h o l o g ya n d t h e nc a r v e da n dp u b l i s h e di t q u a t a n gs h is a v e dh i sp o e t r i e sf o rat o t a lo f7 3 5 t h e n u m b e rw a ss e c o n do n l yq ij i s f r o mt h i sn u m b e rw ec a nc o n c l u d et h e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o fg u a nx i u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c a nb er o u g h l y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d is c u s s e da b o u t t h ea u t h o r st h i n k i n g ,i n c l u d i n gs o c i a lh i s t o r ya n dl i f ev a l u e sa sp a r to ft h et w o t h e s o c i a lh i s t o r yv a l u e si n c l u d et h ep o e t 7 ss e n s eo fc o n c e r na n dt h e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v i e w s t h ea u t h o r sv a l u e so fl i f ei n c l u d eh i sl i f e ,e t h i c s ,a e s t h e t i ca w a r e n e s sa n dh i s c o n c e p to fr e li g i o u sr e s p e c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a r t i c l ee x p l o r e sg u a nx i u sp o e t r yf e a t u r e s t h i sp a r tf o c u so n g u a nx i u sp o e t r yt h e m ew h i c hi n c l u d e sa r i o s o ,c h a n t ,z e n ,n o s t a l g i ct o n e ,f r o n t i e r , r e w a r d i n g ,s t r e a m sa n dh e r m i to ft h ee i g h tt r e n d s t h i sp a r ta l s oi n c l u d e sg u a nx i u p o e t r y s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sn a t u r a lc o l l o q u i a l ,m o n kf l a v o r , s t r a n g er a r ea n d b e a u t i f u lm il d k e y w o r d s : g u a nx i u si d e a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h e l i f ev a l u et h e m et r e n d a r tf e a t u r e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吴双双 一口田年6 月;日 厦门人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f - i * 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吴王2 i 囊 导师签名: 日期:一。订年6 月;日 日期:年月日 导言 虽吉 寸目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代更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在众星灿烂的唐代诗坛 中,诗僧和僧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那些德行高深、学问渊博的佛门弟子加 入了诗歌创作的队伍之中。他们的诗歌创作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生活在晚唐五代的禅月大师贯休就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位。据覃召文先生统 计:全唐诗录诗僧凡一一五人,僧诗凡- a 0 0 首,多数均成于中晚唐。而 这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皎然、贯休、齐己三人,诗共一九二0 首,后人遂有唐 三高僧诗集之编篆。从诗歌数量来说,贯休诗七百余首,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 和广度上尤为突出,足为中晚唐诗僧观察的重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僧”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佛教在中土的 传播而长期存在与发展。早在魏晋时期,诗僧现象就已初见端倪。支遁、慧远为 东晋名僧,可谓中国诗僧之滥觞。然晋宋诗僧多偈颂,作品数量寡少,且乏诗味, 这种现象要到了唐代才得以改观。诗僧们所作诗歌,真正在诗质与诗量方面都有 跻身士林、齐致风骚的成就者,要到中晚唐时期,特别是以皎然、贯休、齐己三 人为代表的僧俗酬唱集团的出现,“诗僧”一词至此才正式诞生。孙昌武先生说: 诗僧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南宗大兴的中唐时期。这个词现存最早的出典, 是皎然酬别襄阳诗僧少微一诗,这首诗应作于大历年间”;“诗僧这个称 呼是有特定含义的。他们不是一般的佛教著作家,也不是普通的能诗的僧人,而 专指唐宋时期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一批僧形的诗人”。覃召文先生也认为: “在中晚唐之前,僧侣固然也作诗,但大多把作诗看做明佛证禅的手段,并不把 诗歌看成艺术,而比较起来,中晚唐诗僧往往有着迷恋艺术的创作动机。 以上 评价对以贯休等人为代表的中晚唐五代诗僧的历史地位做了比较公允的判断。 贯休,字德隐,一作德远,婺州兰溪( 今浙江金华) 登高里人,俗姓姜,唐 大和六年( 8 3 2 年) 生,“家传儒素,代继簪裾”。七岁时,投兰溪安和寺出家 为童侍,礼圆贞禅师为师,法名贯休。在寺中,日诵法华经,诵经之暇,习 覃召文著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第5 7 页 孙昌武著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3 3 3 页 覃召文著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第5 7 页 昙域禅月集序,见全唐义卷九二二,第九六0 四页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诗古文词,且曾与邻院童侍处默隔篱论诗。十五岁时诗名已著,二十岁受具足戒, 且诗名“耸动于时”,“江表士庶,无不钦风”。贯休有自编诗集西岳集,编 于荆州,吴融于光化二年( 8 9 9 年) 为之作序。贯休卒后,昙域增补内容,重为 整编,更名为禅月集,并雕刻成部,付梓刊行。全唐诗存其诗十二卷,共 计7 3 5 首,数量之多仅次于齐己。可见贯休在唐代诗僧中的地位。贯休诗歌今存 禅月集二十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十二卷( 卷) k - 六一八三七) ,全 唐诗外编补遗卷一八补二首。贯休诗歌中历来评价较高的应该算是诗人那些 为社会不公鸣不平的、具有批判揭露性主题的诗歌作品,历史上很多人都曾对其 不同主题的诗歌作了很高的评价。宣和书谱赞贯休诗“多警句,脍炙人口” ;宋高僧传说其诗“讽刺微隐,存于教化,体调不下二李( 白、商隐) 、白 ( 居易) 、贺( 知章) 也 ;吴融在禅月集序中云:“上人之作,多以理胜, 复能创新意。太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唐才子传 云:“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竦,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 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虽尚崛奇,每得神助,余人走下风者多矣。 ,以 上分别对贯休诗歌的讽谏功能,创新功能以及乐府古律的崛奇风格作了较高的评 价。他曾以“诗僧 著名于唐末五代。贯休诗歌的题材和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 艺术成就也比较独特。从禅月集可以看出,他虽然身在空门,然而却有着忧 国忧民的济世思想和报国志向。当然作为僧人,贯休的诗也不能不表现禅意。晚 年壮志消磨以后的贯休终于不得不接受那种看似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来寻求暂 时的解脱和逃避。因此这个时期的诗作中表现出了浓浓的禅意。总的来说,佛家 的出世和儒家的经世,这两种思想在贯休的诗中都有表现却并不矛盾。这些在我 以下论文的展开中都将有所提及。 就是这样一位才具兼备、德高望重的名僧,后人对其研究却远远不够。从现 有的研究现状上来说,杜晓勤的 - - 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一书中简要概 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关于贯休其人其诗的研究情况,其中列举了一些主要的研究成 果。如马凌霜的贯休入蜀的时间及生卒年补正一文对贯休的生卒年及其入蜀 昙域禅月集序,见全唐文卷九二二,第九六0 四页 佚名著宣和书谱卷十九,见丛书集成初编一六三三册,第四三一页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三十梁成都府东秤院贯休传。第七四九页 吴融禅月集序,见全唐文卷) k - - 0 ,第八六四三页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第十贯休,第叫【,【j 二页 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六章第五节贯休研究 2 导言 的具体时间做了较详细的考证,呈一家之言。刘芳琼的贯休诗歌订补则对现 存贯休诗歌的真伪情况详加考订,去伪存真,得贯休存诗7 3 0 首,佚句9 则。戴 伟华的贯休行年考述就贯休的字、号、籍贯、别集、行迹、交游等也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黄世中的略论诗僧贯休及其诗则对贯休诗歌的艺术进行了比较 详细的分析,文章认为贯休诗特别是古风乐府不仅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唐末的社会 现实,而且在唐季歌行中也独树一帜( 唐末五代作者大多不擅古体) ,形成自己 “清冷”、“峭奇”的风格。类似的文章还有杨道明的贯休诗论( 上、下) 、 王定璋的骨气浑成境意卓异等。从杜晓勤学者总结的这些主要研究成果, 加上近年来对贯休研究颇下力气的四川大学田道英博士对贯休生平行年和交游 作的一些考订工作,把二十世纪以来的贯休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综合这些所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近年来对贯休的研究比较集中于对其某 些生平、行踪和履历方面的考证和论述,而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各种倾向几乎都没 有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诗歌方面,历年来的研究都比较偏重于他那些反映现实 的作品,而对于占其诗歌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那些酬答唱和之作和行旅诗等却相 对关注较少或评价不高。这种研究现状与贯休的思想和创作颇不相称,所以我选 择把其中的这两个目前研究尚不完整和全面的方面作为论文的重点。基于此,拙 文试图从前人有关贯休的研究资料以及时贤的研究成果出发,博采众长,兼陈己 见,对贯休的思想观念,诗歌创作特征两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深入的研究, 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正之。本文基本内容结构大致如下: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贯休的思想展开全面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包括 诗人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社会历史观包括诗人的忧 患意识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人生价值观包括贯休的人生观、伦理观、审美意识 以及宗教观等方面的论述。 论文第二部分则着重探讨贯休诗歌的创作特色。这一部分主要论述贯休诗歌 主题中包括咏物、咏怀、禅悦、怀古、边塞、酬赠、行旅及隐逸在内的八大主题 趋向和自然通俗、偈颂味、奇崛怪诞及清幽冷峭四大风格特征。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第一部分贯休思想初探 第一章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贯休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的内容 翻开贯休诗集,诗人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表现最多的就是对底层人民生活 状态的关注。诗人办僧亦儒的双重身份掩盖不住他那一颗火热的爱民之心。这颗 爱民之心首先表现在他那些称赞官吏的善政给平民百姓带来生活改善的诗篇中。 贯休一生云游四方,善于结交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很多朝廷重臣和达官显要。 因此有关这方面的诗歌作品就有很多。如在上冯使君五首中就用“仁政无不 及 1 p 9 3 2 0 一句总括性地歌颂了冯岩使君的政绩,正是因为有使君的善政,平 民百姓才可能拥有如上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渔父无忧苦,水仙亦何别。眠在绿苇 边,不知钓筒发。乔叟无忧苦,地仙亦何别。茅屋岸花中,弄孙头似雪”的如此 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诗人同时也对盘剥和鱼肉百姓的贪官酷吏进行 了严厉的批判,表现出诗人对社稷安危和百姓生活的强烈忧患意识。这方面的诗 歌作品同样非常之多,今略举一二。如诗人在黄巢起义时期所写的东阳罹乱后 怀王憷使君五首( 之五) 中有“致乱唯因酷吏来,刳剥生灵为事业,巧通豪菊 作媒梯。” 1 p 9 3 2 0 诗人认为是酷吏巧取豪夺,与豪强土霸狼狈为奸,使得生灵 涂炭,民不聊生,不得不揭竿而起。另一首酷吏词中亦有:“吴姬歌一曲, 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缎鲜照屋。宁知一曲两曲歌,曾使千人万人哭。不 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 1 1 p 9 4 2 1 诗人把上层阶级的奢靡和下层百姓的饥寒 交迫的生活作了尖锐的对比,揭露了地方官吏的残酷。 黄巢起义时期,由于战事连连,诗人对前途和济世理想能否实现甚感茫然。 这一时期的许多诗作都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动乱的现实和自身前途的忧患意识。其 避寇山中作诗云:“山翠碧嵯峨,攀牵去者多。浅深俱得地,好恶未知他。 有草皆为户,无人不荷戈。相逢空怅望,更有好时么? 1 p 9 3 5 3 此诗中描写 4 第一部分第一章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的山色是何等的妩媚,但出于战争,人人不得不拿起武器来战斗。在这兵荒马乱 的岁月里,诗人不得不发出“更有好时么 的疑问,对未来前途表示出了极大的 忧患意识。他的这种忧患意识同样表现在另一首咏史寓怀之作读吴越春秋中, “犹来吴越尽须惭,背德违盟又信谗。宰豁一言终杀伍,大夫七事只须三。功成 献寿歌飘雪,谁爱扁舟水似蓝。今同雄图又何在,野花香径鸟喃喃。” 1 p 9 4 1 5 此诗描述历史上吴越之君皆是背德违盟之徒,听信奸臣之言,杀害忠良之臣,可 共患难,难以共享富贵,使得有功之臣不得不功成身退,荡舟江湖。此诗通过对 前朝旧事的评论寄寓了诗人自己对前途和理想渺茫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加之诗人 屡次投奔他人而不得重用,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晚年孤独寂寞的心境更加深了此种 忧患意识。 二、忧患意识的表现形式 诗人的这些忧患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有时候他直陈其忧患,如他晚 年在蜀中写的公子行三首其三云:“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稼 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1 1 p 9 3 0 5 此诗比较直接而犀利地揭露了那些 酒囊饭袋、不学无术的阔公子们的丑恶面目,表达了对“稼穑艰难”的底层百姓 的深切同情。贯休另有富贵曲二首、轻薄篇二首、酷吏词等诗都直接 的揭露了贵族阶级荒淫无度的奢靡生活和下层人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处境,直接 表达了作者对此种社会现象的忧患之情。另外,诗人虽然从年轻时代就受到道家 思想的熏陶而且对处士之流的隐士逸人颇感兴趣,不时有欲隐之意的表达。然而 诗人那颗匡时济世的火热的心却从未停止过跳动。即使身在山林,仍然心膂系忧。 黄巢起义时期诗人有避寇上唐台山一诗:“苍遑缘鸟道,峰鸯见楼台。柽桂 香皆滴,烟霞湿不开。僧高眉半白,山老石多摧。莫问尘中事,如今正可哀。” 1 1 p 9 3 5 3 此诗是诗人逃亡到唐台山所作,虽然这里相对于尘世中兵戈扰攘,显得 和平与安宁。但贯休是一位执著于现实的诗人,他不可能像山寺老僧那样安稳地 隐居山寺中,不问现实世界。此时他的所谓逃避或者隐居尽管表面上看起来都很 闲适,其实正是由于诗人心中存在满腔忧愁不得排解而采取的一种特殊而无奈的 排除忧思的方式。所以,写完此诗后不久,他就离开唐台山,来到新城投靠当时 在两浙一带颇有影响的杜秣,希望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贡献一己之力救民于水 火。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第二节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一、宣扬英雄史观 品读贯休的集子,我们总能感觉到这样的氛围:在诗人的导演下,历史的或 现实的英雄豪杰不时地向你走来,生动地展示他们一幕幕生活战斗的场景。读者 正是通过这些场景看到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怒哀乐。 贯休的许多诗歌作品都曾多次引用英雄人物的典故、事迹,可见诗人对英雄人物 的崇拜意识是十分强烈的。贯休这种崇拜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首先较多地集中 反映在他对古代英雄人物才华功绩的崇敬、讴歌上。上至帝王君主,中至辅弼宰 臣,下至将士、侠士,诗人都对他们的才智和功绩投之以敬佩之情。诗人认为只 有像屈原、比干、宋璨、魏征等那样的儒家忠臣才能挽救衰败的世态,使社会太 平,百姓才能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因此,在贯休诗中,他经常歌颂那些在 历史上有为的儒家忠臣,如: 读离骚经 1 p 9 3 0 2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问湘神,云中君,不 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 即全胜和璞悬璎,垂棘结绿。 这里贯休对竭忠尽节的忠臣屈原大加颂扬。“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 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一段,想象奇特,设想吃了忠臣屈原肉的鱼儿, 都会感染屈原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一朝变为人后,都会成为像屈原那样为王效 忠,为民请命的忠臣之士。那么,如果把沉埋千年波底的屈原尸骨贡献给当今皇 朝,定会使社会风气大为改观,营造出一种和平安定,官吏清廉的社会氛围。贯 休另有: 读唐史( 之一) 1 p 9 3 3 7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君臣遵昭彰,天颜终熙怡。大簸怕清风,糠秕缭 乱飞。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6 第一部分第一章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李景伯是唐中宗时的一个敢于讽谏的官员,史载为唐中宗的内宴侍臣。当时 的朝中大臣或以谗言媚上,或要丐荣宠,景伯时为谏议大夫,独为箴规语以讽帝。 贯休对于不畏权贵,敢于讲真话规劝圣主的忠臣,总是充满了敬佩之情,不断地 加以颂扬的。 贯休不仅赞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才华功绩,而且对现实生活中那些政绩昭著 的贤臣,也视为英雄,极力加以称颂。如贯休上卢使君、上卢使君二首等 诗都对卢知猷刺饶期间的政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c k 卢使君一诗中有: “夔龙在庙堂,虽然有佥议。苍生得父母,自是天之意。鄱阳气候正,文物皆鲜 媚。金镜有余光,春风少闲地。膺门倚寒碧,到者宁容易。宾从皆凤毛,爪牙悉 猿臂。楼台十万户,锦绣笼歌吹。” 1 f 9 3 2 8 这些诗句对鄱阳的繁华景象进行了 较为详细的描述,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卢知猷治饶有方,使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的 伟大功绩。其另有循吏曲上王使君诗云: 需宿需宿,炳灿光合。蒸蒸婺民,钟此多福。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伊飞伊 走,乳乳良牧。和气无形,春光自成。大信不信,贻厥无朕。需女需女,尔亦须 语,使君为理,玄风震古。需女需女,尔亦须语,我愿喙长三千里,枕著玉阶奏 明主。 此诗中“需”即“须”字,博雅有言“须女谓之婺女”,则“需宿”、“需 女”即谓之“婺宿”、“婺女”。天上婺宿是“炳灿光合”,地上太守的善德是“和 气无形,春光自成。用天上星宿与地上良吏相比况,想象奇特。此与前面提到 的“信哉有良吏,玄谶应百数”相照应。整首诗都是歌颂王健使君的治婺政绩, 婺民有幸,得遇此良吏,诗人亦何其幸运,能够得到循吏的热情看顾,以至于一 身豪气的贯休禁不住想把王使君的治婺善政亲自向皇帝倾诉。对于现实生活中政 绩卓著宰臣的赞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意识。 贯休诗中不仅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英雄和忠臣们出众的才华和功绩加以颂 扬,而且对他们的德性和人品也进行了热烈的赞美。如上荆南府主三让德政碑 一诗就先对成油的政绩加以赞颂:“荆州化风何卓异,寡欲无为合天地” 1 p 9 3 3 2 , 对成、讷任荆南节度使期间勤政爱民行为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又进一步对他那种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函丰三奏心匍匐,坚让此碑声盖国” 1 p 9 3 3 2 的功成不受赏、不求名利的高洁 人格进行了极高的评价。贯休向来仰慕忠臣,并且希望自己也能紧步英雄的后尘, 成为像他们那样贤明高洁的,能够引导和教化社会的忠良之臣。在其君子有所 思二首中大胆直呼“我爱正考甫,思贤作商颂。我爱扬子云,理乱皆如风。” “安得猛龙笔,点石为黄金,散向酷吏家,使无贪残心” 1 p 9 3 2 0 ,表示自己要 像正考甫那样追慕贤良,像扬雄那样无论身处治世或乱世,都要保持自己高洁的 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操行,而对贪赃枉法、巧取民脂民膏的酷吏,希望用“点金 术”去教化他们,使得吏治清明,百姓能够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 二、主张儒道并用的治国思想 从贯休寿春节献给王建的颂诗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 状况,如: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五首( 节一首) 1 p 9 4 1 3 上玄大帝降坤维,箕尾为臣副圣期。岂比赤光盈室日,全同白象下天时。文 经武纬包三古,日角龙颜遏四夷。今日降神天上会,愿将天福比须弥。 此诗中“上玄大帝降坤维,箕尾为臣副圣期”两句说明蜀中皇帝王建降临蜀 地合乎天意,因此必有像传说那样贤良之臣来辅佐他。“岂比赤光盈室日,全同 白象下天时”两旬是把蜀皇帝王建的降生比作像后汉光武帝和佛主一般的伟人降 生,感天动地。“文经武纬包三古,日角龙颜遏四夷”中的“三古”,伏羲时代称 上古,周文王时代称中古,孔子时代称下古。“日角龙颜”是说额头上的骨头隆 起如日,古人认为那是一种天子之相。“今日降神天上会,愿将天福比须弥”两 句,很明显包含了道家、佛家思想,同一首诗前面的“三古”“四夷 则源于儒 家思想,此诗透露出贯休期望蜀皇帝王建能够兼备儒、释、道三教之美好德行的 内心理想。 再看寿春节进祝七首之六大兴三教一诗,此诗更为直接地反映了贯 休希望能振兴三教的社会理想: 瞳瞳悬佛日,天俣动云韶。逢掖诸生集,麟州羽客朝。非烟生玉砌, 御柳吐金条。击壤翁知否,吾皇即帝尧。 1 p 9 4 1 3 第一部分第一章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此诗“瞳瞳悬佛日,天俣动云韶”两句,“瞳瞳”即日初出渐明貌,是说在 瞳瞳佛日照耀之下,响起了禹舜时代的韶乐。“逢掖诸生集,麟州羽客朝两句, 是说逢掖的儒生和麟州的道士此刻都聚集在朝廷上,共来祝蜀帝寿辰。“击壤翁 知否,吾皇即帝尧 之“击壤”一词,王充论衡感虚篇云:“尧时,天下大 和,百姓无事,有五十之民,击壤于途,观者日: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日: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休,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大兴三教一 诗反映了贯休希望蜀皇帝王建能够振兴三教,使三教互相妥协,共同发展,最终 实现三教共同为诗人心目中之理想社会服务的政治理想。 贯休儒道并用的治国思想中还包含了诗人对忠臣贤君太平盛世的向往。上面 的论述中已经提及贯休对古往今来的许多忠臣的赞美和推崇。而诗人亦在蜀中寿 春节进献给蜀皇帝的诗中集中表达了自己对忠臣贤君的太平盛世的期望。现列举 其一为例: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 其一) 1 p 9 3 2 5 金册昭昭,列圣孤标。仲尼有言,巍巍帝尧。承天眷命,罔厥矜骄。四德炎 炎,阶莫不凋。永孚于休,垂衣飘飘。吾皇则之,小心翼翼。秉阳亭毒,不遑遐 食。土阶苔绿,茅茨雪滴。君既天赋,相亦天赐。德辅金镜,以圣继圣。汉高将 将,太宗兵柄。吾皇则之,日新德盛。朽索六马,罔坠厥命。熙熙蓼萧,块润风 调。舞擎千羽,囿入夏荛。既玉其叶,亦金其枝。叶叶枝枝,百工允麓。享国如 尧,不疑不疑。 此诗中“土阶苔绿,茅茨雪滴”,是形容尧的朴素。“德辅金镜,以圣继圣”, 是把王建比作汉高祖、唐太宗,称赞王建具有文韬武略。“朽索六马,罔坠厥命”, 形容尧为了治理好国家,整日胆战心惊,诚惶诚恐,生怕有什么闪失的心理活动 情况。“熙熙蓼萧,块润风调”两句,形容因为蜀王王建辛苦理政,使得蜀地风 调雨顺。“舞擎干羽,囿入蔓荛”,是说因为尧帝重视习武修文,使得远方的民族 都来投靠他。最后一句“享国如尧,不疑不疑”,是诗人对蜀王王建的称赞和祝 福。整首诗都对王建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王建能像尧帝一样勤政爱民,无为 而治。此诗以贯休对蜀王的期待寄托了诗人对忠臣贤君的太平盛世的期待和向 9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往。 三、追求和平安宁,民风淳朴的社会理想 黄巢起义时期,诗人流浪吴越和荆湘,长期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之中过着逃亡 生活的诗人十分急切地希望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让百姓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而对一切破坏百姓和平安宁生活、造成社会动乱的非正义战争持反对批判态度。 贯休有避寇入银山一诗: 草草穿银峡,崎岖路未谙。旁山无店戍,永日绕溪潭。烧地生毛蕨,人家煮 伪蚕。翻如归旧隐,步步入烟岚。 1 p 9 3 8 5 “草草穿银峡,崎岖路未谙”两句,写出了流亡途中慌不择路的仓促情状。 “烧地生毛蕨,人家煮伪蚕”两句,是写经过烧山过后的地方又重新长出了毛蕨, 忽又闻到烧煮野蚕所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最后结尾“翻如归旧隐,步步入烟岚” 两旬,是写自己开始怀念彼时在庐山的隐居生活。由此可见,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和动乱,追求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是诗人社会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贯休激 江秋居作: 无事相关性自抒,庭前拾叶等闲书。青山万里竞不足,好竹数竿凉有余。近 看老经加淡泊,欲归少室复如何。门前小沼清如镜,终养琴高亦鲤鱼。 1 p 9 4 1 9 “无事相关性自抒,庭前拾叶等闲书。青山万里竞不足,好竹数竿凉有余” 两句,表现了贯休那种悠然自适的心境。“近看老经加淡泊,欲归少室复如何” 两句,写贯休闲暇时节阅读道家经典,对道家清虚淡泊的生活非常向往。贯休另 有鹭鸶有怀是诗人罹乱后为怀念王使君及其治理有方的婺州的安宁生活而作。 其诗题自注云:“前东阳王髓使君,养一鹭鸶,名瑶花” 1 p 9 4 2 1 ,诗中有“栖 宿必多清濑梦,品流还次白猿徒 两旬,“清濑梦”与现实生活中的战乱相对比, 表达了贯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贯休还在续姚梁公坐右铭并序中编织了一幅一如原始社会末期尧舜时代 的理想社会的美好画面。他提出要“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 1 0 第一部分第一章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失”;“守谦寡欲,善善恶恶”;“无见贵热,无轻贱微” 1 p 9 3 2 3 等等,这样社 会民心才会纯洁,才能使社会安定,风俗淳朴。另外还有“艳殃尔寿须戒,酒腐 尔肠须畏。励志须至,扑满必破。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嫉人之恶, 酬恩报义。忽己之慢,成人之美。毋担虚誉,无背至理。恬和慈畅,冲融终始。 天人之行,尽此而已。丁宁丁宁,戴发含齿。 1 p 9 3 2 3 贯休认为,只要人人都 以此种态度去待人接物,自然是人人和睦,天下太平,整个社会就不会像当时唐 末五代的世风那样浇薄腐化堕落了,而是处处都像当时偏安的蜀中一样“家家锦 绣香醪熟,处处笙歌乳燕飞”。这是作者以一幅理想图画来展现他对心目中理想 社会那种善良美好的愿望。 第三节贯休的战争观 一、肯定维护国土的正义戍边战争 晚唐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兵荒马乱,作为出家人的贯休,却并没有“跳出 三界外”,而是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战争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这种关注首先表现 在诗人对平定边疆之乱和内乱的战争还是十分热心的。贯休在他的好几首送人参 战的诗歌中都表达了对即将上战场的战士和将军们的鼓励之情。现举其一: 送人征蛮 七纵七擒处,君行事可攀。亦知磨一剑,不独定诸蛮。树尽低铜柱,潮常费 火山。名须麟阁上,好去及瓜还。 1 p 9 3 4 6 此诗表达了诗人鼓励前往征服蛮夷的战士勇建战功,不仅要平定诸蛮的叛 乱,而且还要尽快争取在战争中建功立业、夺取功名的颇为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此乃贯休送友人参加征服边疆蛮夷的战争时作的,诗人在此鼓励友人在这场战争 中建功立业,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正义战争所持的肯定观点。 塞上曲二首( 之二) :“去年转斗阴山脚,生得单于却放却。今年深入于 不毛,胡兵拔帐遗弓刀。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甲穿虽即失黄金, 剑缺犹能生紫气。” 1 - j p 9 3 1 5 此诗的前四句是描写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生 擒了对方的将领却把他又放回去了,表现了大唐帝国的将士们坚信战争必胜的豪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迈之情。接着写“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是作者对男儿参军打仗 的豪迈之志的鼓励和肯定。他认为忠于国家应当是男儿一生的志向,并且相信这 是符合天地自然之大道理的。生逢乱世,作为僧人的贯休并没有回避现实,或躲 在寺庙里,或云游江湖,而是忧虑现实,于国于民极尽匹夫之责。 贯休还在古塞曲三首 1 p 9 3 6 2 中对战争中雄伟的胜利场面进行了歌颂, 表达了诗人对正义战争国家必胜的信心。其一有“单于烽火动,都护去天涯。别 赐黄金甲,亲临白玉除”两句,对战争的起因和将军备战的情况进行了描写。结 尾“定远条支宠,如今胜古时”,表达了对战争前途的必胜信心。其三有“百万 精兵动,参差便渡远。如何好白日。亦照此天骄”两句,也对朝廷百万雄兵渡江 的浩大场面进行了描写和歌颂,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维护国土的正义战争是给予 充分肯定并对战争的胜利感到无比自豪的。 贯休也在诗中表达他对曾经保卫国家、于国有功的英雄将士的敬仰之情。杜 候行:“出将入相兮功德深,生人受赐兮直至今。杜候兄弟继之后,璞玉浑金美 腾口。常言一呼百万何足云,终取封侯之印大如斗。” 1 1 p 9 3 2 9 此诗前两句写英 雄将军的祖上曾经有过很深的功德并一再受到皇帝的赏赐。接着写杜候兄弟继承 祖上功业,他们的德行和功绩同样受到众人的称赞和肯定。史载杜候兄弟颇会武 功,历仕吴越四王,曾为吴越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广明时他们都是热血报 国的青年,又习武,贯休对之非常崇拜。这些观点和思想都足以表现诗人对于国 家的正义战争是从多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的。 二、反对斩尽杀绝的极端政策,主张德抚 贯休虽然对保家卫国的英雄和将军十分崇敬,对维护国土的戍边战争也是持 肯定态度的。但是在对待不同性质的战争所持的立场上,诗人是一分为二的。贯 休向来是十分反对国家采取那种穷兵黩武、斩尽杀绝的极端政策的。诗人在许多 诗篇中都对那种劳民伤财的扩边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了揭露。如 胡无人: 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千里万里,唯留 胡之空壳。边风萧萧,榆叶初落。杀气昼赤,枯骨夜哭。将军既立殊勋,遂有胡 无人曲。我闻之,天子富有四海,德被无垠,但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亦何必 1 2 第一部分第一章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令彼胡无人。 1 p 9 3 0 3 此诗虽然对两位霍嫖姚、赵充国将军的平朔奇功进行了歌颂,但是诗人同时 也对他们在战争中采取的斩尽杀绝的极端政策表示怀疑。诗人在描述了“杀气昼 赤,枯骨夜哭”的凄惨战地景象后指出“我闻之,天子富有四海,德被无垠,但 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亦何必令彼胡无人 ,希望富有四海的天子能够实行仁 政,以德行吸引八表来宾前来依附,而不必对边疆的民族采取极端的杀戮政策, 主张德抚。贯休另有经古战场: 茫茫凶荒,迥如天设。驻马四顾,气候迂结。秋空峥嵘,黄日将没。多少行 人,白日见物。莫道路高低,尽是战骨。莫见地赤碧,尽是征血。昔人昔人既能 忠尽于力,身糜戈戟。脂其风,膏其域。今人何不绳其胜,植其食。而使空旷年 年,常贮愁烟。使我至此,不能无言。 i p 9 3 0 9 本诗中“莫道路高低,尽是战骨。莫见地赤碧,尽是征血 ,描写了古战场 被弃的荒凉景象,短短十八个字,就把古战场那种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景 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结尾处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作者的建议,此主张在当时 看来还是颇有新意的。这是诗人站在佛家普度众生的立场上对古战场复垦的问题 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建议。“今人何不绳其胜,植其食。而使空旷年年,常贮愁烟。 使我至此,不能无言”,两句认为应该使今人充分利用古战场的土地资源进行垦 殖和耕种,而不应该使土地空旷荒废,常贮愁烟。 此外,贯休还有一组集中描写边塞战争的诗篇。如全唐诗卷八三o 有古 塞下曲七首、古塞上曲七首、古出塞曲三首等诗分别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黄河已结冰,犹未送征衣 ( 古塞下曲七首之- - ) 1 p 9 3 6 3 , 写将士戍边的艰难生活;“相逢惟死斗,岂易得生还 ( 古出塞曲三首之一) i p 9 3 6 4 ,写战争中的残酷厮杀;“惟有南飞雁,声声断客肠”、“白雁兼羌笛,几 年垂泪听”( 古塞上曲七首之三) i i p 9 3 6 4 ,写白发征人思念故乡而不得还的痛苦 心情;“征人心力尽,枯骨更遭焚 ( 古塞上曲七首之四) i p 9 3 6 4 ,写战地满是 白骨的凄凉景象。这些集中描写战争的诗歌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反对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蕃界已深入,将军仍远图”( 古塞上曲七首之一) i p 9 3 6 4 穷兵黩武的开边战 争,以及“因思无战日,天子是陶唐”( 古塞下曲七首之五) 1 p 9 3 6 3 ,希望天下 太平的思想倾向。 三、痛恨内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黄巢起义时期,诗人曾经被迫流浪吴越荆湘等地,过着痛苦的逃亡生活。这 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表达作者反对社会动乱,希望过着天下太平的和平安宁的 理想生活的诗歌。 东阳罹乱后怀王储使君五首( 其二) 只报精兵过两河,东西南北杀人多。可怜白日浑如此,来似蝗虫争奈何。天 意岂应容叛乱,人心都改太凋讹。不胜惆怅还惆怅,一曲东风月祷歌。 i j p 9 4 2 1 此诗前四句是写黄巢起义军横扫大江南北,烧杀抢掠的悲惨情状。后四句痛 斥起义军的不义行为违背天意,人心凋讹,使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无边痛苦 之中。 东阳罹乱后怀王健使君五首( 其四) 魄摄魂飞骨亦销,此魂此魄亦难招。黄金白玉家家尽,绣闼凋甍处处烧。惊 动乾坤常麓惨,深藏山岳亦倾摇。恭闻国有英雄将,拟把何心答圣朝。 1j p 9 4 2 1 此诗前两句“魄摄魂飞骨亦销,此魂此魄亦难招”,是描绘兵乱的恐怖景象 使人魂飞破胆。“黄金白玉家家尽,绣闼凋甍处处烧”,是对乱军烧杀抢掠情形的 形象刻画。“惊动乾坤常齄惨,深藏山岳亦倾摇”两句,写此次起义影响之大, 使得天地乾坤为之震动,兵乱涉及面也广,即便是藏匿深山也未能幸免。最后两 句“恭闻国有英雄将,拟把何心答圣朝”,希望奉命剿灭叛军的英雄将军能够早 日平叛动乱,使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正常生活。 避地寄高蟾 荒寺雨微微,空堂独掩扉。高吟多忤俗,此貌若为饥。旅梦遭鸿唤,家山被 1 4 第一部分第一章贯休的社会历史观 贼围。空余老菜子,相见独依依。 1 p 9 3 8 9 此诗中“荒寺雨微微,空堂独掩扉”两句,点明了贯休因战乱在流亡途中经 受着荒僻凄凉的生活环境。“高吟多忤俗,此貌若为饥”两句,写自己不为世俗 所容以及身处流亡生活,经常朝不保夕、饥肠辘辘,所以形貌槁枯。“旅梦遭鸿 唤,家山被贼围”两句,写自己在流亡途中,不断地惦记着同样陷入兵荒马乱中 的家乡。整首诗通过描写自己兵荒马乱流亡生活的艰辛来表达自己对黄巢起义引 起战乱的深刻痛恨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诗人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表现出他思想的复杂性。他对战争不是 一味地持反对否定态度,而是能根据战争的不同性质决定自己的态度。这种看似 矛盾的对待战争的态度正好表现了诗人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怀和高度。正因为诗人 始终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关心人民疾苦的立场上,所以对内、外战争,正义和非 正义的战争所采取的态度就必定是有所不同的。 贯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初探 第二章贯休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节贯休的人生观 在贯休的人生观中,一方面是追求奉献的济世观,另一方面则是追求自由的 人生观。这种看似矛盾的人生观显示了诗人思想中的复杂性的一面。这种复杂性 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诗人生活在儒、佛、道都相当盛行的唐代,诸家 思想都曾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儒家建功济世、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更是 对他影响深远。另外,诗人由于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 世哲学的影响以及道家超脱尘世、追求绝对自由思想的熏陶,其出世、独善思想 的产生也是由来已久的。 一、追求奉献的济世观 诗人追求奉献的济世观首先表现在关心民苦、拯救苍生的现实豪情上。贯休 在自己的诗论中有言“诗琢冰成句,多将大道论”( 桐江闲居作之五) 1 p 9 3 5 5 。 这里的“大道”正是诗经三百篇所倡导的儒家诗教传统,即认为诗歌创作不 应该脱离社会现实,而是应该关心国计民生,关心民生疾苦,也正如其弟子在禅 月集序言中所说的“善善则颂美之,恶恶则风刺之”的诗道。在贯休的诗集中, 揭露丑恶社会现象,针砭时弊,反映国事民生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随处可见。诗 人在诗歌中不断地表达他对某些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怒之情,对生活在苦难中的 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如公子行三首( 其二、三) : 自拳五色裘,进入他人宅。却捉苍头奴,玉鞭打一百。 面白如削玉,猖狂曲江曲。马上黄金鞍,适来新赌得。 1 p 9 3 0 5 前一首诗中描写的王孙公子横行无忌,不仅随意闯入民宅,叫人家给他们当 奴隶,甚至还无缘无故地随意鞭打身边的奴仆和百姓,真可谓令人痛恨。此两首 诗描写了上层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自己却过着骄奢淫侈的生活的社会现状。 诗人在另外一首富贵曲二首( 之二) 中同样把贵族特权阶级奢华堕落生活和 黎民百姓的苦难艰辛放在一起作比较,更加突出了对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无限同 1 6 第一部分第二章贯休的人生价值观 情。诗日: 如神若仙,似兰同雪。乐戒于极,胡不知辍。只欲更缀上落花,恨不能把住 明月。大山肉尽,东海酒竭,佳人醉唱,敲玉钗折。宁知耕田车水翁,日日日炙 背欲裂。 1 p 9 3 0 6 本诗前段用富丽的字词铺写出富贵阶级奢侈享乐的情景,最后两句笔锋猛地 转向对耕田车水老翁“日日日炙背欲裂的辛勤劳苦的深沉痛诉。诗人用短短的 百余字的诗章就把当时那种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社会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让 读者也一起为那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悲愤不已。这些诗篇无一不是作者关心民 苦、拯救苍生现实豪情的一一展现。 其次,贯休追求奉献的济世观还表现为诗人尤其关心国事,对国家前途总是 充满着无限忧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化学环保实验教学教案
- 童话剧创编与演出完整方案
- 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标准手册
- 初中地理自然环境专题讲义
- 信息技术支持服务管理流程及标准
- 合同法烟花课件
- 合同法概述课件
- 儿童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及诊疗标准
- 软件开发项目敏捷管理流程及工具应用
- 财务风险控制及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 外墙保温一体板监理细则
- 静脉专科护士汇报
- 博饼规则及奖项设置-含预算
- 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第九章 运动员选材的测量与评价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标识标志
- 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思路、关键点及控制方法课件
- 《情满今生》读书笔记模板
- 2021年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继续教育试题答案
- 甲醇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MSDS
- GB/T 5796.3-1986梯形螺纹基本尺寸
- 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期末考试复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