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本论文试图以时间为纵轴,通过对从新文化以来开始到现在的围绕林译小说所 展开的叙述话语的梳理,来展现这些话语建构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机制或者说是 时代精神。 在时人普遍认为。实学我不如人,词章人不如我”的晚清,林纾携巴黎茶花 女遗事横空出世,成为“小说神话”的先行者和实践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 而,林译小说自身的功用在短暂的时间里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介绍西方文学的前栈 变成古文的范本在这期间,小说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林译小说也成为新文 学人所诟病的对象。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林译小说逐渐从普通读者的书架上消失了身影, 甚至纯粹的研究者也很少论及,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死老虎0 被钉死在革命的刑架 上。腐朽落后反动的形象被高校教科书所固化,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坚 冰被逐渐打破林译小说重回人们的视野。这一时期,学人以五四、西方作为逻辑 起点来重新审视林译小说的历史功用而在9 0 年代中期至今,“五四”本身已经成 为反思的对象;钱钟书发表于6 0 年代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种热潮中对林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蜂拥而至的各种文化理论中,“现代性”成为学界的主流话语。 推之到对林译的评价,也被冠以了“现代性”的名号。西方关于翻译的话语逐渐呈 现打破“原著中心论”的趋势,也逐渐影响中国的翻译研究。然而,笔者对这一理 论的操作性,可行性持保留意见。孙歌则提出关注翻译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我们不 得不同时抵御来自文化本位主义的思考惰性和所谓。全球化”世界描述对地域性紧 张关系的遮蔽性。这对于林译小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理论框架。 关键词:林译小说白话文之争 重回五四现代性翻译的政治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t r i e st od i s p l a yt h ec o r e s p i r i to f t h et i m e s ,b yc o m b i n g u pt h e d i f f e r e n tw o r d sa b o u tt r a n s l a t i o no fl i ns h u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2 0 e e n t u r y a tf i r s t ,u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g o tab i gs h o t a n da f t e r1 0 y e a r s ,h eb e c a m e t h es y m b o lo ff a i l i n gb e h i n d i tw a sd u et ot h e & h i f to fs t a n d a r d i n c l u d i n g t h es t a t u eo fn o v e lb e i n gp u s h e dt ot h ec e n t e r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 p s y c h o l o g y k n o w l e d g e sp o p u l a r , a n ds oo i l d u r i n gt h ew a rw i t hj a p a n ,t h el i t e m m me x p e r i e n c e dab 谵c h a n g et h a t i tm m e dt on a t i o ni t s e l f b e f o r et h a t , t h e t h e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b a s i c a l l yg o tc l o s ew i t ht h ew e s tc o u n t r i e s a n dl i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w a s 丘x e d a sa nr e a c t i o n a r yi m a g ei nt h et c a c h m gm a t e r i a l 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8 0 s ,l i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c a m eb a c kt ou sa g a i n t h ev i t a lp o i n to fi tw a st h a tl i n sw o r k sk e p ti d e n t i c a lw i t ht h es p i r i to f “w us i ”p e r i o d a n dn o w , t h em o l em o d e mw o r d sa b o u tl i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a r e “m o d e r n i t y a n d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r a n s l a t i o nw i t h p o l i t i c k e yw 0 l t d :t r a n s l a t i o nf r o m l i ns h u ”t h es h i f fo fs t a n d a r d t h e s p i r i t o f “w us i ”p e r i o d m o d e r n i t y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p o l i t i c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巳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埤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 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规定 糊黼张蔹蓠 日期:逸堑- 1盯7一 霄 名 押一 兰 师 肌 黔 嗍 馆寸 前言 1 8 9 7 年,完全由各种偶然因素促成、林纾携带着他那部被严复称为“可怜一卷 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横空出世,恐怕当初他自己也 没有意料到自己会成为论及中国现代小说诞生时无法回避的人物。林纾以雅洁的古 文译笔,翻译域外小说,一时风靡海内,并且与严复、粱启超等人开启的“小说新 民说”这一启蒙话语相合拍。然而,自从在新文化运动中与陈独秀、钱玄同、蔡元 堵等人进行笔战并以失败告终之后,林纾基本上就以一个“拚此残年以卫道”的堂 吉诃德式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叙述之中( 包括文学史、回忆录等等) ,甚至延流至今。 对于林纾的研究,前人已做过很多卓有成效的贡献。而正如杨联芬所说:“林纾 在今天重新引起我们的兴趣,倒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历史地位闯题事实上,后五 四时期新文学的批评,就已基本超越了1 9 1 9 年新文化阵营与林纾之间的紧张。”1 然而,3 0 年代后中国救亡主题占统治地位,左翼思潮兴起,林译逐渐被以阶级观和 现实主义原则为主的左翼文化意识形态定论,成为完全沉默的反动派。文革结束后, 人们对这种国家官方意识形态进行了反思,冀图借助蜂拥而入的各种西方话语重回 “五四”。而在世纪末,中国迅速地被卷入了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中,学界普遍开 始关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对林译小说的分析有助 于我们重新回到历史发生的原点,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另一种可能性。 本论文试图以时间为纵轴,通过对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现在的围绕林译小说所 展开的叙述话语的梳理,来展现这些话语建构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机制或者说是 时代精神。今天,当我们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是 不是比前人更为清晰地看到这期间的曲折,挣扎和辛酸? 1 杨联芬。林纾与中臣丈学现代性的发生,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 0 0 2 年第4 期 上编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清之际,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追使当时有识之 士睁眼开始看世界,魏源林则徐等人开始着手编译海外图书。( 如海国图志) 而 即便如此,时人仍然普遍认为,“实学我不如人,词章人不如我”。2 因此,编译的作 品多涉及法律、政治或者军事如军舰大炮的图纸等等。这种对于域外文学的漠然, 直到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前后大力提倡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最为吊诡的是,将文学推入社会文化中央地位,依赖的正是一个神话( 文 学式的描述) :“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3 这也使得晚 清民初,出现了域外小说翻译的一个高潮。根据阿英的粗略估计,当时创作小说的 数字大约有2 4 0 种左右,而翻译小说则可能两倍于创作小说。另外,据统计,在1 8 9 6 - - 1 9 1 6 年间出版的翻译小说中,数量第一的是柯南道尔,3 2 种,第二是哈葛德,2 5 种( 主要为林纾所译) ;并列第三的是凡尔纳和大仲马。4 侦探、科学、言情等如今 一般被看作“通俗小说”在晚清的大为盛行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数字中得出。 无论是刘半农周作人还是前清即己享有大名的曾朴,都对林译小说的“价值” 抱有十分怀疑的态度,曾朴甚至在与其会面中提出了“预定译品的标准”的建议。5 而郑振铎在林纾死后( 2 0 年代) 发表的林琴南先生中,也做过一些初步统计, 认为林纾在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书都 是一些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6 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即:评定一部小说究竟是一流还是二流还是不入流的标 准到底是什么? 它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确立的,以至于2 0 年代初的评论家以如此 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告说:“可以不必译的”? 林译小说自身的功用在短暂的时间里发生了重要改变。张恨水两读林译小说的 经历就极有象征意义。张在新文化运动前几年读林译小说“从林译小说学到许多描 写手法”,而新文化运动后,张受朋友影响而致力于古文,重新翻看林译小说。7 不 过几年,林译小说的作用已从新转旧,从引进西方“描写手法”的范本一而变成了 古文的范本了。在晚清还是大享盛名广受好评的林译,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迅速成 为了保守、无价值的代名词。在这一时期,评价的标准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壬韬漫游随录卷= 。制造糟奇”条中有一句经典:。英国以天文、地理、电学,火学、气学、光学、化学, 重学为实学,弗尚诗赋词章”转引自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第2 s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1 2 3 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国闻报 1 8 9 7 年1 0 月1 6 日至1 1 月1 8 日 陈平原,= 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第“页,同上 张若谷,初次见东甄病夫转引自林纾研究资料 之寒光,林琴南) ,第2 2 0 页,福建人民出舨社,1 9 8 3 林琴南先生) 。郑振铎,小说月报) 第1 5 卷第1 1 号,1 9 2 4 年1 1 月1 1 日 7 我的写作生涯) 。四川人民出版牡1 9 8 1 年版本,第1 1 、1 5 页, 2 第一节“标准的变化 一、小说地位的交化 众所周知,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长期被摒弃于“诗 文正宗”的正统之外文学。然而,小说自身审美形式及内容上的难以抗拒的魅力, 使得“仅识字之人,有不谈经,无有不读小说者。”士大夫正襟危坐的同时也不忘“陈 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8 甲午之战后,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所谓的 “器物之变”,转而全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梁启超的一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将小说推向了变革的前沿,带上了“革命”的光环。1 8 9 7 年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1 8 9 8 年译印政治小说序以及林纾1 8 9 7 年所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可以说开 启了小说神话在中国的旅程。 早在1 8 9 8 年以前,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外国小说寥若晨星。据统计,仅仅有刊 于1 8 7 2 年4 月1 5 日至1 8 日申报的谈瀛小录( 即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第一部分) ,刊于1 8 7 2 年4 月的一睡七十年( 即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连 载于1 8 7 3 1 8 7 5 年的瀛寰琐记三至二十八期的昕夕闲谈,以及1 8 8 8 年天津 时报代印的海国妙喻( 即伊索寓言) 和1 8 9 4 年广学会出版的美国小说百年 一觉等极少的几部译作。9 丽从1 8 9 6 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域外小说,到1 9 1 6 年。五四”一代作家成为 译坛主流前夕,新小说家大约翻译出版了八百种外国小说。 在这些庞大的数字中,林纾凭借其出色的文学感觉和审美能力,已经能够在翻 译之中一窥域外小说的堂奥了。他曾侃侃而谈:“此书不难在叙事,难在叙家常之事”, 1 0 对于狄更斯的贫民色彩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都有着很清楚的认识。然而,作为一 个清朝举人,林纾的很多观点1 1 都被局限在传统认识中。比如,对于小说的地位和 价值的认识。域外小说能入林纾的“法眼0 并不是因为他的审美特点,丽是因为它 们的“笔法”与中国的史传文学传统有着某种程度的吻合,即所谓的“史、班笔墨” 林纾在译书中也非常注重其“别史”的作用,比如,翻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不 如归等等,尤其是后者似乎仅仅是为了缅怀那些曾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而亡 的故乡人林纾在自己写的小说中金陵秋,尽管是以感情为线,其中心却仍然是 纪录那段历史 据林纾好友陈衍所言,林纾并不喜欢人称赞他的小说,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 的“古文”才是第一位的,诗列第二,画第三;而真正给他带来前世后世名的“林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1 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3 陈平原。( - - 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第1 8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1 2 m 林纾译,块肉馀生述序,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版 n 蒲人昭裢啸亭续录) 。转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3 3 译小说”,不知被他老人家排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去了。1 2 传统观点认为,小说只是游戏笔墨,只是通俗人生。尽管域外小说拥有某些与 “诗文正宗”的正统文学相通的特质,但是,它只是一个“有益补充”,毕竟不能取 代。这里暗含了林纾的两个排斥:一是大中华心理,其潜意识中仍然有“词章人不 如我”的固见。尽管他显得很开明很新潮,以一个古文大家的身份去翻译域外小说, 而为了论证这种合理性,林纾在早年的译作中,都带有序言或跋,以域外小说来比 附史传正统。( 林纾大概也没有想到,从开始需要他来支持其合理性的域外小说,有 朝一日会成为文坛的正宗吧。) 二是对于小说本身的歧视。正如上文所言,林纾对 于翻译域外小说相对其诗文来说是颇不以为意的。他曾说道自己翻译时“耳受而手 追之,声已笔止”。这种相当轻率的态度当然会导致其间疵谬百出他自己也是相当 清楚的林纾所译小说,多为现今所谓的“通俗小说”,比如哈葛德,他一人就翻译 了二十多种这就很难用他所谓的“不审西文”无从拣选来推脱。然而,我们或许 可以这样揣测,对当时的小说界而言,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的,能起到“览风俗” 的作用的,就是最好的小说( 当然,林纾对于哈葛德的选择还来自他对于国民性的 分析,认为中国人太过文弱,应该“济之以勇”。这两方面应该是不矛盾的。) 1 8 9 9 年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素隐书屋刊本问世,短时间里 “茶花女”一时洛阳纸贵,无意而为之的林纾也自此开始了他卷迭浩繁的翻译事业。 “林译小说”很快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西洋文学经典的代名词。可以说, 林译小说甫一出世其实并未遭到如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的批评,甚至可以说,林纾 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博得了后来泾渭分明的新旧两派的一致认可( 这与其以古文 译外国小说的翻译方式密不可分) ,即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也大多在林译小说 的熏陶下成长,他们的回忆里都无可避免地打上了“林译”的烙印:“我们对于林译 小说有那么热心,只要他印出一部来,到东京,便一定跑到神田的中国书林,去把 它买来。看过之后,鲁迅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硬纸板书面,背脊用的是青灰洋布” n ( 鲁迅早期的译作月界旅行乃是凡尔纳的探险小说,这也可见当时的风气所 在了) 而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则回忆道:“那女主人公的迦茵是怎样的引起 我深厚的同情,诱出我大量的眼泪哦。我很爱怜她,也很羡慕她的爱人亨利 而到了受新小说滋养逐渐成长壮大的。五四”新一代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小说 ( 尤其是域外小说) 已经无可非议地从边缘走向了舞台的中心。假如说,新小说时 期翻译的域外小说甚至只是小说本身,仅仅是中国正统文学的有益补充的话,而现 在,小说即是“文学”的代表了小说从此成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传声器,而不再是 熙熙攘攘的市井之声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这导致时人对于林译小说的评价发 n 饯钟书林纾的翻译 袭于文学研究集刊 第1 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4 年版 口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见鲁迅的青年时代 第7 4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郭沫若,我的幼年 转引自林纾研究资料 张俊才、薛绥之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4 生了重大的转变,从遭受保守人士的訾议到被“五四”文人谩骂,这其中暗含的辛 酸可笑我们从张恨水两读林译即可看出。 林译地位的尴尬转变也可从其序跋中得出。在早期,林纾写序跋的目的是为了 向那些曾经倾心于古文的读者( 即所谓“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者”) 宣扬:西洋 小说中有符合我们史传传统中的因子,因此值得一读。比如,在英孝子火山报仇 录序言中提及,有“貌为儒者,则日:欧人多无父,恒不孝于其亲。”1 5 林纾认 为这只是讹传,英孝子火山报仇录正是说明了“西人为有父矣,西人不尽不孝矣, 话学可以学矣”其逻辑起点很明显是中国式的。而后期,其论证的逻辑起点已经变 成了西方式的了:1 9 1 7 年初,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刚发表,林纾就发表了论古文之不宜废来反驳,他说:“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 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6 而在著名的致蔡鹤卿书中,他辩白道:“外国不 知孔孟,然崇仁,仗义,矢信,尚智,守礼,五常之道,未尝悖也,而又济之以勇。 弟不解西文,积十九年之笔述,成译著一百二十三种,都一千二百万言,实未见中 有违忤五常之语,何时贤乃有此叛亲蔑伦之论? 此其得诸西人乎? 抑别有所授耶? ” 1 7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 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 因此,“琐 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从“琐屑之言”一跃而为精 英文化的象征,小说的地位及其文体形式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 林译小说在新小说时期倾动公卿,俨然也是接近“雅文化”的准“雅文化”( 当然, 这里不能忽视其古文写作的功劳。) 而到了“五四”文人这里,则被视为“无价值” 的通俗文学。梁启超于1 9 2 5 年谈到林译时没有任何肯定;“亦有林纾者,译小说百 十种,颇风行于时,然所译本率皆皆欧洲第二、三流作者”,“于新思想无予焉”,璩 从这一段颇为“五四”的言论中,我们很可以体味林译小说在转变瞬息的时代里不 新不旧的尴尬。 二、内外面的出现 据陈平原在( - - 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的统计,如果根据译本所据本子语 种统计,译自日文的小说应是第一位,因为许多英、法小说的译本实际上是根据日 译重译的。以日本为接触、介绍外国文学( 尤其是欧美文学) 的中转站,这是当年 的思想文化界的大趋势这种局面的出现,相信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相信日本获 u 林纾,i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序 1 9 0 5 年 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1 9 1 7 年2 月8 日上海民国日报) ”林纾,致蔡鹤卿书 ,发表于北京公言报) 1 9 1 9 年3 月1 8 日 u 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9 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8 年版 5 得了迅速称为世界强国的“神器”,因此,留同学生数量大大超过了留英、留法甚至 所有其他各国留学生的总和。可以说,日本文学界甚至文化界对海外文学的选择或 说是趣味,都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学界及中国读者。日本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发生在新 小说家,如陈冷血、徐念慈、吴祷、包天笑等人身上,“五四”文人如周氏兄弟、郁 达夫、郭沫若等人都曾在日本留学,都曾留下或深或浅的日本文化的印迹。 粱启超等人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热衷于译政治小说,这显然是受到日本文 学界的影响。而他推崇李顿、迪斯累里,与之在明治年间极为风行有关。然而,尽 管梁启超一再为之摇旗擂鼓呐喊,无论是李顿还是迪斯累里,在中国的译本都非常 少我们也注意到,此时的日本,李顿等人及其政治小说已经过时,而坪内逍遥的 小说精髓批判“政治小说”已经问世十多年(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小说精髓 乃是一本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理论著作) ,而完全持西方近代文学观念的北村透谷等 人,发表论著也有数年比新小说家们晚一代崛起的“五四”文人们,很多就生活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和前辈们相比都可以说是赶了 个巧。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的日本文学界,经历了现代性的重要转变,这个过程,柄 谷行人为之命名为“风景的发现”。当然,这只是一个讽喻式的说法,一个对现代的 物质性装置的讽喻。柄谷行人通过考察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空知川的岸边 等小说中的风景描写里突然出现的“内面的人”( t u n e r 姗) ,发现现代文学较之过 往的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人之主体性开始称为风景描写文学表现的核心。 他观察到,现代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内在主体性的人之诞生。这个主体性的人 以自白的方式出现在小说等文学样式中,逐渐占据了核心的地位。1 9 当然,我们不能够武断地据此下结论,认定周氏兄弟、郁达夫等人完全是受日 本文学界发生“内面”的转向的影响,但同样,我们也很难否定这种影响比如, 郁达夫曾留学日本1 0 年,日本文学尤其是日本大正时代流行的“私小说”从形式和 内容上都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私小说”是始于大正时代的一种独特的小 说形式,通常以家庭、亲友为素材,描写人个身边琐事以及亲身体验之事,属于一 种“告白”式的小说;又因为它倾向于从日常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表现个人的心 境,所以又被称为“心境小说”。青年时代生活在日本,学习中接受的譬如“心理学” 等等( 用柄谷行人的化来说乃是现代的物质性装置) 知识非常容易转变为他们的一 种“常识。 柄谷行人所谓的“内面之发现”正是藉由日本“私小说”而对中国的潜在作家 们发生影响,才孕育了郁达夫( 以及其他作家,如张资平等) 带有现代心理学因子 的自白式、忏悔式小说。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郁达夫沉沦的发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2 0 0 3 年1 月第1 版 6 表乃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看似“老朽”的寒光在谈到陈子展的最近三十年中 国文学史、古文的演变与新文体的发生对林译的批判时,认为陈子展都是根据 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和胡适的一些评论,没什么可说的,然而“他能够拿着弗洛 伊特( s f r e u d ) 学说的眼光来分析林氏翻译言情小说的心理,这的确是一个创见。” ”现代心理学已经成功地以“知识”的表象征服了几乎所有丧失了自信的“中华帝 国”的知识分子们。鲁迅所译的厨川自村的苦闷的象征,周作人所推崇的蔼斯理 的 性心理学以及当时成为人们卖弄的资本的心理学知识,如梦的解析、潜意识、 性欲、死均大为风行“五四”作家也许并不自觉意识到学校心理学课程对他们 的影响,但是他们的作品中不经意流露甚至不无卖弄变态心理学知识。而陈平原也 认为。心理学知识使他们加深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了解”。2 1 发源于西方的“内面的发现”、人的主体性的诞生藉由日本这个中西中转站对中 国传统文学的权威性造成了极大的动摇。它的重要表现是,中国文学的评价标准发 生了变化。在林译小说甫降初期,也即1 9 世纪末,评论家们的焦距还集中在“文笔” 上,认为它是林译小说的价值所在。( 这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我们看金圣叹对 水浒传的点评就可以体会。) 如罗普认为:“闽县林琴南先生诸译本,匪特凌铄 元、明、,颉颃唐、宋,且可上追晋、魏,为稗乘开一新纪元。”,笠即便对林纾“画 蛇添足”地将迦茵小传译全多有怨词的寅半生也对林纾的鬼山狼侠传评价 甚高:“然笔力之显豁雄伟,则查革之枭雄,摩波之诡谲,洛巴革之果敢,革拉氏之 侠烈,莲花娘之情爱,均活现于纸上。”对于晚清文学界来说,“文以载道”的文 学观以及对于“文笔”的艺术趣味( 包括所谓的史传笔法) 上的追求是其判断文学 作品的标准。 而在1 8 9 6 至1 9 1 6 年出版的翻译小说中,柯南道尔、哈葛德、凡尔纳、大仲马、 押春川浪排名前五名:到了“五四”时代,译的最多的前五位乃是托尔斯泰、莫泊 桑、屠格涅夫、契诃夫和泰戈尔,属于现今所说的严肃小说之类,“牺牲了动作的描 写而移以注意于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 沈雁冰人物的研究小说月报1 6 卷 3 号,1 9 2 5 ) 正如陈平原所说,这种心理学知识,这种“内面”化的趋势,影响了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最明显的表现为:小说结构的心理化( 以人物心理而非 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 和小说的时空自由化( 可按“情绪线”而非“情节线”来安 排叙事时间) 。矾 在这里,我并不认同林纾的翻译是毫无选择,或者说是品格低下的看法在林 纾可以夸张地说是汗牛充栋的翻译小说中( 共有1 1 个国家9 8 位作家1 6 3 种作品, 加转引自林纾研究资料 之寒光,林琴南) ,第福建人民出版社,第2 1 4 页,1 9 8 3 年 甜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2 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3 2 2 披发生:红泪影序 息影庐广智书局1 9 0 9 年版本,转引自林纾研究资料 ,同上 驾转引自林纾研究资料 ,第2 2 1 页,同上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2 7 页。上海人民出舨社1 9 8 8 3 7 包括未刊印的1 8 种) ,我们注意到,哈葛德的著作非常之多,共有2 3 种( 包括未刊 发的2 种) ,占大约1 7 强。哈葛德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冒险、神怪和言情。鲁 迅说“后来林琴南大译英国哈葛德的小说,我们又看见了伦敦小姐之缠绵和非洲野 蛮之古怪。”2 5 大约可以概括哈葛德小说的主要特点。如此的哈氏小说究竟有什么魔 力吸引林纾,使得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选他的小说来译? 这可能是一种偏执,但问题 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种偏执中所包涵的情感因素? 在林纾为他译作所写的充满个人深情的序或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盛赞未开 化的埃司兰之民:“其中之言论气概,无一甘屈于人,虽喋血伏尸,匪所甚恤。嗟夫l 此足救吾之疲矣。”拍探险与强国的关系被他诠释为:“白种人于荒外难可必得之利, 尚轻百死而求之;吾族乃舍其固有之利,拱手授人,且以客凌主,举四万万之众受 约于”2 7 他推崇的乃是如鲁宾逊“不为中人之中,庸人之庸”才能“功既成矣, 又所阅所历”盟,而“顾不能强者,即以让不中礼,若娄师德之唾面,尚有称者, 则知荏弱之夫不可语国也。”8 我们从这些序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林纾希图激起的是一种与“温柔敦厚”文 化传统格格不入的侠气、武概。他认为:“大凡野蛮之国,不具奴性,即具贼性。; 至于贼性,则无论势力不敌,亦比起角,百死无绥,千败无怯,必复自由而后已。 虽贼性至厉,然用以振作积弱之社会,颇足鼓动其死气。故西人说部,舍言情外, 探险及尚武两门,有曾偏右奴性之人否? ”加 新文学家们认为林纾在探险小说和神怪小说中追求的是“情节离奇”,然而我 们从序跋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以此来取悦读者,而是在一个强国的功利性角度出发, 相当自觉地展开了国民性的反思:在积贫积弱的中国,从哈氏的“离奇”小说中, 借的一丝怒吼的力气。 林纾的这种反思,并不是十分深刻。( 相比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将文学作为 改造国民性之工具来。) 或者,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甚至只是自身性格品质的一个 折射然而,恰恰是这种折射,处在1 9 世纪末2 0 初的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 大变局”中,便拥有了时代赋予它的更为深厚的也更为沉重的意义。它是近代中国 在与西方遭遇中所呈现出来的软弱无力后的挣扎,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代知识分子 对于民族独立、国家强盛,所拥有的尽管痛苦、复杂却又那样炽热的内在追求 而这些,是远远不能用“严肃”、“高雅”或是“通俗”这些字眼来概括的 墨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 ,转引自郝岚林译小说论稿第1 1 3 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林纾,埃司兰情侠传序 ,1 9 0 3 年 ”林纾,古鬼遗金记。1 9 1 2 年 8 林纾,鲁滨孙漂流记序 ,1 9 0 5 年 o 林纾,黑太子南征记序 1 9 0 9 年 ”林纾。鬼山侠狼传叙) ,1 9 0 5 年 8 三、现实主义原则 1 9 2 8 年,鲁迅在一篇名为扁的杂文中讥讽了那个时代闹哄哄的各种“文学 理论”: “中国文艺界最可怕的现象,是在尽先输入名词,而不绍介这名词的涵义。于 是各各以意为之。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 义;见女郎小腿肚作诗,是浪漫主义;见小腿肚不准作诗,是古典主义。”3 1 的确,在2 0 、3 0 年代,中国文坛汹涌着种类繁多而又语意不祥的各式名词,或 者,它们正如鲁迅所说,繁华的背后乃是中国人挫败感及其所带来的不自信。 在这些翻吐着各色泡沫的理论中,“现实主义”所产生的影响之广泛、之持久、 之深刻,恐怕是其他。主义”们无法望其项背的吧。 现实主义的引进在中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晚清救国运动背景下;其次,作 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8 9 8 年逃亡日本的梁启超首次将“写实” 这一概念引入汉语,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锋陈独秀提出了“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跃动着改革者的青春与活力,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写实主义思潮的生成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与进化论紧密相连。胡适提出。一时 代有一时代之文学”,3 2 而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关于西方文艺思潮流变 的一段话被现在的学者一再提及:“欧洲文艺思想之变迁,由古典主义( c l a s s i c a l i s m ) 一变而为理想主义( r o m a n t i c i s m ) ,十九世纪之末,科学大兴,宇宙人生之真 相,日益暴露,所谓赤裸时代,所谓揭开假面时代,喧传欧土,自古相传之旧道德、 旧思想、旧制度,一切破坏。文学艺术,亦顺此潮流,由理想主义,再变而为写实 主义( r e a l i s m ) ,更进而为自然主义( n a t u r a l i s m ) 。”3 3 同样,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说,现实主义也是与科学主义紧密相连的。( 毕竟,进 化论也含有一种科学主义的态度。1 早在新文学运动之初,陈独秀就明确指出是自然 科学和实证哲学促成了写实主义。1 9 2 2 年茅盾开始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写实主义,并 且以科学主义为立论基石他写道:“可惜时代太晚了些,科学方法已是我们的新金 科玉律。”3 4 总体来说,西方写实主义为中国文学界所接纳,不只是进化论文学观的 导引,而是包括进化论在内的整体性的科学主义思潮,成为引发中国自然主义文学 观的最根本的原因。 而安敏成在书中还谈到,在西方,“现实主义”一语的晚近历史与在中国截然不 同它与现实之间的尴尬距离,导致颠覆了既有的认为一个文学文本是可以直接反 映世界的观念。批评家们再也无法轻松地谈论,因为,你知道,小说嘛,毕竟只是 n 转引自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 。第1 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站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胡适文集 第2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5 页 嚣转引自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 ,第4 7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一转引自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第5 2 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9 一种“语言建构”,一个“符号”。 现实主义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是衡量外国文学的唯一尺度, 从而也便称为制约译书范围的一种“翻译准则”。站在这个角度来观看晚清翻译小说 中风靡的两种类型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因为它迎合了一般知识分子与小市民 的口味,属于“情节中心”,都不在“现实主义”之列。即便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 它们仍被列作“通俗小说”,很难入学界同人的法眼。如陈平原在他的旧作中曾这样 写道:“我们在指出清末民初翻译家在选择译作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眼光时”“不无遗 憾之感”。”我们从中便很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统治性地 位 四、。小说”文体观的明晰化 刘半农嘲讽林纾“于诗戏两项,尚未辨明,其知识比不辨菽麦高不 了多少”;靳而郑振铎先生也谈到:“林先生为他的e l 译者所误:小说与戏剧,性质 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的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 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书。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 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h 生的群鬼( 梅孽) 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 一部书。“大约都是由于那一二位的口译者不读文学史,及没有文学的常识所致的。” 3 7 然而,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自己也说,“中国的旧文人本都不会分j | i t l , l , 说与戏曲, 如小说考证一书,名为小说,却保罗了无数的传奇在内”。事实上,中国古代小说由 于其“道听途说”地位所致,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理论上都很难与诗歌、古文等文 类相提并论。今年来研究林译小说的学者郝岚也曾论及此: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开列了十几部小说,其中。考周事”的周考是以辨析说理为主, 虞初周说运 用了叙述、说明、介绍等方法记载了“医巫厌祝之术0 这说明班固还没有明确的小 说文体意识;到明代胡应麟把古代小说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六类,这个概念其实很混乱,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传奇”最早是称小说的,只是 后来被用来指称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南戏、杂剧,明代以后,“传奇”则成为演唱 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专称,与“小说”( 狭义) 基本脱离了关系。强 颇有意思的是,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将“小说”单列一部,与“文学” 并列,也即是不把小说算作“文学”,梁启超直到1 8 9 8 年逃亡日本之时,也仍然沿 嚣陈平原。( 2 0 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第4 4 页,同上 x 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发表于1 9 1 8 年3 月1 5 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此系转引自林纾研究资料 ”郑振铎,同注6 饕郝岚,林译小说论稿 ,第1 3 9 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用康氏说法。而变法同人谭嗣同为百年一觉( 美国人贝米拉写的空想社会主义小 说回顾) 摇旗呐喊,却不知道它是一部小说:“若西书百年一觉者,殆仿佛 礼运大同之象焉。”3 9 但到了1 9 0 2 年梁发动“小说界革命”时,已经把小说视 作“文学之最上乘”。而在他的“小说”概念中,是包含了戏曲的,这是晚清小说的 一大特色。他创办的新小说杂志专门辟了栏就叫做“传奇体小说”。袁进认为, 这一概念上的误解却反而可以壮大“小说界革命”的声势,巩固虚构的叙事文学在 “小说”中的地位。因为,中国的“小说”本有“正史之余”的说法,不少人将“小 说”看作是“野史”而并非虚构性的叙事。我们联系到上文提及的林纾对于小说“历 史”功用的认识和实践即可看出。 而新文化同人们大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比如,新式学堂。也许在童年,他 们也接受私塾式的旧式教育,在雷同的“三味书屋”里摇头晃脑地念三字经但在 青年时代,他们大部分人都进入了新式学堂,甚至出洋深造。清末民初,一个引人 注目的学术现象,是西方近代学术门类传入中国后引起中国传统学术门类的分化, 并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而这个学科的建制是与现代大学制度 的逐步确立是同时的。“五四”文人们大多家里有条件而且运气好,赶上了好时代, 迈进了新式学堂,系统地接受从西方引进的各种学科知识的教育,并且,开始将之 视之为“常识”这种潜意识的优越感常常表现在他们的文学批评中,比如上文提到 的郑振铎在批评林纾的口译者时。 然而很多人却没注意到,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欧洲,文 学的范围其实也经过类似的变革:“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这一概念不像今天有些 时候那样,仅限于创造性或者想象性的作品。它意味着社会中被赋予高度 价值的全部作品。”而被每一个英国人视为骄傲的莎士比亚,因为创作的是戏剧,竟 一度被摒弃于文学家之外。等等。可以说,“一直到十九世纪,鄙视小说,不把小说 当文学,同时却又把哲学、历史等学术研究当作文学,几乎是世界性的文学观念。 舶文学的变迁是令人惊异的雷同,而中国的变革也不过是晚发生了几十年而己。 如此,中国文学在阵痛中经历了在西方文学的参照下的所谓的从古代文学到现 代文学的蜕变。而其中起到无可辩驳的推动、催化作用的正是第一批的文学译介者, 包括林纾。他们即是寒光所说的“旧文学的终点,新文学的起点”他们以舶来的新 鲜乳汁滋养着新文学的作家们。 假如上面这个推断成立的话,我们如何来理解,仅仅相隔十年,这一代被。林 译小说”滋养过浸润过的新文学作家们会回过身来反对它呢? 或许,是双重的“失位”焦虑把他们推向了时代的风头浪尖。既往的文坛已经 没有他们的位置- i 厢道已被堵住了,再没有什么科举考,再没有什么翰林院了, 静转引白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 ,第9 7 9 8 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6 年1 0 月第1 版 柚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 第9 0 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6 年1 0 月第1 版 1 1 他们失去了被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视为“正途”的晋身之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 远渡重洋,去陌生的国度里寻求真理。然而,躯体庞大却荏弱不堪的中国以及他们 苍白无力的文化在强势的西方军事及文化面前黯淡无光。曾经豪气万丈的泱泱大唐, 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的世界,失去了舞台。 在面对旧式知识分子时,他们所拥有的唯一优势或许只是那逐渐被当作常识的, 被西方文学史建构出来的文学观。 第二节原著中心论 林纾的翻译受到人们诟病的地方还在于,他的误译、漏译以及删减或是增补 刘半农在复王敬轩书中写道:“第二是谬误太多,把译本和原本对照,删的删, 改的改,精神全失,面目全非”。的确,林译小说存在着删改和增补等问题。比如, 雨果的九三年 ,林纾译成篇幅大幅缩水的双雄义死录,堂吉诃德第一部也 被他译成薄薄的一本魔侠传;另外,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很多原书内容省略了, 比如马克的姐姐就完全没有提及;经常被提及的缩减之处如 块肉馀生述第一章 提到一个医生,原作有一百来个英文单词,我们暂且先看下现代译文: 他是他那性别中最谦逊的,小人物当中最温和的。他侧起身子出入,以便少占 些地方。他走路像“哈姆雷特”里的鬼一样轻,而且更慢。他的头垂向一边,一部 分由于谦逊地贬低自己,一部分由于谦逊地讨好任何人。若说他从来不曾对一条狗 废话,那还没有什么稀奇,他甚至不能对一条疯狗废话。他可以温和地对它说一句, 或一句的一半,或说一句的一小部分;因为他说话像他走路一样慢;他不肯对它粗 暴,他不会对它动气,不拘为了什么人世的理由。“ 而林纾只译作了十一个字:“医生平惋不忤人,亦不叱狗。”可见其删减工程之 巨。 林译小说中经常出现“外史氏”的字眼,我们翻阅原文并没有看见。这是林纾 在翻译小说中难以抑制住点评的冲动,充当所谓的“外史”跳出来发言。这是源自 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冲动;以印象式、抽象性的字眼来对文学作品或现象作描述。 甚至他还如钱钟书所言,“认为原文美中不足,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因而 语言更具体,情景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饱。在翻译时,碰到他认为是原作 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圯 其实,林纾的这种状况在晚清翻译界十分普遍。那是个以意译为风尚的时代 陈平原谈到,在晚清译界几乎从一开始就把“雅”而不是“信”放在首位。大致表 1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董秩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8 年版本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同上 1 2 现在:一为改用中国人名、地名;二是改变小说体例、重拟回目:三是删去“无关 紧要”的闲文和“不合国情”的情节;四是大加增补,最典型的即是吴趼人衍成的 二十四回的电术奇谈。陈平原认为,意译的风行主要是与人们对域外小说的理解 和评价有关:对大部分读者甚至译者来说,西洋小说可以考察异国国情,鉴其政教 得失,实际上蕴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即对域外小说审美价值的怀疑。参考我 们上文提及的对于“正史之余”功能的追求,我们也能够理解附加在这种功利性翻 译目的上的意译风潮。“收录至审慎,适泽亦期弗失文情”的“直译”要求要发生在 1 9 0 9 年以后了。在此之前,“直译”是个名声很坏的术语,往往与“率尔操瓢”“味 同嚼蜡”等等联系在一起。4 3 其实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讨论的前提仍然是:究竟怎样才能最接近原著。这 仿佛是一个无法绕出去的论题。有人大而化之地提出“信达雅”,有人也很专业细致 地讨论某种句式该如何翻译。然而喋喋不休的论争背后仍然是:原著。一直以来, “沟通”是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对于翻译必须准确传达原文内容的要求,变得 是那么理所当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原著的重现,因此, 翻译的好坏,就在于它在何种程度上接近原著。这样一种翻译观,现在被称作“原 著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语】贵州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普通高中教学检测(二模)试题(解析版)
- 2025年全国人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面试题库附答案
- 安卓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业种植承包合同
- 2025副总经理助理聘用合同
- 2025关于投资理财的合同示范文本
- 2025餐厅服务员劳务合同
- 地管相关知识培训内容摘要课件
- 专利申请监理合同
- 市场营销策略风险评估工具
- 枣庄学院《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GB 46031-2025可燃粉尘工艺系统防爆技术规范
- 2025-2030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政策支持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产品线库存管理与补货预测系统
- 2025年高考(山东卷)历史真题及答案
- 医学减重管理体系
-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讲座
- 2025年新营运损失费赔偿协议书
- 手术部运用PDCA循环提高手术室术后设备器材定位归还率品管圈
- 传统丧事流程安排方案
- 第三课第三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