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小说著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小说著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小说著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小说著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小说著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小说著录研究 内容提要 明代官私书目对小说的独特著录,是明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也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和关键所在。 明人书目突破传统著录成规,将小说戏曲1 与诗文甚或经史并列,凸显小 说的文学特质,张扬小说的地位、价值,在古代文学发展和思想文化史上均具 有重要意义。产- - t j - 本文拟通过明代官私书目中小说著录的考索,以及与历代小说著录的比较, 体会和梳理明人对小说观念的理解、把握和贡献。并结合明代的社会实际,阐 示和剖析了明人小说观念流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涵:即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 力图对小说和图书分类的关系作一番跨学科的尝试性探索。f 希望能为目录学和 文学之间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除引言外,全文分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意在简要介绍明代文人的文化贡献,说明明代小说领域的拓展是 文人最有创见,最有生气的成就。 第一部分,明代的小说著录,分三层叙述。首先,简要介绍明代官私书目 的共同特点:突破四部分类成规,客观上淡化了传统图书分类所孕育的价值序 列,为小说戏曲的著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其次,鉴于明代书目的体例区 别,本文将官修和私家书目中的小说著录情况分开描述,说明小况戏曲与诗文 的并录及其地位、价值的上升,是两种书目的共同趋势。最后,归纳总结了官 私书目中小说著录的内容特征,结合时人的具体评论,得出结论,即明代小说 观念可归结为两点:回归文学本体,认可小说的艺术特性:张扬小说的艺术价 值,认为小说功同经史。 第二部分,继承及超越。通过对明前小说著录的简单溯源和概述,梳理古 代小说著录发展演变的脉络,以此来比较并论证明人小说观念的继承和超越。 先参照古人著述,论证小说观的缘起和确立。在此基础上,考索历代 5 目中小 说的著录流变,说明小道观是传统目录定性小说、以贯之的基本原则,而小 | 兑文学性质的认定,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并非明人独创。然明代小说著录 九古代小说、戏r i l l i 州为小道,r 有r 丝万缕的联系。为论述方位史中4 , f 4 :1 蔓刖描录仃勺论述。 突破传统的小道观,以小说与诗文甚或经史并录,则是前所未有的创见。 第三部分,文化意蕴。明代小说著录的突破,不仅意味着文学领域的拓展, 还深深留下了那个特殊时代思想文化的变迁痕迹。文中拟从小道观的突破入手, 具体落实在明代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秩序的解体以及文人心态的嬗 变、异化上。以明代的社会衍化和文人的心态变迁来阐释明代小说著录变革的 社会意义和文化蕴涵。 全文约四力字。l 一。, r e s e a r c ho fn o v e l sr e c o r d s i nb o o k l i s t i n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u t o r :p r o f x uh o n g h u o & r a o l o n g s h u n a u t h o r :c h e ny a h a b s t r a c t t h es p e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o fn o v e l sa p p e a r e di nb o o l d i s ti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s h o w st h a tt h ec o n c e p to fn o v e l sc h a n g e di nn a t u r e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w a s n tt h e o n l ys t a n d a r d t h ea c a d e m i cc u l t u r a ls t y l es h o w e di nt r a d i t i o n a lb o o k st h a t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w a sb r o k e n n o v e lb e c a m e i m p o r t a n t i na c a d e m i cc u l t u r a ls t y l e t h r o u g h n o v e l sr e c o r d si nb o o l d i s t ,w ew o u l dn o to n l yc o m p r e h e n dt h e c h a n g eo fn o v e l sc o n c e p ti nm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a l s oe x p l a i na n da n a l y s ei t s 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a t st os a i d ,w e t r yt op r o b ei n t ot h e r e l a t i o n s o fn o v e l sa n dl i b r a r yc a t a l o g u e ,w h i c hp e r h a p sb e n e f i t st od e e p l yr e s e a r c ho f 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i nm a n y w a y s 第一章明代小说著录 明史艺文志乃清人编修,故本文考索明代小说著录,主要从明代的官 修及私家书目入手。2 ( 一) 明代书目的特点:闯出四部牢笼之分类法 明英宗正统六年,大学士杨士奇等奏上文渊阁书目,其分类法虽陋,然 不守四部成规,实歼有明一代风气。首日国朝,特录明帝御制、敕撰、政书、 实录等项,此例一开,叶盛、焦弦等皆傲行,几成明代众录之特色;次日易、 书、诗、春秋、周礼、仪礼并无经部总名,特辟性理、经济两类;次日史、 史附、史杂,漫无界限;次日子、子附、子杂,弊与史同;次曰文集,诗词划 出散文,与韵文对立,较之众录分别集、总集,精善多也;次则类书不附于子, 韵书不附于经,姓氏、法帖、画谱、政书、刑书、算法、阴阳、医书、农圃、 道书、佛书各各独立,不相比附,亦颇合理。 有明一代,除高儒、朱睦楔、胡应麟、焦弦、祁家 羹大家沿四部之称而大其 类目外,私家藏书多授文渊阁为护符,任意创新部类,不复恪守四部成法,此 在分类史上实为一大解放。宪宗成化间,叶盛之菜竹堂书目,即全仿其名类, 惟改国朝为圣制。后武宗正德三年,陆深作江东藏书目,创十四分之例。继 而起者,嘉靖中有晁琛、孙楼两家,嘉、隆间有沈节甫一家,万历中有孙能传、 陈第两家,崇祯中有茅元仪一家,皆自出心裁,唾弃四部。晁氏宝文堂书目 分上中下三卷,以“御制”为首,上卷分诸经、总录、五经、四书、性理、史、 子、文集、诗词1 2 目,中卷分类书、子杂、乐府、四六、经济、举业6 目,下 卷分韵书、政书、兵书、刑书、阴阳、医书、农谱等图书1 5 目。分乐府于诗词 外,为古录末及。 万历三十三年,张萱等奉谕撰内阁书目,亦效仿私家之例,废除小类, 一例称部。以官书而从私家体裁,在往古未有闻。其部名为圣制、典制、经、 史、子、集、总集、类书、金石、图经、乐律、字学、理学、奏书、传记、技 艺、志乘、杂作。这种著录有经史子集之目,但仅为小类,非属总部,且经史 子集既不复统摄他类,则无扦格之虞。类似分类在明代私家书目中颇为常见, 爰及清代顺治,此风不泯。钱曾作也是园书目,分类尤细,合计竟达7 8 部。 这种突破四部牢笼的分类法无形中削弱了图书分类中的价值序列,为明代小说 著录的突破性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开放性环境。 ( 二) 明代书e l 中小说著录简介 2 本文所j l 用书目,均 1 1 白难j 代书甘题跋丛刊( i 、下册) ,书廿义献“1 版社,| 9 9 4 年版 明代书目中小说戏曲的收录及其地位价值的张扬已成为显著趋势。鉴于官私 书目的体例不同,及其著录小说的微妙区别,本文拟分开简介如下: 一、官修书目的情况 1 小说戏曲与诗文并录。 明正统六年( 1 4 4 1 ) 成书的文渊阁书目,并未承循传统四部分类模式。 而是按千字文顺序分书橱号,橱号之下再按图书内容标分类别,首次在图书分 类中不强调经史子集的价值序列。在卷十诗词类中,收录了戏曲大全、风 月锦囊、笑苑千金、新词小说、绿窗谈薮、东嘉韫玉传奇、烟粉灵 怪。这些小说戏曲的收入,正是通俗文学首次进入目录学的著录行列,并与诗 词并录,首创集部文学收录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先例。 这种收录在明代官修书目中并非唯一现象。秘阁书目亦有类似著录,在 集部的大明诗选类中,戏曲大全、风月锦囊、笑苑千金、新词小说、 绿窗谈薮、东嘉韫玉传奇、烟粉灵怪这些戏剧小说赫然在目,与有明 一代的诗词集并入高雅的集部文学。明代徐图撰行人司重刻书目,在史部的 正史稗史杂记著类收入诸家小说、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世说新语、 酉阳杂俎、绀珠集、程史、野客上书、容斋随笔、南村辍耕录 等,与史记、国语、战国策同入一类。其文部乃集部之别名,改类书 类( 子部) 入文部,在其中收录了锦绣万花谷、历朝故事、博物志、珍 珠船、艺文类聚、事物类奇、丹铅总录、艺林伐山、稗编、捏 史、记纂渊海等小说集,表明其文学观念的进展。 如前面引言所述,明初小说虽已蔚为风行,但在正统观念中仍处境艰难。 明代官修书目的这种著录,突破因循的旧例成规,实为大胆的创新尝试。 2 文言小说的窜类。 在明人的官修书目中,文言小说的窜类现象极为普遍,是小说著录变革的 主流。 文渊阁书目在卷六的史杂类中收录了大量文言小说。如汉武帝洞冥 记、唐国史补、唐小说、松窗杂记、翰林志、商力士传、玉壶野 史、南部烟花录、捏史、常侍言旨、劭伯温闻见录、武林旧事、 孙公谈圃、石林燕语、松漠纪闻、宣和遗事、朝野杂记、大唐新 语等等。这些文言小说在以前的史志及官私书目中均列为子部小说类。国 史经籍志在卷三史部杂史类亦有同样著录。如大业拾遗、朝野佥载、 开元天宝遗事、三楚新录、江南野史、大唐新语、丌元传信纪,霸 史类则收录有国史补、唐小记、会华子杂编、次柳氏旧闻、玉泉子 见闻杂录、玉章闲话、北梦琐言、邵氏见闻录、南楚新闻、中朝故 事等等。在故事类中有汉武故事、先朝故事、中朝故事、春明退朝 录、国朝一百一十事等文言。小说。在卷三史部传记类以下冥异小类中,汉 武内传、宣验记、搜神秘览、大唐奇事记、传奇、甘泽谣、离魂 记等文占小说又纳入其中。而秘阁书目的史杂类中,文言小说的著录办 惊人地类似。此不赘述。 至宋人新唐书后,志怪传奇纳入子部小说类,史部澄清,艺术性的小 说与实录性的历史划境而治。故宋史艺文志沿袭旧例,将虚构色彩较浓 的志怪传奇及富有文采的野史笔记著录入小说,小说观念荡然一清。至明,文 人剥,j 、说的虚构本质更是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据此可推测明代书目中小说 作品重返史部,并非观念上的倒退,而是小说攀援史部,地位上升的标志。 3 、说著录史上的另类现象:不立小说类目 明代官修书目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以及秘阁书目有一个 引人注目的著录现象,即不立小说类目,前文已述文渊阁书目仅以图书内 容标分类别,将传统的子部区分为子书、子杂及子附三类,其中子书为诸子著 述,而子杂及子附中则充斥了大量文言小说。如王子年拾遗记、次柳氏旧 闻、酉阳杂俎、唐摭言虬髯客传、北里志、滑稽集、青琐高议 等等,这些作品占了子部总量的绝对份额,大大超过诸子著述。值得注意的是, 子部并未着意疏别十家,判分九流,体现了一种兼容并蓄、学术平等的文化精 神。 秘阁书目的子部分类,亦是突破因革,分为子书、子杂、杂附三类,在 子杂及杂附类,收录了大量文言小说。如王子年拾遗记、酉阳杂俎、虬 髯客传、北里志、青琐高议、闭幕闲谈、东坡志林等等。与文渊 阁书目类似,秘阁书目亦未在子部中专列小说类目,而是将大量小说归入 子杂或杂附,甚至于其子书类诸子著述中亦杂有文言小说,如石林燕语、说 苑、燕丹子等。子部不列九家,及小说著录对诸子著述的渗透,表明九流 十家的价值序列,已在悄悄发生动摇。 明人小说著录上的变革,在内阁藏书目录中趋于极端,在卷八杂部中, 出现了小说与诗词文集的并录。 内阁藏书目录将杂部独立于经史子集之外,其中收录了唐摭言、石 林燕语、捏史、类说( 集古今小说) 、石洞纪闻、山居随笔、金声 玉振( 皆国朝小说) ,丹铅余录、墨池琐录、容斋随笔、困学纪闻、 黄氏日钞等文言小说。同时也录有古文短篇一册,百段锦( 唐宋文) 、诏 诰章表、南州集( 诗) 、清漳集( 名贤诗文) 、庐陵集( 诗文) 、甘棠 集( 诗) 、归茶集、留坡集( 散文) 、夷陵集( 诗文题咏) 、临汀集 ( 碑记诗文) 等诗词文集,还著录了四经归极、小学书、经学明训、 圣传十论等曾归入经部的作品。这种小说与经史诗文并录入一类的现象, 说明传统的小道观正在悄悄动摇,小说观念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综上所述,明代官修书目中小说著录与此前历代著录有根本区别。小晚戏曲 收录入集部文学的范畴,反映了著录小说的基本原则小道观受至i i m j 击。| 1 可以说,这是资深练达,文学修养深厚的明代文人亿脱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之 后,列白话小说的艺术价值予以肯定的一种表现。人量文言小说在子部j 史部 的窜类及与诗词文集的并录,拍i 是感觉敏锐的明人,力图在汇统的目录学著录 中,对小说地位价值加以张扬,重新予以定位的努力。 二、私家书目 明代小说观念的变化,在明中后期文人学士所编撰的私家目录中,更趋明 朗,也更为集中典型。 1 小说戏曲的著录成为主流 嘉靖十九年( 1 54o 年) ,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类,收录了大 量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百卷,忠义水浒传一百卷, 戏曲西厢记、王十朋荆钗记、吕洞宾花月神仙会传奇、蔡伯喈琵琶 记、死生交范张鸡黎杂剧、风月囊集、醉思乡王粲登楼杂记、小天香 半夜朝元传奇、五伦全备记等,开了历代书目之先例。百川书志卷五史 部传记类收录了大量唐传奇单行本,如红线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 这些单行本首次在著录中出现,表明著录者对小说的重视和肯定。卷六史部小 史类收录了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娇红记钟情丽集等明人小说集。 而嘉靖2 0 年晁氏宝文堂书目在子部杂类著录了许多唐传奇的单行本及 白话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错斩崔宁、种瓜张老、合同记、 金鳗记、快嘴李翠莲、玉观音等等作品。脉望馆书目收录俗文 学图书更多,有古今杂剧2 0 0 多种,小说1 8 0 多种,这里不一一列举。徐 氏家藏书目则在乐府类中亦列入大量元明杂剧和传奇著作。晁氏宝文堂书 目则在乐府类收入小说戏曲杂剧等若干作品:西游记、西厢记、庄周蝴 蝶梦、三战吕布、别虞姬、戏文目录、传奇目录、沙门岛张生煮 海、感天动地窦娥冤、迷青琐倩女离魂等等。明董其昌玄赏斋书目 史部中收录小说甚多,杂史类收入松漠纪闻、西京杂记、大唐新语、卓 异记、迷楼记等,传记类收入虬髯客传、王子年拾遗记、洞冥记、 赵飞燕外传、穆天子传等:列女传收入飞燕别传、杨太真外传、绿 珠传、梅妃传等等。这些文言小说占了史部类书目的绝对篇幅。同时, 卷六子部小说类又收入小说3 5 2 种。世善堂藏书目录史部稗史野史并杂记小 类列入程史、绀珠集、说苑、夷坚志等文言小说1 0 6 篇,加上语怪 各书小类1 7 种,在其集部词典类纳入四声猿一卷。近古堂书目在上卷 小说类记录了1 8 6 种文言小说,下卷小说类记录了1 7 7 种小说,而且史部杂史 类、史部传记类,小说均占大量篇幅,这里不赘述。 小说戏曲在私家书目中登堂入室,已成为目录学家们的普遍共识和小说著 录发展的共同趋势。 2 小说与诗词文集的并行著录: 百川书志子部小说家类与集部别集类的著录中出现了同注现象,即会 沙赋、四端通俗诗词、八面锋、论盂古义等作品,在小说家类与别集 类中均有收录。小说与集部文学之间的界限似乎并不那么严格了。 晁氏宝文常书目在子杂类及乐府类收录有大量小况戏曲,前面已有目l | 叙。在著录小说戏曲中,杂录有乐府诗集、古乐府、稼轩长短句、诚 舞乐府、铁崖乐府、钟嵘诗品、文式、文断、文录、诗对押韵、 。f j _ 文法则、儒学椒要、诸子大同集、经籍格古、古i 琐书、朱亍- 内外篇。而其集部诗词类,又收有小说艳情集、扣舷集。在书目史上集 郑文学类或经部作品与小说戏曲并行著录,可称首例。书目家对小说戏曲的艺 术评价及归属问题豁然明朗。赵定宇书目的小说类办收录了唐宋诗选、 陆放翁诗选、诚斋集、石湖居士集、陈石塘文集、西华文集、文 朝礼乐志、占乐苑、三教经解典籍格言、奏疏等诗词文集,脉望 馆书目的小说类中,录有崇祀疏议、女孝经、政训、晕明进士登科 考、争明祖训、殿阁词林记表则、百j i i 学海、小卜三经、集事 诗等诗文集。百j i 书志则将诗论海翁诗集、词林备要、摘翠百 咏小春秋等诗文与小说并列。 菜竹堂书目不依四部,分三卷,卷一为圣制、易、书、诗、春秋等经部 类:卷二为经济、子书两类;卷三为子杂。在经济类中,小说程史、唐小 说、唐国史补、石林燕语、武林旧事、汉武洞冥记等与宋诏令、 史记、前后汉诏令、唐贤策要、三国志等文集并列。在子杂中,王 子年拾遗记、幽闲鼓吹、虬髯客传、青琐高议、睽车志等小说与文 苑英华、骆宾王文集、唐文粹、昭明太子文集、三苏文集、曹子建 文集等并列。 明代李廷相的濮阳藩汀李先生家藏目录,不循四部成法,而依书架的排 列顺序及图书内容来类别区分,在中间朝西的书架中,三柜一层书籍内:世说 新语、纪纂渊海、江南野史、琐辍录、江淮异人录、元贤丽曲等 小说戏曲与临川集、苏子古诗、唐文类、玉台新咏,骆宾王文集、 艺文类聚等诗文并录,中间朝东的头柜二层有小说黄氏日钞、容斋随 笔、夷坚续志、说郛等小说与文苑英华、唐文选、周礼、尚书 句解、尚书通考等诗文甚至经部书并列类似著录几乎每部书架皆有, 据其所著,小说实已视同文学体裁之一种。 明钮石溪会稽钮氏世学楼珍藏图书目中根本不分类,依图书内容排列, 其中小说与诗文是并排相依的。而汲古阁校刻书目中亦不分四部,著录了 红拂记、浣纱记、荆钗记等6 0 种曲,同时,在津逮秘书十五集中, 亦收录了大量文言小说。每集以图书内容来标分类别,不再着重于经史子集的 价值序列。而小说亦多与诗文同集,如第八集,冷斋夜话、扪虱新话、桎 史、西溪丛话等小说与诗品、二十四诗品、风骚指格同列一集。 而十五集中湘山野录、劭氏闻见录、滑稽编茅亭客话、齐东野语 等小说与李善注文选、玉台新咏列在一起。众多私家书目的著述表明, 将小说视为文学样式已是明人共识。 ( 三) 明代小说著录的内容特征 明代小说观的变迁,固然可以反映在小 兑的创作、评点及传播诸环节上,也 可以反映在书目著录中。前者便于展现小说观演变的丰富多样性,而后者更能 直观显示小说观新变在形态上的特征。故从书录中寻纾明小说观新变与定位 的诸要素,应当成为一条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 一、与经史并列杂处:小说功同经史 小说之名目肇自先秦,是与大道相对而言的。汉书艺文志列小说于诸 子之末,并引述孔子语,把小说视为君子弗为的小道。小说之为小道,此一观 念为历代书目奉为圭臬,直到明代中晚期爿有了新变。 在明代书目著录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小说的著录突破传统图书分 类模式,厕身史部乃至经部,与经、史书目并列杂处。这种新变于私修书录上 有较清晰的脉络,并集中表现于明中后期的公私著录中。 1 与史并列 小说书目厕身史部者,可征实如下。嘉靖1 9 年( 1 5 4 0 年) ,高儒编百川i 书志,在史部收入正统观念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剧小说,破图书著录之先例。 当时通行的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及戏剧西厢记、琵琶记、荆 钗记等,均被纳入史部野史类,而卷五史部传记类又收录了大量单篇唐传奇, 如虬髯客传、鸳鸯传、柳氏传、任氏传、霍小玉传、李娃传、 离魂记、杨娼传、柳毅传等等。小说被视为小道,历时已久,其地位 不能与经史相提并论。高儒将正统文人视为“诲盗”的水浒传和“鄙陋” 的三国演义等书目纳入史部,与正史参行,无疑是认同并肯定小说的地位 和价值,将小说升格为能治世化民的大文章。至于戏剧西厢记及诸篇唐传 奇,主人公多为普通平民,甚至下层娼妓,却在史部与明君贤臣、高士孝子同 列,而这些艺术形象中孕含的反抗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更是具有突破封 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倾向。高儒的著录,大胆表现了他对小说艺术的高度赞赏, 实开后世图书著录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和图书分类模式的先声。 史部文章布局严谨,文笔优美,在语言艺术上具有比较高的成就。小说之列 入史部,不仅意味着地位上升,而且也从侧面说明小说发展到明代,其语言艺 术成就已达相当高度,并得到时人肯定。高儒更在三国演义下注日:“据正 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史氏苍古之文,去替传诙谐之气,陈叙 百年,该括万事。”3 又于小说类剪灯新话下注日:“钱塘瞿估,右传记之派, 但取其文采词华,非求其实也。”4 高儒对小说书目的注释,表明当时人们对小 说的虚构本质和艺术特征已有较深认识,并能与历史明确区分开来,所以说“非 求其实也。” 历来书目家均以征信求实的标准来衡量评定小说的价值地位,小说遂为经 3 j 岛儒:川书忠卷六史部 4 同3 古典文学出版礼,1 9 5 6 年版 6 史之附庸,列1 。以立意为宗的子书之后。而至高儒的自川书志,这种崇实征 信,尚功用的价值观已有所松动,不再是评判小说唯一的标准。类似的情形也 表现在其他书录之中。陈第的世善掌藏书目录在史部的“野史稗史并杂记” 类与“语怪各书”类收小说书目极丰富,这两类书是历来书目所绝对摒弃于史 部之外的。“野史稗史并杂记”类计有西京杂记、程史、丽情集、绀珠 集、唐语林、历代小史等小说1 0 6 篇,“语怪各书”类计有搜神记、传 奇、洞冥记等小说共1 7 种。明叶盛的菜竹掌书目虽不立史部,但却在 经济类中将小况与历史书目并列,如玉壶野史、唐小说、程史、大唐 新语、常侍言旨等小说与三国志、史记、唐书、隋书、宋诏令 等史书并录在一类。又近古堂书目亦于史部杂史类列入江南野史、武 林旧事、广卓异记、西京杂记等小说,史部传记类列有稗史集传、列 仙传、王子年拾遗记、洞冥记等有明显虚构色彩的小说。明董其昌玄 赏斋书目则在史部公然列出仙佛类和冥异类,并在史学类、杂史类、传记类、 校书类列入大量小说。 明代私修书目著录小说的特殊现象,说明当时的小说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 化。唯实崇信的实用价值观已非唯一的衡量标准,传统图书分类所反映的学术 文化结构模式便被突破。 2 与经杂处 小说书目厕身经部,与经书并列杂处者,可征实如下:嘉靖2 0 年晁琛晁 氏宝文堂书目,在子杂类中将小说与经部书籍相提并论。如三国演义、水 浒传、错斩崔宁、快嘴李翠莲、种瓜张老、玉观音、金镘记等话 本小说与小学旁注、古三坟书、孔子家语、经籍格言、朱子大同 集、儒家枢要等并列。隆庆年间的赵定宇书目,小说不入子书类,与四 部参行,且其中稗海大观、世说新语等小说与三教经解、经籍格言、 平阳文献、文朝礼乐志、古乐宛等经部书目并录。万历年间的内阁 藏书目录,则将经部的小学书、四经归训、官箴、治世龟鉴录等, 子杂类中则将读孟书、女诫、中说、独断、刊误、诸子言要归 入小说。 至此,小说终于在传统的学术文化结构中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小说功 同经史的作用,也成了不少有识见文人的共识,并在其书目著录中清楚地体现 了出来。这充分证明了明代中后期文人小说观的急剧转变。 3 小说价值上扬 图书分类是人们判定学术文化价值的直观反映,小说书目与经、史书并列杂 处,界限不分,甚至消泯,正是明代小说观新变的表征。古今小说序日:“怯 者勇,淫者贞,薄者钝,顽钝者汗下,虽小育诵论语、孝经,其感人未必 如是之捷也。”5 论者对小说的功用评价之高于此可见一斑。无碍居士警世通 言+ 序中言:“六经、语、孟,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 5 i 蚰清小说资料选编( :、下册) ,第1 0 4 4 页齐鲁书h :1 9 8 9 年版 7 为贤牧,大使罩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c 兑孝而孝,说忠而忠”6 此 均为视小说功同r 经史的显例,至十将小说与史也、春秋等槲伦比,誉 为天f 奇 s 等惊人之论,这罩就不一冗述。小况实际上已承担了经史的教化 功能。f 如梁启超所言: “自元、明以降,小说势力入人之深,渐为识者所共认。此种势力,蟠结于 人之脑识之中,而因发为言论行事,虽具有过人之智慧,过人之才气者,欲其 思想尽脱离小说之束缚,殆为绝对不可能之事。”。 小说教化功能的提高,遂使其在学术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改变。清阮葵 ,e 的茶余客话卷1 6 载明成祖朝有文华殿书目,其中收录了三国志通 俗演义,而在明修的永乐大典中,则以很大篇幅,著录了评话、戏剧和戏 文。8 卷4 6 下从卷之1 7 6 3 6 1 7 6 6 l ,全属评话类,可惜有类无目,未具列篇 目,今已不可得其详。 总之,明代诸家书目的小说著录虽罗列不伦,但毕竟达成共识:小说不再是 与治世化民无关的小道,而能与经史并论,在学术文化结构中据显要的地位。 小说地位及功用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小道观的桎梏,为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提供 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二、纳入集部或别出:小说文学特质凸现与定位 1 与诗文并列 明人小说著录的第二大变化,是小说书目与集部书目的交互渗透。在私家 目录中,百川书志小说类收入金沙赋、四端通俗诗词、八面锋、论 孟古义、翰林策要、场屋准绳、黄状元锦囊试问、麟台野笔、策学 矜式五段锦等集部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子杂类中将小说与诗品、文 式、文断、古文法则、文录、诗对押韵等集部书目并提,而乐府类 中则将诗准、乐府诗集、古乐府、稼轩长短句、诚斋乐府、铁崖 乐府等诗词集与小说西游记,戏剧西厢记、张生煮海、倩女离魂 等并列。赵定宇书目小说类亦收入唐宋词选、陆放翁诗选、石湖居士 集、陈石塘文集、诚斋集、西华文集等诗文集。上述小说著录的这种 现象表明,小说已登堂入室,正式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与诗文同样的文学 特质。 自汉书艺文志以来,小说隶属于立意为宗的子部,其文学性根本不 受重视。直至明中叶以后,对小说的艺术特征才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谢肇涮 认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味之笔。”9 不仅指 6 _ 5 ,第1 0 4 5 负 7 列5 ,梁启超:告小说家,第1 2 2 贝 8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4 负,【海古籍“j 版 1 :,1 9 8 1 年版 9 五杂俎卷i 五,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8 出小说区别于经史的艺术本质虚构,而且点明小说创作是游戏而非载道, 具有审美意义。袁于令则称:“传奇者贵幻,”张无咎则在批评北宋三遂平 妖传序中指出:“小说家以真为正,以幻为奇,兼真幻之长。”“相当深刻地 道出小说创作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区别。这说明,明人更多的是从文 学角度来考虑这一概念的。小说已在文学殿堂上形成与诗文并驱之势。官修的 文渊阁书目亦在集部的诗词类收入戏曲大全、风月锦囊、笑苑千金、 新词小说、绿窗谈薮、东嘉韫玉传奇、烟粉灵怪等戏剧小说。内阁 藏书目录将文海披沙、绝句辨体、百段锦、诏诰章表、松陵集、 南州集、庐陵集、清漳集、临汀集等诗文集与小说并列。秘阁书 目亦在集部大明诗选类收入戏曲大全、东嘉韫玉传奇、风月锦囊、新 词小说、烟粉灵怪等小说戏剧。官修的行人司重刻书目则将集部改为 文部,收入珍珠船、丹铅总录、艺林伐山、稗编、捏史、记纂渊 海、博物志、历朝故事等小说。大量小说书目厕身集部,以至把集部改 称文部,这表明,小说已成为文学家室的正式成员,与诗文并列。至于小说具 有的兼容并包、搜罗旁杂特点,明人亦还未能尽然剔除。 2 小说类目别出:文学特质凸现 明代小说著录还存在特殊现象,即为通俗小说及戏剧( 通称说部) 专辟类 目,这是明人于传统的四部分类模式中试图重新定位小说的表现之一,亦是明 人对小说的文体特征有深入认识的反映。晁氏宝文堂书目专辟乐府类,收录 小说戏剧,如西游记、西厢记、琵琶记、荆钗记、一文钱缠到底、 朱善真生死姻缘记等与诗准、古乐府、乐府诗集归入一类。徐氏 红雨楼书目亦于四部之外专辟小说类和传奇类,小说类收有文言小说如酉 阳杂俎、拾遗记、世说新语、菜根谭等6 7 9 种,传奇类则载有戏曲温 太真玉镜台、白江州青衫泪、倩女离魂、替父从军共1 5 9 种。而脉 望馆书目中小说类不仅篇幅繁重,且收入小十三经、文谱、诗谱、女 训、三传、九经补韵、乐典、律吕古义等经部书目,稍后的赵定 宇书目中保存的稗统目录中,将三坟、周易举正、尔雅、小学 绀珠、周礼考、春秋考、六经总论、易经、尚书考、诸经考等 经部书归入稗官小说。这种著录已完全打破了几千年的图书分类模式,背离了 以经部为首的传统学术文化结构模式。这表明时人重新定位小说时,已背弃了 历来遵循的以道论高低优劣的思维定势。儒家“义归无邪”诗教观再也不是文 学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而诗论、文论的观念范畴亦纷纷进入小说的审美领域, 如明汪道昆称水浒“如良史善绘,浓淡远近,点染尽工,又如百尺之锦,玄 黄经纬,一丝不纰。”夏履先则叙述更为详尽:“吟咏讴歌笑谈科诨,频频 嘲尽人情,募穷世态,虽干头百绪,出色争奇,而针线密缝,血脉流贯,首尾 呼吸,联络尖巧,无纤毫遗漏。”,文人用审美的眼光评论小说,表明小说在 o m3 ,表十令:隋史遗史序,第1 6 2 负 i l 清小说序跋选第47 贞,f - n ) 民 | j 版利,1 9 8 9 年版 j h3 刿朝天都外h ,:水阱传序,第3 1 4 贞 3 1 41 i w 剌爽阁土人:神真逸史凡例第4 1 2 贝 文学意义上实现了与诗、词、文等集部文类更深层次的融合。故李贽于焚书 中言: c t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 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 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稍后宋懋澄的九集中,收有稗类三卷,又在传类收入小说负情侬传, 均是将小说与富与审美价值的诗文同等看待。 小说厕身集部,与“缘情而绮靡”的诗文并列,在文学史上具有丌拓意义。 明人对小说的重新定位及其文学特质的肯定初步确立了小说、戏剧及诗歌、散 文四者并立的格局。小说能在后世雄踞文坛,与明代书目家们大胆的开拓精神 不无关联。 综上所述,小说著录,从明前的附庸经史到明代的厕身经史,以至最终别出 四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的束缚,超越了儒家诗教崇实用、重功利的观 念,这大大拓宽了小说创作的思想领域,为小说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使人们 更多的从文学而不是从学术的角度来定位小说。 o 第二章继承与超越 在传统的图书分类中,经史子集四大部属不仅仅是学术的类别,还蕴含有价 值的序列。小说乃小道,历来屈居子部末流,在这个界限分明的思想文化等级 中,根本排不上座次,其艺术性更是无人问津。 明代书目将小说与诗文甚或经史并列,认可小说的文学特质,张扬小说的地 位价值,无异于对传统分类模式的唾弃。这种著录观念上的突飞猛进,并非一 蹴而就,而是个历史的渐进过程。 基于小说在古代一直未有明确定义和范围,我们此处对明人小说观念的继 承( 文学特质的认可) 和超越( 小道观的突破) ,不作分开阐释。 ( 一) 前小说著录发展概述 一、小道观的缘起与确立:( 先秦汉) 1 小道观的缘起:先秦乃小说概念的产生时期,今可见有关资料三则: 在庄子外物篇中,叙述了一位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故事,以寓大道高 远、须凭大器具方能获得的思想,其后笔峰一转: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荀子正名中有这样一段话: “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愿亦衰矣”。 论语子张有云: 子夏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矣: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在百家争鸣,诸子辩难的历史背景下,诸子对小说的指称皆语意相近,其中 心在于小说的思想内容支离破碎。后人常用孔子弟子子夏之语,所谓“小道”, 东汉郑玄注“如今诸子书也”,当是对礼乐政教外的诸子杂学和农医百技的泛称。 明言其不能达成大道的宏深境界,儒门弟子不屑为之,流露出对非儒学派及其 学术的低调态度( 见何晏论语集解) 。庄子所言“小说”办颇有影响,鲁迅 “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不同”( 中国小 说史略第一篇) 一般认为,庄、苟等人的“小说”概念与后世有很大区别, 基本不具有文体学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提出和定位小说的原则:先秦 小说概念是被定位于价值结构框架中形成的。这种真理谬说,大道,j 、道的结构 模式中,小说被定位于谬语和小道一端。 我们认为先秦诸子提出和定位小说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并且具有深远影 响,这种原则不仅深入小晓的创作传播,而且为历代的小说著录所承袭沿j 1 j , 使得小说在这科t 文化价值结构中的地位长期未变。 2 小道观的确立: 两汉论及小说者有三人,东汉班固影响最大。在汉书艺文志中,他 考索诸种学术源流,分为十家,其中之一,就是小说家。班固在开列了他所认 为的1 5 种小说家著作后,分别附以简评,并总结性地作了一番评述: 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 有可观者矣: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亦弗灭矣。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 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在诸子十家排序中,小说家居于末流,这是班固对汉代学术文化总体格局的 描述。这一结构性描述的角度,显然与不同学派所用的文体基本形式规范及文 章的外在形态特征无关,就儒、道、墨、法等诸家的命名而言,除“墨”以学 派创始人之姓名命称外,其余皆以其学术的主要内容命称( 由于“墨”以成兼 爱、非攻、重然诺等信条的倡导和奉首者之代称,因此说,“墨”亦是以其学术 内容、学术主张命称的。) 从逻辑上看,处于这一系列的小说家又岂能以另一原 则( 文体学) 来命称。而实际上,班固对小说家的整体评价及对具体作品的简 评也不是从文体学角度着眼,而是从其内容( 所载之道的浅鄙) 入手。 由于西汉在意识形态上已完成了独尊儒术的进程,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中以“儒”为首的十家名次排列,实际上是按各家学说在构建封建社会意 识形态中的作用大小来排序,并用历史叙述的权威形式来确认和强调的这样一 个社会性的文化价值结构。这是汉书艺文志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汉书艺 文志中有关小说及小说家的评价,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汉书艺文志对小说及小说家的议论和评价是从统治阶级意识形 态建构需要这一角度进行,而非任何文体学角度。因而,这里的小说被突出的 是其内容方面的特征,即指专事记叙表达浅鄙小道的作品,用今天的学科分类, 班固定位及定义小说是从文化学角度而非文体学角度出发。 第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营造了一个社会文化结构,这个结构可细 分为十家,粗察只有两级:九家与小说家( 大道和小道之代表) ,它明确表达了 那一时代统治阶级乃至一般学人对小说的基本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 正是基于同先秦诸子类似的思维定势。在先秦诸子而言,一切与自己学说主张 相左的均为“小说”“小道”;在班固看来,一切与统治集团建构意识形态相左 或无关的文化样式便是小说。大道,j 、道,中心边缘,九家一家的格局,正是定 义、定位小说及小说家的基本文化格局和权威模式。这种由先秦诸子所采用, 为班固所沿袭并确定下来的评价界定小说及小说家的基本序列被历代目录学家 乃至学人所接受,影响一直至于明清。 二、小说文体的发展及其文学特质的凸现:( 汉宋元) 1 、小说著录从属于子、史及其叙事因素的蕴涵:( 、义一一唐) ( 一) 从属于子: 先秦称“小说”者是诸予,故汉书艺文志将小说纳入诸子略,洌清 小说源流,梳明小说与先秦概念之传承渊源,办见其卓识。 由于时代的限制,就著录而占,班固并非从文体学意义上来指称小说。他很 明确地说小说出自稗官,乃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记载和编缀,可推 测其内容形式必定芜杂不纯。汉书艺文志共著录小说1 5 种,1 3 8 0 篇,而 其中汉武帝时方士虞初所著的周说就有9 4 3 篇,几近作品总数的7 0 ;他 如封禅方说1 8 篇,待召臣饶心术2 5 篇,汉书艺文志皆已注明“武 帝时”,从书名亦可推测为方士所作。虞初周说在张衡西京赋中提及, 似是叙述蚩尤故事的,而据唐薛综注,此书乃一部记载“医巫厌祝”之书,而 其余诸书,如百家1 3 9 篇,乃刘向编新序、说苑之剩余构成。刘向 在说苑序录中云:“除去与新序重复者,其余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 为百家”。据此可知,该书当杂取诸子传记而成。青史子5 7 篇,据贾谊 新书所引,该书乃礼教民俗的记载。宋子1 8 篇,庄子天下篇中有 详细记载,多为宋子言行录。这些篇制短小的杂书占了小说总量的绝对数额。 汉志小说虽已亡佚,从鲁迅等人辑得的少量遗文来看,基本不具共同的 文体特征,“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谬 者也”。( 中国小说史略) 1 5 班固只是本先秦“小说”之义,将这些无法归类 的书姑名之日“小说”而已。 ( 二) “稗官说”的积极引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溯源小说出自稗官,近人余嘉锡指出:“小说家 所出之稗宫,为天子之士”,古时庶人不得进言于君,天子为查民之好恶,使士 采传言于市而问毁誉于路,士所传民语便为小说。( 见余嘉锡论学杂著小说 家出于稗官说) 班固的“稗官说”,为小说向史部叙事文章的攀援提供了可能和方便,也使 得士人在小说入世之初即埋下了难解情缘。“小道可观”,意为观风俗之盛衰, 考政治之得失,感民心之趋避。如果以文学来发挥这种功能,传统的抒情诗歌 尚有间接性局限,而在叙事为主的小说中,则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汉 书艺文志在小道可观的基础上溯源小说出自稗官,客观上不能不说是对小 说观念的积极引申,而班固对汉志小说的附注:“迂诞依托”,“其语浅薄似 依托也”等评语也与小说这种创作特色相合。 对小说观念的这种阐释,使得小说创作由极具哲理意味的哲学概念的引申向 迂诞依托的叙述方式转变。就古代小说而言,班固的溯源说使得迂诞不实的文 学特质将更多蕴涵于事实叙述而非道理言论的指称上面。这是小说观念转变的 倪端。所以说,在小说由以辩论明理为宗旨的言论汜载向具有文学色彩的事物 记叙发展的过程中,班固之“稗官说”功不可没。这种观念上微妙细微的转变, 大大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和著录。 ( 三) 史之支流及叙事因素之蕴涵: ( 1 ) 小说为史之支流:隋书的重新溯源: 唐初修撰隋书经籍志,小说仍是与六经诸史相区别而存在的类e 。隋 s 鲁迅:中同小说史峪鲁迅夸集蚺几集纰7 “人民史学;版十i 1 9 8 i4 二版 志重溯小说源流,承班固“稗官说”而有所引申,认为小说为周官训诵和训 方氏所掌。据郑玄注,则周官训诵掌四方古籍、方言、风俗,训方氏掌四方政 治、历史、民情。 这种不同职掌,遵循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变,相对于汉志无疑更明确和拓 展了小说的范围及具体内容,使得小说创作以叙述为主的表达方式成为可能。 这由隋书与旧唐书的著录差异可见:隋书开列的2 5 种小说中,象 燕丹子、( t l l 说新语、殷芸小说这样颇具文学色彩的叙事作品不多,而 旧唐书虽只录了1 3 种小说,基本上更趋近叙述作品,除陈代酒孝经、释 俗语、座右方已亡佚,难知其面目外,其所著录,大体限于人物佚闻轶事, 较之隋书经籍志可谓严整许多。旧唐书还纠正了隋书经籍志一 些失当之处,除杂对语、要用语对、文对、语林、琐语、迩说、 辨林、器准图、笑林、解颐、笑苑、琼林、杂书钞、水饰 已佚不复著录外,它将鲁史欹器图归入儒家,古今艺术归入杂艺术类, 这较隋书更趋严密。另外,将隋志列入杂家的博物志改录入小说 家。在小说家里还收录了隋志未著录的鬻子说,大大摒弃了隋志的 杂芜混淆之处。 从隋书经籍志对小说的重新溯源及_ 旧唐书_ 收录小说作品所体现的 小说观念,正是当时人对小说本身及其发展有进一步深入认识的表现,亦与同 时代人对小说的理解协同。 ( 2 ) 叙事因素的蕴涵:刘知几史通杂述的小说认知及唐人传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