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除了说母语外还能说另一种语言 (或多种语言) 的这类人被称为双语者 (bilingual) 。 双语是一种受到了认知心理学家额外注意的重要社会现象, 因为它为研究语言信息表征 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双语词义提取是双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词义提取就是人 们通过视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音)信息,进而获取相关词语意义的过程。双语词义提 取的机制涉及到人们如何加工不同的语言信息,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以及语言教学等理 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它的研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从概念特征认知加工的角度,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参考国外的概念常模编 制实验材料,通过了两个实验来考察不同 soa 条件下,中国大学生完成英汉双语概念 特征断实验任务的心理特点,并基于双语交互激活理论(bia+ model)解释实验结果, 进而探讨了双语词义提取的认知机制。 实验一通过使用特征判断任务,初步考察在英汉双语中概念特征对词义提取的影 响。实验二通过控制概念的呈现时间,进一步考察不同 soa 条件下英汉双语概念特征 对词义提取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1)中国大学生对一语(汉语)不同概念特征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上存在显著差 异,即对差异特征的反应时间比共同特征的反应时间要更短,错误更少。 (2)中国大学生对二语(英语)不同概念特征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上也存在显著差 异,即对差异特征的反应时间比共同特征的反应时间要更短,错误更少些。这一差异与 一语水平的情况类似。 (3)在一语(汉语)和二语(英语)之间,中国大学生对概念特征的语义提取时 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一语(汉语)水平下各种概念特征的语义提取时间均显著低于二语 (英语)水平下概念特征的语义提取时间。 (4)在不同 soa 条件中,中国大学生在一语和二语之间对各种概念特征的词义提 取时间的差异均表现显著,即在四种 soa 条件下,对一语(汉语)的差异特征反应时 间均显著低于二语(英语)的差异特征反应时间,一语(汉语)的共同特征反应时间均 显著低于二语(英语)的共同特征反应时间。 但是随着 soa 的增加,一语和二语之间各种概念特征的词义提取时间的差异表现 ii 逐渐减小。 关键词:双语,词义提取,双语交互激活理论 iii abstract people who can speak second language are referred to as bilinguals. this phenomenon can be described as bilingualism that is a domain of important social phenomenon interested by cognitive psychologist over last decades. it provide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sample. bilingual word meaning extrac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bilingual research. word meaning extrac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word meaning is accessed by seeing its form and hearing its sound. the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bilingual word meaning involv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such as how the language information is processed, how effective reading is made, and how the language teaching is performed? so its research is very important study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conceptual feature theory, the two experim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designed to test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by using bilingual feature verification task during different soas. the materials in the two experiments were prepared by reference with foreign concept generation norms. the assumptions of experiments are proposed by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plus model (bia+ model).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bilingual word meaning. in experiment 1, we used a feature verification task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conceptual features on word meaning extraction across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in experiment 2, by manipulating the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 betwee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pt name and target feature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conceptual features on word meaning extraction across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during different soas. the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reaction time for distinctive feature is shorter than for shared feature whe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extract word meaning in l1 (chinese), and participants made fewer errors to distinctive than shared features. 2) the reaction time for distinctive feature is shorter than for shared feature whe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extract word meaning in l2 (english), and participants made fewer errors to distinctive than shared features. 3) between l1 and l2 the reaction time of which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extracted word meaning in l1 (chinese) is shorter than the reaction time in l2 (english) among all kinds of conceptual features in two experiment. 4) the reaction time for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l1 were shorter than iv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l2 at every soa, and the reaction time for shared features in l1 were shorter than shared features in l2 at every soa. however, between l1 and l2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action time of which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extracted word meaning decreased at the longer soas. key words: bilingualism, meaning extraction,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1 引言 1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大发展,国际之间的经贸交流和学术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客观环境要求 人们在掌握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去学习掌握外语(第二语言) 。比如在我国,越 来越多以汉语为一语的人们开始将英语作为二语使用。除了能说母语外还能使用另一种 (多种)语言的人被称作双语者(bilingual) ,这类现象就被称作双语(bilingualism) 。 双语和双语学习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这自然就成为心理学、语言学以及 教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双语学习,即学习两种语言的过程涉及到跨语言,跨文化的抽象反映、具体词汇的 习得以及语义概念的分类等多个复杂方面。在近几年双语的语义表征研究有了很大的进 展。表征一般是指头脑中信息存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就是在头脑中语言材料所负载的 信息存储的形式。一般而言,双语者存在两套语言系统。在语音表征、字形和词汇概念 水平上,它们都存在不同性质的联系。那么具体来说,双语者究竟如何在使用某一种语 言的同时,又限制另一种语言,并且不会对目标语言产生影响?通过两种不同加工渠道 通达的词汇表征在跨语言的语义加工转换中是否存在相同或类似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呢?这些语言过程都与双语词义提取的机制及其控制问题有着密切关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字母书写系统(alphabetic writing systems) ,是由音节组成的表音文字;汉语则属于符号书写系统(logographic writing systems) ,是由字符组成的象形文字,属于典型的表意体系文字。符号文字的字符主要 是用以表征物体和概念,其形、音之间的联系弱于形、义之间的联系。汉语字形有助于 会意,其视觉效果很明显,有利于视觉表征。因此,跨语言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对汉语 和英语在语言转换中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在语言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 学等领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通过考察中国大学生在双语(汉语和英语)的语 义特征判断任务里对概念特征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进而探讨汉英双语情境下概念特征 对词义提取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本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介绍和界定。 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3 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1 概念界定 2.1.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就是母语,也称为本族语(native language),是儿童获得的第 一种语言。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就是外语,也称为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是指儿 童或成年人在习得本族语之后才掌握的语言。它可以是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也 可以是第三种、第四种或更多种不同的语言。 为了文中叙述的简洁和方便,本研究中统一将第一语言简称为一语(l1),将第二 语言简称为二语(l2) 。 2.1.2 跨语言转换和转换代价 跨语言转换(cross language alternation)在社会语言学中被称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 就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方言)的交替使用”(mccormick, 2001)。 跨语言转换也指主体语言(matrix language)和嵌入语言(embedded language)的转换, 一般 而言,主体语言即为一语(母语、本族语) ,二语作为嵌入语言;反过来设定也同样成 立。在语言学中将语言选择和转换机制划分为四种:单词式转换、短语或词组式转换、 分旬式转换和段落式转换(myersscotton,2000)。 与语言学研究中语码转换的语料分析不同,本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双语者在执行一语和二语词汇范畴判断任务时,从一语到二语或从二语到一语之间任务 转换的认知行为和心理加工过程。 任务转换(task switch)是指被试完成两种不同任务集(task set)之间资源重构的认知过 程(monsell,2003)。个体的认知活动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转换,就会表现出任务转换中的 反应时间比任务重复中的反应时间要长,就表明存在转换代价(switch cost)。 在本研究中所指不同的任务就是不同语言加工,即跨语言的词汇判断任务。故此, 本研究中任务转换代价的操作定义为:被试对英语和汉语的概念特征判断的反应时和错 误率之间的差异量。也即被试完成英语词汇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减去完成汉语词汇判 概念特征对词义提取影响的英汉对比研究 4 断的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1.3 双语和双语者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于“双语”的界定众说纷纭。bloomfield 将双语视为“使用两 种语言都能像母语一样熟练”,这一定义强调了双语者的语言水平都要很高不仅能 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而且水平还要相当。weinrich 认为双语就是“两种 语言交替使用的实践”; haugen 提出双语就是“能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有意义的话语”; grosjean(1992)则指出双语是“对两种(多种)语言的有规则使用”。他们的这些观点 并没有考虑语言能力是否平衡以及双语的熟练水平。 研究者主要从诸如双语水平高低程度、学习双语的起始年龄和双语者身处的社会环 境等一些角度对双语加以分类。常见的几种类别有如下一些: (1)同时性双语与继时性双语()同时性双语与继时性双语(simultaneous vssuccessive bilingualism) mclaughlin(1984)提出按照个体习得二语的年龄阶段以及习得的来源,将双语划分 为两类同时性和继时性双语。前者强调个体习得双语都在语言关键期(3 岁)以前, 双语的学习是同步的;后者则强调以语言关键期为分界线,母语在 3 岁以前习得,二语 则在 3 岁以后学习,两种语言先后习得。 (2)并列性双语与合成性双语()并列性双语与合成性双语(coordinate pound bilingualism) lambert schwartz a, kroll j f, 2006)。该模型认为,在双语者的语言词汇体系 中存在一个整体心理表征, 其中包括了两个层面系统上层的任务/决策系统和下层的 词汇识别系统。双语词汇标记在特征、字母和单词水平上具有相同性,词汇的音形义和 句法等语言因素直接影响词汇识别;而任务要求、期待和语境等外部因素直接影响任务 /决策系统。 双语认知控制既要受到词汇水平自下而上的作用, 又要接受语境信息自上而 下的调节,在词汇识别系统和任务/决策系统的交互作用中最终完成选择适合的目标语。 2.3 双语语义认知的实验研究 对于双语认知表征的研究层出不穷。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外显记忆实验范式(如命 名、命名等) ,但这一类范式的主要缺陷在于“翻译”问题,即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 在翻译实验材料的策略,从而提供实验成绩,这样就会导致实验结果的混淆。为了排除 “翻译策略”,近来的研究多采用基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范式是 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 2.3.1 国外研究 krisner 等人(1984)在实验中使用词汇决定任务研究二语记忆表征,结果显示二语 翻译对等词与一语词汇非同源时,双语之间没有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durgunoglu 等 人(1987)采用自由回忆和词干补全任务进行实验发现,概念任务对语言的依赖较小, 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而词汇任务相反。实验结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的存在。 zeelenberg 等人(2003)对 kirsner 的实验提出质疑,并采用结构上相似性较大的荷 兰语和英语为材料,对荷-英双语者的双语记忆表征加以研究。实验中他们对比概念内 隐记忆和词汇决定任务,进而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只出现在内隐记忆任务当中。实 验结果符合概念调节模型,表明双语者可以直接从二语词汇表征中获得概念。 2.3.2 国内研究 由于汉语属于表义文字与英语等表音文字存在巨大差异,国外的许多研究结论对于 汉语为母语的二语研究缺乏推广型。所以国内的许多学者纷纷开始了对汉语为母语的二 语语义表征实验研究。 莫雷等人(2005)以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进行 了实验研究。实验中他们对比词义决定任务和词汇决定任务,结果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 效应发生在词汇任务条件中,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可以直接从二语(英 语)单词中获得概念。实验结果与国外类似研究相同都支持了概念调节模型。随后,李 利、莫雷等人(2006)又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同样范式,记录 单词判断反应时和正确率,以语言条件和学习状况为自变量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 果显示,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中存在概念共享、词汇分离特点。 这一结果与词汇连接模型一致。 郭桃梅、彭聃龄(2002)的实验结果支持 kroll(1994)的非对称模型。实验中采 用跨语言启动的真假字判断任务,以中-英非熟练双语者为被试。他们对启动词和目标 词的不同关系(翻译/联想关系;同音/同形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翻译关系 时出现启动效应,联想关系时没有;同形关系时启动词对目标词产生抑制,而同音时则 产生促进。这些都表明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还是通过母语(汉语)的词汇转译来提 取二语(英语)概念的。刘伟志、梁宁建等人(2005)在两种不同加工水平(语义和语 音)的中英双语语义提取实验也获得类似结论,表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二语词汇表征 可直接提取语义概念, 也可以母语词汇为中介提取二语的概念。 这些结论也支持了 kroll 的模型。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国内外的心理行为实验研究在双语语义提取、双语记忆等领域 取得一定成果, 但也存在诸多争议。 对于产生争议或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可能在于: 研究方法不统一,不能全面地揭示所要研究的问题;实验被试的选择不一致,导致结果 概念特征对词义提取影响的英汉对比研究 12 的矛盾性;实验任务的要求不一致,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另外,实验材料选择比较单 一,以往研究多采用真假词等孤立的词汇,不利于对于双语认知研究的成果在具有实际 意义的语言情境的推广。 2.4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实验假设 2.4.1 研究构想 语义通常由概念及其特征加以表征,不同概念范畴的不同类型特征对语义提取也存 在影响。同时,跨语言词汇加工除了受两种语言的语义相关程度的影响外,二语的能力 水平、任务线索的形式、线索刺激间隔、任务提示线索和被试对任务的预期等,都会对 词汇的提取机制和表征系统的结果产生影响(arbuthnott,2005)。 本研究在实验判断任务的材料选择上没有采用常用的真假词,而是采用了具有实际 意义的词汇语义特征判断任务。因为真假词判断中,被试可能会采取某种策略加工,如 根据语音或正字法知识去判断出现的刺激是真词还是假词;而在被试者对词汇的概念特 征判断时,就需要被试处理词的视觉信息、语音信息,并进行不同层次的语义搜索,从 而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词汇的语义和概念特征提取的自动加工过程。 因此, 本研究以普通中国大学生为被试, 首先从概念特征的角度, 参考 mcrae, cree, seidenberg, schwartz a, kroll j f, 2006)。该模型认为,在 双语者的语言词汇体系中存在一个整体心理表征,其中包括了两个层面系统上层的 任务/决策系统和下层的词汇识别系统。 双语词汇标记在特征、 字母和单词水平上具有相 同性,词汇的音形义和句法等语言因素直接影响词汇识别;而任务要求、期待和语境等 外部因素直接影响任务/决策系统。 双语认知控制既要受到词汇水平自下而上的作用, 又 要接受语境信息自上而下的调节, 在词汇识别系统和任务/决策系统的交互作用中最终完 成选择适合的目标语。 对于双语者而言,每一种语言各存在一个心理词典。双语的词义提取就是在两种语 言当中两种心理词典的相互转换整合并从中检索出所需要的概念特征的结果。在双语交 互激活模型中分为特征、字母、词汇和语言各个水平,一般是自下而上的进行激活。在 双语词义提取时一种语言的激活在其心理词典中相互作用,同时也对另一种语言的心理 词典相互影响,产生抑制,出现彼此竞争。另外也受到两种语言类似程度、概念特征词 汇的熟悉程度等外部因素。 实验过程中,由于英语和汉语概念特征分别存储于英语心理词典和汉语心理词典当 中。在进行跨语言的词义提取活动时,被试就需要分别从不同的心理词典中按照特征、 4 总讨论 29 字母、词汇等不同的水平,自下而上地按层次逐步激活。同时由于一语和二语之间的相 互关联,以及其它内外因素如掌握的程度、使用的水平、概念特征的熟悉程度和语义启 动时间的长短等影响,使得双语词义提取中,一语和二语的概念特征交互激活,既可能 相互促进,也可能互相抑制。 在本实验中,由于中国大学生在一语和二语使用水平和掌握程度不均衡,导致一语 的概念特征激活一定程度地抑制了二语的概念特征的直接激活,于是就出现了实验中的 二语(英语)的词义提取时间要慢于一语(汉语)词义提取时间的情况。而随着 soa 的增加,语义启动时间延长,使得个体进行语义特征搜索的准备时间也越充分,也就产 生了一定判断预期。当目标特征出现时就更容易加以激活。当词义提取的准备时间足够 长时, 语义启动的对于词义提取的促进作用部分弥补了一语和二语激活概念特征的路径 不同所带来的反应时间差异。但是随着词义提取的准备时间越充分,激活的语义网络特 征越多,反而会造成不同类型概念特征之间的相互抑制。一旦目标特征出现后与判断预 期不同,更容易导致概念特征激活错误,词义提取时间延长。这样一来,就在实验当中 表现出随着soa的增加一语和二语之间词义提取的反应速度和质量上的差异逐渐减弱。 4.3 本研究的特点、不足和展望 在本研究中采用概念特征判断任务来探讨了英汉双语词义提取的认知过程,一方面 扩宽了概念特征认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从概念特征加工水平这一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双 语词义提取机制的研究加以丰富,使研究结果更具生态效度。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能够补充双语表征和词义提取的认知理论,并为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但是总体来说,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本研究中的实验材料是国外的 概念常模,概念和特征的差异性存在社会文化差异。由于受时间和条件限制,本研究没 有使用认知神经手段来考察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之间双语词义提取的心理机制。 erp 的 高时间分辨率和 fmri 的高空间分辨率的优点,使其能够探讨个体认知加工活动在大脑 内的时间进程并进行精确的功能定位,如果使用 erp 或 fmri 进行研究,其结果将会更 具有说服力。 另外关于词汇的类型效应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词的分类方式有许多种,有抽象 词和具体词、功能词和内容词、名词和动词、身体活动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不同的词 汇类型的表征是否存在差异,跨语言的转换是激活同一脑区还是会出现大脑两半球的整 概念特征对词义提取影响的英汉对比研究 30 合现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本实验研究仅仅研究考查了具体名词的概念特征判断过程中的语义加工转换机制, 在后续的研究可以运用行为实验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继续探讨具体名词,抽象名 词以及其他词类的跨语言任务转换的语义激活、提取等心理机制。 5 结论 31 5 结论 本研究的两个实验结果表明: (1)中国大学生对一语(汉语)不同概念特征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上存在显著差 异,即对差异特征的反应时间比共同特征的反应时间要更短,错误更少。 (2)中国大学生对二语(英语)不同概念特征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上也存在显著差 异,即对差异特征的反应时间比共同特征的反应时间要更短,错误更少些。这一差异与 一语水平的情况类似。 (3)在一语(汉语)和二语(英语)之间,中国大学生对概念特征的语义提取时 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一语(汉语)水平下各种概念特征的语义提取时间均显著低于二语 (英语)水平下概念特征的语义提取时间。 (4)在不同 soa 条件中,中国大学生在一语和二语之间对各种概念特征的词义提 取时间的差异均表现显著,即在四种 soa 条件下,对一语的差异特征反应时间均显著 低于英语的差异特征反应时间,汉语的共同特征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英语的共同特征反 应时间。但是随着 soa 的增加,一语和二语之间各种概念特征的词义提取时间的差异 表现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1 陈宁.语义记忆的联结主义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1999,22(3) :245-248 2 崔占玲,张积家.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来自亚词汇水平的证据j.心理学 报,2010,42(2) :173-184. 3 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96-207 4 方俊明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j.心理学,2002,4:l1-15 5 高远,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姆森学 习出版社,2001 6 龚少英, 方富焘, 陈中永 双语与认知发展关系的近期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2, l0 (4) : 403409 7 郭桃梅, 彭聃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j.心理学报, 2002,35 (1) : 23-28. 8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70 10李伯约,赛丹.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2) :80-83 11李伯约,赛丹.自然语言理解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2李丽中西文化差具与英语学习j.江西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2003,2(35):5861 13李荣宝,双语表征研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j,当代语言学,2001,4:289-304. 14刘亚丽,王亚同.比喻的认知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8,48(2) :174-178 15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第 3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7罗伯特l索尔索著, 黄希庭、 李文权、 张庆林译 认知心理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332369 18莫雷,李利,王瑞明.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 : 1288-1293. 19彭聃龄.汉语认知研究:从认知科学到认知神经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舒华,张亚旭.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1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3宋娟,吕勇.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 :75-80 24王鹏云,李娟.轻度认知损伤的语义记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 :931-937 25王青,杨玉芳.语义启动模型以及启动范围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 :154-161 26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7王亚同,蒋艳菊.心理表征及其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6(3) :165-170 概念特征对词义提取影响的英汉对比研究 34 28王亚同,刘亚丽.高级认知研究(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与类似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9王亚同.概念特征的语义记忆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26(1): 117-122 30于斌.关于自然概念的最新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4) :487-500 31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2张积家,陈俊.语言表达方式对自然概念语义提取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25(1) :40-42 33张积家.语言认知心理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4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5赵俊华,莫雷.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英语句子语义通达的语境效应j.心理学报,2010,42(9) : 920-928. 36anderson, j. r. 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83, 22: 261-295 37arbuthnott,k.d.the influence of cue type on backward inhib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5,31(5):1030-1042. 38bodemer,d.,ploetzner,r,feuerlein,i.,&spada,h.the a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during learning with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4, 14: 325-341. 39conrad,c. cognitive economy in semantic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2, 92:149-154. 40caramazza, a., & shelton, j. r.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systems in the brain: the animate-inanimate distinc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8, 10: 1-34 41collins, a. m., & loftus, e. f. 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82: 407-428 42collins, a. m., & quillian, m. r. retrieval time from semantic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69, 8: 240-247 43cree, g. s. & mcrae, k. a connectionist model of semantic memory: superordinate structure without hierarchies. in j. d. moore & k. stennin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thir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p.1209). mahwah, nj: erlbaum 44cree, g. s. an attractor model of lexical conceptual processing: statistical feature relationships and semantic similarity prim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1998.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ontario, canada 45cree, g. s., & mcrae, k. analyzing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structure and compu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chipmunk, cherry, chisel, cheese, and cello (and many other such concrete nou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3, 132: 163-201 46cree, g. s., mcrae, k. & mcnorgan, c. an attractor model of lexical conceptual processing: simulating semantic priming. cognitive science. 1999, 23: 371-414 47devlin, j. t., gonnerman, e. s., andersen, e. s. & seidenberg, m. s. category-specific semantic deficits in focal and widespread brain damage: a computational account.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8, 10: 77-94 参考文献 35 48garrardm, p., lambon ralph, m. a., hodges, j. r., & patterson, k. prototypicality, distinctiveness, and intercorrelation: analyses of the semantic attributes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concept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1, 18: 125-174 49glanzer, m. duarte, a. repetition between and with language in free recall.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1, 10: 625-630 50harm, m., & seidenberg, m. s. computing the meanings of words in reading: cooperativ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visual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4, 111: 662-720 51harm, m., & seidenberg, m. s. reading acquisition, phonology, and dyslexia: insights from a connectionist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9, 106: 491-528 52kirsner. k., brown. h. l. , abrol . s . , chadha. n. k. & sharma , n . k. bilingualism and lexical representation , o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2 , 1980: 585-594. 53kolers. p. a. bingualism and bicodalism. language and speech, 1965, 8:122-126. 54lambert, w. e & fillenbaum, s. a pilot study of aphasia among bilingual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9, 13: 28-34. 54lambert, w.e., & preston, m.s. the interdependencies of the bilinguals two language. in k.salzing & s.salzinger(eds.) , research in verbal behave and some neuro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67 56levow,g,oard,d.w.,&resnik,p. dictionary-based techniques for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5,41:523-547. 57markman a b, gentner d. think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0, 52: 223-247 58mayer,u.,&kliegl, r.task-set switching and long-term memory retriev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0,22:1124-1140. 59mcrae, k. semantic memory: some insights form feature-based connectionist attractor networks. in b. h. ross (ed.).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45, p.41-86).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60mcrae, k., cree, g. s., seidenberg, m. s., & mcnorgan, c. semantic feature production norms for a larg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things. behavioral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2005, 37: 547-559 61mcrae, k., de sa, v., & seidenberg, m. s. on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fea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word mea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 99-130 62mccormick,k.m.codeswitching: overviewa.in r.mesthrie(ed),2001:447. 63monsell,s.task switch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3,7(3):134-140. 64myers-scotton,c.&jake,j.,l. explaining the role of norms and rationality in code-switching.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32:1259-1271. 65paul fletcher & brain macwhinney. the handbook of child language.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218-250 66peter mcleod, tim shallice, david c plaut. attractor dynamics in word recognition: converging evidence from errors by normal subjects, dyslexic patients and a connectionist model. cognition, 2000, 概念特征对词义提取影响的英汉对比研究 36 7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资格行业从业证明(6篇)
- 2025年非金属相关成型、加工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农业机械化合作协议
- 中英双语采购合同
- 行政管理自考跨界学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 行政管理的融资渠道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创意科技玩具的魅力-玩具设计师
- 行政管理自考未来展望试题及答案总结
- 2025建筑材料采购的合同范本
- 2025购销合同书范本专业版
- 61850报文解析-深瑞版-131016
- 2016年度高考全国3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 SIPOC培训教材学习教案
- 江西新定额2017土建定额说明及解释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2018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 2019年重庆江津小升初数学真题及答案
- 部编版三下语文《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课件PPT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
- 育种学 第6章杂交育种
- 附件一∶ 教育部专家实地评估案头必备材料
- 火灾扑救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