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论文摘要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三代家学传统深厚、人才辈出。以粱诗正、梁启心、梁 同书、梁玉绳、梁履绳、梁德绳等为中心的梁氏成员在经史研究、诗文创作、弹 词小说、书法与鉴赏等方面多有涉猎并成就卓著。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文化选择呈 现出代际间承继的特点。 本文对梁氏三代代际关系及文化的代际传承进行系统考察,从科举制度下家 庭教育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代际传承方式、孝悌伦理体系下的代际传承途径等 角度入手,分析梁氏家庭文化代际传承途径及特点,全面考察钱塘梁氏文化代际 传承情况。作为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从文化代际传承这一角度 切入,从而窥见当时传统文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环境,是对江南家族文 化与杭州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种必要补充。 关键词: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家庭教育伦理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i d q i n gd y n a s t y , m a n yt a l e n t se m c e e di n3g e n e r a t i o n so ff a m i l yl i a n gi n q i a n t a n g ,晰t has t r o n ga c a d e m i ct r a d i t i o n o u to ft h e m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a l el i a n gs h i z h e n g ,l i a n gq i x i n ,l i a n gt o n g s h u ,l i a n gy u s h e n g ,l i a n gl v s h e n ga n d l i a n gd e s h e n g ,w h oa t t a i n e dn u m e r o u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s e v e r a l a c a d e m i ca l e a s ,s u c ha sp o e t r y , h i s t o r ya n dt h eb o o k o fs o n g s ,t a n c i n o v e l s ,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a p p r e c i a t i o n ,e t c t h e i r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c h o i c es h o w e d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v e s t i g a t e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i n h e r i t a n c eo fc u l t u r e ,a n a l y z i n gi t sc h a n n e l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a m i l yl i a n g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p p r o a c h e sw e r ei n t r o d u c e dt os t u d y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o f l i a n gc u l t u r ei nq i a n t a n g ,i n c l u d i n gf o l l o w i n ga n g l e so fv i e w :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t h ew a yo f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i n d a i l yl i f e ,a n dt h ec h a n n e l so f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i nt h ee t h i c a ls y s t e m a sa b r a n c ho ff a m i l y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a ls t u d y , t h i st h e s i ss t a r t e df r o mc u l t u r a l i n h e r i t a n c e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 s ,a n dt h e nf u r t h e rs t u d i e dt h ed a i l yl i f eu n d e r 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m i l yc u l t u r ea n dd i f f e r e m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tt h ee n do ft h ea r t i c l e , f a m i l yc u l t u r ei ns o u t hc h i n aa n d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h a n g z h o uw e r ee x p a n d e da n d c o m p l e m e n t e d k e y w o r d s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 ,f a m i l yl i a n gi nq i a n t a n g ,f a m i l yc u l t u r e , 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e t h i c v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姿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矽罗年月3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逝婆盘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鎏太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日 鳞妒 心 月 、伊 6 e _ 轹 产 签 订 豁 p 作 : 文 期 沧 臣 位 字 学 签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廖可斌教授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给予我的指导与鼓 励。在我学 - - j 怠惰时,鞭策我不断努力。开题期间,廖老师在论文的 选题与写作角度上给了我具体的指导,并提出了论文创新的要求;写 作期间,又给了我很多指导与建议;初稿完成后,廖老师从观点到文 字、格式、标点都帮我仔细修改,督促我不断完善,让我在论文写作 与学术规范等方面都受益匪浅。论文修改其间,朱则杰老师也给了我 非常大的帮助,在每个细节上不厌其烦的认真指导让我领略了先生之 风,也让我清楚了自己在学术方面与其他同学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论文选题阶段还得到了徐永明等老师的帮助,这段日子与刘蔓、 马勤勤等同学也互相鼓励与借鉴,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1 引言 1 1 选题意义 清代中叶,钱塘梁氏家族人才辈出梁诗正为雍正八年( 1 7 3 0 ) 进士,历吏、 工、兵三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诗正兄梁启心为乾隆四年( 17 3 9 )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诗正长子、启心嗣子梁同书为乾隆十七年( 1 7 5 2 ) 特赐进 士,官侍读,以书法名世,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并称“翁刘梁王”四大家; 诗正次子梁敦书则为乾隆时工部侍郎;诗正孙梁玉绳、梁履绳兄弟为乾隆增贡生、 举人,在史学方面颇有建树,成一家之言;玉绳妹梁德绳则嫁给名士许宗彦,在 文学上亦有建树。 梁氏三代家学传统深厚,著作颇丰梁诗正曾与沈德潜同修( ( 西湖志纂, 受命撰唐宋诗醇,充任文献通考馆总裁,有诗集矢音集;梁启心有( ( 南 香草堂诗集;梁同书有频罗庵遗集问世;梁玉绳作史记志疑、吕子校 补、( ( 蜕稿等;梁履绳精于左氏传,作左通补释;梁德绳与许宗彦合作 再生缘续,并有古春轩诗抄、词抄梁诗正作品虽多为应制和御之作,却 “雍容庄雅,情文相生”梁启心。与弟自相师友,诗文意境澄复郁远,不染纤 埃”。兄弟二人曾于年轻时与陈兆嵛,杭世骏等结诗社,受浙派诗歌影响深刻。 梁同书则“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 梁氏在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并未得到应有重视。从梁诗正开始的钱塘梁氏三 代主要成员,呈现文化代际传承的特征。本文以梁氏家庭为个案,试图从代际关 系及文化的代际传承上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其传承的途径与特点。从科举制度下 家庭教育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代际传承方式、孝悌伦理体系下的代际传承途径 等角度入手,全面考察钱塘梁氏文化代际传承情况。 1 2 研究现状 关于钱塘梁氏家族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其研究基本上围绕书法、政论、经 史等方面展开山东大学李淑燕的硕士学位论文梁玉绳与 研究对 于梁玉绳的生平和著述以及交游有了初步考察,重点则在于其史学研究的成绩。 南京师范大学糜杨凡的硕士学位论文梁同书书学思想研究针对梁同书的书法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成就等进行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张俊的硕士学位论文 三论则对梁德 绳的弹词创作进行考察。孙克宽发表在大陆杂志1 9 8 0 年第4 期的杭州诗 社诸人与厉樊榭与发表同杂志1 9 7 9 年第6 期的厉樊榭与杭州梁氏应该与 论文相关,却无缘得见。关于钱塘梁氏,尚无针对整个家族文化进行系统考察的 相关论述。 关于家族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明清家族的研究多着眼于江苏、浙江、安徽一 带,如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吴仁安的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 望族、侯玉杰等的滨州杜氏家族研究、洪永铿等的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 刘焕阳的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等都是对著姓望族进行分析与研究,在 文献整理等方面见长。论文方面,江庆柏的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文献整理、 吴碧丽的硕士学位论文明末清初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化生活与文学、许水涛的 从桐城望族的兴盛看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家族进行了考 察。但是却未曾得见从家族文化的代际传承角度进行研究的作品。由此,笔者拟 从代际传承的角度对家族文化进行考察,以期拓展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新视 角。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2 钱塘梁氏家族简述 郑樵通志中载:“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 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夏阳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 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晋有梁益、梁弘、梁由靡,以 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 1 钱塘梁氏的先祖从南宋开始 迁往钱塘,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中记载:“梁氏系出新里,所考者善 庵公积从宋室南渡,为迁杭始祖,著籍钱唐。”2 梁氏是历史上一大姓,据甬上梁氏谱稿十卷本、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 宗谱四卷本、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等记载,宁波、丽水,定海、钱 塘是古代梁姓迁移南方和海外的中继站,许多著名梁姓人物的源流都可以追溯于 此。从南宋到有清一代,梁氏家族开始在钱塘繁衍生患,接受江南文化的濡染。 2 1 梁氏三代成员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梁诗正一支现可追溯至梁诗正曾祖梁万钟。梁诗正祖父 梁国仪、父亲梁文濂,都以梁诗正而显贵梁文濂曾任诸暨县训导,生有三子, 长子为翰林院编修梁启心,次子为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再次为癸酉科举人蠡县知 县梁梦善。梁诗正生有二子,长子梁同书,次子梁敦书,因梁启心无子,便将梁 同书过继为后。梁诗正还有两个女儿,长女嫁与举人广东清远县知县范同治,次 女嫁与太学生吴琰。梁诗正有孙男三,长孙梁玉绳,次孙梁履绳,再次为梁应绳, 另有孙女一人,为梁德绳。 2 1 1 第一代 2 1 1 1 梁诗正 梁诗正,生于康熙三十六年( 1 6 9 7 ) ,卒于乾隆二十八年( 1 7 6 3 ) ,字养仲, 号芗林,谥号文庄,浙江钱塘人,梁文濂之子。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 记载梁诗正生下来即禀赋异常,“五岁始能言,授以四五言诗,略上口即能诵, 1 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 - ,中华书局,1 9 8 7 年1 月第1 版,第4 5 1 页 2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四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 4 2 6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l 版,第5 9 8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长擅文誉”。雍正八年( 1 7 3 0 ) 殿试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授职编修,不久后便充 作一统志纂修官。雍正十年( 1 7 3 2 ) 梁诗正被选入上书房,十一年晋侍讲学 士。乾隆即位时被召为南书房行走,后补为侍读学士,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 兵部尚书、太子少师兼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工部 尚书、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等。 梁诗正为官期间,多有疏言,曾上书乾隆皇帝,认为八旗当行边屯,提出此 举可减少由体制的弊病带来的巨额的开销。此外,他还建言皇上宜以节俭为要, 勿兴土木之工,从而保证军费开支。 梁诗正是乾隆朝的重臣,常随乾隆出巡,很多重要文稿都出自其手。曾受命 编纂大型唐宋诗歌选集( ,清代传记资料丛刊,第2 4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l 版,第5 3 8 页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石。校字应获成阳金,赐书不夸萧晋宅。”1 并有( ( 清白士集传世。 2 1 3 2 梁履绳 梁履绳,生于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卒于乾隆五十八年( 1 7 9 3 ) 。字处素,号夹 庵,诗正孙、敦书子。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履绳小玉绳四岁,与粱玉绳的侃侃善 谈不同,履绳生性好静,兄弟二人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唱和诗文,互相切磋,有 “元方季方”之称。梁履绳博闻强识,通览群经,在众经之中对( ( 左传尤为专 精,著有左通补释三十二卷,在左传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大昕也 曾给过他很高的评价。玉绳书中亦多用履绳的观点,二人曾与他人合刻有梅竹 联吟集,又一同参与毕沅校刻吕氏春秋。可惜四十六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2 1 3 3 梁德绳 梁德绳,女,生于乾隆三十六年( 17 7 1 ) ,卒于道光二十七年( 1 8 4 7 ) ,又名 德纯,字楚生,晚年自号古春老人,敦书女,玉绳妹,嫁于兵部主事许宗彦。梁 德绳喜吟咏,并擅长诗文,有古春轩诗钞二卷传世。适时陈端生所著十七卷 本弹词再生缘在浙地流传,梁德绳认为其续接玉钏缘,但却未了前缘, 名不副实,于是续作三卷,“偶然涉笔闲消遣,巧续人间未了缘”2 与前书合为 二十卷八十回。 1 梁玉绳清白士集卷二十八蜕稿四第3 7 页b 面q 8 页a 面,清嘉庆间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2 陈端生、梁德绳著再生缘 八十回,刘崇义编校中州书画社,1 9 8 2 年n 月第1 版,第1 1 5 1 页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2 2 梁氏家族三代关系简表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3 钱塘梁氏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成就 3 1 粱氏的诗文创作 梁氏祖孙三代诗文方面都有创作,并多有诗文集传于世。梁诗正的矢音集, 梁启心的南香草堂诗集、梁同书的频罗庵遗集、梁玉绳的蜕稿等集中 了梁氏的大部分诗文作品,第三代的梁德绳也曾为再生缘续书。梁氏三代的 诗文创作体现了深厚的家学传统。其诗歌作品在杭郡诗歌系统中t l 成一家,并有 着鲜明的特色。 3 1 1 粱诗正的应制诗 梁诗正以进和御制诗著名,高宗御制怀旧诗列其为五词臣首。“每逢剧韵, 必蒙嘉奖”1 关于诗歌的写作,梁诗正曾说起:“昔苏文忠公善次韵。每逢艰险 处,恒以譬喻出之。是以信手驱驾,毫无窒碍吾窥得此秘,故能游行自在,天 然凑泊耳。”2 并在归养时常与赵意林相倡和,且手自书之。由此看来,梁诗正对 诗歌特别是应制唱和诗创作较有心得,亦颇为自信在( ( 矢音集序中,钱陈群 提到梁诗正诗作“浑若天成”,“诸臣学步如神骏追风,驽马蹑后,立见颠蹶”。 对于其诗歌给予了较高评价。 钱陈群还道出了梁诗正诗歌中继承家学的特点,谈到梁文濂论诗时曾提出 “无病而呻吟不为诗人所摈斥者,鲜矣。”,梁诗正遵从父志,遵循诗歌创作规律, “耳濡目染,所作诗必恪守三唐榘獯,弗事诡异”。此外,梁诗正作诗态度严谨, 下笔谨慎,“先生必谨奉绳墨,不敢轻下一字。往往同赓一诗,先生诗后出,其 稳称尔雅,同辈叹不如也”3 。 梁诗正在诗歌创作中,尽量避俗趋雅,尽管只是应制诗,却并未放弃美学追 求,并且创作中重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例如以下一首恭和御制游天平山十六 韵元韵: 天仗经行处,群山马首朝。泉声来碧落,松路出丹霄。 支遁缦教别,远公如可招。蟾明烟际窟,龙起定中潮。 1 吴仲辑续诗人征略,清代传记资料丛刊第2 4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1 版,第4 8 6 页 2 吴仲辑续诗人征略,清代传记资料丛刊第2 4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l 版,第4 8 6 页 3 梁诗正矢音集序,乾隆二十年( 1 7 5 5 ) 清勤堂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4 董诰监修皇清文颖续编卷九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 6 6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l 版, 第5 3 5 页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芳草年年绿,春风处处饶。古苔皴峡石,香雾蔼禅寮。 别寺珠幡动,明湖水镜摇。花开惊满坞,树暗欲迷桥。 玉笏风森翠,天门霞建标。远林穿茂密,空洞入幽寥。 倘得栖迟久,能令梦想消。范祠依涧曲,赵墅隔岩椒 即此光林壑,何须羡海峤。三吴瞻郡镇,万乘采山谣 幽鸟风前悦,闲云岭上要。登临吟睿藻,一例赏金焦。 诗歌中对景物的描写细致,富有禅意,意境幽远;作者还注重炼字,尽管有 些雕琢之痕,但却尽描摹之能事,作为御制诗,足见功力。而在另一首和任处 泉同年应烈移居快阁1 诗中,梁诗正的诗歌的清越风格则得到了体现: 那事支筇挂百钱,眼前岩壑足清便。常从禹穴探灵笈,别有樵风引客船 倚槛翠飞千顷浪,开帘晴袅半窗烟。此间合结村农伴,量课关心指陌阡。 梁诗正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少年时的学习与交游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杭世骏为 他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梁诗正。少有异禀,五岁始能言,十一岁能时文,十九 岁入钱塘县学”2 ,二十五岁时,与杭世骏、陈兆嵛等人结社,并结( ( 质韦集 行于世。在考取进士、得到朝廷任命后,梁诗正的创作风格也相对固定下来。作 为乾隆皇帝的近臣,进和御制诗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乾隆九年( 1 7 4 4 ) , 梁诗正受命编撰大型御制唐宋诗歌选集唐宋诗醇,作为御制选集,该诗集的 编选风格体现了当时朝廷所倡的宗唐风气乾隆皇帝在序中讲道:“文有唐宋大 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宋之文足可以匹唐,而诗则实不足以匹唐也。既不足以 匹而必为是选者,则以唐宋文醇之例。有文醇不可无诗醇,且以见二代盛衰 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正则也,兹诗醇之选,则以二代风华,此六家为最, 时于几暇,偶一涉猎,而去取评品,皆出于梁诗正等数儒臣之手,六家品格 与时会所遭,各见于本集小序是编汇成,梁诗正等请示梗概,故为之总序如此。” 3 书中所选的六位诗人分别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以及陆游,而在 1 阮元两浙鞴轩录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 6 8 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版,第6 0 5 页 2 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传记资料丛刊 第1 3 8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l 版,第 6 8 9 页 3 鄂尔泰,张廷玉等国朝宫史下册卷三十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6 月第1 版,第6 4 6 页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唐宋诗醇书成后,此六家并称,似成定论。唐宋诗醇的编选标准与评论 内容也同时体现了梁诗正的诗学思想。 但总体上,从现在仅能得见的梁诗正个人作品集矢音集看来,尽管收录 了梁诗正大量作品,诗歌精品却有限,多受题材和情境限制,很少看到抒发诗人 个性和真实情感的作品。 3 1 2 粱启心的浙派诗歌创作 与梁诗正有“二难之目”之称的梁启心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更高的追求。从他 的诗歌中,更多看到的是对于宋诗的模仿与继承的痕迹。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中评说:“吾杭文体日趋于歌骸,左塾之师虞庠之彦以甘辞清调邀取时誉,而君 独知问学,覃思闭户,默而深湛,儋历曲折,文品峻洁如白云在空,孤鹤警 露。”与梁启心同时期相继有所成就的文人风气各异,严在昌的清奥,任应烈的 精切,孙灏的窈窕密粟,陈兆伦的伟丽雄奇,在当时诗坛,各自都有一定的地位, 而梁启心因其学问深湛在浙派诗人群中占据一席。梁启心的诗歌以描绘山水见 长,山水诗中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诗歌风格清雅,从景物的描绘中传达出意趣。 如以下两首: 冬夜同寿门坐南香草堂闻雁1 清坐各无寐,初闻一雁过。冬心空外警,北思夜来多。 岁晚惊霜雪,天高畏网罗。草堂无恙在,相对意如何。 立秋后三日雨中泛湖2 蒙蒙湿翠满重湖,一棹中流乍有无。凉意十分归枕簟,秋声几点到菰芦。 水花带雨弄姿态,风柳牵船成画图。我与鸥盟幸无负,笑他堀墚羡莼鲈。 两首诗虽然所写情境不同,但是在诗歌意蕴上却有相通之处。季节的清冷 与士心的寂寞彼此呼应,让人有孤绝寂冷之感。在景物的描写上,作者无意雕琢, 1 徐世昌辑晚晴穆诗汇 卷七十五,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 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 9 8 9 年1 2 月第l 版,第5 6 8 页 2 徐世昌辑晚晴移诗汇 卷七十五,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 9 8 9 年1 2 月第1 版,第5 6 8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却意境深远,诗歌意蕴丰富而又形式内敛,较为鲜明体现了其诗歌创作中冷寂清 逸的风格特点。 梁启心与浙派诗人交游广泛,在诗歌创作上经常交流切磋,袁枚随园诗 话云:“乾隆初,杭州诗酒之会最盛。名士杭、厉之外,则有朱鹿田璋、吴瓯 亭城、汪抱朴台、金江声志章、张鹭洲湄、施竹田安、周穆门京。每到西湖堤上, 椅裳联禧,若屏风然。有明中、让山两诗僧,留宿古寺,诗成传钞,纸价为贵。” 1 据全谢山年谱载:“陈句山将北上,先生( 指樊榭) 及金江声、周穆门、全 谢山、金冬心、梁葭林、杭堇浦、施竹田、汪复园、释明中集饯于瓶花斋”2 可知诗社主要成员为厉鹗、周京、金志章、全祖望、金农、梁启心,杭世骏、汪 复园、释明中、陈兆嵛、施安,还有瓶花斋主人藏书家吴焯。阮元在两浙鞴轩 录中也记录了诗社的盛况:“吾乡诗社自癸亥以后称最盛者,十年每一会,率 二三十人缁袍朱履布衣韦带之流靡不毕集。”3 这些大都是当时浙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关于淅派,严迪昌在清诗史中讲 到:一浙派所构成的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景观:人,是清代盛世之人;心, 是收缩紧裹之心;倘佯的空间原是南宋宗畿之域,足可神驰往昔,构想与宋诗心 魂相交游。”4 这些因志趣相投而集结在一起的文人们诗歌创作活动大都集中在雍 正朝与乾隆初年,他们很少关注时政,不求仕进,向往野逸,喜欢赏玩古董,沉 迷于唱和交游,在康乾盛世唱出冷寂幽峭之音。梁启心与他们兴趣相投,诗歌创 作上也具有当时浙派诗人多为具备的超脱、雅逸的审美风尚。 按照张仲谋在( ( 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一书中的归纳,浙派的发展大概可分为 创始期、衍化期、繁荣期、终结期四个阶段。而以厉鹗为代表的诗人群的主要活 动正是处在浙派的繁荣期,这些多为布衣或卑官的文人们“对于政治的淡漠与对 于正统诗风的反拨,使其人格诗品呈现出野逸的甚至是异端的色彩”5 这些文人们常常一起交游唱和,厉鹗曾有诗泛舟出东新关至皋亭看梅,同 周穆门杭堇浦梁莪林丁龙泓吴瓯亭汪秀峰作6 记载他们交游时的场面: 1 袁枚撰,顾学颉校点 随园诗话卷三,第6 4 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9 月第2 版,第9 5 页9 6 页 2 陆谦祉厉樊榭年谱“乾隆十一年”条引全谢山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 6 年( 1 9 7 7 ) 3 阮元两浙鞘轩录卷十九, 续修四库全书第1 6 8 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l 版,第6 0 4 页 4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l 版,第8 7 4 页 5 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诗派,东方文化出版社,1 9 9 7 年8 月第1 版,第5 页 5 厉鹗 樊榭山房文集续集卷六诗己,第8 页a 面,四部丛刊初编第2 8 9 册,上海书店,1 9 8 9 年3 月第l 版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春山秀北郭,怅望情有余。中藏万树梅,白云谁所锄。 独往兴易尽,高唱孰起予。同舟五六人,皎若英琼琚。 推篷认芳草,把卷沿清渠。斜阳绕半岭,薄霭风四除。 抚迹已成昔,言欢方在初。幽姿照水际,的的久离居。 “推篷认芳草,把卷沿清渠”,这是浙派诗人交游聚会时极为生动的写照, 诗社的活动充满逸趣,文学活动也在这种交游中愉快地进行,难怪诗人要为“抚 迹已成昔,言欢方在初”而感叹 杭世骏春日怀吟社诸公却寄八首中,也有对诗社成员的追怀。其中述及 梁启心的一首: 春雨春烟满竹林,论量胜地费沉吟。风亭斗句藤花覆,月榭征歌蜡泪深。 宦海独申将父志,天涯谁识托孤心。可怜江上经年别,一卷初开思不任1 。 在诗后,杭世骏不忘注上自己对于这位挚友的印象和评价:“梁编修启心, 以终养家居吴上舍城。友谊敦厚。余尝谓可以托六尺者也。”“可托六尺竹,评价 不可谓不高,这评价不仅仅来源于诗歌创作上的交流,更有一同参与诗社活动从 而结下的深厚友谊。 诗社也曾创作联句诗,如十月十二日集瓶花斋对菊食蟹联句2 : 诗盟趁冬闲,折束践佳约。登高巳后期( 周京) ,良会欣有托。清言 答吟蟀( 朱樟) ,胜友占噪鹊。侵窗短景红( 金志章) ,映户萧云口。弈 随握槊为( 戴廷熹) ,句间捶琴作。主贤善娱宾( 厉鹗) ,伫兴非寂寞。 盆菊正斓斑( 汪台) ,簖蟹殊磊落。乡物吴俗同( 梁启心) ,雅事晋人各。 把玩掇其荚( 丁敬) ,拍浮佐此酌。京兆谁所饷( 世骏) ,郦县古云乐。 中央后衣明( 张湄) ,外骨士介薄。性躁喜未糖( 全祖望) ,味甘宜入药。 1 杭世骏道古堂诗集卷十七岭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 4 2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版。 第1 3 5 页- - 1 3 6 页 2 杭世骏道古堂诗集卷十五桂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 4 2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l 版, 第1 1 8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香堪制颓龄( 施安) ,隽适供大嚼。元黄血初凝( 江汝器) ,紫白色交着。 征名锡延年( 吴城) ,解经诠郭索。 从联句的创作方式和题材可以看出梁启心的交游范围与诗社的活动内容, 共同集会并参与诗歌创作的大都是当时浙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题材多取于诗社成 员的聚会,有主人款待或是共同游览名胜等都是创作的契机。广泛的交游将以厉 鹗等为代表的浙派诗人结集在一起,相互切磋诗艺,共同沉迷于山水逸趣之中, 逐渐形成了浙派诗人独特的诗歌风格。杭世骏文学吴协南墓志铭:“钱唐吴 君嘉丙,字协南,同郡严在昌、梁启心、孙灏、陈兆嵛切劁于学问,振华耀 采,争长盘敦,摩研编削之士交目为文中之虎,始于乡邦,浸淫于十一郡,渐被 于大江南北,以暨京辇名流六堂观国之彦,翕然称杭郡之文甲天下”1 梁启心的诗歌在美学上有所超越,峻洁清越,在同时代淅派诗人中有着鲜明 的风格与特色。然而,随着清代社会进入全面繁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进 一步加强,统治者更注重诗歌的政教作用,以表现盛世气象。而浙派宗宋的风气 则表现出清逸冷寂,与政治疏离的特点,不能充分契合当时政教的需要。以厉鹗 为代表的清代中叶浙派诗歌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3 1 3 梁德绳的弹词创作 “弹词”二字最早见于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最初指一种说唱艺 术,以乐器伴奏说唱故事,书中讲到“熙朝乐事”时说“其时优人百戏:击球、 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2 ,“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 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若红莲、柳翠,济颠、雷峰塔、 双鱼扇坠等记,皆杭州异事,或近世所拟作者也。”3 弹词弹唱故事题材广泛, 在民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明清时候盛行的弹词小说有五、六十种,其中三四十种出于女性作家之手4 , 而陈端生作、梁德绳续的再生缘则是这些弹词小说中的奇葩。再生缘讲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四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 4 2 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l 版,第6 2 8 页 2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 8 8 第三册,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七 十二年( 1 9 8 3 ) 3 月,第8 8 3 页 3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 8 8 第三册,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七 十二年( 1 9 8 3 ) 3 月,第9 0 0 页 鲍震培晚清以来的弹词研究兼论清代女作家弹词的文体定位,天津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2 期,第 1 4 1 页 1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述的是,十三省都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与元戎侯爵之子刘奎璧,都听说龙图 阁学士孟士元之女孟丽君才貌双全,同时遣媒求婚,刘奎璧的阴谋使皇甫家招致 祸患为逃避刘家的迎娶,奇女子孟丽君女扮男装,改名郦君堂参加科举,高中 状元,青云直上,展示过人才华,入赘丞相府并帮自己家族渡过危机。曾替她出 嫁的乳娘的女儿苏映雪也因种种巧合和奇遇帮她掩饰了真实身份。然而在被亲人 怀疑身份后,孟丽君却不愿复装,在与父母、兄弟、丈夫之间,演绎了一场又一 场关于孟丽君身份承认与不承认的争斗孟丽君始终不愿现身,却未能逃脱皇太 后设下的圈套,在太后赐宴中被药酒迷醉。又因皇帝的倾慕而使她走投无路,最 后终于在方方面面的胁迫中急病交加、口吐鲜血而晕厥,情节发展至此结束。梁 德绳所续三卷以“大团圆”为结局:孟丽君在皇帝逼迫下,三天后上本说明实情, 承认自己就是孟丽君。这一行为令皇帝十分恼怒,将她关进大牢。危机关头,太 后一道懿旨救下了孟丽君,少华与丽君终成眷属,映雪也嫁于皇甫少华,全家芝 兰毓秀,生活非常美满。再生缘就这样通过孟丽君的逃婚、高中、入赘、拒 认、团圆,逐层递进描绘出孟丽君的复杂性格与女性意识的逐渐形成,塑造了一 个才高气傲、聪慧机智、勇敢叛逆,但最后却无奈屈从的女状元形象。 最早慧眼识珠的学者是陈寅恪。陈寅恪晚年读再生缘,大为倾倒,撰文 考证作者身世,并高度赞美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郭沫若“怀着补课的心情” 读了再生缘,亦为之着迷。然而,关于此书的续书却评论不一部分考论者 认为续书补全了故事结局,延续和发展了原书的人物性格,以浪漫的手法表现了 对男女平等的期待,并且很多段落和细节都颇具可读性。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续 书最大的一个弱点在于篡改了原书的悲剧性,化解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再生 缘成为一出中庸、平和、充满喜气的富贵喜剧。 关于续书,陈寅恪认为,梁德绳心中以苏映雪白比,所以推论“楚生为人谅 亦贤良温厚性和平,与端生之性格骄傲激烈者,适成对比也。此点恐非盖由 于天生之性质所致,当亦因所处家庭环境不同使然”1 梁氏及梁德绳夫家当时 生活富足,因此其一生生活舒适而美满,并且其续作再生缘时已为老妇,阅 世更加成熟圆滑,因此续书中的很多情节与思想已然不同于陈端生的初衷。 梁德绳是在许宗彦去世后深悟前缘,开始续作的。梁德绳曾在作品二十卷第 1 陈寅恪论 ,寒柳堂集。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年4 月第l 版,第7 9 页 1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七十七回中述其续写此书的动机:“嗟我年近将花甲,二十年来未抱孙。借此解 颐图吉兆,虚文纸上亦欢欣。 八十回末尾又言“再生缘,接续前书玉钏缘。业 己词登十七卷,未曾了结这前缘。既续前缘缘未了,空题名目再生缘。可怪 某氏贤闺秀,笔下遗留未了缘。后知薄命方成谶,半路分离各一天。天涯归客期 何晚,落叶惊悲再世缘。我亦缘铿甘茹苦,悠悠卅载悟前缘。有子承欢方事定, 心无挂碍洗尘缘。有感再生缘者作,半途而废了生前。偶然涉笔闲消遣,巧 续人间未了缘。”从中可以看出,梁续并非毫无意义,其目的在于“巧续人间未 了缘”,使再生缘一书得以完整,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读者的心理期待。 3 2 梁氏的文化兴趣选择 除了传统的诗歌文学创作,梁氏三代还在很多发面发展了自己的兴趣。梁诗 正鉴赏方面功力深厚,并有西清古鉴四十卷问世。而他的( ( 钱录十六卷, 共收录历代钱币五百多种;梁同书则在书法创作上成就斐然,与翁方纲、刘墉、 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梁同书亦长于书画鉴赏,所作书论等颇有价值。另有 笔史等作品将其平生关于书法工具的见闻与经验囊括其中而梁玉绳、梁履 绳兄弟更是在经史研究方面功力不俗,在有清一代的经史研究领域各据一席。 3 2 1 梁玉绳、梁履绳的经史研究 梁玉绳、梁履绳兄弟将毕生精力放在了他们所感兴趣的儒学上面,梁玉绳精 于史部,梁履绳则擅长于经部,特别是左传。梁玉绳曾与弟履绳说起:“后汉 襄阳樊氏,显重当时,子孙虽无名德盛位,世世作书生门户,愿与弟共勉之! ”, 1 他自己则未满四十岁就放弃了功名举业,钻研学术,潜心撰著。 梁玉绳、梁履绳有元方、季方之称,二人的研究都曾经得到过钱大昕的赞誉 虽取得功名,但兄弟二人却并没有在科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固然与二人的志 趣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风气。兄弟二人生活的年代正是乾隆 后期和嘉庆时期,这是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崇尚儒学引发经 学研究的热潮,进而带来学术研究的繁荣。乾隆时尤尚考据之学,乾隆三十八年 ( 1 7 7 3 ) ,敕设四库全书馆,四十七年( 1 7 8 2 )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嘉庆时 1 寄弟处素书 ,粱玉绳清白士集卷二十八蜕稿四,第2 0 页,清嘉庆问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1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期,这种风气有盛无衰,并且在考据学方面多有创获。为了给当代和后世学者留 下可信度较高的史料,乾嘉诸儒大多精于校勘王鸣盛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 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不精而速读,恐读亦多误矣。”1 乾嘉学派被称作考据学 派,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学者都将毕生精力投入古籍整理和考订事业之中。治经者 如此,治史者亦如此。 梁玉绳生在考据学大盛的乾嘉之世,深受乾嘉史学研究风气尤其是钱大昕的 影响,同时也是这种学风的积极践行者。梁玉绳在著作中引用大量前人和当代学 者的观点,但对于这些资料却并不盲从,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发表自己的 独到观点,对自己暂时无法论证的问题并不妄下断语。史记志疑一书就很好 地体现了这些特点。翟灏说他“承清门高荫,倜傥之才,不杂他嗜,朝经夕史, 孜孜不休”2 ;汪中则赞扬梁玉绳:“翩翩公子,退若寒素。仰屋著书,园葵弗顾” 3 ;“当代数史才,微君孰居最。”这也是许宗彦对梁玉绳积极而中肯的评价。而 梁玉绳在( ( 癸亥六十生朝口占亦曾说:“祝天留我青扬眼,灯下长看夹注书。” 5 可见他对于做学问是非常认真的。梁玉绳还认为读书应该专精仔细,曾言。孔 明读书但观大意,渊明读书不求甚解,非中人以下所得妄托此言,可为学者箴砭” 梁履绳博闻强识,通览群经,在众经之中对左传尤为专精,对前人的研 究多有补充,著有左通补释三十二卷,在左传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钱大昕曾给过他很高评价,对其学问“叹为绝t 旨”7 3 2 2 梁同书的书法成就 梁同书一生以书法传名于世,清史稿将其编入“艺林”,评价中肯。( ( 昭 代尺牍小传述其书法“出入颜、柳、米,董,自立一家负盛名六十年。所书 碑版遍寰宇。”。 1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上册,中国书店,1 9 8 7 年8 月第l 版 2 梁玉绳清白士集卷二十八 蜕稿四,第3 7 页a 面,清嘉庆间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5 梁玉绳清白士集序,清嘉庆问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4 梁玉绳清白士集卷二十八蜕稿四,第3 8 页b 面,清嘉庆间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5 梁玉绳清白士集卷二十七蜕稿三,第1 4 页a 面,清嘉庆间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5 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卷十一,清代传记资料丛刊第6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1 版,第 4 4 8 页 7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清代传记资料丛刊第9 4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l 版, 第5 4 3 页 5 李放纂录皇清书史) 卷十七,清代传记资料丛刊第8 3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l 版,第 6 1 7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梁同书的书法名满天下,求书者众多。甚至远至1 3 本王子、琉球国王都有求 书之意图。梁同书曾自言:“古善书皆有代者,我独无盖不欲以伪欺人。我性 如是。”1 然而托其名以售书画者仍然很多。 清人文集别录对频罗庵遗集中论书之言评价最高,因其论书之语“皆 独抒己见。于运笔临帖诸端,确有心得。亦以历事久,取精多,故言之能识其要。 次如题跋诸作,问有佳者。他文皆非所长也。同书优游文学,以艺事自娱,平日 不治学,亦不论学。故杂文中,惟应俗之篇为多。升2 王潜刚清人书评推之道: “梁山舟与梁闻山齐名,著有频罗庵论书,以数十年之功力,不无见道之言。” 3 杨守敬亦以为“梁山舟领袖东南( 书论) 发明阃奥。”4 而于学术方面,却建 树有限,“应俗之篇”见于文集,以奏、状、书、序、记,铭、赞、说、祭文、 碑志等,多为应酬之作,较少思想的阐发。 董其昌对梁同书的影响颇深,以频罗庵书画跋为例,即收有董其昌书法 六则,这在他题跋作品中为数最多。董文敏临宋四家书册本为梁同书家藏之 物,后因故遗之。梁同书跋云:“此予家故物也,数年前为仆人窃去,今知为鉴 家所得,予亦不憾展转受劫,无复旧观,为可惜也。”5 除董其昌外,柳公权、 米芾等诸家也对梁同书的书法风格产生了影响“少学颜、柳、中学米法,七十 后,愈臻变化,纯任自然,为当世独绝。”6 便是他一生书法特点与成就的概括 梁同书精力过人,九十岁时还能写蝇头小楷,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 湖海文传记载他“梵宇题额,有求鞭应年逾八秩而明镫矮纸犹能运笔, 人谓唐欧阳信、本明、文衡山之比也”7 1 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百二十六,清代传记资料丛刊第1 4 9 册,台北文明书局,1 9 8 6 年1 月第l 版,第3 6 0 页- - 3 6 1 页 2 张舜徽 第1 4 2 6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第l 版,第2 8 5 页 2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入1 ”由此可见,梁氏家族诗歌的启蒙来自于平日生活中的熏陶,父辈的处 世之法、言行之风时刻影响着兄弟两人的性情,也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态度。 梁文濂在科举上没有更多成就,却将他的大半生时间用来四方游历,寄情于山水, 性情无羁而洒脱。在他的启蒙之下,兄弟二人的诗歌更具清雅气象。 梁氏家族的女性在梁氏子弟的启蒙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梁氏几世书 香门第,与他们联姻的也都是大户名家例如梁文濂娶进士凌绍焰之女,梁同书 娶汪积山之女,梁履绳娶于曲阜孔氏。这些梁氏家族的女性大都受到了很好的家 庭教育,有着很好的素养,他们是梁氏子弟最早接触的老师,在承担相夫教子责 任的同时也给予子女们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并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子女的健康成 长。 梁同书在葬先考妣告墓文和( ,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八文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 4 4 5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第l 版,第4 9 5 页 2 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中叶钱塘粱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 这不仅仅是长辈对当年煊赫一时荣耀的述怀,更在他们蒙学之初就深深理解了何 谓“尊师重道” 事实上,雍正时对皇子尊师有着特别的要求,王公大臣见皇子,必须双膝跪 地,只有上书房师傅以捧手为礼即可,并不需要跪地。雍正元年( 1 7 2 3 ) ,更是有 皇上手谕:“诸皇子入学之日,与师傅备杌子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表里 安设桌上皇子行礼时,尔等力劝其受礼。如不肯受,皇子向座一揖。以师儒之 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尽力教导,此古礼也至桌张饭菜, 尔等照例用心预备。”1 这种尊师与重教的风气从朝廷开始树立规范,并逐渐在坊 问形成风气。 为乾隆皇帝讲读时的梁诗正三十七岁,此时他的长子梁同书也已经十一岁 了,史料记载这时的梁同书比较清瘦,“爱弄笔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