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颜军,男,1977 年 12 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李荃辉教授,2009 年 6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摘摘 要要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旅游业这个从前有着“无烟绿色 工业” 美誉的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缺 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忽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分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 于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导致旅游业发展中片面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 盲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无节制的扩大旅游活动规模,使当前旅游业面临着景区 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传统文化价值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旅游 业急需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在旅游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 题,开始把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课题对待。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发展 生态旅游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 到永久的和谐。同时,人们开始强调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本身是一项文化 型产业,从而重视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提出发展文化旅游来实现 旅游可持续发展。 人文旅游资源又称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及文化性。 其中包括文化古迹、名人遗迹、园林、民族风情、革命遗址、特种工艺、文化娱 乐场所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人文景观是其存在地的文化的一 部分,是具有文化意义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外在表象。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其 分布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各种条件的影响, 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来移动和 复制。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长盛不衰,至今仍成为 旅游圣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因为,文化的创造与再创 造,丰富与光大是随着民族、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利 用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成都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类型多样、种类丰富, 内涵丰富、文化厚重,区带结合、相对集中,融于生态、和谐统一等特征。开发 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可以促使成都旅游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可以提高景点竞争力 和吸引力,推动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蜀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 成都 旅游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i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shu cul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tourism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yanjun, male, was born in december, 1977 whose tutor was professor li quanhui . he graduated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major and was granted the master degree in june, 2009. abstract tour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illa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the past, a smoke-free green industry reputation as a sunrise industry in the world to develop rapidly.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system to ign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oo much focus on the immediate economic benefits,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film face of the disor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use of blindly building tourism infrastructure, uncontrolle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tourism activities, so that the current tourism industry is faced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scenic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of a range of issues, such as a recess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urgent need of a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w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recognized this problem, bega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s th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 of the subject.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tressed the need not to disrupt the ecosystems, ecological awareness, ecological protection, to achieve permanent harmony.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put emphasis on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itself is a culture-based industries in order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uman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umanities, also known as tourism resourc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re are distinct historical, ethnic and cultural. including cultural heritage, famous monuments, garden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revolutionary sites, special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culture and the arts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ethnic customs, such a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uman landscape is the existence of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as a humanities tourism resources, their distribution abstract iii in time and space less vulnerable to the restriction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necessary to move and copy. large number of monuments in the history of repeated destruction of repeated construction, going through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focused, so far as a tourist, to a large extent due to the continuity of culture and heritage of. because the creation of culture and re-create, with the rich and everbright nation,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uman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 effective way. shu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of chengdu in the humanities has a long history, deep inside, the type of diverse, species rich, rich, rich culture, combining zone,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into the ecolog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a harmonious unity. the development of shu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humanities can promote chengdu tourism development to achieve a virtuous cycle, can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f spot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tourism. keywords: shu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 chengdu sustainable touris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成都理工大学 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成都理工大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 成都理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摘 要 i “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颜军,男,1977 年 12 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李荃辉教授,2009 年 6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摘摘 要要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旅游业这个从前有着“无烟绿色 工业” 美誉的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缺 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忽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分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 于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导致旅游业发展中片面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 盲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无节制的扩大旅游活动规模,使当前旅游业面临着景区 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传统文化价值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旅游 业急需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在旅游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 题,开始把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课题对待。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发展 生态旅游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 到永久的和谐。同时,人们开始强调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本身是一项文化 型产业,从而重视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提出发展文化旅游来实现 旅游可持续发展。 人文旅游资源又称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及文化性。 其中包括文化古迹、名人遗迹、园林、民族风情、革命遗址、特种工艺、文化娱 乐场所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人文景观是其存在地的文化的一 部分,是具有文化意义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外在表象。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其 分布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各种条件的影响, 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来移动和 复制。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长盛不衰,至今仍成为 旅游圣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因为,文化的创造与再创 造,丰富与光大是随着民族、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利 用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成都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类型多样、种类丰富, 内涵丰富、文化厚重,区带结合、相对集中,融于生态、和谐统一等特征。开发 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可以促使成都旅游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可以提高景点竞争力 和吸引力,推动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蜀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 成都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 1 章 引 言 1 第第 1 1 章章 引引 言言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近几百年来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同时出现了资 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人类不得不认 真思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业这个从前有着“无烟绿色工业”美誉的朝 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其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如:景区旅游资源及 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传统文化价值衰退等。这些影响主要是由于 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盲目建设、无节制的交通运输及旅游 活动产生的破坏和污染所造成的,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旅游业 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过分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 效益,而忽视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旅游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 这个问题,开始把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课题对待。近年来,生态旅游的 发展模式已被广泛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同时,人们也开始强 调“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本身是一项文化型产业” ,从而重视开发人文旅 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提出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 径。成都作为一个旅游经济大市,同样面临旅游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急需走上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成都自身拥有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良好条件,走开发人文旅 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的道路无疑是一条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都极为迅速,但同时旅 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却日益严重,旅游业自身面临可持续发展问 题。而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发展文化旅游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作 用已被一些学者认识到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 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互动研究还比较薄弱。 一些学者在“人文旅游资源”及“文化旅游”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意识 到了旅游业与文化的高度关联,认识到了“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对旅 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的概 念,并做了一些方面的研究:吴芙蓉在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一文 中提出人文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认为对人文资源加强保 护意识, 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是当前我们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 第 1 章 引 言 2 容,初步探索指出了我国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 议。成都市科技局 2003 年的一个名为“成都市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的软科学项目中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的曹启富副教授认为成都作为蜀文化的中 心和四川省省会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成都旅游开发的 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即将成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 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加大 己有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赋予原有景观以更深、更新的文化内涵;注 重发掘一般景观的文化价值;同时要不断开发全新的文化旅游项日,逐步形成古 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相辉映,都市生活和田园风光相融合,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文 化旅游网络。在文中简述了关于文化旅游的几个观点,分析了成都人文旅游资源 的特点及开发现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成都人文旅游资源的策略。 西华大学区域经 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先教授在成都旅游发展的问题、诊断与对策分析成都旅游 发展不如意的原因中就指出: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而旅游却严重缺乏文化内 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段渝研究员在四川人文资源的几个问题文中,对四川 人文资源的主要类型,四川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 行了分析。在 2004 年一份名为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查研 究报告中,课题组成员张仲炎、唐林、杨红梅、范远泰等分析了四川文化旅游的 现状以及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几项建议。 川内许多学者对蜀文化及蜀文化旅游资 源进行了大量研究,成都市房管局局长周鸿德发表了名为以“东方伊甸园”为 主题,整合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文章以“东方伊甸园”为主题,以三星堆,都 江堰,金沙遗址等为骨架,以丰富蜀文化为内容,把众多旅游资源编撰成一部巨 型的自然之书,使各个景点既有自己特色又相互关联的整合设想。任文举在蜀 文化与四川休闲旅游发展战略 一文中指出蜀文化对四川发展休闲旅游的积极意 义。 川内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为代表的蜀文化研究专家对发展四川 文化旅游,成都城市旅游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的主要成果 我的导师李荃辉教授正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的 “蜀文化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 展研究”项目,并且,我本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有较大的兴趣,基于此,在导 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我选择了 “蜀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可持续发展” 作为硕士论文选题。本课题主要采取实证调查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旅 游资源的特征分析入手,指出利用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对实现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积极意义。系统分析成都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优势,及蜀文 化人文旅游资源对成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结合实际探索如何利用蜀文化人 第 1 章 引 言 3 文旅游资源实现成都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成都旅游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全文共 分六章,第一章为前言,主要论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 主要问题,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第二章从分析不同旅游资源的特 征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入手,论述利用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对实现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论述成都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并 分析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第四章,论述成都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 的特征和优势。第五章论述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对成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六章论述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实现 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第第 2 2 章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 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被作为旅游观光、游览、娱乐活动对象的长久存在着的自然景 物和社会产物,以及长久存在着的、保持着原有形态而能被开发利用作为旅游消 费对象的自然物和社会产物的统称。 更概括地说,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 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 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 也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 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丰富程度、价值高低以及开发和保护水平, 是构成该国或地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其旅游客流的流量和流向, 旅游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及其发展前景。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形成了强大 的吸引力,没有旅游资源,就不会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更不可能产生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作为吸引物的旅游资源。 2.1.2 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按其特点通常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 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 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天然形成的一种资源。 包括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植物、动物、矿产、山川地貌及美丽风景等。人文旅游资 源又称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及文化性。其中包括文化古 迹、名人遗迹、园林、民族风情、革命遗址、特种工艺、文化娱乐场所以及文化 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人文景观是其存在地的文化的一部分,是具有 文化意义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外在表象。 张文.旅游影响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 王书宽,霍瑞红.旅游统计基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3 王书宽,霍瑞红.旅游统计基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4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2.2 不同旅游资源的特性 2.2.1 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自然旅游资源是集审美、 休闲、 娱乐、 消遣和观赏等为一体的资源空间环境。 它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谓脆弱性,是指其很容易遭受毁 坏和损坏,由此导致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恶化和毁灭,失去旅游功能;所谓不 可再生性是指某些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由大自然雕塑造就而成 的。像泰山、黄山和长江三峡这类自然景观,它们曾经历了多少个百年、甚至上 亿年才孕育成现在的形态面貌。泰山的雄伟骨架是一套变质杂岩,其生成年龄距 今约有 28-30 亿年的历史。这一年龄值是人类不可能体验和想象的,但是在人类 这短暂的经历中这些景观一旦遭到破坏,就将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而不复存在, 以上列举的这些自然景观并且都是不可复制的。动物和植物资源也是如此,其脆 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更为突出,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亿多年的恐龙类,由于其生存 的生态环境改变和遭受破坏,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覆灭,也意味着它们将永远的 从地球上消失。当今世界依然有许多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它们无论是古代的物种 还是现在生存的生命体,一旦灭绝将永远不会重现在地球上。 2.2.2 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延续性和可持续性 人文旅游资源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 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的结晶。它内涵丰富,外延复杂, 涵义 深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旅游资源既是 一定文化的产物,又承载着各种文化,一部分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有形资源,如: 古人类遗址、帝王寝陵、名人故居等,一部分则表现为非物质形态的无形资源, 如:音乐、戏曲、传说、历史、文学艺术流派、民俗行为形式过程等等。无形人 文资源既能与其它旅游资源相互渗透,共同构景,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强其 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无形人文旅游资源也可以单独成景。由于文化是具有 延续性和传承性,如文学名作和神话传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遭受风雨侵蚀 和战争破坏, 能够长久保存和流传, 并随着时间的流逝, 更显珍贵, 更具吸引力。 这种特性也常常渗透在各种自然旅游资源中,以一定的自然景观为载体,这也极 大的丰富了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的存在形式。同时,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其 分布较少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各种条件的影响,我们可以以文化为主体创造 辛建荣. 旅游地学原理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81-182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 出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形式,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来移动和复制。 比 如说,成都杜甫草堂就依据当年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而创造性的 在草堂内搭建了一个杜甫当年所描述的茅屋,这样的“旅游产品”反而提高了景 点的吸引力。 另外, 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 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长盛不衰, 至今仍成为旅游圣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人文旅游资源 具有特定的张力人类历史的创造力、民族民俗风情的感染力、人类艺术杰作 的吸引力、文学艺术的渗透力。当人文旅游资源被利用时,所有的这些张力会潜 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熏陶旅游者。 因为,文化的影响力是深远和长久的,并且, 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丰富与光大是随着民族、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延续和 发展的。 2.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是 人类经过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浪潮洗礼后的理性思考,体现了当代社会文明 的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 在全球旅游业急剧膨胀、 繁荣背后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危机日益暴露的现实下 提出来的。旅游作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部门的综合性行业,无论是 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思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 意义。 2.3.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 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21 世纪议程 。在我国,1994 年 3 月 25 日,国务院第 15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 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的国家级“21 世纪议程” ,表 明中国将实现“21 世纪议程”这个全球共识,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 展和全球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6 年 7 月 29 日,国务院办公厅以 国办发199631 号文转发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 肖星.中国旅游资源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6 吕俊芳,崔向东.辽宁人文旅游资源的再认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11):44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7 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 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子孙后代能够永 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 2.3.2 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受趋利动机驱使, 旅游业发展模式为简单的数 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如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管 理, 等等。 从而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传统文化价值衰退、 环境美学价值损蚀等一系列问题。1990 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 大会上通过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 ,会议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基本理论 的框架,并阐述了其主要目标。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 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 “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 会上制定并通过了 可 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及行动计划,强调旅游业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目标 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8 年 10 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25 个国家 的议员在中国桂林召开亚太议员第六届环发大会, 深入讨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 面临的挑战及有关战略行动,通过了桂林宣言 ,确认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3.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研究十分活跃,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根据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可持续旅游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了比较全面而且深刻的 理解,但尚无统一结论。 在国外,比较权威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三个:第一个是在可持续发展 大会通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提出的定义,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 是在保护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 第二个 是世界旅游组织顾问爱德华英斯基普的定义。他认为,可持续旅游就是要“保 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 时也能为将来所用” 。第三个是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1993 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 了旅游与环境丛书,其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是: “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 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这一定义是对旅游可持续 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总结,不仅指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特质,而且提出了“主人”和 “客人”区际公平发展的思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8 义。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田道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如下 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 游需求能力的发展。 要科学准确地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全面分 析: (1) 目标。 1990 年加拿大全球旅游大会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目标: 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促进旅游 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2)原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开发与保护并举原则、区域性 原则、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资源环境资本核算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 (3)关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环境哲学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旅 游环境承载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约束问题。它具体 包括经济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承载力。 2.4 利用人文旅游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方式 2.4.1 文化属性本身就是旅游的重要属性 旅游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消费与文化享受相结 合的高层次活动。 从旅游活动的属性看,无论旅游者的动机有何不同,旅游都属于 人们一种暂时或短期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虽然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 但旅游的文化属性是主要的,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项文化活动,旅游者外出旅游 的目的或动机从根本上讲追求精神享受,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寻找文化特 色,体会文化差异。因此,旅游总体上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旅游产品本身则属于 文化消费品的范畴,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既是一种经济运作过程,同时也是一种 文化创造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旅游,旅游不可 避免的烙上了文化的印迹。 旅游活动中,外来的旅游者带来了异地的文化,同 时把当地的文化带出去。可以说,人的旅游过程从酝酿到实施开始就不可能脱离 田道勇. 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1996( 2):14 林龙飞. 环境哲学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6(10):140 霍洛韦.论旅游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6 张文.旅游与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67-70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9 文化的影响。 人文景观本身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 作为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 虽然是中性的, 但只要经过人类的改造活动, 就会彰显人文性质,传达文化色彩。文化便会成为自然景观的内在因素,渗透到 各类旅游资源之中,赋予自然景观以人文品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多旅游资源 都离不开一定形态的文化。文化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景观的灵魂 所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旅游是一种感受和体验文化差异的活动,是一 种客源地与旅游接待地异文化之间的交流。 旅游者异地旅游其实质是在感受和体 验一种异地文化。 “人们旅游的最主要动机之一,就是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兴 趣” 文化的多样性往往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旅游动机。许多进行跨 国游的旅游者就是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感兴趣,希 望通过旅游这种方式达到了解和探索异国他乡的历史、 宗教、 文学、 艺术、 民俗、 语言等文化。 2.4.2 文化旅游满足了旅游者多元化旅游需求 从旅游资源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它 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 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 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 就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 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 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一般来讲,文化旅游是以人文资源为支撑体系,旅游者通过对文化的特殊或 差异体验获得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的行为, 是人们以感受和体验旅游目的地人文 氛围和文化内容为主的旅游活动。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包括:民俗体验旅游、宗 教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教育文化旅游、体育活动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建 筑文化旅游等。21 世纪的旅游是一个生态旅游的世纪,也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 纪。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说,旅游业经营的是文化产品。当代需求与消费文化的 模式已发生一些变化, 人类在物质文明获得较大程度的满足之后趋向于文化精神 价值的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 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当前,休闲、娱乐与文化已交织在一起,文化活动与娱乐活 动已不再被完全分离开。因此,旅游产品对文化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这 些变化的出现,人们逐渐形成了新的旅游消费观念,旅游市场也出现了多元化的 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85 刘旭光.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j.人文旅游第二辑,2006:162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0 旅游需求模式。多元化旅游需求的核心是旅游者不同的文化旅游需求,旅游者不 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动机、不同的文化行为、不同的文化感受、即由于不 同的文化质量评价、不同的文化效应传播构成了文化旅游需求的导向模式。 随 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更注重通过欣赏大自然美景,游览珍贵历 史文化艺术瑰宝来获得生动的自然知识和鲜活的人文知识。 2.4.3 文化旅游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内在要求 旅游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无论是以自然还是人文为主题旅游点, 其本质都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旅游者千里迢迢赶来,其本质也是 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 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旅游向深层 次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业的竞争必然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的一 元化竞争向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涵盖文化内涵、技术手段、信息含量等多方面的综 合竞争转化。可以说,旅游业的竞争离不开文化层面上的竞争,文化竞争将是旅 游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 文化素养也随之提高,他们对旅游的需求已不满足于山水的表层观赏。而希望通 过旅游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获得一种审美愉悦。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可 以满足旅游者的多种文化需求,使他们徜徉山水之间,不仅感受到自然之美,而 且体会到人情之乐。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山水园林等,一旦注入文化内涵,则 更具游赏性和娱乐性,大大提高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美丽的自然风光、迷人 的人文景观,如果再加上一些神话传说的“修饰”,对于旅游者来说,便会处于 神奇、浪漫、风情、和充满美感的气氛中,滋生更美更甜的心灵感受。许多旅游 圣地都有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的象鼻山、雁荡山的 合掌峰等奇异的山石,正是有了绘声绘色的神话传说,使得山石胜景更富神秘色 彩,景点被赋予了某种想象和理念也就成为了文化。即使是纯粹的自然景观,也 要依靠文化提升其欣赏品味。云南石林的标志性景点“阿诗玛”,民间动人的传 说故事使其更加美丽更加迷人。长江山峡巫山十二峰最著名的“神女峰”,巫山 神女的传说使其更加美丽。山东蓬莱的蓬莱阁,“八仙过海” 的传说使其更具 魅力。西湖断桥和镇江金山寺,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使其更加浪漫。 2.4.4 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是文化价值表现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产业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00 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3:15 第 2 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1 的出现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知识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的 必然结果,是人们在面临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窘境下选择的 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以低消耗、低污染和重创意、重智慧为特点实现人类社 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对旅游地文化内涵的开发和文化环境的保护,将成 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一般都具有很强的 垄断性,很难被复制或移植,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依托条件,并具有 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带给旅游者的印象也是深刻和持久的,能 够再次激发旅游动机。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增强了独特性,易形成 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 强调合理利用资源有效 保护文化遗产,这样就可以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污染和破坏,改善生态环境,有 利于保持旅游景点的“原滋原味”,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文化旅游强调 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同步、文化发展与文化研究的协调,这样还可以使许多在 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发展机遇中得到复兴和发展, 甚 至得以再造和重构。 使当地一些原本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各种民间习俗活动呈 现出新的魅力, 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让当地居民在旅游的巨大受益中, 逐渐认识到自己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树立起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 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责任心和 使命感。因此,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能提高景点吸引力,创造经济效益,还有利 于保护和宏扬传统文化。 袁力,黄基秉,赵波.成都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2 尹德涛.旅游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48-249 第 3 章 成都旅游的发展及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 12 第第 3 3 章章 成都旅游的发展及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成都旅游的发展及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 3.1 成都旅游的发展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 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曾先后荣获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 “中国十大最 具经济活力城市” 、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 、 “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2007 年 2 月 8 日,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授予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 市”称号。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 育,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创建中国最 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