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内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期:垄么:兰:兰堑 日 期: j 塑 2 0f i 了2 髟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 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乏丝鱼z 冷 日期:圣! ! ! :墨:塑 史记所载秦代史事辨疑 摘要 史记面世以来遭改窜增补一事,前人所论甚多。而由于秦朝 政府与儒家学派结怨太深,秦代史料遭到的恶意篡改尤为严重。今本 史记中这样的问题史料颇多,主要集中在秦始皇本纪、吕不 韦列传、李斯列传中,其中以李斯列传后半部分最为严重。 吕不韦列传所载“邯郸献姬”一事前后矛盾,难以采信。李斯 列传所载秦二世“责问李斯之辞及李斯以“督责之书”献媚一事 显系仇视法家者刻意诬陷,尤其是“督责之书”以贬义词献媚,完全 不合情理,绝非李斯所作;李斯之死、二世之死太过离奇曲折,其中 李斯之死一事前后矛盾处尤多,极不可信。秦始皇本纪叙事相对 合理,李斯、二世之死及李斯被杀时间皆当以之为准,但秦始皇本 纪在“尉缭评秦王”、“二世杀诸公子并下诏复修阿房宫 、“指鹿 为马等事的行文上亦存在窜乱痕迹,尤其是所谓“指鹿为马”一事 “ 的发生时间,实当为秦二世被杀的时间。此外,“始皇自称真人 不称朕”一事亦当系夸大;“沙丘之谋 等事有诸多疑点,应以存疑 的态度视之。 关键词:史记;秦朝;法家;秦始皇;李斯;秦二世 a ne x a min a tlo n0 ft h ee pis o d e s nt h e0 nd y n a s t yp a r to fh | s t o r | c a lr e c o r d s a b s t r a c t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w a si n t e r p 0 1 a t e ds h o r t l ya f t e ri t a p p e a r i n gi nt h ew o r l d ,w h i c hh a sb e e nd is c u s s e dal o tf r o m a n cie n tti m e s b e c a u s e q i ng o v e r n m e n t s e r io u sl yh u r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t h ed o m i n a t e d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c h i n a , al a r g e n u m b e ro fs p i t e f u l i n t e r p 0 1 a t i o n s w e r ef a b r i c a t e di nt h e a c c o u n t so fq i nd y n a s t y i fw ee x a m i n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c a r e f u l l y ,w ec a nf i n dm a n y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si nt h ec h a p t e r6 ,8 5 a n d8 7 ,t h em a i np a r t so ft h er e c o r d sa b o u tq i nd y n a s t y , e s p e c i a ll yi nt h es e c o n dh a l fo fc h a p t e r8 7 i nt h ec h a p t e r 8 5 ,t h ee p i s o d et h a tl ub u w e i ( 吕不韦) p r e s e n t e dh i sc o n c u b i n e t oz i c h u ( 子楚) c o n f li c t sw i t ht h ec o n t e x t i nt h ec h a p t e r8 7 , e r h s h i hh u a n g t i ( 秦二世) sw o r d so fb l a m i n gl is i ( 李斯) a n d l is i sm e m o r i a lo n ”s u p e r v i s i n ga n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w e r eb o t h f r a m e db ys o m e o n ea b h o r i n gt h es c h o o lo fl e g a li s t s ( 法家) :t h e 2 e p i s o d ea b o u tl i s i s d e a t hd i f f e r e n tf r o mc h a p t e r6i s s e l f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s ow es h o u l dt a k et h ea c c o u n tf r o mc h a p t e r 6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i m eo fl is i sd e a t h :l i k e w i s e ,t h ee p i s o d e a b o u te r h s h i hh u a n g t i sd e a t ha r et o ob i z a r r et ob e l i e v e t h ec o n t e n to fc h a p t e r6i sr e l a t i v e l yr e a s o n a b l e ,b u tt h e r e a r es t i l lm a n yi n t e r p 0 1 a t i o n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e p i s o d e s :”t h e c o m m e n t sa b o u tf i r s te m p e r o r ( 秦始皇) b yw e il i a o ( 尉缭) ”, e r h s h i hh u a n g t im a s s a c r i n gh i sb r o t h e r sa n dc o m m a n d i n g p e o p l et ob u il de p a n gp a l a c e ( 阿房宫) a g a i n a n d ”z h a og a o ( 赵 高) d e c e i v i n ge r h s h i hh u a n g t iw i t had e e r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e p i s o d et h a tf i r s te m p e r o rc l a i m e dh i m s e l fa sz h e n r e n ( 真人) in s te a de m p e r o r ( c h a p te r6 ) is v e r yp r o b a blya ne x a g g e r a te d s t o r y :t h ee p i s o d et h a te r h s h i hh u a n g t iu s u r p e dt h et h r o n e ( c h a p t e r6a n d8 7 ) i sa l s od o u b t f u l k e y w o r d s :h i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q i nd y n a s t y ;s c h o o lo fl e g a lis t s : f i r s te m p e r o r :l is i ;e r h s h i hh u a n g ti 3 目录 引言1 一、秦始皇相关事迹考辨4 ( 一) “邯郸献姬 之记载系后人窜乱4 ( 二) 尉缭评秦王与韩非“谋弱秦 6 ( 三) 始皇求神仙一事存在夸大一1 2 ( 四) 沙丘之谋疑点颇多1 5 二、李斯相关事迹考辨l9 ( 一) “督责之书 非李斯所作1 9 ( 二) 赵高陷害李斯一事俱出编造且多有窜乱。2 4 ( 三) 李斯被杀时间考辨2 8 三、秦二世相关事迹考辨。2 9 ( 一) 秦始皇本纪所载二世杀诸公子等事存在改窜2 9 ( 二) 二世引韩非语一事系仇视法家者捏造。3 3 ( 三) 秦始皇本纪所载“指鹿为马一事系窜乱3 5 ( 四) 秦二世的形象与历史真实3 6 结语3 9 参考文献4 2 致谢4 4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史记一百三十篇,是研究秦汉史至关重要的史料。尤其在秦代历史的研 究中,因为相关文献史料极度缺乏,史记更是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 然而,由于汉朝政府刻意限制史记的流传,再加上当时文字传播困难, 故而该书的脱漏窜乱是比较严重的,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即已谓“十篇 缺 圆。关于史记所缺十篇为何,自三国张晏始,即聚讼不休,至今尚无确 凿之定论。 事实上,所谓“十篇缺”只是指的完全遗失的部分,后人增补以及传抄错误 的篇章绝不止此十篇而已。由于当时书籍流传全凭手抄,增补删改极易,因而相 关的讹误、窜乱也就极多。南朝裴驷史记集解序称“考校此书,文句不同, 有多有少,莫辨其实 ,足见当时之混乱情形。 就今本史记而言,部分内容为西汉元帝、成帝间博士褚少孙所补,其所 补内容多已注明“褚先生日,较易识别。除此之外,明显的窜乱处还有很多。 如秦始皇本纪篇尾载班固答东汉明帝书, 孝武本纪全抄封禅书, 张 丞相列传篇尾载昭帝至元帝时丞相事,。平津侯主父列传篇尾载平帝时太 皇太后诏, 司马相如列传篇尾载扬雄语, 皆为其显例。 不过,上述这些窜乱主要是为了补充史料,属于善意增补,对我们研究秦汉 史的危害并不大。但对于秦代史事的改窜就远非如此简单了。由于秦廷与后世占 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结怨甚深,因而秦代史料遭到的恶意捏造、扭曲篡改其实是 。汉元帝时,东平王刘宇上书求史记,将军王风以为“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 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土”,元帝遂不予。足见当时朝廷自意限制史记流传,连 诸侯千尚难窥其全豹。见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年。 留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西张晏云:“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已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千世家、龟 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阙,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 本意也。”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裴驷集解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清人王鸣盛认 为,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为未完之笔,全亡者唯孝武本纪而己,余皆未亡。但他 亦指出秦始争本纪、司马相如列传存在窜乱。见【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卷二、卷六,南 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f i j 版社,2 0 0 8 年。近人崔适认为今本史记中有多达二十九篇为后人填补、 续接,但又认为孝景本纪为原文。见崔适:史记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余嘉锡先生则赞 同张晏的说法。见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载于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年。朱 东润先生排比前人诸说,列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内容共四十八篇。见朱东润:史记考索之史记百三十篇 伪窜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 史记附史记集解序。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移参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卷二十八封禅书。 o 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最为严重的。经过这些窜乱,秦廷人物的道德低下、暴戾不仁乃至愚蠢痴呆的程 度皆被夸大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 这种“众恶归之 的思潮显然也影响了后世的史学研究。古代史家对史记 研究考辨虽多,但对秦代历史的辨伪却是相对较少,几乎无人关注此记载中的荒 谬性。 近代以来,对这一荒谬性进行批判的首推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其名作 秦汉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 中,他对这些荒谬的记载予以了全面的 否定: 且如李斯列传:二世问赵高责李斯,及斯上书,皆以行督责恣睢广意为 言。此乃法家之论之流失。世有立功而必师古者矣,有图行乐而必依据师说者乎? 故知李斯列传所载赵高之谋,二世之诏,李斯之书,皆非当时实录也。而赵 高说李斯立二世之说视此矣。此说或将为人所骇,然深知古书义例者,必不以为 河、汉也。o 秦本纪与李斯传言斯罪状及死时皆不同,足见其不可信。二世之辞, 李斯之奏,盖皆儒家毁法学者之所为,余语则尤类平话矣。李斯之见杀,真相已 不可知,然必出于猜忌之心,与其杀蒙恬兄弟同,则无足疑也。斯之死,实为秦 事一大变。朝廷无复重臣。于是内乱起,而沛公安行入关矣。 吕先生的这一批判乍一看虽似标新立异,其实完全是切于实际的合理判断。 可惜先生惜墨如金,并未对此进行详细论证,仅将此论断罗列夹杂于大量史料引 文之中,以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 除吕先生之外,近代以来还有不少学者在秦史辨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钱穆先生对秦代前期历史多有创见。在他的先秦诸子系年( 商务印书馆, 2 0 0 1 年) 一书中,对吕不韦、缪寡、秦始皇、李斯、韩非、尉缭等人之事迹皆 有考证。指出“以吕易赢 非史实;认为缪毒当系赵太后同乡,非吕不韦所进; 并认为史记中关于李斯、韩非、尉缭等人的记载不可尽信。 马非百先生秦集史(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虽以搜集史料,撰写史书为目 回吕思勉:秦汉史第二章秦代事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问赵高”指李斯列传 二世杀诸公子前问赵高之事,风格与二世责语相类,本文第三章第四节将论;“责李斯”指二世责语,本文 第三章第二节将论;“赵高之谋”指杀诸公子等事,本文第三章第一节将论;“二世之诏”指二世东巡返回 咸阳后重修阿房宫之诏,本文第三章第一节将论;“李斯之书”当指“督责之书”而言,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将论;“赵高说李斯立二世之说”指沙丘之谋,本文第一章第四节将论。 吕思勉:秦汉史第三章秦汉兴亡。李斯死亡时间本文第二章第三节将论;“二世之辞”指二世责李 斯之语,与“督责之书”相类,本文第三章第二节将论。“李斯之奏”指“督责之书”;“余语”指赵高陷李 斯等事,本文第二章第二节将论。 2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但并不唯书是从,对于史料中存在的问题,多以按语的形式考辨于后。如其 中对韩非谋秦、遇害等事的辨析即极有创见,指出韩非曾策划削弱秦国,其死是 因秦、韩间的国家矛盾,而非个人恩怨。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也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英国剑桥大学崔瑞德、鲁惟一主编 的剑桥中国秦汉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 ,从旁观者的角度,对 秦汉历史的分析多有独到之处。其中第一章秦国和秦帝国( 作者宾夕法尼亚 大学荣誉教授卜德) 的附录中,对秦代史料中不合理的部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 质疑。作者在利用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指出,吕氏代赢、坑儒、水 德、“亡秦者胡”、“始皇帝死而地分乃至惩罚山神等事均存在不合理的成分, 并指出其中很可能存在篡改。从该书所引资料来看,日本汉学家栗原朋信、镰田 重雄在秦史辨伪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惜乎由于语言阻隔,难窥其全豹。 近年来在秦史考辨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当属李开元先生。在他的说赵高不 是宦阉补 ( 载于史学月刊,2 0 0 7 年第8 期) 、末 代楚王史迹钩沉补史记昌平君列传( 载于史学集刊,2 0 1 0 年第l 期) 、焚书坑儒的真伪虚实半桩伪造的历史( 载于史学集刊,2 0 1 0 年 第6 期) 等论文中,对秦代历史多有发覆。另外,他的秦始皇的秘密( 中华 书局,2 0 0 9 年) 一书采用的虽是通俗的写作手法,但对秦代的一些历史问题的 辨析已相当充分,足堪借鉴。 此外,王举忠:李斯杀韩非原因考辨( 载于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1 9 8 1 年第1 期) 与李斯杀韩非原因再考辨( 载于辽宁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5 年第4 期) 、陈世:论秦二世不是赵高的傀儡( 载于湖 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 、徐志斌t 秦二世胡亥夺位说质疑( 载 于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 0 0 7 年8 月) 、马世年:韩非二次 使秦考( 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 0 0 8 年第4 期) 等文章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 论述。 然而,尽管有上述学者之努力,就整体而言,目前关于秦史辨伪的研究还是 较为薄弱,研究论著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有待继续深入发展。李开元 先生提出,秦始皇的相关史料问题太多,应该重新构建秦始皇的历史 。这一看 法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过我想存在问题的并不止秦始皇一人,秦廷的其他重要人 物,如李斯、秦二世甚至赵高的相关记载皆有严重的不实之处,亟待辨析。 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只有认真辨析出史料的真伪,建立在其上的理论才 能有坚实的根基。面对遭到如此严重扭曲的记载,我们实有必要剥离秦廷人物脸 上的荒诞面纱,以期对秦代史事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o 参见李开元:焚书坑儒的真伪虚实半桩伪造的历史,史学集刊,2 0 1 0 年1 1 月第6 期。 一3 -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秦始皇相关事迹考辨 ( 一) “邯郸献姬”之记载系后人窜乱 吕不韦“以吕易赢 一事,前人考证颇多,其伪已成学界定论。但历来之证 伪者,其论证重点皆放在吕不韦所献赵姬是否怀孕这一点上,而忽视了更深层次 的问题:“邯郸献姬 这一记载本身是否可信。此事在吕不韦列传中是这样 记载的: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 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 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子楚胆敢向吕不韦索要赵姬,而吕不韦犹豫一下便可以将赵姬像货物一样送 给子楚。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赵姬绝非吕不韦正妻,而只是吕不韦的侍妾、舞 女,其地位是非常卑贱的。 然而仅隔两行字,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地位身份完全不同的赵姬: 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竞得活。 这里的赵姬又成了“赵豪家女,其族势力之大,竟堪抗衡赵国王廷。这样 一位出身豪门的女子,又怎会沦为商人姬妾,转送如货物呢? 前人也有发现了这一矛盾,试图调和的。钱大听廿二史考异云:“盖不 韦资助之,遂为邯郸豪家。 这显然是以后世形态臆想古代。所谓豪家,即豪强、 豪杰、豪俊、强宗豪右,乃是分封制社会之遗,战国秦汉民间社会的一大重要势 力。汉代刺史所纠察的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完全是针对这一势力而设。其势力依托于宗族,连皇权尚须与之妥协,绝非明 清时代的土财主可比。 o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 9 史记卷八十五】日不韦列传。 o 【清】钱大听:廿二史考异卷五史记五,南京,凤凰j i 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 0 0 8 年。 o 关于这一点,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皆有简要论述。参见| r 思勉:吕著中 国通史第阴章阶级,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j f i 版社,2 0 0 8 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五章东 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上海,上海人民 版社,2 0 0 3 年。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转引汉官典职仪,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年。 4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势力与皇权的斗争贯穿了整个秦汉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徙天下 豪富于咸阳 、“堕名城,杀豪俊 ,然而未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汉兴以后,亦曾用“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用酷吏“组豪强并兼之家 等手段进行压制,但最终并未成功。到西汉后期,政府已难以压制豪强,不得 不与之妥协。后来由豪强扶植起来的东汉王朝先天不足,根本无力对其进行制约。 质帝、桓帝时甚至到了要靠皇帝下诏禁止地方“驱逐长吏 的地步。如此大罪 尚只能流于警告,可见当时地方势力之强大与中央之无力。 这一势力的强大,在史记中多有反映: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济南嗣氏宗人三百馀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囝 正因为当时豪杰势力如此之强,所以才能抗衡赵国王廷保护赢政母子。试问, 吕不韦为求商利,客居邯郸,对当地豪门示好犹恐不及,焉敢以豪门女子做婢妾, 甚至转送如货物呢? 清人洪亮吉对钱氏的说法就提出了质疑:“若政之生母为邯郸之倡,即资之 安得为豪家乎? 他认为,赵姬与豪家女为两人,后者是子楚正妻。但恰如钱 穆先生所指出的,前面已经说明“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洪氏的猜想也无法解决 这一矛盾。“ 事实上,这两条记载是完全冲突,无法共存的。如果它们出现在不同的纪传 中,尚可以司马迁有意两存异说视之,但出现在同一传中且又前后相邻,就无法 这样解释了。司马迁写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1 2 是其重要原 则,同传中的逻辑是务求自洽的。这一点可以参看史记苏秦列传,为了调 和战国策等史料中对苏秦记载的矛盾,司马迁把为燕谋齐的主角改为了苏代 ”。虽然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来看,这种修改并不符合史实, o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o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回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回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曲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 西 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卷七孝桓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 o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母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 囝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 叠转引自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四之春申君见杀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 钱穆:先秦诸了系年卷四之春申君见杀考。 1 2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1 3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1 7 9 2 页。 5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确实使苏秦列传自身的内部逻辑合理化了。 因此,这两条记载不但必有一假,而且这条假记载当是窜乱,并非原文。按 献姬一事亦见于秦始阜本纪: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 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疑者或可据此否定豪门女一事而肯定献姬一说。但个人以为,秦始皇本纪 中这句记录或是后人注文、笔记衍入正文,删之上下文气反而更顺。从情理上讲, 个人更倾向“豪门女 的记载,所谓“邯郸献姬 当皆非史记之原文。 此外,与“邯郸献姬”相关联的,还有吕不韦通太后,复献“阴关桐轮 。的 娌毒代己的荒诞记载。钱穆据“缪氏出邯郸 。等记载,认为缪寡当系赵太后在 邯郸之旧交。虽然由于史料缺乏,钱先生此论亦难以完全夯实,但较之“阴关 桐轮 之流,个人以为可信度还是大了许多。 ( 二) 尉缭评秦王与韩非“谋弱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年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 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滔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 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 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 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 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 尉,卒用其计策。 尉缭的评语是史记中对秦始皇最直观的评价,是以学界评介秦始皇时多 引尉缭语。不过,也有许多学者不相信这一记载。翦伯赞先生秦汉史就认为: o 参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 f 1 版社,1 9 7 6 年;杨宽:战国史第一 章绪论,第八章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上海,上海人民f l i 版社,2 0 0 3 年。 o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 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司马贞索隐注。 西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四之吕不韦著书考。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6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秦始皇) 并不如后世所想象的他是生长着一幅严肃得可怕的面孔,假如他 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o 事实上,关于这段记载的研究,不仅仅涉及秦始皇本人的外貌特征,亦关乎 尉缭的生活年代及其对秦国的影响。 史记中关于尉缭的记载仅此一处。按此记载,尉缭与始皇帝同时,始皇 十年赴秦,对秦国一统六国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但这一记载却与传世的尉缭子产生了严重矛盾。今本尉缭子开篇即 云:“梁惠王问尉缭子日 。按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梁惠王卒于周显 王三十四年,即公元前3 3 5 年,而秦始阜十年则为公元前2 3 7 年,前后相距9 8 年。按杨宽先生战国史的考证,梁惠王卒于周慎靓王二年,即公元前3 1 9 年,距始皇十年亦有8 2 年的时间。无论按哪种说法,尉缭都是不可能纵跨这两 个时代的。 由于自南宋以来,今本尉缭子即被视作伪作,过去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 并不多。但根据1 9 7 2 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残篇,可以断定此书确实 是刘向、班固所见,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原作。何法周先生指出,根据其中 不避汉帝名讳、文字又带有篆书特色,可以进一步确定此书至少为秦以前的作品, 伪作之说不成立。 此说基本已为学界所公认。既然如此,有关尉缭的矛盾记载 也就必须要解决了。 对此问题,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梁惠王时的尉缭与秦始皇时的尉缭为两人。日本泷川资言史 记会注考证即持此观点: 崔适日,尉缭以官为姓愚按汉书艺文志,杂家有尉缭二十九篇, 盖此人作。隋志:杂家尉缭子五卷,梁惠王时人,与此别人回 但这一说法显有曲为弥缝之嫌。“缭 不是常用名,“尉 不是常见姓,国尉 是显官,名叫尉缭的人应当极少。而且,两个尉缭,一个是魏国大梁人,一个回 答梁惠王的咨询,即令不是魏国人,与魏国关系亦极密切。如此巧合,实在难 以解释。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林剑鸣秦史稿均不信之。 o 翦伯赞:秦汉史第三章秦代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灭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4 9 页。 尉缭予卷第一之天官第一。尉缭子全译本,刘春生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 杨宽:战围史附录三战国大事年表,7 1 0 页。 何法周: 初探,文物,1 9 7 7 年第2 期。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 0 0 9 年。原书为影印本,仅有 句读,此引文标点为笔者所加。 o 何法周进一步指出,尉绦子一书中,尉缭向梁惠王自称为“臣”,称魏国为“吾”,为“我”,可见其 与魏国的关系匪浅。见何法周: 初探。 钱穆:先秦诸了系年卷四之尉缭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 林剑鸣:秦史稿第十二章统一中国的最后胜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 7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种说法,尉缭为秦始皇时人。林剑鸣先生秦史稿持此观点: 尉缭子记“梁惠王”事,乃出于依托,不一定真有此事。在先秦诸子中, 这是屡见不鲜的,依托黄帝者有之,依托老子者有之,在战国末年的作者,为什 么不能依托梁惠王呢? 田 但这一说法同样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所谓假托,是为了以古人为言宣扬其理 论。秦始皇时代的尉缭若要假托梁惠王时代,当假托孟子等当时人,岂有假托自 己到梁惠王时代的道理? 如此假托,岂不成了自娱自乐的现代穿越剧,哪里能有 宣扬其理论的作用? 第三种说法,认为尉缭子与史记的这两段记载均不可信。如钱穆先 生即认为“窃疑史记载缭事已不足尽信,书又称梁惠王问,则出依托。”按 此说法,似乎尉缭当系向壁虚构之人。但从银雀山出土尉缭子一事来看,这 一说法恐怕并不能成立。 第四种说法,尉缭是梁惠王时人。何法周 初探指出,尉缭子 中所举历史人物,止与吴起,而且提到吴起的次数最多,完全符合作者生活的时 间( 梁惠王时代) 与地点( 魏国) ;书中“民有饥色,马有瘠形 的国家不可能 是虎视东方的秦国,只能是梁惠王晚年的魏国。 可以看到,这四种说法中,最合理的无疑是梁惠王时人说,该说与传世尉 缭子切合的是最为密切的。其立论上唯一的障碍仅在于史记上这一小段记 载。 然而,这段记载的内容实在堪疑。所谓“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乃直 观特征,尉缭初见秦王时即已一目了然。当时见此外貌不吝为秦王出谋,待秦王 表现出礼贤下士的态度后反以此为说辞,岂不荒谬? 献计时云“诸侯可尽 ,议 论时又害怕“天下皆为虏”的情况出现,又当何解? 况此评语为私下之言,焉能 被记下? 若此言已传入秦宫,即令秦王不计较,尉缭又何敢自安于国尉之职? 钱 穆认为, 尉缭对秦王的评语与范蠡评勾践“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 不可与共乐 相类,当为附会,诚为灼见。 至于尉缭所献计策,钱穆指出,与战国策所载顿弱事相类。实际上,与此 回林剑鸣:秦史稿第十二章统一中国的最后胜利,2 6 8 页。 o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四之尉缭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 o 尉缭子卷第二之武议第八。 西何法周: 初探。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四之尉缭辨。 史记卷时1 一越乇句践世家。 o 参见钱穆:先秦诸了系年卷叫之尉缭辨。清人沈钦韩亦曾指出这一问题,参见韩兆琦:史记笺l i d 之秦始皇本纪,南昌,江两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4 2 5 页。 见战国策卷六秦策四。战国策注释本,何建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 8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事相类的还有李斯列传所载李斯事: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 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秦王拜斯为客卿。 则此计之真实性亦堪疑。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国尉 ,据张守节正义云: 若汉太尉、大将军之比也。固 按此,国尉当是主管军事的高官,尉缭当在始皇十年至二十六年的统一六国 战争中多有表现。但综观整篇秦始皇本纪乃至整本史记,竟不再记载尉 缭一字。史记中对秦始阜时代战争的记载是很多的,从人所共知的王翦、王 贲、蒙骜、蒙武、蒙恬、李信,到不太出名的桓龋、杨端和等皆有战绩留下,偏 偏最高军事长官尉缭却没有留下半字记载,这难道不奇怪么? 事实上,假若我们能够细读一下这段记载的上下文,当可发现,这段文字前 后有着明显的窜乱痕迹: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 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乃亡去秦王觉, 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此段上接始皇诛嫒寡、免吕不韦事,是以有逐客及李斯上谏逐客书事。之后 叙李斯建议攻韩事,至“与韩非谋弱秦 一句关键处戛然而止。此谋究竟结果如 何,怎样进展,竞不再叙述半字,而突然插入与前文无半分干系的尉缭事,这是 不符合常理的。所谓“谋 ,即“谋划 、“策划”,该动作本身并无意义,其内容 及其造成的影响才是关键所在。不载该谋划之内容、影响,单单一句“与韩非谋 弱秦 也就完全不值得一记了。查诸史记十二本纪,对“谋”的记载不外乎 如下两类: 其一,当事人将该谋划付诸实施,造成了一定影响: 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 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 国这一点宋人吕祖谦亦曾指出,参见韩兆琦:史记笺证之秦始皇本纪,4 2 5 页。 o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o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张守节正义注 西史记卷六秦始争本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史记卷三殷奉纪。 9 一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 从之。 其二,他人针对该谋划采取一定行动,造成影响: 叔带与戎、翟谋伐襄王,襄王欲诛叔带,叔带奔齐。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回 综观十二本纪,既不载谋划内容,亦不载其影响的,唯“谋弱秦 一句而已。 可知“谋弱秦一句之后,本当载有该谋之内容或影响,今本当有脱漏。 另外,此段结尾处叙尉缭事毕,又冒出一句没头没脑的“而李斯用事 。所 谓“用事 ,即“当权 、“主事 ,和“谋 一样,并无单独记录的意义。史记 十二本纪中所载“用事 ,亦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该人用事造成某种影响,如“赵 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其二是与职位任命等相关内容连及而言,如“赵高 为郎中令,任用事 。 作为与上下文无关的中心句单独出现的,只有“而李斯用 事 一例而已。况此句与前文所载之李斯事同在一年而皆无确切时间,中间所夹 之尉缭事与此二事毫无关系,若按一般笔法,自当将这一句话与上文李斯事合而 记之,单列于此殊为不伦。综上种种,可知此旬之前当有脱漏。 那么,“谋弱秦与“而李斯用事 之间的脱漏内容为何呢? 这一点可以参 考马非百先生的意见。依马先生的观点,韩王与韩非“谋弱秦 之具体策划与影 响,即韩非子存韩之内容。个人以为,这是极有见地的见解。 韩非子存韩 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韩非上秦王书 ,内 容为韩非建议秦王放弃攻韩的计划,转而攻赵。第二部分为“李斯上秦王书, 内容为李斯对韩非建议的驳斥。第三部分为“李斯上韩王书,内容为李斯建议 韩国放弃与赵国的联盟,转而事秦。 细究存韩篇之内容,可发现其与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切合的是很好的。 “韩非上秦王书 谓“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 ,四这与史记秦始皇 本纪中“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句几为同义转 o 史记卷五秦本纪。 史记卷四周本纪。 固史记卷五秦本纪。 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史记卷六秦始皇奉纪。 o 参见马非百:秦集史人物传三之十李斯、人物传二十一之二姚贾、人物传二十五之六韩非,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 韩非子卷一之存韩第二,韩非予全译本,张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 画韩非子卷一之存韩第一二。 1 0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述。有观点以为存韩篇所载“韩非上秦王书 为韩非在始皇十四年入秦时所 上,然史记韩世家明言:“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 非,因杀之 ,则当时秦已大举伐韩,根本不存在“将”伐韩一说。此外,始皇 十一年秦、赵之战事圆亦与“李斯上韩王书”所言秦、赵为敌之背景吻合。 通过分析存韩篇的内容,可以大致勾勒出韩王与韩非“谋弱秦之后发 生的史事。韩非之计的第一步是祸水北引,离间秦、赵之间的关系,建议秦放弃 伐韩,转而“从韩而伐赵”。从“韩非上秦王书 来看,韩非此行很可能隐去 了其官方身份,而以为秦效忠的面目出现,是以游士而非使者身份赴秦用间的, 其胆略实令人感佩。这一计策被李斯识破并上书反对。但从其后秦、赵交兵一 事来看,秦始皇可能并未采纳李斯的意见而听信了韩非的话。韩非之计的第二步, 即待秦、赵为敌后,联赵击秦。在“韩非上秦王书 和“李斯上秦王书 中,韩 王都是以秦国附庸的面目出现。而到了“李斯上韩王书 的时候,韩王已死心塌 地联赵抗秦,甚至冒着被假途灭虢的风险,打算允许赵国借道击秦,对秦使李斯 则极不尊重。由此更可见“韩非上秦王书”中所谓“从韩 等语全系谎言,其目 的就是令秦、赵交战,然后联赵击秦,使韩国免除灭国之祸。 韩非的计策取得了相当的效果,给秦国造成了很大麻烦。根据史记的记 载,秦、赵在始皇十年时关系尚好, 但从始皇十一年至始皇十三年,秦、赵却 连年交兵,而李斯“先取韩 的计划完全被搁置,直到始皇十四年 才再次实施, 延缓了三年以上。虽然最终韩、赵联盟失败了,但主要还是国力悬殊的原因,而 不是韩非计谋本身的问题。从李斯上韩王书离间韩、赵关系一事来看, 秦对韩、 赵联盟显然是有所顾忌的。可以想见,正因为韩非这一计策的成功,造成了秦朝 君臣对韩非的忌惮,遂有始皇十四年“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 回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 o 参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卷十五六国年表。 马世年韩非二次使秦考对秦赵交兵这一点亦有论述,并言及存韩篇中“韩事秦三十余年”与始 皇十四年时间不符等问题,可参看。见马世年:韩非二次使秦考,中国文化研究,2 0 0 8 年第4 期。 韩非子卷一之存韩第二。 西文中韩非声言“韩可以移书定也”,不麻为使者所当言。“李斯上秦王书”中称韩非为“韩客”而非“韩 使”,亦可为一证。又,马非百先生认为韩非此书系韩非自韩国所写,而未亲至秦国。但从“李斯上秦王书” 中“非之来也”、“韩客”等语来看,韩非足亲全秦国为间的。 始皇十年,赵、齐遣使虿秦,秦国置酒招待。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卷十五六国年表。值 得注意的是,齐国在“韩非上秦王书”中被称作赵国的后援,秦、齐关系亦是被离间的对象。 o 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卷十五六围年表。 o 此为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依韩世家的说法,则当在韩王安五年,即始皇十三年。见史记 卷六秦始争奉纪、卷阴十五韩世家。 “李斯上秦正书”与“李斯上韩王书”之间,载有韩非子编撰者之言。依编撰者的意见,李斯使韩 一事系践行“上秦王书”中的提议。但从两书之内容来看,并非如此。上秦王书”中李斯的提议是“臣斯 请往见韩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遗,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韩 俨然足秦之附庸,秦町以予取予求。而到了“上韩工书”里面,李斯根本没敢提出这一要求,反而声言“臣 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菹戮,愿陛下有意焉!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甬斯暴身于韩之 市,则虽欲察贱臣愚患之计,不町得已”,足见当时韩对秦颇有敌意,并非附庸。当知李斯使韩与“上秦王 书”之建议无关,而是专为来离间韩、赵联盟的。见韩非子卷一之存韩第二。 1 1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事。国 对秦廷而言,李斯在这一事件中起的无疑是积极作用。其“上秦王书”明确 反对韩非的建议,无论该上书是否被秦王采纳,对秦国都称得上是功劳一件。至 于其“上韩王书 是否达到目的,从韩非子、史记中无法直接看出来。个 人推测,这一上书应该是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否则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其后 秦、赵交兵之地主要集中在赵地,而非韩地,可为一证。这两大功劳当即“李斯 用事”之原因。 马非百先生曾责怪司马迁不记载韩非“谋弱秦 的具体内容,以致使后人误 解这段史事。但从上文所列的问题和窜乱痕迹来看,原文在“谋弱秦和“而李 斯用事”之间恐怕是记载了这一内容的。然而由于这段记载被窜入的尉缭事所代, 遂造成了尉缭生活年代不明和韩非谋秦事不彰两大问题。 ( 三) 始皇求神仙一事存在夸大 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神仙之术异常迷信。秦始皇 二十八年,派徐市入海求仙。三十二年,派卢生寻神仙;派韩终、侯公、石生等 求不死药;之后因卢生寻来的“亡秦者胡也一圆的图谶发兵击匈奴。三十五年, 听卢生建议,自称“真人 而不称“朕 ,“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 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 侯生、卢生逃亡,始皇大怒,遂有坑儒之事。三十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