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石家庄农民工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改革丌放的不断深入,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被解放,涌入到广大的城镇中。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磊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令人蠼忧。农民工生活得好不好,关系到农民朋友整个群体的心理感受,他们的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在河北省省会从事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考察,探讨了省会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关系,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溺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不同行业采焉分层取样,在潺北省省会石家庄市随机抽取在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和制造业工作的农民工作为被试3 3 0 人( 男1 9 7 人,女1 0 8 人) 。研究工具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 h o q o l - b r e f ) ,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研究结果:l 、省会农民工对自己生存质量的主观评价比较满意。社会支持较高,主观幸福感处予中等水平。2 、省会农民工的性别对社会关系状况和环境状况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和入城年限在心理状况上出现显著的交互作用;婚姻和入城年限在生理状况上出现显著的交互作用。3 、省会农民工的性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影响;婚姻对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有显著的影响:入城年限对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性别和入城年限在主观支持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性别、婚姻和入城年限在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有显著的交互作用。4 、省会农民工的性别对主观幸福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5 、农民工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中间变量,生活质量是通过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起着测接的调节作用,并且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共同影响主观幸福感。关键词:农民工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i i i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f l p m 。c e k n e t d o i n t o fr e f o a r m l 。t a o f n dt o 。p w e n n s i n t h gu e p y , a h a v l a e r g 妒en a a u u a l l m b e y r 哪o ff u a r m ,、,e r s la r el i b e r a t e df r o mt h el a n da n d 凼“m 。= ;篡_ n c 一二6 豳堍础e s ,褥di 嘲一f o r c ei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恤f i l l 螂t h e 协m = = p e a c o n s s 枷t r u c w u 。o 炯n , u nh a 。y e b e c o m ea n0 t h e rl a b o r - i n t e n s i v ei n d u s t r i e so f 岫0 8 协哪嬲l 一_ c i 蒸gc o 删。n s o ft h e mi 呻。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i n d u s t r i a lw i v o r 斟k e r s a r e i nr e c h l a t i n e a d h t o o w t h e e v l e r 二:二l o 未a lf c e l i n g 嬲da r ea 他w o r r y i n g t h ep e a s a n tl a b o r e rl i v e s + a r er e l 弧e o 【ou 叭p 。”一一a f f e c t i n ge n t i r es o c 埘删渺硼咖。:鼬c i a ls u p p 。 a n ds u b j e c t i v ew e 鞋- b e i n go fp u r p o s e :t h es t u ,d yi n v e s t i g 州a t e d 删t h 世eq 删u a l i t c y 。= 嚣瓮:础咖e ) o fm ec 删o fw 诎“n t h r e ed i 触r e n t 删锱篡鑫:= :1 茹w ,w c t t 确昏瓣畦h e b e ip r o v i n c e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d 础t h t t o er e l = 篡= :删叫l i f ea n d s u p p 矾锄dq u a l i t yo fl i f e , t h ef o r e s i g h t 协姒b j e 洲州吼。w “矿。1粼蕊s ? 譬k 。一一椭怖w h o q o l b r e f ”,“v b i s a n dt h es c a l e0 fs o c l a lm e 舢a s - s c a l e “n c n g “w :测一,_ :i 赫e s 则t 。8s u p p o r t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r eu s e da n d 怕3 3 e 0 = n i n o fp d u e a s s t a 啪n t 慨l a o o 蛐r e r ttg 删弧dm ef c m 越e s ) w e r et e s t e d ,w h oa r ef r o mt l :蟛c o i l s l l l 瓣【1 0 1 1u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 m _ 沁8 :。fh e b e ip r 。v 橛a r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a t i 蚯e dl :t h e 孙p e a s a n tw o r k e r so ft h e 瓢c a 聊p i t a 臻l = :蔷= i e 湘删- b e i n 豳w i mm e 删姆o f l i f e t h es o c i e t y 唧f to 豫i l 埔酽一。i n 弩m e d i 啪1 e v e l 糯乒悯s a 倦w 出s ,粼蕊s i 。i f i e a n te 麟傩s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乏t h ef a c t o ro f ,兰= = = :二三y = m m gm “绯sa n ae n v 帕m e m 竺e = :n t :竺:三s = :。二t h ee n t e r i n gy e 螂龌p h y s i 3 0 。l o g 儆y 一心缸一一妇蠡呼基泓t 粤二! 禁篡o f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m a r r i a ;g e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e i f f 班e c 豆tc 强t o nt h e e 漱s o c i 触e t ym e s u p s o p u c x i t a l , “s u p p 。r t j ,t h e 嘴哦儆弦郡o fb e i n gi nc i t i e sh a v 矾es = = 孟:三b 踟雠s e x 砌妇。b j e c t i v es u p p o r ta “n d t h es 刖u b 沁j e 酬c t i v 煳es 砒u p p 。曩舞篡:。= e 黼s c x ,m a r r i a 萨e 竺y e a r s o n 洳蝴= = 三w ? 啜鼍叭“。雒如n t e r i 。n gy e m a r so ,nt 。h esocial删脚sub,jesecuxvesuppsiogriirt1clcant粼on矾ex。fft h e4t h ef a c t o rop e a s a n tw o r k e r s s e xh a ss 1 孕u 1 。m n 。“一。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a n dd e g r e eo fs a t i s f a c t i o nw i t hl i f e 5 t h e r e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a m o n gq u a l i t yo fl i f e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a n d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i st h em e d i a t o rb e t w e e nq u a l i t yo fl i f ea n d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a n dq u a l i t yo fl i f ea l li n f l u e n c e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 b e i n g k e yw o r d s :p e a s a n tw o r k e r sq u a l i t yo fl i f es o c i a ls u p p o r t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 b e i n gv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石家庄农民工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采。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出本人承担。论文作者( 签名,都雾1 么铲零年 舄| e t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侈萨瞅。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弛2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栽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魇本授权书)论文作者( 签名) 劣渺,| 厶口? 年f 月7e l指导教师( 签名) :p 炉厂调c 。日1 11 前言“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 9 8 3 年提出来的,尔后,“农民工”这个说法被大量地引用,是我国改革丌放和工业化的产物。自19 7 8 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后渐渐出现的,至今全国农民工约有2 亿人。农民工最初流动迁徙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跨地区流动,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大量短期甚至长期迁移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另外一类流动则是农民就近流动到快速发展的本地城镇。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分析,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一种客观要求,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伴随着这种梯度转移,农民工流向也将随之位移。目前这种迹象已经出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使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有所增加。此外,农民工转移仍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为主,但在城镇定居的将逐渐增多,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挣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 8 ,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 2 ,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报告指出,农民工在传统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例如,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已占到6 8 ,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 0 ,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于2 0 0 7 年1 月发表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当前城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劳动强度大,生活开销大;文化程度低,劳动保障低:工作环境差,生活环境差;文化娱乐少,技能培训少。有过被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各占两成,子女受教育因收费问题和工作流动性而遭遇困难,因户籍制度、受教育水平低和培训机会少限制了劳动收入【2 】。对于农民工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i u 】题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2 0 0 6 年3 月2 7 同f 式发布。意见指出,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按照本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农民工生活状态如何,关系到农民朋友整个群体的心理感受,他们的所面对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处理得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鉴于此,本论文以农民工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为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石家庄农民工当前的生活状况,并且为将来有关农民工的科研提供借鉴,为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1 1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1 1 1生活质量的定义1 1 1 1生活质量的内涵对生活质量的概念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争议颇多。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往往从自己的专业或好恶出发,因而各有不同地理解及回答,从而导致了生存质量的多义性并呈现出不同的层次。首先,一些学者根本否定生活质量地测评n 1 。这主要是一些社会科学学者和泛政治主义者。在他们看来生活质量地测评将不同人的质量分为高低,是对人人平等地社会价值观念地否定,因而是不道德的,也是不能被接受的。其次,有些人认为生活质量是一个虚无缥缈地、不可琢磨的概念,给生活质量下什么定义似乎取决于完全的主观判断,因而生活质量是不可测的。甚至连在生活质量的研究领域做出过显著成绩的a a r o n s o n 也发出过这样地感叹“生活质量是个漂浮不定、难以琢磨的客观存在 。【4 1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目前关于生活质量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影响人们生活的客观因素和人们生活的客观状况两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我国绝大多数学者持此观点,比较典型的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对生活质量所作的定义。他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和福利状况的一种标志,它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的内容。生活质量的自然方面是指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等;生活质量的社会方面是指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等瞄1 。7 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w w r o s t w o ) 的生活质量概念也包括自然和社会两2方面的内容,自然方面即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社会方面是指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及至社会治安等条件的改善m 1 。在罗斯托的理论中,生活质量概念是与经济增长阶段相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必然产物。第二种观点从反映人们生活舒适、便利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认为生活质量应包括认知、情感和反馈三个层面,即满意度、幸福感和社会积极性三个方面。持此论点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众多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1 9 5 8 年所著的富裕社会中提出的生活质量概念,他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生活的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n 3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的全面的评价”哺1 。第三观点是将上述两种定义结合起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认为生活质量既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主观满意程度有关,但这两个方面的每一方面都只能构成反映生活质量高低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部分学者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我国著名学者冯立天教授认为:“生活质量是社会成员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个体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h 1 。第四种观点是从人们生活总体上的好坏来理解生活质量,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生活的好坏、优劣程度,将生活质量作为“生活等级 的代名词。如我国学者卢淑华指出,“把生活质量看作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生活等级的代名词似乎比较适当。生活等级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或等级扣h 。w h o 生活质量研究组也给生活质量下了定义: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n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对生活的全面评价和总结,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个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状况,又包括个体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活质量虽然足个体的感受,但它却是一个关系到个体、政府和社会的系统工程。1 1 1 2 生活质量的构成对于生活质量的不同理解及认知,导致了生活质量构成的不同。早期研究中,多局限于所谓“硬指标”范畴,如生存时间,人均收入,身体结构完整、受良好的教育、工作时间合理等客观指标。a l e x a n d a 认为,生存质量是物质的生命质量观,代表人们的物质要求。具体的指标是:在郊区有一套住宅,有便于交通的轿车,孩子能受到良好教育,有更多更好的家庭设施,有旅游的经费和养老金等。在这方面比较典型者3就是后来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 o d c ) 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 q l i ( t h ep h y s i c a lq u a l i t yo f1 i f ei n d e x ) ,由1 5 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三个客观指标综合构成。从6 0 年代丌始,人们追求个体的幸福感而不仅仅是生存的时间,必须评价对象的主观感受而不仅是用数量描述的收入或财产。以主观指标为主,兼顾一些客观指标。m e s w e e n y 扪认为生存质量的构成包括:情绪功能,如精神症状的变化:社会角色功能:基本行为功能。g r o g o n oa w 3 将生存质量的构成分为l o 个部分:工作、娱乐、躯体疾患、心理疾患、交往、睡眠、独立性、饮食、排泄、性行为。n a j m a n ! 强调测定生存质量的改变应包括客观的可察及的改变及个体主观感觉的改变。8 0 年代中期后,愈来愈趋向于仅测量主观感觉指标。虽然也可涉及到一些客观项目,如住房状况,但侧重于个体对住房状况的满意程度,而不是住房本身有多大,装备是否豪华等。w a r e 引认为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应测量癌症本身及治疗所造成的生活等方面的改变,至少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s c h i p p e r 和l e v i t t “们指出生存质量的构成有四个主要方面: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社会活动、身体良好状况。b l o o mn 也认为生存质量测量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精神健康、社会良好状态。a n r o n s o nn 提出六个方面的构成:疾病症状和治疗毒副作用、机能状态、对不幸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交活动、性行为和体形、对医疗的满意程度。f e r r e l ln 们提出一个四维模式结构:身体健康状况( 包括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有无限制、休息与睡眠是否正常等) 、心理健康情况( 含智力、情绪、紧张刺激等) 、社会健康状况( 含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 和精神健康状况( 含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等) 。w h o 们的生存质量测定包括六个领域( d o m a i n ) :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领域。每个领域包含一些方面( f a c e t ) ,共2 4 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用于测量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的量表( w h o q o l 一1 0 0 和w h o q o l b r e f )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工作( 2 0 1 。总的说来,目前争议较大的是是否包括客观指标的问题,这源于对生存质量概念的不同认识。有学者他“船认为应该包括反映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因为个体的生存条件如收入、住房、生态环境等无不与每日的生活息息相关,无不影响着个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存质量本身还是不包括客观指标为好,后者可作为影响因素来分析。原因是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的人,其感受可能大相径庭:反之,有相似生活感受的人,其物质条件很可能相去万里。不将客观的物质条件包含于生存质量中,有利4于通过改善这些条件来提高生存质量。上面各家的观点中,以f e r r e l l 和w h o 的内容较全面、层次也较分明。但追求全面性难免增加条目的长度,使得在临床上不一定实用。临床测定量表常结合实际有所侧重,省去一些不太重要的小方面。但如果各研究者任意删减,且都统称为生存质量,其研究结果就缺乏可比性。因此,目前的趋向是逐步形成统一界定的q o l 各个方面,并发展一个代表不同人群共性的多维量表,同时附加一个较短的特异问卷来评定特定人群的生存质量,使得研究结果既有可比性又有针对性。这就是所谓“共性 与“特异性”相结合的研究模式。e - o r t c 的q l q - c 3 0 及其特异模块以及f a c t - g 及其特异模块的研制均采用这种方式。综上所述,尽管对生存质量的概念与构成尚未达成共识,但以下几点是比较公认的:生存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存质量是主观的评价指标( 主观体验) ,应由被测者自己评价。生存质量是有文化依赖性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下。1 1 2 生活质量的研究1 1 2 1国内外对生活质量的研究概述生活质量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 0 世纪3 0 年代的美国,当时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来使用。最早的研究是1 9 3 3 年胡佛研究中心的o g b u r n 1 主编的近期美国动向一书,讨论和报告美国生活各方面动向。鲍尔( b a u e r ) 扭钔被认为是这一项领域的先驱,他在1 9 6 6 年主编了社会指标论文集,着重研究国家空间计划对美国社会的间接影响。5 0 6 0 年代是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成熟期。1 9 5 7 年g u r i n 嘶1 等联合几所院校进行全国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民众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1 9 6 5 年h c a n t i l 瞄1 推出“坎特尔自我定级量表”( c a n t e s e l f - a n c h o r i n gs t r i v i n gs c a l e ) 。1 9 6 8 年m o o r e 和s h e l d o n 发表了有关美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专著社会变迁的指标。1 生活质量在社会指标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生活质量的测定以客观指标为主,另一派则强调个体主观感受为生活质量的测定内容。7 0 年代末,随着社会领域生活质量研究的完善和医学本身的发展,生活质量在医学领域中成了一个研究热门,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1 9 8 4 年和1 9 8 5 年,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设立两个“生活质量与完好状态研究室 ,目的在于发展测量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工具,并对其应用提出方针策略。目前,生活质量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当广泛,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1 9 9 4 年2 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研究组在比利时组织召开了“国际生活质量协会”成立大会,并概括了生活质量领5域的6 个主要研究方向。1 9 9 5 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p a t r i c k 等教授倡导下成立了国际生活质量研究协会,出版了q u a l i t yo f1 i f e 会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活质量相关的研究,同年在加拿大的m o n t r e a l 举行了第一次学术交流大会。国内生活质量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进展很快。以中山医科大学卫生统计教研室为首的几家单位参与了w h o q o l 一1 0 0 和w h o q o l - b r e f 量表的制定,在量表的制定、翻译、应用等方面都作了许多尝试,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在方积乾的主持下,还翻译出了中文版的s f - 3 6 ,w h o q o l - 1 0 0 ,w h o q o l - b r e f 几个量表。原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李凌江、杨德森等学者以湖南省城乡家庭为抽样框架,对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研制出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 q o l i - 7 4 ) 汹3 。万崇华等人制定出吸毒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q o l - d a v 2 0 ) 和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q o l - l cv 2 0 ) 。1 9 9 4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推出了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 草案) 。第一军医大学许军等人研制出自测健康测定量表( s r h m s ) 。2 0 0 0 年1 月。在广州召开了首届中国生活质量学术会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对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和技能培训、合同签订情况、职业、行业、所有制、是否有本市户口,以及区域特征,是对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影响较大的因素乜】。1 1 2 2 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生活质量评价量表主要有三类:普适性量表( g e n e r i cs c a l e ) ,疾病专用量表( d is e a s e s p e c i f i cs c a l e ) ,领域专表( d o m a i n s p e c i f i cs c a l e ) 。下面就分别对这三类量表做介绍。普适性量表适用于不同健康状态和疾病类型不一的一般人群。但它最大的不便是未包含所有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 h r q o l ) 项目,而这一点对于某些特殊的病人却很重要,如艾滋病和肿瘤患者。常用的此类量表如下:m o ss f 一3 6 美国医学成果研究组开发的一个一般量表。8 0 年代初形成了不同条目及语言背景的多种版本,9 0 年代又出现了含3 6 个条目的不同语种简化版( s f 一3 6 ) 。其中较常用的是英国发展版和美国标准版,中国版的s f - 3 6 已于2 0 0 0 年面世。w h o q o l 一1 0 0 和i j l i - i o - b r e f 世界卫生组织2 0 余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研制的跨国家、跨文化并适用于一般人群的量表。w h o q o l - 1 0 0 有i 0 0 个条目,含6 个大项、2 4 个小项及两个总的评价小项。每个小项由4 个条目构成,分别从强度、频度、能力、评价反映同一特质。w h o q o l b r e f 保留了量表的全面性,仅含2 6 个问题条目。它的各大项得分能代6替w h o q o l 一1 0 0 ,为测量生活质量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快捷的工具。其它还有疾病影响量表( s i p ) ,健康应用指数( h u i ) ,e o 一5 d ,n o t t i n g h a m 健康量表,伦敦残疾量表( l o n d o nh a n d i c a ps c a l e ) ,d u k e 健康测量表,儿章健康问卷( c h q ) ,少年儿章健康和疾病量表( a c h i p ) 。1 6 - 维度健康评定表( 1 6 - d ) ,1 7 - 维度健康评定表( i ? - d ) 等。疾病专用量表因疾病种类不同,量表的类型也不同。近年来疾病专用量表发展很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量表应用中,量表往往过于敏感,测量到的细微生活质量改变在临床上可能没有意义。另外在使用不同量表测定多组病人时,测得的结果很难进行比较,还有一些量表在构成上不能得到公认,测得的是健康状态和症状而不是生活质量。常见的有m o s - h i v 健康调查量表,关节炎影响测量量表( a i m s ) ,o o l - c 3 0 ,西雅图心绞痛问卷,慢性呼吸性疾病问卷( c r d q ) ,糖尿病健康问卷1 2 ( d h p ) ,b a s i s 一3 2 ( 精神病) ,q i l i e 一3 ( 癫痫病的生命质量) ,成人a s t h m a 问卷,f l i c 量表,o l i 量表等等。领域量表是用于测量生活质量构成各领域的专表。领域量表在研究某一领域是比较方便,但其测定结果不能说明总的生存质量状况。它在估计q a l y 和成本效益分析时很有帮助。常用量表有:日常生活独立活动指标( a d l ) ,侧重于疾病症状的治疗副作用评价的r c s l 量表,侧重于行为表现功能评定的k p s 量表,精神状况指标,b a r t h e l 指标,总健康评价指标( g h r i ) ,f r e n c h a y 活动指标( 用于中风) n 引。1 2 社会支持的研究1 2 1 社会支持的内涵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同一文化背景下也无理解上的困难。但是,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自2 0 世纪7 0 年代被提出以来,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到目标为止,社会支持一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定义。l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他们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的帮助。因此,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啪3 。2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7发展的力量或因素。m 。3 、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常常被认为是对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一种潜在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社会支持包括施者与受者两个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资源的交换。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恰恰说明了社会支持是一个具有多元结构的概念;在一个单一定义中很难完全包括社会支持的所有内涵,它既包含环境因素,又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1 2 2 社会支持的理论假设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从整体的角度,适用社会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所作的宏观分析,还是从个体的角度,采用临床或实验方法对社会支持与某一特定心理病症关系所进行的微观研究,都显示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广泛承认。但在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或作用机制方面尚有分歧,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假设模型m 1 。具体内容如下:1 、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第一种假设模型主效果模型( t h em a i n e f f e c tm o d e l ) 。该假设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是在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2 、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第二种假设模型缓冲器模型( t h eb u f f e r i n gm o d e l ) 。该假设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 主要指那些影响心理应激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调节心理刺激同疾病间联系的个体意识心理特征、意识倾向性和自我观念等) 发挥作用的。具体地说,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一是社会支持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应付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二是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它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式,降低心理应激r水平,从而减轻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既可能是般性,也可能是特异性。一般性是指任何一种社会支持对任何种压力事件都能起缓冲作用: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支持仅对某一特定的压力事件起缓冲作用。上述两种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的两种假设模型均有相应的研究给以支持。1 2 3 社会支持量表的研究目前应用的社会支持量表多采用多轴评价法。通常包括客观的支持和主观的体验在内。例如,s a r a s o n 等( 1 9 8 1 ) 3 3 的社会支持问卷(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s q )有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及对获得的支持的满意程度。该量表共2 7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描述一个特殊的情况,要求被试回答在此情况下有多少人支持和对支持的满意程度。a n a d r e w s 等1 9 7 8 阳1 在一项城市社区健康研究中,应用的社会支持问卷共有1 6 个项目,分为三个部分:危机情况下的支持( c r i s i ss u p p o r t ) ,邻居关系和社区参与( c o m m u n i t y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 h e n d s o n 等( 1 9 8 1 ) 1 ,根据w e i s s 的社会关系“储备( p r o v i s i o n ) 理论,发展了“社会相互关系调查表( i n t e r v i e ws c h e d u l ef o r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i s s i ) 。可以说是目前最有影响的社会支持测量工具。所谓“储备的 社会关系包括六个方面:( 1 ) 通常是由有婚姻关系或其他异性关系提供的依赖或相属关系;( 2 ) 从朋友同事联络网中得到的社会结合的体验:( 3 )抚养别人,主要是抚养小孩的机会,产生一种被别人需要的感受:( 4 ) 从家庭、朋友和同事处获得的有价值、被器重的体验;( 5 ) 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参与同盟的体验;( 6 ) 获得有价值的指导的体验。据此i s s i 共设计了5 2 个条目,分社会支持的可获得程度( a v a i l i b i l i t y ) 和自觉的社会支持的适合程度( a d e q u e n c y ) 两个维度评分。嘲硝悯目前国内常用的社会支持量表有以下两个: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由g e r gz i m e t 等编制,是一种强调个体主观理解和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知觉到的来自家庭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所感受到的总体的社会支持程度。该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 1 ) 家庭内支持:指受测者所感受到的自己的家庭所提供的支持,包括4 个条目:( 2 ) 家庭外支持:指受测者所感受到的朋友、领导、亲戚、同事等家庭以外的人所提供的支持,包括8 个条目。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于1 9 8 6 年设计,在小范围内使用,1 9 9 0 年又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修订。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共ol0 个条目。1 2 4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困境的时候,能否及时地得到高质量的社会支持,使之发挥心理保健功效,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l 、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程度。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则社会支持越容易发挥出心理保健功效。钟文娟等人在社区居民社会支持的初步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居民的社会支持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6 0 岁以后的老年组由于退休在家,社会交往减少,社会支持明显低于中年组和更年组脚1 。2 、社会支持力量的强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与社会支持力量的强度成正比关系,亦即社会支持力量越强,则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越明显。但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人来说,过强的社会支持反而增强了个体心理应激反应,加重了个体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这说明,提供社会支持要讲究方法,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王兴华、王大华和申计亮在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中所发现的,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有普遍增益作用,家庭支持是其有效成分。对于无配偶、身体健康差的易感人群,家庭支持能有效缓解这部分老年人的抑郁情绪。13 、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许多权威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如何与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直接相关。个性因素可能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人格因素影响着社会交换感,人们总在给予和接受中找平衡,只有在二者达到平衡时,社会支持的增益效果才会产生,一个人如果担心自己缺乏回报的能力,他便不会求助于人。【3 2 】【聃】1 2 5 社会支持在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大量学者对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李同归等人以北京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在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提出,女性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都显著高于男性啪3 ;钟文娟等人在社区居民社会支持的初步调查研究中得出结论,社区居民的社会支持及各维度与其应对方式成正比,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支持也在提高,但到了6 0 岁以上的老年组较以前有所下降。男女居民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m 1 。辛自强和池丽萍在快乐感和社会支持中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正向情感和社会支持源显著多于女性。3 ;而女性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男性:在快乐感、负向情感和人际支持上没1 0仃显著的性别差异。凹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中的人际支持( 主要包括配偶、父母、朋友、邻罩、同事的支持) 和支持利用度( 包括遇到烦恼时对支持的利用以及团体参与程度) 对快乐感、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1 3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1 3 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 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 ,简称s w b ) ,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作为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和差异,但是幸福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愉快和满足的客观心理反应。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 ) 主观性,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进行评价,而非他人的标准,或者调查设定的标准:( 2 ) 整体性,生活质量是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等多因素构成,因此测量幸福时人们需要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核;( 3 ) 相对稳定性,通过对目标人群进行追踪调查,测量人们的长期幸福感时,d i e n e r等人发现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特点。从短期来看,主观幸福感是时刻变化的:但是长期测量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尽管个体遇到突发事件会产生情绪波动,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将自动回复到个体幸福感的基准水平。因此,主观幸福感是平稳波动的嘲。1 3 2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1 3 2 1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自2 0 世纪5 0 年代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 描述性研究阶段( 2 0 世纪5 0 年代中期8 0 年代初期) ,研究重心在资源分类和人口统计项目上。研究者只是将各类人群的幸福感进行了简单的测量,并描述了相应的幸福感水平:( 2 ) 理论建构阶段(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 - 9 0 年代) ,创建了许多关于s w b 的心理理论模型,并且仔细地研究、验证、解释s w b 的模型。( 3 ) 实证性研究阶段( 2 0 世纪9 0 年代至今) ,研究重点是结合多种方法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方法h 。综合起来,幸福感的理论有以下几种:目标理论l l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期望值理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v i l s o n 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 个人发展) 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 名誉、金钱) 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耵。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 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 和内在资源( 气质、外貌等) 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副社会比较理论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n 钔。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烟草精油行业市场评估分析及发展前景调研战略研究报告
- 仪器试验工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丙烯酸及酯装置操作工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巷道掘砌工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低浓氧化铀制备工岗位实习报告
- 有色金属加工质检员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水产捕捞及有关人员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上岗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力学计量员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教育法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影响
- 低压电工作业复审培训
-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
- 体位性低血压的康复护理
- 光伏发电项目技术标投标文件
- sqe主管述职报告
- UG NX 12.0数控加工教程 课件全套 第1-10章 数控加工基础-综合范例
- 红绿灯安全施工方案
- 宿管员的简历样板
- 平方根、立方根专项训练(含答案)
- 人造血管内瘘护理课件
- 消防维保应急抢修预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