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新闻更正作为一种理念在我国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是一个长期、宏观动态的发 展过程,本文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 等相关理论以及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逻辑分析。 文章的意义很明显,其一,对新闻更正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国外到国内, 并也进行了纵向的分析探讨,追溯了新闻更正的提出和完善过程,这在国内尚属首 创性工作,本文有助于我们对此问题的通盘认识;其二,从具体内容看,文章首次 将外国媒体对于新闻更正的做法分为三种情况,并作出了详细分析。本文的第三部 分主要探讨我国的新闻更正现状,并在最后一节中探讨我国部分媒体缺失新闻更正 意识的深层原因。文中还有一个个案研究,以搜狐网为例研究网络媒体的新闻更正, 这在相关研究中也是较为新颖独特的。最后提出关于改进新闻更正的几点思考。首 先,对于维护媒体新闻公信力,规避新闻失实提出了的几点策略,并在结尾处对新 闻更正的制度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这些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总之,新闻更正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克服错误、回归真实的理性之举。要使更正 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更正制度。研究更正活动,规范更 正行为,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 导意义。 关键词: 新闻更正 社会责任理论 纽约时报 网络媒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news correction as a concept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is a long- term, macro- dynam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use of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s, sociolog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ubject to logical analysis .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very obvious, firstly, for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to the n ews correction, from foreign to domestic and the vertical analysis, retrospect the process of the news correction. this is the first domestic work,this paper will help us on this matter in the overall awareness. secondly, from the specific contents, the article will be the first to make three types news correction of foreign media, and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of this major study analysis the news correc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last one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about some of the media in china lack the awareness of the news correction. there is also a text case study, sohu network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news correction of network media,this research is also more innovative and unique in related research. finally, propose the improvements thoughts the news correction. first of all, some strategies to safeguar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avoid the false news. and in the end,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news correction, these ar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in short, the news corrections are the activities overcome errors, the return of the real rational move in news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to make corrections to play its due rol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workable system of correction. study the news correction, in the cause of countrys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news correc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the new york times network media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随着媒体市场化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于是 各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有利市场,抢发新闻,争取时效,寻求“新、独、 特” ,再加上信息甄别机制的欠缺等,不可避免的是出现各种错误。众所周知,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中外新闻界一致认同的铁的原则和传播理念。但是由于新闻工 作特殊的运作方式和规律,新闻失实又在所难免。但如果一份报纸、电台、电视台 长期存有错误,势必会影响其忠诚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进而使品牌形象受损,最 终不利于媒体发展。如何去“亡羊补牢”呢?国际惯用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媒体更正。 新闻更正,首先体现了新闻单位尊重事实、尊重受众,采取主动措施,恢复客观事 实的本来面貌,消除不实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符合新闻规律和新闻工作的道德规 范。 1 在法律上,更正也是对侵权新闻的相对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具有民 法通则规定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性质。 但由于一些主 观和客观的原因,新闻更正作为一种理念在我国还是处于摸索阶段,也并没有建立 有效的制度化手段。因此探讨新闻更正的理念和理论,有利于中国新闻媒体自身建 设和发展,是媒体经营的重要理论前提。 同时,新闻更正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克服错误、回归真实的理性之举。要使更正 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更正制度。研究更正活动,规范更 正行为,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 导意义。 1.2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研究方法,新闻更正作为一种理念在我国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是一个长期、宏 1 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观动态的发展过程,作总体性的实证研究或者量化研究,可能性不大。鉴于此,本 文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 以及历史的角度对研究课题进行综合逻辑分析。其中,在论文的二、三部分作了比 较详尽的对比研究,在第四部分进行了个案分析。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在绪论部分论述了新闻更正的基础知识,其概念、 提出和完善过程以及践行新闻更正的必要性,从而强调了研究的意义,这是符合我 们的认知逻辑的。新闻更正的提出,并非某个人的发明,而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 逐渐形成、与新闻报道的特点相适应一种人权的延伸。马克思 1843 年在主持莱茵 报时,就论述过这种新闻报道事实的特点,将报纸的这一工作特点概括为“有机 的报纸运动” 。 这种关于新闻报道更正的观念和做法,在 19 世纪末已经无形中得到 新闻传播界的公认。中国清末的大清报律 (1908 年)第八条,即大体叙述了当时 西方工业国家这方面的法律或传媒的职业规则. 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以后,国际新闻自由问题被列入联合国大会的议程。更正的概念,被提到与新闻自 由的概念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确认。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二、三、四、五部分。在第二部分中,主要介绍了国外媒体 对于新闻更正的规定和处理办法。于各国国情各异,因而其对新闻失实进行更正的 具体处理规定和做法也不一样,外国媒体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类国家制定有专门 的新闻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更正问题加以规定。比如法国的新闻出版自由法第 十二条、第十三条、丹麦新闻法第九条和第十条、芬兰新闻自由法第二十五条、泰 国新闻法第四十至第四十三条等等。第二类国家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失实 后的更正活动加以调整,而是通过建立新闻评议制度,运用行业监督方式使新闻界 履行社会责任,以英国为代表。第三类为美国模式。美国既无专门法律对更正加以 规范,又无英国式的新闻评议组织对更正活动施加外部监督。媒体的更正活动主要 体现为一种自我约束行为,是媒体主动承担的一种自律性的道德约束责任。美国是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诞生地,很多媒体已经自觉地把更正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 项日常作业加以完成。绝大多数媒体设有固定的更正专栏。 本章节详细论述其中第三类美国模式。首先以纽约时报为例美国新闻更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的现状,并在接下来分析了这种自我约束的新闻更正制度的建立背景。不过,美国 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制度并不完美无缺,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它对新闻报道调整的 幅度是有限的。从内部限制的角度看,美国新闻传播界已将对报道失实的更正活动 纳入一种自我约束的制度化轨道,从而使这类传播行为一定程度上有章可循。 2 虽然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这种更正制度还只是一种自律性范畴,并没有上升为行业 规范,更不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发挥作用有限,但这项制度存在并不断趋 于完善的事实,本身就是对新闻工作者社会行为的有力导向,其社会召唤意义和建 设功能不可低估。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正是中国新闻传播界需 要大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我国的新闻更正现状。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各种法律法规中关涉及新闻传播的条款。尽管在现有法规和行政规章中关于新 闻更正的要求已有明确规定,而且行文与多数国家的新闻法的行文,以及国际通行 的惯例,大体一致。但是国内新闻界部分媒体对新闻更正问题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 忽视,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更正意识不够普及、都市类报纸更正多,党报类更正 少、被动更正多于主动更正、更正做法不够规范。本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 分析我国部分媒体对于新闻更正忽视的表现以及忽视新闻更正的危害性。在最后一 节中从三个理论方面探讨我国部分媒体缺失新闻更正意识的深层原因。 本文第四部分是个案研究,以搜狐网为例研究网络媒体的新闻更正。搜狐网纠 错版将互动纠错内容分为“ 新闻标题纠错” 、“ 举报网络假新闻” 和“ 方舟子打假专栏” 三类,该内容在第一节中逐一分析和说明。在本章的第二部分对网络媒体新闻更正 的动因和优势作出详尽的分析。完全开放的互动纠错平台加速了受众角色的嬗变, 最大范围地满足了受众的求真心理;“全时性”纠错信息传递方式最大限度地拉近 了受众与网站的距离,及时地到纠正了网页的错误,维护了媒体形象;纠错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最后讨论出制约网络媒体新闻更正的瓶颈:没有专职的新闻记者, 没有原创的新闻作品是制约网络新闻特别是商业网站更正制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 因;没有制定相应的网络语言规范是产生重复错误的主因。 2 胡正强:试论美国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制度,载国际新闻界2001 年第 6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第五部分是笔者关于改进新闻更正的几点思考。首先,对于维护媒体新闻公信 力,规避新闻更正笔者提出了的几点策略(加强对新闻的来源的把握、正确把握好 更正的度、加强记者编辑队伍的自身建设) ,并在结尾处对新闻更正的制度化建设提 出一些建议。新闻更正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传播理念的成熟与发展。陈力丹先生认 为更正出现后,新闻法和新闻职业道德所涉及的所谓四权,即知晓权、隐私权、隐 匿权、更正与答辩权。 3 制度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更正失实新闻作为人类一种 重要的社会活动现象,理应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也就是说,更正只有制度化,才能 得到彻底的保障,才能克服目前新闻更正活动中的随意性。建立新闻传播中的更正 制度可谓是新闻改革工作中的一项当务之急。 关于难点和创新。应该说新闻更正是个比较大的课题,在论文结构上首先就需 苦心经营,力求科学合理;其次,文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合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因为相关的资料十分有限。再者,如何以较适当的方式(包括语言)将相关研究内 容合理的、清楚的表述也是需要反复推敲的。尽管如此,本文的意义也很明显,其 一,对新闻更正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国外到国内,并也进行了纵向的分析探 讨,追溯了新闻更正的提出和完善过程,这在国内尚属首创性工作,本文有助于我 们对此问题的通盘认识。同时,这样的结构安排,便于在逻辑上层层递进,合理有 效的对新闻更正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二,从具体内容看,文章首次将外国媒体 对于新闻更正的做法分为三种情况,并作出了详细分析。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 我国的新闻更正现状,并在最后一节中探讨我国部分媒体缺失新闻更正意识的深层 原因。文中还有一个个案研究,是以搜狐网为例研究网络媒体的新闻更正,这在相 关研究中也是较为新颖独特的。最后提出关于改进新闻更正的几点思考。首先,对 于维护媒体新闻公信力,规避新闻失实提出了的几点策略,并在结尾处对新闻更正 的制度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这些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3 陈力丹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 2003 年 7 月 国际新闻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1.3 新闻更正的相关理论综述 1.3.1 新闻更正的概念 新闻更正,是对刊发的新闻报道中的不准确乃完全错误的内容的改正。新闻更 正,首先体现了新闻单位尊重事实、尊重受众,采取主动措施,恢复客观事实的本 来面貌,消除不实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符合新闻规律和新闻工作的道德规范。 4 在 法律上,更正也是对侵权新闻的相对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具有民法通则 规定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性质。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 七条规定:“ 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 权益受到侵害的,其他出版单位应该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从而使更正成为发表失实新闻或者其他有侵害性质各种作品的新闻单位的一种法定 义务。 新闻更正是现代传播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作用是对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单 位和相对人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设置一个缓冲阀。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出版活 动,往往具有时效性等特点,在新闻报道中发生差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通过新闻 更正和答辩的方式,可以较快的消除有差错作品的不良影响,平息受到不同程度损 害的相对人的不满,免除诉累,这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和作品相对人都是有好处的。 1.3.2 新闻更正的提出和完善过程 新闻更正的提出,并非某个人的发明,而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 新闻报道的特点相适应一种人权的延伸。 5 新闻报道需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发出, 但是事实的发生、发展,以及人们对事实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因而关于事实的报道, 有可能在开始阶段出现差误,通常后续的报道应该自然而然地、不止一次地纠正以 往报道中的差误,直到事实被完整地真实地揭示出来。就传媒与受众的关系而言, 传媒负有向受众提供真实新闻的责任,既然新闻报道会出现这类难以避免的差误, 4 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 陈力丹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 国际新闻界2003 年 5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相关人向传媒提出更正与答辩的要求,便成为一种自然的权利。 6 传媒主动更正和让 相关人答辩,亦成为传媒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 马克思 1843 年在主持莱茵报时,就论述过这种新闻报道事实的特点,将报 纸的这一工作特点概括为“ 有机的报纸运动” 。他写道:“ 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 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 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 但是归根到底, 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 7新闻 报道难免会有一些不确切之处,有时甚至会出现事实的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 当给予被批评者新闻更正、答辩的机会,如果媒体确实发现了报道中的错误,应当 立刻更正,让事实在有机运动中呈现给大众,从而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如果原来 的报道基本准确,差错是具体的和微小的,不需要以后续报道的形式纠正,那么简 单的更正便有可能形成媒体的一个小栏目。现在纽约时报几乎每天第二版都有 一个名为“ 更正” 的栏目,因为每天出版数百版的报纸,很难保证完全不出差错,那 么对报道负责任,在较为显著的位置主动刊登更正事项,这不仅不会对媒体造成损 害,而且一定意义上倒是媒体信誉的一种象征。 这种关于新闻报道更正的观念和做法,在 19 世纪末已经无形中得到新闻传播界 的公认。中国清末的大清报律 (1908 年)第八条,即大体叙述了当时西方工业国 家这方面的法律或传媒的职业规则:“ 报纸记载失实,经本人或关系人声明更正,或 送登辨误书函,应即于次号照登。如辨误字数过原文二倍以上者,准照该报普通告 白例,计字收费。更正及辨误书函,如措词有背法律或未书姓名住址者,毋庸照登。 ” 8 民国三年(1914 年)的报纸条例第十二条的行文,以更清晰的白话文基本重复 了大清报律第八条的内容。1937 年国民党政府颁发的修正出版法第十七条, 基本重复了报纸条例第十二条的内容,并将更正与答辩的要求扩大到了期刊。9 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新闻自由问题被列入联合国大会 6 陈力丹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 国际新闻界2003 年 5 期 7 马克思: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 211 页。 8 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第 7 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1 年版。 9 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第 11、18 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1 年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的议程。根据 1946 年 12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由菲律宾代表罗慕洛提出的决议案, 1948 年 3- 4 月, 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51 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包 括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的代表团) ,会议通过了“ 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 。该草案包 括三个相互制约或有联系的公约:第一公约“ 国际新闻采访及传递公约” (美国代表 团提出) 、第二公约“ 国际新闻错误更正公约” (法国代表团提出) 、第三公约“ 新闻自 由公约” (英国代表团提出) 。更正与答辩权的概念,被提到与新闻自由的概念几乎 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确认。 10 第二公约草案前言部分谈到起草该公约的目的,其中一项是:“ 欲防止虚构曲解 新闻之发表,或减少此种新闻之不良影响,则加强传播新闻之机构责任感,并促进 新闻普遍流通,尤有必要。” 该公约接着就更正与答辩的基本要义写道:“ 凡直接接 受某一项新闻影响之一人士,于认为该项新闻系虚构或曲解,且为某新闻机关传出 时,即赋予该人士等以发表等量之更正或答复之权,是为达到上述目的之有效方法, 答复或更正权在大多数国家法律上已有规定” 。11 1.4 践行新闻更正的必要性 1.4.1 从“ 社会责任理论” 来谈新闻更正的必要性 在西方社会,1956 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 3 名新闻学者 siebert, frederick s., peterson, theodore and schramm, wilbur 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一书12。 在这本书中, 除了介绍了 authoritarian theory , libertarian theory ,soviet communist theory ,更重要的是作者系统阐发了社会责任理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13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的替代。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反映,其核心是强调观点的自由 10 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第 32、33 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1 年版。 11 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第 132- 133 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1 年版。 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 (续编)第 55- 56 页、96- 97 页、179- 180 页、193- 194 页、201 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 年版。 12 siebert etc. ,1956;斯拉姆:1980 13 美斯拉姆,韦尔伯(施拉姆,威尔伯)等(1980) : 报刊的四种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主义。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理论后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 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最初 于 1947 年发表的报刊与社会责任中提出。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 务的,因而报刊就应对社会承担当代社会的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如提供 公共事务的消息,行使用权监督权,为经济制度服务等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媒体尤其要强调责任意识,而非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一是对事实负责,传播事 实和真相,不因小利而有意毁损新闻的真实性;二是对公众负责,现代社会人们对 信息的依赖程度愈来愈紧密,虚假的错误的信息往往会愚弄公众,甚至会侵犯他们 的权利。此外,公众对媒体的消费如同消费产品一样,讲究货真价实,媒体对产品 质量问题应承担责任,只有这样,于已于社会才能实现双赢,为自己更好的发展奠 定基础。更正不失为彰显责任意识的一个策略。 在现代社会,绝大部分的媒体都已经实行了市场化运作,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 实体。但媒体的社会功能以及它的高外部效应决定了媒体经营的与众不同。首先, 媒体生产的是新闻、信息等非物质化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能够引导舆论煽动人心。 其次,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必须有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现代社会的特征决定了 承担这一社会功能的必须是大型专业机构。一直以来,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机构,承 担的是一项社会功能,被看成是可信的、专业的和权威的。再次,媒体的面向广, 媒体传播作为大众传播其影响大,不易更正。因此,大部分的媒体是社会功能和经 济功能的合一体,既要承担传播信息的功能,又是一个经济体。这就决定了媒体在 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中有时必须做出取舍,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有可能会损害媒体 报道的公正度和客观性。提倡新闻更正,就是提倡媒体的社会责任,提倡媒体对公 众负责。但国内媒体这方面的观念还比较传统和淡薄。传媒仍然觉得公开更正有损 于自己的形象,所以一般情况下仍是在报社内部作些评判。也有从业人员存有侥幸 心理,认为新闻是易碎品,即使有错误也会很快被受众淡忘。事实上这些现象不但 是受众意识的缺乏,更是新闻职业规范意识的缺失。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1.4.2 从媒体自身发展来谈新闻更正的必要性 即使不谈社会责任,新闻更正对于媒体自身经营也是有利的。随着媒体市场化 和民营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媒体参与竞争。一个没有诚信和提供次品的媒体是不 可能在市场上取得好的效益的。因此,从媒体经营的利润角度,媒体也应该将新闻 更正作为一种理念加以制度化,这不仅是对公众也是对自己负责。 新闻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客观、公正和平衡,力求真实是新闻人时刻遵守 的职业规范和准则,报道中万一失之偏颇,怎么办?首先应想到进行更正,而不是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要等到当事人找上门来才作补救,否则极易处于被动地 位。出错纠错是媒体自由和责任的平衡,也是新闻规律的体现。更正是新闻规律的 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更是传媒人应守的职业规范。然而近期,新闻失实等不良传 媒行为的增多,传媒公信力有所下降。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 1999- 2001 年为期 3 年的 调查令新闻从业人员震惊和尴尬 73%的美国人对充斥媒体的大量新闻越来越表 示怀疑。国内情况又如何呢?据 2001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所做的中国传媒“ 议题设 置” 的调查表明,仅有 2.6%的人相信传媒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 97.4%的人则 对传媒或多或少持有怀疑的态度 14。信任危机俨然成为传媒无法回避的问题。失去 诚信,媒体将遭遇引导舆论的困难,也会失去发展的市场基础。因而对于失实造假 等现象,媒体除了在如何失实中找原因外,以主动姿态行使更正,向公众道声“ 对不 起” 也必不可少。 其实必要性总是与紧迫性相辅相成的,总体上说媒体行使更正的紧迫性主要体 现在一方面假新闻滥泛新闻记者2004 年首期评出了去年度十大假新闻,千奇百 怪,造假手段之高令人惊叹。文章还例出了近年来造假的新闻特点,如数量多、技 巧高、寿命短、权威媒体也造假、竞争对手揭短等等15; 另一方面新闻官司增多, 自 1987 年民法通则实行后,越来越多的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初几 年和近年来,新闻官司迭起,而以媒体败诉的居多。客观的说,除了报道内容真正 的侵犯了他们肖像权名誉权等,吃了官司,是媒体责任不到位,咎由自取外,很多 14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新闻爱好者 2004/3 15 陈斌贾亦凡2003 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情况不是这样的,而是当事人面对失实,主动要求媒体给予更正挽回损失无果后, 才对簿公堂进入诉讼程序的。一个更正既可以让受众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又不致于 使自己陷入官司,两全齐美。令人失望的是媒体竟然无动于衷,惹上官司也是必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2 外国媒体对于新闻更正的规定和处理办法 在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明文规定报纸更正错误的义务。如 ,美国报 业信条第六条规定:“ 报纸的言论与记载,如发觉有错误之处,不问其原因何在, 均应作迅速与彻底的更正。更正一事为报纸的权利,也是报纸的义务。” 英国报人 道德规则 则明确规定: “ 对于已发现严重错误的报道, 不尽快更正或致歉” 的行为“ 应 受谴责” 。 瑞典舆论家联谊会出版规范更是具体规定了更正的规格:“ 对于被批评 者的辩白和错误更正,报纸应提供相等于原来报道的地位和篇幅” 。在新闻实践中, 及时的新闻更正已经成为国外媒体内在的理念和制度。本章主要论述了国外媒体对 于新闻更正的规定和处理办法。 2.1 外国媒体的三种做法 在外国新闻传播界,一些重要媒体对新闻报道失实,惯例上都会进行更正。更 正或答辩已经作为一种制度理念而深入人心。长期执美国报坛牛耳的纽约时报 前任执行总编辑亚伯罕姆 米切尔 罗森索宣称:“ 这种勇于认错的原则应当成为我们 一般性的新闻原则。” 16 由于各国国情各异,因而其对新闻失实进行更正的具体处 理规定和做法也不一样。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17: 第一类国家制定有专门的新闻法, 以法律的形式对更正问题加以规定。 法国 1881 年 7 月 29 日制定并颁行的新闻出版自由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分别规定了“ 更 正权” 和“ 反驳权” 。各国后来制定的新闻法也大多设有“ 更正权” 条款。比如,丹麦新 闻法第九条和第十条、芬兰新闻自由法第二十五条、泰国新闻法第四十至第四十三 条、塞内加尔新闻刊物和记者职业法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哥伦比亚新闻法第十九 至第二十一条等等。 又如,波兰于 1984 年 1 月 26 日通过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新闻法 ,虽不是现行 16 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 ,第页,长春出版社年月版。 17 胡正强新闻传播中的更正与更正制度 2002 年 04 月 20 日 新闻爱好者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新闻法规,但是关于新闻更正,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第五章更正与答辩 第三十一条按有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单位的请求,有关报纸或杂志的主编应免费 刊登: 一、对不真实或不确切的消息的实事求是的更正: 二、对危及个人利益的提法的实事求是的答辩。 第三十二条一、更正或答辩应该在: (一)报纸? ? 从收到更正或答辩之日起的七天内发表: (二)杂志? ? 在收到更正或答辩后的最近一期上,或准备出版的下两期中的一期上发 表: (三)报刊外的其他借助声响或声响和图象进行传播的机构,应在最迟不得超过收到更 正或答辩之日起的十四天内,用适当手段予以公布, 二、关于新闻纪录影片上的消息与提法的更正或答辩,新闻制片厂应出资在一个月内, 在全国性的报纸上予以公布,关于此方面的消息应当在最近一期新闻影片中宣布: 三、超过允许更正或答辩期限六个月,当事人请求作补充公布时,出版者应出资在适当 的报纸上在一个月内补充刊登更正或答辩; 四、双方另有书面协议时,第一至第三款规定的期限无效: 五、定期出版物的更正需刊登在同一栏目下,用同号字体与显著的标题。其他刊物也应尽快 在类似的栏目内予以公布:广播、电视上的更正,应在接近的时间、在类似的节目中予以播发, 六、更正或答辩的内容未经更正或答辩者本人同意,不得作有损于更正或答辩的原意或 破坏更正或答辩者意图的删节或其他变动;对更正的内容不得在同一期或同一次广播中加以评 述:这并不涉及答辩:也不排除对辩论作简要的声明或解释: 七、更正或答辩的长短不得超过所涉及的新闻材料篇幅的一倍:主编不得要求使更正或 答辩短于半页标准打字纸: 八、如果更正或答辩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寄送来的,则第七款之限制不适用于来自国家最 高和中央机构,其中包括来自最高和中央国家行政机构的更正和答辩。 第三十三条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主编可以拒绝刊登和发表更正或答辩: (一)不符合第三十一条之规定: (二)有应受惩罚的内容,尤其是反对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制度,反对波兰人民共和国对 外政策的宪法原则及其同盟的内容,有泄露国家和职业机密以及其他受法律保护之机密的内容, 有给国家带来耻辱或损害的内容; (三)更正或答辩的内容或形式违背社会共同生活的准则: (四)有损于经有法律效力之决定所确认的事实。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主编可不予刊登和发表更正或答辩: (一)更正或答辩不涉及新闻材料中的内容: (二)提出更正或答辩的人与更正或答辩中引证的事实无关: 但当更正或答辩是在直接关系人死后由同直接关系人有职务上联系或有共同的工作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活动关系,或者有血缘或远亲关系的人捉出时,可当别论; (三)更正的内容同以前更正过的内容相同; (四)更正或答辩尾在新闻材料发表之日起的一个月后才送来的。但若有关入不可能在 较早的时间内得知出版物内容,而更正或答辩又不迟于新闻材料公布后的三个月者除外: (五)更正或答辩不符合第三十二条第七款之规定,又没有作者本人的签名或署名方式 使编辑部无法辨认作者身份。 三、主编在拒绝公布更正或答辩的同时,应立即向提出者发出拒绝公布更正或答辩的意 见及其原因的书面通报如果因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第(一)至第(三)项所举出的原因而拒 绝时,应当指出不适于公布的段落;在第二款第(四)项涉及到的情况下,其再更正或答辩的期 限应从发出关于拒绝及其原因的通报之日算起。如果提出人接受了编辑部的意见,编辑部则不得 拒绝公布更正或答辩: 四、如果当事人送来的更正理由充分,但因第一和第二款规定之原因不能公布时,主编 须在征得该人同意的情况下,刊登自已的说明以示更正: 五、当更正或答辩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当事人财产的威胁时,更正式答辩可以用笔名,姓 名仅通报给编辑部。 第二类国家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失实后的更正活动加以调整,而是通 过建立新闻评议制度,运用行业监督方式使新闻界履行社会责任。以英国为代表, 1953 年建立的英国报业总评议会(the general council of the press)18,因其体制之 完善、成就之显著而蜚声西方新闻界。新闻评议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报业与其他传 媒的表现进行评议,并对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投诉作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这 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新闻相关人对报道失实的质疑和指正。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瑞典等北欧资本主义国家就迈出了在组织方面从事新闻职 业道德建设的步子。瑞典于 1916 年成立“ 报业荣誉法庭” ,是世界上第一个报业自律 组织。另一个北欧国家挪威也于 1910 年建立了类似的组织“ 报业仲裁委员会” ,1927 年改组为报业评议会。1946 年,日本新闻协会成立。荷兰于 1948 年建立报业荣誉法 庭。南非于 1950 年特设报业调查委员会。1953 年 7 月 1 日,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 英国报业总评议会(press council)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评估社会对于新闻界失范 行为的申诉,并做出裁定。因其体制完备、收效甚大而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楷模。 18 主要工作就是评估社会对于新闻界失范行为的申诉,并做出裁定,并对有损报业声誉的不良行为,予以公布 和谴责。不过,评议会的工作发展不是很顺利。有人指责该组织在人员组成方面,没有非报界的人士参加;在工 作方面,对报业的兼并集中的趋势无能为力。因此, 1963 年 7 月该组织被改组为报业评议会( the press council) , 由报界、司法界以及其它社会各界人士组成,25 名成员中包括了 5 名非报界的人士。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德国(1956 年) 、意大利(1959 年) 、土耳其(1960 年) 、奥地利(1961 年) 、韩国 (1961 年) 、南非(1962 年) 、智利(1963 年) 、巴基斯坦(1963 年) 、以色列(1963 年) 、加拿大(1964 年) 、丹麦(1964 年) 、印度(1965 年) 、菲律宾(1965 年)等 一大批国家以英国为榜样,先后建立了报业评议会或类似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构。 第三类为美国模式。美国既无专门法律对更正加以规范,又无英国式的新闻评 议组织对更正活动施加外部监督。媒体的更正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自我约束行为, 是媒体主动承担的一种自律性的道德约束责任。美国是“ 社会责任” 新闻理论的诞生 地,很多媒体已经自觉地把更正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项日常作业加以完成。绝大多 数媒体设有固定的更正专栏。 比如以做新闻精深细致、追求完美著称的纽约时报 ,每天要处理近 100 万字 的材料。它以“ 一切适于刊印的新闻” 为目标,并将此话印到每天报头边上的显著位 置,在美国也被专业人士称为“ 最受尊重的媒体” 。不仅在纽约时报上,在哈 特福德报 、 波士顿环球报 、 洛杉矶时报等报纸上,你也可以找到报纸开设的 专门用于更正的相对固定的栏目,有的报纸同样占有较大的版面。在栏目的下面, 往往还有“ 欢迎读者对报纸提出批评、建议以及对错误进行举报” 之类的文字,并列 出了相应的电子信箱地址和电话。所以,在美国报界,有一句话很流行:凡是刊登 固定更正栏的报纸,便是最负责的报纸。 总之,外国新闻界对更正活动的操作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只要确属失实,就立即更正,不得以各种借口搪塞。至于更正发表的期限, 各国规定并不相同。以收到更正文字之日起(针对报纸) ,罗马尼亚为 15 天,埃及 为 3 天,泰国则为即日。总的原则是越迅速越好。 纽约时报副总编辑亚伦 西格指 出:“ 对新闻事实上错误的 立即更正 ,才是应有的负责态度,如果不作 立即 更正, 失去了记忆,也就失去了效应和 更正 的意义。” 19 二是平等、公正。对报刊的更正或答辩,应发表在原新闻所在版面,并使用同 样字号;对广播、电视的更正或答辩,应在发表原新闻的同等时间内播出;对通讯 社的更正或答辩,应由通讯社在原范围内作为通稿发出,发表原新闻的报刊有义务 19 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 ,第页,长春出版社年月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刊登。更正或答辩篇幅(时间),一般不能超过原新闻的篇幅(时间)编辑部不可随意修 改更正文字和答辩文章,如果超出原新闻涉及的范围或过长,编辑部可以与当事一 方协商修改。 三免费发表更正或答辩。如果更正或答辩的篇幅(时间)超过原新闻,对超过部分 编辑部有权按广告向当事一方索取费用。 由上可见国外新闻界对更正或答辩问题十分重视。对更正和答辩本质的深刻认 识,是新闻事业发展成熟的表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正和答辩是维护新闻真实 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正和答辩的实质是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对报道内容真实性 所承担的责任,在法律面前就是一种义务。新闻自由赋予了新闻媒体自由地采访、 写作和发表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新闻媒体在行使新闻自 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对滥用自由权利的必要限制,而 不是对新闻自由的禁锢。新闻自由当然是媒体的权利,但媒体亦责无旁贷地要对发 表的后果负责。更正或答辩就是新闻媒体对真实性承担义务的一种方式。对于受众 来说,要求对新闻媒体上的失实内容作出更正或答辩则是一种权利,是维护合法的 人身权利的正当行为。因此,更正和答辩的本质,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义务与 公民权利的平衡点。 2.2 美国的新闻更正制度 美国新闻媒体对失实的更正类型大多为主动更正,即新闻报道经媒体发表后, 有关的记者、编辑发现报道中的内容有误,主动地或应当事人的要求公开进行纠正。 20 更正新闻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于直接新闻事实的错误,一般放在固定 的更正栏中,这是最通行的做法,其优点是方便读者查找。二是如纽约时报“ 编 者的话” 专栏。因为仅对新闻失实而作出的更正并不足以概括记者和编辑在新闻写作 与处理上的全部错失。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虽无错误之处,但是记者在写作时, 20 胡正强:试论美国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制度,载国际新闻界2001 年第 6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有意或无意遗漏某些重要事实,编辑在编排过程中,因匆忙或篇幅限制,也有可能 删削不该删削的部分重要内容。这对新闻中的当事人极不公允,却又无法以“ 更正” 的方式予以补正。基于此种考虑,罗森索于 1983 年 2 月 7 日发表了一份关于时报新 闻政策的备忘录,提出创设“ 编者的话” 园地,并确定把“ 编者的话” 跟“ 更正” 栏放在同 一个固定的位置。罗森索在宣布此一新闻政策时称:“ 更正” 栏将继续对新闻失实之 处予以补正, 而“ 编者的话” 则用来订正新闻失实以外的重大疏失。 1983 年 5 月 13 日, 时报有条新闻谈及一家公司对海外非法付款一事,采用了这家公司新任董事长的照 片,使人误以为这位董事长与非法付款有关。真实的情况是,此事发生在他接任之 前,采用照片的目的原为点缀版面。“ 编者的话” 坦率承认:在这种情况下,这张照 片是不该采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 rt考试题及答案
- pkpm考试题及答案
- 电缆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电线家装知识培训课件
- 电站工作知识培训课件
- 电石炉净化培训知识课件
- 委托开发合同(编号:2)
- KLHDC2-IN-1-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温防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统编版五升六语文开学摸底测试卷(十二)(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地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哈尔滨“丁香人才周”(春季)哈尔滨新区教育系统专项招聘8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军用电台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江苏员额检察官考试完整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其他安全》十年真题考点
- (2025)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及流程
- 1-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及台账模板(2024-2026年)
- CQI审核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