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四海龙王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四海龙王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四海龙王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四海龙王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四海龙王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四海龙王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四海龙王研究较少的情况,分四章对四海龙王观念的源流、演 变、传播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第一章追溯四海龙王的源头。因为中国古代没有龙王的说法,所以考察四海 龙王在中国本土的源头须得从中国古代的海神信仰、四海祭祀礼仪和龙神传说中 寻求线索。汉魏佛教传入,中土始有龙王之说。虽然佛经中没有清晰明确的四海 龙王的概念,但它的龙王观念对中国四海龙王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章分析四海龙王的演变。“四海龙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 于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三,据考证这篇经文各卷成书年代不一,多数认为卷 一三的完成最迟不晚于东晋末刘宋初。其后千百年间“四海龙王”作为一个专称 未再出现,但是作为一种观念它仍然在不断发展。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有三个:第 一是唐代在四海祭祀中首次封四海为王爵;第二是宋代封龙神为龙王;第三是元 代开始把龙王观念与地理概念结合起来。 第三章分析四海龙王观念的定型与传播。元明清的神仙戏剧和神魔小说完善 并传播了中国古代的神仙体系。四海龙王作为这个神仙世界中的重要组成,其再 现与流播可谓水到渠成。其中“八仙”故事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 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使四海龙王观念更加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第四章讨论四海龙王的文化意义。四海龙王作为一种神话信仰,源自对人间 世界的反映,随人间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具体来讲它又是三教互融 作用下的结果,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可谓典型作品;同时历史久远的阴 阳五行观念在四海龙王观念形成过程中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四海龙 王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则体现了鲜明的符号学意义和民间故事色彩。 限于资料与学力,本文主要在史书、笔记、佛经和文学作品的范围内进行探 讨,民间宗教的内容只有留待后续,这是本文的遗憾。 关键词:四海龙王渊源与流变定型与传播 意义与阐释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 r ei ss e l d o ms p e c i a ls t u d yo ns i h a il o n g w a n g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t h e c o n c e p t o fl o n g w a n gf r o mi t s o r i g i n ,e v o l v e m e n t ,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c u l t u r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h a p t e rif o c u so nt h eo r i g i no fl o n g w a n g b e c a u s et h e r ew a sn os a y i n gf o r l o n g w a n g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of i n do u tt h eo r i g i n ,w es h o u l dr e t r o s p e c tt ot h er e l i g i o n o fs e a g o d ,s i h a i j i s ic e r e m o n ya n dt h et a l e so fl o n g s h e n w h e nb u d d h i s m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i nh a n & w e i d y n a s t y , t h es a y i n go fl o n g w a n gj u s tc a m eo u t a l t h o u g hi t d i d n tg i v eac l e a re x p l a n a t i o no fs i h a il o n g w a n gi ns u t r a ,i t sc o n c e p to fl o n g w a n g d e c i d e dt h ef o r mo ft h ec o n c e p to nc h i n e s es i h a il o n g w a n g c h a p t e ri if o c u so n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l o n g w a n g 。s i h a il o n g w a n gf i r s ta p p e a r e d i n 太上洞渊神咒经c h a p t e ri & i i ia sas p e c i a lw o r d i tw a ss a i dt h a te a c hp a r to f t h i sl e c t i o nf i n i s h e d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m o s tt h o u g h tt h et w oc h a p t e r sw e r ef i n i s h e d a tt h el a t e s td u r i n gt h ee n do f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l i u s o n g 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t h el a t e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t h es a y i n g “s i h a il o n g w a n g ” c o m p l e t e l yd i s a p p e a r e d b u ta san o t i o n ,i tw a si n c e s s a n t l yd e v e l o p i n gi n t om a t u r i t y t h et h r e el a n d m a r ke v e n t so fw h i c ha r c :f i r s t ,t h ef o u rs e a sw e r ew o r s h i p p e df o r w a n g u ei ns i h a i j i s i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i nt a n g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 ,l o n g s h e nw a s w o r s h i p p e df o rl o n g w a n g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r d ,i ts t a r t e dt oc o m b i n et h et e r r a i n w i t hl o n g w a n gi ny u a n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i i ie x p l a i n st h ef i g u r a t i o na n dp r e v a l e n c eo ft h ec o n c e p to fs i h a i l o n g w a n g d r a m a sa n df i c t i o na b o u ti m m o r t a l sa n da p p a r i t i o ni n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 m i n gd y n a s t yc o n s u m m a t e da n dt r a n s m i t t e d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i m m o r t a l ss y s t e m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i s s y s t e m ,t h er e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p r e v a l e n c eo fs i h a i l o n g w a n gs e e m e dr e a d ya n dn a t u r a l i n d i t i n ga n ds p r e a d i n go ft e i g h ti m m o r t a l s “ s t o r ya n dt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 f e n gs h e nk i n g d o m s “a n do t h e rc l a s s i cw o r k sm a d e t h ec o n c e p to fs i h a il o n g w a n gb e c o m em o r ef u l l b l o w na n db e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 c h a p t e ri vd i s c u s s e sa b o u tt h e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i h a il o n g w a n g t ot h i n k a b o u ti t sr o o tc a u s e s ,s i h a il o n g w a n gw a sa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h u m a nw o r l da sa m y t h r e l i g i o n i tc o n t i n u o u s l ya d d e di t sc o n t e n t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t h ew o r l d t os p e a k f r o mt h es p e c i f i cr e a s o n s ,i tc a l n eu pf r o mt h es y n c r e t i z i n go ft h r e er e l i g i o n s w h a t c a nn o tb eo v e r l o o k e di st h a tt h ec o n c e p to fy i na n dy a n ge l e m e n t sw i t hal o n g h i s t o r ya l s os e r i o u s l yi n f l u e n c e dt h ef o r m i n go ft h ec o n c e p to fs i h a il o n g w a n g o t h e r w i s et h ec o n c e p to f s i h a il o n g w a n gi t s e l fi n c a r n a t e d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s y m b o l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o r i g i n a l c o l o ro ff o l ks t o r i e s l i m i t e dt o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a b i l i t i e s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r e s e a r c h e dw i t h i nt h e s c o p e o ft h eh i s t o r yb o o k s ,n o t e s ,s u t r aa n d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o n l yt h ec o n t e n ta b o u tt h e c i v i lr e l i g i o nw a sl e f tu p t h a ti st h er e g r e to ft h i sp a p e r k e yw o r d s :s i h a il o n g w a n go r i g i ne v o l v e m e n tp r e v a l e n c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学位论文独创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骧墨 日期:形年岁月由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 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f t 其, l :略年bl 如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史回顾 绪论 龙王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有研究龙王的,也有研究龙女的;有研究龙宫的, 也有研究龙王庙的;有研究洞庭湖地区龙王信仰的,也有研究沿海地区龙王信仰 的;有研究汉族龙王信仰的,也有研究少数民族龙王故事传说的;有对其进行理 论分析的,也有考辩源流的;有从历史角度来进行探讨的,也有从文学角度进行 分析的;有采用神话学方法的,也有采用民俗学理论的,还有从中印和中西文化 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此种种,可谓蔚为大观,异彩纷呈。 这些研究,简要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面对社会大众的普及读物。如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 中国 民间诸神) ( 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9 月第1 次印刷) 、马书田华夏诸神( 北 京燕山出版社1 9 9 9 年4 月北京第1 版) 、胡照华中华神龙( 中国城市出版社 2 0 0 3 年8 月第1 版) 等。这类著作要么是涉及多个领域,要么是描写了多个对 象,观照的往往是整体的神仙世界,对于四海龙王仅有一些粗概浅显的介绍。 第二类是带有学术含量的研究性成果。这一部分以论文为主,但许多著作也 不可忽视。较为知名的如,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5 年6 月第l 版) 、萧兵、周俐古代小说与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 第1 版) 、周晓薇四游记丛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1 1 月第l 版) 、 夏广兴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 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李露露妈祖神 韵从民女到海神( 学苑出版社2 0 0 3 年5 月北京第2 版) 、刘晔原、郑惠坚 中国古代的祭祀(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 9 9 6 年7 月北京第1 版) 、何新 的谈龙说凤龙风的动物学原型( 时事出版社2 0 0 4 年9 月第1 版) 、吉成 名中国崇龙习俗( 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7 月第l 版) 、刘城淮中国上古 神话(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1 0 月第1 版) 等。 就论文来说,应该提到的有,吴圣昔的 西海龙王大名之失( 明 清小说研究1 9 9 7 年第4 期) 、沈梅丽的古代小说中龙王形象类型化浅析( 厦 门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9 月第6 卷第3 期) 、周晓薇的古代典籍中的龙王及 绪论卜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其文化寓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 0 0 5 年5 月第3 4 卷第3 期) 、 吉成名龙王庙由来考( 文史杂志2 0 0 3 年0 6 期) 、王增斌论中国龙文化 的演化和分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9 2 年第2 期) 、何星亮中国龙 文化的发展阶段( 云南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6 期) 、苑利、顾军的从龙王信 仰看研究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4 年1 月第3 0 卷第1 期) 、苑利的晒龙王祈雨仪式研究( 民间文化2 0 0 1 年 0 1 期) 等。 可以看出,这一类罩比较多的是将龙王信仰与宗教( 尤其是佛教) 、海神传 说、古代祭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讨论。但是真币专门论述? 四海龙王” 的其实并不多。而在仅有的几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文学的联系紧密。 这一方面说明四海龙王信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影响很大,已经渗入甚至是深入 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学在四海龙王信仰的形成与传播 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的贡献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推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普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宗教以及民俗 等多方面的知识;如宗力、刘群的中国民间诸神和胡照华的中华神龙。 第二是可以当作资料汇编和材料指南来使用,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 便:如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和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 第三是揭示了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现象,启迪后人做更深入的讨论。如沈梅 丽的古代小说中龙王形象类型化浅析和周晓薇的古代典籍中的龙王及其文 化寓意。 这里有必要再就几个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中国古代四海祭祀的问题。我们在讨论龙王的时候,既然 无法忽视其海神的身份,那么中国古代列入官方祭祀的四海祭祀应当是重点研究 的一个方面,但是事实是这一方面是被大家忽视了。综观前人对于海神的研究, 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有: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 ( 江西高校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第1 版) 、向柏松中国水崇拜( 上海三联书店 1 9 9 9 年9 月第l 版) 、魏子任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 华夏文化2 0 0 2 年0 2 期) 、曲金良、周益锋的从龙王爷到“国家级”海洋女神中国历代海洋信 2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仰( 海洋世界2 0 0 6 年0 2 期) 、王永平的论唐代水神崇拜( 首都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6 年第4 期) 等,他们的研究都偏向了神仙崇拜,而中 国古代的四海祭祀,最早是一种仪礼,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对于万物之的海的崇 拜。直到明清时期,官方才认同了四海之神乃是龙神,这时才是对神的崇拜。 第二个问题是龙王的中国化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今为大家所接受的 龙王观念,绝大部分都可在佛经中找到对应。如龙王的海神身份,龙王的雨神身 份,龙土多奇珍异宝,龙王与金翅鸟( 中国古代又称做“大鹏鸟”) 的敌对,龙 王在海中有夜叉跟随,龙王吸食人血等等。但是佛教的龙王还有很大部分属性 却不能在中国的龙王观念中找到对应,如龙王的三怖和五法,分别见之诸法最 上王经:“何者为三。所谓金翅鸟怖。热沙烧怖。行淫欲时作蛇形怖。如是三怖 悉已免之。”佛说因缘僧护经:“龙性多睡。天时暑热。龙有五法。不能隐身。 一者生时。二者死时。三者淫时。四者嗔时。五者睡时。是为五事。”又如佛经 中的龙或者说龙王有四种,并与金翅鸟的种类皆有对应。如大楼炭经卷三: “佛告比丘言:有四种龙。何等为四。一者卵生种龙。二者水生种龙。三者胎生 种龙。四者化生种龙。是为四种龙。佛语比丘。金翅鸟有四种。一者卵生种鸟。 二者水生种鸟。三者胎生种鸟。四者化生种鸟。是为四种鸟。”又如佛经中 认为人犯禁戒会轮回为龙,只有通过念经修行才能转世往奔极乐。菩萨本行经 卷下:“夫人答言:“ 乙念先世本为人时坐犯禁戒。今作龙身受此毒恶鬼秽之 形。诸侍女言:以龙之形含毒炽盛。求脱龙身生於天上。甚难甚难。求索人 身尚不可得。况生天上。为什么佛教中的龙王有的中国化了,有的却没有,很 值得研究。 第三个问题是“龙王”名称的翻译问题。佛经中的龙王有很多都是有名有姓 的,但是中国的龙王直到四海龙王出现之后,在戏曲争玉板八仙过沧海中才 首次出现了名姓。而且佛经中的龙王名字看得出都是梵文音译,而四海龙王的名 姓则带有中国的色彩。奇怪的是,中国的龙王后来所形成的名字却很难与佛经中 的龙王的名姓找到关系。这里可以简单举几个佛经中龙王名姓的例子:如增壹 阿含经卷四十四:“城中有龙王名水光。 菩萨本行经卷下:“时海龙王名波 留尼,王有夫人名摩那斯。”悲华经卷九:“有一龙王名日马坚。 方广大庄 严经卷八:“其龙王妃名日金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有一龙王。名日 3 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迦茶。”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九:“有一龙王。名日持地。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三十五:“譬如阿耨达,自在大龙王。譬如大龙王,名日摩那斯。譬 如大龙王,名日大庄严。譬如海龙王,名日娑伽罗。”旧杂譬喻经卷下: “昔有龙王名日拔抵。”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百七十:“时龙宫内有大龙王 名迦履迦。” 并且,梵文“龙王写作“n a g a ”,本是“蛇乇”的意思。为什么译成汉文 时译成了“龙王”? 而且中国龙王的姓名均和佛经中无涉这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 题。 第四个问题是四海龙王的名姓与版本问题。四海龙王可谓是龙王观念发展演 变后产生的集大成者,并且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应该是龙王研究中一个相当重 要的方面,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却甚是稀缺。仅从文学领域来说,元末明初的戏 曲争玉板八仙过沧海里四海龙王的姓名以东南北话为序依次是:“敖广、敖 闰、敖顺、敖钦 ,百回本西游记是“敖广、敖钦、敖顺、敖闰”,封神演 义是“敖光、敖顺、敖明、敖吉 ,除此之外还有称作“敖英 、“敖祥”、“敖 贵的,另外龙太子、二太子、三太子的名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也许是相关资 料匮乏,也许是民间传说不易搜集,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研究。 四海龙王同龙王相比,它没有龙王那么绵长的历史和多方面的影响。它开始 大规模的出现以及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得到广泛认同大概是在元明时期,而且它更 多的只是出现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小说中和民f 刚信仰里。它的产生,有明显的 神仙谱系化的痕迹。可以想见,四海龙王同哪吒、李靖等神话人物有相同的产生 背景,佛道互融在其产生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又与哪吒、李靖等 不同的是,四海龙王于佛道之外,还有其中原本土文化的基础。这一文化基础主 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神龙”和“龙神”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 是中国历来的海神崇拜。最后还有一点,即是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对其形成与发 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一方面的资料比较难以搜集,所以不能充分展 开,是本文的遗憾。 二、研究范围和方法 4 绪论i :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讨论的是主要是文学中的四海龙王形象,但是讨论四海龙王的产生却不 得不涉及历史、宗教、文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所以本文的论述力图采用文史 互证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将文史典籍、历代笔记以及小说戏曲等互相参证, 力求尽可能多地相关资料后进行论述。本文主要以历史为线索,通过对大量历史 典籍、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的追溯与爬梳,从而描绘出出“四海龙王”的源流演 变轨迹。在具体方法上采取文本细读,辅以列表、统计等直观技术。 5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p u 海龙王溯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海神与龙王 中国古代社会早期不仅没有“四海龙王”的概念,就连“龙王”的出现也是 因为受了佛经的影响才有。但追溯“四海龙王”的源头,却不可忽视其与“海神”、 “四海祭祀”以及“龙神”的关系。 1 1 海神信仰 就海神来说,最知名的记载首先出自山海经。如 山海经火荒东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 两黄蛇,名日禺( 豸虎) 。黄帝生禺f 豸虎) ,禺( 豸虎) 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 豸虎) 处东海, 是为海神。” 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日不廷胡 余。”2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日弁 兹。”3 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日 禺疆。”4 山海经里的描写保留了浓重的原始神话痕迹,可以看出先民对四海之神 的理解是近乎图腾式的崇拜。但是尤可注意的两点是,第一,“渚”是海中小岛 的意思,可见当时海神并不是住在海底,而是岛上。这大概是受当时人类对自然 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无海底世界的概念;第二,有的海神“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而有的海神则是“珥两黄蛇,践两黄蛇 。这体现了方位与颜色的一种对应,而 这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阴阳五行观念的内容,这一点对后世四海龙王的形成有重 6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p u 海龙e 溯源卜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影响。 其次是楚辞中的神话因子。楚辞中出现了众多的“虬”、“螭”等概 念,其中更不乏有关海神的介绍。对此楚辞章句做了进一步的阐发说: 令海若舞冯夷。河海之神,成相和也。海若,海神名也。冯夷,水仙人。淮南言冯 夷得道,以潜于大川也。5 这就为人们了解楚辞中的海神传说提供了宝贵资料。只是楚地虽湖泊众 多,却隔海甚远,所以在海神方面语焉不详。 与先秦相比,秦汉时期的海神信仰开始有所变化。如史记: 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i u j ,宁梦,博士日: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 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 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6 又东汉王充论衡纪妖篇: 始皇梦与海神战,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鱼,自琅邪至劳、成山不见。7 这时的海神已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而是可与之一战了。 而魏晋时期的博物志卷七记载: 太公为灌坛令。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日: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 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人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以毁君德。 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8 此时更进一步,海神居然让步于有德之“人”。可见中国古代早期的海神信 仰,是一步步脱离其荒诞神圣的色彩,慢慢的进入人世的伦理之中。 南北朝时期可能有民族混战和乱世心态的影响,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又有 7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删海龙干溯源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反传统的一面。当时人一方面对海神保持敬畏之心,如北史卷七八: 大业三年,拜武贲郎将。后与朝请大夫张镇周臼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 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贸易。棱率众登岸,遣镇周为先锋。其主欢斯渴刺兜遣兵拒 战,镇周频破之。棱进至低没檀洞,其小乇欢斯老模拒战,棱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 将士皆惧,棱刑白马以祭海神,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乘胜逐北,至其栅,破之, 斩渴剌兜,获其子岛槌,虏男女数千而归。9 另一方面又对海神甚是不敬,如北史卷七八: 孝武初,出为骠骑大将军、胶州刺史。属时亢旱,土人劝令祷于海神。粲惮违众人,乃 为祈请,直据胡床,举杯日:“仆自君。”左右云:“前后例皆拜谒。”粲日:“五岳视三公, 四渎视诸侯,安有方伯致礼海神。”卒不肯拜。1 0 从上面这些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应该存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海神体系。但 是一方面它们绝大部分都被后世改造过,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交通隔绝,各地民俗 差异很大,所以早期的海神信仰显得残缺而混乱。但它们却是基础所在且余脉不 绝,所以讨论四海龙王观念的形成,它们应该是首要提到的因素。 1 2 四海祭祀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祭祀天地星辰、五岳四海的传统,并且历代都制定了相 应的礼仪,但是直到清代雍正时期才正式出现所祭祀的四海之神是四海龙王的记 载,而这之前,祭祀的对象一直是含糊不清的。 如司马法仁本第一: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者方,会诸侯,考不同。其 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遍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 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日:“某国 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子,正刑。1 1 8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四海龙上溯源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又晋书卷一九: 明帝太宁三年七月,始诏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及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于 覆舟山南立之。天郊则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吕、北斗、三台、司命、轩辕、 后十、太一、天一、太微、句陈、北极、雨师、雷电、司空、风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 地郊则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医无闾山、 蒋山、松江、会稽山、钱唐江、先农,凡四十四神也。1 2 又隋书卷七: 十一年,帝日:“四望之祀,顷来遂绝。宜更议复。”朱异议:“郑众云:四望谓日月星 海。郑玄云:谓五岳四镇四渎。寻二郑之说,互有不同。窃以望是不即之名,凡厥遥祭, 皆有斯目。岂容局于星汉,拘于海渎? 请命司天,有关水旱之义,爰有四海名山大川,能兴 云致雨,一皆备祭。帝从之。1 3 以上材料提到两点,一是“四望”虽然有不同说法,但是其祭祀仪式却是很 早就已经开始,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二是“望祭”,“望”即是不到的意思,因为 各种原因不能亲临当地祭祀,于是对着该地方向进行拜祭。 四海祭祀之礼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几乎历朝历代都未曾中断过,是国家祭 祀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虽然古人对于四海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四 海祭祀之礼的确立和实行,客观上统一了对于四海观念的看法,有助于四海龙王 观念的形成。 1 3 早期佛教中的龙王观念 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云:“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 闻矣。”中土龙王观念的形成受佛教影响之深,可见一斑。甚至可以说,没有佛 教的传入就不会有龙王之说,逞论四海龙王1 9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溯源 上海帅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先,就名义来说,“龙王”之名,其实就是来自佛经的转译。不过据前辈 学者的研究,这里其实是一种误译。季羡林先生在 里面的印度成分 一文中说:“西游记里也讲到东海龙王。同孙悟空只是文斗,没有武斗。龙王 这东西本身就不是国货。叶公好龙的龙,同以后神话传说中的龙、龙女或龙 王,完全是两码事。后者来源于印度,梵文n a g a ,意思就是蛇,所说龙王者 实际上就是蛇王。”也许是因为龙与蛇的某些相同之处,以致在佛经传入的最初, 翻译时产生了误会,但是后来就一直这么延续了下来,并没有改正。 其次,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神龙和龙神,同佛经中的龙王比较,一个 明显的事实就是,海神与雨神这两个身份,在佛经中非常明显,但在中国的神话 传说中却并不明显比较明显的是作为神兽、神仙的世骑和天意的使者。可以 说,正是佛经中的“海龙王”,才促成了中国的“龙王”,才有了后来的“四海龙 王”。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内容之一,从早期佛经中的龙王观念到后世的四海龙王观 念,两者相较,可以看出是既有吸收也有扬弃。 就传承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佛经中有了四方龙王的说法,如佛说如来兴显经: 宝同在於海王龙王藏。又其大海摩尼珠。而有四角。在於四方海龙- i 宫。各自别立。1 5 这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四海龙王”的概念了,不过不仅佛经中的四海观念与 中国的四海观念完全不同,而且佛经中的“四方龙王”、“八方大龙王 以及“四 大海神 等概念目前尚无权威且精确的解释,简单的拿中国本土的概念去比附, 并不是科学的态度。而且“四海龙王”观念还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诸多成份, 所以只能蜕佛经中的龙王观念在中国的四海龙王观念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 不是直接的输入。 第二,佛经中的龙王有行雨的神通,不过与中国的龙王不同的是,佛经中的 龙王行雨,行的是“甘露大法之雨”,是“清和泽晋”、“润泽周普,地无停水, 亦无泥洹。”可以使树木繁盛,草木滋长,五谷成熟,牛马肥壮,更令“一切众 生皆大欢喜,出生善根,长养正法 。如佛说长阿含经: 1 0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溯源卜海帅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阿耨达龙王於中夜後起大密云。弥满世界而降大雨。如构牛顷。雨八味水。润泽周酱。 地无停水。亦无泥洹。润泽沾洽。生长草木。犹如鬓师水洒花鬓。使花鲜泽。令不萎枯。时 雨润泽。亦复如是。1 6 第三,龙女变身成法的故事在佛经中是一个相当著名的故事。如佛说海龙 王经卷兰: 尔时海龙王有女。号名:宝锦离垢锦。端正妹好容颜英艳。 而关于龙女的记载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甚为常见。如相当著名的“柳毅传 书”故事和“张生煮海 故事。 第四,不仅龙女,佛经中还有龙子的记载。如佛说海龙王经卷四 於是海龙王子。名日:受现。埔 而西游记与“八仙过海故事中关于龙太子的描述就太多了。 第五,虽然佛经中的夜叉跟中国古代社会所理解的夜叉远不是同一个意思, 但不仅佛经中海龙王往往有夜叉跟随。如菩萨本行经卷下: 龙王大人大海诸龙。一切夜叉尽奉十善。莫不欢喜作礼稽首。1 9 而且中国后来的神魔小说中,夜叉基本上就成了海龙王的马前卒和特有部 属。如封神演义中的李艮。 也许是不能符合中国的固有文化传统,也许是不能在中土本来之神话传说和 民间信仰中找到可以发生对应的连接点。而正是这种连接点,使得佛经中的蛇王 能误会成中国的龙王,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能与中国的李靖发生关系。当然这是 一个很深的命题,远非本文所能顾及。而此处就扬弃来说,则有如下几点: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p u 海龙乇溯源上海9 巾范大学硕,i :学位论义 第一是佛经中龙王有五事之说,亦称五法。如佛说因缘僧护经: 龙性多睡。大时暑热。龙有五法。不能隐身。一者生时。二者死时。二者淫时。四者嗔 时。五者睡时。是为五事。“0 第二是佛经中的龙或者说龙王有四种,并与金翅鸟的种类相对应。如大楼 炭经: 佛告比匠言:有四种龙。何等为四。一者卵生种龙。二者水生种龙。三者胎生种龙。 四者化生种龙。是为四种龙。佛语比丘。金翅鸟有四种。者卵生种鸟。二者水生种鸟。三 者胎生种乌。四者化生种鸟。是为四种鸟。大海底须弥山北有娑竭龙王宫。2 1 第三,佛经中的龙王有很多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中国的龙王直到四海龙王 出现之后,在元代戏曲争玉板八仙过沧海中才首次出现了名姓。而且佛经中 的龙王名字看得出都是梵文音译,而四海龙王的名姓则带有中国的色彩。这里可 以简单举几个佛经中龙王名姓的例子。如菩萨本行经卷下: 时海龙王名波留尼,| 千有夫人名摩那斯。2 2 又大方广佛华严经: 譬如阿耨达,自在火龙王。譬如大龙王,名日摩那斯。譬如大龙王,名日人庄 严。譬如海龙千,名日娑伽罗。2 3 又1 日杂譬喻经: 昔有龙王名日拔抵。2 4 第四,在中国龙是神兽,也被视为天子的真身,地位是非常高的。但在佛经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p u 海龙王溯源 l :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却相反,认为人犯禁戒会通过轮回沦落入龙道,只有通过念经修行才能转世往 奔极乐。如菩萨本行经卷下: 夫人答言:“忆念先世本为人时坐犯禁戒。今作龙身受此毒恶鬼秽之形。诸侍女 言:以龙之形含毒炽盛。求脱龙身生於天上。甚难甚难。求索人身尚不可得。况生天上。2 5 最后觉得有一点应该讲明,因为不仅完全不懂梵文,没有深入的了解佛经, 而且对印度文化也没有做过很深的功课,许多结论只是建立在对几部相关佛经中 文译本的研读上,中间仍有许多问题不甚了了。其中之一即是,佛经中海神与龙 王是否是一回事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记载。粗略地判断,二者应该有一致处也有不 一致处。佛经中的海神即是龙王,不过可能不是一般的龙众,从一些记载来看, 应该是地位高法力强的大龙王才具有海神的身份。如佛说罗摩伽经: 海神龙王形。拍 又六度集经卷一: 海诸龙神佥会议口:吾等巨海唯斯三珠为吾荣华。道士悉得。吾等何荣。宁都亡诸宝不 失斯珠。2 7 又佛说海龙王经卷四: 於是世尊告海龙王。吾於大海所当教化皆以周毕欲还精舍。即从坐起与大众俱。寻从宝 阶出于人海。以无极庄严广普威神住於海边。尔时大海神。名口光耀,2 8 又法海经: 大海之中。神龙所居。2 9 1 3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溯源 j :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义 而佛经中的四海观念则带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如增壹阿含经: 四人海水各据一方。3 0 又大楼炭经卷一: 名为阿耨达龙千。尔有人流江。下行一江。有五百部河。绕阿耨达龙王。尔流入大海。 阿耨达龙于南有人江。名和叉。有五百部河。绕阿耨达龙王。流入大南海。阿耨达西有大江。 名信陀。有五百部河流。绕阿耨达龙王。入大西海。阿耨达龙王北有大江名斯头。有五百部 河流。绕阿耨达龙- 干。入北海。3 1 另外佛经中的大海还有一些禁忌,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大概没有或者极少提到 的。如大般涅粱经卷三二: 譬如大海有八不思议。何等为八。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咸昧。四者潮 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万流火雨投之 不增不减。3 2 综合以上所述,后世四海龙王的诸多特质,在早期的中华文明中难寻踪迹, 但佛经中却可找到对应。所以这些六朝之前传入的佛经,毫无疑问在四海龙王的 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4 早期的龙王认同 讨论四海龙王的发展演变不能忽略中国古代的龙王认同。因为虽然龙王是来 自佛经中的概念,但是一旦为中国朝野所接受,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开后,就会 不断融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与传统,得到不断的发展。如洛阳伽蓝记卷五: 水西有池,龙王居之。池边有一寺,五十余僧。龙王每作神变,国王祈请,以金、玉、 珍宝投之池中,在后涌出,令僧取之。此寺衣食,待龙而济,世人名日龙王寺。3 3 1 4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伸话传说中的四海龙t 溯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又魏书卷一百二: 传云大池有龙王,次者有龙妇,小者有龙子。3 4 这是中国关于龙王的早期记载,很明显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四海 龙王其实就是龙王观念发展到最后的终极产物。 佛教龙王观念对四海龙王观念之形成影响极深,犹如太乙真入之于哪吒,没 有太乙真人的解救与本领传授,就没有民间传说中大放异彩的哪吒。但四海龙王 其本质是龙,核心身份之一乃是龙族首领,中国固有之龙神和神龙的观念才是其 亲身父母。如楚辞中虬、螭等众多的龙族描写:大禹治水中的应龙故事; 先秦神话中的烛龙传说等。正是这些神龙的存在,才使佛经中的龙王观念于中华 文明中找到对应。但是关于中困龙的研究太多,这里就不做专门论述了。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的,办:生有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其间都是一个 从孕育到发展壮大的过程。纵观四海龙王的形成过程与历史渊源,可以发现,在 四海龙王正式出现之前,中国早期古代社会里其实已经在海神、四海祭祀和龙神 传说等诸多方面蕴积着它的特质,孕育者它的形成。再加上佛教的传入,所 有的这些,都可视为四海龙王观念的源头所在。 注释: 1 刘城淮著中国上古神话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1 0 月第1 版第1 2 0 页 2 刘城淮著中国上古神话 m ,上海:上海文艺出舨社1 9 8 8 年1 0 月第l 版第t 2 0 页 3 刘城淮著中国上古神话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1 0 月第1 版第1 2 0 页 4 刘城淮著中国上古神话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1 0 月第l 版第1 2 1 页 5 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 6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 1 s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四海龙二f 溯源 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7 东汉王充论衡纪妖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8 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9 0 年 9 唐李延寿北史卷七八列传第六六,北京:中华书局t 9 7 4 年 1 0 唐李延寿北史卷四五列传第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 “春秋司马穰苴白话武经七书,长沙:岳簏如社1 9 9 7 年 1 2 唐房玄龄晋书卷一九,北京:中华。1 5 局1 9 7 4 年 1 3 唐魏征等隋书卷七志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 1 4 郁龙余编中印文学关系源流, c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2 月第1 版,第 2 4 0 页 1 5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如来兴显经卷三,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 版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 1 5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 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 1 7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卷三,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 公司印行,1 9 8 3 年 1 8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卷四,人上e 新修人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 公司印行,1 9 8 3 年 1 9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菩萨本行经卷下,人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印行,1 9 8 3 年 2 0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佛说因缘僧护经,大止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 司印行,1 9 8 3 年 2 1 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三,大止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印行,1 9 8 3 年 2 2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菩萨本行经卷f ,大上e 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 司印行,1 9 8 3 年 2 3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 新文丰山版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 2 4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 司印行,1 9 8 3 年 2 5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菩萨本行经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 司印行,1 9 8 3 年 2 6 西秦沙门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印行,1 9 8 3 年 16 第一章,古代早期典籍和神话传说中的p q 海龙土溯源上海师范人学硕j :学位论文 2 7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一,人正新修人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 司印行,1 9 8 3 年 抽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卷四,人止新修人藏经台北:新文丰出 版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 2 9 两晋沙门法炬译法海经,大止新修大藏经台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