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尝试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重新考察、审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散文。论证 了王维诗文并不像长期以来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诸多研究者所论定的那样表现出对世 俗妥协、对社会逃避的消极情绪,而是体现了盛唐时期一种良知、宁静、清新、美 好、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观。本文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文中,体现了人善 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养互惠的人文生态观与审美传统。这种思想与近百年 来人民普遍尊奉的向大自然索取、征服自然的思想有明显区别。本文指出:禅使王 维取得了超越的视角,从而对王维诗文的艺术境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诗人热爱自然、 回归自然的生态思索,追求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所一脉相承的 也正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王维的这种思想对当前生态保护,恢复 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2 l 世纪,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生 态问题,已作为当代一个全球突出的问题,摆在整个人类的面前。它既成为一个社会实 践的难点,也成为文化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上个世纪 9 0 年代以来,在美学研究领域派生出了新的分支生态美学。这是在经济与文化 状况下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生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 在观,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它强调必须建立相适应的制衡机制,要特别高扬“诗 意”及美学,处处渗透着对宇宙生命的关怀、体验与沉思。因为面对现代人与自然 关系环境失衡的严峻问题,要调节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在自然面前的价值取向,更 要调节人自身的生存态度及价值取向,这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王维诗文生态美学生态观天人合一和谐 a b s i r a c r i 1 1 l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e c o l o g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p o i mo fv i e wt or e - i n s p e c t a n de x a m i n ew a n g s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a n dp r o s e i ti sp r o v e dt h a tw a n g s p o e t r yi sn o tac o m p r o m i s ew i t hs e c u l a r i t ya n dan e g a t i v ea t t i t u d et ot h e s o c i e t ya ss h o w ni nt h ep a s ts t u d i e s ,b u tr e v e a l st h eh u m a ne c o l o g yi nt h e p r i m e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 c o n s c i e n c e ,q u i e t n e s s , f r e s h n e s s ,w 8 2 t l n l e s s ,h a r m o n ya n dh e a l t h 1 1 n sa r t i c l eh o l d st h a tw a n g s p a s t o r a lp o e m se m b o d yt h e h u m a ne c o l o g ya n da e s t h e t i ct r a d i t i o n so f f r i e n d l yn a t u r e ,n a t u r ei nh a r m o n y ,m u t u a ls u p p o r ta n dr e c i p r o c i t y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l i ed i s t i n c t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i si d e aa n dt h e 耐g i n a lt h o u g h tt h a t p e o p l eo b t a i nf r o mt h eu n i v e r s ea n dt r yt oc o n q u e rn a t u r e t m sp a p e rp o i n t s o u t 廿i a tc h a ne n a b l ew a n g b e y o n dn a t u r ea n dh a v eap o s i t i v ei m p a c to nt h e a r t sr e a l mo fw a n g sp o e t r y ,a n di ti st h ep u r s u i to f m a na n dn a t u r ei n h a r m o n i o u s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 t h a tp o e t sl o v en a t u r e ,r e t u r nt ot h en a t u r e ,w h i c h i sp r e c i s e l yt h es a m el i n e a g eo f h a r m o n yo f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o f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w i s d o m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u s i th a si m p o r t a n ti d e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s o ne c o l o g i c a lc o n s e r v a t i o na n dr e s t o r a t i o no f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 n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w a n g sp o e t r y ;e c o l o g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 ;c o n c e p to fe c o l o g y ; h a r m o n y o f 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豢痧修 2 0 0 7 年箩月沙日 引言 引言 在盛唐诗坛中,王维的创作丰富多彩,包括山水田园、边塞金戈、送别赠答、 述怀咏史、奉和应制等等,而在这些题材中,最为后人赞叹不已的是其山水田园诗。 其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笔触细腻,情感丰富,意韵深长,独具一格。王维诗以清 空优美、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为标志,正如葛晓音先生所说的那样王维理所当然成 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发展到完美阶段的标志性人物。“1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意识的解放,学术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王维的思想和诗 歌艺术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学术界也出现了王维研究盛况。然而,大多数观点 都着眼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形式美,肯定其艺术成就,以及佛教禅理 在其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和影响。因诗人很多久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歌、文章多创 作于后期隐逸时期,所以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王维的隐逸生活是对现实社会的 逃避,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表现,而在此期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歌、文章普遍具有一 种冷寂清空的格调,因而好多学者认为是诗人消极遁世、转入佛门寻求慰籍的思想 体现。如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这样写到:“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 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诗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 了。至于孟城坳一首,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 山水田园的名篇田园乐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等,都 是归隐以后的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至于夏 日青龙寺谒操禅师、谒珞上人等充满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的诗篇,就更不 必说了。”王运熙先生也在王维和他的诗中谈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非常静谧, 甚至幽冷阒寂,深深感染上了作者消极出世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川”但是,傅 如一先生在王维集前言中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作了非常新颖而独到的 解释,他第一次提出:“我认为王维诗歌最本质的美学特征是和谐美。盛唐社会是一 个非常有进取精神的社会,所以唐诗中才会有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的名句; 盛唐社会也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盛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 和谐,必然要在诗歌领域作出反映,而这种反映以王维最为强烈、最为出色。不仅 有正面反映,也有反面反映,表现出诗人追求和谐社会的强烈渴望。”傅老师还说过, 袁行霈先生把盛唐气象概括为八个字:博大、雄浑、深远、飘逸。这是很有见地的, 但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对李、杜、高、岑,这八个字合适,但对王、孟,这八 个字可能概括不了,甚至被排除在盛唐气氛之外。到底什么是盛唐气象,还值得研 试论壬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究。至少,和谐是盛唐气象的重要内涵。笔者就是在这一观点的启迪下,将其诗文 放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中重新审视和研究。笔者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文中,体现了人 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养互惠的人文生态观与审美传统。这种思想与近百 年来人民普遍尊奉的向大自然索取、征服自然的思想有明显区别。诗人热爱自然、 回归自然的生态思索,追求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所一脉相承的 也正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王维的这种思想对当前生态保护,恢复 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提出的命题。诗 意是什么? 诗意是种自在的境界、自由的境界,诗意就是人与自然自由自在的相 处。嗍 这个命题和王维山水田园诗所营造的意境有惊人的相似性。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所洋溢的人文生态观,非常典型和深厚,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诗 人还提出对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保护。王维诗文中高扬的良知、宁静、清新、美好、 和谐、终极关爱等理念,也非常吻合生态美学的观点。 王维懂音律,妙能琵琶,工绘画,文章得名,诗兴入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艺 术家。杜甫对王维相当推重,在奉赠王中允维中赞颂道:“中允声明久,如今契 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 头吟。”此乃非常认可之文字,抓住了王维崇高人格精神的本质所在。所以又在解 闷中写道:“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邱壑蔓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 能。”杜甫诗中所言“白头吟”,即王维叹白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 垂髻。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最著名的史诗菩提寺禁裴迪来相 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蜘“万户 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此首是可与老 杜悲陈陶、哀江头相比拟。杜甫最能体会王维之无比沉痛,因为他与王维都 曾陷入安禄山俘虏中。苏轼则更完全赞同杜甫对王维的定论,他在其词青玉案和 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道:“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金人元好问在 王右丞雪霁捕鱼图诗中写道:“ q f a go 白头岁月黄尘底,笑煞高人王右丞。”之所 以要这么充分证明王维具有“高人”品格,是因为只有在如此重要的前提下,方可 以名正言顺高扬王维诗性,讨论王维诗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和王维诗歌中的生态 美。 2 生态美学概述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第一章生态美学概述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一、生态美学概述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生态美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不等同于传 统美学中的自然美,因为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美,也包括社会生态美、精神生态美。 它是生命与自然的和弦,是自然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体现,是生命运动的节奏旋 律,是宇宙神秘的诗意境界。生态美学强调必须建立相适的制衡机制,要特别高扬 。诗意”及美学,处处渗透着对宇宙生命的关怀与沉思,对自然的关注与同情。可 以确切地说,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征服自然”的历史。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 对大自然的强大干预已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大自然己不堪忍受人类 的掠夺和蹂躏。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日益严重, 大量生物物种趋于灭绝,人类自身已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精神文化的衰落,情感生活的贫乏,文学艺术的衰败,最终必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 的衰败。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生态问题的逐渐暴露,人类对生态环境前所未有地 关注起来,越来越意识到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环境。 当代生态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当代对于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审视和反思,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科学发展突出地反映在环境科 学和生态学的崛起之中。生态学表明,人对自然界具有依存性,各种生命现象之间 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必须使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并协同发展。 曾繁仁指出:生态美学在中国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现代化事业 深入发展,环境问题日趋尖锐的新形势对中国美学学科和美学工作者的一种现实呼 唤,也是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一切从实践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理论 出发点的必然趋势,它实际上是当代社会由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趋 势,是反映着科学发展观的当代先进文化的表征之一,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我国当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一致的,是这些理论的重要内涵。啪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 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 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 对中西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我们认识到, 3 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人类审美意识中包含有强烈的生态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的审美活动的前提, 它既表现在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上,也表现在人主体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 统一上。所以,美不仅是人的生命精神在对象之中的物化和显现,而且也是人的自 身生存状态的表征。 生态美学的研究将是兴味盎然的,也是意义深远的。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对人 生存状态的现实关切上,更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终极关怀上。因为人不仅是一种感性 的物质存在,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需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 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2 1 世纪将是生态科学的世纪,也是生态文化的世纪。”卿与 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现代生态伦理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 生命、珍爱生命的生态观念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包括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 不同”、“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等生态智慧,当 然还有其它一些包含在哲学、文学艺术之中的宝贵生态智慧,对于中国传统生态智 慧,目前学术界在理解和评价上尚有诸多不一致之处。我个人认为,我国传统生态智 慧内涵之丰富及其所达到的高度是十分惊人的,它恰是我们建设当代包括生态美学 观在内的生态文化的基本立足点和最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尽管有儒道佛各家,但 其核心恰是费孝通先生所归纳的刻在孔庙大殿上的“中和位育”四个字。 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总结说:“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 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对中国人来说,自然界并不是某种应 该永远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敌意和邪恶的东西,而更像是一切生命体中最伟 大的物体,应该了解它的统治原理,从而使生物能与它和谐相处。如果你愿意的话, 可把它称为有机的自然主义。不论人们如何描述它,这是很长时期以来中国文化的 基本态度。人是主要的,但他并不是为之创造的宇宙的中心。不过他在宇宙中有一 定的作用,有一项任务要去完成,即协助大自然,与自然界自发的和相关的过程协 同地而不是无视于它地起作用。”嘲 “天人合一”、“美出于和”、“和谐为美”的思想,均是中华民族的古代生态智 慧。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建立了以和为目标的“仁”学;孟子提出“君子 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仁民,仁民而爱物”,建立了以 “善”为基础的“亲亲、仁民、爱物”的伦理观念;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 4 生态美学概述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并认为人应该效法自然;庄子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发展为“天人合一”的思 想。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表示:“人类要在2 1 世纪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从2 5 0 0 年前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从诗经的国风到先秦的儒、道、 法家文学,从晋代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到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从宋代杨万里 的“诚斋体”到宋元的“志怪小说”,始终贯穿了“参天地,赞化育”的“天人合一” 的生态哲学,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山水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王维诗里最 为突显。这种和谐之美也符合现今中国人的普遍审美要求。因此季羡林老先生说:“在 中国文学研究方面,至少有两件事可以弘扬,这都是中国文学独特优秀之处:一个 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一个是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性。”n 1 3 5 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第二章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 一、王维诗歌中的田园牧歌情调 王维是最当之无愧的重视自然、热爱自然生态的伟大诗人,王维诗歌具有多样 的风格,但以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关于王维的山水诗画,前人论析甚多。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定评。殷瑶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诗词 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l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更明确 地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后,历代诗论家都公认“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鲜明艺术特色。 诗画与自然山水之出神入化,诗情画意于一体也。陈铁民先生是当今研究王维的专 家,他在论作王维新论王维诗歌的写景艺术、情景交融与王维对诗歌艺术的 贡献“”中,给予我们一种审美高峰体验,指出王维诗歌与自然生态水乳交融的高 妙造诣,增加了我们与山、水、自然、万物的亲和感和愉悦感。当用生态美学的目 光去凝神观照王维诗歌时,就会发现:王维的美学智慧之门上,隐隐显出“和谐” 二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整体给人呈现出静默无语,自然而然的本真状态,其中的美 就是和谐。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命题。这个命题和王维山水田园 诗所营造的意境有惊人的相似性。诗意是什么? 诗意是一种自在的境界、自由的境 界,诗意就是人与自然自由自在地相处。“栖居”则显然是一个关于诗意如何切入生 存的概念,一个人与自然如何美好共处的概念,一个有关“生态美学”的概念。 人和大自然和谐一致关系,是构成王维诗歌生态美和田园牧歌情调的第一要素。 它发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王维日:“六台人天,共归宇下。然后以无碍慧,大 化群物。将使四生皆度,岂惟比屋可封? ”陋删;“奉日月之光辉”( 白鹦鹉传眦“3 ) ; “好生之德,洽于人心。奉天之时,以行春令。风俗忠厚,礼让兴行。”( 门下 起赦书表”“”) ;“乐在山林,志求寂静。”( 请施庄为寺表陋1 ) ;“落日下河源, 寒山静秋塞。万方氛棂息,六合乾坤大。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 奉和圣制送 不蒙都护鸿胪卿归安西应制”“1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 满皇州。”(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1 ) ;“天保无为德,人 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三月三日勤政殿侍宴应制陋删) 可见诗人 极其重视老子、孔子所主张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期望和平,反对战争,热 6 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 爱依恋美好的大自然。对大自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诗人不仅善解人意, 而且善解物意,他的诗歌充满良知理性。笔者认为:可以把王维视作对老子、孔子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说进行了最到位的诗化艺术诠释。 王维在描写人物时,总将人物放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描写生活的诗意和人们美 好的情感,让风俗描写贯穿着抒情旋律,从而流露出令人陶醉的牧歌情调来。人与 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 谐之美。在恬静中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哲学的抽象和生活的具体所感之 间显现出充满了生命活力、人生气息的生活世界,充满了和谐、宁静的审美世晃。 在这里,“生活哲学”化入了“诗”,化为了诗意,沉入了形象世界的深处,提高了 作品的审美境界。如山居即事:慨侧 寂寞掩柴扉, 雀巢松树遍, 嫩竹含新粉, 渡头灯火起, 苍茫对落晖。 人访弊门稀 红莲落故衣。 处处采菱归 柴门静掩,映衬着苍茫暮色;人迹罕至,唯有鹤巢松树,与人相对。这描写的 是十分寂静索漠的环境。然而,在诗人仔细的关照中,却可以看到红莲的花瓣在落 下,绿竹生出新芽,给人以万物生生不息之感。渡头灯光,采菱人归,又有了人间 情调、闲静、自然、灵动令人体味到空静而愉悦的心境。再如山居秋瞑:帆“1 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 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王孙自可留。 秋季的晚上,恰值雨后,静默的空山里充溢着清凉,鲜美的气息,月亮透过松 隙洒下清光,石上泉水清澈见底。空气的清新,松月的清光,泉水的清澈,静默的 空山,营造的是一个清新、清明、清澈、一尘不染的洁净空间。这也正是诗人空静 清明的心境。“莲动”“竹喧”的声音是在静山中才能察觉的;浣女、渔夫则是纯朴 的劳动人民。所以全诗既是写秋天晚上雨后空山的清静,也是在表现诗人胸中的清 静,二者的境界已被泯灭,后者完全溶解在前者之中了。 7 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还有一些不完全涉及人的活动的诗作,如:栾家濑眦“1 飒飙秋雨中,滏漤石榴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这首诗恰似几笔素描,一条急速流泻的小溪,在漾漾的秋雨中,溅起浪花,白 鹭忽而惊起,却不离去,盘旋又落下。水自流,波自溅,白鹭自起自落,一切都是 那么自在自足,它们无意识无目的,自身就是一切。 再如辛夷坞峨删 本末芙蓉花, 涧户寂无人, 山中发红萼。 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写山中的辛夷花,画面仅仅是花,景物比栾家濑还单纯,这花朝开 暮落,开亦纷纷,落亦纷纷。开,则繁花满枝,谢,则落红缤纷,无论开、落都是 一波繁艳景象。然而,这里却是无入所在,“纷纷开且落”是一片寂静中的繁艳。花 的开落不仅加强了空山涧户寂寞无人的寂寞氛围,而且表明辛夷花自开自落的生命 运动的永恒。大自然的永恒运动全部凝聚在这空山的寂静里。在这些不见人的山林 诗作中,足以引发人对大自然的沉思冥想,把自己沉入大自然中去体味大自然永恒 的美。 我们看其有名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 郭门临渡头, 白水明天外, 农月无闲人, 极目无氛垢。 村树连溪口。 碧峰出山后。 倾家事南亩 诗人观田园,因为没有世事纷繁的打扰,诗人的心境平和恬淡,因此诗人眼中 的田园美景也变得毫无“氛垢”,田园无氛垢,乃心无氛垢,心中之境映出眼前之景, 澄静旷远。而尾联两句描绘出的农忙景象又可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想象与希冀。 再读舂中田园作帆“”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厉。 临殇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3 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 诗中写新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这美丽的生气盎然的春1 7 t 景象,人们充 满了对生活的激情,积极的劳动。充满生机的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的是对未来生活的 生活的美好期待。人们敞开胸怀,积极追求是为了未来生活得更圆满、更理想、更 无缺憾。而诗中“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厉”两句,丝毫没有对逝去旧年的感伤与 叹息,只有面对自然规律依旧前进时的绵长情思,在感叹远行的朋友不能一起迎接 新的生活、憧憬美好明天的时候,诗中流露出的仍是一种愉快欣悦的情绪。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 ;“流 水如有意,薯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e l 满秋山。”( 归嵩山作) “嫩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揉菱归。”( 山居即事)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 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 ;“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 (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水穿盘石透, 藤系古松生”( 春过贺遂员外药园)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 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 君等诸公)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济上四贤 咏三首) “吾生好清静,蔬食去倩尘。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人鸟不相乱,见 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何事须夫子,邀予谷口真? ”( 戏赠张五弟 湮三首其三)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滇。连天凝黛色,百里遥清冥。白日为之 寒,森沉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 拆,大河往东溟。随鸟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华岳) ;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拾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阴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瞑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润 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观。”( 蓝 田山石门精舍)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乔木万余株,清流贯 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 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 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纳凉) ;“红豆生南 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 在绿波中。”( 游春曲二首其一) 诗人笔下的自然生态是无限清新、宁静、淳朴、 美丽,无处不让人深深地热爱而身心俱痴俱醉也,感受到人生的乐观与自然的亲切。 o 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以上举例,虽仅为王维田园山水之一斑,但我们不难从中窥见其田园山水诗的旨趣。 自然中的山石泉流。花草树木,在诗人看来是与自己相依相伴的情侣,它们与诗人 是那样的亲近,那样的密切,“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 衣。”如果当今时下,人们都能以王维这样热爱自然生态的修养,对我们生存的地球 村每一处都无比珍视和爱护,这要比任何政府的文件要深入人心。深入理解王维的 诗心,有助于建立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 这一类田园诗正如竹庄诗话引蔡百纳诗评所云;“王摩诘诗,浑厚一段, 覆盖古今。”“”这种浑厚是出于诗人对生活的感受拖有一种饱满充沛的感情,他用温 厚快乐的心发现了自然给予的许多美感,诗人眼中的农家生活不是充满艰辛困苦的, 而是充满希望与激情的。诗人在这些诗里展现出了生活的美好,而这种美好是人们 可以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受到的。王维的这些诗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健康、饱满、 和谐的农家牧歌情调,更令我们感受到大唐盛世那种安乐和平、充满蓬勃朝气的时 代风貌。 正因为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加上生活本来就很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 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荣盛的时代里,人们往往诗情高涨,在这一时期晕的诗人就更 是一种带着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丰富多彩的美。 在盛唐诗人的笔下,田园生活也是浪漫而舒展的,不是象秋水般沉静,面是带着一 股深情的期待和展望。我们看魏晋时期人们对田园生活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而对 桃源盛世寄予的美好理想,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可在王维的笔下,即使 是偶尔带有诗人一点惆怅和迷惆,田园生活仍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美的折光,是一种 健康、和谐、和乐、安恬的气象折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除了能带给我们田园生活的美好展望,还在清丽秀美的境界 中,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清新的生活气息,具有健康明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了盛 唐风貌和清新活泼、充满生气的另一面。他在十九岁时写的桃源行一诗中就写 到“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座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的诗 句,描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红的树,绿的溪,一时随波逐浪的小舟,还有舟上 尽情饱赏自然山水的诗人,这一切都透出一股勃然生机,春山、桃花、红树、清溪, 这些无不渲染出一派热烈的情绪,一份生气,并透露出和谐的曲调。 王维的山水诗能够摄取自然物象所形成的氛围,融汇着主体的潜意识,构成清 幽静秀、神韵悠远的意境。例如:鸟鸣涧嘛删 壬维诗歌中的生态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写空山静夜,但是“空”并不是空无一切,“静”也 不是死寂无声。能够听得见花瓣在谢落,传出细微的声音月亮出现了,洒下淡薄的 清光,使栖息的鸟儿由于对光的惊奇而偶尔发出叫声。有声音,有月光的移动,甚 至还可想见桂花的轻轻坠落。这些声音活动加深了静的氛围,但这些声音有是山外 也有的。这是一种灵动的氛围,传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是寂寞。也是愉悦, 无从分辨。清沈德潜评此诗:“诸咏生息臭味,迥出常格之外”“。鸟鸣涧是王 维寓静于动的名作,如果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所谓“鸟惊”,恰恰从反面反映了春山 之夜的和谐美。还有王维的名作鹿柴慨彻 空山不见人, 返景入深林, 但闻人语响 复照青苔上 鹿柴一开头只写“不见入”和“人语响”,此处空山不见入,却能听到别处 的人声,立即形成具有实体感的静的氛围。夕阳返照透入深林,明暗相间,树影参 差;又把余辉洒在青苔之上,金色的光华使青苔显出鲜亮的颜色,这点亮色使深林 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加显出了空山的寂静幽深。这两首诗都是先以非静的细 微感受从整体上构成“静”的氛围,继之以对于某一具体物象的微观关照而加深这 种氛围,传出难以名状的神韵。特别是“返景”斜入深林,让密林覆盖下的青苔也 得到阳光的温暖。诗人心细如发的描绘,把大自然的相互关爱和通融,写得活灵活 现。这不是最生动的和谐美吗? 生态意识的核心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如吕氏春秋中的:“深虑天下, 莫责于生。”( 吕氏春秋责生) 、孔子的“仁者爱人”及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之心”, “贵生”思想贯穿在全部生态观念之中。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王维诗歌生态美和田 园牧歌情调的第二要素。王维特别赞扬“生命的力”,综观他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看 出他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他认为人生有两种对立的形式:一类是生命,一类是生 活。生活是具体的,而生命是一种抽象,是一种精神,它具有神性,又存在于生活、 生存和人生之中,具有永生的意义和永存的价值。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类是以自然的动态,来观照生命的动态的。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看山看水,以心看,以心悟,能觉出自然的律动。 自然的律动与心之律动切合,达到默契与感悟,达到相通。宋人胡仔曾引后湖集 l i 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曰:“中岁颇好道”,此诗造意之妙,至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 观其诗, 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 摩诘诗,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盲之疾。”“”此评切中肯綮。“蝉蜕”本为生 命现象,这里比喻生命摆脱羁绊,涅磐进入更高境界。“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 盲之疾”一句,更点到实处。嗜泉石而成膏盲之疾,不就是指诗人的生命意识消融 与于自然万物之中,而又由自然万物感悟到一种动态的生命吗? 王维对生命的自觉意识还表现在他写仕途生活的诗中。身在官场却心系自然。 如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胁“” 杨子谈经所, 兴阑啼乌换, 迳转回银烛, 严城时未启, 淮王载酒过。 坐久落花多 林开散玉珂。 前路拥笙歌。 这虽然是一首应教诗,写岐王德行,却从中透露出王维心曲。“兴阚啼鸟换,坐 久落花多”一联,写兴尽之时,归路已晚,银烛引路,城门紧闭。在马蹄踏踏、鼓 角升咽的喧嚣中,王维却听出了鸟儿鸣叫的声音。夜渐深,时辰在推移,生命在律 动,万物在生生不息,无时无刻不透出“生命的力”的消息。王维之心,非众人之 心,众人之心,不知王维之心。明胡应麟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换 与多字觉散缓,而韵在言外”此联不只韵在言外,更是表现出诗人此夜此景的 悟念。非心中之念,何以能耳闻? 非心中之境,何以能眼见? 王维之心,造物之心。 造物之境,王维之心境。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船:侧 寒山转苍翠, 倚仗柴门外, 渡头余落日, 复值接舆醉, 秋水日潺滠。 临风听暮蝉。 墟里上孤烟。 狂歌五柳前 诗由辋川秋天傍晚的风景,写到醉酒癫狂于庄前的裴迪。在一样的风景里,王 维与裴迪,表现出迥异的处事态度。诗人在柴门处倚仗而立,苍翠的山峦,在秋的 傍晚已凝寒结霜,秋水不舍昼夜。寒山秋水之间,诗人兀立于秋风。生命的秋天也 是这样如期而至,也如这潺潺秋水。生命融入秋日,心中之境,身外之景,已浑然 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 莫辨。诗人临风而立,蝉临风而鸣。蝉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它以呜叫的方式传递生 命行将灭亡韵消息。诗人听到了这消息,这消息传达到诗人心中,也撞响了生命的 暮鼓。 王维的心灵意念之中,把生活的趣味和生命的意识联系在一起,追求的是自然 与本我的相和谐。如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入不遇:眦抽町 桃园一向绝风尘, 到门不敢题凡鸟, 城外青山如屋里, 闭门著书多岁月, 柳市南头访隐沦。 看竹何须问主人。 东家流水入西邻。 种松皆老作龙鳞。 吕逸人过着超乎尘世的隐居生活,闭门著书。岁月流逝,竟不觉自己种于门前 的青松已经变得老迈苍苍,树皮就像龙鳞一样粗糙。这是岁月雕凿的结果。从松树 的苍老,作者联想到自己生命也在一天天衰老。此一联更妙在以吕逸人自己种的树, 来对照那遗忘了本我、埋头著书而不知老之将至的吕逸人。“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 流水入西邻”,生活原本有它的趣味,此趣就在屋外的青山中,在环绕于东家西邻的 流水中。吕逸人这种闭门著书的生活,在诗人看来是有背于生活的真情趣的。明人 顾磷言:“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不可因其真率,略其雅逸。”这种真率,正是诗人 追求的生活的情趣和对生命的珍惜。这种雅逸,正是诗人将自己澄静的心境与自然 的环境、人世的环境达到和谐。这便是一种善,一种闲适,一种从容不迫的对生命 的敬重。 王维退朝后,或“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或交往名僧,以“玄谈为乐”,他的 日常生活简单至极,“斋中午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纯然是苦行 僧的日子。王维的这种生活态度,表现出来就是淡漠功名、超然物外的思想状态, 未必不是另一种旷达的入生态度。这在他的诗中则表现出平远冲淡的风格。然而这 种旷达处世的态度并不是一以贯之的,是有矛盾的。表现在诗中,往往是一种对生 命现象落寞惘然的情绪。当王维意识到自己生命行将完结时,这种落寞惘然甚至悲 凉的情绪,便突出集中表现出来。 王维在责躬间弟表船“嘲中这样写道:“臣年老力衰,心昏眼暗,自料涯分, 其能几何? 久窃天官,每惭尸素,顷又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 陛下矜其愚弱,托病被囚,不赐疵瑕,累迁省阁,昭洗罪累,免负恶名,在于微臣, 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百生万足。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及奉明主,伏恋 仁恩,贪冒官荣,荏苒岁月,不知止足,尚忝簪裾,始愿屡违,私心自咎。臣又闻 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有国大体,为政本源。非敢议论 他人,窃以兄弟自比。”诗人深感自己来日无多,忽索笔与缙书。这位超尘脱俗,一 度奉佛修心的诗人,临终表现出对生命的珍借,一个“忽”字,到出王维面对死亡 的慌乱。透过这层慌乱,也看到诗人的沉着和磊落。这就是王维生命意识的矛盾的 两面性。诗人这种对生命意识的超然态度与生命意识的自觉,既是矛盾的,又是和 谐一致的。当矛盾出现时,诗人心里处于一种中介状态,诗人对这种矛盾状态的排 除过程,既是一种心灵意念的展现过程。当这种排斥得以实现,便由中介状态升华 到一种对自我感悟的谧静。他的名作过香积寺”洲形象地展现诗人自觉清洗心中 杂念的过程; 不知香积寺, 古木无人径, 泉声咽危石, 薄暮空谭曲, 教里入云峰。 深山何处钟。 日色冷青松。 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古今注都认为在长安县,唯独傅如一先生持不同意见,认为长安县无 论何处,都没有“古木无人径”的原始森林。他认为是王维入蜀之作,有杜甫的诗 涪城县香积寺官可证。他还说,王维这首诗,极生动地描写了和谐的心理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排除心中的“毒龙”( 杂念) 之后,才达到的心境与物境的 吻合与统一。“制毒龙”是“天人合一”的必修课。只有制住了“毒龙”,物境中的 “空”、“冷”才能成为展示心境的关键词。这里说的“冷”,是与追求功名利禄的“热” 相对而言,不是寒冷,更不是冷酷。 这种自然人化,人自然化,使人与自然达到了神质的完全合一。从神韵角度看, 这里分不出哪是自然、哪是心灵。只有一种掘进不止的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流动, 这就是生命。显然,王维诗中所描写的生命不是作为物质的人的有限存在,而是作 为精神的人的抽象无限存在。它是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是世界物质的物性与人的 精神的神性相统一的神性美,是人的感情流注于人生之中的一种流动美。 人和人的和谐融洽关系是构成王维诗文中生态美和田园牧歌情调的第三要素。 田园牧歌情调在人与人之间关系表现上的表现,就是一切自然,一切和谐,一切融 1 4 王维诗歌中的生态美 洽。王维在描写边地风俗,特别是人情风俗,全部着眼于人与人的自然、和谐、融 洽的美好关系。如:渭川田家:哑删 斜光照墟落, 野老念牧童, 雉锥麦苗秀, 田夫荷锄立, 即此羡闲逸, 穷巷牛羊归。 倚仗候荆扉 蚕眠桑叶稀。 相见语依依。 怅然歌式微。 诗人描绘了一幅人与田园、社会与自然相依相容的人生图画,夕阳斜照村落, 夕阳中牧童驱使着牛羊归来,老人倚门等候,放牧归来的孙子,拄着拐杖长久地站 在简陋的茅屋门口。从秀穗生长的麦田传来野鸡的鸣声,桑叶稀少是因为蚕的季节 的到来。扛着锄头的农民半道想见,站下来聊一会农事家常。一片祥和宁静的田园 生活景象。这种种情景都只是农家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景象,然而诗人娓娓道来,简 单的场景组合中描绘出一幅安恬富足的生活图像,和平安定的氛围漫于纸上。从诗 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投向这些田间劳动者亲和的目光。 王维营建了辋j l i 另l j 业,创造了一个自然、艺术、信仰和谐统一的生活环境。王 维有关辋川的诗作很多,总体来说,这些作品呈现出田园牧歌情调。如:积雨辋川 庄作:帆删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苗。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鸸。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的诗境是明显的田园:村庄里弥漫着燃烧湿柴的烟气和煮饭 的蒸气,漠漠水田上白鹭飞舞,阴阴林木中黄鹂啼鸣,色调略显暗晦的画面上闪动 着活泼的亮色,透出雨后清润的凉意以及空中中混和清香,诗中弥漫着清幽宁静中 透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王维早年丧父,兄弟五人,有妹。其母养大儿女,十分不易。王维在此特殊的 家庭结构中处于长子地位,他上感恩于母,下爱抚弟妹,养成极重孝悌手足之情, 他在观别者嘶6 力中这样写道:“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爱子游燕赵,高堂有 老亲。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都门帐饮毕,从此谢 宾亲。挥泪逐前侣,含凄动征轮。车从忘不见,时时起行尘。余亦辞家久,看之泪 1 5 试论王维诗文的人文生态观 满巾。”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臣亡母故博陵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 余岁,褐农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临田县营山居一所,草堂 精舍,竹林果园,并是亡妻宴坐之余,经行之所。”为报母恩,王维营蓝田山居,因 母亲奉佛,故在母亲去世后,施以为寺,以酬慈爱。读其辞,字字肺腑,实为人子 至孝之情。王维死后,葬于母亲身边。陕西志中这样记载:“西安府蓝田县王维 母博陵县君崔氏及维墓,俱在鹿原寺西。”鹿原寺即王维所施之清源寺。 王维在偶然作诗中言己“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的原因是:“小妹日成 长,兄弟未有妻”。可见他作为长兄的责任感。又山中示弟等:“山林吾丧我,冠 带尔成人,莫学稽康懒,且安原宪贫。诗中透露出殷殷深情。” 与人交往,王维纯真磊落,王维对朋友,推心置腹,玉壶冰心,一片真情。所 以他的交游甚广,有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送别诗即能反映出他与人的友谊。王维今 存送别诗七十余首。如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 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该诗词情蔼然,温厚诚挚,绵邈无穷。 如果说绘画和书法艺术是王维诗歌中一条外在的临风而舞的生命之线,那么音 乐则是王维诗歌中一条无形的内在的生命之线,以此传达出那自然界的天籁之音。 传统的乐论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即音乐的美存在于自身,音乐 之所以美,乃在于它们能传达自然的声音,尤当音乐能应天地之节,表达先于人而 存在的“天籁”时,这种乐声就是“极天地至和之声”( 梦溪笔谈) ,是音乐中最 美的声音。王维以一个音乐家的慧耳及灵心来捕捉各种天籁,自是“花开草长,鸟 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因此,王维山水诗中的音响世界也往往呈现出如“香象渡河, 无迹可求”之境。而音乐既然是一种表现宇宙本体、自然之道的媒介,则音乐必再 现宇宙的和谐,中国古代音乐的内感状态便正在于“和”。尚书大传虞夏传亦 以为“至乐相和”。王维的诗在“宫商迭奏”的同时,也颇讲究韵律和和谐,其韵律 “如风中之竹,石问之泉,柳上之莺,墙下之蛩”。实乃声律中之妙诠。王维在作诗 时,很自然便将音乐技巧融入诗中。譬如,他常有意以声结尾,借音响使全诗宕出 远神。在鸟鸣涧、酬张少府、李处士山居等篇中“时呜深涧中”、“渔歌入 浦深”、“山鸟时一啭”等往往使诗歌产生一种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 果。此外,王维为追求音乐效果,还常以象声词直接摹拟声音,如“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榴泻”、“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等。而王维在表现清寂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