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山东汉墓初步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山东汉墓初步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山东汉墓初步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山东汉墓初步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山东汉墓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山东汉墓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对解放以来山东境内经过科学发掘的汉墓进行了初步整理,依据墓 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及器物的形制特征,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把山东 汉墓分成鲁南、鲁北和胶东三区,并按时间顺序将其分为西汉早、中、晚、新莽时 期、东汉早、晚共六期。 在分区、分期的基础上归纳了三区的区域特征。鲁南地区,石椁墓流行,盛 行构筑器物箱的做法,鼎、盒、壶的仿铜陶礼器组合延续时间长,仓、灶、井等生 活类模型明器出现时间早;鲁北地区,砖椁墓流行,墓葬盛行设置壁龛和二层台的 做法,陶礼器组合少见且延续时间短;胶东地区,随葬陶器以釉陶为主,双耳壶独 具地方特色。文章总结了山东汉墓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墓葬形制的第宅化和随葬品 的生活化。墓室由简单的竖穴墓到接近生活庭院的多室墓,随葬品由仿铜陶礼器组 合到仓、灶、井等生活类明器等。简单探讨了造成区域性差异的原因。 本文还简单比较了山东汉墓与中原地区、苏北、冀南等周边地区汉墓的异同, 最后对山东汉墓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丧葬习俗作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山东汉墓分区分期葬俗区域特征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a ni n i t i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a b o u tt h et o m b so fh a nd y n a s t yw h i c h h a v e b e e nu n e a r t h e d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i n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a f t e rt h en e w c h i n a l i b e r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f o r mo ft h et o m b s 、b u r i a le q u i p m e n ta n dt h ef e a t u r e s ,a n d w i t ht h eh e l po fl o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 ,t h et h e s i sd i v i d e sa l l o fh a nt o m b s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i n t ot h r e ed i s t r i c t s :t h es o u t h e r np a r t 、t h en o r t h e m p a r ta n de a s t e r np a r tn e a r b yt h es e ao fs h a n d o n g t h et h e s i sa l s od i v i d e st h eh a nt o m b s i n t os i xs t a g e s t h e ya r et h ee a r l y , m i d d l ea n dl a t ep e r i o do ft h ew e s th a r td y n a s t y , t h e x i n m a n gi n t e r r e g n u m ,t h ee a r l ya n dl a t ep e r i o do f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 i nt e r m so f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b o v e ,t h e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t h el o c a lf e a t u r eo ft h r e e d i s t r i c t s i nt h es o u t h e r np a r to fs h a n d o n g ,t h et o m b so fs t o n ec o f f i nw i t hw a r eb o x b e s i d et h ec o f f i nw e r ep r e v a i l t h ep o t t e r yr i t u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i m i t a t e dc o p p e rw a r eo f t r i p o d ,b o x ,f l a s kh a dc o n t i n u e d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ew o r l d l yl i v i n gv e s s e lm o d e l ss u c ha s g r a n a r y , k i t c h e nr a n g e ,w e l la n ds oo np r e s e n t e di t s e l fe a r l y i nt h en o r t h e r np a r to f s h a n d o n g ,t h et o m b so f b r i c kc o f f i nw i t hh a b i t a c l ea n dt h es e c o n dl a y e rs t a g ew e r et h e r a g e t h ep o t t e r yr i t u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a p p e a r e df e wa n dh a dc o n t i n u e df o ras h o r tt i m e i n t h ee a s t e r np a r to fs h a n d o n g ,g l a z e dp o t t e r i e sw e r et h em a i nb u r i a le q u i p m e n t ,a n dt h e t w o - e a r e df l a s ki sad i s t i n c t i v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t h ec o m m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r u l e sa st h a tt h ef o r mo ft o m b sw e r eb u i l tm o r ea n dm o r el i k et h ew o r l d l y h o u s ea n dt h eb u r i a le q u i p m e n tb e c a m el i v i n gv e s s e lm o d e lg r a d u a l l y ;t h ec h a m b e rf r o m s i m p l eg r a v et os e v e r a l - r o o ms i m i l a rl i v i n g - h o u s e ,a n dt h eb u r i a le q u i p m e n tf r o mp o t t e r y r i t u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i m i t a t e dc o p p e rw a r et ol i v i n gf u n e r a r yo b j e c t so fg r a n a r y , k i t c h e n r a n g e ,w e l la n ds oo n a r et h er o l e so fh a n t o m b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a t l a s t , t h et h e s i sp r o b e si n t ot h ec a n s eo fd i f f e r e n c ea m o n gt h e s ed i s t r i c t s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c o m p a r e s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1 0 e t w e e nt h eh a nt o m b so f s h a n d o n ga n dt h ec e n 打a lp a r t ,t h en o r t h e r np a r to fj i a n g s u ,t h es o u t h e r np a r to fh e b e i f i n a l l y , t h ea u t h o rm a k e s a l le l e m e n t a r yd i s c u s sa n d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u l t u r ea n df u n e r a r yc u s t o mw h i c ha r er e f l e c t e db yt h eh a nt o m b so f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k e yw o r d s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t o m b so fh a nd y n a s t y ;d i v i s i o no f a g e s ;d i v i s i o no f d i s t r i c t s ;f u n e r a r yc u s t o m ;a r e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郑重声明 7 8 3 3 2 8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 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 年月 日 引言 山东地区地域辽阔,总面积达1 3 3 3 万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密布,山脉纵横, 是历代著名的富庶之地。两汉时期,山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是汉政府统治 下的一个重要区域。对山东地区汉代文化的系统探讨,将大大有利于整个汉文化的 深层次研究。墓葬作为内涵丰富的丧葬习俗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文化传统的考 古遗存之一,而“丧葬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已渗透到( 汉) 民族文化的各个方 面,积淀成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1 1 j 本文拟采用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山东解放以来经过科学发掘的汉墓进 行初步的分析。通过对山东汉墓及其随葬品形式分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比较 山东境内各地区之问汉墓的异同,探讨山东地区汉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区域特征, 以揭示其所反映的葬制葬俗。另外,山东各地区与中原地区、苏北、冀南等周边地 区由于地缘接近,关系相当密切,本文对山东汉墓与这些地区汉墓之间的关系也进 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一、山东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山东地区经过科学发掘清理的两汉墓葬数以千计,已 发现的汉代墓葬的分布地域几达全省,仅临淄乙烯厂生活区一处汉代墓地,经科学 发掘的汉墓就有2 0 0 0 多座。就发掘的情况看,以临沂、枣庄、济宁、临淄等地汉 墓比较集中。也公布了很多的报告、简报及通讯,下面就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作一 简要列举。山东枣庄小山西汉画像石墓1 2 1 、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l 引、山 东寿光三元孙墓道发掘报告1 4 1 、山东柴胡店汉墓1 5 】、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 代墓葬1 6 1 、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1 7 1 、山东滕州市官桥车站村汉 墓1 8 】、山东临沂市银雀山的七座西汉墓1 9 l 、山东滕州市东小宫周代、两汉墓 地【1 0 1 、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1 1 1 1 、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1 1 2 1 、 临沂的西汉瓮棺、砖棺、石棺墓 1 3 1 、巨野红:t z t h 西汉墓1 1 4 1 、山东五莲张家 仲崮汉墓 1 5 l 、山东滕州市羊庄镇对山西汉墓的清理1 1 6 1 、山东省微山县发现四 座东汉墓 1 7 】、山东诸城县西汉木椁墓1 1 8 1 、山东沂水县西水旺庄汉墓 1 9 1 、山 东微山县发现汉、宋墓葬1 2 0 1 、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1 2 1 】、泰安县大汶1 :3 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1 2 2 1 、山东临沂金雀山一号墓发掘简报 2 3 1 、山东济宁郊区 潘庙汉代墓地【2 4 】、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群清理简报1 2 5 1 、山东沂水县荆山西汉 墓1 2 6 l 、山东曹县江海村发现西汉墓1 2 7 、山东晶乐县东圈汉墓 2 s 】、山东荣 成梁南庄汉墓发掘简报1 2 9 】、山东青州市戴家楼战国西汉墓1 3 0 】、山东临沂西汉 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1 3 1 l 、山东临沂金雀山画像砖 墓1 3 2 l 、山东宁津县庞家寺汉墓【3 3 1 、山东枣庄南常汉画像石墓1 3 4 1 、山东福 山东留公村汉墓清理简报 3 5 】、山东滨州市汲家湾发现汉墓 3 6 1 、山东阳谷县吴 楼一号汉墓的发掘1 3 7 】、山东沂水县龙泉站西汉墓1 3 8 、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墓 的清理1 3 9 l 、山东威海市蒿泊大天东村西汉墓【删、章丘女郎山战国、汉代墓地 发掘报告1 4 1 】、山东济宁发现一座东汉墓1 4 2 1 、山东金乡鱼山发现两座汉墓1 4 3 】、 山东长清小范庄墓地发掘报告1 4 4 1 、山东章丘市黄土崖东汉画像石墓 4 5 j 、山 东邹城市卧虎山汉画像石墓1 4 6 1 、山东苍山县发现汉代石棺墓1 4 7 1 、山东潍坊后 埠下墓地发掘简报【4 8 j 、山东微山县墓前村西汉墓| 4 9 j 、山东济南张庄汉代墓地 发掘简报1 5 0 ! 、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1 5 ”、山东省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 简报【5 2 】、山东济宁市张山发现三座东汉墓i s 3 】、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 1 5 4 】等。 关于山东汉墓研究的专著和论文相当多,但大部分侧重于对出土汉简的考释和 汉画像石的研究,对山东汉纂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的著述却相对较少。目前对山东汉 墓进行综合研究的论著首推郑同修、杨爱国的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 | 5 5 】,作者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山东汉墓出土陶器的概况,通过对鼎、盒、壶、罐、钫、 瓮、盘、洗、灶、井等1 0 种常见陶器的分类排比,把山东汉墓陶器分为西汉早期、 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东汉前期和东汉后期六个阶段,揭示了山东鲁北、鲁 南和胶东三区陶器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区域特征,并比较了山东汉墓出土陶器与 周边的苏北、皖北、中原地区、豫东、豫北、冀南和辽东半岛等地汉墓陶器异同, 是目前山东汉墓分期断代研究的重要论著。郑同修、杨爱国还曾发表过山东汉代 墓葬形制初论【5 6 】一文,根据构筑材料和构筑方式的不同,把山东汉墓分为六大类: 土坑墓、砖椁墓、石椁墓、崖墓、砖室墓和石室墓,通过对各类墓葬的分型分式, 揭示了各类墓葬的流行年代、分布地域和特点。山东省是汉画像石墓的重要分布地 区之一,因此关于山东汉画像石墓研究的论述较多,有些文章涉及到了山东汉墓的 形制分类,但主要侧重于画像石墓的起源、分区、分期、画像内容和雕刻技法等方 面的研究。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燕生东、刘智敏的苏鲁豫皖交界区石椁墓及其画 像石的分期【5 7 】、王恺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分期1 5 s l 、杨爱国、郑同 修的山东、苏北皖北、豫东画像石墓葬形制1 5 9 1 、方成军的淮河流域汉代墓葬 形制研究1 6 0 、米如田的汉画像石墓分区初探1 6 1 、信立祥的汉画像石的分区 与分期研究1 6 2 】等等。 二、山东汉墓的分区与分期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山东汉墓的资料分析来看,这些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组合及 其反映出的丧葬习俗都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因素 和行政区划,本文将其大致划分为三区:泰沂山以南为鲁南区,以山地地形为主, 主要包括临沂、枣庄、济宁、泰安、菏泽等地;泰沂山以北为鲁北区,是广阔的平 原,主要包括淄博、济南、潍坊、德州、聊城、滨州一带;潍河以东的胶东半岛为 胶东区,主要是青岛、威海和烟台等地。而其中胶东区发表的汉墓资料很少,且十 分零散,因此本文的论述以鲁南、鲁北两区为主。 ( 一) 鲁南地区 鲁南地区在西汉时期主要包括鲁国、东海郡以及楚国的一部分。该地区汉墓的 分布主要集中在临沂、济宁和枣庄地区,发表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 前为止该地区公布的有关汉墓的报告、简报、通讯等达五十余篇,涉及墓葬五百多 座。 1 、墓葬形制 根据墓葬平面形状和建筑材料的差异,本文将鲁南地区的汉墓大体分为竖穴土 ( 岩) 坑、石椁墓、石室墓和砖椁墓、砖室墓、崖洞墓等六类。 ( 1 ) 竖穴土( 岩) 坑墓 该类墓是中国自商周以来传统的墓葬形制,在山东地区分布地域最广,数量最 多,多是中小型墓葬。在山东地区,由于具体的地利条件方面的限制,例如在以山 地地形为主的鲁南地区,就有相当一部分凿岩为坑的墓葬,但这些岩坑墓无论是从 构筑方式还是埋葬特点来说,都明显是模仿竖穴土坑墓构筑而成的,因此本文把这 部分竖穴岩坑墓归入竖穴土坑墓的范畴。根据墓葬平面形状的差异,大致可分此类 墓葬为二型,具体如下。 a 型:带墓道竖穴土( 岩) 坑墓。此型墓一般规模较大,墓主人生前身份地位 较高。目前本地区仅发掘两座,一是沂水县荆山汉墓,该墓墓室长方形,斜坡墓道, 墓底由自然山石铺砌而成,上部遭破坏,出有铜鼎等铜器十余件( 图一,1 ) 1 6 3 】。 另一个是巨野红土山汉墓,系先在山坡上开凿一场方形的石圹,在石圹西部砌石墙 作为墓门,把其分隔为墓室和墓道两部分;墓道为平底,中间也用石墙分为东宽西 窄底两部分;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横长方形,底部与墓道底部处于同一平 面,而高出后室底部5 0 厘米,后室东部用条石砌二层台,但西壁二层台是在自然 石壁上留出的( 图一,5 ) 【叫。有学者将该墓归为崖洞墓,但从构筑方式上看,其 应该是属于竖穴岩坑墓的范畴。 b 型:无墓道竖穴土坑墓。此型墓多为中小型墓葬,墓口长度一般不超过4 米。 根据墓葬构造设置的具体差别,此型墓又可分为二式。 i 式:无附属设施。以临沂地区发现的为主,多为木椁墓,棺外椁内多设边箱、 头箱或足箱,如临沂金雀山m 3 2 ( 图一,8 ) 吲。而济宁、枣庄等地的此种墓葬少见 边箱、头箱和足箱。如滕州东小宫m 5 7 ( 图一,4 ) 【硐。而沂水龙泉站汉墓,方形竖 穴土坑被一道夯土墙分为两部分,东边部分只置单木棺,西边部分设置带边箱的木 椁,形制比较特殊( 图一,7 ) l 叼。 i i 式:留有二层台。临沂、济宁、枣庄等地都有分布。一般在墓底四周留有生 土二层台,如济宁潘庙m 4 2 ( 图一,6 ) 【删:有的墓葬则只在一端或两侧留出;岩坑 墓都是在自然石壁上留出二层台,如临沂银雀山m 4 ( 图一,3 ) ,就是只在石圹的东 西两壁上留有石质二层台。比较特殊的是金雀山m 2 7 ( 图一,2 ) ,其墓底四角各 留了一个小土台,也归入此式汉墓。 有一部分瓮棺葬虽也属于土坑墓,但由于数量少,墓葬平面也不太规则,本文 不予列举。 ( 2 ) 石椁墓 在长方形竖穴土( 岩) 坑中构筑,无墓道和墓门,墓葬的椁底、椁顶及四壁都 是由数量不等的石板拼接而成,有些发表的资料中也称其为“石匣墓”、“石棺墓” 或“石室墓”,因为石椁内往往有木质葬具存在,因此本文统称为石椁墓。根据现 有的资料看,此类墓葬主要分布在济宁、枣庄及其所辖县市等的鲁中南地区,而临 沂一带的鲁东南地区极少见到。根据墓葬附属设施设置的不同,这里把此类墓葬大 致分为三型。 2 | l 一j 34 5 78 图一鲁南地区竖穴土( 岩) 坑墓 1 、a 型( 沂水县荆山墓) 2 、b i i 式( 临沂金雀山m 2 7 ) 3 、b i i 式( 临沂银雀山m 4 ) 4 、b i 式( 滕州东小宫m 5 7 )5 、a 型( 巨野红土山墓)6 、b i i 式( 济宁潘庙m 4 2 ) 7 、br 式( 沂水龙泉站墓) 8 、b i ( 临沂金雀山m 3 2 ) a 型:无壁龛、器物箱等附属设施。此型汉墓分单椁室、双椁室及多椁室等形 式。临沂苍山县m 3 为单石椁墓,椁内西侧设边箱( 图二,8 ) 【7 l 】。枣庄小山m 2 ,长 方形竖穴岩坑,两具石椁南北并列( 图二,2 ) 7 2 】。济宁邹城市卧虎山m 2 ,在同 墓圹内东西排列四座单体石椁,底部也处于同一平面上( 图二,1 ) 7 3 1 。 b 型:有壁龛而无器物箱。滕州市东小宫m 3 3 1 ,该墓为单石椁墓,长方形竖穴, 西壁近底部挖一壁龛( 图二,3 ) 。东小宫墓地m 2 2 2 ,则是双石椁在同一平面上并排 排列,墓穴北壁东端设一壁龛( 图二,1 0 ) 1 7 4 。 |1。,。,。,; 、 4 7 2 l i 一j 1 一弋一1 5 3 6 + 醐 891 0 图二鲁南地区右椁墓 1 、a 型:( 邹城市卧虎山m 2 ) 2 、a 型:( 枣庄小山m 2 ) 3 、b 型:( 滕州东小宫m 3 3 1 ) 4 、c i 式:( 滕州东小宫m 2 8 1 ) 5 、c i 式:( 济宁潘庙m 1 5 ) 6 、c i i 式:( 1 临沂苍山县m 4 ) 7 、c i i 式:( 济宁潘庙m 4 7 ) 8 、a 型:( 临沂苍山县m 3 ) 9 、e l i 式:( 临沂苍山县m 1 ) 1 0 、b 型:( 滕州东小宫m 2 2 2 ) c 型:有器物箱而无壁龛,此型汉墓是石椁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几乎整个鲁 南地区都有分布。根据器物箱与石椁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两式。 i 式:器物箱与石椁并列,方向一致。其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器物箱砌在石 椁的一侧且与其平行,大小与石椁差不多。如济宁郊区潘庙m 15 ,该墓为长方形竖 穴土圹,圹内用七块石板构筑了单石椁,在石椁西侧用砖砌一个比石椁略大的器物 箱,该箱底部低于石椁底,顶部盖两块石板( 图二,5 ) 1 7 5 1 。一是在石椁之外依椁 璧在构筑一较小的器物箱。如滕州东小宫m 2 8 1 ,就在西椁璧外侧中部用石板砌一个 仅长一米多的小器物箱,单独用石板盖顶( 图二,4 ) 1 7 6 l 。 i i 式:器物箱与石椁纵列。此种形制还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石椁的 一端建一个与椁室大小相若的器物箱,如济宁潘庙m 4 7 ,即在石椁的足端用砖砌筑 了一个比椁室略小的器物箱( 图二,7 ) 7 7 】。一是在石椁的两端建比椁室小得多的 足箱或头箱,如临沂苍山m ,在石椁的足端设置一个长、宽、深各4 0 厘米的小足 箱( 图二,9 ) 。一种是双椁室并列,共有一个头箱,如临沂苍山m 4 ( 图二,6 ) 【硎。 ( 3 ) 砖椁墓 这类墓葬一般都是在竖穴土坑墓圹的四周砌砖为椁,石板盖顶,单椁,无墓门。 在鲁南地区此类墓葬集中分布在济宁地区,菏泽和临沂地区只有零星发现。目前鲁 南地区此类墓葬可大致分为两型。 a 型:在竖穴墓圹底部四周以单砖平砌而成砖椁,不设头箱和足箱。济宁潘庙 墓地m 1 7 ( 图四,4 ) ,长方形土圹竖穴,椁室底部为土底,距底2 0 厘米处外扩约一 砖宽的二层台,上砌砖壁,顶部盖三块石板。 b 型:砖椁外设置头箱或足箱。济宁潘庙m 5 1 墓圹平面为长方形,砖砌椁室, 椁室足端与足箱相通,足箱为土圹,顶部以石板覆盖( 图四,5 ) 。 ( 4 ) 石室墓 此类墓葬的主体部分皆为石料构筑,都有墓门,乃横入式墓葬。目前在鲁南地 区发现的数量不多,分布也比较分散,临沂、藤县、枣庄、济宁、嘉祥、苍山等地 都有发现。根据墓葬的平面布局,大致可分其为三型。 a 型:前、后室的布局形式,平面为长方形或凸字形,前室一般为横堂式,后 室或为单室,或以石墙分隔为并列的双室或多室。此型汉墓存在两种不同形式。 i 式:带长斜坡墓道。梁山柏木山汉墓由长斜坡墓道、前室、后室及小石龛组 成,前、后室皆长方形,前室略宽于后室,前室为覆斗形顶,在前室与墓道相接处 西北部凿挖一石龛,龛口盖石板( 图三,4 ) 【例。滕州东小宫m 3 2 4 ,由斜坡墓道、 前室、四并列后室及壁龛组成。前室顶高于后室,有墓门,壁龛位于墓圹西壁上( 图 三,5 ) 。 2 34 5 6 图三鲁南地区石室墓 1 、a i i 式( 临沂苍山元嘉元年墓) 2 、a i i 式( 枣庄南常墓) 3 、c 型( ! i l i 城市车路口墓) 4 、a i 式( 粱山柏木山墓)5 、a i ( 滕州东小宫m 3 2 4 ) 6 、b 型( 济宁普育小学墓) i i 式:不带斜坡墓道。以设置并列双后室的墓葬数量最多。山东枣庄南常汉画 像石墓,墓室整体为长方形,由前室、并列双后室组成,前室为横堂式,顶为叠涩 藻井形,高于后室顶,地面略低于后室,后室由石墙界为东西并列的两室,平顶, 由石板覆盖( 图三,2 ) s o l 。苍山元嘉元年墓由墓门、前室、西耳室、并列双后室 组成。前室为横堂式,叠涩顶,高于后室项,前室底部略低于后室底部。后室为平 顶,由石板覆盖。各室都以石板铺底( 图三,1 ) 。此外,邹城高李村画像石墓【8 l 】、 藤县柴胡店m 1 3 、m 2 6 、m 2 8 及m 2 9 、嘉祥东汉范式墓1 8 2 j 、肥城县画像石墓1 8 3 】等等都 属于该式墓葬。 b 型:带回廊的石室墓。目前鲁南地区仅发现两座。济宁市普育小学东汉墓为 n 崮幽 lilfii“ii!i4 石室墓,由前室、后室、回廊及耳室四部分组成。前室为横长方形,平顶。两耳室 分别位于前室两侧,平顶,顶低于前室,底面略高于前室。后室为竖长方形,叠涩 藻井形顶,底略高于前室。回廊三面环绕于后室,底与前室平齐( 图三,6 ) 【洲。 梁山县柏松村汉墓由三个主室和三个侧室组成,后室外三面围绕一回廊,但资料未 详细报道f 8 5 】。 c 型:前、中、后三个主室成中轴线配置,围绕主室还设置有数量不等的耳室 或侧室。邹城市车路口东汉画像石墓为石室墓,墓室平面呈“十”字形,由墓道、 前室、中室、后室组成,中室附左右耳室( 图三,3 ) 【】。泗水南陈东汉画像石墓【明 也为此种汉墓。 ( 5 ) 砖室墓 这里的砖室墓是指主体部分用砖砌而成的墓葬。与砖椁墓相比,此类墓葬形制 较大,顶多为券顶或穹隆顶,都有墓门。此类墓葬在鲁南地区发现较少,形制也比 较单一。 目前该地区此类汉墓只有一种形制:前、后室纵列布局,有的墓葬在主室旁附 设数量不等的耳室或侧室。东平王陵山汉墓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及耳室组成。 该墓墓门及各室门皆石制,其余部分都以砖砌筑而成。前室近方形,后室为长方形。 前室两侧有对称的耳室。各室皆直壁,券顶( 图四,1 ) 【鲫。泰安县大汶口画像石 墓形制与王陵山汉墓基本一致,只是后室与两耳室的砖壁为外凸弧形壁( 图四,2 ) f 8 9 l 。此外,泰安县旧县村汉画像石墓( 图四,3 ) 1 9 0 l 与菖县沈刘庄汉画像石墓1 9 l 】也 是此种形制。 ( 6 ) 崖洞墓 仅在曲阜九龙山发现四座。四座薯皆依山穿凿墓室,结构大致相同,均为大型 多室墓。以m 3 为例,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后主室、耳窒、侧室及壁龛组 成。墓门为长方形,以甬道和前室相通。前室为长方形,后室呈正方形,前、后室 均为平顶。墓门前左右两侧及甬道后端左右两侧各有两个耳室。前室两侧有对称的 前后侧室,共四个。后室北壁中央凿挖有一个壁龛( 图四,6 ) 【9 2 】。 另:在鲁南地区发现的还有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但目前见诸资料详细报导 的这种汉墓仅有滕卅l 东小宫m 14 3 一座,该墓长方形竖井墓道,在墓道北侧长壁下 横向掏出墓室,洞室外与墓道之间用两块石板封挡。墓道西端近底处有一壁龛( 图 第勇诵 酮 q :i 一习 ;罩? 。铲z 盎习l 醣剥 匿一潮 t 专二匹鼍- 州 3 45 6 7 图四鲁南地区砖椁墓、砖室墓、崖洞墓、土洞墓 砖室墓:1 、东平王陵山墓2 、泰安大汶口墓3 、泰安旧县村墓 a 型( 济宁潘庙m 1 7 )5 、b 型( 济宁潘庙m s l ) 崖洞墓:6 、 山m 3土洞墓:7 、滕州东小宫m 1 4 3 砖椁墓4 、 曲阜九龙 四,7 ) 。由于是孤例,本文对其不再论述。 2 、随葬器物 鲁南地区汉墓随葬器物种类丰富,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及漆木器等各类 器物都有发现。铜器主要是铜镜和钱币,也有少量工具和兵器;铁器主要是刀、剑 等;玉石器主要是饰器和乐器等。漆木器集中出于临沂地区。陶器数量最大,器类 繁多,形制复杂,常见的主要有鼎、盒、壶、罐、钫、盘、盆、甑、钵、釜、案、 耳杯、奁、樽、灯、仓、灶、井、磨、厕所、猪圈,以及人物和动物俑。其中以陶 器变化最快,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拟选鼎、盒、壶、罐、钫、仓、灶、 并、盘等九种出土数量较多的器物,对其型式分类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期找到 演化规律。 鼎根据盖、腹、附耳等部位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型式。 a 型:大口,覆钵形盖。有深腹鼎与浅腹鼎两个亚型。 a a 型:浅腹鼎。子母口,覆钵形盖,三蹄形足。分为以下几式。 i 式:长方形附耳,两耳孔未穿透,浅弧腹,圜底。临沂金雀山m 3 1 :3 5 ,盖 上绘红、黑色云纹,口、腹部绘波状纹和弦纹( 图五,1 ) 。 i i 式:形制与i 式大致相同,只是三蹄足稍外撇。枣庄小山m 3 :4 ,盖上绘黑 彩卷云纹和弦纹,彩绘风格与i 式近似( 图五,2 ) 。 l 式:浅弧腹,附耳较短,耳孔未穿透,蹄足较矮,底近平。临沂庆云山m 2 :l ,盖上彩绘云纹,口饰粗弦纹( 图五,3 ) 。 式:子母口,浅折腹,三蹄足较高,耳上部外卷。曹县江海村汉墓所出陶鼎, 足、耳为手制,不甚规整。器标饰土黄色彩绘图案,三足上部有黑色彩绘( 图五, 4 ) 。 v 式:口部较直,盖近半球形,附耳较短无孔,浅弧腹,圜底。临沂金雀山m 1 4 :2 5 ,器表彩绘卷云纹、水波纹,蹄足上勾画黑彩兽面纹( 图五5 ) 。 式:子母口,浅腹,斜附耳较短,平底,三蹄足。如金乡鱼山睢l :1 ( 图五, 6 ) 。 式:小附耳外撇,浅腹,底近平。滕州官桥车站村m 1 7 :7 ,腹饰三周宽弦纹 ( 图五,7 ) 。 a b 型:深腹鼎。大口,覆钵形盖。分为以下几式。 i 式:子母口,半球形盖,长直附耳,圜底,蹄足。滕州羊庄镇对山m 1 :1 , 口下饰一周白色彩带纹( 图五,8 ) 。 l i 式:形制近i 式,只是盖顶附三鸟首状钮,附耳较短,足较矮。临沂银雀山 m 3 :1 4 ,腹饰一周弦纹( 图五,9 ) 。 i 式:半球形盖,附耳外侈,圜底,制作较粗糙。如枣庄小山m 1 :9 ( 图五, 1 0 ) 。 式:附耳稍外撇,腹略浅,圜底,蹄足较矮。如滕州东小宫m 3 3 1 :4 ( 图五, 1 1 ) 。 v 式: 五,1 2 ) 。 式: 覆钵形盖,子母口,斜直腹,平底,短柱足。微山县微山岛m 9 :4 ( 图 盖顶近平,i :1 稍敛,曲腹,平底。滕州东小宫m 3 2 4 :3 3 ,三扁足不甚规 1 71 8 1 92 0 2 1 图五鲁南汉墓出土陶鼎 1 、a ai 式( 临沂金雀山m 3 1 )2 、a a i i 式( 枣庄小山m 3 )3 、a a l l i 式( 1 晦沂庆云 山m 2 ) 4 、a a i v 式( 曹县江海村墓)5 、a a v 式( 临沂金雀山m 1 4 )6 、a a v i 式 ( 金乡鱼山m 1 )7 、a a 式( 滕州官桥车站村m 1 7 ) 8 、a bi 式( 滕州羊庄镇对 山m 1 )9 、a b i i 式( 临沂银雀山m 3 )1 0 、a b i l l 式( 枣庄小山m 1 )1 1 、a b i v 式 ( 滕州东小宫m 3 3 1 )1 2 、a b v 式( 微山县m 9 ) 1 3 、a b v i 式( 滕州东小宫m 3 2 4 ) 1 4 、bl 式( 济宁师专m 1 5 )1 5 、b i i 式( 济宁潘庙m 1 6 ) 1 6 、b i i i 式( 济宁潘庙 m 1 5 )1 7 、ci 式( 沂水县西水旺村m 2 )1 8 、c i i 式( 临沂苍山小北山m 3 ) 1 9 、 c l l l 式( 微山县m 8 ) 2 0 、di 式( 东平王陵山墓) 2 1 、d i i 式( 粱山馍馍台m 1 ) 整,外撇,足上人面纹( 图五,1 3 ) 。 b 型:盖为折腹盆形,盖顶中间有矮圈足捉手。集中出于济宁地区。分为以下 三式。 i 式:直附耳,敛口,浅弧腹,圜底,盖口较直,柱足。济宁师专m 1 5 :1 2 ( 图 1 2 五,1 4 ) 。 i i 式:直附耳外撇,浅直腹,圜底,直盖口,柱足稍外撇。济宁潘庙m 1 6 :6 , 盖外侧饰一周凹弦纹,耳外侧刻划回形纹( 图五,1 5 ) 。 h i 式:环形附耳,浅弧腹,圜底,柱足内曲。济宁潘庙m 1 5 :8 ,盖顶朱绘同心 圆,盖身朱绘云纹和条状纹( 图五,1 6 ) 。 c 型:小口深腹鼎,平底。可分为以下四式。 i 式:敛口,方附耳较直,鼓腹,平底,蹄形足。沂水县西水旺村m 2 所出陶 鼎,腹部饰一周扁平沿和一周粗弦纹( 图五,1 7 ) 。 i i 式:敛口,折肩,深腹,矮三柱足。苍山小北山m 3 :8 ,通体施黄褐釉,制 作较粗糙,肩腹交界处有凸棱一周( 图五,1 8 ) 。 i 式:覆碗形盖,实附耳,子母口,斜直深腹,平底,三柱足外撇。微山县微 山岛m 8 :2 ,盖饰白色月光纹,腹中部饰两周白带纹( 图五,1 9 ) 。 d 型:侈口,无耳,束颈,矮蹄形足。分两式。 i 式:覆钵形盖,侈口,颈微束,腹壁较直,圜底,三矮足。东平王陵山汉墓 所出陶鼎,腹壁两侧有模印镝首衔环( 图五,2 0 ) 。 i l 式:无盖,侈口,束颈较明显,腹较浅,圜底,三矮足。如梁山馍馍台m l :3 1 9 3 j ( 图五,2 1 ) 。 盒 根据盒盖、盒底可分为三型,每型又可分为若干式。 a 型:覆钵形盖,平底。分为六式。 1 式:盖较矮,子母口,浅弧腹,平底较小。l 临沂金雀山m 3 1 :3 6 ,通体施白 陶衣,盖上绘云纹,口部绘带纹( 图六,1 ) 。 i i 式:盖顶近平,口微敛,稍呈子母口,深弧腹。枣庄小山1 i l l :8 ,盖上红彩 绘卷云纹( 图六,2 ) 。 i 式:稍子母口, 式:盖顶稍平, 下部缓收( 图六,4 ) 。 v 式:盖顶近平, 及带状纹( 图六,5 ) 。 深腹,弧壁稍曲。如滕州岗头m 1 :2 ( 图六,3 ) 。 子母口已不明显,深腹。枣庄临山m 1 :1 2 ,腹壁上部较直, 直口,浅弧腹,大平底。临沂庆云山m 2 :2 ,器表彩绘云纹 式:敞口,子母口仅有痕迹,斜直壁。如临山m 8 :6 ( 图六,6 ) 。 eo 234 o 萝矽崮拶 567 8 eo o 91 01 11 2 图六鲁南汉墓出土陶盒 1 、ai 式( 临沂金雀山m 3 1 ) 2 、a i i 式( 枣庄小山m 1 ) 3 、a i 式( 滕州岗头m 1 ) 4 、a i v 式( 枣庄临山m 1 ) 5 、a v 式( 临沂庆云山m 2 )6 、a v i 式( 枣庄临山m 8 ) 7 、b i 式( 临沂银雀山m 3 ) 8 、b i i 式( 济宁师专m 1 5 ) 9 、b i i i 式( 济宁潘庙m 2 4 ) 1 0 、ci 式( 微山县独山m 3 ) 1 1 、c l i ( 枣庄小山m 2 ) 1 2 、c i i i 式( 济宁师专m 1 1 ) b 型:圈足盒,覆碗形盖,盖与器身形制近同。分为三式。 i 式:子母口,深弧腹,圈足较小。i 缶沂银雀山m 3 :7 ,器表饰多周弦纹( 图 六,7 ) 。 i l 式:子母口稍敛,浅弧腹,小圈足。如济宁师专m 1 5 :2 0 ( 图六,8 ) 。 i i i 式:子母口,浅腹,腹壁上部近直,下部斜直内收,矮圈足较大。潘庙m 2 4 :2 2 ,内壁有两周凹槽( 图六,9 ) 。 c 型:覆碗形盖,盖顶有圈足形捉手,平底。分三式。 i 式:子母口,腹较深,腹壁下部曲收,平底较小。微山独山m 3 :2 ,盖上与 口部分别彩绘云纹和带状纹( 图六,1 0 ) 。 i i 式:子母口内敛,腹较深,腹壁近斜直内收,小平底。枣庄小山m 2 :7 ,盖 与腹部均饰凹弦纹( 图六,1 1 ) 。 i i i 式:形制近i i 式,只是腹较浅。济宁师专m 1 1 :9 ,通体施黄釉( 图六,1 2 ) 。 壶种类很多,形制较复杂。根据足部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a 型:圈足壶。分为两亚型。 a a 型:粗颈,矮圈足,多有覆钵形盖。分三式。 1 式:覆钵形盖,敞口,颈稍短,圆腹,腹最大径近中。临沂银雀山m 3 :l , 颈与腹部有三足弦纹( 图七,1 ) 。 l i 式:盘口,颈较长,腹浑圆。济宁师专m 1 6 :3 ,肩与腹部饰三组弦纹,腹上 有一对对称的模印铺首( 图七,2 ) 。 i i i 式:覆钵形盖,侈口,颈较短且明显内束,腹扁圆。枣庄小山m 2 :l ,肩部 饰一对模印铺首,腹饰凹弦纹( 图七,3 ) 。 式:盖顶较平,侈口,短颈内束,圈足近直。滕州东小宫m 3 2 4 :3 0 ,腹部饰 一对兽状铺首( 图七,4 ) 。 a b 型:细颈,敞口,矮圈足。分两式。 i 式:覆钵形盖,盖顶平弧。枣庄小山m 3 :6 ,盖面、颈、腹上蓝、白彩云纹、 弦纹及三角形纹等( 图七,5 ) 。 i i 式:平弧顶盖,大敞口,颈较长,腹稍里扁圆状。如济宁师专m 1 6 :2 ( 图七, 6 ) 。 b 型:假圈足壶。分式。 i 式:覆钵形盖,侈口,长圆腹,矮足稍外侈。临沂金雀山m 3 1 :3 7 ,通体施 白陶衣,盖绘云纹,颈绘“山”字形纹与三角形纹,腹部、圈足绘弦纹与波状纹( 图 七,7 ) 。 1 1 式:覆钵形盖,侈口,腹部较扁,假圈足较高且外侈。枣庄小山m 1 :1 0 ,盖 上绘红彩云纹( 图七,8 ) 。 i i i 式:形制近i i 式,颈较粗,足较矮。枣庄临山m 2 :8 ,颈部彩绘三组带状纹, 足部绘三角形纹( 图七,9 ) 。 式:覆钵形盖,侈口,束颈,圆腹,矮圈足外侈。临沂金雀山m 1 4 :2 7 ,通 体器表都有彩绘图案( 图七,1 0 ) 。 v 式:无盖,侈口,粗颈,扁圆腹,假圈足较直。如枣庄临山m 1 :5 ( 图七, 1 1 ) 。 式:与v 式相近,粗颈较短,足较直。如临山m 8 :1 8 ( 图七,1 2 ) 。 僵 蛋 叠圆 蛋强 西舀漏 式:无盖,直口微侈,颈较细长,扁腹,足较高且稍外撇。如东平王陵山汉 墓出土陶壶,器表饰两组弦纹( 图七,1 3 ) 。 1 6 式:盘口,沿微外翻,颈微束,扁圆腹,足稍外撇。如济宁普育小学汉墓所 出陶壶,肩下、腹部各有三周凸弦纹( 图七,1 4 ) 。 c 型:平底壶。分四式。 i 式:覆钵形盖,大敞口,束颈明显,腹下部近斜直内收。微山县墓前村m 3 :2 ,颈部、肩部、腹部各饰一周剔刺花纹,腹下部饰十道凹弦纹( 图七,1 5 ) 。 i i 式:覆钵形盖,侈口,尖唇,束颈不明显,圆腹。如滕州市官桥车站村m 9 :4 ( 图七,1 6 ) 。 i 式:无盖,大敞口,尖唇,束颈明显,腹下部弧形内收,大平底。如沂水县 牛岭埠汉墓所出的一件陶壶,腹部饰三周绳纹( 图七,1 7 ) 【州。 式:无盖,盘口较深,平唇,圆腹。滕州官桥车站村m 5 :1 ,腹中部以上施 黄绿釉( 图七,1 8 ) 。 罐出土数量很多,形态比较复杂。常见的分为三型。 h 型:小口,有领,鼓腹,一般为平底。分两亚型。 a a 型:小平底罐。分五式。 i 式:直口,折沿步 翻,溜肩,底稍内凹。临沂庆云山m 2 :7 ,肩至上腹部有 弦纹四周,下腹部及底饰绳纹( 图八,1 ) 。 i i 式:侈口,方唇,溜肩,球形腹,平底。临沂银雀山m 3 :3 ,口沿上有一周 凹槽,腹部至底饰绳纹( 图八,2 ) 。 i i i 式:侈口,高斜领,圆鼓腹,平底。如济宁潘庙m 2 0 :1 4 ,腹部饰瓦楞纹及 绳纹( 图八,3 ) 。 式:侈口,广肩,圆腹,小平底。济宁师专m i o :8 ,腹下部饰不规则的横竖 绳纹,肩有刻字( 图八,4 ) 。 v 式:直口,平沿外卷,溜肩,鼓腹,腹下部缓收,平底。济宁师专m 5 :7 , 颈与肩之间饰一周凸弦纹,腹下部饰纵横绳纹( 图八,5 ) 。 a b 型:大平底罐。分五式。 i 式:侈口,平沿,方唇,广肩,缓折腹。济宁师专粥:5 ,腹部饰三道断续 指甲纹( 图八,6 ) 。 i i 式:侈口,卷沿,鼓腹,平底更大。如临沂金雀山m l :l ( 图八,7 ) 。 i h 式:侈口,尖唇,1 3 沿外卷,鼓腹,大平底。微山县微山岛m 9 :1 ,下腹部 图八鲁南汉墓出土陶罐 1 、a ai 式( 临沂庆云山m 2 ) 2 、a a i i 式( 临沂银雀山m 3 ) 3 、a a l i l 式( 济宁潘庙 m 2 0 ) 4 、a a w 式( 济宁师专m 1 0 ) 5 、a a v 式( 济宁师专m 5 )6 、a bi 式( 济宁 师专m 6 ) 7 、a b i i 式( 临沂金雀山m 1 1 ) 8 、a b i 式( 微山县m 9 ) 9 、a b i v 式( 枣 庄临山m 8 ) 1 0 、a b v 式( 济宁普育小学墓) 1 1 、bi 式( 临沂庆云山m 2 ) 1 2 、b i i 式( 滕州东小宫m 2 2 2 ) 1 3 、b i i i 式( 济宁潘庙m 6 a ) 1 4 、b i v 式( 临沂金雀山m 2 6 ) 1 5 、b v 式( 滕州官桥车站村m 1 7 )1 6 、b 式( 微山县夏镇王庄m 2 )1 7 、ci 式 ( 沂水县西水旺村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