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的同感论及其历史效应.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的同感论及其历史效应.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的同感论及其历史效应.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的同感论及其历史效应.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胡塞尔的同感论及其历史效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知 成果 助的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沦文;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间: , 啪口时发布 口解密后发布 (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做储獬:钮导 象d 晦莎h 胡 同感是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胡塞尔从心理学家利普斯那里接 受了这个术语,并用它来标识一种在他人感知中的特殊意向方式。在胡塞尔那罩对同感 的探讨先后在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的意味下进行,最后形成了成熟的超越论同感理论体 系。 在胡塞尔的晚期著作笛卡尔式的沉思中,同感活动,亦即一种陌生感知活动被 赋予一个具有“结对 、“共现”、“同感”三个具体步骤的完整结构,在这里,同感被刻 画为一种超越论能力,以及一种对陌生意识的假设行为。通过同感作用,陌生意识和诸 超越论单子所构成的世界才真正在意向活动中被完整地构造出来。 胡塞尔的同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哲学家对相关哲学问题的探讨,在舍 勒、施泰因和舒茨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对同感问题的思考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探索 胡塞尔同感思想在当代人际理论和社会交往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 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和梳理提供一种对胡塞尔同感理论的维护,胡塞尔整个反思的目 的在于阐明交互主体性理论,解决超越论现象学所面临的唯我论困境,而非解决经验领 域的具体问题。在这种理解下可以说胡塞尔的同感理论是成功的。 关键词:同感;陌生经验;超越论现象学;他人;交互主体性 h u s s e r l s e m p a t h yi st h em a i nc o n c e p ti nh u s s e r l s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h u s s e r l r e c e i v e dt h i st e r mf r o ml i p p s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s t ,a n du s ei tt oi d e n t i f yak i n do fs p e c i a l i n t e n t i o n a lm o d ei nt h ep e r c e p t i o no ft h eo t h e r h u s s e r li n v e s t i g a t e di tf i r s t l yi nan a t u r a l i s m w a y , t h e ni nap e r s o n a l i s mw a y , i nt h ee n di na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w a y i nh u s s e r l st h ec a r t e s i a nm e d i t a t i o n s ,e m p a t h yh a sac o m p l e t es t r u c t u r ew i t hp a d n g o a p 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e m p a t h y e m p a t h yh a sb e e n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a sa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p r o d u c t i o n h e r e ,a n da l s oas u p p o s ea c t i v i t yt o t h ec o n s i o u s n e s so fs o m eo n ee l s e w i t hi t ,t h e c o n s i o u s n e s so fs o m eo n ee l s ea n dt h e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w o r l dh a v eb e e nb u i l ti ni n t e n t i o n a l p r o c e s s h u s s e r l se m p a t h yt h e o r y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m o d e r np h i l o s o p h e r sw h oi n v e s t i g a t er e l a t e d i s s u e s ,i n c l u d i n gs c h e l e r , s t e i na n ds c h l i t z a n df r o ma l lo ft h ea n a l y s ew ec a ns e e ,t h e p u r p o s eo fh u s s e r l se m p a t h yt h e o r yi s t o c l a r i f y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t h e o r ya n ds o l v et h e s o l i p s i s mp r o b l e mo fh u s s e r l s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p h i l o s o p h y , s ow ec a ns a yh u s s e r l se m p a t h y t h e o r yi ss u c c e s s f u l k 皿yw o r d s : e m p a t h y ; e x p e r i e n c eo fs o m e t h i n go t h e r ; t ra n s c e n d e n t a l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t h eo t h e r s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n 导论 第一章 一同感 二 胡塞 三胡塞尔对同感问题的人格主义分析l2 第二章胡塞尔 时期的超越论同感理论15 一超越与超越论l6 二 超越论自我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1 7 三超越论同感的结构及其对他人经验的具体意向方式l9 四同感:更广阔的运用2 2 第三章共鸣与回响2 4 一舍勒的相关思想2 4 二 施泰因对同感问题的阐释2 6 三舒茨对同感问题的批评和发展2 8 结语3 0 主要参考文献3 2 致谢3 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3 6 广西大学司e b 学位幸e : 胡塞尔的周感论瓦其历史效应 导论 “有同感( m i t - g e f f l h l ) 就能够与他人同甘苦,同时与他人分享其他任何情感: 快乐、忧愁、幸福、痛苦。因此这种同感是最高境界的情感想象力,情感的心灵感应艺 术。在情感的各个境界中,这是最高级的情感。 1 “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 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 越来越沉重。 z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作者用这样充满哲性的语句言 说着主人公徘徊犹疑在因同情心( 同感,m i t g e f f l h l ) 而生的生命之重轻之间。这样一 种情感,不管称之为“同情 ,还是“同感修抑或其它,都指向一种自我与他人心灵的 联系方式。选择了它,个体生命就不可避免地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选择了生命 之沉重;而放弃了它,就能得到个体的绝对自由与解脱,但也就选择了“不能承受的生 命之轻”。然而,同感作为一种“魔鬼的禀赋”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本就与生俱来, 无从选择,所以不管对于主人公,还是对于我们人类本身来说,它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 的命运( 或是厄运) 。 昆德拉的小说代表着西方现代对他人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同时包括一种亲近和一 种彷徨。一方面,他人问题在现代,尤其是在法国哲学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关注, 而另一方面,尽管经过了诸多现代哲学家长时间的探讨,但是他人问题实际上并未得到 充分深刻的揭示和一致的意见。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人问题在现代哲学之前的长期被遮 蔽,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人问题的深刻与复杂。如所周知,他人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 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深刻而近乎无解的问题。实际上,千百年来,他人究竟是怎样一 种有别于我的存在,就引起过无数哲人苦苦思索,当然思索的结果是无法把握以至于长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徐钧译,j :海:译文:l i 版 f :,2 0 0 3 年箬2 3 贝到鹞2 4 贝。i 辛义略仃改 动:必须指 i l 的足,柏i 昆德拉的小说中规的返个“h 情心”( m i t g e r i h l ) 一词j 棚囊尔箸作l | i 帕;即4 :乏拟i 的侈 心概念“问感”( e i n f i i h l u n g ) 略自i 1 i 川,从德语构例中米看,“m i t g c f i i h l ”丑| j “m i t - - g e f a h l ”【+ 感受j i f i j “e i n f i i h l u n g ” 则足“e i n - - - - 髑h l u n g ”( 进入感受) 。类似含义的德文例还有“s y m p a t h i e ”( 共感) 。j 体盯这几个i 川的钎 霸l 区分我们 n :下文中还将涉及到。 虽然对应“同感”这个概念,胡寨尔在其著作中只使用r “e i n f f i h l u n g ”一词然l f i j 我们还足i 叮以越过。,面i : 的【蔓别对这几个词进行相似的理论理解:它们都口,用水作为指向异己r 他人) 体验的。种i 童 * 1 - 向忡卜,j ,嘶一此 王见象学家,比如耿宁( i s o k c m ,1 9 3 7 ) ,也使用“m i t g e f t i h l ”一词米标,j :胡壤尔心义l :的“h 感”。参址耿。j 。: 中固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哲学研究,2 0 0 9 年第一期第4 8 贝。 2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徐钧译,上海:译文i f i 版 i :,2 0 0 3 年,第3 7 吹。 广1 可大学司e 学位论文 胡塞尔的周感论及其历尖效应 期回避和放弃解决这个问题。直到近代笛卡尔开启的主体性哲学( p h i l o s o p h y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成为哲学探讨的中心和时代精神的本质,他人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1 。而 这个闯题在胡塞尔的超越论2 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得到有力回应,并直接导致其成为现代 法国哲学探讨的中心。在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传统的主客关系问题被转化为主体之间 的联系和交往问题,他人被标识为陌生主体,而对客体的认知和把握也转化为了对陌生 主体及主体共同体的意义在超越论自我中的构造的意向性分析。对他人问题的理解在胡 塞尔这里发生了重大的转向。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他人问题是现代哲学时代 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理解我们当下所处在的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和思 想走向的必经道路,而胡塞尔对他人问题的详细和深刻的探讨以及对后世哲学家的巨大 影响决定其是理解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思想走向的理论根源。 对他人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都是伴随着对自我问题,亦即主体性问题的思考的,并 且很大程度上说,他人问题长时问都被自我问题( 主体性问题) 所遮蔽。实际上,对他 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对自我与他人( 他我、其他主体) 的关系,亦即交互主体性问题 的思考与探讨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便可以看出端倪。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被视为 对理想的交互主体性共同体及其可能性的研究,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更加可以看做是 从交互主体性的角度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由诸主体构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希腊城邦( p o l i s ) 的本质。这些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他人问题以及我 们现在所说的交互主体性问题。可以说,这些悠远的绝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 思想沉淀,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直至今同对相关课题的哲学思考。 然而严格的交互主体性问题只有在笛卡尔的主体性转向,亦即第一人称所述谓的 “我”被定义为主体,这个主体“我”被赋予了奠基性地位之后才真正得以出现。 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 c o g i t o e r g os u m ) 确立了“我”及其“思”所具有的绝对 1 之所以称之为问题正足冈为盆卡尔n :j e 主体哲学中所具,f i c r j 疏离人i ,他、人j 世界的唯我论倾向,使得他人径认 知中的白明性o j 可及性成为。个哲学i u 】题。 2 这芈涉及到本义中的一个关键术语:”超越论的”( i r a n s z c n d c n t a l ) n _ 义语哲学t ,- - 目 - 2 地破i 千作“爿二验的”,两种详 法均有】e 再白的道理术向定论:哲。,、硝咖i i :心一1 :i 够l 啊i t 味此f l ;1 f q 钳袄f 泶唆尤扛、l i 炳上尤生的详法 本文中“t r a n s z c n d e n t a l ”敛对心j f l 超越论的”1 m “t r a n s z e n d c n t ”,“i r a n s z c n d c z ”分刺对膨。丐:f “筐越的”、“超 越”。对此的具体论述参见倪梁康:胡摩尔j 蛇缘学溉念通 z 北京:一! 联1 5 占2 0 0 7 ,第4 6 4 贝个第4 6 8 灭,办町 见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村】摩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1 1 :京:北京人学;i ;版十i :,2 0 0 7 第3 0 6 灭午第3 1 4 页。并a 更重要地币如陈嘉映先生的吞法对一砦最暖受的哲学慨念水说眄三个皋本译名共存反而会有助 于中文读肯从1 i i 州角睦飕鲥1 0 j 誓0 畦啦:曩科:i 也淡i f j 德恪:中i 7 - 的翻i f 、。! 十“p l qj 圯喙学j 彳呵学评论,籀- 二 辑,上海:上海译文j i ;版 l :1 9 9 8 筘2 9 1 ) 口c 伞第2 9 3 贝。 3 当然,在非西方的蚶已文化c j 【匕如n :我们中旧的传统思! ! i 中也何若以1 :川十i j t i ,j 的彤冬行n 符的对他人问题的 思考,比如说“己所f i 欣,勿施寸:人”、“老哥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2 广酉大学司n b 学位说汶胡塞尔的同感论及其历史效应 的自明和可靠1 ,为其主体性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样一种独特而又清晰,非 常具有革命性和彻底性的哲思方式也深刻影响着诸如胡塞尔这样的现代哲学家们。主体 性哲学的提出使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成为可能,但是真j 下要从主体性跨越到交互主体 性,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主体内部的问题,更加应该归结为一个 “他人 的问题,就是笛卡尔在确立主体“我”的奠基地位时,自然而然地具有了 疏离他人及世界的唯我论倾向,笛卡尔在揭示了自我的自明性和可靠性的同时,相应地 剥夺了他人的自明性和可认知性。我们说他人一直被自我( 主体) 遮蔽,如果说他人在 古希腊那里还是潜隐着的话,那么在近代笛卡尔这里就被拒斥,被放逐了。所以如何对 待他人的存在,他人有无明见和认知的可能性以及以何种方式明见和认知就成了自笛卡 尔后主体性哲学直至交互主体性哲学逐步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严格意义 上的交互主体性哲学以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为典型应该是对笛卡尔哲 学,尤其是其唯我论倾向的回应和批判。 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就是对笛卡尔哲学,对这样一种唯我论意蕴的回 应。我们知道,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主要是要向人们提供一种在纯粹主体性本身之中 寻找客观认识可能性的全新的认识维度和具体做法,他从1 9 0 8 年之后就开始始终使用 “超越论的 来定义自己的现象学特征。通过超越论还原,我们排斥一切自然观点,排 斥对世界的存在信仰( s e i n s g l a u b e n ) ,排斥一切的传统成见,最终把握住纯粹意识及 其相关项,我们的一切哲学研究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超越论领域对纯粹意识及其相关 项的研究。对纯粹意识的把握基于对纯粹自我的把握,因为必然地,我只能根据“我的 “这个意识”去理解和探讨意识和纯粹意识问题,所以切的研究可以说都是基于这个 沉思着的我的,而他人的意识,他人的自我我是永远无法把握的,所以实际上在胡塞尔 实现了他的超越论现象学转向之后,他一方面继承了笛卡尔的追求彻底性和无可怀疑性 的哲学动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和笛卡尔一样的唯我论批评。j 下如他在笛卡尔式的沉 思中自我反思自我设问的那样:当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的悬隔而把自己还 原为我自己的绝对超越论的自我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 s o h , si p s e ) ? 我以现缘的私义进行种自订后一贯的自我解释时,我是否仍然是这个独存的我? 因 而,一门宦称要解决客观实在问题而又要作为哲学表现出来的现象学,是否已经烙上了 超越论唯我论的痕迹? 他人( 其它的自我) 不只是在我之中的表象和被表象的东西,不 。“我心故我t 1 怂k 尔的 幺心溉念k 期以米对j l 的埋斛和翻i 簪仃多种意见。我认i 叫将j e 理解为“意识和存在是 l 叫一的”。口,参见倪梁嚷允生肘这个 d 题的的栩父论述:地傀梁康:臼识。j 反心近现代两方哲学的基本问题, 北京:商务e 1 j 书馆,2 0 0 6 第4 0 吹乍第5 5 睫。 3 广西大争硕士学位荫譬胡塞尔的周感论及其历史效匣 是在我之中的可以证实的综合统一体,“我一如何去证实和把握“他一? 这样一条从自 我的内在性到他人的超越性的道路如何去寻求? 1 这些都是胡塞尔开始他的超越论转向 后所面临的疑问和责难,换句话说,也正是胡塞尔在解答这些责难前,他的超越论自我 学所具有的唯我论意蕴,只是同样面对他人问题,笛卡尔选择了巧妙而无不牵强地避开 这个一度进入他视野的问题2 ,而胡塞尔意识到自己理论的漏洞,意识到解决他人问题是 关系他的超越论哲学的成败的关键问题,于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它,尝试努力解决它3 。 正是这样对自己理论不断的深入、回溯,胡塞尔才真正从超越论主体性哲学的理论源头 上开辟出了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胡塞尔是怎样解决这个超越论唯我论责难,怎样解决他人如何明见与认知的问题的 呢? 胡塞尔指出我们能够直接感知他人的身体,然而,如何知道这个躯体的心理方面是 和我一样感知着的,意识着的,而这个心理方面是我永远无法明证的;如何知道也存在 着这样的和我所拥有的一样的意识流;如何能够把他人设定为和我一样的有意识的主 体。于是,“他人 ( a n d e r e ) 问题就变成了“他我”( a l t e re g o ) 问题、“陌生主体一 ( f r e m d s u b j e k t ) 问题,而解决的核心就转变成为了如何在当下主体的意识中构造“他 我”的问题。而胡塞尔j f 是试图通过“同感 ( e i n f t l h i u n g ) 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将在本文中具体探讨胡塞尔的“同感”理论的理论背景、发展情况、超越论同感理论 的具体内容以及胡塞尔同感理论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影响。f 如上文看到的,同感理论是 胡塞尔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而交互主体性问题又是胡塞尔超越论现象 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难题,因此对同感的深入探讨不论是对厘清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 的整个脉络,还是对深入理解传统的西方主体性哲学和近现代对他者的探讨都是有巨大 帮助的。 1 胡傣a :简忙尔,r 的沉思尢验现象学引论,张廷因译,北京:中同城市版礼,2 0 0 2 ,第1 2 2 。贝= 2n :第一哲学沉心震:中,笛卡尔也曾站订:丫他人问题的门槛i :,当他的日光触及j ,窗外的行人( 他人) 时他提 ;l :疑问:我如何能知道他们是和我一样“思”着的“袖i ”,还是只足穿着农裟的机器u 尼? 然| f j 笛卡尔钉:提j | :这个怀疑 后以即止步j ,按照甾卡尔的解释,尽管我的感官无法确认,但足我的理智町以把他们判断为真实的人,i 大j 为正如 我能够凭借我的理智认识虫f 块的本质,我也i 一样能凭借理智认识人的本质,亦即使人之为人之物。笛卡尔n i 此已绛 颅改j 人的“j 把水0 0 小i 五i p :, 7 - - 强;见篮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6 :第3 l 灭争第3 3 犯: 返t 葛我们玎以刎联想钌胡罐尔n :逻辑研究第一卷的前言中引用歌德的那句话:“没有什么能比对已化过的错 i 父的批评坐严历的j 一。虻胡采尔:逻辑研究,第一卷,倪梁康译,上海:卜海译文j i 版社,2 0 0 6 前苫第3 犯。 4 广西大学硕 在进行深入探讨之前,必须首先指出,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同感概念基本上是作为现 象学,尤其是作为胡塞尔哲学之中的概念而进行分析的,在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 也就是说我们所探讨的同感是在指向他我( 他人) 体验的一种意向性的意义一i - _ 进行的。 这样的澄清一方面是因为从同感这个概念首先在德文中出现开始,不同的学科在使用它 时往往赋予它不尽相同的涵义,例如美学、心理学中的同感概念的内涵就和现象学的同 感概念不尽相同1 。而另一方面,实际上胡塞尔本人在使用这个词时也有一定的保留,比 如说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这个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就是作为“所谓的同感 出现 的2 。而在1 9 1 4 年到1 9 1 5 年的一份手稿罩,胡塞尔更是称它为“错误的表达”,因为这 一词汇的意义仍不明确,它既可以指某人将其自我投射进他我的体内,又可以指和某个 寓于身体之中的他我自身实际相遇3 ,因此胡塞尔在后期著作中几乎只使用“陌生感知 ( f r e m d w a h r n e h m u n g ) 和“陌生经验 ( f r e m d e r f a h r u n g ) 的提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胡塞尔整个地否定了同感理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今天对它的探讨都将失去意义一 一而只是体现了胡塞尔对其术语概念绝对严格和准确的追求。因此,我在这罩将尽量少 地在术语上纠缠,而更多地探究胡塞尔在“同感”这个他本人不尽满意的标题下所做的 分析研究,以期在具体的展开中把捉到胡塞尔想要表达的实质内涵。 当然,对作为现象学概念的同感首要地做一个词源上的简要分析也是有必要的。同 1 这样的选别甚伞体现订:对j c 的中文翻译l :,确:对相关的美学、心理学善= 作的中乏侈i 辛中。e i n f i i h l u n g ”往往破翻译 为“移情”,如利普斯:论移情作用,朱光潜译,载二- 1 世纪西方荧学绛典迂奉第一卷。i :潍:复口- 人学:版 社,2 0 0 0 。而现象学将其译为“i 司感”在近年来堆本上已得到共识。 实际卜这样两种截然一i 同的详泫也一定程度f :体现丫“e i n f 面h l u n g “这个谢的意义 :心理学( 天学) 和现象学尤j e 是利普斯和胡采尔之间不尽相i 川的区别所n :。然i m 我认为单纯从。,血1 厅两种译法鄙再行优劣。“e i n ”德文中 表示“移入”,“f i i h l u n g ”表爪“感受”,所以译为“入感”更加贴i j j 而“l i j _ l 感”膨浚对j 越德文i l i l “m i t g e f f i h l ”。 2 胡寨尔:笛卡尔式的沉思先验现象学引论,张廷困译,北京:l | i i q 城, l i j i ;皈f i :2 ( x ) 2 第1 2 6 口! 。办u f 见 史密斯的相关论述,“我们f i 要4 :这个涮卜过多纠缠。胡采尔奉,、也u 刚l j j 的他讲卅e i n f i i h l u n g 】 jf _ :儡态j 堑n : 本篇沉思中,它足作为“所谓的l 川感瓶首次现的。以:任f i j j 寿比卜他那1 :公认幽诉晰i - d 感爿:解释我们关j j 他 人的意识:i 叫感只是这一成就的标签。”见a d 史衔斯:胡察尔j 越下兰i 千件十术:广两 师范人学j l ;版 i :,第2 4 6 页。 3 胡塞尔柱这里写道,“实际 :,没有感发生。也没有任何类比发生没囱类比推理没有类比转变。更 确切地说,直接发生j ,对他人心删生活的统觉一;见h u s s e r l h u s s e r l i a n a b d 1 4 :z u rp h s n o m e n o l o g i ed e r i n t e r s u b j e k t i v i t r i t ,t e x t ea u sd e mn a c h l a s s ,z w e i t e rt c i l ,1 9 2 1 - - 1 9 2 8 e d i t e db yl s ok e r n t h eh a g u e :m a r t i n u sn i j h o f f , 第 3 3 5 贞到第3 3 9 灭。转0 i 自d 扎喻维:i 司感、具身和人k :理解:从蜓凿颧刮舒茨世界哲学2 0 1 0 年第l 朗, 第1 3 页。 5 广1 昏大学硕士学位最鹭屯胡塞尔的周感论反其历史效应 感( e i n f f l h l u n g ) 这个词首先出现在德国,如上所述,“e i n _ 一在德文中表示“移入 , “f t l h l u n g 表示“感受 ,比如说“演员进入角色表示的是演员把自己设身到角色的 地位、处境上体会角色的心理,从而使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演员进入角色 在德语 中就是“d e rs c h a u s p i e l e rf f i h l ts i c hi ns e i n er o l l ee i n ,在这里这个反身动词 “s i c he i n f f l h l e n 就是同感的德语词源。当德国的心理学家们开始使用这个词来分 析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之后,心理学家蒂希纳( e b t i t c h e n e r ) 才在翻译中创造 了e m p a t h y 这个英文词来对应e i n f t l h l u n g 。而在中文中,同感更加是新近才在学术翻 译中出现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得到确定的,而传统中文中我们更加习惯于使用“同情” 等词来表达相近的含义。 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同感原初是生物学的术语2 ,但是更加著名和影响广泛的是作为 一个心理学术语。关于同感首先真币受到广泛注意的论述来自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 维柯( v i c o ,1 6 6 8 一1 7 4 4 ) ,他提倡一种对自然的同感的“诗性思维”,以此来倡导一种 更加注重原始的想象、情感与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以此来对抗“科学思维 的垄断局面 3 。之后在德国美学家那里,同感概念得以进一步系统化、精细化。众多的美学家用同感 概念来解释艺术审美中的心理现象,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利普斯( t l i p p s1 8 5 1 1 9 1 4 ) , 而胡塞尔正是从利普斯那罩吸收采纳了同感这重要术语。在利普斯的审美心理学那 里? 同感主要是指把自己的情感外射到或感入到审美对象中去。当我们看到一个艺术作 品的时候,我们会有或喜、或悲、或舒畅、或压抑的感觉,然而艺术作品本身并不会喜、 不会悲、不会感到舒畅或压抑,所以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艺术作品里面,把艺术 品预设为具有和我相一致的情感5 。胡塞尔一方面采纳了同感这个术语,并且把它的使用 范围从原初的只用来解释审美现象扩展到了用它来解释包括他人认知在内的广泛的纯 粹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胡塞尔最初是以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而得名,而利普 斯是一名心理学家,也是当时德国心理主义的代表人物,胡塞尔在接过利普斯的同感概 念的同时当然也要拒斥其和经验心理学立场一i :对同感问题的分析以及其同感概念中所 1 张庆熊:e 我、主体h :性1 j 文化交流1 :海:i :海人民j i j 版利:1 9 9 9 ,第1 3 贞。 2 倪梁康:胡塞尔现壤学溉念通释北京:_ 二联 5 店2 0 0 7 第1 1 4 页。 3 参见维扣j :o 撕;: 学j 未定淤i 卡北i :人r 乏学b i i 计1 9 8 7 弛2 8 口! : 4 当然。如前所述1 :省足n 引柯辽足德l 确火学客也拈利酱灿j 的汉详酱作中“e i n f i i h l u n g ”均皱i 季为“侈情”, 为j ,保持前后。敛敞伞部政。;为“川感”。下小敖述。 参见张庆熊:自我、主体向:性j 文化交流i :海:l :海人民j l :版 i :1 9 9 9 ,第1 2 贝: 6 广1 可大学硕士- 拳位靛譬胡塞尔的周感论及其历史效应 蕴含的心理主义意味。胡塞尔和利普斯的同感理论具体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在接下来的分 析中还将涉及到。 二胡塞尔对同感问题的自然主义分析 下面进入对胡塞尔的同感理论的具体分析。从1 9 0 5 年开始,胡塞尔开始着手于于 从同感理论的视点去解释陌生经验的可能性问题,对此的分析和探讨不是一开始就具有 严格的理论一致性和系统性。一方面由于始终无法找到较为满意的表述,另一方面也是 由于胡塞尔哲学思考的视角和重点的转化、胡塞尔现象学不断重新丌始的特点,在之后 的相当漫长的时间里,胡塞尔从各个方面努力接近同感问题,努力获得对此问题较为明 晰的哲学表述。由于利普斯等心理学家、哲学家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胡塞尔 使用的方式都带有较为明显的心理学和人类学色彩,直至最终确立对同感问题的一种超 越论阐释。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具有系统性和理论一致性的超越论同感理论,我们把胡塞 尔之前对同感问题的思考统称为对同感问题的“前超越论分析”,而通过研究,我们可 以将这样的“前超越论分析 大致地分为早期受利普斯影响,具有自然主义色彩1 的同感 理论,以及他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二卷:对构造的现象学研究( 以 下简称观念i i ) 中集中阐发的明显地受到狄尔泰影响的对同感的人格主义分析。 从1 9 0 5 年丌始,胡塞尔就明确意识到了现象学还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 他的超越论转向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这一困境主要表现为胡塞尔所坚持的意识主体之复 多性( 亦即必然存在共同存在的诸多主体,这些主体拥有相互区别的意识流) 与现象学 还原所导向的( “我”的) 唯一的纯粹意识流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我的纯粹意识之中, 对其他主体的经验明显区另0 于对一般事物的经验,在对他人的感知中,我只能明见地感 知到他的外在的部分亦即他的身体,如同一般的事物感知那样,但是他人的内在的部 分,亦即使他人成为像我一样的意识主体的那一部分恰恰无法被我明见地感知到,而成 为我的“现象”:,那这不就意味着我的纯粹意识永远无法企及到陌生主体的陌生意识, 那么他人1 u j 题 i 玑缘学研究中就不具有可企及性了吗? 这是一个足以撼动现象学理论 。j 自j :现缘学的人j t i i 敛 圳r ;f i j - 4 9 楚臼然态度足j 现象学态度截然对一的一种态度,我f f f , i 该完全摒卉一种自然态度。所以 这驰首先爱i j 确自然态度和白然主义的态度的区分,谯这单胡采尔所做的对i 川感的分析探讨已经是一种现象学探讨 j 昕吼l 二:i 皇趔:l j 的砬返1 ! 的分析是一种自然t 义态嘎f 的分辑f 1 i j l r 自然态度下的分析。 二明怅尔1 9 0 5 :t - f l : 诌碥中这样。丐道:“我舀见他们f 堕他v , j j 见象却没有时给二,我”。见h u s s c r l h u s s e f l i a n a , b d 1 3 :z u rp h 5 n o m e n o l o g i ed e ri n t e r s u b j e k t i v 的1 t e x t ea u sd e mn a c h l a s s e r s t e rt e i l ,1 9 0 5 - - 1 9 2 0 ,e d i t e db yi s ok e r n ,t h e h a g u e :m a r t i n u sn i j h o f f 第2 贝。 7 广西大- 争硕士学位论文胡塞尔的周感论及其历史效应 的科学性的关键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在仔细研读了利普斯的相关著作之后,胡塞尔引 入了同感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利普斯的著作中,利普斯认为同感的心理基础是意识所具有一种自我换位的能 力,这样一种自我换位能力可以用在对物的关系中,也可以用在对他人的关系中。在同 感中,我将自己移入了他人( 或物) 的位置,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在这种自我换位的过 程中失去了自己,并从而能够经历到与他人( 物) 直接的同一性。利普斯首先将其同感 说用于对审美经验,尤其是视觉艺术的审美经验的解释之中,故同感在利普斯要i i u i , 主要 是一个美学概念,利普斯用同感概念描述了一种本能的、非意志化的内在模仿的过程。 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主体能够情感性地认同于其他身( 物) 体的运动,无论其为舞者真 实的跃动还是建筑物柱廊幻觉性的上升。由于主体在这种认同中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投 射到对象之中,同感的主体同时经历着一种首先是与自身运动机能相关的自失,正如利 普斯写道:“在审美模仿中,我越是沉浸于审美对象,我就越意识不到肌肉的紧张或一 般的感觉情感”1 ,结果是我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消失于我所观照的对象之中,或者i 兑 我和对象完全合二为一,对象即我,我即对象。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利普斯通过同感理论所要显明的是一种先于或 是脱离于表向活动的直接通达美的可能性。在利普斯看来,这种同感的自我投射不仅发 生于我和我的审美对象之间,而且也以相似的方式发生于我和其他主体之问,所以,我 具有直接地进入并因此把握到他人心灵生活的能力,利普斯将这种同感能力归结为人类 具有的神秘的本能( i n s t i n c t ) ,对于这种与模仿本能相连的本能我们不可能做出更深 的解释。从这对他人的同感理论出发,利普斯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关于他人心灵的类比 推论说,这种理论认为我不可能直接地把握他人的心理状态,而只能由他人的身体( 运 动) 和我的身体的相似性出发推导出他人心灵的存在。 与利普斯相似,胡塞尔也反对可以通过类比推论来把握他人心灵,他在1 9 0 7 年或 者1 9 0 8 年的一篇手稿中就指出,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而是一种感 知( w a h r n e h m u n g ) 2 。然而胡塞尔在接过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后,对其进行了几个方面的 重新理解和建构,首先,胡塞尔认为同感不单单是一种对他人情感性的投射,而更加应 该具有一种认知性的内涵,当然,这样一种对他人的认知也不可避免地不能和情感完全 1 t h e o d o rl i p p s ,”e m p a t h y , l n n e ri m i t a t i o n ,a n ds e n s e f e e l i n g s ,”t m n s ,m a xs c h e r t e la n dm a l v i nr a d e r , i nam o d e mb o o k s o f e s t h e t i c s 5 ”e d n y :h o l t r i n e h a r ta n dw i n s t o n ,i n c ,1 9 7 9 ,第3 7 5 贝,转,j if 1 鲁道大屿也瑞:i f 纠青c nj f i j f l t 解孝f j 主:歙尔奎j 胡采h o ) ,李超杰译,收于西方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第7 2 灭。 :h u s s e r l h u s s e r l i a n a ,b d 1 3 :z u rp h r m o m e n o l o g i ed e ri n t e r s u b j e k t i v i t r q ,t c x t ca u sd e mn a c h l a s s ,e r s t e tt e i l 1 9 0 5 - - 1 9 2 0 , e d i t e db yi s ok e r n t h eh a g u e :m a r t i n u sn i j h o f f , 第3 6 页。 8 广西大,爹硕士拳,位锻胡塞尔的周感论飘其历史效应 分割。也就是说,在利普斯那里同感是个心理学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对他人或他物情感 性的投射,而是将其改造为一个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概念,在这里,我通过同感所意向到 的不单单是他人的单纯情感,而是自我意识对整个陌生意识领域的认知。借助这个转变, 胡塞尔也有意淡化了利普斯强调的同感的被动性,根据利普斯的论述,审美同感的结果 是在随着主体将自身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主体也经历着自身感觉的丧失,这种投射和 丧失都是无意识的,这样的同感是被动的和神秘的,对此我们无法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 而在胡塞尔看来,利普斯把同感视为一种不可解释的本能,而是意识意向体验的一种特 殊类型。在对他人的同感体验中,我并未丧失自我于对象之中,我在意识中与对象他人 产生认同,他人作为意向的对象依然是在自我的意识之内,并未存在有任何自我丧失的 可能。 另一方面,胡塞尔之所以沿用利普斯的同感概念,正是因为他试图用利普斯的模仿 理论来进行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并对其加以推进,但是,不同于利普斯的是,胡塞尔 否认我们可以直接地感知到他人的心灵,他认为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不具有一般感知的直 接性,而是一种经由他人身体中介的特殊的感知或者说特殊的直观。可以看到,在对同 感的早期研究中,胡塞尔突出了身体的中介作用,在对他人的经验中,本原地被给予我 的只有他人的外在部分,也就是他人的身体,而他人的内在部分,也就是他人的心灵, 只是以一种非本原的方式共现地给予我。我们如何感知他人之为他人的那一部分呢? 只 能是同感他人直接给予我们的那部分他人的身体作为中介。这种他人身体的中介作 用是通过其所明确表现出来的,亦即明见地可以直接加以确知的与我的身体的相似性所 建立起来的。 实际上胡塞尔从一开始就一直努力提出一种与利普斯截然不同的同感理论,比如在 1 9 0 5 年的一次讲演中,胡塞尔就把同感解释为一种“客体化行为的质性变样” ( q u a l i t a t i v em o d i f i k a t i o n ) ,或者说一种“准判断”( q u a s i b r t e il e ) ,并将单纯的 表象看作是判断行为的同感性变异( e i n f n h l u n g s m o d il i k a ti o n )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 胡塞尔甚至认为“思入”( s i c hh i n e i n d e n k e n ) 、“幻想入”( s i c hh i n e i n p h a n t a s i e r e n ) 等概念和同感具有相同的内涵,它们之问- 叮以“接的进7j :竹换。川感所指的是这样。种 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我们感入( h i n e i n f t i h l e n ) 一个判断,卸未自己去做判断”。尽 管这一说法后来在胡塞尔那咀并没有得到沿川,f i l 从i l - 我们j 以行到占j j 摩尔对改造同感 理论所试图做出的努力,毕竟在胡塞尔看米利普斯的川感 兑并没有真f 揭示同感体验的 9 广_ 曩可大 争司n b 学位论文胡塞尔的周感论及其历史效窿 本源性,因为同感体验并不基于为利普斯强调的( 身体) 表达行为,而是基于使表达成 为可能的对他人身体的意向性体验1 。 所以在这一时期里胡塞尔的同感分析主要是一种基于对身体的构造( 这里的身体同 时包含着我的和他人的身体) 来进行的,通过他人身体和我的身体的相似,我们可以建 立对他人内在性的同感。必须指出,这样一种相似性应该是一种意义上的相似而非一种 事实上的身体相似,也就是说并不是我意识到他人具有和我相似的有手有脚,在现实空 间中的身体,而是在意向活动中他人身体被直接给予我,然后我发现这个身体和我一样 运动、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他人的身体以和我类似的方式共现了他人的心灵。 如上所述,在早期研究中胡塞尔就已经明确指出,同感不是一种推论行为,而是一 种特殊的意向行为方式,以此胡塞尔确定了我们可以通过同感感知到或者说直观到他 人。这样的对他人的感知和直观是通过他人与我身体的相似达至的,它是一种绝对原本 的超越论的意向能力( l e i s t u n g ) 2 而绝对不是一种经验的类比或者是逻辑的推理。我 们直接地、本真地直观到他人身体,并且我们知道他人及其心理活动与他人的身体同_ 地在此,但是这一部分并不能本真地被给予我,而是以与他人身体共现的方式被给予我, 所以它不是一种本真性的行为。如果我们了解胡塞尔的对事物感知的分析我们会了解, 共现( a p p r a s e n t a t i o n ) 同样发生在事物感知中,在事物感知中我感知到的不仅仅是被 我本真地感知到的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