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明诗话“趣味”研究.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明诗话“趣味”研究.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明诗话“趣味”研究.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明诗话“趣味”研究.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明诗话“趣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明诗话“趣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捅安 明诗话“趣味 研究 美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朱以竹 指导教师寇鹏程教授 摘要 “趣 作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个重要范畴,对我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尤其是明代,“趣 更是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实践于士人生活之中。明代诗论家 大力主张将“趣作为诗歌的审美本质。本文基于吴文治主编的明诗话全编, 梳理出明代诗话中作为审美范畴的“趣及相关范畴,将“趣 置于明代诗话中, 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文论家“趣 论思想及文学作品,以此来探讨明诗话中的“趣 的审美涵义、审美形态以及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趣”的研究现状,包括对“趣 本身审美意蕴的探讨, 对“趣 及其相关范畴的一些研究现状,“趣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的研究现状,以 及对一些文论家“趣”论思想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探讨明诗话中“趣”的涵义,包括“趣”的语义涵义和审美涵义。 “趣”本义为“奔赴、趋向,随后引申出“赶快走、督促、催促”之义,而在审 美语境中的“趣一则指“风尚、意旨、旨趣、情志、志趣。 第三部分从具体的“趣 相关范畴出发,重点分析明诗话中具有代表性的“真 趣 、“兴趣 、“闲适之趣 。首先,“性灵说”影响下的“真趣 要求文艺作品具 有直抒性灵的自然之趣;其次,分析明诗话中“兴趣 的涵义。“兴趣重点强调 的是体态浑圆,一气浑成、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审美超越性,许学夷认为“兴趣 是诗歌最大的审美特征,而谢榛的以“感兴 论诗强调的是诗人对某些事物产生 出一种创作的冲动及其某些灵感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状态、生命体验、审美情趣; 第三,明代文人群体性追求闲适之趣成在当时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他们主要是在现实世俗生活中追求一种隐居闲适、悠闲之趣,他们将自己的理想 寄情于山水,追求一种自得之趣。 最后一章,明代诗话“以趣评诗一的形成主要原因:一方面与明代文学思潮 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文人自身意识觉醒有关;明代诗话“趣表现出时代性、 多元性、和针对性的特征。明诗话“趣味研究,提醒我们在文学、艺术领域中 要追求一种高尚的审美趣味,倡导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待“趣”范畴的演变发展,以及正确认识审美趣味所带来的审美人生意义。 关键词:明诗话全编趣真趣兴趣闲适之趣诗学价值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舡觚i m p o m m t s 廿l e t i cc a t e g o q uh a sa l l 向r e :a c h i i l ge i j c l e c t0 no l l rc l 蠲s i c g c h e t i c s ,e s p e c i a l l yi i lm i n gd y n 弱坝q ui s 姐m e u r eo fa e s m e t i c s 廿l a ti sa p p l i e di n i n t e l i e c t u a l sl i 诧b a s e d0 nl l l e 肋踟s 矿施堙仍珊口踯r 口日彳瑚,l g 嚣,e d i t c db yw u w e i l z l l i ,m ep a p 盯a t t e m p t st 0e x p l o r e s t l l e t i cm e a l l i n g ,a e s t l l e t i cf 曲【i l ,a e s t l l 商c c l l a r a c t 舐s t i c s ,砚d s t h e t i ce v a l u a t i o no f ( 舢觚dr e l a t e di d e a si 1 1 仕l ep o e t i c so fm i i l g d y n a s t yt l l i sp a p e rm a k e sa :t t 唧t t 0 e ) 【p l o r ec o 加p r e _ h e n s i v e l yq u sh i s t o r i c a l c t i o no fa e s t h e t i ct i 铋di i lm em i n gd ) ,n a s 吼b ym a k i l l go u tq u 锄dr e l a t e ds e c o n d c a t e g o r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p 印e rd i s c u s s e si t 丘0 m 也r e ep a n s p a ni 锄a l y s e sp r o m p t l ym er e s e 羽r c h s t a t u so fq unc o n c l u d e sn l er e s e 抓血o f q l u sa c s l e t i ci i n p l i c a t i o i l ,d i s c u s s i o no fq u 锄di t sr e l a t e dc a t e 9 0 d e s ,d i s c u s s i o no f q u sa e s t h e t i cp r a c t i c e ,舡l di d e a j s t i cd i s c u s s i o no fq ui i ls o m e1 e 锄e dm e n p a n d i s c u s s e s 卸1 i c a t i o no f ( 砸i 1 1p o e m so fm i n gd y n 2 u s 哆:s 锄枷ca i l da e 劬e t i c m e a i l i n g t h es e m 锄t i cm e 弛go f ( 沁i sh a s t e i l i n 岛a n da f t e r w a r d si tb e c o m e sm s hu p ; m e n ( r e f 瓿t 0 锄o t i o n a li l l t e r e s ti n s t h e t i cc o n t e x t p a r t p u t sa ns n e s s0 n 锄a l y z 迦蛳i c a lz 1 1 e nq u ,血e r e s t 姐di i l t e r e s to fl e i s u r e f i r 瓯z l l e l lq u ,l l i l d c rt h e e 岱斌o ft h em e 0 巧o fs p i r i t u a h 咄i sn a n 砌i n t e r e s to fs t a t e m 饥to fs p i r i t ;s e c o n 也m i s p a r te x p l o r e si i l t e r e s t si i n p l i c a t i o n 弛dt h ee x p l 删i o no fp o e t s 狮dl e a m e dm e nf 0 ri t i i lm i i l gd y n 弱够f 0 re x 锄p l e ,x i ez l l e i l ,w h o 嘶t i c i z e dp o e m sw i lg a l l x i n 舀 e m p h 蕊i z e dt l l a tp o e t sn e e d e dac r e 撕v eu 唱e 趾di i l s p 跏0 nt os o m e 锄n g s ,觚dm e n u s e di tt 0t r i g g e ra1 i f ee x p 甜e i l c c 锄d s n l 舐ci m e r e s t 1 1 1 i 吐也e 缸e 1 1 e c t u a l ,l i v i i l g i nm i l l gd y n a s 吼p u r s e df o ra ni n t e r e s to fr e c l u s i v ea n dl e i s l l r ei i lt l l e i rc o m m o n1 i f e 勰dt h e n 吐l e y p u tn l e i ri d e a l st 0l a i 池c a p ei no m e rt 0b ec o n t 咖w i 吐lm e i r l o t s p a r t d i s c u s s e sm er c a s o i l sm a tm ei i l t e l l e c t u a lc 而t i c i z e dc l a s s i cp o e i n sw i t hq 呻 o nt h eo n es i d e ,m ep h e l l o m e l l o nr e l a t e st 01 i t e r a t u r e l o u g h to fm i i 坞d y n a s t y o nt h e o n l e rs i d e ,i tr e l a t e st 0 a w a k e 血go fm ei n t e l l e c t i l a l ,ss e l f a w a r e n e s s ( i s c 1 1 a r a c t c r i s t i co fe p o c h lc h a m c t d i v e r s i 五c a t i o na 1 1 dp e n i n e l l c e k e yw o r d s :p 扫删s 盯i 叠西留咖口s 钞n 口彳门r 口肛善鸭q u ,z h e nq u ,x i n gq u , t h ei n t e r e s to fl e i s u r e ,踊p 阮缸p 矿a ,刃如 n 第1 章明诗话中“趣”研究现状及其背景 第1 章明诗话中“趣 研究现状及其背景 中国古代的文论中涉及了许多范畴。这些范畴的理论和结构随着历史的演变 不断得到充盈和成型。文人们用这些范畴的理论论述了我国古代的文学和理论批 判的各方面。不同的范畴在其相应的的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地位。 在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框架系统中,“志”、“情”、“兴”、“意”、 “象”、“境、“味刀、“韵、“趣”、“和 、“势 、“格一、“神 、“风骨 、“平淡 “道”、“气等是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在现当代的研究中有关古代文论的审美范 畴的研究非常活跃,例如,有关“志 、“情、“兴一审美范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较为可喜的成果。然而,其中关于“趣”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的时间开始较晚, 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与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其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这不符 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某一具体朝代的“趣”范畴研究屈指可数,这给 我们当代的研究留下很大的挖掘空间。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趣味是两个范畴“趣”和“味”,并且都是两个 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而在本文中重点讨论明诗话中的“趣 范畴,研究重点更 多的倾向于“趣”范畴上。 有关“趣 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对“趣”作为审美范畴的理论 性本身审美意蕴的探讨、对“趣 美学涵义的探讨;对“趣一及其相关范畴的一 些研究:“趣 在诗歌审美、山水审美等审美实践活动中的研究;以及部分文论家 “趣”论思想研究等。 1 1 “趣 本身审美意蕴的探究 对“趣的本身审美意蕴的探讨,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在伴 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和冲击,形成了一股“美学热” 思潮。这种思潮很快传遍全国,因此,从美学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审美趣味 成 为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一个热点,对“趣”的探讨当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例如陈 伯海先生在其说“兴趣”一文中,对“趣 范畴中的“兴趣进行了较为详细 的研究。潘知常的从意境到趣味阐述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主要范畴的演变过 程,即是“和 “意境“趣味 。邓牛顿文趣艺趣诗趣试图“对 文趣、艺趣、诗趣,做美学阐释”1 另外,黄华强的论诗的天趣和理趣( 许昌 学院学报1 9 8 7 年第0 3 期) 、马立鞭说“诗趣( 阅读与写作2 0 0 0 年第9 期) 、李 旭论“趣”或“趣味”(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0 1 期) 等论文打开 了对“趣的表现形式、美学含义和特点的研究之门。 l 邓牛顿:文趣艺趣诗趣,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3 月,第9 期。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趣”的美学涵义的探讨,崔伦强的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趣 探讨了中 国的古代文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理论中“趣”的含义,并且他考证了“趣 的源流、审美涵义的“趣 的演变,同时梳理和辨析了“兴趣、“灵趣”、“理趣 、 “情趣 等概念;又如崔大江论诗趣(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3 年 0 4 期) 、朱志荣中国古代的艺术趣味论认为“趣味是艺术作品和情调的表理。 1 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朱嫒的修辞范畴“趣的语义及理论研究从语 言学、修辞学的角度来分析“趣 的语义涵义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赵国乾古典 美学范畴“趣”的破译2 、杨怀武浅说诗趣认为诗趣分成意趣、情趣、理趣 三类,并且通过具体的诗歌来加以阐述3 ;邱美琼、张福荣明代诗学视野中的诗 趣论阐述了“趣在明代作为诗歌审美本质的标举、对诗趣审美特征的分析、 以及对诗趣来源和生成进行了分析。另外兰翠、郎保东、韩琦散、刘晓林、李旭、 孙琪和穆风华等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趣”做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主要研究论文 分别有论“趣、审美意象的趣味、论意趣真实性、诗趣的美学内涵及特 征、论趣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态、趣范畴初探原和中国古代诗歌“理” 与“趣之成因探析等。 1 2 “趣相关范畴的研究 对“趣”相关范畴的研究,这里所指的相关范畴,主要指作为审美涵义的“趣 引申、衍变出来的一系列的子范畴( 二级范畴) 。例如“诗趣”、“情趣”、“意趣、 “闲适之趣”、“理趣”和“兴趣 等。相关研究论文有论诗的异趣美( 陈世杰) ( 河南社会科学1 9 9 9 年0 4 期) 、“兴趣”的结构分析( 陈晓明) ( 文艺理论研究 1 9 8 8 年0 5 期) 、论理趣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审美特征( 陈文忠) ( ( 文艺研究1 9 9 2 年第3 期) 、论宋诗的理趣( 马静) (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6 年0 3 期) 、理 趣”与“禅趣( 文艺理论研究1 9 8 4 年0 2 期) 、论理趣( 胡建次) ( 西北民族大学 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理趣 论( 范军) 、以及邓牛顿的一系列相关论文。例如 论天趣物趣( 邓牛顿) ( 三峡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说幽趣( 邓牛顿) ( c 荆 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0 6 期) ,方锡球从“兴趣一到“意兴”许学夷论盛唐 诗歌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文学遗产2 0 0 7 年第6 期) 等,这些论文中对于“趣” 的相关范畴的论述都是较为笼统的,大多集中在“兴趣”、“理趣”、“诗趣”等几 个范畴研究上,而对明代“趣 相关范畴的研究还很少,只是偶尔涉及到一些范 畴,这样就为我们留下了空间。 l 朱志荣:中国古代的艺术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2 赵国乾:古典美学范畴“趣”的破译,许昌师专学报,1 9 9 6 年第4 期。 3 杨怀武:浅说诗趣,广西社会科学,1 9 9 5 年第3 期。 2 第1 章明诗话中“趣”研究现状及其背景 1 3 “趣”的审美实践的研究 除了对“趣及其相关范畴的研究,“趣 在审美实践中也有一些研究。在诗 歌审美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趣、诗趣、意趣等,如苏轼诗词的理趣 ( 吴熊) ( ( 文史知识1 9 9 4 年第4 期)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高小泉) ( 中国科技信 息2 0 0 6 年第2 期) 和言虽鄙浅、自有深趣:读苏轼的理趣诗( 吴枝培) 等:也 有一些对山水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山水闲适之趣,俞香云晚明文人的闲 适情趣提到了晚明文人的闲适之趣,总结出了他们的世俗化、娱乐化、人性化 的特点。黎蓉归返自然意趣天成论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分析了宋代山 水诗在宋诗中的特点,并从整体上把握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从对意象、心境 与态度、审美策略的研究中来探究其等自然、闲淡和趣等美学特点川、贺秀明简 论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1 期) 、陶文鹏论 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 中国社会科学1 9 9 4 年0 2 期) ;也有一些对某一题材或体 裁作品之趣的研究,如论宋代山水诗的理趣( 张文生) (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籼1 9 8 6 年第0 2 期) 和从“味”到“趣 谈元散曲的审美特征( 刘承华) 等。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其研究的核心主要在山水诗、咏物诗 和哲理诗上,仍然显得不平衡。特别是对于明代的“趣 及其相关范畴审美实践 研究涉及的很少,这就为此留下了很多的探析空间。 1 4 文论家“趣”论思想研究 有关文论家“趣 论思想研究是审美范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研究,例如 陈晋离即之间与艺术概括严羽“兴趣”说论议( 社会科学1 9 8 0 年第1 0 期) 、 卓希惠严羽之“兴 与“趣”( (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张立德试 论古文论中的“趣味 说种种从 到严羽 、陶文鹏苏 轼山水诗的谐趣、奇趣和理趣( 【江汉论坛1 9 8 2 年第4 期) 、论陶渊明诗的“四 趣”( 祝纫秋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舢2 0 0 1 年第5 期) 、李凌苏轼的闲适理趣 ( 新闻爱好者2 0 1 1 年第1 1 期) 、李志梅浅析杨万里后期诗歌中的审美趣味( 湖 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0 0 9 年第2 期) 、俞香云晚明文人的闲适情趣( 文艺评论 2 0 1 1 年笫1 2 期) 、田月丽浅析杨万里的童趣诗( 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牟第0 2 期) 、陈桥生严羽“兴趣说新解(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9 9 4 年0 3 期) 、 王成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 淮北煤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1 9 9 8 年0 1 期) 等,从这些文章大致可以看出,对文论家“趣”论研究主要集中 在陶渊明、严羽、苏轼、白居易、黄庭坚、杨万里几个人身上,而其中以对严羽、 l 黎蓉:归返自然意趣天成论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 0 0 7 年第4 期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陶渊明和苏轼的考察为多;对文论家作品的考察则主要集中在严羽“兴趣 说、 陶渊明的“闲适之趣 、“田园之趣”、白居易的“闲适”、袁宏道的“性灵”说等, 个别文章提及到陆时雍、许学夷,在“趣”论研究上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明代文人作家审美趣味的探讨还很少,这就为明诗话“趣味的研究留 下了空间,可以为此提供详实的论证。 “趣 作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明诗话中有大量的论述。本文基 于吴文治主编的明诗话全编,通过整理、梳理出明代诗话中作为审美范畴的“趣 及其相关范畴。将“趣置于明代诗话、文论、史论等文学审美思潮历史发展中, 结合具有代表性文论家“趣论思想及文学作品等,从多角度综合来考察,以此 来探讨明诗话中的“趣 及其相关范畴的审美形态、审美涵义、表现形式以及审 美特征。针对目前对明代诗话“趣 及其相关范畴的研究还很少,都是零零散散 的,本文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分析明代诗话背景下的“趣 的审美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对“趣”及其相关范畴的的一个研究深度,有利于为 今后相关领域、相关范畴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4 第2 章“趣”以及“趣味”的涵义阐释 第2 章“趣”以及“趣味 的涵义阐释 2 1 “趣”的语义涵义 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趣字解释为:“趣,疾也。从走,取声, 七句切。,许慎认为“趣的本意是“急忙、立刻、迅速地奔赴。 之意,这早 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典籍中间,例如诗经大雅械朴中言“济济群 王,左右趣之2 ,这句话是指在西周时期,国君们不断地分封属国,使得在当时 诸侯王大量地涌现,人们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爱好去投奔他们。此处,“趣 并不是“立刻奔赴”的涵义,是引申指心理上、行动上趋附、趋向之义。根据辞 源3 、辞海4 、简明古汉语字典5 、现代汉语词典6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 7 、美学大辞典8 、汉语大字典9 中都大致将“趣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 1 ) 行动上、心理上的趋向、趋附;奔赴。 诗大雅:“济济辟王,左右趣之。一毛传:“趣,趋也。庄子肱箧: “某所贤者,赢粮以趣之。 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刀 周易系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孔颖达疏:“趣向于时也。 ( 辞海第 1 9 5 1 页) 王昌龄诗格云:“诗有五趣向:一日高格,二日古雅,三日闲逸,四 日幽深,五日神仙。 1 0 ( 2 ) 催促;催人快做、快走;督促。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 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 1 1 礼记:“( 季秋之月) 乃趣狱刑,毋留 有罪。 1 2 韩非子内储说上:“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者。一 ( 3 ) 赶快;从速;立刻;急忙。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周苛骂日: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 也。m ”史记郑世家:“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川4 ( 4 ) 旨趣;意味;意旨。 1 许慎: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6 3 页。 2 辞源(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第1 6 2 5 页。 3 同上,第1 6 2 5 页 4 辞海1 9 7 9 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 9 7 9 年版。 5 张永言、杜仲陵等主编: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5 年版,第5 6 1 页 6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 0 0 1 年版,第1 0 4 7 页 7 成复旺主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8 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1 0 年版 9 汉语大字典,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 1 0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出版2 0 0 5 年版。 1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第3 3 3 页 1 2 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 1 3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第6 7 页。 1 4 同上,第2 8 1 页。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孝经序中言:“会五经之指趣。”王逸楚辞章旬序言:“虽未能穷其微 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 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刀( 美学 大辞典p 1 7 8 ) 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声音;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 之情。 1 ( 5 ) 风致、情态。 钟嵘诗品评谢瞻诗云:“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 2 刘熙 载词概:“叔原贵异,方回赡逸,耆卿细贴,少游清远,四家词趣各别,惟尚 婉则同耳。 晋书王献之传:“羲之草书,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 父,而颇有媚趣。( 简明古汉语字典p 5 6 1 ) “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色洗还青 江鸥聚处窗前见,林狄啼时枕上听。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暂留停。( 孙光 宪北梦琐言) ( 6 ) 兴致;兴会;兴趣。 王昌龄山行入泾州:“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唐代,房玄龄晋书 王羲之传记王羲之之言:“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 辞海p 1 9 5 1 ) ( 7 ) 情趣:情致。 庄子秋水认为“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 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赌矣。 ( 8 ) 志趣;趣尚 沈括梦溪笔谈:“乐天诗不必皆好,然识趣可尚。 王若虚滹南诗话: “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辞达理顺,皆足以名 家,何尝有以句法绳人者。 ( 辞源p 1 6 2 5 ) ( 9 ) 趣味。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3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良多 趣味。( 古代汉语字典p 6 6 1 ) “荒山甚无趣 (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趣 除了有c 6 u “指周代掌管王马的官员 4 和z 6 u “巡夜 5 之意外,这两 种涵义几乎消失,通常情况下有三种读音:其一,通“趋,奔赴、趋向等之意时, 一般读q n ,即语义1 ;其二,由本义“奔赴、趋向 引申而出,即赶快走、催促, 经过发展被“促所代替,此时读c 讧,即语义2 、3 ,在词性上,语义1 、2 、3 是作 为动词和副词出现,它们未进入“趣作为审美的系统层面,不属于“趣 作为 审美范畴系统之义。其三,读q 血,即语义4 、5 、6 、7 、8 、9 ,都是由本义“奔赴” 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 0 0 5 年版,第6 6 1 页。 译注,钟嵘著,周振甫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9 6 页。 张永言、杜仲陵等主编: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5 年版,第5 6 1 页。 汉语大词典( 第九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1 4 2 1 1 4 4 页。 同上。 第2 章“趣”以及“趣味”的涵义阐释 引申而出,后面六种含义都赋予了“趣以实体性的所指,也是我们常用的审美 范畴上的意思,“趣”紧密的与人的社会生活、现实情状、理想追求的多方面相联 系,这从内在接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组,构出了“趣作为审美范畴的语义场。 在本文中,主要目的是探讨明代诗话中“趣”范畴及其相关子范畴的审美涵 义,主要将用到“趣 的审美范畴意义上的涵义。 2 2 “趣 在明诗话中的审美涵义 2 2 1 从创作论角度来讲,作家真正创作出一部好作品,一部具有真正审美趣味 的作品,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需要一定的修养。创作者并不是把材料简单的堆 积,要将材料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等,进行一系列的艺术 加工、制作。同时要留给读者和阐释者一定的“空间”。如果过于“饱满 ,则显 得“臃肿”。另外创作者也需要一定的创作个性,例如袁宏道主张“性灵”、陆时 雍主张“诗贵乎真 、谢榛主张以“感兴 论诗。 2 2 2 从作品论角度来讲,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可以容纳很多的内容,任何一个 作家创作出来的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充满宽广内涵的意义世界,我们可以通过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来体会宽广而深厚的情感体验、生命姿式、人生阅历和充满爱、 人性、人情的审美人生、审美趣味。明诗话中,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体现出一种 “趣”,例如袁宏道、谢榛、陆时雍等的作品。 2 2 3 从阅读论角度来讲,读者对于作家的作品所蕴含的审美趣味的接受也是不 一样的,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审美趣味是不一样的。由于接受者本身差异性,包 括不同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兴趣特长、知识水平,以及所处的历史时代不一 样,这样导致了接受者之间会出现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标准等。 在明诗话中,对于“趣 的理解也会因为接受者不同而不同,都是面对李白的诗 歌,有的推崇、有的认为有缺陷,许学夷十分推崇盛唐诗歌,评价李白的五言古 诗:“太白五言古,具趣所到,瞬息千里,沛然有鲧。然舆子美各自捣腾,未可以 侵劣论也。或以此倾倒鹑嫌,而取其含蓄蕴藉者,非所以论太白也。 1 从阅读接 受者来看,最主要的是能通过接受者的阅读来和创作者达成一定的共鸣,从而真 正的走进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趣味中去。在明诗话中,接受者可以通过对一些诗论 的阅读,从而体验到一种趣味,可以通过阅读明代诗话去领略明代文人的心中 “趣”,也可以去感受明代“山人 们的闲适。 2 2 4 从世界意义的角度来讲, 文学是一门艺术,可以通过文学来提升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审美力。通过 接受者对作品的阅读去感受创作者的世界意义,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创作者 1 许学夷诗源辫体卷十八盛唐( 第六册p 6 1 8 0 )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以通过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反馈而提升自己的世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 可以透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作家的心灵,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分析、鉴赏,可 以让接受者和创作者之间产生一种“共鸣 ,透过文字可以透视创作者的人生经历、 情感意识、生命体验等。明诗话中,例如袁宏道极主张“性灵说,我们可以透过 袁宏道的文字可以领会到袁宏道的主张,从而知道袁宏道的价值取向。 第3 章明诗话“趣”的相关范畴 第3 章明诗话“趣”的相关范畴 3 1 以“趣”评诗的形成 3 1 1 以“趣评诗在明代广泛运用 “趣 作为古代文论、诗论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审美范畴之一,在明代,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文学思潮的兴起、文人们大力的提倡,“趣及其以“趣 评诗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文论、书信、诗歌作品中、诗话、还有一些文人 们彼此之间的诗序中。在明代诗论中出现了一大批诗论家,他们在诗歌批评中广 泛运用及其论述到“趣 和相关范畴,例如杨士奇、高启、李东阳、徐献忠、丘 道隆、王世懋、屠隆、李维桢、冯时可、费经虞、张居仁、袁宏道、袁中道、嘱 後京、钟惺、胡震亨、胡应麟、陆时雍、许学夷等,他们涉及到“趣”的种类也 很多,“趣 、“风趣、“兴趣 、“俗趣”、“仙趣 、“空玄之趣、“蹄趣”、“真趣 、 “致趣”、“情趣 、“天趣、“意趣、“高趣 、“高远之趣 、“澄趣、“章趣 、“野 趣”、“浅趣一、“天然之趣”、“深趣 、“韵趣 、“雅趣 、“幽居之趣 、“夷嚷之趣一、 “奇趣、“鬼趣 、“田园之趣”、“闲淡之趣 、“闲逸之趣”、“山林之趣”、“萧散 冲澹之趣 、“云霞泉石之趣 、“闲适之趣一等等,其中在明代以“趣”评诗中, 最为重要的文人是胡应麟、袁宏道、费经虞、许学夷、陆时雍等。 3 1 2 明代诗论家以“趣 评诗的大致情况 和宋元时代的以“趣 评诗相比,明代“趣 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论 家们大力主张将“趣 作为诗歌的审美本质,“趣 成为了明代文人们观照诗歌 的一个普遍审美准则,将“趣作为一种审美标准。严羽也提出:“诗之法有五: 日体制,日格力,日气象,日兴趣,曰音节。一( 严羽( ( 沧浪诗话诗辩) 而明代 初期的高启最早同时用“格 、“意 、 出“诗之要,有日格、日意、日趣而已。 “趣 论诗,高启在猾罨集序中指 格以辩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 也。 1 他认为构成诗歌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格”、“意 、“趣,同时分 析了“格、“意 、“趣 三者相互关系,可以通过“格 来辨别诗体,通过 “意 来传达、表达诗歌的情感,通过“趣体现出诗歌的奇妙之处,三者可以 有机的融合而形成“典雅一、“豪俊 、“穰缛、“冲淡、“幽婉一等不同 风格的诗作。谢榛的诗家直说中提出“诗要有四格:即具,趣,意,理。2 并且举例阐述了这“四格一,认为“陆巍蒙泳白莲日:“羝情有恨何人见, l 高启:高青丘凫藻集卷二独庵集序) ( 第一册第2 6 1 页) 备注:本文以下注释中用“( 册数页码) ” 格式标注出来的,皆引自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凤凰出版社出版,2 0 0 6 年1 月第2 次印刷,括号中 的册数皆指明诗话全编的册数、页码皆指明诗话全编中的页码。 2 谢榛:诗家直说卷二( 第三册第3 1 4 3 页) 。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晓风清欲堕时。此趣也。( 谢榛诗家直说卷二) ( 第三册p 3 1 4 3 ) 钟惺在殊 评词府夏蛇二集中指出诗要有“五趣向:高格、古雅、闲逸、幽深、神仙指 出诗歌要注重“趣、势、理 ( 钟惺骨集) ( 第七册p 7 5 4 0 ) 谢榛认为“趣 和 景相关,在诗家直说中认为“景寅而燕趣( 谢榛诗家直说卷一) ( 第三册 p 3 1 3 0 ) 并且用贯休的诗“庭花漾漾水冷冷,小兄啼索树上甓。 来加以阐释,阐 述了景、趣、虚、实的关系。认为杜子美的秋野诗“逋会物情,殊有天趣 。 ( 谢榛诗家直说卷四) ( 第三册p 3 1 9 0 ) 袁宏道也在多出提到“趣”,例如他评价 陶诗:“馔鲎谓六朝燕诗,陶公有诗趣,谢公有诗料,馀子碌碌,燕足祝者。一2 袁宏道主张下的“趣”是在性灵影响下的一种“诗趣、“真趣 ,一种真实的、 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性情的审美趣味。 在明人以“趣”评诗中,黄廷鹄认为诗歌应当通过言语来体现出一种审美趣 味,通过言语来传达诗人的意蕴:“诗之趣味全枉言表,或咏此而寓彼,或不言而 深於言,使思之者自会,咀之者条盍两。若家檀其言,快意餍工,便隔一麈,此 诗人文人之别。 ( 黄廷鹄诗冶凡例) ( 第七册p 7 7 0 2 ) 锺惺也在极力主张要以“趣 评诗,例如他的明莆蹄、唐诗蹄中多处用“趣 、“风趣 、“天趣 、“奇趣 等来评价诗人及其诗作。锺惺在殊评词府囊蛇二集神集中阐释了“五趣向: 即高格、古雅、幽深、同逸、神仙。 3 并且通过用具体的诗歌来论证。胡应麟、 周叙、黄溥、彭辂、郭子章、谢肇涮、陆时雍、胡震亨、屠隆、陈子馥、王世贞、 汤显祖、冯後京、许学夷等在他们的诗论中或多或少的论述到“趣或者以“趣 评诗。 在明代诗话中,胡应麟、漏後京、许学夷、陆时雍等,他们是以“趣 评诗 最为集中的几个诗论家,从数量数量上看许学夷最多,其次是陆时雍,从涉及“趣 的审美形态的多少来看,陆时雍做多。“在许学夷的诗评中,首先用得最多的是“兴 趣 ,在特源辩髓中中许学夷用“趣评诗接近一百处,而以“兴趣评诗就 接近三十处,他认为诗歌最大的审美特征在于“兴趣”“盛唐诸公惟在具趣, 故髓多浑圆,语多活泼。刀4 他的“兴趣是继承和发展了严羽的“兴趣说 。 陆时雍在他的诗论、文论著作诗镜总论、古诗镜、唐诗镜中有大量 论“趣及以“趣 评诗,他极力论述“趣 及其以“趣 评诗,同时对不同审 美涵义的“趣的审美形态感受不同,包含各种审美形态的“趣 的认识,所涉 及到的“趣 的种类、名称相当多,例如“趣 、“鬼趣一、“兴趣”、“真趣、“深 趣 、“野趣”、“情趣 、“景趣、“意趣”、“天趣 “风趣、“古趣 、“境趣、“俗 l 钟惺:朱评词府灵蛇二集神集( 一十四) 五趣向) ( 第七册第7 5 3 0 页) 2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一舆李龙湖( 第六册第6 7 9 2 页) 。 3 钟惺:朱评词府灵蛇二集神集( 一十四) 五趣向) ( 第七册第7 5 3 0 页) 。 4 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九盛唐( 第六册第6 1 9 卜6 1 9 2 页) 。 l o 第3 章明诗话“趣”的相关范畴 趣 、“章趣”、“天然之趣”、“闲适之趣”、“澄趣”、“山林之趣 、“韵趣”、“妙趣”、 “致趣”、“古趣”、“雅趣”、“奇趣”、“浅趣”等等。运用得最多的是“兴趣”、“意 趣 、“真趣 等。 在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推进,到了明代,在诗趣的发展上,以“趣”评诗 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趣范畴作为古代文论、史论中的一个核心审美范畴 逐渐成熟。 附:明代文论家、诗论家以“趣”评诗大致情况 。趣”的类别明代诗论家 兴趣 宋濂、丘道隆、李昌祺、朱禳、周叙、李贤、屠隆、黄溥、杨慎、谢榛、郝敬、袁 宏道、方孝孺、王嗣爽、许学夷、谢肇潮、胡震亨、冯後京、费经虞 山林之趣( 含山水平远之林大誊、张慎言、钱肃桀、王嗣爽、费经虞、许学夷、陆时雍 趣、云霞泉石之趣) 野趣黄淳、尤时熙、王思任、陈洪绶、割宗周、陆时雍 志趣 俞意、冯後京、陈子蘸、潘恩、单字 意趣梁漕、胡应瞵、周叙、黄溥、郭子章、谢肇涮、陆时雍、胡震亨、陈子德、王世贞、 汤显袒、冯徨京、许学夷 风趣颇起输、王嗣爽、袁中道、谭元春、费经虞、陆时雍、锺惺 闲适之趣( 含闲逸之趣、悠 黄溥、于谦、王嗣爽、胡震亨、屠隆、杨策、王世贞、黄谆耀、杨士奇、顾起缩、 闲之趣、悠然之趣、恬淡之梁淆、李日华、冯後京、何良俊 趣) 自得之趣( 含自然之趣) 胡魔、黄溥、王守仁、俞意、王世贞、吕坤、许学夷、费经虞、谢肃 真趣瞿佑、汤显祖、罩宇、谢榛、黄溥、胡应麟、陆时雍、李日华、许学夷 旨趣 宋濂、黄淮、王直、罩宇、黄溥、杨慎、谢榛、王世贞、焦兹、胡应竣、许学夷、 冯後京、锺惺、费经虞 机趣赵士豁、袁宏道、许学夷 景趣杨士奇、黄溥、谢榛、王世贞、胡应膦、王嗣爽、许学夷、陆时雍、王昌会 诗趣高股、黄溥、邵经邦、俞悫、孙镀、袁宏道、许学夷、谢肇涮、谭元春、凌羲渠 奇趣罩宇、黄溥、钟惺、祝允明、粱桥、谢肇涮、许学夷、费经虞、谭元春 深趣 梁潜、罩字、孙绪、黄浮、王世贞、李日华、冯後京、陆时雍 天趣( 含自然之趣)方孝孺、林俊、陆楫、金寇、杨祭、黄淮、杨士奇、袁宗道、袁中道、游潜、胡应 麟、王嗣爽、冯时可、谢榛、王文禄、王世贞、费经虞、陆时雍 韵趣张以宁、宋濂、胡应麟、许学夷、冯後京、陆时雍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妙趣孙镶、王世贞、宴坚、冯後京、李虑舁、钱肃桀 理趣 陶安、周叙、周瑛、袁宏道、郎瑛、张吉、张宁 鬼趣王世贞、宋濂、冯後京、费经虞、贺贻孙、陆时雍 情趣吕天成、锺惺、王嗣爽、陆时雍、 高趣( 含高远之趣)吴宽、杨慎、张俭、王昌会、黄溥 萧散冲澹之趣胡翰、黄溥、粱桥、吴宽 境趣陆时雍、锺惺、王昌会 雅趣陆时雍、朱右、 蹄趣黄溥、皇甫淳 玄趣王世贞、李日华 古趣陆时雍 会趣 冯後京 澄趣陆时雍 生趣黄周星吴中蕃 3 2 明诗话中“趣”的相关范畴 3 2 1 趣味,是指一种鉴赏力。“人对各种审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情趣、兴味、 爱好、态度和鉴赏力,是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 1 ( 1 ) “孔文举云: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燕爱矣。陶渊明云:偶有美酒, 颇影狷酌,洒盍舆酣,悠然而桀天。论襟怀,渊明不及文举之豪迈;论趣味,文 举不及渊明之恬夷。然正不富侵劣论也。时可同人则高朋满座,不以为滥;时可 狷桀,则挥杯勃影,不以羯僻。德之,期於得趣而已。”( 洪月诚秋水镜) ( 第十册 p 1 1 0 8 9 ) ( 2 ) 或日:“武陵学不鬻博,而属比富情;才不骋华,而发挥合规。盖苦心考索, 竭力磨洗而後工者。大都精雅闲远,绝颊王孟,至於趣味悠深,声调俊特,又在 韦柳钱郎间,盖卓乎可傅矣。2 3 2 2 生动活脱生趣: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也是“趣 范畴审美意义 的一种体现。朱志荣认为“生趣指审美对象尤其是艺术作品的生动活泼的情趣, 在感性形态中体现出一种生命活力。一 ( 1 ) “汝前生为吾弟子,故我见汝犹怜,当令汝还。诸神皆诺。因得苏。然食饮 俱不纳,无生趣。 ( 沈德符敝帚轩剩语补遗神佛佑人再生) l 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1 0 年版,第1 0 4 页。 2 俞宪:盛名百家诗施武陵集卷首( 第四册第3 6 4 8 页) 。 1 2 第3 章明诗话“趣”的相关范畴 ( 2 ) “誊是时,王子之生趣尽,而犹有生咎,所谓欲哭则不敢欲泣则近於娇人, 以故不得不托之辞,而其辞鄙甚不能工。川 ( 3 ) 古诗一道,世俱视如瓦棺土篆,即有作者,储数而已。其最虢能手,馑驰骋 於七言而止。一至五言,便如泥塑木雕,佯死假活,依檬葫麓,全然生趣。2 ( 4 ) 巴滨浪跻羝生趣,早暮烦君酹我句。3 3 2 3 诙谐滑稽谐趣、风趣 ( 1 ) “王筠行路难批语:徒委苦中醵出一段精细,j 髭深密中骚出一片风趣, 其巧妙微透处,鲍参军不暇,然亦不必。若吴均,则直不能矣。此三人行路难 之大致也。一4 ( 2 ) “李攀馥枯鱼过江泣批语枯鱼过江泣:( 大鱼略小鱼,小鱼略缎蛆, 鳜蛆略沮洳。咯多沮洳涸,请君肆中居! ) 此蒋直叙,而直中亦有风趣。莳之妙, 壹盎在婉? 但直难於婉耳。 5 3 2 4 新颖奇特一奇趣、异趣 ( 1 ) “奇趣:东坡日: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日:日暮巾柴车,路 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簪隙。才意高远,造语精到,如此,如大匠运斤, 无斧鏊痕。不知者,疲精力,至死不悟。 6 ( 2 ) “醉与醒异趣而同道,醉者常訾醒者为拘,醒者常病醉者为纵。屈原日:众 人皆醉我独醒。李太白云: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傅。此皆有话而谓,非真语 也。盖次公见谓醒狂不害为贤,梅圣俞每醉辄叉手温语,苏子瞻乃以为非善饮者, 人之趣固若是异哉! 事或出於偶然,或成於有意,是不可孰一论也。 7 ( 3 ) “学探造化,窘高梗微。德安以成,清和坦夷。安桀寓中,包宙括字。繁壤 千篇,诗家冥趣。8 3 2 5 深致悠远理趣、逸趣在文学艺术中,“理一通常交融在情景之中,理 融于趣,趣合乎理,两者有机的结合,这样表现出来的理和趣才能引起人的神美 愉悦,感觉到一种审美享受。 ( 1 ) “四言古诗与咏物之体,其羲相似。诗家第一难者古诗,模凝太深,未免蹈 袭风雅,多涉理趣,又似铭赞。如咏物太着题,则粘皮带骨而卑陋,稍出格,则 l 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 幽台集序( 第四册第4 4 1 1 页) 。 2 卢世佳:尊水园集略卷九 简斋诗钞序( 第九册第9 1 3 8 9 1 3 9 页) 。 吴中著:敝帚集卷三阅高茔芸所赠长松箕踞图有感( 第九册第9 4 9 6 页) 钟惺:古诗归卷十四梁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