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巨额冲销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巨额冲销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巨额冲销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巨额冲销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巨额冲销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i 摘要 当前在面对会计制度和准则变化时,我国的上市公司纷纷报告了空前的巨 额亏损。而这些发生巨额亏损的上市公司在解释原因时,几乎毫不例外地将责 任归咎于会计制度和准则变化。那么巨额亏损的真正原因何在?有没有巨额冲 销行为存在?其巨额冲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论文的主旨在于采用实证的方法 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论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选择性不实财务披露假说、委托代理理论等作为 理论支撑,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结合我国特有的研究背景, 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并分别从资本市场的需求方、供给方和监管方三个方面 来研究各个因素对巨额冲销行为的影响。 论文首先通过对 2000 年2003 年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非预期盈利情况的 研究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是否普遍存在巨额冲销行为,然后采用 logistic 回归的 方法对筛选得出的 276 家样本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考虑了 7 个与巨额冲销行为 有关的因素,结果表明: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影响上市公司采取巨额冲销行为的 显著因素,当会计准则和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一些过去做假账或采用不稳健会 计政策导致资产负债不实的上市公司,往往将其视为千载难逢之机,选择巨额冲 销,并巧妙地将巨额亏损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与企业情况有关的相应 变量中,企业的规模、高管层的变动、经营困境对巨额冲销有显著影响。企业 规模越大越不愿意进行巨额冲销,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政治敏感性强;高管 层变动会诱使上市公司进行巨额冲销, 这样不仅可以推卸责任和还可以为未来年 度实现盈利拓展空间;上市公司在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也会选择巨额冲销这一粉 饰手法,以便“消化”以前年度因虚增收入、隐瞒费用而形成的不实资产,并将产生 巨额亏损解释为经营环境变化等不可控因素。而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变更和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检验发现它们对巨额冲销的影响非常微弱,不具有统计意 义。 关键词:中国上市公司,巨额冲销,实证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facing the changes in accounting institution and principles at present,listed companines in both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have all reported unoprecedented big deficiency.unexceptionally,they blamed to changes in accounting institutions and principles when explained:what else the real reason and does it really exist?what is the reason for big bath?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these questions empirically. on base of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principal- agent theory and selective release of fake accounting data,combining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coclusion of former literature and the special research background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sis influences in big bath that come from listed companies,government and accounting, fiestly,to find out that whether big bath exists in national listed companies ,a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unexpected earnings in these companies from 2000 to 2003.then,logistic regression is employed to empirically research a sample comprised of 276 companies,7 factors which related to big bath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below:the changes in our countrys accounting policy is an obvious reason for big bath .when the big changes occur in accouting principle and institution .some listed companies ,which used to doing false report and unstable accounting policies that lead to false asset debt will consider the changes as a chance to doing big bath,and will contribute it to the new principle and institution . in varieties which have relation to enterprises,size,changes in stochholders and senior managers all have effective influence.more huge, the company is more unwilling to take bath .this shows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have strong sensitivity in policy ; variance in management will lead to big bath in listed companies.the reason is to avoid responsibility and increase reture in the future ; when being in trouble ,the listed companies usually adopt big bath to minimize false asset that came from income increasement and expenditure conceal before.they also explain these amazing loss on uncontrollable factors,suchasmarketingenvironmentchange.inthevarietiesofcompanies accounting ,except for marking dilemma ,all have obvious effect on the big bath. as for the changes of stockholders and accounting companies,the research proved that the influence is less and has no statistical meaning. keywords: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big bath, empirical study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1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1 年对中美两国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中国的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开 始执行比较稳健的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准备”,以夯实利润确定基础;美国 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 141 号准则企业合并和 142 号准则商 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取消权益集合法,对商誉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 计提减值准备,不再进行摊销,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夯实资产使利润确定基础更加可 靠。面对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中美两国的上市公司纷纷报告了空前的巨额亏损: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2002 年伊始,就创下了一项令人震惊的世界 记录:一个季度亏损 542.4 亿美元。其中,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而确认损失竟高达 542.03 亿美元,占该季度亏损总额的 99. 93%。 位居第二的是 jds uniphase corp. (以 下简称 jds),该公司 2001 年 7 月计提了 448 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其中绝大 部分是并购产生的商誉。排名第三的是其会计问题目前正接受美国证券交易管理 委员会(sec)调查的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 inc.以下简称 worldcom),该公司在 2002 年第一季度发布了预亏公告,称目前正在对商誉进行评估以便在 2002 年第二 季度计提减值准备,预计金额为 150 至 200 亿美元。上述三个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天 文数字般的商誉减值准备,报告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亏损。其背景主要是,fasb 于 2001 年 7 月颁布了 141 号准则企业合并和 142 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 产 ,要求上市公司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执行,并鼓励提前执行。 141 号准则取 消了权益集合法(pooling of interest method),要求采用购买法核算收购兼并。142 号 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停止对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以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 形资产进行摊销,改为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 如果一个报告单位(reporting unit)的账面净资产高于其公允价值,商誉就视为已发 生减值。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 2001 年中国财政部为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要求 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比较稳健的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准备”的政策出台后, 上市公司也纷纷报告了惊人的巨额亏损, 深沪两市前十个亏损大户报告了 113.3 亿 元的亏损,比 2000 年度的 27.4 亿元增长了 3 倍多。作者发现,这些发生巨额冲销的 上市公司在解释巨亏的原因时,几乎毫不例外地将责任归咎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 化。 经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各个公司采取巨额冲销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功效” 却大同小异:通过巨额冲销,消化以前年度的不良或不实资产,为未来期间的盈利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2 造空间。 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是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巨额冲销的 影响因素,国内外学术界、职业界和监管界进行过一些研究探讨,其中国外研究 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在我国,资本市场恢复于 80 年代,其发展还只有短短十来年的时间,系统研究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 多见,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巨额冲销更是缺乏经验性的证据。 影响巨额冲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国家、不同资本市场环境下其研究 的结果又有所不同。尤其是我国具有特殊的背景和发展状况,大部分上市公司由 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股和法人股往往占绝对比重导致所有者缺位以及经营者 的权利被无限放大,公司经营层通常由政府部门行政任命,总经理和董事长大多 兼任,“ 一股独大” 、“ 内部人控制” 、股权集中、监事会徒有虚名等导致的公司治理 结构缺陷更加深化了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另外,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主要基 于会计数字的配股资格规定,以提高再融资的“ 门槛” ,对亏损公司也有相应的惩 罚政策,这导致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有动力采取盈余管理。由 此可知,识别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采 取巨额冲销行为的现状,这对弥补我国在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的不足,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将为我国上市公司监管者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上市公司难道不担心巨额冲销的市场反应?作者认为,由于巨额亏损在会计报 表上通常以非经常性损益的方式予以反映,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或控股股东并不惧 怕巨额冲销的市场反应,因为他们洞悉了投资者的心态:(1)在半强式和强式的有效 资本市场里,投资者关心的是上市公司可持续、日益增长、可带来现金流量的盈利 来源,它们不在乎未涉及现金流出的一次性非经常性损失;(2)投资者通常认为,“小 亏=大亏”,“大亏=黎明前的黑暗” 。不难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公布巨额亏损时,其股 票价格不跌反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 2002 年第一季度公布 542.4 亿美元巨亏 的当天,其股票价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 在美国,上市公司不惧怕巨额冲销 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与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机制有关。美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一 般是由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的财务分析师以“首通电话达成的共识性预测” (first- call consensus forecast)按季度或年度基础进行的。这些财务分析师进行盈利 预测时,一般要剔除不具可预测性的非经营性损益项目,在确定上市公司实现的利 润是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期时,理所当然地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因此,只要 将巨额冲销反映为非经常性损失,即使上市公司报告了巨额亏损,也不会遭到华尔 街的惩罚。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 ibm 公司在 1993、1999 和 2001 年多次将处置资 产和股权所实现的数十亿美元非经常性收益用于冲减 “销售、 一般及管理费用” (经 常性损益项目)的原因。通过本文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回答诸如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3 巨额亏损的真正原因何在?有没有巨额冲销行为存在?其巨额冲销的原因是什 么?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是否有效、我国上市公司的状况如何、高管 人员是否存在利用巨额冲销粉饰报表的现象、促进和减少巨额冲销可能性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只要找出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就能加强对上市公司进行监 管的力度。 我国资本市场为与国际接轨在不断发展,近年来为了与国际接轨和规范我国 资本市场,颁布了一些准则条例,比如证监会于 2001 年 8 月 16 日颁布的关于 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财政部于 2001 年 11 月 29 日颁布的 企业会计制度等,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些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是否有效,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也对监管者制定有助于改进我国证券监管 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 1.2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采取巨额冲销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是否真实客观?身为理性经济人的高管人员是否背 离股东利益选择不实财务披露?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考虑: 1、与上市公司有关的相关因素对巨额冲销是否有影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 企业的规模是否有品牌效应?是否会影响企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同一个企业在 经营状况不同年份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有显著差异?发生经营困境时,企业 是否会采取巨额冲销的这一粉饰手法来“消化” 以前年度因虚增收入、隐瞒费用 而形成的不实资产,以便将产生巨额亏损解释为经营环境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企业 中的高管层发生变更时,企业采取盈余管理的情况又是如何?企业高管层变更与 巨额冲销的关联性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是否会为了达到推卸责任 和为未来年度实现盈利拓展空间的目的,在高管层发生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形 式来粉饰报表? 2、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是否对巨额冲销产生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 理结构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股权集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那么控股股东 的更换是否也会影响巨额冲销行为的发生? 3、会计制度和准则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的规范手段,必须与时俱 进,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迁,不断作出动态调整和完善。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会计制度和准则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淡化配比原则,转而以资产负债观作为收益确定基础。 我国从 1998 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计提 “四项准备” ,2001 年进一步升格为 “八项准备” ,2000 年还颁布了“或有事项”准则。这些制度和准则背后所蕴涵的会计思想与美国如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4 出一辙,即只有夯实资产和负债,才能使会计报表上报告的利润真实可靠。 客观地说, 中美两国最近几年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准则的 变化,是否会被少数上市公司所利用呢?当会计准则和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一些 上市公司,是否会选择巨额冲销,并巧妙地将巨额亏损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呢?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对我国资本市场加强监管逆?我们期待采取实证的方法 来进行验证。 1.3 本文的结构体系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 本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动机,提出本论文将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文的创 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分析这 些研究的范围及相应不足。 第三章与盈余管理有关的理论分析 本部分主要阐述与盈余管理有关的信息不对称理论、选择性不实财务假说、 委托代理理论等,提出本文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章研究设计 本部分主要包括提出实证假设,实证步骤,资料来源,样本选择及依据,因 变量和自变量的设定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五章实证结果和分析 本部分主要将收集的样本资料,利用研究设计的验证过程作出系统验证和分 析,并对实证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其中包括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巨 额冲销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分析。 第六章实证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本部分着重概括了本实证研究的结论;说明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改 进的方向;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上市公司、事务所及其监管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 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5 图 1.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figure 1.1 the study plane of the paper 1.4 本文的建设性工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了建设性工作: 1、从整篇论文的研究视角来说,本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本文将从三方面系 统地研究各个因素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分别是:资本市场的供给方、需求方和监 管方。研究中纳入了近年来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的有关监管政策及规定 作为研究因素,这在我国近年来盈余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中还是少数;与同类研 究相比,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系统,有利于我们使用的统计软件更有效的拟合, 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2、在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本文将对前人研究所考虑因素进行重新筛 选,同时还将考虑:(1)一些国外文献研究了高级管理层变动对巨额冲销的影响, 而在我国此类研究尚属少数,这可能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和发展建立的时间 较短,因此,本文将统计 2002 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变动的情况,并研究其对巨 额冲销的影响,以期观察变更后的会计政策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2)直接研究 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董事会特征等因素对巨额冲销的影响;(3)考虑会计政策变更 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因为随着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迫切地需要我国的会计制 度早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在这种背景下最近几年我国会计制度变革步伐不断 加快。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绪论 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与盈余管理有关的理论分析 研究设计 巨额冲销行为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与分析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6 3、从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看,在对巨额冲销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文献的研究 理论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将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本文研究巨额冲 销问题的理论支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7 2文献综述 巨额冲销是盈余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 究都比较活跃,众多国内外会计学家对盈余管理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 研究和探讨,从而丰富了我们对会计的认识,促进了会计实务的发展,使会计学 成为一门日趋完善的学科。 会计信息应该基于反应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经营绩效和财务风险真实状况而 作出。然而,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于上市公司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公司高管层 在对外披露会计报表时将不得不考虑市场的反应,这时高管层可能通过牺牲会计 信息质量 比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行使估计判断,操纵或伪造财务报表 来误导投资人的价值判断。 在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有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已成定论。例 如,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为了使将要发行的股票以较高价位顺利地上市发行, 往往对募股说明书中报告的净收益进行操纵。这对盈余管理类型的影响是显而易 见的。 fried- lan(1994)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论证,他以美国 19811984 年间 155 家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为研究样本,观察企业在公开上市之前最近的会计年度 中是否进行盈余管理。fridelan 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在公开上市前 确实通过盈余管理增加了报告净收益。1对于这些因素,专家们都已取得共识并 早已将其列入产生盈余管理的动因中,不在讨论之列。但其他的一些因素对盈余 管理的影响并不是直截了当的。 2.1 国外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目前已经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关于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会计学者 斯考特(scott)1997 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认为, 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的一种具体体 现。2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 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事实上,从 其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 对会计盈余或者说利润的控制。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1989 的盈余管理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 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3此定义是建立在会计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8 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的。所以,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 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 (实际上,由于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利润数字的控制或管理 必然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中的数字)。对盈余管理的了解,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 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 因素的研究,在国外相关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1 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 动。一种情况是企业原来的高级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根据奖金计划假设预计,此时, 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愿意采用使报告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来达到奖金最大化的 目标,并且报告净收益体现了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理想的净收益水平可使管理人 员载誉而退,因此,在高级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时,企业盈利往往呈现出上升趋势;第二 种情况是企业效益差,管理人员面临被解雇的危险。此时,企业管理人员也会尽其所 能地进行盈余管理,使报告净收益不至太“难看”,以此来避免被解雇的命运。而对 于新任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在上任时,往往会注销 一笔巨额资产,特别是在可把注销资产的责任推到前任管理人员身上时,更乐意采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leopold bernstein (1970) 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 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 4 michael l. moore(1973) 首先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高管层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会计政策变 更的三种类型,并在收集1966- 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 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 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5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 )为研究巨 额冲销与高管层变动的关系,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 关性,他搜集了1970- 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 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6此外,susan pourcian(1992)针对巨额冲销和高管层变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管层变动 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 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73 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 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7这与迪安基诺deangelo et al. 等199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的 是首席执行官可能会注销一笔巨大的资产以提高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新上任的首 席执行官同样具有这种动机特别是在可以把注销巨额资产的责任推到前任首席执 行官身上的时候。8 墨菲morese and zimmerman (1993)对这些动因进行了研究他们考察了研究发 展费、广告费、资本性支出以及应计项目四项操控性变量,即与盈余管理有潜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9 联系的变量的变动。9其研究包括了从1971到1989 年间有关美国公司中首席执行 官变动的大量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项变量确实会影响公司的实际经营尽管 减少研究发展费广告支出以及资本性支出可以有效的提高当期盈利,但是对于公 司而言,这种做法的潜在成本过高因为公司未来的竞争地位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 义上说调整应计项目和会计政策所花费的成本会较少因为除了存货采用后进先出 法计价外它们严格的说只是一种帐面上的手段不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或当期的 现金流量但是利用诸如研究发展费此类变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存在。 morese and zimmerman(1978)也发现在效益不好的企业新任首席执行官会注 销一大笔资产以提高盈利10。 此外布欣(1993)在对管理人员非正常更换的研究中也 得出类似结论,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1。如果不考虑方法问题 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些企业业绩不佳的经营者为了避免被解雇进行了盈余管理,但 是没有被发现。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就要排除在研究样本之外。另一个可能性是即 将离任的管理者在离任之前进行过盈余管理并增加了盈利,但是操控性应计项目 被操纵后必然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首席执行官离任年度盈利受损。然而进一步 研究发现如果董事会对业绩不佳即将离任的经营者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监督特别对 诸如研究发展费用这类影响企业实际经营的变量格外关注会使经营者进行盈余管 理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董事会的监控内容会根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同, 而有所不同。例如,一个地位牢固的可控制董事会的经营者自然感到没有必要进 行盈余管理。总之,在管理人员变动的前后时期,往往会发现企业进行了盈余管理。 2.1.2 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什么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呢?从功能上讲,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种利害关系人的 正式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基本目的就是弥补各个利害关系人在信息上的不 对称性、契约上的不完善性和责任上的不对等性,以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利、责 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统一。从狭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 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上讲是 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的安排,这些 安排决定了企业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 不同企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这样一些问题。 1996 年 dechow 等进行了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研究。他们发现, 容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非常薄弱,它们很少设立审 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内部控制委员会,而且由创建公司的总经理兼任12。 beasely(1996)也报告了类似的研究结果。13这些研究表明,一个公司如果有盈余 管理的动机,并且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话,那么它们更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10 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已成 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2.1.3 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 时,通常会选择盈余管理行为。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是那些发生财务困境的 公司的会计选择问题,一般认为,那些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 计选择,因为这样可以使管理人员保全其职位,减少公司董事会和监管部门的监 督和干预,同时使公司的盈余能够满足债务契约有关条款的要求,避免或推延违 约成本的发生。但 deangelo、斯基诺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 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 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14。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研究的是公司为避免报告 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结果发现,公司中确实存在避免报 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而且这些公司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管 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夏马和斯迪文 森研究了将要破产公司的可操纵型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及其对发展与运用破产预测 模型的意义。研究结果发现:将要破产公司会比其他公司做出更多的有利的可操 纵型会计政策变更, 而且更有可能比其他公司做出有利的可操纵型会计政策变更; 将要破产公司会比其他公司更有可能为了对其盈余和总资产产生重大有利影响而 采取有利的可操纵型会计政策变更15。 2.1.4 税收原因 所得税是促成盈余管理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 企业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税额时,是采用税务 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是可供企业自 行选择的,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后进先出法的选择。 在物价上 涨的情况下,企业如果想减轻税负,往往采用后进先出法来提高存货发出的成本,降 低盈利水平。企业交纳的税款减少意味着节约了现金流量,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 现金流量的节约对股票价格造成的影响往往大于由于采用 lifo 而使报告净收益 降低所造成的影响。sunder 于 1973 年第一次对这种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 论:在物价上涨时,企业将 fifo 转换为 lifo 可对股票价格造成良好的影响16。可 见,税负节约对企业大有好处,那么企业为减轻税负而进行盈余管理也就不足为奇 了。 2.1.5 政治成本 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是政府宏观调控和重点监督的对象,其政治敏感 性尤为强烈。此外大规模企业还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公众和媒体对规模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11 大的上市公司的声誉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面,规模越大的上 市公司越是愿意进行盈余管理。 莫业叶在 1988 年研究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盈余管 理行为时发现: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可能达不到规定下限时,银行管理人 员为了减少管制成本和避免违反负债契约,会调整应计会计计量方法已增加帐面 盈余,提高资本充足率17。琼斯研究的是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进口救济调 查期间,调查公司是否采取了调减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研究,琼斯发现: 调查公司在接受进口救济调查期间会做出调减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向美国国际 贸易委员会表明其受损的严重程度,以提高获取进口救济或增加救济金额的可能 性18。凯易研究的是美国电报电视行业公司在接受国会对其有关服务率的调查是 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其调查背景是:美国国会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对电报电视行业公司是否符合有效竞争的要求进行调查,并据此决定是否对这些 公司的基本服务费进行管制。凯易的研究结果表明:电报电视行业公司在国会调 查期间会比其他期间有更多的负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在国会调查期间,公司负 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额的绝对值大小与电报电视业务在公司中的重要程度正相 关; 在国会调查期间,公司负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额的绝对值与服务费率管制对 公司的影响程度正相关19。 2.2 国内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于西 方国家的新问题和新现象,盈余管理也必将呈现中国特色。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无论是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配股还是特别处理(st)或终 止上市,都把会计盈余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如果我们将以上政策、制度看成是 企业与证券监管部门间签订的一项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契约,由于存在着信息不 对称情况,企业管理层就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计划经济的烙印,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 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更 大。归纳起来,我国关于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所示: 2.2.1 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陆建 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为验证 该结论,陆建桥收集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22 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 外选择了与各亏损上市公司行业相同、 规模相类的 22 家盈利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进 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一)在亏损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公司存在着 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会计处理,不仅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12 额显著的小于零, 而且还显著的小于上年数和相应的控制样本数。 (二)在亏损上市 公司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现实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显 著的大于上一年, 而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亦为异常正值。 (三)在亏损上市公司扭亏 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不仅显著的大于零和控制样本公司,而且其应计利 润总额、 应计利润变动额显著的大于亏损年度。 (四)这些亏损公司主要是通过管理 应计利润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 (五)在各种应计利润项目中, 亏损上市公司又主 要是通过管理短期的、与营业有关的应计利润项目,如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 等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的20。 2.2.2 公司治理结构 经过数年的公司制改造实践,我国虽然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公司治理结构, 但无论是外部治理结构还是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都相当明显。 就外部治理结构来说,首先是资本市场不健全。一方面,国有股权主体缺位 造就了一种僵化、低效的产权结构;另一方面,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比重较小(2000 年底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 63%,金融股除外),即使购入全部流通股 也不能形成对企业的控股权。这样,资本市场丝毫没有起到约束经理人行为的功 效,而仅仅成了企业的一个免费融资场所。低效率的资本市场使得股票期权之类 的激励机制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经理人市场也尚未形成。由于国家股 和国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企业经理人几乎全部由政府部门任命,对其进行的业 绩考核也有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而 60 岁则是其法定退休年龄。经理人受托责任履 行情况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也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就内部治理结构来说,则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首先,由于国有 股权“一股独大”以及主体缺位使得持股主体行为能力和股权权能发生背离,股 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据统计,沪深交易所 1104 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 45%,个别的占到 80%- 90%。 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合二为一, 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监控关系的失衡,给“内部人控制”打开方便之门。再次, 上市公司与控股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没 有实现真正分开,控股股东以次控制或操纵上市公司。最后,监事会成员大多来 自企业内部,不仅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的情况下,他们也无 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 吴雅辉(200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内部董事 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 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21。 我国由于具有特殊的背景,所有者缺位、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股权集中 性以及盈余管理动机等导致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使我国上市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13 的空间。刘立国,杜莹(2003)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对公司治理与盈余 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执行董事比例、内部 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 22 2.2.3 ipo 在我国特有的额度制下,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并且,企业过去的经 营业绩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故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公司有进行盈利管理的动 机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通过某种手段,如寻租活动获得了上市资格,更需要 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另外,一旦获准发行股票,公司过去的经 营业绩又会直接决定或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格与股票的顺利发行。盈余管理显 得更为重要。aharony,lee和weng(2000)考察了1992至1995间83家发行b股或h股的 公司.他们发现在ipo当年,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23。 文章也同时发现未受保护的行业的收益下降比受保护的行业在统计上更具有显著 性,发行h股的公司比未发行h股公司下降的更多。林舒、魏明海(2000)则对同一 期间发行a股的公司进行了研究。作者考察了a股公司ipo前后的收益表现,发现a 股公司资产收益率在ipo前2年和前1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并不 以ipo当年为分界线呈倒v形分布。他们应用调整后的deangelo模型对上市公司进 行检验,发现这些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从而得出结论:工业类公司在ipo前运 用盈余管理美化收益是其ipo后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24。另外,由于我国对股票发 行资格有较严的管制,公司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上市资格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公司 在发行过程前的盈余管理动机属于监管动机。 2.2.4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 我国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集中于对资本市场动机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充 分体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鲜明特点。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制订 了许多严格的措施来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 亏损企业将被 st 或 pt,甚至终止上市; 企业的再融资(主要是配股)必须达到相应的最低的盈余水平。在这样的制度安排 下,避免受到特殊处理、退市,或达到配股要求,就构成上市公司重要的盈余管 理动机。haw、qi、wu 和 zhang(1988)从证券管制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 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他们的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成功地利用了涉及 “线 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收益指标的要求25。孙铮、王跃堂(1999)陆宇 建(2002)对亏损和扭亏的上市公司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在微利和严重 亏损区间分布比较集中26。 孙铮等应用的研究方法都是分布检测法。 陆建桥(2002) 运用扩展的 jones 模型对上交所 22 家亏损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得出结 论:上市公司通过操纵性应计项目在首次亏损年份调减收益,在首次亏损的前一年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14 份和扭亏为盈年份调增收益。蒋义宏(2002)则选择 2000 年首次亏损、扭亏和摘帽 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他指出:亏损上市公司不仅通过应计项目也通过非经 常性损益项目调整收益27。陈晓(2003)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扭亏为盈这一“变脸” 现象。研究结果显示:除了操纵性应计利润、关联交易、重组活动和亏损类型也 对其扭亏起到了显著影响28。 我国许多学者也对上市公司的配股动机进行了研究。 蒋义宏、魏刚(1998)和 haw 、qi、wu 和 zhang(1998),刘杰(1999),孙铮、李增泉 (1999),陆宇建(2002)对上市公司的 roe 分布进行了统计,都发现上市公司的 roe 集中在配股生命线(roe 等于 10%)右侧。这些研究说明上市公司可能为配股而进 行利润操纵。陈小悦、肖星、过晓燕(2000),陆宇建(2003)对上市公司的应计利润 总额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具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额比非临界 公司显著要高29。蒋义宏(2002)研究了临界公司的净利润与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 的差异, 发现临界公司的二者之差大于其它公司。 陈晓(2003)则从寻求上市公司配 股之后业绩大幅滑坡的原因出发,指出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进行盈余管理是 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处于转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的研究也指出 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盈余管理特殊手段和现象。陈晓、李静(2001)和 chen 等 (2003)分析了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发现作为许多上市公司主管机关的 地方政府也参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政府以大量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帮助 上市公司取得配股资格。chen 将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共舞”称为“中国 探戈” 30。吕长江、王克敏(1999),lee、xiao(2003)发现中国许多业绩一般,但 净资产较高的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采用降低净资产即发放现金股利,以达 到增加净资产收益率的目的。现金股利也成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方式。31 2.2.5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无论盈余管理是增加或降低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盈余管理本身会增加上市 公司的潜在风险,是毋庸置疑的。当盈余管理是一较普遍的现象时,它与注册会 计师的审计意见之间也就存在相应的内在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盈 余管理现象,其内在的风险将会增加,从风险向型审计来看,注册会计师就不应 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我们推断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之间应 该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 张永奎、 刘峰对中国资本市场上 1998 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分别选取了 128 家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上市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