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wa l s h s e s s e n t i a l h i s t o r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o b j e c t i v it y o f h i s t o ry . p h i l o s o p h y v i e w f i e l d r e s e a r c h a s w e l l a s t h e l o g i c a l o n o b j e c t i v i t y i s t h e o f we s t e rn o f wa l s h s i n t h e w e s t e rn h i s t o r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f i e l d , o b j e c t i v i s t s t a k e t h e t h e o ry o f r e fl e c t i o n a s t h e b a s i s o f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 i n h i s t o ry w h i c h c a n t b e c h a n g e d b y h u m c o n f i r m t h a t t h e o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h i s t o ry . b u t r e l a t i v i s t s t a k e h o l d t h a t t h e r e i s a l w a y s a n s s u b j e c t i v e d e s ir e , t h u s e x p e r i e n c i s m a s t h e o r i g i n o f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a n d h o l d t h a t t h e r e i s a l w a y s s u b j e c t i v e f a c t o r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s u b j e c t s i n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o f h i s t o ry , t h u s d e n y t h e o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h i s t o ry . t h e i r o n l y d i ff e r e n c e i s t h a t t h e f o r m e r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o n t h e o b j e c t b u t t h e l a tt e r p a y t h e i r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s u b j e c t . t h e i r a r g u m e n t i s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wa l s h s t h o u g h t o n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o b j e c t iv i t y o f h i s t o ry . wa l s h s d e e p r e s e a r c h o n k a n t s p h i l o s o p h y m a d e h i m b e a b l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o b j e c t i v i t y f r o m c o n s t r u c t i s m . h e t h o u g h t t h a t h i s t o r i c a l p a s t o f o n t o l o g y i s h i s t o r i c a l t h i n g - i n - i t s e l f , b u t t h e p a s t o f h i s t o ry o f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i s h i s t o r i c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 t h i s i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b a s i s o f wa l s h s v i e w s o n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o b j e c t i v it y .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a i n t h e p r o b l e m b e tt e r , w a l s h e x p o u n d e d h i s t h o u g h t i n t w o l e v e l s : c o g n i t i o n o f f a c t s a n d c o g n i t i o n o f v a l u e . a s f a r a s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 i s c o n c e rn e d , h e r e f u t e d o b j e c t i v i s m b y r e f u t i n g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t h e o ry , t h e n r e f u t e d r e l a t i v i s m b y r e f u t i n g c o h e r e n c e t h e o ry . t h e r e f o r e , h e t h o u g h t t h a t t h e t r u t h o f t h e c o g n i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 l a y i n a s o rt o f t r u t h o f c o l l i g a t i o n . a s f a r a s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v a l u e i s c o n c e rn e d , h e e x p o u n d e d e m p h a t i c a l l y t h e p r e s u p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i n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o f h i s t o ry . s k e p t i c i s m d e n i e d t h e o b j e c t i v i t y , w h i c h s h o u l d b e r e f u t e d b y wa l s h . t h e o ry o f o b j e c t i v e h i s t o ry i d e o l o g y t r i e d t o b u i l d u p a s e t o f u n i t e d p r e s u p p o s i t i o n t o r e a l i z e t h e o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h i s t o ry c o m p l e t e l y . w a l s h t o o k a n a p t i t u d e o f s u s p e n s i o n o f j u d g e m e n t t o t h e a b o v e v i e w a n d p u t f o r w a r d h i s p e r s p e c t i v i s m. wa l s h s a p p r o a c h o f r e p o s i t i o n i n g o b j e c t i v i t y h as e x e rt e d g r e a t i n fl u e n c e i n t h e w e s t e rn h i s t o r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f i e l d . i n t h e l a t e r p a r t o f t h e t w e n t i e t h c e n t u ry , s o m e h i s t o r i a n s l i k e ma n d l e b a u r n a n d t u rn e r u p h e l d t h e o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h i s t o ry . i n s p i r e d b y t h i s , w e t ry t o r e c o n s t ruc t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o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h i s t o ry b y a n e w e x p l a i n i n g o b j e c t iv i t y fr o m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o b j e c t iv i ty - i n - i t s e l f a n d o b j e c t i v i t y f o r i t s e l f . b e f o r e w a l s h , o b j e c t i v i t y - i n - it s e l f i s t h e c ru x o f t h e e n d l e s s d e b a t i n g b e t w e e n o b j e c t i v i s m a n d r e l a t i v i s m .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m i s a n i n t e g r a t e d h i s t o r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i n c l u d i n g p e r f e c t h i s t o r i c a l o n t o l o g y ,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a n d me t h o d o l o g y . ma r x i s t h i s t o ry p h i l o s o p h y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o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o b j e c t i v i ty f o r i t s e l f i s t h e o n l y r e as o n a b l e a p p r o a c h . k e y wo r d s : wa l s h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o f h i s t o ry o b j e c t i v i ty c o l l i g a t i o np e r s p e c t i v i s m 引 言 ( 一)问题的由来 1 6世纪的一天,英国历史学家拉里正在伦敦撰写他的 世界史 ,突然, 他听到塔外传来一阵喧闹, 看到很多人在骚动和争吵。 于是他十分详细地记载 了目睹的一幕。 在他看来, 作为一位亲眼目 击者, 他理所当然地把握了该事件 的真实情况, 如果有一天这件事写进历史著作, 他当 之无愧就是最有权威的见 证人和发言人了。 第二天, 他的一位同样目 击了这件事的朋友来访时谈到这件 事。当他听到这位朋友对这件事的讲述时,内 心感到无比骇然,因为他的朋友 的叙述和印象与他的所见所思大相径庭, 这使他不禁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发生了动摇。对于同样目睹了当下同一件事的两个人来说, 看法都有如此大的 距离, 那么, 对于那些久己消失的历史, 我们难道有可能客观地认识吗?于是, 他默默地把书稿一页一页地扔进火中 烧成了灰烬。确实,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 题是历史哲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沃尔什在其名著 历史哲学导论一 书中也把它看作是历史哲学当中一个最重要却又最棘手的问题。 沃尔什有着强 烈的问 题意识, 他紧紧围绕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论述。 哲 学的永恒魅力也许并不在于是否为解决哲学问题提供了现成的、 一劳永逸的答 案, 而在于提出问 题的方式及其尝试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以为全面而深入 的研究沃尔什的历史认识论, 领会他解决问题的思路,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 厘清历史哲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之实质。 (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思路 历史哲学是沃尔什一生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9 5 1年出版的 历史哲学导论在西方历史哲学界影响广泛。 美国历史评论评价本 书, 认为“ 它应该为每一个对历史或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者所必备。 ” 美国思想 史家伦德尔认为沃尔什的 历史哲学导论 是英文著作中有关历史哲学思 想的最好一部简明论著。 加拿大历史哲学家德雷则称它为是有关历史哲学问题 的最好总结。国内理论界对历史认识论方面近年来逐渐有一些讨论, 特别是历 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越来越为历史哲学界争论的焦点, 但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 集中在宏观思路、 整体方向等一些问题上, 很多个案还没有展开深入细致的研 究。相应地,我国学术界对沃尔什历史认识论思想大多数是零散性的研究, 缺 乏整体性把握。 迄今为止, 对沃尔什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何兆武、张 文杰先生移译了其名著 历史哲学导论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1 年版) 以及何兆武先生在译序中对沃尔什历史哲学思想的述评。同时, 何兆武先生在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6年版) 以及 当代西方著名 哲学家评传( 第七卷)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 9 9 6年版) 等学术著作中都一再评介 过沃尔什的历史哲学思想。另外, 袁吉富在其专著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 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中论述了沃尔什关于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的 观点; 何平在其论文(00 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认识论的发展( 载 史学理论研 究2 0 0 0 年第6 期)中涉及到了沃尔什的配景理论; 严建强、王渊明在其学术 论著 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西方历史哲学 (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中论述了沃尔什关于历史哲学的划分的思想。总的说来, 国内对沃尔什的历史 认识论研究尚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基于上述缘由, 笔者以微薄的学识尝试着 对沃尔什历史认识论作一些相对全面系统的探讨, 始终突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这一核心问题, 追溯其根本的哲学主张,考察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研究进 程, 从而尽可能使其思想得到系统的展现,以期或许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些 许学理上的凭籍。 思想主要是用文字来表达的, 但文字不一定能完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 想, 思想也不一定恰好就是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或意义。 我们所面对的仅仅只是 沃尔什的著作, 更何况我们对著作本身的探讨注定是一些“ 见仁见智” 的看法。 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 事实上, 谁也不会愿意声称自己整个地、 或在某些问题上成功、 准确地表达了哲学家思想的原意。 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 我们只是在自己所认为的沃尔什历史认识论思想原意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些探 讨。 为了尽可能把握原意, 我们尝试着紧紧抓住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这一问题, 把 沃尔什看成是一个同我们一样在思想和探索着这一问题的人, 共同的思想境遇 或许可成为我们研究沃尔什历史认识论思想的有力凭籍。 ( 三)沃尔什其人及根本哲学主张简述 沃尔什( wi l l i a n . h .w a l s h ) 于1 9 1 3 年1 2 月1 0日 生于英国利兹城一个下层小 资产者家庭。 他父亲是浸礼会教徒而母亲是天主教教徒, 所以 他从未受过洗礼, 这被他引为 憾事。1 9 3 2年入牛津大学默尔敦学院从事研究古典学术, 同时跟他 的导师缪尔( g .r . g .m u r e ) 学习扫学升获得优异成绩。 1 9 3 6 年当 选为该这院助理 研究员。1 9 3 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应征入伍服役。1 9 4 7 年重返牛津, 续缪 尔任哲学研究员及导师。随后,转任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讲师, 1 9 6 0 年任爱丁堡 大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讲座教授, 直迄1 9 7 9 年退休为止, 1 9 8 6 年4 月8日 逝世于牛津。 历史哲学是他一生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主要著作有: 理 性与经验) ( 1 9 4 7 ) , 历史哲学导论) ( 1 9 5 1 , 修订版1 9 6 7 ) 形而上学 ( 1 9 6 3 ) , 黑 格尔 伦理 学 ( 1 9 6 9 ) ,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 批判 ( 1 9 7 6 ) , 另有 论文数十篇。 我们以为哲学家与平常人一样, 总是不可避免的“ 戴着眼镜” 来认识世界和 看待问题。 哲学家们根本的哲学主张不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关涉着他看待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样看来, 理解沃尔什的历史认识论思想, 我们有必要对 沃尔什其人及根本哲学主张作一些追溯。 沃尔什的导师缪尔本人的教条气息很 浓, 坚守自黑格尔下迄格林和布莱德雷这一当时已告式微的唯心主义传统而反 对正在英国风行一时的、以摩尔和罗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者一般都不重视哲学史, 尤其反对形而上学。沃尔什对当时的各个学派都做过 深入研究, 一方面他接受从笛卡儿至黑格尔的各家系统哲学, 另一方面也接受 当代流行的各个学派, 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本世纪中叶, 语言哲学在西方( 尤 其在英、 美) 几乎成为主流时, 他虽然也对赖尔和奥斯汀等人的理论表示过赞许, 但又力挽狂澜, 坚持强调历史哲学中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点上, 他有似于 克罗齐和柯林武德) 。 他不同意语言哲学所强调的语言是哲学唯一的( 或至少是 主要的) 内容和对象。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沃尔什面 对历史学的许多共同问题却走上了独特的理论探索之路, 这些取决于他的根本 哲学主张。 一、沃尔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思想背景 我们并不认为哲学家们的思想主张与思想背景之间有确凿必然的关联,在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能简单的说由于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背景, 因而产生了对 应的思想主张。 但是, 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为了更好的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观点, 作一些历史考察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领会哲学家们在思考某一问题 时所面对的思想境遇, 体验他探索的心路历程, 从而与哲学家一起来思考问题。 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界对历史学的深刻反思是沃尔什历史认识论思想形成 的整体理论背景。 为此, 我们将揭示各派学说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上各持 己见的认识论根源 、理论价值及根本缺陷,从而理解沃尔什在思考这一问题 时所面临的思想困境及摆脱理论困境的思路。 ( 一) 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对客观性的苛求 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起源于塔西陀、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卢基阿努斯等 古典历史学家的治史原则和方法。 塔西陀之前的西方历史学家虽然从感性中抽象出了历史学家应秉持的最一 般原则“ 真实”的原则, 归纳出历史学家的基本目 标在于真实再现过去的 经验, 但问题的讨论却大多集中于实现真实的具体方法, 特别是如何处理直接 或间接的史料问题上。塔西陀在其代表作 历史和 编年史的前言中提出 了客观主义原则。他发现历史认识失真的关键在于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情感, 如先验的爱憎, 忿偏等等, 因此, 历史学家应该“ 去除爱憎之情” 、 “ 无忿无偏” , 始终保持 “ 超然中立”的纯客观立场。塔西陀认识到了历史认识活动中始终存 在主体的主观因素 ( 尽管他对之采取了 简单排斥的作法) ,这标志着西方历史 认识论对主体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 塔西陀的概 括是历史认识论上的显然进步。 公元2 世纪的希腊裔罗马人卢基阿努斯关于治史原则和史学本质的认识已 经与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家几乎处在同一认识水平上。他认为:“ 历史学家唯 一的事就是按原样叙述一 切” 。 (i ii p 39 ) 换言之, 历史学家 在如实直书时应具有物我 两忘、 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对历史学家而言, “ 他是言论自由和真实的朋友, 不受任何友谊和敌视的主使, 不懂宽容或残酷, 不知虚假的耻辱或恐惧; 人在自 己的书中是异国他乡之人, 或者是一个无祖国的人, 不知道法律, 除了本人, 头 顶上没有任何统治者, 在各方面都不人云亦云, 只陈述那真实的一切。 ”( i ip 4 u 在 他看来, 历史学家唯一的法则便是尊重客观实际,“ 真实是历史的本质, 凡打算 撰写历史的人应当仅仅为真实服务, 不应当顾及任何其他的东西。 d (i 1 1 3 9 ) 卢基阿 努斯同塔西陀一样, 从认识论的层面强调客观如实的再现历史真实。 在 历史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希罗多德把自己 看着是一个 “ 转述者” 和 “ 评论者”。 许多相同的历史事件被不同的表现者加以 渲染, 于是他将不同 人 历史的叙述 ( 这些叙述往往只是一种感知的回忆) 记载下来。希罗多德深信, “ 人们总不会像相信眼睛那样地相信耳朵。 , f (iia p 4 ) 既然如此 他对自己 所见的 内容只给出有限的评论与建议, 而使他人所见的经验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在自己 的作品中, 将评判的权力留给读者, 以此来尽可能地保证历史认识的客观态度。 事实上, 尽管希罗多德将不同的历史叙述并列在文本中, 也无法从其内部得出 某种确定性的判断,获取一种唯一正确的符合历史实在的客观性认识。 修昔底德是古典客观主义史学原则的最终落实者。为了获得对历史的客观 性认识, 他首先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方法。 他认为历史学家对任何史 料, 甚至个人曾 经亲自 参与的历史事件也不能信手征引, 必须有一个认真的调 查核实过程。为此, 他写道: “ 关于战争事件的叙述,我确定了一个原则:不 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 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 我 所描述的事件, 不是亲眼看见的, 就是我从那些亲自 看见这些事件的人那里听 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 就是这样, 真理还是不容易发现的: 不同的目 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于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 一边, 或者由 于记 忆的 不完全。 ”( 14 1 p 17 - 18 ) 他赖以 立论的 证据虽然以当事人亲口 所说的话为基础, 不过它们不是原始言谈本身, 而是诸多言谈在被质疑与批判 后加以综合的产物。 虽然我们无法根据修昔底德为我们所提供的历史认识的最 后结果来了解他对这些言谈进行批判、 取舍的标准, 但是, 他的确将诸种由 感 官 ( 主要是眼睛) 摄入的经验、 信息加工成了一种基于理性的证据。 在严格的 史料批判的基础上, 修昔底德对个人情感进行了成功的克制, 成为西方史学史 上最冷峻的客观主义实践家之一。为此, 我们理所当然应对他表示某种程度的 崇意, 但修昔底德毕意是有血有肉、 有一定价值准则的人, 在陈述事实时他可以 冷漠无情, 在评述事实时却不免流露出有情的一面。尽管他极为难能可贵的在 需要情感的地方仍时时保持对客观的尊言, 但仍不得不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判 断是非善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修昔底德在历史事实性认识中较成功的做 到了客观如实的再现历史真相 ( 离严格意义上纯粹客观的历史实在还有多远尚 5 硕士学位论文 入 a s 川i s i l i c s i s 且存而不论), 但在历史价值性认识中也无法逃避主体性因素在其中的能动作 用。 以 塔西陀、卢基阿努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为主要代表的古典客观主义 历史学家对客观主义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彻底的实践, 并为近代西方客观 主义史学继承和发展, 其理论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由于思想的朴素性、 直观性, 留给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质疑的地方还很多。 比如, 建立在对史料严格批 判基础之上的历史知识是否符合客观的历史实在本身? 历史学家是否真的能够 “ 超然”于历史实在之外去认识历史? 历史学家不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又怎么 能够进行历史认识呢? 等等。当然,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思考, 而不能简 单的将其作为我们苛责前人的理由。 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近代发展主要是以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流派 以及以阿克顿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作为 “ 近代科学历史学之父”的兰克主张 “ 照录史实”的客观主义原则。 在他看来, 史料是不以历史学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于历史认识主体之 外的客观存在。只要历史学家得到可靠的历史资料, 排除一切理论和主观意图 的干扰,摒弃自身的偏见、好恶等主观特征,不偏不倚、冷静客观的、“ 不带 任何修饰地严格描述事实” ,就能达到历史的客观性认识。也就是说,为了按 照本来面目 描述历史事件, 历史学家应该避免对原材料采取任何行动, 必须完 全不加修饰进行描述。正是基于这一点 兰克认为: “ 我则相信这一点, 历史学 在最高点上本身需要, 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 将对特殊事件的研究 和观察升华成对事件的普遍性观念, 升华成一门客观实在的、相关的知识。 ” ( 2 1 m 6 剑桥学派深受兰克学派影响而坚持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剑桥学派代表人 物阿克顿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实构成的, 事实有毋庸置疑的客观性, 它们是 独立存在于历史学家意识之外的“ 自 在”的东西, 是历史科学的“ 硬核” 。以历 史事实的客观存在性为基础, 可以获得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认识。 所以, 他认 为: “ 只要把全部史料给我, 我就能把全部历史还原。 ”( (6 1 p 17 ) 至于对历史的解释 则是主观的和有伸缩的。这就是说,剑桥学派认为历史事实性认识是客观的, 而历史价值性认识则存在主观的成分。 6 就求真和求实的特性而言,客观主义仍然是西方史学立命安身的本钱和历 史学家首要的职业道德准则。历史学要屹立于 科学之林, 就必须对客观实际持 有敬意, 服从科学的起码要求。 在这个意义l 我们说,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不 可否认的提升了历史认识的水平。 但是, 客观主义以反映论为认识论基础, 把 历史认识与历史事实的关系看作一种照镜式的反映关系。 其逻辑依据是: 历史 事实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 经过严格考 证的史料就是客观历史存在的真实反映。 如果史料的搜集是全面的, 认识主体 又不将个人好恶强加给它,那么,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就能够与事实本身相符, 就能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为获得对历史 的文观性认识, 客观主义从客体的角 度主要是相信 “ 事实本身就能说明一切” , 从主体的角度则借助于 “ 尽可能地 要为对方着想而避免固执己见”的格言来保证。立论的根基与其说是理性的, 不如说是经验的, 因而是脆弱的。 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片面强调史料高于一切, 把历史仅仅等同于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由 此沦为枯燥的、 缺少历史洞见的史料 考据,丧失了方向感和意义;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忽视理论的作用, 把历史认 识完全等同于自 然科学, 这样就把历史认识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它不仅达不到 自 然科学所能 达到的理论高度, 更谈不上去寻求历史真理。 正是基于这些, 它 最先遭到了相对主义者的洁难。 ( 二) 相对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质疑 随着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发展,1 9世纪末 2 0 世纪初狄尔泰、以克罗齐、 柯林武德为代表的新黑格尔主义者以及以贝克尔为代表的相对主义者开始质 疑客观主义,进一步质疑历史客观性认识的可能性。 仿效康德的哲学家狄尔泰,在对历史学进行认识论批判时, 提出历史认识 的起源和基础在于内 部经验,即体验。 因为历史家所接触到的素材都是僵死的 文字资料、古迹、 考古发现等, 历史学家要探讨它们的社会历史含义, 彼此的 联系以及留下这些遗物的人和社会的 精神思想, 只能通过自己的思想设身处地 地去体验。换句话说,让过去在自己的精神想象中复活。 克罗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历史认识不可能获得 客观性的知识, 历史是现时现刻活动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思想, 是历史学家思 维的结果,是注入历史学家当代主体意识的史学著作。 “ 在过去和将来思考历 史的人中间, 过去有过历史, 将来也将有历史, 而当我将努力按照我的精神需 要思考历史时,它们也将存在于我的心中” 。在克罗齐看来,实在的历史 “ 即 是人们在思考的当时所设想的 那种样子的历史” 。 ( 3 p ) 历史只有当 某个历史学家 给它注入生命之时才存在, 它只存在于这个历史学家活着的时代, 离开了历史 学家, 只是废纸一堆。克罗齐认为即使在历史事实性认识的层面历史学家也不 可能完全恢复历史的真相。他谈到:“ 史学家不可能展现某个事件的全过程, 即 使最简单的事件也不可能。 )f ( 4 p 23 3 , 他举例论证说: “ 事实上, 关于罗马或希 腊诸国的源流、关于希腊和罗马文明以前各该国的民族, 尽管我们拥有学者们 的全部研究, 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就不谈大历史吧! 至少对于一 件小历史, 姑且不说有关我们的国家、 城镇或家庭的小历史, 而说我们的每一 个人自 己的最小的小历史, 我们能不能完全知道呢?11 ( 1 p 7 5 -3 0 在他看来, “ 终极 历史学”的信仰应当作空想将它抛弃, 人们关于过去的知识是通过某个人或某 些人的加工才 一 传下来的, 其中不可能包含不可变更的基本元素或与人无关的原 子事实。 一切历史判断都掺杂着人或历史学家的观点, 他们彼此都一样是正确 的,不存在什么客观的历史真理。 柯林伍德更进一步将历史认识归纳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认为 实证主义历史认识论只专注于事实材料是不对的, 因为历史认识主要是通过研 究过去的事实并由此发现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 “ 一个自 然的过程是各种事件 的过程, 一个历史过程则是各种思想的过程。 人被认为是历史过程的唯一主体, 因为人被认为是在想 ( 或者说充分地想、而且是充分明确地在想) 使自己的行 为成为自 己思想表现的惟一动物” 。 ( (7 1 n 5 7 ) 历史认识的 对象即 人类在过去的经验 和行为是心灵的经验和行为, 例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并非自 在地存在着,它不 是从外部提供给历史思想的,不是历史学家能够直接揭示的客观实在。“ 我们 必须从外部来观察自 然, 但是思想和经验则只有从内部才能为我们接受” 。 ( 5 p 39 ) 柯林武德强调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历史认识实质上是历史认识主体的建 构。历史学家所创造的关于他的对象的图画是他运用 “ 先验的想象” 这一历史 认识的 “ 创造性能力”进行的一种 “ 想象的构造” ,它犹如由真实的史料 ( 即 权威)中找出的各个 “ 固定点”( 即历史学家从自己的资料中摘取的数据和 s 事实) 之间 织成的“ 网” ( 即历史叙述之网) 。 客观主义把数据和事实看作独立 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柯林武德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 在任何情况下, 历史认识同客观实在并无关系, 历史学家所掌握和直接感知的 只是白 纸黑字的论著或历史证据, 而不是论著所陈述的历史事件本身。 历史认 识的对象是“ 己经结束出现的事件和已经不复存在的条件。 只有在它们不再是 可知觉的时候, 它们才真正变成了历史思想的对象。因此, 把它设想为主客体 两者都实际存在而且相互对立和共存的一种交互作用或关系的一切认识理论, 即 把简单的 摹写作为认识本质的一切理论, 都使史学家为不可能的东西” 。 ( %1 p 28 5 j 以美国历史学家卡尔 贝克尔为代表的相对主义者认为客观的历史过程是 不可知的。就历史事实性认识而言,他认为历史事实在被创造之前并不存在。 “ 客观的过去己 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历史领域是一个捉摸不定的领域, 它只是 形象地被再创造, 再现于我们的头脑中。 s ( 4 ) p 2 1 3 ) 所以, 在他看来, “ 不管听起来 多么刺耳, 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历史事实在某些人的头脑中, 不然就不存在 于任何地方。 n ( 4 1p 2 29 )在贝克尔眼里历史事实变成了不过是人的主观的东西而已, 历史事实的存在与否完全取决于主观记忆。 就历史价值性认识而言, 每一个被 创造出来的历史事实必然加进了 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 而历史又随时代变化而 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历史学家只能从其时代出发去重构过去的历史。 所以, “ 沉 睡在文献库的尘埃中的历史事实对于当 代世界毫无影响, 既无所谓好, 也无所 谓坏, 它们是僵死的东西。只有当某个人你或者我根据自己的想法加 以追溯, 并通过形象、 象征或者从意识形态角度对现实进行解释而赋予它们生 命时, 这些历史事实才变成能够显示出 某种差异的、能动的东西。 n ( (4 1p 2 3 1 ) 2 0 世纪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的认识论基础是体验论。 体验论在看到反映论 的弱点,即人的观察思维或者说心灵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带有种种时代的、 社会的、 个人的成见和观念的同时, 过份夸大了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实 际上, 历史认识并不能脱离具体的史料,“ 过去发生的事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法,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能证明相对主义者所言不差, 只是提醒大家必须 抛开实 证主义的 历史 真实性。 p ( ( 1 1) p 2 18 ) 由 于 他们缺乏对历史认识主 体能动作用的 合理限定, 忽视了历史认识中始终存在着 “ 硬邦邦”的历史事实, 容易滑入主 观主义的泥潭。 9 硕士学位论文 6 1 a s i l i i s l i i g s i s 客观主义者承认,历史事实是不依历史学家的观点为转移的客观自 在地存 在, 历史学家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它, 但不容搀杂本身的主观 臆想。 相对主义者则相反, 认为历史事实并不存在, 是以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和理解方式为转移的。 总的说来, 无论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客观主义还是以体 验论为基础的相对主义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缺陷,正如一方不能否 认世界的存在一样, 另一方也不能否认认识主体的存在。 唯一的分歧在于前者 的视线集中在客体的方面, 而后者把注意力转向了主体的侧面。 西方历史认识 论在这两方的左右摇摆是引发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无穷争论的根本症 结。 沃尔什作为开创对历史学进行哲学反思新局面的历史哲学家, 我们有充分 的理由相信沃尔什在着手自己的独立研究之前无疑走过这段思想史的历程。 我 们在后文中将更为明晰地看到, 沃尔什正是面对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反映论 与体验论、 符合论与融贯论等二难思想困境才试图走出困境, 提出了自己独特 的解决思路。 二、沃尔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主要思想 在分析哲学影响下,沃尔什将历史哲学划分为 “ 思辨的历史哲学”与 “ 分 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实际指的是回答 “ 历史演变的 动力、过程和规律是什么”的问题的哲学,可称之为“ 历史的哲学”或 “ 历史 本体论哲学”; 而所谓 “ 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实际指的是 “ 历史认识的 性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哲学,可称之为 “ 历史学的哲学”口当然,沃尔什的历 史哲学划分具有相对性。因为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难免要同时包含 “ 思辨”、 “ 批判”和 “ 分析”的成分, 在历史哲学后面加上 “ 思辨的”、“ 批判的”或 “ 分析的”这些定语, 并不能完全说明历史哲学究竟是什么以及有什么内容和 特点。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包含着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个组成部分, 只 是在某个哲学家或某部哲学著作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思辨的历史哲学”侧重 讲历史本体论,但也在不同程度上讲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而所谓 “ 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 虽然直观地看是侧重于讲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和 认识论,但涉及的问题仍然包含历史本体论。当然, “ 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 哲学”对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比 “ 思辨的历史哲学”更加接近历 史研究直接面临的哲学问 题。 如果十九世纪西方历史认识论的主潮是朝着兰克 式的 “ 客观如实”方向前进的, 那么二十世纪历史认识论的主潮就是朝着反兰 克的方向在前进。 历史认识的立足点从客位转到了主位, 过去历史哲学着眼于 历史客体, 现在则转到了主体如何认识历史客体的问题上来。 分析的与批判的 历史哲学 ( 或历史学哲学) 的出 现意味着反思历史认识的性质成为一个反思历 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沃尔什的历史哲学其内容虽然兼顾到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 个方面, 而重点却放在后一方面。 历史认识是怎样一种认识,与其他认识形式 相比, 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在他看来, 只有对历史认识的性质首先进行一番分 析的洗炼才能朝着真正理解历史或真正理解历史学的方向前进。在哲学史上, 康德等人曾对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可能性进行过详尽地探讨, 如康德认为应该 首先探讨认识的能力和性质, 然后再着手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性质, 否则, 就像 飞鸟试图超过自己的影子一样不可能。 沃尔什质疑历史认识如何可能的出发点 与康德的思想是相通的, 即历史学如果不首先探究历史认识的性质与能力, 就 不可能认识到历史认识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沃尔什在实质上把历史认识 分解为事实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两大层次来论述自己对历史认识性质的观点。 事实性认识是对史实或史料的认定, 而价值性认识是对事实性认识的进一步理 解或诊释,二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 ( 一)历史事实性认识 历史事实性认识主要是要回答历史是什么,或历史事实是怎样的问题。 历 史事实性认识的真实性是历史价值性认识的客观性的基础。 能否获得历史真理 关系到历史学家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他正在从事的 “ 重建过去”的事业。 1 、事实性认识的客体 在客观主义者看来, 历史事实是一个毋庸质疑的摆在历史学家面前的东西。 事实上, 摆在历史学家面前的只是过去人们活动的遗迹, 历史事实建立在对这 些历史记录、 历史证据以及历史回忆录等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本身就需要进行 认识。 其一,权威观念在历史事实认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客观主义者认为历史 实在是全部了结了的、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重建的过去。构成历史实在的系 列个别事件由权威在发生的当时照它们所呈现的面貌记录下来了, 这为事实性 认识提供了过硬的事实基础。历史学家通过阅读记录就可以部分的重建过去。 沃尔什认为诉之权威并不能保证历史事实性认识的真实性。因为 “ 一个现代历 史学家对待他的权威的态度, 必须无往而不是批判的, 他必须使他全部的证据 都经受同样的 怀疑的检验, 不管它是来自 什么权威; 他从它里面建立事实, 而 不是毫不费力地把它当 作就是事实。 n ( 5 1 p b l ) 在他看来, 权威并不能直接当 作真 实的历史事实加以接受。历史学家对待权威必须有一个批判的建构过程。 其二,历史证据是历史事实性认识的基础。如果历史学家能够确有把握地 认为他们手里掌握的史料准确反映了历史的过去,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历史 学家能够确立关于己 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真实陈述。 然而, 残存的史 料可能是 杂乱无章和紊乱不堪的, 史料之间的矛盾使人不能不怀疑它们充斥着谎言和记 j忆或表述上的错误。 历史学家建立的关于过去的图像并不完全等同于他作为认 识基础的历史证据 ( 比如以文献、货币、建筑遗迹等形式存在的历史材料) 。 历史学家的工作并不仅仅在于指出历史证据 ( 即文献、建筑、货币等)属于这 一时期或那一时期, 重要的是决定历史证据指向什么样的历史结论。 历史证据 本身不带有任何意义, 对任何一种证据 ( 考古的、货币的、文字的以及铭刻的 数据等) 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历史学家怀着自己 心中的一定目 的进行的相 应解说。因此, 我们可以相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过去的历史证据, 但不 必相信每一个有关历史证据的命题。 我们可以相信从感官的角度对历史证据的 看法 ( 即历史证据的自 然属性) ,但是,没有合法的依据要求我们必须相信由 历史证据引出的历史结论。一种 “ 固定了”并 “ 完结了”的过去,一种与当前 相脱离而且不受当前影响的过去,是一种与证据相脱离的过去。 事实上, 证据 总是当前的,不是由证据来看 “ 过去确实发生了什么” ,而实际上是 “ 证据要 求我们必须相信什么。 ”这样说来,历史上的过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赖着当 前,并随着当前而变化。 其三,记忆材料在历史事实性认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符合论者看 来,感官作用使我们能当下接触现实自 然事物,感官一 知觉给我们提供了自 然 客体的直接知识, 感官一 知觉知识是关于自 然客体真实性知识的来源, 感官一 知 1 2 觉的判断在严格意义上就是无可改变的。相应地, “ 纯粹记忆”使我们能当下 地接触 “ 过去” , 那么, “ 纯粹记忆” 就成为历史事实性认识的真实性的重要来 源。沃尔什认为不能仅凭感官一 知觉的判断就说我们确实把握了当下的现实事 物 ( 现实事物是否恰如我们感官一 知觉所处理的那样尚待思考) ,同样地, 我们 也不能由此说我们借助记忆知识就能掌握过去 ( “ 过去”是否恰如 “ 记忆之中 的过去”同样尚成问题) 。历史认识当然有赖于记忆材料,在很多时候恰恰是 记忆使我们能与过去直接接触。如果没有记忆, 很难说“ 过去”这一概念对我 们究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61T 853-2014 小麦 西高三号规范
- DB61T 808-2014 玉米 兴民18规范
- 维修框架合同(标准版)
- 婚纱摄影合同(标准版)
- 储备物资分类与标签管理方案
- 2025四川广元市旺苍县总工会招聘2名工会社会工作者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控制方案
- 2025年滁州凤阳县人民医院派遣项目招聘1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城市污水管网管道沿线环境评估方案
- 2025年小学压缩题目及答案
- 4.《花之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诉讼业务培训课件
- 12345热线培训课件
-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31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多彩的超轻泥教学课件
- 新学期,新征程+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赛事租赁用品租赁模式分析报告
- 学校防坠楼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护士长领导力提升与团队管理技巧
- 产前筛查答案及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