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意象共生——略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美品格及其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承载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经过了几 千年的流变之后,它从最初的纯记录功能衍生出了独立的书法美学并在艺 术设计领域展现了独特的风姿。因着汉字贯穿中国从远古到现代的一切文 化领域的特殊性,它融汇了中国的一切审美文化。也正因为此,在现代设 计艺术中,设计家们通过对汉字或解构、或重组、或形变、或意合的设计 手段赋予汉字新的面貌,从而完成自己的蓄意表达。以汉字为主要设计元 素的海报、书籍装帧、包装、陶艺、服装甚至是建筑设计作品在“图像化” 时代的冲击下以其特有的审美趣味独领风骚。这一所谓“特有的审美趣味” 就是汉字“意象共生 的审美品格。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经历了漫长的蜕变之路。时至今日, 对于擅长把玩视觉元素的视觉设计师们而言,我们有责任让“意象”这一 内涵丰富的古典美学范畴走出传统美学的樊笼,以意味悠长而又个性鲜明 的视觉形象现身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以走出一条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 之路。 本文试以汉字为载体来透析意象审美品格的现代转换思路。并试从中 国意象审美如何生成、汉字意象审美的发展、现代汉字意象品格的表现及 其影响四大方面来具体论述论题。 关键字:汉字;意象共生;视觉设计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a ss y m b o lo fr e c o r dl a n g u a g ec a r r i e s a r o u n df i v e t h o u s a n dy e a r s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sar e s u l t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s e v e r a l 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i t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r e c o r df u n c t i o nt oa ni n d e p e n d e n t a e s t h e t i c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s h o w sau n i q u ec h a r m c h i n e s e 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b e c a u s eo f a td e s i g na r t i th o m o g e n i z e sa l lt h e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t h a t t h r o u g h o u tc h i n e s ef r o ma n c i e n tt om o d e m i na l lc u l t u r a lf i e l d s a l s of o rt h i s r e a s o n ,i nm o d e md e s i g na r t ,t h ed e s i g n e rt h r o u g hm a n yw a y s s u c ha s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t og i v e n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e wl o o kt oc o m p l e t et h e i ro w nd e li b e r a t e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p o s t e rd e s i g n ,b o o k d e s i g n ,p a c k a g i n gd e s i g n ,c e r a m i ca r t ,c o s t u m e d e s i g na n d e v e n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e s i g nt h e yu s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st h em a i nd e s i g ne l e m e n t s s h o wt h e i r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s t y l eu n d e rt h ei m p a c to ft h e i m a g e o ft h et i m e t h i ss o c a l l e d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i s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n d i m a g e so f t h ec o e x i s t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m a g ea st h ee s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s h a r e dal o n gr o a d 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o d a y ,v i s u a ld e s i g n e r sw h og o o da tp l a y i n gf o r t h ev i s u a l e l e m e n t si nt e r m so f , h a v ea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t ol e tt h e ”i m a g e o f t h er i c hc l a s s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o u to f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 b r o u g h ti tt om o d e m a r td e s i g nb ym e a n i n g f u la n dd i s t i n c t i v ep e r s o n a l i t yt oe m b a r ko nat h er o a do f u n i q u ec h i n e s e e t h n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e s i g n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yt oa n a l y s et h em o d e mi m a g ec o n v e r s i o ni d e a o ft h e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b yc h a r a c t e r s t h i st h e s i sa d d r e s s e dt o p i c ss p e c i f i c a l l yf r o m f o u rm a j o ra r e a s :a e s t h e t i c i m a g e s i nt h ec h i n e s eh o wt og e n e r a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i m a g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c h a r a c t e r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n di m a g e so f t h e c o e x i s t ;v i s u a ld e s i g n 图录 图3 1 甲骨文字0 00000000 ( 1 8 ) 图3 2 象形文字( 1 9 ) 图3 3 契形文字( 2 2 ) 图4 1 天书d ooooo ( 3 2 ) 图4 2 天书o oo oooooo 000000 000 ( 3 2 ) 图4 3 新英文书法o oooo0 ( 3 4 ) 图4 4 鸟书0 00 000 ( 3 5 ) 图4 5 朱熹大书千字文函套b oo ooo ( 3 8 ) 图4 - 6 朱熹大书千字文封面( 3 8 ) 图4 7 赤彤丹朱封面o o oooo ( 3 8 ) 图4 8 自在系列花纹纸海报0 00000 000 oooooo ( 4 0 ) 图4 - 9 文字的感情系列海报o oo ooooqo oo ooooooo ( 4 1 ) 图4 1 0 路途o o q oooooo ( 4 2 ) 图4 1 1 不倒点o ooooo ( 4 2 ) 图4 1 2 不倒水( 4 s ) 图4 1 3 三点水( 4 s ) 图4 1 4 亚洲艺术之门( 4 3 ) 图4 - 1 5 汉字与建筑( 4 4 ) 图5 1 乐山0 00 000 000 000000 000000 ( 5 3 ) 图5 - 2 故宫博物院院徽0 00000 0o o oooooooioioo ooo ( 5 4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e l 期:年月 日 别醛各锄锄嗍:夕罗年彰月z 臼 重鏊基尘二堕丝生里堡呈塑堂茎查堕堕薹i i 堡星基星塑 引言 1 1 意象共生的定义 “意”与“象 都是以哲学为初始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审美文 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意 “象乃至意象的审美品格早有著 述对其作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尽管许多人对于“意象”“意象”这几 个名词作了严格的界定与区分,并运用这些审美品格指导中国的传统艺术, 但是就如何将这些经典的传统审美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进行现代语义转换这 一领域仍鲜有人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计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尤其进入了2 1 世纪 后,在西方审美文化的冲击下,“图像化 已经作为一个设计时代的标记融 入了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受众的视听。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审美活动 似乎也变成了快餐式的即时消费,多了鲜活与视觉张力却少了韵致与意境, 更趋于国际化却少了民族特色。因此,笔者试以汉字“意象共生的审美 品格为视角探析现代设计中对中国传统经典美学的转换思路。 拙论所谓“意象共生”包含了多种美学基因,既强调象的“以形媚道 , 又强调意的“韵外之致”,其核心即“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追求象与意 的高度统一从而产生别具韵趣的中和之美。 1 2 研究背景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因着这漫长的历史长河所孕育出的璀璨文化,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着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汉字艺术 博大精深,蕴含了许多哲学、美学、审美学的精华。从古至今,关于中国 汉字艺术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顿过。从第一块标志着汉字走向成熟的甲骨 文到东汉时期第一篇论述书法的文章崔瑷的草书势,从先民们的结 l 硕十学位论文 绳记事剑艺术家们对汉字的艺术再造,从古汉字学到独成一隅的书法史及 书法美学史研究,前辈们对于汉字传统美学的把握已经付出了很多艰辛的 努力。而在现代社会,汉字越来越被赋予时代的气息在我们的惊诧之中毫 不含糊地进行着现代意义的转换。九十年代“书法主义”的提出引出了书 法主义文本的产出,它从1 9 9 3 年至2 0 0 0 年来全国各地近8 0 0 篇有关“书 法主义批评 中精选了4 2 篇以期达到“用书法主义话语来话语”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书法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定义,它更加是一幅抽象画, 一个书写观念的艺术作品。另外,自2 0 世纪末期以来,汉字在设计领域的 表现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汉字的表现形态、表现体裁及表现语言丰富多 样。它不仅仅是传统的纯艺术,更是现代艺术、实验性艺术、后现代性艺 术及解构主义艺术。同时,它不仅仅具有标志、海报、书籍装帧、包装设 计等平面表现方式,更有绘画、雕塑、服装、装置、陶艺等多维表现体裁。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汉字具有着顽强且鲜活的生命力。 然而,有位学者在其专著里断言:如果世界上有一种文字要消失的话, 那它必然是汉字,中困也为这种结果做着准备:拼音的产生就是迎接汉字 拉丁化的准备,云云。对于这种言论,正如南京艺术学院曹方教授所言,“这 种刻意求变的世界共i 司的拼音文字方向现在却显得十分滑稽。”而作 为反驳这种言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壮大汉字的谱系,挖掘汉字的生命力。 鉴于此,拙论以“意象共生”的审美品格为视点来探析汉字最本真的美学 内涵,一则对汉宁在设计领域中进行的艺术再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二则 试析现代设计中对中国传统经典美学范畴一意象的现代思路转换,从而破 旧立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之路。 曾方编酱当代设 f 家的汉7 艺术 m 合肥:安徽大术版社,2 0 0 1 2 意象共生略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美品格及其影响 1 3 研究现状 1 3 1 “意象”之魅的发现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意象”范畴最早出自被称为“文苑之学,寡二少 双”的南朝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作者在神思篇中云:“使元解之 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 大端。”虽今有论者谓此“意象 义在象,乃偏义副词,但朱良志在其中 国美学名著导读对此句的注解中分析道:“这四句是就表达而言的,在表 达上,斟酌之词传达心中之思,此思不是纯然的意,也不是纯然的 象,而足神思中的意象。联系寻声律而定墨也可看出意象非偏 义副词,声律二字均有实意。”由此,他肯定“这是作为美学意义上的 意象的范畴的最早语源。” 在刘勰的影响下,明代中叶以后,“意象 这一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理 论上的探讨也不断深入广博,“意象”在今天已经完全与审美活动相融合了。 “意象 的“意”在说文中释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日:“心之所谓之意。”朱熹在此基础上阐述 了意的心理特征:“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便是情,所 以去爱那物便是意。”由此我们看出,意在审美意义上主要指主体的情意, 它“以情感及其趣味为根本特征,但又不只是限于情感,还包括情感的趋 向,和在情感中作为内聚力的理。”意的这种特征最初反映在古代诗文基 本功能的讨论。王夫之就强调:“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 帅也。元帅之兵,渭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 ”刘勰薯( 南朝) 义心雕龙 m 。朱良忠编酱中阁f 擘统荚学名著导读m 北京:北京人学版 l :,2 0 0 4 8 1 朱志荣著中国审美理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1 3 硕十学位论文 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而后,“意”的审美意 义在绘画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并一直延伸至今。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掀起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又一个高峰。他明确提 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他认为,一幅好的 绘画作品,作者必须对其绘画对象的形、神进行主观情思感受、理解和融 会,从而在内心形成情景交融的主客观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被他谓之 “意”。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 中的“意”也指的是这种情景交融 的统一体。他还认为意有高有低,“萧条淡泊 的意乃是最高之意。诸如此 类关于“意”的论述不胜枚举,在这里暂且不再赘述。 “意象”中的“意 是寄寓在“象 之中的,所谓“象中之意 。“象 这一范畴的出现早在易传之前的郭店楚简老子中,所谓“天象亡 形 。在通行本老子中也有“大象无形 “其中有信,其中有象 之说。 而象的审美意义始见于易传,可以说,象是易传美学精神与审美意 识的基本内核。因为周易本经中用于占筮的阴爻、阳爻、八卦与六十 四卦等,都是原始文化意义上的“象”意识。而在易传中,“象已经 在原始巫术兆象基础上转变为具有一定哲学和审美意识的符号。中国文化 的尚象精神衍生出了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王树人先 生与其夫人喻柏林合作发表的传统智慧再发现首度提出了“象思维 这一范畴。后又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对“象思维”进行了更加具体的 剖析,如沈阳师范大学王前先生就在他们的基础上划分出了“象思维 的 层次结构。 时光激流至现代社会,无论是“象”“意”还是“意象 都已经是非常 成熟的美学范畴。再加上现代的理沦家对其内涵的不断充盈,使得这些美 4 意象共牛略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美u l 格及其影响 学词汇在审美创构的活动中不断展现迷人的风姿。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个缺憾就是它们像圈养的宠物一样很少离开绘画、诗学等纯艺术的栅栏, 而对于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设计领域的结合却鲜有著述。因此,时至当下, 中国的设计还无法像这些纯艺术门类一样有着自己坚定而又极富个性的身 形。我们必须承认,在现代社会,艺术已经不再足“闭门造车”的个体私 密活动,我们需要面对时代潮流的你推我攘。要想艺术的生命力恒久不衰, 就要为其注如新鲜的血液。“意象”这一活跃了数百年的审美文化因子正需 要我们为其重新装点,以再造华丽篇章。 1 3 2 汉字的美学研究 汉字是书写的对象,主要用来记载事情,传达和交流思想。它经历了 漫长的发展道路:从远古的甲骨文,殷商的金文,春秋战国的“籀文,秦 朝的小篆、隶书,魏晋南北朝的楷书到东汉以后的草书及行书。汉字形体 的演变都是以简化字形和逐渐规范为宗旨的。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汉字 的书写在其固有功能之外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并涌现出大批的书法大 家和成熟的书法理论。 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为汉代,最早论述书法的是东汉书法家崔瑷 的草书势,他大力描述并赞美了书法的形式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功能 和价值做了极大的肯定。西汉的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问神中提出了著 名的论断:“书,心画也。”最早论述了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 以及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及理论研究产生 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汉代的重要书论作品还有蔡邕的九势笔赋笔 论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王羲 之的题 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 气 硕十学位论文 书决等以及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隋唐是我国古代书论的兴盛期。此 时出现了智永的永字八法、智果的心成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 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及张彦远的法书要 录等体现了唐代“尚法 的风气。宋代“尚意”,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 期,它重视书法作品的神韵、内在精神和气质。朱长文的续书断、黄庭 坚的论书、米芾的书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元明两代的书 法理论代表作有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刘有定注郑构撰的衍极及项穆 的书法雅言、陶宗仪的书史会要等,但是这一时期没有很大的发展。 至清代,书法理论出现了分流的格局,前期主要阐述笔墨技巧,如朱履贞 的书学捷要,后期如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主要阐述了碑学理论。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也自 在这一时期产生。 这些书法理论著作不但对当代的书法艺术做了概括与总结,对现代书 法艺术创作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现代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吸 取了西方的美学思辨方式,以书法本位为出发点对书法艺术进行了全而的 梳理并形成了独立的“书法美学”。这方面的著述如陈振濂的书法美学 线条的世界等。不仅如此,书法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能力 的提高,它已经有了超越传统美学的萌芽。当刘纲纪先生在其书法美学 简论中说:“外国现代资产阶级美学,企图把中国的书法艺术解释为象抽 象画派那样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的。时,他肯定无法想象洛齐先生会堂 而皇之地掀起“书法主义”狂潮。 当然,汉字的美学研究并没有到此打住,因为汉字已经不仅仅是书法 艺术的主角,也不仅仅只有书法才具备审美价值。在书法艺术的影响下, 意象兆生略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美品格及其影响 汉字设计艺术或可称为“设计字”也开始追求自身独特的形式美感。正如 曹方教授所说:“文字艺术设计无疑是平面设计的起源之一。”汉字从未与 设计离开过,只是从古代的商号招牌、酒旗、牌坊匾额、题壁刻石到现代 经过了表面装饰、打散重构、成套的字体设计,汉字在设计领域经历了从 幕后到中央舞台的过程。许多设计师进行了以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设计 实践,如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吕敬人、余秉楠、陈幼坚、陈绍华,甚至 是日本的白木彰、韩国的安尚秀等。此外,进行关于汉字图形图案化转变、 汉字思维与中国设计思维的联系、汉字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的理论研究也 不乏其人。 1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汉字与“意象”这一美学范畴相较于设计门类而言,其传统审美意义 更为浓厚,民族特色更为鲜明。对它们进行现代意义的转换是一项艰难的 工作,更无况用意象审美观来诠释汉字艺术设计,这就好似当年陈振濂先 生形容“书法美学 的出现一样,是“过于古怪的嫁接”。所幸随着人们的 审美意识的更新,观念前卫者不乏其人,所以本论题的提出,已经有了一 些论述和设计实践作为铺垫。如洛齐先生编著的书法与当代艺术中便 有吴华的当代书象艺术、顾冷的生命化的抽象艺术、李旭的符号 空问、虞有谦的追求字的自由与解放及洪惠镇的书法资源的现代开 发与利用,郎绍君的书法的后现代性、刘骁纯的书写书法书象。 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帮助书法艺术冲破了传统审美意义的樊笼,显现出了 时代性的夺目光彩。又如沈冰先生将中国书法与拉丁文字相结合的英文书 法和天书创构,更是在人们的瞠目结舌中创造了汉字的独特审美意象。在 现代设计领域,对汉字进行再创造的作品越米越多,但是优秀的作品还是 7 硕十学位论文 极少数,其原因就是设计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还无法掌握汉字“意象共生” 的美学内核,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往往只是形而下的拆分与重组,或直接 的移花接木。 拙论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对汉字设计艺术“意象共生”审美品格 及它对视觉设计所产生影响的剖析,为汉字进行现代设计语汇转换提供一 条捷径,为对汉字情有独钟的设计工作者或企图在设计领域中运用到汉字 的设计师提供一点理论性指导,并为发扬光大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学略 献绵力。 1 5 论文的视域 “意象 是中国所特有的审美文化,贯穿了中国的一切审美活动。因此, 可以说,“意象 审美品格是中国美学的精华。它既不同于“取象于物的 直观表述,也不同于含蓄内敛的“意境 追求。它既意蕴无穷又可以直接 感知,意象共生的审美哲学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拙论从中国意象审美品格的生成、汉字艺术意象审美之流变、现代汉字 设计的典型案例及意象共生的审美品格对视觉设计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来 架构整篇文章,实则可分为中国意象审美的生成、汉字意象审美的流变及 汉字意象审美品格对视觉设计的影响这三大块。其中第一大块,即中国意 象审美品格的生成是论文的基石。 意象共生略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关品格及其影响 2 中国意象审美品格的生成 2 1 “象刀与“意 的哲学初始及审美初始 “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是最为核心的元素,同时 也孕育了中国古典美学意义的初始,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元范畴”。纵观 历史长河中的哲学、诗歌、绘画、书法,“象 的基因无处不在,它贯穿起 了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国美学更是以“象”为基因,以“象”为本体。通 过艺术先哲们对“象”意识的归纳、探讨与发展升华,已经完全组成了一 个以“象为美学本位的艺术世界与思想体系。 我们所谈到的“象”与“意”一般指的是美学范畴,然最早的“象 与“意”都是出自中国古典哲学。如“象”便最早现于老子,老子 三十五章有云:“执大象,天下往。意为只要掌握了“大象 ( 即大道) , 天下人都会归顺。归顺了道就会过上和平安泰的美好生活。再有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指之而弗得,名之日 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0 00 1 1 pqo 寻寻呵! 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 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沏望。”梁海明译注为:“视而不见,称它列 形。听而不闻,称它无声。摸它不着,称作无迹。这三者不能分别清楚, 原本浑然一体。一这个东西,其先非虚诞不实,其后也不是灭绝不明, 连绵不断啊! 不可具体形容和描述,它返本旭根又空不见的状态。这叫做 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潜藏而不 可见。”包括第四十章的“天象无形,道褒无名。 都足强调最大的形象是 看不见的。它隐藏与大道之中。所渭“大象无形 王弼对其的理解是“有 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意即“大 梁海明泽著老子 m 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7 3 鲁梁海明泽著老子 m 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7 3 9 硕十学位论文 象 是超越了“可形之象 意义以外的“象外象”。 除老子之外,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有明确的“意 和“象”的概念。庄 子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还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 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 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他认为语言文字只能表达所视所 听,不能表达“意”。“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其中提到的“形“色 “名w 声” 都是象的范畴,却无法表达出“意 的全貌。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对“大 象无形”进行了发展,见于庄子外物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意而忘 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具体的 物象而追求更加深远的“象外象,或日“意象 。 易传是继老子之后庄子之前的关于“象”意识的哲学巨著。之所 以将它从老子与庄子之间抽离出来谈,是因为易传的“意”“象 意识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最深远,“象”是易传的美学内核,易传是 孕育意象审美的摇篮。 2 2 象易传的美学内核 “周易本经中用于占筮的阴爻、阳爻、八卦与六十四卦等,其实都 已经融会着原始文化意义上的象意识。这种象意识,是审美之前 的审美意识得以滋生的前期文化心理。”卢卡契也在审美特。i t 第一卷 中说到:“在巫术的实践中包含着着尚未分化的以后称为独立的科学态度和 山转引自潘运告著美的神游:从老子剑手国维 m k 沙:湖南美术 l j 版社,2 0 0 4 干振复著中国关学的文脉历程 m 成部:四川人【屯出版 ,2 0 0 2 8 l o 意象共生略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美品格及其影响 艺术的萌芽。”诚然,卦、爻象不同于后来所谓的审美之“象”,但足如若 没有它们的初创,就不可能有艺术审美的转型,它们从本质上与后来的艺 术审美有着相同之处,易所论及之“象”与设计艺术中的艺术形象也有 着共通之处。 首先,设计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的需要,无论是主要设计元素还是产品 造型的设计灵感都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来源于耳熟能详的审美客体。这 种具体的审美客体的“象”相通于周易取法的对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意即:古者包牺氏通过观象于天、观法于地等方式了解到了万事万物 的性质,而后作八卦对这万事万物的形状作了归纳。 所谓“观物取象 ,意即卦象来源于具体的物象。从六十四卦中我们不 难看出:具体的物象不仅包含静态的物象,还有动态之象。如系辞上传 第一章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谓之“象”,地谓之“形 , 所有的天象、自然之象、人工之象都是静态的取法对象。另外,易传中 具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所谓“生生谓之易”,易传将生命看做宇宙的 本体,因此,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动植物以及人的生命生长活动, 此乃动态之物象。 其次,设计艺术经常将客观物象抽象为“符号 。符号将个别与一般 相结合。既披着物质的外壳,甚至还有客观形象的模仿,又具有普遍的意 义,符号用这种意义与人交流。与之相通的周易之象,就具有自身独 硕。f :学f c ) = 论文 特的符号系统,并运用象征手法米说明义理,象征吉凶祸福。如系辞上 传第十一章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话就是从符号推演的角度说明由太 极到两仪又到四象再- n j r , 卦这种“一二四八”的符号体系的衍生过程。 周易典型的符号系统主要是卦爻象。卦爻象包括“卦象”和“爻 象 。 “爻象”是以阴( 一一) 、阳( 一) 两种符号组合而成,这种符号还包 括了意义的描写。系辞下传第十章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 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 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日爻;爻有等,故日物;物相杂,故日文;文不 当,故吉凶生焉。 六爻呈现出的等第、阴阳位置等就决定了吉凶。王琼珊 先生在易学通论中云:“卦爻之象,象万物之象也。八卦则有八象, 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则有六十四象。爻之象,奇耦二者而已。然以其所在 之卦及位之不同,而有三百八十四象。卦爻之象为本象。本象,奇耦之变 化而已。徒以奇耦之象,不足以喻于人,则又取其物象、事象、意象,是 之谓假象。”意即:卦爻之象乃“本象 ,但是“徒以奇耦之象,不足以喻 于人 ,因此又取其物象、事象、意象等假象“喻 之。是故“爻变则卦变, 卦变则象变,象变则意变”。 “卦象 之“卦”是“象”的表述方式,说文日:“卦,所以筮 也,从卜,圭声。”由此我们得知,卦在易经中是占筮的基本符号系统。 “卦象”又包括八卦之“象 和六十四卦之“象”。其中,阴爻和阳爻经过 不同的组合,三迭而成八种三画的卦形,“卦 也在此产生了明确的意义。 第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 i , 意象共生略论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荚t u l 格及其影响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 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 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 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意即要先 有“意”再有“象”,“象”是为了表达“意”而存在。这与设计艺术的诉 求不谋而合。设计产品或作品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的需要,此需要即“意 层次上的追求,而后再据此选择足以“尽意 的象。 2 3 “意的美学初始 “象 乃易传之美学内核,然正如王振复先生在中国美学的文 脉历程中所说:“象之美学,必关乎意。”“意”是美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 的范畴。它在说文中被释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董仲舒 从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心之所谓之意。”意在许多学者的著述中还 被释为“情理交融 。易传系辞上日:“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 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这里探讨的是意能 否通过象的言表达出来的问题。 哲学意义上的“意”曾一度被归为“宇宙本体”之意。如何晏在论 语集解中云:“子日: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知者,知意之知也。言知 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孔日: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 两端而竭焉。他将“意 释为“知”的对象,一种不可能用“言”或其 它方法表述清楚的客观本体存在。他认为“意”是最高的本体,存乎于宇 l 气 硕十学位论文 宙之间不为凡人所得。而王弼“虽然也把宇宙本体理解为一种绝对,但王 弼内在地把本体与其功用相统一,从而使本体之意与德之用相结 合,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自然本体沦向精神本体论的转换。 除了何晏与王弼 之外,荀粲、欧阳建等人也坚持“意 本体的哲学观。魏志荀或传注 何邵荀粲传日:“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日:易亦云圣人立象 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 粲日:盖理之微 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 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由 此可见,荀粲认为意是不可能被“物象所举”的,他相信“意在象外 “言 不尽意 。欧阳建正好与之相反,其著言尽意论日:“夫天不言而四时 行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 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 不能去言,其故何也? 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 言) ( 名) 不辨。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 言称物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 也。欲辨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 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 它明确提出了“言能尽意”。 王振复先生的中困美学的文脉历程强调了哲学智慧的内在美学精 神,以周易为例,周易本经中用于占筮的爻象、卦象都是以象来表 现或象征客观物象,所有的卦爻之象都是以爻变则卦变,卦变则象变,象 变则意变的变化规律运动着的,虽然都足以“象 为主题在运转,却表达 1 4 意象共生略论中国汉宁视觉艺术的审夭r u l 格及廷影响 的是不f i 0 的意。意是象的所指,在原始巫筮中,这意是祈求吉兆的神 秘的理念与感应,意是象的精神灵魂。 2 4 意象审美 前文已经阐明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发源于周易。而 对于“意象”审美,大多数学者都坚持南朝齐、梁之际刘勰文心雕龙神 思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才是中国审美范畴意义上的“意象 之 始。中国的意象审美经历了这样长时间的演变,揽括了周易“立象以 尽意”的心理学层面的象征意象、王充首创“礼贵意象 的象征意象及刘 勰“窥意象而运斤”的审美意象,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则是通过近现 代王国维、朱光潜以及宗白华先生的发展,他们在审美意象的范畴上为其 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关于审美意象,许多学者都试图为其找到最精确的定义。但是审美意 象作为虚实相生的审美范畴而言,本身就不可能精确地“言传”。朱志荣在 中国审美理论中谈到审美意象的内涵时说:“审美意象就是审美活动中 所产生的意中之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物我交融所创构的无迹可 感的感性形态。其中意是主观的情意,也不同程度地融汇着主体的理 解;其中的象,是情意体验到的物象,和主观借助于想象力所创构的虚 像交融为一。意与象合,便生成了审美活动的成果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的意象。 他对于意象的诠释给出了一条贯穿意象的“整体意识”,这所 谓的“整体意识 就足意象的本质,即情与景的交融、统一。明代何景明 说:“意象应日和,意象乖日离。 意即情与景如果能够完全融合就能够产 生意象,如果产生矛盾就不可能产生意象。 朱志荣在中国审美理论中还归纳了三种基本的审美意象的类型, 1s 硕十学位论文 即:自然意象、人生意象、还有艺术意象。自然意象反映的是人与大自然情 感与物象的对应关系。主体关于自然意象的创构又分为两种情况:直观体 现和拟人化的体现。尤其是后者的拟人化体现将自然对象的意义升华了。 同时,这种主观性强烈的审美体现给了个性发挥的空间,可以根据主体的 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人生意象是“主体通过自然与 人生贯通的思维方式,以生命意识对人格进行评判的结果。”人生意象强调 “形 与“神 的统一,如管子内业中:“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艺术意象的创造,是艺术家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的产物。主体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物象进行筛选和沈练, 突破物象表面的固有形态从而归纳出能合情合景的“象”,反映主体的审美 需要或艺术创作的需要。由此可见,艺术意象从客观物象中来,又超越了 物象的局限。谢赫古画品录张墨荀:“若拘于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 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范玑过云庐画论山水论“离象取神, 妙哉规矩之外”以及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都说明 了进行艺术意象创构时超越物象,传达内在精神的特点。这也正是朱志荣 所说的“心灵物态化,物态心灵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意象审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创作的 过程就是审美意象创构的过程,无论是在纯艺术领域,还是在设计艺术领 域,意象审美都有彰鼹出了独特的个性: 首先,意象尊重客观物象又超越了物象的局限。通过前文的阐述我们 不难看出,这足自然意象和艺术意象所共有的特点。意象不是对客观世界 的刻板模仿或再现,也不足完全置身于虚无空问的主观想象。它通过“观 物取象”,在物象与“象外之象”中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1 6 意象共生略沦中国汉字视觉艺术的审美一u l 格及其影响 其次,意象不可言。所谓的不可言并非无法体悟,而是指某些“象外 之意”无法用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述清楚。有所谓“言不尽意 ,又有“立象 以尽意”,貌似矛盾,究竟是“言能尽意 还是“言不尽意 的争论似乎就 此展开,然这实则提出了一个辨证的对待方法。即“立象 自然是能“尽 意”的效果,但是不可能完全体现所有的“象外之意i j p 9 那剩下的部分空间 则是需要审美主体主动去体悟的。 再次,意象的意蕴空间极其深远。虽然意象是在立象的基础上创构出 来的,但是它的内在精神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物象。上文所说的给审美主体 主动去体悟的空间就是将意象审美的意蕴延伸至无穷无尽的空间。 总体上来说,意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它必然是个 性化的审美活动。因此,在意象审美的建构活动中,个性化意味越是明显, 意象审美的意蕴越是隽永。 3 汉字视觉艺术审美意象分析 3 1 传统汉字视觉艺术的“意象”审美之源 31 1 甲骨文与汉字的审美初始 中国远古的主要文化形态是神话、 图腾及巫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衍生的 l r 原始审美意识因此也与这些文化息息相 关。下面马上要谈到的甲骨占卜和前文 、。、所讲到的殷周时期的周易一样都是 成熟的原始巫术文化形态,从甲骨文中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原始的审美意识。( 如 i ,1 一 、图3 - 1 ) f 、 1 一 。 馘 、猡半坡出土的陶文之后,甲骨文删门 :,i 。继于山东大汶河两岸发现的和西安 所能看到中国最早的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 3 0 0 年的殷商时代,凼刻于 龟甲兽骨而得名。经研究发现,甲骨文字并非如最初认为的那样是最原始 的文字,相反,它是非常进步的文字形态。它一方面用于记载事情,其内 容包括王室祖先的祭礼、每年农耕的丰欠、降雨捕获的多少、外夷的入侵 入贡甚至是帝王之梦及王妃的妊娠等私生活。另一方而也是最重要的用途 就是殷人用于占卜吉凶。他们钻凿并火烧甲骨,然后观看甲骨的裂纹形状 以定吉凶所以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契萃编中有不少练习书契的甲 骨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对于“书写”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 从现存的卜辞遗片看,文字主要是被人用刀子直接契刻在甲骨之上的,因 篓菘翟黧笺,篓7 7 醯 厚的“象形”色彩:许慎在说文解 i u f l 6 j 字叙中说“仓领之初作书,盖依类 :,:_ i _ , 谓之字,。唐李阳冰亦言,。缅想圣达? 啦 、 鼍 隅丁川鳓一”0 硕十学位论文 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仲飞动之理 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 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如图3 - 2 ) 谈到文字的象形,维柯在新科学中说:“象形文字,这是各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管网跨区域协同管理方案
- 汽轮发电机组升级改造工程技术方案
- 建筑垃圾处理与回收方案
- 光伏石英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工程方案
- 易班校园安全教育考试
-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口诀
- 校园安全教育活动照片
-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变更及债务承担补充协议
- 商业地产买卖合同附带产权分割及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 《应对电子商务新业态的法律规范制定合同》
- 中药药剂员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脚手架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下半年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社会公开招聘22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度企事业单位办公家具采购合同
- 2025福建厦门市公安局同安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5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巴彦淖尔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建筑安全员A证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3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5463.3-2025非金属矿产品词汇第3部分:石膏
- 快手运营课程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漂白粉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