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及其实证研究——以中职教育为例.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及其实证研究——以中职教育为例.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及其实证研究——以中职教育为例.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及其实证研究——以中职教育为例.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及其实证研究——以中职教育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及其实证研究——以中职教育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及其实证研究 一以中职教育为例 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职学习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 的发展高度重视,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对中职业教育的探索,尤其是信 息技术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在2 l 世纪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 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各方厦。网络课程的开 发,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国内就关 于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激励策略研究的文献比较少,没有形成统一的 观点。因此,本文针对中职学习者这一群体开展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 建构激励策略的研究,通过激发中职学习者参与协作知识建构学习活 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设计适合中职学习者的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 建构激励策略,并对该策略进行了验证。本文在对协作知识建构的基 本过程、与激励有关的心理要素、中职学习者特征以及协作知识建构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考量的基础上为中职学习者选择和 设计了五个激励策略:任务驱动激励策略、合作一竞争激励策略、积 分排名激励策略、多样性评价激励策略和公开表扬激励策略。该策略 对协作知识建构各个过程给予支持,同时强调对学习者动机的激发、 维持以及强化。在激励理论和协作知识建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文 设计并开发了协作知识建构学习平台,通过基于该平台的教学实验来 t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验证了本文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中职教育,网络学习环境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o t i 、给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a n di t s e m p i r j c a lr e s e a r c ho f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k n o w t e d ( 讵b u i l d i n g m a k i n gs e c o n d a r y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a se x a m p l e a b c t r a c t i o n t h eo b je c to ft h i ss t u d yi st h el e a r n e r so fs e c o n d a r yv o c a t i o n a l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a st h ec o u n t r ya t t a c h e s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e c o n d a r y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m a n ys c h o l a r ss t a r t e d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s e c o n d a r y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i ti n s e c o n d a r y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i s21s tc e n t u r y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n e t w o r k t e e h n o l o g ya st h ec o r eo fi th a sa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to na 1 1a s p e c t so ft h ef i e l do f e d u c a t i 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n l i n ec o u r s e s t e a c h i n gm o d ei n t h en e t w o r k e n v i r o n m e n ti sah o tt o p i co f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 h o w e v e r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nh o wt oc a r r y o u tt h es t u d yo fm o t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i nt h en e t w o r ke n v i r o n m e n ti sr e l a t i v e l y1 e s s t h e r ei sn ou n i f i e dv i e w t h e r e f o r e ,f o rt h i st h eg r o u po fs e c o n d a r yv o c a t i o n a ll e a r n e r s t oc a r r yo u tt h es t u d yo ft h em o t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o f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b u i l d i n gi nt h en e t w o r ke n v i r o n m e n tt os t i m u l a t et h e i ra c t i v i t yo ft a k i n gp a r ti nt h e l e a r n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o f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t oi m p r o v el e a r n i n ge m c i e n c y , t h e r e a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g o a lo ft h i ss t u d yi st od e s i g nam o t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o f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i nt h en e t w o r k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v o c a t i o n a ll e a r n e r s a n dv e r i f yi t s e f f e c t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t h eb a s i cp r o c e s s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 t h e i n c e n t i v e r e l a t e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f a c t o r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s e c o n d a r - yv o c a t i o n a l l e a r n e r sl e a r n e r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i nt h e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 p r o c e s s ,w es e l e c ta n dd e s i g nf i v em o f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 :t a s kd r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 a l s t r a t e g i e s , c o o p e r a t i o n - c o m p e t i t i o nm o t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 ,r a n k i n gm o t i v a t i o n a l s t r a t e g i e s ,d i v e r s i t ya s s e s s m e n tm o t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a n dp u b l i cr e c o g n i t i o n m o t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 t h es t r a t e g i e sp r o v i d es u p p o r tf o re v e r yp r o c e s s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a n dc a ne x c i t e ,m a i n t a i n ,a n d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m o t i v a t i o n o ft h el e a r n e r s w i t h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em o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a n dt h e 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yo ft 1 1 e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 w ed e s i g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l e a r n i n gp l a t f o r m ,a n dt h er e l a t e dt e a c h i n g i i i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 x p e r i m e n to nt h ep l a t f o r ma r ei m p l e m e n t e dt ov e r i f y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a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t h es t r a t e g y k e yw o r d s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 ,m o t i v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i e s , s e c o n d a r y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n e t w o r kl e a r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_ 一 图目录 舞譬i - i 趁丈缮勰1 2 丘f 2 一,厚缈劢绣知朗建笱钟研菇誓害纪趋势1 5 图2 誓国缈劳侑觎溉蝴谚穷1 5 图2 3 国内关于协作知识建构研究的变佬趋势口 图2 叫国缈彩偿知识建! 灼功研穷1 7 图4 - i 岽调雅凹的戤店潞3 2 西可争? 彭偿知堀罄粒云z 当髫3 2 图绷协偿知识窿构缓锄崇硝缓复型留一3 7 圈5 一 视图、模型翻控制器三者之固的关系示意图婀 压f5 誓磊纺功麓横燹囤4 9 母鄹学习7 磅模珙旋劳5 0 图洲害甏量彩力专考岂瑟瑟舻。5 1 图5 巧积分撰鳙旋劳5 2 留弘占偿晶捃芟模i 摸芨舻5 2 冒弘7 辨分龆当蕉樊一5 3 图手召作晶搓爱燃5 4 篮目手哲窆苈程压税赞5 4 母弘7 口学习j 堡努麓共一5 5 留弘,7 群镏劳结横共5 5 目弘坦蓐组管理模珙5 5 图乒船笋习硒彩镤_ 摸一5 6 石目5 二7 彳贺测拿j 鳝共一5 6 眉目争- 佑嬲勇2 詈毫验鬏锄黝劳5 8 石醪5 - 7 疗j 既缮群班荽:嚣= 兹藉l 绔劳5 9 压f 卜,7 鬏菇蒡班两次荬驻兹铺虽矽厶魍5 9 丘f 弘坩巍菇等,趔翟毫爹_ 蓟 据鸳孝计6 1 唇弘,箩戤媒,i 溅= 或黝6 2 压f5 - 2 0 兹菇蒡,范两次荬疆嬲矽彪围6 2 重f 争名,本肴t 笠箬二毙窕驻爨锈翰黟7 留6 6 霉5 - 2 2 本科生第一次实验每天在线人数统计图娲 囝5 - 2 3 卒巧5 ;( 笠筹= 次实验纺劳图6 7 图5 - 2 4 本科生第二次实验每天在线人数统计图6 8 童f 伊笳奉稚用以笃国易敷落髭嬲一6 9 v i i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目录 考等2 - ,厚咧懒蹭寥环:劳万劳偿期谖建嚆街穸研秀1 4 表2 - 2 国内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嫡 蓑2 0w e b 2 0 网教揪圭爱獭锨2 1 蓑弘,学习者参专差黔黼5 7 蓑5 誓学习考劳力嗡复力参考i 管窈s 7 蓑钟苏媒7 4 翅:荬:验量纪厕喊镏纺劳重6 0 表5 4 数媒1 4 班实验量亿测试独立样本检验。6 0 蓑射裁臻,蹬;鞠参量俐绾纺舻星6 3 表5 6 数媒, 班实验量化测试独立椁本检验6 3 蓑弘7 学习者参与:差摩参韵皆粝一6 5 蓑跚学习者钐躬锈复力参考锚穆6 5 v i i i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研究概括 本部主要介绍: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 研究过程和方法以及论文结构框架。首先从中职教育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协 作知识建构推动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激励策略促进协作知识建构三个方面分析 本文研究的问题,确定本文研究的立足点。接下来,本文阐述了研究的内容和意 义以及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相关概念的界定,确定了本研究的领域,最后对 整个论文结构框架进行了描述。 1 1 研究背景 1 1 1 中职教育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到整个教育结构中 尤为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一再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 0 1 0 年1 1 月制 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 0 1 0 - 2 0 1 2 年) 指出:“大力发展中等 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 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 和社会环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如为加大职业教育扶 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浙江省政府在2 0 0 6 年实施的“浙江省职业教育六 项行动计划 ;2 0 0 9 年启动和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为深入推进中等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 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于2 0 1 0 年1 1 月2 7 日制定了中等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 0 1 0 - 2 0 1 2 年) 。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中等职 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尽管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支持,但中职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传统的以 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专业技能知识的班级集体授课制仍然存在;学生的 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信心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对目前的中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进行 重新思考,利用好这些发展机遇来改进中职的教学质量。 1 1 2 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模式促进中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学习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而协作知识建构又是 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协作知识建构的出现使得网络学习的研究从技术支撑转向 了认知、教育、文化等层面。甘永成认为知识从“浅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 应采取协作知识建构。 创新行动计划中强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 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协作 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必须参与到协作学习伙伴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与学习伙伴 分享学习资源、观念和理解。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知识建构学习模式能有 效解决了教学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能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及时得到同伴的 帮助,从而增加了学生兴趣和信心;协作知识建构建立的是平等协作的关系能够 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能找回自尊,消除自卑,从而消除了学习和交流的心理障 碍;另外,这种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因此,网络环 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学习模式,是适合行业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可以为中 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推进中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目前,协作知识建构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协作知识建构的理论模型的研究、 促进深层理解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支持协作知识建构的技术工具的研究、协作知 识建构环境的研究等,对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的激励策略的研究关注的比较少。要 使协作知识建构活动在中职教学中顺利有效地开展不仅需要活动的设计,更需要 有效的激励策略的支持。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3 激励策略促进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有效开展 激励策略一开始是用在管理学中,尤其是人事管理,如通过加薪,职位晋升 等激励策略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参 与到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甚至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主题,于是就有越来越多 的开始关注网络学习的效果,并将一些激励理论应用到网络学习环境中。如国内 知名的互动问答w e b 2 o 平台“百度知道 、“新浪爱问知识人”、“百度知识掌 门人 与“互动百科”等网站采用积分,等级提升、用户排名激励的方式等。这 些激励策略的应用的确在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用户访问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 心理学角度上讲,激励被看成是人的某种行为的动力,为实现期望目标,以一定 的刺激物诱发人的行为动机,并引发、鼓励行为的活动过程。激励的心理过程为: 先是由需求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然后激发动机,再由动机驱使行为,直到行为目 标实现,当时达到满足时就会有新的需求产生,从而再次产生新的动机和新的行 为目标。很多研究也表明,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和维持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积 极性和参与动机。如颜百鸿( 2 0 0 9 ) 指出网络学习若应用激励机制,可以激励社 群成员者参与网络学习活动,有助提升使用者成员学习意愿,同时与网络学习平 台中的成员产生良好互动n 3 。蔡昌智( 2 0 0 5 ) 认为激励是一种内化的力量,并持 续激发个人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运用外在的刺激,激发他人持续工作意愿和 行动。应用在学习网站上,就是能以适当的激励机制持续激发学习者学习3 。因 此激励机制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具有激发参与动机、提升学习意愿、产生良好互动、 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同时也会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活动有效开展的 保障。因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的研 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2 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立足于中职院校的网络教学,以协作知识建构学习过程为重点,探索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激励策略的设计,以期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中 职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促进中职院校教育的改革,为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提供借 鉴。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具体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问题1 :什么是激励? 它包含哪些相关的理论和心理要素? 研究问题2 :针对中职学习者这一群体,如何设计适合他们的协作知识建构 激励策略? 研究问题3 :设计的激励策略是否有效? 根据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确定了如下研究内容: l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出协作知识建构及激励策略目前的研究状况,并 对协作知识建构理论及其激励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 论支持。 2 、本文对协作知识建构的基本过程、与激励有关的心理要素、协作知识建 构影响因素和中职学习者特征等四方面内容进行考察,为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 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职学习五个协作知识建构 激励策略。 3 、最后本文开展实验研究法,检验以上提出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的教学 效果。 1 3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 3 1 研究目标 本文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设计一套有效的适合中职学习者的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激发其参与 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 、通过实验检验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的应用效果,获得具有 指导意义的实验结论。 1 3 2 研究意义 ( 1 ) 完善和发展了协作知识建构的理论 当前,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协作知识建构是深化教 学改革,回归教学本质的途径,通过文献分析表明,国内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协 作知识建构激励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在相关理 d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的指导下,针对中职学习者,选择并设计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激励策略,对现有 研究做了有益的补充,完善和发展了协作知识建构的理论。 ( 2 ) 提高中职教学效果,促进中职教学改革 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协作意识,让学习者在 协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完善和深层建构,网络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技术和 环境支持。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协作知识建构的激励策略,激发中职学习 者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中职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4 相关概念界定 1 4 1 知识建构 1 知识建构定义 关于知识建构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知识建构进行了解释和阐述: 张建伟( 1 9 9 9 ) 认为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 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1 。 赵建华( 2 0 0 7 ) 认为知识建构是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 种有目的的活动( 如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等) ,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 智慧产品。个体在该公共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h 1 。 王觅等人( 2 0 0 8 ) 认为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资源 ( 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积极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的过 程和结果i 。 b r e i t e r & s c a r d a m a l i a ( 2 0 0 3 ) 认为知识建构可以定义为对社区有价值的观点 和思想的产生与不断改进的过程拍3 。 l a w & w o n g ( 2 0 0 3 ) 认为知识建构是一种协作的、有目的的活动,通过对有关 知识的优点、缺点、应用、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以达到提高知识 本身的目的3 。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强调的共同点就是知识建构是个人在群体中形成 观点、思想、方法,并实现自身知识的增长的过程,它强调先形成群体知识,再 由个体内化成个体知识的过程,它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s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知识建构的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积极主 动建构的过程。尽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每个人的价值观、理论假设和知识经 验背景的不同,所以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同时指出个体建 构的知识往往未必是合理的,因此需要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在协商过程中,才 能完善知识,追求知识建构的合理性。正所谓“所有合法性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协 商 。知识建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能够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作为一种高 阶认知活动,知识建构活动本身具有如下几种显著特征:对所学知识具有同化与 顺应作用;具有双向建构效应;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提供丰富的环境支持;学 习者与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建构结果具有多元化;评价方式具有弹性和多样化; 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最终目的等强,。 根据m k a n g 的观点,知识的建构过程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实现:个体知识 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其中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和自我 调控的过程。学习者把从外面获取的知识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转移、知识建构, 最终完成了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进行不断的知识“同化” 和“异化”,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者自我调节的过程。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是通过 学习者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交流、共同探讨,完成知识建构的过 程,其建构的目标是群体目标,建构的主要方式包括群体内的协作和和群体间的 协作。在建构过程、交互形式、受影响因素和建构目标等方面,个体知识建构和 协作知识建构存在不同的偏向,但两种方式对于知识的建构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他们表现为一种知识建构的连续统引。 1 4 2 协作知识建构 1 协作知识建构定义 有关协作知识建构的定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k o s c h m a n n 认为学习是一个协作知识建构的社会过程。甘永成认为知识从“浅层建构”走向 “深层建构 应采取协作知识建构i 引。 谢犹如等人把协作知识建构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 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1 。 6 一塑婆三些奎堂堕主兰垡笙茎一 _ _ - 一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其他学习者在交流和协商的过程中 而建构的,其中社会和文化是知识交流的中介,协作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之间要 有交流和协作,学习者必须加入到协作学习伙伴之间,参与讨论、交流,分享个 体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实现知识“深层” 构建。因此,本研究中的协作知识建构是通过“协作的方式进行的知识建构 2 协作知识建构特点h 们 由于协作知识建构是强调通过“协作”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因此与知识建 构相比,它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 1 ) 学习任务的情境性。 在协作知识建构中,学习任务是在具体情境中完成的,是具体情境中的任务。 情境是知识建构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它的主要作用包括:一是将学习任务与学 习者相关经验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二是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产生连接。 ( 2 ) 学习过程的协商性 协作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之间要有交流和协作,学习者之间需要不断协商、 交流和反思才能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协作建构过程就是协商的过程。 ( 3 ) 学习环境的协作性 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协作学习环境需要为学习者的提供一些认知工具和通 信工具,支持学习者展开恰当的思维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协作,共享信息 和知识的途径。 ( 4 ) 学习结果的多元化 在协作知识建构中,学习的结果并不是事先确定好的,而是在协作群体在不 断协商讨论中生成的。由于事物或者现象的多样性、个体先前经验的独特性、情 境的特殊性等原因,这些多元的观点决定了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 1 4 3 激励 1 激励的定义 激励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学,是由拉丁文的“m o v e r e ”转化而来,意指“t o m o v e ”,翻译为“推动”的含义。中国古代关于激励的记载如六韬王翼的 “主扬威武,激励三军。”其意为激发鼓励的意思。 7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激励指为实现期望目标,以一定的刺激物诱发人的行为 动机,并引发、鼓励行为的活动过程。 从管理学角度讲,激励是指管理主体为了创作更高的效益,从员工的需要出 发,运用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激发员工的行为动机和工作热情,并鼓励其积极行动 的活动过程。这句说明想要使得激励效果起到更好的效果,须以人为本,设立有效 的奖酬( 刺激物) 。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是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它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都从不同出发点对激励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总体来看 都是探讨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并向努力实现期望目标。 本文的激励是指学习激励,它属于激励理论的一个种,同样是用来激发人的 行为的心理过程,但是它激励的对象是学习者,它是通过满足个体和集体的外在 及内的需要、贯穿于协作知识建构行为整个过程、促进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深层建构。 2 网络环境下激励的特点 网络学习主要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虚 拟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下中学习激励与传统课堂中学习激励有 着非常大的区别,网络环境下中学习激励具有个性化、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协作 性等特点。 ( 1 ) 个性化 网络学习主要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 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动机主要依靠自己来调节自身的学习动机,因此网络环 境下的激励呈现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 2 ) 不确定性 网络环境中由于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固定的人际关系、固定的教室,很难 像传统课堂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鼓励下或同学的影响下获得学习动机,网络环境 下的学习者只能靠自身调节来维持学习动机,由于学习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个性特 征,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激励呈现不确定性。 ( 3 ) 动态性 8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学习激励的不确定、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激励要随着学习的进展呈现 很大的变动,比如学前采用什么样的激励策略来激发学习者动机,学习过程中采 用什么样的激励策略来维持学习者动机,以及学习结束时采用什么样的激励策略 来强化学习者动机等。因此网络环境下要根据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激励策略,已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 4 ) 协作性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的另一大特点是强调协作性,在竞争中学会协作,在 协作中完善个体知识。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和参与者,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 导者,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激励呈现最大的协作 性。 1 4 4 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旨在对从业人员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的 教育领域。从事职业教育的机构有:高级职业学校、社区学院、专科学校、技术 学院等。它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一起称为中国的四大教育板块。中 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出具有 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和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 专门人才。它招收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 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所关注的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某一类 专业技能而能从事某一项工作岗位的学习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式。 1 5 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分为研究准备阶段、理论探索阶段、系统开发阶段和实验阶段,每个 阶段包含不同的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分别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 在准备阶段主要对主要开展相关文献的研究,并对当前中职院校学习者特点 和教学情况教学现状调研。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系统分析法。 ( 1 ) 文献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9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 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从而做到全面、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 并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归纳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理论基础,并为激励策略的设计寻找合适的方法。 ( 2 ) 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 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 同的形式。本文通过访谈法了解到中职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中职院校的教学状 况。其目的是为激励策略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3 ) 系统分析法 在系统开发阶段主要设计与开发协作知识建构学习平台,在该阶段本文主要 采用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 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本文 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找出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模块的构成要素,并对 各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在实验阶段,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 分析。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法。 ( 1 )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 典型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探索活动。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所提出的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对获得的数据 采用s p s s 进行数据分析,对实验效率进行论证。 ( 2 ) 数据分析法 实验过后,本文对获得的数据采用s p s s 进行数据分析,对实验效果进行论 证。 1 6 论文结构 本文分为共六个章节,如图1 - 1 所示。 1 、第一章是研究概述,内容包括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与意义、 1 0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研究过程与方法等; 2 、第二章是相关研究评述,主要是对国内外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激励机 制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在中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对整个研究 状况进行了总结从中获得研究启示。 3 、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社会建构理论、社会认知学理论、群 体动力理论以及一些激励理论分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试图找出对本文激励策略 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4 、第四章包括策略设计依据和激励策略的设计两个部分,在策略设计依据 部分,本文从协作知识建构的基本过程、与激励有关的心理因素、协作知识建构 的影响因素、中职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为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 略选择和设计的提供了依据。第二节是激励策略的设计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在这个章节中,本文提出了五个激励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合作竞争激励策略、 积分排名激励策略、多样性评价激励策略和公开表扬激励策略等,并对策略在教 学中如何使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5 、第五章包括两个部分:协作知识建构学习平台的搭建和激励策略的实验 研究。在协作知识建构学习平台的搭建部分,主要介绍平台开发的依据、平台设 计的原则、平台设计的目标,平台开发、运行环境及安装以及平台功能的设计。 在实验部分,验证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激励策略的应用效果,本次实验包括 两类实验:一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激励效果的验证,二是对本科生做了对比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实验总共进行了四次实验,实验 部分从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6 、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指出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i i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卜1 论文结构图 1 2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该部分主要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 四个部分,前三节主要介绍协作知识建构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激励机制的国内外 研究状况、以及信息技术在中职课程中的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四节通过国 内外相关研究的进行了总结分析,找出本研究的突破点。 2 1 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 2 。1 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在上个世纪8 0 年代就开始关注知识建构的研究了,主要代表人物有 s c a r d a m a l i a 、b e r e i t e r 、g e r r ys t a h l 、f i s h e r 、h a n s e n 等人。他们协作知识建构的 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而贡献,提出了许多非常有影响的观点和理论,主要研究成果 如下: 如s c a r d a m a l i a 、b e r e i t e r 及其课题组在9 0 年代开发了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 协作知识建构平台k f ( k n o w l e d g ef o r u m , 简称k f ) 。 f i s h e r 等人在2 0 0 2 提出的“四阶段过程,该理论将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划 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包括:任务知识的具体化;任务知识的抽象化;形成基于冲 突的意见;形成基于整合的意见。 h a n s e n 等人在1 9 9 9 年提出的“六阶段”过程,该理论将协作知识建构过 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具体包括:小组形成;问题设置;规划;研究阶段;工作总 结和评价,由于该“六阶段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大多数 协作知识建构项目都采用了这六个阶段。 g e r r ys t a h l 在2 0 0 0 年提出了协作知识建构“十一阶段”过程,具体包括: 语话表达;公开陈述;其他人的公开陈述;选择式讨论;辩论和推理;意义澄清; 共享理解;观点协商;协作知识;形式化和客观化;人工产物及其表示。该模型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个人理解与社会知识建构统一起来,比较好地解释了协作知识建构原理。基于 该模式的学习理论又可称之为社会认识论。 g i l b e r t 和d r i s c o l l 于2 0 0 2 提出了设计协作知识建构环境的六条基本原则, 分别是:使用支架;跟踪过程;平衡压力;分析动机层次;促进分享观;促进知 识获取。 美国加里弗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在1 9 9 4 年主持“知识整合环境” ( k n o w l e d g ei n t e g r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简称k i e ) 研究计划,开发了支持探究学习 的w i s e 平台j 美国a r t h u rbp o w e l l ,c a r o l y nam a h e r , g e r r ys t a h l 三位教授在2 0 0 7 年联合 主持的“利用在线协作技术促进高中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项目。 在p r o q u e s t 数据库和g o o g le 搜索引擎中,以关键字“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b u i l d i n g ”、“k n o w l e d g eb u i l d i n g ”“i n t e m e t ”进行检索,时间是2 0 0 5 年至u 2 0 i o , 剔除相关度不大的文章,最终选定7 1 作为研究对象,如表2 一i 所示。 表2 1 国外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 类别年份2 0 0 5 2 0 0 6 2 0 0 72 0 0 82 0 0 92 0 1 0小计 综述类研究 l 12 系统开发 21 2l131 0 活动设计 1 113 教学设计 1 1114 效果评价 24 32l1 2 建构策略 536 36l2 4 激励策略 2 5541 6 小计 1 18 1 21 41 51 17 1 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 ) 国外对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处在逐年增长的趋势,如下 2 - 1 所示。 1 4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槲、 。 v - 纂瓣蠢 2 0 0 5 簿蠲燃霹2 0 0 7 霉麓燃2 0 0 9 攀凇麟 图2 1 国外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变化趋势 ( 2 ) 有关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国外主要关注“效果评价研究”、 “系统开发”,“建构策略”, “激励策略”研究等方面。如下图2 2 所示。 | _ 1 纂穗蠢 国内相对起步较晚,在2 0 0 0 年之后才开始有关于这方面文献的出现,国内 主要代表人物有黄荣怀、赵建华、祝智庭、李克东、谢幼如等人。主要研究成果 如下: 甘永成博士在2 0 0 4 年从宏观和智慧发展的角度,对学习论坛知识建构过程 进行了编码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