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 和经济基础分不开的,同时,建筑的外形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当时 宗法制度的影响。历史上由于峡江地区山高水险,水路运输极为重要和繁忙,形 成了相对发达的商贸活动,使沿江两岸城镇、乡场人口集中,成为商品集散地, 经济和文化较腹地发达,从峡江地区的传统建筑中不难看出当年的繁华景象。 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群是三峡文化多姿多彩历史文化底蕴的折射,是上千年历 史发展、延续和传承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变受到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和区域经济 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峡区地势陡峭,水路交通成为聚居地与外界联系的主要 联系方式。水上运输的发展,过境转输贸易的频繁,带动了两岸经济活动的发展, 形成不少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转贸易发达的聚居地。像湖北省秭归县的新滩镇、 巴东县的楠木园村等都曾有过昌盛兴隆的过去。这些聚居地的传统建筑群,无论 是单体建筑还是整体环境都体现了三峡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为适应峡区的山地环境,峡江地区住民们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建筑空间,在聚 落形态上,峡江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布局上与背山临江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在建筑结构上,有砖木结构、穿斗式、插梁架三大类。其中插梁架属于一种特殊 的梁架技术,这种梁架结构多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梁木一头插入中柱,另一 头则又落在金柱( 童柱) 上。这种梁架结构与抬梁式的承重梁落在柱头上,以及 和穿斗式的柱间无承重梁仅有起到联络作用的串梁不同。其特点是因势建造,不 拘成法,梁柱构架承重,墙体和木壁板做围合和隔断,建筑内外都较开敞,在布 局和空间组织上相当灵活,依地形和实用功能的不同而自由变化,坡度较缓时, 房屋可分段跌落,在同一住宅内处理有数个不同高程的地坪,形成错落有致的外 观效果。 本论文以峡江地区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外 观造型、内部结构及当地的建筑文化和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 方法及研究内容;第二章峡江地区概况及历史变迁,介绍峡江地区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历史事件及历史建筑;第三章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平面组成及立面形 式,通过对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建筑装饰的研究,总结出峡江地区传 统建筑的平面及立面特点;第四章形式丰富的梁架结构,通过对峡江地区传统建 筑中占比例最大的三种梁架结构砖木结构、穿斗式和插梁架的分析总结出峡 江地区传统建筑的梁架结构特点;第五章峡江地区传统建筑中的各类匠作,通过 对木作、砖作、瓦作、石作的深入分析,从细部体现出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细部 特色;第六章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峡江地区传统建筑,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峡 江地区中巴蜀楚文化和商贸文化的交融以及对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影响,第七章 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从历史、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分析挖掘峡 江地区传统建筑的价值从而提出保护原则和保护策略以及凤凰山传统建筑景区的 发展构想。 关键词:峡江地区;传统建筑;历史;文化 i i a b s t r a c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a i lh p o n 孤tp a i to fh u m a i lc u l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c l l i t e c n 鹏o fa r e g i o ni s 洫s 印a r a t e d 舶mt l l ep r e v a i l i n gs o c i a le n v i r o m e n ta i l de c o n o m i c s b a s e a t m es 锄e 劬e ,t h es h a p eo fc o n s t m c t i o ni si m p a c t e db yn a h l r a le n v i r o 衄e n t ,p e o p l e s c o n c e p t s ,a w a r e n e s sa i l dt l l ep 撕a r c h ms y s t e m 1 1 1 也eh i s t o r ) ,w a t e r 仃a n s p o i r ti s 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 觚db u s yf o rm em o u n t a i na i l dm a r i n ei 1 1 s u r a i l c e ,f 0 n i l i n g a r e l a t i v e l yd e v e l o p e dc o 删n e r c i a la c t i v “i e s a st l l ec o n c e n 讹t e dp o p u l a t i o no ft h er i v e r t o w 【l sa n dr u r a lm a r k e t s ,i tb e c o n l eac o m m o d i 够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e n t e r ,m o r ed e v e l o p e d e c o n o r i l i ca n dc m t i l r a 。h h a nt h el l i m e d a r l d ni se 嬲yt 0s e et l l ep a s tp r o s p e r o u ss c e n e f r o mt 1 1 e 仃a d i t i o r l a la r c k t e c t u r e 1 1 1 et r a 蛳o i l a lb l l i l d i n g so fx 蜘i a l l gi sm er e 妇t i o no fc 0 1 0 m ll l i s t o r ) ,c u l n 砌i l l m e1 1 1 r e eg 0 r g e sa n d 吐1 ep r o d u c to ft l l em i l l e 血u ml l i s t o r i c a 】d e v e l o p m e m ,c o n t i n u 时 a 1 1 dh e r i t a g e i t sf o m l a t i o n 锄de v o l u t i o ni si i l l p a u c t e db yn 狐l r mg e o 莎a p l l i c ,s o c i a l c u l t u r a la n dr e g i o m le c o n o m ya l l ds oo n d u et 0s t e 印t o p o 铲印h y ,w a t e r w a y s 仃a n s p o r tt u mi n t 0m 血c o n t a c tw a yb e t 、e e ns e t t l e m e n t s 埘t 1 1o u t s i d ew o r l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w 栅仃a n s p o r ta i l d f 峙q u e m c r o s s - b o r d e r 乜m s f e rl e a dt 1 1 e d e v e l o p m e mo fc r o s s s t l 面t s e c o n c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 ,f o n l l i n gm a r l ys e t t l e m e n t sw i m r e l a t i v e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p o p u l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e d 臼? a n s i t 仃a d e f o re x a l n p l e 恤叉二i m 趾 t 0 、) l ,no fz i 鲥c o u n t yi nh u b e ip r o v i n c ea 1 1 db a d o n gc o u i 】哆o fn 锄m 哪v i l l a g eo f b a d o n gc o u r l _ t ) r ,t 1 1 c r eh a sb e e nb o o m i n gp r o s p e r i 够o ft l l ep a s t t h e s e 仃a d i t i o n a l b u i l d i n g si i ls e t t l e m e n t sr e n e c tt l l eu m q u eh l m l a l ll a i l d s c a p eo ft h r e eg o 玛e sa r e 岛 w h e t l l e rm es i i l g l eo rt l l eo v e r a l le i i r o 姗e n to ft l l ec o n s n m c t i o n t oa d a p tm em o u n t a i ne n v i r 0 姗e n to fg a pa r e 如d e v e l o p i n gav a r i e 够o f a r c l l i t e 删s p a c eb yt l l er e s i d e n t s ,也ea i l c i e n tt o w ni st l l em 血f e 舭i i lt l l ef - 0 n no f s e t t l e m e n tt os 毗n a :t l 】r aic o n d i t i o l l sn e 撕n gm v e r s i d ea n dm o u i l 讹i i lt h eb u i l d i n g i n s t m c t u r e ,t h e r ea r et h r e ec a t e g 鲥e ss u c ha sb r i c k 、c h 啪d o u s l l i 、c h a l i a n 西i a t h e a 姐1 i a n 萄i ai sas p e c i a ll i 趿g j i at e c h n o l o g y ,c o m m o n j yi ns o u t h e a s t e mc o a s t a la r e a s i n s e naw o o d e nb e a mi n 也ec 0 1 瑚帆a 1 1 dl a n da 1 1 0 t h e rj i n z l l u ( t o n g z l l u ) 1 1 1 i sl i a n 舀i a b e a r i ls m | c 眦趿dt l l e l o a d - b e 撕n gb e 锄l a n do nt h es t i g m ai sd i 圩e r e m 行o m c h 啪d o ub e 锄t l l o mal o a d b e a r i l l g0 n l yp l a y i n gal i a i s o nr o l ei n 虹1 es 仃i n go f b e 锄i t sc h a r a c 耐s t i c si st h ei n f b r i i l a lc o n s 廿1 心i o n ,也em i i i l e w o r ko fl o a d - b e 撕n g b e 锄s w a l l sa n dw o o ds i d i n ge n c l o s u r ea n dc u to 住b o t hi n s i d ea 1 1 do u t s i d em e b u i l d i n ga r em o r eo p e n n el a y o u t 锄ds p a c eo 唱a n j z a t i o ni sn e x i b l e d i 恐r e n t 舭e c h a n g e sd 印e n do nt h et e r r a i n 卸d 缸l c t i o n a l w h e ns l o p ei ss l o w e r ,也eh o u s i n gs u b c a nd i 叩i 1 1t h es 锄er e s i d 训a 1a d d r e s s 血s e v e f a ld i 仃毫r e me l e v a t i o no ft h en o o r , 1 0 0 k i n gc u o l u o y o l l z l l i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t u d i e s 廿a d i t i o n a la r c h j t e c t i l r ei nx i a n j i a n ga n da n a l y z et h e c o n s 仃u c t i o no ft h e s p a c el a y o u t ,c o n s 劬c t i o nf b m l ,印p e a 瑚c es h 印e ,i m e m a l 蛐m c t u r e 觚dt h ec o n s m l c t i o no f l o c a l 矾d t l i r ea i l dt h ep r o t e c t i o n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n l ed i s s e 眦i o ni sd i v i d 。di n t os i ) 【p a r t s p a no n e :h l 仃o d u c t i o n t m sp a ni n 仃o d u c e sm ep u r p o s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i l c eo ft h e s t u d y ,t h es t a _ t i l s ,m e t h o d o l o g ya i l dc o m e n to f r e s e a r c h p a nt 、v o :0 v e r v i e wa n d1 1 i s t o r i c a lc h a l l g e sm ) ( i 旬i a n gr e g i o n 1 1 1 i sp r a ti 1 1 仃o d u c e s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sa n dl l i s t o r i c a lb u i l d i n g si n x i a j i a i l gr e g i o n p a nt l l r e e :m ep l a l l ec o m p o s m o na n dv e n i c a lf o n no ft r a d m o n a la r c h i t e c t 啪1 t h j sp a r ts 眦u pt h ep l a i l ea n de l e v a t i o nc h a m i 删而c sb y 廿l er e s e a r c h “t h e c o u r t y a r d1 a y o u ta n dd e c o m t i o no f c o n s u c t i o no f 打a d i 石o n a l 删t e i 知r e 。 p a nf o l 】r :l i a i l 萄i a s 仃u c t u r e 1 h o u 出也et r a d i t i o n a lx 竭i a l l gr e g i o n “sp a r t a c c o u mf b ft b el a r g e s tp r o p o m o n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1 1 et l l r e el i a n 舀i as t r l l c t u r e i v 嘶c ka 1 1 di n s e i 诧l i 锄由i ac h u a n d o u a i l a l y s i ss 啪e du pi i l 订a d i t i o n a la r c h i t e c 帆 x i a n gl i 趾舀i as n 佻t u m lc h a r a c t 甜s t i c s p a r tf i v e :m ec a r p e n t e ro f 扛a d i t i o n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nt l l er e g i o n ,t h r o u g h 也e w 0 0 d e l l ,i ta p p e a r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c l l i t e c t l l r ei nd 砌1b yt l l ei n - d 印t h 锄a l y s i so fw o o d e i l ,b r i c k - m a d e ,w a t t ,s t o n e p a ns 奴:t h e 仃a d i t i o n a lr e s i d e n t i a la r e m l d e rm ei n n u e n c eo fc u l t u r a ld i v e r s i 哆 i n x 谢i a i l 舀劬m 吐l ep e r s p e c 廿v eo fab u i l d i n gc u l t u r e ,“a n a l y s e sc u l t u m le x c h a l l g e s b e t 、e e nb as h uc h uc u j t u r ea n dc o r m e r c ec l l l t u r e 锄dc u l n 蒯e x d 哪g e sa 士l dm e i n f l u e n c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c h i t e c t i l ri nx 蠲i a n gr e 西o n p a n9 e v e n :t l l ep r o t e c t i o na n d1 1 s e l m yo fr e s i d e n t i a lc o n g t m c t i o n c l a i m 血e p r i n c i p l e s ,s 仃a t e g yo f m ep r o t e c t i o na i l dd e v e l o p i n gp l a n so f 仃a d i t i 0 1 1 a 1a r c 眦e c t u r ei 1 1 m ep h o e i l i xm o 眦l 切j l l s 仃o mm e1 1 i s t o r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叫t u r a l ,s c i e m i f i c 锄do m e r a s p e c t so f m i n i i l g 也ev a l o f t i 丑d i t i o n a la r c h i t c c t i l r c k e yw o r d s :x 埘i a i l gr e g i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b u i l d i n g :h i s t o r y :c u l 眦 v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酌,对所研究舌勺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丈中特别加d 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擎住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酌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袁示了谢意。 ,i 学住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丕袭岔 , “ :一 2 dj 年 月 臼 i ,。 -i、 o “ - : j “ 1 ii 一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5 一一n7 , - 一。 : 。 i 。一。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住。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甄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嚼。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型采取影印、缩即、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羝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吖如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影帮刊 2 d年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釜名:圣堕 2 0年 月 目 1 绪论 1 1 导言 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群是三峡文化多姿多彩历史文化底蕴的折射,是上千年历 史发展、延续和传承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变受到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和区域经济 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峡区高山叠嶂、地势陡峭,水路交通成为聚居地与外界 联系的主要联系方式。水上运输的发展,过境转输贸易的频繁,带动了两岸经济 活动的发展,形成不少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转贸易发达的聚居地。像湖北省秭归 县的新滩镇、巴东县的楠木园村等都曾有过昌盛兴隆的过去。这些聚居地的传统 建筑群,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整体环境都体现了三峡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1 2 研究对象及内容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 和经济基础分不开的,同时,建筑的外形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当时 宗法制度的影响。历史上由于峡江地区山高水险,水运极为重要和繁忙,形成了 相对发达的商贸活动,使沿江两岸城镇、乡场人口集中,成为商品集散地,经济 和文化较腹地发达,从峡江地区的传统建筑中不难看出当年的繁华景象。 为适应峡区的山地环境,峡江地区住民们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建筑空间,在聚 落形态上,峡江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布局上与背山临江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在建筑结构上,有砖木结构、穿斗式、插梁架三大类。其中插梁架属于一种特殊 的梁架技术,这种梁架结构多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梁木一头插入中柱,另一 头则又落在金柱( 童柱) 上。这种梁架结构与抬梁式的承重梁落在柱头上,以及 和穿斗式的柱间无承重梁仅有起到联络作用的串梁不同。其特点是因势建造,不 拘成法,梁柱构架承重,墙体和木壁板做围合和隔断,建筑内外都较开敞,在布 局和空间组织上相当灵活,依地形和实用功能的不同而自由变化,坡度较缓时, 1 房屋可分段跌落,在同一住宅内处理有数个不同高程的地坪,形成错落有致的外 观效果。 本论文以峡江地区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外 观造型、内部结构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1 3 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现状 峡江地区的传统建筑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以往的调查、普查工作一般以地下 的古文化遗址和墓葬为重点,地面传统建筑的调查和确认工作极为有限。1 9 9 2 年 三峡工程正式兴建的决议通过后,真正意义上的峡江地区地面文物的调查工作才 全面展开。湖北省文化厅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组织队伍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文 物调查工作。1 9 9 3 年4 月,受长江水利委员会库区处的委托,湖北省文物考古所 组织人员对峡江地区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特别是1 9 9 4 年6 月开 始,为制订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受国家文物局及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 护规划组的委托,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对秭归县、兴山县进行深入的文物调查。河 北省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则对巴东县进行调查。1 9 9 5 年5 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对库区三峡工程移民拆迁区文物古迹情况进行调查,制定了长江三峡工程 淹没区及拆迁区湖北省巴东、秭归、兴山、宜昌四县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 从此后,峡江地区淹没线以下的传统建筑被整体搬迁。毫无疑问,作为“活 的机体,迁建的传统建筑离开了他们原处的环境,拼的再好也不是原汁原味的原 貌了。传统建筑聚落群延续千百年的聚居形态是无法搬迁的。现在拆迁早已完成, 要研究峡江地区的传统建筑,就只能从这些拆迁后保留下来的重点建筑和资料图 片中回味了。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页。 2 1 4 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1 4 1研究方法 本论文应用实地调研法和比较法进行课题研究。 实地调研法:通过对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实地调查,应用文字、草图和照片 等途径对峡江地区的建筑、设施及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进行充分了解,并进行分 析,对提出再利用的策略打下基础。 比较的研究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 确定其异同。比较法通过所研究对象属性方面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客观地认识问 题,发现优势,从而扬长避短。比较法对于诸多错综复杂的研究而言,不失为一 个有效的方法。 1 4 2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实态研究,总结出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建筑特征、 空间组合特征及其特有的人文风情,并与成功的传统建筑保护的例子进行对比研 究,从传统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方面进行科学的探讨,使人们全面认清峡江地区 传统建筑的价值,振兴旅游事业。 小结 传统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传统建筑和历史地段 通过历史在它的身上留下的全部印记,即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向人们展示 着传统建筑发展和变迁。 2 峡江地区概况及历史变迁 2 1 秭归县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其东与宜昌交界,西与巴东相连,北与兴山接壤。 全境总面积为2 4 2 7 平方公里,香溪宽谷地带和县境东部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8 0 公里,流经香溪宽谷和庙南宽谷,将县境分位南北 两部分。雄踞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上游,其峡区、险滩、险段大部分在秭归境内。 这里山川形胜,滩险流急,自然景观瑰伟壮丽还以诞生了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 而闻名于世。秭归自古以来“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扼楚蜀之交带,当水陆之要 冲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考古资料证明,早在7 0 0 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秭 归朝天嘴一带就有先民在那里定居生活,劳动生息。 秭归古名归乡,为古归国所在地。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楚子熊渠封熊挚为 夔子,治秭归,秭归又称“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在归乡乐平里的香炉坪。秦统一中国后,置 南郡,辖归乡。汉置秭归县。因该地为楚三间大夫屈原的故乡,“屈原有贤姊,闻 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日秭归。 秭与姊通,姊归之名自此见诸史书。以 汉书地理志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的行政区划为据,秭归置县的历史 至少已有2 0 0 0 年以上。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2 1 9 年) ,秭归为东吴孙权所取, 隶属固陵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 2 2 0 年) ,秭归又属新城郡。蜀汉章武元年( 2 2 1 年) ,属宜都郡,次年隶属吴。吴永安三年( 2 6 0 年) ,设建平郡,治茅坪口,辖秭 归。晋武帝太康元年( 2 8 0 年) 灭吴,秭归属晋之建平郡,治巫山,辖秭归。南 朝宋景平元年( 4 2 3 年) 隶属荆州建平郡,南齐建元二年( 4 8 0 年) 隶属巴州建平 郡,梁普通四年( 5 2 3 年) 隶属信州。北周建德六年( 5 7 7 年) 置秭归郡,周武帝 为避免郡县同名而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领长宁、永乡二县。隋开皇三年( 5 8 3 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记载。 。今茅坪镇。 4 废秭归郡,复改长宁县为秭归县,隶属巴东郡。唐武德二年( 6 1 9 年) 置归州, 辖数县之地,在古代三峡诸县中地位突出;五代后梁开平元年( 9 0 7 年) ,归州属 十国之一的前蜀;宋、元时期仍名归州。明洪武九年( 1 3 7 6 年) 废归州,置秭归 县,隶属夷陵州,次年改秭归县为长宁县。清雍正七年( 1 7 2 9 年) 再置归州为直 隶州,隶属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兼辖容美、龙潭等十九上 司。清雍正十三年( 1 7 3 5 年) 改为县级州,不再辖县。中华民国元年( 1 9 1 2 年) 改为秭归县,县名使用至今。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载:秭归“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 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之大约是秭 归最早的县城。这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刘备曾在这一带活动的事 实相符。据推测,此城很可能筑在西汉秭归县治原址,即唐代以来的归州治,今 天的秭归县治所在地。 秭归县境内地质构造复杂,自西向东横跨秭归向斜和黄陵向斜,县境南部为 香炉山背斜。县内地层出露较全,最老的地层为距今2 5 亿年前后形成的崆岭群, 先后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灰系、二叠系、三叠系、 侏罗系,其中峡东地层系统中的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剖面是中国南方地层 的主要代表,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名。 境内地表崇山林立,溪流纵横,属典型长江三峡山地及岩溶地貌,俗称“八 山半水一分半田 。境内地形起伏,江北从东到西有五指山、天兴山等山脉;江南 从西到东有凉风山、香炉山等山脉。县内河流水系发育,溪流网布,北部从西向 东有泄滩河、吒溪河、香溪河等支流依次注入长江,南部自西到东有青干河、童 庄河、九畹溪及茅坪河等河流注入长江。县境长江两岸属低山河谷地带,是古代 先民劳作和休养生息的地方。 秭归县山水壮丽,历史悠久,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十分丰富。葛洲坝水利工 程,将“滩如竹节稠 的百里峡江变成碧波千顷的平湖。县城的屈原祠,使中外 ”全唐诗“l 卷中白居易诗: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 5 游人流连忘返。香溪河畔的屈原诞生地,吸引众多文人雅士。北魏郦道元赞扬秭 归“山秀水清,故出俊异。清人李拔的摩崖碑刻“香溪孕秀”,至今历历在目。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家游览秭归,来吟咏这种灵毓秀之地。郭沫若先生曾在一首 诗里描绘了秭归: 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 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 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 三斗坪前今日过,他年水坝起高墙。 因三峡工程建设,秭归县受淹文物点共计1 8 0 处,其中地下文物1 0 0 处,地 面文物8 0 处,其中寺庙衙署l o 处、民居4 3 处、牌坊1 处、古桥1 处、石刻9 处、城门3 处、其他3 处,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相当于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的共有1 7 处,其他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相当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口 三峡工程蓄水前,国家有关部门在三峡大坝上游一公里处的秭归县凤凰山建 立了地面文物搬迁复建保护点。目前,已有2 4 处湖北三峡库区的地面文物在凤凰 山上进行复建保护,包括郑万瞻老屋、郑韶年老屋、郑启光老屋、郑万琅老屋、 向先鹏老屋、刘正林老屋等1 6 处古民居;江渎庙、屈原祠、屈原庙、水府庙、屈 原故里牌坊等8 处牌坊和庙宇。 江渎庙是整个秭归新滩传统建筑群的灵魂,几乎所有的新滩传统建筑都受到 了江渎庙建筑风格的影响。江渎庙是清代祠庙建筑,建筑面积8 5 0 平方米,海拔 高程l l o 米。原址坐落在长江南岸的新滩镇桂林村之首,面临汹涌澎湃的长江, 背靠悬崖峭壁的大王山,坐南朝北,依山坡走向而建。江渎庙是四合院天井屋, 所有建筑皆为木结构建筑,不但吸收了北方管式建筑的做法特点,而且具有江南 建筑的风格技巧,是民间建筑技术与精湛的建筑工艺有机结合的民间建筑典范。 古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的建筑有以下几座:郑韶年老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 3 7 1 平方米,海拔1 3 5 米,系砖木结构天井屋建筑,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平面呈 ”水经注卷3 4 江水。 。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古迹的价值评估,李秀清李宏松,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 9 9 8 6 长方形,二进二层院落;郑万琅老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3 7 5 平方米,海拔1 0 0 米,建于6 米高的崖坎上,建筑物沿坡地逐渐升高,厅屋较室外地平高1 5 米, 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规则的长方形平面布局;向先鹏老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 2 9 0 平方米,海拔9 5 米,系砖木结构天井屋建筑,建筑布局不同于其他传统民居 的形式,没有高大的门厅,而是用两个耳房的山面做立面,悬山式屋顶与中间小 门厅的披檐相连,强调了建筑的入口和立面形象;郑万瞻老屋位于长江南岸桂林 村,与江渎庙毗邻。该老屋是清末举人、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郑万瞻的府第。郑 万瞻老屋座南朝北,依山坡走向而建,平面是长方形,布局为四合院式,以厅堂、 天井和堂屋为中轴,两边辅以厢房。建筑结构以砖木混合为主,主体梁架多为穿 斗式,整个院落布局整齐,高低错落有致,木雕精美。 这些传统建筑一般都比较高大,做工讲究。砖承重墙和木构梁架同时使用, 山墙脊饰丰富,且注意变化。木构架则以插梁架、穿斗式搭配使用。特别是该类 建筑非常注意与环境的结合,一般皆选择长江岸边雄奇险峻的地形烘托和展现自 己。 2 2 巴东县 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东北临兴山县,东南 界五峰县,东面与秭归县、长阳县接壤,西端与建始县及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 接鹤峰县,北部为神农架林区。全县总面积3 4 3 5 平方公里,现辖有9 镇、1 7 乡、 4 8 1 村、3 9 2 5 个村民小组,人口4 8 0 7 万,其中土家族约占总人口的4 2 强。 巴东县地处川、鄂两省交界,长江、清江由崇山峻岭中横贯县境,构成了一 道道雄关天险,使其成为扼守西南的门户,也是沟通长江中上游的咽喉,故而自 古便是兵家纷争的要冲重地。根据已知的考古资料,巴东县处的鄂西、川东一带, 是探索人类起源的热点地区之一。在本县野三关岩湾洞,曾发现“南方古猿的 牙齿化石及2 0 余种伴生古物化石。史前时期,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 7 代文化较为繁荣。按照历史文献的追述,这一区域当属“荆州之西域”。进入历 史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阶段,这里分布着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可 能属于古代巴人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类型,而据古代文献的记述,巴人就起源于清 江流域。这一区域商代为廪君国地,西周至春秋初期属夔子之国。东周时期,楚 人的势力逐步发展到巴东一带,并压迫着巴人向西迁移。楚、秦、巴、蜀的影响 在这一区域此消彼长。 、 秦夺取这一区域后,设置郡县,巴东一带属南郡巫县地。汉初承秦制。西汉 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属南郡巫县、秭归二县地。东汉建安六年( 2 0 1 年) 为巴东郡巫县地。三国吴和晋时,属建平郡地。南朝宋景平元年( 4 2 3 年) 于此 设归乡县。梁普通六年( 5 2 5 年) 置信陵郡,郡治归乡县。北周天和三年( 5 6 8 年) 废郡,县改名东乡。隋开皇十八年( 5 9 8 年) ,改为巴东县口,县名一直沿用 至今。唐代巴东先后隶属于山南道和山南东道归州,北宋隶属荆湖南北路归州, 南宋改夔州路归州,元代先属湖广行省后隶四川行省。明、清时先后归属于湖广 布政司和湖北布政司荆州府归州。民国初年,巴东县直属省,后属荆宜道。 新中国成立后,巴东县隶属于思施地区,1 9 8 2 年恩施地区易名为鄂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1 9 9 4 年起又更名为恩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则均归其属。 巴东县位于长江三峡中部、巫峡东段。县境南北长,东西多狭窄,东西最窄 仅l o 3 公里,南北最长达1 3 7 6 公里,故有“八百里巴东的说法。县境内多山, 其中海拔高程在8 0 0 米以上的高山及次高山地区即占全县总面积的7 0 以上,平 均海拔高程为1 0 8 9 3 米。全县地势呈西高东低,南北起伏,相对高差约3 0 0 0 米, 县内群山分别属于大巴山、巫山和武陵山等山系。其中大巴山脉在县境北部,巫 山山脉跨县境中部,县境南部是武陵山余脉。由于地处石灰岩发育区域,在大自 然的侵蚀、切割等作用下,县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达,留存有许多峡谷、石林、伏 流、溶洞等景观,著名的神农溪自然风景区就坐落在巴东县境内。 因三峡工程建设淹没涉及的各类文物共1 7 6 处,包括地下文物1 2 2 处,其中 “尚书禹贡记载。 。因该县位于古巴群之东,故名。 8 古文化遗址( 含古生物化石及旧石器地点) 7 0 处、古墓群5 2 处。地面文物6 4 年, 其中传统建筑( 含传统民居) 2 5 处、古桥梁7 处、石刻2 4 处、古栈道3 处、纪 念性建筑4 处、古井1 处。其中迁建保护的有地藏殿、王爷庙2 座庙宇,李光明 老屋、顾家老屋2 座古民居,和秋风亭一座楼阁建筑。 秋风亭是一座清代歇山顶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重檐两层,平面方形,建筑面 积1 4 6 平方米,海拔1 7 4 米,坐南朝北面对长江,是巴东县的重要的人文景观, 巴东八景“古亭秋月”的古亭即指秋风亭。地藏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清代 祠庙硬山木结构建筑,位于红庙岭下,建筑面积1 5 6 平方米,海拔1 3 3 米;王爷 庙,原名镇江阁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1 3 8 平方米,海拔1 0 4 米,位于巴东县官 渡口镇楠木村,为单檐硬山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李光明老屋为清 代吊脚楼建筑,建筑面积2 2 2 平方米,位于巴东县楠木园村依山就势,海拔1 1 0 米,面阔七间,是土家族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顾家老屋为清代悬山式 天井屋,穿斗式木构架,建筑面积3 1 0 平方米,海拔1 2 0 米,位于巴东县楠木园 乡。 作为多山区的巴东县,峰岭嵯峨、峡幽谷深、地势崎岖。适合人类生产、生 活的区域主要是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阶地和丘原地带,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 古代则更是如此。因此,淹没所达区域,在相当的程度覆盖了古代先民长期开发 的经济发达地区。由此,巴东境内的文物也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时代较早的文 物点则更是如此。而迁建区又将占据其中最易于留存文物的相对平缓地域。其他 海拔较高的区域,开发的历史也相对较晚,留存的文物十分有限。因此,受三峡 工程影响的文物,约占全县已知文物总数的6 0 以上,特别是一些价值较高的文 物,几乎全部受淹。 2 3 兴山县 兴山县隶属湖北省宜昌市,其东临宜昌、保康,西与巴东毗连,南接秭归, ”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古迹的价值评估,李秀清李宏松,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 9 9 8 9 北抵神农架林区。县境东西长6 6 公里,南北宽5 4 公里,总面积2 3 2 7 平方公里。 全县共有7 镇6 乡,总人口1 9 万有余,是湖北省人口最少的一个鄂西山区的偏僻 小县。县城设于高阳镇。 据兴山县志记载,兴山县至今已有1 7 0 0 多年的历史。昔日的兴山,山 大人稀,高山峻岭比比皆是,悬崖峭壁处处可见,森林遮天盖地。因“县境兴起 于群山之中 ,故名“兴山 。 历史上,兴山隶属关系随历代行政建制的不同而频繁变更。据兴山县志 记载:兴山旧为楚始封地,归治高阳城,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 2 6 0 年) 分秭归 县之北界立兴山,属建平郡。南北朝时,周建德六年( 5 7 7 年) 置长宁县,兴山 并入长宁属秭归郡。隋开皇元年( 5 8 1 年) 改长宁为秭归,兴山属秭归。唐武德 三年( 6 2 0 年) 分秭归复置兴山。五代时亦为兴山,隶属归州。宋熙宁五年( 1 0 7 2 年) ,兴山改为镇入秭归。明正统七年( 1 4 4 2 年) ,兴山并入巴东县,成化七年( 1 4 7 1 年) 复置兴山县,属归州。清雍正十三年( 1 7 3 6 年) 升兴山始隶宜昌府。1 9 1 2 年至1 9 2 2 年间,兴山属荆南道,后改荆宜道。建国以后兴山隶属宜昌市至今。 兴山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以北,地处大巴山余脉。兴山的地貌区 划属大巴山体系,山脉走向多从东向西伸展。总地势为东、北、西三面高,南面 低。东北部多山间台地,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兴山地处巫山山脉与荆山 山脉之间,境内山峰罗列,河谷纵横,共有香溪河和凉台河两大水系,大小溪河 计1 5 6 条,发源于神农架林区。含南阳河、古夫河、高岚河三条主要支流的香溪 河,由北向南纵贯兴山全境,至游家河入秭归,于香溪镇东侧汇入长江。全县地 貌可分高山、中山、低山区,高山区和中山区占总面积的8 5 以上,而低山区仅 占总面积的1 5 ,主要分布于境内中部的香溪河河谷地带,兴山县的主要古文化 遗址也多分布于这些区域。 兴山县的迁建的传统建筑有吴翰章老屋、陈伯炎老屋、吴宜堂老屋三座。吴 翰章老屋为清代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布局,坐东朝西,沿坡地而 ”兴山县志( 光绪版) 第一章。 l o 建,其基本格局为两个天井,总共两进院落,建筑面积2 9 4 5 平方米,海拔1 7 2 米。陈伯炎老屋清代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建筑面积2 6 4 平方米,海拔1 7 2 米,平 面呈纵长方形布局,共两进院落,坐东朝西,沿坡地而建,是当地传统民居的典 型代表。吴宜堂老屋为清代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建筑面积2 9 1 平方米,位于兴山 县高阳镇,海拔1 7 2 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布局,坐东朝西,沿坡地而建。该民居 的基本格局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的木构架皆为穿斗式梁架,里面上的双层披檐 和双层墀头在峡江地区的传统建筑中非常少见。 兴山是西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有明代将领李来亨抗清遗址等名胜古迹。以 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既有风光旖旎的高岚风景区,又有华中少 见的原始森林,还有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和蜿蜒奔腾的溪流河泉。 小结 通过对峡江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传统建筑的概述,证明峡江地区具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传统文化和丰富传统建筑。峡江地区的传统建筑见证了峡江 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3 峡江地区传统建筑的平面组成及立面形式 3 1 山地吊脚楼建筑 3 1 1 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亦称“干栏 、“阁栏 、“麻栏 ,是鄂、 渝、湘、黔毗邻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从空间属性上划分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