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略论先秦礼学的三次发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先秦礼学的三次发展 内 容摘要 先秦时期,礼经过周公、孔子和荀子的努力,最终形成 了 “ 礼、仁、法”的 三者统一, 这样的格局基本上规定了中国传统礼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即主要关注 先秦礼学这一整体, 着重于厘清周礼、 孔子礼学思想及荀子礼学思想的内在的逻 辑发展,包括其发展的原因、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先秦时期礼学的三次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 西周时期, 周公对传统的礼进行 了改造, 赋予了“ 德” 与 “ 刑” 的初步内 容, 开启了 后世礼学向 道德规范 和法律 规范发展的 道路, 但周礼本身还比 较混沌;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以 仁释礼, 礼学中 开始充实道德的内容,为后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在战国时期荀子则以法入礼, 礼学中又充实了法律的内容,最终形成了 “ 礼、仁、法”三者合一的格局。在这 个过程中, 周礼、 孔子礼学思想与荀子礼学思想之间发展呈现着规范 自身不断完 善的内在要求,又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相适应。此后,先秦礼学中 “ 礼、仁、法 ” 三者合一的治 理模式基本上为历代所采用, 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 大的 作用。 撇除历史的印迹, 先秦礼学发展的精神及其对法律道德的认识对于我们当 代构建 和谐社会具有参考的价值。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 “ 周礼的第一次发展 , 主要考察了 周礼的 社会特征、 周公对礼的发展及其缺陷;第二章 “ 孔子的 第二次发展:以仁释礼” , 主要从社 会背景出发去考察孔子对周礼的发展、 孔子“ 以 仁释礼” 的主要内 容及其意义与 缺陷;第三章 “ 荀子的第三次发展:以法入礼” ,主要从社会背景出发去考察荀 子对礼的 发展, “ 以 法入礼”的主要内 容及其意 义:第四章 “ 先秦时期礼学发展 的必然性” ,主要考察先秦历史发展与礼 规范发 展的总体进程,并在此基础上观 照两者的 对应关系, 得出“ 历史发展决定 着礼学发展” 的结论, 最 后从整体上把 握先秦礼学的价值所在。 【 关键词】 先秦礼学周礼孔子礼学荀子礼学 b r i e f c o m me n t o n t h r e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f t h e o r y o f r i t e i n p r e - q i n p e r io d i n p r e - q i n , p e r i o d , r i t e b e c a m e t h e p a t t e rn t h a t i s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r i t e , h u m a n i t y a n d l a w . s u c h a p a t t e rn h a d b a s i c a ll y s t i p u l a t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h e o ry o f r i t e i n c h i n a . s o , t h i s t e x t m a i n l y p a y s c l o s e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w h o l e r i t e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a n d e s p e c i a l l y l a y s p a rt i c u l a r e m p h a s i s o n t h e i n h e r e n t l o g i c a m o n g r i t e i n z h o u d y n a s t y , c o n f u c i u s t h e o r y o f r i t e a n d x u n z i s t h e o ry o f r i t e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r e a s o n , c o n t e n t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 t h e r e a r e t h re e m a in d e v e lo p m e n ts o f th e o ry o f r ite in th e p r e -q in p e r io d . i n z h o u d y n a s t y , z b o u g o n g c a r r i e d o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o t h e t r a d i t io n a l r i t e , g i v i n g t h e p r e l i m i n a r y c o n t e n t s o f v i r tu e a n d p u n i s h me n t , w h i c h o p e n e d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t o t h e e t h i c a l a n d l e g a l n o r m s . b u t r i t e i n z h o u d y n a s t y w a s s t i l l i n c h a o s . i n t h e s p r i n g a n d a u t u m n p e r i o d , c o n f u c i u s a d d e d h u m a n i t y i n t o r i t e . t h e n r i t e i n c l u d e d t h e e t h i c a l c o n t e n t , w h i c h h a d r e p r e s e n t e d e t h i c a l s t r e n g t h f o r l a t e r a g e s . i n t h e , wa r r i n g s t a t e s p e r i o d , x u n z i p u t t h e l a w” in t o r i t e . t h e n t h e r e we r e l e g a l c o n t e n t s i n r i t e . a t t h a t t i m e t h e r e w a s a p a t t e r n t h a t c o n t a i n e d “ r i t e , h u m a n i t y a n d l a w” f i n a l l y . i n t h i s c o u r s e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i t e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e m b o d i e d i n h e r e n t d e m a n d s w h i c h r i t e p e r f e c t e d i t s e l f c o n s t a n t l y a n d i t a d a p t e d t o t h e c o n s t a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 f r o m t h e n o n , t h e c o n t r o l l i n g m o d e w h i c h w a s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r i t e , h u m a n i t y a n d l a w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w a s a d o p t e d b y s u c c e s s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b a s i c a l l y a n d h a d p r o d u c e d e n o r m o u s f u n c t i o n o n t h e a n c i e n t s o c i e t y o f c h in a . e x c e p t t h e t r a c e o f h i s t o r y , t h e s p i r i t o f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r i t e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a n d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m o r a l i t y a n d t h e l a w a r e v a l u a b l e f o r u s t o s t r u c t u r e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y h a r m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 t h e r e a r e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i n t h i s t e x t . c h a p t e r o n e i s f i r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i t e : z h o u g o n g a d d e d v i r t u e a n d p u n i s h m e n t i n t o r i t e , w h i c h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s o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i t e i n z h o u d y n a s t y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t h e d e f e c t o f r i t e . c h a p t e r t w o i s t h e s e c o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i t e : c o n f u c i u s a d d e d h u m a n i t y i n t o r i t e , w h i c h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i t e i n z h o u d y n a s t y , m a i n c o n t e n t , m e a n i n g a n d i t s d e f e c t .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i s t h e t h i r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i t e : x u n z i a d d e d l a w i n t o r i t e , w h i c h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i t e , i t s m a i n c o n t e n t a n d m e a n i n g . c h a p t e r f o u r i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o r y o f r i t e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 w h i c h m a i n l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h i s t o r y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i t e as a w h o l e , a n d t a k e s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 e l a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p r o c e s s e s i n t o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 a n d i t d r a w s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o r y o f r i t e i s d e t e r mi n e d b y 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 a t l a s t , i t h e l d t h e v a l u e o f t h e o r y o f r i t e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o n t h e w h o l e . k e y w o r d s : t h e o r y o f r i t e i n p r e - q i n p e r i o d ; ri t e i n zh o u d c o n f u c i u s t h e o ry o f r i t e x u n z i s t h e o ry o f r i t e i i i 绪论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礼”一直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它 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 人的精神面貌。 追溯礼学 发展的源头, 我们可 以将目光锁定在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礼学从周礼开始经过孔子和苟子的丰富、 拓展,最后达到了“ 礼、 仁、 法” 的三者 合一、 这个模式基本上奠定了中国 传统 礼学发展的 方向。 山是观之, 深入挖掘先秦时期礼学及其发 展的基本特点, 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礼学的发展。 一、相关的研究成果 自 上世纪八十 年以来, 学界兴 起了对 周礼、 孔子及荀子礼学思想的研究高 潮, 发表了诸多文章及相关著作。集中如下: 1 、关于周礼的研究 关于周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礼的起源、 周公制礼的说法( “ 三 礼”的成书年代) 、周礼的性质、内容、特征、功能以及礼与其他范畴 ( 如刑、 孝、德等)的关系。 在礼 的 起 源 方 面, 主 要 有 以 下 三 种 不 同 的 观 点 : 一 是 礼 起 源于 祭 祀, 吸王国 维、刘师培、郭沫若为代表,这种观点最为普遍:二是礼起源于风俗习惯,以杨 宽、杨向奎、蔡尚思等为代表;三是礼起源于饮食分配上的差别,以杨英杰等为 代表。关于 “ 周公制礼说” 的研究, 观点有三:一是周公奠定了宗周礼乐文 化, 而 周礼 和 仪礼 就是由 周公制定的: 二是周公对传统礼乐文化进行了革命 性的改造,将德与刑的内容加入其中,但 周礼和 仪礼未必是周公所著; 三是周公制礼只是传说,出自儒者的附会。 而关于周公制礼的实质,学界一致认 为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确定。由于确定周礼的性质、内容等涉及到周礼的相关文 献 “ 三礼” ,所以更多的学者从考古学、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等角度对 “ 三 礼”特别是 周礼的成书年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五种不同的观点:分 别是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周秦之际说、西汉说。 至于周礼的性质研究: 总体而言, 学界普遍认为周礼或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 行为规范、或是一种政治制度、 或是一种礼仪制度,以任继愈、马振铎、张晋藩 等人为代表, 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在道德与法律的归属问题上, 亦有不同看法: 绪论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礼”一直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它 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 人的精神面貌。 追溯礼学 发展的源头, 我们可 以将目光锁定在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礼学从周礼开始经过孔子和苟子的丰富、 拓展,最后达到了“ 礼、 仁、 法” 的三者 合一、 这个模式基本上奠定了中国 传统 礼学发展的 方向。 山是观之, 深入挖掘先秦时期礼学及其发 展的基本特点, 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礼学的发展。 一、相关的研究成果 自 上世纪八十 年以来, 学界兴 起了对 周礼、 孔子及荀子礼学思想的研究高 潮, 发表了诸多文章及相关著作。集中如下: 1 、关于周礼的研究 关于周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礼的起源、 周公制礼的说法( “ 三 礼”的成书年代) 、周礼的性质、内容、特征、功能以及礼与其他范畴 ( 如刑、 孝、德等)的关系。 在礼 的 起 源 方 面, 主 要 有 以 下 三 种 不 同 的 观 点 : 一 是 礼 起 源于 祭 祀, 吸王国 维、刘师培、郭沫若为代表,这种观点最为普遍:二是礼起源于风俗习惯,以杨 宽、杨向奎、蔡尚思等为代表;三是礼起源于饮食分配上的差别,以杨英杰等为 代表。关于 “ 周公制礼说” 的研究, 观点有三:一是周公奠定了宗周礼乐文 化, 而 周礼 和 仪礼 就是由 周公制定的: 二是周公对传统礼乐文化进行了革命 性的改造,将德与刑的内容加入其中,但 周礼和 仪礼未必是周公所著; 三是周公制礼只是传说,出自儒者的附会。 而关于周公制礼的实质,学界一致认 为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确定。由于确定周礼的性质、内容等涉及到周礼的相关文 献 “ 三礼” ,所以更多的学者从考古学、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等角度对 “ 三 礼”特别是 周礼的成书年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五种不同的观点:分 别是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周秦之际说、西汉说。 至于周礼的性质研究: 总体而言, 学界普遍认为周礼或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 行为规范、或是一种政治制度、 或是一种礼仪制度,以任继愈、马振铎、张晋藩 等人为代表, 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在道德与法律的归属问题上, 亦有不同看法: 一是认为周礼既属道德范畴,又属法律范畴, 具有道德与法的双重性质,这是法 史学界普遍的观点;二是认为周礼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以仟继愈为代表;三是认 为 周礼就是当时的根本大法, 调整着刑事、 民 事、 行政、 经济、 司法等法律关系, 以张国华、 何勤华 为代表; 四是 认为周礼 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是社会的 伦理准则, 伦理学界多数人持有此 观点。关于周礼的特征研究:一说是家礼与国礼的合一; 二说确立天子凌驾于诸部落之上的最高权力、 按血缘亲疏规定若干严格的贵贱 尊 卑等级、 刑开始从礼中分离出 来; 三说礼 法浑然一 体。 关于周礼的内容研究: 学 界普遍认为周礼的内容广泛,无所不包.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典章制度、礼节仪 式、行为规范等。关于周礼的功能,则基本着眼于政治功能、道德功能、法律功 能、节制情感的 功能、 社会功能等方面。 关于周礼与其他范畴关系,如礼与孝、 德的关系,研究认为:礼与德、孝有 相同的起源、 内涵和发展走向, 礼是 德、 孝的 价值观念的外化( 行为规范) ; 而礼 与刑的关系, 认为礼刑密不可分, 一方面, 礼是利( 即 法) 的 基础和渊源。 另一方 面,礼从广义上讲本质就是法:但两者的适用对象与范围的侧重点、作用不同。 2 、关于孔子礼学思 想的研究 关于孔子礼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孔礼的性质、 特点、内容、意义与影响 以及礼与相关范畴的关系研究。 对于孔礼的性质研究, 多数人认为孔子的礼与周礼一样是行为准则、 社会规 范、国之纲纪;它既具有政治学的意义,又有伦理学的意义,孙希国对此作了具 体的分析。 对于孔礼特点的研究, 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说法,但大部分观点 主要都是对于 “ 仁” 字的不同阐发:一部分人认为仁是礼的本质,以李会钦、杨 庆中、 史华楠为 代表; 一部分人从 哲学、 人类学等角度提出 孔礼揭示了 人的本 质、 礼的心理基础是 仁, 以杨庆中、 何锡蓉、 李晓 虹为代表。 从礼规范自 身的 特点来 看, 孔 礼 是 礼仪( 形式 ) 和 礼 义 ( 内 涵) 的 合 一, 以 李 晓 虹为 代 表 。 关于孔礼内容的研究, 李云广认为孔子礼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 忠信孝弟, 、 “ 温 良恭俭让” 、“ 恭宽信敏惠” 、 “ 刚毅木呐 , 。史华楠认为孔子礼仪思想的内涵 与品性在于: 仁是礼仪的思想核心; 正名、 孝弟是礼仪的人伦标准; 中庸致和是 礼仪的美学境界; 克己 复礼是礼仪的 修养方法。 陈启智认为孔子的礼治包括法治 与德治两方面内容, 并以德治为最高准则的政治思想, 礼的概念涵盖着法的概念。 蔡尚思则具体分析了孔子以礼为标准的各项礼节。 关于孔子礼学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学界普遍认为孔子的礼以维护宗法等级制 度、建立良好秩序为目的。现有的研究比较深入,各角度、多层次,各自各圆其 说;过去谈负面的影响较多, 现在则更多地辩证地看待问题。蔡尚思从政治、 经 济、哲学、文艺、史学和教育等角度全面地具体地论述了孔子礼学对当时社会的 意义与作用; 李晓虹则 分析了孔 子礼学产生的历史效应 文化效应、 政治 效应 及精神效应等。 关于孔子思想的仁礼关系的研究。 现在学界基木上认为礼与仁是孔子学说中 两个重要的范畴, 但对两者的关系则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 仁是核 心, 礼从 属于仁, 以匡亚明、 杜任之为 代表。 第二种观点是以礼为 核心, 仁从属于礼, 以蔡尚思, 覃遵祥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是仁礼统一, 不存在主从关系. 九 十年代 以 来大多数人持有此观点, 如钱逊、吕 绍纲、 刘家和、 颜炳是等。 第四种观点 是 仁礼的对立,以赵光贤、 陈卫平为代表。第五种观点是仁与礼相互制约、 相互辅 佐, 以王与之、 萧宗弟为代表。 在这部分的研究中多数人喜欢从体用关系、内 容 与形式的关系、 表里关系、目 的与手段的关系、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派生 关系等 角度分别阐述仁礼关系: 近年来则开始突破这些术语的限制,有价值理性和工具 理性的角度的 分析, 以赖志凌和王江武为代表: 又有从管理学的角度的 分析, 以 张增田为代表。 除了 仁与礼的 关系 之外, 还有礼与其 他范 畴的关系 研究, 如礼与乐, 礼与德, , 礼与法, 礼与教育等。 礼乐关系 上主要 有 “ 礼本乐末” 和 “ 礼末乐本” 两种观点; 礼法关系有 “ 礼治高于法治” 和 “ 礼治就是法治” 两 种观点;在礼与教育的关系 上, 普遍的观点 是礼的实现以 教化为重 要途径和手段、 教化又必须 通过具体的礼 来实现、 二者呈现出互 动的关系; 礼与 德的关系主要通过“ 道之以 德, 齐之以 礼” 的命题来探讨, 黎红雷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提出通过 i 德” 的价值观念达到内在控 制、通过礼的规范制度达到外在控制。 3 、关于荀子礼学思想的研究 关于荀子礼学思想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荀 子对于礼 起源的论述、 性质、内涵、 特点、影响以及礼与相关范畴的关系研究。 学界对荀子关于礼的 起源的论述的 认识 有两种不同 的观点、 一种是单种起源 论, 王笃芳认为荀子的礼起源于“ 养欲给求” 说, 张奇伟认为荀子的礼起源于“ 夫 地” :另一种是双重 起源论, 林培认为 荀子的礼 起源于 “ 制欲止乱” 说,张朝松 则认为苟子的礼起源于人道根据 ( 制欲止乱)和天道根据 天地) 。 关于荀礼的性质的界定,主要有 “ 多重涵义”说、“ 行为规范体系”说、 “ 政 洽之礼”说、 “ 礼教”说等不同的观点。 “ 多重涵义” 说具体体现为:陆建华认为 礼是先王之道、 诸侯治国 之道、 人生 之道和宇宙主宰。 韩德民认为荀礼 包含: 人 之为人的道德伦常;感情的外在体现的礼节仪式;政治性国家的法定制度。王启 发认为荀子的“ 礼” 是先王制定的道德的、 法的、 政治的标准. 所以是观念之礼、 制度之礼、行为之礼。“ 行为规范体系”说,郑杭生、郭星华等认为荀礼是封建 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 指导、约束和控制人们的 社会行为。 “ 政治之礼” 说,陆 建华、周雪敏等认为荀子之礼的本质是政治之礼,即政治制度。“ 礼教”说,张 静互认为荀子 “ 礼教”是包括 “ 执礼” 、 “ 知礼” 和 , 行礼”的 “ 礼”的内化过程。 在荀子礼学的内涵研究主要有 “ 二内涵” 、 “ 三内涵”和 “ 四内涵”等说法。 “ 二内涵” 说, 王文东认为荀子的礼论包含: “ 情” “ 文” 两端和礼与法的分与合。 “ 三内 涵” 说, 刘冠生认为荀子礼治 包括以 礼修身、以礼齐家、 以礼治国平天下 三个方面; 张奇伟认为荀子的礼学包括: 礼学之本体根源论“ 礼本之于人道, 源自于天地” 、礼学之人本文化论“ 养欲结合求相依,文理情用相溶”、礼 学之社会政治论“ 明分以合群,法制以尚君” 。 “ 四内涵 ”说,郑杭生、郭星 华认为荀子的礼包含:“ 礼者,养也” 、 “ 礼者,节之准 ” 、“ 礼者,人道之极也, 、 “ 礼者,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 贫富轻重皆 有称者” 。 对于荀礼特征的研究侧重于从政治学、法学、 哲学人性论等角度的切入,第 一种观点认为 “ 以 法释礼是荀礼的 重要 特征” ,以 朱汉明和陆建华为代表。第二 种观点是 把 “ 分”界定为荀礼的 特征, 以高积顺、 林培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荀子 礼学具有人治政治的特征,以商国君为代表, 他认为荀礼具有类似于今日宪法的 性质,又具有道德属性。第四种观点是以 李仙娥为代表具体分析了 荀礼的特征: 客 观 性、 制 度 性 ;以 法 入礼 ; 外 在 性 特 征 、 他 律 性; 规 范 性、 有序 性 和 制 约 性; 突出 “ 君”的作用。 在荀子礼学思想对传统社会的影响的方面, 朱汉明和林培等主要阐发其对中 国 政治理论和司法活动的影响; 减云浦则具体分析了 荀礼 在政治、 _ 经济方面的 作 用维护了封建的社会秩序及其生产关系。 关于荀礼对现代意义的研究主要在 于社会稳定、 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的 意义, 林培等对此有相关阐述。 在相关研究中还涉及了礼与法、 乐、 仁、德、 义等相关范畴关系的 研究。 关 于礼与法关系的 观点有四, 一是两 者体 现为体与 用、纲与目 的关系,以高 积顺、 周雪敏为代表; 二是先有礼后法, 高 积顺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此观点。 三是两者 不可偏废, 以高 积顺、 韩德民为代表。 四 是不同 情况中礼法关系不同, 陆建华 认 为内涵层面是礼中有法、 政治和社会层面是礼法并重、 儒家理想层面的礼尊法卑。 关于礼与乐的 关系, 学界认为乐是礼的一部分, 以 韩德民、 包爱军为代表。 关于 礼与仁的关系,学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仁为礼本说,以张奇伟、商国君为 代表;二是礼为主体说,以刘家和为代表。关于礼与义的关系,黄森荣从管理哲 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张奇伟则从中国哲学特有的 “ 本末” 角度进行分析。 4 、先秦礼学的整体研究状况 首先, 关于周礼、 孔子礼学思想与荀子礼学思想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周礼 与孔子礼学思想的关系,多数人认为孔子对周礼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体现为具体 的礼节仪式方面、 对周礼的特性的转变等; 其中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孔子将仁纳于 礼中, 从而促使孔子礼学思想的 诸多的发 展。 关于孔子与 荀子礼学思想关系的研 究,两者的相同 ( 相似)之处在于:与社会有关、其理论结构相似、礼的性质相 同、注重礼的教化功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特征、侧重点、理论基础 ( 主要 是人性基础) 、旨趣、社会功能等方面。 其次, 关于先秦礼制研究。 陈戍国 在 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中对先秦各 类礼制的内容及其发展作了深入的叙述与分析。杨志刚在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对 礼 制沿 革 和 历 代 礼 典的 概况 作了 介 绍 , 分 析 礼制 与 社 会 历史 文 化的 关系 。 另 外, 学界对于礼仪个案的研究随着考古学、文字学和民 族学等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深 入,如锡命礼。 最后,关于先秦礼学研究。杨向奎在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分析了 宗周社会、 礼的起源及周公与孔子对礼 的改造。 勾 承益的 先秦礼学 一书 主要 对先秦的历史文献与诸子著作中所反映的礼学思想作了一番深入的研究。 刘丰在 塔 先秦礼学思想与 社会的 整合 一书中 采用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先秦 礼学思想及其对传统社会的整合作了系统论述。 二、 本文的 主旨 1 、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 纵观过去二十多 年关于先秦礼学的研究成果, 可谓硕果累累, 人们从不同的 角度去研究, 使我们对周礼、 孔子及荀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比 过去更全面的认识。 在过去的研究中, 对周礼、 孔礼、 荀礼三者的个案研究最多; 三者关系的 研 究主要倾向 于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的 ; 蹄 , 而三者之间的 发展关系的研究则 相对 比较薄弱。 事实上, 周礼、 孔子与 荀子的 礼学思想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对于 整个 先秦礼学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周礼作为一 份重要的历史遗产, 它对后世的意义在哪里, 又存在着什么缺陷?孔 子在什么方面继承了周礼, 发展了什么, 其中还存在什么缺陷?而荀子又是怎样 继承周礼与孔礼, 作了哪些调整和发展?而先秦礼学发展历程在整体上存在着什 么样的内在逻辑或关系?一方面,它们如何对各自的时代发生意义?另一方面, 又是如何使得思想本身更加完善?后人是如何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也许这些 问题的解决将更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先秦礼学的发展理路。 在阅读杨向奎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时, 启示颇多。他提出周公在礼 中加入了德与刑的内容, 刘礼进行了第一次的加工和改造; 孔子把仁和礼作为人 类行为的准则, 对礼作了第二次加工和改造: 在书的最后他还简略提到荀子也继 承 了加工改造礼的传统, 但叙述较为简单。 尽管杨先生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 礼中, 从而促使孔子礼学思想的 诸多的发 展。 关于孔子与 荀子礼学思想关系的研 究,两者的相同 ( 相似)之处在于:与社会有关、其理论结构相似、礼的性质相 同、注重礼的教化功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特征、侧重点、理论基础 ( 主要 是人性基础) 、旨趣、社会功能等方面。 其次, 关于先秦礼制研究。 陈戍国 在 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中对先秦各 类礼制的内容及其发展作了深入的叙述与分析。杨志刚在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对 礼 制沿 革 和 历 代 礼 典的 概况 作了 介 绍 , 分 析 礼制 与 社 会 历史 文 化的 关系 。 另 外, 学界对于礼仪个案的研究随着考古学、文字学和民 族学等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深 入,如锡命礼。 最后,关于先秦礼学研究。杨向奎在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分析了 宗周社会、 礼的起源及周公与孔子对礼 的改造。 勾 承益的 先秦礼学 一书 主要 对先秦的历史文献与诸子著作中所反映的礼学思想作了一番深入的研究。 刘丰在 塔 先秦礼学思想与 社会的 整合 一书中 采用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先秦 礼学思想及其对传统社会的整合作了系统论述。 二、 本文的 主旨 1 、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 纵观过去二十多 年关于先秦礼学的研究成果, 可谓硕果累累, 人们从不同的 角度去研究, 使我们对周礼、 孔子及荀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比 过去更全面的认识。 在过去的研究中, 对周礼、 孔礼、 荀礼三者的个案研究最多; 三者关系的 研 究主要倾向 于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的 ; 蹄 , 而三者之间的 发展关系的研究则 相对 比较薄弱。 事实上, 周礼、 孔子与 荀子的 礼学思想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对于 整个 先秦礼学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周礼作为一 份重要的历史遗产, 它对后世的意义在哪里, 又存在着什么缺陷?孔 子在什么方面继承了周礼, 发展了什么, 其中还存在什么缺陷?而荀子又是怎样 继承周礼与孔礼, 作了哪些调整和发展?而先秦礼学发展历程在整体上存在着什 么样的内在逻辑或关系?一方面,它们如何对各自的时代发生意义?另一方面, 又是如何使得思想本身更加完善?后人是如何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也许这些 问题的解决将更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先秦礼学的发展理路。 在阅读杨向奎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时, 启示颇多。他提出周公在礼 中加入了德与刑的内容, 刘礼进行了第一次的加工和改造; 孔子把仁和礼作为人 类行为的准则, 对礼作了第二次加工和改造: 在书的最后他还简略提到荀子也继 承 了加工改造礼的传统, 但叙述较为简单。 尽管杨先生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 两次的加工, 但是他的观点为先秦礼学的逻辑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 方向。 2 、本文的主题与结构 由于先秦时期的礼学基本上规定了中国传统礼学的发展方向, 对中国古代社 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的主要关注点是先秦礼学整体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先秦时期,礼经过周公、孔子和荀子的努力,最终形成了 “ 礼、仁、法”的三者 统一, 大体形成历代社会遵循的基本治理模式。因而本文主要集中在周礼、孔子 及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发展, 以期厘清先秦时期礼学的三次发展及其之间的承继 关系;而具体的探讨则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展开,从中寻求其发展的原因、 内容及其必然性。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 “ 周礼的第一次发展” ,主要考察了周礼的社会特征、 周公对礼的发展及其缺陷;第二章 “ 孔子的第二次发展:以仁释礼” ,主要从社 会背景出发去考察孔子对周礼的发展、 孔子 “ 以 仁释礼” 的主要内容及 其意义与 缺陷;第三章 “ 荀子的第三次发展:以法入礼” ,主要从社会背景出发去考察荀 子对礼的发展, “ 以 法入礼”的 主要内 容及其意义; 第四章 “ 先秦时期礼学发展 的必然性” ,主要考察先秦历史发展与礼规范发展的总体 进程, 并在此 基础上观 照两者的对应关系,得出 “ 历史发展决定着礼学发展”的结论,最后从整体上把 握先秦礼学的价值所在。 通过本文的介绍,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秦时期礼学的三次发展过程: 西周 时期, 周公对传统的礼进行了改造, 赋予了“ 德” 与 “ 刑”的初步内 容, 开启了 后世礼学向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发展的道路, 但周礼本身还 比较混沌; 春秋时期 经过孔子以 仁释礼, 礼学中开始充实道德的内 容; 战国时期荀子则以 法入礼, 礼 学中又充实了法律的内容,最终形成了 “ 礼、仁、法”三者合一的理念。 本文希望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能够进一步厘 清周礼、 孔子礼学思想与荀子礼 学思想之间发展的内 在的必然的 逻辑关系, 以 弥补学界研究的不足; 也希望先秦 礼学的研究能为我们现代社会转型期的治理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第一章 周公的第一次发展:德刑入 礼 礼作为行为规范在古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它。 周 公 执政 时 期 制 礼 作 乐, 将德 与 刑 的 内 容 加 入 礼 中, 完成了 礼 在 先 秦时 期 的 第一次发展。 与传统的礼相比, 周礼有所发展, 但它还是非常混沌的规范, 其中 的伦理因素与法律因素都还不清楚。 尽管如此, 它还是为后世礼学提供了发展的 方 向,它是一份重要的遗产资源。 一、礼的由来及性质 “ 礼”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的学者对它的起源产生着浓厚的 兴趣。 对此, 现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 观点, 这在绪论部分已 经有所涉及, 不再赘 述。 在 这 三 种不 同 的 观 点中 , 我比 较 赞 同“ 礼 起 瘾 于 风 俗习 惯” 的 说 法。 最初, 礼是一系列传统风俗通过无数代人的相互承接、 约定俗成地形成的习 惯, 在某一群体中 对其社会成员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后来经过国 家统治者的利用 和改造之后, 礼逐渐成为强制约束人们行为的固定的规范和准则, 以j 比 来稳定社 会秩序和加强国家统治。 西周初年,周人取代商人统治天下,社会中尚且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 更好地巩固其政治统治与社会稳定, 周代统治 者 ( 主要是周公) 在继承传统 的基础上重新制定新的礼 乐规范统一人们的行为。 在西周四 百多年中, 周礼逐步 固定化、模式化,日益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工具。 周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包罗万象, 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全部, 从个人到家庭, 从乡里到朝堂, 各个方面都被包容其中, 所谓“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成;官学事 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在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魂神,非 礼不成不庄。 11 ( m i l 曲 礼上) 于是, 政治生活中有登基礼、 册命礼、 朝勤礼等, 经济生活中有藉田 礼等, 军 事生活有军礼、 田 狩礼 等, 日 常生活中 有冠礼、 昏( 婚) 礼等,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周礼的规范。 就这样, 周礼通过其特有的 机制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 行为, 从而成为无所不包、 无处不在、 无 所不能的行为 规范,为人们提供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指导。 为了保证利的实旅和扮吴,利 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仪式, 统治 第一章 周公的第一次发展:德刑入 礼 礼作为行为规范在古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古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它。 周 公 执政 时 期 制 礼 作 乐, 将德 与 刑 的 内 容 加 入 礼 中, 完成了 礼 在 先 秦时 期 的 第一次发展。 与传统的礼相比, 周礼有所发展, 但它还是非常混沌的规范, 其中 的伦理因素与法律因素都还不清楚。 尽管如此, 它还是为后世礼学提供了发展的 方 向,它是一份重要的遗产资源。 一、礼的由来及性质 “ 礼”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的学者对它的起源产生着浓厚的 兴趣。 对此, 现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 观点, 这在绪论部分已 经有所涉及, 不再赘 述。 在 这 三 种不 同 的 观 点中 , 我比 较 赞 同“ 礼 起 瘾 于 风 俗习 惯” 的 说 法。 最初, 礼是一系列传统风俗通过无数代人的相互承接、 约定俗成地形成的习 惯, 在某一群体中 对其社会成员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后来经过国 家统治者的利用 和改造之后, 礼逐渐成为强制约束人们行为的固定的规范和准则, 以j 比 来稳定社 会秩序和加强国家统治。 西周初年,周人取代商人统治天下,社会中尚且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 更好地巩固其政治统治与社会稳定, 周代统治 者 ( 主要是周公) 在继承传统 的基础上重新制定新的礼 乐规范统一人们的行为。 在西周四 百多年中, 周礼逐步 固定化、模式化,日益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工具。 周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包罗万象, 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全部, 从个人到家庭, 从乡里到朝堂, 各个方面都被包容其中, 所谓“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成;官学事 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在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魂神,非 礼不成不庄。 11 ( m i l 曲 礼上) 于是, 政治生活中有登基礼、 册命礼、 朝勤礼等, 经济生活中有藉田 礼等, 军 事生活有军礼、 田 狩礼 等, 日 常生活中 有冠礼、 昏( 婚) 礼等,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周礼的规范。 就这样, 周礼通过其特有的 机制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 行为, 从而成为无所不包、 无处不在、 无 所不能的行为 规范,为人们提供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指导。 为了保证利的实旅和扮吴,利 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仪式, 统治 者还严格规定了各种规范的执行原则和操作程序, 包括行礼的时间、 场所、 人选、 人物的服饰、站立的位置、使用的辞令、行进的路线,使用的礼器,以及行礼的 顺序等等。上至国王登基,下至平时的言谈举止,周礼中都有其详细的规定。以 登基礼为例,如 尚书 顾命篇中载有康王行登基礼的情形, 其中详细记录了 “ 册命, 朝勤, 献礼,陈戒之辞, 新君作答” 等一系列登基礼的仪式, 其间对王、 邦君、卿士、太保、太史、太宗的服饰、各自的职责,诸侯站立的位置,揖拜的 时 间、 言 辞 都 作了 严 格的 规 定 ; 而且 这 一 系 列 的 礼 节 规 范 有 专人 负 责, 如“ 太 保 承介圭” 、 “ 上宗奉同 猖” 、 “ 太史秉书” 、 “ 太 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 左” 、毕公率东 方诸侯入应门右” 、 “ 太保既丙伯代表卿士邦君敬告天子言陈戒之辞”等。又如命 服制度,“ 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 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 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 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 命, 其卿六命, 其大夫四命。 及其出封, 皆 加一等。 其国 家、 宫室、 车旗、 衣服、 礼仪亦如之。 ”(周礼 春官 典命 ) 周礼对各阶层贵族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作了 详细的规定。 周礼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规定来实现其规范的作用, 使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 角色做准确的定位,并使行为符合其身份地位, “ 以 ( 礼)奉宗庙则敬,以入朝 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故朝勤 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 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 丧祭之礼卜 所以明臣、 子之恩也; 乡 饮酒之礼, 所以 明 长幼之序也; 昏 姻之礼, 所以明男女 之别也。 ” ( ( mi 2 . 经解 )由于每个人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都非常重要, 所以 周礼必须对其加强 规范和约束,所谓 “ 礼义以 为纪” ( 礼记 a l ) ) ) 以 期达 到 “ 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 睦兄弟,以 和夫妇” ( 礼 记, 礼运 ) 的社会稳定; 否则就是 “ 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 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 则臣子之恩薄, 而信死忘生者众矣; 朝勤之礼废, 则君臣之位失, 诸侯之行恶, 而信畔 侵陵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 微, 其止邪也于未形, 使人日 徙善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相关专业试题及答案大全
- 小学语文四年级《天窗》教育教学课件
- 针灸推拿专业试题及答案
- 考研的专业试题及答案
- 财务专业笔试题及答案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广东省东莞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闵行区庭院施工方案公示
- 铺警示砖施工方案
-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5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电力公司员工招聘6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学校(上沙)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适老化家居市场分析报告
- 社区宣传工作知识培训课件
- 瑜伽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导乐师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移动式皮带输送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ETL开发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文档
- 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贷款熔断管理办法
- 2025年公安部交管局三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