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研究——以宰相与知州、知府为重点.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研究——以宰相与知州、知府为重点.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研究——以宰相与知州、知府为重点.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研究——以宰相与知州、知府为重点.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研究——以宰相与知州、知府为重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研究——以宰相与知州、知府为重点.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 摘 要 任期制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任期制实行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 吏制的得失,而且关系着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和实施。官员任期制度的重要性不容置 疑。 在宋代的文官系统中, 宰相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 宰相位高权重, 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全国政策的风向标。 宰相任期的长短, 关系着全国政策能否有效实施。 尽管宰相的任期长短十分重要, 但是宋代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宰相任期。 北宋九朝共有 72 位、97 任宰相,任期在 1-2 年的共有 45 任,占总数的 46%。1-3 年的共有 63 任,约占 总数的 65%,也就是说,北宋宰相的任期大多数是在 3 年之内。北宋宰相任期如此之短, 使宰相的个人才能缺少发挥的余地, 于是, 他们只是听令于皇帝, 一味的强调祖宗之法, 不求改变政策中所存在的问题,致使国家腐朽不堪,最终灭亡。 北宋的地方官员任期普遍实行一年一考,三年一任的任期制度。但是不同朝代,任 期制度又有所不同。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地方官员的任期制度呈逐渐缩短趋势。例如太 祖、太宗时期地方官久任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到宋徽宗时期久任的现象已经绝 迹。宋代地方官员任期逐渐缩短,弊害也随之凸显。一些官员无心政务,视官府如传舍, 官场的腐败之风激增,百姓负担加剧。宋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官场存在的问题感同身 受,他们逐渐的探索解决任期过短的方法。 关键词 北宋 官员任期 宰相 知州知府 abstract abstract system of fixed tenur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whether the system of fixed tenures implement well, it would not only influence civil services gain or less, but also involve the implement of nations state policies and principles. so it seems unsuspected for its valuable. during the civil official system of song dynasty, prime ministers ar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country, who assu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hole government affairs. prime ministers have their full lights and pre-eminences of their place, their political view is the vane of nation policy. so the term of prime ministers concerns nation policys implement. however, song dynasty didnt document the detail time of the term of prime minister. north song dynasty had 72 prime ministers. there were 45 prime ministers who held the position within two years, occupying 46%. there were 63 prime ministers who held the position within three years, occupying 65%. that is to say, most of north song dynasty prime ministers held their position within three years. many of prime ministers term were not very long, which limited their his talents to be realized and developed. and then, they could only dance to the kings. they always emphasized ancestors ideal, and didnt change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polite, which lead to country rotting and swaying, even be died out. northern song dynastys officers usually carry out reviews once a year, prime minister held the position at county level for three years. but different dynasty had different systems. during taizu and huizong song dynasty, local officials term system gradually shorterly. for example, during taizu times, local officials usually held their positions long time, which was very universal. but when huizong dynasty,it seemed disappear. while, many evils generally turned up. local officers term was short, and many officers put tenure as their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which lead them didnt care for government affairs. short term of office made the officers with high aspirations want innovation, and at last go to another positions. short abstract term of office also made the officers with no aspirations put authorities as their many houses. local officers spend much money on official business, which not only advanced the corruption, but also weighted exploitation to people. these harm make many people try to hit upon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keyword: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term of executive officer; prime minister; chief . 前 言 1 前 言 一、选题意义 任期制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任期制实行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 吏制的得失,而且关系着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和实施。官员任期制度的重要性不容质 疑。北宋仁宗皇帝的一段话,真切的表达了任期制度的重要性。 祐嘉六年八月二十九日诏,曰:“朕观古者,欲治之世,牧民之吏,多称其官, 百姓得安其业。今求才之路非不广,责善之法非不详,而吏多失职不治,不称所以为民 之意。岂今人材独少,而世变之殊哉?殆以不得久其官故也。盖智能才力之士,虽有兴 媮利除害、禁奸劝善之意,非稍假以岁月,则其吏民亦且而不为之用。” 中国古代官员的任期制度是不断变化、逐步完备的。 尚书云: “三载考绩,三考 黜陟幽明” ,这是对官员任期制度最初的描述。两汉官员任期,尚无明文规定,但是 久任者较多。西晋始对官员任期有所规定,出现了六年制的明确规定。 南朝刘宋前期 行六年之制,后期改为三年,此制被南齐、萧梁和陈朝继承并有所变革。 北魏早期以 久任为原则,自孝文帝至北魏末,地方官员任期为六年,中央官则为三年。北魏宣武帝 后规定散官任期为四年,东魏、北齐地方官任期不足六年,西魏、北周内外官任期为四 年。 隋朝几经改革,至开皇十五年(595)文武官任期稳定为四年。唐入宋之后,幕职 州县官和常调京朝官较为严格地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与幕职州 县官和常调京朝官的任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宰相的任期,终北宋九朝,没有一朝对宰相 的任期做过明确的规定,宰相的任期与皇帝的喜好、个人才能和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化都 有关系。从宋代宰相任期的久暂,也可以看出宋代政治兴衰演变的过程。 官员任期过长过短,都不利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赵普独相将近 十年,他利用职务之便,敛财、培植自己的势力,最终被太祖觉察而罢相。蔡京前后独 相十三年,政治黑暗、祸国殃民。 (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二,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九日,第 3728 页。 尚书舜典卷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 年,第 132 页。 (唐)房玄龄等: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319 页。 (唐)李延寿南史卷二谢弘微传附子庄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553 页。 王冬洋: 魏晋迄隋官员任期探讨 , 兰州学刊 ,2007 年第 2 期。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官员任期制度的不合理带来的危害,宋人早有认识。宋人称当时知州、知县的三年 任期为, “一年立威信,二年守规矩,三年则务收人情,以为去计。 ” 北宋时的王安石、 苏轼、司马光等都对官员任期过短的影响做过分析,但是宋人的分析多局限于对官员任 期过短的原因、影响,并未深层剖析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二、学术研究状况简介 本文虽以北宋的官员任期制度为研究对象,但是前代相同或类似制度研究,都对本 文的写作有参考作用。专门研究任期问题的专著尚未问世,文章主要有周长山先生汉 代地方长吏任期考辩 、王东洋先生魏晋迄隋官员任期探讨 。还有一些著作,虽 未对官员任期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但是也涉及到了官员任期问题。主要有(台湾)李俊先 生中国宰相制度 、 (日本)梅原郁先生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香港)孙国栋先 生所著的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 、 (台湾)张荣芳先生所著的唐代京兆 尹研究 、定宜庄先生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 。 对宋代任期制度的研究,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专门对宋代任期制度做出研究的成果。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有邓小南先生的宋代 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和苗书梅先生的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等。以上二位先 生的成果,主要是就官员任期问题的基本情况做了概述。邓先生的宋代文官选任制度 诸层面 ,主要探讨了宋代官员选任制度中的关键铨选与磨勘。在论述铨选与磨勘 的具体实施办法的同时也涉及到了官员的任期制度,例如在第四章第二节,论述铨选过 程的“资”与“资序”时,提到了“任期” 。该书多处涉及到了官员的任期制度,为以 后官员任期制的研究提供不少资源。 但是该书所涉及的官员任期问题仅是在研究铨选和 磨勘时简单的点到为止,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专门的研究。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二九,绍兴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第 3733 页。 周长山: 汉代地方长吏任期考辩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王东洋: 魏晋迄隋官员任期探讨 , 兰州学刊 ,2007 年第 2 期。 (台湾)李俊: 中国宰相制度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60 年。 (日本)梅原郁: 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京都:同朋舍 1985 年。 (香港)孙国栋: 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 ,香港龙门书店,1978 年。 (台湾)张荣芳: 唐代京兆尹研究 ,台湾学生书局,1987 年。 定宜庄: 清代八旗驻防研究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 邓小南: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前 言 3 苗书梅先生的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以宋代的选官为主要研究对象。该书 的第三章第二节定期轮任制度中,对官员任期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并且对一些相关的概念作了解释与剖析,清楚的勾勒出了宋代地方官员任期制度的 概貌。为以后学者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就作为官员任期制度而言, 仍嫌简略,故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倪士毅先生的宋代宰相出身和任期的研究 ,主要论述宋代的宰相出身和任期, 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宋代宰相任期制度研究的专论性文章。 文章对于以后的宋代任期制度 研究具有开拓之功。该文从宰相名称的演变、宰相的出身、宰相的任期三个方面进行论 述,把宰相的任期与宰相的出身相关联进行研究,制出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为以后的 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但是该文着重研究的是宋代宰相任期,其他官员的任期并没涉 及。限于文章的篇幅,对于宰相的任期也只是总体的介绍。文中也提出了宋代宰相任期 过短的问题,但任期过短的弊端、任期过短的解决方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特别是任 期过长现象均未涉及。 苗书梅先生的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论 ,对宋代以前官员任期制度的沿革、宋 代地方官员任期的具体情况、官员任期过短的弊端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宋代地方官的 任期,在宋神宗朝以前,普遍以三年为一任;哲宗朝以后,幕职州县官仍以三年为一任, 京朝官出任者则以二年满任为主。 该文对地方官员任期过短的弊端和宋代知州任期进行 了研究。但是对于宋代的地方官员任期只是概括的做出研究和判断,缺乏具体的分析。 文章对地方官员任期的弊端论述较详,但对其优点并未涉及,而且也没有进一步探讨解 决任期过短的方法。 邢琳先生的宋代知县、县令的任期 ,从三个方面对宋代知县、县令的任期进 行研究,比较全面的探讨了知县、县令的任期问题。文中不仅对宋代知县、县令任期制 的弊端进行研究,而且也对宋代知县、县令任期制的优点及解决任期过短的方法作了探 讨。遗憾的是,作者对宋代知县、县令任期制弊端的研究,缺乏创新。 以上的这些论著,对本文研究宋代官员任期制度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笔者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空白处、不当处,选择几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不当之处, 倪士毅: 宋代宰相出身和任期的研究 , 杭州大学学报 ,1986 年第 12 期。 苗书梅: 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论 , 中州学刊 ,1991 年第 5 期。 邢琳: 宋代知县、县令的任期 , 中州今古 ,2000 年第 3 期。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尚祈大家批评指正。 三、创新点与不足 本文以宋代史料为基础,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写作中,将北宋的宰相任期与地方知 州知府的任期作为重点, 对于宰相与知州知府的任期规律, 通过北宋与唐代或清代比较, 力求做出解答。并对王安石的为官任期进行考察,从个案的角度分析北宋宰相的任期。 虽然笔者力图对北宋的其他中央官任期进行考察,但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这部分 的考察比较缺乏。本文通过制作表格,直观的说明北宋宰相任期与地方知州知府任期, 但是制作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疏误。这些缺憾与不足,只能留待他日弥补。 第一章 宋以前的官员任期制度概论 5 第一章 宋以前的官员任期制度概论 中国古代的官员任期制度是不断变化、逐步完备的,官员任期制度的发展、变化反 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弱。宋代官员任期制度的发展,是对宋以前官员任期制度的 继承和发展。探求前代官员任期制度,是研究宋代官员制度的基础。 第一节 秦汉至隋唐五代官员任期制度概述 由于资料的缺乏,学界通过分析有限的材料,认为秦代的官员多数久任。代表学者 马非百先生称:“秦代的官员,苟非或以调迁,或以病死,或以罪诛,或以国乱,朝廷 必尚不肯轻为变动。 故蒙恬以始皇二十六年为内史, 至二世元年被囚杀于阳周, 乃去官, 计在位凡十二年。任鄙以昭王十三年为汉中守,至十九年病卒,乃去官,计在任凡六年。 王稽以昭王四十一年为河东守,至五十二年以罪诛,乃去官,计在任凡十二年。” 由于史料缺乏,学界对两汉时期官员任期制度的争议也比较多。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汉代官吏每秩等的职任年限为 9 年,满 9 年则迁。 其二,汉代官职大多没有确 定的任期,考课时主要依据“殿”、“最”的成绩,治绩突出者“功满”早,升迁较快。 其三,西汉前期、东汉前期官员大都趋向久任,西汉后期、东汉后期久任局面衰微, 任期制度开始萌芽。 三种观点基本涵盖了现代学者对汉代官员任期制度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 汉武帝时期久任局面的打破和任期制度的萌芽。 汉书 卷八六 王 嘉传记载了王嘉为京兆尹时所言:“其后稍稍变易,公卿以下传向促急,又数更改政 事,司吏、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王 嘉把这种“官吏居数月而退”的现象,归于“司吏、部刺史察过悉劾”,即中央对地方 监察的加强。 从今存的有限史料看来,官员久任是在武帝时期被打破的。中央加强集 权的一个必然方式,就是须对官员任期有所规定,打破久任,防止地方势力的滋生,稳 固中央统治。 宣帝时期三年的任期制度逐渐形成,任期满三年后职位有所变动的郡国守、相的人 马非百: 秦集史 ,第 903 页,中华书局,1982 年。 蒋非非: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 , 中国史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阎步克: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中华书局,2002 年。 周长山: 汉代地方长吏任期考辩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周长山: 汉代地方长吏任期考辩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数增多。此后在元帝、成帝时期,约有 50%的郡国守、相任期不到三年,其中多数只有 一年左右;任满三年者也约 50%左右,其中久任的只有一人。 这表明,久任制度被打 破,而任期制度尚处于萌芽阶段。 东汉前期,人们痛恨西汉后期地方长吏频繁更换造成的地方统治混乱。光武帝刘秀 长于民间,颇识民间疾苦,针对“两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着,必见斥罢, 交易纷扰,百姓不宁” 的状况,加以整治。光武统治 32 年,任职年限明确的 24 名太 守中,任期超过 6 年的久任者 15 人,所占比例高达 62.5%,余者任期亦均在三年以上。 东汉后期,王朝国力衰落,皇权旁落,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政权,地方政治混乱, 久任的局面再次被打破。灵帝时,大臣卢植“陈八事”,其六曰:“遵尧。遵尧者,今 郡守刺史一月数迁,宜依黜陟,以章能否,纵不九载,可满三岁。” 灵帝时,地方长 吏更换频繁, 郡守刺史一月数迁, 卢植提出确定地方长吏任期为三年, 以安定地方统治。 当时正值第二次党锢之祸以后,宦官实力膨胀,皇帝根本无暇顾及卢植的建议。 总之,汉代地方官员的任期,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官吏,任期的期限均不相同。从 两汉的任期制度的发展来看,经历了西汉前期、东汉前期的久任期,与后期的打破期。 这种任期制度的发展经历,折射出任期制度在形成初期的曲折。这种曲折背后是中央专 制权力与地方势力的消长。 两晋时期,官员的任期均为六年,与秦汉官吏任期的区别主要是,中央对官员的任 期有了明确的规定。南朝的刘宋前期,官员的任期仍为六年,至孝武帝时,州县长官的 任期改为三年。刘宋时期官员任期由六年变为三年,是任期制度中一大变革。南齐、萧 梁、陈朝的地方官员任期仍为三年。北魏的孝文帝时期,地方官员的任期为三年,宣武 帝时期,地方官员的任期为六年,中央官的任期为三年。 北魏末期地方官任期调整为 六年。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地方官任期有所缩短,官员的任期为四年。唐代官吏的任期, 前后变动较多。唐代前期规定,六品以下中低级官员的任期为四年,而五品以上高级官 员的任期则一般为三年。唐后期宪宗时又重新规定,朝廷的三省官和台省官任期三年, 周长山: 汉代地方长吏任期考辩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后汉书卷三三朱浮传 ,中华书局,1965 年,第 1141 页。 周长山: 汉代地方长吏任期考辩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 ,中华书局,1965 年,第 2117 页。 周长山: 汉代地方长吏任期考辩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王东洋: 魏晋迄隋官员任期探讨 , 兰州学刊 ,2007 年第 2 期。 第一章 宋以前的官员任期制度概论 7 诸州刺史为五年,其余官则四年至五年不等。但实际上,官吏的任期往往较规定时间要 短。 唐中宗时,御史中丞卢怀慎就上书指出:“比来州牧、上佐及两畿县令,下车布 政,罕终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迁除,不论课最。” 唐代后期, 制度废弃,对官吏的任期规定也更流于形式。各级官吏迁转过速已成为风气,以至不得 不颁布诏令重申刺史县令任职不满三周年,不得除替的规定,但官吏任期缩短趋势仍然 难以遏制。 五代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多次下诏,要求幕职州县官以三 周年为限,这些诏令虽然执行很难,但对宋代官员的任期制度产生了影响。 王东洋: 魏晋迄隋官员任期探讨 , 兰州学刊 ,2007 年第 2 期。 (唐)杜佑: 通典卷一七, 选举五 ,中华书局,1981 年。 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十章第七节唐代官吏的考核与升迁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二章 北宋中央官员的任期制度以宰相任期制度为重点 在宋代的文官系统中, 宰相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 宰相位高权重, 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全国政策的风向标。宰相任期的长短,关系着全国政策能否实施。 宰相的任期关系重大,本章拟对宰相的在任时间、终任原因进行粗略统计,通过对北宋 宰相任期制度的梳理,透视北宋政治兴衰演变的过程。 第一节 北宋宰相任期制度初探 一、 北宋官员任期制度的特点 宋初宰相之名沿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元丰五年(1082)四月 新官制颁行之后,以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行中 书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行中书之职。 北宋虽然设枢密院以分宰相之兵权、三司使分宰相之财权,但从总体上说,未能改 变宰相“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的格局。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 之上。宋代宰相的任期,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年限。宰相任期的长短,由其个人才能和当 时的政治环境决定。 其任期长短,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 北宋宰相的任期, 长短不一,任期长的有十八年之久,任期短的仅数月。任期过长、过短都有其利弊。过 长容易形成独相,如蔡京独相前后十三年之久,危害甚深。过短的不利于政府政策的实 行,如杜衍在任时间仅四个月,个人才能还未能施展就已罢任。宰相的任期虽没有具体 的规定,但是通过透析宋代官员任期的特点,以期对宋代宰相任期制度全面认识。 宋朝虽然继承了五代三周年之限的任期制度,但是,宋代官员的任期,也不能一概 用三周年而论。北宋官员的任期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其一,不同朝代、不同官职、不同 地域的官员,任期并不相同。太祖、太宗时期,国家初定,官员久任的比较多,尤其是 一些沿边主兵事的官员,任期一般都比较长,如“郭进之守西山凡二十年,李汉超之守 关南凡十七年。作坊至卑贱也,而魏丕典之至十馀年,皆久任而成功也。 ” 真宗至神宗 时期,国家政治稳定,官员的人数逐渐增多,冗官问题日趋严重,为了解决官员闲居待 宋史卷一六十一, 职官一 ,第 3773 页。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一二,太祖开宝四年五月乙未,第 268 页,中华书局,2004 年。 第二章 北宋中央官员的任期制度以宰相任期制度为重点 9 阙的问题,政府对官员的任期做了调整,由原来的三年调整为两年或两年半,但是,这 是临时措施,并没有形成定制。神宗时期,冗官问题有所缓和,政府遂强调三年的任期 制度, “内外官并以三年为任。 ” 哲宗朝以后,冗官问题更加严重,元祐元年政府诏令: “内地及川广知州、通判,除堂除人外,并以三十月为任。 ” 徽宗朝,冗官问题加剧, 政府虽然多次强调三年一任的任期制度,但是官员的实际任期大都比较短。 其二,沿边主兵事的官员不久任现象普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宋代“兵 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其实宋代的有识之士,无疑都注意到了边吏久任的重大作 用。仁宗时,欧阳修、富弼、韩琦、张方平、包拯、司马光,神宗时的王安石、刘挚, 哲宗时吕陶、吕公著、文彦博、范祖禹、苏辙等多次上书请求实行边吏久任。作为枢密 副使的富弼更是多次上书,极陈边吏不久任的弊端。 仁宗庆历四年富弼上书曰: 河朔州军长吏,最宜得人,以备匈奴之变。自来都不选择,赃汙不才、年老昏 昧者,尽使为之。又移替不定,久者不过一二年,其间苟且之人,只是干寻常之务,其 经久利害,自知不及其身,率皆不为。前后相承,积弊已甚。若不选人久任,以矫前失, 则异日敌有变故,边城不守,浸淫深入,为患不细。其上件十九州军寨,在河朔尤为要 害,内定、保、雄、霸、沧五州,广信、安肃、顺安、信安四军,近已得旨选人差定, 见施行次。北京已有大臣,自余镇、冀、瀛、莫、祁、深六州,保定、乾宁、永宁三军, 北平一寨,亦乞差选长吏,并使久于其任。除上件十九州军寨长吏选人久任外,其馀大 小文武官并十七州军长吏以下,并乞诏本路转运、提刑、安抚、部署、钤辖分擘举充, 或委枢密院、三班、审官铨司选择,不许循入,并须三年一替。 富弼指出,边吏不久任,边患无以消除。只要是战略重地,边吏必须满任,甚至是 一些官职比较小的官员都得任满三年。 可见官员任期的作用, 举足轻重。 如果处置不当, 影响国家的稳定。 其三,中央官员的任期,尤其是一些重要官职的官员如宰相、枢密使等,其任期并 没有明确规定,地方官员的任期尤其是知州知府的任期,任期规定十分具体。见于世的 宋代材料中,记载中央官员任期制度的材料十分少见,而地方官员的任期材料颇丰。从 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六之二四,崇宁元年七月三日,第 3632 页。 长编卷三八九,哲宗元祐元年十月戊子,第 9454 页。 (宋)赵汝愚: 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五, 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502 页。 长编卷一五,仁宗庆历四年六月戊午,第 3638 页。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这一点推测, 在宋代, 中央对于中央官员的控制力比较强。 而地方官员相对而言比较弱, 但是地方官员中,比较大的州县,尤其是北宋都城的官员任期,中央对其的控制较强。 根据开封府题名记记载,上起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二月,下讫徽宗崇宁四 年(公元 1105 年)闰八月,其间共一百八十三任知府, 平均任期约八个月。可见这与 北宋三周年任期制度大相径庭。 二、北宋宰相任期制度研究 在这一段里,本文拟对北宋九朝宰相的任职时间、终任原因进行粗略统计,以求对 北宋宰相制度获得更进一步的了解。 表 1-1 太祖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原因 备注 范质 建隆元年二月 乾德二年正月 3 年 11 个月 自请求退 (因病求 退) 王溥 建隆元年二月 乾德二年正月 3 年 11 个月 自请求退 魏仁浦 建隆元年二月 乾德二年正月 3 年 11 个月 自请求退 赵普 乾德二年正月 开宝六年八月 9 年 7 个月 忤旨,上意 罢 沈义伦 开宝六年九月 太平兴国七年四 月 8 年 7 个月 受牵连而罢 (因卢多逊 事贬) 相太祖约 3 年,太宗约 6 年 薛居正 开宝六年九月 太平兴国六年六 月 7 年 9 个月 薨于位 薨于位,相太 祖 3 年,太宗 约 5 年 卢多逊 开宝九年十月 太平兴国七年 5 年 10 个月 坐秦王事免 太 宗 开 宝 九 年十月继位 周宝珠: 宋代东京研究 ,第三章开封府与京城行政管理 ,第 110147 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 此表据宋史卷二一至卷二一二, 宰辅 ,第 5415 页至 5543 页。 (宋)徐自明著、王瑞来校补: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制成。 由于宰相终任原因非常复杂,表中所述的终任原因是根据(宋)徐自明著、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 罢相制中所指的原因制成。 第二章 北宋中央官员的任期制度以宰相任期制度为重点 11 表 1-2: 太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原因 备注 赵普 太平兴国六年九 月 太平兴国八年十 月 1 年 11 个月 皇帝旨意 李昉 太平兴国八年十 一月 端拱元年二月 4 年 3 个月 翟 马 周 讼 昉 , 上 意 罢。 宋琪 太平兴国八年十 一月 雍熙二年十二月2 年 1 个月 在 位 无 建 树 , 上 意 罢。 赵普 端拱元年二月 淳化元年正月 1 年 11 个月 自请求退 (因病请 退) 吕蒙正 端拱元年二月 淳化二年九月 3 年 7 个月 受 牵 连 而 罢 李昉 淳化二年九月 淳化四年十月 2 年 1 个月 同僚弹劾 张齐贤 淳化二年九月 淳化四年六月 1 年 9 个月 因咎而罢 吕蒙正 淳化四年十月 至道元年四月 1 年 6 个月 皇帝旨意 吕端 至道元年四月 咸平元年十月 3 年 6 个月 自 请 而 罢 ( 因 病 请 罢) 相 太 宗 约 2 年, 真宗 1 年 7 个月 表 1-3: 真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原因 备注 张齐贤 咸平元年十月 咸平三年十一月2 年 1 个月 皇 帝 旨 意 ( 上 责 其 不理政事) 李沆 咸平元年十月 景徳元年七月 5 年 9 个月 薨于位 吕蒙正 咸平四年三月 咸平六年九月 2 年 6 个月 自请而罢 向敏中 咸平四年三月 咸平五年十月 1 年 7 个月 因咎而罢 毕士安 景徳元年八月 景徳二年十月 1 年 2 个月 薨于位 寇准 景徳元年八月 景徳三年二月 1 年 6 个月 皇帝旨意 王旦 景徳三年二月 天禧元年七月 11 年 5 个月 薨于位 向敏中 大中祥符五年四 月 天禧四年三月 8 年 薨于位 王钦若 天禧元年八月 天禧三年六月 1 年 10 个月 因咎而罢 寇准 天禧三年六月 天禧四年六月 1 年 其他 (同僚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排挤) 李迪 天禧四年七月 天禧四年十一月4 个月 其他 (弹劾 丁谓而罢) 丁谓 天禧四年七月 乾兴元年十一月1 年 11 个月 同僚弹劾 相真宗 1 年 7 个月,仁宗 4 个月 冯拯 天禧四年十一月 天圣元年九月 2 年 10 个月 自请而罢 (因病自 请) 相真宗约 1 年,仁宗 1 年 7 个月 表 1-4: 仁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原因 备注 王曾 乾兴元年七月 天圣七年六月 6 年 11 个月 因咎而罢(因 玉清昭应宫火 灾罢) 王钦若 天圣元年九月 天圣三年十一月2 年 2 个月 薨于位 张知白 天圣三年十二月 天圣六年二月 2 年 2 个月 薨于位 张士逊 天圣六年三月 天圣七年二月 11 个月 其他(因营救 曹利用罢) 吕夷简 天圣七年二月 明道二年四月 4 年 2 个月 皇帝罢之 张士逊 明道元年二月 明道二年十月 1 年 8 个月 皇帝旨意(上 责 其 不 理 政 事) 李迪 明道二年四月 景祐二年二月 1 年 10 个月 其他 吕夷简 明道二年十月 景祐四年四月 3 年 6 个月 同僚弹劾(吕 夷简、王曾互 诋毁而罢) 王曾 景祐二年二月 景祐四年四月 2 年 2 个月 同僚弹劾(吕 夷简、王曾互 诋毁而罢) 王随 景祐四年四月 宝元元年三月 11 个月 同僚弹劾(天 灾现而罢) 陈尧佐 景祐四年四月 宝元元年三月 11 个月 同僚弹劾(天 灾现而罢) 张士逊 宝元元年三月 康定元年五月 2 年 2 个月 致仕 章得象 宝元元年三月 庆历五年四月 7 年 1 个月 自请而罢 宋宰辅年表校补卷之四,仁宗乾兴元年,第 159 页: “ (丁)谓自天禧四年七月拜相,十一月戊辰同李迪罢,次 日复相,至是年六月罢,相真宗余年,相仁宗才四月。 ” 第二章 北宋中央官员的任期制度以宰相任期制度为重点 13 吕夷简 康定元年五月 庆历三年四月 2 年 11 个月 自请而罢 晏殊 庆历二年七月 庆历四年九月 2 年 2 个月 同僚弹劾而罢 杜衍 庆历四年九月 庆历五年正月 4 个月 同僚弹劾而罢 贾昌朝 庆历五年正月、 庆历七年三月 2 年 2 个月 皇帝旨意(灾 异现) 陈执中 庆历五年四月 皇祐元年八月 4 年 4 个月 自请而罢 文彦博 庆历八年闰正月 皇祐三年十一月3 年 10 个月 谏官弹劾而罢 宋庠 皇祐元年八月 皇祐三年三月 1 年 7 个月 自请而罢 庞籍 皇祐三年十月 皇祐五年七月 1 年 9 个月 因咎而罢 陈执中 皇祐五年七月 至和二年六月 1 年 11 个月 台谏官弹劾而 罢 梁适 皇祐五年七月 至和元年七月 1 年 同僚弹劾而罢 刘沆 至和元年八月 嘉祐元年十二月2 年 4 个月 自请而罢 富弼 至和二年六月 嘉祐六年三月 5 年 9 个月 丁母忧 文彦博 至和二年六月 嘉祐三年六月 3 年 自请而罢 韩琦 嘉祐三年六月 治平四年九月 9 年 3 个月 自请而罢 相仁宗约 5 年, 英宗约 4 年,神宗 9 个月 曾公亮 嘉祐六年闰八月 熙宁三年九月 9 年 1 个月 自请而罢 相仁宗约 1 年 8 个月, 英 宗约 4 年, 神 宗约 3 年 9 个月 表 1-5 神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时间 备注 富弼 熙宁二年二月 熙宁二年十月 8 个月 自请而罢 陈旭 熙宁二年十月 熙宁三年十月 1 年 丁母忧 韩绛 熙宁三年十二月 熙宁四年三月 3 个月 因咎而罢 (兵败而 罢) 王安石 熙宁三年十二月 熙宁七年四月 3 年 4 个月 自请而罢 韩绛 熙宁七年四月 熙宁八年八月 1 年 4 个月 自请而罢 王安石 熙宁八年二月 熙宁九年十月 1 年 8 个月 其他(受邓 绾牵连) 英宗在位四年,期间仅两位宰相,为曾公亮和韩琦。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吴充 熙宁九年十月 元丰三年三月 3 年 5 个月 自请而罢 (因病请 罢) 王珪 熙宁九年十月 元丰八年五月 7 年 7 个月 薨于位 蔡确 元丰五年四月 元祐元年闰二月3 年 10 个月 自请而罢 相神宗 约 3 年, 哲宗约 一年 表 1-6 : 哲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原因 备注 韩缜 元丰八年五月 元祐元年四月 11 个月 同僚弹劾 司马光 元祐元年闰二月 元祐元年九月 7 个月 薨于位 文彦博 元祐元年四月 元祐五年二月 3 年 10 个月 致仕 吕公著 元祐元年四月 元祐四年二月 2 年 10 个月 薨于位 吕大防 元祐三年四月 绍圣元年三月 约 6 年 自请而罢 范纯仁 元祐三年四月 元祐四年六月 1 年 2 个月 其他 (营救 蔡确) 刘挚 元祐六年二月 元祐六年十一月9 个月 同僚弹劾 苏颂 元祐七年六月 元祐八年三月 9 个月 自请而罢 范纯仁 元祐八年七月 绍圣元年四月 9 个月 自请而罢 章惇 绍圣元年四月 元符三年九月 6 年 5 个月 同僚弹劾 而罢 相哲宗约 6 年, 徽宗 约 9 个月 表 1-7 : 徽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原因 备注 韩忠彦 元符元年十月 崇宁元年五月 1 年 7 个月 其他(同僚排 挤) 曾布 元符元年十月 崇宁元年闰六月1 年 8 个月 同僚弹劾 蔡京 崇宁元年七月 崇宁五年二月 4 年 5 个月 自请而罢 赵挺之 崇宁四年三月 崇宁四年六月 3 个月 自请而罢(与 蔡京不和) 赵挺之 崇宁五年二月 大观元年三月 1 年 1 个月 自请而罢(与 蔡京不和) 第二章 北宋中央官员的任期制度以宰相任期制度为重点 15 蔡京 大观元年正月 大观三年六月 2 年 5 个月 自请而罢 何执中 大观三年六月 政和六年四月 6 年 10 个月 致仕 张商英 大观四年六月 政和元年八月 10 个月 同僚弹劾 蔡京 政和二年五月 宣和二年六月 8 年 1 个月 致仕 刘正夫 政和六年五月 政和六年十二月7 个月 致仕 郑居中 政和六年五月 政和七年十一月6 个月 丁母忧 余深 政和七年十一月 宣和二年十一月3 年 自请而罢 王黻 宣和元年正月 宣和六年十一月5 年 10 个月 致仕 李邦彦 宣和六年九月 靖康元年二月 1 年 5 个月 自请而罢 自太宰兼门 下侍郎以观 文殿大学士 领中太乙宫 使 白时中 宣和六年九月 靖康元年正月 1 年 4 个月 自请而罢 自太宰以观 文殿大学士 领中太乙宫 使依前特进 庆国公 蔡京 宣和六年十二月 靖康元年二月 3 年 2 个月 致仕 表 1-8 : 钦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姓名 首任时间 终任时间 在任时间 终任原因 备注 张邦昌 靖康元年正月 靖康元年三月 2 个月 其他(出使金 朝,未尝就职) 自太宰兼门 下侍郎以观 文殿大学士 领中太乙宫 使 吴敏 靖康元年二月 靖康元年八月 5 个月 同僚弹劾 自少宰以观 文殿大学士 领醴泉观使 徐处仁 靖康元年三月 靖康元年八月 5 个月 同僚弹劾 自太宰以观 文殿大学士 领中太乙宫 使 唐恪 靖康元年八月 靖康元年月十一 月 3 个月 自请罢相 自少宰以观 文殿大学士 蔡京分别于宣和六年十二月(1124 年 12 月) 、宣和七年四月(1125 年 4 月)和靖康元年二月(1126 年 2 月)三次 致仕,但是蔡京在致仕后不久又上任,故作者在制作表格时把三次出任归并计算。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领中太乙宫 使兼侍读依 前光禄大夫 何 靖康元年十一月 不详 不详 表 1-9 : 太祖钦宗朝宰相任期比较表 任 期 人 数 朝代 1年 以内 1-2 年 2-3 年 3-4 年 4-5 年 5-6 年 6-7 年 7-8 年 8-9 年 9年 以上 太祖 3 1 1 1 太宗 4 2 2 1 真宗 1 6 3 1 1 1 1 仁宗 3 5 9 4 2 1 2 1 1 神宗 2 3 3 1 哲宗 5 1 1 1 1 1 徽宗 4 5 1 1 1 1 1 1 钦宗 4 表 2-1: 太祖钦宗宰相终任原因统计表 任期 人数 朝代 自然罢 任 弹劾罢 任 自请而 罢 皇帝旨 意 直接间 接犯法 因咎而 罢 其他 不详 太祖 2 2 1 2 太宗 2 1 4 1 1 真宗 5 1 1 2 2 2 仁宗 4 9 9 2 2 神宗 3 4 1 1 哲宗 3 3 3 1 徽宗 6 1 8 1 钦宗 2 1 1 1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 16 英宗朝仅两位宰相,其任职时间约四年。 第二章 北宋中央官员的任期制度以宰相任期制度为重点 17 首先,从宰相任期来看。太祖一朝的 6 位宰相,任期最短的是 3 年 11 个月,任期 最长的赵普 9 年 7 个月,他也是太祖朝唯一一位独相的宰相。太祖朝宰相任期明显长于 其他朝代。太宗朝宰相的任期主要集中在 1 至 2 年中,任期最长的是李昉,4 年 3 个月; 出现了仅 1 年的任期。平均任期 2 年 3 个月。太宗朝时宰相赵普、李昉、吕蒙正均两次 任相。真宗在位 25 年,共任宰相 13 位,平均任期约 2 年。其中王旦任期最长 11 年 5 个月,首次出现了任期仅几个月的宰相李迪,宰相任期也是主要集中在 1 至 2 年间。仁 宗朝是冗官问题日益突出,宰相的任期也随之日趋缩短。仁宗在位 40 年,共有宰相 28 位,平均任期 1 年半。较其他两朝来看,仁宗朝宰相任期明显缩短,知制诰李淑上书批 评此现象曰: 两府迁易稍频,固有倾邪上孤倚任者,然伤陛下简静之政矣。夫大臣者,国之 股肱,固须审择。太祖定天下,用周朝三相犹六年,始以赵普代之,凡十一年,始以薛 居正、沈伦代之。太宗嗣位,惟一相卢多逊,又六年而用赵普,自后十八年中,虽三四 易相,然所用者惟李昉、宋琪、吕蒙正、张齐贤、吕端五人。当是时,进者竞于纳忠, 退者惧而修省,盖进退宰相,皆出睿断也。真宗景德以前,三次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