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pdf_第1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pdf_第2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pdf_第3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pdf_第4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导演贾樟柯从 1996 年到 2008 年,这 13 年中创作了 11 部故事片和 4 部纪录片, 在中国电影格局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 于贾樟柯来说,经历了从地下导演浮出水面,而后又开始与陈冲、吕丽萍等人合作。 在他导演生涯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他的名字在国际影坛上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同 时国内的市场观众也在不断地扩大,而他的作品并未达到他创作的巅峰,出生于 70 年代的他,还正处在创作的成长阶段,是一位既年轻又多产的导演。在这个多元化 的时代里,他在艺术领域的创作上,保持自己一贯的创作风格,坚持独立的自我, 外化自己的心灵,完全表达导演本人的思想和能力。 针对目前国内有关贾樟柯的评述横向偏多纵向偏少、平面论述多立体论述少, 注重感性缺乏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图首先以贾樟柯的作品创作轨迹入手,归纳每部 作品的特征;其次总结出贾樟柯作品以纪实为主的创作风格,文中认为贾氏电影以 时空的真实性为核心,体现了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本体论观点和齐格弗里德克拉 考尔的实体美学观点,既阐释出电影的特性在于真实,也尊重了电影的本性。其作 品通过平淡无奇的叙事结构演绎出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交织在一起构成新的高度 的真实,本文同时对现阶段贾樟柯的创作风格也做出较为准确的理论定位;再次在分 析贾樟柯导演作品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其创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他在未来的创作路上还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作为表现自我、富有创新思 想的他既坚持了自己一贯的纪实风格,对影像语言也做出了积极地探索,用自己独 特的镜头关注人们生活周围的一切,干净质朴的影像语言凝聚了对变化中的中国的 思考,恰恰是因为贾樟柯的电影是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因此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的 长远发展,他的作品很值得研究。另外,他的从影之路对中国新一代的导演将会产 生积极地影响,他的创作风格在电影格局中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电影的人文传 统,为世界了解中国开启了另一扇视觉之门,也对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 意义。 关键词:贾樟柯 ;纪实; 真实 ii abstract during the thirteen years (from 1996 to 2008), director jia zhangke created 11 story films and four documentaries, which occupied a special position in chinese film field. he contributes a grea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at first, jia was the underground director, and start to cooperate with the famous actors, joan chen, lv liping. during his developing process, he becomes more and more famou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lm field. at the same time, his audience in domestic market is expanding. however, his work is not reaching his prime. born in the 1970s, he is a young and prolific director in the growing stage of creation. in this pluralistic era, he insists on his own creating style, an independent self, and his outsides of their own souls, and entirely expresses the directors own ideas and abilities. the current domestic comments about director jia are more from horizon view instead of the longitudinal one, and full of emotional research without theoretic. based on it, this paper firstly attempts to tract the creating way of his works and summaries characters of jias films. secondly, the paper summaries his realism of his works and takes the authenticity of time and space as the core, reflecting andre bazins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the entities aesthetic view of siegfried kracauer. it not only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m is true, but also respects the films nature. through prosa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uth of life and art, his works intertwined with the real new dimension to the real form. in addition, this paper makes more accurate theory locating about his current writing works, analysis his works and then studies the formation of his writing style.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ties in his creative road in the future, he only insists on his usual documentary style, making the actively explore into the image language, focusing the common peoples lives with his unique lens. the clean and simple language embodies the thinking on the changing image of china, precisely because jia zhangkes film is one of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iii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his work is worth studying.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of his works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hinas new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while his writing style bett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films humanistic tradition of china film. all these provide the world another visual door to understand china and also impact a far more reaching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industry. key words: jia zhangke; documentary; true 引言 1 引 言 从 1996 年拍摄第一部影片到现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名导演,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 一贯的创作风格,镜头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的现实。一位巴西导演瓦尔特萨列斯 说“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如此快速而猛烈的变化,更没有任何 一个人能够像贾樟柯这么深刻地反映出这种变化。叙述方式的激进性,时间和空间 的相互作用,发掘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感悟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敏感程度,凡此 种种,可以说贾樟柯和安东尼奥尼一脉相承。 ” 从国际认可到被国内认可,贾樟柯 受到了中国业内人士和业外人士的关注。 他的作品更是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大奖。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故乡三部 曲小武 、 站台 、 任逍遥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中国电影复兴与活 力的影片。1998 年,其处女作小武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德国电影 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戈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的希望之光。 ” 小武让贾樟柯 走向国际影坛,2000 年站台成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获得亚洲最佳 电影奖, 任逍遥 角逐戛纳获 2004 年洛杉矶影评人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6 年 三 峡好人一举夺得第 63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没有回避在国内与商 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放映。 二十四城记再次角逐戛纳,获挪威南方 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他 13 年的创作历程,11 部故事片和 4 部纪录片,包括 7 部短片,为理论界研究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电影产量大又能保持高水准的贾樟柯还没有走过他创作的巅峰,因此对于他的 作品搜集相对容易,他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电影世界, 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因此,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这样一位成 功的导演。 选题价值 贾樟柯经历从“地下”导演到享有国际声誉的“地上”导演,他带着自己的作 品走出了山西、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他的电影为海外人了解现在的中国提供 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在这 13 年的创作阶段当中,他的作品也形成了较为明确的 创作风格,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探索。 就导演本身而言,贾樟柯在电影界被划分为第六代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 个人化的创作观念。他兼编剧和导演于一身,迸发出创作的思想火花,他的作品中 贾樟柯.贾想 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封面 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2 没有通过小说改编而来的,都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出来的。 在贾樟柯所著的贾想 1996-2008这本书的封面上中国画家陈丹青给予贾樟柯的评 价是“凯歌、艺谋比、与冯小刚比,贾樟柯是跟他们不同的一种动物。 ” 中国台湾 侯孝贤导演这样评价贾樟柯“我看贾樟柯调度演员的能力,跟他说事情的那种焦点, 感觉他是有潜力的。 ” 他的作品捕捉了时代的信息,关注了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 他有很强的民族团结心理,为抗议第 58 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播放介绍“东突”民族 分裂分子的纪录片,他决定撤回准备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公映的影片。他的作品 被认可的路线是从国际到国内,并因此而获得了成功,他的故事片中有纪录片的因 子,纪录片中也少不了故事片的因子,他让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界限更加模糊,同时 他对 dv 美学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 dv 美学的讨论。他写了一篇文章电影 的业余时代即将到来倡导了导演的个人化表达:“他们的电影方式总是出人意料, 但情感投注又总能够落入实处。他们不理会所谓的专业方式,因而获得更多创新的 可能。” 他认为今后会有更多的导演来繁荣中国的电影业,他的创作之路对今后的 导演将会有更多的学习价值。 就作品而言,作为新生代导演,他的作品数量多,保持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形成了贾樟柯自己的电影世界。尤其是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处女作小武 在国际上获得了 8 项大奖,之后的站台在海外获得了 10 项大奖, 任逍遥获 得了 3 项海外大奖,从地下浮出水面的第一部影片世界获得了第 7 届法国杜维 亚洲电影节最佳编剧金荷花奖, 纪录片 东 获意大利纪录片协会最佳纪录片奖, 无 用获 2007 年第 12 届米兰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作品以个人化的创作风格为基 础,真实是他的电影中最本质的特征,在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译者崔衍 君提到“ 真实是我的姐妹 ,这是德西卡的话,也是巴赞一生宣扬的现实主义电 影的真实美学的灵魂。 ” “真实”在贾樟柯的作品中以其个人化的方式展现到了观 众的面前。无论是作品的成功所在还是作品的创作风格都是值得中国电影界研究的。 研究现状 首先,就国内的研究而言,从 1996 年到 2010 年,输入贾樟柯为主题搜索到文 章共有 513 篇,最早的一篇是又一真实的谎言文献来源于 1999 年东方艺 贾樟柯.贾想 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封面 贾樟柯.贾想 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封面 贾樟柯.贾想 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第 34 页 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5 页 引言 3 术,祁建,1999 年 02 期,这是小武在国外一口气拿了 8 项大奖,当时只有 28 岁的贾樟柯一时间成了电影界议论的焦点。具体来说,集中于电影评介 、 当代 电影 、 世界电影 、 大众电影 、 电影 、 中国新闻周刊 、 电影文学 、 南方 人物周刊 、 世界电影之窗 、 电影文学 、 东方艺术等刊物。按年限来看, 1999 年收录 6 篇、2000 年 2 篇、2001 年 1 篇、2002 年 7 篇、2003 年 7 篇、2004 年 9 篇、 2005 年 64 篇、2006 年 76 篇、2007 年 121 篇、2008 年 111 篇、2009 年 109 篇。这 些评论性的文章集中于 2005 年到现在,其中又以 2007 年到现在的评论颇多。由此 可见,贾樟柯的不断创作不仅多产而且保质。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共收录与 贾樟柯相关 4 篇,分别是苏州大学马潇的世纪之交中国电影趋势 ,复旦大学朴宰 亨的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山东大学张满锋的影像城市 、厦门大学 谢晓霞的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底层形象与现实主义问题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数据库搜索主题为贾樟柯有从 1999 年到 2010 年共 36 条。贾樟柯导演也受到了中国 台湾导演侯孝贤、蔡明亮某些程度的影响,他们也给予了贾樟柯很大的支持,国内 贾樟柯研究专著有三本分别是林旭东、顾峥、张亚璇贾樟柯故乡三部曲 、香港艺 术中心出版的贾樟柯电影-世界特集 、北京大学出版的贾想 1996-2008 。 其次,就国外而言,贾樟柯在国际电影节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正是在国外倍 受关注的前提下,才引起更多国内媒体的关注。国外第一本研究贾樟柯电影的专著 为 2002 年韩国出版的贾樟柯,华语电影的未来一书,英语世界第一本研究贾樟 柯电影的专著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michael berry 翻译。英 国著名影评人汤尼雷恩就三峡好人与贾樟柯进行了深入的对谈,美国导演马 丁西科塞斯、巴西导演瓦尔特 萨列斯、法国电影手册主编米歇尔傅东都 给与贾樟柯很高的评价。贾樟柯导演,在创作的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还没有到达他创作的顶峰,因此,对于贾樟柯的创作思想、理论研究在学术界的研 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人去研究他。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了仔细研读文本的方法, 系统梳理贾樟柯个人 1996 年2008 年 这 13 年的创作历程。然后采用了系统归纳法,把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分为故事片和纪 录片两大类,简单分析每一部电影作品的风格;其次,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问题,从而总结归纳出贾樟柯电影作品的整体创作风格,同时结合巴赞的电 影美学观点深入分析,贾樟柯电影作品中具有个人鲜明的印记。在分析问题这一章 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4 节,文中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作品中突显的纪实性;二是鲜明的时空真实性;三是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新境界;再次,在系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解决问题, 即贾樟柯创作风格的成因在哪里。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去寻找根源,一方面是主观条 件,即个人的成长经历与作品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一员,他有着自 己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客观条件,一是贾樟柯所处的时代面临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现实带来的变化;二是 dv 的出世为 贾樟柯带来的创作契机和创作灵感。另外除了运用到巴赞的电影美学观点,本文同 时还以克拉考尔的美学观点作为理论支撑。 研究目标 目前国内外研究贾樟柯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是从平面进行研究的,从理 性研究的角度还比较少,本文在研究以上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 研究贾樟柯的创作风格,进一步系统梳理贾樟柯的所有作品,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研 究。 本文有两个研究目标。第一个研究目标在于系统研究贾樟柯的创作风格及其成 因。他把来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来的西方电影的优秀传统和中国转型时期的 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首先从大致介绍归纳了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入手,探索贾樟 柯影像作品的创作风格。接下来,从主客观条件两方面来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贾樟柯 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由此,本文认为贾樟柯作品创作风格本质的特征在于真实。 第二个研究目标是贾樟柯电影作品创作风格的价值和其从影路线的意义。他既 是他作品的导演又是编剧,在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思维是统一的,作品赋予了个 人化的印记,在中国电影格局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不断地在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寻 求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主要以贾樟柯的 7 部故事片小山回家 、 小武 、 站台 、 任逍遥 、 世界 、 三峡好人 、 二十四城记和 4 部纪录片公共场所 、 狗 的状况 东 、 无用为研究对象,在作品的创作风格上代表了贾樟柯作品的主要 特色。贾樟柯的 2 部短片我们的十年 、 河上的爱情在文中做适当的分析。另 外 2 部短片那一天,在北京和嘟嘟没有找到相关视频材料和文字材料,只 有在文中适当提及。 第一章 贾樟柯作品的拍摄轨迹 5 第一章 贾樟柯作品的拍摄轨迹 贾樟柯从事电影编导工作以来, 拍摄了故事片 11 部, 纪录片 4 部。 小山回家 是他开始从事电影编导工作的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从 1996 年至 2008 年,在长 达 13 年的时间里,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革。贾樟柯经历了拍摄故乡三部曲时 的地下导演,到 2004 年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的世界 ,之后又在二十四城记 中与大明星陈冲、吕丽萍等合作这样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他的名字也随着他导演 生涯演变的过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他的银幕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 去的现实经验,还有现在的现实生活和对未来社会的幻象。 贾樟柯多部作品的拍摄地点都选在山西, 小武 、 站台 、 任逍遥分别在 山西汾阳、山西大同、山西汾阳拍摄,短片公共场所和狗的状况 、 我们的 十年 也都在山西拍摄, 他就读的大学所在地北京也成为他拍摄轨迹上的点, 世界 选在北京世界公园,而其片中两个主人公仍然是从山西来到北京打工。 三峡好人 拍摄地点在四川奉节县,主演“韩三明”和“沈红”在剧情中是从山西来到四川寻 找各自的爱人。贾樟柯拍摄轨迹从中国北方走向南方,2008 年在四川成都以访谈式 的电影叙事结构拍摄了二十四城记 ,同年在苏州古城拍摄了短片河上的爱情 。 纪录片东的后一部分走出了中国在泰国曼谷进行了拍摄。 他的每一部作品拍摄地点相对集中,都是他熟悉的城市和并不陌生的环境,很 突出的一点是他作品里的背景就是拍摄的真实环境,几乎没有摄影棚中的镜头,这 一点类似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德西卡把摄影机扛到了大街上,通过主 人公安东的游历展开了现实生活的画卷,同样贾樟柯将镜头对准了观众熟悉的大街 上,这也正体现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街道空间的观点。在他的镜头下一切都 是真实的环境,没有虚构的场景。对于贾樟柯来说,土生土长的山西故乡是他电影 成功拍摄的起点,山西这个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带,在他的作品中也蒙上了一层故 乡情结的面纱。第一部电影小武正是从他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开启了他的电影之 路,因此,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汾阳就是中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个小城镇的符 号,传递给观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他以不同的创作角度,不同的真实空间以及与 现实相近的时间创作了独立的表现自我思想、关爱社会边缘群体的具有贾樟柯独特 视野和人文关怀的作品,用镜头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一定的地域特色。不管 再经历多少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撷取出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是那个年代独有的 社会现象,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银幕记忆。 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6 1.1 故事片 1996 年小山回家孤独的寻找者 这是贾樟柯在电影学院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拍摄的第一部短片,以在北京一家餐 馆打工的王小山个人的行踪单线展开故事的叙述,王小山被老板开除后,在北京街 头寻找他的同乡,同样是社会的草根阶层,建筑工人、票贩子、服务员等一起回家 过年。但大多数选择了留在北京加班挣钱。用 7 分钟的两个长镜头记录王小山的行 踪,真实的凝视了社会的现实、人们的生活状况,白睿文在乡关何处中认为“这 标志着人们从传统的家庭价值到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转变” 。 1998 年小武第三只眼睛看“小偷” 在大众的眼里小偷永远都是被敌视的,都是社会鄙夷的对象,但是在贾樟柯的 镜头下小武是另一种视线里的小偷,物质匮乏的他在大街上晃来晃去,却在精神上 有着丰富的感情 ,亲情、友情、爱情在小武身上都发生了变化,变化的主题贯穿整 个故事。同样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在小武身上似乎又多了阿 q 的影子,赋予 了小武一种“精神胜利法”的色彩,看上去虚弱、固执,却又引人深深同情。片子 以小武被拷在电线杆上无奈面对着大街上的观众结尾。贾樟柯这样说: “这是即兴 找到的结尾,我们在看电影,电影中的人在看我们”。 2000 年站台是起点也是终点 这部作品参与投资的有香港、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是一部跨国销售的作 品,扩大了观众范围。这部作品里蕴含了贾樟柯的现实经验,通过服饰、发型、流 行音乐等展示给观众从 1979 年到 1989 年十年中社会的变化,小城镇在改革开放的 大形势下的动态,尹瑞娟、崔明亮、张军、钟萍人生轨迹的变化反映了政治经济对 人们的影响,这些普通人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和新的希望,这也代表了这个时 期一代年轻人的内心想法。站台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2002 年任逍遥自由自在的思想 这是贾樟柯首部完全以数字方式拍摄的叙事长片。2001 年的山西大同街头,由 于经济的全球化很多国营工厂已经破产,镜头对准了失业工人子弟的生活,真实记 录了大同街头小城镇人们面对破产的工厂的想法、做法,在这个城镇里的人们充满 了狂欢、欣喜、失望、绝望等,真实的凝练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体现了巴赞“电影是真实的渐近线”这一观点。 白睿文.乡关何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第 1 版第 18 页 贾樟柯.贾想 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第 28 页 第一章 贾樟柯作品的拍摄轨迹 7 2004 年世界大城市小人物 这是贾樟柯从地下浮出水面的第一部作品,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同时也是他创作拍摄地点的跨越点,由故乡三部曲转到首都北京的世界公园,但仍 然是以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为主题,表现了北漂的打工人的生活,撕破了人间有价值 的东西给观众来看,给观众一个悲剧式的结尾。 2006 年三峡好人面对真实的静物 贾樟柯没有回避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大陆同一天上映,这是对社会文化的 一种考验。片中采取复线式的结构,块与块的拼接,汲取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烟、 酒、茶、糖,四大部分构成。烟”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友情,使人们互相认知,从陌 生到不陌生的一种不可代替的必然之物,韩三明通过互相递烟,和房东、小马哥搭 上话,从相识到朋友; “酒”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礼节,是亲情的一种表现,韩三明从 山西汾阳老家给妻子的哥哥带来了两瓶家乡特产汾酒; “茶”代表了爱情,茶是 要求新鲜的,茶的篇章是讲沈红的,沈红的丈夫在外打工两年没回家,对两人之间 的爱情已失去了新鲜感; “糖”代表了中国传统甜美的结局。片中让两个不相关的人 韩三明和沈红,以“寻找”为主题,通过在古老的奉节县,巨大的三峡移民工程为 背景演绎出了百万移民生活的真实状态,用镜头记录了即将消逝的两千多年的文明 古镇。 2007 年我们的十年变与不变 8 分钟的故事片,在太原郊区的一辆火车上,通过两位女主角田园和赵涛十年来 在这辆火车上的变与不变,没有过多的表情、几乎没有语言的场景,简单的动作和 神态表达出十年的变化,这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之间没有故事的故事,留给我们对 于时间的思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记忆里许久以前的事情似乎就在昨天。 2008 年二十四城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 访谈式的结构叙事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这是一部在真实的空间背景里 展开的对消逝的故事的记忆,剧中导演选取了五个真实的人物和四个虚构的人物, 非职业演员与职业演员的结合,更加完美的构建了 420 厂的故事,通过工人的口述 而不是情景再现的方式带给观众非常真实的感觉,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巧妙融 合。 2008 年河上的爱情生活的扑朔迷离 又是一个现实中的生活状态,将近 20 分钟的短片展现给观众一个现实社会中对 爱情的扑朔迷离,具有中国符号的苏州长河美景,戏曲、麻将,这些镜头传递出导 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8 演展现给观众的信息。曾经相爱的两男两女分别十年后的聚会各自用言语、动作表 达出十年来的变化和心灵深处的一幕。情节平淡无奇,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更好地 表达出现实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另一层面。 1.2 纪录片 2001 年公共场所本真的生活状态 贾樟柯第一次用 dv 拍摄这部纪录片,遵循了纪录片的原则,对生活原生态的画 面再现,没有刻意的视角,只有导演个人思想的流动,在混乱嘈杂的公共空间里, 没有语言的表述,无法理解片中人物的心理,留给观众无限想象,设身处地的去想, 自己在那样的公共空间里的意念,随意的人物、随意的动作,没有任何的故事性, 随意的镜头留住了随意的瞬间。 2001 年狗的状况导演自己的状况 大同郊外偶尔拍摄的 5 分钟短片。用狗的状况来表达社会底层人的愤怒,一群 小狗被装在麻袋里,挣扎、悲叫,对被卖走的不公和抗议,导演将自己的境遇与小 狗的境遇通过镜头联系到了一起,当时导演还没有被解禁,只能从事地下的拍摄活 动,也表达了导演对电影工业体系的一种反抗。 2006东贴近生活的艺术 画家刘小东创作的油画温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以三峡移民工程为 题材的 12 个男子,同样都是三峡拆迁工人,坐在垫子上打牌。后一部分是在泰国曼 谷,热带城市的 12 名女子的写生。刘小东的画是在关注现实,关注人的状态,这一 点与贾樟柯的创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贾樟柯认为“影片非常开放,暗藏 了他的作画现场 、 他自己的思考 、 他自己的交往三大部分。 ” 2007 年无用以衣载道的艺术 同样和东一样,以板块式结构布局全片,广州、巴黎、山西汾阳,在消费 盛行的时代,以衣服为线索, 展开三个地方的拍摄,广州制衣厂流水线的女工、带 着“无用”品牌参加巴黎时装周的设计师马可、山西汾阳县城的小裁缝店。导演让 这些互不关联的人通过“衣服”放到一起,从服装的角度来看我们社会的现实,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贾樟柯.贾想 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第 215 页 第二章 贾樟柯作品的创作风格 9 第二章 贾樟柯作品的创作风格 走在创作路上的贾樟柯,从小山回家到现在的二十四城记一直都保持 着明显的纪实风格,作品体现了巴赞的电影本体论的观点。崔衍君在电影是什么 一书的译者前言中提到巴赞宣扬关于真实的导向性原则有三方面, “一是表现对象的 真实,二是时间空间的真实,三是叙事结构的真实。 ” 贾樟柯在他的作品中能够较 准确的处理时空关系,注重空间的真实性,他用镜头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社会边缘人物一直都是贾樟柯所关注的焦点,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片中多用 方言和真实的声音制造出更加真实的幻象,包括了对于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现 实社会纵深表现,故事的发生、发展在景深镜头段落里表现出生命的自由,开放式 的叙事结构、真实的生活细节构筑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在他的作品中,虚构与真实 混淆在一起,虚构的事件在真实的环境中蒙上了真实的面纱,传递给观众真实的幻 象,有着浓厚的真实元素。 2.1 作品中突显的纪实性 纪实风格与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有着一定的关系,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 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要求导演 用真实的态度面对现实的生活。在电影理论家巴赞的著作电影是什么中我们可 以深刻的体会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巴赞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做了系 统的概括和总结,他提出了“真实美学”的原则,摄影摄像的“本体论、 ” “木乃伊 情节” 、 “现实的渐近线” 、 “长镜头美学”等电影界新理论。巴赞强调“摄影的美学 特性在于揭示真实” 。 为了揭示真实,巴赞进一步提出景深镜头的理论,认为“景 深镜头使观众与画面的关系比他们与现实的关系更为贴近。景深镜头要求观众 更积极地思考,甚至要求他们积极地参与场面调度。景深镜头把意义含糊的特 点重新引入画面结构之中” 。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 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 性。 ” 对于真实美学这一观点,贾樟柯的作品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在理论的学 习还是实际观摩影片的学习上,他都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法国的电影理论大师 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56 页 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2 页 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970 页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 页 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10 安德烈 巴赞的电影是什么 、德国的齐格弗里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 、意大利 的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观念和场面调度的技巧都是贾樟柯撷取艺术的源 泉。贾樟柯说: “这几年实践下来,我渐渐明白,所谓电影之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 的美感,就好像绘画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是纪实性,巴赞、 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而 我选择了纪实。 ” 从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拍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纪实风格。 对于他的故乡三部曲小武 、 站台 、 任逍遥都选择在他的故乡山西进行实地 拍摄,无论是故事环境还是故事人物都体现出他的纪实风格的进一步运用。在之后 的世界里,同样以世界公园为背景展开,没有丢失他的纪实风格。获得第 63 届 威尼斯金狮奖的三峡好人纪实风格更是一个完美的展现,他真实的记录了四川 奉节县爆破前的实景,时间把爆破前的奉节带走了,但贾樟柯用他的摄影机永久性 的留住了它。 2.1.1 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的结合 著名导演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中就有现实主义与纪实风格的统一,片中 小布鲁诺正要跟着爸爸一起去上班时,忽然又跑回来为正在睡觉的妹妹轻轻地关上 窗户,小小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简单的纪实风格的存在,又融入了富有戏 剧性的情节,也是能感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细节,是现实主义特色的表现。 在研究贾樟柯的作品的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他作品纪实风格的阐释,在他的 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现实主义”和“纪实风格”的巧妙结合。在贾樟柯的作品 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大量的纪实镜头,但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浓缩,对现实生活的关 注,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在一系列的创作中可以 看到中国十几年来的社会变化。贾樟柯以纪实风格的手法营造了三峡好人的电 影时空,是对奉节县第三次爆破前的记录,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富有珍 藏价值,是一个时期的记录,一个时代变迁的记录,是奉节县在现代文明中逐渐消 失的记录,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新时期以来,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 基础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经济社会活动结构、社会规范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作品中以细节的点点滴滴展示在观众面前。2005 年在奉节县涌现出大量的以摩托车 为主的载客方式、人们普遍广泛使用手机、变魔术时欧元的出现以及人民币变美钞、 云阳机械厂被卖给厦门女士丁亚玲,很多三峡移民都选择去广东打工等,都体现了 当时的奉节县正处在公有制经济向非公有制经济的转变的时期。作品中这些镜头的 朱红军.一个人的影像和贾樟柯谈电影j.东方 ,2003 年第 7 期,第 18 页 第二章 贾樟柯作品的创作风格 11 选取也正是对人性的回归,任何真正的艺术都会指向世界最广博,最深邃的领域, 那就是人的心灵,它不仅展现出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也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 人物的心理透视现实,韩三明、沈红、郭斌、小马哥,以及拆迁工他们不同的行为 存在着不同的心理,他们的眼中是不同的社会。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还存在 着一些制度的忽略,作品赋予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更多人类良知的呼唤,正是贾 樟柯导演人性关怀的体现。 2.1.2 艺术世界里的真人真事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然而真实是相对于现实来说的,是第二性概念,具 有相对的主观性。对于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到底有没有界限,学术界的人们各有各 的看法,那么在贾樟柯的作品中,他的故事片与纪录片又是如何处理这种界限呢? 也有人认为他的故事片就像纪录片,纪录片像剧情片。关于这个问题贾樟柯是 这样认为的: “在拍故事片的时候,往往想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并专注于人的日常 状态的观察。在拍纪录片的时候,往往会捕捉现实中的戏剧气氛,并将自己的主观 感受诚实的表达出来。 ” 所有的作品里,都保持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没有对某一部 作品的改编,并且对于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人都无法去重拍改编。这也是他的 作品中的独到之处,不存在模仿、不存在复制。时过境迁、真实的环境不会再造出 来,因此,对于贾樟柯的作品不存在改编性。仔细观看贾樟柯的片子,诚然我们在 欣赏他的故事片的时候,没有传统的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与之相对的是平铺直叙的 叙事方式,大量的纪实性的长镜头的运用,又增强了故事片的纪实效果。观众不用 像分析雷雨一样去弄清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而是站在局外者的角 度,客观的去观察,冷静平淡的观看剧中的镜头。当然在故事片中呈现出很多的真 实空间,客观的现实,例如故乡三部曲中拍摄地点汾阳、大同真实的故事发生 的背景,真实的空间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例如三峡好人中,发生在四川奉节 县的故事,观众看到了三峡移民工程的正在进行时。 贾樟柯的影片中的镜头记录了社会的时代变迁,每一部作品的背景就是真实环 境,环境在他的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人物、故事都在为环境服务。这也体现了电 影中视听语言的综合性,而不像小说中,环境、人物、故事处于三足鼎立的地位。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直观的环境,而小说中是通过我们的想象把环境、人物、故事 联系到一起,究竟什么样的环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看法。但电影中就不 同了,他展示在我们面前就是大家看到的同样的环境。所以环境在电影显得特别重 贾樟柯.贾想 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第 232233 页 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12 要。贾樟柯恰恰是抓住了这一点,以自己独特的电影环境赢得国际国外诸多奖项。 他的作品关注了当下中国城市的变革。每一部片子都有保存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 是将来。再过几十年后重新观看贾樟柯的片子,仍然能找到几十年前的时代印记。 这也是贾樟柯作品受人关注的一大特色。 “真实”这一因素在贾樟柯的故事片和纪录片时刻存在着,他的故事片和纪录片 中并没有固定的界限,客观的现实存在于他的故事片中,主观的感受渗透在他的纪 录片中,对于他来说,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界限是模糊的,他只是在表达个人自我的 心灵。 每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的巧妙安排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也是画面中关键因素,那 么贾樟柯的作品中人物又是如何来设置的?在贾樟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鲜明地看 到就是人物大多选择了非职业演员。真实空间里的真人再现,艺术世界里的真实是 在真人的演绎中传递给观众,唤起观众心灵的真实。贾樟柯正是表现了在经济复苏 的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个特殊年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 边缘人物,小偷、外来打工人、保安、歌女、移民、下岗工人等等。在日常的生活 中活生生存在的人,在片中人物的身上能看到那个年代社会一类人的生活状况,在 观众审美的同时,或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自己周围人的真实写照,片中的 人物观众都可以很简单的在生活中找到参照物,从小山回家一直到三峡好人 贾樟柯主要都选择非职业演员来拍摄,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真实性,同时也降低了制 作成本。 对社会底层人的关注,是贾樟柯导演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社 会的弱势群体。在故乡三部曲中一直都是王宏伟和赵涛担任主演,没有和大牌明星 合作,而是在中国社会真实的小城镇中真实的小人物的表现。 三峡好人里的韩三 明本人就是山西汾阳的一个煤矿工人,片中都用简约的细节反射到观众的印象中, 山西的汾酒就是一个标志,而且导演在整个剧中安排韩三明就是从山西到四川奉节 来寻找妻子。在开放式的结尾中,一些拆迁工人为了生活,为了能多赚点钱跟着韩 三明踏上去往山西挖煤的道路。 二十四城记中是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结合, 但还是非职业演员的比例要大于职业演员,五个非职业演员都是 420 厂工人,他们 真实地讲述了自己和这一个厂的历史。艺术真实世界里的真人,而且采用访谈的形 式,为观众制作出一个非常视觉真实的片子。 2.2 作品鲜明的时空真实性 第二章 贾樟柯作品的创作风格 13 电影是时空结合的艺术,时间表现为空间,空间占有时间,真实的时间感受在 真实存在的空间背景中完成作品朴实无华的叙事。真实的空间是的确存在的,在贾 樟柯的故事片和纪录片中这都是他个人电影独有的,观众在观影后,立刻就会明白 那就是这个年代的中国小县城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的电影创作时间几乎和我们生 活的年代是同步的,如故事片小武 、 任逍遥 、 世界 、 三峡好人等。 站台 是接近现实的十年生活, 二十四城记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既能通过记忆回到从 前,又能通过真实的空间看到现在真实的元素,因此时空的真实性是贾樟柯作品鲜 明的特色。 2.2.1 空间的真实存在 纵观贾樟柯的作品,纪录片本身就是针对真实环境,真实对象、真实事件进行 拍摄的。但是在他的短片和剧情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贾樟柯个人的影像风格,保 持空间的真实性,当戏剧放到真实的空间里,也就会变得真实,观众的视线也会更 多的放到空间上。克拉考尔认为: “街道不仅是转瞬即逝的景象和偶然事件的荟萃之 所,而且也是生活得到必然表现的地方。 ” 在借鉴克拉考尔“街道”空间的基础上, 贾樟柯自身的“空间”观念表现出更加强烈真实色彩,时间继承的部分在真实的空 间里能并列的表达了出来。就像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到的诗和画的区别,诗不宜 描绘物体的并列部分,诗与画相比更宜表现丑的东西,而画擅长表达一切真善美的 东西。当所有的戏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没有真实的空间存在,那么就不会产 生逼真的感觉。在贾樟柯的作品中他更注重画面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真实的空间 更接近观众的心理,带给观众更加逼真的效果欣赏。那么对于真实空间的创造贾樟 柯在作品中是如何构建的?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纪实风格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是新 现实主义特征在电影中的表现。 每一个镜头展现的画面正是整个作品的空间。在构成空间的因素中环境又占了 相当大的比重。小说中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是不可或缺的。当我们读小说时, 小说以文字形式呈现于我们的视线,我们记住的是在什么时候具体发生的什么事件, 当过一段时间后,更多的留在脑海里的是人物和事件,对小说中环境的描述只剩下 淡淡的痕迹,并没有引起阅读者的足够重视。如前文所谈在电影中,环境、人物、 事件三者几乎是三足鼎立的。尤其在环境方面,电影中要比小说中显得要更加重要。 电影版和小说版留给阅读者和观赏者两种不同的记忆,传递给欣赏者不同轻重的信 息,间接的影响了欣赏者的感知程度、理解程度。电影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这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年 10 月第 1 版,第 90 页 贾樟柯电影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