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做 过贡献的老师和同学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 文。 签名: 日期: i 摘摘 要要 近年以来, 我国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其中的一项 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间和谐的提出, 正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所出现的自然资源短 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提出来的。在经济高速发 展中所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冲突, 不仅仅制约着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影响着人们 在经济发展所获得的生活水平的质量,过高的环境代价促使人们重新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 系。 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发展 中同样存在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困局, 如今的环境保护形式依然严峻, 而发展中国家也 遭受着环境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中, 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对环境资源如 何的合理利用的问题, 同时也折射出的是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中面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心灵困 局, 工业社会对物质技术的过度依赖反而使人们逐渐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建立全新的价值观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在必行, 而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在生态伦理的视野下进行全新全 面的发挥有益于当代的生态保护。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魏晋玄学思想以其鲜明的自然追 求而独树一帜, 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 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为人们正确处理现实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对于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的研究,本文将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比较。 玄学是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 的全新发展, 对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进行比较, 有助于说明对魏晋玄学 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研究的切入点。 道家思想所追求的自然境界是种纯粹的自然, 而生态伦 理学要求尊重自然的认识基础仍是包含一定理性思考的权利价值判断, 两者在回归自然方式 上还有着一定的差别。 第二章对魏晋玄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它与生态伦理的契合进行论述。魏晋玄学会通儒道, 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追求,又肯定了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展现了对自然与理性的双重确认。通 过对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以及现实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分 析, 笔者认为在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当中自然的追求与理性的精神都不可或缺, 这正是魏晋 玄学与生态伦理思想相契合的地方。 第三章对魏晋玄学的自然观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说明其对当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 启示。同样是对自然的肯定,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对玄学自然观的具体展示将分别从王弼 的“名教本于自然” 、郭象的“名教即自然” 、嵇康与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陶渊明的 “欲辩已忘言”以及魏晋名士的玄学风度进行说明。 关键词:关键词: 玄学;生态伦理;自然;理性玄学;生态伦理;自然;理性 ii abstract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has set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an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 is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proposed because of a series of serious problems raised by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 ,such as the emerging shortage of natural resources,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extermina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animals and plants. the conflict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aused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limit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but also affec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etting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high environmental costs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d the dilemma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day is still grim.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lso suffer from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e conflicts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flected not only how to use the resources rationally, but also the spiritual predicament of people who face modern material civilization .the over-reliance on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ized society makes people gradually lose the vitality of lif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value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imperative.it is useful to learn the idea of ecological ethics from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under the new vision of a comprehensiv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ideological pursuit of distinct and unique nature has had a far-reaching effe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future generations .this paper will have an analysis on ecological ethics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people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is de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o elaborate the ecological ethical implication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there is comparative thinking between the taoist ecological ethical implication and ecological ethical ideology. the metaphysic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s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taoist ideology. the comparation between the taoist ecological ethical implication and ecological ethical ideology helps to explai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et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taoism pursued purely natural realm, but ecological ethics which requires the respect for nature is still the basis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includes the right to a certain value judgments. 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ays back to the nature.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spirit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s well as its fit with the eco-ethics.the m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it not only pursuesdthe nature, but also affirm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rules.it had double confirmation of natural and rational. by the compraration beween ecologic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aoism, as well as analysis how to deal with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reality , i believe that the pursuit of natural and rational spirit iii are essential in the ecological ethical study, and this is the compatible point between m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ecological ethics.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opinion on nature of the m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its impact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y have different emphasis on the nature.this part displays wang bis the rule is based on the nature, guo xiangs the rule is the nature, ji kang and ruan jis to be natural beyond the rule, tao yuan-mings to debate but have no proper words, as well as the scholarsmanner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keywords: m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ecological ethics; natural; rational iv 目目 录录 摘要摘要. i abstractabstract . . ii 目录目录. iv 绪绪 言言. 1 第一章第一章 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 . 5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的自然价值观 . 5 第二节 道家思想对有限价值的批判 . 6 第三节 道家思想对自然的回归 . 8 第二章第二章 魏晋玄学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魏晋玄学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 . 10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时代精神 . 10 第二节 自然的追求与理性的精神 . 13 第三章第三章 自然与人的存在自然与人的存在 . 17 第一节 名教本于自然 . 17 第二节 名教即自然 . 19 第三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 . 22 第四节 欲辩已忘言 . 24 第五节 名士风度 . 27 结束语结束语. 30 v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2 致谢致谢. 3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1 绪绪 言言 清晨正准备享用早餐,却发现牛奶添加了三聚氰胺;行驶在上班的路上,却发现油价暴 涨;当黄昏漫步于公园,却发现鸟儿不再清唱。人们惊呼,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人类应该 怎么办?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 也让人类社会陷入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文 明危机之中。 这灾难的制造者是人类自身而非科学技术, 极端的人类中心观念让人类妄自尊 大。征服自然的观念与工业文明相伴随着,利用了自然却也忽略了自然的力量,最终面对的 是自然无情的报复。为克服目前的危机,人类社会呼唤不同的声音,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指 导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事在人为,一定的社会需求必定有相应的社会思潮的兴起,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西 方社会兴起了一股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潮。 面对生态破环、 资源短缺等一系 列环境问题,生态伦理思想并不着眼于具体方法对策的寻找,而是强调对人类世界观、价值 观中根本的错误进行反思批判。 在这股思潮中人类中心主义被彻底的批判, 自然主义原则得 到弘扬,简朴生活、生态保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时代和个人特定的需要,人们 在时代与传统之间发现了某种相似相通的地方, 人们希望能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其所蕴含的 现代价值。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在东方的文化传统中更富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如儒家 “仁 民爱物”的思想、佛教“慈悲爱生”的思想。其中道家思想更是以其鲜明的自然主义情怀为 学者们所推崇,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 、 “道通为一” 、 “万物一体” 、 “无为不争” 、 “知足知 止” 、 “见素抱朴” 、 “物我两忘”等思想内容为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可以说 道家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的自然观是内在契合、 互为印证, 挖掘道家思想所蕴涵的启示有益 当代的生态关怀。在当代中国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当中,对道家、儒家与佛教所蕴含的生态 伦理意蕴都有了比较深入的阐述。然而,对作为道家思想重要演变,并对中国佛学的发展产 生深远影响的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魏晋玄学在中国思想 史的发展中起者承前启后的角色, 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料。 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全 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既可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有一定的 补充, 也可以挖掘出诸多对现实生态保护有益的思想启示。 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 研究, 并非期望能从中获得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答案, 而是希望能对魏晋玄学中所具有 的对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研究有益的思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本文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 目 的仅在于对魏晋玄学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之间的相通契合作一种分析的努力和尝试。虽然, 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 但是国内学者对魏晋玄学与生态伦理学 的各自研究都已经有不少成果, 它们为我们研究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资料。 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认为关键是对这些资料进行合情合理的发挥, 而要避免过度阐释。 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完成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 几部分:一、道家与玄学的原典,包括老子 、 庄子 、 王弼集校释 、 嵇康集 、 阮籍 集校注 、 南华真经注疏 、 陶渊明集 、 世说新语等;二、生态伦理学的原典,如梭罗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2 的瓦而登湖 、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罗尔斯顿的哲学走 向荒野 、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 、李奥帕德的沙郡年记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 、纳 什的大自然的权利 、杜宁的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丹尼斯米都 斯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等;三、道家研究著作,其中比较 重要的有钱穆的庄老通辨 、陈鼓应的老庄新论 、 老子注译及评介和庄子今注今 译 、朱晓鹏的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和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等; 四、玄学研究著作,除了经典的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 、牟宗三的才性与玄理 、容肇 祖的魏晋的自然主义外,还有新近初版的罗宗强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余敦康的 魏晋玄学史 、王晓毅的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许建良的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 、 李建中和高华平的玄学与魏晋社会等;五、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著作,如戴斯贾丁斯的 环境伦理学 、奥特弗利德赫费的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 研究 、 詹姆斯 奥康纳的 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 赖品超和林宏星的 儒 耶对话与生态关怀 、克罗斯比的生态扩张主义等;六、其它大量对笔者研究思路的形 成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一些著作,如爱默生的爱默生随笔全集 、雅克巴尊的古典的, 浪漫的,现代的 、柯林伍德的自然的观念 、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安居 、爱克尔曼 的歌德对话录 、梁漱溟的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等。笔者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 当代学人所作的论文,这里就不一一而述了。 当前国内学术界并没有专门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但是很多 对魏晋玄学自然思想的研究对本文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上海师范大学王正海 的硕士论文“魏晋自然观与山水诗歌”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魏晋时期自然观念的演变,及 其对人们的游览方式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力求在哲学、文化、文学三个层面上去探究山水诗 歌诞生的内在动因。如吉林大学宋欢的硕士论文“王弼与郭象自然观的异同” ,本文在对先 秦诸子的自然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观念的三层含义, 分别为存在意义的自然观 念、属性意义的自然观念、原则意义的自然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王弼和郭象的自然观念进 行分析,指出王弼和郭象自然观念的区别:在存在意义的自然观念上,一个是存在的本体, 一个是玄冥、绝对的空无。在属性意义的自然观念上,一个是万物的自然本性,一个是没有 规定的“自性” 。在原则意义的自然观念上,一个是以自然本性作为标准的“无为” ,一个是 没有标准的“无为”“适性” ,而其区别的根本原因则是郭象与王弼的存在意义的自然 观念不同。另外,还有南京大学戴建平的博士论文“魏晋自然观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王先 霈的“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 ,四川师范大学张叉的“中外文学中的理想社会论陶渊明 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建构” ,这些研究魏晋自然思想的论文都对魏晋玄学在生态伦理视野 下进行全新阐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有白才儒在 2007 年出版的研究魏晋道教思想 的著作道教生态思想的现代解读两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研究 ,虽然是对魏晋道教的生 态伦理意蕴的研究,但是由于同处魏晋这个时代,而且道教思想与道家思想、玄学思想具有 内在的联系与气质上的相通, 所以该著作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的研究一样能起到促进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3 作用。上古神道传统把自然万物神格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理性革命把自然万物理性化,道教 教义则把神格化的自然和理性符号化的自然结合起来。道教认为,宇宙万物是道、气、神、 经生成的有机体,有内在的神圣秩序,遵循、维护和控制宇宙自然的神圣秩序就构成社会太 平和道教修炼的价值原则。 道教生态思想主张把人与自然和谐、 社会和谐建立在遵道为善的 基础上,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意义。除去当前对生态伦理思想与魏晋玄学研究的著作之外, 以上资料对本文研究的顺利完成是不可缺少的。 在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的研究中, 笔者将通过理性精神的尊重与自然生活的追求 两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以期望能对两者有合理的结合。笔者认为,对自然与理性的双重 确认是魏晋玄学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共同特征。 魏晋之际, 面对社会的动荡与经学权威的 散失, 玄学名士虽然表现出了对道家超越自然的追求, 但在全新的诠释下对崇尚人道的儒家 纲常规范仍然予以了肯定。而在当代社会,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回归自然,但对自然价值的高 扬仍然是通过人类理性思考的方式进行。 两者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的追求, 却又远非那种混沌 一片的纯粹的原始自然; 两者都要求对人类理性文明进行反思与批判, 不过也未放弃人类理 性思维的能力;两者都肯定了理性,但这种理性已经是在自然原则所指导下的理性了。两者 都在自然与理性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与妥协, 远非那种极端的对自然或理性的崇拜, 总体上 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特质上的相通使得当代生态伦理思想对魏晋玄 学的借鉴有了可能。 作为魏晋玄学主要思想源泉的道家思想所追求的自然同样可以给生态伦 理学以深刻的启示, 但相比之下也更具有超越性。 而在以时代精神重建为己任的魏晋玄学思 想当中, 蕴含着这种追求自然与理性秩序建设的双重特性, 我们有理由相信能从其中挖掘出 更多有意义的思想资料, 这种融汇自然与理性的时代精神也将对我们当前的生态保护实践有 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魏晋玄学与生态伦理思想这种内在精神的契合是挖掘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的关键 所在, 是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全面阐发的基础。 本文对这种内在精神契合的论述, 将不限于通过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自身进行说明, 而是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 的内在精神、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自然追求、 魏晋玄学的时代气质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来完成。 然后, 在这种内在精神契合的论述的基础上, 对魏晋玄学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启示进行具体分 析。因此,本文将是“线的”说明,而非“面的”展示,围绕着“道家思想与生态伦理思想 之间有何异同?” “魏晋玄学所展现的时代精神使得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何以可能?” “魏晋玄学的自然精神对当代的自然追求有何种启示?” 三个问题将全文分为三章, 前两章 对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的思想气质进行分析, 第三章则对具体的思想内容进行阐发, 将 魏晋玄学与当今社会生态保护问题相结合讨论。 作为当代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生态伦理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等概念 所表达的内涵十分相近但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中将不加区别的使用“生态伦理”来表示这 种社会思潮,并不再强调“当代” 。生态伦理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变迁过程,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色,本文中所论述的将主要指 20 世纪 60 年代后学术化、理论化、体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4 系化的生态伦理学。同样,魏晋玄学家也并非都有着一致的思想,如正始玄学与竹林玄学就 有着不一样的追求,竹林玄学内部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异。本文对魏晋玄学的论述中,在把握 其总体展现的时代精神的基础上, 将以王弼、 郭象的玄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辅以嵇康、 阮籍等人的玄学思想以及陶渊明等人的文学思想。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5 第一章第一章 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 人们物质消费的不断增长并没有伴随着幸福感的增长, 反而陷入环境过度开发造成的生 态危机与现代工业文明下的精神危机里。 焦虑与不安中, 人们开始重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试图寻找新的生命活力, 现代生态伦理思潮的兴起就是人们寻找这种新的生命活力的努力的 突出表现。 这股生态伦理思潮源于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社会, 并在环境问题开始凸显的 20 世纪 60 年代全面兴盛。西方学者认为,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生有其深层次的世界观、价值 观方面的原因,西方文化传统中主流的哲学宗教思想更容易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紧 张。相反,东方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道家思想 在这股热潮中更以其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而受到追捧。 然而, 道家思想是在何种角度上具有 生态伦理学的意蕴呢?笔者认为,道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挖掘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意蕴, 更因为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在“回归自然”这一内在精神的契合。西方生态伦理学所宣扬自 然所具有的权利、价值、尊严,与道家的自然观仍然有一定的差别的。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 发展的重要演变, 因此本文在论述魏晋玄学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之前, 有必要先通过生态 伦理思想与道家思想异同的分析比较, 以说明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 特质。 一、一、 西方生态伦理的自然价值观西方生态伦理的自然价值观 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界在思想观点上甚是多样, 在立论基础上也多有不同。 罗尔斯顿认 为自然具有内在的客观的价值;彼得辛格从动物的痛苦感受出发呼吁维护动物的利益;奈 斯则强调从整体出发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而罗德里克f纳什把对自然的伦理关怀看成 天赋权利观念在当代的新发展。 这些观点中很大一部分是学者们通过谴责人类以己为尊, 漠 视自然任意践踏的行为,进而肯定自然具有诸如权利、价值、尊严等属性,从而在人与自然 之间建立一种伦理关系。 对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不能一概而论, 笔者仅以罗尔斯顿的自然客 观价值论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对于“价值”一词的定义及内涵,基本上可以认为“价值一词所标明的是客体本身具有 的某些属性或功能,这些属性或功能能够对主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也就是价值客体对价 值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或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某种需求的满足。如此,所谓自然对人 类所具有的价值正指其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如提供生产的资源,活动的场所等等。然而 沿着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自然仅仅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价值和使用价值。 可是自 然在没有在人类参与的情况下是否也具有价值呢?在罗尔斯顿看来, “人们通常只认为自己 能对之加以改造的资源有价值; 其在观念上的荒野转向, 就是开始认识到自然物本身所具有 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6 的价值” 。他首先批评了这种认为只有人类才可以成为价值主体的观点,不仅仅是人类, 人类之外的他物甚至包括自然物自身都可以成为价值主体。 在没有人类的参与的情况下, 自 然物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可以满足他物以及自身的需求, 自然物之间可以相互成为价值发生的 主体和客体。 更重要的是自然的产生与存在并非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 对人类需求的满 足只是一种派生性的价值, 对自身的完善才是自然价值的根本所在。 而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 系中,人类一样可以成为价值客体,对自然这个价值主体发生作用,比如罗尔斯顿所说的人 类对自然所负有的道德义务。罗尔斯顿还认为,自然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由自然自身所 具有的客观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 人类的参与对于自然的价值体系是种丰富, 但绝无根本性 的创设作用。对于这种客观的自然价值,人类进行的只是主观的认识和感受。自然价值作为 自然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 并不随着人类的主观判断而改变。 假如从人类也属于自然的一 部分审视, 这种对自然客观价值的主观评价与自然对于人类的使用价值都可以看作一种客观 的自然过程。 而人类在自然发展中只是后来物, 完全可以认为自然价值先在或外在于人存在。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既要以自身的活动使得外界适应自 身的需要,也要使自身的需要与环境的规律相适应。然而,人类力量的增长使得人类忘记对 自然的尊重,自认为超越自然之上,在圣经里人类是代上帝掌管自然的万物之尊,在普 罗泰戈拉看来“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类这种以己为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近现代工业 文明中达到顶峰。 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将价值的主体仅仅限定在人类自身, 世间万物只是 满足人类价值需要的对象,自然成为人类眼里取之不竭的资源能源宝库。同时,近现代科学 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仅使得自然被人类前所未有地利用, 也使得人类大规模破化自然得以可 能。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海洋水平面上升,这些气候反常现象便是自然对人类的 无知最直接的回应。 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自身力量的盲目崇拜, 在于对自身价值的过 分肯定, 忽略了自然的力量和价值。 人类文明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的限制与超越之间获得发 展,自然价值观就是为应对这种困境而产生的,是对极端的人类中心观念的全面颠覆。我们 当然可以去想象或承认在人类之外和人类之前,一自然物对另一自然物或自身具有“有用 性” ,存在着某种需要的满足,这种关系一样可以称之为价值。这种自然的价值没有人类的 参与, 这些与人类利益无关的自然价值也理应受到人类的尊重。 通过肯定自然客观内在的价 值, 罗尔斯顿进而要求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上的联系。 其他生态伦理学者的观点虽各 不相同,但也大致认为,自然无需人类的赋予,自身便具有某种客观的权利、价值、尊严, 这些都是人类理应对自然尊重的原因。然而,这些客观的权利、价值、尊严,又是在何种程 度上排斥人类的参与呢? 二、道家思想对有限价值的批判二、道家思想对有限价值的批判 价值本身并非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是带有人类积极的、肯定性的判断,客观存在只有经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0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7 过人类价值标准的筛选才能称之为价值。 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而价值的判断标准却是主观的。 对于某一客观存在是否有价值只能通过人的判断, 自然的客观过程所具有的方向性在人类的 评价中附上了目的性的涵义。 罗尔斯顿很清楚表明, 强调自然所具有的客观价值更重要的目 的是在承认自然客观价值的意义上去遵循自然、 尊重自然。 可是在人之外是无限的客观世界, 经过人类主观的价值标准的筛选, 我们认识到的只是有限的客观价值。 人类的筛选不会改变 事物本身的客观性, 可人类的认识却是对客观世界本身的一次疏远, 以这种有限的价值认识 去指导人类的生活当然难免会有其局限性。而这种有限的客观价值论正是道家思想所反对 的,反对这种有限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马克思哲学认为人类认识是一个无限与有限相结合的过程, 道家思想否定人类常规认识 方式的可靠性有其不足之处, 但在指出人类认识的片面性局限性上是极其深刻的, 而庄子对 此尤为突出。道家思想中, “道”是最根本的一个概念, “道”是万事万物生成与存在的根据。 任何事物都从这一完满之道演化而来,又最终复归于道,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体现。道是完满 的,而具体事物却是有分别的。假如这个世界没有共同的基础,我们就没有认识的可能;假 如这个世界没有区别,也就没有认识的必要。人们通过事物之间的分别认识世界,然而停留 在事物的分别上我们认识到的也只是具体的事物,而不能把握根本的“道” 。 从终极的道而 言,是没有是非差别的,而认识者从有限的自我出发来认识世界便得到各种是非差别,而且 确定性与判断标准也不能离开认知者而独立存在。 对于具体事物, 人类同样只能进行有限的 认识。因为“在老子看来,在我们认识的意义结构中, 有 、 无总是相伴而生、相对存 在的,某一事物有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有的不发生之无的意义基础上的。也就 是说,任一特定的意义主张总是立基于否定了他们对立面意义之上的” 。这样,人类所得 到的只是一个相对的真理,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正确性, 当条件发生变化也就不可靠了, 也就是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了。由于人们所受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感 性经验与理性认识对于认知者而言都只具有相对意义上的正确性, 而不可能完满地把握绝对 的“道”与具体事物。本体上的统一与认识上的对立成为矛盾,常规的认识方式显然无法解 决这种矛盾,无法摆脱各种认识的条件的限制,那得到的也只能是有限片面的认识,就不能 正确指导人们去把握终极真理,道家对这种认识方式自然是要反对的。 而人在价值“有用性”的认识上,更是充满了局限性。 “庄子认为,不同的事物可 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统一 不变的价值选择” 。对此,庄子用了几个生动的小故事予以说明。如在人间世中匠石 与栎社树的故事,在匠石的弟子看来,如此“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 有枝” 的大树必然是棵有用之树。 然而, 在富有经验的匠石看来, 弟子们这种判断是无知的。 匠石认为,这树“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 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的确,从拥有最深厚工匠技术的 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35 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8 匠石的价值判断出发,这棵树的确是棵无用之树,这是个正确的认识。然而从栎社树的角度 出发,匠石的这种判断同样是无知的,它的无用正是它的有用。在栎社树看来,物“此以其 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 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栎社树以其“无所 可用”而得以终其天年, “无所可用”之大用,正是是“道”之大用。南伯子綦在商丘评价 “大木”的故事也讲的是同样一个道理。这种有用还是无用的价值判断,不就表明了由于人 们处于不同的立场,对同样的事物却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认识。 生态伦理学者对自然的价值判断何尝不是具有这种局限性呢?我们的认识会受到我们 所处历史环境、知识积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而相比之下,我们的价值判断更是容易受到我 们的利益关系、 情感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罗尔斯顿的自然客观价值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 的全新认识, 但同样也无法摆脱其自身的局限性。 当我们赞扬罗尔斯顿高呼尊重自然价值时, 同样不能忽略他也认为自然存在一些“无价值”甚至“负价值” 的事物,这何尝不是“自 贵而相贱”呢?或许这些价值的认识在如今的我们看来的确如此,可曾几何时,我们为漠视 自然一些所谓没有价值的事物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假如我们遵循着这样的价值标准行事是 否某一日也会后悔?罗尔斯顿对自然的有价值与无价值的分别, 不是又一次对客观自然的无 情践踏吗?而我们又还有多少价值标准敢说颠扑不破的呢?在罗尔斯顿肯定某一自然价值 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他可能性的忽略。笔者并非要断然否定这些价值的合理性,只是希望 说明, 这些价值同样是我们人类从自身出发所作出的一个有限判断。 西方生态伦理学者所说 的自然的权利、价值、尊严在道家思想看来正是有限之是非,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道家是会 不赞同的。那么在道家那里又是如何把握世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呢? 三、道家思想对自然的回归三、道家思想对自然的回归 既然从具体事物的差别得到的认识只是相对的真理,那么只有把握根本完满的“道”才 能获得绝对的真理,才能感受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存在。而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则更 是表明了道家从根本之“道”出发所作的价值判断。 “庄子提倡的相对主义就是要人类能够 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 因而能以谦卑的态度克服人类的自高自大或妄自尊大, 希望人类在谦 卑的心态驱使下树立起尊重自然和与自然为友的意识, 树立起宇宙一体的整体观念, 而这正 是生态伦理学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 ” 道家不同于西方生态伦理学从对象之物出发, 将自然的价值用“是”的方式来展示,而是从认识的主体人自身出发,通过“负”的方 式,消解人的有限性,以此达到对“道”的把握,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假若不能超越“囿于物” ,便不能正确认识世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家对真知 的认识与普通的认识不同, 要剔除人类各种主客观的束缚, 通过静观直觉的方式进入一个 “无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40-142 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4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玄学的生态伦理意蕴研究 9 我” 、 “无待” 、 “无知” 、 “无为”的境界。道家思想清楚地认识到,是人这个认识主体有限性 的存在造成人与世界的分别对立。 打破认识条件的限制, 首先就要超越人类自身主观的偏狭 与执著,以达到与“道”的“玄同”合一。假如我们在老子那里还能看到一个“涤除玄鉴” 的认识主体在通过神秘直观的方式试图认知这个“道”的话,那么在庄子那里我们则看到了 一个彻底消解了自我融入茫茫宇宙而“虚己以游世”的人,在那里人与世界的区别消失了, 这是一个“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世界,或许这也就是最为彻底的对自然 的回归。当人摆脱一切了羁束,以最自由的方式感受着宇宙的存在,那么是非、物我也就没 什么差别了,也没必要再去认识什么自然的权利、价值, “物我同一”当然也就万物不伤了。 虽然我们在道家那里看到有彻底取消人类常规认识的倾向, 但是我们同时应看到绝对的 无为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道家所追求的绝非是一个毫无运动,完全静止的世界。从另一 个角度理解, 道家所追求的更是人类对自然本性的回归。 道家明确反对的正是人类过度的欲 求, 其所强调的是人类能顺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