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论海子诗歌的美学向度.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论海子诗歌的美学向度.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论海子诗歌的美学向度.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论海子诗歌的美学向度.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论海子诗歌的美学向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论海子诗歌的美学向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 如果说海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说出了别 人没有说出的,这就是他的创新,也是他将载入中国诗歌史册的真正原因。他看 到了什么又说出了什么呢?这让许多热爱诗歌的人困惑不解,也同样引发了无数 学者的好奇,当然也包括许多圈外人。海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对于他的诗 歌研究我们也已做了许多工作、给予了许多或拔高或贬抑的评价。作为一个已经 逝去的人,他的是非功过自然任由后人评说。但是作为一个海子诗歌的研究者, 我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和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甄别诗作应有的价值。 诗歌的嬗变源于时代的嬗变, 作为诗人,海子的诗同样是时代光照下的产物。 海子生养于贫寒的乡土农村,他的诗歌创作形式也延续了乡土中国的人情物态, 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缩影。他把诗歌的美学蕴藉建立在对平凡事物 与生活气息的努力挖掘之上,并建立起日常起居与诗歌美学的紧密联系,这一点 与第三代诗歌创作方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再往上看,我发现,作为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成长起来的诗人,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知识分子勇于担 待的情怀,又和“朦胧诗”的审美品质有着内在关联。但这并不是他诗歌理想的 全部内核,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才是他诗歌思想的核心和美学尺度。他就像是 个取圣杯的骑士,亲身实践着基督式的救赎理想,为中国当代汉语诗学开创了真 正具有诗性的诗歌之路。 我的这篇论文围绕海子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的美学向度展开论述。从 他在八十年代转型期大背景下,试图革新汉语诗歌的审美意象谈起,到最终遁入 恢弘的太阳结束。研究中我发现,海子的诗歌意象选取是统摄于民间主题的,在 这一主题之下,海子选取了一系列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与生存实体有关的“麦 地”意象、与爱情和生殖有关的“水”意象、与黑夜和死亡相关的“远方”意象 到最终海子遁入恢弘的“太阳” 。在这一系列的美学烛照下,他完成了自我对人类 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海子;民间主题;审美意象;美学向度 ii abstract if we are asked what s special on haizi ? it is his innovation on what were seen and said by him, but not by others, that brings him in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forever. what he had seen and s aid? this puzzled many people who love poetry heartily and also triggered the curiousness of numerous scholars and many laymen. haizi passed away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nd many works have been done on the study of his poetries, on which lots of comments including high- praises or criticisms have been proposed. it is free for the later to give out comments on his achievements and faults for the person ( haizi ) who has died. but as one of the researchers on the poetry of haizi, it is necessary for me to have a heat of tranquil and an attitude of objective to distinguish the substantial value of the poetry. as the changes of poetry originate from times changes, haizi, as a poem of times, his poetry is also coming from the sunshine of it. haizi is a poet coming from the folk, since it is not only he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the poor countryside, but also his poetry shows the epitome of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thousands years of china. he established the cultured and restrained of aesthetics of poetry on the efforting- excavation of trivial and vitality of life and buil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routine and aesthetics of poetry. tracing back to the last, we can find that, as a poet growing up in the late of 70 s and the beginning of 80 s, the heroism and the feeling of courage in the intellectuals in his poetry have the internal correlation with aesthetic nature of misty poetry.but these are not the complete core of his poetic ideal. it is ultimate concern for mankind that is the core of his poetic and criterion of aesthetics. he likes a knight who wants to take the grail, practices the ideal of redemption like christendom, opens up the true road of poetry with poeticity for the poetics of current chinese. the paper starts to elaborate with dimensions of aesthetic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poetry of haizi. discusses the try to reform the asthetische idee of chiese poetry from the great background in his transition stage of 80 s, ends with the iii last becoming of the forgiving sun. during the research, i found the images of poetry are all taken from the subject of folk, from which a series of images of prototype are selected, such as “ corn field” related to the existence subject, “ water” to love and reproduction, “ distant” to dark night and “ the sun” for which he becoming at last. under the lights of these aesthetics candles, he finishes the spirit redemption for mankind, paying the price of his life ultimate. key words: haizi; folk theme; asthetische idee; aesthetical dimension i 引 论 1 引 论 海子在他死后很快成为当代诗坛极具争议又极有威望的诗人之一。他对当 代诗坛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写下了价值惊人的近 3 0 0 首短诗和浩瀚恣肆的十部长 诗,更在于他的长诗和短诗对当代中国诗坛产生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从美学角度 看,他诗中表现出的由内容到形式一以贯之的审美精神,无疑又开拓了中国诗歌 的审美发展空间。海子是个不惜用生命写诗的诗人,是诗托举起他飞翔的翅膀。 他的诗歌语言直抵事物的内核,洞见世界的基本元素,其中不乏“亚洲铜”般坚 硬质地,洋溢着对生命的坦诚、热爱、痛惜和对尘世真挚的眷恋,并散发着语言 天才直观的光辉。在诗歌观念断裂的当代,海子充满激情的诗歌作品,其深厚的 思想,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救赎式的审美底蕴,应更多地引起当代诗歌评论家的关 注和研究。翻读海子的诗,迎面扑来的是一组组清新奇特而又充满诡异色彩的意 象画面,这一幅幅画面多数取自乡村背景下的民间景物,既质朴又原生态,没有 都市喧嚣浮华的痕迹。同时他对诗歌意象的创造性改造、对诗歌语言的返朴性追 求都显示了他卓越的创作才能。 海子(1 9 6 4 - 1 9 8 9 )生于安庆怀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个裁缝,他在家 中排行老大,下有三个弟弟。他十五岁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十八岁开始诗歌创 作,1 9 岁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移居昌平。由于他教授的美学课程很受学生 欢迎,他经常会应学生的强烈要求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诗歌。1 9 8 9 年3 月2 6 日,海 子于北京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铁轨上卧轨自杀,时年2 5 岁。他犹如中国当代诗 坛上陨落的一颗彗星, 在骤然间散射的光芒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以至被人们尊为“海子神话”。然而海子必定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暴 烈的死亡方式以及他的冲击极限的“一次性写作”方式,的确够得上中国诗坛的 传奇。基于这个缘故,很多人给予他并不中肯的评价,二十年来,对海子研究更 多的是对他以及他的作品作形上拔高或形下贬抑。针对这些过度阐释,西川在试 图厘清海子死因的死亡后记中就对海子的死作了冷静而客观的分析。针对海 子逝世后大量存在的对海子现象及其文本的误读,西川反对仅从“形而上”的角 度神化海子,他结合自己对海子生前的生活、创作、思想、性情等诸多方面的综 合因素,分析了海子自杀的可能因原:自杀情结、性格因素、生活方式、荣誉问 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 2 题、气功问题、自杀导火索、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 1 这种态度和分析无疑是公允 和有意义的。而海子生前好友骆一禾早在海子逝世不久就对海子之死的“难以为 继”和“不能写作”作了辩驳和澄清,他认为海子死因在于用脑过度以致思维混 乱,出现幻觉,无法再从事诗歌创作的结果,而不是创作上的“难以为继” ,或者 说不是“他用死来提高他的诗” 。 2 不仅有力地驳斥了诗坛对海子的误解,更尽量 回避人们对海子的误读。海子的一生,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正如西川所说 的那样,海子的一生不是昏暗而是灿烂的。但无论怎样,海子不是神,而是活生 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要真正理解海子,认清他的创作对当代诗坛的价值,必将要 剥离那些极端的评读,回归到作品本身。有鉴于此,本人以不逮之力,试图从审 美特性角度,通过海子诗中的一组组独具特色的民间意象,分析他作品的美学特 质。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海子的创作并不是即兴所为,他对自己诗歌方向的选择 是清晰且理性的,他为自己的长诗大都作了代序,特别是他的诗学:一份提纲 和我爱的诗人赫尔德林两篇文论,其中不乏锐意的探索和智慧的火花。它们 实际上是海子对中国几千年来诗歌审美取向及终极价值的深刻体察。很多人怀疑 海子的审美鉴赏力,认为他出生北大法律系,生平创作期大约只有七八年,从发 表的诗歌数量来看,也是少得惊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海子的那段教书历程, 他曾在法大任课教授美学,在加上八十年代是个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年代,文 艺开始脱离于政治的附庸地位,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也开始走向对审美特性的追求, 加之海子极其广泛的阅读和特殊的敏识力,他必然对诗歌的审美取向有自己独特 的思考。他有一次在课上和学生谈及想象力的时候,就对学生说: “你们可以想象 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 ” 3 海子用他的超出常人的想象力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诗性 的乡土世界,在他的诗意世界里不仅有天上的太阳、月亮、雨,空中的鸟、风、 云朵,也有地上的村庄、河流、麦地和人间的老人、少女、新娘。 1西川.不死的海子.死亡后记 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2骆一禾.不死的海子.关于海子的书信两则 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3燎原. 海子评传 m . 海口: 海南出版公司. 2 0 0 1 年版, 第1 9 7 - 1 9 8 页 第一章 变革中国当代诗歌审美意象的尝试 3 第一章 变革中国当代诗歌审美意象的尝试 第一节 海子诗歌产生的文化语境 1.1 多元杂陈的八十年代诗坛 纵观诗歌流派的嬗变不难发现,每一种诗歌流派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立、 生成、流变和衰微,这是一个由破而立的过程。海子与八十年的中国诗坛同样有 着不容忽视的承继性。这得从朦胧诗的创作谈起。作为 7 0 年代末 8 0 年代初兴起 的诗歌流派,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语境。上世纪 7 0 末至 8 0 年代,随着国家 政治目标的重大调整和重新确定,中国文学界迎来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新一 代年青诗人以新的诗歌美学风格占据了时代的主流。朦胧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孕 育并发展起来的,“朦胧诗”这一名称最早源于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文章 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 ,从此“朦胧诗”这一称谓为诗歌界所认同。 不过,在当时一些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 崛起”(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 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从而把对历史的审察提升到了当代中 国新诗从未有过的哲学高度。朦胧诗最突出的创作风格在于它历史代言人的 姿态。在朦胧诗人的作品中,始终存在某种受难英雄的自我想象,依据这种自我 想象诗人代表“集体”发言,对历史进行反思或控诉,如北岛的名作回答。 朦胧诗的另一特点是“意象”主义的创作倾向。朦胧诗作为一场美学上的先锋革 命,在表达方式上仍未摆脱新诗传统的样式,偏爱使用具有象征色彩的意象,并 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上逐渐趋于成熟定型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样式。接下来 1 9 8 3 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对当时人们的文学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朦胧诗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受到了一批更年轻诗人的质疑。 在更新一代的青年诗人看来,朦胧诗“代历史发言”的创作模式已经远离了个体 和当下的生存感受。他们认为诗歌应该是生命意识的体现,应当让诗歌介入我们 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 4 身边的生活,他们转而开始倾向于书写真实的日常经验。1 9 8 4 年,由四川重庆印 行的大学生诗报首先向朦胧诗代表们喊出了“p a s s ”的口号! 继朦胧诗之后的八十年代诗坛,如同进入了一个诗歌史上的群雄角逐的“战 国年代”,它一直处于剧烈分化与组合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 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自行探索、自我实验,寻求新的诗歌表达可能性的 审美空间。在 1 9 8 6年 1 0 月由安徽诗歌报和广东的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 的“中国诗坛 1 9 8 6 年现代诗群体大展”中,这一新生代诗人在此集体亮相, 据记 载此次共展出 6 0 余家诗派,1 0 0多人的作品,可谓“流派”林立。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有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新传统主义” 、 “整 体主义” 、“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坛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 多元化景象,研究者们统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 所谓“第三代”是相对于“第一代”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中国现实主义诗 人和“第二代”在新诗潮中出现的朦胧派诗人之后的新一代诗人而言的。 “第 三代”诗歌可谓流派各异,具备了多元化和实验性的特征。他们有的对语言 形式极端关注, 如诗人韩东就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口号;有的对“前文化”、 “前语言”感觉的还原追求,还有的如“莽汉派”等以一种反叛的、破坏性方式 消解诗歌的神圣性,掀起了“反文化”、“反崇高”、“反诗歌”的审美浪潮。 这些多元化的诗歌实验,表面上鱼龙混杂,各个派别互不相干,甚至有些派别思 想上不乏偏激,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创作特征,就是要坚持诗歌应该表现“日 常生活”的感受,认为诗人应该处于一种民间状态,在创作中力图使诗歌世 俗化、平民化,切近最凡俗的人生体验。在这样的同一追求之下,他们的诗 歌创作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在客观地描述朦胧诗后新诗潮的衍变时,我们忘不了以江河、杨炼为源头的 后期朦胧诗。1983 年以后,一部分朦胧诗人转向文化史诗的创作,代表人主要是 江河和杨炼。他们的创作倾向影响了四川一批诗人。如四川以“整体主义”为代 表的石光华、宋渠、宋炜等人以及以“新传统主义”为代表的廖亦武、欧阳江河 等人。就他们的创作和理论言,无论诗的内在本质还是外部形态,都与朦胧诗有 着血肉继承关系,它只能是朦胧诗自身内部的一次深刻而自然的延伸,体现了朦 胧诗在社会形态发展变化后诗学观的调整,当然也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超越。即由 第一章 变革中国当代诗歌审美意象的尝试 5 前期朦胧诗重社会现实意识到后期朦胧诗走向历史文化意识的转换和过渡。江河 曾对他的一位朋友说,“我要写这个古老大陆的神话,写中国的史诗”,1他曾遍 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出太阳和它的反光这组有关中国古老神话的的现代 史诗。杨炼的诺日朗 、 半坡组诗 、 敦煌组诗和西藏组诗等一系列作 品也为东方现代史诗的创作提供了较为纯熟的范式。据此可以判定,这批后期朦 胧诗人及其创作显然不能划归到“第三代”诗人中去,而应该视为“朦胧诗”与 “第三代”诗人创作之间的一种变奏,它有其自身的延续性和承继性。 1.2 海子诗歌创作的承启地位 海子的诗歌写作,是在八十年代的整体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创作对当代 诗歌走向有着不可回避的内缘性,这体现在他对朦胧诗的继承和对新生代诗人走 向日常审美经验创作的关联上,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与时代疏离。从表面上看, 在其诗歌的题材、构成和表现手法上,海子与前期的“朦胧诗”和后期的“第三 代诗”都有一定的距离,他的抒情短诗大多以乡村经验为背景,用充满抒情性的 文字构造了一个质朴、纯洁的乡土世界。但从内在的角度看,海子整个的诗歌创 作生涯是以一种剧烈的方式凝聚了当代中国诗歌,特别是8 0 年代诗歌的抱负、 勇 气和隐衷。他是在个人的艰苦探索和时代巨变的双重激发下进行诗歌创作的。 一方面,海子的抒情诗以乡村生活为背景,以故乡的乡土风物为诗歌创作的 构架,围绕“麦地” 、 “河流” 、 “村庄”等意象形成一个充满原型意味的意象系列, 直接指向诗人的生命体验乡村经验。 他的这一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与后来 “第 三代”诗人笔下的日常生活虽不相同,但必定实现了诗歌创作路向由社会意识的 抒写走向抒写个体的一种转化。海子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功能。他说“人们必须 关注和审视语言自身。 ”2他的这一提法和北京的“圆明园诗社” (1984- 1986 年在 朦胧诗影响下出现的一个诗人团体)主张诗应当回到原初状态,恢复诗原始的声 音性和咏唱性是相吻合的。而这和“第三代”诗人韩东提倡的“诗到语言为止” 3、 于坚主张的诗应回到语言本身也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海子的长诗中明显地流 露出英雄主义精神。海子在由北大中文系 79 级老木主编,北大五四文学社 1985 1 转引自 肖驰:太阳和它的反光的反光,见文学评论1985 年第 5 期 2 西川:海子诗全集 m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 0 0 9 年 3 月, 第 1 0 2 8 页 3 韩东:自传与诗见 j . 诗歌报. 1 9 8 8 年 7 月第 6 期 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 6 年出版的青年诗人谈诗中说,自大学期间开始, “受到江河尤其是杨炼的影响 进行史诗的探索。 ”1他在河流(原序) 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前有一小批诗人 开始走向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揭开黄色的皮肤,看一看古老的沉积着流水和暗 红血块的心脏 .虽然他们的诗带有比较文化的痕迹, 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站起来 歌唱自身了,我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加入这支队伍。 ”2由此可见,江河、杨炼等人 气势恢弘、立足于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史诗创作, 可以算作海子长诗创作的出发点。 海子诗歌的思想来源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它既有东方的因素,也有西方现 代生命哲学的浸淫。海子的精神内核里包裹着对人类命运的本质思考,关于这一 点,张清华教授曾这样评价海子在诗歌史上的贡献,他说“诗歌在八十年代后期 和九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存在主义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海子诗歌的成功启 示及彗星般的生命之光的辉耀,海子,无疑是当代诗歌跃出生活、生命、文化和 历史而楔入最终极的本质层次存在主题的先行者。 ” 3)且不论这样的评价是否 能够成立,它至少肯定了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对海子及其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衷情于民间意象的特殊情诉 2.1 民间主题的真实隐衷 首先必须呈明的是,海子选择的诗歌意象既根植于民间又不并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民间,他的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民间话语形式。这里需要对“民间”作一个 界定。有关“民间”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指向。一种是有着自身话语背景的、不 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价值客体指向。它一般指向大众的语言和大众当下的 真实生存状态。比如“第三代”诗人完全个人化、日常化的创作走向。此外, “民 间”又是一种知识分子主体隐逸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作为知识分子,在其创 作中所表现出的意象是一个疏离且相异于现实的另一类理想世界。它的价值主体 指向并不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社会图景,而是指向形而上的智慧光芒。我们认为这 是一种倾向于知识分子的话语,表达了一种知识分子勇于担待的历史使命感和崇 1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 m .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 0 0 1 年 4 月, 第 9 4 页 2 西川: 海子诗全集 m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 0 0 9 年 3 月, 第 1 0 1 7 页 3 张清华. 在幻象和流放中创造了伟大的诗歌 j . 引自不死的海子( 崔卫平编) . 中国文联出版社, 1 9 9 9 年 3 月, 第 1 7 2 页 第一章 变革中国当代诗歌审美意象的尝试 7 高的价值走向。而我认为海子的民间话语正是指向后者。比如传说、太阳. 但是水、水等长诗,有着隐藏于神话寓言背后的更深层诉说:他在用不沾染现 代都市气息的意象诉说着自己对于艺术、精神和人类的独特理解,是在为现代科 学和理性哲学构建起来的空虚作一种精神性的填补。 翻读海子诗集的人会发现,在他的抒情诗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民间歌谣 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艺术上还处于实验阶段,不失民歌的欢快和俏皮。 我们来看这首浑曲 : 妹呀 竹子胎中的儿子 木头胎中的儿子 就是你满头秀发的新郎 妹呀 晴天的儿子 雨天的儿子 就是滚遍你身体的新娘 妹呀 吐出香鱼的嘴唇 航海人花园一样的嘴唇 就是咬住你的嘴唇 从创作的技巧上看,海子融合了民歌的俏皮和诗经以来文学创作惯用的 重叠反复。他还运用高度的语言转化力将文雅的语言俚俗化。通读全篇,不乏打 情骂俏式的俏皮,充满了一股子乡野少年的浑劲儿。粗浅的语言、油滑的腔调, 已经具备了民歌的特色。 实际上,作为文艺美学一个分支的诗歌美学,应该重视研究民间审美经验, 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诚然,“建设当代文艺美学不仅要研究艺术化的审美经验 和日常生活经验,而且要重视民间经验的研究。美学本来是研究情感性话语实践 的感性学,单纯研究纯艺术,就过滤掉了普通民众的情感经验和与现实生活相联 系的日常经验,从而使文艺美学不仅具有贵族化倾向,而且隔断了与广阔的现实 生活的联系 ”1民间文艺自古以来始终受到政治的压制,许多民间歌谣都是经过 “乐府”的修正以后才得以登大雅之堂的。而更多的民歌只能长期在民间通过口 头流传,以致很多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渐趋散佚,这使得民间历史中的辉煌与 1强东红. 民间经验:文艺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j . 江西社会科学, 2 0 0 8 . 4 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 8 缺席始终是交织并存着。民间经验无疑拥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是迄今为止, 我们关于民间经验的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当薄弱。1 9 4 2 年5 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一度要求文艺工作者放下架子,走向农村去体会广大工 农兵战士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质朴的语言表达,从而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的艺术形式,以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感,从而推动他们走向团结,为民族独立 而不懈斗争。民间审美经验常常是鲜活的、具体的和流动的,因为它还没有完全 被意识形态化。它与人民大众广阔的现实生活直接相联系,有可能呈现出真正的 原级性的现实生活关系。海子也许正是看到了民歌纯朴性和原生性的特点,才爱 上它并学习进而创作它的。 海子诗作中不仅有相当一部分短诗是由民间歌谣写成, 就是他的长诗也有着民间的构架,比如传说中的“民间歌谣”、但是水、 水末尾的神秘故事六篇等,都有着他对于民间歌谣的熟稔化用。 且以初恋为例,这是一篇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复仇与爱情纠结的故事: 一个神秘的复仇者顺着河流漂泊去寻找他的杀父仇人,他身边带着一条蛇。这蛇 是他父亲在世时救活的, 父亲被害死的那天, 这条蛇第一次窜出竹林, 痛苦地扭 动着身躯, 随后噩耗传来。年轻人猜想这条蛇与父亲的死有着某种关联, 就把它 装进木箱并带着它去寻找杀父仇人。 在大河上漂泊的日子中, 他携带的木箱里驯养 的蛇诡秘地爱上千里外一条竹编蛇。 这条箱底的蛇痛苦地抽搐着, 它狂热地通过思 念、渴望、梦境、痛苦和暗喜把生命一点点地灌注到那条没有生命的竹编蛇体内。 最终竹编蛇灵气环绕而终于成活,它游出玩具房, 口吐毒信咬死了自己的主人。 这主人正是年轻人日夜寻找的仇人。因为木箱内的蛇把生命和爱注入竹编蛇体内 的同时,也注入了仇恨。木箱内的蛇最后不辞而别,去和那条竹编蛇约会,留下 年轻人一辈子在河道上漂泊。 作为一篇神秘的寓言性的故事,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但是从 艺术的角度看,海子可能是要歌颂生命与爱情的原始欲望的超验能力。一方面, 年轻人为了寻找杀父仇人(真理),而一生漂泊在河流上,这可能暗示了真理在 远方的思想。海子后来写过很多关于远方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于远方的独特理 解。另一方面,那条箱底的蛇通过“思念、渴望、梦境、痛苦和暗喜把生命一点 点灌注”到竹编蛇的体内,同时也灌注了仇恨,最终替年轻人完成了复仇的伟任。 这可能表达了爱情可以创造生命的思想。总之,这六则故事的一个核心可以说是 第一章 变革中国当代诗歌审美意象的尝试 9 关涉到了民间主题。他把一些民间信仰与哲学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使这些篇章 带有乡下空气般的质朴而神秘的气息。廖亦武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海子不属于 我们这个世纪。 他写 源头与鸟 , 写水和太阳,他写龟王的故事, 写一条真蛇 在它诗中奔走着虚无的波浪” 1 但是,谁说这虚无的波浪里没有真金?即便他 以上古的传说、印度的传说以及圣经的传说来创作,那种史诗的造型也是为 他人所无法匹敌的。 作为一个受过正统教育的“乡村知识分子”(西川语),海子倾心于民谣首 先是因为他乡村生活背景中对于民歌文化的血缘认同。乡村的事物人情都为他铭 记于心,对纯朴原生的民歌民谣当然更不会陌生,生长于农村的孩子大多都能唱 几支谣曲,生长在怀宁的老百姓们自然也能在茶余饭后哼几支小调。在安庆怀宁 长大的海子对于民歌的喜爱应该也有着这层地域关联。其次是由于海子长期浸润 在浩瀚的文化阅读中以精神与情感为审美尺度,这助长了他高于常人的文化辨别 力,而民歌对社会原生态的记录,它的率直、夸张和未经雕磨的粗芜语言让他体 味到了只有在民歌谣曲中才能体味到的“血洗的痛快” 2 。 海子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就已经流露出了致力于融合民间艺术的端倪。如他早 年创作的亚洲铜 、 新娘和东方山脉等,诗中的“两只白鸽子屈原 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的比喻, “被你照耀”的“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 水” ,秦腔、蛇皮二胡以及瞎子阿炳,都是海子的最爱,他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对 于民间文化的由衷的喜欢。从这里我们能够体味到海子为什么要致力于丰富民间 艺术的努力。 从1983年到1986年,海子大约创作了这样一些充满民谣色彩的短篇: 单翅鸟 、 爱情故事 、 跳跃者 、 秋天 、 木鱼儿 、 浑曲 、 谣曲 (四首) 、 北方门前等。在另一首较为纯熟的谣曲中也体现了地道的民间特色,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小灯,小灯,抬起你埋下的眼睛 你的树丛大而黑 1廖亦武. 转引自海子评传 m . 海口: 海南出版公司 2 0 0 1 年版,第 1 2 8 页 2燎原. 海子评传 m . 海口: 海南出版公司2 0 0 1 年版,第1 0 3 页 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 10 你的辕马不安宁 你的嘴唇有野蜜 你是丈夫还是兄弟” 传神而又符合民间特色的比喻,把深埋的眼睛比作玲珑的小灯,说它如树丛 大而黑,把羞涩慌乱的心比作辕马,说它不安宁,以及嘴唇如野蜜,问你是丈夫 还是兄弟的猜测与怀想,活脱脱地一个初恋村姑的心态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充满 谐趣。民间歌谣是普通老百姓的创作,是他们朴素心声的反映,既真切又朴实, 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而海子能够随心所欲地创作出这如许的与民间歌谣相 似的作品,不光显示出他杰出的创作才能,也说明他与普通劳动人民是息息相通 的,他对于民间大众的生活已烂熟于胸。 海子对于民间艺术先天性的感应力,决定了他融民间歌谣于诗中并不是为了 嘻乐,而是有他的创作上的宏大构想,那就是要对中国新诗作一次大的输血。这 最早应该体现在他的长诗传说中,长诗第二节的题名就叫“民间歌谣”并且 海子在为传说所写原序的题名又在传达这一信息民间主题! “那秦腔,那琐呐 像谷地乍起的风 想起了从前 人间的道理 父母的道理 使我们无端地想哭” ( 传说 ) 很显然这些语言已不是短诗谣曲类作品的顽劣之作,而是用它来传达一 种新的深刻的思想洞识。也许在他看来,过去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展现人类生存的 真正本质,是肤浅的,而民间歌谣才是诉诸真实的咏唱。他在传说原序中说: “对着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 ” “但现在我不能。 那些民间主题无数次在梦中凸现, 为你们的生存作证, 是他的义务, 是诗的良心。 ” 由此可见,海子要借民间歌谣实践自己求真的审美理想。海子在这里对于自己的 诗歌理想已经有了初步的谋划,那就是他要做个有良心的诗人,去关注民间,关 注石匠、歌巫、武人以及老祖母和死婴。海子的这一融合民间艺术以追求展示存 在本质的诗歌理想在神秘故事六篇中得到了贯穿。也可以说神秘故事六篇 是他贯穿民间艺术元素的着力点。这六个故事分别是龟王 、 木船 、 诞生 、 公鸡和南方和前面提到的初恋 ,其中各自独立成篇,既充满了民间色 彩和神秘意味,又孕育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章 变革中国当代诗歌审美意象的尝试 11 2.2 对诗歌意象的重新拣择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传中, 易传给出了“立象以尽意”与“观物 取象”两个具体规定,这里的“象”是具体的,切近的,变化的,而“意”是深 远的,幽隐的。 易传中的这两个规定对后人理解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 意义。实际上, “观物取象”正是对“立象以尽意”的进一步应用,是借“象”来 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所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特,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1 即是这个道理。清人王夫之对诗歌审美意象作过深 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著名的“情景说”与“现量说” ,构建起自己完整的美学体 系。他认为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 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 2 也就是说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是诗歌意象 的基本结构,这是他对“情景说”含义的阐释。他的“现量说”则强调诗的审美 意象必须直接从审美观照中产生, “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 ”可见诗歌意象并 不是简单的“意”与“象”的结合,而是二者的内在统一。王夫之据此指责唐人 “以意为诗” , 忽视了诗歌意象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也许海子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 点,那就是以诗歌为主体的中国美学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常常把本来是必然的苦 难解释成偶然的现象,比如说皇帝昏庸、弄臣捣乱等;在抒情的时候,也并不是 直接呈现主体的情感,而是用退到一边儿“吟咏”的方式,借助意象的功劳把主 体的感伤变成了一种局外人的感伤,现实情感远离了抒情主体。从海子这里,我 们知道了要深入生命的本真状态,就必须换“吟咏”为“介入”,把作壁上观的 抒情变为参与生命进程本身的抒情。在中国,在诗歌方面,海子迈出了这关键第 一步。他说, “黑色并不幽暗 白色并不贞洁 红色并不燃烧 树林 假假地流过 吃尽浊泥的人 把一切 1叶朗. 近代美学史大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5 年版,第 7 3 页 2同上页,第 456- 461 页 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 12 挡在面孔外面 沉了太阳,沉了灰烬 默默的水一流万里” (但是水、水) 这就是海子理解的中国传统美学情感表达方式,生活的灾难最终转化为历史 的修辞,罪恶被他者化,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了局外人。海子曾经谈到过 他对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的痛恨, “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 自己的趣味之中。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林,但陶重趣味,梭罗 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 1 ,也许海子和王夫之一 样看到了杜甫、白居易这样伟大诗人的不伟大一面,也看到了东方的陶渊明与西 方梭罗的不同一面。 虽说海子的认识不无偏激之处,但他一方面真实地击中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不 足所在:中国传统诗歌过于关涉人与自然和人与生活的关系,缺乏直面人生的勇 气。严羽在其诗歌理论著作沧浪诗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别 材别趣” 。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 2 所谓别趣,意指诗歌 创作应追求自己独特的性情兴趣,它“非关理也” ,不是在诗中大发议论说理。虽 然严羽强调了文学艺术审美活动有其特殊性,但他实际上还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 重“趣味” ,由此可见一斑。而在西方文化中,无论是但丁、歌德还是莎士比亚都 与此不同,他们的诗歌创作都为海子所肯定,并可以“作为当代中国诗歌目标的 成功的伟大诗歌” 。 3 在这一中西文化的突围中,如何继承与流变便成了有着清醒 头脑的诗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处在这一转型期的海子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海子对自己的诗歌精神空间和审美取向作了特殊选择,他 回溯过去,返回人类生存的根本依附地,那里有他的河流,村庄,大地,而且他 并不以此为满足,最终走向远方,遁入恢弘的太阳。 前面论述过,海子诗歌创作走向与中国诗坛八十年代有着强烈的内缘性。上 世纪 8 0 年代的中国诗坛是美学思想形态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的阶 段,诗歌开始脱离于政治,走向审美化,个性化。继朦胧诗之后,更为年轻的“第 三代”诗人的创作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成果,融合了一些现代主义诗歌的因素, 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意识、自我意识和变革意识。诗人们由此开始更多地关注人 1西川. 海子诗全集 m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 0 0 9 年 3 月, 第 1 0 4 7 页 2张少康.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 2 6 1 页 3西川.海子诗全集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9 年 3 月, 第 1 0 5 1 页 第一章 变革中国当代诗歌审美意象的尝试 13 的内心世界,广泛地运用象征、隐喻和暗示,而不再去追求情节的完整和情绪的 连贯。处在这一时期的海子必然带有这一时代的印记,表现出二十世纪诗人更为 强烈的批判怀疑和创新精神。海子对朦胧诗的批判性一面表现在他更进一步看到 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对意象的太过关注,或者说,中国诗歌的意象里缺乏对生命的 本质思考。“我觉得,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对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她的语 言要求。 ”1在这里必须呈明的一点是,海子并不是要在诗歌中剔除意象,他深知 意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只是他不满意把诗歌完全意象化,使之失去了真正的内 核,这实际上是对朦胧诗一派过于关注意象的一种矫正。他说“必须克服诗歌的 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他强调, “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2 很明显,我们不是要把审美活动当成一 种修辞的训练,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直面生命存在本身的伟大的精神活动。他由 此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之路,也即“中国新诗的自新之路”。 当然,这话出自年轻的还没有在诗坛上取得任何影响的海子之口不免有些狂妄, 但至少是出于一个少年本真想法,他如同那个看到了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一样, 看到了中国诗歌审美意象的虚假一面,并想以一己之力作出纠正,重塑中国诗歌 的意象,他的这种尝试应当是值得赞许的。正像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论述的 那样:“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复杂的。即使是不好的艺术,也应当允许 探索。” 3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祖国(或以梦为马) 这里的 “此火为大” 也许正说明海子要凭一己之力扭转中国美学的抒情方向 的天真的决心。他说:“我的天空就与此不同,它不仅是抒情诗篇的天空,苦难 艺术家的天空,也是歌巫和武人,老祖母和死婴的天空,更是民族集体行动的天 空。因此,我的天空往往是血腥的大地。” 4 “过去的诗歌是永久的炊烟生起在亲切的泥土上 如今的诗歌是饥饿的节奏” (太阳. 土地篇) 海子在看到汉语诗歌存在的一系列失真问题之后,由此反向而动,向上回溯, 1西川编.海子诗全集 m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 0 0 9 年 3 月, 第 1 0 2 7 页 2 同上,1 0 7 1 页 3 程光炜著. 中国当代诗歌史 m .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第 1 8 9 页 4 西川编. 海子诗全集 m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 9 9 9 年 3 月, 第 1 0 3 6 页 民间主题统摄下的审美意象 14 到人类原初状态中去。他选择了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反思,最终进入了唯美的永恒 意象世界, 成就了自己实践中国诗歌审美理想的尝试。 第二章 展示民间主题的诗歌意象系列 15 第二章 展示民间主题的诗歌意象系列 实际上,海子诗歌的意象并非支离散碎,其中有贯穿始终的主题意象。但 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究竟是什么? 研究者们对此分歧颇大。有学者认为“麦子”意 象之于海子,犹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 “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也有学者认 为海子诗歌中存在两类相对抗的意象: 一类是麦子 (麦地) ; 一类是太阳( 阳光) 、 月亮( 月光) , “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物质与精神的永恒对抗构成了海子诗歌 的基本主题,也即生命痛苦的主题” 1 。从1 9 8 4 年海子创作阿尔的太阳开始, “太阳”意象就自此贯穿海子诗歌始终,形成一个自足的意象系列。 “太阳”作为 一个核心意象,还派生出“火” 、 “光明” 、 “血”等相关的变体。在海子:诗人 中的歌者一文中,王一川强调“ 远方,是海子诗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 ” 2 他认 为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是“远方” 。实际上, “远方”意象正是海子诗歌主要意象 之一,关于远方的诗句会在后面提到很多。诸如此类的探讨将海子置身于传统文 化语境,无疑开拓了海子诗歌研究的视野。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出 “ 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 3 海子通过一组组具体生动又显另类的物象,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并透过 多种表现形态,使生命意象呈现出更深层的含义。海子诗歌意象体系的变化和张 力,体现了他诗歌境界不断深入的变化。基于以上的讨论,我认为海子的诗歌意 象选取是统摄于民间主题的,在这一主题之下,海子选取了一系列带有原型意味 的意象,关于贯穿始终的民间主题意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与生存实体 有关的“麦地”意象、与爱情和生殖有关的“水”意象、与黑夜和死亡相关的“远 方”意象、最终海子遁入永恒的太阳。 第一节 以“麦地”为代表的民间意象 海子诗歌里讲得最多的是麦子或麦地,并以“麦地”为主题意象以及由此而 生的诸如“麦子”、“粮食”、“大地”等辅助意象。燎原的孪生的麦地之子 1宗匠. 海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 j . 引自不死的海子: 中国文联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 1 0 页 2王一川:海子:诗人中的歌者 j . 引自不死的海子: 中国文联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