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pdf_第1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pdf_第2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pdf_第3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pdf_第4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白价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乏寿肇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张导师签名: 自 山东人学坝 学位论文 摘要 对城市中的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当前社会保障领域研究中的一 个热点,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是从知识分子的道义,从对农民工的同情出发。提出 政府应该给予城市流动劳动力基本的社会保障,维护城市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和 谐发展。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城市化上分析流动劳动力的社 会保障问题,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如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 大规模转移,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化的标准来审视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同 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从结构上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促进城市化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以 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化应以社会保障为切入点本 部分首先提出传统的缺乏社会保障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已不适应城市化的需要。 接着提出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在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 健全以及由此造成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的缺失最后引出实现城市化应以社会保 障为切入点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流动人1 3 的保障及其缺陷并分析其原因,强调建立流动 人口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分析西方国家在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着重 论述其可供借鉴的地方。主要分析英国、德国、美国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部分提出建立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分析 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的理论构架、制度保证和政策设计三个方面。在理 论构架中着重提出。要坚持人本的理念和以保护弱势阶层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出 发点和归宿的观点。在制度保证中提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需首先解决户 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在政策建设里面分别就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具体 项目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劳动力流动社会保障 坐至盔竺婴! :兰堡堡苎: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ft h e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p r o b l e mo f m o b i l ew o r k f o r c ei saf o c u si nt h ef i e l d o f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a tp r e s e n t d u et ot h e i rm o r a l i t ya n dt h e i rs y m p a t h yt ot h ep e a s a n t w o r k e r s ,m o s tr e s e a r c h e r sp r o p o s et h a tt h eg o v e r n m e n ts h o u l dg i v et h eb a s i c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t ot h em o b i l ew o r k f o r c ei n o r d e rt ok e e p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t h ec i t ya n d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i na n o t h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 - - - -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 , b a s e do nt h e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s , f i r s ta n a l y z e st h e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p r o b l e mo fm o b i l ew o r k f o r c ea n dh o w i ts p e e d su p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a c h i e v e sr u r a ll a b o r e r s t r a n s f e r r i n gt ot h ec i t yo nal a r g es c a l e ,t h e ni t s c r u t i n i z e st h ep r e s e n t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u n d e rt h es t a n d a r d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o l i c y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t h i sp a p e ri s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p a r to n e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t h e n e c e s s i t yo f t h el a b o u rf o r c e sf r e ef l o w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t h e nt e l l s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w o r k f o r c ef l o w p a r tt w om a i n l ye x p o u n d st h ef a c tt h a t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f r e e f l o wo fw o r k f o r c e a n d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s h o u l dr e g a r d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硒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a tf i r s tw ep u tf o r w a r dt h a tt r a d i t i o n a lw o r k f o r c e sf l o wm o d ew h i c hi ss c a r c eo f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c a n tm e e tt h en e e d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e nw ep u tf o r w a r dt h a tt h em a i nf a c t o ro f h i n d e r i n gt h ew o r k f o r c e sf r e ef l o w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l i e s i np r e s e n t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s y s t e m sd i s t e m p e r e d n e s s f i n a l l yw ed r a w t h a tu r b a n i z a t i o ns h o u l dr e g a r d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 觞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p a r tt h r e e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 d e f e c ta n dr e a s o no ft h em o b i l e w o r k f o r c e s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 t h e ne m p h a s i z e s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s e t t i n gu pt h em o b i l e w o r k f o r c e s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p a r tf o u ra n a l y z e st h e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 so f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w o r k f o r c e ss h i f t i n g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a n dd e s c r i b e si t sp l a c ew h e r ew ec a nd r a wl e s s o n s f r o m t h i sp a r t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h ee a r l y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o fb r i t i s h , g e r m a na n d u s a 2 生墨叁兰堡兰竺垒堡兰 p a r tf i v ep r o p o s e st h er e f o r ma n dp o l i c y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o ns e t t i n gu pm o b i l e w o r k f o r c e s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 t h es y s t e mn e e d e da n dt h ep o l i c ya r em a i n l y a n a l y z e di n t h i sp a r t t h et h e o r yf r a m e w o r kp r o p o s e st h a tt h ei d e a so fp e o p l e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o fd i s a d v a n t a g e dg r o u p ss h o u l db er e g a r d e da s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a n dh o m eo f 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t h e nw ea d v i s et h a tt h es y s t e mo ft h e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s t e ra n dg r o u n d e x c h a n g es h o u l db es o l v e df u s ti ns e t t i n gu pc o m p l e t e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 f i n a l l yw e p u tf o r w a r dt h es u g g e s t i o no np r o j e c t ss u c ha se n d o w m e n ti n s u r a n c e ,m e d i c a li n s u r a n c e , i n d u s t r i a li n j u r yi n s u r a n c e ,u n e m p l o y m e n ti n s u r a n c es e p a r a t e l y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w o r k f o r e ef l o w s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3 山东夫学硕f 学位论文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 ( 一) 概念的界定 l 、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 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城市化可以表示城市化的程度, 即城市全体居民所占的比例,也可以表示城市化的进程即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方式。本 文所提城市化是指第二项含义。具体来说,城市化是指由工业化引起并伴随工业化发 展过程而产生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从乡 村社会逐步变为现代化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市化 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促进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中国城市化的任务,不仅是要把几亿农业劳动者转变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而且 是把几亿乡村人口转变为市镇人口。而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 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就必须使这一部分迸城农民彻底告别土地,变 成真正意义上的依赖非农业经营活动生存的“城市”人。为此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 是给迸城的农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逐步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网络中, 使这一部分人彻底告别土地,结束时城时乡的“两栖”生活。 2 、劳动力及劳动力流动 本文所说的劳动力指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专指中国农村中不 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所谓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则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 工作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的种状态。 目前学术界尚无对劳动力流动有统一的定义,在本文中所指的是农村中剩余劳动力 的流动,且仅限于农民进城务工而发生的劳动力流动。从宏观研究的角度,对大上见 模的同方向的劳动力的流动又称为劳动力的转移。以进城务工为目的而流动到城市 中的劳动力则称之为流动劳动力。对于从农村中流动到城市且尚保留农村户口的流 3 郑宏毅等;农村城市化研究 南京人学 l i 版衬,1 9 9 8 年版 4 陈明艺;。城市化0 农民工人养老保障制度的联动放应”。浙江t 商大学学撤2 0 0 5 年第2 期 4 山东大学硕i :学位论文 动劳动力,本文使用目前虽然不是太规范且略带歧视色彩但普遍放大家接受的概念 农民工虽然农民工已经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在中国当前的制度之下, 由于他们没有城市户1 :3 ,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同城市的工人还是有着天 壤之别的,所以我们有单独将他们定义和研究的必要。同时本文假定,农民工是经 济理性人,在中国现行农村经济制度下,农民工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 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避害趋利是农民工的经济人本质;农民工的行动主要受经济因素 的影响,其行动决策的依据是行动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3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 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 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4 其 中广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其 他保障。社会保险又称为狭义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 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 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 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安定。o 本文所提的社会保 障主要指广义的的社会保障,其包括的内容如下图: 。捌、光德,莘克用:什会保障概论,中圉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4 郑功龙: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 , 山东大学顾f 学位论文 ( 二)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l 、分析视角的创新大多数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只是就保障研究 保障,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虽自称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却验证了人无远 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最终被社保问题弄得焦头烂额而本文却是从实现劳动力自由 流动和城市化的大目标下研究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研究上先树立一个规 范的标准,然后再去分析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最后提出实施建议,避免了摸石头过 河式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效率的损失。 2 、观点的创新。本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其阶层性,某项政策的确立是政府 以及社会中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同时平民的话语权往往是比较少的,所以 造成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的公平问题。 3 、制度设计上的创新。在制度设计上本文不同于大多数学者的将流动劳动力的 社会保障划于农村或是单独设立,而是着限于城市化的目标提出将流动劳动力按城 市市民对待,享受市民的社会保障。 一、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及中国的现状分析 ( 一) 国内外关于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的主要理论研究 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1 9 5 4 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w a lewis ) 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 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发展 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刘易斯在文中指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中,存在的不是单一的经济 或单一的部门,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一种经济( 或一个部门) 用现代方法进行生 产,生产率高,工资率高;另一种经济( 或另一部门) 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低,劳动 报酬低。i j f 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后一部门主要指乡村农业部门。这就是所谓 的“二元经济结构”。 ( 2 ) 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所谓剩余劳动力是指相对 6 山东大学顾 学位论文 于土地等资源而言,一些劳动力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量很低。低 到接近零甚至负数农业劳动者只能在某种集合形式下以分享的方式得到较低的、 仅能维持生计的报酬,而不是按照分配原则( 劳动报酬= 边际劳动产品) 取得收入。而工 业劳动者则按照分配原则取得收入,水平也大大超过农业部门。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 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只要 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又无人为的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 流入城市,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 的劳动力,其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这就是无限的劳动供给 ( 3 )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 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在追求最大利涧的动机下,积累的利润被转化为资本,从 而吸引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扩大资本,再取得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更多的利润, 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 再是无限为止。上述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 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 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 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刘易斯理论模型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依赖于农业部门剩余劳 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无论是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是从分工水平演进的角度柬 理解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都意味着农业比重的相对缩减和工业比重 的相对增加,即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因此,随着经济活 动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转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 二元经济逐步向现代经济转化。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促使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必然选择。应 该说,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刘易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适用的。 2 、拉尼靳一费景汉模式 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汉在1 9 6 1 发表的论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理论和1 9 6 4 年出版的著作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中阐述了刘易斯模式的两点不 足:没有重视农业生产对工业增长的作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农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为条件。他们强调农业的自身发展,提出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 7 山东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先决条件重视技术变化,并将二元结构中劳动力的流动分成三个阶段。借此提出 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式。该模式强调了农业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约束。认为农业剩余 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影响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从而影响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和劳动力转移速度。并指出只有农业生产率增加和工 业农业两部门平衡增长,劳动力转移才会顺利进行。该模式研究人口增长的抑制影 响,确定了临界最小努力准则,为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 该模式也研究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告诫发展中国家在选择 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时,一定要考虑本国劳动力丰富这一特点,并加强农业生产技 术的研究推广运用。 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式与刘易斯二元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i ; 者同时考虑到工农业 两部门的发展,明确其发展关系,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增加是劳动 力转移的基本前提。相同之处,他们都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工业部门扩 张。但是他们强调农业工资不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变化显然不符合我国实际。 3 、托达罗模型 1 9 6 9 年提出的在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 托达罗( m i c h a e lp t a d o r o ) 模型也是以二元经济模型为基础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引进了“期望收入”的撅念来取代城市的实际收入,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当时在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高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托 氏模型的核心思想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在城市里获得较高收入的概 率和对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失业者风险之间的利弊权衡;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决 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造成城市 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应注重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鼓励农 村综合开发,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缓解城市人口就业压力。 4 、我国理论界关于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论述 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早在其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就人口 的职业转移即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其它生产部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张先生分拆人口 职业转移的原因,他认为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技术变化,或是由于其它生 产部门。如工商业的扩张,引起了对劳动力需要的增加,是一种生产集约化而不是 粗放化的结果,并且由于工业化出现而显著加快,直接原因是农业同其它部门货币 报酬差异。但货币报酬并非转移的唯一理由,因为,即使农业货币报酬低得多,但 山东人学碗i 学位论史 仍然有许多因素如占有土地的安全感、农民的独立性、对活生生成果的满足,补偿 这种低收入,并使农业劳动力不至于大量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张先生还分析了职 业转移的方向,他认为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性是农业劳动力在绝对量上和相对量上 都减少了,制造及机械工人保持一贯的相对重要性,但绝对数量明显增加。 我国学者李宁辉利用全球贸易模型( g t a p ) ,实证性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问和地区之间的差距的重要性回 他利用加入w t o 后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动态均衡为理论框架,引进关税减让与 非关税壁垒这两个重要外生变量,分析出加入w t o 后而带来的在各产业的福利变 动。他认为,在加入w t o 而带来的产业刺激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快于资本密集 型产业,工业快于农业;从产业受益程度看,在因产业产出变动因素带来的福利变动 中,依然是主要由城镇劳动力所从事的产业受益程度明显大于主要由农村劳动力所 从事的产业受益程度。所以,平抑这种受益差异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使更多的农村 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及进入目前主要是城镇劳动力所从事的产业。 范景清认为。,城市化的对象是农民,农民是城市化所要改变的生产,分配、交 换关系的主要载体。城市化的本质、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 化农民为市民。中国农民收入水平低,在于他们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因而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分化农民,改变农民的生产。他还认为,城市化 作为人口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前提是人口等要素需要流动和能够流动要加 速城市化就必须增加要素流动的动力,减少流动的阻力。对阻碍要素流通的过时的 经济政策、体制不进行改革,城市化就不能顺利进行。要分化农民,化农民为市民, 就必须打开城门,改变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培育劳动力市场。 5 、结论 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二元经济向发达的一元经济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 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 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 完全消失。 表1 表明,在过去1 0 0 多年的时间里,英、法、德、美、日等国都先后完成了 李宁辉:。如何看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星t 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统计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4 范景清:“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碗博 论主数据库 9 坐至叁兰翌! :兰竺堡苎 表1 五个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劳动力比重 国家年份 农业势动力的比震( ) 1 8 0 0 3 5 1 8 4 l2 3 英周1 9 0 19 1 9 2 1 7 1 9 8 02 6 1 8 6 64 3 1 9 1 1 3 0 法国 1 9 5 52 0 1 9 8 0 5 5 1 8 5 2 1 8 5 85 4 1 1 9 0 73 7 1 德国 1 9 3 92 6 o 1 9 6 4 *1 1 3 1 9 8 0 5 8 1 8 4 06 8 1 8 7 05 l 美国1 9 1 03 2 1 9 印8 1 1 9 8 03 5 1 8 7 28 5 1 9 0 07 1 1 日本 1 9 2 05 4 6 1 9 6 4 2 7 6 1 9 8 01 1 2 o 1 9 6 4 年后指两德。 资源来源:郭熙僳农业发嚷论 。武汉人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二元经济的转换。在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转换的进程中,这些国家的 山东人学硕仁学位论文 农业劳动力比重在不断下降。英国在1 8 0 0 年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3 5 , 到1 9 0 1 年降为9 8 。1 9 8 0 年进一步降为2 6 。美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在1 8 4 0 年为6 8 ,1 9 8 0 年降为3 5 ;1 8 7 2 年f 1 本农业劳动力比重高达8 5 ,1 9 8 0 年下降为 1 1 2 法国和德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均呈不断下降的变化。 只有减少农业人口,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这已经是各方面的共识。未来1 5 年,如果 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 5 个百分点,达n 4 5 的世界平均水平,那么,将有2 1 5 亿农村人 口变成市民,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会增长1 5 。如果考虑剩下 的农村人口占有资源量的相对增加和由此有可能增加的规模效益,则农民收入的增 长速度会加快。当前适逢农村劳动力供给高峰,根掘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的 实际参与率测算,每年将新增劳动力8 5 0 万人。因此,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已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 要,而是事关全局事关稳定的大事,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又有赖于二元结构问题的 解决。 ( 二) 我国城市化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l 、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我国建国后致力于国民经济恢复而启动的工业化战略,也同时拉开了城市化进 程的序幕。截止到2 0 0 3 年底,我国城市化率达至u 3 8 左右,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 6 8 个, 建制镇2 0 6 万个,城镇人口4 8 0 6 4 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约3 5 亿人,全部地级市2 0 0 1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 4 4 5 2 亿元。如果将我国城市化置于世界整体城市化的进程中比 较,世界城市人口从1 9 5 0 年的7 亿多剧增到2 0 0 3 年的3 0 多亿,平均城市化率达到j o 。 发达国家达到7 a 9 卜- 9 0 ,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 0 左右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还处在一 个低质的数量层次上,城市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职能分工和科学的经营管理,城市 整体实力弱,城市规模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仅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未能 真正实现,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及环境都还相当落后,农业 产业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变革,还没有丌始真j 下的城市化。 2 、我国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的历程 从建国以来n 2 0 世纪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1 9 4 9 1 9 7 8 年) “封闭单一”的阶段。 1 9 4 9 - 1 9 7 8 年中国经济体制的内核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也覆盖了整 山东人学硕i 学位论空 个农村地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部必然要服从这 种行政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更为具体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舰模、速度、渠道、 流向都必须服从于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安排。 第二阶段,1 9 7 8 1 9 8 3 年,农村劳动力主要通过在农业内部发展多种经营、向 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得到相对充分利用。农户家庭承包为主的基本经营制 度的确立,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以往旧体制掩盖下的农村劳动力隐性剩余 开始显性化。随着基本农产品供给的改善和农村积累能力的提高,以往单一粮食生 产的格局被打破,农民开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1 9 7 8 年林 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 7 6 ,1 9 8 3 年上升到2 0 5 。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农 业内部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阶段,1 9 8 4 1 9 8 8 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转移的主渠道,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通过分工分业得到相对充分利用。这一时 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1 9 8 4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 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方针, 使乡镇企业得到空前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由1 9 8 4 年的5 2 0 8 万人,增 d n n1 9 8 8 年的9 5 4 5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 0 8 4 万人,年均递增1 6 4 。全国乡镇企 业职工总数接近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 9 9 8 4 万人) 。 第四阶段,1 9 8 9 1 9 9 1 年,我国从1 9 8 8 年底丌始对国民经济进行为期三年的治 理整顿,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随之放慢,吸纳劳动力就业的 数量减少。1 9 8 9 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数量比1 9 8 8 年减少1 7 9 万人,1 9 9 0 年又比 1 9 8 9 年减少1 0 2 万人。农村劳动力回流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于停滞状态。 第五阶段,1 9 9 2 年至今,伴随国民经济发展新高涨,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范围和规模迅速 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1 9 9 3 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约有6 0 0 0 万人,之中流入城 市的约2 0 0 0 万人。又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 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到1 9 9 8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跨省区就业时日j 超过半年的人数已达2 2 0 0 多万人,占乡村劳动 力总数的4 。人均获得总收入约为5 5 9 1 元。加上各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 农户转为非农业户1 :3 的条件,增加了户口农转非指标等,促进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 城镇集中。城镇总人1 :3 由1 9 9 4 年的3 4 1 6 9 万人,增加到2 0 0 1 年的4 8 0 6 4 万人,平 均每年增加1 9 8 5 万人,按年提高1 城市化水平计算,2 0 0 4 年城镇总人口将达到 1 2 山东人学硕l :学位论史 5 3 7 4 5 万人,农村人口转移速度大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跨区流动, 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问 3 、中国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i ) 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变成城市居民,城市化水平没有伴随着 劳动力的转移的增长而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自上而下地优先发展大,中城 市,然后配套发展小城镇和卫星城,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普遍规 律。而在这期间,各国往往都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转移。美国在经 济发展仞期,农村人1 3 下降了7 2 ;日本在二战后,农村人口下降了6 5 。而在改革歼 放2 0 年中,中国城市化的水平的确有明显的提高。但到2 0 0 2 年为止,中国的城市 化率也只有3 8 ,即在全部人口中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居住在城镇地区。而“城镇 地区”实际上包括了全国600 多个城市和将近2 万个镇,就是通常说的小城镇, 但镇的规模平均不到1 万人。也就是说,在中国现在的城镇人口约4 亿多人中,有 将近2 亿人是住在镇上,真正的城市人口只有2 亿多人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比率。 ( 2 0 0 1 2 0 0 2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数掘显示,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 7 , 中等收入国家为6 0 ,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 5 ,而我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到3 8 。 比同等人均gnp 的国家要低1 2 。城市化发展滞后,使就业潜力巨大的第三产业吸 纳就业的能量难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受阻。 ( 2 ) 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很难在城市中待长久。由于限制非农化人口真 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制度性障碍的存在,使得流入城市的非农化人口难以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市民,虽然他们主要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地区,然而即便在城市中找到了活干, 他们也无法在城市中安身,他们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他们不停地在城乡之间 流动,在城乡间过着“两栖”生活,形成了举世罕见的“民工潮”。据2 0 0 1 年春节期 间有关报道,自农历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东南方向的火车日流量高达四百多万人 次。这其中,大部分是出外打工的农民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近年来愈来愈明 显。这些事实上已经非农化的农民,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口,而是长期处于 这种“流动”状态,必然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受阻。因此,创建有利于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环境,不仅为体现社会公平所必须,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 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 3 ) 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 缺乏基本的保障和城市所提供的各 种公共品。专门研究农民工问题的陆学艺认为,当前的关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是农 山东人学顾卜学位论文 村把青壮年劳力输送到城市,而城市却把劳动后伤残病弱者退到农村,把抚育子女、 赡养老人等社会负担都抛给农村,这是一种城乡不等价、不合理的交换形式,也是 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工这个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重大成就,但是他们得不到基 本的尊重。对社会他们干了最重、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劳动,付出了血和汗 的代价,但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他们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这是不 合理的,也是不公正的据深圳的一项调查霉,仅深圳七家医院的统计,2 0 0 2 年平 均每天有3 1 人因工伤致残,平均每4 天有1 人因工伤死亡。这一年l 万多伤残的农 民工,多数在出院后不久就都退回农村去了。2 0 0 0 年深圳卫生防疫部门检查发现, 在有毒有害的5 2 0 0 家企业中有作业工人1 1 6 万人,当年中毒人数3 7 1 人,死亡4 2 人。这些在有毒害企业中劳动的农民工多数是慢性中毒,日积月累,以致丧失劳动 能力,只好返回农村。有关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女农民工,3 5 岁左右就因劳累 过度、中毒等原因而体衰力竭,回农村养息。在深圳5 0 0 多万农民工中,女性占大 部分,3 0 0 多万女农民工中,几乎没有3 5 岁以上的,过度劳累、中毒等原因使体力 不支,不能胜任工厂的操作是重要原因 同时,因为是农民工。他们在城市打工l o 年、2 0 年也还是单身,子女的抚养 教育也都放在农村。相对贫穷的农村却承担着为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责任, 这当然是很不合理的。能把家属子女接到城市来居住的,还只是少数有了住房的, 对多数农民工来说,农民身份不解决,临时工的身份不解决,没有居民资格,没有 租或买的居所,就谈不上家庭团聚和子女在城里就学的问题。数千万农民工把最好 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城市了,为城市仓4 造了巨额的财富,相比而言,输出农民工多 的农村却并没有相应富庶起来。城市把劳动中致伤致残的、体衰病弱的都退给了农 村,子女和老人也多数由农村抚养着,这样的城乡关系是不正常、不合理的 1 陆学艺;。农民工体制需要根本改革。中国改革农村版 2 0 0 3 年第1 2 期 o 同上 1 4 山东人学颐i + 学位论文 二、实现城市化和劳动力的转移应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切入点 ( 一) 传统的缺乏保障的劳动力转移模式成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规模化经 营的障碍 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又离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种不同模式,有 人认为离土不离乡是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和优 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但这种主张忽视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展乡镇企 业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都有较高的成本,包 括占用土地成本,高污染成本及效率损失,市场不稳定使农民对投资的积极性下降 等等。就劳动者而言,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有序流动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而是减少流 动成本的制度安排。同时,有关法规政策也对取消增容费等费用作了明确的规定, 这表明,自我强化机制在我国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是起作用的劳动力跨 地区流动、离土又离乡、农民市民化是劳动力流动制度进一步演迸的大致轨迹因 此,在创新我国劳动力流动制度安排时,主张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思路是不 可取的,。切实可行的思路是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前提下,针对现有劳动力流动的制度 障碍,在诸如户籍管理、就业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去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这些非正式规则的补充和协调来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 现阶段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闲 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 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这就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以兼业 型为主,分离型为辅。无论是乡镇企业职工,还是外出的“民工”,他们与农业之 间仍有一条割不断的“脐带,即他们仍是集体土地所有者中的合法一员,与农业 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只要企业不景气或企业倒闭,或外出找不到工作,他们可 能随时流回到土地上来。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以兼业型为主,所以他们始终 是劳动力转移中的“游击队”,无法成为城市就业大军中的“正规军”。同时,这 种兼业型转移也给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造成了障碍。 ( 二) 社会保障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转移的首要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之所以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其原因是农村没有完善的 山东丈学硕卜学位论文 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成为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最重要保证农民一方面 向往城镇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地,其矛盾心理的实质是担心一旦放弃土地进 城也就意味着与土地脱离了关系,万一在城市里站不住脚,就会连退路都没有了因 而。转移是有风险的,土地成了进城农村劳动力最后的“救命稻草”对“最低生活 保障形态农业”的改变必然要求改变农民工对生活风险的观念和规避手段,建立能 够替代土地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正适应了这一要 求。如果社会保障的利益补偿大于土地给每个农民工的利益,社会保障风险抵抗能 力比土地的风险抵抗能力更可靠,那么在这种新的制度环境下,农民工会逐渐放弃 落后的风险管理手段,即放弃农村土地,这样可促进劳动力的完全的正常流动。基 于以上认识可得出如下结论: l 、就业问题并不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首要因素 有人认为进城的农民工就业不充分和就业岗位不足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 要因素,但据资料调查并非如此。据李强等人的问卷调查,即使遇到了失业的危机, 也只有很小比例1 4 6 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回家乡去生活。另有调查也认为,农 村流动人口大多不准备回到农村。至少不具有返回农村的动力或者动机,只有不到 1 0 的农村流动人口说想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该调查表明,在2 0 世纪8 0 年代早期来 到城市,并且至今仍然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中,有7 0 的人想要长期居住,4 0 的新来者想要长期居住窜,农民工愿意回家乡的比例不到1 5 。所以,城市就业制度 虽仍对非农化人口有一定限制,但己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因为城乡之间的长期 隔绝使城乡之间劳动比较收益呈现较大差距,一背景对进城农民的就业模式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虽然农民工不能进入一些报酬较高的部门,但那些由于工作条件恶劣且 报酬不高而被城镇劳动力所不屑的工作,其报酬仍然高于农民工在家种地时可能获 得的收入。这些工作对进城农民尤其对来自于经济较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