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鲁迅冰心2 0 世纪文坛两位文学大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社 会使命,有着迥异的成长历程,思想体系和文学风格,他们都执着于 对爱的追求。本文共三章即鲁迅对爱的追求,冰心对爱的追求,爱: 在鲁迅与冰心之间互补与共存。前两章分别从两者的成长经历家庭背 景及所受的教育谈起对其性格思想以至后来的哲学观念和创作道路 向影响。在鲁迅对爱的追求- r p 创新的从众多具体文本中找出描写的同 一类对象如对群众对农民鲁迅是如何体现j 他的爱的思想的,而爱的 情感又如何以憎的形式来表达。在鲁迅的爱的思想中平等理解与宽容 是基本也是核心,冰心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爱而鲁迅的爱更温柔更敏 锐;冰心的爱的思想中重点谈她对爱的坚持与执着追求,因为爱的如 此坚持和勇敢所以恨的那么果决和凌厉,也足从对比的角度谈冰心思 想中敢怒敢恨的面。鲁迅的爱里有温暖和脆弱冰心的爱里有力量和 胆魄,这利t 对比鲜明而具体的补充着人们对两位文学大家的一贯理 解。第三章探讨两者思想j j 的共性,爱国爱民,为探索振兴民族之路 奔走献身,启蒙运动中是同人,求知路上是知音,虽有不同的坪解和 坚持但爱的主题是一致的,巨大的悲悯情怀,高尚的爱国情感,对完 美理想世界的呼唤和渴望撑起现代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思想高度。 硕上研究生:王明霞( 中围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魏韶华教授 关键词:鲁迅:冰心;爱的哲学;比较 a b s t r a c t l u x u na n db i n g x i n t w og r e a tm a s t e r si 1 71 i t e r a t u r eo f 2 1 ”c e n t u r y , h a v et h ec o m m o n a g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o c i a lo b l i g a t i o n ,b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tp r o c e s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o r i g h ts y s t e ma n d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 t h e yb o t hc l i n gt op u r s u i n gl o v e n i sp a p e r 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l u x t i n sp u r s u i to fl o v e ;b i n g x i n sp u r s u i to fl o v e ;l o v e l u x u n sa n db i n g x i n sc o m p l e m e n te a c ho t l l e l a n dc o e x i s tw i t he a c ho t h e lt h e f o t i l l e rt w op a r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s t a r tw i t ht h e i re x p e r i e n c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f a m i l y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e d u c a t i o n ,t h e nt a l ka b o u th o wt h e s ea s p e c t sh a v es o m ee f f e c to n 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h o u g h t s a n dl a t e r , t h e i rp h i l o s o p h yi d e a sa n dt h ew a yo f i n d i t e m e n t i nt h ep u r s u i to f l o v e l u x u no r i g i n a l l yf o u n dt h es i m i l a ro b j e c td e s c r i b e d i nn u m e r o u sc o n e r e t et e x t s ,f o re x a m p l e ,h o wd i dl u x u ne x p r e s sh i st h o u g l t so fl o v e t ot h ec r o w da n dt h ep e a s a n t a n dh o ww a st h ef e e l i n go f l o r ee x p r e s s e db yt h ew a yo f h a t r e d e q u a l i t y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t o l e r a t i o na r et h em a i np o i n t sa n dt h ec o r ei n l u x u n st h o u g h to fl o v e b i n g x i nh a st h el o v et ot h en a t u r ea n dt h el i f e , w h i l e l u x u n sl o v ei sm o r eg e n t l ea n dk e e n t oc l i n gt oa n dp u r s u el o v ei st h ek e yp o i n ti n b i n g x i n s1 0 v et h o u g h t b e c a u s es h el o v e ds of i r m l ya n db r a v e l y ,s h eh a t e d s o r e s o l u t e l va n df i e r c e l y h e r e sa l s ot oe x p r e s sb i n g x i n sa n g e ra n dh a t r e db y c o m p a r i s o n l u x a n si o v ei sw a r ma n df r a g i l e w h i l eb i n g x i n sh a ss t r e n g t ha n d c o u r a g e t h i ss h a r pa n dc o n c r e t ec o n t r a s ts u p p l e m e n t sp e o p l e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a b o u t t h et w om a s t e r s t h et h i r dp a r tt a l k sa b o u tt h ec o m m o n n e s si nt h o u g h t sb e t w e e n l u x u na n db i n g x i n t h e vl o v et h em o t h e r l a n da n dt h ef e l l o wc o u n t r y m e n ,d e v o t e t h e m s e l v e st os e a r c h i n gf o rt h ew a yt oa c h i e v ec h i n a sr e j u v e n a t i o n t h e ya l - e c o m r a d e si nt h ee n l i g h t e u m e n tc a m p a i g na n db o s o mf r i e n d so nt h ew a yt os e e k k n o w l e d g e a l t h o u g ht h e yh a v ed i f f e r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l o v e ,t h e ya r ec o m p l e t e l y i na c c o r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o nt h et h e m eo fl o r e t h e yh a v eg r e a tm e r c i f u ie m o t i o nt o d i t yt h ef a t eo f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o b l es e n t i m e n tt oi o v et h em o t h e r l a n d t ol o n gf o r t h ep e r f e c tw o r l do f i d e a l ss u p p o r t st h ei n n e rw o r l do f m o d e mc h i n e s ew r i t e r s p o s t g r a d u t es t u d e n t :m i n g - x i aw a n g 【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l s h a o - h u aw e i k e yw o r d s :l u x u n ;b i n g x i n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l o v e ;c o m p a r e 青岛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 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 己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己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 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糍:至哦常 f 期湖年月9 f i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 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r l 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 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 青岛人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b o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手j ”) 互目臂 同期州年6 月7 同 q 导师签名:巴冕b 衫。绎同期:h 哆拜f , 目f h i ( 本声明的版权归青岛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引言 引言 鲁迅冰一t l , 虽已故去,那个充满战斗激情,思想撞击,毁灭与新生共存,青春与 梦想同在的岁月也封存进历史的记忆,如今的崭新时代,似乎不再需要鲁迅和冰心, 因为鲁迅冰心与会钱无关,与地位无缘,与娱乐消费、享受、竞争更无联系,他们 寂寞的坚守在教科书琨,同时也骄傲的珍藏在少数思想者的高贵的灵魂里,不容亵 渎也不敢亲近。鲁迅与冰心曲高和寡。 爱与和平是世界人民追求的永恒主题,和谐是新世纪华夏民族的主旋律,中 国的传统文化中爱的文化和教育恒久绵长,深厚博大。鲁迅冰心是2 0 世纪文学巨 匠,一位是“民族魂”一位是“爱的使者”。本论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的探寻鲁 迅之爱,与冰心之爱唤起人们对经典文学的向往,对崇高之爱的景仰,对和谐生活 和谐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建设。让那些凝聚着生命血泪,饱含着炽烈情感的文字与思 想去指引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心灵,学会去爱,也学会去憎。阅读鲁迅与冰心, 从对爱的探寻丌始,这也是创作本文的价值所在。 关于鲁迅的爱的研究已有许多学者取得优异成果,如林贤治的一个人的爱与 死,黄候兴的鲁迅民族魂的象征等,冰心的爱的研究更是成果显著丰富, 有祝勇的独行的冰心,王炳根的永远的冰心肖广坤的有了爱便有了一 切李毅然的世纪之爱等。在大多数阅读者的理解中鲁迅和冰心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形象,没有什么可比性即便有也更多的倾向与二者的差异性,本论题比较研究 二者的不同与共同即互补与共存,以更丌放的思维展开多角度的思考这将有助于我 们对历史,社会和人物的理解。 第一章鲁迅对爱的追求 1 1 沧桑心路 爱对于鲁迅来说似乎是种奢侈的情感表达,很少能从他的言行思想中感到爱的 温暖和流露,一个人的思想离不开他的成长历程。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 封建大家族。他1 3 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不久父亲病逝,迫于生计,他随母 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被视为乞食者。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他目睹族 人之间的倾轧,饱尝了世态炎凉。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么,我以 为在这路途中,可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 此后他对社会人生总是一种阴郁的把 握方式。青少年时期的人生际遇给鲁迅留下了寂寞与孤独的精神印记。后来留学只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在异域受到的白眼和轻蔑,尤其是“幻灯片事件”使这位来自贫弱中国的留学 生亲自体验了民族歧视的耻辱,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叔本华、尼 采悲观主义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他精神中的寂寞与孤独。 鲁迅出生没落大家,从小受到包括儒家币统文化及佛、道等非j 下统文化在内的 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南京和r 本求学期间,大量阅读了西欧近代文学、哲 学、自然科学著作,又使他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叔本华、尼采的生 命意识与超人学说、克尔凯郭尔、施蒂纳的非理性主义对孤独个体生命形态的体认。 在经历了十九世纪术丌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鲁迅深感中国改 革之难,对中国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也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多元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既刚强固执,又深沉坚韧;既内省 自觉,又机敏多疑;既内向抑郁,又丌朗热情。其内省自觉、深沉孥韧的气质加以 其博大的爱心( 爱祖国、爱民族、爱大众、爱亲人) 进而使其产生极强的使命意识; 其内向抑郁的气质使其产生强烈的孤独意识。多元复杂的个性气质融于一体,且伴 随着鲁迅的内心冲突,使他“背负因袭重担,肩住黑暗闸门所具有的极其深刻沉重 的社会历史的孤独悲凉”。1 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而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 融合在一起,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个性气质,也培养了他以复杂、深邃的眼光观察和 体验世界的能力。 1 2 憎源于更广大的爱 强烈的民族爱国之情。 鲁迅的根深扎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然而爱国热情异常高涨,思想异常丰富活 跃的社会之中,他经受了胡适以下诸人都没有经受过的晚清救亡图存,纷纷寻求救 国救民药方的社会,思想的洗礼。年轻的鲁迅当初去学海军,后来又学矿路,就是 报着救国的志愿的,就是为了投笔从戎,求实学为祖国效力的,这时的他洋溢着青 春的激情,紧张执著的探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在f i 本的活动是他在南京求学时 期思想道路的持续和发展,在日本学医三年后又弃医从文,这中问贯穿的民族主义 情感是自不待言的。还有从喜欢李贺到心仪屈原,感佩李贺主要是共鸣于他诗中那 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勃郁不平之气,心仪屈原主要是崇敬以身殉国的 决绝和坚贞。 受惊般的强烈反应。他的对在是非面前平正中庸者的极端的厌恶,他的对国民 性弊端的毫不留情的讽刺,他的对青年精英的死的痛彻心扉等等都是他强烈的民族 2 第一章鲁迅对爱的追求 情感爱国之心的表现。当然,鲁迅也不是完人,也会有失公正的地方,有偏激刻薄 的时候,但即使错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深爱的民族。 增阳涉在鲁迅的印象里有这样的文字:“我天天和他接触从言论,行动所 感受到的,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者,所谓爱国者,倒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者的意思, 而是非常强烈的热爱着中国和中国人的意思。大致可以认为是人类的,或民族的人 道主义,这就是他一切文章的发源地。他的跟睛什么时候都关注着中国和中国人的 将来。考虑着怎样做才能使现实的中国和中国人走向更加合理幸福的将来。我认为 他对现实的中国人辛辣的,有时甚至是恶骂的笔锋,实际上是他对本国和本国人民 的热烈的爱情的一种变形,那样冷彻刻薄的笔锋,只是一个旁观的人,当然是使用 不来的他说中国的坏话,j 下好像父母在别人面前随自己的儿子:这家伙真蠢, 没有办法。原是爱极了的憎恶,别人是没有觉察的。中国的政治家只知道做坏事, 使国民受苦,尽管这样,就是有很好的政治也不愿接受别国的统治,那正跟自己的 财产被放荡的儿子所浪费没有办法,可是被别人浪费就不愉快一样。他也说过这样 意思的话。那时我懂得他是多么热爱着中国和中国人的。他出衷的爱着中国和中国 人。所以任何时候都思念着中国和中国入的将束。而对于将来他显得有些悲观的看 法。因此尽管特别的怜爱现实的中国和中国人,却不得不挥动叱咤的鞭子。” 如果他不爱国,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孥强不屈的革命者。早在1 9 0 3 年的时候, 鲁迅这是j 下在r 本东京,送给许寿裳一首自题小像的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同时许寿裳又是这样评价鲁迅的爱国思想的,“三十年来刻苦奋斗以至于死,完全 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一息尚存,不容稍解。” 爱憎不相离。 鲁迅一生爱憎分明决不妥协,但爱与憎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在鲁迅的小说中群 众的描写往往着墨不多却是更值得回味更具有丰富的情感。鲁迅小说对群众的描写 呈现出一种“爱憎不相离,不但不离而且相争川”的感情特点,鲁迅小说的深刻思 想意义首先表现在自始至终交织在对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描写中的截然相反,相互 对立又辨证统一,相互转化的“爱”和“憎”的复杂感情。呐喊中有两类群众 形象,一类如药中的茶客,孔乙己中的酒客,明天里的蓝皮阿五、红 鼻子老拱,王九妈,故乡中的杨二嫂,令一类则如华老栓夫妇,单四嫂子,润 土,阿q 等;而占据中心位置的怀疑是后一类人物。鲁迅痛心于他们精神上的麻木, 又同情他们的命运,严肃的批判与含泪的温情融为一体,以张勋复辟为背景的风 波围绕着七斤辫子的被剪,把七斤的愁闷,七斤嫂的担忧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 一代”的慨叹,赵七爷的顽固一一展现,深刻的揭露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沉滞 落后状态。小说中回荡着时代的风波渗透和回荡着作家对农民愚昧状态的机智的讽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刺和幽默。故乡中也深情的诉说着我与童年润土的真诚情谊,描写了成年润土 的善良质朴和不幸的命运。同时在抒情的笔调中表现着对润土精神上的麻木的责 备。但这种深沉的责备最终消融在全篇若有所失的怅惘气氛中。阿qj - e 传更 突出的晚明了“爱憎不相离,不但不离而且相争”0 1 的复杂感情。 鲁迅从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角度对阿q 耽与幻想,自我欺骗,惊人的健忘向 更弱者泻恨的卑怯等等由精神胜利法派生出的病态,给予严峻的批判。但同时鲁迅 又描写他质朴的品性和饱受欺压连“姓”都不能有的社会地位和不幸命运。总之在 呐喊中,鲁迅对群众尤其是对农民形象的描写始终交织着“爱”,“憎”弧种 情愫,而“爱”的一面构成了小说基本的感情背景。 与呐喊相比彷徨中的群众形象除个别篇章外基本作为群像之一员的身 份出现。他们与呐喊中的茶客,酒客。蓝皮阿血等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们当 中有祝福中的卫老婆子,柳妈,在酒楼上中的长庚,长明灯中的居民 和他们的代表三角脸,方头,阔亭,庄七光,灰五婶,示众中的看客,孤独 者中的大良,二良的祖母这些人物构成了旧中国令人窒息的环境,不自觉 的成为扼杀先决者和不幸者的帮凶。 鲁迅对他们投以轻蔑憎恶,复仇的火焰,没有流露出温情。作为彷徨丌篇 的祝福基本承袭了呐喊的特点,深刻的同情和悲剧的形象占据小说主位, 但小说对鲁镇冷漠的世态却透露着作者内心的愤激,长明灯孤独者却把觉 醒者战斗的失败和悲剧的命运同冷漠愚昧的群众连接起来,从而揭示出落后群众的 精神状态乃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巨大障碍。小说示众以群众作为描写中心,但它 描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作者关注的不是他们的命运而是他们的言行体现的 精神状态。看客门围观示众者又面面相觑;工人问了一句话,大家都愕然的看;巡 警将脚一提,大家又赶紧愕然的看他的脚;他们并不关心犯人是谁,为何示众,只 是为了“看”,鲁迅紧扣首善之区热浪滚滚的寂寞街头上的这出悲喜剧,把看客门 渴望刺激的痴呆,对别人痛苦无动于衷的钱酷,缺乏个性特征的单调面孔,以及在 这些描写后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凛然身影异常强烈的表现出来。非常明显彷徨对 群众的描写主要体现为冷峻的批判,“憎”“复仇”“愤激”够成了作品的主要情 感基调。但这“憎,又或根于更广大的爱”嘲,只是潜藏的更深而已。 憎与爱同等重要。 鲁迅的憎有着历史的必然。2 0 世纪初,鲁迅刚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呼唤 “诚”与“爱”的同时,呼唤着“复仇”与“憎”。他热情介绍“摩罗诗人”密兹 凯惟支先人祭中反抗沙睾侵略者的复仇之歌 4 第一章鲁迅对爱的追求 吾神已寂,歌在坟墓中矣。惟吾灵神,已嗅血腥,一嗷而起,有如血蝠,欲人 血也。渴血渴血,复仇复仇! 仇吾屠伯! 天意如是,固报矣;即不如是,亦报矣! 报复诗华,盖萃于是,使神不之直,则且自报之耳。 后来鲁迅在杂忆中回忆说:“时当清的木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 革命思潮萨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引起感应。”这是很能说明鲁迅的 神圣的“憎”的情感产生的历史背景的。 作为一个已经觉醒了的东方落后民族的知识分子,鲁迅和他的同时代的中国青 年,强烈的感受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与封建专制势力的双重压力,这种无时不在的 并且不断加剧的压迫感,形成了他们激烈的“仇敌”意识。任何时候都不会也不可 能忘记异己的敌对力量的存在,并且从中产生一种敏感,警惕,一种仇恨与反抗的 本能要求。因此鲁迅说:“人在天性上不能没有憎”实际上是反映了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中国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的。 鲁迅之所以一再的呼吁“复仇”,鼓动“憎”的感情,是针对着中国国民性的 弱点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总是教导子孙后代即使敌手用了卑劣的流言和阴谋, 也应该正襟危坐,毫无愤怒,默默的吃苦,即此所谓中庸之道。鲁迅说的十分深刻: 中国人讲的中庸其实乃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 聊以自慰。”“1 西方帝国主义者为了侵略的需要,也在千方百计的向中国人民灌输 扼杀人的反抗意志的所谓“西方文明”的观念,及“勿报复”、“勿以恶抗恶”的 基督教精神。鲁迅十分沉重的指出,j 下是误服了东西方“假文明”的药,在辛亥革 命后,革命者“复仇思想”减退。将“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嗍,结果中 国又一天天沉入黑暗,鲁迅觉悟到必须对中国柔弱的国民性格进行一番根本改造, 灌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精神,与反革命势力进行殊死的斗争;这是 保证中国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鲁迅进一步提出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世界的深化、发展的问题。他以为在 中国的改革事业中,不仅需要进一步发挥追求理想世界的“爱”的情感力量,同时 也要注入从严酷现实中升华出来的“憎”的情感力量。在他看来至少要把“憎”的 情感置于“爱”同等的重要地位,“不能只说爱是伟大的憎也是伟大的川川,生命 的意义价值与事业成功,常常体现于这种“僧恨”之中,他强调:必须向热烈的主 张着所爱一样更热烈的拥抱所憎”鲁迅作为一个肩负着“在否定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界“”的历史使命,有怀疑注意否定精神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的情感世界中“憎 恨”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乃是必然的。 鲁迅的一生,是受迫害的一生,伴随他的是无数的谎言,诽谤和诬陷。而鲁迅 的“骂人”和“刻毒”并非完全出于本人性格中的攻击倾向,而是伴随着受围剿, 受压迫的苦难历程的理性使然,是“以牙还牙”的战士性格。陈西滢早在1 9 2 6 年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月3 0 只的晨报副刊上发表的致志摩中,就攻击鲁迅说:“他没有一篇 文章不放几只冷箭的”,“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构陷人家的罪状”。鲁迅先生在无 花的蔷薇中替自己辩护道:“其实呢,被毁则报,被誉则默,正是人之常情。谁 能说人的左颊既受爱人接吻而不作一声,就得援此为例,必须默默的将右颊给仇人 咬一口昵? ”无疑鲁迅的性格中确有尖锐,峰硬的一面,有时在政府的审查、压 迫与流言家的恶意诽谤下中伤的双重攻击下,它往往会变得更加孥不可摧锐不可 当,但是决不可以用“暴力”“仇恨”这样的字眼来概括鲁迅杂文的创作精神,杂 文的主题除了“死”“失望”还有爱、希望、人的状况,生命的意义等。茅盾曾经 精辟的分析到鲁迅的杂文:“匕首”“投枪”固然可以概括鲁迅的绝大部分的杂文, 但他的6 0 0 余篇杂文,1 0 0 力字的杂文包罗力象。除了匕首投枪,还有振聋发聩的 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也有繁弦急转的纵情欢唱。“” 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对于国民性改造的热望,对于社会痛苦的关注对于这 个世界的深沉的爱,始终是鲁迅精神的底色和杂文创作的灵魂,鲁迅浇:“创作 总根于爱“”1 而他的“恨”是爱的另一面。是是非分明的,是有着稳定的道德基础 和人格支撑的,他 兑:文人是不应该随和的,他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 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者所爱一样,更热烈拥抱着所憎。鲁迅对军阀政客 的憎恨,对逮捕并屠杀青年学生的国民党的憎恨,都是出于一种深刻的j 下义的道德 感。 1 3 鲁迅爱的哲学 鲁迅在文字上写出来的,常与他内心深处所想的不同,后者要冷酷的多,鲁迅 疾恶如仇,但他决不因小忿而误大端。这位怒目圆睁,在敌阵中冒着“枪林弹雨” 勇猛撕杀的无畏战士,与友人同志相处却是春光煦煦,和风习习,诚恳相待富于情 谊的。增用涉在他的鲁迅的印象里晚道:“他没有严厉的脸色或说话,常常发 出轻松的幽默,笑嘻嘻的,胸无城府的人,和他一道相对着,我没有感到过紧张在 文章中看到的俏皮和挖苦连影子都没有,到像个孩子似的天真的人应该说友人 回忆中的鲁迅与文章中披挂上阵,横刀跃马的鲁迅,都同样具有真实性,是鲁迅思 想性格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显现。夸大任何一面,失去任何一面都会支解鲁迅 形象,丽同常生活中,和蔼的、平易的、近似孩子似的天真的鲁迅,是一个让人愿 意把心交给他的鲁迅,这充分显示了鲁迅性情中“纯爱”的一面。 平等理解与宽容。 鲁迅“爱”的理解,他赋予爱深刻的内容,以及由此构成鲁迅式的“爱”的特 色。鲁迅以为,“爱”必须以尊重彼此人格的独立为自口提,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理解 与宽容。鲁迅曾经不无感慨的说过, “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 6 第一章鲁迅对爱的追求 我觉得自己到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 老朋友;要点就在于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州吲鲁迅与许寿裳就是这样无异于手足的 朋友,他们思想性格极不相同,却保持了三十五年的深厚友谊。以致于许寿裳最后 为友情而殉身。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彼此的尊重与理解,既充分肯定对方的优点与价 值又充分的了解我的弱点,不将自己的思想生活方式强加于对方,尽管经常发生意 见分歧,以至辩驳却能够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求同存异,他们是亲密的朋友,又 保持彼此的独立,不追求虚假的绝对致,不做亲密无问地步的幻想。 更有意义的是,鲁迅把这种“朋友”关系推广到了父子之间。许广平回忆魄, 鲁迅“把人家兄弟之爱易做父子之爱”“”,鲁迅与其爱子海婴关系中,最引人注目, 也是最感人之处,正是这种朋友兄弟似的平等尊重与理解。承认他们作为社会平等 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考,年长者无权抹杀他们的存在, 更没有理由拒绝倾听他们的声音。鲁迅在给他朋友的信中这样谈n ) l 予:儿子可以 无拘束的表达他对年长一代的不满、不理解、牢骚、反抗,以至有意欺侮年长者而 表现出儿童的狡猾,父亲却怀着年长者的宽容理解调侃着年幼者的奇思妙想,却又 无可奈何年幼者的越轨行为。这罩显示的父与子两代人相同又相异的赤子之心。这 是一个更接近于自然状态的纯真的心灵世界。因为主宰着这个世界的仅仅是“爱” 未受封建等级观念,资本主义会钱关系污染的“爱”。” 鲁迅对于年幼者的平等理解与宽容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理性认识基础上的, 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时隔半个世纪,今天我们读来 依然感觉那样新鲜而亲切。鲁迅以为年长者对于年幼者,“丌宗第一,便是理解。 往昔欧人对于孩子的理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理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 解,一味蛮傲,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第 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优异于j j f , 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第 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人。因为即我所 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 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所坚持的理解,指导与解放的原则,实际上是将现代科学与民主精神贯注 于人的天性的“爱”中;他所追求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现代化与合理化。这显然带有 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是鲁迅一代先驱者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 在鲁迅的观念中,平等、理解和宽容必然是双方的。既不仅年长者对于年幼者, 而且年幼者对于年长者也应颦持这一原则,师生闻,有地位,有学问的年长者,与 无名正在求学的年幼者之间,都应该坦诚相待。没有地位的高低,身份的上下能够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依然像朋友,这始终是鲁迅心目中朋友关系的理想境界。凡有高等动物倘没有遇到 以外的变故,总是从幼到壮,从壮到死,在人类进化的链条上,各代人都处于平等 的地位:他们都是按照历史对他们的要求,在历史提供的范围内,作出自己这一代 人历史的选择,从而获得自己应有的历史位置和价值:因此各代人的既有历史局限 性又有历史合理性的选择,都应当受到尊重。年长一代固然没有权利与理由把自己 选择的生存方式凝固化,强制年轻一代就范;年轻一代同样没有权利与理由用自己 这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作为历史的尺度去衡量要求上一代人轻易的否定他们的历史 选择。惟有建立在这种心理上的绝对平等基础上的理解与尊重,两代人之晦l 爿能建 立起健康健全的爱的关系。 鲁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的提醒老一代,谨防有意无意的扼杀年轻一代, 他又不断的告戒年轻一代,只有对前人的历史成就、贡献以及历史局限性都充分的 了解了,彳能找到超越的突破口。如不首先着力于理解,只是一味的否定打倒,结 果只能如鲁迅所说:“言太夸则实难副,志极高而心不实,就永远只能得传扬一个 可惊可喜的消息”。 鲁迅不是博爱论者,爱要有峰持有原则。 鲁迅式的爱罩不仅有理解与宽容,更有原则。鲁迅决不是无条件的博爱论者, 他颦持:“一定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于是,在鲁迅的社会交往中, 无论是与师与友,与年长者,与年幼者,都出现了大量的论战,而且从来不讲情面。 鲁迅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误解与非议。鲁迅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 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他同时又反问到:“如果已经 开始笔战了为什么要留情面? ”鲁迅以为留情面是中国文人最大的毛病,他就是要 向“情面”丌战。 在一次谈话里,鲁迅尖锐的指出,中国人讲的“面子”,“就是把自己的过错 加以隐瞒,而勉强作出一派正经的面孑l ”嘲,“不以坏事为坏,不醒悟,不认罪, 而摆出道理来掩饰过错。这其实就是一种伪善。”鲁迅任何时候都是真诚坦荡的, 他必须说出他所见到的一切包括明友及自己的过错。因此他不但直率的无所顾忌的 把自己与战友内的分歧公之于众,进行公丌的论战,而且只要对方不承认,不改币 错误,他就决不住手,一有机会总要顺便“刺”即使对方十分难堪他也在所不计; 因为他所关注的不是个人,而是把个人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他所采取的是“经 过私人问题去照耀社会思想和社会现象的战术“要对方承认了错误,他就决不轻 薄半句,继续以“诚”、“爱”待之。宽容而大度不存半点芥蒂。 这始终是鲁迅心目中朋友关系的理想境界。鲁迅与林语堂的关系就是如此。他 们虽为“语丝社”的同入,林语堂主张“费厄泼赖”,鲁迅立即写了论“费厄泼 8 第一章鲁迅对爱的追求 赖”应该缓行,公开予以驳斥,不曾留半点情面。但后来,林语堂承认了错误, 甚至画了一副“鲁迅打狗图”,鲁迅立刻欣然接受了林语章的邀请,到厦门大学任 教。以后发现林语常创办论语,倾向同益变坏,鲁迅仍以朋友待之竭尽诚意, 写信劝戒,直到林语堂一意孤行,越滑越远,才最后与之绝交。 鲁迅就是这样在与论敌的关系中,也显示了他的“诚”与“”爱”,他的无私 如他自己所说:所有论争均“实为公仇,决非私怨”因此鲁迅可以坦荡宣称:他 的怨敌虽多,却没有一个私敌。没有私敌的战士必定是纯真的。 对生命对自然对弱者的爱。 鲁迅在他的创作中,也将他的大爱与悲悯情怀灌注到了那些可爱的小生命的身 上。在他的笔下,那几只小白兔,小鸭子,甚至小蝌蚪都充满了可爱的生命的情趣: 这一对小白兔,似乎离娘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 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耳朵,动着鼻子,眼睛罩颇显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 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 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 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像飞起了 一团雪。乌鸦吓得赶紧走了。 小鸭也诚然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 一处 待到四处蛀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自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 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 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罩积满了水,他们便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 “鸭鸭”的叫。 鲁迅笔下的小生命:兔、小鸭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命情趣。这种昂然的生命情 趣不正折射出他那热爱生命、珍重生命的一颗赤子之心吗? 鲁迅对生命热爱珍重, 当然对残害生命者更是表示了彻底的憎恶。同样是在兔与猫罩,鲁迅对可爱生 命的失去,对于肆意残害生命的可恨的黑猫,是充满着那样的悲悯与仇恨: 但自此以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 知鬼不觉的早在什么时候徙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点痕迹,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 起旧事来,先前在会馆罩,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 于鹰吻了,上午上班来一看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 鲁迅的悲悯生命的情怀,以及他的弱者之爱,在小说孔乙己明天祝 福的主人公塑造上更加突出。孔乙己迂腐可笑,不会营生,又有好喝懒傲,偷窃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笔的毛病,r 子过的穷困潦倒,是无数个类似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牺牲者之一。 作者对他的同情隐藏与从容不迫的描写中,同情他的“皱纹日j 常央些伤痕”,更 同情他遭受的来自无聊冷漠的食客和掌柜的嘲弄,以及自己尴尬的辩解。直至孔乙 己被打断腿,满手泥浆的坐着走来,依然遭到掌柜酒客的奚落和嘲弄,还有孔乙己 的“不要取笑”哀求的神色,都深沉的表达了鲁迅内心深处的无限同情与痛苦。 明天中着力表现的单四嫂子对于眼前悲苦事实的缺乏体味、不敢相信的麻木状 态事实上更加突出了她的悲苦,单四嫂子对于苦难的麻木和混沌,不仅仅因为太深 太重的苦难,而是长期这样太深太重的苦难使她的心灵承受不起,已经超出了承受 的限度而变的麻木了,这种病念社会罩妇女的不幸命运在祝福罩表现的更是淋 漓尽致。 祝福涉及了更广阔的生活面,“族权夫权”“神权”等,但究其根底 对不幸妇女的同情与哀怜,以及对于社会冷漠的批判始终是祝福的灵魂。 在鲁迅与许寿裳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上,核心问题就是,关于“诚”与“爱”, 而“诚”与“爱”首先是对生命的珍重与爱护。鲁迅对生命的爱护可以看鲁迅从仙 台学医的一段记述: 他在医学校,曾经解剖过许多男女老幼的尸体。他告诉我:最初动手时,颇有 不安之感,尤其对于年轻女子和婴孩幼孩的尸体,常起一种不忍破坏的情绪,非特 别鼓起勇气不敢下刀总之他的学医,是出于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宏愿,以便 学成之后,能够博施子众。他不但对于人类的生命这样尊重与爱护推而至于渺小的 动物亦然。 鲁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敬重,与他的学医经历有着联系。他也许从学医经历中 更进一步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巧妙,因而是如此的珍贵和崇高:尤其是那些新 生的年轻的生命,它们是那样的值得珍惜。从这里我们甚至还能窥到鲁迅对那些虐 杀、残害儿童,残杀年轻生命的恶行的无比仇恨。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窥见,他为什 么对于那些复古行为、违背进化规律的行为给予如此严厉的批判。 r 本人辛岛晓在鲁迅的眼泪中记述了鲁迅对“三一八”事件中学生死亡的 沉痛感受,尤其珍贵的是鲁迅对学生不顾学生的生命而一味的鼓动学生“前进”的 极其悲愤的谴责。他的无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无不流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他的对封建传统的“吃人“删惊世骇俗的诅咒。他的封建文化“不过是安排 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1 坟灯下漫笔的尖刻惊醒的比喻。他的对于喜看杀 人场面的无聊的看客的沉痛谴责和自己所受的极大刺激。呐喊自序中他的对于 刘和珍君、杨德群、柔石、殷夫、杨杏佛等等的死所感到的痛不欲生等等,不都是 对于生命的珍重、对于尘命苦难的大悲悯吗? l o 第二章冰心对爱的追求 2 1 温暖地长大 第二章冰,d 对爱的追求 冰心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冰心崇拜自己的祖父,祖父知识渊博开设书 馆授徒讲学,“我爱我的祖父,他也特别爱我“,祖父也爱这个聪明听话求知欲 强的孙女,母亲杨富慈出身于书香门第,且能诗善文1 9 岁嫁到谢家夫妻感情很好, 冰心在福州的章年时光,几乎是随父亲在兵营中度过的,经常与士兵和军舰打交道, 经常跟着父亲山上山下的跑乘上小气艇登上大军舰,时常出现在甲板上,软梯下沐 浴着海涛清风晚露朝霞。长辈门疼她爱她也鼓励她,“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 学读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的读啊。“删祖父的话是对孙女的一种慈爱,厚望, 也是一种勉励鞭策。这话冰心先生一直记在心里,直到她九十多岁。还在不断的学 习,不停的读书,还说,我要上进。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对他的士兵是严格的,但对 他心爱的小女儿不仅慈祥和蔼亲切,而且总是处于平等的位置。这种人权观念在晚 清的一名军官身上体现的如此鲜明,在冰心的有关描写父亲的文章中从未出现“训 斥”二字,他总是以平等的身份教育、- 丌导、说服自己的小女儿,甚至会带有几分 溺爱和娇宠。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了它的巢罩;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 的怀罩”有人批评冰心的这种小圈子、小家庭的温情主义,但这恰恰是冰心的 文学赖以生存的真实的天地,离开了这天,这地,这家。冰心很可能没有当时的那 种喷发而神奇的创造力。一般说来成为作家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需要有独特的生 活与情感的经历及磨练,这既是他的精神财富也是他的创作源泉,就冰心同时代的 一些重要作家而言如鲁迅、巴金、沈从文、丁玲、郑振铎等,往往是从家中走出或 者是从封建家庭中冲出来,只身闯荡天涯, 在时代与社会的腥疯血雨中,走上了 文学之路。而冰心与他们大不一样,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家,她没有个人太大的 磨难与苦痛的经历,她的不少作品的许多灵感来自家庭,冰心早期创作的“问题 小说”公认的事实是,它广泛而深刻触及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 甚至战争问题。1 9 1 9 年9 月1 8 同第一次以“冰心”的笔名发表的两个家庭是 父亲与母亲一段关于一位海军学校的留学生因错娶官家大小姐而酿成的人生悲剧 的谈话引发的创作灵感。去国中那个严肃而又悲凉的故事,则是从父亲对衙门 中留学生的感叹中受到的启发。父亲母亲兄弟往往是冰心的第一读者,家庭的讨论 和建议也一定程度的影响她的创作,冰心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后,母亲说:你 写的小说总带些悲惨,叫人看了心里不好过;父亲说只怕多做这种文字,思想在渐 渐趋到消极一方面去,担心他平日的壮志终究要消磨掉。繁星与春水可说 是冰心最重要的作品,它开了一代诗风,带出一个“小诗运动”。而冰心说,这两 1 1 青岛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部作品有他三个弟弟的功劳。这就是冰心的家,设想一下,离玎了这个家,在中国 的文学史上,会不会有挑头的“问题小说”,会不会有繁星有春水会不会 有一个叫“冰心”的作家。 2 2 爱的营养与萌芽 在这个家中,冰心得到创作的灵感,同时还得到思想的孕育。爱的思想在这罩 吸收到了营养并丌始萌芽。1 9 1 3 年到1 9 2 3 年1 0 年乖是冰心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传统民族文化对她的熏陶,父亲母亲和弟弟们对他的爱,无疑对他的人 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对冰 心而言,主要是在接触了宗教和泰戈尔之后。冰心就读的学校从福州的女子师范学 校,到北京的贝满中学、协和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都是卫理公会所办的教会学校。 开始冰心对圣经中希伯史的宣讲并不感兴趣,但那些诗意盎然的解释深深的迷 住了充满好奇心同时又求知欲极强的冰心,还有那幅善良牧羊人的画,激发了无限 爱心。冰心在燕京大学季刊上,发表了自由真理服务,她写道: 什么是“自由”? “自由”便是从心所欲不途矩,便是和宇宙万物应寻周旋之问, 完全是用爱濡浸调和起来的,用爱贯穿连结起来的,只因充满了爱,所以对于宇 宙万物所发出的意念,苦语,行为,一切从心所欲,又无一不合于爱。这便是“自 由”。真理就是一个字;“爱”,耶酥基督是宇宙白j 爱的结晶。茅盾在冰心论 中税:“一个人的思想被她的生活经验所决定,外来的思想没有适宜的土壤不会发 芽。”这话是用来说明冰心之所以受到基督教等思想的影响,取决于她那充满了爱 的家庭生活经验。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冰心明确地说:“又因着基督教义的 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c ”, 冰心通过良师益友郑振铎迸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世界。冰心对泰戈尔的 世界和他所创造的世界极为投入。不知有多少个闩同夜夜,一个中国的少女和一个 印度的老人,越过年龄与地域的界限,越过语言与环境的隔阂,心与心的沟通,情 与情的相融,理与理的交流,就那么默默的进行着,有时她为她所崇拜者童年的不 自由而呜不平,又会为她所崇拜的伟大诗人所创造的美而陶醉,更多的时候,她是 沉迷在那深遽而神秘的哲理之中:字宙是不断的创新,生命之源在于爱,生命之价 值之意义也在于爱,世界由爱而尘,靠爱来维系,向爱而运动,宇宙之创造是爱的 实现,神的实现。人生之目的之意义也在于爱。一种庄严,一种崇高一种迷醉在冰 心心中形成,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自然造物课件
- 榜样的力量培训
- 机场服务提升策略与实践
- 找同类物品课件
- 冲浪培训课讲解
- 焊接技能提升培训
- 儿童的发明课件
- 夜间行车安全培训
- 历年医学考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再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
- 富血小板血浆(PRP)临床实践与病例分享课件
- 华为HCSA-Presales-IT售前认证备考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竹木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中的轻量化设计
- 近几年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表(完整珍藏版)
- 网络工程系统集成与设计
- 2024年POE项目投资建议书
- 智能网联汽车: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技术
- 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预防及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