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书古微》经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书古微》经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书古微》经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书古微》经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书古微》经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书古微》经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治国的基本理论,而自乾嘉以来,居于统治地位 的汉学和宋学日渐趋于繁琐和空腐,背离了经邦治国,济世救民的经学宗旨。而此 时的清王朝,吏治腐败,军政不修,财政空虚,人民生活困苦,内有官逼民反,外 有列强入侵。值此内忧外患之际,魏源力倡通经致用,意图求变图强。 书古微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术背景下创作的,作为清代今文经学的健将,魏 源延续了今文学派的治经思路,并在他自己的立场上对尚书进行了阐发和诠释。 本文着重于从义理层面去把握书古微的经学思想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理念,并通 过对书古微经学思想的辨析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揭示魏源经学思想的学 术价值。文章首先论述了书古微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特色,分析了书古微对 马融、郑玄古文尚书的辟伪和正讹,然后从义理层面上对书古微写作的原 因、现实目的、深层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从书古微出发对魏源以“变” 为核的革新思想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书古微对周书中“以德治国”的思 想的发挥,对书古微的经学思想价值进行了厘清。魏源著书古微一书,以 西汉和东汉的尚书学为分野,着力于辟伪东汉马融、郑玄所传的古文尚书 , 并批汉学、宋学之空疏无用,从而阐发西汉今古文尚书学的微言大谊。魏源一 方面认为学术要返回到“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 的西汉经学,以改变当时繁琐 空腐的学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从而实现通经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他进一 步认为西汉经学上承周公、孔子的圣人之道,并试图用这种圣人之道来实行以德治 国,改变当时吏治腐败、民变四起的现象,从而实现以德救世的目的。 总而言之, 书古微 的经学思想蕴含了西汉经学通经致用的微言大谊, 而周公、 孔子强调“德教”和“德治”的思想,亦皆在其中,为魏源的改革思想和以德治国 的匡时救世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清代经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魏源; 书古微 ;经学; 尚书 ;经世致用 ii abstract confucian classics were the governing elementary theorys which were 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since the qian and jia period, the sinology and the song studies have become excessively detailed and exaggerating, and have departed from the purpose of confucianism that aims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rescue the people. at the tim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officials were in corruption and the national defense was void, the finance was beyond the income, the peoples life was poverty-stricken, the people were revolting inside and imperialist countries invaded our nation outside. when the country suffered from both domestic trouble and imperialist invasion, wei yuan did his best to notify and apply ancient classics, and he wanted to find the way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 shu gu wei appears under this academic atmosphere, as an outstanding scholar of the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wei yuans researches of scriptures firmly follows the thought of the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and make eluc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in his own standpoint. i focused on the moral principles to grasp the implied concept of intrinsic value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ought of the shu gu wei, to explore and reveal wei yuans confucian classics thoughts of emphasizing statecraft and its academic value. at the first , the thesis analysis on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hu gu weis writing, then discussed shu gu weis distinguishing false and correction to ma rong and zheng xuans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and deeply discussed the reason of writing, purpose, implied implication of modern confucian classics thought of shu gu wei. finally, from shu gu wei, analyzed wei yuans the centre of “change” of innovative thought, described zhou shus thought of administer country by virtue, and discussed the value of the thought of shu gu wei. wei yuan wrote “shu gu wei”, took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s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as the dividing line, tried to distinguish the false eastern han dynasty ma rong and zheng xuans ancient script of “the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wei yuan criticized the sinology and the song studies harshly, and he explained 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odern script of “the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on the one hand he returned to the academic spread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politics and paper .wei yuan thought that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ould change detailed and exaggerating style of study, so as to realize the iii goal of emphasizing statecraft. on the other hand, he believed that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 classics has inherited the tao of sage of zhou gong and confucian, and attempted to use the tao of sage to ruling by morals for qing dynasty, to change the phenomenon of official corruption and mass uprising everywhere, thereby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moral salvation. in short,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ought of “shu gu wei” contained 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 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 classics, inherited the tao of administer country and educate people by virtue of zhou gong and confucian,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wei yuans thought of reform and governing state by morality, so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s confucian classics thought. key words: wei yuan; shu gu wei; confucian classics; the ancient book of history; emphasizing statecraft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魏源(1794-1857) ,湖南邵阳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卒于清咸丰七年。原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默生、汉士,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贯。至于为何叫“默深” , 他在寄董小槎编修四首中作了解释: “默好深思还自守。 ” 又藏印章一枚,上刻 “默好深湛之思” 。他谨守“立言不如默成”的信条,由此可见魏源为人处事的原则。 魏源“生平寡言笑、鲜嗜欲;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 案吟哦。舟中铅黄不去手” 。 可见魏源为学之刻苦认真。 魏源七八岁时即入家塾学习, “就扃一室,偶出,犬群吠。夜手一编,咿唔达旦” 。 九 岁时,应童子试, “县令某公,于唱名时指茶瓯中画太极图曰: 杯中含太极。 时怀 二麦饼,即应声曰: 腹内孕乾坤。 ” 故年少时即已有神童之称,因年龄太小,当 时未入县学。嘉庆十三年,魏源十五岁时参加县考,中取第一名,县试之后,补县 学弟子员,参加府试,考取案首,即考取秀才,很得学政李宗瀚的器重。嘉庆十八 年,进入岳麓书院学习,并被学政汤金钊取为拔贡。随后入京师参加科举,结识了 龚自珍,并一同拜在刘逢禄的门下,开始治今文经学。道光二年二十九岁考中举人。 道光三年道光十五年,魏源连续五次会试落第,从而绝意科场。道光四年诗 古微初刻本成。道光五年,受江苏布政史贺长龄聘,先后为江苏布政使、巡抚幕 僚,主持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接触到大量有关时政的文献,开始走上经世致 用之路,对海运、水利、盐政等诸政多有建言。其后,先后为陶澍、杨芳等官宦作 幕僚。 “林则徐抚苏时,魏源在陶澍幕中,同住南京,魏源常到林则徐幕中磋谈兴利 除弊事宜和帮助林则徐阅卷。 ” 并常到林幕处理一些事务。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开 始写作圣武记 、 海国图志 ,第二年,这两本书成。道光二十四年,因家道中落, 再次赴京应试,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因试卷字迹模糊,罚停殿试一年。道光二十 五年,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 道光二十九年,权扬 州府兴化县。道光三十年,调任高邮州知州,兼海州分司运判。咸丰二年, 海国图 志百卷本成。咸丰五年成书古微 。咸丰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于杭州逝世。 魏源一生,正值清室由盛而衰、面临千古未有之奇变的时代。清室至乾隆朝时 达到全盛,但是衰退的基因,也在乾隆时埋下。乾隆好大喜功,即位以来连年用兵, 且用度奢靡,巡幸无度。至其末年,和珅专权,贪污横行,纲纪已乱。至于嘉庆朝, 魏源: 古微堂诗集卷 9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694 页。 魏源: 邵阳魏府君事略 , 魏源全集第二十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637 页。 魏源: 邵阳魏府君事略 , 魏源全集第二十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617-618 页。 魏源: 邵阳魏府君事略 , 魏源全集第二十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18 页。 林则徐: 林则徐集日记 ,第 131 页,载李汉武魏源传.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第 11 页。 黄丽镛: 魏源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42 页。 2 康乾以来的太平表象,渐渐已难以维持下去,其执政二十五年可以说是与内乱相始 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廷虽全力镇压,但也导致府库空虚,元气大伤。到道光 朝时,已经到了贫弱交困的局面。而当时奉为正统学术的汉学和宋学流于繁琐和空 腐,无助于当世时局所需。于是一批新兴的学者,忧时世之急迫,感汉学之迂阔, 疾宋学之空腐,于是转而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而强调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也随之 复兴,先生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文学家治经,讲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一般来说,他们多从章句入手,对 经传进行名物训诂,立说一般比较谨慎,墨守成规。在政治上他们多趋向保守,因 而适应了几千年来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对意识形态的要求,古文经学 自东汉至清中叶占统治地位也是必然的现象。古文家对经传的细微解释虽比较客观, 但默守旧解、因循前代误说之弊也不容忽视,这种阐释方式极大地束缚了阐释者自 身思想的自由发挥。今文经学主张治经求其“微言大谊 ” ,对经典多作整体性把握, 以辅成王道,通经致用,能最大限度地体现阐释者的主体性,也存在诠释过度的弊 病,多流于主观臆测。但今文经学能够比较灵活的适应政治变革对思想理论的需要, 在学术研究上也多有创见与新解。 因此在处于社会制度创造时代的西汉, 在面临 “千 古未有奇变”局面的晚清,今文经学的盛行绝不是偶然的现象。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没有绝对固定的含义,它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法来阐释某一思想。而中国传统 的经学堪称古典的解释学,它从不同层面为政治服务,为“大政更张”找到理论上 的依据。因此,今、古文经学本没有价值的高低,只是阐释特点、社会效应不同而 已。 尚书自产生以后,历代学者对之进行名物训诂,阐发微言大谊,越千年而 不绝。历代经学家对尚书的研究,到了清代方集其大成。魏源书古微阐发 西汉今古文尚书的微言大谊,书中有着非常强烈的经世意识,但我们不能不加 分析的一概肯定,也不能随意否定,而应认真分析各个论说背后所隐含的思想的内 涵。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依据求真求全的精神,坚持独立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 气,坚持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资料的收集和考订,以书 古微对马、郑古文尚书的辨伪为明线,以经世致用思想为暗线对其中的经学 思想进行梳理,尤其注重魏源在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对其思想进行 深入细致的研究。文章力求返回到魏源所处的历史时代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历 代尚书学的成果核之于书古微本文,一切论说以文本为归依,用就本文以 求本义的态度,于书古微中寻求魏源通经致用的大谊微言。 “微言大谊” ,现在一般作“微言大义” ,由于魏源的书古微中多用“微言大谊” ,为了统一起见,本文亦 从之用“微言大谊” 。 3 第 1 章 书古微的写作背景和特点 1.1 魏源今文经学思想的形成与书古微的创作 1.1.1 汉学、宋学和今文经学皆加研习的阶段 嘉庆十九年,20 岁的魏源以贡生身份,跟随父亲首次来到北京,得到了向硕学 大儒求教的大好机会,他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儒之学于姚学塽,学公羊 于刘逢禄,古文辞则与董桂敷、龚自珍诸公相切磋。年轻的魏源从偏僻的邵阳县金 潭来到京城时,对一切都觉得那么新鲜、好奇。也由于他的年轻,所以没有形成严 格的学术观念,才能以一种开放的学术心态广交师友,于汉学、宋学、今文经学都 加以涉猎、求教。此时,汉学正处于鼎盛时期,俨如学术领域的高峰;而高谈性命 的宋学借助封建政权的力量,仍保持着正统权威的地位;今文经学经庄存与重发其 端,到刘逢禄时已逐渐壮大。这样一个各种学术思潮并存的时期,给魏源提供了很 好的学习机会,他在京城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尽情徜徉,吸收各种学术思潮 的养分,虽然时间短暂,但也结识了众多名师良友。 从魏源在京师活动的这三年来看,他对当时仍占主导地位的古文经学绝无排斥 态度,并不乏尊崇之意。而他早年主要是从事宋学的研究,这时更是勤加研习。嘉 庆二十四年,他再一次来到京师,这年七月初五,他参加了胡承珙等人组织的祭祀 东汉古文经学家郑玄的活动。 魏源一直与胡承珙保持良好的关系,虽然他与胡氏治 诗的主张差异很大,但他在写出诗古微初稿后也仍向胡请教。此时的魏源 对汉学也还持尊崇的态度,并没有不敬和贬斥的言行举止。道光二年,魏源还曾拜 宋学大师姚学塽为师。魏源归安姚先生传云: “道光壬午年,拜公于京师水月庵, 以所注大学古本就正,先生指其得失,憬然有悟,遂请执弟子礼,先生固辞, 而心中固终身仰止矣。 ” 顾云邵阳魏先生传言: “道光二年,举顺天第二人。是 时,名满诸公间。其学于汉宋无不窥,而以儒者见诸实用,则阳明其人,然亦 弗徇其良知之说,以祖陆而祧朱。 ” 也说明此时的魏源于汉学、宋学皆加研习,还 没有改从今文经学。 如果说嘉庆二十年到二十二年这段时间,魏源在京城广交师友,遍问学术,还 没有寻找到明确的学术方向;当嘉庆二十四年,魏源再一次来到京城后,他的学术 方向便开始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年他结识了龚自珍,并和龚自珍一块投到了刘逢禄 的门下,开始正式学习今文经学。 李柏荣: 魏源师友记.长沙:岳麓书社 1983 年版,第 139 页 魏源: 归安姚先生传 , 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281 页。 顾云: 盋山文录邵阳魏先生传 , 魏源全集第二十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667 页。 4 1.1.2 今文经学思想的形成阶段 魏源转向今文经学的研究并非偶然,他的个性及成长环境注定了他的学术兴趣。 魏源自幼爱好广泛, 自 15 岁中秀才后, 便开始对阳明之学发生浓厚兴趣, 喜爱读史, 其伯父深恐他偏离常轨而“禁杂泛” ,他仍“伺便写读” 。嘉庆十八年,魏源来到岳 麓书院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受到了湖湘学派不少的熏陶和影响。湖湘学派在 学风上多留心于经济之学,主张经世致用,关心时政,这在魏源身上也打下了深深 的烙印。嘉庆十九年,魏源首次从湖南入京,在记述沿途见闻的诗中,便描绘了农 民的惨状: “我欲叫阊阖,阊阖苍莽垂。麦秋不及待,人饥已奈何!明知麦花毒, 急那择其他。食鸩止饥渴,僵者如乱麻。 ” 这种现象激起了魏源悯时救世之心。可 以说在魏源的心中始终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理想,这一理想只待合适的机会便会被 激活。与龚自珍的相逢和相交,无疑成为魏源治学思想的转折点。在与龚自珍同时 师从刘俸禄后,他将自己“清夜斋”的斋名改为“古微堂” , “古微”即取发挥今文 经学原古的微言大义、以用于经世之意。他的今文经学思想在此开始萌芽并得以发 展。 据姚莹汤海秋传云: “道光初,余至京师,交邵阳魏默深、建宁张亨甫、仁 和龚定庵及君(汤海秋) 。默深始治经,已更悉心时务。其所论著,史才也。 ” 。 可见魏源为学此时已显示出更为强烈的经世致用倾向。道光五年,魏源受江苏布政 使贺长龄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接触到大量有关时政的文献,开始注目“经世 致用” 。以为时务莫切于当代,欲识济时之要务,须通当代之典章;欲通当代之典章, 必考屡朝之方策。该书 120 卷,分治体、学术、吏、户、礼、乐、刑、工八类,将 有关学者、大臣写的经世文章、奏议编在一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资料。此 书的完成成为清代士林风气转变的契机之一,也标志着魏源经世思想的渐趋成熟。 以后的所谓经世新编、续编、补编皆是受此书的影响。于此同时, 诗古微也在写 作之中,虽然此时他仍与古文学家胡承珙切磋诗经 ,但两人的研究旨趣已大相径 庭。胡承珙治诗墨守毛传 ,于三家则惟与毛合者取而用之,不合者则不取。而魏 源此书则“表章鲁 、 韩坠绪以匡传 、 笺 ” 。所以胡承珙说,对于魏源 的说法,不欲为同,道光四年左右, 诗故微初刻本成,刘俸禄为之序曰: “邵阳 魏君默深治经好求微言大义,由董子书以信公羊春秋 ,由春秋以信西汉 今文家法,既为董子春秋述例 ,以阐董、胡之遗绪,又于书则专申史记 、 伏生大传及汉书所载欧阳、夏侯、刘向遗说以难马、郑,于诗则表章 鲁 、 韩坠绪以匡传 、 笺 。 ” 可见,魏源此时已旗帜鲜明地专治今文经学, 魏源: 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 , 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495 页。 黄丽镛: 魏源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 64 页。 刘俸禄: 诗古微序 ,载魏源全集 ,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881 页。 刘俸禄: 诗古微序 ,载魏源全集 ,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881 页。 5 且已经有了关于尚书学的著作。 1.1.3 今文经学思想的成熟阶段 道光二十年, 诗古微二刻本的完成标志魏源今文经学思想的成熟,他此书的 写作旨趣是: “发挥齐、鲁、韩三家诗之微言大谊,以豁除毛诗美刺、正变 之滞例,而揭周公、孔子制礼、正乐之用心于来世。 ” 魏源治诗主张摆脱传注, 直求经文,追寻其中的微言大义。他认为经有奥义,有大义,研奥者必以传注分究 而始精,玩大者止以经文汇观而自足。此时,随着他学术思想的转变,他对昔日尊 崇的汉学、宋学均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在约写于道光二十一年前后的武进李申耆 先生传中说: “自乾嘉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 ,只知“争洽诂训音声,爪剖 釽析” ,其恶果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魏源在二十卷本诗 故微序中说: “精微者何?吾心之诗也。非徒古人之诗也。无声之乐,无体之礼, 无服之丧,志气横乎天地,周乎寝、兴、食、息,察乎人伦庶物,鱼川泳而鸟云飞 也,郊天假而庙鬼享也。不反乎性,则情不得其原,则文不充其物,何以达性情于 政事,融政事于性情乎?故溯流多则潜泳少矣,塑风僾则适性微矣。徒宾宾然餔糟 粕,党枯朽,而曰诗教止斯已乎?” 明确指出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达性情 于政事, 融政事于性情” , 将学术与政治逐渐合一, 表现出他强烈的经世倾向。 而 书 古微的成书则意味着魏源经学思想的大成。 理清魏源今文经学思想形成过程,有助于促进我们对书古微所包含的经学 思想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1.2 书古微成书的学术背景 1.2.1 考据学的衰落 清代的学者治学,并不是从考据开始的。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硕学 鸿儒,征明季空疏之弊,倡导的是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后来因为清廷为了巩固统 治基础,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以裁抑士气;另一方面编纂巨籍, 以转移学风。于是开国以来的学术方向,始则为致用而治经,继则为治经而训诂, 为训诂而考据,终不免落入了为考据而考据的巢臼。这种考据工作,其优点在于昌 明声韵、疏通文字,使后世得到很多可读的古书;短处在于舍本逐末,识小忘大。 朴学家们虽然号称“训诂明则义理明” ,其实所明之义理,往往只限于片言只语,而 且其考据的工作便已经把人弄得筋疲力尽, 早已无暇再顾及义理了。 因而魏源在 武 魏源: 诗故微序 , 魏源全集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131 页。 魏源: 武进李申耆先生传 , 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283 页。 魏源: 诗古微序 魏源全集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100 页。 6 进李申耆先生传中指出乾隆中叶以后的汉学,是“争治诂训音声,爪剖(金爪) 析,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 考据学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但其琐碎支离、排拒义理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出来。考据学弊端的不外乎两点:一则考证繁琐,二则无关于经世致用。尤其是不 关经世,更是其他学术阵营的学者对它的批判焦点,也是考据学家自我反省的重点。 随着考据学流弊的被认识,嘉、道时期,一部分学者开始注重通经致用,今古文兼 治。如洪亮吉著毛诗天文考 ,但他同时也治今文经学,著有公羊穀梁古义 。 曲阜孔广森师承戴震,也曾问学于庄存与。陈澧的治学经历,中年以前治经,每有 疑义都加以考证诠释,后来因为考之不可胜考,解之不可胜解,所以才改求其微言 大义和经学源流正变得失所在,然后再加以考证诠释,也经历了由考据学到主张经 世的今文经学的转变。 考据学的要旨在寻求实证,而并非旨在实用,其实证的性质,主要是故纸堆中 的文字,一旦文字难以确考、实物不足为凭,而社会又大变迭起之际,有志有识的 读书人,自然不会再作蠹虫,学术风气,就不能不变了。清史专家戴逸先生说: “当 一种学术派别和思想潮流发展到高峰以后,便会发生分化。站在这一学派和潮流之 外的人固然会对它进行抨击,就是属于这一学派和潮流中的人,也会由于时代演变 而立场各异,对本学派的宗旨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从而在治学实践中进行修正、 改进,以致蜕化,创造出新的学派,新的思潮、思想。” 考据学在这样一种情形下, 衰变是必然的。那么,此时的学术界该走向何处呢?转治宋学已不大可能,宋学经 过清代学者百年来的批判,几乎已成众矢之的。汉宋调和似乎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然而汉宋之间的壁垒一时也难以消融。梁启超亦云: “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 贾、马,东汉学烂然如日中天矣。悬崖转石,非达于地不止,则西汉今古文旧案, 终必须翻腾一度,势则然矣。 ” 梁启超在这里隐隐说明了今文经学的必然兴起。 1.2.2 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 今文经学是一个不同于古文经学的派别,它不株守百代典籍的章句文字,摆脱 东汉以来的传注,摒弃那种繁琐考证的学风,直接体会群经的义理,侧重于探索儒 家经典的微言大义,每每援经议政,比较少受学术派别的羁束,尤其在社会动荡不 安的年代,它更显得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今古文之争,始于西汉末期。魏晋以后,今文逐渐衰息,唐朝是古文经的天下, 宋明两代则是以理学为宗,至了清朝中叶,考据训诂的古文经学,又成为学术的主 流。清朝乾嘉时期,常州籍学者庄存与作春秋正辞 ,主公羊学说,率先起来提倡 魏源: 武进李申耆先生传 , 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283 页。 戴逸: 汉学新探 ,载戴逸履霜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0 页。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4 页。 7 今文经学,他的两个外孙刘逢禄、宋翔凤追随于后,形成为常州学派。今文经学典 籍中适于发挥微言大谊的是春秋 ,发挥春秋微言大谊的是公羊传以及西 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东汉何休的公羊解诂 ,今文经学家所依据的,主要就 是这几部书。常州学派尊奉春秋 ,独尊公羊,举起了今文经学的大旗,为后来的 今文经学家借经言政、进行改革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庄存与(公元 1719-1788 年) ,字方耕,号养恬,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与 清代著名思想家、古文经学皖派代表人物戴震是同时代的学者,但其治经方向却与 汉学家不同。虽然其治经并未完全排斥古文经学,但他不着重于名物训诂考据,而 专力于阐抉经典义理,尤精于春秋公羊学,所著春秋正辞一书,为清代今文经 学的第一部著作。 他的经学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拘汉、宋门户之见, 重在阐抉经典义理。庄存与认为,治经不可拘于名物训诂,而应注重剖析经典的义 理。所以他于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为汉宋笺注之学,而独得先圣微言大谊于语 言文字之外。第二,尊崇春秋公羊义理,重在讲求通经致用。 春秋正辞是庄存与 的今文经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庄认为春秋是约文以示义的经世之书,蕴涵 着拨乱反正的礼义之大宗,而公羊学所言的“大一统” 、 “建五始” 、 “通三统” 、 “张 三世”以及“内诸夏外夷狄”等微言大谊,传之万世而不变,实为治乱之道法。他 指出 “大一统” 的思想旨在尊亲事君, 辨名正分, 这有利于保证社会的运行秩序。 “建 五始”的思想认为惟有君主正心才能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正四方,这是达到 纠治时政之失,维护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庄存与的经学思想,兼采汉宋之学,以 经世为归,虽然体例尚不严密,但却开创了新的学风。 刘逢禄(公元 1776-1829 年) ,字申受,号申甫,江苏武进人。少时受学于外祖 父庄存与、舅父庄述祖,尽得其传。但他不从庄氏家学治经今古杂用的方法,而是 笃守今文经学家法,专宗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学说,反对东汉许慎、郑玄的古文 经学,治经主张阐究微言大义,力攻乾嘉烦琐考据之学。他的学术思想,标志着清 代今文经学的真正兴起。 刘逢禄的经学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博治儒家经典,宗 归今文经学。刘逢禄于群经研治,悉有撰述,其学术旨趣在于究明经典义理,而不 泥守章句训诂,尤尊崇公羊何氏之学,确守今文经师家法。其治春秋 ,专宗董仲 舒、何休的公羊今文经说,精阐三科九旨之微言大义。他认为, 春秋一书,宗备 礼义垂法万世,详明天道人事,网罗众经之旨。而公羊之传,于春秋圣人 之道,尤能知类通达,显微阐幽。第二,借助公羊义理,讲求经世致用。刘逢禄研 治公羊之学,不仅仅在于复兴西汉的今文经学,其目的主要在于阐释圣人微言大谊, 维系社会世道人心。他认为, 春秋一书,垂法万世,为世立教,能救万世之乱, 8 能立百王之制,通三统之义,损周之文,益夏之忠,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只要深 明春秋之法以制驭其政,则三代之治未尝不可复,其乱未尝不可弭。他指出, 公 羊传中所言的“大一统” 、 “通三统” 、 “张三世”等诸例,是圣人微言大谊之所在, 而辨名分、定尊卑、明内外等诸义,尤为拨乱反正之法典。刘逢禄的治经思想特点, 异于当世之儒处有二:一是通大义而不专章句,二是求公是而祛门户。他不仅比较 全面地阐述了儒家诸经传,而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学说,改变了乾嘉汉学详于 故训而略于大义的治经特点,重倡了明道救世、经世致用的儒学传统。可以说,清 代今文经学经庄存与发展到刘逢禄,标志着清代经学己由古文经学转向了今文经学。 魏源对庄刘二人大加赞扬,认为庄存与是“崒乎董胶西之对天人,醰乎匡丞相 之述道德,肫乎刘中垒之陈今古” , 并称之为真汉学。对于刘逢禄能由董生春秋 以窥六艺条贯,由六艺以求圣人统纪,旁搜远绍,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认为刘是明允笃志的君子。庄存与、刘逢禄以春秋为经世之书,认为春秋 大谊,存乎公羊 ,要懂得春秋 ,就必须深研“通三统” 、 “张三世”诸例。魏 源也是如此,他的变易思想,即源于今文的“三统”说。他认为这是公羊先师七十 子遗说,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 ,无公羊则无春秋 。并认为董仲舒贯五 德、五行于三统,可谓是穷天人之绝学。可知,魏源是远绍西汉董仲舒,而近宗常 州之庄存与、刘逢禄。 同时,魏源也有不同于庄存与、刘逢禄的地方。第一,庄刘是在盛世危机隐伏 之际,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发挥微言的。而魏源则是在道咸之乱世提倡经世,除 了承袭“三统”以言因革外,又主张“以经术为治术” 。第二,庄、刘虽主今文,主 要是宗何休;魏源却要述庄、刘于董仲舒之未详,从而由东汉进于西汉。第三,魏 源治经不拘于传注,主张摆脱传注而直求经文。认为“经有奥义,有大义,研奥者 必以传注分究而始精,玩大者止以经文汇观而自足。自明以来,学者争朱、陆; 自本朝以来,学者争汉宋,今不令学朱学陆而但令学孔、孟焉,夫何诤?” 常州今文学派到龚、魏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龚自珍早卒,没有经历鸦片战 争给清王朝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大变。而这些对魏源的思想的冲击和 影响尤其大,所以魏源的思想较龚自珍要更为成熟。他在经学问题上更明确地提出 要由东汉的训诂声音复到西汉的微言大谊,晚年也一直致力于此,寻求西汉的今文 家法,倡言经世,这都是历史条件决定的。庄存与、刘逢禄等虽然是清代今文经学 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但是他们的学术特点基本上是局限于阐抉春秋公羊学的微言大 义,还没有完全将春秋公羊学引向经世致用,使之成为改良现实社会的理论根据。 因此,继庄、刘二人之后,复兴并发展了清代今文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道光年间 的龚自珍、魏源两位今文经学大师。梁启超评价说: “今文经学之健者,必推龚、魏。 魏源: 武进庄少伯遗书序 , 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244 页。 9 龚、魏之时,清政既渐陵夷衰微矣,举国方沈酣太平,而彼辈若不胜忧危,恒相与 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考证之学,本非其所好也,而因众所共习,则亦能之,能 之而颇用以别辟国土,故虽言经学,而其精神与正派之为经学而治经学者则既有以 异。故后之治今文学者,喜以经术作政论,则龚、魏之遗风也。 ” 1.2.3 经世思潮的复兴 所谓“经世” ,就是经邦治国,济世利民。经世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 是历代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 强弱彰隐直接受外在历史环境的制约。 “一般而言,社会生活平稳,封建文化专制强 有力,经世观念往往作为一种潜质埋藏在士人的学术外壳内,隐而不彰;到了社会 危机四伏的关口,国家民族面对纷至沓来的内部或外部的挑战,文化专制有所松动, 士人的忧患意识便会在觉醒,其学术也在现实生活的冲撞磨砺下,沿着经世方向发 展。 ” “嘉庆以后,清皇朝走向衰落,要求振衰去弊、改革政治、改造社会的经世 之学开始兴起, 他们是打着复兴清初经世实学的旗号, 要解决的是紧迫的社会危机。 ” 因此,当历史进入嘉道之际后,在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一些思想较 为清醒、敏锐的官僚和士大夫,起而重新倡导因乾嘉汉学的兴起而湮没已久的经世 之学,于是当时的经世之学勃然兴起,蔚为成风,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当然, 除了社会危机的刺激外,清初对汉族知识分子所采取的高压政策在进入嘉庆年间后 有所缓和,也是经世思潮在嘉道之际出现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经世思潮的一个显 著特征,就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 “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 做学问要有利于国计民生。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 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为解决社会的政治、经 济、军事等实际问题服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理论应当指导 实践。 ” 当时汇集于经世大潮旗帜下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具有经世思想的大 吏或朝臣,如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贺长龄、两广总督阮元、湖广总督林则徐、 鸿胪寺卿黄爵滋等。这些人都是进士出身,点翰林,授编修,然后或经御史科道, 或历州县知府,由臬司、藩司而巡抚、总督,成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或着朝臣。他 们勇于任事,主张改革,对清除积弊,多所建言,并能同具体情况联系起来实行, 是经世思潮的实践者。二是一些文人学者或下级官吏和幕僚,如魏源、龚自珍、包 世臣、姚莹、汤鹏、李兆洛、陈寿祺等。这些人或科举屡挫,官职卑微;或仕途坎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民国学术经典文库.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9 页。 冯天瑜: 道咸间经世实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方位 ,见葛荣晋主编: 中国实学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79 页。 赵载光: 晚清经世学与湖湘学术 ,载船山学刊 ,1993 年第 2 期,第 171 页 王向清: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论略 ,载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年第 4 期,第 35 页。 10 坷,屡遭打击;或科举无望,布衣一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对社会的 积弊了解比较深。他们或怀有经世之志,究心于经世之学,发言著书;或委身于朝 廷大员和封疆大吏的幕中,献言献策,是经世思潮的倡导者。其中又以魏源、龚自 珍和包世臣的影响最大。 就这三人而言,龚自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尖锐而辛辣,怒骂之语,愤激之言, 在他文中可说比比皆是,而魏源和包世臣虽然也对清王朝的政治黑暗和吏治腐败进 行过批判,但言辞要缓和得多。而论社会改革思想,龚自珍又魏、包二人之下,不 像他们二人那样对当时存在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作过多方面的研究。而且魏、包二 人对漕运、盐政、河工、币制等问题都提出过具体可行的改革主张和方案。而魏源 代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 ,成为清代学术向经世转型的标志,后期又作海国图 志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晚清士人了解和学习西方的先河。 总而言之,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批判现 实。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想家们对清王朝步入衰世的种种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和揭露。他们认为,当时之世,百姓的生活日益贫困,吏治日益腐败,人才凋零, 虽然当时社会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但社会已经有了步入衰世的明显特征。因此, 他们告诫清王朝要赶紧采取救治措施,否则,乱不远矣。他们还对科举制度的弊病 进行了批判。魏源曾抨击过八股文取士,认为是“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的学 问,专门培养和选拔“不识工、农、礼、乐、兵、虞、士、师为何事”的腐儒,不 但“举天下之人才尽出于无用之途” , 而且知识分子的精力和时间也大都消耗在无 用的八股文之上了,造成了人才的凋敝。所以龚自珍才会大声疾呼: “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第二,主张变法改革。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想家们在对清王 朝步入衰世的种种黑暗现实加以批判的同时,也忧心忡忡,提出了变法改革的要求。 龚自珍运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易思想,认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 夫之议无不靡” ,批评了死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和一切“率由旧章”的主 张,认为只有变法改革才有可能挽救清朝统治。而包世臣则建议改漕粮为海运,改 纲盐制为票盐制,并主张以主动治河代替消极防河,发行纸币以解决银贵钱贱的问 题,后来前两项由魏源在两江的幕中得以实行。第三,提倡经世实学,批判“不论 盐铁不筹河”的汉学、宋学,讲求学以致用,主张以学术经世。包世臣对只知迂谈 性理的宋学和埋首繁琐考证的汉学十分鄙视,认为嘉道年间的社会危机之所以如此 严重,与宋学的“空疏”和汉学的“迂腐”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提倡致用的学 风,认为士者,事也,士无专事,凡民事皆士事。他们著书立说,不只是为研究学 问而研究学问,也是为了经世。他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如魏源的圣武记和元史新编 。就经学而言,他们认为通经才能致用,致用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 , 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 年版,第 196 页。 龚自珍: 己亥杂诗 , 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21 页。 11 先通经,因此,学经的目的十分明确,要“立其大者” ,重点学习那些能对国家大政 有所指导的经书,要直求原著之经义,而不为后世的传注所惑。第四,主张严禁鸦 片,关注边政和夷情。早在嘉庆二十五年,包世臣就论述了鸦片的危害,认为鸦片 泛滥,造成白银外流,国困民穷;而黄爵滋的上奏直接导致了禁烟令的颁布。而魏 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则把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推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