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寇准诗歌研究(2).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寇准诗歌研究(2).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寇准诗歌研究(2).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寇准诗歌研究(2).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寇准诗歌研究(2).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寇准诗歌研究 林伟 摘要:在宋初的“晚唐体”诗人中,寇准是较为特别的一位。他在北宋前期 太宗、真宗两朝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其诗歌创作具有了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部分介绍寇准的生平及其诗歌的结集与流传情况。寇准是一位杰出的政 治家,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不仅是宋初“晚唐体”诗风的代表 诗人,而且与王禹偶、杨亿、张咏等宋初著名诗人多有交往。曾经流传于史上的 寇准诗集有两种:巴东集和范雍所编之三卷本寇集。综合范雍所作的忠愍公 诗序、王次翁新开寇公诗集序、辛敦再开莱公诗集后序以及宋人邵博、 陆游的记载,可以确定巴东集已全盘为范雍三卷本寇集所吸收。 第二、三、四部分研究寇准诗风的演变。前人多认为寇准的诗风为“含思凄 婉”,其实在几十年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寇准的诗风并非一成不变,仅用“含思凄 婉”来概括不同时期的诗风未免略显笼统。寇准诗风的演变,与其政治生涯的沉 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部分研究前期诗风。以寇准二十八岁入京得授右正言、直史馆之前为其 诗歌创作的前期。这一时期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他自伤抱负无法施展,心态不是 逐臣丽劣于逐臣,因而多作古体诗和五、七言律,诗风凄凉萧飒,部分作品抒情 甚至比较发露,较少含蓄。 第三部分研究中期诗风。以寇准二十八岁到四十六岁第一次罢相近二十年为 其诗歌创作的中期。这一时期寇准在仕途上保持了上升势头,虽然也有些许遗憾 和落寞,但心境与前期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不再像前期那样颓丧和压抑。这种创 作心态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绝句压倒了古体诗和律诗,占据了优势地位,诗 中衰飒之意大减,诗风更近于“含思凄婉”。 第四部分研究后期诗风。以寇准四十六岁至六十五岁终老雷州贬所为其诗歌 创作的后期。晚年的寇准,虽然屡遭打击,但是由于人到暮年,看惯了世间百态, 因此面对贬谪,他的心态出奇地平和。这一时期寇准的诗风大体沿袭了中期,又 趋于闲雅,诗中反思感慨之意甚为明显。此外,应制诗歌数量增多,酬赠之作较 此前更具交际应酬性也是其后期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五部分研究寇诗创作与宋初“晚唐体”诗风之间的关系。寇准虽然是“晚 唐体”代表诗人之一,但他的创作并不尽在“晚唐体”范围之内。此部分重点论 述晚唐诗风尤其是姚贾诗风对寇准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同时也阐述寇诗对姚贾 诗风的突破。影响主要体现在“苦吟”的创作精神、五律的体裁取向和狭窄的诗 境三个方面。突破一方面表现在他的部分诗歌走出了“晚唐体”诗人普遍表现出 的“有旬无篇”的窘境;另方面,“晚唐体”诗人除了五律之外其它体裁无一可 取,而寇准不仅擅长五律,在七绝的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第六部分论述寇诗在后世之反响。南宋初年一度掀起了关注寇诗的热潮,王 十朋、辛激、陆游等人都对寇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宋 金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此外,在这一部分中,还辩证地分析了宋人辛教提出的 寇准在后世诗名不显的主要原因是被其功业所掩的观点。 关键词:寇准诗风“晚唐体” 玎 t h e s t u d y o fk o uz h u n sp o e t r y l i n w e i a b s t r a c tk o uz h u nw a sa s p e c i a o n ea m o n g t h e p o e t s o f “g e n r eo f l a t e t a n g ” i nt h ee a r l ys o n g d y n a s t y h i sp o e t r yd e s e r v e s t os t i l d yb e c a u s eo f h i s p o l i t i c a lp o s i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 p a r t sa l t o g e t h e r t h ea u t h o rp l a n st o s o l v ef o u r p r o b l e m se s p e c i a l l y , 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k o uz h u n sl i f e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n ga n dt h es p r e a d i n go fh i s p o e m s k o uz h u nw a sn o to n l yaf a m o u so f f i c i a l ,b u ta l s o ag o o dp o e t h ew a s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o e to f “g e n r eo fl a t et a n g ”i ne a r l ys o n gd y n a s t y ;a l s o ,h ew a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m a n yf a m o u sp o e t sa tt h a tt i m e ,s u c ha sw a n g y u c h e n g ,y a n g y ia n d z h a n gy o n g i nh i s t o r y , t h e r e a r e m a i n l y t w ok i n d so fc o l l e c t i o n so fk o uz h u n s p o e m s t h e ya r e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b a d o n g ( 巴东集) a n d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p o e m sw h i c h a r r a n g e db yf a ny o n g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l e v a n tr e c o r d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 , w ec a n c o n f i r mt h a t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 b a d o n g ( 巴东集) h a da l r e a d ya b s o r b e db yt h e c o l l e c t i o no f p o e m s w h i c h a r r a n g e db yf a ny o n gt o t a l l y t h es e c o n d ,t h i r da n df o u r t hp a r t ss t u d yt h ec h a n g ei nk o uz h u n sp o e t i c s t y l e f o r m e rs c h o l a r sm o s t l yt h o u g h th i ss t y l ew a s “s a da n d e l e g a n t ”i nf a c t ,h i sp o e t i cs t y l e w a s c h a n g i n gd u r i n gd e c a d e s ,w h i c hw a sc l o s e l yl i n k e dt oh i sp o l i t i c a ll i f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s t u d i e sh i sp o e t i cs t y l ei ne a r l ys t a g ew h e nh ew a sn o tm o r et h a n 2 8y e a r so l d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h i s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w a sv e r ya b o m i n a b l ea n dh i s m i n dw a sv e r yd e p r e s s e d h ec r e a t e dp r e - t a n gp o e t r ya n dl v s h im a i n l y , w h i c hw a s “d r e a r ya n db l e a k ”s o m ep o e t sf r a n k l ye x p r e s s e d h i sf e e l i n g s t h et h i r dp a r ts t u d i e sh i sp o e t i cs t y l ei nm i d d l ep e r i o dw h i c hw a sf r o m2 8y e a r s o l dt o4 6y e a r so l d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k o uz h u n sp o l i t i c a ll i f ew a sr e l a t i v e l yc a l m , t h o u g ht h e r ew e r es o m er e g r e t s h i sm i n d sh a dc h a n g e dg r e a t l ya n dh ew a sn o ts o d e j e c t e da n dd e p r e s s e da si tw a s i ne a r l ys t a g e h ec r e a t e dl a r g ea m o u n to fj u e j u p o e t s , w h i c ho v e r w h e l m e dt h ep r e - t a n gp o e t r ya n dl v s h i t h ep o e t i cs t y l ew a s “s a da n d e l e g a n t ” t h ef o u r t hp a r ts t u d i e sh i sp o e t i cs t y l ei nl a t es t a g e ,w h i c hw a sf r o m4 6 y e a r so l d t o6 5y e a r so l d o ng o i n g t h r o u g hm a n ys e t b a c k s ,h i s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s e t b a c kw a sv e r y c a l m l y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h i sp o e t i cs t y l ef o l l o w e dt h ef o r m e rs t y l eo nt h ew h o l e ; m e a n w h i l e ,i th a das t ) ,l e o fi d l e n e s s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e d p o e mi n c r e a s e d ;t h e y i l i p e r f e c t l yc o n v e y e dp o e m se m o t i o n a l e x c i t e m e n ta n dr e f l e c t i o n st ou s t h ef i f t hp a r ts t u d i e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k o uz h u na n d “g e n r eo f l a t et a n g ”i n t h ee a r l y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o u g h k o uz h u nw a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o e to f “g e n r eo fl a t e t a n g ”,h i sp o e m s d i d n t b e l o n g t o “g e n r e o f l a t e t a n g ”t o t a l l y t h i s p a r te x p l a i n s t h e f a c tt h a tk o uz h u n sp o e m sa b s o r b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t h ep o e t i cs t y l eo fl a t et a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 y a oh ea n dj i ad a n s :a n dd e s c r i b e sh i s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v e rt h e m t h e i n f l u e n c ee m b o d i e di nl a b o r i o u sv e r s i f y i n g ,o p t i n gw u l vm a i n l ya n dn a r r o wj i n g j i e 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e m b o d i e di n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s o m eo fh i sp o e m sg o tr i do ft h e i n c l i n a t i o nt on e g l e c tt h ew h o l e ;s e c o n d l y , k o uz h u nw a sn o to n l yg o o da tw u l vb u t a l s og o o da tq i j u e t h es i x t h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r e s p o n s eo fk o uz h u n sp o e m sa f t e rh i sd e a t h i nt h e e a r l yy e a r so f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ab u r s to fc o n c e r n i n gk o uz h u n sp o e m sr o s ei n s o m ef a m o u sp e r s o n s ,s u c ha sw a n gs h i p e n ga n dl uy o u t h o u g h th i g h l yo f h i sp o e m s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w a sar e s u l to fa ni n t e n s i f i e dn a t i o n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j i n d y n a s t y i na d d i t i o n ,w e w i l l g i v e af u l l y a n a l y s i s t ox i nx i a o v i e wt h a tk o uz h u nw a sn o tf a m o u si nl i t e r a t u r eb e c a u s eo fh i sh i 曲l ya c h i e v e m e n to n p o l i t i c s k e y w o r d s :k o uz h u np o e ms t y l e “g e n r eo fl a t et a n g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主拄j 刍 日期:三:! 兰釜堡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挫j 皋日期:兰:兰聋生目 引言 在两宋庞大的诗人队伍中,寇准并不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著名诗人。即使是考察 诗歌创作成就相对较低的宋初诗坛,他也很少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之内。2 0 世纪 8 0 年代以前,除了各类文学史著作偶有提及之外,关于寇诗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数。 这种状况在8 0 年代后才略有改观。如9 0 年代中期四川大学王晓波先生曾撰寇准 年谱,对寇准部分诗歌作了精确的编年,为后学者提供了很多极具参考价值的材 料。尽管不乏此类成果面世,但以笔者所见,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寇诗的研 究依然不够充分。毋庸讳言,寇准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确实无法与后来的苏轼、 黄庭坚等宋诗大家相提并论,即使是与同时的王禹偶相比,他也有所不及,但是 作为宋初“晚唐体”诗风的代表诗人之一,特别是他在宋初太宗、真宗两朝特殊 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其人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理应有一定的地位和研究的价值。 本文主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寇准诗歌的结集与流传情况;第二,寇准诗风 的演变;第三,寇诗创作与宋初“晚唐体”诗风之间的关系:第四,寇准诗歌在 后世之反响。 一寇准生平及其诗歌结集与流传 寇准( 9 6 l - 1 0 2 3 ) ,字平仲,祖籍华州下邦( 今陕西渭南) ,生于魏州( 治今 河北大名) 。寇准的少年时代是在刻苦学习中度过的,他不仅努力修习了当时科 举考试所必须的诗赋等科目,还特别钻研了春秋三传,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 出色的政治家和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 8 0 ) ,年仅十九 岁的寇准一举通过了进士考试。释褐后,被授予大理评事一职,知归州巴东县。 此后他逐步升迁,淳化五年( 9 9 4 ) 任参知政事;真宗景德元年( 1 0 0 4 ) 八月,又 擢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九月,辽国大举南侵,兵锋直指澶州城下,严重威 胁东京的安全。此时北宋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主张逃跑避 难,寇准临危不惧,力排众议,促使真宗亲征澶州,最终击退辽军,订立了“澶 渊之盟”。在这场事关宋室生死存亡的大战中,寇准居功至伟,却招致王钦若的嫉 恨。王钦若以“孤注”之说向真宗进馋言,终于使寇准在景德三年二月被罢去相 职。天禧三年( 1 0 1 9 ) 六月,寇准东山再起,二度拜相,但这次任相为时仅一年, 即因谋请太子监国一事,被丁谓、曹利用等人排挤。罢相封莱国公,世称“寇莱 公”。再次从相位跌落下来,标志着寇准的政治生涯走向了暮年。在生命的最后几 年中,他更是连连遭贬,自道州一直被贬到荒僻的雷州,最终在仁宗天圣元年 ( 1 0 2 3 ) ,以疾卒于雷州司户参军任上。景祜二年( 1 0 3 5 ) ,赐谥曰“忠愍”。 在北宋前期的太宗、真宗两朝政坛上,寇准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特 别是在澶渊一役中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用,使他成为名满天下的一代贤相。后世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笔记等,基本上都把他描写成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人物,对他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壮举给予了极高的评 价。“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o ,这是王安石对他的由衷赞美,也集 中代表了后世文人士大夫对他的一般评价。而在普通百姓那里,他更是被敬为天 人。史称寇准贬死雷州后,其妻宋氏“寻乞归葬西京,许之。道出荆南公安,县 人皆设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焚之。逾月,枯竹尽出笱,众因为立庙,号竹 林寇公祠”。百姓祭奠他的亡灵,同情他的遭遇,充分表现出这位杰出的政治家 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寇准不仅是一位勋业彪炳的政治家,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上,也取得 参见王晓波寇准入仕前事迹考略。寇准年谱附录巴蜀书杜,1 9 9 5 年1 1 月,第2 0 6 2 0 9 页。 王安石,澶州,临川先生文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 9 5 9 年1 0 月,第1 2 1 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中华书局1 9 8 5 年1 1 月,第2 3 3 6 页。另见王德臣尘史卷下、 彭口墨客挥犀卷一、刘敞菜公祠堂碑辞以及朱熹五朝名墅言行录卷四之二等宋人著作。各家 字句略有出入。 2 了相当的成就。宋末元初著名诗歌理论家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将其列入 宋初三体中的“晚唐体”诗人。寇准不仅“好为诗”。,而且“自其少年从仕,以 至立朝退处,欢愉逸乐,激烈愤惋,无不并见于诗”。他与当时诗坛上声名卓著 的人物多有交往,主要有以下几位: 王禹偶。王禹俑大寇准七岁,是公认的“白体”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淳化元年 正月,寇准迁葬父母于洛阳,王禹偶作送寇密直西京迁葬序相送。淳化四年 十月,寇准因触怒太宗,以左谏议大夫出知青州,自高州回汴京不久的王禹偶为 他送行,写下了送寇谏议赴青州一诗,有“征还都几日,莫爱妓娉婷”之句。 如此直白无隐的激励劝慰,足见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杨亿。杨亿小寇准十三岁,是“西昆体”的代表诗人,素与寇准友善。澶渊之 战时,杨亿正任知制诰,随真宗亲征。当时真宗畏惧辽人,便使人探视寇准的动 静,却见“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于是破敌之信心陡增。寇准二次罢相 后不久,杨亿即忧愤而卒。 张咏。张咏大寇准十五岁,他也被方回列入“西昆体”诗人。陈师道后山谈 丛卷四记载:“张,寇布衣交也,莱公兄事之。忠定常面折不少恕,虽贵不改也。” 。由此可见,张咏可算寇准的一位“畏友”。二人的相识相知始于太平兴国四年, 其时张咏游学邺下,与寇准相互推重而成一生之挚友。临别之际,张咏作邺中 留别平仲一诗,“凄凄重惜别,蝉噪古槐初”,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深情。 与以上几人相比,几位“晚唐体”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寇准的关系显得更为密 切。从现有材料看,潘阆、魏野、“九僧”中的惠崇等“晚唐体”代表诗人都与寇 准有诗歌唱和。太宗端拱元年( 9 8 8 ) 秋,寇准作诗示潘阆,潘阆作谢寇员外准 见示诗卷,对其“积水浮秋汉,残阳照远山” 之句大为赞赏。真宗景德以后, 寇准与魏野交往频繁,两人唱和之作达七首之多。由于寇准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能够使众多在野诗人围绕着他展开剑作,因此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一派诗人 的盟主。虽然就实际创作业绩而言,寇准的诗歌尚无法代表他那个时代诗歌创作 的最高成就,在整个宋代诗坛上,他更不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然而,作为 “晚唐体”诗风的代表作家之一,作为这个由隐士、僧侣构成的诗人群体中唯一 的达官贵人,这种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却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研究价值。 孙手 :,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愍公诗集卷首。 辛救,再开莱公诗集后序,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愍公诗集后附。 脱脱等,宋史寇准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9 5 3 1 页。 陈师道撰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9 月,第4 0 4 l 页。 此句为潘阗谢寇员外准见示涛卷诗后自注。寇准荆南秋望额联作“职水浮敢汉,微阳淡远山” 与潘闻注有出入。 曾经流传于史上的寇准诗集有两种,均成书于北宋。一种是宋史- 艺文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中著录的巴东集,为寇准 二十至二十二岁知巴东县期间于任上自编。直斋书录解题云:“巴东集,丞 相莱国忠愍公下邦寇准平仲撰。初,以将作监丞知巴东县,自择其诗百余首,且 为之序,今刻于巴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初,准知巴东县时,自择 其诗百余篇,为巴东集。”。直斋书录解题和四库全书总目虽然都提到 寇准曾“自择其诗百余首( 篇) ”,但并没有指出巴东集中所收诗歌的准确数 字。这一缺憾在南宋赵希弁那里得到了弥补,其所著郡斋读书附志中记载:“巴 东集一卷。右,莱国忠愍公寇准之诗也。读书志云:寇忠愍诗三卷。 希弁所藏巴东集乃公自编而为之序,凡一百五十有六篇,秋风亭记附。”。 赵希窘是南宋藏书大家,“百五十有六篇”这个数字应该是可信的。 可惜巴东集早已散佚不传。传世的寇准诗集为范雍所编,即为郡斋读 书志中之寇忠愍诗,直斋书录解题中之忠愍公集,通志艺文略 中之寇忠愍集,宋史艺文志中之寇准诗,均为三卷。寇准卒于仁宗天 圣元年( 1 0 2 3 ) ,范雍约于明道二年( t 0 3 3 ) 之后数年编成寇集,并作忠愍公诗 序以记其事。在这篇序文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雍顷为公悴,常从游谠,多闻其得意之句,情思闲雅,听之忘倦,随录 简牍,才数十篇。今守三城,会监军赵侯临,即公之中表也,日与游接,时 道公诗。因请于公家,尽录昔所存纪,得二百余篇,并前之所录不在此数者, 及谪官后赵公所记,共二百四十首,类而第之,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余 流落,无复求购。惧岁久磨灭,因序以成编。 范雍在这里不仅交待了编订寇集的缘起和大致过程,还间接地点出了巴东集 和自己所编三卷本寇集之间的关系。他说得非常清楚:“请于公家,尽录昔所存纪。” 由此可知巴东集中所录诗歌,应该已经尽数收入其所编的三卷本诗集中。而 近人张元济先生进一步指出:“寇莱公诗,先自择百余篇刊于巴东,为巴东集。 后知河阳军州事范雍增辑为二百四十首,类而第之,分为上、中、下三卷,特未 著刊版年月。”。既日“增辑”,则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还有旁证可证明这一点。在范雍三卷本寇集编成之后,巴东集并没有很快 消失,而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版本流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试举几例为证。邵博曾 赢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 郡责读书附志, 忠憨公诗集跋,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5 5 5 页。 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第1 3 0 6 页。 四部丛刊三编史部昭德先生群斋读书志卷第五下。 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憨公诗集后附。 4 孙等弁济振珞希元陈永赵张 云:“公昔为归州巴东县,其一时所赋诗,世尚传之,所谓巴东集是也。”。陆 游集中也有跋巴东集一文,他自题作文时间是:“又十有七年,庆元丙辰六月 二十四日,山阴陆某书,时年七十二。”口博是北宋儒学大师邵雍之孙,主要生 活在高宗时代;陆游所说的“庆元丙辰”为宁宗庆元二年( 1 t 9 6 ) ;而郡斋读书 志的作者赵希弁主要生活在理宗前后。由此可见,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巴东 集一直是和范雍三卷本寇集并行的,它的散佚最早应该是在理宗以后。这就可 以从另一侧面证实巴东集中所录的一百五十六首诗歌确已尽被范雍三卷本寇 集吸收。因为范雍之后,三卷本寇集在宋代有重要影响的t :l j n 尚有两次:徽宗宣 和五年( 1 1 2 4 ) ,济南王次翁重刻于道州,并作新开寇公诗集序;孝宗隆兴元 年( 1 1 6 3 ) ,长乐辛敬又据王版在扬州再度刊刻,作再开莱公诗集后序。这两 篇序言为后人了解寇诗提供了重要资料。王次翁在新开寇公诗集序中已经明 确指出“为校正其讹错”。,辛敦在t j j 亥c j 时也“复命校正”。,可见他们都不是一 味地翻印,而是有所订正。王次翁、辛数与邵博、陆游生活年代相距不远,当时 巴东集依然在流传之中,邵博、陆游能看到这部诗集,王次翁和辛敦当然也 能看到。以他们对寇诗的推祟和刊刻的态度来看,如果巴东集中尚有诗歌没 有被范本所吸收的话,他们是断无理由在二度、三度刊刻后还不将之补入的。 范雍三卷本寇集编定之后,几百年间寇准诗集不断被翻刻,版本驳杂,卷帙繁 多。在翻刻过程中,诗歌数量逐渐发生变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 册二:寇准卷,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代嘉靖年问蒋鏊所刻忠愍公诗集三 卷本为底本,广征博引,另辑得集外诗1 5 首( 残旬不计) ,合编为四卷,收古体、 律、绝各体诗歌凡2 6 7 首( 组诗按一首计) ,应该是目前较为精当的本子,也是我 们研究寇诗的重要文本依据。 邵博书寇莱公题诗后,侠名编新刊国朝三百家名贤文粹卷百九十五,宋庆元三年书隐斋刊本。 陆游,跋巴东集,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 9 7 6 年1 1 月,第2 2 5 3 页。 王次翁,新开寇公诗集序,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憨公诗集卷首。 辛教,再开莱公诗集后序,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憨公诗集后附。 参见吴鸥,寇准诗集版本源流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 9 9 3 年9 月,第1 8 3 1 9 4 页。 二前期诗风凄凉萧飒 关于寇准的诗风,前人已有不少精到的见解。如范雍在忠愍公诗序中言道: “曲尽风雅,藻思宏逸,峻格高远。”又日:“必本风骚之旨而以感伤为主。”o 苕 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忠愍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五二:“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这些评论虽然措辞不尽相同,但 本质上却是基本契合的,即它们都将“含思凄婉”视为寇诗创作的主要基调。 但是,如果我们对寇准不同时期的诗作进行深入解读,就不难发现,在几十 年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寇准的诗风并非一成不变,其变迁的轨迹还是较为明显的, 仅仅用“含思凄婉”来概括不同时期的诗风未免略显笼统。大致来说,寇准二十 八岁入京得授右正言、直史馆之前为其诗歌创作的前期,这一时期他多作五、七 言律,诗风凄凉萧飒,部分作品抒情甚至比较发露,较少含蓄;从二十八岁( 太 宗端拱元年) 到四十六岁第一次罢相( 真宗景德三年) 近二十年间为中期,这一 时期五、七言绝句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诗中衰飒之意大减,诗风才更i 近于“凄婉”;四十六岁至六十三岁终老雷州贬所为后期,这一时期诗风大致沿袭 了中期,而又趋于闲雅,多酬赠之作,反思感慨之意甚为明显。其诗风转变的轨 迹与仕途跌宕起伏的曲线是大体吻合的,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生涯的沉浮对寇准诗 歌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青少年时代的寇准,生活几乎是一帆风顺的。他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 9 6 1 ) , 即宋朝开国的次年,欣逢盛世,得以免受五代征伐战乱之苦。其父寇湘于五代后 晋开运年间登进士甲科,后应辟为镇守大名府的魏王符彦清之记室参军囝。寇准曾 作诗自陈“吾家嗣儒业,弈世盛冠缨。桂籍冠伦辈,天下知声光”( 述怀) ,孙 林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称寇湘“博古嗜学,有文章名”,可见寇家是一户以 儒学传家的书香门第。安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寇准勤奋苦学以图 有所作为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少年时代,他不仅坐在书斋中刻苦攻读,还曾两次 外出游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寇准参加了科举考试。当 时正逢太宗为延揽俊贤,空前扩增进士录取名额,于是他以十九岁的弱冠之龄一 范雍忠愍公诗序,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愍公诗集卷首。 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6 月第1 3 7 页。 水璐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第1 3 0 6 页。 参见王晓波,寇准入仕前事迹考略,寇准年谱附录,巴蜀书社,1 9 9 5 年1 1 月,第2 0 6 2 0 9 页。 6 举登上了“龙虎榜”,高中进士。释褐后,寇准被派知巴东县,两年后转知大名 府成安县,再迁殿中丞、通判郓州,直至进京任右正言、壹史馆,时在端拱元年, 寇准二十八岁。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逻辑,这样的境遇完全可以引以为豪了。以他参加进士考 试为例。当时进士录取名额虽多,然而“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 去”。在与寇准同时登第而日后也成为一代名臣的进士中,张咏年长他十五岁, 李沆大他十四岁,向敏中大他十一岁,年龄最小的王旦当时也已经二十四岁。少 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幸运。释褐后虽被派往地方,却也是当时朝廷的通 例:“迸士第一等授将作监丞,通判藩郡:次授大理评事,知令、录事。”。寇准所 中为进士乙科,列名第三十五,授予他大理评事,出知巴东县,是完全合乎情理 的,并非难以接受。 可是寇准并不是一般人。“准始生,风骨峻爽,与常童不类。及从师入学校, 趋隅占对,毅然有成人风采。”。儿时的与众不同即预示着他将有一个不平凡的人 生。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良好的自我感觉,有 着强烈的担当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着睥睨一切的态度,当然还有挥洒自如 的才情。这种自信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在他青少年时代就已经显露无遗。因为太宗 取士常轻视少年,所以有人劝他虚增年岁,他却反驳得非常干脆:“准方进取,可 欺君邪? ” 言下之意其实是对自己才学的高度自信。正是因为具有这种高度的自 信,所以当他被派往“巴云瘴雨徒荒凉”( 感兴) 的巴东县时,心情的悒郁是可 想而知的;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无论是任职于与契丹交界的成安县,还是奉命 调兵食于苦寒的大西北,他的生存环境一直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因此这种压抑 的心情始终无法缓解。无法平衡的心态,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即表现为凄凉萧飒 的诗风。 现存寇诗中,基本可以确定作于入仕之前的有七首。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 少年时代的寇准虽然也有着对清冷意境的爱好,但是由于他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 因此作品有着一股勃勃向上的气势,如“故国经年别,秋鸿半夜来”( 秋夜独书 勉师友)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塞上) 诗境皆开阔壮大;“我欲思投笔, 期封定远侯”( 塞上) 、“休学严夫子,荒凉老钓台”( 秋夜独书勉师友) 以学 这一榜因为后来诞生了李沆、王旦、寇准、张咏等一批杰出人物而被称为“龙虎榜”。 脱脱等,宋史寇准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9 5 2 7 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 9 7 9 年8 月t 第4 7 3 页。 孙抹,莱国寇忠憋公旌忠之碑,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憨公诗集卷首。 脱脱等,宋史寇准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9 5 2 7 页。 班超为荣,不取严子陵所为,表达了盼取功名的急切心情;而“我徒旷达由胸臆, 耻学鲰生事文墨。蛟龙长欲趁风雷,骐骥焉能制唧勒”( 杂言) 更充满着一往无 前的锐气。但是当他到了巴东时,这种锐气就彻底消弭殆尽了: 秋末楚云端 愁肠不厌酒 远路有时到 却思清渭北 行侵苔藓斑。 病眼岂逢山。 宦游无处闲。 烟柳掩柴关。 这首途中作当作于太平兴国五年秋赴任巴东县途中,可以视为寇准巴东时期 创作的开始。此前不久- ,他刚刚经历了令人振奋的“一日声华喧九陌”、“主上抡 才登桂堂”的登第时刻,接着又得以衣锦还乡,荣归故乡下邦。然而,此时的他 却是“愁肠不厌酒,病眼岂逢山”,那种荣光、那份喜悦已经完全被哀愁取代了, 以至于还未到任就已经在幻想着回归田园。“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诗人已 经非常清楚地预感到:此去必将不会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这首诗为寇准整个巴东时期的创作定下了极为低沉的基调。从其诗歌所反映 的情况来看,寇准在巴东的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不仅“地僻接穷峡”、“溪云 入破牖”( 庚辰岁将命至巴东时已秋序霜荷索然偶赋是章用遣幽恨) ,而且往往 是“四时无月影,终夜有猿声”( 书山馆壁)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彻夜的猿啼无疑为这破败又平添了几分凄凉。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上“务简 稀公期”( 庚辰岁将命至巴东时已秋序霜荷索然偶赋是章用遣幽恨) 的无所事事, 使他深感前路茫茫。悲观失望之下,他常常怀念身在远方的知己,留下了大量遥 寄友人的诗作:而思念故乡,叹恨羁旅,在仕与隐之间徘徊不定更成为贯穿这一 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 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 秋兴呈裴李二同年)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春日登楼怀归) 终忆归清渭,林泉卜旧邻。( 峡中春感) 世问事了须先退,不待霜毛渐满簪。( 春日书怀) 县印终年拘吏役,烟蓑何日避浮名。( 秋夕书怀) 固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 巴东寒食) 这种低沉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两年后他改知大名府成安县时也没有得到纾解 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水经注江水,巴蜀书社,1 9 8 5 年9 月,第5 3 2 页。 贫居负胜事,壮岁伤羁游。( 成安感秋) 临民惭墨绶,垂钓思沧洲。( 同上) 只有偶尔故人来访,才能使他暂时将烦恼和苦闷抛在一边,稍稍流露出一丝欣喜 之情。看他的两首喜吉上人至: 邺北至夔城, 劳寻苦吟伴, 楚水秋无际, 逢师不能寐, 喜师来访我, 清论都无倦, 疏林秋色暮, 久坐慵言别, 三千里外程。 独入乱山行。 巴猿夜有声。 固话故乡情。 幽会兴何长。 乡愁顿欲忘。 虚阁水风凉。 微阳下短墙。 有了倾吐的对象,诗人自然兴奋得无法入眠。友人的慰藉和故乡的消息,能够使 他暂时忘却乡愁,但是这种兴奋毕竟是短暂的。于是,在自感境遇不佳之下,他 对战国时楚国名臣屈原的遭遇产生了共鸣。他曾经走访屈原故里,探寻先贤遗迹, 作暇日游建平三闯故里庙貌荒凉惨动耳目噫贤者之祀世不绝享郡无正人遗弃若 是感事伤俗因留斯旬一诗,对屈原身后的凄凉不胜伤感;又有楚江有吊:“悲 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实际上,他感叹屈原的遭遇,未尝没有借他人 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的深意含于其中。如果说在以上两首诗中,这层深意还表现 得不是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下面这首晚望有感中,已经甚为明晰了: 出门望寒野 忆昔楚大夫 残阳半明雨 因同下蔡十艮 四顾惟椒坡。 还此情如何。 水落西风多。 不觉增悲歌。 在这里,诗人面对着寒野椒坡、西风残照,心中倍感凄凉。他“ 乙昔楚大夫,还 此情如何”,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千年前的楚国逐臣屈原。可见,在他的潜意识中, 已经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到了与屈原相似的逐臣地位上了。不是逐臣而劣于逐臣, 这应该就是当时寇准心态的真实写照。 与这种人生情绪相对应,他在进行诗歌创作尤其是描摹景物的时候,就不可 9 避免地把这种感伤情调渗透于表现对象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移情于物的最终结果,是写景状物满是凉意,充满着阴冷的色调: 寒沙明夕照,败叶惊西风。( 秋兴呈裴李二同年) 败莎侵陋巷,疏叶满闲庭。( 秋怀) 寒蛩啼暗壁,败叶下苍苔。( 楚江夜怀) 深秋寒气侵灯影,半夜疏林起雨声。( 秋夕书怀) 翻开寇准这一时期的诗作,扑面而来的是大量诸如“西风”、“残阳”、“败叶”、“苍 苔”之类的意象,似乎这些阴冷萧瑟的意象最能触动他的诗兴,寄托他的情怀, 所以他不仅对吟秋、秋怀这样的题材情有独钟,即使是明丽的春景,在他的笔下 也纯是一片萧条,毫无春之盎然、勃勃的生机: 庭荒多古木,地僻见沙禽。( 县斋春书十二韵) 片云生断壁,孤石碍中流。( 东归再经峡口) 人思故国迷残照,乌隔深花语断烟。( 巴东寒食) 客愁已被杨烟染,春色难甘蜀魄催。( 春望书事) 写来仍极似秋景。 寇准对秋的偏爱不是刘禹锡式的。他没有刘禹锡那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 引诗情到碧霄”圆般的潇洒气度和广博胸襟,他的诗情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自古逢 秋悲寂寥”上。秋季的萧索、苍茫与他那去国离乡、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态尤其 相合。储仲君先生曾撰文称唐代诗人刘长卿是“秋风、夕阳的诗人”,理由是:“在 唐代,刘长卿可能是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的诗人了。”9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一 时期的寇准也可被称为“秋风、夕阳的诗人”,这也许就是明人王承裕称赞寇诗“有 刘长卿、元微之之风格”。的主要原因。 寇准前期的诗歌创作。还有几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首先是前期诗作在寇集中的地位。前文已经有所论及,巴东集中所录诗已 尽被范雍三卷本寇集所吸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二十八岁之前定为寇准诗歌 创作的前期,那么寇准现存诗歌,至少已有1 5 6 首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然而,前 期之作实不止此数。巴东集既为寇准自编于知巴东县任上,则这部诗集编成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1 页。 刘禹锡,秋词,刘禹锡集卷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 9 9 0 年3 月,第3 4 9 页。 储仲君,秋风、夕阳的诗人一刘长卿,庸代文学研究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8 月 第2 8 7 页。 王承裕,录藏宋莱国忠愍寇公诗集引,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憨公诗集卷首。 1 0 所作,例如他离任巴东时作的和赵监丞春江送别、东归再经峡口两首应该 不在巴东集收录的范围之内;至于后来他知成安县,乃至三迁殿中丞、出使 西北时期所作,更不可能为巴东集所收。现存寇诗中以“成安”为题的有三 首,即成安感秋、成安秋望、成安秋望有怀;另有赠惠政上人一首, 诗题下有注:“惠政,成安人也。此诗碑在成安县公祠西壁。”这四首诗基本都可 确定是成安时期的作品。太宗雍熙元年( 9 8 4 ) ,宋军在夏州与党项李继迁作战。“时 夏师未复,兵食颇艰,乃诏平仲使西北边。”。考寇准一生行迹,此前此后似再无 到边塞之事,由此可确定寇集中反复出现“戍楼”、“边塞”意象的边城春望、 冬日偶成以及途次三绝三首诗也应该作于这一时期。由上可知,即使取 最保守的数字,现存2 6 7 首寇诗中,前期诗作至少有1 6 5 首,占一半以上,其重 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是咏怀诗的创作。寇准现存诗歌,按题材大致可归为四类:应制诗、酬 赠诗、咏怀诗和写景抒情诗。从创作时间上看,寇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几首咏怀诗 都是前期的作品:杂言作于入仕之前,感兴、秋夕书怀作于知巴东县任 上,述怀作于通判郓州时期。前人评寇准诗风为“含思凄婉”,着一“婉”字, 即点明寇诗以含蓄见长这一特点。他的哀伤,他的苦闷,往往都渗透于对景物的 精心刻画和细腻描摹中。这一特点几乎贯穿了寇准的整个创作生涯,只不过在不 同的时期,含蓄的程度有所差别而已,大抵来说,中、后期的诗歌显得比前期更 加委婉一些。然而,上述几首咏怀诗即使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