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萧绎是个心理复杂、个性矛盾的人物。这为历代学人深入全面地解读其人其诗造 成了不便。基于此,本文试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剖析其自卑情结,并对其诗歌 创作的心路历程加以梳理。从而得出:萧绎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其生命由自卑到 奋争最终达到超越的过程。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叙述萧绎的生平履历及萧绎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论述萧绎自卑情结的形成过程。根据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自 卑情结”的表述,我们认为,在萧绎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它 来源于他漫长生活中不断积淀的无法克服的自卑感。出身偏室的身份地位、“盲一目” 的生理缺陷使得萧绎身上背负着深重的自卑感,而身居宫廷的生存忧惧、与徐妃的婚 恋失败则更加重了他心灵深处的自卑。这种种自卑、种种压抑相互交织,不断积聚, 终于沉淀为一种稳定的情绪记忆自卑情结。 第三章论述了萧绎寻求补偿的奋争心路。为了补偿自卑,萧绎进行了艰苦的奋争。 奋争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立名”,最高目标则是夺取帝位,这是由其根深蒂固的儒家 思想决定的。围绕这种目标,萧绎进行了诸多尝试一文艺自娱、勤于政务、苦心著 述,虽说获得了一定的优越感,但却都是暂时的,最终,他只能倾情于诗歌,在他构 筑的艺术世晃中排遣自我,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奋争是一种努力,一个过程,它本身 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结果却有成败之别。在萧绎初牧荆州这一阶段,以中大通三年 为界,帝位从有望到无望,奋争由成功到失败,心灵也随之从期待走向坠落,诗歌就 反映了这种心路历程,内容也实现了由“吟咏情性”到“流连哀思”的转变。 第四章论述萧绎精神世界中的超越。萧绎出牧江州这一阶段,梁代大同年间世风、 政局及自身生活际遇的变迁赋予了他精神超越特定的蕴含一超越自卑和超越现实 两个方面。于是,风靡当时的佛家禅学思想、老庄玄学思想以及儒释道三家融合下的 “朝隐”思想就成了萧绎实现超越的武器、疗救心灵的良方。在此影响下,萧绎在精 神世界中的超越具有三方面表现:澄明顿悟、解脱悲哀,清静寂寞、自逸忘怀和少思 寡欲、心向江海。此期创作的诗歌就是这三种境界的最佳反映和体现。 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自卑、奋争、超越构成了萧绎人生发展的轨迹,亦总括了 其诗歌创作曲折的心路历程。诗歌就见证着他不断努力、以求超越的情感体验,诠释 着他坎坷而多艰、敏感而执着的生命。而人生的辉煌就在于对自卑的超越过程中,它 包括着超越带来的成功,也包括超越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 关键词: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自卑;奋争;超越 a b s t r a c t x i a oy i i sap s y c h 0 1 0 9 yi sc o m p l e x ,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c h a r a c t e r t h i st h o r o u g h l yc o 舶p r e h e n s i v e l ye x p l a i n ei t sp e r s o no f i t s p o e mf o ra 1 1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s t u d yp e r s o nt oc r e a t eh a sb e e n 一 , i n c o n v e n i e n t b a s e do nt h i s , t h i sa r t i c l et e s t sa r a bl e a g u ed e l e u r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p s y c h 0 1 0 9 yt h e o r yt oa n a l y z ei tt of e e li n f e r i o rt h e c o 叩p l e x ,a n d p e r f o 瑚st oi t s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i d e ac o u r s et oc o m b t h u s o b t a i n s :d r e a r i l y r e e l so f fs i l kc a r r i e so nt h e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r tt h e p r o c e s si si t sl i f ef r o mf e e l s i n f e r i o rt oe x e r t st h es t r u 9 9 1 ef i n a l l y t oa c h i e v es u r m o u n t i n gt h ep r o c e s s t h ef u l lt e x td i v i d e si n t of i v e c h a p t e r s 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n a r r a t e s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w h i c h x i a oy ib i o g r a 曲yp e r s o n a lh i s t o r ya n dx i a o y is t u d i e s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sx i a oy it 0f e e li n f e r i o rt h ec o m p l e x f o n 旺n g p r o c e s s a c c o r d i n gt oa u s t r i a nf 锄o u sp s y c h o l o g is ta r a bl e a g u e d e l e u r a b o u t f e e l si n f e r i o rt h ec 唧1 e x i n d i c a t i n g , w eb e l i e v e d ,i n d r e a r i l yr e e l so f fs i l ki nt h ei n d e p t hp s y c h 0 1 0 9 ys t r u c t u r e , s 伽eo n e k i n d i n t e n s ef e e l si n f e r i o rt h ec 唧1 e x ,i to r i g i n a t e st h ei n f e r i o r i t y 霄h i c h1 0 n g 1 i v e st 0h i mu n c e a s i n 9 1 ya c c 咖u l a t e si su n a b l et oo v e h 伽e f a i l y b a c k g r o u n dl e a n i n gr o 伽s t a t u ss t a t u s , 飞l i n di t e 矿t h 旷-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d e f i c i e n c yc a u s e so nx i a oy i s h e nt os h o u l d e rt h eg r a v 旷i n f e r i o r i t y ,b u tt h e b o d y o c c u p i e st h ep a l a c es l l r v i v a ls o r r 删t of e a r ,w i t ht h ex ui 唧e r i a l c o n c u b i n e sl o v ea n dm a r r i a g ed e f e a tt h e n a g g r a v a t e dh i sh e a r t sc o r e f e e l i n gi n f e r i o r t h i sa 1 1s o r t sf e e l i n f e r i o r ,a 1 1s o r t sc o n s t r a i n sm u t u a l l y i n t e r 胃e a v e s ,u n c e a s i n 9 1 y a 9 9 1 伽e r a t e s , t h ef i n a l l y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so n ek i n d o fs t a b l e o o d m e m o r y 一一f e e l si n f e r i o rt h ec o 叩1 e x t h i r d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dh a sd r e a r i l yr e e l e do f fs i l ks e e k s c o r _ p e n s a t e se x e r t st h es t r u 9 9 1 ei d e a i no r d e rt oc 唧e n s a t ef e e l s i n f e r i o r , d r e a r i l yr e e l e do f fs i l kc a r r i e so nd i f f i c u l t l yh a se x e r t e d t h es t r u 9 9 1 e e x e r t st h es t r u 9 9 1 et h eb a s i cs t a r t i n gp o i n ti s e s t a b l i s h e sar e p u t a t i o n , t h eh i g h e s tg o a lc a p t u r e st h ei m p e r i a l t h r o n e ,t h i si sd e c i d e sb yi t si n g r a i n e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tt h o u g h t r e v 0 1 v e st h i sk i n do fg o a l ,d r e a r i l yr e e l e do f fs i l k c a r r i e so nm a n y a t t e m p t s 1 i t e r a 】了a r t ss e l f e n t e r t a i 衄e n t h a sb e e n i n d u s t r i o u sa t t h eg o v e r n 鹏n ta f f a i r s , t h ep a i n sw r i t i n g s , a l t h o u g hh a s o b t a i n e dt h e c e r t a i ns u p e r i o r i t yf e e l i n g ,b u ta c t u a l l ya l l w a st e 珂r a r y , f i n a l l y ,h eo n l yc o u l dl e a nt h es e n t i m e n tt ot h ep o e t r y , c o n s t r u c t e di nh i m i n t h ea r t i s t i cw o r l dd i s p e l l e db o r e d o mo n e s e l f , o b t a i n e di ns p i r i t u a l t h e c o m f o r t e x e r t st h es t r u g g l ei so n ek i n dd i l i g e n t l y ,ap r o c e s s ,i t si t s e l fi s o n ek i n do fp o s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 b u t t h er e s u l ta c t u a l l y h a st h es u c c e s so r f a i l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 i nx i a oy i c h uh e r dj i n gz h o u t h i ss t a g e , g r e a t l yp a s s e s t a k et h ec e n t e rf o rt h r e ey e a r sa s , t h e i m p e r i a lt h r o n ef r 伽t oi sh o p e f u l1 y h o p e l e s s ,e x e r t st h es t r u 9 9 1 e f r 伽t os u c c e e dt h ed e f e a t , t h em i n da l s n v e s t 钾a r d sa l o n gw i t hi t f r t h ea n t i c i p a t i o nc r a s h e s ,t h ep o e t r yh a dr e f l e c t e d t h i sk i n do f i d e ac o u r s e ,t h ec o n t e n th a sa l s or e a l i z e db y r e c i t e sc h a n t s e m o t i o n l i n g e r st h e u r n f u lt h o u g h t t h et r a n s f o r 盼t i o n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sd r e a r i l yr e e l so f fs i l ki nt h ei n n e r w o r l d s u n i l o u n t i n g d r e a r i l yr e e l e do f fs i l kg o e so f ft op a s t u r ej i a n r z h o u t h i ss t a g e , l i a n gd a i d ai nt h es a m ey e a rg e n e r a lm 0 0 do fs o c i e ty , t h e p 0 1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a n do 霄n1 i f es p e l lo fg o o do rb a df o r t u n e v i c i s s i t u d e e n t r u s t sw i t hh i m t h es p i r i tt os u r m o u n ts p e c i f i c l y c o n t a i n s s u 瑚o u n t i n gt o f e e li n f e r i o rw i t ht h es u m o u n t i n gr e a l i t y t w oa s p e c t s t h e r e u p o n ,w a sa 1 1t h e r a g eu n d e rt h e nb u d d h i s ti m p e r i a l s a c r i f i c e ss t u d yt h o u g h t , t h el a o z h u a n g m e t a p h y s i c st h o u g h ta sw e l l a s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h r e ef u s i o n s t h ed y n a s t y h i d e s t h et h o u g h tt o b e c 伽eh a sd r e a r i l yr e e l e do f fs i l kt h ew e a p o nw h i c h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s u r m o u n t e d , c u r e st h em i n dt h ee f f e c t i v ep r e s c r i p t i o n u n d e r t h i s i n f l u e n c e ,x i a oy ih a st h r e ea s p e c t si ni n n e rw o r l ds u m o u n t i n gt o d i s p l a y : t h ec l e a rs u d d e n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e x t r i c a t e ss o r r o 霄f u l l y ,q u i e t i s1 0 n e l y ,f r o m l e i s u r e l yd i s m i s s e sf r 伽m i n d 霄i t hl i t t l et h i n k st h e w i d o 霄e dd e s i r e ,t e n d e n c y j i a n g h a i t h i si s s u eo fc r e a t i o np o e t r yi s t h e s et h r e ek i n do fb o u n d a r i e sb e s t r e f l e c t i o na n d 眦n i f e s t s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c o n c l u s i o n ,s u 衄a r i z e st h ef u l lt e x tf e l t i n f e r i o r ,e x e r t st h es t ”】g g l e ,s u m o u n t i n gc o n s t i t u t e sh a sd r e a r i l yr e e l e d o f f s i l kt h el i f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p a t h ,a l s o l a ss u 啪e du pi t sp o e t r y c r e a t i o n 霄i n d i n gi d e ac o u r s e t h ep o e t r yo nt e s t i m o n yt h e 伽o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w h i c hh i m u n c e a s i n g l yd i l i g e n t l y , i n0 r d e rt os u 瑚u n t e d ,a n n o t a t i o nh er o u g ha n da r e m a n y , s e n s i t i v ea n dt h er i g i dl i f e h o e v e rt h e1 i f em a g n i f i c e n t1 i e si nt o i nt h es u r m o u n t i n gp r o c e s s w h i c hf e e l si n f e r i o r ,i ti si n c l u d i n gt h es u c c e s s w h i c hs u m o u n t i n 窖b r i n g s c e r t a i n l ya l s oi n c l u d e si nt h es u m o u n t i n gp r o c e s s t h ed e f e a t a n dt h es e t b a c k k e y 口r d s : x i a oy i : 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 i d e ac o u r s e :f e e l si n f e r i o r e x e r t st h e s t r u 9 9 1 e : s u 珈o u n t i n g m 1 1 萧绎其人 第一章绪论 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萧绎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是封疆大帅,也是一 国之君;他才气闪烁,蜚声文坛,也书画兼善,艺名广播;他曾雄心勃勃,立言 著述,企图流芳百世,也曾心怀觊觎,偷窥神器,趁国难而登极;他曾广交名士, 延邀名望,誉满士林,也曾一度成为梁室中兴的希望之星。然而,由于他的政治 失败和焚书之举,他留给历史的却是深深的罪责和千古骂名。虽然廿二史札记 的作者赵翼对萧绎之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萧绎是“博及群书,才辩敏捷,冠 绝一时”,但今人对萧绎及其诗文著述进行论述者却仍然很少,且论者多只及其一 点,鲜有全面论述;与萧绎之兄萧统、萧纲相比,有关萧绎及其著述之评论、专 著简直少得可怜。所以本文拟从萧绎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出发,对萧绎的诗歌 创作心路历程加以研究,以期对萧绎在文学史上的重新定位有一点抛砖引玉的功 效。 萧绎( 5 0 8 5 5 5 ,) 字世诚,小字七符,白号金楼子,南兰陵( 今江苏常州市 西北) 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萧统、萧纲之弟。萧绎作为帝室华胄,受皇权之 荫庇,自幼即位至藩王( 天监十四年( 5 1 4 ) 封湘东郡王,时萧绎年方七岁) ,从 此之后他历任要职,如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并在萧纲死后即位于江 陵,登上权力之极峰。大体来说,其生平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天监七年( 5 0 8 ) 至普通六年( 5 2 5 ) ,从出生至1 8 岁,是他年纪 较轻、官位较低的时期。天监十三年,七岁的萧绎被封为湘东郡王,邑三千户。 这是他登上皇位之前一直沿袭的王位。后来他曾为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入京都 为侍中、宣威将军、丹阳尹。此期间,他“聪悟俊朗,天才英发”1 1 】的少年英气 已大显露。五岁时,萧衍问:“汝读何书? ”萧绎对日:“能诵曲礼”,即诵曲 礼上篇,四座为之惊叹。十七岁时,萧衍又以孙策十七即纵横江东之事来告诫 他,对他寄予厚望。萧绎确也不负所望,自幼刻苦读书,金楼子自序云:“吾 小时夏日夕中,下绛纱蚊中有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卧读有时至晓,率以为 常比来三十余载,泛玩众书万余矣。”虽是泛览众书,亦可见其读书之广博; 1 1 1 姚思廉粱书本纪中华书局2 3 而“卧读有时至晓,率以为常”【2 】,则可见其用功之勤。同篇云:“吾年十三诵百 家谱”,“余将冠,好易卜”,“吾齿年之时诵,受道于法朗道人,诵得净观世音、 药上王、孔雀王。”【3 】这些都表明他是泛览各家典籍,儒、道、佛,杂百家之书。 这样的广取博收为他以后的著述及其风格奠定了基础。这时期,他亮丽的诗才亦 得到了耀眼的显现。他自叙日:“余六岁解为诗,奉敕为诗日:池萍生已合,林 花发稍稠。风入花枝动,日映水光浮。因尔稍学为文也。”【4 1 六岁儿童作诗如此, 难怪梁书本纪说他“博及群书,才辩敏速,冠绝_ 时”;四库提要评他为 “不出尔时风气”,从萧绎六岁所作之诗来看,确是如此;诗只是写简单的自然风 物,内容简单,但描写之细腻确是表现出他敏锐捕捉动人片刻的诗情及驾御语言 的天才。他身后无论如何也脱不了与宫体文学之关系,也定基于此时。 第二阶段:梁武帝普通七年( 5 2 6 ) 至简文帝大宝二年( 5 5 2 ) ,从萧绎十九 岁至四十四岁。这阶段他历任要职,居方面统帅之位,自序日:“祚土潇湘, 帷 陕服,早摄神州,晚居外相”【5 1 。普通七年,萧绎从丹阳尹位上出为使持节、都 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荆州为南朝军事 重地、建康上游之屏障,王夫之说:“荆州者,建康之根本也。荆土有人,社稷虽 危而不倾矣。”【6 】授萧绎为荆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权力是相当大的。从普通七 年( 5 2 6 ) 至大通五年( 5 3 9 ) ,历时十三载,萧绎一直在荆州刺史任上,其间曾被 加封为平西将军( 5 3 2 ) 、安西将军( 5 3 5 ) 、镇西将军( 5 3 7 ) 等衔号。这是萧绎一 生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此时他大量延揽名士,论文著诗,延邀名誉。他先后作 了一系列诗文,文如太常卿陆陲墓志铭( 5 2 6 ) 、答晋安王叙南康王薨书( 5 2 9 ) 、 散骑常侍裴子野墓志铭( 5 3 0 ) 、特进萧琛墓志铭( 5 3 1 ) 、法宝联璧序( 5 3 4 ) 等【刀,尤其 法宝联鐾序,现在看来是一篇文献价值很高的文章。但萧绎并不孤 囿于荆州之江陵,而是与众文士及晋安王、皇太子萧纲等往来唱和,文名大噪。 萧纲与湘东王书对萧绎的评价和期许为:“文章未坠,必有英绝,领袖之者, 非弟而谁? 吾与子建,一共商榷。川8 】虽是夸饰之语,但仍可看出萧绎此时在文坛 的地位。然而,萧绎与萧纲的不同处、也是他的复杂处就在于他不仅要在文坛, 而且企图在学术界、思想界有所发言和建树,从他的著述情况看,有周易义疏 脚萧绎金楼子自序知不足斋本1 鸲5 棚萧绎金楼子白序知不足斋本1 9 8 5 州萧绎金楼子自序知不足斋本1 9 8 5 阁萧绎金楼子自序知不足斋本1 9 8 5 i i 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十五中华书局1 9 粥 【7 l 此处系年均依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下同,不再注出 御萧纲广弘明集与湘东王书中华书局1 9 9 8 2 三十卷、注前汉书一百十五卷、老子义疏十卷、忠臣传三十卷等,这表 明萧绎在学术界仍极力阐扬儒、玄义理,发言立说;从他招致和交游的名士看, 萧绎幕下,除刘孝绰兼善诗文,刘孝胜、刘孝先“兄弟并菩五言诗,见重于世” 唧而外,其他诸人均只长于文而不擅诗,如裴子野“乃良史之笔,了无篇什之美” ( 萧纲与湘东王书) ,张缵、刘显、刘之、颜协、臧严均为著名儒生,与萧纲 文士集团里高斋学士( 见南史庾肩吾传) 、徐氏父子、庾氏父子相比,文士确 是萧疏得多。大通五年( 5 3 9 ) ,萧绎从荆州刺使任上调回建康,为安右将军、护 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 即暂兼建康卫戍司令) 。一年之后,便出为使持节、都督 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按:江州亦为南朝重地,通鉴刘宋孝建元 年( 4 5 4 ) 日:“初,晋氏南迁,以扬州为京畿,谷帛所资皆出焉;以荆、江为重 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荆、江、扬三州的 州治和军府均在长江沿岸,三州加上侨置的豫州、徐州,大体上构成一条划江而 守的防线。由此可见萧绎之刺江州,亦为要职。江州刺史任上,萧绎共七年 ( 5 4 0 一5 4 7 ) ,这期间萧绎似未见重大政治活动,主要文章有黄门侍郎刘孝绰墓 志铭( 5 3 9 ) 、职贡图序( 5 4 1 ) 等,诗如别荆州吏民诗( 5 3 9 ) 、怀旧诗 ( 5 3 9 ) 等。大概萧绎对荆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江州也未象在荆州那样大量 地延揽名士,文化活动亦较少。梁武帝太清元年( 5 4 7 ) ,萧绎从江州刺史调为使 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 史,再度临荆。这次他较为欣喜,作后临荆州诗、示吏民诗,称“咨余再分 陕”。同年三月侯景以河南之地叛魏归梁,这也预示着粱朝的大变动即将来临。而 荆州是萧绎着力经营的地盘,他所用部下也多荆楚人士,萧绎在荆州共计二十一 年,这也是他即位于江陵而不愿还都建康的根本原因。萧绎再度l 临荆后,总督西 南军务,位重权大,且已三十九岁,思想成熟,因此,他之举动直接关系着建康 城的安危。 关于此文作时,清水凯夫认为:。与湘东王书是于梁代文学转变的大同 ( 5 3 5 5 4 5 ) 年间的最初几年撰写的,是宫体文学发展的转机。”清水凯夫与湘 东王书考,收入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重庆出版社,1 9 8 9 。梁武帝对 侯景阴谋的粗疏大意使侯景起兵的条件很快成熟。太清二年十月( 5 4 8 ) ,侯景自 寿春起兵,南渡长江,摧枯拉朽,很快便包围了建康,梁武帝萧衍及太子萧纲均 身陷敌窟。侯景之乱变起仓皇,突如其来,武备久已松弛的梁朝军队纷纷起而勤 王,但一触即溃。太清三年( 5 4 9 ) 侯景攻陷台城,软禁萧衍、萧纲等。四月。萧 州姚思靡粱书刘孝先传中华书局2 0 0 3 3 衍密遣太子舍人萧韶至江陵,加封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纲 鉴易知录卷三八梁纪载:“绎自称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承制”,与通鉴 所载不同。此从通鉴) ,企图让萧绎发兵东下。可萧绎却不仅未发兵,反而以 大都督的身份向河东王、湘州刺史萧誉征兵,萧誉拒不遣兵,萧绎便先后派其子 萧方等、其将鲍泉、王僧辩讨伐萧誉,直至次年五月平定萧誉。南史本纪评其 为“不急莽卓之诛,先行昆弟之戮”即包含此事。而在此期间,梁武已于前一年 饿死于台城,太子萧纲即位,改元大宝,对此,萧绎认为萧纲乃侯景之囚徒,有 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所以不从萧纲年号而一仍梁武帝之太清年号。侯景之乱 起后,萧绎只是命令所督各州发兵入援,自己却只象征性地派长子萧方等和竟陵 太守王僧辩带兵东下,此时台城被围已四个月之久了。直至太清五年( 大宝二年) 三月侯景率大军西上进逼江陵时,萧绎才布檄与之战。梁军所至皆捷。侯景在军 败如山的情况下,于同年十月杀简文帝萧纲。萧纲一死,萧绎之即位便成极有可 能的事了。王僧辩于太清五年三月平侯景,十一月萧绎登极,改元承圣。须得一 提的是,王僧辩在攻建康前问萧绎:“平贼之后,嗣君万福,未审何以为礼? ”萧 绎的指示是:“六门之内,自极兵威( 言台城破后,即可放手杀戮) ”【1 们,这是深 可玩味的。 统观萧绎在侯景之乱中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藩 王、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萧绎,拥众逡巡于上游,外托平叛之名,招揽军队,延邀 位望;内怀觊觎之心,首鼠两端;先诛弟侄,后伐莽、卓,即使抛开道义伦理的 评判,我们也会发现,萧绎的确有着深藏不露的政治野心,直到侯景乱中这野心 才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正统史家之评,是深中其的的。侯景之乱中,兵燹四起, 狼烟纷飞。萧绎身为戎帅忙于军务,现存诗文可考见作于此时的很少。唯和王 僧辩从军诗大概作于此时。 第三阶段:承圣元年( 5 5 2 ) 至承圣三年( 5 5 5 ) ,是萧绎在皇位时期,共三 年。这期间萧绎派兵平定僭号称帝的武陵王萧纪及南方的陆纳之叛,基本统一江 南。急于作中兴太平天子的萧绎于承圣二年八月下诏日:“仍以潇湘作乱,庸蜀阻 兵,命将授律,指期克定。今八表清,四郊无垒,宣从青盖之典,言归白水之乡。” ( 梁书本纪) 于是,诏诸军各还镇所,王僧辩驻姑孰,陈霸先驻建康( 见 梁 书王僧辩传) 。王、陈二将是在平侯景之乱的战争洗礼中脱颖而出的杰出将领, 所领皆久经战阵的精兵,二将镇所距江陵遥远,若仓促间江陵有急,则回救路遥; 而留在江陵的如胡僧、朱买臣诸人,没什么军事才能,这就使得江陵指挥乏人, 【i 哪司马光瓷治通鉴粱纪承圣元年中华书局1 9 7 5 4 军无悍勇,武备疏松。承圣三年十月萧绎诏王僧辩云:“国家猛将,多在下游,荆 陕之众,悉非劲勇”( 梁书王僧辩传) ,即是其证。这是萧绎的一个致命的战略 失误。齐人耀兵合肥,在东部吸引了梁军的绝对主力;而西魏于瑾趁虚南下,袭 击武备疏松的西部,又在襄阳得到了萧( 萧统之子,萧绎曾杀其兄萧誉) 的应和, 于是江陵的北咽喉襄阳便被于瑾唾手而得。按:襄阳与江陵只有五百里的距离, 势同唇齿。南齐书州郡志:“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 受敌不立故也( 襄阳) 疆蛮带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途直至:跨对 樊、沔,为鄢、郢北门。”可见襄阳地理位置之重要。襄阳一失,江陵北门户大开。 于瑾九月发兵南下,十月占领襄阳,随即围江陵,十一月破江陵,杀萧绎,进兵 得胜之神速,令人翘舌。梁军在平定侯景之乱后,将有王、陈,兵经战阵,各地 勤王之师数量甚多,若萧绎战略得当,别太早地梦想作太平天子,而是稍重江陵 之军事防御,也不会败得如此之速,至少尚可拼死一战。萧绎在被围困时曾裂帛 书与王僧辩日:“吾忍死待公,可以至矣”“,“忍死待公”是自致其祸、亲受其 害的告白。 萧绎即位之后,文化活动上,除御讲经义之外( 梁书本纪载绎御讲老 子) ,文如与武陵王书( 5 5 3 ) 、诗如幽逼诗四首( 5 5 5 ) 可考外,重要的 文化活动便是著 金楼子。另外,南史侯景传载建康城破后,王僧辩收图书 八万卷归江陵,隋书牛弘传谓萧绎“遣将破侯景,收文德殿及公私书籍七万 余卷,悉送荆州。”可见收图籍是承萧绎之命而行。然而,所收图籍却在江陵亡陷 时被萧绎付之一炬,十四万,人类文化之结晶即灰飞烟灭,似此之文化浩劫令人 喟叹! 而面对卷轴焚烟,萧绎却有堂而皇之的解释:“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 之”“”,并慨叹:“文武之道,今夜穷矣。”悲夫1 1 2 萧绎研究综述 1 2 1 关于萧绎其人的评述 萧绎其人,思想兼儒、释、道及农、法诸家,人格集政客、学者、文人于一 体,晚年又登上权力之极峰,对此要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不太容易,因此,有关 李延寿南史元帝纪中华书局2 0 0 3 【l 此说从资治通鉴 u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 9 7 5 萧绎其人的评述,基本上都是论其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没有全面的评述,殊为遗 憾。本文就所见到的材料,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关于萧绎人格的评价。 萧绎在侯景之乱中的态度和作为,几成众矢之的。梁书元帝纪史臣论日: “( 元帝) 虚张外援,事异勤王,在于行师,曾非百舍。”南史元帝纪史臣论 日:“( 元帝) 属君亲之难,居连率之长,不能抚剑尝胆,枕戈泣血,躬先士卒, 致命前驱。遂乃拥众逡巡,内怀望,坐观国变,以为身幸。不急莽、卓之诛,先 行昆弟之戮。”这两则批评是相当尖锐的。萧绎在侯景之乱起、萧衍、萧纲身陷敌 窟的情况下,拥强兵于江陵,名为勤王之师,实居观望之心,建康城很快被攻破, 萧衍、萧纲很快被杀;萧绎诛杀诸昆弟,平定侯景之乱,登上皇位,所以李延寿 评为“坐观国变,以为身幸。”这种评价,是正统史家的代表观点,为以后评者多 所沿袭。张淳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梁元帝集日:“( 元帝) 乃纵兵六门, 参夷流血,同室之斗,甚于寇仇,外为可怜之言,内无急难之痛荆南定跸, 强虏叩城,地非王气,自速其灭”,所指亦是萧绎在侯景之乱中的表演。王夫之读 通鉴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等持论与此亦差似。当代人陈伉、张恩科在金 言中对萧绎生平经历、思想和人格也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于萧绎人格评价的另一方面,是对其多疑而褊狭的性格的批评。梁书 本纪史臣评日:“而懔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无术,履冰弗惧,故凤阙伺晨之功, 火无内照之美”,直接批评其为。懔性猜忌”。南史本纪史臣评日:“又沉猜忍 酷,多行无礼,骋智辩饰非肆忿戾以害物”,评价亦同。后人如许、张淳等亦同。 ( 二) 对其文格、文论的评价。一 萧绎是宫体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其文论影响亦较大,因而对其文格、文论的 评述文字亦相对较多。萧绎文名,当时己著,萧纲称其为“文章未坠,必有英绝, 领袖之者,非弟( 萧绎) 而谁? ”( 与湘东王书) 然后世评论对其诗文多抑之, 如南史本纪史臣论日:“其笃志艺文,采浮华而弃忠信有仲尼之学,有公 旦之才,适足以益其骄矜”,对萧绎的文风评为“浮华”。更严厉的是隋书文学 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 徐陵、庾信分道扬镶。”这种苛评几乎成了唐以后对萧绎文格的定评,即定格为宫 体、夸饰之风。后来如四库提要、张溥、李慈铭等,亦批评为骈俪、淫靡等。 当然,也有间或拔高的,如陈何之元梁典总论:“世祖( 绎) 聪明特达,才艺 兼美,诗笔之丽,罕与为匹”,清郑玄抚 玉台新咏跋( 嘉靖十九年刻本) 评萧 绎诗风日:“湘东纤弱整媚,势亦悠然,譬之妖姬鹤舞,尚整轻罗,丽芷风瓢,尤 6 彰逸态,尔承家誉,允矣克矣”,评语褒贬参半。近现代以来全面评价萧绎诗风的 不多,且多是在谈宫体作家及其文风时附带论及萧绎及其诗风,如曹道衡、沈玉 成南北朝文学史有关章节;有些文章,如林女超一代烟尘帝王笔讨论萧 绎诗歌创作与宫体诗之间的关系,对萧绎诗歌创作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以数字统计来讨论萧绎诗歌创作与宫体之关系,认 为萧绎与萧纲的宫体诗创作尚有定距离,刘晟萧绎金楼子立言主旨辨正亦 主此说;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则基本上把萧绎、萧纲并同论述,认为其诗 风放荡绮靡。这些又涉及萧绎文论的评价。 关于萧绎文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近现代开始的。大体而言,学界对萧绎文 论的看法有三种:( 1 ) 萧绎与其兄萧统、萧纲同属形式主义文论,代表如郭绍虞中 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2 ) 萧绎和萧统都。兼重华实”,因而与萧纲不同;( 3 ) 萧 绎与萧统接近而与萧纲对立,“萧统之论,较为典正,持文质彬彬之说。萧纲、萧 绎,则衍谢、沈约之余波,创为放荡纷披之说,与乃兄迥别矣。”之所以有如此 之分歧,关键是对金楼子立言中发表的“至于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弥 漫,唇吻道会,神灵摇荡”的解读,对这一论点提出的前提与文本的解读上都存 在分歧,所以结论不同。对此,本文将在正文中论述。 ( 三) 对其焚毁文化典籍的批评。 南史本纪载:“( 绎) 乃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通鉴梁纪载:承 圣三年十一月甲寅“帝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两史所 记卷数略有不同,但焚毁数量之大,骇人听闻。史书历载之,反映出著者对此举 的愤愤心态。庾信 哀江南赋序云:“炽火兮焚旗,贞风兮害。乃使玉轴扬灰, 龙文折柱”,对此举可谓痛心疾首。隋书牛弘传称之为秦始皇以来的图书“五 厄”之一。南史侯景传载:“先是,简文梦有人画作秦始皇,云此人复焚书, 至是而验。”将萧绎焚书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相提并论,亦反映出著者的贬抑态度。 王夫之读通鉴论对此亦作了严厉的批评。要之,对此焚书之举的批判已成为 古来皆一的定评,所以近现代学人对此也多只作载录而不置评价,如吕思勉读 史札记丙帙“梁末被焚书籍”条即如此。 ( 四) 对萧绎败亡之因的探讨、评述。 萧绎败亡之因是复杂的,以往论者多是从萧绎自身去寻找原因。梁书本 纪史臣评日:“以世祖之神睿特达,留情政道,不怵邪说,徙跸金陵,左邻强寇, 将何以作。是以天未悔祸,荡覆斯生,悲夫! ”此论归结萧绎败亡之因为:( 1 ) 不留 情政道;( 2 ) 怵于邪说,不徙都金陵而定都江陵;( 3 ) 强寇近迫。南史本纪史臣论 7 基本同此,只是又加上了一条:“有仲尼之学,有公旦之才,适足以益其骄矜,增 其祸患,何补金陵之覆没,何救江陵之灭亡哉! ”意即萧绎才学出众,然正是其才 华横溢才使他因之骄矜而沉溺其中,以致灭亡。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对萧绎的评 价与此略同,可注意的是:“( 绎) 信强寇之言,袭褊心于怀楚,蓍屏宗支,自为 仇寇”,“信强寇之言”即萧绎听信于西魏不可靠的盟约,这是比较尖锐的。清王 夫之探讨萧绎败亡之因与其读书之关系;认为萧绎之广博读书,只是“得纤曲而 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读通鉴论卷十七) ,这与南史本纪之。适足以 益其骄矜”可互相补充。以上四家之评论,都是从萧绎自身去寻找原因;下面的 徐陵等人则是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去探讨。庾信哀江南赋序云:“将非江表王 气,终于三百年乎? ”庾信认为萧绎败亡乃王气终结所致,虽属唯心主义,却是 从萧绎身外去寻找原因,与徐陵与齐仆射杨遵彦书中“天道穷剥,钟乱本朝” 及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所言“计数之失”的观点差似,“王气”、“天道”、“计数” 均是唯心史观里历史命运的主宰者。古人之论述,大体不出以上范围。而今人, 对萧绎败亡之因很少言及,笔者所见,唯陈伉、张恩科在金言及钟仕伦萧 绎思想体系论谈及,钟文称:“当他欲树立名节,为国尽忠之时却因身世而被冷 落;当他不欲立功立德而想追求立言追求不朽之时,时代又将他推上摇摇欲坠的 政治舞台而最终以悲剧告终,送走了萧梁升平之世,落得个因江陵败亡和焚毁古 籍而获的千古骂名。” 1 2 2 关于金楼子的评述 萧绎在金楼子序中说:“由是年在志学,躬自搜纂,以为一家之言 今纂开辟以来至乎耳目所接,即以先生为号,日金楼子。”可见金楼子之 著,是萧绎的宿愿,也表明金楼子是他立一家之言的著作,命名为“子”,表 明他敢以此书并列先贤的自信。然而,即使这样一部书,也在历史的风尘中尘封、 残佚了漫长的时间,倍受冷落,有关金楼予的研究专著几近于无,研究论文 亦寥寥可数。这里将寥落的 金楼子研究历史与现状略作评述,分如下几方面: ( 一) 金楼子的写作时间。关于金楼子的写作时间,二十世纪以前大 致有两种看法:一认为作于萧绎为湘东王时期。清钱侗补注崇文总目时在“梁 湘东王绎撰”后下按语日:“元帝为湘东王时白号金楼子,是书成于其时,故 以命名。诸家书目竟题为帝撰,失其实矣。宋志题湘东王撰,是也,今从之。” 可见,宋志、钱侗均认为金楼予成书于萧绎为湘东王时,陈振孙直斋书 8 录解题亦同之。二认为作于萧绎为帝时,这是占大多数的看法。新、旧唐书、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后来的多数书目类著作均题为“梁 元帝撰”。当然,题为“梁元帝撰”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该书作于萧绎为湘东王时, 因为梁元帝与梁湘东王本是同一个人;但题为“梁湘东王撰”则肯定意味着作于 萧绎为湘东王时,因为这种题记明显暗含着时间界定。以上两种观点是古人的看 法。近现代以来,对金楼予的创作时间进行研究或编年的惟有两家:一刘汝 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刘氏系之于承圣二年( 5 5 2 ) 条下,并云:“梁主撰金 楼子。梁主喜撰述,以是年成金楼子十卷。”刘氏系年较确,但不见其根据, 殊为遗憾。二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认为,该书系于梁武帝普 通三年(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