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宋代蒙学教育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宋代蒙学教育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宋代蒙学教育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宋代蒙学教育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宋代蒙学教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宋代蒙学教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宋代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对促进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宋代的蒙学教育不仅 对推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 它所积累下来的许多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今天的语文基础教 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财富。本文就是以宋代蒙学作 为研究点,按照宋代蒙学教材宋代蒙学教育家宋代蒙学教学 法宋代蒙学发展的原因宋代蒙学的当代启示这一逻辑顺序, 通过对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的阅读整理,再运用历史比 较研究法加以系统地分析研究,进而总结出宋代蒙学对当代语文基础 教育的以下启示: 一、张扬人文, 二、易学便教, 三、注重能力, 四、家校结合, 五、与时俱进, 教育目标多元化 教材编写多样化 加强学法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 提高教师素养 关键词:宋代蒙学教育当代启示 a b s t r a c t s s o n gd y n a s t y i sa v e r ys p e c i a la n d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 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e d u c a t i o n i th a sav i t a li n f l u e n c eo n i m p r o v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e d u c a t i o n t h ee d u c a t i o ni s s o n gd y n a s t yg a v eap o s i t i v ei m p e t u s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o l i t i c s , e c o n o m y a n dc u l t u r ei nt h ed y n a s t y t h er i c ha n dv a l u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t h a t h a sb e e na c c u m u l a t e df r o mt h ee d u c a t i o na l s oo f f e r sa b o u n dr e s o u r c e st o t h er e f o r m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o u rc u r r e n tc h i n e s e e l e m e n t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e d u c a t i o ni n s o n gd y n a s t yi sj u s tt h et o p i co ft h e t h e s i sf o r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i sw r i t t e ni no r d e ro ft h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o f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e d u c a t i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i s e d u c a t i o n i s t si nt h ep e r i o d ,t h e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t h e c a u s e so fi t s d e c a m p m e n t a n dt h ec e m e n t i n s p i r a t i o n s a r ef r o mt h e e d u c a t i o n f r o ma g r e a tm a n yh i s t o r y d o c u m e n t sa n da s y s t e m a t i c a n a l y s i sb yc o m p a r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t h ed o c u m e n t sic o n c l u d es o m ek e y p o i n t sa b o u tt h ei n s p i r a t i o n st h a ta r ed r a w nf r o m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ot h ec u r r e n tc h i n e s e e l e m e n t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1 c a r r yf o r w a r dt h es p i r i to f t h eh u m a n i t i e s d i v e r s i f yt h et e a c h i n gg o a l s 2 m a k e l e a r n i n g a n d t e a c h i n g c o n v e n i e n ta n de a s y b ev a r i e di nd e s i g n i n ga n d e d i t i n gt e x t b o o k s 3 p a y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a b i l i t y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 si nl e a n i n g 4 l i n kt h es c h o o la n df a m i l i e s c o m m u n i c a t et h el i r ei ns c h o o la n dt h el i f eo u to fs c h 0 0 1 5i m p r o v ew i t ht h et i m e s g o i n g o n e n h a n c et h e q u a l i t yo f t e a c h e r s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e d u c a t i o n ,a n dc u r r e n t i n s p i r a t i o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鸳羔函 日 期:2 丝竺:堇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群羔豳 日 期:五碰。l : 一、学术背景和选题依据 ( - - ) 论题界定 1 上- - j - 日i j舌 学教育。虱碉吊。耖 开蒙。”有 人把蒙学定义为:“所谓蒙学是指在新式教育体制没有确立,新式教学机构如幼儿园和小学没 有开设之前的年代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而蒙学读物则是指专供儿童启蒙教育的 教材或辅助读物。”也有人认为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蒙学,指对八岁到十五岁的少 儿进行的启蒙教育活动,或对这些少儿进行启蒙教育活动的地方( 即学校) ,也叫蒙馆:广义的 蒙学,则包括蒙馆和蒙馆中所用的教材( 包括课外读物) 、学则学规以及古代学者研究、指导 蒙学的理论著作三部分。更有简单定义为“古代8 一1 5 岁的儿童教育称蒙养教育”。辞海 则定义为:。蒙学,亦称蒙馆,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 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 等,没有固定的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因此说,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 是特指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从实际情况看,它大致是指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 种启蒙教育形式,相当于普通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但比一股小学教育含义更为广泛,也包括 一般幼童入学之前和学校之外,通过各种形式所受到的启蒙教育。而蒙学教育是指在乡校、 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那部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文化、道德 启蒙教育,它包括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我们常说的蒙学 读物,就是为实旖上面所说的这种教学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为蒙书、蒙养书、古代 儿童读物、蒙学教材、启蒙教材、蒙童读本,各种名称虽有细微的差别,但所指大体一致。 本文就拟使用内涵较为宽泛的蒙学、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这几个概念。 ( 二) 选题依据: 中华民族历来是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数千年来,不仅产生了相当发达的教育事业,积累了 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的先祖们创造过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教育传统。在璀璨夺目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古代教育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面传统 蒙学则是古代教育中意义不同寻常的重头戏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传统蒙学中科学的、合理的 成分,对于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基础语文教育,应该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古代教育客观上以 语文教育为主。当我们回望古代教育这条漫漫长路,审视古代蒙学这一独特领域时,我们会发 现有一个朝代的蒙学独具特色,充满了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在蒙学发展史上闪烁着亮丽的光 彩,那就是宋代蒙学。 宋是汉族在中原和南方建立的一个王朝。从9 6 0 到1 1 2 7 年,建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从1 1 2 7 到1 2 7 9 年,因迁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 ,史称南宋。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 大融合时期,先后有辽、西夏、金以及大理、回鹘、吐蕃等与宋对峙,这就使得中原文化在更 广阔的地域里和更多的民族间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文化的融汇 使中华文明更加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因此作为宋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学也有了 空前的发展,甚至可以说蒙学教育在宋代己发展到了顶峰时期,无论是各类蒙学教材的兴盛, 还是蒙学教育体制都达到了成熟期,后代也有所发展,但基本是在宋代蒙学教育体系的基础 上的修修补补而已,没有大的突破。因此研究宋代蒙学对于研究传统语文教育以及发展我们 现代语文教育都有一定的价值。 翻开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我们会发现,宋代的文人才子群星荟萃,宋代词文灿烂辉煌, 世代流传,宋代文学为整个中国文学史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当我们的孩子,当我们自己 充满兴味地背诵,玩味一首首宋词、一篇篇宋文时当我们在探索教改的路上困惑徘徊时,我 们是否可以回眸一顾,从前人走过的道路上获得借鉴和经验? 宋代文化如此发达,宋代文学尤 其诗词、散文如此辉煌,宋代才子,尤其诗人词人散文学家如此众多,难道都是偶然的? 这些 文人才子都是天生的奇才? 宋代人特别聪明吗? 事实不然。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任何事物都 不是突然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各有它的来踪去迹。”那些令人瞩目的文人才子们,难道会没 有受过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础教育? 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伟人的文化成就、文学成就都是从儿 童时期的积累、训练开始的。从这个客观的事实,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宋代应该有过良好的 基础教育蒙学教育的。那么,它成功的奥秘何在? 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人们总是指 责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积弊太深,指责我们的语文教育从敦材到教法,从训练到考试都存在 着许多问题,我们想过没有,一直被人们称为“封建文人进身仕途的工具”的宋代蒙学教育, 为什么却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当然不是为了培养文人才子,但我们绝不 反对文人才子的成批涌现。倘若当今的青年中,文人泉涌。才子辈出,我们的语文教育便再也 不会被指责为“积弊”太深了! 正如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说的:“蒙学和作为其主体内容的蒙学读物,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个时代,为什么而教学,教或学些什么以及怎样教学往往是 这一时代性格和气质的典型体现。通过蒙学这扇窗口,我们就能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了解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在产生或流传于某个时代的蒙学读物中,往往潜藏着这个时代的 文化秘密。”因此作为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的蒙学,尤其是宋代蒙学,就有了需 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理由。宋代蒙学继唐代蒙学教育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宋到元,基本上 形成了,一套蒙学体系,产生了大批新的蒙书。这套体系和教材,成为此后蒙学的基础。宋元以 下,可以说只有较小的发展和补充,再没有很大的变动。而这一体系又基本上在宋代完成。因 此上也可以说,宋代是蒙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就是通过对宋代蒙学发展作初步的探讨、 研究,希望能为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添一块瓦,更希望能为当代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尽微薄 之力。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及本选题的价值)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前几年,文化圈内曾掀起过对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研究热潮,出现了小小的“蒙学热”, 但要么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框架研究,要么是出版蒙学读物的汇编及注本,理论研究专著则 较少。 笔者搜集到的论著主要有: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附蒙学书目)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6 2 年。 2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 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 4 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 5 炅思干中国封建蒙学文化述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 6 颜维才,黎邦元蒙学注释,陈霞材修订,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7 夏初,惠玲校释蒙学十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8 徐梓中国传统启蒙教材概观,徐梓,王雪梅编注蒙学便读和蒙学歌诗卷首, 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 9 徐梓中国传统蒙学述评,徐梓,王雪梅编注蒙学须知卷首,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 l o 徐梓“蒙学热”透视,中国古籍与文化,1 9 9 2 年3 期。 另外有十几篇散见于各种期刊的文章,分别对整个古代蒙学读物或某一种乃至某几种蒙 学读物进行研究。 关于断代蒙学研究的文章也有几篇,分别是: 1 熊承涤明代的蒙学教材,课程教材教法1 9 9 1 年,第1 1 期。 2 徐梓元代的蒙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3 年“文学论考”专刊。 3 王阳安宋元的蒙学新编语文教材述评,山东教育科研1 9 9 4 年第4 期。 其他可能还有,但本文未搜集到。 很为遗憾的是,把宋代蒙学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来进行整体研究的著作或文章我还没有查 阅到。文学领域内关于宋代文学繁荣原因的研究和论述颇丰,并且分别从政治、文化、思想、 经济等诸多方面综合进行了考察,但我却未曾查阅到论及宋代蒙学作为蒙学发展鼎盛阶段, 它的成功因素何在的文章。有人说得好:“世上没有无过程的结果”。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宋 代辉煌的教育成果,却不见它的过程。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上我们不懈的探 索和研究,去揭示那历史发展过程,让那一阶段成功的教育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寻找历 史的根基,让那些失败的教训能为我们的教育敲响警钟。 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6 2 年) 中说:“因为传统 的语文教育是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必须对蒙学的一般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才能 3 比较确切地了解语文教育这个方面的特点和问题。”。而在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 湖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 ,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 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 等书中,则用专章介绍宋代蒙 学读物,可见宋代蒙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二) 选题的价值 宋代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文章与文学的启蒙教育体系,开创性地 编撰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阅读与识字修身相结合的优秀蒙学读物,产生了一大批优 秀的教育家,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倡导发展了自学、吟诵等优秀传 统语文教学经验。传统语文教育到了元之后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才越来越僵化,不重视文学 教育和知识教育,逐渐脱离语言实际与应用实际,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的。但宋代蒙学教育有 其独特的特点及其成功经验对当今基础语文教育及其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很有启发意义。 本文打算从历史的角度对宋代蒙学教材作法,教育家,兴盛原因,它对前代成果的继承和 对当代教育的影响等方面作一初步的整理、探索与研究,针对当今基础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 端,对当今基础语文教材的建设和教法的改革作一些思考。 三、研究方法难点 ( 一) 研究方法: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是: 1 、文献资料研究法。在浏览各种蒙学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重点精读宋代蒙学论著以及有 关宋代教育的古籍文献。 2 、社会访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思考、采访一些学生及资深的教师,了解他们对 于当今的基础语文教育及其教材的认识。 3 、历史比较法 ( 二) 难点: 探求蒙学的发展情况,有困难,主要是文献材料不多,前人关于蒙学的记载较少,至于对 蒙学和蒙书进行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整理,这种工作前人做得更少。今人的研究较之其它 领域相对较少,而且专著不多,一些文章仅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前人、今人提供的资料如此 之少,而可供借阅到手的又少了一半,加之个人的见闻和学识浅陋,因此,对于宋代蒙学这项 整理探索工作,材料的取得就成为一大难题,只能是一个粗浅的尝试了。 d 第一章导论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蒙学教育在殷、周时期已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秦汉以后愈加盛行和完善起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学教育, 所阻它多以私学的形式出现。而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蒙学读物,相传是周宣王时的一部学 书史籀篇,用大篆写成,现已亡佚。自史籀篇之后,我国的蒙学教育及其教材的编 撰大至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第一节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初期,以识字为主要功能。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官办的正式“小学”,西周还有了乡学,分别接受奴隶 主和平民的子弟读书,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此时,蒙学读本唯西周有蒙童读本记载,即史 籀篇,但已亡佚,无法知其梗概,但由李斯仓颉篇可以推测,史籀篇大概是按意义 闻的关系编排而成,四字为句,二句为韵,以便学童习诵。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民间也开始出现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没落 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段后裔的启蒙教育,主要靠“保傅”( 古时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官 员) ,而小民后裔,主要接受家庭的启蒙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限制学术和言论自由,实行文化专制主 义,既废官学,又禁私学,但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政策,实行“书 同文字,经纬天下”,重视学书的编写,出现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编写的仓颉,爱 历、博学三本字书。这些识字课本四字一句。两旬一韵,但使用时期不长。到了汉代, 主要由私学和家学承担了对学童的蒙养教育,被称作书馆,教师称为“书师”,而且规模也 较大,肄业学童多达“百人之上”。汉代蒙学教育,十分强调学童的识字能力,又对秦的字 书进行了改编,将三种字书综合为一本,称为仓颉篇o ,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学书。 汉代还有其它蒙学读物大量涌现,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杨雄的训纂篇,班固的十 三章,贾鲂的滂喜篇,李长的元尚篇,史游的急就篇( 又称急就章等字书) 而以史游的急就篇影响为深远。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也主要由家学和私学承担。这期间的蒙学教育,大致可 分为两类,一是以“书馆”为主要形式的集中识字教育,一类是以“乡塾”为主要形式的初 步读经书教育。这时期的蒙学读本,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识字读本二是读文读本。蒙 学识字教育,基本上沿用西汉时期的教材,不过南北朝粱武帝大同年间,又出现了新的识字 读本,即由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该书一问世,便广泛流传。与西汉字书急就篇并 。现原书已失佚,只在王国维的流沙坠简中收载有散存的四简,用汉代隶书写成。 5 行。成为主要的启蒙识字读本( 具体内容,后面详述) 。读文读本主要是读一般经书,具体 内容史书记载不尽相同,其中以论语、尚书、孝经等为代表,教学方法基本上也是 继承前后,稍有变化。总之,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重视经学教育,蒙学便出现了 初读经书的教育环节,使得蒙学教育明显地形成了识字教育和读书教育两个阶段。读经教育, 以及文言型书面语言与口语型书面语言的分离,使得蒙学语文教育向着文言型书面语言教育 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转折和发展时期,知书达理,读书为文的功能显 著增强。隋唐五代,蒙学教育任务主要由私学和家学承担。在此期间,国家对私学采取宽容 政策,而且人们渴求文化素养的提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科举考试不问学历,注 重实际水平;校址和教师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颇多灵活性、适应性。因而促进了蒙学 的发展。 随唐五代蒙学教育,较多沿袭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书馆和乡塾的做法。大致分为村学和乡 学。 村学,即一村之学,相当于前代之书馆。也叫村校、村塾。村学的课程,主要是识字、 写字和算术,偶有读诗。 乡学,指的是以乡里为单位办的学校。它并不同于地方官学,仍属启蒙性质。巩固识字, 并开始读文训练和作文训练。因此,其课程大体上有读文( 包括读诗) ,属对和写字等。 隋唐五代,家学也很盛行。贵门大族有家学贫穷村民有父教,兄教或母教,旧唐书元 稹传中就有“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母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 知诗陆,慈母哀臣,亲为教授。”这说明启蒙教育与前代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普及。家学,一 般地说,主要是进行识字教育,也有初步读文教育。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蒙学读物开始兴盛的时期,一方面充分利用以往的各类读物,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不少新的读物。隋唐五代时期对以前的急就篇、千字文、论语、孝 经以及“五经”等传统读物,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唐代儿童对经书的学习,除了论语、 孝经、“五经”外,还有三苍、尔稚等,汉书等史书也同样是很受重视的蒙学 读物。利用旧有读物进行启蒙教育,五代时也是如此。 唐代新编的蒙学读物主要有初学记、俗务要名林、杂字、杂抄、太公家教、 蒙求、兔园策、女论语等,其中以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影响最大,而 且在这些新编蓑学读物中,有许多富于创新特色,对后来的蒙学读物的编撰产生了极其巨大 的影响。 另外,古代儒家经史也是唐代蒙学读物的重要内容。 6 隋唐五代时期,在蒙学教学方法上,仍继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方法。识字教学的 重点仍然是认读和书写。基本方法是蒙童跟着书师读识字课本,通过熟读和背诵的训练,培 养认读能力。同时利用前代形成的“六书法”进行字形教学,并与书法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 起来。蒙学集中识字教学之后,便进入初步的读文教学,但要求很低。只要求粗知大义,不 求有精深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个别教学,重视i z 授和诵读。 第三节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的继续发展和繁荣时期,以传授伦理道德与知识为主要功 能。一方面蒙学读物大量涌现,而且体裁也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范围在越来越广的同时,分 类撰写的教材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在唐代已出现和普遍使用的各种蒙学读物类型得以在这一 时期持续地繁荣另一方面学者名人编写儿童教材,内涵较深,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这些 人不认为蒙学教材很浅近而不屑于编写,反而在这方面肯花脑筋,肯费精力。宋儒尤其如此, 不少著名的学者都致力于儿童教材的编学,致力于蒙学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蒙学教 育家,他们对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 宋代随着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和文化教育的完善与发展,蒙学教育继唐代的道路又有 了新的发展。从宋到元,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蒙学体系,产生了大批新的蒙书,这一体系和教 材,成为此后蒙学教育的基础。宋元以后,可以说只有较小的发展和补充,再没有很大的变 动。这套体系的大致情况是:第一,识字教育方面,继承了千字文,补充了百家姓 和三字经,成为几乎不可分的一套识字教材“三、百、千”:另一方面,“杂字”得到很 大的发展成为识字教育的另一条路线,与“三、百、千”相辅而行。第二,在封建思想教 育方面,一则用干字文、三字经深入到识字教育中去:再则以程朱理学为依据,产生 了新的教材小学和大批性质相类似的书;此外又运用了弟子职和蒙求的形式, 产生了大批韵语的训诫读物。第三,在蒙求的基础上发展出来更完整的一些知识教育的 教材,如史学提要、名物蒙求等前者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后者有计划地介绍各方 面的知识,包括一点自然知识。第四,产生了重要的初步阅读教材诗歌读本千家诗 和散文故事书书言故事和日记故事第五,在初步识字和初步阅读的教育之上,产 生了一套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教材属对,程式化的作文训练,专作初学教材用的文章选注 和评点本。此外,朱熹和他的门人以及胡瑗等从事教学工作的许多人,很重视蒙学的方法、 步骤问题。他们的一些言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一套蒙学的体制和教学方法。 宋元以下,即明清之际的学校教育,从表面看仍比较发达,但事实上多是有名无实。特别是 随着封建统治走向没落与黑暗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也愈加空疏和腐败( 实际上学校教育已 完全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因此,蒙学的发展也大致不离乎上述的规模。在某些方面也有发 展,产生出一些新的教材:在某些方面,也有过一些并不成功的新的尝试。就识字教学而论, 7 “三、百、千”一直流传使用下来,没有多少改变,中间曾经有过不少人编了些新的千字 文、百家姓、三字经,但是大都通行不广;“杂字”书则有较大的发展,在群众中有越 来越广的影响。封建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仍是沿着宋元以来的道路前进,中间也产生了一 些新的课本。有的流行较广,影响较大例如小儿语、弟子规、鉴略、幼学、龙 文鞭影、昔日贤文等等,到了清末还产生了一些用蒙求形式介绍新知识的蒙书,如时 务蒙求、地球韵言、算学歌略等等。千家诗一直风行,后来并且产生了编法近似 的五言干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也出了一些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诗歌教 材,如小学千家诗等等,属对的训练一直沿用下来。程式化的作文训练发展成为八股文, 跟科举考试完全结合起来。文章选注评点的办法继续采用,陆续出现了不少新的选本。讲基 本的文字,声韵等知识的蒙书和蒙学用的工具书也出了一些。此外还产生了几种总结前人经 验、专谈教学方法的著作,如崔学古的幼训、少学,王筠的教童子法等等。 8 第二章宋代的蒙学读物 宋代的蒙学教材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典故、博物常识、诗歌辞赋等 各有专书。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综合类、伦理类、历史类、诗文类、名物类和工具类等六 类。从语文教学看,则大体可分为识字、读书和作文等三大类。从编写角度看,有沿用前代 和当代新编两类。但总起来看,宋代的蒙养教材除对儿童进行识字、读书和作文等基本训练 外,还传授政治、道德、历史、自然等各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沿用前代的蒙学读物 宋代在新编教材的基础上,也沿用前代有价值的蒙学教材,其中影响较大,记载较详的 有以下几种: 1 、千字文唐末成书,基本内容涉及天文、博物、历史、伦理、教育、生活等各 个方面,全书共2 5 0 句,为四字韵旬,适为千字。自唐以后,历经宋、元、明、清,一直作 为蒙学教材广为流传。不仅在汉民族间流传,而且还有满汉对照本和蒙汉对照本,供满族, 蒙族的儿童学习汉字之用;不仅在国内传播,还有日本的刻本,供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字之 用。作者为梁周兴嗣,它继承了西汉字书急就篇等的编排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 是表达内容丰富,前后条理连贯。开头从“天地玄黄”说起,接着分别说了天地、历史、人 事、修身、读二件、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活动;二是句式整体押韵,语言通畅, 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儿童诵读。所选一千字,都是古书上的常用字,没有生僻字,基本不 重复i 从文言型的书面语言角度看,多数句子是普通的结构。总之,字、词、句都属于当时 书面语言常用的范围。 2 ,太公家教是格言谚语类蒙书中现存最早的。它是中唐到北宋初年最盛行的童 蒙课本,宋以后还连续不断地被中国北部和东部的少数民族所使用。因首句“太公未遇,钓 鱼渭水”而得名。全书内容除少数例外,其余多用四言韵语写成,以训诫的口气,讲些为人 处世之道,其中所辑的大都是一些待人接物、安分守己的格言名论;有的采自民间俗语;有 的则录自儒家经书,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 既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在后世更是流传千古。由于它形式整齐、有韵顺口,读起来颇为上口; 再加上它的内容几乎都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但投合当时大多数人的需要,也很 投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再有他大量吸收了民间流行的俗言谚语,或者是儒家经书中的一些通 俗浅显、平白易懂的语句,人们喜闻乐道,所以,尽管历来文人学者对它都很鄙视,但旧时 此书却流传极广。 3 、蒙求 李瀚( 唐) ,蒙求取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议”意思是 9 说有不明的事情,可就此而决疑,后来众多蒙学读物用“蒙求”命名,除了采用它独特的体 裁之外,也有纯粹利用它这一名义的。 蒙求用四言韵语写成,全书5 9 6 句,共2 3 8 4 字,除篇末四句外,每一句都讲一个 经传故事。它选取经书、史传以及诸子等书中的历史故事、人物轶事,每四句为一主谓句, 讲一人一事,两句为一对,对句之间相互协韵,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全书介绍了上自古史 传说时代,下及隋唐之世大约6 0 0 个历史故事。它取材不求全面系统,而重在人与事的典型 性与教育意义。如“王戎简要,裴楷精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 安高洁,王导忠公。”因此,自中唐至北宋,最为通行。历史学者,对此书多有注释。 4 、咏史诗唐,胡曾”著,胡曾写了一百来首。咏史诗,语言特别通俗,用的是七 言绝句,简短、容易背诵不象别人的咏史诗常用排律、动则几百字。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原 因,胡曾的咏史诗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后来用它作为启蒙教材的越来越多。胡曾的一百 来首咏史诗,涉及的范围很广,多数是写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事迹,往往也会在 诗里发些感慨,此外,还有一些文艺故事之类,虽与历史不无联系,毕竟不同于历史故事。 如: 望夫山 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 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 这本通俗的咏史诗,很快就在社会上传播开了,直至五代和宋代都广泛流传。 第二节宋代新编的蒙学读物 第一类、识字教学的课本 ( - - 字经相传于南宋王应麟撰,全书共3 5 6 句。清王相训诂本三字经共1 1 2 2 字,除去重复的字,实际容纳5 1 0 个单字。每三字为一句,韵律自然,内容广泛是我国古 代流传最广的识字课本之一。 从内容上看,三字经是综合性教材,内容大至可分五部分:第一:说“教”和“学” 的重要性。其中有些成为多年传诵的格言,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第二: 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如“亲师友”“孝于亲”等。第三: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 六畜这些基本名物,以及小学、四书、六经等这些当时的基本知识。第四:讲述“自羲农” 开始,直到宋代的历史知识。最后,讲了一大串历史上奋发勤学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 学习,作有用的人。 。据全唐诗的简介,胡曾是湖南邵阳人唐懿宗威通( 8 6 0 8 7 3 ) 间举进士不第,作过从事之类的小 宫,著有宇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 。四部从刊影印的柬钞本有一百五十首;与胡曾自序所说相合。全唐诗、全唐诗语都作百首。 1 0 百家姓宋代,比三字经要早些,全书约四百余字,通行本四百七十二字。全 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为四字韵旬。通篇语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而且 内容贴近生活,有利于人际交往中的的实际应用。因此,它专供识字之用,在社会上广为流 传,很有影响,而且它也开各种“杂字”之先例。 名物蒙求宋方逢辰作,是以唐李瀚的蒙求为范本,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蒙学 读物。全书仅2 7 2 0 字,却向童蒙介绍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事物,内容涉及天文、地 理、人事、鸟兽、草木、衣食、建筑、器具等,几乎包举百科。该书虽蛆“名物”名之,却 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把识字、认识事物、传授知识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本与知识 教育结合的较好的识字读本。从语文教学看,其主要价值在于识字多。在读过“三、百、干” 之后接读此书,至少可以认识5 0 0 个生字。通读此书,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体悟 到不少做人的道理,学到的字、词又很实用,所以很受时入重视。与三字经、百家姓 一样,曾广泛用作儿童启蒙教材。 性理字训宋程端蒙撰,共三十条,四百二十八字。此书形式类似词典,内容是从 “四书”和朱熹四书集注中提出命、性、心、情、才、志等三十个范畴,加以通俗疏解, 作为青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的启蒙教材。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论,包括命、 性、心、情等。说明性根源于天理,心是一身的主宰等。第二部分讲认识论,包括明性和修 身两项内容。第三部分讲宇宙观,包括天理、人欲、义、利、善、恶等范畴。元代程端礼读 书分年日程中规定,儿童在八岁入学之前就要先读这本书。字训以简短的文字,整齐 的韵语,易于记诵。 柬有人续编和改编了干字文( 认为千字文字少,不够用,需要增广补充) : ( i ) 续千文宋侍其玮。有荫园秘录初刻本,云自在龛丛书本,清抄本。卷 首有宋绍兴戊午( 1 1 3 8 ) 葛胜仲序,未乾道乙酉( 1 1 6 5 ) 跋,文句古奥。开头几句是:混沌 初开,乾坤刚柔,震兑巽坎,角亢奎娄。( 2 ) 重续千文也称三续干文宋葛刚正编, 自注,有海源阁丛书本,清影宋抄本。卷首淳祜戊申( 1 2 4 8 ) 自序。也较古奥,少数句 子还晓畅易读。如:膑涓谲诈,靖劫雄骁。祖逊誓楫,费稀赠刀。 名贤集作者不详,内容推断当为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所辑。该书是根据历代名人贤 士的善行嘉言和流传予民间的谚语提炼而成。全书由t 8 8 2 字编缀成3 8 4 句对偶式的格言警 句,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许多句子富有哲理,耐人 寻味,给人启迪。例如:“得荣思辱,居安思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在形 式上通篇对仗、押韵,或四言五言,或六言七言,读之琅琅上口,极便背诵记忆。 四言杂字作者姓名史书上无从考证。宋史夏国传称:“( 李元吴) 教国人纪 事用蒂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可见,回言杂字一书宋朝时不 仅在汉族聚居地区而且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杂字类教材不易确定成书 、( 1 0 2 2 - - 1 1 0 4 ) 侍其复姓,字怠器,长州人,北宋仁宗皇精元年进士,官朝散大夫,知池州军事。 n 年代作者。从内容来看,都属于综合性读物,结合识字介绍各种日用知识。五言杂字结 尾说:“几句俗言语休当戏言观。专心记此字,落笔不犯难。”。这道出了杂字一类书 的主要目的是认字。书中“杂字”切合日常需要,熟读背诵之后,遇到要用的字便背诵而得, 再查书就能模写。这类书不但可用作教材,而且可起到字典的一些作用,很适合一般农人、 手工业者、商人的实际需要,因而是民间学塾的重要识字教材。 以上诸种教材的主要价值在于识字集中,仅读:“三、百、千”即可认识1 4 9 6 个汉字。 第二类、诗文教学的课本 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笠翁对韵等最为著 名。这类溧本的出现,与科举考试对蒙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自隋唐实行科举以来,他 们作为学诗作文的范本在蒙学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于家诗旧署谢枋得叠山选,到底是谁编的。不能确定,这本涛是根据宋刘克庄编 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简称千家诗选) 增删而成的。千家诗选二十二卷, 所收都是近体诗,后出的千家诗上集七言绝句八十余首,下集七言律诗四十余首。刻本 很多,后来通行的版本为王相注本。所选诗按季节顺序编排,多是浅近易懂的名家作品。由 于唐代以来,在科举考试中要考试诗篇,同时学习诗歌以陶冶儿童的心灵,因此儿童入学要 学习诗歌。这本诗限于律诗和绝句,便于儿童理解和背诵,所以作为蒙学教材流传很广,影 响很大。 书言故事宋胡继宗编,倪灿宋史艺文志补著录,现存明刊本和清初刊本。 按天文、时令、地理等分类,先举出典故或成语,有的直接指出出处,征引原文;有的叙述 几句,不引原文;也有的先加解释,后引原文。引原文的有时稍加修改、删节,并加注释, 使之比较易瞳。如:【吠日1 罕见而惊日“吠日”( 韩文) 蜀中少日( 盖为山高,日难出而易 没也) 。每日出,则群犬吠之。书言故事属于名物掌故类书刊,是为儿童编写的故事书中 最早出现的一类,以介绍常用的典故,成语中所包含的故事出处为主。不论哪种版本,大都 有插图,有的并且相当精美,很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理解故事的内容。 神童诗相传出自于北宋末“神童”汪珠之手。全书共有3 4 首诗,但不完全由汪 珠所作。神童诗所集录的诗,旨为五言绝句。其格律工整、严谨、音韵和谐上口,文字 浅显易撞,极适宜学童吟诵。它之所以广为流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神童诗虽仅3 4 首,但内容却较为丰富,反映的思想也较为复杂。作为以诗歌形式 进行思想、知识教育和语言训练的读本,此书在编排上,是按内容分类的。其中,以“劝学” 诗为摄多其他如关于科举、四季闲适等内容的也不少。通过这些诗的教学,不仅能使儿童 学到优美的诗歌语言,而且也进行了思想、知识教育。特别是其中提倡学童刻苦读书,博学 通览,积极向上的诗句,如“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等,对学童具有积极影响。 宋元蒙学不仅重视学诗,而且重视作对。属对,宋元时期已成为- - 1 7 基础课程。蒙学广 。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4 2 6 页。 1 2 泛使用的教材称对类。这种读本由于不署撰人名氏,因而作者无从查考。对类不仅编 列了许多属对的材料。而且还详细地讲述了属对的方法。它是此期编出的指导属对的读本中 最基本的一种。此外,还有一些学习训练属对读物。如宋代真德秀对偶启蒙、曾子戟曾 神童对属,韦稔应用语对等j 除上述经书、故事类教材之外,宋蒙学语文教学中,还多多少少地选用一些文选性质的 读本。如宋真德秀文章正宗,谢枋得文章轨范,吕祖谦古文关键和东莱博议 等( 这些包括古文和时文的文选类读本,其程度早已超过启蒙阶段的水平。虽然在有些蒙学 中选用过,但流行并不普遍) 。 东莱博议吕祖谦,又称东莱左氏博议。蒙学课本,2 5 卷,1 6 8 篇。但通行本 只有8 6 篇。四库全书总目作评注东莱左氏博议,与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合 为吕氏左传研究三书。是作者在进行蒙学语文教学时所写的范文讲义,是当时最流行的古文 教材。成书于宋孝宗乾道四年( 1 1 6 8 ) ,门人张成招为之作注,是学塾中广泛流行的教材, 至清末,仍为中高年级读文和作文的范本。这本书以左传的历史题材为根据,选择事例, 突破一点,层层展开议论,言之成理,立意新奇。对这本书的评议,有高有低。也有人认为 它宣扬了封建正统观念,无可取,但它毕竟流传甚广,流传的时间也相当长,对语文教学曾 经起过某些指导作用。有人认为:春秋、左传、东莱博议三书联成一块就成为当时 读史和学文的脊梁,但它不能与左传相提并论。 第三类、历史教学课本 宋代开始出现了以奔绍历史知识为主的蒙求学。从宋到清,这类书出了很多种,在传播 历史知识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历史蒙求在当时很有影响,这些教材往往通过传授历史知 识向儿童灌输封建正统思想、忠君思想以及古代爱国主义思想,有文字可考的有影响的有 下列几种: 史学提要宋黄继善。编。这是最早的一本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的蒙书,对后来的 蒙节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它的句子。这本书,一般地说,介绍历史知识能够作 到简明扼要。从历史见解方面看,在古代的历史书之中,偏见还不算太深,有某些比较通达 的看法,比如,讲到武则天的地方,并没有像别的占代文人那样骂她,而是肯定她。另外, 讲史实,不只注意帝王兴替,改朝换代那些事,也还注意文化方面,比如,讲唐代的一段就 提到李自、杜甫、韩愈、柳宗元,这应该是本书可取的地方。 十七史蒙求作者王令( 逢原) ,这本蒙学历史教材,流行较广,使用的时间也较 妊。该书刊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 1 0 1 ) 。王献可在序言中说,王会“富学识博,十七 史书莫不通究。其间圣君、贤相、忠臣、义士、文人、武夫、孝子、烈妇功业事实,以类版 集,参为对偶,联以音韵,分为十六卷目,日十七史蒙求,以资记诵讨论”。作者王令死得 较早,此书不传。王献可得其遗稿,谓“难以自秘,当与学者共之”。于是该书得以刊印传世。 。字成性盱江人。事迹待考。 纯正蒙求宋束元初胡炳文。撰,采用蒙求的方式,但是只讲有关的“进德修 身一的掌故。全书也就按“师儒之教”、“父母之教”、“勤学之功”、“父子之伦”、“君臣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