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问》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问》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问》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问》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大学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大学作为儒学经典,对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 说,阳明一生都是在对大学进行解悟与体证。王阳明早年深受程朱理学的 影响,非常重视大学的“格物”问题。经龙场悟道之后,大悟圣门“格物 致知”之旨,从此开始探寻与朱子学说完全不同的哲学进向。晚年思想更为成 熟,提出了致良知宗旨,并把“万物一体 概念与其“良知”说结合起来诠释 大学,于是便有了大学问的问世。 本文主要以大学问为切入点,首先了解其成书的具体过程;其次详细阐 述大学问的主要思想;最后与朱熹大学章旬进行对比,探讨二人对大 学解释的差异。 关键词:明德;亲民;格物;致知;良知;致良知 i i a b s t r a c t a sm ec o l l f l l c i a i lc l a s s i c s ,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h a v e h a da c o n s i d e r a b l ei m p a c t o nt l l ef - 0 n n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a n gy a n g m i n g st h o u g h t w ec a ns a y t h a t y a n g - m i n gw a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p r o v i n gi t i na l lh i sl i f e i nt h ee a r l yy e a r s ,w a i l g y a n g m i gw a sd e e p l ya f f e c t e db yt h e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o fz h u x ia n de rc h e n g h ea 抗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i si s s u e ,w h i c hw a sn a m e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t l l i n g si n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a f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d o c t r i n ei nl o n g c h a n g ,h e t h o r o u g h l yu n d e r s t o o dt h ep u r p o s eo f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i n g sa n d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 k n o w l e d g e a n dt h e nh es e tu ph i so w np h i l o s o p h y ,w h i c hw a s d i f f e r e n tw i t hz h u x i i nt h el a t e ry e a r s ,h i st h o u g h tw a sm o r em a t u r e ,a n dh ep r o p o s e dt h ep u r p o s eo f t h e e x t e n s i o n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h ep u tu pt h ec o n c e p to f a l l i no n e ”w i t hh i s t h e o r ya b o u t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h eu s e dt h e s e t w oc o n c e p t st oe x p l a i nt h eg r e a t l e a m i n g ,a n dt h e nh ew r o t et h eq u e s t i o n so n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t od e s c r i b et h i s p u r p o s ei nd e t a i l t h i sa r t i c l ei sa ne n t r yp o i n tt ot h eq u e s t i o n so n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i nt h ef i r s t p l a c e ,1w i l le l a b o r a t et h ew r i t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q u e s t i o n so n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s e c o n d l y , 1w i l l e l a b o r a t ei t sm a i ni d e a f i n a l l y , 1w i l lc o m p a r e i tw i t h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z h u x ia b o u t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s ow e c a ni d e n t i f yt h e d i f f e r e n t e x p l a n a t i o n st o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b e t w e e nz h u x i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 k e y w o r d :i l l u s t r i o u sv i r t u e ;c h i k a t a m i ;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i n g s ;t h ee x t e n s i o n o fk n o w l e d g e ;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i i i 日u 舌 上- j 一 刖再 王阳明( 1 4 7 2 1 5 2 9 ) ,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 4 7 2 ) , 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 1 5 2 9 ) ,谥号文成。祖籍为浙江余姚,到其父亲才迁居至 山阴。他曾在家乡附近距越城不远的阳明洞结庐,修学讲论,故自号阳明子, 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 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开创了一套有自己独特特 色的思想体系,一般被后人称作为阳明心学或是阳明学。他被视为明代“心学 运动”的代表人物,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尤其是在宋明理学的 发展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的心学思想摆脱了程朱学派经院习气的束缚, 充满着生命力和活力,相当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后世的哲学家们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作为哲学家,他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沉思,如“龙场悟道”之类,但他 的这些沉思并不是在安逸的书斋中完成的,更多的是以其“居夷处困、动心忍 性”的人生磨难为背景的。从其早年对哲学问题的启蒙到晚年的哲学总结,阳 明的哲学历程都是和他的人生旅程融合在一起的。 阳明出生于名门望族,六世祖王刚出任过兵部郎中,之后提升为广东参议, 因苗民起事而死于增城,朝廷特为其建祠以示表彰。先祖的忠烈节义让阳明感 到自豪,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相对于六世祖,祖父王伦对其影响更深,他精通 经史,尤其是礼仪、左传、史记,且为人淡泊名利,豁达洒落。阳明从 小就跟随其祖父,所以其祖父的经史修养和豁达的胸襟,无疑是阳明成长的重 要背景。父亲王华白幼好学,苦读圣学,谨守圣门,为人醇厚又至孝。正是父 亲的这种品格和气质,潜移默化地对阳明早期思想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阳明从小就悟性很高,早年就有着过人的文学天赋,对祖父平日所诵读之 书能够听而默记。阳明在1 1 岁那年( 1 4 8 2 ) ,随祖父北上进京,途经金山寺, 在随祖父参加的宴会上作了金山寺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 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在座宾客大为惊讶,令他再作蔽月山房诗, 阳明随即应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 年谱一,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卷三十三,第1 2 2 1 页。 l 甘舌 小月更阔。” 我们都知道,自宋儒提出“圣人可学而至 的观点以来,当时的读书人就 把成圣成贤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阳明白少年时亦 立下了这样的宏图大志。阳明1 2 岁( 1 4 8 3 ) 入师塾,开始接受系统的入学教育。 他曾向塾师提出“何为第一等事”的问题,塾师答以“惟读书登第耳。但阳明 对这一答复不以为然,认为读书学圣成贤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他说:“登第 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此可视为阳明对哲学问题的启蒙,而其 后思想的发展都可视为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 婚后第二年( 1 4 8 9 ) ,阳明携夫人返归余姚,途径广信( 今江西上饶) ,专 程拜访了娄亮。娄亮向阳明讲明所应该学的,即宋儒的为学方法( 格物) ,并告 诉他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成就的。娄亮的这种对成圣的肯定,与阳明少年时 对第一等事的追问相契合,所以阳明非常认同。关于阳明拜访娄亮一事,年谱 这样记载道:“是年先生始慕圣学。 认为阳明从这一年才始慕圣学可能未必准 确,但这一年在阳明思想演变历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娄亮 授阳明以“宋儒格物之学”,这使得阳明对宋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朱熹 理学。所以阳明“遍求考亭遗书读之”,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之说深信不疑。所 以他身体力行,便发生了格竹事件和对朱熹循序至精的读书方法的探寻思考, 但都未能解决“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 的矛盾,至此对朱子哲学产生了怀 疑,为其与朱子哲学决裂和心学体系的开创提供了契机。 为解除疑虑,阳明开始对人生“第一等事 进行多向度的探寻。他的涉猎 面非常广,对宋儒格物之学、兵家兵法、诗文辞章、佛老之学等都表现出了浓 厚的兴趣。随着对人生体悟的加深,他渐渐明白钻研辞章、兵法、佛老之学等 会偏离对“第一等事”的追求,最终“归本儒学 ,使作为“第一等事”的为学 成圣追求获得了更自觉的定位。 阳明归本儒学的开端和标志是“龙场悟道 。弘治十五年( 1 5 0 5 ) ,因得罪 宦官刘瑾,被廷仗下狱,贬谪至贵州龙场驿,正德三年( 1 5 0 8 ) 抵达龙场。同 年与湛甘泉定交,共相勉励以倡明圣学为事。龙场的恶劣环境使阳明超脱了对 页页页页页 l l 3 3 4 2 2 2 2 2 2 2 2 2 2 第第第第第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卷卷卷卷卷集集集集集全全全全全明明明明明阳阳阳阳阳王王王王王一一一一一谱谱谱谱谱年年年年年 日茜 得失荣辱的计较,心境更为坦荡洒落。但惟独生死一念未能放下,于是终日端 坐省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最后豁然有悟,大悟圣门格物致知之旨,也 就是说,理不在心外,心即理,圣人之道也不再是超乎个体的存在,这样成圣 就获得了内在的根据。年谱对此事有记载,日:“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 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自此,阳明的心学体系开始确立。 龙场悟道后,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 的思想( 1 5 0 9 ,时年3 7 岁) 。随着 阳明的悟道,求学的门人越来越多,他也更有了传道的责任感。于是他创办了 龙岗书院收徒讲学,还制定了教条日:“一日立志。- - h 劝学,三日改过,四日 责善。 这一时期,阳明良知说的基本思想大致形成,虽然他还并未以良知和 致良知来概括其学说,但也具体而微了。 龙场之后,阳明曾教弟子为学的入门工夫,即静坐以自悟性体。后至滁州 ( 1 5 1 3 年) 讲学,阳明隐约感到如果过分执着于静有流于虚静的弊病。所以在 南京讲学时( 1 5 1 4 年) ,则主要强调做“省察克治之实功”“只教学者存天理, 去人欲”。 经过多年的体悟,阳明的思想渐为成熟,对“第一等事”有了更深的体悟, “致良知 教的提出就是这一体悟的结果。在平定江西宸濠藩乱之后,阳明于 其5 0 岁时( 1 5 2 1 年) 提出了“致良知”说,年谱记日:“是年先生始揭致 良知之教” ( 有学者对此说法提出异议,认为“致良知”说是阳明4 9 岁时提 出的,此不展开论述) 。他认为良知是本体,是成圣的内在根据,致其良知就可 以达到圣人境界。所以阳明经常用“致良知”来概括其思想宗旨,这也标志着 其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 阳明晚年思想更为圆融,境界更高,认为圣人境界不仅仅是个体人格的完 善,还应打通天人群己关系,所以“万物一体”便成了他晚年讲学的中心。发 生于其晚年的典型事件还有“天泉证道”、“严滩问答”,都是围绕着他晚年所提 的“四句教”而展开的。 阳明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古今中外,阳明学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 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 2 2 8 页。 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 2 2 8 页。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4 页。 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 2 3 7 页。 年谱二,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第1 2 7 8 页。 3 刖舌 究的热门课题,而且现已有很多研究专著问世、流行,国内的如:谢无量著阳 明学派、嵇文甫著左派王学、钱穆著王阳明、牟宗三著从陆象山到刘 蕺山、蔡仁厚著王阳明哲学、秦家懿著王阳明、沈善洪、王凤贤著王 阳明哲学研究、方尔加著王阳明心学研究、杨国荣著王学通论从王 阳明到熊十力、邓艾民著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 详注集评、陈来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刘宗贤著陆王心学 研究、杨国荣著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陈立胜著王阳明万物一 体论、吴震著传习录精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阳明学研究丛书( 包括 9 部专著,1 部译著,1 部论文集,分别是王阳明的生活世界、浙中王学研 究、江右王学通论、泰州学派研究、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黄宗羲与清 代浙东学派、王阳明与道家道教、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阳明学与当代 新儒学、东亚阳明学、阳明学综论) 等等,另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日本也出版了很多研究阳明学的著作,如:山下龙二著阳明学研究、高濑武 次郎著王阳明评传、武田义雄著朱子、王阳明和阳明学大系等。韩 国出版了王阳明哲学研究、韩国江华阳明学、江华阳明学研究等书籍。 此外,像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比利时、泰国、新 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有学者从事阳明学研究活动,并发表论文 和出版研究专著。这些成果都可作为研究阳明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们知道,阳明思想体系的建构是以大学中的范畴为思想材料的,所 以我们可以说阳明一生都是在对大学进行体悟和认证。传习录、大学问 及其与门人朋友的书信往来中都有阳明关于大学的解读,都能反映出阳明 的思想,是研究阳明思想的重要材料。传习录是门人弟子对其平日讲学所作 的记录,其中多是因问而答,所讨论的问题也不是由阳明白己提出来的,不能 按照他自己的思想逻辑展开论证,所以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书信 往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阳明对大学比较有系统、连贯的讨论的材料有大 学问和传习录中收录的答弟子顾东桥的一封书信,本文主要以大学问 为切入点,试图把握阳明思想体系的主旨。 4 第1 章大学问成书过程 第1 章大学问成书过程 1 1 古本大学原序与改序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一直以来都很受重视。其中 所论述的“三纲”、“八条目”及其关系是宋儒们所津津乐道的,他们都企图为 自己所创建的功夫修养理论找到经典依据。二程还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 与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称“四书”。二程强调为学应从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入手,说:“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 自有个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 二程遗书第十八卷) 又说“大学 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 二程遗书第二卷) 我们都知道,朱熹致其 一生精力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受二程的影响,朱熹也非常重视大学, 还把它看作是“初学入德之门”,他说: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 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篇有等 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 与朱熹一样,王阳明也同样重视大学,如他少年时的庭前格竹事件,在龙场 时顿悟圣门格物致知之旨,刻古本大学,作大学古本序,晚年时授大 学问等,都无不与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阳明是用其一生 在对大学进行解悟与体证。 正德十三年戊寅( 1 5 1 8 ) ,王阳明作了类似于读书笔记的大学古本旁释, 逐条记录了自己对古本大学的理解和诠释,并为其作序,即王阳明全集 所收的大学古本序,序文日: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 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 而复旧本,傍为之释,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 噫! 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 9 8 6 年,卷第十四,第2 4 9 页。 大学古本序,王阳明全集卷七,第2 4 2 - - - 2 4 3 页。 5 第1 章大学问成书过程 这段序文前后不一致,前半部分突出诚意,认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是“诚意”, 而后半部分强调“致知 才是关键,说虬晤致知焉尽矣 。如果按照此序文理解, 在初刻大学古本旁释时阳明就已经有“致良知”说了。关于大学古本序 的时间是存在着争议的,因为阳明弟子始终强调,致良知宗旨的提出是从正德 十六年( 1 5 2 1 ) 才开始的,正如年谱中所记:“正德十六年辛巳,先生五十岁, 在江西,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王阳明全集 中所收入的大学古本序并非戊寅所作的原文,而应该是后来改定的。 我们知道,阳明所做的大学古本序文是有过几次修改的。阳明在嘉靖三年 甲申( 1 5 2 4 ) 答黄勉之书言: 古本之释,不得已也。然不敢多为辞说,正恐葛藤缠绕则枝干反为蒙 翳耳。短序亦尝三易其稿,石刻其最后者,今各往一本,亦足以知初年之 见未可据以为定也。 嘉靖二年癸未( 1 5 2 3 ) ,阳明又在与薛尚谦书中说: 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向在虔时终日论此,同志中尚有未彻。 近于古本序中改数语,颇发此意。然见者往往亦不能察。今寄一纸,幸熟 味! 此正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卒入于支离。 从阳明与薛尚谦的信中我们可以知道,阳明于正德十五年在虔州时提出了“致 良知”教,在写此信前不久把“致知 的内容加入序文。由此可见,王阳明全 集中所收的大学古本序应该是后来改定的,而不是戊寅作的原文。而其 中所收的大学古本原序应该是最初之作,它是根据罗钦顺困知记的记 载而整理出来的,其中主要是以“诚意 为本。罗钦顺曾把经过修改的大学 古本序与他所见过的戊寅原序做过比较,他说: 庚辰春,王伯安以大学古本见惠,乃戊寅七月所作,序云:“大学之要, 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噫, 罪我者亦以是矣。”此其全文也,首尾数百言,并无一言及于致知。阳 明学术以良知为大头脑,其初序大学古本,明斥朱子传注为支离,何故却 年谱二,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第1 2 7 8 页。 与黄勉之,王阳明全集卷五,第1 9 3 页。 寄薛尚谦,王阳明全集卷五,第1 9 9 2 0 0 页。 6 第1 章大学问成书过程 将大头脑遗下,岂其拟议之未定欤! 可见,阳明在正德十三年所作的原序中并没有提到“致良知 ,而且正德十五年 ( 1 5 2 0 ) 赠古本大学给罗钦顺时还没有修改过序文。改序与原序文的区别 在于它增加了以“致知”为本的思想。可见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是一个变化 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由以“诚意为要( 即原序文) 转向以“致知”为本( 即 最后的改序) 。 1 2 大学问的具体成书过程 大学问是王阳明研究大学的定型之作,代表了他晚年成熟后的思 想。大学问从成文到刊刻的具体过程,阳明诸多弟子和友人几乎无人对其进 行过说明,只有他的弟子钱德洪有过比较详细的说明。所以,关于大学问 的具体成书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钱德洪所编撰的跋语和卷首按语而了解个大概。 其实,大学问的成书过程也是经过了多重波折的。首先,大学问在笔录 成书之前,王门弟子就视其为师门之教典,而被口口相传,而且阳明也经常用 大学和中庸接引初学之人,对他们进行指点。如卷首语中说: 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 入之路。 跋语中也说: 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 我们还可以从年谱中找到证据,年谱中记嘉靖三年甲申说: 于是辟稽山书院,聚八邑彦士身率讲习以督之。先生临之,只发 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至于至善,功夫有得, 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 阳明弟子孙应奎也曾回忆阳明对其口授大学首章: 应奎不敏,弱冠始知有所谓圣贤之学,时先生倡道东南,因获师事焉。 罗钦顺困知记三续,第9 5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6 7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3 页。 年谱三,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第1 2 9 0 页。 7 第1 章大学问成书过程 忆是时先生独引之天泉楼口,授大学首章。 后来有门人请求把它笔录成书,但没有得到阳明的许可,被他婉言拒绝。阳明 所担心的是,如果笔录成书,恐怕弟子们会将其当作一般的文字来看待而使它 成为一纸虚文,不易了解其宗旨。可见阳明对于能够表达其重要思想的大学 问是极其重视的,他更希望用“口口相传 的方式来教导弟子。因为口传是 面论,可以当面指引,便于交流,一旦有疑惑可当即论清,而不会受文字的束 缚,所以优于文字。所以阳明说: 此需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意矣。 其次,在嘉靖六年丁亥八月( 1 5 2 7 ) ,王阳明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使,被任命派 去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少数名族暴动。因其将有两广之行,不能与弟子们面论 交流,所以在他将要出发的时候,门人再一次请求把大学问笔录成书。这 次,阳明答应了学生的请求,正如跋语中记日: 嘉靖丁亥八月,师起征思、田,将发,门人复请。师许之。 大学问是由王阳明口授,钱德洪执笔记录成文的,如卷首语云: 师征思、田将发,先授大学问,德洪受而录之。 阳明虽然答应把大学问笔录成文,但他又担心有弟子会假借其“良知”学 的名义而各以己见立异端之说,所以留书信嘱咐钱德洪不要公开刊刻,如跋语 j l 一 石: 录既就,以书贻洪曰:“大学或问数条,非不愿共学之士尽闻斯义, 顾恐藉寇兵而赍盗粮,是以未欲轻出。”盖当时尚有持异说以混正学者,师 故云然。 最后,邹守益把它附刻于大学古本,钱德洪作文录续编时把它收入卷 首,正如跋语所言: 是篇邹子谦之尝附刻于大学古本,兹收录续编之首。 刻阳明先生传习录序,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第1 5 8 6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3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3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6 7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3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3 页。 8 第1 章大学问成书过程 由此可见,大学问在成书之前就已经是n f - j 教典,门人虽多次请求笔录 成书,但都未得到许可,后来因有两广之行才答应门人笔录成书。该书是由阳 明口述,钱德洪笔录成文的。最后邹守益把它附刻于大学古本,钱德洪把 它收入文录续编卷首。 9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受宋代以来程朱学派的影响,阳明以大学的思想材料和理论范畴为出 发点来建构其心学体系,可以说从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大学。他对儒家经典大 学重新解读和诠释,展开其对人生“第一等事 这一终极关怀的追求。大学 问就是阳明研究大学的定型之作,代表了其晚年思想,其以“致良知” 为主线对大学首章进行逐条论述,对三纲八目进行系统而有条理的解读, 并用其“万物一体之仁”思想诠释大学,把大学诸工夫打并为一。 2 1 致良知 “致知”概念出自大学,“良知 的概念源于孟子。由于早年受程朱 学派的影响,阳明并没有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而是始终以大学所提供 的思想材料为出发点。阳明在青年时代最重视大学的“格物”思想,正德 十三年在龙场悟道,之后对格物的解释就发生了变化,并与朱子的格物说决裂, 而且他还把大学的重点转向“诚意”,认为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诚意”, 用诚意统帅格物。龙场悟道之后,阳明提出了“心外无理”的思想,认为至善 根于本心,可见阳明的基本思想在龙场时就已经确立了。在龙场悟道后的十几 年中,阳明思想中曾出现过“致良知”的说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朱学的影响, 故“致良知”在阳明思想中还没有确定的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阳 明在龙场之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等一系列思想都 可以看作是“致良知 之前的探索。在江西平定宁藩之乱后,提出了“致良知” 的宗旨,使大学的逻辑结构由“诚意”转变为“致知”,这样就真正使大 学与孟子的思想结合起来了。辛巳( 1 5 2 1 年) 以后,他常常以“正法眼 藏”来称赞良知宗旨,他说: 区区所谓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 于此见得真伪,真是建诸天 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居越讲学时,阳明专提“致良知三字宗旨,可见致良知其晚年讲学的宗旨, 与杨仕鸣,王阳明全集卷五,第1 8 5 页。 1 0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是其哲学发展进程中的最终形态,甚至可以说是其心学的最终归宿。他说:“除 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而且晚年征思田时,他还写信告诫儿子说:“吾平生 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由此,阳明把他的全部思想概括为致良知。 关于“致良知”话头的提出时间,年谱认为是在正德十六年辛巳( 1 5 2 1 ) , 但这种说法与阳明的自述不能够完全吻合。阳明常自言其在平定江西藩乱之后 提出“致良知 说,所以不可能在正德己卯( 1 5 1 9 年) 之前。它曾在答薛尚谦 书中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向在虔时终日论此,同志中尚有未彻。 仕鸣过虔,尝与细说,不审闲中曾论及否。”虔也就是赣州,从阳明的行踪历 程看来,他庚辰( 1 5 2 0 年) 六月到赣州,九月返回南昌,其他时间并未在赣州 居住过。所以说“致良知 说的提出始于正德十五年庚辰可能更为妥当。但是, 我们还应该明白,“良知 说与“致良知”说的思想并不是在短时间瞬间形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所以仅把它看作是平定宁藩之后的产物是有失妥当 的。 大学问的主线是“致良知”。难么,“致良知 的内涵是什么呢? 它应 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弄清楚什么是“良知”,这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探 讨;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致良知”,这是从工夫论的角度所要探讨的问题。可见, “致良知”其实就是对本体与工夫问题的探讨。也就是说,阳明致良知学说所 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对良知本体的把握来推动道德实践工夫的完成。 2 1 1 良知内涵 阳明的“良知”概念是继承孟子而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 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上) 也就是说,良知是我 们先天所具有的内在道德规范,它是不依赖于外在环境和后天教育的。阳明继 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 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1 良知即“是非之心” 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本有的先验道德规范,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准绳,也 寄邹谦之,王阳明全集卷六,第2 0 4 页。 寄正宪男手墨,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9 0 页。 寄薛尚谦,王阳明全集卷五,第1 9 9 - 2 0 0 页。 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第6 页。 l l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他说: 孟子之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 依照阳明的这一看法,良知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与评价的原则,对我们的行为 具有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只凭借自身就能辨别是非。他说: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 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舍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 在他看来,良知不仅具有先验性,还有普遍性,也就是说良知是人人同有,亘 古亘今的,他说: 自圣人以至于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 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 阳明还强调,良知不仅对我们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还对我们的意 念活动进行评价,他说: 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 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在阳明看来,良知不仅是一种道德意识,还是一种道德情感。也就是说, 良知不仅对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和评价,而且在心理上情感上还会 表现出安与不安,如果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会感到欣慰,相反, 如果违背了道德规范,就会感到不安或是羞愧。他说: 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 是致良知,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不自安。 心之安处,才是良知。 这里所说的心安,也就是大学里所说的“自慊”,大学云:“所谓诚其意,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与陆原静,王阳明全集卷五,第1 8 5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9 2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9 3 页。 书朱守乾卷,王阳明全集卷八,第2 7 9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1 页。 与王公弼,王阳明全集卷六,第2 1 5 页。 传习录拾遗第七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二,第1 1 6 9 页。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由此可见,良知不仅能“知善知恶”,还能“好善恶恶”。他说:“良知只是 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变。”这 样,就使得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达到了统一。换句话说,良知不仅能自觉地对 我们的道德实践进行全面判断和评价,还能引导我们的道德实践逐渐趋向于本 然的良知。 2 良知自知 在阳明的“良知”学系统中,他非常重视“良知自知”这层内涵,可谓是 其良知学的一基本特质。在他看来,意识活动不可避免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 影响,使行为违背道德准则,但是良知所具有的自知能力会为良知甄别人心意 识的是非邪正提供依据。 良知之所以能自知,是因为良知作为吾心之本体,是自然灵昭明觉的,也 即是天命之性,而天命之性又是至善的,也就是说良知是一个绝对至善的价值 存在,所以它能辨别是非善恶。故阳明提倡为学功夫应在良知上体认,他说: 盖是非邪恶,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 不知在良知上体认耳。 在阳明那里,意念与良知、意识与人心是同时发动的,不存在时间上的间隔。 也就是说,一旦意念发动起来,良知就立刻会随之启动,发挥其监督作用,觉 察其善与否,而不需要等待人的意念去发动。他说: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 之良知无有不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 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 按照阳明的良知自知理论,意味着只要我们能使意识和行为依循于良知即 可,这样只要有良知的引领和主导,即使是人的七情运动,也一样可以使其向 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情感并不一定是恶。所以他说: 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 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1 1 页。 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第7 2 页。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 7 1 页。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因为良知自知,故不需要依赖他人,由此便可得出良知自救的结论,也为 人们的改过迁善、为善去恶等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保障。 3 良知独知 “良知独知”是阳明良知学的又一要义。那么,什么是良知独知昵? 他曾 作诗这样描述道: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 谁?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 儿。 “独”的概念来自中庸,首章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于虬滇独”之说,大 学也做过阐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则把“独”解释为独知,认为独知是个人独有的 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的内心活动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人是无法知道的。他说: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 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事无有著见明显过于此者。 因此,人们必须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觉察到意念发动的是非善恶,然后谨慎其行 为,这也就是大学、中庸所谓的“慎独”工夫。也就是说,在道德实践 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谨慎地处理内在的心理活动。 对于朱子关于“独知”的解释,阳明是基本赞同和接受的,并进而将其纳 入自己的良知学系统中,定义为良知。他说: 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 在他看来,独知不仅仅是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更是道德法则,它无时无刻都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1 l 页。 答人问良知二首,王阳明全集卷二十,第7 9 1 页。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王阳明全集卷二十,第7 9 0 页。 朱熹:中庸章句第一章,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8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1 9 页。 1 4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在发挥其监督作用,无论是无事还是有事。也就是说,良知独知是道德实践工 夫的保障,“戒慎恐惧”、“立诚”等工夫都必须依赖于它。故他说: 无事时故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 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 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 阳明良知独知论的目的,是为了突显作为道德法则的良知的独立意义和自 主性地位,强调良知是一种内在于心的道德能力,是内在于每个人心中的。 4 良知即是圣 在阳明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道德都具有内在的完满性,无论是圣人还是愚 人,即人人都有至善良知。他说: 圣人之知,如青天白e l ;贤人如浮云天e l ;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 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 之所以会有圣愚之别,关键只在于是否能着实去致其本然之良知,他说: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 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也就是说,从本心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圣人,因为人人具有良知,而良知又 是知无不良的,故可以说良知是每个人成圣的内在依据。但并不能就此说我们 每个人在现实上已经成为了圣人,而只能说是潜在的圣人,有成为圣人的可能, 因为常人的本心不能像圣人一样无所遮蔽,已经失去了本心之正,必须经过刮 磨以恢复本然之正后才能成为圣人。他说: 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 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 力。 因此,阳明经常用“满街都是圣人”、“个个人心中有仲尼”、“人人皆可以 为尧舜”来唤醒人们对良知的信任,引导人们进行道德修养,以达到圣人的境 界,这也就是阳明晚年所提出的“心之良知是谓圣”。他说: 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第3 4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l l 页。 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第4 9 页。 答黄宗贤应原忠,王阳明全集卷四,第1 4 6 页。 1 5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 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 不肖者虽蔽昧之极,良知亦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可见,阳明所说的“满街都是圣人是从良知本体的角度而言的,而不是 从良知工夫层面上论述。他一方面鼓励人们树立起对完满的道德本体的信心, 同时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造成过度自以为是而放弃做工夫。 5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良知不仅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准绳和依据,而且还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他说: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 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 间更有何乐可代? 这里的“灵明 指的就是“良知 。如果就此认为良知能够产生客观的外在之物, 这显然是很荒谬的。他只是意在强调良知的遍在性和超越性,也就是说良知是 永恒地存在于人心,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它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存在于 宇宙的造化过程中。所以,阳明认为良知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如果离开了 良知,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他说: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 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 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 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 也就是说,人的良知是万物得以呈现其意义的根据,如果没有人的良知,就无 从确认其呈现的意义。阳明学中“南镇观花”的例子也是如此,要使花开花落 的意义展现出来,就必须融入人的世界之中,若离开了人的存在,它就不再是 一个价值存在,花只能在山中自开自落,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而存在。 书魏师孟卷,王阳明全集卷八,第2 8 0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2 4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0 4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0 7 页。 1 6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这些其实都是阳明“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延伸,是其“心外无物”思想的 另一种表述,意在强调意向作用与意向对象是不可分离的。 6 良知即是天理 在儒学传统中,“天理”概念常指与“情欲”相对的人生道德准则。天理在 程朱理学那里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客体而存在,而阳明则将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 在的良知,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所以他说: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的天则。 这里的“天则”亦是指天理良知。他有时又把良知称作道,他说: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 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可见,在阳明那里天、天理、道、心体都是对良知的表述,只是说法不同,都 是指人类社会的道德原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阳明把良知提升到天理的高度来加以论证,同时又强调将天理下贯至人心, 使得良知与天理就形成了相互诠释、彼此印证的关系,即肯定了良知的内在性, 又肯定了其超越性。也就是说,“良知”不仅仅是个体性道德实践原则,同时也 是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绝对普遍的客观性原则。 2 1 2 致良知的内涵 王阳明承接并发展了孟子关于“良知”的思想,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 良知学理论,并与大学的“致知”思想相结合,提出了“致良知 说。关 于致良知概念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1 致良知至其极 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其实是一个对良知进行恢复并扩充的过程。阳明认 为,良知是人心之本体,是先验的道德意识,我们心中先天地存有仁义礼智等 善端。但是,常人之心会被各种私欲所遮蔽,不能体现出本然之良知,因此必 须借助格致的工夫来屏除私欲,以恢复良知的本然状态。关于这一点,他曾为 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第4 5 页。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 1 2 页。 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第9 6 页。 1 7 第2 章大学问的主要思想 徐爱释疑说: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 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 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 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 致知。知致则意诚。 可见,致良知就是扩充自己的良知,也即孟子所说的“充其恻隐之心”,并清除 障碍良知的各种私欲,使良知全体得以自然流行而毫无滞碍,恢复到本然的状 态。 阳明又强调,扩充良知还必须到达极至才行。正如他在大学问中所说: 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 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 可见,阳明把“致”解释为“至,也就是指达到极至之意,所以阳明所说的致 良知就是扩充良知至其全体之意。在他看来,虽然人人具有良知,但常人之良 知本体却容易被各种私欲障蔽,故不能使良知全体呈现出来。所以,必须充拓 良知至其极,良知全体才能廓然大公。他说: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 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 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做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